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2:37:08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3篇)
时间:2023-11-08 02:37:08     小编:琉璃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是我们反思和提高的好机会。"写心得体会时,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所学所思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读这些心得体会,有的或许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共鸣,有的或许能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纪念七一,是我们每年都会经历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也是我们祖国的生日。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在这一天,我们除了庆祝党和国家的伟大成就外,更要回顾并总结自己一年来的所思所感。在七一这个独特的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了党的领导下,我们共同的努力和团结合作是取得胜利和进步的关键。

首先,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回顾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一个时刻。从建党之初,到如今的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通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在纪念七一的这一天,我们不仅要庆祝这些伟大成就,更要思考如何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势头。

其次,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反思的时刻。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问题。可能是个人的疏忽导致的错误,也可能是整个团队的不合作导致的失败。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的错误,都需要我们正视并从中吸取教训。只有通过深刻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避免重复犯错,并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动。

第三,七一纪念日是我们感谢和激励自己的时刻。我们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机会和条件。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和激励自己一年来的努力和付出。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或者经历了多少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并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第四,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展望未来的时刻。在七一这一天,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要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并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我们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七一纪念日是我们团结合作的时刻。作为一个国家和党的成员,我们要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纪念七一的时刻,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总而言之,纪念七一是一天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十分特殊的日子。它不仅是庆祝党和国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刻,也是我们回顾过去一年所思所感、感谢自己和他人的时刻,更是我们展望未来、团结合作的时刻。在纪念七一的这一天,让我们共同庆祝,思考并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辰的日子,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举行庄重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表达对军队的敬意和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不禁思考着军队的伟大意义以及对我个人的影响。纪念七一,我有了许多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回顾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纪念七一意味着回顾历史,缅怀那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一切的英雄先烈。他们是新中国的奠基人,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先锋,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精神血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正是在革命先辈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以其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无私的牺牲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回顾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我明白了七一纪念活动的深刻意义。

第二段:军队的保家卫国职责。

纪念七一,更是表达对军队保家卫国职责的敬意和祝福。作为解放军的子弟,我深切感受到军队的重要性和责任。军队是保卫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力量。无论是面对国内的外来侵略还是保护国家边疆的安全,中国军队都始终担负着最重要的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纪念七一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军队的保家卫国职责是我们作为公民必须牢记的。

第三段:军人的家庭教育。

纪念七一,我对军人的家庭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军人家庭的后代,我深知军人家庭的艰辛和特殊性。军人忠诚、纪律严明、热爱祖国,这些美德都深深影响了我。从小我就被严格的家教所塑造,学会尊敬长辈和关心他人。军人家庭注重的是家庭的和睦和团结,这使我更加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爱的力量。纪念七一,我不禁对军人的家庭教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第四段:立志于助人为乐。

纪念七一,我深深地被军人的无私精神所感动和激励。在军队中,军人始终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的精神启示我,要立志于助人为乐,勇于奉献。每当国家和人民需要帮助时,军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的。纪念七一,我下决心要志愿服务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社会,传承和发扬军人的无私精神。

第五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纪念七一,也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作为中国公民,我们应当有自豪感和使命感,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奋斗。纪念七一通过广泛的教育活动和纪念仪式,让我们更加热爱和了解祖国,激发我们对祖国的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纪念七一,我坚信爱国主义的力量将会使中国更加强大。

在纪念七一的活动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军队的伟大意义和作用,也加深了对军人家庭的理解和敬意。同时,纪念七一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将牢记红色基因,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同时,积极投身到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去,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纪念七一,是对过去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时刻牢记祖国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七一,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日子,更是激励每个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要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党的伟大力量,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参观博物馆、党史学习、参与志愿活动、思考责任和未来展望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参观博物馆是我在七一期间最为有意义的一件事。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展览,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党的艰辛奋斗和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和实物陈列,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条件,深刻感受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参观博物馆不仅给我带来了新的知识,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激发起了我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的热情。

其次,党史学习是我在七一期间受益颇多的一项活动。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从黄河之行到长征,从延安整风到改革开放,每个时期的党史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我学到了艰苦奋斗、群众路线、改革创新等一系列重要的党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党史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道路,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中国共产党事业奋斗的信念。

