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理清教学内容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些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详细内容,可供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使用。
武术太极教案篇一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太极武术拳教程,望大家能够喜欢,欢迎观看鉴赏。
1、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必须放松,忌用拙力和拙劲。
2、两足要虚实分明,太极拳的动作最忌犯双重、虚实不分的毛病。两足着地时,身体重心只能支持在左足或右足,不能平均分支在两足上。一虚一实,便于移动,动作必然灵活。太极拳讲的虚实和不能双重的要求,是说虚能转变为实,实能转变为虚。
3、头要正直,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颈要自然地正直,不要偏斜,这样精神才能振作。目要正视(上眼皮放松),闭口藏舌(口不宜张,齿不宜切),要用鼻呼吸。
4、肩须轻松,太极拳所谓沉肩垂肘,即要求两肩轻松、两肘松垂,这样上肢动作即能灵活,且将筋络引长。如果二肩不松,形成耸肩,肺部气量就会随之上伸,限于胸式呼吸。气不能深吸到腹部,则会影响呼吸运动。
5、手要柔软,伸手忌僵硬,手指要舒展,掌心要充实。太极拳要求半握拳,不宜用力,要松柔。握拳若用劲,则肩肘僵硬,不能灵活“运用”。
6、胸略内涵(即舒胸),目的在于解除胸间肌肉紧张。既不要缩胸,也不宜挺胸。
7、背略直拔,即要求脊椎端正、背部肌肉自然松弛,以有助于涵胸和松肩垂肘的动作。
8、腰要端正。练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任何动作都要受腰部的推动而动,腰部必须中正、不偏不倚。
9、臀部要内收,否则,既影响呼吸运动,又致使身体上下形成两截不易灵活转动,运动不能完整统一。
10、腿脚灵活,要做到身随步动、步随身换、变换灵活、虚实分明。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有力是无力,无力是有力”的境界。若能如此,则全身各处定会放松,全身力量定能成为整体,继而发挥运用。如能长期坚持练习这套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建成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那时就可明显地看到它对人体所起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
武术太极教案篇二
2、游戏:缤纷保龄球
1.学生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武术组合动作的学练。
2.能初步掌握武术自编组合动作的动作技能。
3.有同伴间合作与交流的欲望,并勇于克服困难,具有爱护集体主义荣誉的观念。
动作连贯、准确
录音机一台
(一)准备部分
1、慢跑
(利用音乐渲染气氛,带领学生一起慢跑,随着热烈奔放的音乐跟老师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热身。)
2、准备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即将学习的新知做好身体机能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1、学习武术操组合动作:五步拳练习:
1)集体分解动作练习
2)学生分组练习
3)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并来回巡视
4)简单小结,并指名演示,适当点评。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奖励。
2、游戏:缤纷保龄球
1)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4组,在指定的位置进行保龄球游戏。
(三)结束部分
1、放松
2、教师小结
3、师生呼别
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教材“五步拳”的学习,我采用“尝试——指导——传授——练习”的教学方式。针对本课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身心特征,首先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自主学练、合作学练等方式掌握五步拳的动作要领,另外根据整堂课的设计,还运用了循序渐进法、注重个性教学法、创新教学法、师生互动及激励表彰红卡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自我体验、合作创新、相互评价、相互促进,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体现了合作学习中集体的凝聚力。
1、这节课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父亲节”献礼为情景物导入本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开动脑筋的练习,自我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进入课的主要部分时,我打破传统的手把手的教学方法,采取“自学”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商讨,在交流中摸索出学习的内容,锻炼他们的理解和模仿能力,从而体现我的教学新理念——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达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在这部分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学习。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接下来的“传授武功”环节,更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家都很想吸取别人的“功力”,而传授功夫的人,也很尽职尽责。
4、能较广泛的培养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在武术教学中,我深刻领会武术的内涵,示范规范,口令清楚响亮,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在教学中让学生逐渐体验动作的动和静、身体的局部和整体,形和意,形神相结合,使枯燥的武术教学变得有声趣。还结合了武术基本功和少年拳的特点,运用各种练习方法,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武术套路的风格和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武术太极教案篇三
专项题(50分)。
1.列出你所学专项的4种基本技术,并简述之。
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2.简述你所学专项活动的锻炼价值。
(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
(二)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太极拳练习对人体骨骼、肌肉及关节的影响是突出的。
(三)练习太极拳不仅全身肌肉、关节参与活动,更强调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膈肌运动。因此,全身各部骨骼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
(四)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它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
(五)打太极拳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由于练拳对不同的内分泌轴和不同层次的内分泌腺体都有作用,因此推测太极拳是通过对垂体或更高的内分泌中枢的调节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继而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调节、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调节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当其中关系失常时临床上则出现内分泌疾病。
(六)打太极拳对骨骼代谢方面的影响。
(七)打太极拳对老年人血液流变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对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对象16人,年龄在55至65岁,随机分为运动组10人,对照组6人。
(九)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近年,国外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太极拳运动的防老作用。3.列举出你所学专项运动中的六种以上裁判规则。
(一)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分凡手型(剑指)、剑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腿法、跳跃、平衡与规格要求不符者,每出现一次轻微错误扣0.05分;每出现一次显著错误扣0.l分;每出现一次严重错误扣0.2分。剑以定式为准,一次总扣,不得超过0.2分;一个动作同时出现多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2分;多次出现同一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3分。
(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运劲顺达、力点准确、连贯圆活、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者,给予满分。
(三)精神、意识、速度、风格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神态自然、意识集中、速度适宜、风格突出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三、器械、服饰影响动作:剑穗缠住身体任何部位影响动作,或出现剑穗、服饰掉地、服装开纽,以及器械触地、碰身等失误现象时,每出现一次,扣0.l-0.2分。
四、器械变形、折断、掉地:器械弯曲变形,根据不同程度,扣0.1-0.3分;器械折断扣0.4分;器械掉地,每出现一次扣0.4分。
五、失去平衡:每出现一次摇晃扣0.l分,每出现一次附加支撑扣0.2分,连续出现附加支撑扣0.3分,每出现一次倒地扣0.3分。以上五种错误扣分,均由裁判员执行。
六、起势、收势:起势与收势不符合要求扣0.1分。
二、体育常识(30分)。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什么?
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与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
(8)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睛不易发炎。
(9)牙齿清洁,无疼痛,牙龈无血而颜色正常。
(10)肌肉丰富,皮肤富于弹性。2.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充足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按摩。
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担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
整理运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
温水浴。
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
药物疗法。
使用维生素或天然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肌肉营养。目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e、黄芪、刺五加:人参、冬虫夏草和花粉等。
合理安排膳食。
疲劳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应选吃富有营养。
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3.简述足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处置:受伤后,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小时后对伤部热敷或按摩,重度损伤乃致韧带撕裂时,可用绷带固定伤肢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4.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造成运动性昏厥的原因有两个:
(1)重力性体克。
预防:见持经常性锻炼,以增强体质;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或坐下,而应继续慢跑,并做深呼吸;在饥饿情况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5.请列出5种以上你所喜欢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跑步、游泳、打羽毛球、打篮球、打排球、跳健美操、踢足球、打棒球等。
三、论述题(20分)。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设计出你认为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体育课有以下特点: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首先,在练习中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可以打好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也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她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
本学期武术课上主要学习了太极拳,在学习的过程,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关注之后发现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
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名家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老师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谈及学习心得,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意放松。特别是精神上要轻松。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顺心不顺心的事情,都痛痛快快的丢开,要告诉自己我现在练拳了,这是享受,不要让什么打搅了我的愉快享受。其次,要注意表情,要面带微笑,这样就很愉快了。可以形神皆备。第三,开始打拳。要慢,要象天上的白云那样的悠然。第四,要自然,不要紧张。身体尽量要正,就是中正安舒了。第五,不要胡思乱想,走了神,那样就会打忘记的,突然就不知道打到那一式了。这样就不能“形神兼备”了,是错误的练法,要注意。第六,打完了要记得收式。不要想收就收,那就不严肃了。没有好的练拳态度,太极拳是练不好的。第七,打完了后要慢步一会,不要立即就急行或立即坐下来。
