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寻找灵感和启发的过程,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作品中的智慧和思想。读后感可以融入个人的感情因素,但要注意保持客观性和理性思考。这些读后感范文是我认为比较有深度和独特观点的,供你参考。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一
聆听了冉乃彦教授的报告《教育与自我教育》后,让我对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老师面对的是一批批天真活泼、个性奔放的孩子们,他们有各自的思维和想法,走入他们的心灵深入,激活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人,总是忘记去好好看清自己,对于中学生,也许更多的是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价值,所以过的不明不白,学的稀里糊涂。自报自弃,甚至于不求上进。
理论指导实践,在初三紧张的学习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开了一节班会——《认识自我》,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优点,缺点,你被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了解吗,你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你的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你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你在走你自己的人生路吗……同学们大胆地说出自己,表达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听着同学们不绝于耳的励志名言,我知道自我教育才是育人的传家宝!
让我们再一次温习冉教授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点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二
《自我关怀的力量》是一本启发我们走出对现状不满的困境的书,通过在生活中实践书中的相关理念,找到反转生活的力量。
我们都更容易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却忽略了自己!自我关怀是当今社会高压下人们共同缺少的一种心理能力。因为自尊、自我批评的主流地位,人们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却不能同样善待自己。
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心灵之窗,让我们承认自己的苦难与不完美,并且关怀自己,爱自己。人非万能,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这一切后,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并能更加爱护他人。内夫博士通过许多经典的研究结果、个人经验、实用练习和幽默故事,让每个人都学会如何转变不良的情绪模式,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快乐、幸福和高效。
本书通过自我关怀、静观、共通人性的讲解与练习,帮大家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办法。学会自我关怀,也就掌握了反转生活的力量。
正如作者内夫在本书的末尾处所言: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以使自己显得高贵,也不必让自己的生活按照特定的程序展开才觉得满意。我们可以同时感悟作为人类的欢乐与悲痛,并以此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学会自我关怀,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自我批判的习惯顽固不化。正如书中所介绍的,通常一些自我苛责,源于过往的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回忆过往及角色扮演,表达出当时被这么评判时的感受,以及自己对这些评价的不认同,指出评价会造成的不利影响,转而用自己渴望听到的话语、希望得到的对待回应自己。
这么做是为了在遇事时,可以恢复到跟现实适切的状态。在负面情绪产生时,仍能以多视角、多维度地看待自己遭遇的一切,看到其中的复杂性、无常性,体恤自己的不易,关怀到人总有失去控制、不堪重负、纷乱如麻的时刻。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三
本书讲了什么是自我,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如何认识自我,自我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虽然书中讲的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索,但既然人类大多生活在社会的环境里,所以自我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射。书中的很多话题都是从对自我的意识开始到理解这样的看法以及在他人的眼里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主观体验。
1、改善拖延症。拖延症是一种自我妨碍,为的是不想看到自己失败。失败的次数多了,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这样的感觉可不好。但实际上,上帝对人类是公平的,每个人都要经历失败才能成功,成功的那群人只是过了失败那条坎。
2、学会正确地赞美别人。当别人特别在意自己的某个部分时候,就是他需要被认同的时候,这个时候恰到好处的赞美会事半功倍。比如赞美爱买衣服的人漂亮,爱买书的人聪明,爱说话的人健谈,文静的人懂思考,害羞的人可爱等等。
3、控制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产生于人们寻求同一性的失败。比如说你工作努力却被指责偷懒,你觉得你讲道理别人说你胡说八道。你应该明白很可能别人说的很的很对,但这一点也不重要,因为书上说了“积极的错觉才能保证健康的心态”。
4、设置短期目标。短期目标会使你的“自我“意识到你的进步,从而产生积极情绪促使你坚持下去。
人类生来就拥有自我,并在整个一生当中都在探索自我。我们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环境的反射,我们利用自尊来处理这些反射回来的自我认识,通常高自尊是更积极的认识,低自尊更消极的认识。人的自尊就是掌控感和安全感,形成于儿童时期。最后,我们用这些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希望行为和认识具有同一性。反过来,我们的行为会增强或改变我们的认识,正确的自我认识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健康的心理是过份积极的自我认识带来的。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四
《超越自我》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九段棋手陈祖德先生的自传。他是“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曾三次获得全国围棋冠军,也是我国战胜日本九段的第一人。此书副标题《我的黑白世界》。读这本我能感觉到他在每一字一句之间都付出了真情,很真实地,就像一个老先生站在我面前讲述他的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很渺小,有些自私,还有些小孩子气。过去的两年里我很自私地为一些小事生气,并且常常浮躁,闹脾气的时候自己还没知觉。我心思里常常跟别人比,却忘了自己应当是要跟自己比,战胜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做一切事情的根本。他说:“很少有人知道我的生平中曾有个志愿——当油漆工。”他后来的一切改变也都肯定不是浮躁来的,我可以读到,他很实在地去认识了自己才选择了棋坛。这是他说的话:“我也只是通过我这一生的实践,才真正认识我自己,才知道我是走上了真正适合我的岗位——棋坛。”
他记得老师们对他的每一次肯定,并且深深地爱着他的老师们,“我的每一点成绩都包含着多少人的心血!每当我想起教导过我的那些前辈棋手,包括周己任老师,尤其是当我想起顾先生的时候,我常想,一个人如果自己成长了,便忘却了培育过他的人,那他的良心何在呢?”
