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是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人更加有效地沟通。总结能够加强团队协作,促进工作的不断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伦理论文篇一
医院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更要求其拓展视野,并针对其特点达到人才培养的需求,使他们拥有健康、科学的医学理论以及道德知识,使信息化人才得到全面发展。医学伦理学以道德教育为基石,专门研究和解决在医院以及各个医疗机构中医患之间关系,为医务工作者制定了行为准则标准,它是医疗机构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课程[1]。本文对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出能够良好开展的策略。
2.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
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知识,决定了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人们的健康是医学存在的目的。自古就有“医者仁术”之说,可见“仁”和“术”在医者的行为准则中是最重要的,更是医学行业内的基本准则。医学理论教育的特点不仅在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注重,对医学信息化人才道德的教育更是其突出的重点。由此可见,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素质,决定着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是推进医学行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2.2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主权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由此可见,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都体现着医者的“仁”与“术”。而二则之间是相互依存着的,伦理学教育中医学技术是医德基础,医德又是医学技术得以实施的基础保障。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是培养医务人员富有责任感,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与理疗事故的重要途径。
2.3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座谈会、研讨会、展览会、演讲比赛、知识问答互动等方式,引起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思想共鸣,促进医学信息化人才团队的建设发展,以及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开展。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发展,医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全面更要与实际信息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又有创新思维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医学伦理论文篇二
第二十六条规定,医师开展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和其他医学临床研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遵守,依法通过,取得书面知情同意。
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开展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和其他医学研究应当遵守,依法通过,取得知情同意。
第一千零八条规定,为研制新药、医疗器械或者发展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应当依法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并经审查同意,向受试者或者受试者的监护人告知试验目的、用途和可能产生的风险等详细情况,并经其书面同意。进行临床试验的,不得向受试者收取试验费用。
十三、“(二)基本要求”第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临床应用。
第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拟开展存在的医疗技术,应当提请本机构审议,必要时可以咨询省级和国家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未经本机构审查通过的医疗技术,特别是限制类医疗技术,不得应用于临床。
医学伦理论文篇三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之风劲吹的今天,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唤醒和培养医疗工作者的医学道德,已成为摆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诸多课题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医德医患关系医学生。
现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唤醒和培养医疗工作者的医学道德,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深入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分别为医家道德、医患关系、医学生的培养。
一、医家道德。
医务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维护人们健康,预防、诊治疾病的任务。医学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效果不但与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直接相关,而且与医师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历代医家都认为,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自古以来,重视人的生命是医学界的美德。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篇中就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还指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认为一个好的医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对医术的“精”和对患者的“诚”。只有具备“精”和“诚”两个基本的素质,才能成为“大医”,才能成为“仁者”,即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医家。
我国古代医生择徒甚严,曾明确提出“非其人勿教”。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西方,则有学医期满,按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的传统。医师角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与医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的。林巧稚、赵雪芳、王忠诚、吴登云等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医师既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代表,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榜样。
二、医患关系。
希望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些优劣势和差异要求影响了医患沟通。为此,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三、医学生的医德培养。
如今医学生是日后医学科研工作主力军,中国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更要加强自身学习,做到医术与医德的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拉近医学生与医德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医德就在他们身边,达到提升医德认识的作用。
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实例教育,提升医德认识。新时期的大学生反感空洞和漫无边际的说教,因此授课教师就必须立足于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结合时代特征,切实加强教育。比如在讲授医德教育理论课时,除了从理论上讲清医德的内涵及重要性外,还要多结合时事新闻来教育引导。如抗击非典、地震救灾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医疗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榜样教育实例。
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在课堂中加强医德教育。高尚医德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单靠运动式、暴风雨式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医德教育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直至毕业。为了能在课堂中确实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人文教师与专业教师携手同心,形成医德教育的整体合力,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医学伦理学教师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都应参与到医德教育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不断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他们根据授课情况,结合实例,把医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同时让人文教师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最后,在教学中贯穿科学史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崇高医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医学生经常反躬自问,恪守“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信念,而且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以及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共同营造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形成环境,才会取得医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摘自《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医学伦理论文篇四
摘要:“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者德为先。医德医风与医疗技术是一个医生的两大法宝。可以说,医德医风与医疗技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如今大家眼见为真,不可否认的,大多数的医生是具有高素质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医生群众得病不医,医药回扣等情况,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本着对人民负责,把人民的健康摆在第一位的处事风格,应该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看来,在医学生的医技与医德方面的培养,应该加强教育与培养。
关键词:医技医德医患。
正文。
在上个时期,领袖人物坚持把医德与医技结合起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并且也涌现了一批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随着现在社会的开放与自由化,人们的物质文明程度逐渐取代了精神文明,面对以这种社会问题,当前,如何教育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有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员,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民爱戴的好医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可以了解,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绝大多数分配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由此可以看出对医务人员的考核不够严格,应该具备优秀的医德与技术,因为一个医疗单位医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疗事业的发展。据我了解一有些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怕苦怕累,只求有个毕业证,不求自己的能力是否能促进这个工作的进步,工作能力低下,仅仅满足于学校老师教给的那些书本理论,只求经济效益不求技术高超,只顾自己享受而不去奉献,没有脚踏实布的作风。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医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教育,严格考核,因为人们的健康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医德的教育和医技的培训,是一个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的过程。也就是提高当代医学生医疗技术水平、医德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成为德技兼备的医生。
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次,一个腹泻的小孩病了几天了,脱水症状很严重,身体很虚弱,身上血管很难找到,可此时最急需的就是给小孩打上针,补上液体,家属很着急,央求着那位同事帮忙,并哀求如果打上了针给200元当作酬谢。那位医生先是安抚家属,然后仔细在患儿身上寻找,终于在手背处给打上了针,孩子有救了,可面对200元,她拒绝了,只是对家属说了一句这是我的工作,这钱不用收,我得对得起这身白大褂啊!由此可见,这件事虽小,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我们就得经得起考验。因为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医疗队伍,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一套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一个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我们始终是大家心目中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可见要做到这些就要有以下几个规则:
1、提高医学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这是人们需要的,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原则。
2、对医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基础知识是关键,就像一个试金石,只有它牢牢的固定了,那以后的发展就离成功不远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学术讲座活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观察能力,可以掌握更多的临床基础知识,为以后参加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医疗活动时,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主修专业,应多方面多角度地看问题。
3、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情操。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庸.明辨》又曰“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在进行医德评价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动机、效果、目的、手段都是其评定的依据。孙思邈在其毕生心血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云:“凡太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医德素养的高低,不在于个人主观判断,而在于他人的评价。
医德与医技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医德是医技的灵魂,医技是实现医德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尚医德的人往往有精湛的医术。没有治病救人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有追求技术上的精湛。把医德与医技结合起来,是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不仅医生、护士要提高自觉性,而且医院各方面的工作都要紧紧的跟上来,为病人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人们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你,你就要负责。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护士,要做到的为人民的生死负责,为大家的健康着想,我‟想这对于医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
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是我国著名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平凡语言,但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千丝万缕。
大医至诚是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但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医者的评价与看法。一个好的医生他的职业就是很神圣的,在我看来,我认为最高的层次就是换来人民的健康。下面几个例子很好的说明医生的职业情操:
