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反欺诈论文(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2:16:16
银行反欺诈论文(模板13篇)
时间:2023-11-08 02:16:16     小编:灵魂曲

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成功,更在于怎样过好每一天。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接下来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文的合集,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写总结的你。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一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构成部分、利润的主要来源。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就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过时、产品种类过少、品牌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应调整运营思路、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创新产品系列、强化客户体验感、改进营销策略等措施,以期对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改进建议。

银行零售业务一般是指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的金融服务,比如个人存贷、购买理财产品、进行金融咨询服务等。相对于其他业务而言,零售业务客户对象主要是个人,具有交易金额小,交易分散,风险系数较低,收益稳定且便于发展各类业务等优点。但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状况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存在产品单一、创新力差、营销渠道建设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水平不高等问题。本文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和出现的各类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地改进措施,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高自身竞争力及缓解来自金融市场的压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1.1各种业务类型的发展参差不齐,未能针对性地进行深挖和开发。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按类型来分,可以分为零售负债业务、零售资产业务和零售中间业务。负债业务主要指居民储蓄存款等,这类业务竞争非常激烈,也是市场相对饱和的业务;资产业务主要指居民消费类型,尤其是房贷消费,这类业务当前发展迅猛,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中间业务主要指业务,这类业务盈利能力差,很多商业银行并未予以重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这类业务未来将呈现较大的发展空间。

1.2零售客户分散、量多,总业务规模巨大,但未进行有效分类。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客户数量庞大,但从年龄、文化层次等来看比较分散,差异程度大。不论哪类客户均应享受同等质量的服务,然而这样就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考虑效率,让一些优质客户享受对应等级的服务,以留住优质的客户;另一方面应该对客户群进行市场细分,在渠道改革的基础上,以低成本、集约化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差异服务,以便确保零售业务规模,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

1.3同一客户的零售业务被各个部门强行分割,难以提供高质量服务。

同一客户,尤其是一些高端的个人客户会有不同的支出类型,有用于消费、购买理财产品、纯粹储蓄等,不同的支出类型对应银行不同的部门,而每个部门提供的服务方式和质量是不一样,从而难以为客户提供一个全面、一站式的服务,因此整合方面做得还不够。

1.4零售业务经营渠道分割,各渠道相互独立。

当前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渠道各自独立运行,渠道与渠道之间各自为阵,相互独立,特别是渠道网络松散,两两之间未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将现金交易转变为转账交易,将柜台服务转变为自助服务,以节省人财物时,提高效率。

1.5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较少、单一复制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没有根据各自银行自身的特点开发和创新一些针对特定个人阶层的新型金融产品,直接表现是居民个人的投融资方式仍然是纯粹的存款和贷款,而且业务规模体量很大,但其他基金、国债等理财产品、保险业务、业务以及自己开发的金融产品却相对较少。

2.1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过时。

第一,将零售业务等同于存贷业务,降低了零售业务的价值地位。把零售业务缩小等价于存贷业务,忽视混淆了银行零售业务在整个商业银行发展壮大中的真正价值与重要地位。在目前银行工作生活中,大部分银行集中精力发展零售业务中的存贷款业务,特别是存款任务的达成更是成为众多商业银行个人业绩考核的唯一标准。甚至在银行招聘过程中,还产生了以招聘人员能否拉到存款或是拥有能够完成存款任务的家庭社会背景作为一个招录使用的重要因素。这样无疑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效率低下,经济效益难以提升。第二,忽视客户本身,产生片面追求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在受到“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拥有庞大的业务量”的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只是在不断地追求存款金额及各类业务总量,却把为银行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服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忽视了。以至出现各种问题,如客户价值未能体现、服务品质没有改进、员工工作能力难以提升等现象。

2.2金融产品种类较少,缺乏品牌观念、自我创新能力较弱。

第一,品种有限,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在全国提倡“科技兴国、创新强国”的大环境下,银行也积极响应了号召,针对零售业务中金融产品不断进行创新,但是大体上产品内容单一、种类不多。创新也仅仅是第一家通过潜心探究而开发出来,之后其他银行则进行复制,雷同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个性化与差异化的金融产品非常少,传统产品较多,却忽视了对消费信贷、理财等高收益业务的开拓。第二,品牌意识薄弱。产品是固化的、不灵活的、同业竞争者易于模仿的东西,但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永不褪色的无形资产。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却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而是随便以业务名称替代;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不能依靠自身已有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出其他行不能复制的核心产品,形成自己的优秀品牌,让顾客对金融产品产生高度的品牌认知意识,构成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2.3销售策略不清晰,促销网络亟需改善。

第一,营销策略不清晰。由于“以客户为中心,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经营思路的不明确和市场细分不到位,而且没有制定全面、恰当的销售策略,营销方案没有特色、专业指向性不强。第二,促销网络结构过时,营销组织不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网络结构基本上是依据政府组织形式来设立的,比如依照专业进行纵向设立、按区域划分而形成的总分行制等类似结构,这种结构网络采取分级管理,层层反馈审核、信息反馈损耗大,时效性差,组织损耗成本高,岗位之间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功能重复或残缺的情形,最终导致整个网络渠道流通不畅。

2.4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滞后。

第一,客户关系管理不科学。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任一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后,很少打电话或约见面对客户进行持续跟踪服务,并向客户了解办理业务后是否想变换业务或是否有不同意见等,根据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抗风险程度及时改变客户的投资方向,尽量稳定并增加客户的投资收益。另外,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客户信息收集系统和有效的客户分析工具,导致客户结构难以优化,客户信息不能共享,分工合作服务的策略实施困难等。第二,缺少人性化服务。商业银行客户众多、流动性大,然而银行可利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分类,在充分利用有限的银行资源下,让不同级别的客户享受相配的服务质量,让所有顾客得到其应有的人性化服务。另外,商业银行现有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普遍满足不了客户资产增值的需求,提供给客户的服务仍然只是处在一般的、较低层次的水准,难以满足高端客户高层次的服务需求。

2.5从业人员素质亟需提升。

随着零售业务金融知识的不断丰富,当前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一方面,专业人员较为缺乏。据了解,我国商业银行负责零售业务的专业客户经理人很少,尤其是乡村偏远地区网点大堂经理、理财经理严重配备不足。另一方面,专业化的培训不到位。虽然我国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精心安排了一些培训课程,但是专业性不够强,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再加上受训人员很少认真对待,培训成效不大。

3.1调整运营思路,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

第一,强化“客户价值观”。要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了客户、服务客户”的工作原则,并融入银行组织工作和业务操作流程中,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有针对性的产品和人性化的服务。最终通过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与客户建立稳定和谐的客户关系,以达到银行与客户双向价值的实现。第二,要在服务客户的理念基础上积极提出零售业务营销策略。在充分了解自身条件优势,深入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客户需求之后,找准市场定位、明晰经营管理理念和分等级实施营销计划,并区分客户价值,据此实行分等级的差异化服务。从而通过明确正确的经营理念和恰当的市场定位,从根本上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

3.2创新金融产品,增强客户体验感。

第一,要组织和开展好金融产品创新活动。首先应完善基础产品体系的内容,包括各类零售业务产品、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产品等;其次要重点研究开发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新式金融产品和品牌产品,如一对一高端客户定制服务等;最后要推出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产品服务系列,控制产品的风险系数、稳定收益、简化产品的办理流程,有针对性地对大客户或重点客户群量身研发全新的产品。第二,要提供优质服务,增加客户体验感。银行开发的不仅是金融产品,而且是一种服务,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所以,既要建立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包括服务态度、语言、行为、沟通技巧、着装形象等;还要实施差异化服务管理,对于高端的核心客户应更加注重为消费带来精神上的快乐。

3.3创新营销方案,加强营销渠道网络建设。

营销渠道是商业银行经营产品和提供服务的重要媒介和载体。首先,不应仅仅依靠传统的物理网络渠道,要尽量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自助服务平台,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其次,要不断开发和挖掘现有渠道的内在价值,创建出集营销平台、客户关系管理平台、优质服务平台等于一体的优质渠道。并且将该渠道的价值在银行零售业务流程和利润分配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还要加强各类营销渠道服务的改善,推出银行按功能分区,提供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