再次,参与志愿活动也是我在七一期间的重要收获。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参与了社区清洁、植树造林等活动,亲自为社会做出了一份微薄的贡献。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我了解到了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志愿活动中,我不仅与志愿者们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也和受益者们互动,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团结。志愿活动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他人和社会,为自己生活的环境做出积极的改变。

此外,七一期间,我还思考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来。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私利,而应该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责任和担当让我意识到,只有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最后,七一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展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光明的政党,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动员力。中国的发展道路正在不断开拓,国家的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为之奋斗。在七一这一天,我看到了充满活力的青年,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会变得更加富强和美好,我们的未来也会更加光明。

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通过参观博物馆、党史学习、参与志愿活动、思考责任和未来展望,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并且对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充满了信心和动力。我相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近日,我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许多优秀共产党员被授予七一勋章,这一光荣而庄重的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他们无私奉献和不懈追求的肯定。通过对这些获得七一勋章的先进人物的学习和思考,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并得到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困境中砥砺前行。获得七一勋章的先进人物大多是在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然而,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凭着理想信念的坚定,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使我深受鼓舞,要时刻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不被外界干扰和动摇。

其次,在学习了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后,我更加明确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七一勋章获得者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勇气,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奉献,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启示着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付出,为社会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和意义。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我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给我以深刻启示。他们忘我的工作和奉献精神令我深感惶恐。我时常反思自己,是否为人民群众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在他们的事例中,我看到了爱人民的真谛。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自己的机会,为人民群众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献给祖国和人民。

最后,在学习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时,我深感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经历使我深感学海无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因此,我决心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国家和人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获得七一勋章的先进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们的事迹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坚定的信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牢记他们的教诲,时刻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热爱,坚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要以获得七一勋章的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七一是我国党的生日,也是我国的国庆节。作为一名教师,七一这一天与往常不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总结自己的工作。七一感想给了我们教师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并得出一些结论和体会。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对七一这一特别的日子的感想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于职业的认识与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业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的重大性。我们肩负着培养和教育下一代责任,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需求,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和进步。

第三段: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与思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我的观察中,我发现当今社会的学生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与自信中成长,他们才能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并且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第四段: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将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五段:教师自我成长与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除了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还应该关注自身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只有不断自我成长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

总结:

通过对七一这一特殊日子的感想和思考,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我们应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辰的日子,也是我国的建党纪念日。每逢这个日子,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无以言表的激动和感慨。这一天,不仅是缅怀先辈的伟大历史,更是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时刻。回首过去的一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力量和国家的伟大,也体会到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在这里,我愿意以五段式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七一感想心得体会。

首先,回顾过去一年,我被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深深打动。在学习小组的课堂上,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了解了党的各个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从一次次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探索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努力。这让我对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更加自豪和自信地投身于党的事业中。

其次,我在这一年中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党的领导是中国取得各种伟大成就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我自己所在的团队中,党的领导无处不在,党的方针政策贯穿始终。通过参加各种党组织的学习活动,我了解到党的领导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灯塔,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指南针。只有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再次,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也激励我坚定信念,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先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国家的繁荣,不惜付出一切。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够不辜负时代的期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七一这个重要的日子,提醒我自省,反思自身的不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要时刻保持敬业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我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做到廉洁奉公、正直无私。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七一的到来让我感受到了党的力量和国家的伟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的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敢于担当,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努力奋斗。我相信,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第一段:引言(100字左右)。

教师是祖国的建设者,每个教师都肩负着培养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每年的七一教师节,让我们回顾过去一年的教育工作,反思自身的成长和不足之处。通过对教师职业的感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段:成长与体会(250字左右)。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与年轻的生命相伴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给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我们的陪伴下逐渐成长,不断进步的时候,心中的欣慰与喜悦油然而生。在每个七一教师节,我们会回忆起与学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们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骄傲,同时也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第三段:挑战与反思(250字左右)。

教师工作虽然充满了喜悦,但也时常面临各种挑战。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家庭教育的影响等等,都为教师的工作增加了困难与压力。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应当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寻找改进之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教育的本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四段:志同道合与共同进步(250字左右)。

教师是一个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七一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应当与同事们交流经验,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和支持。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紧迫感的社会人才。只有团结起来,共同进步,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的使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展望未来与激励自己(250字左右)。

七一教师节是一个反思和展望的时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努力,永不满足。我们要激励自己,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我们要关注并适应时代的变化,掌握最新的科技和教学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以耐心和爱心去教育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总结(50字左右)。

