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自我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要写得客观中带有一些主观评价,该如何衡量呢?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规划未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系统性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写作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教学设计篇一
过程与方法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一课前反馈。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龙舟赛,巧遇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天保的情景。
2、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结构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用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手法。
四、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
1、问:小说题为“边城”,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
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受外界影响小,这里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2、由此可见,文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
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
(1)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客观上与世隔绝。
而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小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文先生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五、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
1、问:“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仨节日里,人们是怎么热闹的呢?(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1)课文第三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第五节第二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2、除了这些热闹,小说还写了什么热闹吗?
明确:(4)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5)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敲锣打鼓吹唢呐,还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包时的热闹。
3、你是怎么看待沈从文笔下的这些热闹的`?
4、品读课文最后一段——青山绿水白塔,还有蓝天白云。
六、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边城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全面准确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同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3、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爱情故事诠释那“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教学难点:作品的时代意义。
初识《边城》。
预习作业:
1、阅读小说《边城》。
2、体会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3、感受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安排设计上和以往的小说有何不同。
4、将自己的心得在小组内交流并写一篇读后感。
一导语。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新课教授。
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
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边城教学设计篇三
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对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的体会。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学生在此之前,刚刚学了两篇的小说,对小说阅读中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2师范学生普遍文学阅读量不大,对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课前阅读《边城》全文和沈从文其他文学作品。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课前、课中均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解读分析鉴赏人物,感受人性之美。
3.自主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在深入解读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达到能力的迁移内化。
1、多媒体教室。
2、学生观看视频片断《血色湘西》和《人物?沈从文》。
六、教学方法:鉴赏、分析、品味。
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关于沈从文和他的作品:(出示ppt)。
二、关于《边城》。
三、学生概述课文主要情节,理清课文主要人物关系。
四、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从风俗与人情两方面体会边城的美。
(1)风俗美:
(2)人情美:
五、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六.小结。
边城教学设计篇四
在文中寻觅沈从文着力歌颂的“恰如其分的爱与美”,体会《边城》田园牧歌式情调。
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体会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自主、合作、探究。
1课时。
1、提前预习,通读课文,标好段落,梳理故事情节。
2、划出反映民俗风情和人际关系的语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二、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大家已经读了,现在我想请大家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印象。
3、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内容,你认为,哪个字比较好?
沈从文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简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样的爱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三、文本探究。
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撷取最打动你的细节,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谈谈你在当中感悟到的人性之美。
四、拓展探究。
五、课堂总结。
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
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乖巧、心善、勤劳,是爷爷的好帮手。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翠翠性格内敛,心事多装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梦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临。小说着重表现了翠翠朴实真挚的情爱美,描写了翠翠情窦初开时对爱情的朦胧向往渴望幸福的健康情怀。她的爱情充满诗意美,是善与美的结合,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他们初次见面这个场景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意。在他们对话过程中,二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结果这个大鱼吃你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翠翠在爱情中的`表现向来被视为人性美的表现。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边城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方法: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人类的真爱有什么?(亲情爱情友情。亲情又包括父子母子情祖孙情手足情等)。
一,总体感知:1。本文表现的是什么感情?(爱情和亲情中的祖孙情手足情。)。
2.具体怎样表现的?
祖孙情:爷爷:疼爱孙女:劝其莫坐热石头,怕她生板疮;
关心孙女:述说故事,解其孤独。
教育其做人”不许哭,要扎实一点,结实一点”
关心其婚事,亲到城里去探。
为她唱歌,帮其传情。
翠翠依恋爷爷:“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祖父不理会”她“很觉得悲伤”“我要你”
爷爷来慢了就哭。
“爷爷,我一定不走”
孝敬爷爷:为爷爷“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
不敢生爷爷的气。
爱情:傩送爱翠翠:拒绝团总女儿的碾坊,站在高崖上为她唱了半夜的歌。
翠翠爱傩送:在他又软又缠绵的歌声中做有趣的梦,“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
独守渡船痴心地等待离去的情人归来。
手足情:大老(兄):喜欢翠翠却离开家乡成全弟弟的爱情。
傩送(弟):为手足情而暂时舍弃爱情。
二。重点研讨:
1。“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一语中“哀”作何解,“乐”作何解?
