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书读后感(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1:39:09
每月一书读后感(实用18篇)
时间:2023-11-08 01:39:09     小编:笔砚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等要素,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怎样写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观点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第一篇来自于学生小明,他在读完《红楼梦》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第二篇是来自于书评人张老师的读后感,他对《活着》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三篇是来自于作家小李的读后感,他深入解析了《1984》一书中的政治概念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这些读后感范文都秉承了真实、深入、准确的原则,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借鉴。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一

继《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三年之后,任彦申又出了本《后知后觉》,梳理了从北大到江苏十年的工作和人生感悟,推心置腹,娓娓道来,令人或眼前一亮,或心头一热,或会意一笑。

读完全书十万字,感受颇深。全书涉及区域经济、文化价值、传媒改革诸多方面,颇有见地,多有睿语。比如:“江苏人一般不会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如果吃螃蟹确实安全、可口,那就会跟着去吃,然后想方设法去养螃蟹,进而卖螃蟹赚钱”;“选拔干部关键是抓好两头,一头是掌握上线,选贤任能,一头是守住底线,提防小人。一个领导者身边,不能只有„和坤‟,没有„魏征‟,只有一群„喜鹊‟,没有几只„乌鸦‟”;“在城市扩张改造中,最大的隐患是建设性破坏,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需要千百年的积累才能打造起来,而破坏只要一两天就够了”;“缺乏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媒体必然走向庸俗,不能让有文化的人去干没有文化的事,去赚没有文化的人的钱”。诸如此类,妙语连珠。

任彦申曾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等职。当他退下了领导干部的岗位,却重又回到了思想者的岗位。他为官多年,没出版过什么文字,从领导岗位退下后,却“有痛有痒地”写了两部作品。

“后知后觉”典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后觉也。”任彦申先生以之为书名,既是自谦,也关照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淡雅谦和之中蕴藉着浓浓的哲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为省一级领导,不少事一门心思干时不明就里,事后一琢磨自然一清二楚了;置身任上若明若暗,超脱出来便豁然开朗了;有些话在任上不方便说,现在却可以一吐为快了。特别是卸任后,角色转换了,接触的人和事都有所变化,思考问题也会有新的视角、新的感悟,这也是本书给人的启示。

“立言所以为人,非所以为己也”,这是儒家对“立言”的定位。好书天然承担着开卷有益的使命,蕴涵着作者所要传递给读者的洞见。谈到人才工作,他指出“识才需要智慧,用人需要谋略,护才需要勇气,甚至需要付出代价”,谈到干部人事工作,他归结为“知人善任”,并提出“在注重人品的基础上讲政治,在注重实绩的基础上讲公论,在注重领导能力的基础上讲学位”的原则。这些都是他多年为政的真知灼见。读任彦申先生的书,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他立言为人、以己喻人的长者风范。“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意地交往”,这既是对读者的期许,更是他的身体力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书中诸如此类有益于立身处世的格言警句,随处可得。

好书必定文风晓畅,说自己的语言,让自己先读明白,喻己而后喻人,文风即是作风。由心而生则文风自清。《后知后觉》一书所倡导的文风,正是这样一种清新天然的文风。任彦申先生的文字多是简洁的短句,少有长句,平实易懂,开诚布公,在政论性散文中独树一帜。比如谈做人与做官的关系,他说,“任何官员都是从老百姓中来,最终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如果只会过官场生活,不会过平民生活,那是一种很不幸的事。官场之交,多为世道之交。有的干部在位时前呼后拥,门庭若市,甚为风光;而一旦退出官位,则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成了孤家寡人”。这些平实的短句,正是他内心的直白流露,读他的文字,读不出官样文章,而像是听他娓娓道来,直入心扉。

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要之,以诚信为本。

“一个受人崇敬的优秀干部,应当是最有爱心,最懂亲情,最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人”。这既是他多年为政的体悟,也是对读者朋友的循循善诱。

他在书中强调,“选拔干部,关键要抓住两头:一头是掌握上线,选贤任能;一头是守住底线,提防小人。”而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宽厚包容、大智若愚、上善若水”。他还结合时代特色,对文化价值与大众传媒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媒体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还提炼了五大媒体原则,就是“一要弄清真假,二要明辨是非,三要权衡利害,四要把握深浅,五要与时俱进”。

