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13:56:21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模板20篇)
时间:2023-11-08 13:56:21     小编:GZ才子

是一种让我们反思并获得进步的重要方法。总结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黄河颂,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着眼于“歌颂”,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激越飞腾,激情澎湃,情不可遏,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因此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怎样才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诵好一首诗词。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深入了解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感受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激情。

记得高枫在《大中国》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激情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

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要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

2、学生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3、带着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首先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黄河大合唱》中八个乐章的感情一脉相承,因此最后就能以学生自己从音乐中感受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诗歌,效果显然胜于教师对学生说要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4、朗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针对教学目标1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将课文的结构、内容、主题进行梳理明确,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朗读诗歌)。

1、小组中练习。

2、上台配乐朗读表演。

3、师生共同评出最好的小组。

(通过深入理解课文,朗读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画面音乐的辅助,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借助表演和评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压力。)。

朗读还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朗读体会。在读时,要注意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通过老师、学生的互评探究进一步总结出朗读的要点: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4,调节自己的感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分层教学的需要:一般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最直接的心灵体验和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而有一定语言鉴赏功底的学生则会选择“让我最欣赏的”形式发言,对于喜欢另辟蹊径思维独特的学生来说,“我有这样的疑问”这个话题则更能激发他们发言的热情。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的革命〉〉中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充塞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创新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鼓励“百花齐放”式的个性阅读。活动的方式是:从以下方式中选择一种展示你这节课的阅读收获:a配乐朗读(音乐由多媒体放送)由学生选择自己最为欣赏的一部分朗读,获得一种审美娱悦;b写意绘画,画出你心中的黄河;c写作补白,这首诗歌让我感受到,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填补这个空白。d链接生活,讲述课文实际意义,这样文本的内涵才能得到实际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对以上活动予以整体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总结学习经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大胆地、愉快地进行自主阅读。

上网查找有关黄河颂的资料,和家人一起欣赏咏唱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本课的设计是课前准备用“了解黄河历史”拓展着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导入新课后以“欣赏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中间研讨“探究黄河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家庭作业“咏唱黄河歌曲”是活动形式的变换,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黄河的主人》是小学语文国标本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行文跌宕起伏,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对我们这儿的学生来说,离黄河实在太遥远,对羊皮筏子的了解又近乎零,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并想象到滚滚黄河的壮观和惊险,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要使学生弄清各部分和中心句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一个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个多音字及3个绿线内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理解中心句,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其中目标3是重点也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谈谈印象中的黄河及古往今来描写黄河的诗句,再多媒体展示波涛汹涌的黄河画面,使学生对黄河的气势有初步感受。接着揭示课题,由学生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对“漂”“系”两个多音字及众多成语进行正音,并对一些不容易读好的句子留心指导,如“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要注意提醒学生数字间的停顿。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仔细读课文,并适时梳理课文,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课文写到了在黄河上的哪些人和物?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在描写?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分xx个环节进行教学。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并唤起学生想对艄公了解更深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在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将相机出示中心句,并以“板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这一主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多读读,品味品味,然后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交流。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到位:

1、烘托渲染,感受黄河之险及羊皮筏子的小、轻。

伴随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激昂乐声,多媒体出示黄河画面,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领略黄河的磅礴气势,并通过让学生说说想用什么词或诗句来形容你此刻看到的黄河,以达到积累致用的目的。

那么,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学生自读自悟2—5自然段,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朗读、想象,再结合多媒体画面上羊皮筏子与黄河的鲜明对比,体会到羊皮筏子是“那么小,那么轻”。接着引领学生对第3自然段的“啊”进行多元解读,可以感受到那么小的羊皮筏子竟载人又载物,带给作者及我们心灵震撼的该是一份怎样的提心吊胆与惊讶呀!此时,再来读1—5自然段,学生与文本之间定能形成共鸣。

2、朗读想象,感受艄公的“主人”形象。

相较于作者的提心吊胆,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又什么表现呢?引领学生读第6自然段,抓住“谈笑风生”“从容”等词句,体悟到乘客对艄公的一份信任。接着以“皮筏上的乘客凭什么能这样谈笑风生?”为切入口引领学生去感受艄公的“主人”形象。如理解第6自然段中“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这两句时,我将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沉着、专心致志、小心、大胆”的.反义词,再进行假设:如果艄公惊慌、心不在焉、粗心、胆怯,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艄公是怎样专心致志驾驶羊皮筏子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艄公的这份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包含了对乘客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再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拓展:讨论艄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从而深入感受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最后,我将充满激情地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让学生谈谈对中心句的理解,相信学生对它一定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此时让学生怀着对艄公的一份敬意再读课文,相信定能达到披情入文的境界。

当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后,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倾吐,因此我将建议选择下面四句话中的一句开头写一段话:

1、黄河,我想对你说……。

2、艄公,我想对你说……。

3、同学,我想对你说……。

4、我想对自己说……。

5、我想对××说……。

以上只是我的预设,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少“生成”,我将作及时而相应的调整。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作者莫怀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散步》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选择充满爱的内容——一家人在田野间散步;运用充满爱的语言——平淡自然但却感人细腻,以小见大;表达充满爱的情感——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加深对亲情的认识和体会,提高语文素养。