南丁格尔注重从护理的每个环节做起,身体力行,创建了神圣的护理行业,她说“护理工作时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心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由此看来,在我们对待病人时应该有热心、细心、耐心、爱心,自己的责任心与良知,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自己的努力来服务病人,这样医患之间就永远和谐相处;反之如果对病人漠然置之,在医疗诊治中粗心大意,酿成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终身疾苦,而使自己也陷入“恶医”、“庸医”等骂名之中,这些品德是我们以后在医生岗位必不可少的,一切还是应为人民的健康着想。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医术而无医德的医生,会令我们厌恶,最基础的没有做到又怎么能上下一个台阶呢?想想仅仅有医德但又失去了精湛的技术,这样的医生又怎么能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一份和谐呢?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这个社会推崇的,这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深知责任重大,每当我穿上白大褂,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来救死扶伤的。做实验时,提醒自己一定要一针见血,避免多受一些痛苦。每天晚上上完课后躺在床上,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勤奋踏实的做好每一个细节,长大后一定要做一名本着人民的利益,不为荣誉,不为金钱,为着心存已久的信念,支持医学护理事业。相信明天是更美的,时代的步伐会踏上云端,我们也将为这份信念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
1、张坤《医学生医德教育四要素》卫生职业教育。
2、管文贤李开宗《医德医技与医疗消费》中国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论文篇五
摘要:本文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认知理论与动作技能的关系,并把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认知、分解、联系定位和自动化四个阶段,最后探讨了钢琴演奏者的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关键词:认知理论动作技能培养途径教育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因此,动作技能是指学习者在一定操作程序的要求下,通过练习而逐渐掌握。从而顺利完成某种肢体协调任务的能力。钢琴演奏动作技能就是操作琴键的技能,从广义上讲,则包括与音乐有关的所有能力,如感受、辨别、记忆、创造和表达音乐的能力。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以掌握相关音乐知识为必要条件,演奏者对音乐程序性知识掌握越牢固,越有助于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同时演奏动作技能一旦形成对新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促进作用,从对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研究的成果看,认知理论是心理学家解释动作技能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认知理论的观点对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一、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动作技能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左右,许多偏向于用认知的理论来解释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学家在承认动作本身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连接的同时,更加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中要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必不可少的认知成分的参与。1968年,维尔福德(welford)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提出了用动作技能形成模型来说明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界也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从音乐和钢琴演奏的学科特点来看,用认知理论解释音乐动作技能会加强音乐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主观因素和强化音乐动作技能形成的主动性。维尔福德的动作技能形成模型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感觉接受阶段,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效应器阶段。1.感觉接受阶段钢琴演奏者在这一阶段面临短时间内输入的信息量多少的问题,钢琴演奏者要通过直觉有选择性的对信息加以注意,才能把相关的重要信息储存在短期记忆中。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看,钢琴演奏的动作技能的练习都是在大脑支配下的运动,信息进入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区域将发动所需的骨骼、筋腱、肌肉等引起一系列的行为,这种行为引起的运动程序是多种感觉机能进行联合活动的结果,2.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在这一模式中,动作的主体作出的决定和信号的传递直接决定了反应,认知理论认为通过学习和训练使演奏者的已有动作和新动作间达到同化与融合,从而缩短其反应,这就是技能的学习。处于这一阶段,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应在具有明确的练习目标和正确的方法指导下进行大量的练习,从而得到巩固和提高。3.效应器阶段效应器是由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从而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当完成知觉到运动的转换后,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会沿着运动神经纤维传到相应的效应器官,这样动作就产生了。钢琴演奏者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能自如地把弹奏的知识与实际的弹奏相结合,同时还能自己受到声音反馈的调节辨别音色和力度,用以修正演奏的动作技能使演奏技巧趋于完善。虽然动作技能的形成模型中把动作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但实际演奏过程中三个阶段是统一的整体。在钢琴演奏技能形成的后期,特别是表演方面的动作水平要求越高,越需要演奏者有较高水平的认知。二、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钢琴演奏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能够熟练操作,这种技能是自如掌握和运用各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克服所演奏的音乐作品中的各种难点的`能力,即动作技能已经能够达到较高速度、较高准确度、流畅灵活自如,并且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动作组成成分的状态,动作完整的自动化系统的特征包括动作自动化、能利用细微线索、动觉反馈作用加强、形成记忆图式和能在不利条件下也能够维持正常操作水平,根据演奏技能形成的标志和特征,演奏技能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和自动化阶段。1.认知阶段认知阶段是任何动作技能形成的必经阶段。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技能培养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把已经接受的信息在头脑中初步加工,把动作的要点形成完整的动作映像储存于大脑记忆中,并以此为以后的技能形成进行控制和调节。从动作技能的反应特征上看,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掌握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从信息编码和提取的角度看,认知阶段主要对当前任务的知觉和对有关线索的编码,它决定了钢琴演奏者认知的质量和弹奏的时间。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演奏动作技能的认知阶段不仅要对动作技能本身的特征有所认知,也要对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当有了一定的音乐文化素养之后,就可以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曲式结构、旋律特点、主体性质、发展手法以及和声、复调等。这样的认知分析对演奏者正确把握动作技能背后的音乐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解阶段钢琴演奏者在初学某种动作技能时注意的范围狭小,且不善于注意分配与转移,往往只能掌握技能的局部动作,因此演奏者在这一初始阶段把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但要注意动作的分解练习要与动作的连贯练习交替进行,否则就会存在前后动作交替和过度上的困难,其次长期停留在分解动作的练习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对动作的连贯性具有负面影响,诸如动作忙乱、表情呆板、姿势不协调和动作顾此失彼等。因此演奏动作技能的分解阶段应注意避免可能会发生的“逆向迁移”现象。3.联系定位阶段联系定位阶段的特征是把局部动作综合成为更大的单位,并从认知层面转向了动作层面,最后形成一个连贯的初步动作系统的阶段,正如加涅认为“必须建立动作连锁”。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演奏者通过大量的实际练习,获得了来自效应器官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动作的联系与调节,也有助于对原有动作印象进一步充实与完善。在经过反复练习后,视听分析器与动作分析器间以及动作分析器的动觉细胞和运动细胞间会形成暂时的联系系统,并经过联系得到逐步的巩固,也就有了“动力定型”。一旦形成了动力定型,连锁动作反应就能由起始动作信号所引起,并一个动作连续一个动作的完成,让所有的动作程序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从而达到自动化的转换形成动作系统。4.自动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是演奏动作的协调和技能完善的阶段,也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演奏的动作技能逐渐脱离意识的直接控制而走上“自动化”,自动化阶段各个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固定下来,各个动作的相互协调是整套动作技能按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并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关键。技艺精湛的钢琴演奏者在完成弹奏的作品时,对每个音的下键、离键、触键以及情感处理会接近完美和精细,从力度的轻重到风格的把握一气呵成,达到精确、轻松、高速、连贯和流畅的演奏。钢琴演奏的动作技能是分阶段形成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各个阶段又相互联系,而且不可能截然分开和相互孤立存在的,每个阶段应该紧密相连并相互渗透,才能促进动作技能的完美呈现。三、认知心理学理论下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途径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分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有目的、有指导、有计划的训练。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认知与元任何技能的经验学习,并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实现“在做中学”和“知行合一”,根据认知理论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启示,我们认为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首先应创造认知情境。1.创设钢琴演奏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情境认知心理学中的情境认知隐喻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对于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而言,认知情境的建立分为三个方面:诱发练习动机,明确练习目的和把握练习过程。当代钢琴家刘诗昆也认为,技术和音乐是学琴的两个方面,技术训练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音乐吸引孩子,而不是枯燥地进行手指训练。所以钢琴演奏者在学习某种动作技能时应该意识到学习动作技能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不仅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提高音乐素质修养,更是演奏者情感升华的一种表达,当演奏者领悟了动作技能的练习关于个体、情感和艺术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时,便能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提高演奏者学习的自觉性。同时,明确练习目的,可以充分调动演奏者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演奏者要明确演奏动作技能将要达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自我认知,从而调控钢琴演奏练习的认知进程,最后,正确的把握演奏的练习过程在演奏动作技能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钢琴演奏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规律。练习的时候应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正确掌握练习过程中的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提高演奏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2.有效的讲解和示范培养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的动觉表现相结合,并由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因此在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中,有效的指导、讲解和示范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关键,要运用娴熟的演奏动作技能出色并艺术地呈现出一部音乐作品,传递出乐曲的灵魂,指导者有效的讲解和示范动作技能的特征和要领,培养演奏者运用技能对作品再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对作品结构整体细致的分析能力和情感处理能力。经过有效的讲解钢琴演奏的原理,进行动作技能的分解示范,并在实际演奏中将两者适时结合起来,使演奏者通过练习实践,把外在的知识、技能和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演奏技能,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3.科学的练习和反馈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演奏技能都必须要通过练习才能形成,最后达到娴熟和完美的程度,练习也绝不是弹出或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应是有目的、有步骤和有指导的进行,同时还要及时进行科学的反馈。在钢琴演奏动作技能培养的练习方法上。基于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认知过程,可以采用多种练习方法,比如实地练习法,即让演奏者依据所学到的动作技能进行实际操作,如当众演奏等。其次可以采用程序训练法,即运用程序的教学原理,把演奏者的动作技能划分为若干阶段,要求循序渐进的练习。最后可以采取心理练习法,即指演奏者身体并不实际活动,而是采用头脑内思维进行练习的形式。在所有的练习法过程中,要克服练习的“高原”反应,避免演奏者动作技能的波动起伏,可以变换练习方法来克服困难。练习之后,及时反馈才能了解演奏的动作技能是否合乎要求和标准,没有了反馈就没有了强化的机会。在练习初期,要通过外部反馈来获取练习效果的信息:在练习后期,主要通过运动感觉来获得反馈信息,通过反馈和强化练习把正确的动作技能巩固下来以提高练习的效率。四、结语钢琴演奏对于欣赏者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对于演奏者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只有演奏者的娴熟动作技能才能在阐释音乐作品时赋予它鲜活的生命,给予音符跳动的灵魂,而音乐作品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也只有通过善于把握与利用天赋的表演艺术家在演奏动作技能方面给予足够的空间来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一切都依赖于钢琴演奏者的动作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展示。
医学伦理论文篇六
一、医学检验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1、医学检验后废物的处理存在不适当的情况。
医学检验后的废弃物主要有标本、菌种、自动分析仪器的废水等,如果不能够对医学检验后废弃物进行妥当的处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伤害,造成污染情况的发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医院交叉感染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2、在检验过程中标本周转的时间过长。
检验过程中标本周转的时间又被称为结果回报的时间,就是指从申请检验项目时候起到取回相关的检验报告时为止。笔者认为,在整个检验的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标本周转所需要的时间,这一指标能够反应出实验室工作的效率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标本周转时间的因素主要由实验室的信息系统、实验室分析系统、实验室人员的基本素质、需要检验的标本数量。从标本数量这一方面的因素上来看,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部分医院中标本量过少,而少量多批地对样本进行检验需要的检验成本过高,因此会人为地延长标本周转的时间,进而出现标本周转的时间过长的情况。
3、在发放报告单的过程中会暴露患者的隐私。
此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小医院,检验科的人员会将检验的报告单放在固定处,让患者自行认领,但是患者在认领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随意翻阅的情况,从侧面泄露了患者的隐私。就算有些医院使用工作人员发放这一方式,但是如果遇到重名、音同字不同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发放错误的情况,进而暴露患者的隐私。
二、医学检验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伦理原则。
上文中论述了在目前医学检验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在检验过程中遵循下述的伦理原则就能够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1、自主性的原则。