武术太极教案篇四
1.进一步了解中国武术,感受音乐不同乐段的情绪变化,以身为中华民族子孙而自豪。2.体验民族器乐合奏与中国武术完美的结合。
教学重、难点。
体验音乐中不同乐段的情绪变化并能划分乐曲的段落。
教材分析。
民乐合奏《武术》。作曲者何彬是老一辈作曲家,曾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作品以民乐合奏为主。本曲以朴实简洁的手法,描绘了武术表演的情景,时刚时柔,腾飞时,身轻如燕;出拳时,如虎出山,道地的民族音调使人听来十分亲切。乐曲使用了六声羽调式,这是在民族吹打乐中常常使用的调式,由于“7”音的#使用,使旋律不时产生离调之感,即常有b羽调与f羽调交替之感,这就给全曲带来了色彩的变化。
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首部)包含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刚强有力,犹如重拳出击;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奏,轻盈活泼,犹如凌空腾飞,不断地旋转。第二部分(中部)用二胡主奏,抒情优雅,犹如太极八卦,柔中有刚。第三部分(再现部)与首部相同。由于本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武术的气势,曾被选作科教片《武术》的主题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中国功夫》。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中国功夫》。播放录音,学生跟唱。
教师适时指导,要求唱出歌曲的气势,表现出中国功夫生气勃勃和英姿飒爽的精神。可以利用指挥的手势进一步帮助学生表现歌曲。
二、导入新课。
师: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闻名于世。它博大精深,流派众多,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在城市、农村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踪影。武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比赛项目,为全世界展现了武术的特色。
师:哪位同学知道武术是什么时候成为奥运会表演项目的吗?教师介绍武术:1936年第十一届德国柏林奥运会,中国武术队随同参加并做表演。在这次奥运会上,体现东方传统文化韵味的中国武术表演,赢得了各国观众的交口赞誉。下面我们一同欣赏民乐合奏《武术》。
生:在公园里看到晨练的老人们练过,他们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舞剑。生:还有大型的运动会开幕式„„4.复听民乐合奏《武术》。
师:中国的武术渊源流长,有的虎虎生风,有的柔中带刚。再次聆听音乐,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哪部分犹如重拳出击,哪部分又表现出了身轻如燕?请用动作表现出来。播放音乐,学生自由体验。
生:开始的感觉是有力的,中间比较轻柔,后面仍是豪气冲天,八面来风。5.学唱主题。(教师出示主题音乐谱例)学生感知乐曲的结构并熟悉主题音乐。师:这两段主题有何不同?生:a段雄壮有力,b段很优美。
师:对,a段运用了很多重音表现出了武术中的气势。b段则表现了武术的优雅,象太极八卦,柔中有刚。速度呢?一样吗?生::不一样,a段快些,b段略慢些。6.再次聆听民乐合奏《武术》。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仔细聆听a、b主题在乐曲中各出现了几次?出现a段举左手,出现b段举右手。小组长负责用色块进行记录。
学生回答:a段出现了4次,b段只出现了2次,然后a段又出现了4次。
师:对!这首乐曲也采用了aba的结构。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乐曲的结构就更清楚了。
7.进一步体验。
师:这首乐曲充满着动感,如重拳出击,又柔中带刚,因此也很适合随音乐表演动作,小组讨论进行创编,根据a段b段不同的情绪进行不同的表演。(1)、分组合作创作动作。(2)、播放音乐,随歌曲即兴表演。(3)、推选代表随音乐展示表演。8.欣赏视频《武术表演》。
三、课堂小结。
武术是我们传统的体育项目,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希望大家课后能搜集更多的资料,来了解我们的艺术瑰宝。
武术太极教案篇五
结合武术课程课标及教材,本节课的基本教材为四年级《踢腿冲拳练习》。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掌握单个动作技术不是很难,但是高质量的完成组合动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对这个年段的学生柔韧性、协调性以及爆发力要求非常高。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弹踢的技术要领;以及学生通过学习踢腿冲拳,然后根据所学单个动作创编出容丰富的小组合。本节课的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并且逐渐提高难度和复杂性,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养成经常运用套路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不同的武术组合动作,了解武术的攻防含义,渗入武术的文化元素,培养其崇尚武德的精神。
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都必须穿武术服和武术鞋。
(一)开始部分。
1、师生相互(抱拳礼)问好。要求:“精、气、神”。
2、集体口号——习武重德,强身健体。要求:口号有力。设计意图:
师生利用中华武术的独有礼节(抱拳礼)相互问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体现师生友好融洽,集体口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武价值观。
(二)准备部分。
1、《功夫熊猫》导入。
2、自编武术搏击运动操(自选音乐)。要求:伴随音乐,欢快运动。
3、拉伸韧带(自选轻音乐)。要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缓慢拉伸韧带。
设计意图:
在开课时,采用情景教学,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功夫熊猫这一“人物”的引入,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大胆尝试,并一起参与“上少林”游戏,做到情景交融,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演练武术,对学生的柔韧性要求很高,柔韧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完成动作的质量。因此,热身时,安排自编的武术搏击操、伴随着轻快而有节奏的音乐不仅仅让学生很快乐的活动,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拉伸韧带重点做好腿部的各关节活动,防止出现韧带拉伤和扭伤,为后面的基本部分做铺垫。
三)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
(1)教师镜面示范。
踢腿冲拳练习: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冲拳、歇步冲拳。
(2)学生集体模仿,根据所制作的各个动作技术要领及图解进行模仿,发现自己在学习中所存在的困惑和难点。难点:弹踢,利用腿靶辅助学生掌握弹踢的`技术要领。要求:认真模仿,伙伴之间讨论。
(3)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困惑进行示范解答。
(4)教师领做,学生练习。要求:认真练习,对比教师动作,加强动作。
设计意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姿飒爽的武术动作总能使学生为之一振,顿时激发起他们习武的兴趣和欲望。但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对较为枯燥单一的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兴趣决不会是长时间的,所以在新授课中为突破难点我加入腿靶辅助练习,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很快能突破难点;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先要学生自我探究模仿学习,提出难点、困惑,及时解决问题,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动作,并独立完成。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练习一遍可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掌握。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创编动作。
(1)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纠错。
(2)教师发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动作及时进行纠错。
(3)个人展示擂台赛、分组展示、要求:展示武术文化元素、动作掌握情况以及精神状态。
(4)分组创编并展示,根据所学动作(包括今天新学的动作),及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各小组继续创编动作组合,组长起主导作用,组员积极主动参与并齐心协力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
分小组练习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探究学习。教师及时的提出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难点,加以分解练习,易于学生掌握。武术属于肢体语言,每一招一势代表着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表演展示的舞台。自己琢磨动作、与同伴互相学习、与教师商讨动作的空间尤为重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所学动作的质量,使全班学生均衡发展并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谦虚好学的学习习惯,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真正的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使原本枯燥的动作复习变为趣味性极强动作创编;使学生不仅积极巩固武术基本功,同时主动想要学习更多的动作,为培养学生长久的兴趣作铺垫。在展示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礼节及“精气神”,都渗透着武术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
3、游戏:功夫小子。
(1)示范、讲解游戏规则。
(2)强调安全。
设计意图:
调节学生身心,培养机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灌输社会知识:在救人的时候要确保自身安全。
四)放松,小结。
(1)放松运动(自选轻音乐)。
组织形式:学生微闭双眼,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缓慢地跟着教师做放松运动。设计意图:
通过轻松的音乐、缓慢柔美的动作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2)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评出本节课的武术小明星,师生“抱拳礼”道别。
设计意图:
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上下课要有礼;表演前后要有礼;互相学习要有礼;师生之间要有礼。使学生真正做到“以礼始,以礼终”。
武术太极教案篇六
一、教材分析。
武术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武术健身操是武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教育部重点推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学生通过演练武术得到美育熏陶。学阶段是学生向正规教育转型的开始,应当把姿态教育和培养武术兴趣放在目标的首位,为学习少年拳奠定基础,初步建立武术套路的概念,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养成经常运用套路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在提高所学动作质量的基础上,学习和体验不同风格的武术套路动作,了解武术的攻防含义,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1、一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
2、学生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顾忌地表现自我。因此,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练习,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武术运动恰恰是一项刚、柔兼备的项目,既能表现出男生的刚强,又能体现出女生的柔美。
三、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认真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激趣、拓智、导行、高效’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运用集体与分组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在互相合作、互动交往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确保‘三生’培养落到实处,让每一名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环节,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武术健身操动作名称和顺序,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发展协调性、力量等素质,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尝试练习,使学生领会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做到路线清楚,手形、步形正确到位。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开步冲拳、虚步亮掌。
教学难点:动作路线清晰,手形、步形正确到位。
五、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大胆运用创新教学,一改以往先示范后讲解再练习的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采用示范法、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
本课,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能力。
(一)准备部分。
1、师生相互(抱拳礼)问好。
2教师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国庆阅兵式引出本课模拟军事化训练主题,在准备环节,我主要安排两个内容。
