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蜡染论文(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22:54:06
贵州蜡染论文(优质13篇)
时间:2023-11-07 22:54:06     小编:琉璃

总结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备的一环。总结的语言要简练有力,避免使用太多废话和空洞的词句。如果你正在写总结,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贵州蜡染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体育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期能够把贵州少数民族灿烂的体育文化广泛流传。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现状;原因;对策。

一、前言。

本文探讨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发展现状,主要是从存在的问题方面来论述,存在问题必然联系着深层次的原因,因此不仅发掘问题,而且阐述存在问题的原因,具体几个方面如下所示:

(一)体育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步伐。

由于贵州省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因素影响使得贵州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在少数民族驻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导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滞后。贵州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地处偏远的贫穷山区,经济落后,有的少数民族还处于温饱之下,很难有财力发展传统体育事业,使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贵州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水、电、公路等生活基础设施不健全也从间接的制约了传统体育的发展。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传统体育教学缺乏重视。

(三)受到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及影响。

随着现代文明进入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汉族文化不断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淡化,甚至消失。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校与其他汉族学校接轨,或者按照汉族学校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体育技能明显带有现代特征,很多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如现代竞技体育刺激,观赏性不如现代竞技体育强”。

(四)受到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及影响。

先前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地方比较偏僻,文化生活贫乏,以点着篝火唱歌、跳舞、踢腱子等为主,一部分体育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通常受到现代娱乐文化影响比较小。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少数民族居住点,电、甚至网络通达,具有现代特征的娱乐方式多了起来,打麻将、打扑克、闲聊、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等娱乐,已经很少有人去玩传统的体育项目。

二、改善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扶持力度。

贵州省应该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高到战略的层面,努力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贵州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一支具有地方体育特色的供游人娱乐的项目。所需资金可以由当地筹备和省财政转移支付来筹集,逐步改善落后的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

(二)在少数民族学校把其传统体育纳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

学校是一个很好交流和发展的平台,是很多知识及体育项目推广、普及、发展、提高的有利场所。根据学生所在地情况来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开展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把其纳入到正规教学内容中。学校可以就地取材,可缓解学校体育经费的短缺及场地、器材、设备的匮乏。由学生带入少数民族居住地更便于向大众宣传。

(三)利用创新思维把现代体育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

随着现代文化、文明进入贵州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影响是肯定的,因此趁早就应该利用创新的思维把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取现代体育的精华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进行有机结合,发展创新,使这些项目与民族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状况相协调,同时应积极吸收现代竞技运动的精髓,找到它们的结合点。

(四)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

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不利一面,但是也有着有利的一面,现代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比如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利用现代传媒方式介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知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少数民族体育,转播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比赛,建立贵州各省少数民族体育相关网站等手段推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定瑜.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6).

[2]崔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贵州蜡染论文篇二

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当你看到侗族的鼓楼,唱过苗族的水酒,穿过布依族的土布,睡过水族的木屋后,你会发现这里是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百花园,更是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当你游过苍山幽深的原始森林,走过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土,穿过万千多次的瀑布群,探过竭尽人类所有幻想溶洞时,你会发现,这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独特的旅游地。更是回归自然,避暑休闲,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悠久历史;和谐;民族文化;避暑之都;经济腾飞

看不到大漠黄沙,听不到侬细雨,没有江南的秀丽玲珑或是塞北的豪气冲天,也没有青藏的明媚与神话,但贵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拥有独特韵味的神秘之地。

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当时在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明代,贵州建省。清代,贵州疆域基本形成。

据1973年至1974进行的考古发据,共出土制品4000余件,动物化石23种。因其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面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1984年7月至9月,贵州文化考古部门,在黔西西北的毕节县境,发据了古文化——瓦窖遗址。

春秋时期,西南夷地区存在着若干地方割地政权,或称“国”、或称“邑”。这些“国”或“邑”都是由古老的原始部落逐步发展而成的。春秋后期,夜郎国发展成为西南最大的地方国。

针对贵州多民族的.现状,历史上各朝各代统治者都对各民族和谐发展理定一系政策,这对多民族团、和睦相处做出了贡献。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又共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纪元。

贵州10月3日消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贵州省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先后建起了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2个民族乡,自治地方和民族乡的国土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68。2%。民族区域自治的配套法规规章不断完善,全省现有的民族区域自治配套法规规章71件,其中地方性法规1件,自治条例14件,单行条例51件,变通规定3件,地方政府规章2件。法规规章的不断完善,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了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分别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专题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因此说贵州是有着多民族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贵州多民族共同努力下建立的。

少数民族为何能在历史变迁和战乱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份,这与少数民族先民惊人的智慧和生存经验的总结息息相关。

贵州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苗族,侗族的艺术文化的发展最为突出,而苗族、侗族的人民大部分居于贵州东南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阳光照人的自然环境,更体现了民族的原生态和那浓浓的民族风情。无论是民族节日的到来还是有客人的参观,他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客人的热情与苗族高傲豪气的笋笙舞;侗族天簌之音的侗族大歌来表达,也体现了苗族,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素质的追求。而在工艺方面,更是叫人一惊叹,有苗族吊脚楼,苗族刺绣,苗族银饰;侗族的染布工艺3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彩,让人不得肖有一种迷恋的感觉,正是因为如此,贵州省在2006年5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并得到了国务院批准为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贵州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重视。

少数民族在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风俗、文明。除了上述简单介绍的几大民族外。再来详细了解一个夜郎到今的主体民族——彝族;彝族是一个民族风情浓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为什么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彝族人还能有精历去创造这么一些值得研究的东西呢?这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必要的联系,当物质生活上升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就需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热情等,以及节日的祝贺等。其中出嫁歌,考歌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海马舞的民族舞蹈,据说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彝族去逝后,其女婿为记念他而编演的.。那为什么要编成舞蹈目取名海马舞呢?古彝多是游牧是族,马是传统交通工具,尤其是战场;舞蹈能摹仿马做出先进,奔跑,腾跃等动作,再观游牧征战历史。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贵州位于中国季风区,纬度偏低,受夏季风影响强烈,所以大部分地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多样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型条件,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贵州的天时,利造就了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以现在科学工作者的视觉来看。

