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总结应当具备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夸大和歪曲事实。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提升。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一
人生中有许多时刻都会迎来和告别,比如离开学校、换工作、离婚等等。然而,有些告别却比其他的告别更为漫长。这样的告别可能是离开一个陪伴了我们数十年的家乡或者是与一个重要人物的长时间分离。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告别。
第二段:告别的痛苦和挑战。
告别往往伴随着悲伤和痛苦。我们不再能够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不再能够享受熟悉的环境。这使我们陷入了一种无法填补的空虚感,并且可能激发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漫长的告别也会带来挑战,因为我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这需要我们重新建立社交网络,适应新的方式和节奏。
第三段:漫长告别的学习和成长。
然而,漫长的告别也是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在告别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痛苦和失落相处。我们学会了接受不同的感受,并努力适应新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方式。漫长的告别也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以便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第四段:漫长告别的收获和反思。
尽管告别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挑战,但它还伴随着珍贵的收获和反思。在告别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和坚韧。我们学会了珍惜那些我们爱的人和事物,因为我们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和短暂。我们也可以反思过去的经历和教训,在未来的旅程中能够更加明智地选择和行动。
第五段:漫长告别的美好回忆和希望。
尽管告别的过程可能是痛苦和漫长的,但它也能为我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和希望。我们会怀念曾经的生活和陪伴我们的人。我们会想起那些温暖的时刻和深入灵魂的交流。然而,告别也使我们拥有了新的开始和未来的希望。它是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开始,探索新的领域和机遇。而这些美好的回忆和希望将成为我们战胜告别痛苦的力量。
总结:
漫长的告别是一次痛苦和挑战的过程,但它也是我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通过告别,我们能够学会适应和接受变化,并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告别也会让我们怀念过去,但它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并拥抱新的开始。因此,让我们珍惜每一次告别,看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以便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未来的告别和挑战。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二
金钱可以带来快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之后呢。
就好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群人的狂欢也掩盖不了退潮后的孤独。
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基本的生存属性外,还需要陪伴和认同。
就好像《一句顶一万句》里“人最后只不过是想找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书中一直没说清楚马洛到底为了什么在为一个认识不久的人忙前忙后,当我现在回想整个故事情节,那5000美金的大钞应该满足不了他心中的渴望,他是一个缺钱的人,也是一个却爱的人。
有时候人死了比没死强,特里最后的出现,是想向马洛表达什么,是炫耀还是感谢,我想对于马洛,他不应该出现,因为他的出现表明,马洛只不过是个的工具而已。
马洛是特里的朋友吗,肯定是,但也肯定不是马洛以为的朋友。
我不需要钱,我只是需要一个人陪我喝杯螺丝起子。
寻找是有快乐的,寻找也是有代价的。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三
相信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有不能说的秘密,不见天日,难以启齿,将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最深处,也许直至随着肉体消失殉葬了,也永远不会为外人所知晓。
原因何在呢?小说《漫长的告别》半遮半掩地讲述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波澜变幻,探讨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人,天生具有一颗不安宁的心,然而胆量与气魄却大相径庭,虽然英雄好汉比比皆是,大多数还是屈从种种顾虑束缚,所谓的“有贼心无贼胆”,于是就由此制造出了心底里有不能说的秘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其结果呢?或平和地永远埋葬在心底;或不可控制地而突然迸发,其后果难以预料;或自己忧郁发疯......谁又知道呢!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大学辅导员,身边围绕着三位女性,分别是老婆、老婆闰密、女学生。他迷惑了,到底谁是他的“爱人”呢?他似乎都爱,又都不怎么爱;她们全都爱他吗?敏捷的心灵感应告诉他:他集汇众女宠爱于一身,但雨露可不能均沾,道德、法律、良知等等捆困了行为,于是,男人有了深藏心底里不能说的秘密,潜伏期遥遥无望,他“感到一阵来自生活的琐杂与烦闷,它们像便秘一样不可言说”。“我努力让自己的魂魄游离在外。我感受着眼泪的轻盈与沉重,感受着自身体液的循环,唯其如此,我方能避开一种更加猛烈的情绪,那种情绪,叫作心痛,抑或是,愧疚”。
小说中三位可爱女性的名字分别叫:老婆——乐思。我猜想,是思考为善为乐;老婆闰密——逃逃。我猜想是欲避,可避不开;女学生——郑杨。我猜想,是上升的爱,难煞老师也!
面对这些愁死人的现实,被残酷撕裂的心,血淋淋的结局,郑扬自缢了,逃逃跑掉了,只有老婆还守在身旁,思考决定于行动,理智最终占胜“邪念”。然而,不能说的秘密永远躲藏在心底最深暗的角落里,只有他自己独享而已。
其实,我的心底里也有不能说的秘密,她是我最最亲密的闰密、爱人,只要我不说出来,她永远都会守着我,爱着我,永生永世都不会背叛的。
爱你,捧着你——你的心底里永远不能说的秘密。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四
读小说就会这样,一口气读完,一个字都不错过。
硬汉很义气。一个连喝醉了都很绅士的男人是不会杀人的。马洛这种想法,是不是迷信?