(1)徒手操。
各关节绕环和正侧压腿。
我在此安排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为主课学习做好准备。
(2)热身游戏。
看谁反应快。
在此游戏中,我采用指令性和非指令性两种游戏形式。通过指令性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武术的基本步型、手型,为主课学习和突破重点、难点做好准备,非指令性游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表演。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示范应使学生为之一振,激发起习武的兴趣和欲望。以教师自身刚劲有力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我很想学”这些武术动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求学兴趣到达最高点。
2、学生尝试。
(1)教师做镜面示范,同时讲解动作名称和要领。组织形式:学生边观看边听讲解边模仿老师的动作。武术属于肢体语言,每一招一势代表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模仿教师的动作很重要。先模仿上肢,再模仿下肢,最后整体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随时用语言提示,以强化学生的模仿更加逼真。
(2)学生自由组合,体验动作。
组织形式:让学生(3—5人)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通过学生慢动作的演练,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所在。
在学生慢速体会时,学生之间可用口令控制练习,用自己的标准纠正动作。此时应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这个环节可多次重复。
(3)自由体验。
组织形式:让学生自己在充裕的时间里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记住一点,那就是不要改变方向练习,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实战模拟体验环节。
3、集体练习。
组织形式:
(1)学生列队练习。先分解再整体,先慢后快。
(2)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激励掌握动作速度慢的学生。
(3)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上前表演。
(4)学生相互观察、交流、评价。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重点辅导一般学生。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使全班学生均衡发展。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谦虚好学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掘学生运动潜能,通过教师评价,学生间互评,促进学生改进动作。以完美的动作表演体现“我能行”。使学生能在表演过程中体验成功。
(三)结束部分。
1身心调整,渗透武德。
2、师生“抱拳礼”道别课后反思:
1、在准备部分中我的口哨利用的不是很充分,导致在跑圈热身时学生说话现象比较严重,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具。
2、在武术健身操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示范动作,都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特殊语言,每一示范动作都说出了体育教师对学生全部的”爱”,都展现体育教师的汗水、辛劳和青春年华,更能体现体育教师的修养与身体素质,所以它能够很好的启迪学生的心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自觉的接受教师的教诲,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上好每节体育课,从而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效果。
武术太极教案篇七
2、游戏(听信号)。
本次课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力求做到人人参与体育运动,人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步拳的练习可以增进身体的协调能力,提高动作质量。为进一步学习武术打下基础。
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学生通过演练武术得到美育熏陶。武术基本功练习和五步拳是为学习少年拳奠定基础,初步建立武术套路的概念,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
实际攻防能力和动作应用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武术基本手法腿法和五步拳的动作要领。
教学难点:手形、步形正确到位,动作连贯。
1、教学: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我首先以优美连贯的动作演示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2、教法:本课通过示范法、讲解法、领做发、语言提示法、巡回辅导,纠正错误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一部分:准备部分(10分钟)。
1、课堂常规。
2、准备活动。
(1)慢跑。
(2)徒手操;
注:在准备活动中,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30分钟)。
(一)武术———五步拳套路的学习。
1、预备姿势:
2、弓步冲拳。
3、弹腿冲拳。
4、马步架打。
5、歇步盖冲拳。
6、提膝仆步穿掌。
7、虚步挑掌。
8、并步抱拳。
(二)游戏(听信号)。
第三部分:结束部分(5分钟)。
1。由体育委员带学生到指定的位置集合清点人数后由老师组织学生做放松活动;
2、课后点评、布置课后作业。
3、师生说再见。
4、归回器材。
1、预计教学密度(约50%)。
2、预计运动负荷中型强度。
3、平均心率115次/分最高心率150次/分(预计出现在课中30~35分钟之间)。
一块面积约30平米的平整地面,口哨一个。
武术太极教案篇八
一、太极拳发展史。
研究历史的学者,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发展,按时代特征划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查太极拳在清季乾(隆)嘉(庆)时,还只在河南温县赵堡、陈沟等村落中流传,鲜为人知。自杨禄禅,武禹襄于道(光)咸(丰)年间将太极拳广为传播后,太极拳始得风糜大众,闻名中外。这段历史算起来已有一百六七十年,其发展演变情况,实亦有近代、现代、当代之分,即创业、发展和普及三个历史时期,这种划分不仅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演变,也符合太极拳自身发展情况。了解这三个历史时期——太极拳百余年来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全面继承和健康地发展传统武术武术。
(一)近代太极拳家创业。
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是近代太极拳家创业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教散失,患乱丛生,爱国人士亟思图强救国,呼吁“尚武自强,以求强国种”,清廷军旅多延请民间武师教官兵,提高战斗技术;富商显宦家居外出,恒聘镖师护卫;劳动人民亦多习武,健身御侮;文人雅士雅好武技者日众,用以养性自娱;加以宣扬武侠英烈事迹评话说部的鼓吹,时风所尚,促进了武术运动的极大发展。太极拳苑的拓荒者杨禄禅、武禹襄顺应时代要求步入武坛,成为一代大家。
杨禄禅名福魁(1799~1872),河北永年县南关人。自幼生活在河南温县陈沟,曾随镖师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学拳。壮年返回故里以教拳为业,得以结纳本县儒生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武汝清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得中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京西富豪张某烦他代聘护院武师,汝清遂荐禄禅来京应聘,后来又保荐禄禅到旗营充任武术教员。杨氏从此定居北京教拳。杨禄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20岁后亦进京助父教拳,后在旗营任职、是戴蓝翎的“武德骑尉”。因他武技出众,对弘扬太极拳贡献较大。
杨氏父子高于同时代其他武术家之处,不光是武技出众,而是能掌握时代脉搏,适应客观需要,将技击和健身融为一体。根据清末贵胄富室体质和生活习惯的特点,把拳技击拳势改为不猛不硬,顺遂圆活,老幼强弱以及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练习,扩大了。
教学。
对象,太极拳遂风糜于京师。杨禄禅的弟子中著名的有富英、王兰亭、夏国勋、刘太监、李东瑞(王兰亭代收)等,杨班侯的弟子中著名的有万春、凌山、全佑、王侨宇等。他后来因故返里隐居,又收有弟子张信义、陈秀峰等人。
1极拳谱”之出处今另有新说)。从此,无意仕进,放弃科考,终身致力于太极拳术的研究。他承王宗岳拳论之余绪,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理,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陈清平所授蓄发提放之技,结合实践心得,写出了《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略说》、《四字密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体,养气(蓄神)三者相结合的高级拳术。他的传人李亦畲(1832~1892)继禹襄之学而光大之,写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密诀》、《敷字诀解》、《太极拳小序》及《跋》等。禹襄的长兄澄清晚年亦写有《释原论》、《打手歌》。武、李两家所写拳论本诸实践,并非向壁虚构,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膏馥了众多的太极拳家,迄今仍被太极拳研究者奉为圭臬。
武禹襄还根据拳理拳法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拳势和刀、杆锻炼套路,并把原来只有一进一退的推手,改为进退各为两步半(暗合五行,后人又发展为进退各三步半),进步先进前足,后退先退后足的活步推手。因武禹襄、李亦畲都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儒生,当时社会习俗士大夫阶级的人也不能当拳师,所以禹襄所创拳式到第三世郝和(字为真,1849~1920,李亦畲的传人)才广为传业,盛行于世。
在杨禄禅、武禹襄和他们的传人的辛勤努力下,太极拳始成为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教学内容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才得以把太极拳传播到通都大邑,并为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太极拳在众多拳种中独能脱颖而出,如虹贯长空,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根本原因。饮水思源应归功于太极拳苑的拓荒者杨禄禅、武禹襄这两位武术大家。当代武术家顾留馨说:“近代太极拳的传布,以杨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之力最多。而于拳理的钻研总结,首推武、李,较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抽象性的概括,远为具体切实。有继承、有发展,乃能自成一家。”可为符合历史真象之言。
(二)太极拳步入现代发展时期。
从1912年到1948年,是太极拳步入现代发展时期。
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权更迭,加上交通工具的改进,军队战争手段的更新,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清末掀起的武术高峰,至此跌入低谷。但是太极拳由于他本身的优势,继续为各界人士特别是政客和知识分子所钟爱。民初,北京人许禹生(杨健侯的弟子),武清人李东瑞(杨禄禅私淑弟子)鉴于不少武术家从大宅门和旧军队中退职,流落民间,遂将他们中的优秀者组织出来,许禹生在北平成立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聘杨少侯(师承伯杨班侯之拳技)、杨澄甫(杨健侯之子)、吴鉴泉(全佑之子)、纪子修(师承凌山)等来社教授太极拳。李瑞东在天津创办了广武学会(又名“中华武法会”)也积极传授太极拳。后来爱国将领张之江在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大力宣传“强种救国”、“御侮图强”。发扬尚武精神,于1927年12月创办了武术研究所。当时的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队也将武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于是社会上再度掀起武术热,各省、市县的“国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由于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由北京移到了南京,于是太极拳名家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学太极拳于郝为真)、郝目如(郝为真之次子)、李畲远(郝为真的弟子)、陈微明(杨澄甫的弟子)、陈照丕(陈长兴之玄孙)等相继应聘南下宁、沪、杭、穗等地教拳,将太极拳教学扩大到长江、珠江流域。
温县陈沟的陈发科(陈长兴之曾孙、陈照丕之堂叔)也北上授艺。温县赵堡镇的和庆喜鉴于赵堡太极频于失传,以七十余岁高龄在本地积极课徒。郝为真的2入室弟子邢台李圣端(回族)创办邢台国术馆,率先将太极拳传于回民子弟。这些名家适应客观需要,发展了拳式套路(如李景林、陈微明创编了太极拳长拳)、推手内容(如许禹生引进了单推手。杨澄甫发展了大捋推手,武云所长倬初创了江路太极散手对练等),创编(或改编了)刀、剑、枪的练习套路(如李景林创编武当太极剑,吴图南创编了太极刀等)。积累了教学方法。
有识之士还竟相著书立说,阐扬太极哲理,以期发扬民族精神,使国之瑰宝,传之久远。其中著名的有陈鑫(字品三。1849~1929)的《太极拳图说》,(1933年开封出版时更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论》)为陈沟太极拳最早的理论著作;沁阳杜育石(陈清平的再传弟子)的《太极拳正宗》(1935年开封版),为赵堡太极拳最早的拳理著作;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京城出版)是杨式太极拳的最早著作);徐致一(吴鉴泉的弟子)的《太极拳浅说》(1929年文华图书印刷公司版)是吴鉴泉拳势的最早著作。李亦畲的长孙李槐荫(1903~1956)应邀出版了《廉让堂太极拳谱》,是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三家拳论的正式出版。
由于这一时期的太极拳突出了健身技击和表演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优点,获得了知识界及上层人士的喜爱,他们不仅练拳习武,研究拳理拳法,还对太极拳史、流行拳式、诸家变迁、拳谱真伪等进行了系统考究。其中最著名的研究家要属徐震(字哲东,1898~1967,中央大学文学教授;郝月如的弟子),唐豪(字范生,1897~1959,律师,“中央国术馆”政审处处长)和张士一(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中央大学英文教授。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是考据太极拳史实的权威著作。唐豪将他在三十年代所见到的太极拳式划分为十一个类型,开太极拳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说之滥解。直到现在我国官方仍持此说,可见其影响之巨。