当前干部队伍中弄虚作假、吹牛拍马、以权谋私等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同干部考评中忽视人品有很大的关系。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领导;下面不讲真话,不怪下面,只怪上面。对领导干部来说,无功即是过,不干事是最大的错误。这种占着位子不想干事的干部,比那种虽然有错误但想干事的干部要差许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处理不当固然应当承担责任,而逃避责任、贻误战机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这就要求媒体必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服从大局与服务群众、紧跟领导与贴近实际、正面宣传与批评监督、新闻价值与商业利益等关系。

当前,舆论宣传中最突出的流弊就是文风不正,充斥着大话、空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存在着许多概念化、程式化、标语口号化的东西,缺乏新鲜性、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深刻性、启迪性,对此,不论干部还是群众都深感厌烦。文风不正,不仅影响到媒体的收听收视率,而且影响到社会风气,影响到政府形象。

著名书评人雷雨用“政治大散文,为官心得录”来定位该书,他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真情、使命感、忧患意识的书,也是作者怀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写就的书。”

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值得我们所有的领导干部去读一读,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今后的改进,相信读完定能收获颇丰.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多么重;大众传媒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满足受众需求、尊重受众特点、为受众喜闻乐见为基本原则。今后我在实际工作中也会严格要求自己,一直在本书所表示一样为了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合格的宣传工作者而努力,以总在心中铭记《认真做人,实在当官》这一句。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二

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矗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三

《守望教育》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

他们同样是可敬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四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五

第一编《繁星。春水》,只有薄薄二十页,却是冰心仿照《飞鸟集》和《沙与沫》写出来的,都是关于写爱的诗歌。第二编是从寄小读者中挑选出来的,主要在写冰心乘船去美国留学,途径过许多国家时和小读者们的通信。后来冰心由于生病住进美国的青山沙穰疗养院,不过冰心人气不错,连美国同学露都去看望她。第三编是由冰心一些零碎的回忆文章和从《往事》中选出来的文章组成的,《胰皂泡》在《全阅读》中也有,只不过全阅读中的是从《胰皂泡》中选出来的。第四编是从《冰心全集》《冰心散文》《冰心选集》《拾穗小札》《樱花赞。一寸法师》《冰心小说集》等书中选出来的。第五编是冰心的女儿吴青、赵丽宏、钱理群给冰心的评价。

冰心也是一个熊孩子,在那个年代不好好穿女装,偏偏穿男装,戴耳环也不去穿孔。冰心也干许多男人干的事,骑马、打枪,还不干当时女孩最爱干的事:抹脂粉。

冰心去过意大利、日本、美国、印度等许多国家,日本和印度是随代表团去的,冰心的名气太大了,还参加了日本首相田中首相举办的赏樱会。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本身却并不见得随外在条件转变而一道发生着质性的转变。打着提高儿童素质的名义,名目繁多的训练充斥其中,机械刁钻的考试把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变的十分狭隘,当今的学习成了孩子们不得不承受的苦役。童年时代,成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紧绷的弦……当我读到“儿童世界何处寻”这一章节中“当儿童学习不是因本身有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感触颇深。

以“升学”为唯一和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取向。这是当今我国乡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乡村教育,我们的城市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升学”为唯一和终极目标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共识”,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之痛。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可以陶冶人的心情,启迪人的心灵。我喜欢看书,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不能买更多的书,随着时光的流失,自己为人妻、为人母,可以随意买书了,却发现自己在读书方面有了新的偏好,不再沉迷于长篇大作的文学历史书籍,而是侧重于短小精悍的实用的励志典故教育子女,或者看一些有关家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生活常识的书籍。或许是人近中年,或许为生活琐事所累,特别是近几年发现自己心情浮躁,开始缺失了青春年少干事创业的精进之心,读的书越来越少了。而今,当公司领导为大家赠书时,我就想:是谁写的什么书的内容竟有如此冲击和震撼力。当我的视线进入日本稻盛和夫《干法》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被重重地撼动了。