初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在情感上,对亲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第二,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方法;第三,能解释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第二,能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体会作者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尊老爱幼的美德。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方法。教学难点是:能解释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导入。

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体现了一种道德规范,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平时的围桌吃饭,生病时的嘘寒问暖,成功时的拥抱、失败时的安慰。生活中任何意见小事都能透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情感。目的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步、一研习个性化的内容。

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总的个性化特征?。从而体会文章充满爱的故事情节。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

第四步、二研习个性化的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让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赏析品评。最后。

说说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表达效果是什么?又有什么总的个性化特征?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即一个“爱”字,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判断力。

第五步,三研习个性化的情感让学生四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有什么个性化的特征?并通过和课后练习中的“三代”一文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本文的妙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本文充满爱的情感美,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和体会。

第六步、总结课文,拓展训练。

我将和学生一起总结文章个性化的内容、语言、情感。并在课后布置写作训练,让学生模仿本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找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写一个片段。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恐龙》竖标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恐龙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和活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和生活习性,重点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第六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年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外形和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文中多处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使读者对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阅读训练的时候,借助网络环境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等特的魅力,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2)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既而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多种说明方法并用,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明方法的确给单调的说明文增色不少,但过于强调文章的说明方法就会把文章“肢解”的感觉。在教学中,弱化“名称”,注重感悟,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力求既不破坏文章的语言环境,又让学生有鲜明的感受。

网络环境以它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浏览网页,阅读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方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旨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之路。

1、教师:网页课件。

2、学生: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课前要利用多种途径如读课外书、上网、观看音像资料,掌握丰富的有关恐龙的资料。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渗透科学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借助网络,通过“读—思—议—读“的方法读懂课文。结合教学设计,我的网页式课件也紧扣整个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恐龙”、“恐龙家族”、“恐龙之谜”、“恐龙之最”、“恐龙自述”。这几大板块既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同时也是我的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理念体现。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和谐、愉快、发展。

本课准备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时的宏伟场景时,教师在一旁微笑着念着旁白: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到处是恐龙,恐龙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不同种类的恐龙,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下节课的学习重点:既作者是怎样生动形象地介绍恐龙的。为学好下一课,做好铺垫工作。

现在我就第二课时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为了让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能有较好的衔接,复习上节课的所学,是很有必要的。上课开始,问题引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恐龙有了哪些了解?让学生谈谈通过上一课所学后的'收获。在学生谈到恐龙所生活的环境时,借助大屏幕,出现恐龙所生活的环境,告诉学生: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两亿年前的那一片片原始大森林,在寻找恐龙的足迹。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和学生一起走进“恐龙”,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感受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确。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感受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围绕恐龙的种类很多,心态更是千奇百怪,这是全文的重点段,通过朗读感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解决本课的重点: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

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认准分别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和翼龙、霸王龙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让学生逐词逐句读中理解行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方法进行的描述。先引导学生学习“雷龙”。在“恐龙家族”中展示“雷龙”的图片,接着在文中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叫它“雷龙”呢?雷龙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在雷龙的脚步声中,把庞大的雷龙形象图放大,边上再配上大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大象”做了一个生动的比较呢!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接着,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体会,结合“恐龙家族”中的恐龙图片来学习课文中所写的其他恐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知识、总结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深对恐龙的印象。

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准备,以恐龙的身份作“自我介绍”。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进一步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介绍恐龙。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前面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生活、灭绝的录象一定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向高潮。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放手让学生通过浏览“恐龙之最”、“恐龙之谜”,为学生提供“中华恐龙园”、“恐龙博物馆”、“恐龙世界”的超级链接,搜集资料,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课堂时间不够,布置学生找出更多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恐龙。

种类多。

形态千奇百怪。

食物食草、食肉。

繁殖卵生。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一)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朗读法。

3.互文补充法。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8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1、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

2、积累语句,背诵课文,体味小韵文的韵味。

3、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4、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能力。

一、创设意境,整体感受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张老师一起美美的读了读《走月亮》,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与作者和他的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一走月亮。

生畅所欲言谈听后感受。

二、品词析句,把握文章情感。

师:好,下面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小声的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最喜欢文章哪个地方?为什么?可以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a、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

照亮了??照亮了??”

1、师:为什么喜欢这?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觉得我的家乡很好看,很美。

生:更柔和,更浪漫。

师:好,孩子,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在月光照亮下的作者家乡变得(更美丽,更宁静)板书。

师:好,谁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4、师:真美,这么美的景色,我起头一起背一背,看是不是记在了心里。

设计意图:本段通过“三读一背”来指导学习,体会月光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家乡美。让孩子初步感知排比句的用法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

b、学生找到文章第四自然段:

1、品读“流着”

生:我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抱着一个月亮!

师:嗯,真是,这香味怎么还会流呢?

