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阶段都需要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词汇。总结范文的内容既有对成绩的总结,也有对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一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处在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信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原官话的信蚌片的一个方言点,从信阳方言词汇体系来看其词汇不但明显有别于河南境内的其它方言词汇,而且与周边省市的方言词汇有密切的联系,有其独立的语言类型价值。本文主要从词形、构词、词义、造词理据等几个方面将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
关键词:信阳方言、词汇、普通话。
从本质上来看,普通话也是方言,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平等的兄弟姐妹关系,由于各自形成年代不同,影响因素和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普通话和各方言也有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方面,本节从词形、词法、词义、造词理据等方面对信阳方言和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重点是二者的差异。
一、信阳方言词与普通话的词形比较1.有音无字。
到目前为止,汉语各方言中还有许多单音词有音无字,找不到恰当的字来记录。造成有音无字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字少词多,没有为对应的单音词造字;另一种情况也会造成有音无字现象,即:方言中某个词可能有本字,但由于历史音变关系而湮灭了,造成本字无从考证。有音无字在汉语各方言中是异常突出的现象,那些有音无字的方言词,往往是各地方言中最具特色的最常用的口语词,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其他方言没有的有音无字词。信阳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存在有音无字现象,而这些词是信阳方言词汇中口头常用语(下列例子[]中字母代表拼音,数字代表声调),例如:
[ceng3]伸到外面。
如:这个竹竿太长了,都~到门外头去了[pia3]。
淡而无味。
如:这个菜炒得~~的,就像没放盐。
[liao2]。
缝补。
如:她的衣服破了,每次都是她自己~地[jiang3]生产。
如:他家的老母猪昨晚~了一窝猪娃儿2.构词语素。
信阳方言的某些词与普通话意义相同,但构词语素有差异。有的构词语素一部分相同,而另一部分不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相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意义却相同;有的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却不同(如没有做其它说明,下面所有的例子,前面是信阳方言词语,后面是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2.1构词语素一部分相同,另一部分不同,如:
天河一银河。
扯闪一闪电。
车身一转身。
袖笼子一袖套儿。
耳隆一耳朵今个一今天。
惯势一娇惯。
蛛蛛一蜘蛛。
手巾一毛巾。
洋火一火柴2.2构词语素完全不同,如:
鱼鹰一鸿鹤。
老丈人一岳父。
屋里的一妻子。
斗嘴一接吻。
有喜一怀孕毛娃儿一婴儿。
茶吊子一水壶。
2.3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意义相同,如:
麻雾子一毛毛雨。
檐老鼠一蝙蝠。
冷子一冰雹。
手杆子一胳膊片子一尿布。
眼欠一羡慕。
打圆壶一调解。
金贵一稀罕。
腿包一膝盖2.4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如:
齐整一整齐。
实诚一诚实。
紧要一要紧。
弟兄一兄弟。
宵夜一夜宵。
信阳方言中有一些词构词语素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但是排列顺序恰好相反,周一民在研究北京话的词汇时,将这种“把普通话里的某个双音节词倒过个儿”的方言词叫作“逆序词”。信阳方言中的逆序词虽然不多,但也应该引起重视。
二、信阳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本文主要是从信阳词汇的重叠构词和特殊的词头、词尾两个方面来分析信阳词汇的特点。
1.信阳方言词汇重叠构词有7种格式:
aa式。
有动词重叠,如:瞧瞧、想想、找找;有形容词重叠,如:好好,慢慢,高高;有名词(或量词)重叠,如:人人,天天,个个,亲属称谓的重叠例外。
aab式。
有5种形式:(1)形形+形,如:当当响,稀稀软,梆梆硬;(2)形形+动,如:好好干、慢慢走、细细看;(3)形形+名,如:暖暖手、热热饭、烤烤火;(4)名名十动,如:天天想、人人爱、年年盼;(5)量量+形,如:个个壮、头头肥、袋袋满。
a.a式。
多由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如:闻一闻、听了听、冷一冷abb式。
多由形容词构成,含程度加深的意思,如:圆溜溜,美滋滋,暖烘烘、毛绒绒、胖墩墩、哭浙浙、红彤彤。
abab式。
以双音节的动词为主,形容词不多,如:教育教育、商议商议、享受享受、表扬表扬、打听打听、清理清理、打扫打扫、高兴高兴。
a里ab式。
由双音节的形容词构成,如:流里流气、洋里洋气、土里土气、妖里妖怪、糊里糊涂、风里风光。
aabb式。
词头“老”除有老张、老。
五、老弟这类全国通行的用法以外,还常用于长一辈、平辈和晚辈中表示最小的意思,如:老姑、老叔、老妹、老弟、老闺女,此外,形容词或一些短语的前面常冠以各种词头,用以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得很”,常用来作词头的字很多,如:死、生、焦等。
死——。
~慢。
~磨。
~笨。
~重。
~好吃。
~不讲理生——。
~疼。
~不愿意。
~撑。
~闲。
~不去焦——。
~干。
~黄。
~崩崩。
三、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词义比较。
1.有时候,信阳方言里有些词,在普通话里缺少与之相对应的词,往往只能用短语或句子进行描述,如下:
(1)麻纷亮:天微微亮,例如:天刚~,我妈就起床给我们做早饭了。
(2)卧泥:猪或牛在有水又有泥的地方长时间卧着不起,有也可指有些人,尤其是小孩坐在或躺在地上不起来,例如:这小孩可倔,你稍微说她几句,她就又是摔东西又是~~的。
(3)回门:姑娘出嫁三天后,带着礼物和丈夫一起回娘家,如:新娘子~~时往往要穿一身新衣裳。2.色彩意义的差异一些在普通话中表示褒义的词语,在信阳方言中却表示贬义,如:
(1)精:在普通话里表示精明能干!精华,是一个褒义词,而在信阳方言里则有狡猾!奸诈意义,是一个贬义词"如:他这个人~得很,跟他合作可得注意点儿。
(2)能:在普通话里做动词时多含有褒义,如能够、能动,而在信阳方言里往往表示逞能,如:看他~的,那么小一点点的人拿那么重的东西,一会儿非绊倒不可。
三、信阳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造词理据的差异(1)黑老啩/乌鸦。
信阳方言的“黑老啩”强调的是颜色和叫声,而“乌鸦”则强调了颜色和属类。
(2)天河/银河。
信阳方言把舌头叫做赚头,有避讳的作用,尤其是做生意的,或卖肉的,因为“赚”意味着做生意赚钱了或工作赚钱了,而“舌”与“折本”的“折”同音,人们认为不吉利。
从上面的分析,感觉信阳方言挺特殊的,是多种方言互相交融的产物,是一种混合型方言,信阳方言中揉合了周边多个省市的方言,它与这些比邻城市的方言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彻底了解信阳方言有赖于对方言语音、语汇和语法特征的全面把握。所以,我们现在所作的结论只能是阶段性的,待将来信阳方言各方面的特征都摸清了,再来对结论作修正,那时就可以下一个终结性的结论了。
参考书目: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二
大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目前的情景来说,在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来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就大多数表现出来的状况是:我国高等学校的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教学人员的认识上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教与学的过程是发生变化的主要的表现方式。被教育人员如何进行自主的自愿的主动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研究必不可少的领域。学生如何自主的进行研究和学习是教育的重点方面。
1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概况。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英语语言学习的研究不仅是可以帮助学习者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在一方面对于个体学习者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另一方面对于英语教学的宏观方面也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会对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外的研究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把英语的学习的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这些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意义。
1.1国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外国研究者有ruhin,naiman,wongfilh-nore,stern,awenden,jammalley,chamol,等。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初期,外国语言的教学法研究,处在一个难以跨越的地位,发展的速度出现了极大地问题,同时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快速的发展使得双方的地位难以均衡,就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转化来说,它的研究的重点是从教育的角度发生了转变,从教育者如何去主动的教,逐步的转化成为了学习者如何的主动的去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突出。
这一研究逐步发展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在较为早期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的是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重点总结和梳理,以及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和比较。在稍后的时间里,研究者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和改进,特别是在研究问题的深度和覆盖的范围上面。在这些问题的改进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调整,使其发展有更好地空间。就早期的研究来说,无论是在哪一个方面都对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的新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的进步和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jammallev,},等研究者对语言的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更为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和最具有象征性的是malley等人的研究,这些人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学习的理论来指出的,他们认为在语言的认知过程中必然与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中可以得出比较完善的一系列的具有理论化的关于语言的学习策略。
伴随着语言学习策略的较为规范化和深度化的发展,对于学习策略的论着也越来越多了,如wenden和ruhin于1987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learnersalegiesinlanguagelearning,这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较为不错的学习策略。malle和chamo于90年代出版的专着learnersal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第一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以及oxford于1990年出版的专着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whateveryteachershouldknow(《语言学习策略:教师须知》)等。oxford还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alegieseinve-worvforlanguagelearning。
这些著作的发展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习策略的发展的前景和较为光明的未来。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更好地条件。
1.2国内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相对于来说,中国的语言学习的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语言的策略研究才刚刚开始了,主要的研究者有黄小华、桂诗春、刘润清、文秋芳等,他们在各自的论述和文章当中都有对自己所涉及的问题研究和重大的发现。
并且在当中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的方案和主要的研究的策略。
这些研究者的研究为以后的教学的研究做好了铺垫,并且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对于语言的教学工作有着重大的深刻的含义,并且在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来说,也有着重大的实践性的杰出意义。
这对这一过程的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特点有:首先,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在各种理论的学习的策略的基础性的研究,它是一种基础性质的研究,具有基础的意义。主要有krashen的监控理论、aderson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其他对学习者本体研究的成果,都为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次,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逐步有了发展,它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是一个从表面到深入内里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和深入发展的过程。
再次,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者对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和策略有着比较深刻的重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觉得研究方法的研究程度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