日本人在我们国人的眼里向来是有着抵制的情绪的,因为他们曾侵略过我们的国家,但是二次大战后的日本能从战争得废墟中迅速的崛起,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国,不得不令世人瞩目,在《干法》的这本书里,日本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跟人们讲道理,而是像一位老人款款而谈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朴素观点和具体的实践方法,他结合自己70余年的切身经历所获得的工作经验,与读者们探讨了工作真正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为我们身在职场的读者点燃了指路明灯。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在我们凡人看来,工作就是为了吃饭生活,而在稻盛和夫看来,工作是来锻炼人性、磨砺心志的,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更是完善自己的内心,进而提升个人境界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对如何建功立业,如何才能让工作做出成绩很迷茫,有时失去工作的方向。在稻盛和夫看来,首先就是要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痴迷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我们的爱人一样去呵护。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并用发自内心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这是他不可动摇的“信念”,也是他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工作哲学”。我想也许就这样一本全球最畅销书的魅力所在吧。

一本好的书就是能启迪自己的心灵。稻盛和夫作为一位先行者、实践者,他以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做事、做工作的真谛。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燥,埋头苦干,你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我想这和我们公司“真诚做人,用心做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信念是相一致的。

在日常实际工作中,有时我们会把工作”、“拼命劳动”看得毫无意义,大家甚至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冷笑和鄙视,这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事,他就在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如何爱上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是我们在职场上工作的员工长期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而《干法》却给我们道破天机。工作中成功,固然能让人心情愉悦,感到快乐。可是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苦恼,面对挫折、经历失败的时候,在孤立无援、无可奈何的时候,在千篇一律、疲惫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能保持那份激-情和活力,不能够一如既往的勤奋积极,不能够在工作中找到快乐。

而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当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当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体验到的快乐;当工作成果受到别人的褒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中去。把工作当成是有生命的小东西,倾听来自工作的声音,和工作谈心,对工作进行仔细的审视和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你的能量永远来自于你自己本身。把整本书读完,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态很重要,事业不分大小,能够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这就是成功。

英国哲学家坎伯曾经说过,我们无法阻止鸟儿在头顶飞过,但能阻止鸟儿在头上筑巢;我们无法改变这个苦难的世间,却可以选择快乐的活着。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改变可以改变的,改善可以改善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多发现美好的东西,才能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才能有一个高的效率。

理想往往很难成为现实,我们可能并没有从事我们曾经梦想的工作。既然我们没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改变心态,就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快乐的奔向成功。只有付出非同寻常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骄人成绩。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要投入100%的力量,“用细节的完美追求结果更完美。”这就是我从《干法》一书中所悟出指导工作、学习、生活的理念,正如划出了一个人走向新生活的航线。当然,真正启动航程的还是靠自己。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八

短时间内读完任彦申先生的那本“政治大散文”——《后知后觉》,虽然没有深入透析其中的精髓,但读毕最后一行文字,还是颇有些感受的。任先生将自己多年的为官心得总结在了那十万字的篇幅中,有人说那是任先生数十年的“为官心得录”。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那。

就是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关于为政者为政清廉的文化,其中心思想古人总结为:“为政者廉以洁己”、“为政者慈以爱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从洁己、爱民、任贤三个方面构建廉政文化思想体系。这种廉政文化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发,成为内涵丰富而哲理深刻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它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在为政之德方面具有之德弘扬的优秀思想。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主张,为政者首先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做到洁身自律,身为表率,它概括为“为政者廉以洁己”。这是实现廉政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较早地提出了为政者“修己”的思想,他说:“修己而安百姓。”(《论语宪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起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作为为政者的君主,修身至关重要,修己而身正,才能正人,安百姓,君主遵守礼的规定,民众才能呢敬畏。

孟子提出了“正君而国定”的思想,他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平天下。”(《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作为一国之君,修身至关重要。

《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先修身而后求能”;“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先贤们的这些脍炙人口名言,讲的都是克己与修身、做人与做官的道理,言之切切,意味深长。