生:可能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2、品析“抱”,体味景中带情,情寄予景的写作手法。

师:太美了,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

生:有水塘、还有月亮。(师板书:水塘抱月)。

师:每个水塘里还抱着一个月亮,水塘多不多,月亮多不多,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多美的景啊,谁来读一读。

师:孩子,老师发现你读“抱”字的时候特别有感情,这个抱字让你感觉到什么?“水塘抱月亮”让你想到了谁?(妈妈)作者看到小水塘和月亮也马上想到了他的妈妈,想到了他和妈妈白天(在溪边洗衣裳,坐小船)谁喜欢这,给我们读读,带给你什么感觉?(很美,很快乐)。

师:孩子们,看来和妈妈在一起总是那么快乐,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

3、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

师:可是刚刚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妈妈时写的,当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乡,十几年没有见过他的妈妈,孩子们,如果让你一年不回家,见不到妈妈,你什么感觉?脑子里天天都在(想妈妈)。那对于十多年没有回过家没有见过妈妈的作者来说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那你们再读一读这一段,你看看作者写到这心里还充满了对家乡,对妈妈的(思念、怀念)谁来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这小溪边,小水塘里,花瓣,纸船、其实都运载了妈妈对我的(爱)运载了我对妈妈的(思念)。

4、虽为散文,却带均有韵脚,指导学生读出韵文的味道,便于背诵。

生:都带韵母ang。

师:每句话末尾的字读起来感觉像读一首诗歌,朗朗上口,很押韵,不仅写的很美,还很好记。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把它记在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初步感受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到后来感受到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令学生打开文本,嫁接生活,读出不同的感悟,由景美升华至情深。

c、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导学生自学。

师:谁先来?波光粼粼,月光闪闪的溪岸,真美。谁还来读。

师:你感受到什么?生:特好看。

师:谁还想读。

师:月亮妈妈牵着星星宝宝走啊走,你感觉到什么?(妈妈的爱)。

师:说的真好,谁能试着背一背(看大屏幕背诵)。

生充分背诵。

师总结:嗯~~~~~~我闻得见妈妈的气息,妈妈的气息是什么气息呢?(家的气息,温暖的气息,爱的气息)。

师:走月亮,我和阿妈走月亮,不仅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浓浓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不同段落的学习、品析、朗读的目标,做到讲解详略得当,每一段的品味都带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起来更高效,更扎实。

三、拓展、写作训练。

吴然:把小时候与妈妈一起月下散步的情景一口气写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师:看来我们不光要留心生活,热爱生活,还要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师: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先来说一说你和妈妈在一起感觉最温暖,最快乐,最难忘的事,然后写一小段在小本本上。

师:课下作业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摘抄在小本本上,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采访将作者的写作动机呈现出来,并用写作大家的好习惯影响孩子们,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课后反思:

今天我所教授的是《走月亮》的第二课时,我确定的第二课时的目标为:

1、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

2、积累语句,背诵课文,体味小韵文的韵味。

3、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4、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能力。

为什么要先谈目标的确立,因为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一次非常漫长的过程,是不断在磨练自己的过程,因为才从低年级带上来,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不够明确,感觉非常吃力,而这一次的备课彻底帮我明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环节。而谈到环节就不得不说每个环节的目标,非常感谢在这次磨课的过程中杨主任和邵老师帮我逐步确立目标,让我意识到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恐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恐龙》竖标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恐龙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和活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和生活习性,重点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第六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年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外形和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文中多处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使读者对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阅读训练的时候,借助网络环境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等特的魅力,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2)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既而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多种说明方法并用,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明方法的确给单调的说明文增色不少,但过于强调文章的说明方法就会把文章“肢解”的感觉。在教学中,弱化“名称”,注重感悟,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力求既不破坏文章的语言环境,又让学生有鲜明的感受。

网络环境以它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浏览网页,阅读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方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旨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之路。

1、教师:网页课件。

2、学生: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课前要利用多种途径如读课外书、上网、观看音像资料,掌握丰富的有关恐龙的资料。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渗透科学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借助网络,通过“读—思—议—读“的方法读懂课文。结合教学设计,我的网页式课件也紧扣整个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恐龙”、“恐龙家族”、“恐龙之谜”、“恐龙之最”、“恐龙自述”。这几大板块既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同时也是我的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理念体现。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和谐、愉快、发展。

本课准备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时的宏伟场景时,教师在一旁微笑着念着旁白: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到处是恐龙,恐龙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不同种类的恐龙,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下节课的学习重点:既作者是怎样生动形象地介绍恐龙的。为学好下一课,做好铺垫工作。

现在我就第二课时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问题引路,导入新授。

为了让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能有较好的衔接,复习上节课的所学,是很有必要的。上课开始,问题引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恐龙有了哪些了解?让学生谈谈通过上一课所学后的收获。在学生谈到恐龙所生活的环境时,借助大屏幕,出现恐龙所生活的环境,告诉学生: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两亿年前的那一片片原始大森林,在寻找恐龙的足迹。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和学生一起走进“恐龙”,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感受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确。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感受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围绕恐龙的种类很多,心态更是千奇百怪,这是全文的重点段,通过朗读感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解决本课的重点: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

