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发现亮点和不足。在总结中,我们应当着重强调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突破。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总结经验和心得,共同提升写作水平。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一
血战湘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与敌人进行了浴血奋战,捍卫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参与血战湘江的革命者们深刻体会到了党的领导力量的重要性、人民大众的力量、团结合作的力量以及迎难而上的勇气。以下是我对血战湘江的心得体会。
首先,血战湘江深刻体现了党的领导力量的重要性。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组织和领导,党使红军始终保持高度的纪律和团结,确保了战斗的胜利。党的领导力量是革命胜利的关键,这是我从血战湘江中深刻体会到的。
其次,血战湘江展示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在这场战斗中,人民群众给予了红军无与伦比的支持与帮助。无论是当时掩护红军通过湘江的船只,还是提供给红军粮食和后勤支援,人民大众都在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在血战湘江中,这一点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再次,血战湘江彰显了团结合作的力量。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红军与当地的群众、党组织、农民工人以及湖南革命军队紧密合作,共同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众志成城,众人一心,正是团结合作的力量使革命事业得以取得胜利。血战湘江告诉我们,团结精神必不可少,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最后,血战湘江展示了迎难而上的勇气。红军在湖南连续与敌人进行了几十次殊死战斗,并最终成功渡过了湘江。这种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激励了无数人,也让我深受触动。血战湘江告诉我们,当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决不退缩。
总之,血战湘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教会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党的领导力量、人民大众的力量、团结合作的力量以及迎难而上的勇气,这些都是我们在血战湘江中深刻体会到的。血战湘江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二
血战湘江是一部根据湖南湘江战役改编而成的电影,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经过湘江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阻击了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保卫了湖南的安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观看血战湘江这部电影,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坚持抗争的毅力。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影心得。
首先,这部电影中所展现的英雄主义精神令人为之震撼。电影通过精彩的镜头和剧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军民团结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伟大壮举。在湘江战役中,志愿军官兵勇猛作战,英勇牺牲,无数战士在敢死队队长黄继光的带领下,浴血奋战,与敌人进行顽强抗争。他们以自己的鲜血换取了中国人民的和平安宁,这种英雄主义精神让人感动,也让人为之骄傲。
其次,电影中主人公们的坚定信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湘江战役中,志愿军官兵面对敌人的疯狂轰炸和无情追击,并没有动摇,而是坚守自己的信念,誓死保卫家园和亲人。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当黄继光所在的连队受到了日本侵略军的包围,战士们被迫退守到一座村庄时,黄继光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为同志们留下了撤退的时间。这种坚定信念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信念可以有多么强大,不论面对什么困难,只要心怀信念,就能战胜一切。
再次,电影中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湘江战役中,无论是志愿军官兵,还是湖南农民和妇女,都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战争中。电影中,有很多戏份都展现了湖南农民和妇女们的表现,他们不仅为战士们提供了食物、衣物等物质上的支持,还积极参与战场支援和护理伤员的工作。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对国家的热爱令人敬佩,也让我明白,在每一个平凡的人身上,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
最后,电影中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坚持抗争的毅力让我深受鼓舞。电影中所展现的湖南农民和志愿军官兵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没有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无尽的坚持与入侵者进行殊死搏斗。他们不畏艰难,不论生死,只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也给我树立了典范。
通过观看血战湘江,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展现的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坚持抗争的毅力。感受到这些精神的力量,我对祖国更加自豪和敬佩,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三
作为一部经典的革命电影,《血战湘江》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奋斗和牺牲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激情和热血,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以下是我对《血战湘江》的心得体会,从五个方面来讲述我的感受和思考。
第一段:历史背景和情节概述。
电影描述了1949年春季,人民解放军攻打湘江防线的故事。影片以第39军副军长陈毅率领的突击队伍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他们奋勇争先,不屈不挠,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攻占了湘江北岸,宣告解放军在湖南的大捷。影片再现了当时战场的疯狂和残酷,展现了解放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和丑恶。
第二段:英雄形象和价值观。
电影中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舟山、蒋子龙和石太生等。他们是人民解放军中最优秀的战士和指挥员,他们不怕牺牲,舍弃个人利益,坚持始终。影片在展现英雄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革命的价值观,即坚持真理,勇敢斗争,从容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这些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激励了人民解放军和全体中国人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段:战争场面和情感抒发。
电影中充满了激烈的战争场面,火药味、硝烟滚滚,这些场面使人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同时,电影中也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抒发,例如陈毅因失去爱人的悲痛、石太生对战亡将士的悼念和妻子的思念。这些情感抒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人们更加理解了战争背后所隐藏的人性悲剧和积极的向上向前的生命精神。
第四段:时代背景和社会温度。
《血战湘江》在上映之时,正处于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的转折点,电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关注。电影艺术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温度,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中国解放战争的背景和中国民族精神的来源。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观众的心灵深处,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段:思考和启示。
