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是一种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客观性和中立性,不要带有个人偏见。在下面的范文中,你能看到一些优秀总结的写作技巧。
大学思修论文篇一
题目一: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根据所学课程内容知识,结合本人所思所想,写出真情实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人生成长经历,记录亲历亲见的人生故事,描述自己对人生的领悟、困惑、喜悦。力求体现思想性,给人以借鉴和启示。
以下是延伸阅读材料,仅供参考,非必用材料一:
有一位义工,工作认真,做事周到,脸上经常有微笑,一看就知道是善良的女子。有一次,我当面恭维她善良。她笑着说:
“如今人们恭维女子,如果那女子有几分好看,就恭维她漂亮;若是丑得无法说漂亮,就说她聪明;聪明也实在说不上,就说她能干;连能干也显然不对,这才说她善良。所以,善良是其它优点全都说不上的时候,才派上用场的一个词语„„”
她虽然面带笑容,当笑话讲,但我听了这一席话,却怵然而惊。善良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什么时候其“位阶”已降到最低了呢?她说的虽然是笑话,但这样的笑话,恐怕也是社会上大家对各种恭维的反应形成的“风俗”累积下来的。
傻瓜还算不算是恭维呢?就算是老实忠厚吧,老实忠厚给人一种印象,就是无趣,许多人认为老实人是无趣的、缺乏机智的、呆滞的。这种印象让人觉得善良不是什么恭维话。
一般人总以为漂亮可以得人缘,可以当明星;聪明可以考大学、做高官;能干可以做事、发财。但善良能做什么?这,是不善良的人的想法。
善良的价值,只有善良的人才知道。反过来说,知道善良的价值的人,才愿意一直做善良的人。善良的人知道人善良就快乐,而人生没有比快乐更有价值的事物。
在哲学的意义上,善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在生活的意义上,人只要纯洁就善良。那位说笑话的小姐,表情是满足的,想必纯洁而智慧。愿她永远快乐,不必漂亮,虽然她也很清秀。
材料二:
创办“好人基金”的谈方当选2011年度中国正义人物。
谈方,华南师范大学一名普通老师。他在教书之余投入大量精力,创办“中国好人网”;他带领百余大学生走上街头,寻找并帮助“义丐”龚忠诚;他成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鼓励公众放心搀扶倒地老人„„因为谈方,网上刮起一股力挺“好人有好报”的浪潮,谈方被誉为“一个正在唤醒中国好人的好人”。他创建中国好人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好人、善良的人是应该受尊重的,该有好报的。谈方教授说:“好人若得不到肯定,得不到帮助,得不到应该有的治疗,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就不想做、不敢做、也做不起好人了。目前国内因工伤、交通事故致死的死者,家属一般获得的赔偿都在几十万左右,而现在见义勇为烈士家属所获得的赔偿,却很少,最高的只是广东规定的30万元。所以很多人就不敢去做好人了。”“虽然如此,我们这个社会善良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要为这些做好事的人保驾护航。只要你为这个社会做了一时的好人,我们这个社会就应该帮助你一世。”
正义人物评选组委会如是评价创办“好人基金”的大学教授谈方:积蓄好人力量,夯实人间正道。他是一个公民,也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个好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好人尤如烛火,可以温暖寒夜,可以驱散黑暗,照亮未来。
材料三:
“伤心父亲来信”
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的公告栏上贴了两张a4纸,署名为“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这封公开信内容如下: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后来,你读二年级,你谈恋爱了,你的催款信一封接一封,信上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我们能感受到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请思考:
1.是谁造成了父亲的辛酸?