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认准分别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和翼龙、霸王龙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让学生逐词逐句读中理解行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方法进行的描述。先引导学生学习“雷龙”。在“恐龙家族”中展示“雷龙”的图片,接着在文中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叫它“雷龙”呢?雷龙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在雷龙的脚步声中,把庞大的雷龙形象图放大,边上再配上大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大象”做了一个生动的比较呢!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接着,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体会,结合“恐龙家族”中的恐龙图片来学习课文中所写的其他恐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知识、总结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深对恐龙的印象。

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准备,以恐龙的身份作“自我介绍”。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进一步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介绍恐龙。

三)、课尾设疑,留有余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前面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生活、灭绝的录象一定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向高潮。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放手让学生通过浏览“恐龙之最”、“恐龙之谜”,为学生提供“中华恐龙园”、“恐龙博物馆”、“恐龙世界”的超级链接,搜集资料,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课堂时间不够,布置学生找出更多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努力做到简洁明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网络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今日有幸聆听了...教师的学区中青年赛课——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对于...教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计、教学模式也能够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此刻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

用“清风明月本无主,心闲便是其主人”诗句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闲”造句。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头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导课能够总领本课资料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教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到达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主要设计下头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2、为什么作者眼里仅有竹柏并及时引入竹柏象征义;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及时引入余秋雨及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价。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忙,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纵观全课,...教师的这一节课资料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罗教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资料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教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境。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我对本节课的理解:罗教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教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经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终顺利到达终点。

巧妙引导,最终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教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所以,罗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当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本事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当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黄河的主人》。这是一篇散文,赞扬了黄河上撑着羊皮筏子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而被誉为“黄河的主人”。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小节——第四小节)写初次看到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第二部分(第五小节——第六小节)具体写作者看到的羊皮筏子上的情况。第三部分(第七小节——第八小节)写坐羊皮筏子的人的感受和对艄公的赞扬。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漂、系”两个多音字的用法,学会“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敏捷,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由于学生没有亲眼见过艄公在黄河上鼓浪前行的情景,缺乏已知经验,因此,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的情景,使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我设想分成两课时进行教学。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以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何称他黄河的主人?”引入文本的学习。

接着安排三读:一是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扫除字词障碍。二是检查读,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间,认识多音字“漂、系”的用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初步理解“胆战心惊、如履平地、惊涛骇浪”等词语的意思。三是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媒体,了解羊皮筏子的制作、特征和功能。

最后布置作业:抄写词语,极书后第三题。

下面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在上堂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议一议自己心目中的艄公形象,并相机板书:勇敢智慧镇静机敏。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艄公形象的回忆,自然引入到本课学习中去。

根据学生交流的艄公形象,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现艄公精神品格的词句进行圈画、反复朗读体会,培养立阅读、立体会、立感悟的能力。

这个环节在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读读、品品中进行。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抓住关键字词,如“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让学生想象黄河的.气势之大,在对语言文字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观看相应得录像,学生的体会更深了,自然就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再来看看羊皮筏子,它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上面还有六个人和两个满满的麻袋,通过黄河之险与羊皮筏子之小、轻的对比来体会鼓浪前进的危险。如此之险,我看得“胆战心惊”,可乘客们却“谈笑风生、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欣赏窗外的景色”,这观者与乘者的对比,完全是因为艄公“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学生更深地体会了艄公技术高超,透过这一系列动作,我们看见的是他那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优秀品质,他不愧是“黄河的主人”。

本环节中,指导学生读文、找句、研词,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艄公不愧为黄河的主人这一人物形象。

学了课文,你对艄公佩服吗?请以“艄公——我佩服你”为题写一段话,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表达出自己的特感受。

本文教学以“读”为径,以“练”为纬,凸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立阅读、立体会、立感悟,或在教师启发、讨论中,使学生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使学生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爱国为主题。也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诗歌着眼于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潜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读来情绪慷慨激昂,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

《黄河颂》还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语言凝练,表意深刻,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方法,多角度地描绘了黄河的形貌,颂扬了黄河的精神。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掌握诗歌朗读方法,提高诗歌朗读水平的好材料。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对诗歌的节奏、重音、语气把握不够熟练,对诗歌的内容理解还没达到一定的程度,学习诗歌的方法还在探索阶段。但现在的他们的学习欲望强烈,有一定的表现欲望,还会在课堂畅所欲言,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愿意去接受学习诗歌的方法。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2)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2)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本特点,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方法。

(一)说教法。

(1)情境体验法。

(2)朗读法。

(3)合作讨论法。这是一首诗歌,语言凝练、简洁,重在抒情,又涉及到了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所以,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1)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2)尝试课外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收集各种信息资料的方法(如:黄河的古诗名句、黄河的传说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做批注法。

五、说教学设计。

(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1)欣赏《黄河颂》歌曲,自由想象音乐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听《黄河颂》的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字词的读音,朗读的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黄河颂》本身是一首歌。我就先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首先从声音上去感受黄河的气魄,让学生明白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我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漩涡、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学生边听边想,这样既感染了学生,也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标提出: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展开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这首诗,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关键是朗读。所以,我侧重引导学生静静地听课文朗读录音,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有了朗读录音的范读引路,为学生创设了朗读的氛围,也有了展示朗读的欲望,学生听起来自然全神贯注,收获多多。(听了之后,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读的环节吧。)。