“乐”在各人都是自觉自愿真心实意地为对方付出。
“哀”在爷爷爱孙却不能陪她到老;
翠翠爱爷爷却不能长与其厮守;
大老爱翠翠却只能孤独地离开,闯滩而死;
傩送爱翠翠却痛失仁兄,爱情与手足情不能两全。
翠翠爱傩送却只能在希望渺茫中孤独地苦等。
2.他们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什么?(人类心灵的明净,人性的纯美)。
3.“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说明了什么?
------“爱”是纯洁的无私的,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甘愿牺牲。它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4.如此美好的感情,如此纯美的人性发生于什么环境下?
---------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
4.文中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黄昏时: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杜鹃叫个不停温柔美丽平静。
深夜时: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三。分析鉴赏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翠翠的语言:24--25页“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27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30页:“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
爷爷的语言:26页:“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后来的事情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引起人不快乐”
大老的语言:28页:“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说话像吟诗作歌,富有哲理性和湘西苗族地方色彩,“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四。课外拓展。
研讨:1。作者沈从文为什么能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明,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家书)。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愈来愈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为此,他一面以愤怒、颤栗的感情,选择男女关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画,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每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请,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了《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他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阅读《边城》。
边城教学设计篇六
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1、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
2、教学设计: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
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部小说的核心。此设计体现鉴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课文到整个小说,能开阔阅读的视野,提升鉴赏水平;并在鉴赏探究中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此设计的亮点在于从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出发来阅读小说,合乎作者原意,“边城之美”的紧扣文本,欣赏讲究层层深入解读;“边城之痛”的挖掘让学生对整部小说的创作有更深的领悟。最后“美”与“痛”合二为一句话,一个字“爱”,回到小说创作的本源。在进行广度与深度探究的同时,核心明确,整堂课首尾圆合。
但此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而言有一定难度,一是小说本身有阅读难度,问题设置也有难度,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挑战。
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
这段文字是描写茶峒白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似的美丽湘西世界。
(二)“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的主意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们将围绕这句话来欣赏《边城》。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小组合作、比赛,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活动要求:
1、请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小说当中的某个人物(翠翠、爷爷、傩送、天保)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2、写几句话,寄语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对你说。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
天真纯洁的少女。
纯朴厚道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老师总结:
文艺评论家刘西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就是这样一曲“美的赞歌”
(三)“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个性探究: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学生自由展示)。
老师引导:“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原生态)。
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2、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又时为爱而奋不顾身,又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四)结束语。
《边城》是一曲优美健康纯洁的“美的赞歌”,又是一出弥漫着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的悲剧”。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边城》带给我们的对真、善、美与爱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五)课后探究。
阅读《边城》整部小说,探讨《边城》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写一篇读书报告。(或自选角度)。
边城教学设计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明确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边城教学设计篇八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祖父拿天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愿,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著。这种情感上的执著,以及拒绝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第六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这四节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让学生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认识翠翠、认识爷爷,并通过他们来体会作品中的风俗美与人情美。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教学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
氛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课前先作一个调查,大家都曾去什么地方旅游过?
生:(纷纷抢答)长城、海南、泰山、周庄……。
师:哟!看不出来,大家“走南闫北”,真可谓“行万里路”,堪比当年的徐霞客啦!
【众生笑。】。
师:那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人去过一个叫“凤凰”的地方?
【学生议论纷纷,互相询问“凤凰”是什么地方。】。
师:(故作得意)难住了吧?
生:老师,你给我们说说看吧!
师:凤凰可是个美丽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
师:(看到学生表现出一种憧憬的神情,略做停顿)不过——目前,老师也是“心神往之”啊!