由于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殊明显,垂直差异显著而成。故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贵州的山,雄奇险峻。北部娄山山脉,群峰耸立,为黔北天然屏障,主峰关口尤为险要,号称“雄关”。南部苗岭山地,岭谷起伏,系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西部乌蒙山,淡水湖草海海拔2171米,东部武陵山,主峰梵净山海拔2600米。

贵州的水,千姿百态。北部乌江,水流湍急,堪称天险。东部瞬阳河,风光旖旎。南部南、北盘江,落差悬殊,奔流小息。由北向南流而下,由长江向南延伸,在贵州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错的庞大水系。贵州地势险要,落差很大,正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贵州的许多河流就广泛分部在各个领域。赤水十丈洞瀑布及黄果树瀑布世界闻名。长江横跨贵州,在贵州领域内就形成了许多长流的支流,其中乌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是贵州的最大河流。

贵州的林,奇异罕见。北部赤水风景区,桫椤成林,翠竹成海,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东部梵净山,植被繁茂而古老。南部荔波樟江,茂兰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绿色王国。西部百里杜鹃林带,亦属世界上同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杜鹃林海。

贵州的洞,鬼斧神工。地上石林,地下溶洞,均属喀斯特地貌典型特征。西部龙宫,地下暗河与地下溶洞浑然一体。黔西北的织金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岩溶堆积宏伟壮观,色彩缤纷,俨然一座地下宫殿。可谓无山不洞,洞皆成镜。

贵州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就了独特的奇异风景;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大大小小的溶洞;比如说:织金洞、安顺龙宫、大方九洞天等。温和湿润的气候造就了威宁草海,百里杜鹃等风景和海洋。

苍翠幽深的原始森林,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石,万千风姿的瀑布群,竭尽人类所有幻想的溶洞。这就是贵州,这就是充满神奇地貌、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贵州经济的日新月异,与党和政府政策的关心和贵州人民的勤劳密切相关。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地区仍保持日耕大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无现代科技支撑,随着改革的到来,贵州的农业经济发生翻覆地变化,人均生活水平有所发送。而今,贵州不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区,而是拥有许工业,矿业,旅游业为主体经济支柱的省份,同时辅助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对整个贵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实值性基础。这些均与党的政策扶持是有着必在关联的,充分证明了只有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

神奇的贵州以神秘的历史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而闻明,黄果飞瀑千堆寻,舞阳湍流万朵云,草海仙境展诗画,娄山雄关舞西风,满城春色系花溪,展观的是不加雕凿的开然神韵,展露的是红尘中越来越少的原始生命力。

贵州蜡染论文篇三

摘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是贵州省休闲农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在开发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时,会出现设施陈旧、缺乏科学指导、缺乏科学规划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惠水千户布依寨为例,指出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应关注农民根本利益、助推民俗文化品牌形成,实现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俗文化;休闲农业;品牌。

休闲农业是贵州省近十年内兴起的朝阳产业,是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在促进贵州省经济建设上具有重大作用。贵州省是山地农业大省,与平原农业大省在耕地数量、农业机械应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传统农业的发展多少会受到限制。而休闲农业不重数量重特色的特点,正好迎合了贵州省农业发展的要求。且贵州也是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大省,地貌特殊、民族众多,全省总人口400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是休闲农业发展中巨大的先天优势,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本文将以惠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为例,试谈民族民俗文化在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启示。贵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处于贵州省向南方向,距省会贵阳80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被人们称为“贵州小江南”。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2,由于布依族人口在好花红镇总人口中占有比重大,在这里保留了大量独特而丰富的布依族民族风情,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沉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配饰、习性、习俗和信仰愈加具有文化价值。千户布依寨就在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里,这里是著名的布依族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花红调”的发源地,和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更享有“中国金钱桔之乡”的美称。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使这里成为一个典型的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型村落,成为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最美村镇,曾经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以及国家aa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是全省18个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之一,全省5个100示范小城镇建设工程。

一、民族民俗文化在贵州省休闲农业中的地位。

由于贵州省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经营经验不足,且经营地一般在传统农区,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分辨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使休闲农业在建设中盲目跟风、单一模仿造成的休闲农业项目生产效率低下、投入资源浪费等情况非常严重,导致休闲农业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贵州地处偏远,将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很好地保留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这是天赋的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以布依族民俗文化为中心,依托“好花红调”在全国的知名度,建设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风格。在好花红村千户布依寨内设有一座布依族博物馆,村内共有28家农家乐,其中8家都具有民居住宿功能,涉及民族民俗体验的项目有布依族特色美食制作、布依族蜡染服饰试穿等,经营较好的农家乐中最高年营业收入可达139万元。全村种植240亩“牛肉红”橘林,销量可达30吨,年约30万左右。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中,民族民俗文化是最容易找到开发点的特色资源,也是最容易形成地方品牌的优势资源,更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这就像企业文化在一个成功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样。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大关系,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下,单纯的物质条件对于游客来说已经不具有最佳吸引力。而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孕育着这些古朴的文化的原生态村落,越来越多地在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越来越能够使人们的文化追求得到满足。各个传统村落所拥有的民族民俗文化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而成,给予了休闲农业文化支撑,赋予了休闲农业长久发展的生命力。合理开发民族民俗文化,对当地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实现揽客增收,并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贵州惠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在全省大力建设休闲农业的形势下,借鉴“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成功案列的发展经验,打造出独具布依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体验型休闲农业,自投入生产以来,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也使布依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贵州贵定千户布依寨紧随其后,将很快投入生产,共同为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下的休闲农业建设出一份力。

二、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在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在贵州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在现实运营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配套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来看,经营形式多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缺少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以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为例,好花红乡村距离惠水主县城18公里,仅有一条公交线路,而且首末班车的时间不固定。有时下午三点就没有通向县城的车了,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周围城市居民周末游等短途旅游的消费欲望。再比如布依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夏季要想达到屋内大面积的舒适温度就一定需要空调,笔者走访的当地几家农家乐都反映了这一问题。农民财力物力薄弱,多以自身世代相传的房屋、土地等资源作为投入要素,缺少配套的设施投入,在经营要素种类的投入上更是不占优势。