最后,语言学习策略的实践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转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策略的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方法的证明的可行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者的接受的程度,接受的程度越高就说明学习策略的成功,在某些层面上也可以验证其成果的可行性,使用策略的成功是取决于学习者的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幅度,是一个极为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研究者和教育专家针对我国学生的外语语言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的报告来说明这一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文秋芳所发表的《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著作。另一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在,程晓堂和郑敏编写的《英语学习策略》,它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一个新的方向。
2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英语语言策略研究方法。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的英语的教学的工作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是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教学的成果和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和进步,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各个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以及传统的学习方法的根深蒂固,大量的大学生在对外语的学习上还有着较大的误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在成绩的取得上还是差强人意,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取得结果和成绩并不理想,甚至难以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以教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是最大的误区之一。
2.1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国际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机会的逐渐增多,使得人才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之一。但是,与需求量显着增长的趋势相比,中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较大漏洞,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脱节。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较大问题,有着相当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大学的前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英语上,而没有真正的做到持之以恒,逐步发展。这种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学理论环节的研究力不够;学校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外语的教学应试化严重,不注重真正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在外语教学工作上缺少创新能力和思维;学生学习态度的不主动;学习方法的应用出现问题;学习阶段的连接性不够等等。
从另一角度上说,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也有重大的概念性的错误,比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语言是教会的而不需要联系;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外语学习能力提高的阻碍。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要想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主要方面在于老师怎么教会学生和学生怎么主动的去学。因此,如果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参与到学习策略的学习和研究中去。所以来说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指导水平。
如果教师要使大学生具有英语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英语教师就必须应该掌握大量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记录数据,并掌握分析方法。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类型有:自然调查(survey),对研究(contrastivestudy),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study),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longudinalstudy)和策略训练研究(strategytraining)。学习策略研究数据采集的方法有:观察法(observation),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访谈(interview),日记(diary)和口头报告(verbalreport)。就目前我国国内和国际上的研究趋势表面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且在研究上发现定性研究有增加的趋势。策略的研究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是采用多种数据收集的方式来进行客观的研究以及调查,以客观并且全面地数据来反映事实、深刻剖析,进而避免所得的结论的片面性。
所以,外语教师在进行策略研究中应该从多角度出发来采集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而发现较为深刻的数据和发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的效果和自身的科研水平。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三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33、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34、西北地区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浅见。
35、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36、试析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英语词汇增长路线图理论研究。
39、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
40、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
41、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转变。
42、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4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44、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45、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
46、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7、论《论语》英译中的语用充实。
48、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49、英美影视作品中“神翻译”的定义及方法探析。
50、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
51、“讨论”与“演讲”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52、单词配对法对双语词汇翻译的影响。
53、素质教育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54、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元认知策略。
55、语境中语块的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
56、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管见。
5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59、平行文本视域下的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60、文化差异的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1、简论janeaustin的爱情婚姻观。
2、janeeyre'slinguisticfeatures。
3、从《简爱》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4、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5、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6、批评方法之我见。
7、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8、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9、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10、《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2、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4、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5、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6、伍尔夫女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论夏洛特-勃郎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18、简-奥斯丁之《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达西先生之蜕变。
19、论简-奥斯丁在《爱玛》一书中的妥协艺术。
20、艾米莉-勃郎特《呼啸山庄》中场景要素之研究。
22、onthemeaningsofimagesinmobydic。
23、democraticideainleavesofgrass。
28、从《呼啸山庄》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郎特的内心世界。
29、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30、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对比研究。
31、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32、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33、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34、onthelinguisticfeaturesofburns'poetr。
35、onthefatalisticideasinhardy'sworks。
37、americanslangincatcherintherye。
38、differentmarriagesinprideandprejudice。
40、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41、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42、美国现实主义运动的特点。
43、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44、当代汉语与外国的联系。
45、《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46、《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
47、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48、《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49、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
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
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
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
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
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
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
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
汉字速记符号的符号学分析。
中国传统语言学国际地位的思考。
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
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
代县方言中的不经济现象。
对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认识。
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
中国手语的音系学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用藏语格助词的语法信息研究。
从加的夫语法看“语法”与“语言学”的关系。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对比分析。
社会发展是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吗。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四
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韩语指示词比较研究。
4、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比研究。
5、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6、现代汉、韩程度副词的比较。
7、韩语成语俗语汉译方法研究。
8、汉语和韩语中数词的非数量用法比较。
9、中韩量词对比研究。
10、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11、韩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
12、汉韩语话题对比研究。
13、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
14、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
15、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
16、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17、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
18、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
19、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
20、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
21、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动介兼类词研究。
22、助动词“会”汉韩语对比以及偏误分析。
23、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
