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要素。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请大家参考以下教案范本,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提供启示和思路。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一
记得刚上一年级时,我每天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学校。花坛里种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操场上一大片绿色的草坪,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曦中迎风飘扬,校园真美啊!
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黑板一尘不染,桌椅焕然一新。这时,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手里抱着书本走了进来,她端庄整洁、和蔼可亲,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再看看周围,也是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我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憧憬。
听着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在课间和同学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愉快而充实地过着每一天。
如今,我已经升入三年级了。看着家里墙壁上的一张张奖状,我心里洋溢着无比的骄傲和自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在老师的关怀教育下快乐地成长。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二
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升入小学了,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一定会认识许多新朋友,这是,让孩子获得一些自我介绍的经验非常重要。此次活动可以让大班的其他老师以借班的形式上课,这样可以让我快上小学了的学习更富有实际生活的体验。从而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1.、知道自己将要成为小学生,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常规。
2.认识书包,学会整理书包,知道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3积极向往小学生活,同时不忘幼儿园的老师和同伴。
重点:积极向往小学生活。
难点:增强理解智力、分析能力、爱心智力。
1自带书包、学习用品。
2.小学的环境、小学生学习的图片,相应的字卡。
一、回忆参观情景,比较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师:上次我们小朋友去参观了小学,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幼儿自由讲述,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二、翻图讲述,知道怎样做个小学生。
(1)老师:小朋友观察的可真仔细,小学和幼儿园有这么多不同。你们喜欢上小学吗?要想成为一名小学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到很多的.事情,那应该做到哪些事呢?请和好朋友说一说。
(2)个别提问。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并整理成一句完整的话。
(3)除了刚才小朋友讲到的这些,还需要做到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补充没讲到的)。
(4)老师完整的小结一次。(出示字卡:小学生要做到:早睡早起不迟到;爱学习、勤动脑;爱劳动、讲礼貌;团结友爱不忘掉;小书包、整理好,高高兴兴上学校。)。
三、认识书包,了解书包的结构。
(1)相互介绍书包,认识书包的结构。
(2)请1-2个幼儿介绍自己的书包。认识书包的各个部分、颜色、图案。
四、操作探索,学会整理书包。
(1)师:书包有什么用?(放书和本子、一些学习用品)那你们会自己整理书包吗?我们去试一试。
幼儿自由整理书包,老师巡回观察,注意幼儿整理书包的不同方法。
(2)请两位用不同方法整理书包的幼儿示范一遍大家看,要求边整理边讲述并解释这样整理的原因。
(3)然后讨论:你觉得谁整理书包的方法好?为什么?
(4)老师小结:把铅笔、橡皮、尺都放在文具盒里,再放到书包里,拉好拉练,这样不会弄断铅笔、弄丢橡皮和尺了,用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找到了;把练习本叠整齐后再放入书包的外层,而书叠整齐了放在书包的里层,大小分开来放找起来就更方便了,而且也不会把书本弄破、弄皱了,最后别忘了拉好拉练。
活动一开始让幼儿回忆参观小学的情景,然后再比较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有利于幼儿记忆智力与分析比较智力的发展。然后通过先让幼儿说说怎样做个小学生,再结合图片老师把他们的回答概括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有利于幼儿的理解智力的发展。对于一个人的知识,是以理解为准,理解了的才算认识,才成为有用的知识,才是开发智力的基础知识。不同的幼儿对与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学生的理解,主要是提高知识水平,提高思维能力。
幼儿从以往“老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让幼儿自由整理书包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的整理,虽然在活动中幼儿整理书包的方法都不同,但也有利于幼儿自学智力的发展,再让幼儿比较不同整理书包的方法。也有利于幼儿的比较和判断智力的发展。最后再次操作过程,提高了幼儿的运用智力。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让幼儿准备的更充分,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准备互赠的礼物。让幼儿对师生和同伴之间有依依不舍的感觉。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好朋友。听课的老师对我的这堂课做出了积极的评价,思路清晰,每个环节都赋予了教育意义,对时间的把我不太准确。我在以后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严格把我教育教学时间,抓住幼儿最佳的学习时间。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三
1、初步学习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吃跳跳糖的感受,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2、能根据简单指令进行颜色分类,尝试不同的跳法。
活动准备。
1、跳跳糖,一次性小勺。
2、红、黄、绿圆点标志,“糖妈妈”的围裙。
3、轻柔、舒缓的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品尝跳跳糖的兴趣。
(1)教师扮演“糖妈妈”,并提问:你喜欢吃糖吗?你吃过什么糖?