消防部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必须要听从党的号召、严守党的纪律、全心服务人民,自觉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蚀,清白为官,老实做人,干净做事。我们应当深刻体悟、吸取养分,坚持立德修身、自我约束、廉洁自守。要从提高官兵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消防部队反腐倡廉建设的一般规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引导官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的能力,提高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拒腐防变的能力。要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强化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意识,保持一种平常心,以领导干部崇高的道德理想信念鼓舞官兵,以领导干部纯洁的道德情操感染官兵,以领导干部正确的道德规范带动官兵,通过领导干部的优良的从政道德,引导和示范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

强调修身,其关键就是要不断学习。接受教育、加强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操守、提升精神境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磨练,才能明为政之德,养浩然正气,炼坚强党性。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只有内心强大,才能百毒不侵;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勤奋学习、获取新知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终生追求,做到学以修身,学以立德,靠人格做人,靠官德做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本领,提高修养、开阔眼界,才能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破解各种难题的一流高手、推进事业发展的一把好手,在实现总队党委全面创优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党员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就要树立“本领恐慌、才能恐慌、知识恐慌”的意识,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

锐复杂的反腐斗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做到“常思贪欲之祸,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常漠公仆本色”,做到“上不负党,下不负民”,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我们每一名消防官兵,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史明智,以案为鉴,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决抵制各种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立身不败之地。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长,洁身自好,时时警惕,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在思想作风上过得硬,才能经受住考验,抗得住侵蚀,守得住灵魂,钢筋铁骨,玉汝于成,永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九

《守望教育》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

他们同样是可敬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

假期中我品阅了刘铁芳教授编著的《守望教育》一书,颇为感动。教授对教育事件的人文幽思,对教育问题的理性反思,读后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这一章节,它勾起了我对孩童时代的回忆。

童年就像一块汉白玉,纯净无暇,不屑粉饰。记得我和邻家孩子一同上学,一路上我们哼着小曲儿:我去上学校,小鸟对我笑,早早早,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小书包……。孩童时的活力如同中东取之不尽的石油,我们从不吝惜,唯恐挥散不尽。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那时候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像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说真的,那时电脑离我们好远,更别谈网络游戏了。但我们是那样沉醉在大汗淋漓中。那些是祖祖辈辈曾经的游戏,永不老去的快乐。可以说它们所有都是孩子们乐道的经典。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一

童年的我们往往有种扑殊迷离的感觉。同样作者也是这样。在他小时候,爸爸是一位校长,所以他们一家子都住在学校里。不久后,学校来了一位漂亮的女老师,因为作者家旁有一棵栀子树。

栀子花开了,这是洁白如玉的恋师情结,还有一丝淡淡的儿童的忧伤。“我”和“她”之间有着栀子花、白栅栏的联系。都是一种纯白的联系。一种忧伤的联系。这么多洁白,都是相连的。有一天,我离它而去。我回首远远地望着它,栅栏内的一切,都已模糊,只有我的白栅栏仍静静地站在那儿,如一幅梦中的画。那白栅栏,象征了我与老师之间最纯洁的关系。我与老师是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吵架的。随之又发生了冷战。一系类的事让两人之间,有了一道白栅栏相隔。

作者的成长经历,固然有花季的笑颜,却也免不了雨季的泪水。也曾用不得已的谎言掩饰过内心深处的脆弱,但是不变的是纯洁、坚强的心。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地求索,才能迎来最后的破茧而出,获得新生。只有战胜了暴风雨般的矛盾与挣扎,才能看见雨后新生的七色彩虹……“白栅栏”这一小说名,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浅层意义来说,“我”的小屋和女老师的小屋只隔着一道白栅栏。但是,白栅栏却还承载着“我”和女老师心灵之间的距离。因为白栅栏并不是墙,并不能完全彻底地封闭祝主人公眼睛和心灵的视线,它是有空隙的,犹如森林中的阳光一样,他可以窥视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简单,而又纯净。“我”和“她”之间有着栀子花、白栅栏的联系。都是一种纯白的联系。一种忧伤的联系。我与女老师不变的唯有当初那份美丽的邂逅。

作者追求的不仅仅是那份亲情,也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友谊。因为这件事情而关系到两个人最纯洁的友情。我与她之间的事情虽然不提起,却深刻的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二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我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与提高,下面仅从几点加以交流:

读完此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以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德育,德育目标过大,没有持之以恒,导致德育工作,所以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将德育目标细化、生活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日常出现问题,制定班规、班训。比如说: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气老师、乐于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等等,用好我们的德育教材,让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2、让学生与书本为乐。

建设班级图书角,建立“书香班级”,让学生坚持读书,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从书中的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到生活,从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教之教”的教学培养。

1、继续注重培养孩子能力。

《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外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月的最好注释。一直不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喜欢这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不喜欢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孩子的能力,虽然,这样可能暂时成绩,但绝会为孩子今后的德育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我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成功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趣,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教师,不但应该满怀激情,要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爱,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未来的教育教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去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三

本人上从年11月被县委任命为_镇_村第一书记,在县委和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和县政法委支持下,现将2020年扶贫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工作基本情况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认真落实省、市、县精准扶贫会议精神,把握党的扶贫政策,积极开展政策法规宣传;组织村支部党员上党课,让自己和村党支部干部和全村普通党员再接受党性教育,坚定党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带领村支部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协调好扶贫干部挂点帮扶工作,作为村第一书记,自己始终牢记带头模范作用,严格政策标准,做到不错评、不漏评、不错退一人,充分提高群众满意度。在资料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实事求是原则如实填写,不虚报、不瞒报。陪同帮扶干部走访,做好联心桥作用,在工作中以心换心,做到真扶贫和扶真贫。

(三)深入一线,入户调研,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本人自担任第一书记后,吃住在村里,经常深入农户进行调研,及时准确掌握村里和帮扶户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谋划下一步打算,帮助理清思路,找准发展方向,选准致富产业,制定增收措施。

(四)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帮助贫困户。利用本人在县城工作经历和资源,在一些职能部门争取一些物资(被子、米、粮、油),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解决了张福贵、蒋火生自来水问题,李天地、游军医药费报销,丁和辉送精神病院等实际问题。争取落实扶贫项目,切实解决吃住行等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_村自然资源少,当地经济不够发达,基础设施较差。

(二)贫困户缺乏劳动力,缺少资金和致富渠道。

三、下一步打算

(一)积极落实上级政策,争取上级单位支持,加强村基础建设投入。

(二)找准发展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就业创业渠道。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习惯培养恰恰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教育活动之一。“新教育从这儿出发,新教育从这儿起航”,让我们以行动的召唤,让来访者努力加入新教育实施言之中。作为新教育的践行者,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高呼,没有理由不加入新教育实验。只有行动,才有收获,只要努力,总会遇到生命的庆典。

新教育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建书香校园。让全体师生在浸满书香的校园文化之中不断前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的灵魂就是要设计能体现学校特点的校训、校风,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校园文化特色。

守望新教育,让梦想成真。旧教育就像一个圆,不过它引领我们向内看,过于注重分数,所以看到空间能越来越狭窄;新教育也像一个圆,不过她引领我们往外看,注重孩子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广袤的世界,一个意境深远的未知宇宙。新教育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儿童就像花儿一样,需要慢慢培育,精心付出,静待花开。

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教无定法”的道理,这是历史的传承与扬弃。新教育不求什么高深理论,不求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就自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此,学校把走进新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学校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促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化。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在这个过程中,使教师逐步具备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形成创造性的见解,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校长,我开始在新教育的大道上行走,如饥似渴的阅读新教育理论。新教育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场所,而且从侧面折射出学生爱护自身学习环境的程度。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良好的人文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上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自律、自强、诚信、创新。“自律、自强”是学生做事的基础;诚信是学生做人的前提;“创新”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先决条件。