《血战湘江》虽然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影,但其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电影展现了对于真理和信仰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于理想和事业的不屈追求。电影告诉我们,只有秉持初心,努力向上,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珍惜如今拥有的美好生活,始终保持一颗激情和奋斗的心,走向更加豁达而充实的人生。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四
血战湘江是一场历经磨难才取得胜利的战役,它给我启示——人类的战争只会带来伤害和痛苦。战争毁灭了城市和乡村,夺走了人们的亲人和朋友,破坏了自然环境,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湘江见证了军民同舟共济的力量,也见证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光辉。
第二段:血战湘江中中国人民的英勇表现。
血战湘江是一次象征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勇敢斗争和取得胜利的重要时刻。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其优秀的忍耐力、领导能力、创造力和自我奉献精神。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后方,人们都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困顿,并且用他们的行动和牺牲,铸就了这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血战湘江中还有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提及了人们在战争中的勇敢和自我牺牲,以及他们对生命和和平的绝望与向往。值得一提的是,湘江中自发组成的渔民船队和自行车运输队,成为了这次战役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通过他们的运输和补给,士兵们收到了生活必需品和衣食。在战争中,民间的援助和协作永远是不错的选择,也是最具力量的武器。
第五段:总结与思考。
血战湘江的故事提醒我们,和平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上的,而非快速的武力行动。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和智慧,同时也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和国际准则,以确保我们能够和平地生活和工作。最后,我们应该牢记血战湘江的教训和逝者的精神,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和平和繁荣的世界,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五
电影《血战湘江》终于上映,期待已久,自然不可错过。可惜,附近的电影院排片超低,而且还有被包场,让你无法选择,于是只好来到七公里外的电影院观赏,国产的战争电影实在是不应该受到这样的礼遇。看得出来,电影《血战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厂过去的战争电影风格区别不大,战争场面一丝不苟,相当认真。电影的主线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战役中的不断抗争,最终湘江战役的惨败导致了领导层思想的改变,通过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时转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围。这部电影中我感觉耿乐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张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实际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觉张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劲在演。何健虽然台词写得很凶狠,但是实际上的何健还应该更加杀气腾腾,的确,正如电影里所说,他不仅杀了很多的革命者,还有他们的家属,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白崇禧的篇幅虽然不少,但是并没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战役中,白崇禧还是很好的把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避免了与红军鹬蚌相争,让蒋介石渔翁得利。周恩来演得相对来说很拘谨,与伟人风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员不是很放得开。蒋介石、杨开泰都塑造得比较表面化,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蒋介石会有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感觉。电影虽然给的戏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才能打动观众。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六
铭记历史血战湘江是祭奠那场伟大战斗的壮举以及反思历史的必要性。那场战争,代表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它是中国的能动性和自豪感的象征。铭记历史血战湘江,让我们肃穆追思历史,也让我们认识到团结与力量的重要性。
第二段:历史的回顾。
血战湘江是历史上一场具有较高战略价值和意义的战役。它发生在抗日战争的最困难关头,中国人民力量非常弱小,经过长期的抗战消耗,军队和战略资源都很紧张。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受挫,抗日武装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只有毛主席领导的红军比较强大。毛主席指定刘邓大军在湘江战役中发挥得很震撼人心,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观点和国际地位的重生。
第三段:总结胜利的原因。
血战湘江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它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毛主席指定刘邓大军在湘江战役中发挥得非常出彩,这也是毛泽东思想在指导中国军队进行背景下的有力体现。其次,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依靠着最优秀的军官和战士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精神,在困难中崛起,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第三,就是党的坚强领导。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铭记历史血战湘江,不仅仅是为了怀念那些英勇的革命烈士,更是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加强团结,更好地汇聚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
第四段:发掘现实意义。
现在的中国发展壮大,国防力量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中,我们渴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个国家,我们必须铭记悲壮的历史,以历史为鉴,认识到长久以来的积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之所在。铭记历史血战湘江,我们必须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进程和这个民族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我们必须强调团结的力量和民族自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定地站在一起,以共同的意志和力量拥抱未来。
第五段:结论。
铭记历史血战湘江是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这场战斗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英勇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功绩,它的胜利是由伟大的人民与领袖共建的。抗日战争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团结才能够战胜强敌;只有发展才能够勇攀高峰。铭记历史血战湘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奋斗不止精神的完美体现。我们要将这一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努力追求我们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和谐发展。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七
电影《血战湘江》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起来的最初的几场战役之一。电影以真实的历史情境为背景,通过展现一群中国军人在湖南湘江边奋斗抗击敌人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那个时代里,中国军民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毅力和坚定信仰,为国家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简要分享我对电影所蕴含着的几个主要精神内涵的看法。
第二段:无畏的斗争。
《血战湘江》电影中所呈现的湘江战役,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该战役中发生的种种情境展现了参与战役的中国军人是如何英勇无畏、顽强奋斗的。他们为了守卫祖国的领土,可以在艰难的环境下持续不断的作战,冒着生命危险,无私地奉献以期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段:团结协作。