在七一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从成长与体会、挑战与反思、志同道合与共同进步、展望未来与激励自己四个方面,感悟教师的心得体会。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努力,追求卓越,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我们即将度过“九一八事变”的85周年纪念。1931年9月18日,我们开始了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屈辱历史。我们牢记这段历史,把它深埋于自己的心灵深处,以此激励自己发奋图强,坚持不懈。历史不能再重演,也决不会重演!而这要靠我们今天的拼搏。

“当青春成长为一棵迷人的风景树时,我们拥有了一个富于幻想的季节:白云,蓝天,鲜花,芳草。”一切都是那么浪漫,那么潇洒。我们渴望自由,向往纯真,追求理想的金色年华,扯起无边的话音和着飘渺的梦幻,悠悠地把欢乐布满晴空,永远陶醉在自己编织的梦里。

要看一个国家的明天将如何,其实最该看的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我们的明天取决于今天站在这里的每一位。此时此刻我不禁想到了另一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人,他们有的成天沉迷于网吧和游戏厅,成了那一个个虚拟世界中的人;有的整天游手好闲,抽烟喝酒,甚至吸毒,成了社会的危害。这样的形式有很多种,有一点则是共同的: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理想,因为没有理想,不知道为何要努力和上进;因为不努力和上进,他们走向了沉沦。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理想是成材者的点金石,使我们向着辉煌大步前进;理想是希望的驱动者,不断驱使我们朝着胜利奔去。

因为拥有青春,才追求深沉和深远;因为浪漫,才渴望诗心和诗意;因为告别稚气,才拥有风度和气质;因为不再单纯,才走向成熟和成功;因为我们长大了,才开始考虑明天我将怎样。

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战争、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88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猖狂的梦想,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攻占我国的东三省,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许抵抗”,致使东三省这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物产资源,面积是日本三个大的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沦为了亡国奴。

翻开历史的这一页,当年蒋介石蒋委员长的那句“绝对不许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营房则听其侵入”的话重重的击打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心,这是怎样的民族耻辱啊!29万中国军队,1万日本军队,本应该是多么悬殊的兵力对比,可是只有三天,日军竟没有废什么枪弹便一举占领了东三省,3000万同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成为了亡国奴。这是怎样的悲哀、怎样的耻辱啊!

7十年前,我们在军事法庭上对日本战犯实施宽大处理,不是因为我们懦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伟大而宽容的民族,我们希望和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和睦相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七十四年,日本竟然明目张胆地霸占钓鱼群岛;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七十四年,在中国政府屡次友好的警告下,日本竟开始公然声称:“要彻底消除中国的反日情绪,必须先删除中国历史教科书内的抗日战争史!”继而更是叫嚣着要“改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览方式。

我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请记住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振兴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祖国不再受任何的欺凌!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惨剧!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我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然而,正是失败伤痕和屈辱,才给了我们重新站立的力量!为什么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发展态势如此迅猛?就是因为他们的国民牢记了屈辱的历史!在日军侵韩纪念日那天,无论你是多么富有的日本人,在韩国都没有饭吃,没有店住,因为爱国情结深厚的韩国人,拒绝给曾经侵略自己的民族供应任何物质!

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

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战争到中法战争,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悲哀,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

中华民族每位儿女都是祖国的孩子,祖国不够强大,就像是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子女的父母,不光是家庭的悲哀,更是孩子的不幸!!

堂堂中国偌大民族,居然任一弹丸之国欺凌日久日甚!

中华之所以大而不坚,众而不精关键在意识不足,觉悟不到;人人只为自己着想,人人为私己之利不择手国人自残,哀哉!!