3.4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

当今社会同业竞争者越来越多,要想从中战胜其他竞争者,要么有自己的品牌优势,要么有独到的技术优势,在两者都欠缺的情况下,只有做好做强服务质量软实力。一方面要洞察消费者的内在需求,研发出相应的产品,让客户了解商业银行的各类产品及其收益与风险,便于顾客选择性地购买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客户反馈已购买产品的收益与风险状况,了解客户需求,帮助不同类别的客户进行有区别的选择收益产品,以使客户享受到稳定的收益。

3.5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控制。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与控制机制。在开展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中,特别是贷款业务,在贷款前,首先应充分分析贷款人的信用等级、经济水平以及偿还能力和可承受的风险水平;其次,在贷款期间,应跟踪反馈贷款人的各方面信息,评价其偿还能力。当偿还能力较低时,要及时冻结贷款人抵押物,评估其财产净值,尽量减少损失。第二,应当增强银行网上门户环境的安全性,确保网络银行交易的安全。一方面各银行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针对网络交易建立严密的安全系数高的防护墙;另一方面应通过工作人员解说、散发银行单页、播放防范风险视频,大力进行宣传,使广大客户能够安全无忧的使用网络办理业务。

3.6加强理论学习和实操培训,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素质。

第一,要定期对从业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组织员工培训的课程专业性要强,应注重服务规范的学习来形成服务的优势;要培养学员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捕捉到陌生客户的资料信息,并分析获取其需求,顺势创造出新的市场机会;客户经理是推动银行零售业务业绩的关键人物,应将其重点培训对象,结合现实工作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技能培训和整体素质提升。第二,要关心员工,正确评价员工价值。尽量让员工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位客户,并且给予一定奖励;要让每位员工制定工作计划与目标,设立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营销工作服务,提高银行效益;要制定科学、合理、公平的员工升迁制度,提高员工主动工作的积极性,让员工明白在银行工作中不仅可以发展业务还可以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1]文湘.发达国家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状况及对我国商业银行启示[j].现代商业,20xx(15).

[2]王娜娜.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xx(11).

[3]黄建华.新姿态应对新趋势——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策略分析[j].中国城市金融,20xx(10).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二

(一)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

在目前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有了新的要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本专业上面,在有一定深度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在网络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要求银行会计人员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好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流程银行的普及,清算系统和清算手段层出不穷,清算渠道多种多样,各种系统的应用,对于设计流程和系统建设的银行会计人员来讲,具有很高的知识要求,不仅懂得整个的运营流程、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当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有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实现流程再造、风险控制、账务的自动处理;对于使用人员,要熟悉和了解系统原理,才能熟练操作,完成日常的工作。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就好像是金字塔,在最上端,应该存储着专业学科知识,而中间部分,则是专业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在下端,则是对专业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运用的其他知识。换句话来讲,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银行会计人员必须要更多、更丰富的掌握常规知识,计算机操作知识、数据库知识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当然。同时,还应该熟知专业知识以及一系列金融知识。

(二)良好的业务操作技能。

伴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要求银行会计人员也朝着新的高度迈进,传统的纸笔账簿,传统的算盘早已与目前的形势不相适应。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应用的日益广泛,在经历了“会计电算化”、“银行电子化”后,现已进入“银行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早已成为了各大银行会计业务处理的工具。熟练掌握和操作各支付系统、管理系统、行内核心系统、业务系统等,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业务的正常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银行it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实现数据大集中,it正在向与业务深度融和的方向发展,各项业务与管理依赖it技术的支持,从系统的建设、运行、处理都需要与技术人员有良好的沟通,达成共识,才能有效地合作和解决问题。不管从业人员再怎么有经验,他们也总会有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对所有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一个熟练的解决思路。因此,对于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来讲,经验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要求会计人员要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更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过正确地把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来,并能够有针对性且及时的把问题解决好。而这一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应该局限在银行高层会计人员,更应该普及到所有的银行业务人员。

(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1、业务需求的提炼和分析。

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战略、市场机遇、效率改进、风险控制等要求,向it部门提出业务需求,该需求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论证形成,编制符合计算机软件系统需求,可以将业务目标和要求转换为技术人员需要的规格说明书,起到业务和技术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翻译的作用。

2、系统处理和风险的分析。

系统完成后,对系统的每一个编码、步骤、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大量的、全面的、细致的'测试,业务人员除了具备精悍的专业知识、银行各岗位工作积累的经验,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手段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新系统的功能测试,有了高质量的测试,新系统上线运行才能确保功能正常、风险得到控制。

(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对于银行从业会计人员来讲,职业道德是他们开展会计工作所需要遵循的第一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可以分为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工作作风以及工作态度等等,期所体现出来的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职业的一个基本责任要求。在这一标准中,详细对银行会计人员在具体的从业过程中需要做好的职责做出了规定。我们知道,只有思想正确了,会计人员的行为才能够正确,而职业道德标准,正是银行会计人员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标准,所以,这是目前银行会计人员所需要遵循的一项最基本素质要求。

(六)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能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银行会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抉择能力等等,都有了更加高的要求。而伴随着银行日常会计工作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伴随着银行业务处理的日趋多样化,伴随着业务处理难度的日益增加。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管理学原理,熟知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及计算机、互联网知识外,还要具备长远的见识、创新的思维、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方法,来把会计工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从容的应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总之,银行业是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会计队伍来进行保证。所以,必须要明确目前科技信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并有针对性地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切实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能力素养,最终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三

会计电算化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严格的内控制度的保证。内控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以。

明确员工的各自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以达到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30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减少错误和舞弊发生可能性的目的。

(4)加强内部稽核。

城商行要加强内部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的宣传和学习,使风险防范意识真正深入到员工的思想意识里,体现在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防范会计方面的风险,维护城商行的利益。同时,应思想教育和实际惩罚相结合,严格执行各项违规惩罚措施,在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政治素质。二是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鼓励员工参加经济、会计、统计等系列职称资格考试,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坚持经常进行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教育,不断丰富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以此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懂政策、通技术、守规矩、能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三是培养良好的作风。要下决心克服形式主义和“三假”歪风,一定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地把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行的具体工作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四是进一步抓好一线营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人事部门要统一规划,分批落实,有计划的对基层机构和网点负责人按规定进行交流,并加强对干部的考核,31坚持平时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考核要注意德、能、勤、绩全面看,尤其要突出抓业务发展和抓管理防风险的实绩。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5.1.4优化股权环境,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

对于各支行的会计主管,城商行可实行委派制,即由总行选派会计主管进驻支行领。

(1)会计检查员制度。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二级治理的组织体。

从以往的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会计案件来看,往往不是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而是因为会计人员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制度执行不力,所以,城市商业银行要重点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首先,加强银行战略,运营目标和会计管理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使各项会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既能符合银行发展的战略要求,又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易于操作和执行性。其次,要在会计人员中营造执行力文化氛围,既要通过制度和监督保证制度执行者的合法行为,又要依靠制度执行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约束,使执行制度成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从而真正达到强化管理,规避风险的目的。第三,根据城商行的实际情况,调整会计业务流程和相应的组织结构,留给会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逐步实现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和集约处理,从而实现会计管理的综合化,核算一体化和内部控制的规范化。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防范会计风险是全行各部门,全体银行员工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会计人员、会计部门的事情。各支行在设计和完善岗位职责体系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对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所有部门、业务过程进行全面管理;要遵循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同时进行的原则,真正使风险管理落到实处;要遵循提高效率,相互牵制的原则,即精简会计业务流程中的多余环节,降低差错率,明确操作规范,实现职、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1)从源头抓起,录用高素质的人员。

在会计人员上岗之前要严格进行岗前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开展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通过集中学习,自学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坚持没有会计证和会计上岗证的人员决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的原则,确保会计36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3)提高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

银行可以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具体形式可以根据银行的条件来决定,这些形式包括:举办职业道德教育知识竞赛;开展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及思想觉悟;参观铁人纪念馆等教育基地,现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劳教基地参观,观看金融犯罪警示片,开展贪污腐败反面典型宣传教育,使员工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提高员工遵纪守法的意识,加强自律意识,使员工能够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员工正确理解法规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使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预防职务犯罪,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42]。