他懂得什么更重要,“天灾不可怕,人祸更有甚之。一个人在精神上受到的痛苦,往往不亚于在身体上、生活上受到的痛苦。” “作为一个围棋手,失去一次比赛自然十分不幸,但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国家正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陈先生还有一个说法我觉得很受用:“永不失败是永不成功的同义词”。
今天该还书了,看完了一遍,觉得意犹未尽,还应该多看几遍。下次有机会再借来看。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五
到四大名著,从《一千零一夜》到《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散文杰作,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在那里精神得以慰籍,心灵得以净化。
一直很喜欢刘墉先生的文章,读着他的文章,心中总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超越自己》是作者的独子考入美国著名的高中史岱文森学校第一年,作者写给那个怯生生年轻人的一系列信件。教导他怎样面对艰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
在书中,作者强调: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在肯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能肯定自己,读后感《戴尔.卡耐基《超越自我》读后感800字》。
每个人应该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別人肯定你之前,你得先肯定自己。常常觉得自己很沒用处而看轻自己,在家中也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是感到连一点事都做不好,因而伤心、难过,往往使自己摔的很惨,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吧,沒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呢?越挫越勇,勇于挑战才会拥有许许多多的经验和回忆。在人生这条路上,自始至终都和你竞争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想要更好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应该从小就会看重自己。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冲破人生冰河的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刘墉先生形象地比方:“马腿断了,当然还能活!但是身为一匹马,不能跑了,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成功,让学生能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和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在这点上,绝对不能失败,因为失败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我和我的学生们!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难以把握机会,因为犹豫,拖延的毛病,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此不思进取。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古人也说过:“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具有忧患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人生就会走向成功!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六
在读完了《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这本优秀的读物后,我感触颇丰。书中强烈的超越自我精神令我感到振奋与鼓舞,并让我树立了与组织共赢这一职业奋斗目标。
作者在前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工作是人的一生最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工作你不仅可以赚取生活所需,而且还可以从中实现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此外,你的自信心、价值观和潜能也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得以充分的肯定和发挥。”这一点,让我对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重新认识。超越自我,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工作高绩效和生活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日复一日的工作很容易令人的热情逐渐冷却,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会对工作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对工作失去激情、敷衍应付,这样一种工作状态是很可怕的。在读完《超越自我》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意识到了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压力的情况下,都不能对工作失去热情与激情,要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才能保持工作的热情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不能总是以本位主义去思考问题,“我为单位付出多少,就应有多少的回报”,若回报不如所愿时,便灰心失望,失去工作热情,想跳槽。要知道,换一个工作未必就不会对工作产生厌倦,在这家单位做不好,到了其它单位一样可能做不好。所以,对工作我们要摆正心态,端正工作态度。
第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理清个人与公司未来发展目标的认识。只有对公司的发展目标深入了解,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充实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只有找到个人和公司愿景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理归属感。
第三、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长、短目标相结合,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样工作起来就有动力和冲劲。有了方向和动力,自然就能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七
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的内容会是讲一个人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地做到意志坚强,去排除万难达到自己的目标,去自我实现。真正接触这本书之后才知道,我的想法未免有点“望文生义了”。实际上,《自我实现的人》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科学地分角度地详细地论述了有关“自我实现”的心理知识。我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主要增长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主要围绕“人的自我实现问题”这个中心来论述,马斯洛——本书的著者,对“自我实现”有特定的含义。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自我实现,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后,其优势才一般会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大致可以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也就是说,“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基本需要,要在其它相对低级的基本需要得以实现后,才有实现的可能。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从自我实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劳动者创造性的发挥,也可以说是劳动者自我需要被激励时所表现的特征。自我实现状态,是劳动者能力发挥的最佳状态。那么,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必须适应劳动者的基本需要,促进劳动者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工作单位可以借鉴这一点,要想让员工更好地工作岗位上服务就必需先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尽可能地提高一个档次,效果更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人的幸福莫过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因此,重视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是有意义的。