在标本采集前患者会出现过度担心的问题,例如具有创伤性的标本采集而带来的疼痛等,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情绪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验的结果,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自主,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梳理。另外还需要告诫患者标本采集需要注意的问题,主动履行告知的义务。
2、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医学检验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最为重要的伦理原则,虽然属于较为古老的范畴之内,但是生命力较强,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在保密性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总需要尊道以下两个方面:
1)不有意探听患者的隐私,如果患者检验的结果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打击需要保密;
2)在检验报告单发放的过程中需要核实患者的信息情况,减少错发情况发生的几率。
3、效率性原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尽量减少检验过程中标本周转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检验的过程中相关检验工作人员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尽快检验出急诊的结果,这样能够对患者实施及时的治疗。
4、公正性的原则。
每个人所享受的卫生资源都是平等,也就是说在医学检验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内容的公正,让每一份标本都能得到同等的对待。
医学伦理论文篇七
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除了课堂讲授,我们还应用目的启发、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教学方式代替单调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医学生伦理思考与决定的能力,并取得一定成效。
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所以,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扭转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局面,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在教学改革和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潜能、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并强调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
(1)目的启发式教学法对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以后能否当一名出色的医生,主要看专业课的成绩,而《医学伦理学》属公共课,学得好坏与以后医术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讲授本门课之前,我们从职业特点入手,列举事例,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为上好这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预习的课堂讲授法《医护伦理学》教材内容不复杂,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基本理解。所以,课前让学生先预习,课堂讲授时再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担任“小老师”,由经过预习较为熟悉教材内容的学生上台主讲,再由其他学生补充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医德的形成与发展”前,请学生自己预习教材内容,并要求其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中外历代著名医师的事迹,在课堂上再到讲台上讲“故事”,然后让学生分别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总结出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这样,一堂相对枯燥的大道理课顿时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典型、真实的临床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传授与医学伦理学相关的概念及内容,引导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原理、强化记忆,避免了抽象说教和空洞的议论。使医学伦理学始终不脱离医学实践并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使学生感到医学伦理学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4)榜样示范教育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讲授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时,我们可以穿插护理界模范人物的事例,讲授她们的高尚情操及一些动人事迹,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课中穿插讲授2011年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孙玉凤的事迹,就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
(5)专题讨论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主要是针对某一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及讨论,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争辩中巩固理论知识,培养道德情感,也使老师从学生的辩论中发现教学及学生道德情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并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6)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基本教学模式是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围绕临床问题,编制课程,由教师事先设计一个临床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7)创设角色模拟教学情景角色模拟是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价值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由几个学生分别模拟一位行动不方便、有点耳聋的孤寡老年病人,一位耐心负责的护士和一位不负责任的护士。学生在看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一会儿叹气,一会儿愤慨,一会儿捧腹大笑。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理解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认识到护理孤寡老年病人时应理解和关心,尊重病人,并细致观察病情,这样会使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8)多媒体课件教学把每项内容都设计成“重点掌握”“难点解析”“一般了解”三部分。在“重点掌握”的内容上,主要是用慢镜头及局部放大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在“难点解析”的内容上,运用动画的形式,并配有悦耳的音乐和相关知识的解说,使学生轻松而不枯燥地理解了难点问题。同时,利用人—机互动的特点,反复多次播放和讲解重点和难点,直至学生理解、融会贯通为止。此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方面将相似内容的异同点加以比较,列出表格,另一方面通过链接相关基础和临床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联想记忆。最后,还附以相应习题和病历以方便学生自我检查所学内容。教学效果在护理伦理学教学手段上引进多媒体,是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进行的全面优化,它是科学而且先进的。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使教学者、教学媒介和学生达到了三位一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我们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课堂活跃,实效性增强,医学伦理学成为医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医学伦理学全过程教学在学生职业道德形成中真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伦理论文篇八
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指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医方与患方所发生的人际关系。这是医学实践中的基本关系,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医德关系的核心问题。医患关系的模式有三种: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医医关系。又称医际关系,是指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医方之间所发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医生与医生,护士与护士,医生与护士,医生与检验、影像、药剂等技术人员,医护、医技与医院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医医关系的模式有:主动-被动型、指导-被指导型、并列-互补型、合作-竞争型。
医社关系。医社关系是指医学活动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医学不仅承担着服务患者的义务,而且承担着为社会人群提供健康服务和技术保障的社会责任。
医研关系。医研关系是指医学科研中产生的道德关系。如新的生育技术、基因技术、器官移植技术中产生的一系列的伦理问题,都需要医学伦理学作出科学回应和选择。
是病人在患病就医期间所拥有的而且能够行使的权力和应该享有的利益,也称病人权益。在实践中,病人权利主要包括法律权利与道德权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病人法律权利主要有: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所有权、平等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保护隐私权、因病免除相应社会责任权、诉讼索偿权。对病人权利的几个主要问题,作医学伦理学讨论:平等医疗权;自主权;知情同意权。
在医疗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得以行使的权利和应享有的利益。
设备使用权:有获得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科学研究权:医师有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的权利;。
继续教育权:有参加专业培训,接受医学继续教育的权利;
人身安全权:在执业活动中,医师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
经济待遇权:有获得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的权利;
民主管理权:对所在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医学伦理论文篇九
第二十六条规定,医师开展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和其他医学临床研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遵守,依法通过,取得书面知情同意。
第五十八条规定,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或者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活动,五年直至终身禁止从事医疗卫生服务或者医学临床研究。
第一百零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医疗卫生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执业医师、护士管理和医疗纠纷预防处理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三)在开展医学研究或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未按照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或者。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
论文写毕,感慨良多。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过往,2007年9月踏入哲学院伦理学殿堂,一个书生的书海独行,品老师们思想的盛宴,曾经是那样的快乐。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有着一个伦理学梦,真正想学一点伦理学,不过,感觉自己的心是浮躁的。伦理学,这是一门智慧的学科,三年研究生时光,自己或许还是滞留在“水面”,并没有沉入“水底”,但想来还是欣慰,学习过程中,我也向业师杨清荣教授聊过这个问题,杨老师告诉我,要想真正学进去,学深入,必须静下心来研读,必须有一种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必须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的心境。按照杨老师的说法,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我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
这篇论文从选题到最终成文,得到了业师杨清荣教授的精心指导。从选题来说,还是得到了杨老师的肯定的,因为在此之前,哲学院伦理学专业的师兄师姐们未曾涉足这个论题。但杨老师告诉我,研讨王阳明致良知的伦理思想,相关的文章很多,要想写出新意就有难度,如果没有写出新意,文章就会变得平实。我还是写了这个论题,是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人参考这本身也就是一种价值吧。说到业师杨清荣教授,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课堂上的讲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严谨并具有逻辑,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他修改到文章的字词与标点符号,他的严谨与逻辑体现得淋漓尽致。杨老师主要讲授伦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立身严谨,立教严谨,有儒者之风。学生们可以感受得到,杨老师对自己从事的学问、对传统文化的精义与价值由衷的热爱。他对学生的开导可谓是尽心的,对杨老师的关爱、教诲,学生会铭记于心。
感谢专业老师刘可风教授、胡真圣副教授、陈燕副教授。课堂上,刘可风教授的幽默和智慧、胡真圣老师的视野与和蔼,陈燕老师的认真和执着,给了我很大益处。对他们三年来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教导,我深表谢意。感谢已经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倪瑞华老师,她的环境伦理学课堂上,主张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给了我启发。感谢已经去上海任教的葛四友老师,我上过他的课,在课堂上,他讲授如何做研究写论文,他教授的“证成”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也特别感谢龚天平教授,在我撰写论文期间,龚天平老师送给我邓名瑛老师写的书,《寻找生命之真——明代心学的本体追求》。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打开扉页,上面写道:“龚天平湖南长沙”,我猜想,或许是龚老师在读博士时看的一本书。简单的字迹,刻画着一个青年学者的学术情怀。
感谢论文开题报告时给我建议的王文贵老师,虽然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没有在课堂上得到王老师的教诲,但王老师就我的论文如何写得更加好,给了许多建议。感谢论文评委张春香老师,虽然也未在课堂上得到张老师的亲授,但在论文答辩时得到张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我想说,谢谢您,张春香老师。
最后,感谢我的同学杨建军、张宁、姚云、高明才、周鹏、汤美岚、吴昊、张婷婷、李吉艳,三年的同窗生活,我们真诚以对,和睦相处,杨建军的担当、张宁的睿智、姚云的善良、高明才的言谈、周鹏的热情、汤美岚的活跃、吴昊的爽快、张婷婷的质朴、李吉艳的思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感染着我。此地烟花,他年风雨,这段情谊,愿我们且行且惜。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一
摘要:道德哲学家都试图把自己对道德语言释义模式强加于非自然主义或情感主义。而不是靠对道德语言的经验观察来分析理解他们。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使用的‘语义’一词,可以这样来下定义:一个字的含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制定一种对语言的一切用法都具有共性的语言标准。
关键词:未决问题论证;情感主义;非认知主义。
在漫长的伦理学发展史上,规范伦理学一直占据着主导或统治地位,它是研究人们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或行为的应然性的理性反思活动,它试图回答究竟什么东西使得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道德的行为或规则,它努力发现在各种道德行为和规则背后的根本的或者最高的原则,它企图找出隐含在各种行为背后的共同的道德属性。总之,规范伦理学试图从理论上回答我们道德上究竟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但当代西方伦理学家们大都对传统的实践伦理学家们的工作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工作是建立在未加分析和未加澄清的概念之上的。
当代伦理学家盖伯特指出:“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缺乏对伦理学概念的和认识论的问题的探索。这些问题是人们在考究道德论辩和探索应用正当或不正当的规范理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概念问题因道德术语和主张而生,认识论问题源于道德确证的可能和特性。”{1}他还认为:“元伦理学可以界定为对于抽离了具体内容的道德规则,道德标准,道德评价之本性证明,合理性,真理的条件和性质的哲学研究。它将道德或道德原则作为其研究对象。”{2}让伦理学研究做出这种从“实质”到“形式”的转向的第一人是g。e摩尔。
19,g。e摩尔(g。e。moore,1873―1958)《伦理学原理》一书的发表,是一件“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事件”{3},它“标志着20世纪伦理学革命的开端”{4}。
