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的结论(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4:50:13
音乐论文的结论(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8 04:50:13     小编:文轩

总结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我们思考、反思并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总结时应该如何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实证资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一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xx年开始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程》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20xx年3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把音乐鉴赏、舞蹈鉴赏等课程作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大学音乐鉴赏、舞蹈鉴赏由此上升到一定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音乐鉴赏等课程,掀起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热潮。然而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中小学阶段普遍设有律动、音乐等课程,到了高职阶段相关课程的开设几乎为零。

因此,要构建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疾学生音乐舞蹈文化,首先需要职业院校对此有足够的重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将残疾学生音乐舞蹈教育纳入到课程建设中,才能让音乐舞蹈走进课堂,让残疾学生吸取其中的养分,提高残疾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立足残疾学生类别、心理特点及所学专业,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

面向残疾学生的音乐舞蹈教育,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人群的教育需要,通过歌唱、欣赏、律动、舞蹈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特殊教育职业院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学生的残疾类别与心理特点等确定教学内容。比如听障生在中小学阶段大多学习过律动课程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更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可以开设“舞蹈鉴赏”课;根据盲生所学专业(如康复治疗、推拿)的特点,可以开设“音乐欣赏”课,把中国古典音乐融人到中医推拿中,课堂上从学生熟悉的古典音乐作品导入,将音乐欣赏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其对古典文化及中医文化的认同感。

(三)提高音乐舞蹈类课程授课教师的业务能力。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授课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提高音乐舞蹈类课程授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音乐舞蹈类课程的教师应了解各类别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特殊的教育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如听觉缺陷导致听障生的动作不够灵敏、协调,缺乏节奏感,因此在听障生舞蹈训练中,除了节奏感训练,还应包括舞蹈姿态及情绪感觉的表达。教师应加大模仿训练、基本功练习以及舞蹈意识和气息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内在情感。而盲生往往内心敏感、脆弱,遇到阻力时缺乏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教师可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校园文化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的。音乐在青年的道德观念和健全心理人格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教育就是以自然的、艺术的美感把音乐舞蹈教育渗透到残疾学生生活中去,引导残疾学生了解美、懂得美、珍爱美、爱真美。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舞蹈文化氛围,让残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1.利用校园广播向残疾学生传递音乐舞蹈文化知识,定期开设音乐欣赏等栏目,让残疾学生在茶余饭后听着广播学会欣赏美、发现美,通过音乐作品培养残疾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同时为盲生和肢残学生开辟“我是歌手”栏目,让他们走进广播室,将美妙的歌声传遍整个校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排解他们的一些不良情绪。

2.利用宣传橱窗开设音乐舞蹈专栏,普及相关的音乐舞蹈文化知识。在专栏的内容方面,可选择残疾学生感兴趣、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内容,比如有关残疾人艺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演出,身边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省残疾人艺术团的同学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残疾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3.利用校园走廊悬挂一些音乐舞蹈名家的图片,尤其是一些跟残疾学生有着同样经历与背景的残疾人名家,更能引起残疾学生的共鸣,比如贝多芬、阿炳、邰丽华等,让这些名人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4.结合学生残疾类别的不同,定期邀请相关的专业教师开设不同的音乐舞蹈类讲座,比如对聋生开设以视觉效果为主的舞蹈作品欣赏等相关讲座,对盲生则开设以听觉效果为主的音乐欣赏等相关讲座。

5.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活动,选择适合残疾学生欣赏的音乐舞蹈类节目,让残疾学生感受音乐舞蹈的特殊魅力,让他们在欣赏过程中愉悦身心、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舞蹈实践平台,让残疾学生在载歌载舞中获得技能。

1.利用我国传统节日以及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残疾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舞蹈才能。音乐是一种极具渗透性的力量,对残疾大学生人格的影响是渐进的、长远的。残疾学生在积极投入排演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自我磨练与自我实现。

2.利用学校各类文艺社团,为残疾学生创设在课余与同龄人互动和交流的机会,比如定期的合唱社训练、舞蹈社排练,各类音乐、舞蹈沙龙等。在长期的熏陶中,音乐舞蹈教育自然而然地融人到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和格调的同时,也促进了残疾大学生与人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

3.利用各类校外联谊的机会,让残疾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普通大学校园,融人社会,与健全学生交流与分享音乐舞蹈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残疾学生的音乐舞蹈技能,同时也让健全人感受特殊的艺术,弘扬特殊教育职业院校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残疾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4.成立残疾人艺术团,创建特殊教育职业院校音乐舞蹈文化品牌。特殊教育院校中有音乐舞蹈才能的残疾学生很多,如聋生的模仿能力强、舞蹈表现力强,盲生音乐感受力强、听觉灵敏。成立校残疾人艺术团,不仅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展现才艺的舞台,同时也丰富了学校文化。

(三)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

领导重视、各部门配合、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才能让音乐舞蹈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适时调整音乐舞蹈艺术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和方向。其次,完善各类制度,如《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学生第二课堂管理办法》等,规范校园文化中音乐舞蹈文化教育的有序发展,使得校园文化既能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同时也不失品位及艺术格调。第三,各部门通力合作,在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舞蹈教育实践形式,创造音乐舞蹈教育实践机会。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大力改革,更加注重人们的思想情感,在音乐中需要把情感融入到旋律中,音乐论文的写作主要体现出了写作者对音乐的领悟和实践的一些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化和书面化的一个过程,所以,音乐论文的写作要求有一定的严格性。论文内容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了写作者对音乐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同时也体现出了学术的规范性和素养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音乐在论文的写作特点,并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注重旋律的同时也比较注重情感的投入,很多研究者和兴趣爱好者通过音乐论文写作来发表白身的观点和见解。规范的音乐论文要求体例和格式的绝对正确,并且应提高音乐论文的写作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论文格式。我国很多音乐论文写作者在写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选题角度和写作技巧等,使内容和格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在此基础上需要对种种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进一步推动音乐学术论文的规范化。

(一)创见性。

创见性对于音乐论文写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核心。创见性有两层含义,一个指的是观点的新颖和新方法的提出,另一个是指根据新观点来打破旧观念,用新的认识和方法来替代旧的认识和方法,也可以表述为对前人事物认识的一个补充和综合。在音乐论文写作中可以看出,所有的论文中存在大量的抄袭和剽窃现象,对他人的音乐论文作品进行复制,粘贴,成为自己的作品,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少之又少,真的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微乎其微,在此种情况下就失去了论文的创见性。

(二)学理性。

人类的各种活动最主要的是靠理性认识,它是人类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对一件事物本质的认识。人类对一件事情的理性认识最终的结果就是理论,这种理论必然有一定的事物高度和深度等特点,所以,学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音乐论文写作的诉求,这种诉求的表达就需要写作者尊重科学、论点正确、推理符合一定的逻辑和论证严密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做到判断的正确性,对自身音乐的研究结果持肯定的态度,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应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在论文中真正表达自己的诉求。

学理性有一定的成果和一定的理论高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成果和理论高度。学理性特点要求写作者对自身提出的各种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不断的探讨,敢于假设推理,得出具有科学价值的结论;另一方面,写作者还需要对自身提出的见解进行系统的论述,做到原理阐述、权威论断和前人的引用,提高文章的说服力,达到一定的论文水平。

(三)规范性。

音乐论文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音乐理念的规范阐述和论文格式的规范书写,在进行论文的写作时,由于论文的文体有所不同,使写作格式,规范性和体例等也有一定的分明,呈现出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异。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人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并且详细的介绍了其中各个不同的文体特征。