在实际的行为中,自我实现是怎样体现的呢?也就是引导自我实现的种种行为:
1、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这种时刻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
2、让我们把生命看作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前进与倒退的冲突关头实现自我。
3、在拿不准的时候,要诚实。
4、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5、了解自己,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综上所述,自我实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它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阅读之于我们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给予我们知识的力量。我们应该感激上苍赋予我们这种能力,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读了《自我实现的人》这本书所学到的知识,领会甚浅,自知要加强练习。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八
说:“世上究竟有没有一个我。”其实,世上有很多个我,但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日常生活的我,在不同人眼中的我,出门在外的我,身居家中的我,独处的我……我有很多个我,可是每一个我都是真实的,他们其实是潜在我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只不过通过社会不同环境、不同气氛的影响而转化为不同的面目,并且以最合适的一面展露出来。所以每个人的性格其实都是矛盾的。可是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虚伪做作的人,他们也是想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只可惜弄虚作假、四面逢迎!其实只要是真实的,有时丑陋一些也显得可爱。
有的时候我们会突然觉得恍恍惚惚,生活、工作和读书突然失去了意义,整个人就像没了魂魄似的,就像周说的:“日常生活的外壳仿佛突然破裂了,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我的存在失去了参照系,恍兮惚兮,不知身在何处。”突然间找不着自己了,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你每天在做的事,你在努力成为的人都如幻像般破灭了,你在追求的事,你想努力的目标都显得没有了意义。赚更多的钱,上更高的位又能怎样,没有信仰最终也只是在太虚幻境里浮游一圈,你也许一生都只是在梦里走一遭,赚足了钱,买到了房,登高了势,都只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要“入土为安”就好,别奋斗了,如果是这样,那生活就真的没有意义了。还是要追求,还是要努力,因为只有强大了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那个时候你不用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伤神,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要停下来重新认识自己,太过忙碌也许会迷失了自己,当然,笛卡儿就能认识真的的自己,因为他说“我思故我在”,他的存在来于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自己,那我的存在呢?我是因为什么而存在的呢?怎么证明呢?这也许得花费我一生去寻求答案吧,希望到我结束的时候能找到。其实、海子和顾城都找到了自己,他们以生命祭精神,这份祭礼足够大了,在他们眼中生命很轻,精神很重。我很佩服他们,有勇气自杀的都是勇敢者,包括那些因为一点小事就自杀的轻生者,他们也很勇敢;可是我又看不起他们,有勇气自己结束生命为什么没有勇气活下去?所以一方面他们又是懦弱者。这说明了他们很卑微,而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没能力与社会相处,他们又是失败者。
生命其实就是一场游戏,不管我是否存在都()要参与的游戏,既然要打,就要打得漂亮,“漂亮”并不取决于你有多么,有多么高的地位,很多少金钱,而是取决于你用什么心态和他打,如果你把赢了多少,升了多少级作为成功的筹码,那恭喜你,你已经输了,请退局吧。不管别人怎样,至少我不愿意和你这样的人交往,如果你看不惯我的观点,鄙视我的想法,那就请主动和我绝交,因为我也不愿意和你有任何瓜葛。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九
习惯于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我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四大名著,从《一千零一夜》到《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散文杰作,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在那里精神得以慰籍,心灵得以净化。
一直很喜欢刘墉先生的文章,读着他的文章,心中总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超越自己》是作者的独子考入美国著名的高中史岱文森学校第一年,作者写给那个怯生生年轻人的一系列信件。教导他怎样面对艰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
在书中,作者强调: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在肯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能肯定自己。
每个人应该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得先肯定自己。常常觉得自己很没用处而看轻自己,在家中也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是感到连一点事都做不好,因而伤心、难过,往往使自己摔的很惨,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吧,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呢?越挫越勇,勇于挑战才会拥有许许多多的经验和回忆。
在人生这条路上,自始至终都和你竞争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想要更好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应该从小就会看重自己。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冲破人生冰河的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刘墉先生形象地比方:“马腿断了,当然还能活!但是身为一匹马,不能跑了,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成功,让学生能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和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在这点上,绝对不能失败,因为失败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我和我的学生们!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难以把握机会,因为犹豫,拖延的毛病,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此不思进取。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古人也说过:“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具有忧患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人生就会走向成功!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在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师德水平。他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课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教育大家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一