男人觉得,有魅力的女人很危险。而女人的危险绝不是出于魅力,而是出于嫉妒。
艾琳,这个将马洛吸引住的女人,她爱特里·伦洛克斯,然而,出于女人的一种洁癖,她无法接受特里·伦洛克斯与西尔维娅的婚史;她想与她现任的丈夫好好生活,然而,一想到罗杰·韦德与西尔维娅的偷情,她更加无法忍受。为什么总是这个西尔维娅?终于,艾琳忍无可忍,在罗杰与西尔维娅偷情的时候杀死西尔维娅。那一瞬间,艾琳也许想过把这一切嫁祸给醉得失去意识的罗杰,于是,在枪击之后,她伪造了那个用小摆件袭击西尔维娅头部的争斗场面。
特里·伦洛克斯知道是艾琳。特里·伦洛克斯替艾琳顶替了罪过,逃亡墨西哥。特里是因为还爱着艾琳吗?并不是。特里只是出于对前尘往事的亏欠。何况,他是个绅士,他是个善良人。如果不是他再见艾琳时,他正在和西尔维娅经历着一场婚姻,艾琳怎么可能有今天的举动呢,西尔维娅又怎么会死呢。他的确是个罪人,他必须走。
特里·伦洛克斯的岳父哈兰·波特也知道,这个亿万富翁怎么能让如此丑闻公之于众?他给了特里一笔钱,就当是封口费吧。可是有钱人总是有他心狠手辣的一面,死人是永远也不会开口的,于是他打算雇人杀掉特里·伦洛克斯并伪造成其自杀场面。家族清白重于一切。
最后的最后,男人的义气救了逃亡中的特里,使特里改头换面免于一死。女人的爱情毁掉了女人的性命,艾琳最终还是畏罪自杀了,并公布了所有的真相。
硬汉很男权。作为女性,我不喜欢这样的设定。但是因为书中的一个场面,我突然爱上了雷蒙德·钱德勒。西尔维娅的姐姐琳达,出于对父亲的又怕又爱,出于对整个家族的无奈与维护,一直不敢和已经不再相爱的丈夫离婚。终于终于,她要去巴黎和这个男人一拍两散。去巴黎的前一夜,她和马洛发生了些故事,她的感情终于有了出口。铁血硬汉也有柔情的一面,而且和这部书里最最悲情的女人,一直都没有为自己而活的女人,终于打算为自己而活的女人。男人的友情一直一直都洒脱地表现着,女人的爱情一直一直都悲观地压抑着。而这一刻,女人终于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洒脱地做些什么了。
这是一部很棒的小说。因为故事里有情。
培训老师说,读一些侦探小说,提升自己的逻辑能力。可是感性的女人怎么都逃不出情这个字。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五
因为一本书《漫长的告别》,我想写一篇文,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它让我开始反省。反省自己是否过于粗暴的对待了生活中需要耐心的部分。
看这本书的过程,如同书名一般缓慢悠长,我恨不得一目十行,直到看到倒数第二页。因为我的粗暴,没有从漫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任何端倪,真相来得如此突然,告别来得如此悲伤。我不禁问自己,马洛是不是早就知道了真相?那早到什么时候?我仔细回想书里的每一个匆匆跑过的转折点,是在进监狱之后,可能是在他发现作家认识特里的时候,也可能是在那个诡异的夜晚。然后我又惊讶的发现我的记忆深处,虽然某些细节模糊,在更早的某个和特里喝完酒分手的夜晚,马洛说过“如果我早知道他。。。我就不会。。。”。接下来,“我”将经历一场漫长的背叛。
写到此时此刻,当我开始安静的回想故事里的每个人物的起承转合,我才发现这不是一个表达背叛的故事;至少不仅仅是;尤其是这种绵长幽怨的氛围,时不时的跳出带着回忆式的喜悦惆怅,像是在表达对失去之人的不舍和真诚付出过的自己的不甘。这种感觉很熟悉很熟悉,像刚失恋后的一两年。
马洛。
在我娓娓道来遇见特里的这段从美好到陌生的回忆中,我喜欢他的优雅,甚至是他的软弱。为了这份说不上多但却莫名深刻的喜欢,我甘愿为你寻得一个真相,哪怕是坐牢,与全世界为敌,甚至是在已察觉到了背叛之后。这一路如此风尘仆仆,所以我定要与你好好告别。不到最后见你,我都不肯相信你竟会如此欺我;最后我戳穿你其实早就可以来见我,也意味着我从心里承认了我失去了你,然后我自己对人的那部分真也跟着一起失去了。我不仅在跟你告别,我也在跟过去的自己告别。
特里。
经过了战争之后,我就不再是我了。甚至在认识马洛你的时候,我似乎想起来了一点过去的自己,但终究,我很宝贵的一部分也还是在战争之后的折磨抑或是之后的生活中消失了。
艾琳。
在我痛失吾爱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一直在做告别,到了我再婚,到了我再见到”他“,甚至到我不惜把别人当作你,直到我死,我才得以告别。我最最亲爱的,我是如此忘不了你,也忘不了过去。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六
缘灭时,道一声“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
年少时,甚是不喜离别的场面和愁绪,尤其害怕物是人非的感觉;
而今,珍惜每一次告别的机会。
三毛说,那些因缘分而来的东西,终有缘尽而别的时候。
认认真真的告别,
告别曾经的自己,曾经的朋友,曾经的情感……。
昨日难以重现,再见已是不同。告别之后,即使再聚,场景不同,心情不同,所思所感亦是不同。或许更好,或许更差。
其实,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面对的始终是同一个问题。
只是从前,选择逃避;如今,勇敢面对,并视之为成长。
年少时,“理想”往往是某某高大尚的职业,或者闪着光环的身份;
而今,“理想”可以只是一个习惯、一种状态,或一份情怀。
爱因斯坦说,我从不想未来,它来得太快。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放下执念,感恩拥有。享受相聚,品味孤独。笑对生活,不负当下。
尽管,“人生只是一场盛大的马戏表演”,
我仍然愿意认真演出。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七
第一段:介绍长久告别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漫长的告别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面对的一种情感体验。无论是和亲人、朋友、同事还是一个阶段、一个地方告别,这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离别常常带给人们许多心理上的困扰和挑战。然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告别也是成长和变化的机会。在长久告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情感、信念和适应能力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段:面对告别的挑战(250字)。