总之,这个时期,太极拳苑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周鼎夏彝竞放异彩的壮丽局面,是太极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七七事变”后,太极拳在沦陷区的发展虽然受到了一定阻碍,但避地异乡的太极拳家还是做出了可贵的成绩。如赵堡镇的郑悟清(1895~1984),郑伯英(1906~1961)二人都是和庆喜的高足,抗战后移居西安。打破“拳不出门”的戒律,将太极拳(当时称‘和式太极拳’)传到西北教学,时人誉为“西安二郑”(或‘和式二郑’)。杨门弟子李雅轩避地成都,成为太极拳四川的主要传授者,被誉为”四川太极拳宗师”,河北清河人顾荣科、霍昌奎(二人都是菖显斋的入室弟子)率先将武式太极拳传入沈阳,后来又邀请郝为真的门徒闺志高(1882~1961)出关教拳,武式太极拳遂遍传辽宁大地。孙禄堂的学生李玉琳于1936年执教哈尔滨,白山黑水间习太极拳者也日益增多。
(三)太极拳在当代得到广泛普及。
从1949年迄今,是太极拳在当代得到广泛普及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当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予以继承下来,寓健身、表演技术为一体的太极拳被列为重点研究和推广项目;并赋以时代意义,把练拳健身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普及太极拳,国家体委编制了易于学习的简化太极拳,出版了陈、杨、武、孙、吴、五式太极拳专著。体育学院和其他高等学校开设了教练太极拳的课程;太极拳运动员参加了自1953年以来的历届全国性的武术运动会;有关医疗部门还把太极拳锻炼用以临床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太极拳创自于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把中国的传统武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
3经络学说和导引术、吐纳术综合性的创造了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在党和政府大力宣传和积极提倡下,各地太极拳社,辅导站相继兴起,学校、机关、部队、工厂、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士参加了太极拳锻炼,太极拳成为广大人民用来锻炼身心,陶冶情操的最好手段,参加人数之多,流传地区之广,是任何体育项目都难望其项背的。散居在各地的太极拳家如北京的崔毅士、杨禹廷、陈发科,吴图南、孙剑云;上海的郝少如、傅钟文、马岳梁;天津的郝振铎、张万福;南京的褚桂亭;杭州的黄元秀、赵斌等是这一时期弘扬太极拳的中坚力量,陈、杨、武、李(瑞东)、吴、孙、和(赵堡和式)七大流派的传统太极拳都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在香港的杨守中、董英杰、吴公仪、吴公藻,在台湾的郑曼青等太极拳家为向海外推广太极拳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遗憾的是,这一时期过多的强调了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表演的形式美,虽在普及太极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继承和研究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特技濒于失传。在十年**期间,太极拳也和其他优秀文化一样备受摧残,造成太极拳苑一片萧条景象。
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把太极拳列为开幕式上的表演项目;河北省于1991年秋和1994年春在太极拳发祥地--太极拳从此处走向世界的广府镇(属邯郸地区永年县)举办了第一、第二届国际太极拳联宜会,太极拳苑再一次出现了云蒸霞蔚、焕发丽彩的新气象。这一切无异会加强太极拳队伍的凝聚力,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把太极拳的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太极拳做为“太极文化”的代表,它的内涵和作用早已超越了武术藩篱。它产生于中华大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应进一步发挥其重大作用,使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考。
关于太极拳之源,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一)“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4是“炼气”。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五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道教胜地楼观台刻有一幅标明“太上老君作”的对联: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就是讲的炼内丹。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体内有了这种“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当山著名道人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造福千古,泽被万代的贡献。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反朴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讲:“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确定了太极为宇宙本根,万物根源的观念。万物之灵的人,即为一个“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太极拳,“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这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三)“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5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图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太极图自然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在这个图徽模型指导下,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弧线和圆线。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形意拳有三圆歌诀:“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齐出是真形。”至于形意拳的“三扣”、“三抱”、“三月”的弧形,更是枚不胜举。八卦掌的运行轨迹则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即意念中的圆),无论走转运掌,还是意念练气,都离不开圆或弧线,因此人称八卦掌为“圆圈连环掌”。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贯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人称太极、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四)“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易经》用“阴阳”二字概括,《八卦图》用“—”(乾卦)、“--”(坤卦),代表阴阳。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五)“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据此进而提出:“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是爱民,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俭”即是无奢侈,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虚详和,不敢进寸而得尺。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六)“守柔处雌”的战略论。
6者道之用”的观点。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最好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知其雄,守其雌”。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的守柔处雌特点。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可以柔化内劲,富含弹性,随劲伸缩,柔中寓刚。在技击时则能“以柔克刚”。《武当拳法秘诀》中讲,守柔处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刚。“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制动,以曲取直”。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太极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风;在手法上,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在步法上,要随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对方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在练功上,要内练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意动形起。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迎战时,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战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诚如此,就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七)“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历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极拳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十分重视武德,讲究化恶扬善。武当拳派看重武德,自张三丰起不是弟子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弟子,授拳时首在变化弟子的气质道德,而且规定收徒传拳时的“五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
武当道教强调“为善”始能“保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由于后天习染,才坠入恶渊,必须耐心化度使其复本。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使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
三、太极拳门派。
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早已门派林立,弟子亿万。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风靡欧美,一个“太极拳热”,在全球方兴未艾。太极拳的传承,在历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即:
张三丰——王宗——陈州同——张松溪,张松溪开创太极拳南派;
张三丰——云游道人——王宗岳——蒋发,蒋发开创太极拳北派。
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较少,而张三丰的原式拳法也得到加工,形成松溪派的体系。
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和早期传人王宗岳的拳经较多,拳法形式基本与张三丰原式相去不远。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祖师,创拳后云游天下多年,踪迹遍及大江南北,为其传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道教择徒十分慎重,传拳十分秘密,俗称“道不传六耳”,就是说道人授徒时不允许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般为单传。所以,在明朝太极拳的发展比较缓慢。一直传到张松溪和蒋发,太极拳才发展较快,出现了太极拳南派和太极拳北派。
(一)太极拳南派。
7按照南派太极拳的承传关系,张三丰首先传拳于陕西王宗。据胡转运、黄玮著《太极拳与气功》载:王宗为陕西西安坝桥官厅村人,祖居浙江余姚。官厅村位于唐代宦官“夏侯墓”附近,原名“夏侯村”。明成化年间,村内武将王通领兵打台湾,后受诬陷被屈杀,皇帝给雪冤后赐以金头,葬于村西南(有墓遗址)。夏侯村,当时又称“金头村”。由于皇帝雪冤后追封王通,其子王宗遂祭文设厅,将村名改为“官厅村”。王宗师从张三丰习拳后,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其家族世代习武。王宗之子王守仁,号阳明,习武有成,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倡导“知行合一”,反对“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宗的弟子陈州同,与王宗同乡同事,曾在西安府衙任文案多年。据台湾宋志坚著《内家太极流传师承考》载:“永嘉倪和清撰《内家拳技击篇》第一篇为《陈州同述内家意旨心传》,署名为‘大明大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瓯江钓叟陈州同沐手敬跋’。”此处陈州同自称钓叟,应是年老还乡垂钓自娱之年,年龄当在六十岁上下。
南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年)前后生于温州,泰昌元年(1620年)左右卒于贵州玉屏。他师从陈州同,传徒数人,创立太极拳南派,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据明朝人沈一贯《搏者张松溪》、《宁波府志·张松溪》和百玉丰《浙东四明剡山少林寺——十庵十庙》等文章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发生倭乱,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奉调浙江,为消除军队中的兵痞现象,他亲自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兵,参军传倭的还有少林寺武僧,当时新科武状元杨斌也推荐自己的师弟张松溪参军抗击倭寇。少林武僧虽“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而张松溪的内家拳却“御敌无隙可击”,“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因此,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多用此法,从而冷落了少林武僧。引起不满,派出武僧70人找张松溪挑战,“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从此武当内家拳法,名声大震,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形成了太极拳南派。张松溪传弟子四人,以四明叶继美(近泉)为魁;近泉传弟子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