(4)增强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5.4.1防范城市商业银行的会计模糊性风险。

第一,正确认识会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首先,在定性的认识到不确定性普遍存。

城市商业银行的会计部门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会计报表及其他一些会计资料和统计数据为基础,查找责任预算,总预算和风险控制目标与银行实际经营结果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进行资产流动性分析。测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等。(2)进行资产安全性分析。测算质押,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并分析抵押品现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比率结构;测算银行营运资金充足度;按正常、次级、可疑、关注和损失的贷款五级分类,测算不同质量贷款的结构;分析计提的坏账准备是否提足;测算并分析全行贷款结构,分析风险与效益的关系等。(3)进行资产盈利性分析。测算无效资产占用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并着重分析其成因;测算各项贷款总额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同时测算相应各项利息收入占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并分析其成因等。

本文研究了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对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会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评价体系,最后,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至今,虽然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会计风险普遍。

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对会计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防范不够严格,需要各城市商业银行加强对会计风险的关注。

(2)对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量化研究成果很少,由于会计风险影响因素的模。

糊性,模糊评价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城市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状况;由模糊评价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组成的会计风险量化评价体系,能够进行单个银行和多个银行的会计风险量化和比较。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四

会计结算工作对银行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结算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会计结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银行会计结算的质量。不断的分析与研究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对于促进银行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应认识并了解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了解诱发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主要原因,从而加强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不断完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以及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此来对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进而促进银行的快速有效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银行的各项工作需要不断地提升才能与之适应,而银行会计结算作为银行的基础性工作,可有效的反映出银行的经营成果,以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预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就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规避银行中会计结算的风险,我们就必需了解与认识会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有效的规避银行会计结算中的风险,进而有效的促进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银行会计结算中的会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会计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会计结算工作作为银行发展中的基础性工作,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多重的管理职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会计的结算业务以及降低了银行的自身有效发展。随着现代银行的不断发展与转型,现代的会计结算工作已逐渐向多个领域发展,包括业务拓展以及营销方面,已不再是传统的业务管理职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银行处理市场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难度,进而就增加了银行会计结算中的管理风险。第二,会计人员作为银行中的管理者以及执行者,其业务素质的低下以及专业素质低等原因都会给会计结算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而会计人员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银行培训工作的不到位以及会计人员缺少较为先进的管理意识等。因此,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欠缺也会为会计的结算工作带来一定的管理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是一个银行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而信用风险就是指由于借款人的私人违约行为或借款人信用等级的下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债权人的本金与利息的下降,甚至不能及时的收回,而存在的风险。因此,信用风险也是银行会计结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其中,信用风险主要有两个特征:风险的量和风险的质这两个明显的特征。风险的量主要是指违约人所违约相应的贷款金额,而风险的质主要是指相应借款人所发生违约行为的可能性,而由于违约事件属于一个不确定性事件,因此,信用风险又可分为三种,即违约风险、敞口风险和追偿风险等。

(三)操作风险。

倘若会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会计操作时,若存在行为的不规范以及在操作的过程中不符合相应银行制定的要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的核算工作带来一定的操作风险。而会计人员作为银行业务的执行者,其在银行业务执行过程中行为的规范与否,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而一旦会计人员在执行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主观的恶意或者对银行的业务随意的执行,这就大大加大了会计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可能性,这样也就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操作风险。其中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领导为了满足客户的个别要求,而有意的要求会计人员忽略银行业务执行过程中的一些特别程序,进而就给会计核算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此外,银行中的会计人员在执行一定的银行业务时,往往以自己所认为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会计核算带来了风险。

(四)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中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欺诈风险的构成主要是由第三方人员引起的。欺诈风险主要是由一些不法人员通过伪造银行中相关的会计凭证以及变更会计凭证而造成的欺诈风险。在现代存在的欺诈风险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犯罪分子对重要银行票据的篡改,进而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此外利用银行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的薄弱,进而骗取银行的资金,从而就大大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欺诈风险。

(五)联行业务风险。

资金速度的高效运转可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因此,有些银行为了加快资金的运转速度,就在资金的运转过程中,采用多样的资金运转形式,大量的投入人力以及物力,通过实现一定的电子联行,进而有效的对资金进行汇转,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联行业务风险。此外,在对银行资金的清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倘若银行会计人员在对联行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以及对有关银行数据出现错发或者漏发的情况,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自己的运转时间,还加大了不法分子的犯罪率。

(一)认识不充分,理解有偏差。

银行中会计人员对于银行中有关事务认识的不充分,以及对银行相应业务的理解存在偏差等都会诱发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首先,会计人员在思想上就缺乏一定的偏差意识,对于银行有关事务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将银行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偏差的认为整章制度,进而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够全面,且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制约机制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此外,由于会计人员对于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认识不深刻,把互相牵制作为内部控制的全部,进而就导致对会计核算风险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正常的发挥功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

(二)会计结算制度体系不够成熟。

虽然有关银行对于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的会计结算工作形如一盘散沙,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核算体系,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与银行的紧密度,还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针对当前的银行而言,其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具有较高的原则性。一些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内部制度往往设置较高的原则性,这样不仅没有完善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反而使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性变低。第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建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控制体系,这样就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保密性和严谨性。第三,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与时俱进。虽然我国的银行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还缺乏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创新。此外,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性以及不完整性都为会计的结算工作带来了风险。

无论是传统的银行会计结算工作,还是现代的会计结算工作,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结算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双线核算”原则,即在对会计工作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要运用交叉复核的方式。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银行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但是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性就会在一定成都上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及时性,进而就不能对银行的结算工作进行有效的复核。此外,会计人员在执行相应的会计工作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操作流程,但是,有些银行所制定的操作流程还不够成熟,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此外,也大大降低了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刚性的约束力,进而就给银行的结算工作带来了风险。

银行会计结算人员作为银行业务的控制者以及执行者,对促进银行的有效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银行会计结算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银行效益的好坏。但随着近些年来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有些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往往与其他银行采取较为恶性的竞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这样就导致银行中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就加大了会计结算的风险。而一个综合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往往会减低会计业务执行效率,进而就加大了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风险。此外,有些会计人员为了获取较高的利益,就会在执行相关银行业务的工作时,忽略相应的会计准则,违背银行内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些会计人员所出现的结算风险进行掩盖,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结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一)加强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中所出现的新理念以及新原理等也不断的出现在银行中。因此,银行应及时的将风险管理中的新理念、新原理传递给员工,进而让会计人员对所出现的新原理以及新理念有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只有当会计人员对银行业务中的新理念与新原理有较深的认识,才能够在工作中保持严谨的态度,针对业务流程与工作结果进行细致检查,进而才能有效的避免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风险。此外,银行不仅应促进会计人员了解会计结算的新原理以及新理念,而且还应加强员工对于风险防范措施的学习,让员工在工作中具备应对风险并加以控制的能力。为了促进银行的长期发展,银行应定期的对员工进行一定的会计结算风险的教育活动,让员工对会计结算风险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工作中进行合理控制,如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得到真正提升,从而有效的避免会计结算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立完善的会计结算制度与体系对于有效防范会计结算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通过完善一定的电子支付会计结算管理制度以及相应法规的制定流程,来不断的规范会计结算制度。此外,我们还可设置一定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一旦会计结算中出现一定的风险,风险预警机制就会立即启动,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风险预警与处理的效率,为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与损失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会计结算人员,我们应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于工作中操作规范,遵守业务流程的员工,可以予以适当的奖励,同时针对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甚至违规违纪的情况,也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并且可以将业务与薪酬挂钩,将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与工作业绩结合到一起,以此来增强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进而可有效的保证会计人员能够严格的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的结算风险。

只有不断的提高结算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因此,银行应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的对会计人员宣传银行相应的制度工作,使员工的制度意识得到增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员工在制度上的学习,可以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让员工对相关制度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应不断的加强控制银行中操作岗位的自控力和自律力,确保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具备规范的操作水平,避免违规违纪现象出现。同时还要严格的对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职能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把关,使其监督与管理得到规范的同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有效的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在银行会计结算工作中扮演者较为重要的角色,会计计算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会计结算风险的控制水平。因此,为了降低会计结算工作中的风险,我们就应不断加强会计结算队伍建设,使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我们应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而促使会计人员有一个较为负责的态度,以此来不断的降低会计结算工作中的风险。此外,我们还应不断的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而才能有效的确保会计人员对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从而才能避免会计人员在会计结算工作中出现风险。对于会计人员进行相关风险的培训以及相关会计工作的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人员对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风险的敏感度,进而有效的减少会计结算工作中出现的风险。