面对告别,我们经常会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我们必须学会接受离别的现实,接受我们将无法再和那些人一起度过时间,或是无法再回到曾经熟悉的环境。这种接受需要我们克服心理上的压力和抵抗,逐渐找到适应新生活的方法。其次,我们常常会感到失落和孤独,思念过去的时光和与之相伴的人们。这种失落感需要我们找到新的支持系统,与新的人建立联系,并逐渐恢复自己的情感平衡。最后,告别也常常伴随着未知的未来和不确定的变化,这需要我们培养出开放和灵活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生活。
第三段:告别中的成长和变化(250字)。
然而,长久告别也可以带给我们许多成长和变化。在离别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感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极限,以及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和转变来应对困境。我们变得更加懂得感恩,更加珍惜与人的相处,学会了与人真诚相待。我们变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因为我们知道,在面对告别之后,我们仍然可以前行,我们依然能够找到新的机会和幸福。
第四段:告别的重要性及时刻准备(250字)。
告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当时刻准备着告别的到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准备。首先,我们应当珍惜和重视当前的关系和时刻,用心去经营和培养与亲人、朋友以及同事之间的联系。其次,我们应当意识到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去适应和接受变化,为未来做好准备。最后,我们应当学会释放,学会面对失去和离别所带来的伤痛,把焦点放在我们仍然拥有的和我们将来可能得到的。
第五段:总结并表达个人体会(250字)。
漫长的告别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虽然其中有许多困扰和挑战,但它也是一个机会去成长和变化。告别教会了我们接受现实、适应新环境,以及释放和感恩。对于我个人来说,长久告别让我学会了在变化中保持坚定和自信,去珍惜每一次与人相处的时刻,并尽力做到无憾地告别。告别是复杂而美丽的过程,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照亮了一条成长之路,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总结:长久告别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生活经历,然而它也是一个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面对告别的挑战,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现实、找到新的支持系统,并培养出开放的态度。告别不只是简单的离别,它还带给我们许多人生的智慧和体悟。因此,我们时刻准备着告别的到来,培养珍惜和感恩的心态,并努力成为一个坚定、自信和成熟的个体。在漫长的告别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有着更加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八
有一部家庭纪录片的名字叫《我只认识你》,这部纪录片从2012年一直拍摄到2014年,导演拍摄的是自己长辈的故事,是一部讲述的是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记忆、爱与尊严的真实故事。这部记录片不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是千万个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缩影。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漫长的告别》,作者帕蒂·戴维斯,美国前总统里根最小的女儿,最开始看到封面还以为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而《漫长的告别》这部作品实际上是记录了她陪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度过的最后十年时光,是一部讲述亲情,陪伴与自我成长的一本书。
年轻的帕蒂·戴维斯和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无知无畏,年少轻狂,也差点与家庭决裂,因为父亲里根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她才重回父亲身边,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与家庭和解,与家人一起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告别旅途。
看着父母变老是一件既悲哀又甜蜜的事情。我们会发现,阅历的丰富、人心的软化、心胸的拓宽,理解父母与我们终有一死的真相,都会令人既恐惧又敬畏。
教她如何在浪里避开危险,在夜里如何认星座......也有当父亲工作越来越忙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却没有了隐私和自主性,那个时候的自己内心是惶恐的,所以为了证明自己,为了让父亲关注到自己,她只用用叛逆来装饰自己。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九
这个破案小说很不一样,不按常理出牌。前期铺垫特别长,a死了,b受牵连,c被迫求助b治疗自己,c死了,b又受牵连。b发现c是被妻子杀死,而a是c的妻子的前夫。最够一梦的是,a是假死。我觉得这就是作者闲来无事闹着玩的!