2.这句话你有何感触:“儿啊,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3、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题目二:我的人生责任。
运用所学思想道德修养理论,阐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责任的内涵、内容与意义,并进一步论述如何养成自己的人生责任。
以下是延伸阅读材料,仅供参考,非必用材料一:“钟南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医生。”
那一年,他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进修。在进行英语培训时,他接到了他的导师——呼吸系主任弗兰里教授写来的信:“按照英国法律,你们中国医生的资历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进修期间不能单独诊病,只允许以观察者的身份查病房或参观实验室„„”他像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没想到未曾谋面的导师竟给他这样一个忠告。
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去拜见弗兰里教授。教授的第一句话就问:“你来干什么?”他恭谨地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弗兰里教授不冷不热地说:“你先看看实验室、查查病房,一个月后再考虑做什么吧!”第一次会见不到10分钟,走出教授的办公室后,他心里是说不出的压抑。他情不自禁地问自己:“难道中国人真像外国学者心中想的那样无知吗?不!我一定要争这口气!”这种复杂的情绪伴随着他,直到他真正实现了诺言。
他真的从巡查病房做起。有一次,在胸科查房时,遇到一位患肺原性心脏病的亚呼吸衰竭顽固性水肿的病人。医生对他已使用了一周的利尿剂,但他的水肿未见消退,生命也危在旦夕。多数医生主张继续增加利尿剂的剂量,他却提出不同方案,认为病人是代谢性碱中毒,应改用酸性利尿剂治疗。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大家都等待着弗兰里教授的裁决。弗兰里教授沉吟半晌,以复杂的目光看着面前这位执拗的中国医生,最终没有同意他的意见。但是他却仍旧坚持自己的意见,非要先给病人做血液检测,然后再决定用哪一种药。弗兰里教授只好同意。结果表明,患者的确是代谢性碱中毒。于是,弗兰里教授毫不迟疑地下达指示:“按照中国医生的治疗方案办!”
病人连续3天服食了酸性利尿剂后,病情果然有了好转。第4天,病人中毒症状完全消失,水肿开始消退。这下英国同行们信服了,都向他竖起大拇指,连弗兰里教授也带着歉意和谢意对他说:“你是一个负责任的医生,我不如你。你给我上了一课,谢谢!”而他只笑笑说:“我只是在尽我的责任而已。”
2003年年初,广东等地爆发不明肺炎,在疫情最严重时,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来。”为此,66岁的他曾连续38个小时救治患者。他勇敢否定了卫生部所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
为此,他在全国可以说无人不晓。人出名了,很快有人来找他做广告。只要他说一句话“这种药疗效好”,他立刻就可以得到150万。但是他立刻拒绝了,并在电视新闻上做出声明,只说了四句短短的话——“他们要给我150万”、“让我说他们生产的药品疗效好”、“这件事情被我拒绝了”、“因为这不符合我做人的原则。”
这是2003年的事了,正好抄一句他的话做名言: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越来越热爱,对提高专业水平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个动力来自对病人求生愿望的理解,来自对解除病人痛苦的责任感。
材料二: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含义。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记忆中重重写下了一个“败”字,愤愤烙下了一个“耻”字,深深刻下了一个“警”字。念之、思之、痛之,我们更应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重任。
为什么,物华天宝的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为什么,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为世界历史所罕见?目睹顶着“亚洲第一”虚名的北洋水师覆没的滔滔沧海要问,血战到底、饮恨牺牲的英魂忠骨要问,奋起抗争、前仆后继誓志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人要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代中国人还要问。
回答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痛彻心腑的就是一个大大的“腐”字!国运殇失、战场溃败、民族危难的背后,都有清朝晚期陈腐、贪腐、腐朽的深刻烙印。
贪腐的堕落,终致堤溃蚁穴。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有御史上奏停止建园以保海军军费之时,慈禧却回应“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腐朽的无望,更加激活了列强贪婪的胃口。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一方面,清廷昏聩,任由“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现象蔓延肆虐;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总结历史教训,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甲午战争失败的内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极的观念、制度、官吏。腐至而殇,腐盛而败,朽极而亡。
总结历史教训,也需要认清世界。甲午战争的年代,日本已从明治维新中崛起为一个近代强国,而中国还是一个旧式的王朝帝国。落后于时代和世界,失察于侵略者的野心和能量,以被腐败掏空的躯壳去进行抗争,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当然,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由此发端,中国相继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强大潮流。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惧厄运和苦难的中国人民决不屈服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推翻“三座大山”,中国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起来。中国和平发展,书写人类历史的宏大篇章。
居安思危,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中清醒认识到,和平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敢于划出红线,亮出底线。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120年前中国任人欺侮的一页虽然彻底翻过去了,但是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保持高度警醒。毕竟,当今时代也非天下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仍在大行其道,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我们需要以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强国安邦的战略筹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为实现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题目三:“法治不是工具,法治应当成为信仰”
请你应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阐述当前我国实施法治治国的意义。
以下是延伸阅读材料,仅供参考,非必用材料一:
聂树斌,1995年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核准执行死刑,时年21岁;十年后的2005年,“真凶”王书金落网。但在随后的八年时间里,尽管“真凶”坚持供述,但承办案件的检法部门却置若罔闻。在王书金供述之后的长达几年时间,河北公检法机关并未对其进行过提审,在对外宣称的复查期间,聂案中相关证人亦未接受过调查。2013年,聂树斌如果还活着,就快要四十不惑了,而今,留给世间的这桩“聂树斌疑案”,何时才能不再有疑惑?总书记说:“要让民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人民日报》说:“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聂树斌案,该有个结果了,不是吗?必须有一个公道出来,给那个已经逝去的生命,给那个“经过一个星期突审”终于供述了罪行的“凶残犯罪分子”聂树斌。迟到的正义要好过没有正义,人们对于法治的信仰,需要呵护更需要个案来印证,再也容不得这一拖多年的正义迟迟不来。
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决定将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的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一案,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复查。呼格吉勒图案12月15日上午公布再审结果。检察机关认为,原判决认定呼格吉勒图构成故意杀人罪、流氓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应通过再审程序,作出无罪判决。