音乐论文的写作是论说文的一种形式,根据论文的结构来分析,很大程度上包含标题、署名、序言、本论和结论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构成了音乐形式的论文,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有很大的区别,学术论文主要包含了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几个部分构成,不管是哪种论文都对语言的要求很高,一般情况下要求简练、通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等,与此同时,使用的表格和图片要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论文观点的要求。音乐学术论文在格式和规范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写作者在写作时,错误的地方比较普遍。

(一)选题问题。

音乐专业的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很少涉及到文学,音乐论文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第一次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文学创作,所以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写,最让学生止步的是对论文的选题,没有一个明确的选题方向,使得论文无从下手。由于学生日常对文学知识积累不是很多,在选题中就出现了一些思想重复,内容空洞和宏观过度等情况的发生。通过对学生的音乐论文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大多学生喜欢以浅谈为中心进行论文的学做,比如,《浅谈音乐与文学》、《浅谈中国民间歌曲》等方面进行选题。这些题目的选择内容不但空乏,并且讨论的范围比较大,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由于没有更多其他学科知识而出现力不从心,到最后就出现了东拼西凑的情况。

(二)写作技巧问题。

音乐论文的写作除了格式正确之外更多的是写作水平的高低,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因此,音乐专业学生对文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不够,平时又不太喜欢阅读和写作,长此下去使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逐渐下降,对一个问题不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因此,学生应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论述的描述在很大情况下只有感性的描述,理性的描述比较少,所以,很多时候会把论文写成总结或者报告。在对音乐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资料的使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1)学生对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者混为一谈,不能够对其进行恰当的运用,就出现了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抄袭的现象;2)在写作时,没有对参考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采用了很多的引用和转述语句,导致整篇文章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写作规范问题。

随着我国对学术历史的不断深入研究,学术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对学术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此同时,对论文内容各个部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如此,学生所写的音乐论文也必须保证论文格式的规范。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音乐论文写作时,对写作内容格式的规范性不清楚,对论文最基本的格式都不知道,写出的音乐论文格式都不具有规范性,对此种情况有人提出建议说,对于格式问题由打印部进行统一的处理,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行得通。我国一位文学家曾经说过:“严格的形式规范是使学术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音乐论文在写作时如果能够对格式进行严格的规范,那么,音乐论文将能得到更好的进步。

(一)选题要注重与音乐基础课程的衔接。

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时要培养其学术兴趣,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学生中有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术研究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师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要有多种知识的运用。音乐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联系程度有限,使得学生其他专业知识比较少,音乐论文的写作趋于综合,所以,教师在音乐课程讲授的同时,还应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音乐学习中了解论文内容并且进行系统的掌握,比如,在音乐专业的基础上,对文学和历史等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学习。

(二)多种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

由于专业课程的讲授只关注一个方面的知识,对其他知识涉及到的比较少,音乐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单一性,使学生在论文的写作和选题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此基础上应采用多种方式来扩展知识面,对这种知识单一的现状进行必要的改善。

对音乐系中的选修课内容进行必要的丰富,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对课程进行选修,以此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这种选修课程来弥补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且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实行论文辅导导师制。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加固,对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很多高校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和导师进行直接的对话和沟通,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指导。这种指导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因为音乐专业教师讲究的是技巧性,不能够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沟通关系,所以,导师在其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导师对音乐专业学生比较重要,如果导师能够做到以下两点就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论文水平得到提高:1)给学生介绍音乐界学术情况,提高学生兴趣;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对音乐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音乐专业不管是从内容结构安排还是性质上来讲,和其他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是音乐的技巧,并且每天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消耗了很多的时间,长此下去,使很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文学学习的兴趣,还有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音乐专业的学习只要把握好音乐方面的知识就行了,所以,学生对音乐论文的写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习文学时只是草草应付,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影响音乐专业课,使很多学生出现抄袭行为,蒙混过关。

由上文可以看出,音乐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比较严格,不单单是格式的问题,还涉及到学术规范和研究等具体问题,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规范化使音乐论文得到更大的发展。实质上,音乐论文的写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在其中不但能够学习到各种研究技巧和写作技巧,而且对所学知识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巩固,使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为以后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音乐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三

每样东西都有不同的优点。每一件事都令人陶醉。音乐,让我陶醉,问我为什么?正因为音乐有它独特的魅力,使我陶醉,使我坚强和勇敢,这使人做白日梦,就像美丽的月光,音乐使我。

当我和同学吵架,互相吵架的时候,我陶醉在那首美丽的歌谣“友谊地久天长”中。音乐有一种力量促使我与朋友相处融洽,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每当我想念它,担心它,“担心”这首歌也会在我的耳朵里响。我喝醉了,我的眼泪会掉下来。这首歌里的每一个字都让我感触很深。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每当我委屈,难过。当我悲伤的时候,“夜晚当星星哭泣”这首歌不断地在我的耳朵里回响。我将仰望群星,告诉自己不要再哭泣,要向群星学习,努力闪耀,不要悲伤。每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听到“放开自己”这首歌,我也会学会放开自己,努力冲刺,战胜困难,勇敢前行。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四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阶段,对于幼师来说不仅仅需要学会如何教育幼儿,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其中音乐内容的学习就非常重要,所以幼师院校对于这一教学理论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改革,只有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幼师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够具有更高的素质,也能够把更多的艺术、知识、品德传授给幼儿,因此幼师院校音乐理论教学的改革不容忽视。

关键词:幼师院校;音乐理论;教学改革。

现阶段,对于幼师的教育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其中不仅仅是幼儿的培养方式以及德育教育,还包括艺术教育的内容,其中音乐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音乐教育中的理论教学改革不容忽视。音乐理论教学主要包括三点内容,这三点内容的学习对于幼师音乐理论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中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幼师院校中音乐理论教学的改革内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师的发展和进步。

一、音乐理论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

现阶段,师范院校中对于幼师教育额改革,不仅仅需要关系到教学手法,还需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了解,针对幼师师范校园中的音乐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音乐基础课的理论内容,有基本的阅历,还有视唱、练耳等;第二部分就是技术理论课程,和声、作曲等;第三个部分就是历史理论课,主要就是音乐的艺术概括,以及中外音乐历史等内容[1]。对于幼师的教育来说,音乐本身就是听觉上的一个艺术,所以什么音乐理论的学习都无法离开实际的音响。所以还需要在感受实际的音响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音乐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现阶段师范院校对幼师的教育也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内容,所以在音乐理论的教学中也开始增加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也知识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变得更加有趣,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幼师为了把理论知识更好的使用,师范院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学生日常技能的训练,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感知的能力,这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二、加强音乐理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在师范校园对于幼师的教育过程中,想要保证幼师能够接收到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还需要关注到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有效改善幼师的学习情况,促进其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随着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所包括的有幼师的教育,同时也有幼师对幼儿的教育,但是单单在这样的关系下观察,就已经能够看出,只有保证幼师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向幼儿传递知识,幼儿的各方面素养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2]。在师范校园中,对于幼师的培养属于最为重要的内容,所以幼师还需要具有更加广博的音乐基础,主要就是只有保证幼师的扎实功底,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其发展,也能够在后期被幼儿教育行业所需要。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范院校教学改革还需要把音乐教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国外研究所结合,并且结合现实的知识内容,保证音乐理论课程在学习之后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具有更加良好的深度和广度,以此保证幼师对于幼儿的音乐教学能够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引进现代教育的理论。

现阶段学生是社会中各个信息加工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主动构建人员,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的教育理论内容,能够在学生欣赏和演奏音乐的阶段更好的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情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得出最终结果,把教学理论内容进行同化和迁移[3]。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内容的不断加入,老师在对于师范院校幼师的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够仅仅使用教材的内容,还需要把知识进行多范围的拓展,所以老师还需要使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老师也可以把音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多媒体方式的教学,把教材的内容总结和归纳最终做成ppt,这样在教学中引进现代的理论内容,幼师也能够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知识内容,以此良好的促进幼师的发展和进步。