在战争时期,团结和协作对于产生胜利是至关重要的。电影《血战湘江》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军队,清晰地展现了这样的精神特质。这些军人一遇到危机和困难,便会紧密坚定的抱团,凝聚力量,共同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为国家和民族的荣耀而奋斗。
第四段:奋发向前的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军人的进步和打败敌人的胜利base就在于他们罔顾生死的奋斗精神。在《血战湘江》电影中,观众也同样能够感受到这种精神。无论敌人如何强大,中国军队都不会被击败,相反的,他们会更加勇敢坚定,不停奋斗,用自己的力量将敌人逐一击败。这种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那个时代打出了“不甘落后”的时代印记。
第五段:总结。
《血战湘江》电影不单单只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佳作。它通过深邃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时期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团结协作、奋发向前的品质。尽管岁月荏苒,这些主旨和精神内涵却已在我们灵魂深处扎下根深蒂固的印记,激发我们为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实现梦想。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八
血战湘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悲壮篇章,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的伟大胜利。我参观了湖南湘江战役纪念馆,深受教育和感动。通过参观和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血战湘江教会我们要坚定信念。当时敌军猛烈进攻,中国工农红军严重不利,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信念。他们面对困难和死亡的威胁,仍然毫不动摇,坚决与敌人斗争到底。这种坚定的信念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动摇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要有对正义事业的坚守和执着。
其次,血战湘江告诉我们要勇往直前。在面对炮火和弹雨时,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正是因为他们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不怕流血的牺牲精神,才使得湘江战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敢于冒险和挑战,永不退缩。
再次,血战湘江展示了团结的力量。在湘江战役中,中国工农红军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作战方式,击溃了强大的敌人。他们组成了坚强的战士队伍,共同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启示我要珍视集体,学会分工合作,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此外,血战湘江教育我们要保持历史记忆。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一次极为艰苦激烈的战斗。通过参观纪念馆,我深刻体会到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和宝贵性。我们应该珍视每一次的胜利和改革,坚守历史记忆,牢记历史教训,才能更好地前行。
最后,血战湘江让我明白了革命的真谛。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奋斗精神和革命热忱,使我懂得了革命者的责任和担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进步,为人民幸福付出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在血战湘江的故事中,我不仅看到了英雄的壮丽画面,更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像中国工农红军一样,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团结协作,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血战湘江是对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献礼,也是我们新时代的鞭策和激励。让我们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九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哭着看完将其看完.电影主要讲述了1**4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北上渡湘江,成功突破封锁,但由于李德、博古等人‘左’的错误思想,使红军34师官兵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悲惨历史。
湘江之战是惨烈的,红军战士们拿着最低级的武器,吃着最粗糙的干粮,穿着最破旧的衣服,忍受疾病的肆虐,还要坚持战斗。34师**00将士用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到最后一人一弹,师长陈树湘和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他们完成了自己“誓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最终,英勇的中央红军战胜了敌人,西渡湘江,北上抗日。
影片中将几个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
林老先生,他既是一位战士,又是一位裁缝,他的四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三个大的儿子都为红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红二方面军正在渡过湘江时,国民党派出轰炸机在空中投放炸药,一位战士被打穿胸口,当他倒下时,林老先生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顶替了他的位置,与另一位战士合力架起了机枪,但不幸被炸弹炸到,两人躺在血水中望着对方,只听那位战士叫了声“爸”,才知原来是他儿子。
朱德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在决定渡湘江时,派去十八师到达枫树脚,可痛心地使无一人生还。
李天佑带领第五师奔赴战场,那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震撼,几千兵力对抗敌军几万人,面对这不可能的战况,只有那一声声令人热血沸腾的“坚决执行命令”。在对抗中子弹打完了,就肉搏,战士们的鲜血将湘江的湖水染红。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占据了很大叙事篇幅的激烈血战和重大损失成为认识教条主义巨大危害的有力证据,让人触目惊心。
更让人感动的是当路过村庄,村民们将自己不舍得吃的粮食拿给战士,但没有一个人去拿,
毛泽东不愿辜负村民的好意,让战士们拿钱换。
百姓深信跟着毛主席不死,而毛主席却为让无数百姓的儿女有去无回感到深深的愧疚。
庆幸“左”的错误思想被纠正,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所处的和平是每位战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中国如今的强大离不开战士们的付出。所以我们需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祖国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
在前不久的血战湘江中,我深受震撼。这部电影以饱满的热血、无畏的精神,向观众展示了解放军一支勇敢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观看电影后,我深有感触地认识到了英雄们的牺牲精神、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及现实生活中仍需要我们坚持的追求和努力。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解放军的牺牲精神。在战争年代,英勇的解放军将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们临危不惧,毅然走上了战场。正如电影中的主角们,在湘江战役中,他们身陷敌军包围,面临生与死的战斗,却依然勇往直前。这种牺牲精神感动了我,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他的生命,更在于他所奉献的。
其次,电影中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只有紧密团结、互相协助,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电影中的角色们在危难时刻相互扶持,同仇敌忾,坚决实现了战胜敌人的目标。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凝聚众人的力量,才能面对挑战,取得胜利。