2、交流和表现品尝跳跳糖的感受。
(1)品尝跳跳糖,幼儿自选跳跳糖品尝。
(2)交流:这种糖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3)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同伴相互模仿。教师提问:谁来做做看,跳跳糖是怎样跳的?(引导幼儿自由跳)。
3、一起玩游戏:我是快乐的跳跳糖。
(1)扮演跳跳糖。
师:我们都来当快乐的跳跳糖吧!(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不同颜色的标志扮演)。
(2)“跳跳跳”跳跳跳。
“糖妈妈”和幼儿一起跳,引导幼儿听指令跳:向前跳、快快跳、慢慢跳、转圈跳等,并适当控制活动量。
(3)“跳跳糖”回家休息。
介绍跳跳糖的家,引导幼儿猜猜跳跳糖的家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4)跳跳糖溶化了。(幼儿一起做放松运动)。
活动反思。
让孩子快乐起来,是我们在四川灾区幼儿园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宗旨。灾难过后,新学期开始了,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集体、陌生的老师,他们能够适应吗?这也许是幼儿园老师即将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注重活动的经验化、情境化、游戏化、综合化,让幼儿在有趣、快乐的活动中主动建构经验,并获得发展。
1、内容分析。
小班初期的幼儿,跳的动作不协调,需要在多次、有趣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增强动作的协调性,以促进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另外,初入园幼儿在情绪初步稳定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组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促进师幼、同伴间的交往。
跳跳糖是一种既有特点、又深受幼儿喜爱的食品,当糖在嘴里跳跃的时候,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新奇的感受,还可以直接体验和模仿。因此,选择跳跳糖组织小班幼儿的活动,不仅充满了趣味和快乐,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能综合幼儿各方面的经验,如:在品尝、扮演跳跳糖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的主动性;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颜色归类;在实践和练习中,丰富跳的经验、锻炼大肌肉的协调性。总之,活动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幼儿与教师、同伴共同活动的积极性,还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主动、整体、和谐的发展。
2、过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教师扮演“糖妈妈”。一方面可以赢得幼儿的喜爱,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谈谈自己吃过了哪些糖。教师接着出示一种新奇的糖,突出强调它的与众不同,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品尝跳跳糖的兴趣。在品尝之前,教师重点介绍品尝跳跳糖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进行练习。这是因为品尝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体验效果。
第二个环节:交流和表现品尝跳跳糖的感受。在品尝时,强调了幼儿的自选,因为幼儿是一个能动的学习建构者,应从小班开始就注重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小班幼儿处于动作思维阶段,常常是语言和动作同时出现,在交流品尝跳跳糖的感受时,给予幼儿说与做的空间,幼儿可以自由地用语言、动作边说边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个环节:通过游戏活动练习多种跳法。活动中,提供红、黄、绿三色圆点做标记来引导幼儿扮演跳跳糖,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幼儿熟悉并能接受的经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将幼儿自然分组,起到调控活动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多种玩法和组合游戏,保持幼儿多次练习跳的积极性。
3、效果分析。
本活动巧妙地将跳跳糖所具有的跳跃感、颜色感等元素融人活动中,为幼儿的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起到了支持、启发和丰富的作用,让幼儿在与跳跳糖的不断互动中进行有意识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实践。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注重幼儿的直接探索和亲身体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自主选择、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并获得对自身能力的肯定。
另外,在情境的设置上,还可以再处理得温馨一点。如:可以为红、黄、绿跳跳糖布置不同的家,这样既可以为调控幼儿的活动量提供休息的场所,又可以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四
1.布置“问题墙”墙饰,搜集幼儿有关小学的问题。
2.搭建温馨小屋,供幼儿与好友说悄悄话。
3.创设角色游戏区“小学”“文具用品商店”。
生活活动。
1.培养幼儿餐后主动收拾残渣的习惯。
2.每次进行接触人民币的活动后,要及时洗手。
3.一日生活各环节,提醒幼儿在写字、画画、读书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用用眼和握笔姿势。
4.提醒幼儿爱惜文具,有节约意识。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帮忙搜集有关好习惯养成方面的故事书或磁带。
2.家长带幼儿到要上学的学校多次参观,熟悉校园环境和设施。
3.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合理选购文具,有节约的意识。
教学活动。
1.故事《好担心》,让幼儿理解故事中豆豆和莉莉担心的'事情,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2.通过活动“整理小书包”,幼儿学习整理书包,做到有序整理物品。