【学生大笑。】。
师:不过,“凡事预则立”——。
生:(争相抢答)“不预则废”。
师:所以,我找了这些图片,以备日后游凤凰一用,现在先拿来与诸君共飨。
【投影。】。
【出示一组湘西风景、民俗的图片。】。
【学生边看边议论,对部分图片啧啧赞叹。】。
[推进新课]。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特别想去这个地方吗?
生:(七嘴八舌)当然是去看风景啦!
师:(笑)大家只说对了一小部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
生:是什么啊?
师:(看到学生很期待的样子,故意卖个关子)一言难尽啊!
(学生笑问为什么。)。
师:(停顿一下)怎么说呢?这样说吧:看不尽的凤凰美,说不尽的沈从文。
生:(恍然大悟)老师你说的是《边城》吧?
师:对!可以说边城就是凤凰。这里不仅有着清山秀水,淳朴的民风,更走出了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位质朴、博学,将“爱”与“美”演绎得动人肺腑的“湘西的儿子”。
【投影。】。
1.沈从文照片及生活书店1934年首版《边城》图。
2.19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effei·eyc.kinkley著《沈从文论》j。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学生们读了这段话后,不禁再次赞叹。】。
师:就是这样一位“湘西的儿子”在走出大山之后的坎坷人生中,多次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他的故乡——凤凰的牵挂。可以这样说,凤凰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横空出世的光环之中。没有莎士比亚,英国的斯特拉福小镇不会蜚声世界;没有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不会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没有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不会成为旅游胜地;同样,没有沈从文、黄永玉这样的世界文化大师,凤凰不可能驰名海内外。凤凰的美,不仅在山水,更在于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人间最淳朴的风情,这才是吸弓l老师的地方啊。
【学生若有所思。】。
师:好的。那么凤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刚才是直观的图片,现在我们来看看沈从文是怎么写凤凰的。
【投影。】。
(选自沈从文《凤凰》)。
【学生看后窃窃私语。】。
师:大家在讨论什么啊,能不能说说看?
生1:这个地方给人一种很古老的感觉,但是它又那么小。
生2:很神秘,感觉上去和我们周围的环境不一样。
生3:过去这里是不是经常打仗啊?
生4:老师,我想问一下,这个地方远不远?
师:怎么样,想去了吧!(学生笑。)。
师:的确,仅仅是看这些文字的东西,我们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更何况生于斯、长于斯的沈从文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边城》的世界,去看看在这湘西一隅曾经发生过的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的故事。
师: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下面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
生l:端午节的时候,妇女和小孩们穿了新衣服,还在头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这一天还可以吃鱼吃肉。
师:在你小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1:有的,过年时也这样,那时感到很高兴。
师:很留恋那段光阴吧?
生1:是的。
师:哎——无奈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很多人都会意地笑了)我问一下,为什么要用雄黄蘸。
酒画个王字呢?
生1:……。
师:谁能告诉大家?
生:(有人举手)是为了辟邪,传说雄黄酒可以除病去灾。
师:很好。大家接着看下去,还有些什么风俗?
生:赛龙舟。
师:好像有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生:(争相回答)屈原!
师:对。那么我们看看在这里,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
生:(继续看书后有人回答)龙头大哥顺顺、天保和傩送。
生:(有人补充)这里也提到了翠翠。
师:翠翠也去赛龙舟吗?
生:她是去看。
师:看龙舟的人多不多呢?
生:当然很多,课文里说“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师:嗯,看来端午节对这里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师:好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
【学生看书,之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相关情节。】。
师:好的。可以说这是一次邂逅。起初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生:开始的印象不好。“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然后还骂了傩送,而且文中还有这样一句“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
师:接下来的变化是什么?