24、汉语介词“从”的研究。
25、汉语和韩语否定词对比分析。
26、汉韩语人称名词后缀的比较分析。
27、中国学生有效学习韩语发音的教学方法研究。
28、韩国语的汉字词教育研究。
29、现代汉语”打“与相应韩语表达对比分析。
30、汉语与韩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的对比研究。
31、现代汉语”就“在韩语的对应表达与教学设计。
32、韩语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r/和/l/的感知和产生。
33、汉语韩语否定时态对比研究。
34、韩国初高中汉语教材的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比较分析。
35、汉韩语否定词对比研究。
36、韩语汉字词与古代汉语词汇比较。
37、韩语感谢语分析及对韩汉语教学的启示。
38、韩语代名词研究。
39、韩语汉字词探究。
40、汉韩语表”延续“义时间副词对比。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五
3、略说汉字汉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汉语文化负载下的中国式英语。
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
6、汉语言视角下的聋生心灵关怀。
7、汉语言的隐喻特性。
8、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9、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10、社会化汉语言水平测试研究。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机理。
12、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研究。
13、英语外来语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14、从汉语言看女性的文化特征。
15、汉语就是意识形态--汉文化语言的学与汉语言文化的学。
16、基于扎根理论的品牌口号汉语言学特征研究。
17、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18、以历史维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
19、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
20、百年来中国汉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
2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22、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3、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
24、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
25、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26、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
27、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
28、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
29、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0、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
31、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
3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33、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4、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
35、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
36、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37、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
38、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
39、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
40、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41、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
42、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
43、汉语言学中夸张的语义要素与运用原则。
44、汉语言规范化论略。
45、论经济机制在汉语言中的表现。
46、中国艺术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交织。
47、探求唐诗的文化传统暨汉语言特点--叶萌教授《唐诗的解读》评介。
48、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9、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
50、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六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都陆续开设语言学课程(潘之欣2002[1])。但是,整体而言,语言学课程开设效果不容乐观,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师课堂讲授太多,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理论讲解过于抽象,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方面(潘之欣2002,鞠玉梅2007[2],江晓红2010[3])。因此,切实有效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极为关键。全人教育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它重视人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思潮(文旭2014:12-13)[5]。换句话说,全人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理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本文认为全人教育思想对于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启发人们进一步认清英语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采用全人教育的理念,合理调整语言学课程设置,注重语言学的跨学科视野,能有效促进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切实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
我国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开设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该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整体而言,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态度比较端正,他们普遍认为语言学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有助于英语学习。但是,在授课的效果方面,学生普遍表现出不太满意的态度。主要认为教学方法差,内容枯燥,理论性太强等等(潘之欣2002)。不少学生认为课堂上教师应该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教师应该适当使用汉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补充汉语语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还普遍认为课堂教学应加强理论联系语言学习、语言使用实际,增加课堂趣味性(江晓红2010)。在教材使用方面,李克、李淑康(2008)[6]的调研指出各高校使用的教材普遍比较枯燥乏味、深奥费解、学术性太强,也不乏有术语解释不清、难度过大的情况。他们认为语言学教材应尽量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启发性、自足性和时代性。教师应该有一种宏观的教材观,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教材,并且要及时补充大量教材之外的材料,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综上所述,当前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认为在教学中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全人教育思想与英语教学。
“全人教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是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教育思想家ronmiller率先提出的(文旭2014:12-13)。全人教育凸显人的整体发展理念,近年得到国内不少学者的重视(谢安邦、张东海2007,2009[7][8];文旭2014;文旭、夏云2014[9]等)。文旭(2014:13-14)总结出全人教育的几个方面理论主张:一是关注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整体发展;二是强调联系、关系概念,寻求个体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意义;三是关注人生经验,而不是狭隘的“基本技能”;四是促使学生养成对所处的文化、道德、政治环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改造,而不仅仅是现有文化的复制;五是侧重人文精神培养和融合;六是倡导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全人教育的理论主张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启示。首先,在思想的高度上,全人教育要求我們在英语教育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不是拘囿于语言技能的训练。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应该注重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共性有较为深刻的掌握,养成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英语专业实质上语言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一些有关语言的一般学科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规律。善于从英语学习和母语的对比中了解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积极学习和吸收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汉语文学与文化,提升汉语文学与文化素养。这种理念既要体现在整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也要体现在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该在确保英语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凸显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地位,重点开设英语文化,英语文学,英语史,英汉语言对比,英汉文化对比,英汉文学对比,中西方思想史(哲学史)等方面的课程。在单科课程来说,应该有跨学科意识,注重知识与文化,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应该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下节我们重点谈一谈如何在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实现全人教育理念。
三、语言学教学的全人教育实现。
全人教育理念的语言学教学可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来进行,课程设置解决知识“博”和“专”的张力问题,为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创设基本条件。
(一)“多位一体”的语言学课程设置。
全人教育一方面追求学生知识面的广博性,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与个体潜能。这种理念给语言学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语言学课程一方面要保持课程的共性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兼顾课程的个性拓展,构建一种“多位一体”的开放性课程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开设“英语语言学概论”为必修课,开课时间为1个学期,周课时为2学时,系统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开设语言学门类下的专业选修课,如句法学、音系学、语义学、词汇学、语言习得等方面的课程。各门选修课程的开课周数至少是8周,周课时为2学时。有些课程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不拘泥于传统的开课方式。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修订2016年英语本科培养方案的时候贯彻了这种课程理念,目前先后开出了句法学、音系学、词汇学、二语习得等专业选修课。开课效果非常理想,很受学生欢迎。
向健极(2014)[10]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当前学生只有专业选择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选择权。如果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他们将以一条自我选择的课程路径代替现有的强加于他的专业课程。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多位一体”的语言学课程设置能给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权,有效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完全符合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
(二)全人教育语言学教学。
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语言学课程主要选用英语撰写的教材,教材主要讨论英语语言现象。因此,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语言学理论就是研究英语语言的理论。其实不然,英语语言学课程是一门普通语言学课程,英语只是语言学理论的一种主要载体,不是语言学理论唯一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研究面对的是全人类的语言。因此,在语言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语言学理论普遍性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语言。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结合汉语的语言事实,采取英汉对比的方式讨论语言的共性与个性。例如,在讲解粘附词缀和自由词素这一组概念后,学生毫不费力就掌握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能指出什么是粘附词素(如-ness),什么是自由词素(如boy)。但是,当问及学生汉语中是否有粘附词素,以及有哪些粘附词素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一脸茫然,哑口无言。毋庸置疑,汉语也有比较丰富的粘附词素,如下例中的“老”,“头”,“儿”:
(1)a.老二去哪里了?