(二)诵读:让我们朗朗地读。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并讨论如何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感情。

(2)学生总结交流朗读方法,包括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

(3)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

(4)分声部男女生,合诵朗读,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这一环节,就是我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诗歌朗读的方法。所以,我设计了以上这四个步骤。本诗歌语言浅显,我没有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重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有感情的读这些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由浅入深的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也提高了朗读诗歌的水平。(读中生悟,以悟促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

(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1)找出直接描绘黄河和赞美黄河的诗句?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诗歌蕴含的情感。

(3)请你找出诗歌中最能体现黄河雄浑好豪迈的词语,仔细品味并写出批注。

(4)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朗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而有感情的朗读又必须建立在真正地理解诗歌的内涵的基础上。基于这个目的,我提出了上面这四个问题,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课文的结构、内容、主题梳理明确,细细品析,以悟促读,帮助学生更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四)颂扬:让我们乐乐地写。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要求学生用“我欣赏这首诗,因为xxx的句式写话。

学生畅谈学诗的感受、体会,组内交流后,班内展示。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围绕着诗歌的内容、语言、思想、结构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的美、壮阔的美、蜿蜒的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这足以激发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五)拓展:让我们美美地说。

课前让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来说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1)歌颂黄河的古诗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大漠孤烟直,长沙落日圆。(王维)。

(2)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

(3)与黄河有关的传说。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我们美美的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对老师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三个说的内容,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报刊、书籍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课堂内外的交流。完成小语文向大语文的转化。

六、说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诗歌教学贵在化抽象为形象。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黄河颂》音乐和朗读录音,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视、听觉感受,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诗歌关键就是朗读,我利用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黄河奔腾咆哮之声,更读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用六字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一

《神秘的恐龙》是一篇科学常枢的说明文,叙述了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文中列举了科学家推测其灭绝的四种可能出现的原因。一是由于地球上突然变得寒冷;二是宇宙行星撞击了地球,尘埃遮住太阳长达三个月,恐龙因此灭绝了;三是很多动物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绝了后;四是突然出现的传染病,使恐龙灭绝。动物一向是小学生喜欢的,恐龙又因其庞大和神秘使大多数人都为之好奇,所以,《神秘的恐龙》一文是较让学生感兴趣的。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他们认识了较多的字,也阅读了较多的课文。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知道如何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另一部分学生虽然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但是经过课前预习,也能够读通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但是,大多数学生课前的读还是仅仅停留在读通课文上,并没有主动去理解课文内容,他们还是需要老师对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如边读边划,边读边想。课堂上,需要花费的时间还是应该在有目的的朗读上,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

本单元的单元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能根据要求圈划有关词句,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尽量体现一定层次性,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结合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的十个生字:秘、恐、庞、亿、历、史、测、亡、存、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书写:“庞、历、史、亡、存”。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然后在阅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在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去查找资料。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而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首先就得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就能让学生自愿地去学,才能产生“我要学”的想法。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课的开头,我就让学生就恐龙谈谈他们的了解,对于能展示自己知识的机会,学生自然比较愿意主动交流。而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他们对于神秘莫测的恐龙仍然存在着很多疑问,鼓励学生真质疑,让他们畅所欲言自己的真实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又可以激发他们课后继续探索恐龙奥秘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生字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观念和方法,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学、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识字这一任务。小组自学生字,能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弥补不足,有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只需选择一两个进行重点教学。如:“庞”可以查字典理解意思;“恐”进行扩词教学等。

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我以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读,让学生不至于对读产生厌倦感。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圈划词句。其中穿插一定的有关恐龙知识的短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恐龙,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于课文充满兴趣,对于这一节课充满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让学生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他们不拘课题的质疑,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这种情绪引入课文,使一节课的情绪都较为饱满。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并没有太多过细的分析,只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圈圈划划,理解内容。因为这是一篇科学常识课文,恐龙又是拥有太多谜团的动物。所以,课外的补充资料在学习中也占了一定的分量,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又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根据教学设计,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实施的。

1、揭示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对恐龙进行质疑,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整体感知,学习生字。针对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学生,学习生字以自学为主,因在后面教学中,学生会对课文反复朗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生字会有多次见面的机会,所以,在检查自学情况时,教师检查也以检查词语为主。

3、读课文,圈划词句。由于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介绍非常清楚,没有太大的阅读、理解困难。因此,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能够按照课文要求来进行圈划词句。

4、课外延伸,练习说话。事先让学生收集好一定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恐龙,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探索科学的兴趣。

5、复习巩固,指导书写。书写指导有一定的侧重性,把握难点和重点。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二

《尊严》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在一次逃难中,虽然极度疲惫和饥饿但他仍然坚持以劳动换取报酬,用自我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从而改变自我命运的故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那就是自尊才能自强,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形象是经过对哈默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描述来体现的。

1、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尊严”展开,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年轻人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尊严的,人物的言行是怎样体现尊严的,杰克逊大叔又是怎样尊重他人尊严的。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此刻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一线索,围绕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说哈默有尊严这个问题,让学生在书中划一划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我的读书感悟。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指向文章资料,又指向对文章中心的感悟,覆盖的阅读面比较大,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比较大。教师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重点,教学时间保证重点,教学环节围绕重点,教学效果落实重点。