守望新教育,让老师们、同学们一起行走,共叙“每月一事”。学校德育工作从养成好习惯,培育好品德开始。学校德育处成立了德育特色研究领导小组,按照每月计划,推行每月一事,开展德育讲堂,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例如:三月份确立了“文明礼仪月”系列活动,四月份确立了“红歌传唱,唱响未来”等专题每月一事活动。活动具体从一日生活常规入手,抓实常规,抓实管理。少先大队分别开展了“红领巾在行动”、“古镇文明小导游”、“特色书香班级评比”等等。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实现“缔造完美教室,共建理想家园”双提升,让新教育落实到学生行动之中。学校还积极开展了“优雅班级”、“优雅好少年”系列评比活动,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杨阳老师的“心梦班”等“完美教室”里师生们共同创造着“幸福晨诵”、“亲子共读、共写读书笔记”、“亲子合作读书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在班级文化共建中学会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阅读存折”系列活动,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学生陆雨蒙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读书,和老师们在一起真好!”。尹艳平老师的“走进新教育整本书阅读比赛”在新沂市乡村教育家演讲年会中荣获一等奖,她也迅速成为乡村教育家阅读团队主持人,从一名乡村教师迅速成长为新沂市乡村教育家骨干教师。

新教育是实现乡村教育快速成长的一条主要路径。良好的育人环境体现的是对和谐美的追求,在美的环境中培养人格和提升境界。学校布置了画廊,各班教室门前有班风、班训,教室内设制小书架、阅读平台,有阅读建议、名人名言等,浓郁书香氛围的校园,学生会被读书的气氛所感染,产生读书的激情,萌生读书的欲望,让教师、学生通过阅读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学校积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征文、演讲、故事比赛等以及读书主题活动,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通过每天一次五分钟的课外阅读自由演讲,每天午间20分钟“诵读经典”主题系列活动,每周一次的班级读书活动和每月一次的年级组主题读书活动,为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一是“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为师生输送丰富养料。二是“构筑理想课堂”,为师生的生命成长书写传奇。三是以学校德育项目融合“推行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亲子共读分享会上,学生家长刘昌先生代表发言,同时提出了家校共建的可行性建议,他当场给我校捐赠图书100余册,希望孩子们快乐阅读、快乐成长,受到了与会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新教育强调:“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学校从实际出发给孩子搭建成长的舞台创建《青溪文学社》,设立《青溪文学》报。在学校建立学生阅读实验群,对优秀学生作品,及时给与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长期坚持将阅读教学纳入日常教育之中,追寻新教育,播下成功的种子,收获明天的希望,静待花开。

新教育就像一株婷婷玉立的荷,出淤泥而不染。新教育渐入“清水出芙蓉”教育佳境,越走越美,越走越幸福。而高考高升学率等是对新教育的额外奖赏,是对成功教育的回报。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之爱,永恒之爱。放开手,孩子会越走越远,走向更大的成功。

是的,每一个努力过的日子都不曾辜负。相信新教育,她是种子,在风的作用下,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相信新教育,她是播种机,时刻在耕耘;相信新教育,她是宣言书,她用她深厚宽广的无私的爱,向世人宣示着她的爱的理念。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人为本,深入探索,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就能在特色活动创建中,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是理想化的追求,教育充满了诗意,充满了灵性!面对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将把农村小学特色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持久、深入的发展,创建农村理想化乐园。相信教师,相信学生,相信家长。守望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谁能够抗拒?守望新教育,和新教育同行,真好。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五

杨峰泉

读《蝶变》之后,我内心受到很大的感触,这是一本新形势下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如何做好帮扶,怎样帮扶的生动教材,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一届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成果,讲述了由贫变富、由弱变强等脱贫过程,具有典型性,也很有代表性。作为永安镇后七村第一书记的我,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干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想村里老百姓记住自己,首先要取信于民,为村里老百姓多干实事。在干事之前,应立足村情,汇集民意,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团结村两委班子,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帮扶工作。今年,协调筹资10余万元对村里文化大院进行修缮、修建文化体育广场、打造党员书屋等等,切实解决老百姓问题。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凡事把维护民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带好后七村班子建设,抓好党建建设,敢于担当责任,急群众所急。不断培养村民致富意识、创业意识等。用锲而不舍、任劳任怨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致了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真诚拥戴。在帮助村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在村与单位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蝶变》对我来讲是一盏指路灯,贴近现代农村实际,是我扶贫工作的宝典、活生生的案例,不管是工作方法还是思路等,都有很大价值的教育、学习和借鉴意义。