近日,单位开展了“我喜爱的好书”专题读书活动,前段时间正好捧读了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心弦为之一颤。作者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奥地利临床心理学家,犹太人。书中记述了二战时作者在恐怖与窒息的集中营中的惨烈经历,在面对频临的肉体与精神的毁灭,作者的"意义探索"一次次挽救了他的生命,并且使生命力顽强延伸。他被纳粹先后关押到奥斯维辛等4个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在集中营里不幸死亡,而他自己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及垂死挣扎。重获自由后,他只用了9天时间完成了这本书,更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
在书中,弗兰克尔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集中营内的可怕非人待遇,在生死的挣扎与极端体验中,他仍然发现即便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在集中营集体退化到禽兽一样的行为时,也依旧有戳破至暗黑夜的一丝亮光,这就是人性的闪耀。比如有人走过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然后凄然赴死。在集中营里,他正是靠着一丝人性的心灵之光,发掘了痛苦的意义,点燃了他强烈的求生欲望,更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然后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领悟到,“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选择,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
我们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努力与奋斗。弗兰克尔认为,发现意义的途径有三条:创造、工作;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受苦。当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我们便不再逃避痛苦,可以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处理困境,促使自我深思,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达到自我超越。
作为普通人,不断地重复平凡,懈怠与挫折感也时而出现。弗兰克尔启发我们:现实可以被分为身体、心理和灵性,而后者可以远离甚至对抗身体和心理的层面。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困难,平凡之外的改变与创造,体验朋友的意义,都会使工作困境与痛苦体验变淡褪色,我们需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灵性。
另外,弗兰克尔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享年92岁。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二
书的作者弗兰克是犹太人,纳粹时期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所以才写成了这本书,书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绍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前面写到他是如何装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被运送到集中营,以及当时左右两道选择就是生死选择等等这些,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中的这些画面。
这一部分看得特别慢,每段描述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些画面,也看得比较压抑,透过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强大的内心和清醒的意识,也许正如他所说,他对未来有期待,对当下赋予了意义,他需要活下来把他的研究弄完,并且,他的心中还有爱,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作者提到了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不同方式: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项工作;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
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读这本书时,尤其是对于集中营生活描述的部分,脑中不时冒出这些想法:我现在真是太幸运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来赋予意义能如此强大啊,原来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呢。
这本书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时候读一读,也值得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读,最后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三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29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学位,美国精神病学会还授予他奥斯卡·普菲斯特奖。他生平有三十多本著作,这本书最为著名,销量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意义疗法含义: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用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
意义疗法适用群体: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茫、绝望的就诊者,精神病、神经症。
意义疗法的治疗技术:意义分析法、矛盾意向法、非反思法(这个技术这本书中未提及)。
意义疗法的目的: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讲,意义疗法也是个分析过程,因此它类似于心理分析法。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
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这也是为什么意义疗法师在所有心理治疗师当中最不愿意对患者进行价值评判的原因,因为他绝对不允许患者将评判的责任转移给医生。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弗兰克尔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所以他主要个人生命的意义不围绕自己,而是事业或者所爱的人,会具有更神圣深刻的意义,这是从他跌宕起伏、惊险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的总结,那些同样关在集中营,被肆意虐待的囚徒们,找不到了信念,也没有明确活下来的目标时,行尸走肉般很快就忍受不了炼狱的痛苦和煎熬,要么死去要么疯掉。而幸存者里,大多是心存希望,不断安慰精神枯竭的自己,有心爱的妻儿、需要赡养的父母、热爱的事业需要自己的智慧奉献……在我们活下来的意义里,总是离不开爱、和平、自我价值。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武志红也提到过,埋藏在无意识里让你痛苦的东西,把它放在意识里被你看到了,就不会痛苦了。黑暗的地方,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真实的样子,没有直面的勇气,于是懦弱的等待恐惧吞噬,越来越弱小。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四