摩尔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早先关于伦理学问题的着作中的大部分观点是极其混乱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在理解伦理学问题之前就尝试对伦理学问题作出回答。于是,对某一具体的说谎行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这一说谎行为是善的,有人则不这么认为。所以,摩尔认为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善”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获得了决定伦理学判断真假的证据,就能解决伦理学中的争论,判断谁是谁非。
《伦理学原理》中的核心部分是“未决问题论证”,摩尔试图通过它来证明“善”是一种单纯的,不可定义的,非自然的属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摩尔的论述只涉及到“善”(好的)一词的意义,并且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但他并未强调我们不可能对那些实际好的东西进行描述。摩尔自己就认为“房事的快乐是善的”{5}。但“房事的快乐”“快乐”并不就等于“善”的定义。
摩尔的论证有诸多问题,{6}但对他的最直接的批评就是:有人提出了对“善”的定义。如情感主义,规定主义,准实在论等等。
第一个提出完整理论反对摩尔对“善”的不可定义的说法的大概就是文学评论家的c。k奥格登和i。a理查兹。奥格登和理查兹写道:“‘善’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不可分析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伦理学的主题,我们认为,‘善’的这一独特的伦理用法是一种纯情感的用法。{7}”他们在1923年首次发表的《意义的意义》(themeaningofthemeaning)这本着作中,基于他们对于语言的研究,认为用来表达我们思想的符号既可以表达词的原义,又表达情感。他们认为,科学的表达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普通表达是象征地使用语言,以便传达周围事物的信息。在这种语言的使用里,有一参照符号即我们所涉及到实物。例如我说“长江大桥长x米”,那么我便是在进行某种表达,即在用符号来记录或传达一个参照符号,并且我使用的说明符号在理论方面应该是可以检验的。然而,在情感语言里,我们并不是在力图传达自己的主张,而仅仅是表达或试图激起我们的情感和态度。这两位作者认为,由于没有注意到语言可能经常从情感上运用,而不是象征地运用,所以哲学家已经被引入歧途,他们尝试去发现如“美”“善”这些词所涉及的某些事物,而不是去发现明显地符合这种准则的事物。所以,他们不再讨论作为唯一的,模糊的,不可分析的,非自然的“善”一词的含义。奥格登与理查兹认为,在具体运用方面,由于象征意义和情感意义通常是混在一块儿的,因而区分两者便显得困难。但他们坚持区分两者是一种趋势,会便于更加清晰地使用和理解我们的语言。
在从奥格登和理查兹到a。j艾耶尔期间的哲学家一直都在致力将这两种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细致化。如布雷斯维特(braithwhite),w。h。f巴恩斯。后者认为,一个社会中关于价值判断的争论产生于对同一问题持两种不同观点的矛盾。这种争论不可能通过推理来解决,而只能通过改变对方的态度来解决。
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维也纳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艾耶尔,史蒂文森,它们继续发展了伦理学情感主义理论。按逻辑实证主义,一切有意义的命题,或者一切有可能证明或者证实的命题,要么是经验的命题,要么是分析的命题。艾耶尔,逻辑实证主义的.领军人物,也是伦理学情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试图证明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即所有的综合命题都是经验命题,并且一个命题的意义,是其自身证明的方式。即陈述一个经验命题意味着陈述用来确定命题正确与否的观察。那么这个观点所面临的难题是:伦理学命题似乎是综合命题,但伦理学话语经验上有无法证实。伦理学判断中“道德的”“善”或“错误的”之类的谓词所断定的属性并不存在与对象之中,其意义也不包括在主词的意义当中。那么如何解释看似综合命题的规范性的伦理学命题经经验上无法证实呢?艾耶尔对伦理学话语考察后的结论是:伦理学命题根本就不是有事实意义的命题,伦理学语言的目的只是用来表达或者激起情感。摩尔认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单纯的,不可还原的,非自然的属性,艾耶尔也认为伦理学判断里根本没有有意义的概念。
有许多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批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批评并不关心对情感注意的修正,他们只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如果情感注意理论被广泛接受,那它将有损于社会,它会损害我们对文化的传统道德原则的信心。“人们或许会认识到一种断定所有的道德判断仅是没有意义的情感的表达的理论会加剧人们传统文化价值观点崩溃,但在此,正确评价任何哲学理论对(非哲学家)普通大众的实践影响是困难的。并且,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最具有创造力的进步都被许多危及人生存的社会传统价值所拒斥。”{10}无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我想艾耶尔的意图是正确的,即更清楚地表明什么伦理争论的本质。
只是,艾耶尔的情感主义除了对之一些不“专业”的反驳之外,还面临这样一些问题:(1)怎么样避免道德上的对错完全依赖于大脑状态的问题!如果道德上的正确与错误完全依赖于我们大脑的主观状态。因此,如果我们的情感变了,这是否意味着道德上的正确与错误也因此改变了。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吃香菜,但我现在喜欢吃了。这是对香菜的情感的变化,以前不爱吃香菜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我以前觉得说谎(杀人)是正确的,但现在认为说谎(杀人)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一定会觉得以前的道德判断是错误的,而不单单是一种情感的变化。(2)怎样解决人们之间的道德分歧!持同一种价值观的人们之间可以产生真实的道德分歧,但这种分歧只不过是事关事实问题的分歧,人们可以用论证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然而在采用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之间,当涉及到纯价值问题时,只能求助于谩骂!“费雷格―吉奇”问题,界定道德情感的问题,等等。
继艾耶尔《语言、真理和逻辑》一书,史蒂文森于1945年发表的《伦理学与语言》,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详尽,最精确的情感伦理学理论的代表作”{11}。史蒂文森十分乐意承认他的观点继承了艾耶尔的情感理论。他的工作也更多的是为艾耶尔的观点进行辩护而不是中伤和诋毁。但同时,他也提出了三个不同于艾耶尔的观点:
(2)史蒂文森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证,会引起观点和态度上的分歧,但这不会使道德问题成为伪问题。语言的两种主要用途――描述性和动态性,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争论。一种是关于信念的争论,这种争论关心“如何真实地描述和解释问题”,另一种争论是关于态度的争论。这种争论则关心“如何赞成或反对,以及如何通过努力逐渐形成态度”。根据史蒂文森的观点,道德争论表现为态度的争论。史蒂文森认为态度的争论则可能是有信念的分歧所引起的,所以必须解决信念的分歧来消除态度的争论。由于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这种联系,我们就有可能解决“纯价值问题”的争论。
(3)艾耶尔认为规范的道德判断“既不可能是真的,也不可能是假的”,这是因为他没有看到道德判断的描述意义。史蒂文森声称“更加准确和清楚的说法是,一个道德判断可能是真的或假的。”{15}史蒂文森发现,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的人们进行道德争论,只需诉诸道德判断的描述性成分,就能够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论。可是“一个祈使句和其证明理由之间的关系与一个描述性语句和其证明理由之间的关系,两者是不同的。后者是一种逻辑关系,前者是一种心理关系”。{16}正因为一个道德判断与其证明理由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所以“任何讲话者对能够改变态度的任何事实的任何陈述,都可用来作为支持或反对一个道德判断的证明理由。”{17}所以,对同一事实陈述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即态度――没有共同价值标准――的人之间,道德争论是不可能的。但“假如人们关于x抱有共同的信念,他们是否对x持相同的态度呢?”如果答案是可定的,我们就很有希望取得道德问题争端的统一吗?但即使对任一事实陈述都具有相同的心理反应,相同态度,是否还是有一些态度上的分歧并不是有信念的不同造成的?换句话说,具有共同价值标准的人,对于相同的道德问题是否仍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这些都是史蒂文森没有回答的问题。
“史蒂文森最大的贡献,也许莫过于他说明了规范伦理学判断包含着描述性和情感性两方面”,{18}“善”除含有一种表示说话者赞同和容易博得听者赞同态度的情感意义之外。“这是善的”,这句话还含有这个东西具有性质(或关系)x,y,z。。。。。。意思。并且史蒂文森发现了“善”一种他称之为的“引导性定义”,即我们在情感词的意义不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条件下改变其描述意义。我们可以引用黑尔对这个同样发现的话:
对经史蒂文森修缮过的情感主义理论的批评依然是很多的:
首先,对信念与态度的区分,是史蒂文森分析的基础。但有人就指出史蒂文森的划分与实际不符:他们认为“史蒂文森没有认识到信仰的统一或者对实际问题的看法,正像依靠道德的统一一样,也要依靠态度的统一,至少信念的统一是首先没有争论的双方一直接受逻辑一致性的原则。接受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叫做‘认识的态度’,因为它不是从逻辑原则得出的,正如道德判断的证明理由一样,任何支持这种‘认识态度’的理由与‘认识态度’本身的关系,是心理关系而不是逻辑的关系。”换言之,按逻辑做出的决定,其本身不是一种逻辑必然性的决定。
r。m黑尔在《道德语言》中一书中,主张“规定性”作为道德陈述的基本特征。而反对将“赞成态度”作为道德陈述的基本特性。并且黑尔将“告诉某人某事”与“使某人做某事”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过程,前一种是命令,是道德语言最基本的特征,而后一种情况则是具有宣传性,含有“说服”的意思。简而言之,黑尔认为道德判断更像是一种命令,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
参考文献:
[1]路德?宾克莱,二十世纪。伦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8)。
[2]史蒂文森,伦理学和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
[3]孙伟平,伦理学之后。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5)。
[4]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二
本研究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校选修护理伦理学、主动学习护理伦理方面知识、认为护理伦理重要的同学护理伦理得分较高,且它们也是护理伦理知识得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建议学校应转变授课方式,加大护理伦理方面的教学,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并且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增加关于护理伦理方面的学生活动,伦理学教育必须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护理专业本科论文。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护理已经由单纯的生理护理向整体护理拓展、从仅仅疾病观察护理及医院内临床护理向社区护理方向倾斜[1]。社会对医护工作期望值的日益增加、责任范围日趋扩大,使得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日趋复杂,包括护患双方在诊治和护理等活动中的行为关系,尤其包括了道德、利益乃至法律关系等,由于现在医患关系背景日趋严峻,护生有必要更好的具备护理伦理学的知识。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起于1983年,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且国内护理伦理学的教育重点多放在护理道德规范和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上,而对高职院校护理伦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尚少。护理学生是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者,对护生、社会的发展来说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水平都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以苏州市某高职院校为例,对312名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护理伦理认知现状,比较其在实习前后有无区别,最终希望为学校的护理伦理教育提供建议。
(一)调查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从护理专业专科大三实习学生中抽取3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护理专业专科大三实习学生。排除标准:实习时间3个月以及失访的护生。
(二)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护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专业态度等内容。2.自制《实习护生护理伦理认知情况调查问卷》,经预调查,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研究者参考mjt道德判断测验、dit道德推论工具等相关道德测量工具并结合多个版本护理伦理学教材,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也邀请了从事护理学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内容包括了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学历等,也包括了临床护理伦理认知问卷:侧重知情同意、医疗保密、生命价值原则、医疗最优化。经过预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克朗巴哈系数达到。
(三)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主要运用问卷现场调查法。于护生去实习前发放实习护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并于护生实习12个月后发放护理伦理决策问卷。所有调查问卷由专人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实习护生一共发放问卷31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1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9%。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或方差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学生的情况与护理伦理知识得分的关系。
1.一般资料参与本研究的专科护生共310名,其中男17名,女293名;年龄21~24(±)岁;该批护生均分配在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实习;家庭所在地情况,123名学生来自于城镇,187名学生来自于农村。所有研究护生在调查中表示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243名。在校期间参加伦理学选修的有123名。
2.实习前后专科护生伦理决策能力比较实习前后护生伦理基础知识得分情况见表1。综上可见,实习前护理伦理基础知识的得分低于实习后的得分。但是实习前后护理伦理的基础知识得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可见,各种特征分组下护生实习前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情况比较可见,性别、生源地和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校选修护理伦理学方面,参加选修的同学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较高,高于未选修护理伦理学的同学,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主动学习护理伦理方面知识,主动学习护理伦理的同学分数高于未主动学习的同学,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方面,认为护理伦理重要的同学相对护理伦理的分值也较高,且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由结果可见,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主动学习护理伦理学、在校选修护理伦理学的p值均小于,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综合来看,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的p值为,最为显著。可见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非常重要,其次为在线选修护理伦理学、主动学习护理伦理学。
国外的护理伦理教育开展得较早,美国的护理伦理学始于18世纪早期,美国护理伦理学已成为护理本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美国的人文课程在所有医学院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25%[2],已经自成一套以科学为基础的护理知识体系;且他们认为核心知识的第一项即为护理伦理学。我国护理伦理学的教育起步较晚,国内医学教育普遍对护理伦理学课程重视不够、偏重于伦理理论知识的讲解等,但是对护生护理伦理的培养、与护理行为密切结合的实践训练、在临床实际情况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护理决策等方面均极为缺乏。而且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医疗工作中,医护关系已变为“并列-互补型”医护关系,护患关系也处于更为敏感的时期,对护生护理伦理方面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由结果可见,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护理伦理认知水平不高,表明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护理伦理认知水平较低,护理伦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因此需要引起护理管理者、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最终制定相应对策并付诸实施。根据本文结果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状况,建议护理教育部门应该更多的关注护理伦理教学,大力发展该方面的教育投入。学生在护理伦理方面认知水平较低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缺乏相关教育;。
[2]崔妙玲,韦宇宁,杨连招.352名实习护生伦理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15):9-12.