结束语。

随着银行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银行中会计结算所出现的风险成为当前银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不断的分析与研究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对于促进银行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认识与了解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而了解到诱发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主要原因有:对于银行会计制度认识不充分,理解有偏差,会计结算制度体系不够成熟,银行会计结算程序的约束较薄弱以及银行会计结算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从而从加强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不断完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以及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等方面,来有效的对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进而促进银行的快速有效发展。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五

一、现代支付系统概述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的核心支持系统。

二、现代支付清算系统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乡经济空前发展,企业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资金流量日益扩大,要求银行为其提供优质的支付清算服务。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有利于为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速社会资金周转。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空前发展。金融市场交易资金量大、资金结算和清算的时效性强,需要银行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资金汇划和清算服务。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有利于更好地支持金融市场的资金清算;同时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三)中央银行进一步发挥职能的内在需要。

人民银行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可以有效支持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监管的加强,有利于防范支付风险。

三、现代支付清算系统的现状。

现代支付清算系统,主要提供跨行的支付清算服务,是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的需要,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系统。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核心支持系统。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由国家处理中心、城市处理中心和与之连接的各相关系统组成,是一个跨开放系统和主机系统平台的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支付清算系统分为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城市处理中心(ccpc)两级,各ccpc除与npc连接外,还与本城市的各家商业银行前置机系统(mbfe)、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abs)、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tbs)相连接。另外,中国黄金交易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汇票系统、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中国银联信息处理系统和香港、澳门人民币清算行账务系统也成功接入了支付系统。

为适应各类支付业务处理的需要,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h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大额支付系统实行逐笔实时处理,全额清算资金。该系统处理同城和异地、商业银行跨行之间和行内的大额贷记及紧急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处理人民银行系统的贷记支付业务。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对多笔支付业务进行轧差处理,净额清算资金。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abs)是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负责人民银行内部账务处理以及商业银行直接参与者清算账户的最终账务处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负责处理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预算收入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的会计核算业务。

四、现代支付清算系统的优势。

(一)同城支付清算和结算的高效与安全性。

分布在全国城市和县城的2500家同城票据清算所处理了2/3的支付清算额。这既是中国经济活动及由此而产生的支付交易的地区性所致,也是由于银行机构都在当地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开设清算和结算账户,以便于监管,控制支付结算风险。

(二)支付清算系统的综合性及较高的自动化。

同城票据清算所虽然以手工处理为主,但手工处理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已迅速提高,而且支付清算系统的现代化还开始超越技术导向型阶段,逐步向技术业务混合型转化,使业务处理流程合理化,从而代之以新的业务处理流程和方式。

(三)电子网络的普遍化。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还是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等,都对交易、结算的自动化、电子化进行了大量投资,基本上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通讯网络和各级各类支付清算系统,证券、期货等大额交易基本通过电子化方式实现支付结算。

此外,以各种支付卡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方式成为零售小款支付领域的重要形式,各类信用卡、借记卡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五、现代支付清算系统的不足。

目前,我国支持清算系统快速、高效、安全的特点初步显现。但同时,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处理中心(ccpc)灾难备份系统尚未建立。

虽然国家处理中心(npc)已经建立了灾难备份系统,但目前各地城市处理中心(ccpc)尚未建立灾难备份系统。各省辖内支付清算系统尚未建立有效的应对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

(二)大额支付系统缺少对清算账户信息的检验,容易形成支付风险。

企业账户是参与金融结算的最基本单位。但目前,大额支付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的运行往往孤立,缺少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因而在大额支付系统中,由于无法判断各金融机构提供的票据账号信息的合法性,从而有可能为未按要求开立的账户票据提供结算业务,造成金融风险,同时,这增加了金融机构为提高自己的信贷规模而向企业乱拉存款、帮企业乱开设账户、替企业躲避金融债务的可能性。

(三)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分立导致隐患增加。

目前的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在应用程序上是两个独立的支付清算系统,没有接口程序,金融机构在人行是否透支,必须要等待当日17点以后进行票据清分时才能发现,而此时票据已经交换入账。一旦出现透支,金融机构在人行账户的存款就会出现赤字。不但会给人行会计工作带来平账困难,更有可能对人行资金带来严重隐患。

(四)电子联行往账的抗风险能力弱。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ups不稳定而造成的掉电,或者由于硬件设施或地区上的电信通讯设备的故障而造成的通信不佳,这些都将会影响到业务操作人员的判断。对于某些正在发送的电子联行往账不能正确判断它们的发送状态,就会有重发往账或漏发往账的误操作。重发与漏发往往在操作员不经意间就发生了,而这小小的“误操作”,则潜伏着巨大的资金风险隐患,款项汇走后若没及时发现或追回,无疑是重大差错或责任事故。如果操作人员主观上有窃取资金的故意,那么防范利用电子联行往账作案的难度就更大了。

(五)联行清算系统运行过分依赖电信部门。

除卫星传递和人行内部的局域网外,当前的网络传输不管是普通电话线还是电信专用线,都过分依赖国家电信部门通信专线。而通信设施一般没有备用设备,出现故障后,势必造成支付信息的延压和信息传输的不完整。通信一出现故障,由业务操作员经过反复测试到确定故障然后再反馈到科技部门,由科技人员检查诊断后再与电信部门联系解决,此时往往已经是事故发生后一段时间了。过分依赖电信部门的网络构架会引起事故诊断及修复过程的繁琐,这些都会给支付系统的稳健高效运行埋下隐患。

六、对策建议。

(一)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强调自主研发能力,从现实问题着手,争取在技术层面上对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改造,不断完善其功能,解决运行中的问题与矛盾,为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培训,对维护、操作人员实行上岗证管理。适应商业银行人员轮岗的实际,定期对维护、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实行上岗证管理,以提高操作人员技能,减少差错发生。一是做好上线前的应急培训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二是对资金清算、日间日终资金往来核对、异常情况处理、直连和间连的业务操作等进行重点培训;三是对系统技术管理人员进行mbfe运行环境、数据库管理、数据清理备份、简单故障处理、日常维护等相关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各商业银行负责清算账户头寸管理的资金专业人员培训。

(三)建立备份中心,完善应对紧急情况的机制,切实加强我国清算支付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

[4]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操作手册.电子联行操作手册.。

[7]《财经科学》欧阳卫民2009年第02期。

[8]《支付与金融》欧阳卫民2011中国金融出版社。

[9]《现代支付论》欧阳卫民2010中国长安出版社。

[10]《电子支付结算系统》帅青红2006西南财大。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六

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业金融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形势以及风险的种类也愈加多元化,在应对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银行也需要面临严峻的财务管理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首先应当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体制,一方面创新财务管理的模式,使得自身财务管理能够趋向于完善;另一方面应当对金融服务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加深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商业银行结合相应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财务融通、财务支付以及相应的网上操作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方便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同时客户在网上进行操作和资金的支取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系列潜在的危险。传统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现实、封闭的环境之下,往往财务风险发生概率非常低,而互联网则恰恰相反,其较高的开放性能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日益完善的现代化社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面临的挑战便是财务体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在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客户发展的不同需求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体系。

虽然当前阶段,互联网金融产品一直在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体制,在不断的创新自身的产品,但是很多产品依然处于试验阶段,没有到达成熟的地步,这些金融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其次,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之下,银行的相关财务管理模式需要涉及到各方各面,还需要对流动财产进行一定的风险管理。例如传统存款体系根本没有考虑到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手段,而当前如果想要结合互联网技术,便要将传统存款体系进行全面的改善,使其能够完成线上和线下双重存储的模式。

最后,线上交易过程中往往缺少了对客户身份的有效识别,很多时候不法分子会借助这一漏洞进行一些违法犯罪事件,导致银行机构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互联网时代下,针对以上银行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主要问题以及局限性,可通过多种有效对策加强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之下,商业银行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而有效的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