四、加强音乐理论和其他教学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新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提出,同时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也逐渐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所以能够看出,这两点内容的结合,导致现阶段幼师师范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出现众多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的改革,这样才能够合理的培养出与基本国情相符的幼师人才。同时针对音乐教学中理论课程的学习,老师还需要把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和结合,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多种教育,并且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之下达到多学科内容共同进步的效果,所以音乐理论知识和其他教学的联系,对于师范院校的幼师,音乐理论课程培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探讨和分析能够得出以下结果,目前来看,很多幼师在学习的阶段觉得音乐理论课程并没有什么用处,甚至在未来的幼儿教学中也完全不会和幼儿讲解如此高深的内容,这也是很多师范院校放弃这一内容教学的主要原因。但是实际上能够看出,对幼师进行理论内容的教学,能够有效的促进其未来的发展,对于幼儿教育工作作出良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2]刘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经营管理者,20xx,18:405.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五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最多,有4299954人,占全国苗族人口将近一半(48.1%).苗族的历史十分悠远,多数研究者认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是可考的苗族最早的文化源头,也有学者认为苗族族源只能上溯到三苗.

苗族自古能歌善舞,苗乡素有“诗海歌洋”之称.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为苗族音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苗族的隆重节日,有苗年、吃新节、芦笙节、姊妹节、四月八、六月六、牯脏节等等.任何节日苗族青年男女都积极参与,因为节日不仅仅是祭祀祖先、联系生产,这种节日聚会也为他们提供了对歌的好机会、大舞台.节日时,人们几乎都可看到苗族青年男女成双结队唱情歌、谈情说爱的情景.苗族自古就有“歌场定终身”的习俗,即青年男女以歌言情,以歌择偶.《夜郎史传》的《夜郎君法规》第九条规定:“四方的民众,所有的臣民,男女婚姻事,不准硬逼,男女相慕爱,歌唱定终身.”在苗族,许多村寨都辟有专供青年对唱情歌的场地,即游方场,游方歌是苗族情歌的专称.

二、游方。

由于贵州苗族多聚族而居,同寨同姓,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习俗,严禁在寨内求偶.因此未婚男青年,唱着游方歌,到邻寨或更远的地方寻偶,也就是俗称的“游方”,苗语的游即串,方即通婚的寨子.游方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进行,地点多在专为青年男女交际而设的“游方坪”(位于寨子附近的空地,有的设在山坡,又叫“游方坡”).由于各地文化习惯的差异,产生各种不同的称谓和方式,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叫“野外情歌”,黔中南一带叫“坐花坡”,贵州榕江、从江和广西大苗山一带叫“坐姑娘”,贵州西北部地区叫“走月亮”,还有的地方叫“情歌”或“玩表”与“采花”.

历史上有关于苗族游方的记载,如《苗俗纪文》:“男子壮而无室者,”“悉登山四望,吹树叶作呦呦声,未字之女群从之.”《永绥厅志·苗恫篇》记载:苗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男女邀约于野,以歌传意,父兄知而不禁”.《黄平州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吹笙间以山歌,木叶两相色引于深沟密菁,促膝私语,谓之“摇阿妹”,又谓“摇马郎”.“揺阿妹”、“揺马郎”即游方.

三、游方歌的内容。

游方以对歌贯穿始终,一对青年男女从认识到结合,一般要经过集体对唱和单独接触的两个阶段.从素不相识到相互熟悉,渐至情深,都是通过对歌形成的.这种歌的顺序一般为见面歌、青春歌、赞美歌、求爱歌、相爱歌、分别歌.后生们先唱《邀妹歌》;应邀前来的姑娘们则以询问后生的来意、住址、姓名起头,回唱《见面歌》;然后是男赞女谦的《赞美歌》;接下来双方便开始唱《初相会》、《热恋歌》等,进入实质性的情歌对唱.对歌经常是通宵达旦,直到“阵阵鸡叫催别离”才依依惜别.

1.初会歌:包括问答歌、见面歌、约会歌等.这是青年男女初次相会时所唱的歌.由于歌唱者双方都还陌生,歌词一般比较委婉,饶有风趣,显出了那种曲折、羞怯的思想感情.

2.赞美歌:是青年男女双方在品貌和性格方面产生好感而互相赞美的歌.如赞美对方长得美丽或英俊,唱歌唱得好,聪明灵巧等.如《你的歌声映进我心窝》、《你的衣服映在我眼里》.

3.求爱歌:男女双方在互相爱慕,心心相印,即将成对时唱的的歌.如《两人唱到月亮落》.

4.盟誓歌:到双方情谊更深的时候,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心中深情,难以言表,于是就要唱盟誓歌,以表心迹.如《两心相结,万年不离》.

5.送别歌:送别歌是歌唱男女聚会又分离时依依不舍之情的歌.这类歌情深意切,柔肠百转,催人泪下.如《清清的河水流走了》、《你的情意留在我心里》.

四、游方歌的音乐特点。

1.曲式结构。

游方歌中,比较简单的是一段体曲式,即一句乐曲作无限反复,只在结束时才加上一至二小节用衬词唱的尾声收尾的曲式.如下例《晚上想的多》:

2.曲调特点。

游方歌的曲调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其音乐风格与本地区的飞歌有密切联系.尤其唱法上独具特点.在多数地区男女都用假声的细声唱法.演唱时音量由弱到强,歌词语调、声腔因以感情的需要会发生的一些变化,从而引起音律的浮动以及细微的装饰、连续的下滑音等等,形成了游方歌的特有的风格.

3.织体结构。

游方歌,大部分都是单声部的男女对唱形式,近年来在黔西北的纳雍、大方、黔西、织金,黔西南的普定和黔东南的台江都发现有多声重唱形式.这种多声形式一般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男声或女声演唱的单声部分,即引子;第二部分是男女重唱部分,一般是由男女声起声不同步、自由模仿或是节奏对比而形成的,它的特点是衬腔式的多声形态.如下例:

参考文献:

[1]李惟白.苗族音乐[m].贵阳: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李黔滨,杨庭顺,唐文元.贵州民族民俗概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xx.

[3]兰水.苗族“游方”歌选[j].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57.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六

我是个热爱音乐的人,喜欢音符索绕身边的美妙感觉。我会为了一首想听却总是听不到的歌而怅然若失,会为了一张cd上的一首曲子跑遍城市所有的cd店,会为了自己喜欢的歌手的声音而激动得忘乎所以……音乐的魅力是无法估量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几乎让全世界成为它的俘虏,成为它永远忠实的fans。不同时代的音乐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也是时代特征的体现。上个时代的校园民谣是当时音乐的`主宰,叫得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高晓松。高晓松的歌词是一条青春的河,轻而易举地将人浸润。老狼《同桌的你》听上去很是舒服,也很惬意,不知寄托了多少人青春时代的甜蜜梦想。

以前,音乐人在众人眼中必须是全能的,会作词、作曲和演唱。现在的音乐将过去颠覆,开创了我们特有的音乐新时代。我想首席代表必是jay——周杰伦,昨日双截棍舞得很漂亮的无名小卒,今日声名鹊起的实力歌手,明日万众瞩目的天皇巨星。他的迅速走红并未带来太多惊叹的目光,似乎在意料之中,他的专辑销量一直居高不下。有人批评说他咬字不清,我认为这也正是他的独特出众之处。他的大多数歌都是自己作曲的,一种modern的曲风,糅合了一种蒙眬感,让意韵与心境得以含蓄却又淋漓尽致的呈现,让曲韵的表现力和张力及其鉴赏性得到极致发挥。或是躁动不羁,或是温婉缠绵,百变风格让人欲罢不能。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音乐的突出特点——张扬个性。周杰伦应该算是当今流行歌手中很成功的一位了。我做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人以为jay的作曲及演唱方法是非常成功的,极少数持否定意见的人也只是不喜欢他曲子的风格和类型而已,可见周杰伦的音乐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唯一遗憾的事是jay不会作词,不过会不会作词在当前似乎关系不大,很多歌手是连曲也不会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严格地将音乐人和歌手区别开来的原因。jay的歌被广为传唱理所应当,但我建议大家不要一味地模仿。jay对于他的字音清晰问题可以处理得很好,如果大家盲目模仿,一旦丧失了原来良好的发音能力,可就要抱憾终身了!