3.通过歌曲《快上一年级》,幼儿能用声音、动作、表情表现出歌曲欢快的情绪,表达要去上学的强烈愿望。
4.通过诗歌《毕业诗》,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诵。
5.通过舞蹈《离别华尔兹》,幼儿体验与同伴共舞的乐趣。
区域活动。
1.通过美工区“邀请您”“越长越大”“礼物”等,幼儿学习制作折叠画,能运用多种材料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和制作,表达对幼儿园、朋友不舍的情谊。
2.通过益智区“有趣的电子表”“相约星期天”,幼儿会认电子表,学习初步制定计划表。
3.通过角色区“我是小学生”“文具用品商店”,幼儿乐于模仿小学生在校的活动,初步感受小学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五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的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学生情况有所差异,少部分学生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部分学生上课纪律差,表演时不活跃;更有部分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和对牧场家的热爱。
二、通过多次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对爱、对家、对生活的感悟,学会感恩!
三、通过对难重点的解决,感受三拍子的特点,掌握弱起拍的节奏及抢换气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3/4拍的强弱感,弱起拍的准确起唱。
教学难点:
体验歌曲所具有的快乐、温馨的意境,从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家庭的温暖。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六
1.使幼儿能够较清楚地说出父亲、母亲和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工作地点。
2.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3、体验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受。一一家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2.你家都有谁?有几口人?他们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家人,教师给予适当的语言补充)。
3.请幼儿手拿自己的全家福向同伴和老师介绍自己的一家人。介绍相片里都有谁姓名和家庭住址?用“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语言表达。
再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家人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幼儿讨论)。
4.请幼儿看操作卡片,巩固刚刚获得的新知(爸爸妈妈)。
5.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有很多人关心你们爱你们,你们真的很快乐很幸福。
二.欣赏儿歌《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上幼儿园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幼儿园像我家。
师:你们真棒!(指大拇指)那你们爱老师吗?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七
小时候,看见大哥哥、大姐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心中很想和他们一样。
20xx年9月我才5岁多,当我第一次背着小书我第一次背着小书包走进小学教室时,别提心里多高兴了。老师在第一课时还让我们做自我介绍、区分小学与幼儿园不同之处,并问我们有什么理想……。我举手想回答,老师却没有问到我。
其实小学老师比幼儿园的要严格,通过认真学习、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就能知道太阳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我的理想。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八
20xx年9月1日,我终于上小学了。有点兴奋、有点紧张、有点期待,不知道小学老师会不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好,希望她们不会凶小朋友。
我的书包比幼儿园的时候大了、重了。书也是大大的,老师还叫我们把封面包好,我觉得很有意思。
小学里,有很多新鲜的事情:桌子是每人一张的,再也不用搬来搬去了;黑板是固定的,也不用推来推去了;中午再也不用躺在床上睡觉了,老师叫我们趴在桌子上休息,她给我们讲故事;幼儿园小朋友迟到了没关系的,在小学,老师说迟到的小朋友要喊报告,老师同意了才能进来,我以后可不能迟到。小学里也有不好的事情:要是我们幼儿园来的小朋友都在一个班该多好啊,我们就不用到处去找了;还有,为什么一(1)班到一(3)班的桌子是好的,而我们一(4)班到一(6)班的桌子都是破破烂烂的;小学里没有区角可以玩了,无聊的时候可怎么办呢。
我还记得幼儿园的毕业诗:“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多么神气!”我一定会是个很神气的小学生。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九
研究主题: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的热切呼唤。
2.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的作用在于平等地参与、周密地组织、巧妙地引导、简约地讲授,以及艺术地激活和完善学生思维的盲区,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中包蕴的无限风光。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章的思路。
2. 体味作者的情感。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1. 作者情感的体会与升华。
2. 作品语言的内化与外现。
课时安排:45×1
过程设计:
一、农村话题导入 课文,悄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醒学生沉睡的农村情结。
1. 收割麦子大约在什么时间?麦子收割完毕接着做什么?北方农民麦收完毕呢?