聂树斌和呼格吉勒图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因为强奸、杀人的罪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法院判处死刑并执行。但是,围绕办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新闻媒体以及社会舆论始终高度关切。依据法定程序启动复查、再审,这是法治精神的体现。近年来,“林森浩投毒案”等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舆论不当也能影响司法公正,两者理应形成良性的互动。
材料二:
继2013年“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南李怀亮案”后,2014年中国司法继续纠错,“福建念斌投毒案”最具代表性。8月22日,福建省高院对涉嫌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上诉人念斌宣告无罪,理由是证据不足。此前,法院曾四次判处念斌死刑。纠正错案,特别是重大刑事错案,是对司法权威的亡羊补牢;从源头上防范错案,则需要彻底摒弃有罪推定思维、刑讯逼供方式,坚持疑罪从无理念。
题目四:理想与成才。
请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并论述当代大学生理想与成才的关系。
以下是延伸阅读材料,仅供参考,非必用材料一:一个人伟大是由于他的目标伟大。
哈佛商学院调查了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起家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点是,那些短期的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其他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材料二:
大学思修论文篇二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学风的根本问题是认识和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一要实事求是。在选题阶段,要量力而行,面对紧迫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在材料积累阶段,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在立论阶段,将结论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在论文表达阶段,行文、引文均应按规行事。二要反对唯心主义。务必做到“它是什么就说它是什么”,不搞盲目崇拜,也不搞封建迷信。三要反对虚美。虚美的实质是造假,形式上又是善意的和正面的,是在“说不真实的好话”,其动机多半受名利之心驱使。四是不搞学术上的“霸权主义”。学术上的“霸权主义”,执着于好恶之情和壁垒分明的本位立场,搞盲目崇拜,不允许他人提出任何异议。要有证伪的勇气。五要一切让事实来说话。科学研究是人们发现或证明某些事实的过程。事实胜于雄辩,可以驳倒诡辩,也胜过自己的申辩。面对怀疑、非难和攻击,奋起反击不如埋头实验。如伽利略、邓小平等。
问题,是指观察的客观事实与以往了解的有关理论、相关规定之间的不和谐甚至相矛盾的现象,即不该发生的发生了,该发生的却没有发生。发现问题是科研活动的动机。思考是观察与发现问题之间的中介。问题并不是产生于观察,而是产生于所观察到的内容(事实或理论体系的矛盾)与所了解的现存理论或规定之间的矛盾。而发现此类矛盾,就必须经历理性思维过程,别无他法。寻找问题中的问题。即寻找导致本问题的原因以及更深层原因,才会一步一步接近客观事实,否则只会一声叹息而已。
基本观点是论文的精髓。在研究过程中,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一旦形成,研究活动就应适时转入提炼论文的基本观点。提炼过程就是对观点的有关属性的审查过程。一看全面性如何。提炼论点的过程首先是自省的过程,要反复自问“论点全面吗”?更要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审视论点全面与否不宜采用例证法,因为科学的结论不在于能够被证实,而在于能否被证伪。在全面性方面一旦发现漏洞即可进行修补,方法就是“限定”。例如,把“天下乌鸦一般黑”修补为“天下乌鸦大部分是黑色的”。二看深刻性如何。全面的论点未必深刻,深刻的思想又容易带上片面性。处理全面性与深刻性矛盾的原则是:研究阶段越全面越好,但在最后确定论点的时候宁可要深刻,而不去追求平庸的全面。
大学思修论文篇三
摘要:从党章历史沿革的维度来研究党的思想建设,得出的结论是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特别重视和不断加强对中青年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理想信念。
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苏联、东欧共产党发生政治巨变,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教育全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通过对中共党章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我们党在思想建设,特别是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党章:以崇高的革命理想教育全党。
1921年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注:后文中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均用简称)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要求所有党员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政策,对党忠诚,并且必须与那些和我们党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2]。这说明,一大的政治纲领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鲜明的战斗性,体现了列宁建党学说的一些重要原则,没有任何机会主义色彩。在当时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22年党的二大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的党章。二大党章的中心内容是加强组织建设和建立严明的组织纪律,特别对党员和干部必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做了严格的规定[3]。二大还通过了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对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作了明确的阐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党章的内容,具有很大政治意义。二大的党章和决议对于健全党内生活、指导党员的政治言行、促进党的组织发展与巩固、提高党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崇高的革命理想、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政治纪律,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
1923年6月召开的三大和1925年1月召开的四大,分别通过了两个《党的修正章程》。党的三大还制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党的四大制定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三大和四大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很快就迎来了中国革命的高潮和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党在组织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建党初期的50人、二大召开时的190多人、三大召开时的400多人、四大召开时的994人,到1927年五大召开时已经发展到57900多人,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