村上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作品,我不能理解,我更喜欢阿婆笔下的小胡子波洛先生,萌萌的特别风趣。
也有一些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比如ab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书名,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从相识到第一次说再见,到最后不说再见,都是a留给b的。每说一句再见,就相当于向死亡进了一步。
书里的几句话值得划重点。
1.法律不等于正义,它是一种非常不完善的机制。要是你碰巧按对了按钮,而且又走运,那正义可能会在结论里体现出来。法律的目的不外乎建立一种机制。
2.从某种角度来说,警察全是一个样儿。他们都怪错了对象。有人在赌台上赔掉了工钱,就禁止赌博;有人喝醉了,就不许造酒;有人开车撞死了人,就停止造车;有人在旅馆客房里被女人勒索,就禁止性交;有人跌下楼梯,就不许造房子。
3.如果你要写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早上起来时有三只胳膊,那么这故事就不得不讲述多了一只胳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不必对胳膊增加进行一番正当化处理。因为那已经是个前提了。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
一个酒鬼和一个硬汉侦探相识于一家舞蹈俱乐部,这是一杯酒和一个承诺引发的一场漫长的告别。一直到这本书最后一章节时,我才突然想起来这是一本侦探小说,比起我们熟悉的夏洛克式侦探小说,这本书更像一本叙事类文学作品,作者不紧不慢的将故事情节诉说。
而侦探自己也不再脱离案件、以第三人的姿态破案,转而参与到案件其中。这本书中间有部分,我一度不太理解,觉得剧情的发展好像有些偏离,但是到了后面才发现这些情节都是伏笔,当你看完整本书后,再次回头看某些情节,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译本看起来还可以。四点五星。
我一开始不太明白,漫长的告别指代的是什么。他们初识时因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挥手而被打动,最后当特里不再是特里,他们能做的只有选择告别。“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这是一场有关友谊的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一
用我习惯的字号,这本书有1063页,我是看到500多页以后才感觉到好看的,这书前半部分一度让人觉得无聊想放弃,可能是译本的原因,也可能是我笨拙没有体会到深意。我跟随着马洛去探索真相,被他睿智的头脑所征服,待一切明朗之后,也只能跟着他叹息。
我可以理解马洛为了告别做的所有事情,被打被关被诬陷还不被其他人理解。但我实在理解不了特里到底有什么值得马洛这么付出的。在我看来,特里就是个吃软饭又懦弱的酒鬼,让人避之不及,他的闪光点唯有脾气好这点,另加十几年前为救人而炸伤了脸,其他优雅什么的不出来啊。
马洛后来对特里说了一段话,“你深深打动过我,特里,用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挥手和这儿那儿的安静酒吧里安安静静喝几杯酒。感情还在的时候真是不错。别了,朋友。我不会说再见。我已经和你说过再见了,那时候说再见还有意义。那时候说的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
马洛也不曾真正了解特里吧。反正以后也做不了朋友啦。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二
其实告别真的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因为他总是在心灵的某处不经意间翻滚着;比如说一句话,一首歌;一个场景,一个人;总能让人瞬间沉思。所以,告别,真的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
有人说,每一次告别,都是一种死亡。其实不假。或许经历过的,都会这样。就如书中的艾琳,这个将马洛吸引住的女人,她爱特里·伦洛克斯,然而,出于女人的一种洁癖,她无法接受特里·伦洛克斯与西尔维娅的婚史;她想与她现任的丈夫好好生活.然而,一想到罗杰·韦德与西尔维娅的偷偷恋爱,她更加无法忍受。为什么总是这个西尔维娅?终于,艾琳忍无可忍,在罗杰与西尔维娅偷偷恋爱的时候杀死西尔维娅。那一瞬间,艾琳也许想过把这一切嫁祸给醉得失去意识的罗杰,于是,在枪击之后,她伪造了那个用小摆件袭击西尔维娅头部的争斗场面。特里·伦洛克斯知道是艾琳。特里·伦洛克斯替艾琳顶替了罪过,逃亡墨西哥。特里是因为还爱着艾琳吗?并不是。特里只是出于对前尘往事的亏欠。何况,他是个绅士,他是个善良人。如果不是他再见艾琳时,他正在和西尔维娅经历着一场婚姻,艾琳怎么可能有今天的举动呢,西尔维娅又怎么会死呢!