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字征南。早年从军,以“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由于“屡立战功”,官至于“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征南虽然罢事家居,但慕其才艺者来访不绝。由此还引发了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一场精彩比武,据《王征南墓志铭》载:“征南谢不敏。教师轩衣张目曰:亦可小试之乎?征南固谢不敏。教师以其畏己也,强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应。教师被跌。请复之,再跌。”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拜王征南为师,学练武当内家拳。王征南下世的当年,一代文宗黄宗羲就给他写了墓志铭,在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王征南死后七年(1675年),他的弟子黄百家其著《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太极拳相同。王征南之后南派太极拳还传到南京、四川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二)太极拳北派。
8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太极拳传于山西(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人”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山西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华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陈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昔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出,长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传授。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说他天质好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实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三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两说虽有出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二十二岁时,从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学拳七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车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发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蒋发回河南温县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曾做过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
9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满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太极拳承传断了两代。
邢喜怀,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开布行经商,蒋发太极拳衣钵传人。蒋发由山西回小留村后,家贫地少,从事制布袋的手工行当,所制布袋要到集镇赵堡镇销售,再从集镇上购买制布袋的布料,这就与布行老板邢喜怀结下机缘。邢喜怀慕名想学蒋发的太极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顾,蒋发经过两年对邢喜怀的考察,才正式收徒传拳。邢喜怀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练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从师训选贤传授的教诲,将太极拳传给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张楚臣,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又传给陈敬柏,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陈敬柏,河南温县赵堡人,太极拳的技艺达到很高境界,人称“神拳手”。他传拳给张宗禹,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宗禹传其孙张彦,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传陈清平,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是赵堡镇人,不仅拳艺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教拳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1896年曾在其《杨氏太极拳》一书中写道:我“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陈清平。”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则不仅从陈清平那里学到了太极拳精妙的技艺和拳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据此创造了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传与其子陈景阳和张应昌、和兆元等人,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继承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创立了“和式太极拳”。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1935年撰写《太极拳正宗》,全面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内容和练法。
四、关于陈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其动作外形缠丝旋转、顿足跳跃,动作劲力刚柔外显、松活弹抖,动作气势静如山脉、动似雷霆,动作过程丹田内转、丝丝入扣,动作速度快慢相间、势断意连;在练法上由柔渐刚、刚柔并重。陈式太极拳鲜明的运动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更加适合大众练习和养生、健身的需要,也更加符合太极拳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公布的,习拳者可以把它看作是标准的、规范的国家规定套路,在此基础上讨论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细节,不同师承的人们,容易达成广泛的共识。
(二)对周身部位。
1、基本动作。
拳,拳的要求是,五指自然卷曲,拳面齐平;
反冲拳,反冲拳要求,臂内旋,拳眼向下,经耳旁向斜前方打出;
栽拳,栽拳要求,拳面朝下,拳心向内,高与膝平,臂自然伸直,力达拳面;搬拳,搬拳要求,以肘关节为轴,前臂翻至体前或体侧,手臂成弧形打出,力达拳背;孙式的搬拳要求,前臂搬得直,握拳平屈于体前,拳心向下,拳眼朝内打出;搬拳要求注意拳面与小臂平行。
撇拳,撇拳是要求,拳心朝下,自异侧向前上方翻臂撇打而出,拳心向上,臂成弧形;
砸拳,砸拳要求,拳自上而下,拳心向上,力达拳背砸出;
双推掌,双推掌要求,两掌自胸前向前推出,两指向上,宽不过肩,高不过眼,力达掌跟;
平云掌,平云掌要求,一掌掌心向上,屈臂弧形推出;
插掌,插掌要求,一掌自上而下,弧形下插,臂自然伸直,力达指尖;
开合手,开手,开手要求,两掌掌心向对,开自与肩同宽,合手,合手要求,两掌合与脸宽,掌心向对。
2、“力道”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
11完全纳入被带动的状态,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零星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来,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再融合其余规则在内走出来的劲势,才是地道的轻柔绵缠,两臂又软又重,用于技击,入里透内,绝非手脚的比比划划。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规则”,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可以单纯用形体外在形象来解释。譬如,“含胸拔背”,在外在形体上讲,是指胸和背都要平正,不凸不凹;在内里说的是一种主要的感觉——气感。“含胸”,是指胸部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拔背”,是指气贴于背,即“牵动往来气贴背”那种情况,就像热得出汗,内衣贴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内衣也没有贴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运行中的感觉。在牵动往来气贴背较充分当中,与“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相配合,在背部就出现了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笔者习惯把“含胸拔背”称之谓“开胸歼背”,因为这样既形象,又好理解。胸开了,气就通了;背开了,气就顺了。胸开背开了,相应的感觉也就都有了。胸和背,都是腰脊的一部分。“开胸开背”(含胸拔背),实际上是腰脊带动四肢运动的一种劲道。“沉肩坠肘”看来好像是外在的,但有其内在的意思。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腰圈)最近,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再就是“沉肩坠肘”与“开胸开背”相辅相成,二者到位了,气就下沉丹田,做得充分了,可加强丹田气感;“气沉丹田”了,自然就“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开胸开背”“沉肩坠肘”这四个要领都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胯气圈,腰气圈、肩气圈就相应形成了。这里气感充盈,就达到了“气遍身躯不少滞”了。这四个要领,是最基本的,能够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其他规则也相应容易做到。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是相通的一个整体,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是相通的整体一样。太极拳,能够把人体部分和整体机能的潜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使之达到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让人体超常受益。
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即用意识(思想或心)作用于腰脊,腰脊作用于四肢手脚,如此由内及外,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意”在这里,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游移不定的念头,而是高度集中在拳式的运作上,这样习练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出物质力量——一种劲道。
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传至今日为什么会走偏,异化呢?其实走偏、异化是顺逆理而成章,习惯而自然的,若长此下去,很可能失传。
12极拳的拳式,是由太极拳的理法决定的。当前有些人练的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拳式——形式,而背离了其理法——内容,当然要出毛病。出路有两条:要么走传统正宗的太极拳路子;要么就完全改成体操式的高姿式、快动作。
可见,拙力背离了力源,已是积习难改;加之,拙力引发的弊端,更加大了难改的程度。一言以蔽之,人们已经完全习惯“拙力”了,完全习非成是了,对于太极拳这种独特的与“拙力”相背反的拳术,仍然以“拙力”来解释,这就必然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了,因而,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掌握不了其要则理法,是自然的事,出现走偏,异化,也不足为怪。
太极拳的“力道”,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一门学术,是太极前辈先师的精心研究和伟大发现,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太极“力道”及其规则,或者说太极拳功夫,既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又吸取了祖国传统的关于人体筋络穴位的相关东西,而且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的修心养性功夫,相当缜密完善:它是健身和技击的最佳拳种,是对上述人体“拙力”及弊端的校正,对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也有独特功效。它是祖国,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鉴于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传统正宗的太极拳。
传统正宗的太极拳功夫,“是内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是应本着太极拳的规则,细细地去练,去悟,日子久了,就一定会奥妙发现,在健身方面、应用方面都有了。”——这是吾师李雅轩的一段话,引在此处,用以说明,这就是学习的方向,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3、“对开之势”
“对开之势”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之一,比如左腿向左前方铲出,右臂同时向右后方展开,手足上下呼应左右对开,动作舒展而不散漫,保持着整体上的对称协调,称之为“对开之势”。这类动作的细微之处,在于欲相对而开的肢体双方,要各自蓄势同时相开,不能做成只是一方单独的“开”。
譬如竞赛套路第二式右金刚捣碓的第二动,两臂“向右平摆分别至身体侧前方”,此时双臂的屈曲,要留有展开(平推)的余地,即拳论所说的“曲蓄有余”,要为下一动“两手向右后方平推”做好铺垫。否则,若前一动“平摆”时手臂展到动作的尽头,虽保持着曲蓄的样子,但后一动“平推”却无法做出,即使左脚铲出,也无法形成“对开”之势。