说完了周杰伦,我不知道该谈谁了,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娱乐圈里,想找到一位时代的代言人,也着实不是易事。每个人心中皆有杆秤,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对时代音乐的认识,所有的都要留给你们自己来细细品味。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七

当我开心或不开心、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当我感到孤单、想家的时候,音乐一直都在我的身边。

——题记。

音乐就像是魔术师手中的魔棒,不同的咒语就有不同的变化。音乐可以像潺潺的流水一样悠远清脆,可以像燃烧着的柴堆一样热情似火,可以像杜鹃的啼叫声充满哀伤,也可以像春天的到来,到处都是乐的踪迹。无论你心情怎样,无论你面对的事情有多复杂、多困难,音乐都可以让你的心平静下来,让你的头脑冷静下来。这就是音乐的魔力所在。

音乐就像一本编写着人生的书,每段音符都诠释了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的纪念册》纪念着朋友间的永恒友谊,《祝你一路顺风》挥洒着友人相别的眼泪,《父亲》倾诉着儿子对父亲的爱,《遇见》期待不期而遇的爱情。虽然不是同一首歌,但每段音符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听着音乐,就像回味着、想象着我们的人生。

音乐就像一幅画,而音符是这幅画的线条和色彩。《天路》唱出了青藏高原的清新的空气与挺拔高山,《自由飞翔》绘画出西藏草原的辽阔、天空的万里无云,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图画映入眼帘。

《月光光》这首广府民谣,演绎着岭南文化,令人回忆起多少童年美好时光。巴西的音乐让我们看到那里热情奔放的人们在欢腾跳舞,西方的爵士乐则是一幅温柔而浪漫的舞蹈。其实不同地方的音乐,给人不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视觉上的盛宴。

我喜欢汪峰的音乐,苍凉而又直指人心,震撼人的灵魂。他的音乐传达着热情与力量,表达对社会的思考与愤怒。他的音乐能让人在这个物欲横流、浑浑噩噩的年代能够有勇气再次去追求怒放的生命。我喜欢周杰伦的音乐,中国风的曲调,浓郁的情绪,曲美的心碎。我喜欢五月天的音乐,虽然他的`音乐没有《高山流水》的悠扬和典雅,也比不上贝多芬激昂、雄伟的交响曲,但他的质朴浅白而又真实的音乐唱出了80、90的心声,唱出了坚持、信仰和理想,唱出了友情的可贵。

音乐的魔力真的是不可小视。音乐可以千变万化,可以绘画出不同的图景,可以忧伤我们的忧伤、快乐我们的快乐,可以给人以力量、助我们前进。音乐魔力,非凡魅力。

情之所至,歌以咏之。一段时光,化成一首音乐,一首音乐,陪你一段时光。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八

摘要:小学的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了解音乐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丰富小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如今,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融入到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之中,并对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及质量产生了许多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情境化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情感情境为例探究了情境化教学模式对小学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情感情境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感知力,也可以丰富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及形式。当前的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需求出发,通过教师运用多种情境辅助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并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来感知事物,且对动态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把音乐教材中各种抽象晦涩的文字和图片以更加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在视听结合的双重影响下深受启发与感染,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又能加强学生对音乐教材相关内容的认识和掌握。音乐的课堂教学相比于其它课程来说,更应该保持课堂氛围的轻松和愉快,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音乐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创设直观化、形象化的情境来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歌曲欣赏、歌词创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传统民谣《乌苏里船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吹奏琴笛来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旋律中所蕴藏的意境之美,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演展开想象与联想,把听到的各种形象直观化、具体化,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音乐奥秘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机[1]。在讲授《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可以借助动物世界中的各种音乐来指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神奇和奥妙,并通过对不同动物和植物的观察来让学生逐渐融入到大自然的奇妙环境中,提高学生对学习这首歌曲的主观积极性。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专门的音乐厅或音乐教室进行深入地学习,加强学生对各种乐器的了解,鼓励学生自由搭配组成小型“乐团”,指导学生完成乐团的日常练习和培训,最后通过举办音乐会和汇报演出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音乐才华和团队配合的魅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的内在规律。教师设置具有引导性和指示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结构,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去深刻理解音乐。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音乐作品别样的美感,这就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在学习《龟兔赛跑》这一课时,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加深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室的帮助与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乌龟和兔子各自所具备的特点,并对学生的个体思考进行启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自己对比音乐的节奏快慢,并分析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境[2]。兔子相比于乌龟来说速度很快,所以与之对应的音乐节奏也很快,而乌龟慢悠悠的,它的音乐也就应该是节奏舒缓的,如此一来,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创设情感情境,提供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人类心灵的一座桥梁,其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时空,无须过度的言语描述,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去体验,并能产生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共鸣。音乐有让人回归自然、还原心灵本真、超脱世俗纷乱的功能。情感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最显著的特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曲作家的创作心境和情感表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坚韧自强的奋斗精神。例如,在讲解《我的祖国》这一章节时,可以用《义勇军进行曲》来创设一个爱国情怀的情感基调,用雄浑壮阔的曲调最大程度地点燃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然后选让学生学习《红旗颂》,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比学习[3]。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知道,这两首歌在前奏方面虽然有些相似,但是相比而言,《红旗颂》的紧迫感更加强烈。学生在学习这些爱国主义歌曲时所彰显的爱国情怀和红色精神,正是情感情境所激发出来的,这些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进取的心态,用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鼓励和支持他们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四、结语

如今,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情景教学模式,整合多种情境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欣赏音乐能力和审美素养,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音乐的课堂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九

摘要:音乐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作为提高学生性情、审美、道德的基础学科,有着其他课程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目标等方面都给小学音乐教育进行一次理论改革。新课标的实施,不仅要求一线教师具备实施的理论根基,还要依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用新颖的、综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细节中循序渐进、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这是新时代背景下课标实施的重中之重。

在小学教学内容中,音乐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听觉艺术,它借助听觉唤起学生内心思考和灵魂体验,通过很多教学手段,如,打击乐器、肢体律动、戏剧表演等外化为情感表达,以此促进学生有所感、有所现,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平衡发展。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概念内涵。

不同的老师对“音乐教学方法”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释,但对教学方法的实施意义有着一致性:首先教学方法不能脱离学生,依据“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来设计教学;其次,教学方法的支撑和融会贯通的作用,它流动在音乐课程的各个环节,既能服务于教学目标,横向明确目标的方向,又能在纵向丰富教学知识内容。可以说,好的教学方法是课程设置成熟化、人性化、灵活化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标中,小学生音乐的学习被分为两个阶段,一年级到二年级为低龄阶段,三年级到六年级为高龄阶段,他们在年龄上的差距导致了其在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不同,因此,结合不同阶段小学生在生理上的音乐反应能力和心理的接受程度,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音乐的教学活动必须生动。音乐课不是一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也不是借用音乐直接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教育的严肃课程,而是依据音乐本质,建立一种活泼的、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音乐教学形式,来体现科学的音乐精神。所以,教学方法也要依据教学对象一般的生理心理变化、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音乐课上也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起来,尽情体现音乐的美、抒发自己的感受。