记不得亦舒哪本小说里,有人问女主人公,母亲去世是什么感觉。回答是,再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跟爱一样,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难以定义。与健康类似,当我们特别关注它的时候,应该是它出了问题。如成功一般,当我们刻意去追求它的时候,它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别的不幸福。
有时候我们会误会忧郁症患者。生活这么美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快乐起来。如书中所言,过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这一类的病症,往往对应着某种恐惧,而恐惧激发的症状,又反过来强化了恐惧。患有忧郁症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没法幸福起来。书中建议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症状做斗争,试着去做相反的事,不再过度关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症状反而会减轻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当他们尝试用尽量晚点上床睡觉来替代试图入睡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开头,当遭遇至亲离世这样的苦难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问题也许在于如何定义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正的快乐是指那种不依附于任何东西,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幸福感的话,我觉得可能真的是很难再有了。父亲走了之后,不自觉地我会抗拒很多以前让我觉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会本能地害怕节日和周末的到来,不愿意走进熟悉的餐馆,在机场商店买特产时总会躲开父亲喜欢的食物。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丧失幸福感。书中说,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办法,也许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为目标,而把生活变成一件一件的小确幸。
回想起父亲生病到离世的十个月间,尽管有见不到希望的忧伤,也有不断被现实打击的悲苦,但也不乏这样的小确幸。父亲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营养又至关重要,所以我把给爸爸做饭当成首要任务。用小姨安慰妈妈的话说,系上围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时间,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出差任务,每天根据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饭,如果做的饭爸爸多吃了几口,就很开心。爸爸喜欢吃牛肉,我学会了卤牛腩,得需要三天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把卤好的黑红发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炖散发的香味中,似乎连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愿意时光就此停驻。我总觉得,中国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盘盘菜肴中,也在那围坐桌边的热闹中。父亲最后一次入院,营养科医生检查说营养情况良好,这件事成了我的小确幸。
在苦难中,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诗词,大自然,温暖与爱。去年父亲临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从地铁站出来,突然看见去往医院的道路旁的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黄色的花,如此绚烂夺目,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父亲离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铁去看那些树,却连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离开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个夜晚,在梦中见到了父亲,戴着他最喜欢的儿子在迪卡侬帮他挑的灰色网球帽。我俩碰面之后,竟然不约而同说,去哪了啦?醒来时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泪了,我想,跟父亲,我们终归还是走散了。
父亲离世前一个多月,我曾经写下一段话:“有时候觉得,如果人是一种无法回忆过去,也不会想象未来的动物,是不是会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那些温暖的记忆,也不再对未来抱有希望。所以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感受温暖与希望,即使痛苦伴随,依然无怨无悔。”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说,人是这样一种被疾病和痛苦包围,却仍然能够感受幸福和快乐的生物。我想,正是因为那些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即使面对苦难,依然能够感受幸福。
最后,还想再一次分享弗兰克尔在书的“自序”中所强调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五
在接触了台湾作家张德芳的小说《活出全新的自己》,我受益匪浅。跟随着文中主人公幸雄的遭遇和历程,渐渐地被他所感染。文中的他,遭受着生活的困境,工厂倒闭,股票套牢,在接到老婆想离婚并要求监护权的通知书后,觉得万念俱灰,终日靠打电玩度日。在遇到聪慧美丽、衣食无忧的女强人向东后,又展开了新的旅程。
因缘际会下,幸雄和向东经由一个奇妙的三阶段旅程,学会里关照自己的思想,治疗旧时伤痛以及找回自己真正的力量,学会了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两人寻回里生命的源头,进而活出里全新的自己。主人公们在经历了体验生命的三大层次——唤醒,辽愈与创造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人生的辉煌。随着书本的翻页,我也有所思考。
在成长的旅途中,难免有些不顺心的“坎”,但是只要你有想要闯过去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这样就一定会过去的,生命的成长便是这些“坎”,成长的磨难会让你一步步攀爬到生命的巅峰,生命会因成长而美丽,而成长便会给予我们许多感悟,就如《活出全新的自己》这本书一样带给我许多的感悟。
古希腊特尔神庙的大殿柱子上刻着这样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透露着一个最深的玄机:如果你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要认识自己就要在生活中不停地观察自己。比如:当有负面情绪时,要及时观察到,然后告诉自己“我现有负面情绪了。”这是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在,而不是那个引起你负面情绪的人事物上。