(二)经营人员科学素养不高,投入效率低。

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专业的知识素养普遍偏低,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和经营上缺少科学的指导。据笔者了解,20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内部分农家乐处于投入高、收益低的状态。有一些农户在投入近百万的营业成本下,年营业收入仅为十万元左右,这百万元大部分是用在扩建场地设立分店上,收益十分不明显,投入效率很低。

(三)资源发展规划理念落后,缺乏创新力。

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生命。但在现有已开发的民族村落中看到的是,项目发展模式僵化严重,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经营方式粗放,缺乏合理的布局和管理。文化特色只作为很普通的娱乐活动插入经营范围,很多房屋道路和经营者日常穿着,都缺乏民族文化特色。在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内,农家乐片区的`房屋并没有特意加上布依族的建筑符号,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上与其他民族地区有部分雷同现象,不能突出布依族文化特色。

三、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贵州省休闲农业中开发的建议。

(一)完善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行政管理。

由于我国休闲农旅处于起步状态,民族民俗文化村的开发没有经验可循,在这一区域的立法也不完善,致使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才会出现很多与社会中其他经济体不相同的问题,而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级政府应重视这一现象,要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引导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类型的休闲农业发展。解决普通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相关规定执行力度弱、部分强势村民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完善管理人员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管理。

(二)提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利用率形成品牌效应。

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下的休闲农业是最容易形成品牌效应的发展模式。在建设规划中要以自身民族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色进行挖掘研究,整合资源,建设优势项目,充分认识民族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关系。比如好花红乡“好花红调”的开发。年是《好花红》进京60周年,为纪念并借此进行“好花红调”的宣传,好花红乡文化站举行多场文艺演出与商品推介会,并在全县范围内举办《好花红》民歌赛、传统音乐及舞蹈展演、全民运动会和全省龙舟邀请赛等,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提升了好花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文化格调,弘扬了这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赋予了休闲农业文化底蕴。

(三)严守民族民俗文化适度开发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优势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但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既要结合休闲农业发展特点,也要注重环境生态维护,形成生态循环型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在加大力度开发、修葺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尊重历史,高度还原,重点保护。在食、宿、劳、节等具有特色的传统资源上建设与保护并行,不盲目开发、滥拆滥建,实现文化资源发掘与生态资源维护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杨明军.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塑造—以贵州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为例[j].四川水泥,(07):123.

[3]周俊.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159-162.

[5]曹斐琳.黔南惠水“好花红电子商务第一村”发展策略研究[j].电子世界,2017(06):28+30.

[6]张丽妮.论民族民俗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前景——以贵州江口县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09):47-48.

作者:闫新宇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蜡染论文篇四

绘画是孩子们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对绘画有一种天然的嗜好,他们通过绘画感性地把握世界,用绘画来表现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表现他们所喜欢的、所厌恶的。每个孩子都有绘画创作的欲望和潜能,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面对孩子们的画所表现出来的“稚”和“拙”时,我们更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和指导他们。

一、贴近童心,理解童画,感受童真。

儿童画是孩子们自我表现能力的体现,它反映着孩子本身内在的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唯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了解孩子画画的动机,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了孩子才能理解他的作品。

在一次描绘夏天情景的绘画活动中,高正超小朋友在他的绘画纸上添画了一个淡蓝色的太阳。“太阳为什么是淡蓝色的?”他指着画说:“因为夏天很热,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会流很多汗也会晒黑,有了一个淡蓝色的太阳,他们就可以凉快点了。”又如,在一次“能干的我”命题绘画的.活动中,顾佳萍小朋友在她的绘画中这样表现:一个高大的女孩,长着许多的手和脚,每一只手上都拿着不同的东西,有碗碟,有拖把,有鸡毛掸子……她认为多一些手和脚就能帮妈妈快速地去做很多的事情了。可见,孩子的画与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是密切联系着的。很多时候,孩子的画都极为夸张,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的,或者特别有感受的形象画得非常夸张:和房子一般高的花,小姑娘又圆又大的眼睛,游泳健将的长胳膊,长大腿等,这些都是孩子们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虽然这些稚拙可爱的形象与真实相距甚远,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表现能力,他们照样能把自己的感受清楚地画出来,因而,我们在衡量儿童画这种能力的标准时,不能仅限于“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不能过于苛求真实和准确,要给他们表现的自由和空间。当你看到一张张孩子们尽情发挥创作出来的画时,你会被无尽的童真的魅力所深深震撼着。

二、创设童境,培养童趣,鼓舞童心。

孩子们具有自我表现的热情,想象创作的欲望。在整个绘画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孩子很多的绘画技巧的知识,而在于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用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帮助孩子通过自身的感知与体验,让孩子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用多种方式来获取审美表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在面对我班许多孩子胆小、怕说、不敢画的情况下,我利用墙饰的布置变换及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努力营造活泼、积极的气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还通过在让孩子们去感受他人的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孩子们尝试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色、彩、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儿童画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我们满腔热情地与孩们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大人的首肯和接纳的同时,更要及时地对儿童画本身的表现、长处和进步给予以确实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孩子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描绘周围的世界,从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表象。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真正的鼓舞,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

三、丰富经验,发挥想象,提高创造。

儿童画是孩子的思想表现,内涵着他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内涵丰富的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孩子本身,唯有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扩大知识眼界,利用散步、参观、观看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孩子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活动中捕捉美、发现美,才能激发他们去表现美、去创造美。