此外,电影中展现了人们追求和努力的重要性。在湘江战役中,解放军的指挥官凭着出色的谋略和无畏的勇气,带领士兵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电影中的角色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他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从不放弃,一直坚持努力,为解放事业而奋斗。这种追求和努力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最后,电影中强调了建设美好未来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美好的未来而进行的斗争,电影中的角色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英勇战斗。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我们不能等待,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去,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总而言之,血战湘江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更加认识到了英雄们的牺牲精神、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及人们追求和努力的意义。我相信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力量,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牢记这些精神,并不断努力向前。血战湘江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面镜子,希望我们能永远铭记历史,勇于奋斗,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民族和社会的进步,一直迈进。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一
在中国革命史上,湘江战役可谓是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1934年12月11日,驻守岳阳的红军接到命令,前往湘南。原本这场战役预计只需五天即可结束,但以最终长达一个月之久,却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铭记历史血战湘江,可以让我们有所体会和想法,下面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首先,铭记历史血战湘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伤害,无论是战斗中的死伤,还是战争结束后的恢复工作。湘江战役中,打家关心,放逐流亡,丧失亲人和同志,捉弄折磨,被俘受污等悲惨的事情时有发生,每个人都深深地受到了伤害。所以,在现代社会,要不断维护和平与和谐才能防止复发的战争。
其次,铭记历史血战湘江还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在战役中,红军将士们用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对抗了敌人的进攻,最终在以19:1的惨烈比例取得了胜利。无论是毛泽东部队的配合默契,还是志愿军士兵的英勇顽强,都显示出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那种即使革命fail了,革命不死的信念,以及为之不惜付出生命的决心和热情,都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另外,铭记历史血战湘江也可以让我们想到现代军事战争的可怕性。1941年7月7日,日本发动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中日战争,强行侵略中国领土,导致了3000万中国人的伤亡,10年漫长的战争让无数家庭四分五裂。现代战争极度残酷和可怕,不仅能给人带来人命的浩劫,也能对社会和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平,也更能意识到许多经济血、科技血、文化血的付出。
最后,铭记历史血战湘江也可以让我们感到自豪。这场战役永远是一座红旗在中国心中高挂,是中国军队在英勇抗敌中展现出不屈的勇气,是中国人在艰苦卓绝中所经历的坎坷路程。这场战役历史地位的极高,不仅是因为红军最终的胜利,还因为在战役中,所有军人闪耀着坚定的智慧和高深的技巧、体力与战术。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自豪感,这次永远铭记的血村,让我们更好推崇这种自豪感,将其传承到子孙们的心中。
铭记历史血战湘江,我们从一些方面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铭记历史血战湘江同样给我们深思,令我们惊诧于现代战争的可怕性,和对于现代和平建设的进一步把握。同时,我们须时刻保持自豪感,并将其传承发扬下去,未来还有一段不尽预知的路程等着我们,勇敢前行,一路风雨同舟!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二
11月30日,能科达党支部组织观看了红色影片《血战湘江》,讲述的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强渡湘江以保存我军实力,红五军第34师牺牲了绝大多数兵力以掩护党中央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往事。
依稀记得高中时学过遵义会议的意义,一是结束了王明左的错误,二是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三是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我当时无法从文字中真正感受到这次会议的迫切需要,这次观影也是抱着困扰多年的疑问,来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危急关头。
假如你知道这次上阵必死无疑,你还会拿起枪吗?
为保证党中央顺利撤离,红五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临危受命,带领全体将士奔赴枫树脚,与较之十倍兵力的国民党追剿军战斗。明知此去有死无生,全军将士从上至下没有任何异议,甚至还争相报名加入守军,来掩护兄弟们的撤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对党忠诚啊!他们没有亲人吗?没有爱人没有子女吗?人都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怎能无情?但他们在面对自己生命和国仇家恨之间的决择时,都义无反顾地选了后者,说明他们的思想已上升至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血性男儿的英雄气概。34师将士倒在血坑里,溅起的血花化作一朵朵生命之花,仿佛穿越了时空,时隔84年再次映在中华儿女的心间,这叫牺牲。
假如你的三个儿子都为革命牺牲了,你还会把最后一个儿子交给红军吗?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将父子排为五伦之首,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告诫自己的后代:“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无不彰显父子人伦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影片中,一名年轻团长牺牲后留下了一顶灰色的军帽,这顶军帽被送到了毛主席身边的老裁缝手上,老裁缝掏出怀里的另一顶军帽,比了比后,将两顶军帽都收入了怀中,什么也没说,加紧脚步继续赶路。其实,老裁缝怀中的那顶军帽是他大儿子牺牲时留下的,这次牺牲的那名团长是他的二儿子,三儿子与自己同军,四儿子刚成年,也在军队中跟着一起走,还未被红军编入。一父四子共参军,如同当代杨家将,就连毛主席都在苦口婆心地劝老裁缝别让四儿子参军,为他们家留后,可老裁缝还是坚定让第四个儿子随军打仗。在湘江边上,离胜利仅一步之遥,老三架着机枪在向如飞蝗一般的飞机扫射,立争为党中央过江赢得时间,抬机枪的士兵已经中弹,口吐鲜血,情况危急。老裁缝见状立刻奔上去换下奄奄一息的战士,他虽然被机枪的后座力震得浑身骨骼欲碎,却依旧咬牙坚持。最后,一轮轰炸过来,硝烟四起,尘埃落定后,老裁缝已倒在了地上,老三在弥留之际爬到父亲身边,将他的军帽戴正后也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最后随着34师征战枫树脚的老四在遵义找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将老裁缝为老四早已做好的一套军装亲手交给了他,老四眼含热泪,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军。父子五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这叫信仰。
假如你支持的政党一路惨败,你还会支持他吗?
片中毛主席率领的二纵在路过一个村子时,村民们家家户户站在门口送粮食,战士们饿着肚子却捂紧口袋,快速前进。直到毛主席发话,可以用银元买下乡亲们的粮食,大家才纷纷掏出银元换粮食。当时苏区外流通的银元价值不菲,战士们却毫不计较,一把银元换一个地瓜。离开时,毛主席一边赶路一边背对着乡亲们说了一句:“乡亲们,我们打了败仗要离开了,真对不住大家。”一位老人坚定的回答道:“没关系,我们等你们回来过大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团聚节日,即使是在战争年代,也为百姓所期盼。而过年之时,团聚在一起的人必须是自己最亲近之人,老人的回答中并没有特指某一位红军战士,所指的乃是全体红军指战员,这又从侧面说明了军民的鱼水之情。当时红军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连吃败仗,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心生疑虑,反而是掏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糊口粮食来支援如同儿女般的红军战士,路过的村庄仅有几位老人的景象也说明了成人乃至儿童都已参加了红军,这叫民心所向。
回过头来看,我们是否将这些革命精神、这些可贵的品质传承了下来?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牺牲的觉悟,那我们势必无畏险阻,自愿奋战于第一线,如同第34师只求党中央尽快过江一般,只为更好地完成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遵循我们基于租赁公司的信仰,我们就一定会从过去的阴霾中走出,整理心情,再启征程,哪怕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同老裁缝的前仆后继一般,全心投入以求博得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统一思想,如拳头般将十指紧握,如同村民夹道送粮般全员出力,就不会有什么困难能够阻碍我们。
加油吧,租赁人!
