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宝顶山卧佛导游词(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13:12:17
2023年宝顶山卧佛导游词(6篇)
时间:2022-12-29 13:12:17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宝顶山卧佛导游词篇一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宝顶山卧佛导游词篇二

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宝鼎山又名宝顶山、鸣凤山。位于 重庆市垫江县境东部跳石与沙河之间,是东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宝鼎山景因其峰高顶尖和常有凤凰鸣叫而得名。民国二十五年,清朝沙河乡殷姓举人的后人,送殷举人的“宝鼎”二字书法遗作一幅,刻立在寺庙大雄宝殿正面香台下的石壁上,从此名曰“宝鼎山”。

独特的山体构造,造就了宝鼎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引来了历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荣。宝鼎山脉(东山)呈南北走向,宝鼎主峰峰顶由一礅巨石构成,呈凸出的半圆形, 东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悬崖,人称“舍身崖”。在峰顶的平台上,修有一个八边行的观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这样的山体结构和山势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难得的观云海、雾景、日出和赏月的最佳场所。从八角亭举目远眺,东南 方向的忠县、丰都、涪陵等县尽入眼帘,江河如玉带,道路似蛛网,炊烟缭绕,江山如画。倘若是有幸观看日出、云海、雾景,那更是如临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宝鼎庙宇,背靠宝鼎主峰之陡峭悬崖而建,木石结构,造型美观大方,风格别致。屋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色彩纷呈。站在庙前小山坡的树林中可观庙宇全景,层层叠叠,如同忠县的石宝寨。难怪宝鼎山历史上令无数道士、禅师、官贵、文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宝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库如一面明镜镶嵌在山脚,湖水清澈,宝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见。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鸭戏 水,湖边白鹭成群结队觅食。大坝护栏美观漂亮,为大坝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坝旁边还有一棵巨大的黄角树,呈伞状,十分壮观。石砌大坝高百米,雄伟的堤坝展"高峡平湖"英姿。正在拟建中的龙滩水库位于山的另一边——沙河,它将是重庆市第一宽水面的人工湖,到时两水夹一山,旅游潜力更大。

宝鼎山自然景观非常优美 ,可谓人间仙境,“道”、“佛”均视其为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为了提高其身价和地位,巩固其统治,认“老子”李尔为祖先,于是大兴道教)。唐贞观四年,一云游道长路过宝鼎山,远看宝鼎主峰象一仰卧着的道士。爬上山顶一看,宝鼎最高峰又象一盘腿坐着的道士,主峰两边的两个小山峰似道士的双膝。“盘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炉,香炉下还有一只昂着头的石龟,遂以为此山与道家有缘。且“山顶群峰争雄,山峦重叠,绝壁连峰。腑瞰大地,低万岭于天微,小千家于树点,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置身山中,四周诸峰环绕,绿荫如盖,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萝垂挂。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赏百花争放,夏听幽谷蝉鸣,秋看满山红叶,冬望皑皑白雪,再加上那百听不厌的阵阵松涛,更使人留连忘返。”(摘自原《垫江报》周礼文文《旅游胜地宝鼎山》)。是难得的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报朝廷在宝鼎山修建道观。唐朝开国功臣、门神尉迟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赐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谕旨负责在宝鼎山修建道观——清风观的具体工作(清朝《县宗教志》记载:山上庙宇为唐朝胡敬德所首创)。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湖南耒阳敖山一位姓贺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记载其曾:踏过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来到宝鼎,看到宝鼎山清风观虽然破败不堪,但此地风景优美,是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于是重修庙宇,改道教的清风观为佛教庙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长),人称其 “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记载)。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历史、文化积淀,又使宝鼎山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景观。渝东区县,历史上在山顶修建道观、庙宇的及其少见,唯有垫江的宝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把宝鼎山的历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瞎马寨附近一个叫店子垭口的地方,宝鼎林场挖土筑墙修建护林点时,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还有当时十分贵重的饰物——玉石绿母珠。这说明奴隶社会时瞎马寨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据此推测:宝鼎山可能是原始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原始人类也许是土生土长垫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宝鼎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宝鼎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堪称重庆的“黄山”——迎客松、云海、雾景、日出、卧佛、千年杜鹃树王、原始森林、紫杜鹃、红杜鹃等;人文景观可谓渝东的“峨眉”——历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庙宇、泥塑、浮雕、书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迹。还有飞龙寨、唐朝的进士坟及出土的二级文物——铜镜、瞎马古寨原始人类生活遗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赏雪等, 共有景点、景区36个。