在“奇妙的机器人”主题想象绘画活动中,我先通过观看科教片让孩子们了解机器人的用处,再通过开办机器人的展览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接着还组织孩子们进行“小小发明家”的讨论活动来激发孩子们想象创造的积极性,于是在孩子们的画纸上展现出了多样的内容:有的机器人娇小玲珑,能钻进人的身体里,为人治病;有的变化多样,能上天入地,排除万难;有的钢筋铁骨,有的力大无穷……就这样,一幅幅充满着孩子们无尽想象力的创作展现出来了。又如,在进行脸谱设计的创作活动中,我首先将各色各样的脸谱面具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看一看,戴一戴,玩一玩,在提出“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后,引导孩子们讨论脸谱的色彩、造型、图案等特点,如,启发孩子思考脸谱上都有哪些颜色;是如何搭配的;脸谱上的神态、神情是如何的;图案又是怎样的,使孩子们感受到脸谱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了解对比色的装饰性及图案的对称性等特点,此外还通过欣赏京剧表演让孩子们了解脸谱的色彩与人物性格的联系,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到国粹的独特韵味,最后我请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说对各种脸谱的喜爱,这时我便鼓励孩子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有的喜欢黑脸包公的公正无私,有的喜欢红脸关羽的英雄形象,有的却喜欢白脸小生的滑稽模样。于是,在孩子们的创作中就有了多样的,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我们还看到,连平时表现力一般的孩子在他的创作中也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活跃了,想象也更为丰富了,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了起来,作品的表现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在绘画的创作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画,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进行创造的自信,把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从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应该说,绘画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而我们唯有走进童画的世界,才能带领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

贵州蜡染论文篇五

贵州是我国著名的“蜡染之乡”,其文化研究价值享誉国际。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辛勤的苗族人民创造了它,并为之所用。蜡染以古朴的蓝白色调、古老的神秘纹样、丰厚的文化内涵而著名,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一朵绚丽奇葩。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世代传唱一首古歌:《蜡染歌》,叙述着蜡染的起源故事;此外,还有关于苗族先祖蚩尤的刑具化为枫树,后代苗民用枫树汁描绘图案表示对祖先亡灵的悼念与崇拜,枫树汁又演变为蜡的传说。虽传说不是历史,却能反映出苗族人民用民族的意识形态去诠释民间艺术的文化现象。

根据据史料记载,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而贵州是中国蜡染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最早出现蜡染的地区。根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斓”;《隋书・地理志》也记载了“承盘瓠蛮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装状况;这里的“斑布”就是以葛苎棉等为原料制成的色彩斑斓的布,其中蜡染是其重要的装饰手段。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溪峒爱铜鼓,胜于金玉。模取铜纹,以蜡刻板印布,入靛渍染,名‘点蜡幔’”;明代《嘉靖图经》记载:“西南苗,妇女画蜡花布。”《清一统志》记述:“花苗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花见;饰袖以锦,故曰花苗。”这些史料文献不仅介绍了蜡染的工艺技法,也对蜡染的使用做出了诠释;上述资料也再次证明,虽然苗族历经迁徙的苦难,但是蜡染技法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苗族人民遗忘,相反则成为“苗族之宝”一直传承至今。

贵州苗族蜡染纹饰依旧保持着原生态的制作工艺及鲜明的民族风格,至今都弥留着祖先的古老纹饰,可见贵州蜡染无论从实际操作到精神形态都得到了完美的传承。

从历史渊源看,蜡染原本就兴起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贵州苗族妇女一代代的肩负起传承与发扬民族历史的责任,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崇拜,更是对故乡的思恋,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从经济发展看,贵州地势险峻,苗族人民长期处于封闭的农耕生活当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蜡染得以传承的丰厚土壤。

从文化传统看,贵州苗族长期处于深山中的田野社会,祖祖辈辈都在过着刀根火种的生活,由于交通闭塞,外来文化无法传播,而苗族文化也无法向外展示;那种浓郁的田野气息,远古的神秘风貌都得以保鲜下来,并且几千年的苗族蜡染文化完整的审美内涵得以延续。

贵州蜡染是门多元化的综合性手工技艺,从纺织到绘画,再到印染等,这些技法并不是苗女天生就会的,而是通过从小耳濡目染的民族文化熏陶,以及跟随祖母或是母亲学习技艺,蜡染的传承依旧保存了母系氏族的传统,使得每位蜡染能手都具有对蜡染的艺术天赋与创作激情,但必须勤学苦练,融会贯通才使得蜡染艺术在传承古老传统的同时,又能生长出新的枝叶。

贵州苗族蜡染技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艺术家与学者对蜡染艺术进行了深入探究,衍生出一种新型的绘画形式“蜡画”。表面上看苗族蜡画艺术属于苗族蜡染技艺的范畴,也是在蜡染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从起源来看两者同宗同源;而从蜡画范围来看,它比蜡染更具包容性;其实蜡染就是染了蓝靛的蜡画,也可以裱成蜡画,供人们欣赏;而蜡画的色彩不像贵州蜡染那样仅仅只局限于蓝白两色,蜡画纹饰可以根据苗女们的想象,天马行空的赋予它灿烂缤纷的色彩,描绘更加自由,挥洒更加自如,把苗族的文化艺术表现得淋淋尽致。

蜡染艺术的制作特点是用“蜡”描绘出图案纹饰,而“蜡”的作用实则是一种防染绘制手段,主要辅助蓝靛染于棉麻布上,后分离去除蜡渍使得露出原本的布色而形成装饰纹样,也可在染布时使蜡产生龟裂形成冰纹。

蜡画艺术的制作特点则是让“蜡”从配角转为主角,直接使用“蜡”为创作原料,达到了和绘画中颜料相同的`效果。而“蜡”不仅只有单纯的材料及色彩;材料上相继延展出枫香、松香、树胶、蜂蜡、矿蜡及现代的彩色蜡笔,并且可以根据想象的艺术效果上给“蜡”添加色彩;这里的蜡画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未经浸染的蜡片了,它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其功能不局限于装饰服装,且可进行展示供观者欣赏。

蜡画艺术的形成虽是从蜡染技艺的土壤中孕育而生,但它又在蜡染的基础上传承发展,产生出更具包容性的民族艺术,正如“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两者范围皆属于贵州民间艺术,所以在研究蜡画纹饰运用时绝不可将其脱离蜡染进行论述。其实不管蜡染还是蜡画都是贵州苗族民间艺人运用他们独有的民族审美意识创作而来。