[5]费鸿.人文因素与护理专业课程教学[j].高教学刊,2015(05):32+34.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三
第一讲(包括3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
学习有关基本概念。
1、道德。
2、职业。
3、职业道德。
4、医学道德。
5、伦理。
第一节道德、职业、职业道德、医学道德。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道德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道德是以善恶评价方式在人类社会中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例如,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个简单的道理。
道德的构成:分为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实践。
道德的历史类型:有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道德。
二、职业:是人类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例如:工人,农民,医生,作家等等。
三、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或劳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四、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指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
医德的主体是医务人员,依照医学职业的分工,又可分为:医疗道德,护理道德,医技道德,药学道德,卫生检验道德,卫生管理道德等等。
我们常说的“医德”就指医疗卫生工作中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医乃仁术”意译:医者行事就是要对患者施以友爱、同情心。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就是医务人员的天职。
第二节伦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及方法。
一、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理或规则。
二、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科学,是关于道德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故又称为“道德学”或“道德哲学”。伦理学可分为:理论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规范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属于应用、规范伦理学。
三、《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道德原则来解决和调整医疗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有利于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可增强医院的信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临床医疗事故往往是责任事故多于技术事故。例如:
口腔拔错了牙(原因是牙序列左右搞错了)属于责任事故;
康复:因为诊断错误将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为梨状肌受损,结果治疗方案就错了。老年病人多患有骨质疏松症,我们按摩力度掌握不当,就会引起患者骨折。
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职业医师必须具备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二者兼备才能认真做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疗工作。
3、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良好的医德可调整、优化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医务人员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患者在医院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患者康复出院,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就把这种精神文明作风带回各自的工作岗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
第一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原则意义指标准或准则)。
1、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基本职责)。
防病治病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精神。要求每一个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单位,都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患者,与健康人群,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等多重义务关系,承担起防病与治病的使命。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也是古今中外医家的共识。
2、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医务人员工作最普遍和最现实的要求)。
要求医务人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关注全体劳动人民利益,尊重人的生命,保障患者的权利,关爱人的身心健康。
3、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医德的最高境界)。
是对医务人员行为的最高要求,即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患者利益,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恪尽职守,勇于奉献和牺牲。
第二节医学伦理的具体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
(一)不伤害原则:是指在医疗诊治活动中不使患者身心受到损伤。
※不伤害原则不是绝对的。“医疗伤害”在临床工作中是客观存在的,绝大多数医疗行为在客观上都会给患者带来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
例如,药物治疗会出现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患者肝肾功能变化。诊断治疗中检查、手术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患者的身心疼痛。
医护人员应该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的伤害。
(二)有利原则(香港称为“行善原则”,台湾称为“仁爱原则”)。
有利原则又称关爱原则,使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把对患者健康有利放在第一位,并为患者谋利益的伦理原则。
有利原则要求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医疗服务,做到使患者利益最大化,费用最少,疗效最好,伤害最小,痛苦最轻。
(三)尊重原则(又称“自主原则”)。
尊重原则,是指医患交往中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尤其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知情同意”是指某人被告知,而知道事实真相后,自愿同意或应允某事。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被”告知,即由医务人员主动进行告知,而不需要以患者询问为条件。
※临床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不注意执行“知情同意”,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
尊重原则对医生的要求:
1、要有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2、要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帮助患者辨明其自主决定是否正确。
3、要主动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四)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对于有同样医疗需要的人给予同样的待遇。即平等待患,一视同仁。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主要是指卫生资源分配上的公正和对待不同病患时的公平。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公正,卫生资源分配公正。
第三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规范。
规范:可分解为规则、范围。引义:行为标准和准则。
医学伦理学基本规范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它是依据一定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和原则,用以调整医疗人际关系,约束和控制医疗行为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1988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其中第三条对医务人员道德行为作出了规定: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2、尊重病人,平等交往,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谨言慎行,保守医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范畴:是反映事物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例如:
《经济学》:商品、货币、价值等概念。
《物理学》:力学、电学。
《化学》:化合、分解。中和等概念。
《医学伦理学基本范畴》:是在医疗道德实践中对医德行为、道德关系、道德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医学伦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一般包括:权利——义务,情感——良心,审慎——保密,荣誉——幸福(功利)。
§3-1权利与义务。
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医学伦理学范畴中权力有患者的权利,医务人员的权利两个方面。
患者的权利:是人患病期间应该享有的卫生服务过程中应有的权利和必须保障的利益。具体有:
1、基本医疗权(平等享受医疗的权利)。
医务人员应将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权放在第一位,不能以任何理由、借口否定、阻碍这种权利的实现。(医务人员不能拒绝患者求医要求,违背这一点,就违背了起码的职业道德。)。
2、知情同意权:(前面已讨论,此处从略)。
3、保护隐私权:患者有权要求医务人员为个人隐私保密。
4、监督权:(监督医疗收费是否合理,个人医疗权是否得到实现。)。
5、病休权:患者生病期间可免除一些社会责任。
6、诉讼和赔偿权。
§3-1医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医生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1条,对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权利有:
2、干涉权:这是医护人员的特殊权利。例如:对传染病、精神病人可实行隔离治疗;对服药自杀拒绝抢救的病人,可采取强行治疗措施。
(二)医务人员的义务。
1、承担诊治的义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2、保守医密和患者个人隐私的义务。
3、宣讲医学知识的义务。
4、解除患者身心痛苦的义务。
5、承担医生应尽的社会责任的义务。
§3-2情感与良心。
(一)1、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工作、学习、生活)中对客观事物和周围人群喜怒哀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或体验。表现为爱恨亲疏。
(1)体验于外的表情是喜怒哀乐悲恐惊。(2)体验于内的感情表现为爱恨亲疏。
(3)体验与实践过程中的是情绪,如兴奋、颓废、激动、平静等。
2、医德情感:是根据医德行为准则和规范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爱、恨、信任、同情、痛苦等主观上的心理反应。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和患者关系中应该具有下列医德情感:(1)同情感(心):这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医德职业情感。表现为:“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一切为了病人,以病人为中心”。
(2)责任感(心):是从同情感上升为职业的理性和义务,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挽救生命为己任。
(3)事业感(心):是从同情心、责任心上升的医德最高境界,表现为:医务人员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二)良心:是道德责任的自我意识,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对自己行为应负道德责任的自觉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医德良心的实质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医德良心的作用:
1、行为之前:医务人员的选择作用、选择动机是不做违背医德良心之事。
2、行为之中:医德良心有监督调整作用。
3、行为之后:医德良心能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后果、影响而作出正确评价。
医务人员在医德良心的作用下,自觉反省、校正自己的行为,改正缺点、错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3-3审慎与保密。
(一)审慎:即周密思考,谨慎行事。
医德的审慎:是指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谨、周密思考,认真谨慎的服务。
审慎既是医务人员内心信念和良心的表现,也是医务人员对患者、对社会履行道德义务的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的总体表现。
审慎的运用:
1、诊断医疗要审慎。
全身心投入工作,集中精力为患者的利益考虑,及时正确诊断,要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要避免因为疏忽大意引起的医疗差错、事故,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2、医疗语言要审慎:
由于医疗、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必须学习和善于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沟通,要避免因为用语不慎造成对患者的伤害或不必要的误解。
(二)保密:保密就是保守秘密,不让秘密泄露出去。
医学伦理学的保密是指保守医疗秘密,主要是医务人员为患者保守其个人隐私和治疗方面的秘密。这是医学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也是医务人员为保障患者利益而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
医德保密的主要内容:
1、为患者保密:保守患者的个人隐私或家庭秘密。例如:身体畸形(两性人),患者病史(艾滋病史)。
注意:为患者保密不得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2、对患者保密:当患有不良预后疾病患者,初诊时如实告知会对患者治疗不利。如癌症初诊确诊时可暂时不告诉患者本人真实诊断结果,但对其亲人家属一定要及时告知。这样可防止患者心理上一时难以承受,以免影响其正常治疗。
主题:《临床诊疗道德》。
临床诊疗道德: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执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和作出诊疗决策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总和。
第一节临床诊疗道德的原则。
1、知情同意权;
2、患者自主权。
二、身心统一原则:指诊疗活动中,既要重视患者躯体疾病,又要理解、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以身心合一整体观点来诊疗疾病,要防止局部、片面的观点和做法。
三、最优化原则:指医疗整治方案选择时要做到:“疗效最佳、安全无害、痛苦最小、耗费最少”。最好性价比。
四、协同一致原则:指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各专业科室之间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做好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工作,努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二节问诊道德要求。
§2-1问诊道德要求。
1、仪表端庄,态度认真。
2、说话文明,语言通俗。
3、耐心倾听,恰当引导。§2-2《临床治疗道德》。
《康复治疗道德》。
1、对患者理解、尊重,平等相待。
2、热情关爱患者,精心治疗。《口腔医师职业道德规范》。
1、尊重病人。
2、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3、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4、团结协作,互尊互学。
5、严肃认真,实事求是。
6、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第三节。