当自己认知了真正的自己,那么自己的心灵空间就提升了。我们的身心如果用一栋房子来比喻的话,我们的身子就是房子的框架,也就是结构本身硬件的部分;而心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情绪感官,就等于是房子的装潢家具的部分,就房子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是,房子的空间感决定了是否让你舒适的感觉,而房子的空间就比喻我们的心灵。如若我们的身体不健康,就像房子的结构有问题;心理如果不健康就像房子装修的品味差;而且塞满了垃圾——各种负面情绪,那么这个房子就无法使用,所以住在这里面的人也就不开心,不舒适了。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一扇窗”由此可见在困难时,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有人家境富裕,有人家境贫寒,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先天决定的。但是长大后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养着你。因此我们不该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失败的原因推给他人,这都是一种借口,一种对困难的逃避。这个世界你所看见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一种反射。只要你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外在也会随之改变,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会豁然开朗,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总之用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总比怨天尤人要好多了。
这本《活出全新的自己》真是一本好书,它不仅可锻炼自己的心灵,还可以让人们懂得生命成长的意义,指导你正确地成长,感受生命成长的美丽。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六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出生命品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了詹唐宁老师的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课。她温文尔雅,不紧不慢,说话富有哲理,立刻对她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在她的学习平台上购买了《活出生命品质》这本书。由于疫情原因,这本书等了足足一个多月才到。拿到书,爱不惜手,跃出海面的海豚,充满着生命力,再配上活出生命品质的书名,有一种品质在那里,急不及待就读了起来。唐宁老师的书非常显浅易懂,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哲学与灵性成长的故事。让人感觉阔然开朗与自觉清净。
我们需要看透生命体验的真相,就不会焦虑与恐惧。我们需要穿越二元对立的游戏来体验人生。在二元对立里,我们苦苦挣扎,迷茫与无助,迷失自我。经典的三个坑:我不够好、我不配得、我不完整,削弱、压抑、怀疑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否定,有的还自我攻击。生命的真相,我们需要探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放下掌控、匮乏幻觉vs富足本质、完美主义等问题。这些都是往内探索,探索我是谁。当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能跳出来帮助自己成长。因为那样你就不会批判、不会指责、不会攻击自己。你知道我们是来体验生命的历程,当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更理性去看待自己,做出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选择。追随你心,因为那时你做出的选择是最佳的。
愿景实现的方程式其实很简单。一开始我们需要接纳发生在您身上的一切美好与不如意,同时,当你看到你的不接纳,也要允许你的不接纳。让意识与行为有移动的空间,选择美好。愿景实现的方程式=正向意图*打磨品质*放手结果。保持正向意念,重点是我们需要正向意向,如同太阳,要高高升起。它自然会照见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起心动念,就如同发送出能量形式的刀枪剑。真正的赋能,就是能量收到滋养和提升。发挥自己的热爱与天赋,发自内心的做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享受其中。散发出正念利他的能量场,享受它的美好感觉。
打磨品质,带着爱的意识,去做每一件事。泰戈尔1924年在清华大学演讲中说:“你们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给人间,拿灵魂给一切的事物。”那么,最走心的创造法则是把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出美好而精粹的品质。100%全力以赴认真打磨好每一件事情的品质,跟随内心的声音,最终你会迈向灵魂深处真正渴望之事,并能以更高的成熟度去胜任与服务。
放手结果。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结果,往往都处在焦虑恐惧中,失去了生活的品质。用智慧的新做出选择,智慧的新直销所有的竞争都是幻象,所有的分离也是幻象,所有对于未来的恐惧还是幻象,一定有更开放的合作可以达成彼此的最佳利益。最大的回报不是物质,而是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当我们愿意接受一切的时候,对结果放手,回到勇者无畏。真正的助力来自小我的阻抗,来自你的'控股怒,对未来结果的担忧和焦虑,对过去创伤的悔恨和忧郁,当你全然接纳,对结果充满无条件的信任,才能选择阻力最少的道路:放手所有结果,最好的结果才会出现。那时,你会进入很兴奋却不紧张的状态。要么不做,要么全力以赴。因为人生如戏,务必给力。
深入学习三个层次的知见:无知执见、正知正见、真知灼见。小我的出现,让我们容易陷入不同程度的痛苦与创伤当中。通过学习,我们培育更多的爱、慈悲、正义与善良。这种培育,主要是因为我们与大道渐行渐远了,才需要强调、教育与倡导。当我们回归真知灼见,融于大道,自然可以照见万事万物真相,直击本质,了悟真相。我们可以通过瑜伽、冥想、静心、内观、正念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透过观照、看见、感受,发展定静,保持觉知,能看清自己。因为内心的平静,是持续练习觉察所能达到的状态,毫不费力的心流状态才会出现。到那时候,我们就更有能力去修正自己。觉察:真实、不评判、零阻抗的“看见”,才可以做到及时的修正。
觉察有两个向度,一个是聚焦,聚焦于细节。一个是散焦,散焦于全貌。她介绍了六种提升觉察能力的练习法,都非常有效。可以让你短时间内去除杂念,回归觉察。当我们具有很强的觉察能力的时候,修正的智慧自然就会出现。
唐宁老师的书值得在您焦虑困惑的时候阅读,它如一股清流,流淌入您的心房,洗涤您浑浊的肠道,排出有毒的毒素,擦亮您的双眼。重新拨开云雾看青天,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愿意去探索,去活出生命的本质!这感觉,真好!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七
人的大脑总是健忘的,开始进行20xx年的第一篇读书笔记。其实也就是把对我触动很深的话摘录在这里,不停地省视自己。
1.“地球上一位有识之士说过,如果现在把你们人类所有的财富重新公平地分配,不出几年,所有人的财富状态又会恢复到现在这样。所以,决定你此刻状态的,不是外在的遭遇,而是你内在意识层次的水平。”
所感:财富分为暂时的和永久的,那些可以衡量的可视的金钱其实是暂时的财富,是可以断舍离的。只有不断地追求内在意识水平的提高,不断追求生活的真正水平,才能够和地球和睦共处,自己身心愉悦,地球也呼吸顺畅。
今天在碧桂园学校附近的油菜花地停留了一会儿,闻着春天的气息,油菜花的清香,尝了尝花蕊深处的甜蜜的味道,可是脑子里却也挥之不去从学校路边通过一个小门进到菜地的路上,首先要越过一片垃圾场,那些垃圾,出了一部分是清扫的秋冬天的落叶腐烂在那里,还有很多食品包装垃圾,有了钱就能吃更多高级食品,可是却带来了大量的包装污染,明明知道那些都是有害于人类的,却过得心安理得。
2.地球现在面临着很多危机,但大部分人都选择不去看它,因为这些消息是不受欢迎的。
3.有时候你的灵魂发出求救信号,自己都不知道。不过在下意识里,你应该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有种渴望吧?那就是求救信号啦。
所感:这样就可以理解时不时就会有的忧郁情绪了,人们理解为忧郁症、更年期,其实人都是有灵魂的,只不过这个灵魂又都是自私的,只有灵魂的主人才能满足灵魂的需求。
那么这个灵魂求救信号到底怎么回事呢?我想下面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
4.人类常常说自己是身心灵的产物,这并不完全正确。人类是拥有身和心的灵体,而不是身心灵并重之下的产物。身和心是车轮,灵体是车厢。读后感·这样的组合就会跑起来很快。如果以现在地球人的心态来说,大部分人都不重视灵性,反而重视下面的两个车轮,本末倒置,甚至身体的轮子还要大过心的轮子,这样不但跑不快,而且造成了失衡。
心:代表的不仅是人们的思想、情绪,还有感官所能觉受到的各种刺激的反应,以及心里的意象、冲动、直觉等等。
灵:是什么呢?