(二)音乐教学方法分类。

国内小学的音乐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主要为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和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四种。体验性包括“欣赏法“”演示法”等,实践性包括“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语言性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等;探究性主要是以探究、发现为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学习、获取经验的一种方法。小学音乐课要有效运用教学方法,抓住关键、把握规律、变“静”为“动”,要结合教师的个人特点灵活展开。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影响音乐教学法的因素。

首先,课改是音乐教学法改变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课改后,音乐课要求变学生为课堂主体,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音乐课程的设置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其次,国家公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出重要指示。质量问题就是指小学课程能否有完好的质量,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音乐是实践的'、直接的学科,学生要从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听,让学生做,是无法让他们完全理解音乐美的,因此,音乐教学法的选择需要技巧,更有一定的难度。一种教学方法不能贯穿一堂课,更不能完成整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一个万能法则,只有靠教师经验的积累来掌握。”教师是教法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中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音乐,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音乐教学法的创新体现。

20世纪以来,各国的音乐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对各种优秀教学方法的借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音乐教育,至今,还有深刻、广泛的影响。

1.对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借鉴。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本人创立的教育体系,本质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它是一种综合的音乐教育,将音乐、语言、动作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教学,通过音乐培养一个感性理性平衡发展的人。就如奥尔夫本人所言,“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该教学法参与性强,要求学生在唱、奏、动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乐句、结构、情绪、要素、风格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符合小学生爱动的生理特征和“做中学”的认知方式,让小学生能够以一种有效的、有趣的手段参与到音乐的感知、体验和表现中来,体现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并让学生在即兴表演过程中激发创造力,从中体验音乐的乐趣。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法之一,目前,被我国小学音乐教师广泛借鉴。

2.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的借鉴。

至今仍被一线教师不断运用的瑞士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依据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的音乐教学。“体态律动”是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进行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节奏教学“”视唱练耳”和“即兴”。该教学法不仅丰富教师的课堂手段,重要的是将音乐与学生自身结合,让学生在教师有意义的引导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学生的体态动作和音乐有着紧密关联,通过动作可感知音乐的乐句、节奏、结构、情绪、风格、要素等,这一切来源于人的本身。

参考文献:

[1]郁文武,谢家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尹爱青.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英奎主编.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义务教育阶段)[m].开明出版社,2003.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

内容摘要: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二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文章就这两个方面论述东方“同情观”对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东方“同情观”中国古典音乐审美。

一、东方“同情观”对审美思维的影响。

“万物有灵观”是东方原始自然宗教的核心,是先民对外界自然物原初的看法。他们相信万物是有灵魂、灵性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灵魂在千变万化中可转变为各种动植物。因此,先民们认为,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是同情同构的,是相互感应、彼此渗透沟通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就是东方的“生命一体化”观念。原始初民在深信各种形式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基础上,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自然力加以拟人化或人格化,赋予他们以人的意志和生命,把他们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具有相同的生命和思想感情的对象。他们认为,那些活动量愈大的对象,物活感愈强,生命力和情感也愈充分。既然自然事物同人类的生命现象和感觉思维有相似之处,原始初民就以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外在自然,以一种特别的情感和心理去体验外部的世界。因此,他们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外部事物,他们以己度物,以类比的、拟人的眼光去想象、猜测其他生物的活动,对植物与动物产生了“互渗”的、生命交感的“物我同一”“物我不分”的情感。这种“以同情同构、物我交感、物我互渗”的“同情”的结果,形成了自然物与人之间“生命一体化”的生命“同情观”。这种“同情观”影响着东方的原始初民审美观的形成,因此,在“万物有灵观”的支配下,根据万物的“同情观”,形成了东方的审美思想。

由于东方审美“同情观”就是东方审美的基础,所以,在“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东方审美最核心部分就是天人合一,关注人的生命,以旺盛的生命力的形式为美。这种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同东方人本主义的宗教观念、东方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念一起构成了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由此导致了东方民族无一例外地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动物、植物的形态为美的特点。埃及美学思想力求表达生命永恒的理念。印度美学中的“梵我如一”的人生理想,正是对人的生命无限延伸的渴求。印度大量性感的雕塑人像,也是表现性力崇拜和对健美的富于性感的肉体的赞美。日本美学可以说是森林美学或植物的美学,植物的生命状态成为日本音乐表演的基本姿态。中国美学中更是具有生命美学的特征。钱钟书在早年的美学论文中就认为,中国美学是人本主义的美学,它是“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中国美学从生死崇拜的艺术造型到龙的意象;从建筑的飞檐到山水花鸟画;从民俗画中的枣子、石榴、莲子等意象到诗歌中的桃花、青松等形象,这些都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或生殖力的强劲。中国美学范畴中有许多范畴是以人体或植物的生命状态来命名的,如肌理、体性、气、气势、风骨、性灵、心、姿、形神等。可见,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生命形式为美的观念,就是东方“同情观”影响下的东方审美思想。

二、东方“同情观”对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1.“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古代的东方民族都强调人与天和谐相处,都追求“人与天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周易》到儒家、道家、释家都认为,人和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相融而无真正对立。他们或主张泛爱自然万物,或宣扬回归自然,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这种追求人与天调、亲爱自然的观念,对艺术审美有着非常深刻而强烈的影响。比如,关于音乐的构成,《礼记·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比如,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也体现着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受东方“同情观”中“天人合一”和谐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更多地借助其结构来表现天地自然和生命意识的一体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游心于万物之初,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念,由此而塑造着传统音乐家随机开放的以时空意识为先导的艺术思维品格,从而形成一种象征生命运动的主体文化心理的乐之随心结构范式。他们常常运用一种即兴性的自由变化的反复,主体的情感与心理变化随机发挥而又统一于结构之中,注重整个音乐进行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故能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美和自然性结构美的印象。所以,中国古典音乐一般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注重对宇宙自然一草一木、一事一理细细嚼味的生命领悟和情感体验。它的结构犹如水墨画的长卷构图,自由而松散,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整体布局,但却错落有致,通过音乐速度与节奏的疏密变换、对比与统一来体现其对音乐的合理组织,即所谓贵在意到情适。比如,《十面埋伏》琵琶古曲,曲式结构采用多段体和变奏的原则,但是音乐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传统戏剧及章回小说的叙事特色。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和结构来进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是情感的需要,变化的需要。

东方民族在“同情观”影响下,形成了“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这一特点在东方所有的审美形态上都表现出来,东方民族所产生出的经验性的审美范畴,几乎都染上了以健旺的生命形式来类比、象征地表达的色彩。比如,东方民族人体美的观念就是健康、性感、生动、姿态优美、服饰艳丽。对山水之美的要求是雄壮、气势、葱茏的植被;森林宁静而深沉,充满深意。最根本的是,在艺术表现自然与人的时候,无论是对对象的性质、形态还是其他形式因素方面的展现,都以旺盛的生命力和物活感为基准,来传达生命力之美和崇拜这种美的感情。