国人就不能够凝做一团,厚积博发吗?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

三尺讲台是我们平凡而狭小的岗位,三尺讲台却是我们文化战场最广阔最坚定的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又一位新的战士!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举起握紧的左拳庄严宣誓:“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言到此时,泪水夺眶而出。是对母校的眷恋,是对恩师的感激,是对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奋斗终身”就意味着一辈子吗?是的,就是一辈子!我很幸运,这一辈子的起点是在这里,在育才这片热土上!这里有我钦佩的前辈、师长,这里有优良的光荣传统,这里有一种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叫做奉献!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苦头。身边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还有什么理由说累呢?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上讲台的我尝到的甜头。夜深人静,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支钢笔……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业,家长的一个感激电话就会让我精神百倍,困意全无。这就是一个新教师最真实,最朴素,最舒心的快乐!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第一段:引言(200字)

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今年,我有幸收看到了七一活动的直播。这场盛大的庆典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收看这场庆祝活动,我获得了许多灵感和启示,并从中领悟到了许多道理。

第二段: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00字)

在本次七一庆典中,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贯穿始终的主题。通过七一庆祝活动,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100年中经历了多少艰辛和跌宕起伏。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现在的成绩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带领整个国家屹立于当今国际舞台,不断前进。未来,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其为国家和人民发展做出的贡献,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支持。

第三段: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300字)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庆典,七一活动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基于这一信念,中国共产党继续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公,建设文明、先进、和谐的现代国家。七一庆典中,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通过七一庆祝活动,我更深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全球人民的一个重要财富。

第四段:重申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200字)

在七一活动中我看到了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一直坚信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最根本的利益所在。我也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国家复兴和民族团结。通过接触不同的人和文化,我看到了中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我相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推进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和破坏行为。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收看七一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我在中国共产党的成就中看到了中国的进步,更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挑战。同时,我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的努力和奉献以及其为祖国人民进行的不懈努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为一个更加繁荣的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他是杰出科学家,美国人曾经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也是钱永刚敬爱的父亲。

53年前,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能用于实战的核导弹,钱学森是当时试验总技术负责人。

53年后,在钱学森逝世十周年纪念日(10月31日)到来之际,《面对面》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对钱永刚进行了专访。

5年软禁“禁”不住回国的心。

1955年9月17日,美国洛杉矶码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是来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家送行的。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他争取了整整5年的归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后,开始筹划回国。

当时,钱学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科研条件。为了回国,钱学森先后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脱离美国军方身份。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钱学森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甚至威胁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1950年9月7日,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拘留所里。

钱学森夫人蒋英(生前采访):强大的探照灯24小时对准他,不让他获得休息。每隔十分钟就有一个士兵打开笨重的铁门,伸进头来看看他有没有逃跑。大铁门很重,声音很响很刺耳。

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钱学森的导师等人凑齐了一万五千元美金,将钱学森保释出狱。回家后,蒋英发现,钱学森不仅在这15天掉了十五公斤,而且还失声了。经过休养,钱学森的失声得到康复,但他不能从事自己之前的研究,还必须每月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

1955年6月,钱学森被软禁的第五个年头,他甩掉美国方面的监视,将一封写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辗转寄回祖国。信中说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1955年8月5日,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离开美国。1955年9月17日是钱学森和蒋英结婚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一双儿女返回祖国。

一封神秘电报叮嘱“沿途切勿下岸”

从美国洛杉矶到中国香港,一万多公里,二十多天的航程。启程回国前,钱学森收到了一封父亲钱均夫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很简单:沿途切勿下岸。为了安全起见,钱学森照做了。

当回到上海,蒋英向钱均夫询问这封电报的时候,钱均夫却回答:我没发过。

这封电报究竟是谁发的?成了一个谜。

50年后,外交部解密了部分档案,其中就包括这封电报的底稿。原来,这是外交部担心钱学森的安全,害怕他归国路上发生意外,特意以父亲的名义叮嘱他留在船上,不要上岸。

钱永刚把这份电报底稿复印下来带回家。埋藏在钱学森一家心里的谜,终于解开。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回到祖国。仅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在访问哈军工时,院长陈赓大将从北京飞抵哈尔滨,与钱学森商谈研制导弹事宜。

钱学森(生前采访):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所以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6年10月8日,是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0年之后,1966年10月,两弹试验结合成功。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钱学森教育儿子: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钱学森曾列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人,排在首位的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当年曾经和鲁迅、蒋百里等人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之路。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鼓励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民国时期,钱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一方面学理工,立志“航空报国”;另一方面,他又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像父亲一样,钱学森也对儿子钱永刚的人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钱永刚:他认为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尽可能多看书。我曾经被老师叫去训话,说像你这种条件就应该是全5分,你为什么4个4分?说明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我回去后,父亲看我噘着嘴,问今天啥事不高兴了?我跟他说了情况,我说消灭4分不是做不到,但这得让我少看多少课外书!我父亲听了以后,啥也没说,嘿嘿一笑走了。