2、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师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学习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个过程,主要是主体进取参与,加强体验的过程。教学中,王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感受,注意把静态的文字经过朗读、交流、探讨变成孩子们头脑中,心目中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画面,以此去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多个对话情境,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读书体验。例:如果此时,你就是一个逃难的人,你会怎样做?如果这个年轻人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在感受的同时,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纷纷进入了主角,并毫无保留地坦露心声,师生、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便融为一体了。

听了我校姚教师的一节语文课,平时由于自我所教的学科非语文,也不太了解语文课到底是怎样上的,可是这节课却让我受益匪浅。

1、这节课的层次清晰,层层递进,经过听、说、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

2、教师教材分析透彻。

3、开放式说话设计较多。在学生理解尊严的含义后,让学生进行有关尊严的格言创作,这既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尊严含义的一次检验。

4、作业布置有新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作业来做,能够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提高作业质量。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三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本,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山》、《鸟的天堂》、《火烧云》都是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本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晰,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超过后的顺序以及大潮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介绍了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表现了大潮的奇观,选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了四年级学生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来理解体会字词的含义。

感受大自然壮观,受大自然美丽熏陶,能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目标,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是让同学们学会生字生词,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描写观潮的写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今天重点讲述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特点,我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抓重点词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过程和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大潮来时”的内容为课文学习重点部分,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

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关键。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体会大潮来时的宏伟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品味,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学生在自主能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壮观(学说出自己喜欢的读法,教师也说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静,观潮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想象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多的手法。

(二)、品读重点领悟奇观。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壮观的景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钱塘江大潮,让我们边看边想你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趣。(天下奇观声音形状由远及近)。

感情朗读感受奇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进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习结尾段,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体会潮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恢复平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观潮。

观潮之前江面平静。

观潮之时(天下奇观)声音形状(远近)。

观潮之后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四

“黄河”,这条中国第二大河,她拥有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她,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她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从小伴着我们长大的摇篮。

黄河长期以来,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却水断流加剧和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

黄河断流使沿黄河地区水资源出现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沿黄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增加了下游防洪的隐患。

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年均损失约11亿元。90年代,由于断流日趋严重,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农田受旱面积累计470万公顷,减产粮食986亿公斤。胜利油田因减少注水,减产原油数十万吨。

我心目中的黄河难道是这样子的吗?这难道是天灾人祸吗?不是的,这都是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造成的,人类这是在伤害自己的母亲。

母亲已经竭力发出了:孩子们,快住手!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吧!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五

我家离黄河不远。听说黄河上有浮桥,但是没去过黄河,没见过浮桥。

五一假期,阿姨从青岛回家。知道我要去黄河看浮桥,她对我和表哥说:“我带你去黄河看浮桥。”我们高兴地跳啊跳。我抱着姨妈的腿说:“你真棒。你真是我的好阿姨。”

一路上,路两边的杨树向我们招手,花儿向我们点头,仿佛在说:“祝你们旅途愉快。”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黄河。我们看的时候,长长的浮桥横卧在黄河上,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看起来气势磅礴。

黄河水面不宽,黄河水带着泥沙东滚。河两岸的淤泥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阿姨说:“你知道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吗?”哥哥先回了一句:“因为黄河的流水把泥沙带下了黄土高原,河水变黄了。”阿姨又问:“你知道黄河流经哪些省份吗?多长时间?它原来的头在哪里,它从哪里入海."阿姨问了我们很多我回答不了的问题。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下次姨妈来的时候把她所有的问题都回答了。

这次旅行我们玩得很开心,我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获得了一些新收获。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六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的身体》,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我们的身体》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园大班健康领域教学活动。《我们的身体》主要是介绍了身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引导幼儿了解并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保健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要求,因此适合大班教学,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活动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对身体感兴趣,培养其勤于锻炼、爱护身体的行为习惯。

2.认知目标:能够认识并描述身体各个部位及其功能。

3.能力目标:通过“分角色”游戏活动,发展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以上对活动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2.活动难点:通过“分角色”游戏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及勤于锻炼的习惯。

大班的幼儿好动、好问、好奇心强。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我将会借助人体挂图,视频等直观教具,通过“分角色,说身体”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的理念引导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将采用的是观察法、讲解法及电教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身体各个器官的名称及其功能,针对本次活动我将采用的是人体挂图及种类多样的帽子来开展,帮助幼儿清晰准确的认识我们的身体。

导入是活动的重要环节,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我采用的是儿歌的方式导入,首先演唱《健康歌》:“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

下面是活动的基本部分,包括四个部分:认一认,说一说,想一想,编一编。

首先认一认,我会展示一幅人体挂图,然后指几个常见部位依次向学生提问:“大家看一看,这是什么部位呢?”逐步介绍五官、内脏等身体部位的具体位置,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

再是说一说。我先向大家提问:“小朋友们知道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能干什么呢?”请幼儿自主作答,对于回答优秀的小朋友,我会给予表扬。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生活,学习常见部位的基本功能,再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幼儿学习身体内部结构,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是想一想。鼓励幼儿多问多想,通过提问“为什么有人会戴眼镜,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长蛀牙呢?”这样的方式,引导幼儿开动脑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勤于锻炼、爱护身体的行为习惯。