所以说,每一次告别,都是一次死亡。精神上的,身体上的。总会伤到体无完肤。有时候浅浅的一句再见,就如同掠过树梢的一缕春风,或许从下一秒开始,也许就再也没有见过。生命有限,世事无常,请珍惜每一次遇见!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三
侦探,在常人看来是很冷血的职业,马洛给人的表现亦如此,刚开始亦如斯,对特里忽至的一系列热情不予太多肯定。世界上的两个人再遥远,也会有相似之处,或值得尊敬之处。特里在雨夜烂醉如泥,仍能非常礼貌地给因自己为马洛和门卫带来麻烦而道歉。这么个情况,还表现文雅,撼动了低温度的马洛,亮出了人性的温度。
把特里带回家,待其清醒,特里晚饭感动。尔后经常前来拜访,时而一起在酒吧小酌一杯。友谊在时间里,在酒精里,在内心一点点蔓延开来。不小心在报纸上看到特里的报道,马洛下意识地遮掩。因为,即使特里是个汉子,也是会难受的呀。
大概知道一点儿特里的情况。一天晚上,特里恐慌地来到马洛家,一身鲜血,瞳孔里满是恐惧,手里还颤抖地举着一把枪。侦探的素养让马洛故作镇定,安排他洗澡,喝咖啡。凌晨,他送上飞机。
至此,马洛就再也没有见过特里,我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漫长的告别”,用一生,用回忆来告别。
然而,故事并非如此简单。马洛因特里受牵连,被拷打,被质问,被威胁,却不曾透露半点朋友的信息。对外宣扬是侦探的自我修养,内心却很清楚,这是他跟特里告别的方式。
其中两个人的死也不想详说,最后,特里又出现了,换了一张脸的特里。你没死,真好。马洛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然后,马洛冷酷地离开了。这一次,才是真正的告别,一个漫长而正式的告别。这种告别,有力量,有温度,没有恐惧,没有不假思索。
跟你告别,特里,我用了很大力气。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四
放下《漫长的告别》,十几年后的我突然领悟了怎样来看雷蒙德钱德勒式的小说和文字里的肆意孤独。
和村上春树一样,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我读到了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不过不是漫长的告别,是另一本。名字有些相似,叫做《再见,吾爱》。很遗憾,当时我并不喜欢,或者说不懂如何去喜欢。彼时作为一个理工科学霸,一颗文学青年的心一直被压制着也可以说尚未萌发,我和很多少男少女一样,我们读那个时代的字,我们并不挑选也无所谓喜好,甚至不多去评论,只是单纯珍惜一切可以看闲书的时光。在重点高中成摞的试卷试题下,在每天长至晚间十点的晚自习这般996模式的高压学习下,我们见缝插针地传看手里的一切东西:有时候是一本《科幻世界》或者《读者》,有时候是一本不知道谁的盗版余秋雨《文化苦旅》,自然少不了安妮宝贝似伤痕文学,网恋文学鼻祖《第一次情迷接触》,偶尔也会拿到一两本名著……大部分看过就算,也会偶有感动。
例如当年刘慈欣发表在科幻世界上的《流浪地球》,让我在晚自习的桌前,我那一整排习题集的书架后面流下了泪,例如一本《蝴蝶梦》我不知为何看出了恐怖片的意味,尽然生生的不敢独自回家。
一样的漫长……不同的只是这一次我用“理解”代替了曾经的不耐烦。很难有人像作者这样深刻迷恋“离别”这一件事,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用几十万字将它扩充成一个独立的优雅空间。离别、告别、再见这样的词汇和事件中的死亡一起,要把它们统一在这样一个独立空间中去欣赏。如果不去理解这一份忧伤的底层和他构筑其上的虚无的情感空间,那些描写和对话就没有意义,情节也就将始终无法带入。
这一份笼罩其上的虚无情感,在我看实则是每一个人物下淋漓尽致的孤独。感受到了这份孤独之后,所有的人物一下子鲜活,所有的对话全部合理起来。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五
村上读了12遍,我至少也得读2遍吧,里面还有许多情节语言需要细细体会。
——————————。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钱德勒似乎创造了一种后来无者的美国英雄形象:充满智慧、满怀希望、深思熟虑、喜欢冒险、多愁善感、愤世嫉俗、叛逆不羁。
他不单单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精湛修辞已达到无我之境,他是真正的语言高手,亦是一个视野广阔的文学大师。
他的书经得起一读再读,他的小说是美国往昔的完美映像,但字里行间历经风霜的浪漫主义却饱满宛如昨日刚刚写就。
乔治说他写的不是犯罪本身,而是人类精神的堕落。
比利说钱德勒,每一页都有闪电。
他是怎样的钱德勒,没有假的,喝醉酒的,在前线服役的,爱上比他大18岁茜茜的,爱猫的,当编剧的,写小说的,孤零零的,死在他乡的,只有17个人参加了葬礼的,墓志铭上刻着thenewoneisatthefoot(向前一步,就是新生)的。
为我们所热爱的,不会被时光所消磨的。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六
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
初读钱德勒,按照我的习惯,第一次读一个作家的书必然先去找找他的照片。钱德勒的照片传递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傲慢,铁骨铮铮。我一直相信,相由心生。