蜡画艺术从表现内容看,古老的苗族传说、神秘的宗教图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都是他们蜡刀下的表现题材。如以花草、树木、鸟兽等自然纹样为主体题材,而四周的装饰又点什么,旁边配什么,配多少,完全是点着看。脑海中的纹样想到哪里就点到哪里,随心随性,自由奔放,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韵味。并且任意在布面、纸面、木板上抒发出内心具有民族意识形态的图案纹饰。这些具备蜡画艺术表现能力的苗女,不仅常年练习蜡染技艺中的“点蜡”,且手工艺的艺术天赋也较高,是个人设计能力与表现技法的综合体现。苗族妇女们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蜡画工艺品;精美的图案纹饰呈现于白色棉麻布上,整体色彩协调,别具一格。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民族价值,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浑厚底蕴。

贵州蜡染论文篇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寻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赊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是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油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4}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4}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诊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贵州蜡染论文篇七

1.历史文化浑厚。

贵州苗族蜡画纹饰从文化延续的角度看,它是一部苗族历史全书。记载着苗人历经千年之风雨,不论苗族部落支系再繁多、图腾纹饰再丰富,造型特点再奇异,其深沉的文化结构中却隐含了一个共同的民族主题:描绘迁徙之途,怀恋远古家园,书写民族历史。苗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蜡画纹饰功勋卓著,不管苗族支系众多,他们都起到了强调共同血亲族源的作用,让各苗族支系牢记自己祖先的历史,牢记重返家园的使命。

2.民俗艺术淳朴。

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在苗族人数千年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在民族传统世世代代传承演变中,体现了苗族人对祖先、宗教、图腾的崇尚,繁衍生息的淳朴愿望,凝聚着他们向自然、神灵祈求辟邪平安、多子多寿的古朴精神;这些美好愿望都承载于苗族蜡画纹饰当中,不管宗教祭祀,还是婚丧嫁娶,都被苗女描绘成一幅幅具有民俗审美情操的蜡画作品,体现出苗族人标志性的民族审美意境。

3.民间技艺精湛。

苗族人对蜡画纹饰的创作技艺更是精巧绝伦,卓越精湛的民间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其手工技艺的发展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自由“开花”。在苗族的村村寨寨,妇姑们个个都是绘蜡高手,她们从小就跟随其母或祖母学习手工蜡画,在苗族传统社会中,绘蜡的好坏可谓衡量一个姑娘智慧高下的标准,无论在游方场或是铜鼓堂,姑娘们都穿着自己所绘纹饰,为心上人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因此苗族民间技艺的精湛透露出标志性的民俗审美情节。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属于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元素之一,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样的纹饰已经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符号印象,形成了民族标志。当今我国社会已经把文化提高到了“国家符号”的地位,所有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纹饰运用到当代产品设计当中,使其扎根民族土壤,衍生出更具文化底蕴的产品。

二、具有民族纹饰艺术的独特性。

1.历史来源独特。

苗族的历史来源与华夏民族的历史来源有所区别,华夏民族又称汉族,将黄帝、炎帝奉为始祖,炎黄子孙也渐渐成为大汉民族的自称。而苗族的传说则信奉“战神”蚩尤为民族祖先,由于战败于黄帝,而被迫进行了几千年苦难深重的大迁徙;从历史起源上看,就有别于“大众”的汉文化,其本身就属于“小众”文化,是有别于汉文化的另类存在,所以蜡画中的民族纹饰内容之怪诞、造型之新颖、表现之另类,无不体现出苗族纹饰艺术的独特性。

2.纹饰内容奇异。

苗族蜡画纹饰中的许多内容来自于宗教、神话、传说,所以一部分纹饰较为怪诞,包括一些多种题材互为融合的复合纹饰,都让普通大众难以读懂其用意,正是因为这些荒谬怪诞的内容,才让观者对其审美时感受到具有民族特色的神秘魅力。

3.造型特征抽象。

蜡画纹饰之所以绵延数千年不因时光流逝而消失,反而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纹饰造型在自然实物的基础上,夸张、简括、诙谐的提炼出抽象的造型纹饰,如丹寨的苗族对鸟头龙的描绘,就只采用了锦鸡的头部轮廓,并赋予几何纹装饰羽毛部分,而身体则使用了传说中的龙图腾纹样,总体上显现出神秘、粗犷、质朴、稚拙的审美特征。这就是纹饰造型抽象的魅力所在。贵州苗族蜡画的纹饰与现代纹饰相比较,民族纹饰艺术的独特性更强。它是苗族妇女世代相传的`神秘纹样:立意之独特,内容之丰富,造型之自由,构成之完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纹饰。将民族纹饰运用进现在产品设计中,除了能够代表其独特的民族身份外,还能在审美上展现产品的艺术性、文化性、价值性,让我国的产品设计更具国际影响力,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1.文化内涵启示。

现代产品设计的精髓就是对文化内涵的追求。现代人对产品设计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产品自身的使用功能,而对产品内在所蕴含的文化根源与艺术风格却着重强调,体现了文化内涵的深沉作用。产品中的文化寓意是形成自我品牌特征的树立,不管是厂家品牌还是生产商品都应该提到文化艺术的高度,因为文化积淀使得产品之间出现品牌的划分,文化内涵让产品从单纯的使用提高为精神的愉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以上的产品作为贵州苗族蜡画文化艺术的承载体,其内涵不仅是单纯的表象,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自然的沟通、交流、融合,将冰冷的产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将贵州苗族蜡画纹饰的文化艺术内涵与现代审美韵味相融合,研发出更多具有民族艺术内涵的创新产品,体现出文化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2.运用方法总结。

贵州苗族蜡画纹饰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的繁简性角度出发,采用了分类研究法、对比研究法以及堤阶式研究法对家居用品设计、服装服饰设计以及工艺礼品设计中的蜡画纹饰运用进行归类分析。以每类产品为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色到彩色、由平面到立体以及由纹饰到廓形进行堤阶形式的对比研究,分析思路为“线条——蓝白色蜡染——彩色与立体”。论证了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在多元化的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可行性与延展性。