最后一步是编一编。我将制作好的嘴、眼睛、耳朵、鼻子等身体部位的小帽子分发给小朋友,然后我先示范戴上眼睛的小帽子:“我是眼睛,我是用来看书的”,接着分组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对于表现突出的小朋友我会奖励一朵小红花,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认识并掌握身体各个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下面是活动的结束部分。为了引导幼儿能够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结束活动,我将采用谈话法进行结束部分,通过提问:“小朋友们,这次活动你们学习到了什么呢?”这样有利于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某一特定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采用的是家园共育的方法进行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向父母讲述身体部位的名称及功能,帮助幼儿把本次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七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班和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5+2,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数,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了练习的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八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14课《吃虫草》,说课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

《吃虫草》这一课在老人美版教材中已作用了十多年,在步入课程的今天,它仍然被青睐,仍占有一席之地,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我就对教材展开分析:

“吃虫草”是以自然界中奇妙的吃虫植物作为教材内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接触的是一种新奇、有趣的事物,这个课题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探究、想象与创作的空间,虽然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仍然吸引着学生、教师的眼球,新教材把它的使用对象确定为三年级学生,我认为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综合、探索”领域中使用该教材,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自然融合,能综合性地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视野开阔,使师生围绕着对这种新奇小草的探究,去表现大自然中美与善的生态平衡,并同时在搜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该课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教学目标。

我认为要让学生综合能力凸现于课堂,应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及差异的表现为基础,将作业要求灵活划分,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可以是异想纷呈的设计,以学生的求知需要来活用教材,使教学人本化,为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充裕的空间,因此,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然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的种类及捕虫的特点,通过吃虫草这种植物,了解自然界的美妙。

2、过程与方法:发挥想象力,敢于大胆表现。学习用综合技法表现吃虫草。训练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运用相关资料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进行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

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特点。

2.将美术与科学自然融合,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多种方法表现吃虫草。

(三)教学难点:利用审美情趣,创意的设计、综合技法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

我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前边这个“法”是一般的教学规律,不大变的,是个“定量”,而后边这个“法”则是多样、灵活的,它考验着我们教师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是个无限量的“变量”。在该堂课中,我认为应立足于从美术学科的创造表现中延伸对科学以及现实社会的联系。以下是我设计的教法:

1.故事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虫吃草,而现在虫被草吃了,引导学生对故事产生兴趣,由此引出自然中奇异的吃虫草的话题。

2.赏析入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视频将学生的观察视野延长了,学生的观察虽然不及在真实的自然中得到的那么深刻灵动,但对于该课而言,运用课件在短时间里了解吃虫草的种类、捕虫方式等直观感受的建立仍有重要作用,这样的引领入境能起到突破重点的关键作用。

3.师生互动,探索表现。

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解中,教师搜集的资料给课堂充实了大量的知授容,不断激发起每个人个性化的思考及强烈的学习动力,以各种形式展开艺术实践尝试,教师引领着学生分析用各类综合性方法表达自己的创意,突出“特、个性、创新”。

教学最终落实于学生的“学”,它不仅仅是结果,更强调过程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这节课,我作了以下指导:

1.组织教学:教师围绕设计及表现奇异的吃虫草及新型“捕虫器”进行创作,并展示部分作品,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及知识经验,以先行者的姿态呈现。

2.明确学习的组织形式:以个人立或集体制作的形式,让学生确认自己已有的材料并通过分析吃虫草的捕虫器特点“芳香的气味,奇特的外形,鲜艳的颜色”三大特点,紧接着从分析仿生设计案例赏析,将人类和生物的奥妙在造物过程中进行模仿、创新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设计与表现的原则,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3.加强认知与表现结构:学生对设计以及造型已经有了基本明确的认识,但还不够巩固,这就需要在过程中结合具体操作和对作品的分析评价、张扬,鼓励新颖、奇特的设计作品,让学生真正了解设计与表现的思维方式,更为理性地欣赏,评述自己及他人的作品,共同分享成功的'愉悦。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课堂教学是信息交流为主要活动载体而存在,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比克低估。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制作了一些课件。这样做有以下优点:1、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3、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故事导入:

学生:不信。

教师:你们不信呀!那我就带你们去看看。(出示课件:虫子被吃的过程)。

学生:观看课件。

教师:现在你们应该相信了吧!

(二)新授。

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2、下面我们在欣赏几个录像,看看吃虫草事用什么方法抓住小虫子的?(播放课件)细致观察下面两组图片,根据吃虫草的捕虫过程重新排列,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并汇报。

3、根据录像中的资料我们来总结一下捕虫草捕虫的方式都是什么样子的?

设陷阱:等待小虫子掉进捕虫叶袋里后奖其捕住。

黏液粘:从叶片上分泌处黏液,粘住小虫子。

设圈套:合拢叶片夹住小虫子。

在水中将小虫子吸入捕虫叶袋里。

4、我们已经总结处三种吃虫草捕虫的方式了,想一想,如果你是吃虫草,你会用什么办法吸引虫子,来把它吃掉呢?同桌模仿吃虫草吃虫的过程。

(两人一人演虫子,一人演草)。

5、吃虫草为什么要吃虫呢?(放录音)。

6、欣赏图片:学生汇报有哪些种类?吃虫草有什么特点?生长在什么地方?