5.太阳就是人们本来的面目,乌云是特有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唯有在定静、沉寂中,当心里的各种噪音平静下来,也就是乌云散开的时候,你才会看到自己的真实本性。
6.你的感觉是来来去去的,可是,总有一个观察者在旁观这一切,是不是?快乐的时候,你还是你;悲伤的时候,你的内心也是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经历着它。这个观察者,就是我们的灵体。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八
最近读了弗兰克尔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描述的二战期间集中营内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强烈震撼了我的内心。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1942年,他被纳粹关押到曾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毒气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狱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获自由后,仅用了9天就完成了这本书。
集中营内的非人生活将囚犯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集中营内有退行到禽兽一样的行为,但依旧有人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闪耀人性的光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作者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他自己本来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了下来。在集中营里,他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撑他活了下来。
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一直到80岁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
弗兰克尔以其切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找寻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人生。作为国家电网的一名员工,我们应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就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许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失败,我们并不是一定要避开它,要相信,我们一样可以从中找到它的意义,而那时候,也一定会有个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的自己,来面对和克服那些使我们焦虑和恐惧的事情。而经过这样的选择和努力,我们,会收获更大的意义。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十九
夏初,半阴。回荡于朦胧小路,懵心异常,脑海忽现儿时,胜读平作之庸—《自我》。
原意为:"曾有一家,从一地迁入此处,家庭贫穷,四壁突无、无一可用物,曾受左邻右舍助之,方可有此生。这时,大儿。因家穷错过上学龄,然双亲不弃,向校乞求留之,校不动,母亲不顾乞拜。而,儿浑然不知此景,完全可谓一新傻,首次进入学校,感到不适,溜走。母知,狠训,心痛。父,苦心指教,懂其道理,最终安已,学常设六年制,与同龄人相拥一室,年幼无知,以天真为主,而别人玩与学结合,向前冲,则傻儿玩多于学,不知当初父母的苦心,校建立黄土地,日日背黄土归家,当时,无精致玩具,则以土块或者自发物为玩伴,不知考试将至,满脑空空。最终为不及,父母得知心痛伤心,言不由衷。如此已过三年,而当别人由不知成优秀时,而他却由无知漫步向前,到三年中,己方才明了父母苦心,学以致用,行知天下的道理用处。可惜,远落他人百里,此时,如醍醐灌顶梦醒,学以胜于过去。事实不及他人,此时,他有一本领,胜于学习,受校关注。而常为学校为学习优,而己学习一般,然政治管理超群,甚为懂其道理多于别人。有多半心忙于校外,而平淡学习,扔落于后,虽胜于之前,但仍然不足,致使未能上升,初次下落,是自己过去的报应。然,由于己管理政治优,校重之,用之,一年胜似一年,就这样萌萌落落七八年越完六年制,进入高级,虽年龄增长,明白事多,致使学习也随之跟进,最中能独立自愿授课给他人,加上自己独特长处更加凸显,人如青,而行如中年,思虑长远成熟,师难抵。"
读其言,羞愧也。不知和以自信。而又一二述:
父母坚信,到达,治愈。己命在一灾,受父母恩赐,无以回报。
警告后世子孙不忘前人或者父母之恩。天下父母皆如此,其行不一罢了,然其心如此,都为可敬也。
读《自我》,深感后悔不当,则起初不能二心,世间万物变化,必以先苦后甜为宗旨,无论己处于何地,其有天注定,更有自己改变,万物皆有灵性,放下过多欲望,满足自己现状为易。故事中的人物给我们的警钟,让我们明白别等后悔才明白事。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二十
很早以前听说二战时期集中营中生不如死的经历的简单叙述时,我就已惊讶于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其实这对于总数来说已是少之又少),而不是拒绝承受而选择自我结束生命。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从入营的惊恐到对暴力,死亡的麻木与冷漠以及最后为陪伴病人朋友而最终选择留下,身边的人不断减少,不少同胞也彼此欺凌而谋生,而支撑作者活下去的是什么?他激励我们不论对于苦难还是生活,我们应尽力去寻找其存在的意义。永远不要寻问生命的意义,而其意义所在正是我们用点滴行动赋予,我们终一生回答生命留下的疑问。
歌舞升平的现代,许多人陷入种“存在之虚无”的状态,很多年轻人没有目标,酗酒滥交,放纵地生活。美国出现过跨掉的一代“而佛系青年的“随遇而安”也日益走红。他们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甚至跻身上流,而他们却内心空虚而无意义,不再迈步探索,只是随着时代的车轮被动地向前滚。
在国难当头、危及存亡之际,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领中华民族抗战振兴;和平年代乔布斯也表明“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带来空前科技革新。在立志之时他们也明白自己为何而活。在面对挫折,失败时也会轻易放弃,因为有了心中的梦想,即使苦难在其眼里也会有其独特意义。就像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在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家门后,不是撒手不干,而是坚持向前,成就了更广阔的天。因为心中的信念,西南联大的建立让教育的星火不断,中华文化不亡,世代相传;教授们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漏雨的教室里带来一堂堂特别的课,即使炮弹的轰炸,师生们都明白这苦难的意义“中华不亡,有我!”多少富家子弟扛起武器上战场,保家卫国,多少妇女也主动担任医务人员,挣起国家的生命线。