3.设计运用意义。

由于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在国内外产品设计中广泛运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明:所有的现代产品设计必须从历史深处走来,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展现出民族艺术的璀璨生命力,不但适应了现代人审美,还引领了新的民族风时尚潮流,满足现代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让民族的精神内涵渗透进人们的审美意识;这样的产品才是扎根民族土壤的优秀设计,使得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发展同时也向国际社会推广了我国璀璨的民族文化。

贵州蜡染论文篇八

在我初次阅读《大地论文之美》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描绘的贵州的美景所深深吸引。贵州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此次,我有幸亲身前往贵州,亲自体验这片大地的美丽与深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自然之美。

贵州地处中国的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贵州,我看到了大片的翠绿山川,高高耸立的峰峦,峻岭和壮丽的瀑布。我参观了黄果树瀑布,那里的水势汹涌,气势恢宏,令人惊叹。此外,我还探索了镇远古镇,那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鳞次栉比的巷弄和壮丽的风景。贵州的自然之美不仅仅在景点内,还随处可见,各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段:民族文化的魅力。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贵州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我有机会欣赏到了侗族和苗族的传统歌舞表演。侗族的歌舞表演充满了热情与活力,飘逸的长裙和欢快的节奏令人陶醉其中。苗族的舞蹈则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坚韧。在贵阳的花溪苗寨,我还了解到了苗族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贵州的民族文化令人着迷,使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意。

第四段:人文之美。

除了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贵州的人文之美也令我着迷。我在遵义参观了红军长征纪念馆,更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烈们的牺牲和勇气。在贵阳的市区,我感受到了现代化与传统社会融合的氛围。人们的友好和热情也让我倍感温暖。在贵州,我很荣幸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居民,与他们交流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骄傲。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这次贵州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贵州的独特之处和瑰丽之美。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贵州也不例外。我相信,对贵州的感受必将激发我更多地探索这个世界的勇气和渴望。《大地论文之美》不仅仅是一本书籍,更是一扇窗户,将贵州的美景、民族文化和人文情怀展现在眼前。期待着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这片美丽的土地。

贵州蜡染论文篇九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摘要: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族特色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贵州的概况出发,对其自然地理、民族格局和传统建筑情况进行介绍,并尝试归纳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即建筑样式文化、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以及祖宗崇拜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建筑样式文化因地制宜祖宗崇拜

贵州地处边远山区,自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片绿色的大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布局的.科学化、建筑效果的实用化都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宗教信仰和习俗、朴素的思想观念更是清晰可见。

一、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省,所在之地以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省内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这就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此外,冬暖夏凉的气候更是让贵州成为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天然的资源优势。除了这些自然资源外,不得不提的是贵州境内居住着的49个少数民族和1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资源。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的广泛分布为这片自然风光秀美多姿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色的历史人文文化气息。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喀斯特地貌等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建设上;此外,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落实,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都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它的存在使人类可以避免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扰,得以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安全生存。在不断发展的实体建筑当中,不仅包含着智慧的建筑理念、多样的建筑风格,也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当地居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习俗,而这也正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内涵。

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当中,当属苗族、布依族和侗族传统建筑最具特色。

1.建筑样式文化

这几种建筑不仅在选材和外观上充满特色,其实用价值也值得称道。干栏式建筑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储藏工具,中层住人,上层储粮。这样的建筑结构层次鲜明,经济实用。

2.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

3.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关于传统建筑折射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例如苗族吊脚楼的空间结构是以正中间的房屋为核心,向两翼延伸辐射的。而这个核心当中便安放着“祖宗的圣灵神龛”[3]。将祖宗的圣灵安置在家庭空间的核心位置,可以看出苗族人对祖宗的敬畏和崇拜之情,而通过这种空间设计,又能够看出后人围绕祖宗的圣灵而居,此法具有凝聚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团结强度的作用。

三、结语

从上述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初步分析来看,民族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实用价值和深厚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建筑开始严重影响到传统建筑的核心地位,在具有更强实用价值和新颖居住文化的现代化建筑面前,如何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居住环境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传统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如今少数民族及其建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汉化的今天,千百年来多元的民族文化能否继续生存、能否找到合适的发展变迁途径,将是很长时间之内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注释:

[2]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3]何彪,王伯承.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危房改造中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4).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

贵州蜡染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几百年来一直是贵州省地区的文化标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创新,贵州蜡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在我近期的一次贵州旅行中,我亲身体验了蜡染的制作过程,领悟到了许多其中的文化内涵。

第一段:了解贵州蜡染的历史和文化。

贵州蜡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唐朝开始,贵州就开始使用蜡染技术来制作衣物。后来在明清时期,贵州蜡染逐渐发展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民间手工艺品。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礼,蜡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蜡染的样式和图案一般是由天然植物染料和蜡所组成,自然深邃,朴实无华,代表了贵州土地的浓厚文化底蕴。

第二段: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

贵州蜡染是由一系列的手工流程组成的。首先,在选好的面料上刻画出图案,然后用蜡汁在图案的轮廓线上感应出沟槽,阻挡染料的渗透。接下来,将衣物与天然染料浸泡在水中使其渗透整个织物,当染料凝固时将衣物提出,筛去染料,蜡纸上的蜡和衣物一起烘干使其固定,最后清洗、晾干、脱蜡。整个过程需要人工操作,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来完成,因此贵州蜡染被认为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手工艺品。

第三段:蜡染传承和发展。

贵州蜡染在当地一直被视为文化遗产,民间工匠们在蜡染技艺的传承上一直不遗余力。而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贵州蜡染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与推广。如今,贵州蜡染已成为一种在国内外颇受欢迎的手工艺品。有许多文化机构成立了相关的培训班和研究团队,以推广蜡染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第四段:体验蜡染的魅力。

在我亲身体验贵州蜡染的制作过程后,对这项手工艺品更加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一边设计图案,一边刻画轮廓线,一边涂抹蜡汁,一步步地布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没有电脑软件的辅助、没有工厂式的生产,完全纯手工。这让我深感到贵州蜡染的人文内涵和附加价值,更加珍惜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产。