经过半学期努力,最后4分消灭了,都是5分。结果回来我爸来了一句,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他们这些大家到了一定程度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不是像我们一些老师要求学生都是100分,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用“身教”告诉孩子什么是“尊重”

回国后,钱学森一心扑在工作上,陪伴家人的时间非常有限。钱学森对孩子的教育,流露于他生活的点滴。

当时,为了照顾好钱学森的饮食起居,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导弹研究,组织上为钱学森配备了一名厨师。

钱永刚:这个炊事员做得一手好菜,(不过)没文化,一个字不识。那时我是初中生,多多少少有点瞧不起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饱经风霜的厨师。

有一天炊事员问我,“永刚,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爸爸妈妈吃饭的时候,都穿着整整齐齐?”这个问题真给我问住了。结果他说了一句让我记了一辈子的话,他说“永刚,那是因为你爸爸看得起咱”。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所以以后我也学着像我父亲那样,不论对待谁,除了有礼貌,更主要是尊重。

钱永刚:从父亲身上最要学的是“爱读书低调做人”

1955年9月,跟随父母返回祖国时,7岁的钱永刚还是个孩子,对父母所说的回国其实毫无概念。长大后,钱永刚才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那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能体会父亲当年的心境。

10月,有关方面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全程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并担任馆长。

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与世长辞,钱永刚也到了退休的年龄。除担任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还是钱学森图书馆首席志愿讲解员。与其他讲解员不同,钱永刚的讲解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带着学生们朗读64年前钱学森登船回国前对记者说的一段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记者:您跟他父子一场,你觉得从他身上看到的作为孩子最要学的是什么?

钱永刚:两条,一是爱读书,这个爱是贯穿生命的始终。成了大名后,探索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他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去服务。二是低调做人,对名对利永远保持低调。

一提到钱学森,估计大家就会想到的是,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冲破重重困难,历时5年多,以及国家为此展开的长期、富有智慧的外交努力,并最终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故事。

钱学森的这种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地方。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很多人记住的多是他在航天和导弹领域的贡献,而忽略了这里另外一个领域,也就是自动化控制,我们在本文的后边会提到,为什么这个领域也非常的重要。

钱学森被他的导师冯·卡门称为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并说: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他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冯·卡门被称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钱伟长和郭永怀两位归国,同样也为国家做出卓绝贡献的科学家,同样也都是冯·卡门的弟子。

由冯·卡门和钱学森共同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的建立,让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出国与归国。

钱学森先生19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他的父亲钱均夫希望他学习工程专业,希望他学成之后,能够实业救国。

1929年,钱学森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

本科毕业之后,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的名额,开启了他的赴美留学之路。

1935年8月,钱学森赴美深造,他原本的专业是航空工程,在未来的深造方向上,父子之间发生了分歧。

钱学森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他父亲则认为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则告诉父亲,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与西方差得太多,只有掌握航天理论,才有超越西方的可能。

蒋百里知道了钱家父子的分歧,他对老友钱均夫说到,欧美各国的航空研究趋向工程、理论一元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钱均夫听了这番话终于应允儿子继续学航天理论。钱学森如释重负,从此对蒋百里感激不尽。而蒋百里则是钱均夫的好友,也是钱学森未来的岳父。

当钱学森即将登上远行的轮船时,钱均夫抖动着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急促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说道:“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舷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1949年的圣诞节前夕,钱学森收到了上海老父亲的来信;父亲告诉他: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神勇之师,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入城后,不打扰市民,夜宿街头。上海的百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父亲在信中还特别告诉他,如今,在上海,已不再有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事,上海的面貌大大改变,整个中国的面貌也在大大改变。父亲在信的末尾嘱咐他,接到这封信后,应及早回归故里,以便把他的特殊才能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国家。

家人与家庭。

从上边的细节里,我们就能看出,钱均夫先生的字里行间和点点生活细节之中,其爱国情怀显露无疑。钱均夫先生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32代孙,曾在原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幼年钱均夫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就读于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钱均夫先生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先祖《家训》的影响吧!(指的是钱镠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下的十条遗嘱)。