b.让他尝尝甜头。
c.给我留点儿吃的。
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三个粘附词素有较为丰富的含义,“老”表示家里孩子的排行;“头”粘附在“甜”之后表示一种抽象的名词意义;“儿”表示量比较少。以上三个粘附词素的意义完全不同于作为独立成词的自由词素“老”,“头”,“儿”,如下例所示:
(2)a.父亲老了。
b.他低下了头。
c.养儿防老是一种旧观念。
上例中的“老”作为形容词,表示年龄大的意义,“头”指“脑袋”,“儿”指儿子,都有具体的词汇意义。(1)例中作为粘附词素的“老”,“头”,“儿”所具有的是语法意义。经过分析汉语的语言事实,让学生觉得语言学理论并不“遥远”,而是“近在眼前”,显得格外亲切。语言学不是“舶来品”,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自己的母语中。在语言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引用方言例子,拓宽语言事实的广度,让语言学研究更贴近生活。笔者在教授句法学这一章的时候,讲到语言结构的多样性,给学生介绍了海南话以及海南黎语的例子,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列举一例作为说明。
海南话(特别是万宁闽语)存在一种很普遍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结构,这种结构对形容词修饰的程度进行了强调,类似于副词修饰。例如,在万宁闽语中,若要形容一女子非常漂亮,可以用下面的结构表示:
(3)这个姑娘靓,靓,靓。
很特别的是三个“靓”无论是调值还是节奏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二个“靓”的调值接近普通话中的阳平的调值,第三个“靓”的调值接近普通话中的去声的调值。第一个“靓”的节奏拉得最长,其次是第二个“靓”,第三个“靓”为最短。形容词“靓”的叠加表示修饰的强度,是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当然,无论是汉语普通话还是英语都存在形容词或者副词的叠加表示强调的现象。如普通话中的“好好看”,英语中的“veryverygood”。但是,仔细分析万宁闽语的形容词叠现象加不难发现,它和普通话和英语极为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万宁闽语中类似的结构还比较多产,如“臭,臭,臭”,“坏,坏,坏”等等结构的使用也非常广泛,甚至也存在动词重叠表示强调的情况,如“我想、想去”(我非常想去)等等。
总而言之,这种教学凸显了语言学教学的跨语言性以及语言学理论的普遍性,拓宽学生对语言学的认识视野,这与全人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英语教学中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缺失一直以来都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曾洪伟2006[11],肖龙福等2010[12],张珊2017等[13]),笔者认为,忽略母语语言事实的语言学课程教学是一种“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
全人教育理念视野下的语言学教学实践还应该体现在语言学教学的跨学科性上面。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人类几乎所有的事务都离不开语言的干预。因此,语言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联系。例如,研究社会問题的专家离不开语言的讨论,研究心理问题的学者,也一定绕不开语言的理解和产出。钱冠连先生曾说过:“语言学家睡在哲学家编制的摇篮里,还不知道这摇篮是谁编的。”(钱冠连2012:115)[14],此语道破了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转向,即是语言的转向,哲学家们从原来的认识论转为关注语言问题。语言学研究中很多问题若要追问其源头,就会走向语言哲学那里去。此外,语言学与文化、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因此,在教授语言学的理论时,不能不涉及相关学科的讨论。当然,我们不是要求学生在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习这么多的学科门类,而是要适当、有选择性地打开学生的学术视野,让他们学会系统地看待问题,对待一门课程。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术兴趣。真正做到“博雅”和“专精”相结合,做到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单科,育全人”(文旭2014:18)。
四、结束语。
本文从全人教育的思想出发,结合英语本科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品质。英语教育不应该只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应该要回归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关注人的理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在语言学课程教学上,我们应该吸收全人教育的先进理念,从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改善教学。本文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选择“多位一体”的理念,即以语言学概论课为主,分别开设语言学下面的各门具体子课程,关照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教学理念方法上,教师切勿忽略语言学理论的普遍性和母语语言事实的参与,切勿割裂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授课要有跨学科意识,切实有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系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切实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
[2]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3]江晓红.“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5]文旭.教单科,育全人-论专业外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j].中国外语教育,2014(3).
[6]李克,李淑康.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j].外语界,2008(6).
[7]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8]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外语界,2014(5).
[10]向健极.“全人教育”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职探析,2014(6).
[11]曾洪伟.文化“失语”、民族认同缺失与教育偏误[j].教育评论,2006(4).
[12]肖龍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13]张珊.中国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j].外语教学,2017(2).
[14]钱冠连.眼光与定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七
2、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8;32.[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
[6]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12.[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9.[9]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01.
2、理论观点综述: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具有和其他领域的流行语一样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独特语言学领域的特色。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比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这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的;还有研究者从语言中的修辞角度进行解释,网络流行语的各级语言单位在修辞手段应用上呈现出许多独到的修辞特点:有的则是从审美观点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适应时代发展,更加迫求文明、美感和高雅。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和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引起学者的重视。
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发展入手,借鉴先前研究学者的经验,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
4.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xx年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2.20xx年4月撰写初稿。
3.20xx年5月修改完成。
主要研究内容: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
二、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的合作原则。
(二)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三、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
(一)语音手段。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
2、同音法。
(二)词汇手段。
1、词语的缩略法。
2、旧词新用。
3、借词的大量增加。
(1)音译词。
(2)意译词。
(3)音译兼意译。
4、数字或字母代替汉语词语。
5、方言词的运用。
(三)语法手段。
1、词序的变化。
2、词类的发展。
3、语法中的类推作用。
(四)修辞手段。
1、隐喻的大量使用。
2、借代的运用。
3、仿词的出现。
四、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二)来源于网民自创。
(三)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
(四)来源于春晚经典台词。
五、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条件:借助学校图书馆查阅一些与论文相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的大量信息作为参考;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方法及措施:首先,掌握大量与网络流行语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第二,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相关文献,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好相关笔记;第三,在不同年龄段网民中间做一系列问卷调查,用来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实际使用情况,用以支撑论文观点;第四,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其在理论及应用上更加严谨;最后,整理归纳所有的资料及调查数据,经指导老师的审核后完成论文,然后将资料进行保存,作为以后学习和工作的资料。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八
我们在闲暇时候或者在疲劳的时候会聆听美妙的歌曲,也会看些休闲的电影,玩些动感的游戏,我们为那些唯美的画面所折服,为那些动听的音喉所感动,为那些炫幻的游戏所激动,无疑,我们是很幸福的。然而,这些休闲娱乐的背后是语言在支撑着它们。没有词人,哪来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美妙画面,也不会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感人场景和声音,更不会有现在美好的一切。
在高中的时候,我在学习生物时,了解了“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时我还很不屑,动物也有语言啊,鸡鸣、狗吠、狼嚎、虎啸、猿啼等等,它们也用语言啊,学习了语言学概论这门课后,我了解了人类语言是多么的复杂和高深莫测,它和动物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语言有很多机制,“牧笛横吹、夕阳余晖”是羡余机制的体现,“蛋白质(笨蛋、白痴和神经质)”是经济机制的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称机制的体现,语言还有预设机制、隐含机制、排除机制、补偿机制等,而在这里,我班门弄斧来浅谈一下语言的预设机制。
弗雷格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于1892年提出预设的概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斯特劳森从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看作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所谓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
而语言机制也就是语言内部的可循的规律,那么预设机制就是语言本身内部可以寻找到的具有“预设”的机制。
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同样,语言只有有了依托才能焕发光彩,才能真正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而预设就是支撑语言的基础。
预设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很重要。人在使用自然语言时,有很多不言自明的预设,否则交际就会比较困难。“吃核桃”、“吃花生”其实是吃核桃仁儿;“吃排骨”、“吃鸡蛋”其实是吃排骨肉、蛋清和蛋黄。人们只是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类绕口令中才分出葡萄皮和葡萄肉这类精确的涵义。
在语言学概论的学习中,我了解了预设即预先设定,是说话人在说一句话时主观认定的他和听话人都接受的背景信息,是假定的交际双方所共知的内容或共有的认识;预设在话语中总是附带表达的(在断言范围之外),是潜在的,也是不言自明的,无论对话语本身进行肯定还是否定都不影响预设的存在。
预设在语言里随处可见,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古代,比如在《西厢记》里:[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也![旦云]啊,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索害也。
夫人话中有一个预设:小姐和张生是兄妹关系。由此而生出另一层意思:既是兄妹关系,那就不能结婚;夫人赖婚的意图非常明显,故而,张生、莺莺、红娘他们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映。
在我看来,“预设”可以看成是语言发生的环境,它预先设置了语言发生的环境,不同的“预设”对于相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对于一个成功人士的妻子说:“你先生真有本事啊!”这就是一个赞美。而对一个不求上进失败的人的妻子说:“你先生真有本事啊!”这就是一个讽刺。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表达的目的,于是有了讽刺这一修辞,也造就了鲁迅这一个文学大师,但是在现代鲁迅的文章很难读懂,就是因为时代不同,语言的环境不同,我们没法真正全面的了解它的真正含义。
语言的预设机制具有很多特性,它体现了预设的内在特点。
语言的预设机制具有合适性、共知性、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可撤销性。
1、合适性。
最早对预设的合适性进行研究的是菲尔莫(charlesfillmore)。他从言语行为的合适条件出发,认为语用预设就是指“通过一句话来有效地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2、共知性。
共知性指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对共知信息的假设或交际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交际场合的情景和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等。
它在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辽大食堂一楼,如果你想买鸡蛋饼,你可以说:“要一份三块五的!",老板就知道你要的是加肠的,但是,如果你在卖米饭的那说同样的话,老板肯定没法给你打饭,因为最低的是四块的。这就是预设机制共知性的体现。
3、单向性。
单向性指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做出的,在被听话人理解之前只有说话人自己知道预设的含义。
例如:
a:你这人真够阿q的!b:阿q?听到a说阿q,b不理解,是因为他不知道a所说的阿q是什么意思,或者他不知道a指的是自己的哪一点,所以才要求a明示。
4、主观性。
主观性指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预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有些广告也运用了预言该特性而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相信了该产品。例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杀菌治脚气,请用达克宁”
脑白金广告的预设是“脑白金是最有价值的,其他礼品都不如脑白金”;或“如果送礼,脑白金最合适,最讨对方的喜欢”。
西安杨森制药厂推出的治疗脚气病的“达克宁”抗真菌药膏,它的预设是“治疗脚气,达克宁疗效最好”。
这两个广告的预设都带有的强烈的主观性特点。
5、隐蔽性。
隐蔽性指说话人没有将预设信息明白地表达出来,而是将其隐含在话语之中,这种隐含的信息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
例如:
a:你说谎的时候会不会紧张?b:不会。不,我从来不说谎!a的问话含有一个预设:b说过谎。而b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答“不会”,其实等于认可了a的预设。
6、可撤销性。
在一定语境下,语用预设可以撤销,这种可撤销性“依赖于说话者的态度和信念”。例如:
a:您儿子好可爱啊!