第五段:蜡染的文化价值与未来发展。

贵州蜡染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蜡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感知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今天,贵州蜡染在行业的推广和文化的传承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人类学家、设计师和厂商纷纷为贵州蜡染注入“新元素”,如今蜡染作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蜡染作品的设计也变得更加创新和化繁为简,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贵州蜡染是一项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凝聚了贵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一项包含文化、历史、美学和技术的综合性传统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通过对它的深入了解和支持,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一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二、展演(11月21日)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二

地方省情资料,作为一种特定区域的“乡土信息”,以其丰富的内涵,包容了文件、文献、地方法规、各类史料、统计资料、动态性资料和大量结合实践的论文。它是全面反映特定区域政治、经济、科教文史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地方省情资料在信息资源总体系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明显。它对特定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咨询决策作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搞好地方省情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把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各级领导机关决策咨询、服务各类经济部门、服务教学科研单位作为系统建设的出发点;把改变手工管理方式的原始落后状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作为系统建设的着眼点;把搞好当前的开发工作作为系统建设的立足点。通过地方省情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认真探索出一条地方文献资料管理现代化、服务科学化、文献加工信息化的现实途径。

2.在总体设计上,一要充分吸收各种分类法的长处,按照分类主题一体化的思路,形成本系统的分类主题表;二是形成系统整体结构的各个子程序模块,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简便易行,功能互补;三是便于使用,即便于数据的存贮、组合、转换、检索、统计、修改和打印,用户都可以上机操作。

3.在应用软件的程序设计上,一是要从实际出发,要能够适应大部分单位经费不足的矛盾,硬件的最低配置只需一套386微机(内存2mb,286微机内存在2mb以上也可以运行)以及一台打印机;二是配套软件dos版本只须在3.3以上并有一套当前流行的汉字系统就能开展工作;三是数据管理方面采用多功能设置方式,以确保用户多样化检索需求的实现,有效地解决日益增多的庞大数据量同内外存设备不足的矛盾。

4.应用软件系统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较好地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所提供的省情资料索引从范围上包括省地市县,行业上包括党政军民工农学商,系列上包括政治、经济、科教文史。所有操作功能界面友好,中文菜单简洁明了,屏幕提示充分,便于选择,实用性强。

5.数据检索应采用多功能互补的方式,手段比较完备,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使用户只要选取局部关键字或词输入就能进行模糊检索从而收到满意的检索效果。检索入口的选择丰富多样,操作方便简单,容易掌握,只要具有计算机的初步知识,会使用简易的汉字输入方法就能够胜任。

6.能通过目录编辑形成5种省情及地市县情报刊资料索引,作为常规性的检索工具书,以满足对省情资料和地市县情资料最普遍、最系统的咨询需求。

7.系统应具有通用性,便于移植、改造、扩充。根据各自的需要,只需对分类主题表和分类主题代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充,就能形成一个新的管理系统,即既可以建成各自的省市县情管理系统,也可以建立起一套社会科学信息管理系统或者是专题资料管理系统。

二、关于系统的结构框架和模块功能

下图是地方省情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

地方省情资料信息管理系统分为7个功能模块,具体的功能是:

1.数据增加模块。其功能是录入省情资料数据,即把经过分析标引的省情资料题录工作单中各个字段的内容输入计算机。每输完一条数据,系统会自动地赋与固定的随机记录号,显示完整的数据内容,并提供随机修改的手段。输入数据的基本格式包括:题名、责任者、出版者、刊期、日期、页码、分类主题代码、自由词、馆藏号等。

2.数据维护模块。其功能是对已经建立或经过使用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修改、删除、重组或制作备份。由数据修改、数据删除、序号(分类主题代码)更换、整批修改、数据备份5个子模块组成。

3.目录编辑模块。其功能是以批处理的方式,按照固定的模式编制五种版本、三种类型、两种格式的书本式地方省情资料索引二次文献。五种版本分别是:地方省情资料目录索引、地方省情专题资料目录索引、地市县情资料目录索引、地市县情专题资料目录索引、地方省情资料要目索引。三种类型分别是:常规型,即能比较集中地反映总体情况的互不交叉的二次文献数据,“地方省情资料目录索引”和“地市县情资料目录索引”属于这种类型;专题型,即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各个方面情况的相互交叉的二次文献数据,“地方省情专题资料目录索引”和“地市县情专题资料目录索引”属于这种类型;报道型,即“地方省情资料要目索引”,它是从信息发布的角度,提要式地报道分年度地方省情资料的主要内容,集中反映了本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的基本情况和省情研究的新进展。两种格式是指打印出来的二次文献分成面向用户的通用型标准书本格式和内部使用的管理型非标准书本格式。

4.数据检索模块。是应用软件系统面向用户的主要功能模块,是人机对话的窗口。它是由分类对应、题录、自由词、省情数据、省情专题数据、地市县情数据、地市县情专题数据、馆藏号、题录字段复合检索等9个子程序检索模块组成。

地方省情资料信息系统

1、数据增加

2、数据维护

数据修改

数据删除

序号更换

整批修改

数据拷贝

3、目录编辑

省情目录编辑

省情专题目录编辑

地市县情目录编辑

地市县情专题目录编辑

省情要目编辑

4、数据检索

分类对应检索

题录检索

题录字段复合检索

自由词检索

省情数据检索

省情专题数据检索

地市县情数据检索

地市县情专题数据检索

馆藏号检索

5、数据统计

数据总量

专题数据

责任者

书、报、刊

要目统计

自由词

馆藏号

6、数据打印

7、数据库连接

分类对应检索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三个检索入口:一是按分类主题表即通过分类主题代码检索数据,二是按中国图书分类法对应分类主题表检索省情数据,三是按中国档案分类法分类号对应分类主题表检索省情数据。

题录检索模块采用的方式是把组成题录内容的各个字段分解成题名项、责任者项、书报刊名项、刊期项、日期项、页码项组合版面的方式,并提供了单项、双项、多项选择功能,比较灵活地适应用户多方面的数据需求。

题录字段复合检索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对题名项、责任者项、刊名项、刊期日期页码项进行组合型模糊检索,它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最精确地检索出用户所需的数据。