第一步,重视财务风险的识别体系建立,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合理的预判财务风险的类别,进而为商业银行更好的提供决策依据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使银行能够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及时将资金进行转移或调配,最小化商业银行所承担的损失。

第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借助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数据处理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合理的预测未来市场的风险动向,获取到第一手的资料,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深度剖析,进而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以便其能够更好的进行决策。

第三,构建市场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在进行风险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引入高素质人才,在进行风险管控过程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增强风险管理的工作效率。

2.调整财务管理体制。

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当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的优化及调整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使银行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能够做出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应当重视对相关金融产品的管理和控制,通过提升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稳定性来降低银行面临风险的概率。在金融产品的管理和控制上应当重视对其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机制建立。

3.重视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当重视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作风的培养,通过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文化建设,对机构内工作人员产生正向的熏陶作用,进而使每一个人员都能够按照制度办事、具备良好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应当重视开展相应的培训和讲座,定期的引进一些优秀的专家进行培训工作,加强当前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技术能力。

最后,银行工作人员自身也应当不断的学习,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之下,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银行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当做出优化和调整措施,逐步优化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以及风险评估机制,为保证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就是基于供给侧为重点对技术、机制以及制度进行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说从产业、制度、要素层面推进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与之相对应的是转型、改革以及创新,这种结构性的改革并不是全面性的改革,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选择重点性的、有先后秩序的进行的改革。政策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同时,又是金融体系的支柱,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政策银行的经营管理转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xx年年度中国gdp增速持续下行,降至6.9%,创下近25年来最低历史记录,中国经济步入从超高速发展转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同时,中国政策银行出现了“双高”现象,即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其中,中国政策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67%。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的政策银行,同时,又是金融体系的支柱,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发挥政策银行的核心引导能力和辐射效应,是加快政策银行自身变革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1.信贷利用率低制约经济结构调整。信贷配给的有效性是影响经济结构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信贷,企业可以获得资金进行投资,实现储蓄向投资的快速转换,政策银行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桥,政策银行对于储蓄和投资的有效匹配可以提高金融市场资本的利用率,引导和促进资本正确流行正确的行业和企业。由于受到中国经济长时间超高速发展的影响,中国政策银行普遍存在信贷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绝大多数政策银行的资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呈现出随波逐流的状态,即煤炭业火热时政策银行资金流向煤炭业,房地产行业火爆时政策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业,不断朝着非实体经济聚集,而不是有重点有分工的进行全面综合衡量,造成政策银行贷款过猛投向某一行业,行业热度过后,政策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显著。

2.支持力度不够延缓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对传统行业的过度支持形成产能过剩之外,对于新兴、创新、高科技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延缓了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进程。诸如高端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中国制造业的问题不在于制造而在于质造,即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而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诸如玻璃行业,中国还不能供给电子平板玻璃,而平板玻璃供给严重过剩、风电设备关键零件和控制系统难以供给,即供给和需求对接不畅,供给出现结构性问题。

1.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利用效率。对信贷项目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尤其要关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项目,必须严格的把关,适当提高信贷门槛,防止僵而不死浪费资源、持续盲目扩张,将相关信贷资源优先配给给阳关产业,通过减少夕阳产业的资金渠道,促使相应的企业退出市场或者逼迫其结构升级;鼓励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不能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一概而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资金暂时短缺,政策银行应当给予支持,实现产业是集中化发展,促进行业回归正常盈利水平。

2.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虽然一直在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但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大力投资教育事业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尽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追赶式发展。诸如日本,日本作为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政府实行明确的产业和科技政策,基于长期的角度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战后的日本政府通过直接资助的方式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颁布《科学技术法》,以立法来确立技术开发研究的地位。

3.提高政策银行自身资产管理水平。政策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需要从“产品—投资”两个端口同时进行提升,主要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净值化。即产品向净值型转变,由于投资和产品一一对应,其波动率和收益率相对精准,促使政策银行向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标准化。标准化是量化操作的前提,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标准化实现类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提高相关资金资源的灵活配置和有效配置;第三指数化。指数化产品相对于非指数化产品而言,其管理的难度要小,同时容量又大,易于确定业绩基准等,有益于大规模管理。第四全球化。随着人民币被纳入sdr,加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全球化视角的政策银行资产管理能够切实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

4.优化资金放贷对象,去产能促进供给侧改革。我国的政策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助力供给侧改革方面也能够给予巨大的支持,尤其是表现在其放贷环节之中。我国政策银行要想能够促进供给侧改革,需要在放贷方面进行三个环节的改进。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供给和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没有永恒的需求端改革和供给侧改革,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不同的经济时期所面临的供给需求矛盾是不同的,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侧的管理都是可行的,问题关键在于哪方的管理能够解决特定时期的经济问题;二是需求端和供给侧的管理并非是完全分开的,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的关注某一端,需要适当考虑未来可能会导致的新经济问题;三是政策银行要转变发展思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服务和助推经济的发展,中国政策银行需要矫正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衡问题,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提高服务竞争力,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推动创业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

[7]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政策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xx,03:3-7.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八

谈判专家认为:威胁不是达成谈判协议的最佳手段,使用威胁容易导致与意愿相反的结果。因此,优秀的谈判者从来不采用威胁手段,在表达同样的意思时,采用警告手段,这样就不会引起对方本能反感,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四、。

又被称为暗盘交易。这种手段很容易凑效,一方获得紧俏物资、重要商业情报,出卖了滞销产品,而另一方则获得大量金钱、实物,肥了个人,害了国家。

五、“人质”战略。

即谈判一方在看准对方必须购买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时,乘机向对方提出进一步要求,抢高筹码,迫使对方接受。“人质”指对谈判双方有价值的东西,包括金钱、货物、财产或个人名誉。“人质”战略是靠手中王牌的压力达成协议,这样双方关系也不会融洽、长久。

六、假出价格。

在商务谈判中,谈判一方为了排除同行的竞争,故意虚报价格,以获得与对方的谈判机会,一旦进入实质性的谈判阶段,就改变原先的报价,提出新的苛刻的要求,这时,对方可能已放弃考虑其它竞争对手,只好同意新提的要求。

七、百般刁难。

挑些毛病是正常的,否则就无价可讲了,但是如果不顾客观事实,鸡蛋里面桃骨头,就过份了,尤其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负有责任的一方为了掩盖过错、推卸责任,往往歪曲事实,编造假证,以期蒙混过关。施计一方不断纠缠、无理挑剔,故意拖延时间,把对方磨得精疲力尽,无计可施,在万般无奈情况下只好妥协、让步。

八、联手游戏。

一般而言,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是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达成买卖协议,但有时谈判双方并不单纯地为了达成协议而谈判,而且是把谈判作为一种扩大影响,扩大宣传的手段。双方事先安排扣人心弦的谈判,通过媒介引起外界注意,或在履行协议时,一方故意违约,进行仲裁,引起舆诊**,这样,起到免费宣传的作用,扩大双方知名度,达到了谈判目的。这种谈判作法是对大众的欺骗,是不道德的竞争行为,利己而害人,因此,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九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银行发展的核心资源。当前,各大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改革初步实现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人本理念深入人心。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银行员工的素质决定了银行的品质。本文首先从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着手研究,分析了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其进行优化的对策。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行业的竞争从本质上说都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银行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就必须树立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观念,对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格局与银行体系结构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我国银行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和分析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优化措施,这对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由宏观人力资源管理与微观人力资源管理两个部分组成。宏观指的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而微观的是对企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采用现在的科学方式,对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得人力、物力保持平衡状态,同时对人的思想、行为方面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2、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变化迅猛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也日渐丰富,具体职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管理职能。又称人力资源的招聘、任用、考核、奖惩等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事行政职能。目的是使得人力资源的各项工作提高员工的贡献度,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提升;(2)研究职能。又称对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与管理的研究;(3)关系职能。与企业外部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处理好银行与股东、银行与员工的等关系;(4)规划职能。运用人本思想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对周边的市场环境进行研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创新发展策略,以期实现组织的最终战略目标;(5)完善职能。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辅助体系,包括医疗、保险、福利等。

(1)人力资源效率评价的复杂性。一般主要依靠工作满意度、生产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来衡量人力资源的效率好坏,对人力资源效率进行评价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而对银行人力资源效率进行评价更是难上加难。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员工个人的工作效率的评价具有复杂性,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