b:我还没结婚呢!从以上对话的预设触发语“儿子”中我们得知a预设了“b有儿子”,然后这一预设随着交际的进行而被b撤销了,b的话语中蕴含着“这不是我儿子,我还没结婚”这样一个意思。
说来说去,预设就是预先设定一个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使别人可以知道,也可以不让别人知道,也可以大家潜意识里都知道。
那么,语言的预设机制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它难道只是局限于发现而不能使用它吗?
预设的作用有很多:
1、表达不适合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
2、利用预设诱使对方中圈套。
3、使语言更为准确、得体。
比如,商家打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外,更重要的是打击对手,使自己的产品能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好钙,蓝瓶的”,预设:不是蓝瓶的就不是好钙。这就含蓄的表达了该公司的意念,那就是只有他们公司生产的蓝瓶钙才是质量好的钙,这运用了预设的第一个作用。
还比如,在法庭辩论中,律师常常会这样问:“你是案发前还是案发后出的门?”样预设的目的,就是诱使谈话对象进入自己事先设计的“陷阱”,以便控制谈话对象,实现自己谈话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谈话的技巧,既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又不让别人发现自己在问他问题。
再比如,一位年轻人患病住院,他的好友来探望,一见面就说:“怎么,你的脸色还是这么难看。”年轻人顿时沮丧起来。在医院这样的场合,本应安慰病人,而不是打击。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我们说话也应分清场合,看清对象,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要真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不要说出伤害病人的话,俗话说“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之所以说出不合身份、不合场合的话,主要是说话人忽视了话语中的预设。反过来说如果能够注意言语中的预设那么就可以使语言准确、得体。因此,利用预设,遵循预设理论,可以使语言更为准确、得体。
可见语言的预设机制是多么的重要,任何言语行为都有预设,在实际言语行为交际中,如能巧妙利用言语行为的预设,能有效地达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交际目的,有时,还能产生奇效。
怎样才能把预设运用到生活中去呢?怎样才能更好的与别人沟通呢?只有了解和学会语言的预设机制,才能在生活中得体的表达那些隐晦的话,或者听得通别人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更好的生活。
这里有一个幽默的例子: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与共和党人交恶,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有些共和党人是婊子养的。他的言论在议会引起轩然大波,共和党人纷纷抗议,要求马克吐温公开道歉。马克吐温便在《纽约时报》上公开发表声明:我道歉,我收回我的话,应改为“有些共和党人不是婊子养的!”。
马克吐温除了运用“逻辑学”中的“判断”技巧外,还运用了“言语行为的预设”,他的“有些共和党人不是婊子养的”否定句中早有预设:有些共和党人就是婊子养的。
另外,在现代生活中,广告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使消费者接受其产品和服务。
作为消费者,在接受广告语时也应提高认识,辨别信息的可信度,洞察广告宣传背后的诱导机制,不要盲日从众。认识到语言预设机制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注意语境和说话人的真正意图,真正做到合理的沟通、有效的沟通、真诚的沟通、,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减小了,语言所起的真正的作用就达到了。
我在小学的时候做过一个阅读理解,现在看来就是和语言的预设机制有关,该文章内容如下:
有个人过生日,邀请四个好友到家中吃饭。
三个准时到达了,只有一人迟迟未来。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了,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其中一人听后,很不高兴的对主人说:“我先告辞了,再见。”说完就走了。
一个人未到,另一个人又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剩下的两人中的一个也生气地说:“那好,我也走了。”说完掉头就走。
又一个人走了,主人更加着急起来。最后剩下的这位就劝主人:“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以后说话要好好想想。”主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说的根本不是他们。”这位朋友听后再也坐不住了,最后也铁青着脸走了。
这不仅是一个悲剧,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在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语境会不会给别人带来“预设”,因而会引起误会,这在生活中屡见不鲜,那些说话爱得罪人的朋友们,绝大多数并不是有意而为,而是由于不注意语言的前提预设导致人际关系淡薄,所以语言的预设机制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在这里浅谈了一下语言的预设机制,希望老师多多指教!感谢老师这一学期的教导!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统计学2班。
学号:110704222。
姓名:董朋朋。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九
最早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进行系统阐释的是gumperz(甘柏兹),他曾经在1982年出版的《会话策略》一书中详细阐释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渊源、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甘柏兹指出,互动社会语言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充分认知会话参与者在言语会话的互动中如何对言语、说话行为以及交际策略所承载的交际意图进行细致的理解与分析,当然参与者对会话的意图理解既存在成功的一面也存在失败的一面。社会互动语言学更重要的就是将语言和会话者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际的意图有机联系起来,将交际者的会话意图、交际习惯和策略以及言语表达的方式融入到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研究机制中,其主要理论倾向有三方面:
甘柏兹认为社会互动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基础就是在深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会话交际范例的基础上,研究会话参与者如何正确利用社会背景和交际习惯来进行正确的交际。他认为社会文化和背景以及习惯规约影响着会话的形式和理解,会话形成所构筑的话语单位、语义的范畴、所选择的词汇、语言的音调幅度等都受到会话参与者社会文化和背景的影响。在会话中,说话者应该通过具体的语境或者对话意图和文化背景的分析,选择合理的会话互动机制,所以说互动双方交际得以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有共同的社会习惯和交际认知。例如,甘柏兹在《会话策略》一书中,讲述了这样的一段会话案例,一名黑人研究生奉老师之命前去城内低收入的一个黑人家庭去做采访,采访之前,该学生已经和这个家庭取得了联系,去采访时来开门的是这家人的丈夫,此人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husband:soyouaregonnacheckoutmaollady,hah?student:ah,no.ionlycametogetsomein-formation.theycalledmefromtheoffice.之后主人不是很高兴地去屋内叫他的妻子。这段对话充分显示了交际者往往会在自身固定的交际意图和社会背景以及交际习惯的驱动下,去选择一些具有特殊语境的言语去会话,并期望得到交际方的正确理解与互动,然而这个黑人学生并没有掌握这家丈夫独特的说话方式而去选择更加严谨的回答方式,因此引起这互动交际的戛然而止。
会话的语境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静止的描述性语境,一种是动态式语境。描述性语境主要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纯粹的事实”,可以用一个具体的语境结构来描述,但是在实际的会话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可认知、具有强大复杂性的认知语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语境,是交际双方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一种语境形式。互动社会语言学认为,在会话交际的过程中语境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由许多复杂因素共同构成的,交际者在实际的会话互动过程中只有正确激活静态的背景,真正理解和辨析会话的意图,才能真正认清交际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然后在互动交际中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所以说互动社会语言学关注的就是交际双方通过言语的互动和所处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即时的动态语境过程,通过对外界相关因素的内化分析,实现了言语互动的效果。
互动社会语言学更加重视言语交流所形成的交际意图,主要指交际者往往在交际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并通过在会话的过程中来了解这些意图,而选择性地使用合理的交际策略。[1]例如在交际时会产生一些语境化的提示信息,会话发起人会在言语中发出一定的信息以让对方理解自己潜在的说话意图,会话回答者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理解对方的意图就是会话得以成功的关键,根据这些信号理解和阐释说话人的意图,然后实现交际互动,所以说语言学习应该建立在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
从上述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的学习和会话的互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背景以及交际习惯和意图,所以说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应该充分认识到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所描述的社会文化互动性的重要作用。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这门语言的社会文化和交际习惯。语言本身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语言民族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2]例如英语中包含许多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俗语、成语、谚语、俚语或者委婉的语言成分,以英国为代表的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式英语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英语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讲述基本的语法、词语等基础知识外,还应该重视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形成的社会背景,根据特定的交际情境向学生讲授交际的原则,让学生正确地把英语应用到交流对话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和什么人会说什么样的话,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互动社会语言学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论研究和发展上也深深受到社会语言学的影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曾经提出过语言交际的四个主要内容,就是可能性、可行性和得体性以及现实性。而可行性和得体性的实现就与语言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行性就是说英语会话互动实现的可行性,就是要在互动中使用正确的、真实的、地道的语言;得体性的实现主要是说不同的会话对象、场合、背景和身份等,要使用不同的、容易让人理解的、得体的语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单一地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语言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
互动社会语言学更加关注动态化语言情境的创设,语言必须要在一定语言情境下发挥作用。语言运用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发挥它的社会交际功能,语言会话必定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互动社会语言学为我们阐释了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化情境创设过程,不同的话会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效果。[3]互动社会语言学关注的是语境提示在“会话策略”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互动社会语言理论的核心,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真实的语言情境。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真实情境创设的重要优势,通过英语会话场景的播放或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情境中的真实人物,在真实的会话过程中,充分了解语言的情境。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情境实践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真正融入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会话情境中了解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时间对什么样的人应该说什么样的话语,以真正达到英语应用的实际作用。