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观念的支配下,才使得追求对生命本质的完美表达,对生活中生命情趣的自我表现,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精神内涵。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均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构建或接触音乐世界,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握音乐的内涵。所以,中国古典音乐重视情感和体验,重视从音乐结构到意境要体现艺术家用“心”去完善自身体验的心理过程;重视把“人”作为中心来加以强调的深层体现。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维遵循的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程序,而是情感的、意愿的、欲念的趋向。在古代士人的观念里,音乐是心灵世界的直接产物,“音者,心声也”的说法就曾得到历代士人的拥戴。从对听者心灵的攫取来说,音乐由于是发乎人心,比语言要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所以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也就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见,中国古典音乐就是由声构成音,由音构成乐,由乐表现为音乐的整体艺术。正如《礼记·乐记》中的《乐象篇》曰:“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段话揭示了音乐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境界,它无疑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人的生命力的表现,昭示着人类灵魂之真。《天闻阁琴谱》所记载的古琴曲《流水》,之所以被演奏者钟爱,就在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静穆观照,以及同宇宙自然相与悠游所产生的体验境界,它所激起的不单纯是情绪变化,更是生命之道的超升。所以,乐曲虽然表面上是对景物的描述,而实质是借景抒情,体现着一种坦荡阔大的胸襟以及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正如康斯坦丁诺夫《音乐美学原理》所言:“音乐拥有极完美的手段,以精确地组织音乐能够广泛引起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并在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人所特有的复杂的人的态度。”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审美观念的支配下,中国古典音乐才走上了重神轻形,追求音乐中体现最高境界的精神内涵的道路。

综上所述,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形成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一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兴起,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迎来教学改革的浪潮。舞蹈作为艺术与美的象征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而舞蹈教学在高职院校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教学内容之一。针对当前的舞蹈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该引起重视,思考和探究如何使更好地将舞蹈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呈现给当代大学生,从而实现这门学科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教学改革;舞蹈教学;音乐舞蹈融合。

一、引言。

国内最先开始的舞蹈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戏剧舞蹈,20世纪初清末舞蹈家裕荣龄将西方舞蹈引进中国,从此中国的舞蹈开始走向新的发展。由于种种历史和社会原因,直至上世纪80年代,舞蹈教育才成为一门正式学科被迎进高职院校的大门。舞蹈教育一开始作为中专艺术学校的重点内容,通过学生5到6年的学习,重在锻炼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追求学生动作的准确度和标准度。直接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职业的舞蹈者。[1]而到了高职院校,舞蹈课程一般为音乐教育、学前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的学生设置,舞蹈成了这些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更是一项专业技能,与前者中艺校学生的舞蹈教育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舞蹈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表演者,它更像一场高级的艺术展演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发学生的审美思维,以对舞蹈的直接体验来感悟生活的价值和美的艺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第一,音乐内容的缺失。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舞蹈专业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来购买舞蹈教学所需要高质量的音乐设备和器材,舞蹈教室也相对简单通常只配有展示形体的平面镜,硬件跟不上的情况下,软件也不达标,不少院校上舞蹈课时仍然只使用传统的录音机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摆动作。更有一些院校教师上课时不播放音乐,以下达口令的方式使学生跟着口令展示舞蹈动作,完成整个舞蹈的内容。[2]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学生踩不准节奏是常有的事情,由此导致了舞蹈教学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节奏展开讲解,让学生重复地练习某个动作,整个舞蹈课变成了单调的动作重复,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对此却已失去了兴趣,教学进度也因此达不到学校的要求。

三、加强音乐与舞蹈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加强音乐和舞蹈的融合是现时代的大势所趋。19世纪的歌舞剧就曾盛极一时,著名的歌舞剧如《雾都魅影》等,当然歌舞剧的概念同这里所有的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有所差异,但它同样说明了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在近几年大型的歌舞表演中,我们明显地看到舞蹈音乐成分的增加,而不是单调地展示表演者动作的完美和优雅,就拿11年的芭蕾舞剧《金瓶梅》来说,我们更是在一场音乐盛宴中感受到了芭蕾舞的高雅与优美。15年的《红楼梦》更是在更实在一派凄景的`音乐感染中看到了林黛玉绝望和孤傲。在这样的大形势下,高职院校在舞蹈教学中更应重视音乐的作用。

第二,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不仅能够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也能减轻教师的劳累。有关研究发现,人们在音乐中更能加快学习新事物的速度。在舞蹈课堂上重复的舞蹈动作配上音乐是一种很好的调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放松,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状态。教师只需从旁监督指导,防止学生思想开小差,然后对音乐和舞蹈内容进行解析是学生感悟,再对难点动作稍加指导。接着让学生踩着音乐进行舞蹈动作,几番下来学生必定有所收获。这样舞蹈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能够得到提高,相比之前,教师也能轻松不少。

第三,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也能使学生的气质得到升华,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舞蹈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自身的艺术气息,使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虽然舞蹈本身就是一个优雅的过程,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音乐的渲染,就只能是枯燥的动作组合,正是在一次次跌宕起伏的音乐中,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中的独特魅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美的展现,艺术的展现,是一种独有的气质。由此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升华为气质美。高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将音乐运用到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改革应不甘于后,高职舞蹈教师更应意识到舞蹈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加强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更新,从而实现舞蹈课的完美转身,让舞蹈这门学科成为所有学生都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岩.浅谈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j].艺术科技,2016(03):381.

[2]韩春艳.影响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7):69+71.

[3]姚琳.加强音乐舞蹈融合,实现高校舞蹈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02):73.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二

作为一种艺术,音乐运用了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来反应现实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与生活的交汇日益密切,喜怒哀乐,言情咏志,借助音乐的表现力演绎得淋漓尽致。流行音乐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和文化发展的趋势,更多的承载了时代的诉求,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music翻译过来的,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大学生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使得他们这个群体在追求流行音乐的同时,不断促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因此,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艺术,音乐运用了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来反应现实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与生活的交汇日益密切,喜怒哀乐,言情咏志,借助音乐的表现力演绎得淋漓尽致。流行音乐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和文化发展的趋势,更多的承载了时代的诉求,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

据一项专门的调查显示,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日常生活之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调查显示:“在下列文艺类型中,你最喜欢哪一类?”选择“音乐”的最多,占到了30%;选择“电视、电影”的占13%;选择“电脑”和“美术”的各占19%;选择“小说”的占13%;选择“诗歌”、“摄影”、“书法”的各占2%;而“戏剧”一项竟然无人选择[1]。透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音乐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里的“音乐”就是指流行音乐。在校大学生对新兴的事物是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所以对走在文化前沿的流行音乐特别青睐,对流行音乐歌星的狂热追逐,促生了一些新生的群体“粉丝”,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磁带到cd,流行音乐实现了质的飞跃,从音乐电视、卡拉ok和mtv,到现场演唱会,流行音乐渗透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不论是宿舍的低音炮,还是裤兜里的mp3,流行音乐充斥着大学生活的每个细胞,悦动着校园文化的每根神经。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在大学校园里大受欢迎,一方面是由于校园这一特有文化氛围和流行音乐本身的时代特性,另一方面,也由于目前新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大学生精神生活极度空虚需要新鲜的刺激。处于青春懵懂期的在校学生对生活充满色彩斑斓的梦幻,他们的神经敏锐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信息,尤其是异性间的交往使他们产生许多无可名状的情感冲动,加上枯燥沉重的学业负担,都驱使他们要寻求一种情绪来缓释、宣泄和慰藉自己,以获得精神和信念的支柱。而流行音乐中那些贴近他们的生活、沟通他们心理的词曲,正迎合了世界观和他们的思想心理[2]。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当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反映和情感共鸣时,就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接触到的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其社会道德和情操。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马克思曾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音乐欣赏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用音乐的语言去欣赏和学习音乐,并激发其去主动地追求美、感受美。生活中处处存在美,而音乐可以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音乐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音乐使欣赏者在头脑中塑造了完整的音乐形象,赋予音乐具体的视像和生命力。这些音乐形象不是音乐本身的,而是欣赏者凭着自己的感觉和领悟,自己“创作”出来的,是他们思维的劳动成果。因为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悟性不尽相同,所以这种思维创作也存在差异性。但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对促进思维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音乐作为最重要的学习和训练形式,不但提高了人们的乐感,而且促进了人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情商的提高,极大的开发大脑的功能。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和协作精神。音乐活动中的合唱、群舞等,要求每个参加者既要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又要恰到好处地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其艺术创作任务要求众人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并十分默契地共同完成[3]。因此,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与协作精神。这种合作能力的培养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正确引导流行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面,把流行音乐作为传递正能量的一种载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安排,设置不同的音乐,用流行音乐替换校园的各类铃声。如上课铃声可选用节奏明快的音乐,安定学生情绪;下课铃声可选用节奏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身心放松;利用校园的各种媒体传播音乐,如广播站可以在不同作息时段有选择的播放音乐。这对以专业技能为主,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单调、枯燥的大学生来说,能有效消除焦躁、紧张的情绪,增强他们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也可以利用校园的文化橱窗、板报、刊物、网站等宣传和传播音乐及其知识,扩大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把音乐欣赏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定期组织开展音乐讲座或音乐演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位。虽然,现在的学生从不同角度都在追求着美,但审美能力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学校应把音乐欣赏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定期组织开展音乐讲座或音乐演出,通过音乐教育加强美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别和欣赏美的能力与品位。总之,流行音乐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流行音乐中有优秀的积极的成分,也有糟粕的消极的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摒弃糟粕,汲取精华,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流行音乐传递正能量,把积极向上的一面带给大学生,从而使他们乐观的面对时代的挑战和人生的抉择,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蔡音颖.流行音乐与音乐教育[j].浙江大学学报,,(06).