很显然钱氏家训和钱均夫身上的精神极大的影响了钱学森。

1935年,钱学森准备留学美国之前,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

蒋百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是钱均夫在求是书院(浙大前身)的同窗好友,也是钱学森的岳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蒋百里的第三女。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早年曾被过继给钱家。蒋百里有“五朵金花”,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钱均夫与妻子章兰娟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活泼可爱,恳求蒋百里夫妇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于是钱家办了酒席,过继蒋英,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与蒋英从小就是青梅竹马。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因为过于思念三女儿,蒋家还是把蒋英接了回去,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没想到,这个原本是钱家的过继女儿的“钱学英”,最后还是嫁到钱家,变成钱家的儿媳。

1955年,蒋英随钱学森回国,长期在中央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

理想与信念。

关于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历时5年多才真正回到祖国的过程,我们在很多地方可能都看到过了,这里就不详细写了。

不过我们可以在这里聊一个问题,也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历史上,真正成大事的人,基本上都会有超乎常人的信念,而这坚定的信念之后,则是他们的理想。

11岁的王阳明,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的时候,他的老师坦然又理所当然的告诉他:惟读书登第耳。也就是读书中状元做大官。

但是,这个答案被王阳明给否定了,他说登第做状元,恐怕不能算作是第一等事。此时错愕的老师问王阳明认为什么才是第一等事。听到王阳明的志向是立志做圣人的时候,老师先是目瞪口呆,后来哈哈大笑,又摇头不止。

我们现代人对于理想、信念这些词多少有些陌生了,甚至是有些排斥,做大官、赚大钱、住豪宅、开豪车,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共识,成了一种普遍的追求。

而如果你和人谈理想,我想你很可能得到的是像王阳明的老师那样的错愕和嘲笑,而不是鼓励和赞许。

其实,不管是任何时代,理想和信念都是让我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困境,坚持到底的终极力量。

理想与信念是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担当。

而人的理想和信念,最初的来源就是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学森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也就是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7月29日,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其实,他在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的主题肯定就是人才。如果把艺术扩大到人文这个领域,可能更容易理解,也更为全面。

其实,钱老的一生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钱老年轻的时候就对音乐、画画、摄影灯艺术门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物理学会、航空学会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艺术与科学协会。

数十年后回忆往事时,钱学森曾感慨:“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交谈时产生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技与人文犹如鸟之两翼、人之双足、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精神动力,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的综合体,继承了古往今来最杰出的精神产品,它对于丰富科技人才的精神世界有莫大的好处。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要实现二者的结合首先就要有具有高度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没有人文情怀、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科技工作者永远只能是一个科技工匠,不会是杰出的科学家。

人文的视野、艺术的视野对于科技工作者并不是可有可无。实践已经证明,那些杰出的科学家都是有着对真、善、美的崇高追求的人,他们有着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与科技表面看毫不相干,可是很多顶级的科学家却从中国的文化中受到了重要的启发,比如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从太极图、庄子中得到重要的启发。

钱老曾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未来的21世纪将是智力战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否会被开除球籍,将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败。”

………..

“中国还有些哲学家,也有这种观点,他们的书过去我看不懂,现在明白了。比如熊十力,他认为人的智慧有两个方面:文化、艺术方面的智慧叫’性智’;科学方面的智慧叫’量智’。过去我说,要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引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张岱年教授同意我的看法。现在看,这个精华就是人类的‘性智’,即人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整体上来看世界。一个人光有科学技术不行,常常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光有文化素养也不行;既要有‘性智’,又要有‘量智’。”

所以,他在1982年就提出建议设立专门的文化学,以对应以研究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的经济学。

上边提到,很多人忽略了钱老在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同时他也是工程控制论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说到复杂系统,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不过,我可以用我的专业,也就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内容略作说明。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就是复杂经济学,而复杂经济学的背后就是复杂系统相关的理论。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亚当·斯密写出《国富论》的时期,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承认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到后来,维尔拉斯将数学引入经济学领域,但是,几百年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历来的经济学家们把假设条件预设的越来越理想化,离生活现实越来越远,很多经济学家也把进化论,以及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试图移植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但是,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的预测好像从来没有准确过,对于以往经济现象的解释也很难复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开始反思这些问题,从而有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提出,经济、社会,包括我们现在的互联网都是复杂系统,很难用简单化思维或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去理解、去预测。