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交际中,通过自身对特定语言的理解去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回答。英语教学也同样如此。学生在英语会话运用上也应该充分了解交际对方的说话意图,在英语语篇阅读的学习上,对语篇意图的正确理解将十分必要,这直接决定着学生做题的正确性。[4]交际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英语交际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变成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位置,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教学效果的展现,并不仅仅只是看教与学的实际价值,而更看重的是语言互动的结果。交际教学法,不在于学生所获得多少英语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一定的任务,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分角色的会话和对话,让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掌握对方的说话意图,了解英语运用的真实作用,实现英语互动表达的作用。
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理论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改变了过去认为语言会话是词语堆砌的过程,在语言的学习中更加重视交谈双方的会话情境和社会背景,更加重视语言互动的重要作用,这对当前英语应用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英语教学创新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挥,更加认清当前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十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诚然,韶光易逝难免心生感喟,只是其中的欢乐却是很多很多。
感谢父亲和母亲!
读研始自父亲的心愿,由于体制的种种原因,大学毕业后,没能继续深造,一直是他心中的遗憾。
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可以从“热门”的新闻专业来到“今人多不弹”的古代文学。
没有一丝功利的去学习和生活,是他们给我的宠爱。
感谢所有的老师!
感谢我的导师王德保先生。
本科时听他讲陶渊明,只得一个“好”字,却令学生记忆良深。
刚开始的学习,时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由个人喜爱到课业研究的有所规求,也多有不适,而老师信中的殷勤寄语,几次随性的谈话,却时时给“懈当的学生添注几分清明。
感谢老师在专业和生活中的教诲!
感谢中文系所有的老师。
感谢文师华老师的耐心和李精耕老师的宽容,感谢尹蓉老师古道热心的'帮助!
感谢所有的同学!过去九百多个日子的朝夕唱和我会一直记得。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代表一种语言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十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的理念、思想、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涌入到社会中,在这些优秀因素的促进下不仅使得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产物,是在人类学的传统下发展而来的,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而且立足于语言实际应用,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系统语言功能学,最早是在英国出现,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所创立,系统语言功能学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的话,是指在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将语言当作工具来开展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在思维上对它进行认识,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个别语言的分析,通过观察和统计手段来验证理论。也就是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立足语言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注重语言的交际,提高社会人从事社会的行为能力。
二、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研究。
1、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而其语言学理论的构成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成果,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在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是不同的,由于受到地势、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语言需通过翻译才可以被传递,而语言的翻译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因素。第二,借鉴弗斯的语言理论,在弗斯的语言理论中得出语言的使用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说话环境,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其所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会有所不同。
第三,借鉴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在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中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内部组成与使用语言的使用者之间在哲学观和认知结构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紧密联系。
由此,韩礼德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在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创立了完整的体系。
2、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类与三大元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其内部还有很多的分类,在加上系统功能语言学集中表现在对语言系统和对语言功能的重视和关注,所以说从这一方面就可以将系统语言功能学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系统语言学,另一个就是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虽然所是由英国韩礼德所创立,但这它最早起源的是在古希腊时期,但是正处于古希腊文明大发展阶段,受到普罗塔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语言观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而且也提出了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所谓的语言概念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借助语言来讨论有关世间、事物以及周围发生的情况,语言的人际功能指的就是,使用语言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来进行与其他人的交往,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语言的语篇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怎样组织良好的语言信息,保持信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信息的传递者与发送者实际所处的交际环境等诸多方面。
3、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分析。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与分类之后,还需要对系统语言学的特点有所了解,才能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去真正的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属于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的分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历史较为长久;
第四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较强的社会使用性,更好的帮助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人际的交往中可以处理的更好,促进双向发展。
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之处与意义的研究。
1、系统功能学语言的不足之处。在了解系统功能学的发展背景、分类以及特点之后,还需要了解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只有将这几个方面全部的了解之后,才算是做好了对系统功能学的认知。因此,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从系统功能学家的角度来看的话,使用语言的人民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听的人只需要对所听到的语言进行稍加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讲话人所讲的'意思,往深层次角度来说,通过讲话还可以体现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背景,而韩礼德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并没有对对如何发现和确定间接言语行为的会话含义做出解释,就会使得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缺乏客观衡量标准,使人无法得以证实。其次,很多人在讲话时都会有一语双关、言外之意的意思,而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却是极力避免,其主张的是通过话语明白说话人的意思,能说明语句的基本功能,并不能解决话语含义这个问题。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并不总是用标准的陈述句来回答问题以及提供信息,因为人的思维是活跃化,所以讲出来的话更不可能跟机器人一样有标准的说话形式,很明显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全面的。
2、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在上述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看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尽管发展的时间较长、包含的理论也多,但是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在认知领域缺乏对认知的关注而备受批评,因而也就出现了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强调的就是对认知的看法,认为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的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在系统功能学的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已经提到了,由于人类具有活跃的思维性,不可能如同机器人一样有固定的说话模式和说话语句,在加上现实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人们要借助语言去把这种变化识别出来,因此语言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经验与方式的传递者。所以说,由于认知理论学强调机制的多样性,侧重将人的认知与身体经验的互动,从而构成相关的语义,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相互结合,以达到互补,促进发展。
3、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研究。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整体认知之后,就要明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两大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对意义的阐述主要为:语言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它体现了以意义为基础的语言深层聚合关系,体现了语义层、词汇语法层以及音系层,体现了语言的意义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坚持意义的语境论为,语言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语言的使用,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的生产生存,都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简单的来讲,就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为例,来简单的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更多的适用于偏文科性质的学科,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将语言学与语义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得能够在这一理论的作用下对文章进行更好的解读,更为全面的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深刻的弄懂文章所想表达的含义,从而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写作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本国语言的学习有帮助,更多的是对学习第二语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也成为教师所开展诸多方法,如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在教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教育的发展是意义重大。