(2)员工管理的差异性。银行员工的自身的所表现的价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银行对拥有高资本的管理和技术与一般的业务人员采取差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3)薪酬体系呈复合型。银行薪酬的多少是取决于员工的技能、能力。一般的业务员工作内容相对固定,职位价值确定也比较方便,对市场相关分析工作也相对容易,从而薪酬方面按照固定薪酬确定。然而,管理和技术人员灵活性强,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业绩影响大,这是的薪酬根据他们的能力和技能来确定。

(1)我国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银行的收入分配制度、组织结构等与小贷银行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此时必须加强推进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快我国银行的制度建设。

(2)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劳动力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资本,是核心的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手段来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市场将在银行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人力资源也将走向市场。因此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要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大重视人力资源的市场价值。

(3)员工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进步的情况下,银行员工的社会价值观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下的大部分青年员工对新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希望自身能够在工作中快速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一定程度的开发员工的潜力,提升职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关键职责。

(4)银行业对创新人才的继急需。世界银行业的创新潮流将带动我国银行业的创新步伐,由于我国银行业当前的创新水平较为滞后,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大力迫使我国银行业提高创新水平。而人才才是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对银行员工的培训投入不足。

我国的银行还是被传统的观念所牵制,对人才培训也一直是银行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如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在员工培训的支出上,其培训体系也是十分完善的,对培训的投入也在近些年产生了很大的效益。我国银行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把培训当作是一种负担,导致员工得不到好的培训,甚至是使得人才流失、智力储备枯竭等不良局面。

2、激励制度与考核制度不健全。

健全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但是我国银行却在考核和用人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来用人,不综合考虑员工的业绩和工作年限。另外对员工激励手段单一,激励的力度不够,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也忽略了岗位能力、业绩等,从而使得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大大减退,管理层在激励机制方面过多的注重精神上的激励,忽略了物质激励,激励手段没有长期性的延续下去,因此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

3、薪资分配不合理。

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管理思维依然存在于许多员工的心中,当前的局面是老员工时常摆老资格,员工没有压力同时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竞争意识和上进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有效的用工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完善。尽管近些年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但因为对企业文化的本质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就不能建立起优秀的并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鉴于此,也就不能通过企业文化制约员工的行为,阻碍了员工前进的道路。

1、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高度重视员工的培训是衡量金融企业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对外开放,银行应该大力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是银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银行必须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健全员工培训制度,从而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化水平,让他们与国际化要求更靠近。不断改进培训模式,定期检验员工的素质情况,建立人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机制,全面优化人才结构,鼓励和支持员工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建立健全薪酬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

完善激励机制能充分开发我国银行员工的潜能,从而产生对工作的创造力和加强工作的积极性。银行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改革原有的激励机制,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同时改革薪酬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改革传统的人才考核和选拔机制,应该尽快确立人才资本的提升战略,进一步深化用人机制改革。一方面在实行员工的绩效考核的情况下,要建立健全员工的定量考核,把考核制度往日常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使得员工实现晋升的目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领导的人事制度,在一定阶段施行优胜劣汰的管理人员的任用制,尽力破除“官本位”制度,同时要加强对领导任期的考核和管理等相关措施。

3、合理分配薪资。

由于银行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薪资差距较大,合理地进行薪资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企业可以根据职位的价值贡献率来确定工资,就是说对银行贡献大的工作人员来确定他们的薪资。另外根据业务型干部的学历、能力、工龄等科学合理地聘用专业水平,并使得其收入水平与相同职级的行政管理干部相当。对于普通员工应该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晋升方式调动员工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紧密相连。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有着重要意义。银行的企业文化是银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内在价值,每一个银行都有属于自身的特性,是其它银行不能仿造的。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能从本质上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让员工大程度的认同银行的企业文化,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实现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随着我国银行的深化改革和不断发展,人才将是我国银行宝贵的财源。由于我国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是一项长期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银行要抓好机遇,充分学习借鉴国外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银行的特点,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银行的长期持续发展。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自20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蝴蝶效应”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作为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金融稳定的维护者,各国中央银行都在应对这次危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探讨在新形势下中央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对于提高央行的资产负债质量、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作用巨大。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央银行会计风险,可以定义为中央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中央银行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随着金融危机发生后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央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性仍将存在,会计作为记录、计量、反映资产负债信息的最直接工具势必面临着相应风险,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标准不完善形成的会计风险。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在国务院领导下,承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资本全部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同时,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会计核算要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会计目标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单一的受托责任观,以真实完整的记录和反映各项业务活动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维护资金和资产的安全。随着人民银行所开展业务活动的拓展、所运用的会计核算系统的完善、会计信息使用目标的多元化,对全面了解人民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服务成本效率等相关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权责发生制的资产、负债信息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但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属预算导向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以当期实际发生的收支金额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当费用发生期与受益期不在同一会计期间时,容易产生收入与费用、成本的背离,当资产、负债计息期跨越多个会计期间时,无法真实反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的完整信息。会计核算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不能全面记录和反映央行资产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目前人民银行会计制度规定,人民银行财产按实际成本入账且在存续期内不对资产价值进行调整,这就使得储备资产中的金银、外汇储备等价值波动较大、市场风险较高的资产容易发生贬值,无法真正反映其价值。二是对于具有明显市场特征的金融工具没有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无法表明其现时价值和未来价值,在市价波动时无法通过账面价值调整来维护人民银行的财务稳健。三是再贷款、再贴现等不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在表外核算且不计提跌价准备,使得会计报表容易产生资产虚假膨胀,无法反映人民银行资产的真正质量,无法实现与国际同行的会计可比。四是未强调配比性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计量基础,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资产负债表则采用权责发生制,两种报表计量基础不同,当合并后就不能真实反映央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提高我们对外提供的本外币合并报表的质量,对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人民银行的公信力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不完善形成的会计风险。

自1984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经历了模拟手工代替(1984~1994年)、单机版会计核算(1994~)和网络集中核算(至今)三个阶段。尽管目前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内部控制,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一是缺乏独立的会计风险管理部门。目前,从总行到基层行,会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主要由会计部门负责组织,从管理体制上来讲,会计部门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会计风险评估工作独立性难以保证。二是控制活动不严密,技术防范手段落后。部分内控措施未有效嵌入集中核算系统中,无法从根本上防范人为的操作风险。比如,操作员普遍采用代码加口令认证方式登录集中核算系统,操作员代码公开,无法避免操作员循环使用口令和相互借用操作员代码和口令的情况。三是内部监督未完全到位,较易引发风险隐患。目前,虽然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均增设了事后监督部门,与原有的内审部门监督、纪检部门监督等共同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监督体系。但这些监督均为事后监督,存在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不利于及时发现资金风险或业务差错。同时由于内部监督的手段仍沿用传统的做法如仍以账簿、凭证检查等方式为主,而且对会计的监督行为主体又分散于会计、事后、纪检、内审等多个部门,存在监督手段落后,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不利于对会计风险的控制。

随着央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维护宏观经济稳定职责的进一步强化,引入权责发生制、优化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等手段都为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我国央行会计更好的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面对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经历过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对建设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如何确保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成为会计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是与比较有影响力的会计准则体系(ifrs和gaap)趋同。针对我国中央银行所处的经济体制、预算体制等特点,我们建议,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应该进行改革,但如何改,则需要斟酌考虑。首先,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这是由中央银行的职能所决定的,这就要求中央银行的会计标准应该能够反映央行的特点,应该考虑央行特有的业务性质;二是审慎性原则。这是因为央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组织,它必须首先考虑的是一个国家的政策效应和资产安全,为此,我们在重塑央行会计标准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资产减值的确认、贷款拨备和损益的确认等相关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历了金融危机质疑的情况下,美国公允价值计量仍被保留下来,这反映了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公允价值计量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标志。因此建议根据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趋势,遵循公认的会计原则,改革人民银行会计标准,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从资产本身的性质和重要性出发,考虑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结合权责发生制改革人民银行对持有的金融资产的计量手段,改变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协调预算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