1927年4月的五大是在大革命处于危急时刻召开的,会议期间没有制定党章。根据此次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出的原则和具体要求,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6月1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这个修正章程共计12章85条,除了没有总纲以外,在结构上已经与七大党章很相似,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党章[4]。大革命失败以后,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惨遭杀害,但绝大部分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头可断,血可流,也决不背叛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决不出卖组织机密和革命同志,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贞不屈的意志品格,就连国民党阵营中的有识之士也为之感叹不已。这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至今仍然激励和鼓舞着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那些活下来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所吓倒,而是继续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大批农村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新高潮。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这一时期参加革命的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成为我们党的中坚力量和各级领导干部。这些足以证明,从一大到五大,我们党制定的党章是基本正确的,各级党组织依据党章对党员干部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卓有成效的。
1945年4月至6月,党在延安召开了七大。七大党章与六大党章相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1、七大党章增加了总纲部分。在七大党章的总纲部分,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是我们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号召全党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全党的理论和思想水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七大党章最鲜明的政治特色。
2、七大党章具有高度的自主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路线。七大党章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彻底地脱离了苏共党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七大党章充分吸取了一大到六大党章(包括《古田会议决议》)的优点,着重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和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问题,就是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并加以克服的问题。”“因此,一切加入我们党的人,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在入党以前和以后,更须学习,并进行思想上的改造,必须抛弃他们原来的阶级立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克服他们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倾向。没有这种改造,就不能成为很好的党员。而这种改造,又常是一种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并且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党的建设上特别重大的问题和重大的特点。”[6]从刘少奇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党的七大修订党章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特别强调思想建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武装全党,抵制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广大党员真正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建党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二、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党章:对执政党思想建设的艰辛探索。
(一)八大党章:大力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八大。八大党章在思想建设方面的主要创新点,一是更加强调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并且着重要求党员、干部要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日益滋长的骄傲自满情绪,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性。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要求“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在党员的教育材料中,在党的报刊中,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7]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意识。二是明确指出要提高党员标准。邓小平对此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党的事业的胜利,党对于人民所负的责任的加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的增长,都要求党对于党员提出更高的标准。而且,如果在以前,一个人决心加入我们的党,往往表示他决心冒着丧失自由和生命的危险,去为群众的利益斗争,去为人类的最高理想斗争;那么在现在,就容易出现这样的人,他们为着取得名誉和地位而入党,他们在入党以后,不去支持群众的利益,反而妨害群众的利益。诚然,这样的人在我们党内是极少数,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个事实。为提高党员的标准而斗争,这是当前党的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8]这说明我们党已经开始站在执政党的立场上思考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如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从而确保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先进性。
(二)九大、十大党章:党的思想建设出现严重混乱。
九大是在“”的高潮中(1969年9月)召开的,九大党章仅有12条,文字表述极为简单,突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无产阶级“””,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九大党章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做了错误的、不科学的论述。
总的来说,在““””时期召开的两次党代会及其制定的党章,是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制定出来的,完全背离了毛泽东过去几十年所坚持的正确建党思想。这就必然在全党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和“左”的政治狂热,严重削弱了对党员干部进行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教训惨痛。
(三)十一大党章:思想建设的进步与徘徊。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大。十一大党章在总纲部分强调要大力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和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防止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任何特权,同资产阶级思想和作风做坚决的斗争;强调“党员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党的纲领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10]。在条文部分全面规定了党员的8项义务,贯穿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第19条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中,还明确规定了“领导党员和非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路线的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11]的内容。这些修改无疑都是积极的和正确的。
但是十一大党章在总纲部分继续沿用了九大、十大党章关于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特别是关于毛泽东思想的错误论述;继续沿用了九大、十大党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无产阶级“”的性质以及“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错误论述;继续沿用了九大、十大党章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错误论述等,这些又是错误的。