四、结束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合用于很多方面,并且可以促进事物的进步与发展。这一项理论自从被英国语言学家所创立,在发展的洪流之中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在现代的发展中很多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是很清楚,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做出简单的探讨,对这一理论在发展背景、内容的分容、所具有的特点、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认知领域的发展以及所以及相关的意义方面进行相关的阐述与分析,希望能够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梅。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中外语篇研究[j]。语文建设,,(23)。
[2]陈瑜敏,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意义”[j]。外语教学,2016,(05)。
[3]郑海岩。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及理论框架[j]。中华民族博览,2016,(08)。
[4]刘晓玉,霍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02)。
[5]张长颉。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应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2)。
[6]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02)。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十三
一直对玻璃杯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和释怀,小时候可能是因为它的晶莹剔透、简简单单,还可以从这边看到那边的东西而且是变形的,好玩又鲜奇。长大了以后,从中又找到了一些乐趣--装饰它。在它里边放各种各样的东西、或涂鸦、或扎蝴蝶结,让它变得更有情调,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也有不同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透过这些杯子看世界,犹如雾里看花。而雕塑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把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切材料来制作作品。我就一直在思考,或许应该给所喜爱的玻璃杯留下点什么,于是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事件使得雕塑作品《你和我》得以创作。
《你和我》这一雕塑创作的形成是经过酝酿和提炼才确定下来的题材。在整个构思过程中,是以爱恋为主题贯穿整个作品。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概括、构想出完整的艺术意象。听过曹卉娟的《玻璃杯》,很纯净很美:“那轻轻巧巧的玻璃杯,总是太容易破碎,盛下了泪水就盛不下妩媚,究竟谁湮没了谁,谁又能体会。”是我们每个曾经经历青春飞扬时的记忆定格,生命无常而青春美丽。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作为主要材料,因为它代表了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并分为五组不同的恋爱的场景分别来诠释这一相知相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学生时代的爱情是最纯洁的,而现实又是残酷的,只能留下遗憾的美好。这件作品所描述的这个经历是每个正处于青春的恋爱过的“你和我”,从相知到相离,所要表达的是爱恋的反思,要成长就得从失败中汲取养分,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爱人。
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真谛是美,其衍生行为:付出、欣赏、珍惜、感动、了解、保护、占有等,副行为:得到时的欣喜、、失去的痛心、不能拥有的无奈。等等这些情感都在雕塑创作中有所体现。正如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名的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提出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把这种青春爱恋的感觉用五对木偶人在玻璃杯里演绎着,运用玻璃材料这种雕塑语言完美的表现出来。雕塑是用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塑造立体形象的艺术,它的雕塑形象是静态的、直观的、诉诸人们的视觉系统,所以选择情感生活中的某几个可视的瞬间断面来描绘。如果说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那么艺术表现则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是一种充满艰辛的心理运作过程,艺术表现则是中更为艰辛的实践操作过程,在的这个雕塑创作中,运用综合材料现成品加以组装和调整,充分调动想象和灵感,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聚合时空,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生活素材分离出来,按照创作意图重新聚合在一个同构状态的时空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有机体。同时还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展示了对生活的微妙感受。
自从1917年杜尚的《泉》问世以来,瓦解了所有对传统艺术的界限,而观念的改变,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面对接下来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现代雕塑,可以看到雕塑所用的材料达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在这次创作中,就是利用综合材料来完成的。综合材料雕塑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物质材料性,材料本身特点也就构成了雕塑作品本身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一个物质载体,在作品中就用到现成品:玻璃杯、木偶人等材料。所选的这些材料与创作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作品的意义原本就在物或者说材料之中,作品的意义即物之灵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品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是整体体现青春爱恋这一甜蜜又纯净的校园情结,让艺术语言和材料本身超越叙事性而获的“阅读”,引用一位欧普艺术大师瓦萨利的话说:“感觉作品比了解作品更重要。”对于这种不仅是叙事故事,表达情感或思想,还是纯粹探索视觉现象,进而引发独特的共鸣。
对于创作所用的材料,玻璃杯:首先它有如水晶般的透明,有很好的强度和观赏性。(国外的雕塑家很重视这种材料,并学习玻璃的拉型技术,应用这种材料创造出很新颖的作品)其次,玻璃的易碎性也象征了周围不确定的环境因素。所以玻璃杯单纯的透明如水,在里边盛什么就是什么。而易碎的特点使它实用却要很小心,犹如我们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越长大越害怕,约束也越多,越怕碰壁的心理。木偶人,实在而纯真,大学时代的我们单纯而有激情,充满了幻想和憧憬,所以把小木偶人中的男生涂成蓝色,代表了大方、稳重、活力并存。把女生喷成桃红色,介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因为这个时候的女生正处在从粉红色到大红色的过度期。综合材料雕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雕塑观念(泥、木、石铜等)弱化了传统雕塑的界限,推动了雕塑的泛化,运用新材料来完成艺术创作,通过材料自身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念和思想。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断地遇到了材料制作的问题。
在雕塑创作《你和我》中所描述的是青春的一段情感、一声叹息,所以用雕塑的方式把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凝结,凝结昔日的往事和回忆,以雕塑语言来诠释个人的思想感情。作品的造型体现了雕塑艺术的凝练性和单纯性。玻璃杯和木偶人、材料和形象的完美交融,达到了我想要的明净、单纯的艺术效果。并实现了思维活动与操作实践的相统一,遵循了内容加形式的双重原则,推动了作品的最后的成熟和成型,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意象物化成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件综合材料雕塑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把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使有限的场景表现出尽可能丰富的艺术蕴涵。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十四
加拿大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双语国家,1969年通过的首部《官方语言法》正式确定了其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加拿大既是英联邦的成员,又是法语国家与地区组织的成员。早在17、18世纪,法国人就率先来到魁北克这一地区。法语自然也成为该地区言语交际的主角,但民族语言的命运与民族政治的命运息息相关。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者的武力入侵和美国经济腾飞带来的文化渗透,统治者的语言逐渐浸入到加拿大法语中来。从环境位置上看,魁北克地区已经完全被英语区包围,在北美洲这个英裔人世界中生活了近4后,英语化已成为加拿大法语的最大特点之一。尽管魁北克人不断采取一些语言抵制政策,如法律上的限制,法语也只能在课堂教学、家庭交际、宗教事务活动中保持绝对地位,而在公共行政、商务金融、工业科技中均伴有英语的使用。因此,英语外来词充斥了加拿大法语语言,从日常口语到书面语中的词汇句型乃至语法,英语都极大地改变了加拿大法语。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十五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在社会范畴下研究语言变体、语言变异现象、语言的功能等。它从不同社会的角度科学的研究语言,研究社会对语言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等。其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语言学的分支。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与学术动机。正如hyme所言:社会语言学的显著性标志,仍然体现在坚持研究语言特征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表现。由此可见,社会语言学从来不是独立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基于社会层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环境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因此,社会语言学又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紧密联系。它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意义。例如,已退休的语言学教授罗杰就曾帮助警察分析绑架信,指出绑匪所在地。社会语言学对课程教学、尤其是语言类教学,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由于以下原因普遍不受学生重视。首先,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准,甚至直接与学生学位证挂钩。因此相比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师生普遍更重视听、写、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与四级考试题型结合,容易形成填鸭式教育方式。由此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结合课程与英语四级,学生普遍重视单词的意义,忽略单词的用法,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区别。例如:leap,jump,hop,bound都有跳的含义,但彼此又有区别;其中leap一般指跳跃距离远,bound指弹跳。又如,relate本意联系。但在翻译下列句子“在台湾,通常中秋节会和烤肉联系在一起”时,学生多会译为“intaiwan,mid-autumndayusuallyrelatestobarbecue.”。而正确的译文应是“intaiwan,mid-autumndayisusuallyrelatedtobarbecue.”。因此,即使部分学生考试阅读成绩出众,但写作、翻译就稍显逊色。
第三,由于课时分配不够,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锻炼口语的机会,导致学生即使会背单词,也无法灵活交流。此外,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更加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口语练习时,一是难展开,二是难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第四,即使部分大学安排了听力课程,但课堂教学仍以与四级考试题型接轨为主。这就造成学生做听力练习时成绩尚可,但听原文、或与人直接交流时,就听不明白,甚至心生恐惧。
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改进。
综合以上分析,现结合社会语言学粗略探讨如何改进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习得单词时,将单词放进具体的句子里记忆。如邓炎昌、刘润清所言,有相同指示的词汇和句子在英文和中文的语篇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文化含义。如中文的“馒头”、“汤圆”,在英文中并没有精确的对等词。