7、欣赏学生作品(多媒体)。

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吃虫草的知识,对吃虫草有了许多认识,但生活钟我们睡都没有见过。他们靠奇特的外形、鲜艳的颜色、芳香的气味,不仅吸引了小虫子,还吸引了好多小朋友。这些小朋友,就通过想象,把吃虫草吃虫子的情景表现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8、教师示范勾线法:首先选择用基本型想象吃虫草。(花形奇、现象奇,这个花长的想垃圾桶,人们瑶想扔垃圾可以扔到里面,然后花可以吸收生长)(我准备画一种缠藤花,它可以生长在河边,他不仅能吃虫子,如果小孩在河边玩水,触动它,它就可能缠住你,不会让你掉进水里)(我还准备画一个叶子很大的花草,叶子上面有许多小孔,他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灰尘和废气。)。

教师强调注意疏密、高低、大小、远近的变化,通过欣赏作品讲解。

(三)练习:

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去挖掘在大自然深处的奇花异草啊?今天我们将举行一个“想象小天才”画展,比一比谁画的吃虫草最有创意?老师相信同学们的设计能力,你们一定能够想象出更新奇的吃虫草来,并能把它们最生动的一面表现出来,现在我们就来培育自己的吃虫草吧。

1、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学过的方法表现吃虫草捕食的情景。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3、辅导要点:线条的变化、构图,捕虫器的赵姓和细致的描绘。

体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以“设计思维活动”作为主轴综合贯通,使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延伸,采用自评、互评、师生共评方式相结合,即重结果,又重过程,同时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自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以及融合。

新课程促使我们要求自己不仅要有很好的美术素养、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让我们倾听学生的声音,引领他们的动态,让同学貌同发展、进步、教学相长,交流相长。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一、教材分析。

《猫》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猫》以平常的题材表现出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记叙的是作者三次养猫的故事,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悔恨。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可以说是一首“弱者的挽歌,人性的牧歌”。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人物描写已经基本掌握,但对于细节描写的了解较少。通过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在细节方面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方法过程目标:通过品读文本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信息,概括文章的能力。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将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结合,既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有针对性的探讨,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诵读体验和品味赏析,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四、说教学法(我采用的教法有)。

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讨论法:我在课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学生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说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

这些方法的功能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它既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猫的图片,引出所学课文,看郑振铎先生与猫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本层次的教学创设情境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

2.作者介绍。

3.字词辨析,整体感知。

(1)时间一分钟,让学生读准字音。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在指导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中,重点讲解作者感受,以及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辩、析等能力,同时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4.案件重审。

让学生更清楚直观了解第三只猫屈死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讨论后得出结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本层次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品味语言的方法,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品的能力。

5.归纳主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从旁点播)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么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6.写作练笔。

六、说板书。

多媒体出示本文的关键词,然后抽学生起来口头填空,教师从帮指导,完成文章结构的梳理。

黄河颂说课稿一等奖篇二十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可爱蜻蜓》,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可爱蜻蜓》是大班幼儿美术领域的内容。新《纲要》提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可爱的蜻蜓是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动手动脑的美术创作活动,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考虑。通过画可爱的蜻蜓让幼儿去体验、感受色彩的美丽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画出可爱的小蜻蜓并进行着色。

技能目标:通过给小蜻蜓着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美感。

(三)活动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实现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美感。本节课的难点为通过给小蜻蜓着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我还对学情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喜欢与同伴交往,同时,他们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本活动中,我非常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运用了大量的直观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中获得社会经验。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取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将采用游戏法、观察法、视听讲结合法以及表演法进行本活动的教学。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帮助幼儿理解本活动的意义,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从中获得生活经验。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珍视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是幼儿教育要遵循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幼儿创设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根据这一特点,在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背景音乐以及图书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培养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好和求知欲。

(一)谈话导入。

上课之初我将以律动的形式整理纪律:“一二三,我坐端。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小手小手放哪里?小手小手,放这里(腿上)。”通过师幼互动做动作的方式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整理了纪律。

接着以自创的儿歌进行导入:“我是一个小蜻蜓,飞行本领强;我要在那蓝天下,自由的飞翔。我是一个小蜻蜓,飞行本领强;我要飞到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辅之图画和音乐,以此来导入本活动。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将他们吸引到活动中来。

(二)基本部分。

首先,要求幼儿描述图片中小蜻蜓的特征,幼儿边描述教师边板画。大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蜻蜓图片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其次,让幼儿自己动手画一画,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之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例如:给小蜻蜓着色、画背景、多画几个小伙伴等。在幼儿进行绘画时,我会走到他们身边,进行个别指导,以此来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最后是作品展示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先引导幼儿对他人的作品进行点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我再给予称赞和鼓励性的评价。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的最后我将会延伸到区域角,让幼儿到区域角表演导入中的儿歌,帮助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334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