生: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师:从这里,你能看出翠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我认为她很淳朴、也很可爱。她不愿意别人把她看成那种唱歌的女子,同时,在她错怪了别人的时候她感到很难为情。
师:是的,正是好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这就是翠翠,一个很单纯的小姑娘的形象,然而我们继续看下去,就是这一次邂逅在翠翠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阅读第五部分的内容,把这方面的内容找出来。
生1:“两年日子过去了”,“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生2:“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生3:翠翠在听祖父和喽罗的谈话时也一直在想着听到有关二老的消息。
师:(笑)看来翠翠开始为二老而伤神了。(生笑)不仅如此,在小说的第六部分又有相关的描写。说说看。
生:当爷爷提起当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这时也可以看出她在想着二老。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一时间答不上来)……。
生:当她听到“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并且还把船拉过岸去,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翠翠知道这是有人娶亲,或许她想到了自己和傩送,我理解这里似乎是表明翠翠对未来有一种向往。
师:(笑)是向往结婚吗?
生:应该是。
师: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或许翠翠心里还没有想到那么远,或许这只是表明了她内心里刚刚开始萌动起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一种对于未来的模糊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翠翠,才更使人感到真实、可爱。
师:除了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故事外,《边城》还给我们展示了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文中这样的文字比较多,请大家选几处来谈一谈。
生1:(笑)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师:你是说那个替爷爷撑船的人吗?
生1:是的。
师:可是接下来他们两个人都喝多了啊?
生1:(笑)爷爷有点老糊涂了。(众生笑。)。
师:(笑)看来这个爷爷也是有些老顽童的脾气。(生笑。)。
生1:不过,爷爷后来还是认错了。当他看到翠翠回来后,还在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这说明爷爷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气。
生2:不对。这是因为翠翠挂念傩送而有了心事,和她跟爷爷的感情没有关系。从其他情节来看,爷爷对翠翠的关心和翠翠对爷爷的关心都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师: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师:很好。可见,虽然这祖孙俩偶尔会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时时都让人感到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那分浓浓的亲情。很多时候这祖孙二人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啊!(生笑。)。
【学生讨论。】。
师:这个问题有一些难度,请大家自由发言吧。
生:应该是在翠翠爱恋傩送这件事上。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
师:(鼓励)你的阅读非常仔细,很好!这么说,在这件事上,爷爷有点“自以为是”了。(生笑,表示同意。)。
师: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翠翠与爷爷之问的亲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情美。在这种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风俗美。下面请大家看看,小说中都有哪些情节表现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学生讨论。】。
生1: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自己的生活乐趣,像是自娱自乐。在第三部分写到“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打扰他们,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的原因吧。
师:“世外桃源”,我认为你的这个词用得很好。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老师向往这里的一个原因啊。(生笑。)。
生2: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师:你说得很好!不过,我替你补充一点,爷爷和翠翠的生活是不是很宽裕?
生2:不是。他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还是顺顺给他们的鸭子和粽子。这也就更显示出爷爷和这里的人彼此之间的感情都很厚道。
师:也就是说,物质利益的东西在边城这个环境里显得并不重要,尽管这里有些人,如爷爷和翠翠,他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
【学生边听边点头。】。
生3:在边城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师: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顺顺这种品格?
生3:第三部分说“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师:也就是说,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多好的人,多好的边城啊!(生会意地笑了起来,不时有人在议论着)请大家继续往下看,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民风的善良、淳朴。
生4:我觉得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安详。
师:安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善良、淳朴的民风有什么关系呢?
生4:这里的人除互相帮助外,还能以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生活,在这里没有那种尖锐的矛盾,似乎大家都很平和,就连翠翠的那条狗都很善解人意。我认为这正是受淳朴民风的影响所致。
师:你说得很好。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到《边城》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世无争、平和安详不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吗?(学生若有所思,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赞叹。)。
师:(略作停顿)不过说到与世无争,说到没有矛盾,这里我想给大家补充一个情节——。
师:大家知道天保和傩送同时都喜欢上了翠翠吗?
【学生摇头。】。
生:(很急切地问)那他们怎么样了?