3. 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大略领会作者情感。
1.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词语:
2. 自主、合作完成下列练习,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本文抓住夏天 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之情,深情赞美了 。
三、赏析文本美点,感受语言魅力
自主、合作发掘文本精彩之处,小组、全班交流个性体验。
1.阅读支点:以“我学会了 ”或“我发现了 ”为话题,师生交流阅
读体验和阅读发现。
2.激活盲点:对比手法 金黄与黄金 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比喻、拟人的传神与精妙
四、升华情感,外化语言。
1. 情感对比:阅读高骈《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解说:
绿树下清阴浓密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进小小的池塘。微风吹过珠帘轻轻地晃动,架上开满蔷薇满院飘香。
2. 回归文本: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象和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夏天是一首歌》
为题,小组合作一首新诗。
诗歌知识链接:
(1)朱湘《少年歌》中的意象:小羊、山泉、暮气。
(3)意象组合:蜂蝶 蝉儿 太阳 麦浪 高粱 玉米 瓜秧 镰刀 汗水
(4)结构与方法:分行分节 大胆想象与联想
3. 交流、朗读诗作
五、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文后“探究 练习”的第二、三小题。
2. 课后收集描写夏天与春秋的古诗词各一首,体会诗中的情感与课文的异同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十
1、在主题墙上张贴幼儿作品“我眼中的小学”,“想象中的小学老师”。
2、创设角色游戏区“小学”“文具用品商店”。
3、设立离园倒计时牌,由值日生每天在牌上填写数字。
生活活动。
1、培养幼儿餐后主动收拾残渣的习惯。知道每次进行接触人民币的活动后,要及时洗手。提醒幼儿爱惜文具,有节约意识。
2、每次区域活动后,引导幼儿整理阅读区,按书的大小或种类分类,摆放整齐,并要求图书的摆放要便于同伴查找和取放。一日活动各环节,提醒幼儿在绘画、读书过程中,保持正确的用眼和握笔姿势。
3、提醒幼儿不贪吃冷饮,多喝白开水。播放《毕业诗》《毕业歌》《老师再见了》等诗歌、歌曲,供幼儿欣赏。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帮忙搜集有关好习惯养成方面的故事书。家长可带幼儿到要上学的学校多次参观,熟悉校园环境和设施。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合理选购文具,并提醒幼儿爱惜文具,不买过高档的文具,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请家长鼓励孩子自己收拾整理物品、房间。在家里提供适宜的劳动工具,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鼓励孩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3、提醒家长鼓励、帮助孩子自制或选购小礼物赠送好友。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毕业典礼活动。
教学活动。
次主题一:小学,您好。
开展活动“好担心”“走进小学”“文具店购物”“铅笔盒变医院”“各种各样的笔”,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萌发参观小学的愿望,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能认真倾听并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爱惜文具,为入学做准备。
次主题二:准备好了。
开展活动“任务小明星”“眼镜哪去了”“我的一天”“护眼歌”“放学路上”,能快速、清楚地完成任务;了解书包结构和各部分用途,会整理书包;认识各种表,能准确认读整点,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和正确的握笔姿势。
次主题三:再见了,幼儿园。
开展活动:“毕业诗”“比较远近”“离别华尔兹”“我们在一起”“毕业典礼”,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能画出人物的面部特征;能大方、自信地展示自己,并能用多种方式表达与老师同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区域活动。
美工区:
“想象中的小学老师”:能运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任务的外形特征。
“我眼中的学校”:能用绘画的方式表征参观的内容。
“小眼镜”:学习用纸壳制作眼镜的方法。
“小书包”:能按步骤图制作小书包。
“离别纪念册”:尝试自己制作纪念册。
“礼物”:能运用多种材料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和制作,表达对老师、小朋友不舍的情感。
益智区:
“百家姓”:认识自己和同伴的姓名。
“相约星期天”:初步学习制订计划表。
“谁的鼻子”:提高细致观察和判断能力。
阅读区:
“铅笔盒上的故事”:能根据铅笔盒上的团,有重点、有情节地讲述画面故事。
“自制图画字典”:对汉字感兴趣,能够认读简单的字。
角色区:
“我是小学生”:乐于模仿小学生在校的活动,初步感受小学生活。
“文具用品商店”:进一步巩固对10元以内面值人民币的认识及换算方法,了解铅笔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
户外活动:
“冰棍化了”:掌握快速追逐和躲闪跑的动作,体验与同伴配合共同游戏的乐趣。
“火炬接力赛”:掌握绕圈跑,接力跑,发展跑的动作。
“大浪小浪”:能根据指示快速反应,做出钻和跳的动作。