果不其然,他的傲慢在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里表现的是那么的淋漓尽致,让我不免的怀疑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钱德勒的一个侧影。
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这场漫长的告别也是发生在那个奇迹的时代,艺术的时代,挥金如土的时代,充满嘲讽的时代,疯狂的爵士乐奏响在洛杉矶厚重深邃的夜空中,禁酒令意想不到的导致着享乐主义的盛行。这个时代的侦探小说却并没有这个时代的疯狂,相反的,钱德勒的作品出乎寻常的冷静,不注重小说场景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描述,而将整个故事融入生活的日常。疯狂呢?疯狂融入了小说人物的骨髓,转变成了特里烂醉如泥、穷困潦倒、饥肠辘辘、精疲力竭但却傲骨铮铮的样子,转变成了马洛冷酷而又温情的高贵的硬汉灵魂。
马洛开始了调查,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为那比萍水相逢多了一点点的友情,上流社会、黑白两道人人意欲掩盖,政界法院、新闻媒体出于各自的利益阻拦马洛。可是一种傲慢,或者说是优越感,让马洛一意孤行,不顾重重阻挠将调查进行到底。
没有读到结尾之前,《漫长的告别》如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姊妹篇。特里用自我毁灭来保全艾琳,就像盖茨比为那美丽的黛西去受难一样。正如马洛所说一百个人当中大概能有一对神仙眷侣吧。剩下的都只是在努力维持婚姻。西尔维娅背叛了特里,罗杰背叛了艾琳。婚姻与爱情的虚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当自己心心念念的旧情人娶了自己丈夫出轨的的情妇,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被西尔维娅夺走时,艾琳的报复也显得似乎合情理。特里决定用生命来保全艾琳。艾琳如同甜美的海伦,召出了千艘战船。
特里是这么的像盖茨比,白发,疤脸,清澈的声音,还有礼貌,看上去真像一个还没丧失赤子之心的人。可惜了,只能停留在真像。
马洛猜到了凶手,却没有猜到最终的真相。残酷的战争早就让特里看破了人性,也丧失了赤子之心。他巧妙地用金蝉脱壳的办法让自己逃离这场灾难,并没有为爱而死。他逃脱了,骗过了所有人,包括马洛。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那样的话,特里还是一个傲慢而纯洁的人。
这个故事比菲氏的小说残酷的多,因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不仅是美国梦幻灭的悲哀。它也写了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的顽强生命力,盖茨比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就是它最好的印记。而特里却因战争早就失去了人性,一个道德上的失败主义者,是那场战争造就了他,在这本作品里,特里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更沉重的打击,他用金蝉脱壳的妙计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却又永远的丢掉了自己的灵魂。
当然,小说的最后还是给予了我们希望,那个唯一没有失去赤子之心的人,马洛。那条硬汉,六英尺高,有一双灰色的眼睛,我猜他长得一定很像钱德勒。不顾黑白两道的劝阻,毅然决然的调查真相,追求真实,只为那份比萍水相逢多一点的友情,却又因真实与特里告别,只因他不愿接受这颗已经变质的灵魂。
告别是这样一个伤感、决绝、又无法挽回的词呵。这是特里与艾琳的漫长的告别,告别曾经的郎才女貌纯洁美好的爱情。这是特里与马洛的漫长的告别,告别那萍水相逢却为你奋战到底的友情。这更是特里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漫长的告别,告别那单纯高贵为爱无私的赤子之心。
再见了,特里。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七
作者孤独的内心加上细腻的笔触总能触发人们内心的共鸣。每个人都有一块静地孤独的纯净的不被人理解的慌恐。钱德勒有一种魔力让人开启这个静地,让我们在他的作品里狂欢。
钢筋水泥灯红酒绿霓虹灯下的车流变成了画家手里黑白交错的静谧的夜空,星星点点洒落在你心底。马洛是孤独的不合群的,在那样一个不安定的时代他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死亡,他过的小心翼翼,直到遇到另外一个孤独的灵魂——特里。在特里无助失意的时候,马洛成为了他的朋友。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慰藉,只需要一杯螺丝起子酒就能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怀。平静的日子被特里妻子的死所打破,特里逃走了。马洛不相信自己的朋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就如同相信自己不会杀人一样。他的周围突然出现了很多人警察,律师,黑道大哥,韦德夫妇等,这些人随时都可能要了他的命。为了他内心的纯真(特里),他义无反顾的去救赎一位死去的朋友。他想向世界证明纯真是存在的正义也从不会缺席。他就是哪个正义的使者,到最后他找到了真相却失去他。特里哪个和他一样纯真孤独的人,已经变成和周围人一样带着面具生活。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八
