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好的观后感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观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篇一
可惜,在今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说得很清楚。
《尚书》概况
《尚书》,即上古之书。“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中国自古重视文献流传,上古文献有所谓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相传,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事即为百国之春秋,我们今天可见鲁国之《春秋》。记言之书,即为《尚书》。
《尚书》为记言,主要记载前代明君贤臣之言论,有典谟誓命训告。而根据所记朝代不同,又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
《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五经”,故又称《书经》。
今古文《尚书》差别的产生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伪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其中《尚书》部分就以这部《孔传》作注。孔颖达撰的《正义》,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其经文并刻入《唐石经》中。宋代把《孔传》和《正义》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中。
唐代起,即有人怀疑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宋代吴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递经明梅鷟、清阎若璩、惠栋等人进行了严密考证,最后判定这部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这一本子是"伪孔本"。
如何看待伪古文《尚书》
伪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虽非先秦原本,但也应该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仍是当代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
李学勤先生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
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今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
“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
清华简《尚书》
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说命》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三篇 。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篇二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篇三
1、主持人和嘉宾预热典读会,太吸引人了!
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尚书》学会的钱会长等。
几个人侃侃而谈,提纲挈领,就把尚书的重要性提了出来。《尚书》对于华夏民族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其中提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说明了这是一本对全民和国家都有好处的书。
《尚书》是源头,就连后来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以及荀子所讲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书中的这句话演变而来的。
所以说,尚书重要,因为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2、多舞台话剧场面演绎古代故事,太震撼了!
演播室之外,表演环节创作班子令人震撼、中国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亲自挂帅担任艺术总监,倪大红亲自出演保护《尚书》一辈子的伏生,演绎了一个精彩的伏生救《书》图。
伏生,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从图书馆里偷偷地把尚书运了出来,因为那时候是竹简记录,现在的一本书那时候得写一车竹简,所以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牺牲了孩子和老婆,才把《尚书》运回老家。
没想到,家乡也是战乱不断,为避战乱,伏生就把尚书藏到了家中墙里,20年后,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损毁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共28章内容还算完整。
故事虽简单如此,但是用话剧表现出来就难了,可是央视和请来的艺术家门做到了。
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在牧野的故事,伏生传书、伏生童年学《书》等几个历史场景,分别在搭建的多个舞台上演绎,梦幻的灯光,场景的无缝切换,演员阵容的强大,精彩的表演,都令人赞不绝口。
3、撒贝宁和伏生上演穿越,太奇思妙想了!
撒贝宁和伏生先后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进入对方的生活空间并与对方进行对话,这个编剧编得太厉害了,把现代人的疑问提出来,让伏生解答。
节目的最后,再请伏生穿越到现在的图书馆,让伏生知道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想要看尚书唾手可得,因为人人都有手机,搜啥有啥,这样也可以告慰为保护《尚书》倾其一生的付出和希望了!
当然,书中对孔子修尚书,他的后人孔安国致力于推广尚书,也有所提及。
总之,《尚书》作为四书五经之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传承下来九死一生太不容易了,弘扬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和道理,就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的目的,而且央视做得非常完美,真正把这本上古文献解释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让普通人也理解了这些古老的东方思想和古老智慧,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滋养更多人的心灵,并点亮他们的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9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