宝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岩石上生长着许多漂亮松树,行如黄山的迎客松。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个区域,是重庆市所罕见的! 因此,宝鼎山不愧是“渝东名山”!自唐朝以来,宝鼎山就成了宗教胜地和官贵文人的旅游胜地。有的还乘兴赋诗作词,刻于石碑之上。现还残存一块草书诗作,部分字虽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宝鼎山香火十分兴旺。最热闹的要数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间,上山许愿、还愿、烧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卖茶水的、卖小吃的、买小商品的……。据当地老人讲:从六月初开始,邻近几个县的香客便从四面八方拥向宝鼎烧香。他们或敲锣打鼓,或抬牲挑烛,背背香筒,手握香烛,从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邻近的几个庙起香,向宝鼎山进发。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来个人就有一个“叫口”领头诵经)。持续时间达 一月之久。

在“五宝鼎”(光相寺与南经堂之间的五个小山峰)附近,有一个四户人家的蔡家湾。他们不耕田,不种地,全靠开旅社、食店和买香烛之类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离。每逢庙会,商家云集。更有少数有商业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黄金地段搭建数十个茅草棚,搞起了摊位出租,竟然供不应求!庙会期间,仅山上开小吃店卖稀饭、凉面、凉菜、油炸食品和卖小商品的摊贩就达数十家之多。每天养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个,足见其当时的繁荣景象。

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宝鼎游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以垫江、忠县、丰都的的游人居多。虽然那时没有上山公路,山上还是一片废墟,既无吃又无住的地方,但这一切都挡不住人们对宝鼎山的热情。特别是近几年,自发到宝鼎山旅游的人数剧增,据林场防火登记册记载,每年到宝鼎山的游人都在3万以上。

宝顶山卧佛导游词篇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宝顶山卧佛导游词篇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宝鼎山又名宝顶山、鸣凤山。位于 重庆市垫江县境东部跳石与沙河之间,是东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宝鼎山景因其峰高顶尖和常有凤凰鸣叫而得名。民国二十五年,清朝沙河乡殷姓举人的后人,送殷举人的“宝鼎”二字书法遗作一幅,刻立在寺庙大雄宝殿正面香台下的石壁上,从此名曰“宝鼎山”。

独特的山体构造,造就了宝鼎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引来了历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荣。宝鼎山脉(东山)呈南北走向,宝鼎主峰峰顶由一礅巨石构成,呈凸出的半圆形, 东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悬崖,人称“舍身崖”。在峰顶的平台上,修有一个八边行的观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这样的山体结构和山势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难得的观云海、雾景、日出和赏月的最佳场所。从八角亭举目远眺,东南 方向的忠县、丰都、涪陵等县尽入眼帘,江河如玉带,道路似蛛网,炊烟缭绕,江山如画。倘若是有幸观看日出、云海、雾景,那更是如临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宝鼎庙宇,背靠宝鼎主峰之陡峭悬崖而建,木石结构,造型美观大方,风格别致。屋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色彩纷呈。站在庙前小山坡的树林中可观庙宇全景,层层叠叠,如同忠县的石宝寨。难怪宝鼎山历史上令无数道士、禅师、官贵、文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宝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库如一面明镜镶嵌在山脚,湖水清澈,宝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见。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鸭戏 水,湖边白鹭成群结队觅食。大坝护栏美观漂亮,为大坝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坝旁边还有一棵巨大的黄角树,呈伞状,十分壮观。石砌大坝高百米,雄伟的堤坝展"高峡平湖"英姿。正在拟建中的龙滩水库位于山的另一边——沙河,它将是重庆市第一宽水面的人工湖,到时两水夹一山,旅游潜力更大。