[2]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三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是深化音乐改革的一大举措。然而有些教师认为:乐器进课堂占用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音乐课时,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要歌唱、要欣赏、要创造,还要学习音乐知识,如果再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节课下来一定什么都不能掌握。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里,演奏属于表现的范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识谱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拓音乐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乐器的阶梯走向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乐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中高年级则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但由于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再加上使用循环课本,学生平时接触的乐谱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于是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学生学习五线谱的时间不长,每个音的位置还不是很熟悉,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认唱,一定很枯燥而且音也很难唱不准。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练习。先认出唱名,然后用乐器帮助找音高,再唱一唱,直至把音唱准,这样“一认一吹一唱”,不仅巩固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且能把音唱准、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乐器教学能辅助学生学习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中低年级歌曲旋律简单,起伏变化小,乐句相对较少,因此乐器可辅助新歌教学。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一共四个乐句,旋律起伏不大,且节奏相似,便于学生演奏。首先我们借助柯达伊手势认识乐谱,找出相同旋律和节奏规律,并请学生拍一拍节奏,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谱(只出示歌谱),并用口风琴范奏。教师范奏是最直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然后学生分句唱歌普,同时进行“无声练习”,即嘴唱歌谱,手按唱指法。练习时不可以连贯完整地练习,而应当分乐句进行。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所以教学时要分乐句,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演奏第一句最难,而后会越来越容易。其实不是旋律变简单了,而是学生的演奏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分乐句练习完成之后再轻声完整吹奏旋律。教学中我还采用师生对奏接龙的方法进行练习。即老师吹奏1、3句,学生吹奏2、4句,并交换,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旋律简单,节奏变化有规律,大部分同学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完整地演奏乐曲。通过口风琴的吹奏,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时再来学唱这首歌便十分简单了。教师在范唱时,同学们一下子便会发现这首歌曲,就是我们刚才演奏的旋律,孩子们看着歌词可以直接演唱歌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钢琴、口风琴、竖笛、长笛、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奏复杂的旋律,学生利用口风琴演奏简单重复的旋律,同样也能达到熟悉旋律辅助新歌教学的目的。

三、乐器教学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力各不相同。有的乐感很强听几遍歌曲就能跟着音乐歌唱,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很快学会歌曲,但也有的乐感较差,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都很难接受。要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这时小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全体学生来说,我们无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演唱歌曲,如果编配简单二声部学生更难掌握,因为合唱比齐唱音准更难把握。但是乐器合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给以任务。感受力强的同学演奏主旋律或复杂的旋律,同时教师为那些音乐感受和表现力较弱的同学重新编排简单的旋律,他们只要指法和节奏正确,就可以与主旋律配合的很好。在器乐合奏中他们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四

音乐鉴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恢复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流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它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工作。

二、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高中音乐鉴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就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有听到同学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然而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设计方法。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两句乐谱:一句是《沂蒙山》的民歌,另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先让同学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这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首民歌,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则上得很顺利。

音乐鉴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这就是鉴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鉴赏——感觉(情感)鉴赏——理智的鉴赏。不同体裁的音乐鉴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1、对于歌曲的鉴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鉴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鉴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2、对器乐曲的鉴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鉴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鉴赏乐曲内容。

四、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主动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但必须强调“以听为主,以看为辅”,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音乐知识讲解与乐曲欣赏相结合。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容易记。因此,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利用针对式鉴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搞好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任重而到远。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求,在教法上不断创新,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开创新的局面。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五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抑制了当代的流行音乐的引入。通过上述的针对初中音乐教师以及初中学生二者的策略,将流行音乐引入到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堂中,让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情愉快,也能够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所共同探讨的课题,这正如教育家舍吉宁所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孤立的教师,而要学生+教师。”

为此我们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互动”的原理,在音乐教学中,我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两部分实践。

一、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回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作法不公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互动式”教学模式启发了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再如,一年级新教材中的《幸福拍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在我每次上音乐课时总是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并准备了很多宝石花、小五星来鼓励大胆的学生。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我在设计学生认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了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打击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还可以和学生装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甚至与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例如:我上的《森林奏鸣曲》这一节音乐活动课,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体现“互动”为音乐课堂所带来的最佳教学效果。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六

在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中音乐教学目标并非是将音乐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到脑中,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应降低对于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情况。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音乐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形美,音乐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目的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授,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音乐自身的魅力,这样他们自身才会感受到各种风格的音乐会给他们带来的不一样感受,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2。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

2。1提高音乐审美认识程度

要在音乐课堂上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特征。从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随处都在,小到未出生婴儿的胎教音乐,大到老年人听得经典歌曲,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关,就中学音乐教学来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进而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认知,从音乐中发现生活的另一种美。

2。2提高审美认识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审美认识的能力,就要让他们亲身去感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己听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或是受家人影响,无论哪种方式,都能加强对音乐认识的能力。

3。音乐审美的研究对策

3。1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

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轻快的音乐给人带来放松的感觉,沉闷的音乐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音乐节拍的快慢、节奏的强弱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所谓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人对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试、音区、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即音乐的感知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离不开音乐语言的学习。多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而非听那些稍纵即逝肤浅的流行音乐,多去用心感知音乐,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3。2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以及后天培养的。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会时,才会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喜爱;音乐审美的意义在于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有助于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存在,加深对音乐的印象,音乐是有声语言,在学习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听唱体验不同旋律的音乐,了解音乐的背景和时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对音乐的认知和审美。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七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课程评价应体现中学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并符合中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规律。课程评价应在公平、准确和客观的基础上体现中学音乐教学的价值,并符合中学生音乐学习特点,从而促进音乐教学良性发展。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即课程评价标准应做到通俗易懂,便于具体操作和推广使用。音乐课程评价标准中应减少专业词汇的使用,多使用社会化用语,使全体师生尤其是中学生对课程评价标准能够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评价标准应囊括音乐课程的所有内容并对具体措施进行细化,从而使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上简便易行。