“选朋友”:掌握倒退走的动作,提高听觉的敏感度。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十一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探究等方法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所蕴涵的深意。
六.说课前准备 。
七.说课时安排 。
八.说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2.开火车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字、词读音。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五)再评老汉,聚焦父子。 。
(八) 板书 。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十二
1、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2、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3、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
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名作呢?谁来说一说?
如果让你来写春天你会写些什么呢?你会表达什么感情呢?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文学家朱自清的《春》。朱自清的许多作品都出现在我们中学课本上,例如《荷塘月色》《背影》等。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自清写的春和我们写的春有什么不同。
2、师播放朗读,生描绘美丽的春的画面。
请你描绘一下你所听到的最美丽画面。
3、纠正字音:
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精神应和。
1、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作批注,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交流,用下列句式:
我喜欢,因为这句(或这段)用了写法,写出了。
示例: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因为这句钻字生动写出来小草勃勃生机。
3、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和赞美。
4、有感情的朗读你认为最美的段落。读出感情来。
5、小结美的文章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就象我们沐浴着春风一样。我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增加我们的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6、美的文章是怎样表现出美的呢,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前两节、
(1)“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相同的词连用,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急切盼望的心情,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反复”。运用反复可以增强感情的表达。
(2)“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先总后分)。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什么?明确:没有一个例外。
(4)总写春回大地后,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山朗润水涨脸红。
7、写景散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出自然的美呢?
请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这是一篇什么的文章?
课下认真背诵全文。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十三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1课时。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1、作者。
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十四
1、感受家的温馨,体验家人间相互关怀的快乐。
3、了解“找家”的顺序并尝试在集体面前大胆交流自己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家有初步的认识,感受家的温馨。
难点:了解“找家”的顺序并尝试在集体面前大胆交流自己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字“家”或背景音乐我的家,讨论:什么是家?
小结:家是有门有窗的房子,是我们住的地方。
2、家里都有些什么?这些东西都放在哪里?家里有谁?
二、经验交流。
1、在你家里,你觉得谁最能干?
2、你家里,发生过什么高兴的事?
3、你觉得你的家还有什么不满意或不够好的地方?
(点评:从对家的整体感受到对细节的关注,让孩子在自然的交流中初步回忆、感受家的舒适,温馨,体验亲人在一起的快乐。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了解家庭,参与家庭生活能更好地激发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这是这本书里没涉及的。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能促使幼儿现有经验与新的经验的整合,引导他们自然的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
5、(观看录像发现房间里的秘密)这是我家的什么地方?
根据幼儿观察的情况,和他们讨论房间的一些设施和物品。
6、观察猜测不同的房间,引出礼物想想礼物盒里装的是什么?