师:(笑)这个结果,老师希望大家课后自己在小说里寻求答案。相信大家会在其中发现更富意味的人情美。
[课堂小结]。
师: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
[布置作业]。
课后完整地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并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以备交流。
边城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方法: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人类的真爱有什么?(亲情爱情友情.亲情又包括父子母子情祖孙情手足情等)。
一,总体感知:1。本文表现的是什么感情?(爱情和亲情中的祖孙情手足情.)。
2.具体怎样表现的?
祖孙情:爷爷:疼爱孙女:劝其莫坐热石头,怕她生板疮;。
关心孙女:述说故事,解其孤独。
教育其做人”不许哭,要扎实一点,结实一点”
关心其婚事,亲到城里去探。
为她唱歌,帮其传情。
翠翠依恋爷爷:“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祖父不理会”她“很觉得悲伤”“我要你”
爷爷来慢了就哭。
“爷爷,我一定不走”
孝敬爷爷:为爷爷“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
不敢生爷爷的气。
爱情:傩送爱翠翠:拒绝团总女儿的碾坊,站在高崖上为她唱了半夜的歌。
翠翠爱傩送:在他又软又缠绵的歌声中做有趣的梦,“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
独守渡船痴心地等待离去的情人归来。
手足情:大老(兄):喜欢翠翠却离开家乡成全弟弟的爱情。
傩送(弟):为手足情而暂时舍弃爱情。
二.重点研讨:
1。“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一语中“哀”作何解,“乐”作何解?
“乐”在各人都是自觉自愿真心实意地为对方付出。
“哀”在爷爷爱孙却不能陪她到老;
翠翠爱爷爷却不能长与其厮守;
大老爱翠翠却只能孤独地离开,闯滩而死;
傩送爱翠翠却痛失仁兄,爱情与手足情不能两全。
翠翠爱傩送却只能在希望渺茫中孤独地苦等。
2.他们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什么?(人类心灵的明净,人性的纯美)。
3.“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说明了什么?
“爱”是纯洁的无私的,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甘愿牺牲。它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4.如此美好的感情,如此纯美的人性发生于什么环境下?
---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
4.文中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黄昏时: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杜鹃叫个不停温柔美丽平静。
深夜时: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三.分析鉴赏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翠翠的语言:24--25页“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27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30页:“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
爷爷的语言:26页:“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后来的事情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引起人不快乐”
大老的语言:28页:“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说话像吟诗作歌,富有哲理性和湘西苗族地方色彩,“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四.课外拓展。
研讨:1。作者沈从文为什么能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明,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家书)。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愈来愈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为此,他一面以愤怒、颤栗的感情,选择男女关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画,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每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请,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了《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他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阅读《边城》。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
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二、《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赏析课文。
阅读课文,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美。
1、投影资料。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归纳小说语言的特点。
提示: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
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2、小说哪些地方体现了人情美。
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提示:《边城》以大量篇幅展开着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的**女,升年个千毫年个也浸润着边民的淳厚等等。这些乡村社会淳朴的民性,是小说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小说中的人性美和环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现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明。当然传统文明上一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3、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学生总结。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对这篇小说作总体的概括。
明确:小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完成课后习题。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一
2课时。
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导入:
介绍作家作品。
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识字与解词:
)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二
在文中寻觅沈从文着力歌颂的“恰如其分的爱与美”,体会《边城》田园牧歌式情调。
【学习重点】。
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学习难点】。
体会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1课时。
【预习指导】。
1、提前预习,通读课文,标好段落,梳理故事情节。
2、划出反映民俗风情和人际关系的语句。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二、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大家已经读了,现在我想请大家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印象。
3、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内容,你认为,哪个字比较好?