十一大是在毛主席去世和粉碎“_”以后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党代会。由于党的领导层还没有实现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当时还不可能一下子从“”的“左”倾路线和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中觉醒过来,更不可能系统地纠正九大、十大错误的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十一大党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既体现了一种努力向前、稳定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面貌,又暴露出对“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的迷信与固执。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党章:不断深化对党的思想建设规律的认识。
(一)十二大党章:为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党章奠基。
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十二大。十二大党章在加强思想建设方面的主要创新点是:第一,根据七大、八大党章的历史经验,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系统地科学地阐述了党的性质和最高理想、奋斗目标、党的指导思想、党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三项基本要求等,形成了一个内容充实的总纲;第二,对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党员的8项义务、8项权利的表述更加严谨科学;第三,专列“党的干部”一章,明确提出了干部的6个基本条件。
十二大党章专门针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三项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其中第二项要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要永远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要制定和实行能够体现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建国以后30多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搞特权搞腐化、脱离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是最大的危险。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教育全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十三大提出了10条党章修正案。
(三)十四大党章:对党章总纲进行重大修改,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建设的内容。
199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十四大党章在思想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一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充分肯定了这一理论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把这个理论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式写进党章,并且表明这是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长期坚持、绝不能动摇的基本路线。三是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政治命题,这对全党来说又是一次重大的思想变革,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四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基本要求进行了重大修改。
(四)十五大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五大。十五大党章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和邓小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新理论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把邓小平理论正式写在党章上,确定为党的旗帜,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升华。在十五大党章起草过程中,江泽民就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在邓小平逝世后,我们全党,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风险,都不动摇。”[13]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又明确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十五大无疑将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14]现在,邓小平理论已经成为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
(五)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的又一次完善。
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六大。十六大党章最为引人瞩目的修改,是对总纲第一段(关于党的性质和最高理想、最终奋斗目标)的修改;其次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补充和完善,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单列一段加以论述[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命题,它进一步深化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把这个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有利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增进党的团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六)十七大党章: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倡导理想信念教育。
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大党章修改的主要亮点:一是在总纲第七段增写了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6]这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丰富和完善。二是在总纲第八段增写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17]这段文字,这是总结改革开放29年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政治结论,它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回应了党内存在的各种思想疑虑。三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总纲部分增写了第14段和第17段,同时大幅度修改了第15段和第16段。在先进文化建设这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民”的重大命题。同时提出“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18]四是在党章第三条(党员义务)增加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在党章第34条(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也增加了“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的论述。[19]这实际上是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思想道德和政绩标准。
总之,从十二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章程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这是党的历史上党章结构最稳定、体系最健全、理论创新最活跃的一个时期。党章在十二大奠定的框架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经过五次党代会的反复修订,现在已经日臻完善,对党的思想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2][3][4][6][7][8][10][11]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22;33;74;177;193.