相同的例子如竞赛套路第二十二式云手,该式第二动是“右脚向右开步,同时两掌向左前稍推”。此前该式的第一动,双臂的技术细节仍在于曲蓄而有余。这个“余”的程度,要保证后面的“稍推”能够明显地做出来。对开,是陈式太极拳常见的技术要求。这里有手与足的对开,如上面所说的例子;也有手与手的对开,譬如竞赛套路第三十四式右野马分鬃之第三动“右手向右前上方穿出,同时左手微外展”,这里也形成了“对开”之势,对开之理是一样的。“对开”的技术细节,是关注其曲蓄的程度,前面的动作要留有余地,不要把动作做过头,这样后面的动作才能对开。
4、“一动无有不动”
习练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前面讲到的“对开之势”之拳式,也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实例。对于那些不具有明显对开性质的拳术动作,若不注意,也会出现“不动”的现象,且不易察觉。
譬如竞赛套路第十四式背折靠,左拳向下置于左腰侧时“拳心向上”;在做折靠动作时,先是“左拳内旋,拳面贴于左腰侧”,以配合“身重心左移,上体左转”;然后,“左拳以拳面紧贴腰左侧”即左臂微前倾内合以左拳紧顶腰部,13配合“重心右移,上体向右拧转”,以增加背部的靠劲。这是左拳动作时的“三部曲”。若是将左拳一步到位,缺少内旋缠丝、微合紧顶这两个细节动作,那么在身体的局部位置上就会产生“势”的缺陷和“劲”的中断,影响整体上的对称协调,无法体现出“一动全动”。
再如竞赛套路第三十七式金鸡独立,其第三动有“左掌稍抬起”与右掌“同时下落按于左胯前”的细节要求,此时身体的整体状态是“左腿屈膝下蹲”、“右脚下落踏地”、“右掌下按于右胯前”,假如左掌仍停留在上一动作时的“左胯旁”不动,就会导致整体协调动作出现缺陷。两手双足本是身体的四大块,左手这边不动,岂不成“三缺一”了?就拳术动作的细节而言,习拳时最容易出现身体某一局部位置的不动,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于“合中再合”欲合先开、欲开先合是陈式太极拳的技法原则,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对于“欲开先合”,行拳时仍有细微之处可言,这就是在“欲开先合”的“合”势中,在未开之前有一个细微的、继续“合”的动作,称之为“加紧一合”,或称之为“合中再合”。
譬如竞赛套路的第三式懒扎衣之第二动,“两臂在胸前相合交叉”,这是全身整体性大开大合中的“合”,第三动中“上体微左转,右手内旋,手心向外”,是一个右手向左推展的动作。这个“右手稍左展”的细节,就是一个继续“合”的动作,也是在即将向右展开之前的加紧一合,是“合中再合”。
再如竞赛套路第二十五式右连珠炮,其第二动是重心移至左腿并屈膝、双手1-7托回撤的动作,这是“收”、“合”,已经有了全身蓄劲之势。此时若双手直接旋转走弧向前发劲呈连珠炮势,亦未尝不可。但为了进一步加强该式的弹性,将劲贯足,在第三动中有“重心下降,两手内旋画弧收于胸前,手心斜相对”的文字说明,这是一个双手继续收敛合劲并向下沉按的动作。有了这个技术细节,全身紧凑团聚五弓齐备,一派蓄劲待发之势。这是一种“在前一蓄劲的基础上再加上一蓄”、“在发劲之前再缩小合劲之圈”的技法,在这种态势下发劲出去,必定势稳力沉,充分显示出陈式太极拳阳刚的一面。著名太极拳专家顾留馨先生说过:“对于每一姿势和动作的屈伸起落、进退旋转,其方向、角度、高低和幅度,都要辨别清楚,不能满足于依样葫芦地画圆圈。”(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顾老这段中肯的话语,既是告诫,也是鞭策,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武术太极教案篇九
一、专项题(50分)。
1.列出你所学专项的4种基本技术,并简述之。
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2.简述你所学专项活动的锻炼价值。
(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
(二)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太极拳练习对人体骨骼、肌肉及关节的影响是突出的。
(三)练习太极拳不仅全身肌肉、关节参与活动,更强调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膈肌运动。因此,全身各部骨骼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
(四)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它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
(五)打太极拳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由于练拳对不同的内分泌轴和不同层次的内分泌腺体都有作用,因此推测太极拳是通过对垂体或更高的内分泌中枢的调节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继而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调节、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调节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当其中关系失常时临床上则出现内分泌疾病。
(六)打太极拳对骨骼代谢方面的影响。
(七)打太极拳对老年人血液流变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对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对象16人,年龄在55至65岁,随机分为运动组10人,对照组6人。
(九)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近年,国外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太极拳运动的防老作用。
13.列举出你所学专项运动中的六种以上裁判规则。
(一)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分凡手型(剑指)、剑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腿法、跳跃、平衡与规格要求不符者,每出现一次轻微错误扣0.05分;每出现一次显著错误扣0.l分;每出现一次严重错误扣0.2分。剑以定式为准,一次总扣,不得超过0.2分;一个动作同时出现多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2分;多次出现同一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3分。
(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运劲顺达、力点准确、连贯圆活、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者,给予满分。
(三)精神、意识、速度、风格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神态自然、意识集中、速度适宜、风格突出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三、
器械、服饰影响动作:剑穗缠住身体任何部位影响动作,或出现剑穗、服饰掉地、服装开纽,以及器械触地、碰身等失误现象时,每出现一次,扣0.l-0.2分。
四、器械变形、折断、掉地:器械弯曲变形,根据不同程度,扣0.1-0.3分;器械折断扣0.4分;器械掉地,每出现一次扣0.4分。
五、失去平衡:每出现一次摇晃扣0.l分,每出现一次附加支撑扣0.2分,连续出现附加支撑扣0.3分,每出现一次倒地扣0.3分。以上五种错误扣分,均由裁判员执行。
六、起势、收势:起势与收势不符合要求扣0.1分。
二、体育常识(30分)。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什么?
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与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
(8)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睛不易发炎。
(9)牙齿清洁,无疼痛,牙龈无血而颜色正常。
(10)肌肉丰富,皮肤富于弹性。
22.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充足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按摩。
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担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
整理运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
温水浴。
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
药物疗法。
使用维生素或天然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肌肉营养。目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e、黄芪、刺五加:人参、冬虫夏草和花粉等。
合理安排膳食。
疲劳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应选吃富有营养。
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3.简述足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处置:受伤后,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小时后对伤部热敷或按摩,重度损伤乃致韧带撕裂时,可用绷带固定伤肢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4.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造成运动性昏厥的原因有两个:
(1)重力性体克。
预防:见持经常性锻炼,以增强体质;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或坐下,而应继续慢跑,并做深呼吸;在饥饿情况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5.请列出5种以上你所喜欢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跑步、游泳、打羽毛球、打篮球、打排球、跳健美操、踢足球、打棒球等。
三、论述题(20分)。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设计出你认为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体育课有以下特点: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首先,在练习中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可以打好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也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她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
本学期武术课上主要学习了太极拳,在学习的过程,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关注之后发现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
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名家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老师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谈及学习心得,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意放松。特别是精神上要轻松。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顺心不顺心的事情,都痛痛快快的丢开,要告诉自己我现在练拳了,这是享受,不要让什么打搅了我的愉快享受。其次,要注意表情,要面带微笑,这样就很愉快了。可以形神皆备。第三,开始打拳。要慢,要象天上的白云那样的悠然。第四,要自然,不要紧张。身体尽量要正,就是中正安舒了。第五,不要胡思乱想,走了神,那样就会打忘记的,突然就不知道打到那一式了。这样就不能“形神兼备”了,是错误的练法,要注意。第六,打完了要记得收式。不要想收就收,那就不严肃了。没有好的练拳态度,太极拳是练不好的。第七,打完了后要慢步一会,不要立即就急行或立即坐下来。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
3、甩头及瞪眼的练习。
1、掌握武术专业有效的.热身方法。
2、掌握武术运动中的拳、掌、勾三种手型及武术的抱拳礼;
3、感受武术运动的美感;
4、初步学习武术运动中的头眼练习。
重点:正确掌握基本手型。
难点:手眼配合。
(2分钟)。
拳: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
冲拳:直立左右冲拳讲解及练习;
掌: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
推掌:推掌讲解及练习;
勾:五指第一指节捏握在一起,曲腕。
抱拳礼:左手为拳右手为掌,右手全面与左手掌心合,向胸前推出。
右手握拳,五根手指代表‘五湖’,左手为掌,大拇指收回弯曲,意味不以老大自居,代表‘四海’。行抱拳礼代表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是以武会友、相互尊重的表现。
甩头:武术运动中甩头是提高演练水平的重要因素,提升个人演练气势。练习时以向左向右甩头练习为主。
眼:眼随手动。
素质练习主要有专业素质练习和常规素质练习。
1、专业素质练习有踢腿、步型步法、手型手法、压腿劈叉练习等。(本次课只介绍不练习。)。
2、常规素质练习有高抬腿跑、鸭子步、蛙跳等。
大部分初次接触武术,对武术基本知识较为陌生,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每次课必须按时到,才能按我的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武术运动强度较大,向学生介绍一些放松方法和营养补充方法。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一
1、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华武术,激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2、常识看图示探索中华武术的基本动作并大胆表演,感受中华武术雄壮有力的'气势。
红腰带师生个一条,歌曲《中国功夫》,字卡,课件。
教师腰系红丝带,引发幼儿观察:老师今天的打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过渡语:让你们猜到了,最近我迷上了中华武术!
师:我有一个师傅,叫李连杰。看看我师傅的练武吧!
1、播放李连杰的视频,幼儿观看。
2、交流: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我师傅非常厉害?教师出示字卡(刚劲有力,灵活;:有气势,有精神,精气十足。)。
小结:这就是中华武术,它源远流长,是一种体育项目,也是我们国家的国粹。
1.你知道谁在练武吗?(幼儿交流后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明星、爷爷奶奶、外国人)。
2.连外国人也加入了练武术的队伍,这说明了什么?
3.练武有什么用?(出示)。
防身——辨析:幼儿之间的打打闹闹是武术吗?(ppt)。
锻炼身体——鹤发童颜、延年益寿(老爷爷的ppt)。
观赏——表演的ppt。
小结:练武既锻炼了身体,有帮助了别人。
1、个别幼儿表演武术动作,教师小结几个主要的动作:出拳、马步。
2、幼儿学一套武术操。
1)出示两本书——《武林秘籍》和《少林秘籍》,提问:什么叫秘籍?