村里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深入了解群众,加强学习农村政策,讲究工作方法,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把握有主动权。首先,说话办事不能伤害群众利益,不能把群众当成对立面,动不动就训斥、辱骂,要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其次,要注重教育引导,特别是在处理群众上访事件中,要善于用民主协商、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办法做群众工作,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读了《蝶变》后,我倍感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下一步,我将压力变动力,将结合后七村实际,借鉴《蝶变》的成功经验,奋力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六

林海音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城南旧事》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纯朴的文笔记录了作者林海音7岁到13岁发生的。

童年趣事。

以主人公英子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

英子的童年趣事主要体现在了《惠安馆》里。英子很想去看一看,闯一闯,但英子的妈妈的宋妈总不让英子靠近那儿,甚至每次走到惠安馆门口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因为那儿有个“疯子”。可小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大人越是不让去,她就越是想去。于是,她经常背着大人,偷偷跑去和那个“疯子”玩,并和她成为了好朋友,她叫秀贞。说起她,还真有些可怜,说是和一个学生好上了,有一天,学生要回他老家去,过一个月就回来娶她,可却没再回来过,好像秀贞那时候还生了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扔了,秀贞打那儿起就疯了,一直在找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直到有一天,英子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妞儿,竟然就是小桂子,大吃一惊,也让我大吃一惊,同时也为她们母女的相聚而高兴。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看过《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对英子的大眼睛、扣边头和长亭外古道边的歌词记忆最深,再有就是张丰毅扮演的小偷。原来喜欢张丰毅是从那么小就开始了啊。

一部电影成功首先原著要好。很幸运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受某人提议想去读它,而且我这本还是著名画家关维兴插图版的。选书是一种缘份,当我读到这本书第一章第一段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就知道选对了。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住胡同的时候我家住西房,每天早上阳光都会按时洒到我的床上。周末我会晚起,像书中主人公英子一样躺在被窝儿里观察阳光里的尘埃,这是我小时候的生活写照。读到这里我在想,为什么我现在看不到了?为此还和朋友微信,朋友说现在也有,只是我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看了。突然意识到,达达他们哪儿会像我小时候那么有时间去观察和体味生活中的这些细节呢?每天一睁眼都是父母安排的各种课程,恐怕连赖床的机会都没有吧。

也许作者想给读者留一个念想儿,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一个完美的结局。

小偷的故事是我看电影的时候就印象很深的,因为张丰毅扮演的小偷并没有那么可恶,反而让我对他有几分怜悯。电影拍的和书中描述的一样,和我看书时的想象完全吻合。

兰姨娘这种人在哪个时代都有。以前是姨娘,现在叫小三儿。看来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男男女女的事情永远都少不了。

宋妈,这个中国旧社会的产物。奶妈这种职业也就在中国才有吧。我没有孩子的时候不明白奶妈为什么总有奶,现在才明白,她们是生完孩子不喂自己的孩子而去哺乳别人的孩子。这个人物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看到宋妈让我想到了我奶奶。她也是小脚,爷爷去世后奶奶为了能留在北京给别人当过保姆,艰难的支撑着这个家。她非常坚强,活的很有尊严。

这本书唤起我太多童年的回忆。虽然故事发生在北京南城的30年代,而我家在东城,我生于70年代末,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共鸣,因为胡同在,胡同文化在。建筑绝对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梁思成当年多次向上级要求保留北京城原貌并感慨,“早晚有一天你们会因为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这些问题而后悔的。”龙应台在80年代访问北京时也曾颇为惆怅的说:“新建筑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毫无个性、特色和美感,把古城温馨、传统的氛围破坏了,使北京荡然无存。”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七

我们都知道,作为非虚构的散文随笔,最能反映出作者真实的性情和思想状态,其阅历、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等等,都会通过文字呈现出来。这也正是非虚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而被读者喜爱的原因。尽管柏夫在这部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集的《后记》里说:“《山庄记忆》的写作,不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写作,最初其实是一种思绪的自然流淌,是快乐和苦闷时敞开心扉的真诚表达。”但由于有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垫底,有对人生世事敏锐的洞察力支撑,更有深厚的文字功力辅佐,这些看似随意挥洒的文字,是非常大气、耐读的,文学的元素、思想的深度、剖析人情世态的准确度,都有。