很长的一本小说,看完有点不知所云。故事里的角色名字都有些拗口,尤其是那几个警察,直到整本书看完我也依然分不清楚究竟警察们谁是谁。
有时忘记带纸质书就打开微信读书暂时读一下,选读了另一出版方的译本,翻译拗口还是作家榜这本更好读些。
小说题材是悬疑推理,故事的起因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结识了酒鬼特里·伦诺克斯,后来特里的富家千金老婆西尔维娅被杀死在家里,脸被砸得面目全非。特里被怀疑是凶手并且在墨西哥给马洛留下一封信后自杀了,马洛怀疑另有隐情并被卷入了另两家夫妻恩怨情仇中。
对悬疑推理小说的体验总是故事性强、逻辑性强的,读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某几处还有哪些线索被自己漏掉了,整体阅读环环相扣,耐人寻味。
雷蒙德·钱德勒所著的这本《漫长的告别》故事性有,但有些地方给人感觉很迷惑。警察局里的那些分不清的警察们究竟谁是好的谁又是坏的呢?后来真相公之于众的那份影印信件又为什么给了马洛呢?小说最后为什么又给马洛和琳达·洛林增加一章似是而非的感情戏呢?就看不明白。
事件的真相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有猜到,最后特里的身份调查清楚了,也因此找到了真实的虚假身份。像是老套偶像剧最后凹出了快乐大结局,这本悬疑推理也完美地还原了犯罪现场,找到了作案凶手。
马洛的主角光环很强,人见人爱,料事如神,再作不死,还能透过一点点细节找到真相,又坐怀不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设了。(到这里都是昨天睡前迷迷糊糊打的,然后做梦梦到我被精神病追杀,不愧是你钱德勒??)。
通过马洛的调查逐步揭开特里·伦诺克斯的真实身份,当过兵、赢得美人芳心、救过战友、逃过战争折磨、结识富家千金、嫁入豪门、伪装自杀、整容变身。这只有小说才会有,十项全能,如果有单独的人物传也挺有趣。
最后写一点个人感受,不是很喜欢的故事,读起来吃力并不有趣,读者的参与感不强,没办法在故事里找线索,所有的线索都是主角自己仔细观察然后点明真相,这场悬疑推理案件里我就是个观众,坐在路边看主角表演,然后稀里糊涂地为他鼓掌。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十九
想给四星半。作者的语言确实十分吸引人,现在还记得那个走进酒吧的梦,人们惊讶的如同指挥家手里还未停下的指挥棒。
作为一部侦探小说,其实我没有很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私人侦探对特里这么好,因为他心里某个柔软的角落被触动了吗。我觉得侦探是一个自由自在,懂的如何在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人。他很懂规则,而且很聪明,也许还很帅,不然不会让洛林也倾心。
而特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面貌在我看来有些模糊,无法概括。只知道他有一道在战时被炮弹炸出的伤疤在脸上显眼的位置,有一头白发,入赘了一位富翁的女儿,这位娇人给他戴了无数的绿帽子。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物,昨天晚上我甚至还梦到了他们,警察,黑帮老大,那个梦,嗜酒的作家,偷偷用麻醉药行医的大夫,躁郁症西部牛仔。真的很丰富,作家对这些人物的刻画。
再说回整本书,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正确。是自杀的女人杀了他丈夫,杀了西尔维娅,然后老头子想让特里当替罪羊,而特里的两个黑道朋友让他伪装被杀死,最后通过整容手术把他救了回来。我们的主人公在最后和特里告别了,见了最后一面,至此,故事到此结束。我们也看到了主人公精彩的推理过程和他某些程度上来说高尚的情怀。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历经了一切,为了一个朋友。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二十
第二次读《漫长的告别》了,比起村上春树读了十几遍还意犹未尽,我这反复来的有点牵强附会。第一次读《漫长的告别》是2018年十一月,那时候用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读完它,也浅显的写了一点自己的感受。我不是一个爱看推理侦探类小说的爱好者,时间于我已是生活中最宝贵的奢侈品。我没有时间去思考剧情的发展,再次读它,一是来自作者机智诙谐的语言。它那运用到极致的绝妙比喻;“醉汉的两条橡皮泥的腿。”“一头白发,像小鸟胸口的羽毛一样光滑。”“仿佛我的面孔和时针一样,普通。”“海浪像唱着赞美诗的老太太一样温柔。”“他的搭档则高大帅气,衣着整洁,一副沁人心脾的凶相,是一个上过学的打手。”等等,这些精彩绝伦的比喻,足以使一个迷恋语言的无知女人近乎疯狂的热爱。二是书中的两位男人,如开头所引用的一段话,我在这故事里读到孤独感与挫败感,一个城市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欣赏特里,因为他的形象、他彬彬有礼的语言和他优雅的气质,是我喜欢的那种男子身上所具有的部分品质。我赞赏马洛,源于他的善良与智慧。