复杂系统理论认为各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决定事态的发展;整个过程非常复杂,没有简单的模型可以预言何时市场走向将会反转。例如,价格在经历了长期的逐渐上升之后,泡沫形成,可能反映出将市场推向更快发展轨迹的一系列因素。然后,泡沫清单中列出的所有特点都开始显现,交互作用,彼此加强。资产价格增长本身刺激了经济,促进了范式的改变。同时,借贷的增长反映出资金找到了好的投资机会,进一步刺激资产价格飙升。

应对复杂系统,所需要的反而是一种智慧的认知方式,这和传统上我们所说的科学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简单的说,复杂系统理论,更关注系统内各部分的互动关系,也就是互相之间的影响和互动,而系统只需要最简洁的规则,让很多事情自动“涌现”,自然生长,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稳定系统。这其实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道理,大自然只是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和规则,并没有通过“规则”来预定人类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实,这些不同反而可以很好的互补,中国文化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终极的道的思考,可以和西方文化里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

这也就是上边钱老所提出的量智与性智的问题。

简单点说,真正的创新或者说人才的涌现,很可能就是在人文与科学的交叉处,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更深入的融合和发展,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那场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伟大的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是一群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极大的推动了科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又是一次中国历史上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直接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五四伟大的爱国精神直接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无疑对社会也有着及其重大意义的。

五四运动的发生距现在已近90年,也许有许多人会说五四运动已经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很多人也都认为五四精神只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我们也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相当的不正确的,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意识形态,有必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认识爱国主义精神。重提五四爱国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那么时值今天,当代的大学生远离了国家和民族苦难的日子,远离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背景下,爱国好像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留于以种形式,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把爱国付诸行动,那么我们今天来重新怀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发扬帝国主义精神是又极其重大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并非要为发扬爱国主义而做出一场哄哄烈烈的爱国行动,我们应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就像的学生资自愿服务西部一样,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你的地方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行动。同时在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遵守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做一名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行为。

所以,就让我们一起从小事做起,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一起为爱国主义精神而奋斗,付诸行动!让五四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永垂不朽!

五月的鲜花,为青春绽放;炽热的阳光,因梦想燃烧。又到一年“五四”时,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青春不老的深厚情怀让这个属于青年的节日永远激情澎湃。“感恩,这是的时代,我们的时代”——一名年轻“创客”锐气逼人的宣言,道出当代青年的心声,唱响古老中国的青春之歌。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机缘,都要承担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使命。从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到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从开拓奋进的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的决胜进军,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千秋家国血未冷”,青春的热血里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涌动着一往无前的执着,承载对人民和国家舍我其谁的责任与使命,熔铸成为梦想、为民族的奋斗与担当。

伟大的时代,让青春的世界海阔天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先生百年前对青年的寄语辉映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的广袤土地,为青年实现梦想、人生出彩搭建起宽广的舞台;层峦叠嶂、水流湍急的“历史三峡”,呼唤敢为人先的少年英雄勇立潮头、担当重任。一如30多年前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导向与社会氛围为亿万青春提供了释放潜能、体现价值的难得机遇。让青春的激情在国家建设中迸发,个人的才能在公平环境中释放,梦想的种子在社会呵护下发芽,无数朝气蓬勃的生命浪花汇聚在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荣,助推中华民族在圆梦路上不断抵达新的高度。

坚定的信念,令青春的脚步铿锵执着。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多元、观念多样的冲击下,追名逐利的诱惑在增多,生活压力、现实理想的落差间,坚守信念的考验更严峻。是囿于物质的满足,以利己的“精算”谋划人生,还是突破一己得失,在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精彩的人生?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赓续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就不会彷徨,在学业、情感、职业的困境中就不会纠结;洞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坚信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坚定民族复兴的必然性,广大青年就会充满涉过激流险滩的信心与勇气,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阔步前行。

梦想渐行渐近的步伐,凝聚着无悔的青春奋斗。“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无论是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抑或在时代大潮中搏击风浪,创造,永远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始终是推动历史车轮劲的动力。把知识储备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到基层和群众中丰富阅历,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将勤于学习与勇于创新结合起来,在继承中突破陈规,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找可行路径,创业终将迎来成功的曙光;把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结合起来,为世界和平、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合作共赢多做贡献,一个开放、自信和充满朝气的中国就将收获更多友好目光,赢得更大发展机遇,也为人类的共同家园播撒和谐与希望的种子。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所有的经历化作记忆,那些年少时为理想挥洒的汗水,为成功付出的艰辛,终将成为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投身变革时代的滚滚洪流,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中砥砺意志、增长才干、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必将收获无怨无悔的青春记忆,在融入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奋斗中绽放永不褪色的青春光彩。