宝鼎山自然景观非常优美 ,可谓人间仙境,“道”、“佛”均视其为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为了提高其身价和地位,巩固其统治,认“老子”李尔为祖先,于是大兴道教)。唐贞观四年,一云游道长路过宝鼎山,远看宝鼎主峰象一仰卧着的道士。爬上山顶一看,宝鼎最高峰又象一盘腿坐着的道士,主峰两边的两个小山峰似道士的双膝。“盘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炉,香炉下还有一只昂着头的石龟,遂以为此山与道家有缘。且“山顶群峰争雄,山峦重叠,绝壁连峰。腑瞰大地,低万岭于天微,小千家于树点,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置身山中,四周诸峰环绕,绿荫如盖,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萝垂挂。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赏百花争放,夏听幽谷蝉鸣,秋看满山红叶,冬望皑皑白雪,再加上那百听不厌的阵阵松涛,更使人留连忘返。”(摘自原《垫江报》周礼文文《旅游胜地宝鼎山》)。是难得的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报朝廷在宝鼎山修建道观。

唐朝开国功臣、门神尉迟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赐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谕旨负责在宝鼎山修建道观——清风观的具体工作(清朝《县宗教志》记载:山上庙宇为唐朝胡敬德所首创)。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湖南耒阳敖山一位姓贺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记载其曾:踏过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来到宝鼎,看到宝鼎山清风观虽然破败不堪,但此地风景优美,是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于是重修庙宇,改道教的清风观为佛教庙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长),人称其 “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记载)。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历史、文化积淀,又使宝鼎山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景观。渝东区县,历史上在山顶修建道观、庙宇的及其少见,唯有垫江的宝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把宝鼎山的历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瞎马寨附近一个叫店子垭口的地方,宝鼎林场挖土筑墙修建护林点时,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还有当时十分贵重的饰物——玉石绿母珠。这说明奴隶社会时瞎马寨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据此推测:宝鼎山可能是原始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原始人类也许是土生土长垫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宝鼎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宝鼎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堪称重庆的“黄山”——迎客松、云海、雾景、日出、卧佛、千年杜鹃树王、原始森林、紫杜鹃、红杜鹃等;人文景观可谓渝东的“峨眉”——历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庙宇、泥塑、浮雕、书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迹。还有飞龙寨、唐朝的进士坟及出土的二级文物——铜镜、瞎马古寨原始人类生活遗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赏雪等, 共有景点、景区36个。

宝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岩石上生长着许多漂亮松树,行如黄山的迎客松。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个区域,是重庆市所罕见的! 因此,宝鼎山不愧是“渝东名山”!自唐朝以来,宝鼎山就成了宗教胜地和官贵文人的旅游胜地。有的还乘兴赋诗作词,刻于石碑之上。现还残存一块草书诗作,部分字虽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宝鼎山香火十分兴旺。最热闹的要数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间,上山许愿、还愿、烧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卖茶水的、卖小吃的、买小商品的……。据当地老人讲:从六月初开始,邻近几个县的香客便从四面八方拥向宝鼎烧香。他们或敲锣打鼓,或抬牲挑烛,背背香筒,手握香烛,从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邻近的几个庙起香,向宝鼎山进发。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来个人就有一个“叫口”领头诵经)。持续时间达 一月之久。

在“五宝鼎”(光相寺与南经堂之间的五个小山峰)附近,有一个四户人家的蔡家湾。他们不耕田,不种地,全靠开旅社、食店和买香烛之类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离。每逢庙会,商家云集。更有少数有商业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黄金地段搭建数十个茅草棚,搞起了摊位出租,竟然供不应求!庙会期间,仅山上开小吃店卖稀饭、凉面、凉菜、油炸食品和卖小商品的摊贩就达数十家之多。每天养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个,足见其当时的繁荣景象。