二、中学音乐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1.考试评价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评价方法。中学音乐考试有别于语文和数学等科目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试,而是教师规定演唱曲目,要求学生轮流演唱规定曲目,并对演唱效果进行评分。教师在此考试方法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无法选择自身擅长的表现方式完成教师规定的曲目,并且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条件,部分学生由于声带先天受损或患有咽喉部位疾病等原因,无法对教师规定的曲目进行演唱,这就会造成音乐考试的不公平。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应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使音乐考试趋向多元化、个性化与合理化。

2.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评价应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全过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平时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能够体现其音乐水平,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在歌曲演唱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并在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以了解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音乐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3.特长评价

教师可在学期伊始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测试,以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就其特长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演唱、舞蹈或编曲等擅长的音乐领域有所突破。学期末考核时,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长,对考核内容做出个性化安排,考核学生在自身擅长的音乐领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学生对自身音乐学习效果的评价,强调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以提高音乐学习的信心和自主性。自主评价分为自评与互评两种。自评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自我认知。互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并且使学生学习他人音乐方面的长处,从而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和水平。

5.教师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进行书面或口头评价时,应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说话方式并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评价时应从学生音乐水平的实际出发,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并且应就学生语调、音准和流畅度等音乐各方面能力进行详细评价。详细评价与只给予学生优、良等级的传统评价相比,更能使学生认识并改正音乐学习方面的不足。中学音乐课程评价对音乐教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课程评价应在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原则的前提下,加强教师与中学生的双向沟通并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中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八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意识;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渐渐开始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叛逆心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可以充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音乐课成为有趣的、受欢迎的课程。

1提高课堂趣味,创造互动前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上往往一股脑的把劲头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较薄弱的学科上,而并不注重音乐课,课堂上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很多事物是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的许多千篇一律的互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那么互动就显得更不可能,所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前提。首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播放一些当前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从一些有趣的音乐小视频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和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如果简单的从和声的基础知识开始导入,不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首要学习的和声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到和声的奇妙魅力,问学生觉得和声好不好听,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询问学生信不信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班上的同学也可以唱出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一定很想知道在学习之后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样的'效果,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互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增强教学趣味,增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以上文的和声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个组学习一个音,最后大家一起和声,这样的教学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动时,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组之后是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教师可以随机进行组配,比如在大家学习完自己的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唱,第二组和第四组唱,第三组第四组在唱的时候要求第一组加进来,这样随机的进行演唱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在课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时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也会有成就感,在互动中,教师的加入也可以让互动变得更为有层次,比如,教师在每个小组里选出两个人,在每三个小组学生进行和声演唱的时候代替另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演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这样充满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更为感兴趣,自然也更能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营造愉悦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意识与课堂的气氛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如果在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中,学生连话都不愿意说,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了,所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欣赏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欣赏音乐才是最终的标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课本,让学生有教科书式的感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能力,也让课堂变得局促狭小,并不能够容纳学生的感受,学生说着口不对心的感想,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不会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是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某部电影,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课堂变得热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学会去接纳别人的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们明确音乐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曲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音乐也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比如,大家看奥运会颁奖仪式时,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时,大家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这是由于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立场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样,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不被束缚,在快乐中成长。

3进行充分备课,调动学生情绪。

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够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

作者:刘璐单位: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音乐论文的结论篇十九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在学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要创设与乐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综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是为了听。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音乐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欣赏来进行的。

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这并不能抹煞本民族文化的灿烂成就,相反,我国民族文化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而且应当被我们后人所继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华民族具有丰富多彩、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的歌唱等活动中只能接触到其中的一少部分,音乐欣赏则可以让学生熟悉、了解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在这个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欣赏中国著名的古典音乐《阳关三叠》、《渔舟唱晚》、《梅花三弄》时,我们采用情感导入、情境创设、艺术综合三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接受和喜爱民族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2]可见,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教师应有立足于学生情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学生对通俗、流行音乐有浓厚兴趣,课本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瞬息万变的精神需求,既然我们无法阻挡流行音乐对校园音乐领域的侵入,何不顺水推舟,用一些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流行音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并教会学生选择健康的、适合自己年龄的音乐。对于校园流行音乐,与其进行适得其反的遏制,不如正面引导。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七言格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原诗是:“渭城朝雨浥轻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本课的导引,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引:播放通俗歌曲,周华健演唱的《朋友》。

师:你们怎样理解“朋友”这个词语?

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师:现在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对朋友的情谊。

播放合唱《阳关三叠》,对比:古人和现代人对待友情的方式。

古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现代人——一生情,一杯酒。

古人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既显出豪气,又道出对友人的不舍,如今的“一生情,一杯酒”,又是对友情的.一种感悟:朋友之情犹如杯中之酒,越久越浓。二者都把友情寄托在了酒里。

在本堂课中,我用学生容易接受的通俗音乐作为导引,为他们在古典与通俗间架起了桥梁。

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个吸引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身到音乐实践中去,促进情感体验。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指出:音乐教学要创设与乐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感情的表现力,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习音乐的信心,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

如:《渔舟唱晚》可以用三幅画将整首乐曲连接起来:第一幅:湖滨晚景;第二幅:渔歌飞扬;第三幅:湖边月色。

教学过程:

1。结合三幅画听全曲,并为乐曲分段。

2。分段听赏,体会每段画面和情境的不同。

第一段:安静;第二段:热闹;第二段:安静。

3。用手里的乐器和模仿每段的音响效果。

第一段水声较弱,用报纸模仿水声。第二段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船桨划水声,启发学生还会有什么声音,可以有人声,有很多船靠岸,船上人的讲话声。

4。用自己设计的音响效果和音乐。

用图画和音响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曲中意境,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中国古典音乐,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提倡综合教学法,把其他学科如文学,当然更少不了音乐的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影视、,有机融合于音乐教学中,“即以共同的要素实现各学科的沟通和连接,这种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而达到超越种种感官的特异性而上升到相互沟通和相互替代,比如听到音乐产生视觉表象,看到形状色彩,产生冷热轻重的感觉”[4]。

诗、画、乐合为一体的教学,如:《梅花三弄》。

导引:

1。播放群舞《梅花》。

师:大家看出这段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吗?

生:梅花。

师:你们见过梅花吗,它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接着会答出梅花的形态、颜色。教师再以梅花在冬季开放来引出梅花具有的坚韧品质。

2。出示梅花图片,学生在视觉上被梅花所吸引。

3。古今有许多以歌颂梅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如诗词:陆游的《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毛爷爷的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师:我们欣赏了这些表现梅花的艺术作品后,来听一段音乐《梅花三弄》,大家注意这首乐曲表现的梅花的高贵品质,并注意这首乐曲的主题。(欣赏)。

师:听赏完这首乐曲,大家来讨论一下梅花的品质。

生:不畏严寒,迎雪怒放,刚毅坚贞。

师:再听一遍全曲,注意主题反复了几次?

生:主题反复三遍。

师:对,这也是“三弄”的来由。

复听全曲,进一步理解曲中意境。

《红梅赞》是在江姐走向刑场所唱的,这首歌用梅花比喻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越是面临危险,越是信念坚定。《梅花三弄》的难点在于它是表现意境而非表现情境,前面之所以用了很长篇幅的两种艺术形式来导引,就是为了让学生先理解意境,再沿着这个方向听赏音乐。

其实在这三种教学方法中,都少不了应用其他姊妹艺术,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可让学生先吟诵白居易的《暮江吟》。又如在欣赏《阳关三叠》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表达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都可以和音乐教学融会贯通,帮助音乐教学更顺利更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出版社,19xx。

[2]教育部司。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4]邓晓霞,杨宁。中国音乐欣赏与相关知识在教学中的综合与延伸[j]。儿童音乐,20xx,(4):34—38。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527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