在这部文集里,有一辑纯粹的散文,是写乡土情韵的,其中的篇章有《山庄记忆》、《土炕》、《土堡》、《庙戏》、《野电影》、《糟糠之妻》等,不论叙事、状物、写人,依然延续了他的小说集《乡韵》里的特色,文笔真挚而生动,这是一幅幅乡村风俗画,读后给人一种暖洋洋的感觉,作家的恋土情结彰显其中。“她见我死盯着她看,脸一红说,问你话你不说尽看什么呀你!说着腰一扭别过身去,一条长辫子便忽悠一下划过一条弧线,辫梢正好落在她臀部那个圆圆的补丁上,我的心也跟着忽悠一下,也正在这一忽悠之间,我青春的心便第一次受到了那种神秘的启蒙。”这是《糟糠之妻》散文里的句子。像这类鲜活的散发着泥土香味的描述,在他的其他文字里比比皆是。

我一直认为,地域是一个作家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但作家又不能太囿于地域,应当在地域与现实、时代的交叉点上运思,这样写出的东西,既有地域特色,又可让地域外的读者产生共鸣,由此你的文字将会走得更远。综观柏夫的乡土散文,显然已经跳出了地域狭窄的“圈子”,而能够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思索高度。他的思想随笔类作品,犀利而睿智,透过这些文字,我触摸到作家良知的质地、人格的力量、思想的深度以及他自觉担当的社会责任。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和修养。也正因为他具备这种胸襟和操守,在多年的创作中,便始终在写严谨、深刻、从不流俗的文字。比如,当关于孔子的电影、书籍走红国内的时候,他敢写《质疑孔子》一文,深刻地指出:“孔子的许多观点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孔子主张仁政,可他当上鲁国司寇不到一个月就诛杀了少正卯,这与他倡导的仁政大相径庭;孔子一生穷困潦倒,惶惶如丧家之犬,却主张久丧厚葬等奢侈浪费之俗;孔子一方面宣扬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观,另一方面又强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不平等观点。”

幽默是一种智慧。真正的幽默,决非中国小品演员那种装疯卖傻的表演,这种表演尽管也能博得一些观众的喝彩,但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柏夫的文字,不论是散文还是随笔,读到精彩处总会使人会心一笑,这是他的幽默带来的阅读效果。如他的《如厕》一文,由小品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上厕所去了”引发开去,旁征博引发生在古今中外的如厕趣事,同时串联起许多政治事件,汪洋恣肆,亦庄亦谐,最后写道:“尿,这一寻常之物经后世人的钻研利用,已然成为一种非同寻常之物。例如,现在许多人讲一个班子中的成员不能合作共事,常用的词语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人们之间,如果看不起谁或不愿意理他了,也说‘这小子太狂,再也别尿他了!’”。

总之,《山庄记忆》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是作家为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和他始终在思考的心灵,筑造的`一座纪念碑。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八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记载。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道出人生真谛的记述。其蕴含的哲理,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还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譬如《三字经》是启蒙的范本。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被誉为“袖里通鉴”《百家姓》可使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的最久远,运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至于《弟子规》所包含了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品德修养,在这些优秀的书籍忠,我们可以回溯源文化传承的命脉,吸取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

在国学的经典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领略“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聆听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来讲是件莫大的幸事,对我们的工作,学习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培养了一代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世之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德尔科学知识,摒弃中国祖先自己留下的国学。中国也开始逐渐西化,一切都以物质为基础。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然而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1个再有才能的额外你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祖先都早已教会我们,这些道理都写在国学里面。现今如果我们重读国学,用心去读,认真品味,能够涤荡内心深处的污垢。

我国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传世名篇。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要多加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骄傲,继续并发扬中国传统关系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有很多人不知道人生到底要最追求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白白的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夺走了许多的冤枉路。而国学著作中阐述的人生哲理是人们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在迷茫。

既然国学经典中蕴藏着这么多中华民族的瑰宝,那就让我们一起勤勉,共同学习国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877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