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宝鼎游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以垫江、忠县、丰都的的游人居多。虽然那时没有上山公路,山上还是一片废墟,既无吃又无住的地方,但这一切都挡不住人们对宝鼎山的热情。特别是近几年,自发到宝鼎山旅游的人数剧增,据林场防火登记册记载,每年到宝鼎山的游人都在3万以上。

宝顶山卧佛导游词篇五

距__县城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宝鼎山又名宝顶山、鸣凤山。位于x_市x_县境东部跳石与沙河之间,是东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宝鼎山景因其峰高顶尖和常有凤凰鸣叫而得名。民国二十五年,清朝沙河乡殷姓举人的后人,送殷举人的“宝鼎”二字书法遗作一幅,刻立在寺庙大雄宝殿正面香台下的石壁上,从此名曰“宝鼎山”。

独特的山体构造,造就了宝鼎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引来了历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荣。宝鼎山脉(东山)呈南北走向,宝鼎主峰峰顶由一礅巨石构成,呈凸出的半圆形,东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悬崖,人称“舍身崖”。在峰顶的平台上,修有一个八边行的观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这样的山体结构和山势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难得的观云海、雾景、日出和赏月的最佳场所。从八角亭举目远眺,东南方向的__县、丰都、涪陵等县尽入眼帘,江河如玉带,道路似蛛网,炊烟缭绕,江山如画。倘若是有幸观看日出、云海、雾景,那更是如临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宝鼎庙宇,背靠宝鼎主峰之陡峭悬崖而建,木石结构,造型美观大方,风格别致。屋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色彩纷呈。站在庙前小山坡的树林中可观庙宇全景,层层叠叠,如同__县的石宝寨。难怪宝鼎山历史上令无数道士、禅师、官贵、文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宝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库如一面明镜镶嵌在山脚,湖水清澈,宝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见。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鸭戏水,湖边白鹭成群结队觅食。大坝护栏美观漂亮,为大坝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坝旁边还有一棵巨大的黄角树,呈伞状,十分壮观。石砌大坝高百米,雄伟的堤坝展"高峡平湖"英姿。正在拟建中的龙滩水库位于山的另一边——沙河,它将是__市第一宽水面的人工湖,到时两水夹一山,旅游潜力更大。

宝鼎山自然景观非常优美,可谓人间仙境,“道”、“佛”均视其为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为了提高其身价和地位,巩固其统治,认“老子”李尔为祖先,于是大兴道教)。唐贞观四年,一云游道长路过宝鼎山,远看宝鼎主峰象一仰卧着的道士。爬上山顶一看,宝鼎最高峰又象一盘腿坐着的道士,主峰两边的两个小山峰似道士的双膝。“盘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炉,香炉下还有一只昂着头的石龟,遂以为此山与道家有缘。且“山顶群峰争雄,山峦重叠,绝壁连峰。腑瞰大地,低万岭于天微,小千家于树点,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置身山中,四周诸峰环绕,绿荫如盖,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萝垂挂。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赏百花争放,夏听幽谷蝉鸣,秋看满山红叶,冬望皑皑白雪,再加上那百听不厌的阵阵松涛,更使人留连忘返。”(摘自原《垫江报》周礼文文《旅游胜地宝鼎山》)。是难得的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报朝廷在宝鼎山修建道观。唐朝开国功臣、门神尉迟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赐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谕旨负责在宝鼎山修建道观——清风观的具体工作(清朝《县宗教志》记载:山上庙宇为唐朝胡敬德所首创)。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湖南耒阳敖山一位姓贺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记载其曾:踏过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来到宝鼎,看到宝鼎山清风观虽然破败不堪,但此地风景优美,是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于是重修庙宇,改道教的清风观为佛教庙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长),人称其“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记载)。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历史、文化积淀,又使宝鼎山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景观。渝__区县,历史上在山顶修建道观、庙宇的及其少见,唯有垫江的宝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把宝鼎山的历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瞎马寨附近一个叫店子垭口的地方,宝鼎林场挖土筑墙修建护林点时,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还有当时十分贵重的饰物——玉石绿母珠。这说明奴隶社会时瞎马寨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据此推测:宝鼎山可能是原始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原始人类也许是土生土长垫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宝鼎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宝鼎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堪称重庆的“黄山”——迎客松、云海、雾景、日出、卧佛、千年杜鹃树王、原始森林、紫杜鹃、红杜鹃等;人文景观可谓渝东的“峨眉”——历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庙宇、泥塑、浮雕、书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迹。还有飞龙寨、唐朝的进士坟及出土的二级文物——铜镜、瞎马古寨原始人类生活遗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赏雪等,共有景点、景区36个。