前不久,有幸观看了《血战湘江》这部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的红色电影。影片讲述了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5个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伟大历史。
影片中有一幕,中央红军打了败仗,在小镇的小巷穿行时,小巷两边的老百姓手里都拿着鸡蛋、干辣椒等食物,嘴里不停地喊“孩子,吃点吧”。只见所有的红军战士一手扛着枪,一手死死地捂住口袋,老百姓根本无法将食物放到战士的口袋里。最后毛主席拗不过老百姓的强烈要求,命令全体营以上战士用手里的一块大洋换取老百姓手里的一点食物。现实中,在我们的审计工作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严格恪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审计“八不准”的纪律要求,牢记国家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力不是我们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将权力牢牢锁在制度的笼子里,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
影片中林家父子五人给我的印象很深。林裁缝本是民间一个普普通通的裁缝,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如果他不跟着红军,本来可以在老家过得很好。不仅林裁缝参加了红军,他还让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参加了红军,在这次掩护中共中央西渡湘江的战役中,一次又一次听到自己孩子牺牲的噩耗,当毛主席劝说他不要让最后一个儿子——四娃子参加红军时,他毅然决然地谢绝了毛主席的好意。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一家五口,放弃毛主席口中说的好日子,义无反顾地投身枪林弹雨的苦日子中去?是对中国共产主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8万红军战士面对50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抵抗,常说的只有一句话“坚决执行命令”。二纵队的战士一方面要躲避天上轰炸机的炮火,一方面要抬着沉重的物资,另一方面还要少睡觉,多赶路,早一秒渡过湘江,就少一点牺牲。
怀抱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炮火连天的年代如此,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当下更应如此。古语云:“创业易守成难”,当年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不去守护。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红色文化是审计人员共有的思想宝库,它需要我们每个审计人员必须形成一系列正确的文化理念,共同来弘扬和创建。丰富和完善红色审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是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审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年轻审计干部,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要象前辈那样,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自觉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通过一系列红色文化的熏陶,把体会和感悟融入到火热的工作中、生活中去,为审计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6月30日,党的96岁生日来临之际,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了爱国教育影片《血战湘江》,影片反映了红军突破国民党层层包围和打击,在困难和生死面前临危不惧,冒着生死线抢渡湘江,以少胜多转战下一个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历史事迹。
因此深刻体会到:。
1.信念决定做事的态度。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无任何通讯工具的时代,深山里好多战士十几岁,没见过红军,更没见过毛主席,只是听说这是一支救苦救难的队伍叫“红军”,只是听说有个毛主席领导的,跟着他就能过上好日子,就要追随着这支队伍,再苦再艰难也要冒着生命危险不为牺牲加入红军,共产党人就是靠着这种信念,打下了江山,解放了全中国。在今天发展复兴的年代,共产党人就是靠着不忘初心的信念,越来越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和实力。
2.电影中出现台词最多的就是:“是!服从命令!”军令如山,这就是我党和军队的铁的纪律,是一步步走向胜利的保障,这是一个集体、团队必须的执行力,战斗力,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是我党一贯贯彻的作风。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国家管理模式,是我们治国之本,治企之道。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外国洋顾问指挥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把外国的作战经验搬到中国,导致战争失败,损失惨烈,而且牺牲了2万多红军,惨痛的教训。最后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知己知彼,力挽狂澜,扭转了局面,成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大战役,最后部队成功顺利的转移。成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点。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而且中国特色的发展速度被世界认可。
4.舍弃小我,顾全大局。伤员为了不拖累战友,自己从担架上滚下山崖,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证大部队顺利前行,保证将士们的性命,保存实力,多少这样无名的红军战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和平发展的年代。一切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和平年代,困难面前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的,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
5.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场上,不论是军团长,政委战斗在一线和士兵一起,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是第一个冲锋在前享受在后的将士。我们党的干部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廉政清正,做人民的公仆。
革命先烈不畏艰险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领导,捍卫共产主义理念,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感叹祖国和平发展的今天,更加感叹祖国的强大,更加敬仰英烈们的高尚伟大。作为一名党员更加深刻领会到神父的责任和使命,更加坚定了爱岗爱企业振兴企业的信心。
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简单朴实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在受歧视压迫。随着新中国成立68年了,百姓不仅过上了好日子,如今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百姓进入了小康生活时代,进入了汽车时代、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当今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令世界刮目相看,经济飞速增长,国防和军事力量雄厚已经成为军事大国。
中国铁路建设者发扬老一辈先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宏伟目标,中国正朝着老一辈革命家开拓的宏伟之路向前迈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告慰先烈们的英灵,共创国家建设发展复兴之伟。
周三中午,班里组织观看了《血战湘江》。早就听过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话流传在广西,而故事则来源于83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湘江战役。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悲壮的一幕,让人刻骨铭心。
周围的灯光暗了下来,随着电影帷幕的缓缓拉开,周围安静了下来。大家渐渐沉浸在电影中。敌军的飞机不断盘旋俯冲,机关枪对着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染红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现场的气氛压抑,大家屏气凝神,没有一个人言语。湘江的水是红军的血,湘江的岸是红军的躯。宽阔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里,一双双草鞋在前行。
满脸是泥是血的红军,还有誓要流尽最后一滴血来保卫大部队过江的决心!34师!老裁缝!影院里黑压压的气氛让人压抑,屏幕上充斥着红与黑,有几个女同学已经在低声抽泣了。这场战役打的太艰难了,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甚至有时候都没有话语权,有的只是信念和对一个人人格的魅力和敬仰。
影片到了最后,在四面八方的阻击战中,最后单独突出了陈树湘的届首阻击,战至最后,扯掉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这是历史事实,并不是什么艺术处理。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让人做到这一点?今天的我是做不到的。架浮桥的战士,明知道架了敌机就在头顶立即炸毁,还是要不停的向前搭建;阻击的师长,知道自己明显不敌还是义无反顾的刺刀冲锋;被机器砸断腿的战士宁愿自己滚下悬崖自杀也不愿拖累队友。
这就是热血,青春,理想与生命!