在91年前,一代热血青年为了爱国的目的走到了一起,发出了“救国家于危亡,拯人民于水火”的呐喊,并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一幅中国历史上辉煌壮丽的篇章。也许历史已遗忘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姓名,但五四先驱们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以及他们作为青年一代所坚守的“以社会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却永远将为此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所传颂、继承、提升和发扬。91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五四”已物化为不灭的火种,穿越时空,从20世纪的那一头传到了21世纪的这一头。而当这火种传到我们的手中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问一声“我们如何才能无愧于五四精神?如何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要求?”

我们首先要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到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信念是坚定不移地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的共同事业,我们的一切学习、工作和创造都与这一宏伟目标密不可分。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就不会有勇于进取的持久动力,最终也就难以成就我们的伟大事业。

我们还要发愤学习,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生第一要义。在校园里,我们要学习课本和课堂上老师教授给我们的知识,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我们还要学会自我教育,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将被时代淘汰。所以我们现在要珍惜花样年华,忘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奉献奠定坚实的基础,积累充足的资源。

我们继承五四传统还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既是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又是新世纪对我们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人所未经历的事业。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一切都得靠我们大胆去探索;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事业。所以就要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发扬创新精神。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创新的希望和重任就落在我们的肩上,这也是我们光荣而圣的历史使命。最后我们还要勇于实践,在假日和课余走出象牙塔,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为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同样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成才的课堂。我们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经历大自然的风雨,小树不会成材;不接触社会、不进行实践,我就不会长大。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国情,经受锻炼,我们才能增长才干,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开创新事业,为社会造福,为我们的宏伟事业加砖添瓦。

纪念七一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今天你是否能看见雷锋的存在,雷锋的影子呢……假如你在路上摔倒,是否有人扶起你呢;

假如你在公车上丢失钱包,旁人看见是否会见义勇为呢?

假如你不敢过马路,是否有人来帮你呢?

你们是否会感到熟悉,身临这些事情的时候,感到酸、苦、涩。可就就是这个时候了,有一个人伸出了自己的手,去扶你,去帮助你,你为了面子将他敢走,并说这种精神过时了,还是心存感激地接受帮助呢!

当有些人对雷锋不屑一顾的时候,雷锋却悄悄地出国了,我们不敢到轻松,直到这个时候才想到雷锋,后来,想起雷锋的时候,我们感到震惊,也感到无比地自豪。雷锋作为我们人民军队的普通一兵,却名高天下,被世人所敬仰,这样的事只有在今天,在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时,才能理解!记得小时候,雷锋的故事就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里,我们在学校参加义务劳动,悄悄地做了好事不留名,雷锋的精神就象春天绵绵的细雨,以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滋润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有时候我觉得雷锋离我们好远,有时候又好近啊,大家对这样的情景一定不会陌生。两手一摊“拿钱来”。如果没有钱想让他帮忙,门都没有。可是,有时候雷锋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周围,_年5月汶川大地震的袭来,让全国人民心情紧张,每一位救援人员没日没夜的寻找下一个生命,在救援完成的时候。他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单位,就悄悄地走了。象他这样的好同志在我们的周围真是数不胜数。部队中有许许多多的创业者,在六十年代他们就毅然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这艰苦边远地区,担负起艰巨的国防科研任务。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老黄牛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不正闪耀雷锋的思想吗!是的,正是这些象雷锋一样平凡、普通的人们支撑着一个大厦,支撑着我们共和国的大厦!他们从没有奢望过什么,当他们看到这座大厦越发宏伟、越发坚固时,他们笑了,欣慰地笑了。雷锋的精神不正是在这些人中得到发扬与延伸吗!

难道只是带着红领巾的孩子都在寻找雷锋吗?难道只是老爷爷、老奶奶在挤公共汽车的时候都在怀念雷锋吗?难道只是不是人人都希望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吗?这一切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毫无疑问,雷锋的精神没有过时,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雷锋。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雷锋回来了,整个世界就象等待春雨的麦苗,渴望、迫切地吮吸着这一场雨露,希望在明天绽放美丽的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082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