执业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医学伦理学》复习指南。
一、医疗人际关系——医患关系。
二、医疗实践活动中伦理道德。
三、医学道德的评价和监督。
第四节。
医学道德评价和监督。
一、医德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医德标准,对医务工作者和医疗卫生单位的执业行为和活动作出道德与不道德的判断。
二、医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一)医德评价的标准:
1、疗效标准;
2、科学标准;
3、社会标准。
(二)医德评价的依据。
1、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2、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从医德要求出发,依据医学目的选择医学手段时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1)有效原则(2)最佳原则(3)一致原则(4)社会原则。
三、医德评价的方式。
1、社会舆论。
2、传统习俗。
3、内心信念§4-2医德监督。
一、医德监督: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去检查、评估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卫生行为是否符合医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从而督促其树立良好医德风尚的活动。
医务人员高尚的医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约束和监督。在加强社会主义医德医风建设中,医德监督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因素。
二、医德监督的方式。
1、舆论监督:直接、快捷、震慑力大、影响面广。
2、制度监督:依据医德原则和规范,建立健全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使医务人员的行为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奖惩有据,奖罚分明。
3、社会监督(又称群众监督)。
4、自我监督:是医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
三、医德监督的原则。
1、综合监督原则。
2、坚持标准原则。
3、民主监督原则。
4、教育原则。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四
既然存在着上述问题或者缺陷,是不是传播(学)研究“亚洲中心论”就没有什么出路了呢?其实不然,一直以来,美式技术-控制-效果研究范式(这种范式被当作欧洲中心的)占据传播学研究主导地位,但是其理论潜力受到了来自多方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在美国传播学研究是个正在“凋零”的领域。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想像亚洲(实际并非亚洲独有,也没有这样一个同质化的亚洲),因为近30年来,亚洲的一些本土思想和文化传统被作为西方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解毒剂或者中和剂而寄予了厚望,许多研究者希望在亚洲能够寻找到带来新灵感的思想资源,亚洲传播研究或者“亚洲中心论”背后实质的内涵就是传播伦理学,是源于一种求知创新的热望,只不过这种传播学发展的新方向借由“亚洲”的名义得到了彰显(或者是亚洲的本土文化传统为传播学的新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虽然传播伦理并非专属亚洲传统,却是在亚洲的各种主要思想传统中表现的最突出;也恰恰在东西方的二元对比和历史性关系中亚洲的道德性等到了强调,亚洲的一些传播理念、方式和风格看来能够有效的弥补西方过分强调线性传播效果的不足。
现在来看,miike提出(2002)关系/联系、循环、和谐、互惠性、他人导向性五大主题,并由此衍发的五大亚洲传播理念无一不是从伦理角度来考虑传播的问题。比如miike(2004)指出通过感觉加以体验、能够察觉和体会到别人的喜怒哀乐是亚洲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并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评价。这种同情式的传播是在充分意识到万物的联系基础上,对他者的认可和接纳,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
陈国明就明确的指出亚洲的传播行为强调三种道德特性:互依、尊重和诚实。(chen&starosta,2003)陈国明还提出了一种“和谐传播理论”。(chen,2001/2004)这里的和谐并非手段而是一种传播的目标,它表现了一种道德追求,能激发人们与他者进行合作的责任感;这不是凭借传播者的策略性语言,而是依靠对他人真心诚意的关切之情来实现的。
总而言之,亚洲的一些思想传统和传播特色确实能够为传播伦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甚至是主要的理论资源。但我们也许可以考虑放下“亚洲中心”或者“亚洲主义”这样过于沉重和含混的概念,通过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大胆创新,把亚洲的各种语言、宗教、智慧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扬光大。
首先,应该通过对传播思想的重新追溯,结合亚洲一些重要的思想传统,全面探索传播的意义,尽力丰富“传播”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必须搞清楚传播现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可能性,我们才可能调动一切的思想资源为深入发展传播学服务,包括亚洲的或者欧洲的,历史的或者现代的。
其次,传播伦理学既是传统传播学的深入发展,又是一次革新意义的范式转换,应该有观念、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全面改观,我们确实应该考虑miike()对欧洲中心式“理论建设”和知识基础提出彻底的质疑,全面思考创建新的“游戏规则”和对话原则。那么,亚洲的思维方式、一些原来处于边缘的文化思想和传播理论和一些来自它学科的知识将为我们提供帮助。
最后,把注意力投向与传播相关的现实和问题,让问题牵引研究的视线和注意力,这是建构新的理论架构的重要的动力源。亚洲还有许多处于各种文化交汇的混杂地区都会成为很好“样本”和“媒介”,为理论转变提供足够新鲜的灵感、素材和舞台,当然这些研究不惟实证,方法总是多元的,特别在面对混杂的现实问题,方法是综合甚至的对照式,需要足够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注释]
[1]比如miike、chen,g.m.、dissanayake、ishii、asante等人在理论思考和方法设计上作过初步的努力和贡献。
[2]一般来说,启蒙思想往往和理性(功能角色观)、个人自由、民主和科技进步等观念联系在一起,这里面自然蕴涵着对人性的基本界定,这种界定又往往被用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的人性状态。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五
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最普遍,最现实的底线要求。
4.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当代医学原则中的最高要求,也是核心内容。
二.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原则(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尊重与自主原则主要包括尊重病人的生命,人格,隐私权,自主权及处理好相关问题。
3.知情同意与保密原则。
三.论临床诊疗工作的基本道德原则。
2.准确原则树立科学的诊断目的,积极利用现实条件,严肃认真的做出判断。
3.有效原则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治疗手段,认真实施有效治疗,实事求是的判断治疗效果。
4.择优原则疗效最好,损伤最小,痛苦最小。
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原则。
1.目的纯正原则(治疗已婚夫妇的生育问题)。
2.知情同意原则。
3.维护供受双方和后代利益的原则。
4.供精者,供卵者条件限制原则。
5.保密与互盲原则。
6.不对未婚男女实施此技术。
7.不实施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
8.确保生殖质量原则。
五.人体实验道德要求。
1.维护受试者利益与健康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坚持收益和代价评估,对特殊受试者有特殊要求(囚犯,病人,儿童)。
2.医学目的性原则严防出现经济等非医学目的的人体实验。
4.坚持知情同意原则有判断能力的同意,有同意的自愿性,对特殊人执行特殊同意。
六.谈谈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七.谈谈医学生如何迎接医学模式转变的挑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是多层次的连续体,它要求我们医学生在以后的诊疗工作中既要关注病人的生理更要考虑的病人的心理,以病人为中心,将病人,医疗技术,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不仅要帮助病人治愈身体的创伤还要努力延长器寿命并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医学生要学的不仅是单方面的医术还有为人之道,为医之道,综合病人的种种以及社会做出最优质的诊疗服务,真正配得上仁爱,仁术,仁医。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六
伦理医学是一门关注医学与道德伦理的交叉学科。作为一个医学生,我在学习伦理医学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通过对医学伦理的学习,我对医学职业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患者对待疾病和生命的态度有了更多的思考。伦理医学教会我如何在实践中平衡医学与道德,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首先,伦理医学教会我医学职业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医生,我们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一个传递温暖和治愈的使者。伦理医学教会我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始终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临床实践中,我学会了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尊重患者的意见,并积极与患者沟通,充分理解患者的悲喜情感。只有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传递温暖和关怀。
其次,伦理医学教会我对待疾病和生命的态度。医学是一门治疗疾病、拯救生命的科学,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患者的意愿和尊严。伦理医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命和疾病。作为医生,我要尊重患者的选择,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即使面对绝症患者,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疾病进展的真实情况,并与他们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我们要学会处理医患关系中的伦理冲突,尽力平衡医学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此外,伦理医学还教会我如何作为一个医生正确应对伦理困境。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伦理困境,例如决定是否进行术后维护治疗、是否为患者进行高风险手术等。在这些困境中,我们需要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医学知识、伦理准则等因素进行决策。伦理医学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只关注疾病本身,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人情况、家庭背景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因素。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们才能做出符合伦理原则的决策。
最后,伦理医学教会我如何在实践中平衡医学与道德。在医学实践中,我们常常面临道德冲突和伦理困境。伦理医学教会我要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重,将患者的需求和意愿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不是纯粹追求医学技术的进步。同时,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医学技术,不能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忽视了患者的意愿和尊严。我们要追求医学与道德的统一,使医学技术真正为患者谋福祉。
总之,伦理医学的学习让我对医学职业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患者对待疾病和生命的态度有了更多的思考。伦理医学教会我如何在实践中平衡医学与道德,用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关怀来治疗病痛,传递温暖和治愈。在今后的医学实践中,我将秉持伦理医学的原则,尽我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社会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七
第一讲(包括3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
学习有关基本概念。
1、道德。
2、职业。
3、职业道德。
第一节道德、职业、职业道德、医学道德。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道德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道德是以善恶评价方式在人类社会中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例如,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个简单的道理。
道德的构成:分为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实践。
道德的历史类型:有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道德。
二、职业:是人类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例如:工人,农民,医生,作家等等。
三、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或劳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四、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指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
医德的主体是医务人员,依照医学职业的分工,又可分为:医疗道德,护理道德,医技道德,药学道德,卫生检验道德,卫生管理道德等等。
我们常说的“医德”就指医疗卫生工作中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医乃仁术”意译:医者行事就是要对患者施以友爱、同情心。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就是医务人员的天职。
第二节伦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及方法。
一、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理或规则。
二、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科学,是关于道德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故又称为“道德学”或“道德哲学”。伦理学可分为:理论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规范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属于应用、规范伦理学。
三、《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道德原则来解决和调整医疗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有利于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可增强医院的信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临床医疗事故往往是责任事故多于技术事故。例如:
口腔拔错了牙(原因是牙序列左右搞错了)属于责任事故;
康复:因为诊断错误将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为梨状肌受损,结果治疗方案就错了。老年病人多患有骨质疏松症,我们按摩力度掌握不当,就会引起患者骨折。
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职业医师必须具备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二者兼备才能认真做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疗工作。
3、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良好的医德可调整、优化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医务人员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患者在医院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患者康复出院,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就把这种精神文明作风带回各自的工作岗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