他们都是血肉之躯的超级英雄,在场的所有人都热血磅礴。大人物们和小人物们一起,构成了宏大而又悲伤的战争时空。在领略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为革命先烈的精神信念所感染。
我观看了《血战湘江》这部电影,心潮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的是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国民党可恶之极,连村里的一个人都不放过,把一位快临产的孕妇,用刀刺死,还把房子烧了。我看得血脉贲张,国民党简直是魔鬼。
电影中的战士们很英勇。红一军团长李天佑,为了等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大军来支援,全力把国民党部队引至枫树脚。当敌人距离我军不到1000米时,队长李天佑下令:“必须给我把敌人堵截在枫树脚之外”。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血流成河,但毫不退缩。这让我想起《战狼》里的冷锋和红巾军打仗的情景。他身受重伤,但坚持战斗。在他休息时刻,红巾军突然进攻。冷锋机智地把钩子钩在坦克底下,当坦克往前开时,就起来被倒钩。最后展开决战,冷锋用胸前的子弹刺中敌人的太阳穴,一命呜呼。
我想:以前不知道爱国,现在,看了这部电影,我懂得了必须得努力学习,学到真本领,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造得更加强大。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三
近日,我观看了《血战湘江》,感触良多。
《血战湘江》讲述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被迫长征期间强渡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故事。影片中,红军由于李德、博古的严重左倾错误,走上险路。红军纵队最终在各个红军军团的保护下渡过湘江。其中红军在枫树脚以死拖敌、红军34师基本全军覆没、百姓主动赠送红军粮食和一个又一个红军倒在血河中的情节让人感动;红军红五师师长李天佑和师长陈树湘的英勇抗敌、毛泽东将药物多次赠与战士、周恩来下令丢弃辎重强渡、林家老四在得知父兄皆死于战争中却仍毅然加入红军、遵义会议等情节也激动人心。
在这部电影中,有几个人物是值得关注的。先是李德,他自傲,听不进他人的建议,纸上谈兵,让许多战士死于他的错误决策,在遵义会议上还拍案走人,是典型的死不悔改之辈;然后是毛泽东,他清晰地判断出己方决策的失误,勇于质疑高层,遭怒斥后不利用人际关系夺权,忍气吞声,用实际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最终在遵义会上和平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集中纠正了博古、李德决策上左的错误,成功地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表现出了一位领袖应有的智慧与手段还有观念;接着是彭德怀,他虽然也明白高层的决策有误,但急于立刻纠正,耐不住性子,手段和头脑与一位领袖有着大的差距,也透露出了他对毛泽东的信任性;最后是博古,他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三人团的一员,但却盲目相信李德的决策,缺乏主见,最终与李德酿成大错,但他知错能改,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还有几度领袖风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怎会没遇到过于此有几分相像的事呢?我们的老师、长官、上司就没有犯错的时候吗?可我们真的能做到向他们提出质疑,组织纠正吗?往往是不能的,像毛主席那样解决的更是少之又少。从这部影片中我也明白了,只有勇于提出质疑,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多次交涉,最终解决问题,才能让内部真正的和谐,让一个组织变得更加优秀。
这就是我的感触,希望大家也能观看此部电影。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四
历史题材的电影,最大的特点与魅力,就在于它将过往的事塑造的有血有肉,让我们感觉向当年的情景迈进了一大步,风烟狼藉亦或歌舞升平,都变得亲切了些。
而《血战湘江》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它将历史课本上寥寥几笔带过的“渡江”放大,再放大,揉开了一草一木,揉开了每一个人物的眉眼,将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拥有更真切的动容,更深刻的思悟。
他几次三番劝阻,未果。此时才能感觉到,毛主席一步步走得更远更深实属不易。即使屡次碰钉子,他也不气馁,不抱怨,而是立即策马飞奔,去尽自己最的努力挽回。
课本中留下的只是关键人物的姓名,可除去他们,还有千千万万以身殉国的战士,他们也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书写辉煌的历史贡献了一份力量。而他们最令我动容的,是他们心中因信仰而牢牢筑起的一份“军人的尊严”。该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画面,便是奄奄一息的战士气若游丝地嘱咐战友将自己的帽子扶正,然后安然阖目。即使是死,党的意志也永远在那发光发热,而我们战士将不负这份意志。他们也应该被尊敬,也应该被记住。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五
为纪念建党96周年,我和同事一起在牡丹江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当看到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确保中央纵队渡江,高声怒吼着“死守第一道防线”时,我被他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打动了;当看到毛主席不顾伤病,将自己的药给了其他的红军战士时,我被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感动了;当看到裁缝老林和他的大儿子,毅然用双手举起了机枪支座而壮烈牺牲时,我被他们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感动了;当看到红军战士子弹打光之后,用血肉之躯继续与敌军展开殊死决战时,我被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动了。红军将士们满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誓死保护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下,紧密团结,顽强战斗,指挥员前一个倒下了,下一位立即补上,继续指挥战斗,红军战士前一批倒下了,后一批继续向前冲,正是这些钢铁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摧毁了几倍于红军的国民党部队一次次进攻,有力牵制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掩护了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及时渡过了湘江,艰难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红军长征的战略胜利。