(点评:找家的过程中,既包含了对距离、数字等数概念的知识,也包含了乘车、做客等现实生活中的常识,还要和情感的体验,亲情的交流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
三、操作延伸。
1、幼儿分组拆礼物,想想为什么要送这个?对收礼物者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结并引出大家的家。
2、小结:(用儿歌帮幼儿小结)。
(点评:新的经验的拓展,能促使幼儿生成新的问题,引发更广泛的思考。)。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十五
(学生中没人举手,并不同程度地显出了丝丝倦意)。
师:刚才,你们的读书感染了老师,老师也想来读读。现在请你们来当评委,给老师点评点评。
(学生立即来了精神,个个端坐,人人静听)。
师读:“它要是高兴啊,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碰(蹭)你的脚,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印上几个爪印(小梅花)。”(故意将其中两个词读错)。
生:(议论纷纷):老师读错了!把“蹭”读成了“碰”把“小梅花”读成了“小爪印”。
师:哦?“蹭”不就是“碰”的意思,“小梅花”不就指“小爪印”吗?反正都一样!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评委们得找出充分的理由说服我。
(老师故意以错这“一石”来激发学生思维的“千层浪”)。
生甲(边说边做动作)“碰”就是这样挨一下,而“蹭”是这样轻轻的摩擦(生笑)。
师:你用动作表示真形像,看来这两个词是有点不一样。
生乙:“蹭”比“碰”有感情,我跟妈妈撒娇时,就是用身子在妈妈的怀是蹭来蹭去的(众生笑)别笑呀,我是想说猫用身子蹭作者的腿,说明猫与主人很亲热,在向主人撒娇呢!
师: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很有说服力。
生丙:还可以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感情。本来在洁白的稿纸上留下猫爪印是件让人不愉快的事,作者却把它看成美丽的小梅花,说明作者特别喜欢猫,在他眼里,猫什么都好,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哪怕再淘气也可爱。
师:真了不起,把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都给体会出来了。
生丁:我补充一点,猫爪印确实很像梅花,说明作者观察事物很细致,“小梅花”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了情感这词用得妙。
(师感情朗读后,生鼓掌)。
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局限,在自主学习中往往出现“缺氧”现象。如果不加引导,就会使阅读实践流于肤浅。那么,教师如何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猫》一课中教师机智地运用“欲擒故纵”法,引导学生评价老师,评价的主客体一互换,使原本有些沉闷的课堂一下活跃了,学生一听要给老师点评,首先,更注意倾听了;其次,在指出老师错误时,要仔细阅读文章,还要认真思考。这种“看似无心胜有心”的引导使学生的阅读一步步深入,不仅领悟了文章的内涵,还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甚至探究了写作的方法。如此教学,相信一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上学了教案设计篇十六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窗”双关含义
1.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
2.安排一教时
3.布置课前预习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
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让我们打开课文《窗》。
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小说情节。
讨论、明确: 开端 病重静养
发展 谈天绘景
高潮 电铃事件
结局 只见秃墙
要求:初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一) 分析情节发展部分,初步展示病人甲形象。思考、讨论:
1.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病人甲描述窗外景色。(指名朗读第4段)
2.窗外景色怎么样?
明确:景物多多、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病人乙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病人甲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窗外景色是病人甲虚构的,这从课文结尾可以看出。
(二)剖析情节高潮部分,初步揭示病人乙形象 .
思考、讨论:
1.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甲,病人乙有什么想法? (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2.在电铃事件中,病人乙有什么表现?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
(一)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给课文拟副标题
从人物角度拟
1.两个病人的故事
2.一个……的病人 (病人甲)
讨论、明确:乐观、善良 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
一个 ……的病人 (病人乙)
讨论、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
从情节角度拟 (略)
(二)分析标题“窗”含义
“窗”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
也是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病人甲、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三)分析结尾
“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结局,卒章显志,“于无深处听惊雷”,使小说产
生了艺术魅力,耐人寻味,令读者掩卷长思,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归纳主题
就课文主题写一副对联
提示: 1、颂扬美德,鞭挞私欲
2、颂扬高尚品格,鞭挞丑恶灵魂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一) 给课文续写结尾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让小说故事情节再向前发展一步。
提示: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病人乙后悔,学习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的情节。
(二) 比较阅读
阅读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叶子》,并与本文比较在人物、主题方面的异同
附 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98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