2)出示几张图片,引导幼儿学习看图谱。(马步、握拳、立掌、虚线的意思为走台布)。
3)幼儿分成两组,自学自练(背景音乐配乐)。
3、教师喊口令,幼儿分组表演。
4、武林大会武术表演:幼儿每人一根腰带,到台上表演(配乐)。
激发幼儿把武术传承下去。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跑步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的热爱。
2、通过武术谚语、故事、游戏的渗透与训练,培养幼儿对武术的热爱,提高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3、锻炼幼儿手臂动作的灵活性、腿部动作的协调性,腰腹肌的柔韧性,进一步达到习武强身健体的目的。
器材准备:
器材准备:长绳一根。
活动过程:
原地小步跑、前踢腿、集体拍手打节奏、立体平前驱、武术套路(小哪吒)(示范动作准确、到位、形象、可以借用夸张的`手法,多次不同口令的重复训练、借用音乐表演武术操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整理器材,保证幼儿安全的离开场地。
活动反思: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任务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幼儿健康发育。通过符合幼儿特点的体育活动,让幼儿逐步掌握体育的一些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同时,培养幼儿勇敢、遵守纪律、活泼开朗等优良品德和心理素质。这一活动设计,六个步骤考虑了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是学习知识和获得体验的动力,他们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新奇事物,利用这一特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其兴趣和培养其能力。
在主题活动中突出武术套路(小哪吒),并以形象、夸张的示范动作,通过多次不同口令进行重复训练、用音乐烘托武术操的表演来进一步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设计的20分钟左右的活动由浅入深,张弛有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三
学习武术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健康保健运动,尤其是在中国。武术太极拳并非一种纯粹的身体运动,它是一种融合了身体控制、呼吸调节、内外心理平衡的全身综合训练运动。我有幸在大学时加入了武术太极拳社团,并接受了一年的训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武术太极拳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我开始练习武术太极拳之前,我的身体素质很一般。我常常感到疲倦和无精打采。但是随着我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武术太极拳,我的身体慢慢地变得更加灵活和健旺。我感到自己的肌肉力量和耐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也觉得自己更加自信和精力充沛。
第三段:心灵境界的提高。
武术太极拳练习不只是身体上的锻炼,在实践中练习也可以成为一种修心的过程。学习武术太极拳让我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更加理解自己。我学会了如何让自己保持平和,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保持镇静。这些技能不仅在武术太极拳中很重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实用。
第四段:量力而行。
武术太极拳需要注意的是量力而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没有必要一开始就使出全力,或者达到最高水平。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基本动作和呼吸,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体验太极拳的乐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加强了动作的难度和力度,而没有受伤或精疲力尽。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如何在训练中保护自己,避免彻底地放弃。
第五段:结论与展望。
总的来说,学习武术太极拳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它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个人心灵上的境界。学习武术太极拳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是否可以持续锻炼和提高,最终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毅力。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武术太极拳的行列,共同享受乐趣和好处。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四
学习武术太极拳是因为我的健康状况不佳,身体缺乏锻炼,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接触到了太极拳这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并深深被它所迷倒,马上开始了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健身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同时也能够调整心态,使人变得更加平和自在。
在学习武术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种武术不仅仅是动作,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的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逐渐掌握了拳式的套路和动作,但在太极拳的实际运用中,我却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些僵硬,每一次运动似乎都缺乏流畅性。于是,我开始重视太极拳的功夫之内,注重心理上的修养,注重对气的控制,逐渐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内在奥妙。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太极拳的精髓,不仅有效地改善了我的身体状况,还让我得到了精神上的调整和提升。在太极拳的实际运用中,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柔软,动作也更加流畅,同时,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我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自不自在的状态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修养,它可以让我们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改善,并对人生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逐渐开放了眼界,了解了更多关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知识,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启发和帮助,这些知识成为我的生命财富,影响着我的人生。
第五段:结语。
总之,学习武术太极拳的过程,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旅程,在太极拳中我不断地探索着自我,改善着自我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学习太极拳让我有了更加健康的身体和更加宽广的心胸,也让我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太极拳带给我的这些收获和影响,将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中珍贵的财富。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五
第一段:首先介绍自己学习武术太极的背景和目的。
作为一名武术太极爱好者,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深感兴趣,自然而然地投身于武术太极的学习之中。通过长时间地锻炼和练习,我逐渐明白了武术太极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以阴阳平衡为核心的内外兼修的健身方法,能够帮助练习者保持身体健康、强身健体,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提高身体素质。
第二段:探讨武术太极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武术太极是一种讲究内功的健身和武术方式,在它的核心理念中包括了太极哲学中的阴阳、易经的“八卦”等基本元素,强调气血、神志等内在要素与动作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同时,武术太极还将动作的实用性、美感和轻灵柔和性等多种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内在修炼”和“外在训练”的效果。
通过武术太极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我充分体会到了它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首先,武术太极锻炼了我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增强了我的体魄和耐力;其次,武术太极可以让人更好地调节心情和情绪,缓解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增加自我控制和自律能力;最后,武术太极的修炼过程也可以帮助练习者提升对于自身、身体和周围环境的认知度和认识度。
第四段: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受。
在我学习武术太极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了它的威力和美好。我认为,要想获得更好的成果和收获,学习者需要有坚定的毅力和意志力,始终保持练习的热情和耐心,不忘初心,坚持到底。同时,与人交流、交流经验、交流心得,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可以帮助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第五段:总结武术太极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
武术太极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和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内在训练、健身效果、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都得到了广大人们的认同和追捧,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健身方法和文化理念。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身心平衡的认识和需求的日益增强,我相信,武术太极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们提供更为全面、科学、实用的健身体验和生活文化。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六
第一段:太极武术的起源和特点(200字)。
太极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术式和养生方式。太极武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注重内气的修炼和身心的平衡。太极武术以柔合刚,以慢胜快的技法为标志,通过慢而舒缓的动作展现气的流动和内劲的运用。不仅如此,太极武术还强调呼吸的控制,使修炼者能够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因此,太极武术对身体素质的提高、健康和内心的平静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段:太极武术的益处(250字)。
在我练习太极武术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益处。首先,太极武术对身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显著。通过不断的练习,我感到自己的力量、灵敏度和耐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太极武术对于身体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太极武术的各种动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增加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此外,太极武术还可以帮助舒缓压力和释放紧张情绪,使人保持心理平衡和安宁。总而言之,太极武术是一种兼具健身、养生和修心的综合运动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适合。
第三段:太极武术的修炼过程(300字)。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太极武术练习者,必须经历一段较长的修炼过程。首先是基础功的练习,包括站桩、行桩、蹲马、单杠等。这些基础功旨在加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稳定性。接着是套路练习,太极武术中的套路有很多种,每一种套路都有独特的动作和要领,需要反复练习和熟练掌握。同时,套路练习也是对太极武术应用和技术的练习,重在动作的舒展和内力的发挥。此外,太极武术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练习,如推手、剑术、刀术等。这些特殊技法则注重对敌时协调的功夫和应变的能力。通过这些步骤的反复练习和完善,练习者可以逐渐领悟太极武术的真谛,并达到无求无欲的境界。
第四段:太极武术对我的影响(250字)。
对于我个人来说,太极武术的练习带给了我很大的改变和影响。首先,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之前我身体瘫软,运动能力差,但通过太极武术的练习,我变得更有力量和灵活性。其次,太极武术让我变得更加放松和平静。在社会快节奏和高压的环境中,太极武术成为我释放压力和调节情绪的良好方式。最后,太极武术还培养了我细心和耐心的品质。太极武术中的练习需要反复琢磨和修正,因此,我学会了耐心地面对困难和问题,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理解能力。
第五段:对太极武术的展望(200字)。
太极武术虽然古老,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追求身心平衡的需求不断增长,太极武术将成为更多人选择的运动方式。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将继续坚持练习太极武术,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内心修炼。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太极武术这种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七
太极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身心修养的价值。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太极武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下面将从对太极武术的理解、太极武术对健康的益处、太极武术与内外修养的关系、太极武术的修炼方法以及太极武术对生活的启示五个方面,分别展开述说。