电影中还重点刻画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错误,李德同志一味纸上谈兵,僵化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和军事理论,不懂得中国国情和战争形势,听不进毛泽东的意见,也不顾及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执意负辎前进,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四次反围剿的惨痛损失,党中央及时总结了教训,纠正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路线,接受了毛泽东关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情相结合的正确革命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由此让我联想到现在,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直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改革开放,锐意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看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泽东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战士,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观影结束后,心中感慨万千,那些红军战士们很多和我的年龄相当,但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都让我万分敬佩,现今的美好和平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在加倍珍惜的同时,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六
诚心论,鄙人对国产主旋律战争电影一直抱着只要有,就去看看的恻隐之心,一直是不抛弃,不放弃,一直有一个将心向明月的态度,都是希望,有一天中国主旋律电影,尤其是主旋律战争电影能有点进步,可惜,我错了,错了这么多年。
由于排片太少,昨夜,不得不跑到偏远的南苑附近的金逸影城,看了22:40的晚场,从一坐下,看到开场的架势,我就知道完了,但坚持看了下去,直到最后,真是彻底地寒心,不由地在心里说道:中国主旋律电影啊!我一直给你机会,可是你自己太不争气了!
我并不像许多人那样,因为反感内战而讨厌这样的电影,相反我倒是觉得能把内战拍好,那是真需要功力的,拍内战要表现什么?是所谓信仰吗?我认为不完全是,因为信仰是这个世界上最说不清的东西;是喋喋不休地再去说我们对,人家错吗?我也认为不完全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与错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关系;还是继续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吗?我还认为不完全是,因为时间会改变一切,那时的因未必真的就完全是现在的果。
那么,这种电影我们期待看到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能尽量回到那段真实的历史当中去,寻找真正可信的故事,寻找真正闪现人性光辉的`人物。他们说的话,不该是今天我们按意识形态修葺过的,他们的行为也不是我们按既定结果去编造的。
我们应该向美国电影看一点齐,人家也拍内战,但人家向来不天天吼着我们自己多么正确,对方是多么邪恶,而是在内战中发现人的真实伟大的故事。比如《乱世佳人》、《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战役》(盖兹堡战役)、《光荣战役》、《林肯》等等,这些表现美国南北战争的影片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没有声嘶力竭的非要站在哪一方,而是对所谓战争的“北方佬”或者“南方佬”都是很平等的视角和情感。至于最后,人物继续选择无关南北地,自由地、艰难地活着,还是选择站到哪一方,那是随着历史潮流,小人物不得已的一种选择,比如为北方军打仗,战胜后可以给多少土地或者给多少金币,战后他们会理直气壮的去找战胜当局兑现。最终,重要的是表现在残酷的战争中,普通的每一个人是怎么穿越生死,是怎么坚忍地活下来的,离散的亲人们是怎么团聚的,久别的故土,最终是怎么重新拥抱的?就像郝思嘉那样历尽劫波,重归故里。
真实的历史,真实的那时的世界,底层的老百姓们真有那种能力,就是天生能识别哪一方坏,哪一方好吗?天生有那种界限分明的所谓阶级感情,生来就知道该跟谁作对,该跟谁走?不可能!解放初期的电影或舞台创作,可以,也必须那么表现,或者八十年代以前,再或者新世纪以前,也还可以那么一厢情愿地表现。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讲点让人可信又感动的故事,还一如既往地那么表现,就只能是找恶心了。不管哪里来的资金,官方的,还是民营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继续这么拍摄这样的电影,就是极大的浪费,因为拍出来,除了让观众漠视、鄙视和嘲笑,似乎别无二用了。
如果能换一个思维,仅仅是换个思维,并不改变意识形态的方向和价值,这部影片也是可以拍得可看一些的,远的学美国八十年前的《乱世佳人》,近的学学《血战钢锯岭》。坦白地说,我们中国电影似乎还不懂得去寻找真正有人性价值的故事,我们只会如从前小学生作文一样用“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用这些体制化的方法去拍电影,结果只能越来越讨嫌。难怪曹禺先生认为他的黄金创作时间,仅仅属于1933至1942,这期间,《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后54年,他再无伟大的作品问世。
这部影片看起来也没少花钱,如此结果,似乎,一点也不显得意外和可惜。
首先,影片陈旧的主题,没能绽放一点崭新的光辉,就那么一件事,从教科书到舞台,从电视剧到电影,已经反过来倒过去地讲了千百遍,故事是陈旧的,但我们需要在陈旧故事中发现闪烁人性光辉的人,让这个人的可信感人的经历,让我们再次去相信并感动。现在,我们没这个能力,这部影片更是没有做到,而且糟糕愈甚。
其次,影片的拍摄也很凌乱,战斗场面极度雷同,没有推进的层次感,似乎就是拍了一大坨,有需要就拿出几个镜头用用,能看到的就是双方的人聚成一大坨子,拿着枪,怒目圆睁,相互猛烈开火,看起来,这场仗,双方消耗子弹至少得上千万发。
再其次,影片人物的塑造也没有进步,塑造自不必说,必然原地踏步,难有新进步;保剑锋饰演的陈树湘和张一山饰演的李天佑,两个角色就是拿着枪怒吼着,向敌军玩命开火,没有任何可以发挥的角色魅力的机会;那个裁缝一家和国军逃兵,是想用来说事的,但最后,也只能是勉强说事了,毫无动人之处。
再再其次,本片的烟火效果很糟糕,很没有层次,混乱一片。也许因为特效的问题,天上的飞机,漆黑没有质感,地上的色彩总是压得暗无天日的,这样固然增加气氛,但其实也是藏拙,可惜,没有藏住,比如镜头的重复使用,依旧一目了然。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本片放弃所谓全景式的伟大描写,只表现彭德怀的十八团和陈树湘的34师的故事,或者只表现陈树湘的34师的玉碎之战,作品面相上就会好些,作品吸引力也会好一点点,如果能树立好一个主要人物,拍好了,是可以感人的,至少不会讨嫌。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电影的问题,即故事不可信,人物不动人,制作匆忙潦草,有的只是轰轰烈烈的商业宣传,观众们参与一下,像一阵风一样,就过去了,没谁会再想起,最终什么也留不下。
草草此文,亦算是为这部少人关注的影片,奉献上一份认真的关注了。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七