自由词检索模块的功能是通过输入自由词(题外关键词)来检索相关内容的省情数据。

省情数据检索模块、省情专题数据检索模块、地市县情数据检索模块、地市县情专题数据检索模块均应采用滚动菜单方式,用户只需对号按键,就可以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由馆藏号检索模块入口检索到的数据提供了所需数据文献载体的准确馆藏位置,以及相应馆藏位置的所需文献的数据总量。

5.数据统计模块。其功能是对数据库常规类型的数据量进行统计,统计的`内容包括数据总量、专题数据、责任者数据、书报刊名数据、要目数据、自由词数据、馆藏号数据7种。

6.数据打印模块。是对数据检索模块、总目编辑模块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具有屏幕显示、统计数据总量和打印数据的功能,选择打印数据的方式灵活多样,便于用户方便地使用各种数据。

7,数据库连接模块。其功能一方面可以调整数据库容量,便于灵活地组织数据库,另一方面可以适应多样化检索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数据服务。

三、地方省情资料分类主题表的标引方法

地方省情资料,作为一种“乡土信息”,它既区别于一般的图书资料,也不简单地类同于新闻剪报资料。因此,根据地方省情资料的特点编制的分类主题表,应更贴近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集中反映特定地域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历史、地理等情况。为较好实现地方省情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必须做好省情资料数据信息的前期处理工作,搞好分类标引。

1.地方省情资料分类主题表的标引方式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按实际主题分类对号标引,相关主题分类号排在其后,顺序一般可按主从关系排列,这类材料主要是指全省性,即面上的材料。

(2)按复分主题分类号对号标引,实际主题分类号标引必须放在其后,此类材料主要是指地域性材料和专题交叉的行业性材料。

(3)按第二种类型方式处理的材料中,对那些具有面上典型意义的材料应采用第一种类型方式进行处理,复分主题分类号可根据实际情况排在其后适当的位置。

2.地方省情资料分类主题表部分栏目分类标引规范。

(1)政治类资料。本类资料中所收录的政策、法规、文献,应是省级领导机构发布或转发的文件、文献、政策、法规;其中地方法规这一主题栏目中也包括政府及有关政府的职能部门公诸于众的行政法规;在领导人言论这一主题栏目中,领导人的范围即省级领导机构的正副职。政治类材料的标引除报刊言论、领导人言论外,一般均采用第二种类型方式处理。

(2)城市经济和地方经济类资料。这两个类目中的所有栏目均以地名作为分类主题标识,因此它具有城市复分号和地县复分号的功能,但在标引过程中要注意凡属市带县的材料,应标入所在市的专题分类号。

(3)历史、地理类资料。其所分属的地方志、地理、地名、区域地理等栏目宜采用第二种类型方式进行标引,风俗民情、行政区划、地方风物等栏目采用第一种类型方式进行标引,其它栏目按时期、主题、地域顺序对号入座。

(4)社会科学类资料。本类资料所属的学术活动这一栏目凡属省级以上材料均采用第二种类型方式标引。

3.地方省情资料分类主题表标引分类主题项的控制。具体资料在经过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标引,标引项一般控制在5个以内。

4.题外关键词的标引。在分析标引过程中,如有发现分类主题表尚不能包容相关资料的部分主要内容,对这些内容应选择适当的主题词(即题外关键词)以汉字词语的方式进行标引,与此同时,应建立相应的主题词档案。

5.功能号的标引。功能号分为馆藏项、刊类项、层次项、密级项、功能项和准备项6个,功能号的标引一般采用批处理的方式进行。

〔出处〕《情报资料工作》,第4期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三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1.区域合作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区域地缘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桂中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凝练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地缘性和整体性。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和强力推进下展开的。由于柳州和来宾属于两个平级的地级市,各自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所属辖区内独立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就使得有些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被人为的割裂而丧失其整体性和延续性。当前,柳州市、来宾市都把提高辖区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一个重要视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柳州市和来宾市都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区域合作开发的理念和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柳州市、来宾市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如柳州市在《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三大板块、四大主题旅游线路、五大精品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来宾在《来宾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城、两带、四区、六品牌”旅游发展总体框架,把大瑶山瑶族民俗文化和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作为来宾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从柳州市、来宾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来看,二者之间缺乏系统的整合,一方面,规划使作为整体呈现的桂中“民族四绝”碎片化,把一脉相承的红水河文化和壮族刘三姐文化强行割裂;另一方面,在旅游路线的设置方面也不能呈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进一步科学的整合与完善。

3.旅游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凝练。

凝练区域旅游品牌对提升区域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北的山水旅游资源、桂南的海洋旅游资源、省会南宁的会展旅游资源都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广西桂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已初步树立,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有待进一步凝练,“民俗风情看桂中,民族旅游到桂中”的旅游品牌效应还需进一步打造。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1.市场培育不足,企业参与不够。

当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具体负责实施,企业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市场主体融入市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策划、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2.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力度,产业融合不强。“桂中一体化旅游”的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尚未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桂中旅游精品线路。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壁垒,从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地缘性出发,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地域特征,全面整合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精品文化、精品路线和精品服务。如在开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桂中“民族四绝”的旅游路线时,可以设置为“三江—融水—柳城—金秀—忻城”;又如桂中地区的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开发桂中壮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全面整合柳州刘三姐歌谣、传说和来宾壮族土司文化等资源,甚至可以整合延伸桂林、河池等地的刘三姐文化,以柳州、来宾为中心,打造“来宾—柳州—河池”和“来宾—柳州—桂林”两条壮族文化旅游路线。

(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以柳州、来宾为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互为带动,促进柳州、来宾各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造桂中“民族四绝”和精品旅游路线,全面提升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如整合桂林红瑶、河池的白裤瑶,开创一条瑶文化旅游路线:“桂中(五大瑶族支系)—桂西北(白裤瑶)—桂东(红瑶)”,又如壮族刘三姐”风情游,可设置“桂林(阳朔)——柳州——宜州——忻城”旅游路线。此外,还要加强与区外省份、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实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向周边省份延伸和向国际旅游拓展。

(三)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桂中地区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普遍“小、散、弱、差”的缺陷,缺乏市场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因此,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强化政企联动机制,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要进一步调整、注重“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333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