宝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岩石上生长着许多漂亮松树,行如黄山的迎客松。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个区域,是__市所罕见的!因此,宝鼎山不愧是“渝东名山”!自唐朝以来,宝鼎山就成了宗教胜地和官贵文人的旅游胜地。有的还乘兴赋诗作词,刻于石碑之上。现还残存一块草书诗作,部分字虽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宝鼎山香火十分兴旺。最热闹的要数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间,上山许愿、还愿、烧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卖茶水的、卖小吃的、买小商品的'……。据当地老人讲:从六月初开始,邻近几个县的香客便从四面八方拥向宝鼎烧香。他们或敲锣打鼓,或抬牲挑烛,背背香筒,手握香烛,从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邻近的几个庙起香,向宝鼎山进发。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来个人就有一个“叫口”领头诵经)。持续时间达一月之久。

在“五宝鼎”(光相寺与南经堂之间的五个小山峰)附近,有一个四户人家的蔡家湾。他们不耕田,不种地,全靠开旅社、食店和买香烛之类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离。每逢庙会,商家云集。更有少数有商业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黄金地段搭建数十个茅草棚,搞起了摊位出租,竟然供不应求!庙会期间,仅山上开小吃店卖稀饭、凉面、凉菜、油炸食品和卖小商品的摊贩就达数十家之多。每天养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个,足见其当时的繁荣景象。

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宝鼎游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以垫江、__县、丰都的的游人居多。虽然那时没有上山公路,山上还是一片废墟,既无吃又无住的地方,但这一切都挡不住人们对宝鼎山的热情。特别是近几年,自发到宝鼎山旅游的人数剧增,据林场防火登记册记载,每年到宝鼎山的游人都在3万以上。

宝顶山卧佛导游词篇六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宝顶山导游词3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我得向大家说明一下,其实,大足石刻是__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宝顶石刻。

宝顶石刻位于__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由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狱经变相”的“养鸡女”。相信大家在看过前面一系列的地狱石刻之后,对地狱里各种恐怖的人物和残酷的刑罚仍感到心有余悸。然而大家仔细瞧一瞧这个雕刻,会发现什么?养鸡女虽然眼睛瞎了,却坦然自若,脸上充满幸福的微笑。这就奇怪了,地狱里都是阳间犯罪来受罚的,而她为什么还显得十分幸福?

说来阿,这里还有一段故事,这养鸡女阿名叫奚成凤,是一位善良大胆的姑娘,就住在宝顶山下。一次,奚成凤的鸡跑到山上佛堂里,被

一个和尚给打死了,奚成也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过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时剜了奚成凤的'眼睛,却留下了幸福的微笑凤就去找当时的住持赵智凤理论,在群众的帮助下,赵智凤不得不把鸡钱赔给了奚成凤。可是,佛尚且有过,何况当时的赵智凤还没有修成正果,他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定要在修造地狱时把奚成凤放进去。而当时的工匠刘思久平时多受奚成凤照顾,。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这些后也许还兴犹未尽,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们说再见啦。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缘的话我们定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再次重逢。最后,希望大家一路顺风。朋友们,再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85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