沈从文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简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样的爱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三、文本探究。
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撷取最打动你的细节,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谈谈你在当中感悟到的人性之美。
四、拓展探究。
沈从文想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
五、课堂总结。
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
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乖巧、心善、勤劳,是爷爷的好帮手。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翠翠性格内敛,心事多装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梦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临。小说着重表现了翠翠朴实真挚的情爱美,描写了翠翠情窦初开时对爱情的朦胧向往渴望幸福的健康情怀。她的爱情充满诗意美,是善与美的结合,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他们初次见面这个场景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意。在他们对话过程中,二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结果这个大鱼吃你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翠翠在爱情中的表现向来被视为人性美的表现。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三
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
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
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相依为命——翠翠和祖父的祖孙之情。
与君相依——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纯真爱情。
同根相生——天保和傩送的诚挚手足之情。
1、选文有很多关于湘西环境描写的语句,请结合提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湘西风景的图片)快速寻找出来,并概述所写景物的特点。
2、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的描写反映人物哪些特征?
4、根据掌握的信息,描绘整个湘西的自然环境,感受沈先生笔下的环境美。
教师情境启发诱导:
悠悠的湘西水,流淌在吊脚楼旁,日夜重唱着美妙的歌;青青的山弥漫着薄薄的轻雾,续写着湘西人的古老故事;林间飞翔的鸟儿,穿梭的人群,编织成和谐而宁静的画卷。山高水长,鸟语花香,不变的还是那份神韵,这就是湘西人世代演绎的传奇。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1、引导学生寻找选文中有关“歌声”描写的语句,同时播放有关湘西民谣,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湘西的情爱故事。
4、“虎耳草”在翠翠的情感世界里有什么象征意味?
5、第二天早晨翠翠赶忙把昨晚梦到的情景告诉祖父,祖父为什么不想把实情告诉她?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翠翠此时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9、教师播放有关湘西少数民族婚礼片段的视频,结合家乡少数民族婚嫁的风俗习惯,尤其是苗族对歌娶亲的习俗,要求学生就“走车路”“走马路”的娶亲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10、以翠翠听歌后心理变化为主线,理清思路,阐述“歌声”对翠翠造成的影响。
11、选择原文有关“歌声”描写的经典段落,学生分角色美读,感知翠翠的纯美形象。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提示:“歌声”触动了翠翠心灵的琴弦,是翠翠魂牵梦萦的“虎耳草”,也是天保外出闯滩悲剧死去的开始,因此,一切因歌而起,一切因等而结束,一定注意分析品鉴。
1、本文写了“三情”,第一课时已分析,请同学们根据前课的总结,总结人性美在翠翠、祖父、天保兄弟身上的体现。
2、教师出示视频资料:专家解读《边城》中的人性美。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学生甲:我会一直等傩送,哪怕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学生乙:这是一个“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等待,世界上的好男人太多,何必单恋傩送?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我会改嫁。
学生丙:漫长的等待或许换来的是心灵的再次伤害,我决定离开这让我伤心的地方,离开渡口,去遥远的地方追求新的生活。
学生丁:我要主动去找傩送,告诉他,这一生,他是我的唯一。
…………。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已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息。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四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导入 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3、作业 。
(四)教学反思: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六
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1、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
2、教学设计: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
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部小说的核心。此设计体现鉴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课文到整个小说,能开阔阅读的视野,提升鉴赏水平;并在鉴赏探究中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此设计的亮点在于从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出发来阅读小说,合乎作者原意,“边城之美”的紧扣文本,欣赏讲究层层深入解读;“边城之痛”的挖掘让学生对整部小说的创作有更深的领悟。最后“美”与“痛”合二为一句话,一个字“爱”,回到小说创作的本源。在进行广度与深度探究的同时,核心明确,整堂课首尾圆合。
但此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而言有一定难度,一是小说本身有阅读难度,问题设置也有难度,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挑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
这段文字是描写茶峒白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似的美丽湘西世界。
(二)“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的主意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们将围绕这句话来欣赏《边城》。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小组合作、比赛,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活动要求:
1、请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小说当中的某个人物(翠翠、爷爷、傩送、天保)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2、写几句话,寄语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对你说。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
天真纯洁的少女。
纯朴厚道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老师总结:
文艺评论家刘西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三)“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个性探究: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学生自由展示)。
老师引导:“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原生态)。
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2、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又时为爱而奋不顾身,又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四)结束语。
《边城》是一曲优美健康纯洁的“美的赞歌”,又是一出弥漫着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的悲剧”。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边城》带给我们的对真、善、美与爱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五)课后探究。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教材分析:
《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五、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风土人情。
2.运用勾画圈点法和点拨法,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2、阅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拟写小标题。(预习)课上请同学们交流拟写的小标题,并复述或概括课文内容。
小标题:
第三节边城风俗/端午日。
第四节端午邂逅(翠翠—傩送)。
第五节说亲事(翠翠—天保)。
第六节看迎亲送嫁/心事。
通过同学们的复述和概括,发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性不是很强,既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没有悬念迭生出人意料。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八
2课时。
教学导入 :
介绍作家作品。
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识字与解词: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赏读第一部分: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业 :课后练习二。
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分析第二部分:
分析第三部分:
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边城教学设计篇十九
2.培养健康向上的感情.
教学方法: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人类的真爱有什么?(亲情爱情友情.亲情又包括父子母子情祖孙情手足情等)。
一.总体感知:
1.本文表现的是什么感情?(爱情和亲情中的祖孙情手足情.)。
2.具体怎样表现的?
祖孙情:爷爷:疼爱孙女:劝其莫坐热石头,怕她生板疮;。
关心孙女:述说故事,解其孤独。
教育其做人”不许哭,要扎实一点,结实一点”
关心其婚事,亲到城里去探。
为她唱歌,帮其传情。
翠翠依恋爷爷:“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祖父不理会”她“很觉得悲伤”“我要你”
爷爷来慢了就哭。
“爷爷,我一定不走”
孝敬爷爷:为爷爷“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
不敢生爷爷的气。
爱情:傩送爱翠翠:拒绝团总女儿的碾坊,站在高崖上为她唱了半夜的歌。
翠翠爱傩送:在他又软又缠绵的歌声中做有趣的梦,“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
独守渡船痴心地等待离去的情人归来。
手足情:大老(兄):喜欢翠翠却离开家乡成全弟弟的爱情。
傩送(弟):为手足情而暂时舍弃爱情。
二.重点研讨:
1.“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一语中“哀”作何解,“乐”作何解?
“乐”在各人都是自觉自愿真心实意地为对方付出。
“哀”在爷爷爱孙却不能陪她到老;
翠翠爱爷爷却不能长与其厮守;
大老爱翠翠却只能孤独地离开,闯滩而死;
傩送爱翠翠却痛失仁兄,爱情与手足情不能两全。
翠翠爱傩送却只能在希望渺茫中孤独地苦等。
2.他们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什么?(人类心灵的明净,人性的纯美)。
3.“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说明了什么?
------“爱”是纯洁的无私的,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甘愿牺牲。它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4.如此美好的感情,如此纯美的人性发生于什么环境下?
---------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
4.文中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黄昏时: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杜鹃叫个不停温柔美丽平静。
深夜时: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三.分析鉴赏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翠翠的语言:24--25页“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27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30页:“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
爷爷的语言:26页:“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后来的事情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引起人不快乐”
大老的语言:28页:“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说话像吟诗作歌,富有哲理性和湘西苗族地方色彩,“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四.课外拓展。
研讨:
1.作者沈从文为什么能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明,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家书)。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愈来愈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为此,他一面以愤怒、颤栗的感情,选择男女关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画,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每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请,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了《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他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阅读《边城》。
边城教学设计篇二十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
二、 重、难点 。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
三、 课时安排 。
2课时 。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
1、 导入 新课 。
(1)、简介作者沈从文。 。
(2)《边城》情节。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新教材高二语文《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杨进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5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