观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湘江之战,中央红军8万多人被50多万军队围追堵截,可谓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战士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战斗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各级指战员就不会对在面对李德和博古同志错误指挥时,仍然坚决执行命令;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
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官兵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八
为庆祝建党__周年,我和同事一起在牡丹江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当看到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确保中央纵队渡江,高声怒吼着“死守第一道防线”时,我被他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打动了;当看到毛主席不顾伤病,将自己的药给了其他的红军战士时,我被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感动了;当看到裁缝老林和他的大儿子,毅然用双手举起了机枪支座而壮烈牺牲时,我被他们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感动了;当看到红军战士子弹打光之后,用血肉之躯继续与敌军展开殊死决战时,我被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动了。红军将士们满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誓死保护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下,紧密团结,顽强战斗,指挥员前一个倒下了,下一位立即补上,继续指挥战斗,红军战士前一批倒下了,后一批继续向前冲,正是这些钢铁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摧毁了几倍于红军的国民党部队一次次进攻,有力牵制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掩护了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及时渡过了湘江,艰难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红军长征的战略胜利。
电影中还重点刻画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错误,李德同志一味纸上谈兵,僵化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和军事理论,不懂得中国国情和战争形势,听不进毛泽东的意见,也不顾及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执意负辎前进,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四次反围剿的惨痛损失,党中央及时总结了教训,纠正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路线,接受了毛泽东关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情相结合的正确革命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由此让我联想到现在,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直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改革开放,锐意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看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泽东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战士,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观影结束后,心中感慨万千,那些红军战士们很多和我的年龄相当,但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都让我万分敬佩,现今的美好和平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在加倍珍惜的同时,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血战湘江的心得篇十九
何健的得意叫嚣,白崇禧的指挥若定,蒋介石的运筹帷幄,在《血战湘江》一剧中给人的印象深刻,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红军当时决策者的一系列愚蠢行动之上。要知道,在国共较量期间,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任何一段历史,任何一场成功,都会付出代价,特别是那场堪比开天辟地的'中国革命,付出代价之惨痛,至今看来仍然触目惊心,惊天动地。
《血战湘江》讲述的是中央红军历经四次艰苦卓绝的反围剿胜利之后,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下,李德博古错误指挥中央红军,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故事。军事决策三人组,李德、博古、周恩来,李德的强势与傲慢,博古的盲目和顽固,以决策者占多数的名义,把当时中央红军的指挥权完全寄托在一个不懂中国军事国情,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外国人身上。
在蒋介石地上五十万兵力围追堵截,天上两百架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八万多中央红军扛负着沉重的物资艰难突围。为了掩护中央主力,战斗部队以一当十,奋勇杀敌,用生命和鲜血保卫苏维埃,保卫毛主席。抬着棺材,里面什么东西不得而知,抬着印钞机和只能在苏区流通的钞票,还有其它大量物资,中央主力仿佛一支翻山越岭的运输大队,在炮火和泥泞中蜗牛般前行。每一刻都有战士在炮火中倒下,名义上为了苏维埃,实际上为了那些博古口中所谓的苏维埃政府资产。宝贵的生命,在博古等人眼里的财产面前不值一提。傲慢无知的李德,带着蔑视,用短短几天时间,用自己的愚蠢,葬送了五万红军战士的生命。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中国的革命者义无反顾。红军的缔造者,却被剥夺指挥红军的权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一边执行着中央的错误决定,一边为失去战友亲人而心疼,忍痛负重前行。直到最后时刻,在血的事实面前,在生死关头,红军终于抛去没有意义的辎重,跨过湘江,迎来希望的曙光。
剧中有几人的个性颇为值得称道:李德的夫人愤怒地要和李德离婚;彭总眼见战友们伤亡惨重,恨不得一枪毙了李德。而博古张口闭口共产国际永远都是正确的论调,则像极了一个无脑木偶的嘴脸。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4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