(二)加强改善内部控制,构建全面有效的中央银行会计风险管理机制。

根据coso(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赞助组织委员会)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内部管理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个风险环节的处置和干预,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风险管理过程,渗透到人民银行方方面面的业务处理过程,涉及到各级人民银行和人民银行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及岗位人员,遵循重要性、及时性、协调性、成本效益和独立性原则。建议借鉴erm框架的理论成果,进一步细化人民银行风险管理要素,与风险管理目标、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结合起来,将人民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要素分为内部环境、目标确定、事件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在风险分析活动中,各级人民银行的工作目标、战略部署、计划安排要合理地反映外部环境、可使用资源,要考虑到存在的主要风险。在风险识别活动中,要识别内外部环境中所有的风险环节,不论大小都不能遗漏,保证风险轮廓勾勒的完整性。除了做个别风险分析,还要考虑同时发生某些风险的情况。了解了风险的重要程度后,中央银行各级部门应迅速做出“反应”,决定是否接受风险、避免风险,还是减轻风险。对于中央银行完全不能接受的风险,比如违法违规经营的风险,一般是避免这种风险,即放弃带来这个风险的工作计划或行动安排,因为任何风险控制的措施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对其他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单位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减轻风险的措施,才能将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同时,建议引入csa(控制自我评估),定期对风险管理机制的要素、过程、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会计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修正和完善,确保其始终处于有效的状态。

(三)改善会计信息的揭示与披露。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中央银行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会计标准国际化趋势的进展,全世界的中央银行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国际通用的会计标准进行核算和披露。中央银行向透明化的转移源于两个趋势:第一,独立的和负责任的中央银行可以带来较低的通胀率,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利益;第二,理论和实践都集中为对信息需求的增加和信息不对称的减少,这将导致更有的决策和更高的产出。按照imf关于提高透明度的要求,我国央行应克服传统的思想倾向,改善领导理念,针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信息需求,谨慎地制定原则,制定中央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中央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及缠上逐步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机制和会计信息披露考评机制,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具体措施为:一是改进会计核算手段,提高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和网络化程度;二是建立和健全会计信息披露机制,逐步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程序化。

防范与化解中央银行的会计风险是防范与化解整个央行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更好地执行央行职能,维护金融稳定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防范与化解中央银行的会计风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而要多方面、全方位看待。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十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也在深化改革,通过对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课程,使网络助学的措施逐渐丰富,实现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逐渐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理论讲授、实践教学与线上学习充分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应用建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银行业务逐渐发生变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日常业务的操作技术性以及复杂程度在逐渐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作为金融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也是理论和方法充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在世界金融格局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我国不断改革金融体制,所以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完善的案例资源数据库和考试测评系统,并且为学生建设模拟银行实验室,通过利用模拟银行实验室开展银行业务,加强应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质量。

随着国际化形式的加快,我国的部分高校在财经类课程教学中逐渐引入国外教材资源,s(20xx)的《商业银行管理》(bankmanagement&financialservices)。这本教材一共包含了20个章节的内容,教师只有讲解14个章节左右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框架。在引入国外教材时,教师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材内容,补充国内商业银行管理知识,才能使教材内容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教材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细节以及财务会计原理需要进行深入讲解,适当地引入经典案例,增设课内与课外的实际联系,而且要保证每周的课时量充足,才能使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我国的部分高校进行研究发现,许多高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学时安排比较短,一般只有3个学时左右,所以只能給学生讲授少量的课程内容,如“走马观花”一般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内容的大概,而且没有給学生建立模拟实验室,缺少网络辅助教学设备,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课程知识体系框架,而且没有深入理解业务操作流程、细节内容以及财会的工作原理。同时,在每周3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教材的章节内容,没有給学生引入经典案例、各种视频音频资料的运用不足,和学生的交流、互动环节缺少,所以导致学生无法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与对比。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如果完全采用课堂面授的方式来給学生讲授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将会导致学生缺少真实的操作体验,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需要强化课堂面授环节,优化理论知识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强化课堂面授环节,优化理论知识教学。

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而言,理论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其能够給商业银行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具体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强化理论知识教学:

2.1.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目前,国际金融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金融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商业银行业务也在发生变化,这也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不仅要对传统的银行业务进行全面介绍,而且要更新商业银行业务内容,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划分,避免和其它课程之间出现重复。例如:在金融学与国际结算课程中,都详细介绍了中间结算业务,所以需要明确划分清楚,才能使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正确结算管理方式,熟悉结算业务,能够給客户及时进行资金结算。同时,课程内容需要密切贴近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和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等等法律,才能在实际开展业务中遵守法律规定。

2.1.2编写合适的教材。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教材作为重要内容,其关系着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各大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编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必要时也可以从其它地方购买优质的教材资源。在编写教材时,需要包含商业银行概论、商业银行业务运作、商业银行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策略等等多方面内容,并且依据法律法规要求,使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引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商业银行管理技术、策略。同时,在教材内容中也要引入最新公开信息资料,使教材内容更加全面,具有深度,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此外,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面授环节中,可以引入一些背景性资料,案例分析或者热点问题,这样能够引导师生进行激烈的课堂讨论。

2.2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在实际业务中应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概念、原理以及方法。具体而言,第一,必须为实践教学选择优质教学案例,结合教学案例讲解理论知识,能够使教学环节更加生动。笔者在表2-1中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经营管理课程挑选了一系列的经典案例,以供实践教学参考应用。第二,学校也要加强建设模拟实验室,通过利用模拟实验室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银行环境,在模拟实验室中囊括储蓄业务、公司业务、个人理财、电子银行以及其它各类代理业务,能够对学生开展商业银行业务进行系统化培训,使学生真正熟悉各项业务流程,并且把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在业务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其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资源。因此,在高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通过建设网络课程资源,能够随时随地提供給学生自学,学生不需要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能够直接在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充分利用课堂环节解决课程问题,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可以給学生推荐其它精品课程网站,例如:上海金融学院的精品课程网站,或者通过银监会和商业银行网站全面了解我国的各种货币政策、经营管理业务信息,从而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有全面的了解。

总之,在高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与专业素质,对于促进我国的商业银行课程教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献:

[3]孙建梅,汪洋.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教学、特色教学、现代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c]//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xx.

[4]孙建梅,汪洋.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教学、特色教学、现代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决策与信息旬刊,20xx(11):65-65.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十二

自从证券业监管和保险业监管从人民银行陆续分离出去以后,人民银行虽然还负责着对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的监管,但银行业的监管已成为人民银行的主要监管职能,因此,人民银行的体制变动就成为银行监管体制的连名词。,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后,由于其在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使人们对我国中央银行及其银行监管体制的问题产生了新的争议和讨论,争议的内容不外乎有三,一是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的关系问题;二是银行监管的体制问题;三是银行监管的路径依赖和基础问题。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的历史回顾与主要经验。

从1948年12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一直行使着国家银行职能。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从国家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过渡。1984年1月1日,随着中国工商银行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此,中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开始确立并不断发展。应该说,从1984年以来的间,中国的中央银行在调整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始终谨慎从事。这与我国各方面对中央银行作用的认识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有关,同时中央银行的地位在不断调整之中,中央银行的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之中。大致来说,中央银行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4年开始,中央银行以金融调控为主要目标,围绕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开展工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成为最主要工具,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主要任务。相应地,这一时期的矛盾主要是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是讲北京话、还是地方话,如何实现贯彻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成为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建与撤、权力的收与放大致围绕这一命题来进行。

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证券市场的发育、信托机构等的存在,银行和保险业的竞争,尤其是宏观金融失控和金融秩序混乱的状况,人们对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对金融监管是否一定要隶属于中央银行开始产生争议。尤其是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并从法律上确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后,这一话题更引起人们重视。

第三阶段:从19开始,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局势和中国经济金融实际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我国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标志性的改革是建立跨省区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实施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保监会的分业监管,相应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内设改革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在这一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和金融业竞争的全面展开,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被提到相应的高度,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三大职能的地位开始凸现。但金融监管的职能及其体制虽经频频调整,始终未理顺。