第一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原则意义指标准或准则)。
1、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基本职责)。
防病治病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精神。要求每一个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单位,都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患者,与健康人群,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等多重义务关系,承担起防病与治病的使命。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也是古今中外医家的共识。
2、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医务人员工作最普遍和最现实的要求)。
要求医务人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关注全体劳动人民利益,尊重人的生命,保障患者的权利,关爱人的身心健康。
3、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医德的最高境界)。
是对医务人员行为的最高要求,即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患者利益,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恪尽职守,勇于奉献和牺牲。
第二节医学伦理的具体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
(一)不伤害原则:是指在医疗诊治活动中不使患者身心受到损伤。
※不伤害原则不是绝对的。“医疗伤害”在临床工作中是客观存在的,绝大多数医疗行为在客观上都会给患者带来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
例如,药物治疗会出现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患者肝肾功能变化。诊断治疗中检查、手术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患者的身心疼痛。
医护人员应该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的伤害。
(二)有利原则(香港称为“行善原则”,台湾称为“仁爱原则”)。
有利原则又称关爱原则,使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把对患者健康有利放在第一位,并为患者谋利益的伦理原则。
有利原则要求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医疗服务,做到使患者利益最大化,费用最少,疗效最好,伤害最小,痛苦最轻。
(三)尊重原则(又称“自主原则”)。
尊重原则,是指医患交往中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尤其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知情同意”是指某人被告知,而知道事实真相后,自愿同意或应允某事。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被”告知,即由医务人员主动进行告知,而不需要以患者询问为条件。
※临床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不注意执行“知情同意”,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
尊重原则对医生的要求:
1、要有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2、要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帮助患者辨明其自主决定是否正确。
3、要主动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四)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对于有同样医疗需要的人给予同样的待遇。即平等待患,一视同仁。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主要是指卫生资源分配上的公正和对待不同病患时的公平。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公正,卫生资源分配公正。
第三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规范。
规范:可分解为规则、范围。引义:行为标准和准则。
医学伦理学基本规范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它是依据一定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和原则,用以调整医疗人际关系,约束和控制医疗行为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1988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其中第三条对医务人员道德行为作出了规定: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2、尊重病人,平等交往,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谨言慎行,保守医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范畴:是反映事物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例如:
《经济学》:商品、货币、价值等概念。
《物理学》:力学、电学。
《化学》:化合、分解。中和等概念。
《医学伦理学基本范畴》:是在医疗道德实践中对医德行为、道德关系、道德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医学伦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一般包括:权利——义务,情感——良心,审慎——保密,荣誉——幸福(功利)。
§3-1权利与义务。
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医学伦理学范畴中权力有患者的权利,医务人员的权利两个方面。
患者的权利:是人患病期间应该享有的卫生服务过程中应有的权利和必须保障的利益。具体有:
1、基本医疗权(平等享受医疗的权利)。
医务人员应将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权放在第一位,不能以任何理由、借口否定、阻碍这种权利的实现。(医务人员不能拒绝患者求医要求,违背这一点,就违背了起码的职业道德。)。
2、知情同意权:(前面已讨论,此处从略)。
3、保护隐私权:患者有权要求医务人员为个人隐私保密。
4、监督权:(监督医疗收费是否合理,个人医疗权是否得到实现。)。
5、病休权:患者生病期间可免除一些社会责任。
6、诉讼和赔偿权。
§3-1医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医生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1条,对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权利有:
2、干涉权:这是医护人员的特殊权利。例如:对传染病、精神病人可实行隔离治疗;对服药自杀拒绝抢救的病人,可采取强行治疗措施。
(二)医务人员的义务。
1、承担诊治的义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2、保守医密和患者个人隐私的义务。
3、宣讲医学知识的义务。
4、解除患者身心痛苦的义务。
5、承担医生应尽的社会责任的义务。
§3-2情感与良心。
(一)1、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工作、学习、生活)中对客观事物和周围人群喜怒哀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或体验。表现为爱恨亲疏。
(1)体验于外的表情是喜怒哀乐悲恐惊。(2)体验于内的感情表现为爱恨亲疏。
(3)体验与实践过程中的是情绪,如兴奋、颓废、激动、平静等。
2、医德情感:是根据医德行为准则和规范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爱、恨、信任、同情、痛苦等主观上的心理反应。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和患者关系中应该具有下列医德情感:(1)同情感(心):这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医德职业情感。表现为:“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一切为了病人,以病人为中心”。
(2)责任感(心):是从同情感上升为职业的理性和义务,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挽救生命为己任。
(3)事业感(心):是从同情心、责任心上升的医德最高境界,表现为:医务人员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二)良心:是道德责任的自我意识,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对自己行为应负道德责任的自觉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医德良心的实质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医德良心的作用:
1、行为之前:医务人员的选择作用、选择动机是不做违背医德良心之事。
2、行为之中:医德良心有监督调整作用。
3、行为之后:医德良心能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后果、影响而作出正确评价。
医务人员在医德良心的作用下,自觉反省、校正自己的行为,改正缺点、错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3-3审慎与保密。
(一)审慎:即周密思考,谨慎行事。
医德的审慎:是指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谨、周密思考,认真谨慎的服务。
审慎既是医务人员内心信念和良心的表现,也是医务人员对患者、对社会履行道德义务的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的总体表现。
审慎的运用:
1、诊断医疗要审慎。
全身心投入工作,集中精力为患者的利益考虑,及时正确诊断,要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要避免因为疏忽大意引起的医疗差错、事故,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2、医疗语言要审慎:
由于医疗、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必须学习和善于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沟通,要避免因为用语不慎造成对患者的伤害或不必要的误解。
(二)保密:保密就是保守秘密,不让秘密泄露出去。
医学伦理学的保密是指保守医疗秘密,主要是医务人员为患者保守其个人隐私和治疗方面的秘密。这是医学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也是医务人员为保障患者利益而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
医德保密的主要内容:
1、为患者保密:保守患者的个人隐私或家庭秘密。例如:身体畸形(两性人),患者病史(艾滋病史)。
注意:为患者保密不得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2、对患者保密:当患有不良预后疾病患者,初诊时如实告知会对患者治疗不利。如癌症初诊确诊时可暂时不告诉患者本人真实诊断结果,但对其亲人家属一定要及时告知。这样可防止患者心理上一时难以承受,以免影响其正常治疗。
主题:《临床诊疗道德》。
临床诊疗道德: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执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和作出诊疗决策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总和。
第一节临床诊疗道德的原则。
1、知情同意权;
2、患者自主权。
二、身心统一原则:指诊疗活动中,既要重视患者躯体疾病,又要理解、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以身心合一整体观点来诊疗疾病,要防止局部、片面的观点和做法。
三、最优化原则:指医疗整治方案选择时要做到:“疗效最佳、安全无害、痛苦最小、耗费最少”。最好性价比。
四、协同一致原则:指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各专业科室之间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做好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工作,努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二节问诊道德要求。
§2-1问诊道德要求。
1、仪表端庄,态度认真。
2、说话文明,语言通俗。
3、耐心倾听,恰当引导。§2-2《临床治疗道德》。
《康复治疗道德》。
1、对患者理解、尊重,平等相待。
2、热情关爱患者,精心治疗。《口腔医师职业道德规范》。
1、尊重病人。
2、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3、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4、团结协作,互尊互学。
5、严肃认真,实事求是。
6、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第三节。
执业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医学伦理学》复习指南。
一、医疗人际关系——医患关系。
三、医学道德的评价和监督。
第四节。
医学道德评价和监督。
一、医德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医德标准,对医务工作者和医疗卫生单位的执业行为和活动作出道德与不道德的判断。
二、医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一)医德评价的标准:
1、疗效标准;
2、科学标准;
3、社会标准。
(二)医德评价的依据。
1、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2、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从医德要求出发,依据医学目的选择医学手段时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1)有效原则(2)最佳原则(3)一致原则(4)社会原则。
三、医德评价的方式。
1、社会舆论。
2、传统习俗。
3、内心信念§4-2医德监督。
一、医德监督: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去检查、评估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卫生行为是否符合医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从而督促其树立良好医德风尚的活动。
医务人员高尚的医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约束和监督。在加强社会主义医德医风建设中,医德监督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因素。
二、医德监督的方式。
1、舆论监督:直接、快捷、震慑力大、影响面广。
2、制度监督:依据医德原则和规范,建立健全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使医务人员的行为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奖惩有据,奖罚分明。
3、社会监督(又称群众监督)。
4、自我监督:是医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
三、医德监督的原则。
1、综合监督原则。
2、坚持标准原则。
3、民主监督原则。
4、教育原则。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医疗卫生改革进程的深入,公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医疗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我国的医疗行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医院的长足发展。因此,从管理制度上增强医院的伦理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医院管理制度对促进医学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
1.1有利于规范医院各项工作。
现阶段我国的医疗行业仍没有从医学伦理角度来医治病人,具体表现为“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未切实构建“病人至上”的服务观念,所以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内在要求,不能满足如今多元化、多样性的医疗服务需求。医学伦理建设不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长足发展和全院员工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也决定着员工和患者的经济利益,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加上医学伦理建设是一项庞杂的工程,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建立起来的。所以,医院要通过不同部门和专家的配合,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秉持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仔细研究医疗市场的走向,并组织专业人员全面分析本院的医学伦理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理性的找出不足之处,再针对问题制定今后的医学伦理建设方案,确定发展计划、工作任务、考核标准和相关规范,将与医学伦理建设和医院的日常的医疗工作、人事关系、经济增强、后勤事项和科室协作等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医院决策、管理和控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逐步让医院管理走上科学、规范和人性化的服务道路。