另外,两个字面意义对等的词,可能真实所指不同。如单词“dragon”,龙在中文里代表着权力与吉兆,中国古代的皇帝就称真龙天子;同样一个词,在西方文明里就代表邪恶。在《圣经》里,龙就是邪恶动物。
第二,讲解课文时,除个别重难句子的语法分析,也应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语篇分析上,如段落大意的讲解,课文主旨,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等。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单词的学习,但绝不能局限记忆单词。需知单词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语篇。韩礼德指出,语言有三种功能,分别是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篇章功能。这就足以证明对课文整体分析的重要性。
第三,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都是应用。交际则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交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人的往来又形成了社会。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应与社会脱节。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适当介绍文化常识,在增长其知识的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结合近期发生的趣闻、新闻、重大事件等,及时向学生介绍,既能调节课堂气氛,也能教授新单词,或复习相关已习得单词。
语言的教学本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只要端正心态,找到正确的方法,一定能有所收获。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里也应关注社会;教师本身不与社会脱节,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更好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十六
论文写到致谢,也就意味着即将向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说再见了,回首这过去三年的学习经历,想想完成这篇论文的一年光阴,心中感慨良多。
从拿到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我已经站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平台上,此时的我充满激-情、梦想、抱负和无尽的志向。
三年的岁月,在求知、求学、积累、历练中如斯逝去,这段岁月让我逐渐褪去了本科刚出校门的稚气和冲动,多了几分成熟与冷静,依然不变的是同样的激-情和梦想。
它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缓冲和积累的过程,使我的心灵得到了锤炼,学业也得到了升华,让我可以充满自信,身怀所学,以不减的激-情投入到人生新的阶段,将这宝贵的三年带给我的财富转化为生活的动力。
在写这篇论文的一年中,身心也经历了巨大的考验。
开始为选题困惑,后来又为文章结构所累,再就是对论文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提出合理的参考性观点时又遇到了思路的瓶颈,同时在这个过程了发现了自己知识沉淀的不足,和对理论及文字的驾驭力的欠缺。
不过对最终论文还是成型,深感欣慰,这其中也的确投入了自己的心血和付出。
只是自己所有的知识素养只能支撑自己写出这种水平和高度,希望在今后的不断努力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提高和更深的见解来使自己的观点得以完善。
我满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身边所有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和家人。
不知道“感谢”二字是否可以表达心底那份最深的情意。
感谢我的导师白凤峥教授,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一个宽厚仁慈的长辈,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我从您身上学到的东西虽九牛一毛,但足够我受益终身。
在我的论文的每一次的修改过程中,白老师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并为我指点迷津,才使得我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得以豁然开朗。
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
对白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汲取和学习作为对老师的回报。
同时感谢马培生教授、赵俊康教授、赵怡副教授以及段永惠副教授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是他们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使我没有虚度这三年的光阴,获得了人生重要的财富。
感谢我的社会保障研究生班的全体同学,这个集体团结友爱,志向高远,我能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感到非常的荣幸。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兄弟姐妹,才使我在求学的路上感到充满力量。
感谢我的室友陈赟、范玉兰、潘霞,在像家一样温暖的宿舍里,我们彼此关爱,同喜同悲,一同渡过了生命中重要的时光,希望未来的日子里大家都能幸福!
感谢我的妈妈,一直那样爱我,呵护我,理解我,在家庭最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坚定的支持我去读硕士,这就意味着她自己选择了更加艰难的生活;在爸爸刚离开我们的那段最痛苦的日子里,她依旧为了我选择了坚强,才使我能顺利的完成这三年的学业。
“羊跪乳,鸦反哺”,现在我要毕业了,我要成为妈妈的依靠,让她放心,安心,开心的度过每一天!
感谢我的爸爸,虽然他在一年前离开了我,但是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
在我的生命里,他总是那样不善表达的爱着我,默默的支持我,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和快乐的生活。
但是现在,女儿即将毕业,开始新的生活了,可是爸爸却再也看不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怎样撕心裂肺的悸痛。
我会很努力很努力,不会让您失望!
感谢我的爱人-马孙亮,是你给了我支持和力量,让我如此幸福的面对新的人生!
最后,想对自己说,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结束是又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努力,不断成就自己的梦想和更加精彩的人生!
法语语言学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王寅,:194~195)。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2~2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种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意义是词义的非常抽象的最简表征。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的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对应,因而就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具体要点如下(束定芳,:27):
1.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脑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均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大众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星星点点的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激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现象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力、记忆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武装语言理论。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凭借接触实际出现的话语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定的符号模型得到描述。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意义是存在于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36)。
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觉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3.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4.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束定芳,2008:10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的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解释的。语义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文旭,2007:35)。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而词法、句法是受语义制约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所谓的语义实质上是语用或广义的包容语用的语义,不同于乔姆斯基仅限于与句法接口的语义。他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分析放在首位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语义之所以包罗万象,是因为如果语言是一个对世界范畴化的系统,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不同于将世界知识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层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这也是揭示一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重要窗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这一点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机制,后天的语言习得是代入一些参数,主张语义跟句法脱钩,语义是语言表达在某一阶段代入的东西。
认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研究也是沿着内在论方向进行的,与乔姆斯基一样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语义必须按照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口号是“meaningsareinthehead(意义在人们的头脑里)”(王寅,2005:195),这一观点就明确表明他们对语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基于内在论的,与乔氏的内指性有某些共识。
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对于意义的看法,他们还有一个口号:“meaningsareontheembodiedbasis(意义基于体验)”(王寅,2005:197)。语言的语义是一个从语言表达到某些心理实体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义虽是存在于头脑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义取决于理解,产生于解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类这一最重要的认知特点正是他们与乔姆斯基理论在意义内在论上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认知语言学说虽与乔姆斯基理论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属内在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尽管两者都持语义内在论,但认知语言学家与乔姆斯基所主张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内在论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乔姆斯基那种先天的、自治的内在论正是认知语言学批判的靶子。
七、结语。
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而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生成语言学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这与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虑”(蓝纯,:16~17)。在乔姆斯基看来,语义学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卢植,2006:25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义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去寻找,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及信念系统之中。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参考文献:
[1]chomsky,ticstructure[m].monton:thehague,1957.
[2]chomsky,sof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mitpress,1965.
[3]chomsky,geandnature(mind,vol.104,413)[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0]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2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