事实上,只要我们回顾一下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运作过程,不难发现,中国人民银行自从专司央行职能以来,始终没有稳定过,前期围绕是否设立县支行几经争论,以后围绕要不要撤销又几多争论。至于在人民银行上中层,与证监会的权限划分及其人员分配,保监会的设立及其权限划分等,对中央银行权威性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即使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内设机构的调整,与外汇管理局关系的梳理等方面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分行、中心支行的权限划分也在不断调整之中。况且,在这期间,始终面临中国人民银行自办的三产脱钩问题,自身投资举办的城市信用社、证券公司、融资中心脱钩问题,更面临着与脱钩后的农村信用社的关系问题。正因为这样,中央银行的不成熟、不稳定、不规范是可想而知的,在金融调控方面力度的有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威性也因此打了折扣。

中央银行体制的动荡和多变所产生的副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必须澄清的是,这大多不是中央银行自身所为,而是我们在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央银行体制时,学费和教训在所难免,但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下面就中央银行及其银行监管体制作些分析。

二、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本无必然联系,但保持必要的体制粘连为好。

从中央银行制度的历史发展看,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其存在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票据交换与清算问题、政府融资问题以及银行支付能力的保证,这实际上就是说,就其客观性而言,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支付清算与金融服务是中央银行最基本的职责。

但由于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办理集中支付清算等方面具有垄断性和优势,因此,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具有天然的联系,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具有“脱不开的干系”。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也为了保持金融业的集中统一,一般地,让中央银行同时行使监管管理职能为好。这实际上是说,中央银行既是货币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又承担金融监督管理职责。从我国实践看,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从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起一直是这样做的,只不过是将保险业的监管职能和证券业的监管职能另行分出而已。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的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体制,从总体上来讲是合理可行的,也就是说,这种将货币发行、货币调控和银行监管统一于中央银行的做法,从实践上看有其优越性。其主要好处在于:一是信息共享。因为由于中央银行统管货币政策,又对商业银行实施金融监管,其两者所需要的信息具有共同性,从而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功能互补。因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金融监管,才有可能清楚地知道,它所制定的宏观金融政策对商业银行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三是节省公共资源,也可节省办公设施等方面的开支,从而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效率,节省公共资源。

但我们也必须认真地看到,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其纵向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银行监管各部门之间也有不协调的因素,属地监管还是法人监管的问题多年来也纠缠不清,不少人对中央银行监管效率产生极大怀疑,也需要改进。因此,笔者主张,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情况而言,保持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体制的粘连是合理而必要的,但如何实施粘连,则值得探讨和研究。

三、在中央银行大体制内改进银行监管体制、梳理监管关系的思路。

在明确了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的粘连关系后,我们就有必要探讨银行监管的体制问题,关于金融监管体制的总体格局和中央银行的体制改革,笔者曾有明确阐述,这里仅就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的梳理问题作一些分析。笔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梳理银行监管体制现阶段只需要在中央银行体制内改革即可,目前尚缺乏彻底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大动作基础。笔者的思考是:

中央银行内部体制的运作矛盾是当务之急,也即“中央银行总行如何布置工作”(即给谁布置工作,是给分行、省会中心支行,还是省会城市监管办),“分行怎样落实分配工作”(因为在外汇管理、货币发行、经理国库、财务会计、支付清算等方面省会中心支行对一般地(市)中心支行有直接管理和管辖权,省会城市监管办在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现场监管方面与支行具有不同地域划分),“一般中心支行怎样接受工作”(因为它要面对分行、省会中心支行和省会城市监管办的三重领导,地方党政在地方性金融性机构方面也有与中央银行的协调问题),“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怎样安排工作”(对一般地市中心支行管事不管人、行政上是平行关系,业务上怎样实施领导关系),“县支行怎样做工作”(工作职责越来越模糊,四统一后县支行职能弱化,监管农村信用社如何定位等),对此必须进行界定,梳理关系,明确职责。

至于中央银行与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关系,从长远观点来看,应该谋求相对统一,也即建立一个“大统一、小分设、能协调”的机制。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尚不完全稳定,综合化经营虽有端倪但尚缺乏大面积推广条件,分业监管尚有市场,作更大的根本性的体制改造会造成折腾和波动,因此,根据先易后难,有利于解决着急问题的办法,先推进中央银行自身体制的改革是现实的。

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中央银行体系内部,防止出现外部负效应;保持队伍相对稳定,防止出现社会震荡;立足于加强金融监管,有利于维护和增强中央银行权威。

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1)成立相对独立的国家银行监管局(或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参照现国家外汇管理局模式,与中国人民银行大统一、小分设;(2)综合省会中心支行和监管办职能,在省(市、区)设立银行监管分局,实施辖区管辖管理,组织现场检查;(3)大致在现中心支行所在地设立银行监管办事处,具体实施现场监督检查;(4)在分行所在地设立银行监管分局,机构和人员从分行分离,管理范围为本省(市、区),下属地市设立监管办事处;(5)调整明确地(市)中心支行管辖范围,上属分行,下辖县(市)支行,避免多重领导;(6)建立人民银行各地后勤服务中心,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监管分局(办事处)共同实施后勤社会化服务,达到资源共享、节省支出的目的。

四、完善银行监管体制、提高银行监管效率的具体政策。

对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体制进行大的体制变动,这对从根本上理顺货币政策、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提高银行监管的效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银行监管体制要真正发挥作用,也有许多需要配套的措施。

1.组建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机构,形成人民银行负责对全国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格局。

这样做,既可以确保中央银行监管体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领导,确保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借贷关系的真正确立,更好地实施法人监管原则,同时,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解决长期来银行监管鞭长莫及,顾此失彼的问题。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在金融监管的权限上也要适当放权,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银行监管局及其派出机构只负责全国性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监管,而对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则由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管。至于省及其以下的金融监管权限,则完全可由省政府确定,是再设派出机构,一竿子到底,还是继续分级层层设立。

对设立地方性金融监管机构,这在中国尚属创新。笔者认为,从实践上看,北京、上海两市已设立了金融党工委,意味着地方有专门的管理金融干部和事务的机构,运行也比较正常;从理论上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拥有经济管理权限,也应该拥有其自办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力,地方金融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不会对地方金融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地方金融风险自然应该由地方政府出面解决。况且,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已相对分离,地方政府干扰货币政策、强迫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挽救地方金融机构已无体制可能。

2.加快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改革。

在现阶段可采取的措施有:(1)取消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行政级别;(2)尽快改变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地域层层设立分支机构的做法;(3)减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参与地方政府党政事务的机会,淡化其行政色彩,增强其企业意识;(4)积极推进国有银行综合改革,尝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因为从根本上说,不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级别,国有商业银行就不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不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按行政区设置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就不能真正实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活动。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制不改变,实施银行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也是一句空话。

3.组建存款保险公司,认真解决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承载问题。

现阶段梳理银行监管体制,适当推进监管地方化,确保中央银行依法独立行使职责,确保全国性银行机构稳健运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当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其流动性由谁提供的问题。在目前体制下,唯有中央银行可以出面解决,组建存款保险公司,实行存款保险,可以使小金融机构在平等的条件下和大型金融机构开展公平竞争,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困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消除地方政府和储户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也可以真正与存款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确立商业性融资关系,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体制的健全和健康运行。

4.以法人监管为基础,改革银行监管运作模式,提高监管效率。

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以来,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在不断加强,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二大浪潮中,金融监管被推到高潮,重中之重就是一个代名词,中央银行为此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如进行真实性大检查等等。笔者认为,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途径,除了改革完善银行体制,建立自律机制以外,还必须搞清楚金融监管的宗旨和准则。笔者认为,金融监管的宗旨就是对存款人负责,预防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的冲击,这里的基本准则就是法人监管,其它监管均是为法人监管服务,所有信息都是为法人监管而做。各级监管分支机构的任务是对监管对象检查通告,向上级法人监管主体报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监管效率,也有利于节省人、财、物力。

银行反欺诈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生存并发展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税务风险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本文通过对税务风险管理进行介绍,深入分析企业税务风险的种类和成因,并提出加强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风险导向型;税务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活力不断被激发出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尤其是小微企业,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小微企业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约为60%,税收贡献比率约为40%[1]。

但是,小微企业由于其组织结构不全、财务管理不善等原因,面临的税务风险较大。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和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2、当前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种类和成因分析。

由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内外部环境复杂多样,企业税务风险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具体分析如下:

(1)税收政策风险。

根据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划分,企业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税收政策风险属于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中的法律风险,它是指由于税收政策变动或税收执法不规范等原因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010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