对于马洛与特里遇见和告别的理解,我想起宋代陈师道在《送张芝卿》的诗句中有这样描述:“相逢于偶尔,告别更苍然。”那次再见当做永别,下次再见我当你是重生。缘分是一种无形的磁场,它将两个相同的磁性相吸。马洛与特里一个优雅迷人,一个孤独不羁,一起喝酒,即便对对方一无所知,即便两个人并没有什么话题,隐约中情意会在人类最原始的细胞中迅速开花结果。至于文中其他并不使我感兴趣。
如果你我既已结缘,必将路过彼此生命中一阵子,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雷蒙德·钱德勒先生在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说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初读不解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这些年的经历,我已读懂了生活、读懂了遇见、读懂了别离,我也相信一个人一生中总是孤独的,每一个人来,每一个人往,他们是要在你生活发生一些故事,填充你的孤独,让你理解--活着。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二十一
侦探类小说一直是我的最爱,村上春树的书几乎被我读了个遍,当出现“村上春树的人生之书”时,那是非读不可了。很早以前就听说过雷蒙德·钱德勒这位作家的名字,也知晓他的系列丛书,恰好宿州读书会的共读活动给我提供了这个好机会。拿到共度图书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精致的封面,内页的插图,都让我爱不释手。
书本的前面有一张简单的插图,图里的马洛侦探永远是那身棕色的长风衣配黑色的圆礼帽,让人看不清他的脸更留出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我想象的马洛是个子不高身材壮实皮肤棕黑色的,身上还会有着淡淡烟草和咖啡的味道,眼睛不大一定很有神,鼻梁挺拔,长相虽然普通却有着让人不容小觑的力量。在书友会的群里有位很早读完的书友对书中所有角色进行了想象,如果拍成电影让谁来担当这个角色最好,当时还没看完书就被剧透了一把,现在回想起来我心里也有一套自己喜欢的演员角色表。
回到书的内容上来,书名既然是《漫长的告别》,那一定有人离开有人告别。书的开始从菲利普·马洛侦探第一次见到特里·莱诺克斯入手,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才能让马洛侦探对第一次见到的莱诺克斯施以援手,并且在日后对这位奇妙缘分下认识的朋友多次帮助。
从马洛和莱诺克斯淡淡的友谊开始,到莱诺克斯惹上人命官司,马洛帮助他逃跑,再到莱诺克斯在墨西哥自杀并留下一张麦迪逊肖像,告别的帷幕正慢慢拉开。通过韦德夫人的委托,马洛对萦绕在眼前迷雾渐渐有了方向,对韦德一家的接触给了马洛揭开真相的杠杆。好的作家一直走在读者前面,让你猜不出接下来的情节。
我就是这样被马洛和作者牵引着,一步步接近真相,看着马洛凭自己的胆色和智慧帮助莱诺克斯洗清冤屈还原真相。故事的最后,酷酷的马洛用自己的方式向莱诺克斯告别,既然已经告别了,这位朋友也就不存在了,哪怕他换个身份样貌重新出现,也不再是原来的朋友了。读完整本和马洛一起卸下了告别的担子,就好像生命的列车一样,总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车上和车下的人都是生命里明亮的色彩。
最后说一下读书的感觉,书里人名地名很多并且都很长,实在是不好记,再加上书也不是一次性看完的,经常读着读着要想,这个人是谁呀,以后再读类似书的时候可以对人名进行简单的记录。故事以最后一次见面作为结束,实在读不过瘾,马洛侦探作为主角出现在钱德勒的书里还有一个系列,让人忍不住都想要逐一拜读。
漫长的告别心得篇二十二
第一次感受所谓的硬汉推理小说,是在东野圭吾写的讽刺暗黑小说里看过伪硬汉小说,印象很差。
但这本上手,分分钟不忍释卷,钱德勒的文笔真是处处爆炸,把一个腹黑正直有点小聪明又非常有担当的硬汉侦探写活了。情节到最后的反转让我有点小失落,但是小说中间的大段描写和铺陈中穿插的俏皮话和内心吐槽,在钱德勒丰富的想象力和黑色幽默文笔下,让人一点都不觉得冗长。真真正正是每一页都有惊喜,我非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拥有作者一般的洋溢才华。
说回人物,大侦探几杯酒就可以为人出生入死,明明没钱却可以在做人原则与金钱相悖的时候选择原则,在警局的暴力逼供下依然挺住自己的铮铮傲骨,在最后得知真相的时候选择一下释然自己这么久的努力。是的,他就是硬汉,一个无所畏惧,却又内心柔软的浪子硬汉。他是我觉得最棒的诠释侠骨柔肠的外国人物之一,强权和暴力,在英雄眼中,都是用来保护和帮助弱者,而不是用来欺侮弱者的。
力荐喜欢体验文字魅力、想看看旧时代洛杉矶生活的、喜欢硬汉派社会派或各种类型推理小说、哪怕喜欢看严肃文学的人,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而且听说钱德勒是在一边心痛照顾缠绵病榻不久人世的'妻子,一边写的这部小说。妻子去世后他有段时间每天酗酒度日。这么看来,文中那个风度翩翩的酒鬼也许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射,而马洛对他的漫长告别也是治愈作者自己心伤的过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7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