如今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有的只是一些困难、不如意,而许多人却容易轻易被击跨,否认生命的意义。他们抱怨命运的不公,环境的不利和身边人,却不知其实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些不可控制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的许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
记住,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所决定的生活,不论春风得意还是寒冷凛冽,都有其意义。为了目标、梦想向前走,用一生的时间承载生命所留下问题的份量,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二十一
“生命惟因其短,故应把它化入人类最壮丽的文明史中以获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生命需要去体会,体会其真实意义。如何体会生命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这本书主要讲述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见证。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意义疗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号长告诉弗兰克尔“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告诉我1945年3月30号我们会得到解放。"号长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满怀希望地告诉弗兰克尔,他坚信3月30号自己会获得解放。距离那天越来越近的时候,号长开始生病,高烧,3月30号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伤寒。而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都在圣诞节前后。不是因为流行病,而是因为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希望越来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削弱了犯人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了最终的死亡。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感受出,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希望可能会有破灭的一天,若把希望当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撑,当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时,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会逐渐消失,最后直至死亡。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便涉及到了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与心理分析相比,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该完成的意义。意义疗法让患者直面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让他意识到这一意义会大大增强他克服神经官能症的能力。意义疗法既非说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劝诫也不是逻辑推理。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是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颗萎草,也要装点大地;是一株老树,也要撑起蓝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亿万人中我并没有多重要,也要体现自身的价值。用正确的途径,体会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绽放生命的光彩。
活出自我读后感篇二十二
最近阅读了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专著《活出生命的意义》,该书由在集中营的个人经历和意义疗法两部分组成,启发人们不要被苦难打倒。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坚强让我佩服,他不断实践着尼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不断从那些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那儿得到生命的启发。
弗兰克尔年轻的时候曾经寄给弗洛伊德一篇自己关于心理分析论文而得到弗洛伊德的欣赏,但他并没有彻底成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奴隶,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他认为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找到生命的意义有三个途径,做有意义的事情、关爱他人、忍受苦难。他认为,苦难可以锻炼人。他在书中说道,“在任何地方,人都会遭到厄运,同时也会遇到通过勇敢地面对苦难而实现道德升华的机会。”
弗兰克尔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会觉得自己独一无二。这个责任就是对所爱的人和事业都有高度的责任。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很繁忙的时代,我们能不能静下来多关心自己所爱的人,我觉得这就是责任感。人们往往都把自己的工作和爱好分开对待,如果能对自己的工作都充满高度责任和爱,我想肯定能不断取得进步。
作者发现,实际上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任何地方都有这两类人,每个团体中也有这两类人。这也就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不断颠簸螺旋前进。
作者认为要拥抱自然,用艺术、诗歌和文学的美滋养内心的自由。
作者不断在书中提到他创建的意义疗法,我觉得可以用本书最后的一句话概括她的本质核心,那就是“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困苦环境能提供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在这种环境下,人仍然要坚持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
在艰难困境下,要保持内心完全的自由确实很难,但是要是做到了,人生就很充实。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4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