1.2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伦理素质和服务质量。
医院要紧跟市场的走向制定的伦理建设方案,紧密联系医院文化和医学伦理建设,逐步建立配合新时代要求的医学伦理教育机制,将医院当成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心,结合新时期对医疗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全院职工,结合党的思想及医德培训,撰写专题教育资料,全面发挥院刊、网站、电视和宣传窗口的'作用,大力宣传医学的伦理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规范全院员工的日常行为;提倡爱护病人、尊重同行、共同进步、负责好学的工作要求,逐步规范医疗服务模式。并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为医院的发展改革贡献力量。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及工作方式。
2.1规范医院的相关制度并简化工作流程。
要严格规范医院各科室和部门的工作行为,提高约束力和激励作用,重视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医院管理的重心,侧重品质管理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核心的系统管理机制,突出为病人服务的管理理念,全面推行院科两级管理制度,构建科室负责人和小组组长共同管理决策的制度,落实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主的诊疗和管理模式,科学合理的排班、定期随访和反馈调查,不断改革医院管理的相关制度。还应该注意规范和简化医疗程序,优化诊治环节充分提升工作效率,构建合作与参与并重的良好医患关系。
2.2建立健全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
培养全院员工以病人为主、以院为家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认真按照岗位要求和医疗准则规范日常言行;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去配合患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建立多样性的人性化服务模式;构建医疗反馈机制,划分责任和权力,提高质量监测,宣扬先进的医风医德,塑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的氛围;构建多学科、专业性的医疗协作体系;提高看诊宣传教育和护患沟通水平,充分保证患者的知情权,推广参与式的医疗模式;构建诊治保护机制,真正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保护好患者的隐私权。
2.3大力推广医院的关怀服务。
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要积极促进医学伦理建设,将“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融入所有员工的思维中,落实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流程。首先应该培养“患者至上”的服务思想,搞好护患关系,强化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其次,建设住院费用查询系统,落实医疗指导和咨询,提高医疗收费的公开度,合理收费和用药,推行药品双调配制、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制、划价和交费一次办理制等改革,优化窗口的服务态度;再次,可以外聘请行风监督调查人员,做好出院患者的随访工作,多举办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充分接受社会的监督,并准备交流沟通场所供开展住院病患的分级管理;最后增设专家门诊、检查项目和接送等预约服务,为患者提供轮椅、开水和就诊须知等资料,设置意见箱和投诉点、开通投诉热线、经常举办医患座谈会,充分采纳患者和家属的建议,全面提高病患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医学伦理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掌握医学伦理的重难点,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改革完善医学的伦理建设工作,开创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医学伦理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分院;江苏无锡214000)。
医学伦理论文篇十九
摘要:道德哲学家都试图把自己对道德语言释义模式强加于非自然主义或情感主义。而不是靠对道德语言的经验观察来分析理解他们。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使用的‘语义’一词,可以这样来下定义:一个字的含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制定一种对语言的一切用法都具有共性的语言标准。
关键词:未决问题论证;情感主义;非认知主义
在漫长的伦理学发展史上,规范伦理学一直占据着主导或统治地位,它是研究人们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或行为的应然性的理性反思活动,它试图回答究竟什么东西使得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道德的行为或规则,它努力发现在各种道德行为和规则背后的根本的或者最高的原则,它企图找出隐含在各种行为背后的共同的道德属性。总之,规范伦理学试图从理论上回答我们道德上究竟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但当代西方伦理学家们大都对传统的实践伦理学家们的工作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工作是建立在未加分析和未加澄清的概念之上的。
当代伦理学家盖伯特指出:“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缺乏对伦理学概念的和认识论的问题的探索。这些问题是人们在考究道德论辩和探索应用正当或不正当的规范理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概念问题因道德术语和主张而生,认识论问题源于道德确证的可能和特性。”{1}他还认为:“元伦理学可以界定为对于抽离了具体内容的道德规则,道德标准,道德评价之本性证明,合理性,真理的条件和性质的哲学研究。它将道德或道德原则作为其研究对象。”{2}让伦理学研究做出这种从“实质”到“形式”的转向的第一人是g。e摩尔。
19,g。e摩尔(g。e。moore,1873―1958)《伦理学原理》一书的发表,是一件“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事件”{3},它“标志着20世纪伦理学革命的开端”{4}。
摩尔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早先关于伦理学问题的着作中的大部分观点是极其混乱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在理解伦理学问题之前就尝试对伦理学问题作出回答。于是,对某一具体的说谎行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这一说谎行为是善的,有人则不这么认为。所以,摩尔认为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善”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获得了决定伦理学判断真假的证据,就能解决伦理学中的争论,判断谁是谁非。
《伦理学原理》中的核心部分是“未决问题论证”,摩尔试图通过它来证明“善”是一种单纯的,不可定义的,非自然的属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摩尔的论述只涉及到“善”(好的)一词的意义,并且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但他并未强调我们不可能对那些实际好的东西进行描述。摩尔自己就认为“房事的快乐是善的”{5}。但“房事的快乐”“快乐”并不就等于“善”的定义。
摩尔的论证有诸多问题,{6}但对他的最直接的批评就是:有人提出了对“善”的定义。如情感主义,规定主义,准实在论等等。
第一个提出完整理论反对摩尔对“善”的不可定义的说法的大概就是文学评论家的c。k奥格登和i。a理查兹。奥格登和理查兹写道:“‘善’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不可分析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伦理学的主题,我们认为,‘善’的这一独特的伦理用法是一种纯情感的用法。{7}”他们在1923年首次发表的《意义的意义》(themeaningofthemeaning)这本着作中,基于他们对于语言的研究,认为用来表达我们思想的符号既可以表达词的原义,又表达情感。他们认为,科学的表达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普通表达是象征地使用语言,以便传达周围事物的信息。在这种语言的使用里,有一参照符号即我们所涉及到实物。例如我说“长江大桥长x米”,那么我便是在进行某种表达,即在用符号来记录或传达一个参照符号,并且我使用的说明符号在理论方面应该是可以检验的。然而,在情感语言里,我们并不是在力图传达自己的主张,而仅仅是表达或试图激起我们的情感和态度。这两位作者认为,由于没有注意到语言可能经常从情感上运用,而不是象征地运用,所以哲学家已经被引入歧途,他们尝试去发现如“美”“善”这些词所涉及的某些事物,而不是去发现明显地符合这种准则的事物。所以,他们不再讨论作为唯一的,模糊的,不可分析的,非自然的“善”一词的含义。奥格登与理查兹认为,在具体运用方面,由于象征意义和情感意义通常是混在一块儿的,因而区分两者便显得困难。但他们坚持区分两者是一种趋势,会便于更加清晰地使用和理解我们的语言。
在从奥格登和理查兹到a。j艾耶尔期间的哲学家一直都在致力将这两种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细致化。如布雷斯维特(braithwhite),w。h。f巴恩斯。后者认为,一个社会中关于价值判断的争论产生于对同一问题持两种不同观点的矛盾。这种争论不可能通过推理来解决,而只能通过改变对方的态度来解决。
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维也纳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艾耶尔,史蒂文森,它们继续发展了伦理学情感主义理论。按逻辑实证主义,一切有意义的命题,或者一切有可能证明或者证实的命题,要么是经验的命题,要么是分析的命题。艾耶尔,逻辑实证主义的.领军人物,也是伦理学情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试图证明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即所有的综合命题都是经验命题,并且一个命题的意义,是其自身证明的方式。即陈述一个经验命题意味着陈述用来确定命题正确与否的观察。那么这个观点所面临的难题是:伦理学命题似乎是综合命题,但伦理学话语经验上有无法证实。伦理学判断中“道德的”“善”或“错误的”之类的谓词所断定的属性并不存在与对象之中,其意义也不包括在主词的意义当中。那么如何解释看似综合命题的规范性的伦理学命题经经验上无法证实呢?艾耶尔对伦理学话语考察后的结论是:伦理学命题根本就不是有事实意义的命题,伦理学语言的目的只是用来表达或者激起情感。摩尔认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单纯的,不可还原的,非自然的属性,艾耶尔也认为伦理学判断里根本没有有意义的概念。
有许多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批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批评并不关心对情感注意的修正,他们只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如果情感注意理论被广泛接受,那它将有损于社会,它会损害我们对文化的传统道德原则的信心。“人们或许会认识到一种断定所有的道德判断仅是没有意义的情感的表达的理论会加剧人们传统文化价值观点崩溃,但在此,正确评价任何哲学理论对(非哲学家)普通大众的实践影响是困难的。并且,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最具有创造力的进步都被许多危及人生存的社会传统价值所拒斥。”{10}无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我想艾耶尔的意图是正确的,即更清楚地表明什么伦理争论的本质。
只是,艾耶尔的情感主义除了对之一些不“专业”的反驳之外,还面临这样一些问题:(1)怎么样避免道德上的对错完全依赖于大脑状态的问题!如果道德上的正确与错误完全依赖于我们大脑的主观状态。因此,如果我们的情感变了,这是否意味着道德上的正确与错误也因此改变了。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吃香菜,但我现在喜欢吃了。这是对香菜的情感的变化,以前不爱吃香菜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我以前觉得说谎(杀人)是正确的,但现在认为说谎(杀人)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一定会觉得以前的道德判断是错误的,而不单单是一种情感的变化。(2)怎样解决人们之间的道德分歧!持同一种价值观的人们之间可以产生真实的道德分歧,但这种分歧只不过是事关事实问题的分歧,人们可以用论证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然而在采用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之间,当涉及到纯价值问题时,只能求助于谩骂!“费雷格―吉奇”问题,界定道德情感的问题,等等。
继艾耶尔《语言、真理和逻辑》一书,史蒂文森于1945年发表的《伦理学与语言》,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详尽,最精确的情感伦理学理论的代表作”{11}。史蒂文森十分乐意承认他的观点继承了艾耶尔的情感理论。他的工作也更多的是为艾耶尔的观点进行辩护而不是中伤和诋毁。但同时,他也提出了三个不同于艾耶尔的观点:
(2)史蒂文森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证,会引起观点和态度上的分歧,但这不会使道德问题成为伪问题。语言的两种主要用途――描述性和动态性,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争论。一种是关于信念的争论,这种争论关心“如何真实地描述和解释问题”,另一种争论是关于态度的争论。这种争论则关心“如何赞成或反对,以及如何通过努力逐渐形成态度”。根据史蒂文森的观点,道德争论表现为态度的争论。史蒂文森认为态度的争论则可能是有信念的分歧所引起的,所以必须解决信念的分歧来消除态度的争论。由于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这种联系,我们就有可能解决“纯价值问题”的争论。
(3)艾耶尔认为规范的道德判断“既不可能是真的,也不可能是假的”,这是因为他没有看到道德判断的描述意义。史蒂文森声称“更加准确和清楚的说法是,一个道德判断可能是真的或假的。”{15}史蒂文森发现,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的人们进行道德争论,只需诉诸道德判断的描述性成分,就能够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论。可是“一个祈使句和其证明理由之间的关系与一个描述性语句和其证明理由之间的关系,两者是不同的。后者是一种逻辑关系,前者是一种心理关系”。{16}正因为一个道德判断与其证明理由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所以“任何讲话者对能够改变态度的任何事实的任何陈述,都可用来作为支持或反对一个道德判断的证明理由。”{17}所以,对同一事实陈述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即态度――没有共同价值标准――的人之间,道德争论是不可能的。但“假如人们关于x抱有共同的信念,他们是否对x持相同的态度呢?”如果答案是可定的,我们就很有希望取得道德问题争端的统一吗?但即使对任一事实陈述都具有相同的心理反应,相同态度,是否还是有一些态度上的分歧并不是有信念的不同造成的?换句话说,具有共同价值标准的人,对于相同的道德问题是否仍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这些都是史蒂文森没有回答的问题。
“史蒂文森最大的贡献,也许莫过于他说明了规范伦理学判断包含着描述性和情感性两方面”,{18}“善”除含有一种表示说话者赞同和容易博得听者赞同态度的情感意义之外。“这是善的”,这句话还含有这个东西具有性质(或关系)x,y,z。。。。。。意思。并且史蒂文森发现了“善”一种他称之为的“引导性定义”,即我们在情感词的意义不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条件下改变其描述意义。我们可以引用黑尔对这个同样发现的话:
对经史蒂文森修缮过的情感主义理论的批评依然是很多的:
首先,对信念与态度的区分,是史蒂文森分析的基础。但有人就指出史蒂文森的划分与实际不符:他们认为“史蒂文森没有认识到信仰的统一或者对实际问题的看法,正像依靠道德的统一一样,也要依靠态度的统一,至少信念的统一是首先没有争论的双方一直接受逻辑一致性的原则。接受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叫做‘认识的态度’,因为它不是从逻辑原则得出的,正如道德判断的证明理由一样,任何支持这种‘认识态度’的理由与‘认识态度’本身的关系,是心理关系而不是逻辑的关系。”换言之,按逻辑做出的决定,其本身不是一种逻辑必然性的决定。
r。m黑尔在《道德语言》中一书中,主张“规定性”作为道德陈述的基本特征。而反对将“赞成态度”作为道德陈述的基本特性。并且黑尔将“告诉某人某事”与“使某人做某事”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过程,前一种是命令,是道德语言最基本的特征,而后一种情况则是具有宣传性,含有“说服”的意思。简而言之,黑尔认为道德判断更像是一种命令,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
参考文献:
[1]路德?宾克莱,二十世纪。伦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8)
[2]史蒂文森,伦理学和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
[3]孙伟平,伦理学之后。江西教育出版社,(5)
[4]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9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