首先,我从理解太极武术的过程中深感到太极武术的神奇之处。太极武术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拳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它以阴阳思想为核心,追求阴阳的平衡和谐。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舒展而内敛,无论外在形态上还是内在动力上,都彰显着柔弱胜刚强的哲学理论。通过长时间的修炼,我逐渐领悟到太极拳中蕴含的阴阳哲学思想,以及运动中的内外呼应和动静变化。这种理解不仅使我对太极拳的动作有了更深的体会,更使我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其次,太极武术对健康的益处是我在修炼中得到的最明显体验。太极武术注重身体的放松、柔韧和伸展,以及呼吸的调节和心理的舒缓,这种修炼方式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十分有益。太极拳动作缓慢而连续,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舒适性,可以锻炼肌肉、骨骼和关节的灵活性和柔软性。同时,太极武术运动融合了呼吸和内观练习,通过舒缓的呼吸节奏和内心的专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在我长时间练习太极武术后,我发现自己的体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身体灵活度明显增强,同时内心也更加平静与宁静。
进一步,太极武术与内外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太极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修养,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动作的练习,还要注重心理的调节和内心能量的培养。太极武术提倡“心静如水”,要求修炼者保持一种平和的内在状态,并通过呼吸、内观和动作的结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太极武术的修炼能增强人的内在能量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升人的心理力量和智慧的目的。通过内外合一的修炼,我学会了保持内心的宁静,对外部环境的干扰有了更好的应对能力。
其次,太极武术的修炼方法也是我所体会到的重要内容之一。太极拳的修炼强调“以柔克刚”,通过运用身体的旋转、扭转、转移等运动方式,达到对敌人的攻击和躲避。太极拳的动作流畅、连贯,通过锻炼和调节身体的气血和内外循环,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实践中,我学会了通过运用我的意念,以及对身体的调节和内观,来掌握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内在动力。同时,太极武术的修炼注重反复、持久的练习,通过传统的套路演示和实际的应用练习,以提高修炼者的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这种修炼方法不仅能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更能培养人的意志力和毅力,以及对技术的精湛掌握。
最后,太极武术对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太极武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理性,通过对自身的调整和修炼,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并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太极武术的修炼让我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以及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太极武术注重“以柔克刚”的原则,这不仅适用于拳术对敌人的攻击,同样也适用于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通过太极武术的修炼,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以柔克刚的智慧,学会了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采用灵活、均衡的方式来面对不同的挑战和困难。
总之,太极武术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武术形式,融合了哲学思想和身心修养的价值。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太极武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太极武术不仅对健康有益,还与内外修养、修炼方法和生活的启示有着密切的联系。我相信,通过持续的练习和修炼,太极武术将给我带来更多宝贵的体验和启示。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八
体育课上的武术、太极拳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每次上课都能从中体会到各种不同的感受,这让我更加喜欢这些课程。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大家也能从中受益。
第二段:武术课程的体验。
对于我来说,武术课程是最具挑战性的课程之一。通过锻炼,我慢慢成长并克服自己的恐惧。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姿势和动作来改善它们。此外,在训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在逐渐培养自信心和耐心。我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克服挑战才能在自己的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太极拳教给我的是平静和耐心。我意识到,拳技并不仅仅是快速的攻击和防御,它还需要一定的思考和耐心。我需要集中精力以保持良好的体态,同时要基于自己的反应速度做出决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我的协调性也在提高并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
虽然武术和太极拳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都强调注意力、掌控技巧、精神力量和自信心。无论是在武术还是太极拳上,我都会再次体验到努力工作的收获,和训练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第五段:结论。
总的来说,武术和太极拳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帮助我锻炼身体和提高技能,还能带给我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这些课程带来的挑战和乐趣,让我非常期待下一次上课。希望我的体验和收获对大家有所启发,尤其是对那些希望在身心上得到更多启发的人。
武术太极教案篇十九
大学时期,我选修了一门武术课,其中包括了太极。太极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雅流畅的动作和深邃哲学的思想吸引了我。在学习太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从物理上的放松到心理上的平静的过程。
第二段:流水式的动作与呼吸的调控。
太极的动作给人一种宛如流水般柔和而连贯的感觉。在练习太极的时候,我不断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手臂像流水一样慢慢挥动,身体像藤蔓一样飘忽不定。这种动作的流畅性,引导着我进入一种全新的状态。同时,呼吸的调控也是太极的重要一环。在练习太极时,我要时刻注意与动作的配合呼吸,使呼吸与动作相统一。这样的配合让我感到身体和思维的协调,带来一种自在和平静的感觉。
第三段:集中注意力与提高柔韧性。
太极的动作看似繁多,但实际上,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练习者集中注意力。例如,一个简单的拖天托地动作,其实需要我们在动作的每个环节都保持专注,注意力不能有丝毫的分散。通过不断地练习,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而太极的动作在柔和之中又蕴含着一定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柔韧性得到提高。我在练习中持之以恒地伸展身体,拉伸肌肉,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柔韧性。
第四段:舒缓压力与调节情绪。
大学生活中,压力和焦虑是常态。而太极作为一门内外修身的武术,给了我在这个快节奏社会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机会。每当我感到压力过大时,我会选择到空旷的地方,跟随太极的舞动,舒缓压力。太极的动作和呼吸的调控对我的情绪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令我更加平静和冷静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五段:和谐人际关系与修身养性。
太极的魅力在于其柔和和谐的特点。在大学武术课中,同学们一起学习太极,我们互相练习,相互帮助。太极的动作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一个动作的呈现都需要相互配合,以和谐的动作完成。通过太极的练习,我发现同学们之间的交往更加融洽,我们在共同的太极练习中建立了友谊和信任。太极的和谐精神更是影响到了我的生活,让我更加注重修身养性,与人和睦相处。
总结:通过大学武术课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太极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太极的柔和动作和呼吸的调控让我在物理上得到了放松和平静。太极对注意力和柔韧性的要求使我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太极练习对舒缓压力和调节情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太极的和谐精神在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上也给了我许多启示。综上所述,大学武术课太极的学习经历,让我体验到了身心的平静与和谐。
武术太极教案篇二十
剑法运行的重要形态离不开圆弧,其中包括平圆、立圆、斜圆以及各种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圆。圆弧是剑法循规蹈矩的轨迹,也是其基本动作的规范。要做到遵守规范,就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剑行走圆弧,二是与身相合。圆弧虽有大有小,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圆弧,也要注意表现清晰。与身相合,要求既要剑行贴身,又要与身平行。因此,走圆弧,与身合,需将剑身把握平稳,不得随意变形。
2、剑行圆活,松活握剑。
太极剑法有“剑如飞凤”之称,其剑行灵巧而圆活,这种“飞风”一般的表现又皆在于手及手腕的轻巧变化上。初学时,握剑手不够松活,剑行滞顿,随着动作的不断熟练,就要在松活握剑上加强练习。在剑法运行中,不同的剑法有不同的握剑法,如钳握法、提握法、垫握法、反握法等,但无论何种握法,其手指及手腕总是要随着剑行在不断灵活变化。这种灵活变化被称作“活把”,活把的要领即手心要空,手腕要松,手指要灵。做到这三点,即做到了松活握剑,剑行也就有如“飞凤”—般。
3、路线清楚,攻防明确。
剑法不同的运行路线是剑法各自循规蹈矩的轨迹与规范。路线清楚的目的在于分清剑法,明确攻防含义。如撩剑和拦剑法运行路线十分相似,而两种剑法的攻防含义各异,运行路线的意识及“发力”也就有所分别。其中撩剑在于进攻,剑尖向前,重在手腕发力;拦剑在于防守,意在拦架,剑身要斜置,形成防守屏障,重在前臂托举发力。练习时,不能只作“飞凤”,而没有攻防。没有攻防,剑法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4、剑指随动,不可停滞。
剑指是剑法运行的重要衬托,剑行不滞,剑指也要随动而动。太极拳之要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当剑指运行时总有一些过路点,这些过路点是运行点,而不是“停车”点。因此在把握剑指运行时,必须与剑行同动同行,同时到位,同时定型。
5、眼神相随,眼神领先。
“眼无神,拳无魂。”眼神呆滞是剑法练习中的一大弊病。练习剑法必须要有眼神的随动与领先,有了眼神,才能有剑法的精气神。眼神对动作的指令和配合大体是:凡剑法向后运行,眼神则随之而相随;凡剑法向前运行,眼神则提前领先。眼神是剑法之神,习练者万不可养成错误习惯,将剑法练成士剑无神的“木偶剑”。
武术太极教案篇二十一
当人们听到“体育课”这个词,他们会如何联想到自己学习的运动?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跑步、游泳、篮球或足球等常见的体育项目。但实际上,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上,学生们也会学习武术和太极拳。对于这两项运动,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它们只是传统艺术形式,但实际上,它们对于塑造健康的身体和意志力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是我在学习武术和太极拳时的一些体会。
武术是一种非常强调力量、速度和精确度的运动。在学习过程中,我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某些肌肉群并不如我所想的那样强壮,而且我很难调节自己的呼吸和姿势来达到准确的动作。但我很快就认识到,练习武术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增强自己的肌肉群和呼吸控制技能。由于这种运动需要身体优雅的动作,并使得肌肉群更加均匀,我逐渐意识到这种运动对我的身体有好处,这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项运动。
太极拳跟武术类似,也需要精确的动作,而且重视呼吸和流动性。当我第一次学习太极拳时,我很快就发现自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熟悉一些特定移动。这让我意识到,太极拳并不是那些轻盈的动作,而是需要很多练习的艺术形式。虽然需要时间来精通太极拳,但最终的收获远远超过其他运动。由于太极拳在姿势和呼吸方面有很好的平衡能力,因此我学习到了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呼吸和姿势,这使我更加健康、内心平静而持久。
段落四:心理方面的收获。
练习武术和太极拳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会提高个人的内心修养。在练习这些项目时,我开始锻炼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包括在压力增大时,如何使自己保持冷静和集中精力,以及如何在失败挫折时保持情绪稳定和自信心。通过这些课程的持续练习,我已经开始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而且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我也变得更加自信,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容易受到一些小事情的影响。
段落五:结论。
总而言之,学习武术和太极拳对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让我变得更加健康、强壮和灵活,这些活动还让我感到更加平静、自信和意志坚定。我强烈建议任何人都应该尝试一下这些项目。即使你最初可能会发现它们不太适合你,但是当你克服了那些困难时,你会发现,这些项目绝对是值得学习的一项技能,可以对你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1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