[5][12]范平,姚桓。中国共产党章程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0;36.
[13][14]李君如。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7:353;353.
[15][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6;。
大学思修论文篇四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在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尝试借助新兴媒体指引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创造性运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
作者简介:郭玉华,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人治到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方式不可逆转的趋势。经过建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十分紧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客观要求。
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任务。《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的探讨指明了方向。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内容对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构成、价值、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自觉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基础性引导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发展的历程内容对大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法治在中国社会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历史背景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对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统领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的、总任务、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养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综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开展研究,既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题中之意。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
从词语构成上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为对象,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题内容的词语。科学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要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的英文是“ruleoflaw”,意为法的统治。黑格尔是真正把法与”理念“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提出,“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法的理念是自由”。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国内多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使用。如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2009)、喻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2012)、杨亚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2011)等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了较系统界定。学者张元、张文显、李泽龙等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价值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等作了分析。王会军在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中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做出了分析。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指导思想和学界研究成果,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民主观、法治观、公平观、正义观和基本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五大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反映和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功能、性质、价值取向、目标和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活动的指导思想。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相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为特定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培养目标和内容有别于法律知识教育,培育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
1.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与公务员、工人、农民等群体相比,校园是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读书、求知是大学生的主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乐于接受新事物,又缺乏独立辨别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必须紧紧抓住学校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灌输与现实阐释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德育资源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与中国法治建设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改进建议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对比分析。
2.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任务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价值和伟大目标,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二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及其对执政党、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要求,做一个知法、守法、善于用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公民。三是帮助学生自觉树立尊重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意识,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联系的必然性和科学性,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四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水平,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以“概论”课为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一些地方尝试的专题式教学、重视课堂实践、运用微课、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中的精神要求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培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的重要任务,通过理论讲授、历史分析、时政研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概论”课中直接涉及法治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理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等问题的分析中,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法的阶级性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一是要正确认识法治与人治在理念、价值、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自觉形成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二是清楚了解法治建设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执政党的法治思维、公民的法治意识的联系,对法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了解。三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自信。
(二)借助新兴媒体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人们了解和传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中也应该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使理论讲授更接底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一是通过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跟踪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进展。二是通过新兴媒体将国家法治建设形势政策文件和进展与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定信心。三是对社会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正面积极的学法、用法、尊法、守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扩散,传播正能量,树立典型标杆形象。四是对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思维缺乏的典型事件和案例,尤其是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三)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来说,社会实践活动也必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通过主题演讲、主题晚会、观看主题视频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内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辩论会等形式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展中的主流和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通过社会调研、参与普法宣传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来,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觉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大学思修论文篇五
作者简介:吴燕,女,(1984.02-),籍贯:南阳,学校(或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10级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方向)。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新的深刻的革命,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而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选择。劳动和贡献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自己的生活不断前行。
关键词:劳动;贡献;人生价值。
一、当今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现象及原因。
(一)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现象。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享乐;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职位高低;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金钱和权力;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其实归根结底,劳动和贡献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我们能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比如:现在的相亲栏目其实就是拜金主义倾向,另外选秀节目让多少少男少女想一夜成名。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诸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高中生跳楼,大学生杀人或自杀等等。从个人到企业,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我们的人生观人生价值出了问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腾飞的三十年,经济发展了,但是有些人的价值观在逐渐迷茫。在中国历史上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独尊儒家,到南北朝的玄学,到唐宋的佛学到明清的朱明理学等等。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他的所谓的主流思想,我们今天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需要适应这个时代,需要适应这个社会。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个人一时的挫折,就做出悖逆于我们主导价值观的事情。
(二)当今中国出现价值观扭曲的原因。
1、外来文化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各种目的,以影视,电台,书籍等各种媒介不断向中国输出他们所谓的“绝对自由”、“尊重人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今中国,个体文化日渐盛行,群体文化难成气候;不择手段追求个人成功。
2、社会的转型。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市场经济要求对以往一切价值给予重新定位,时代的变革冲击这人们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另外,法律正治制度的不完善也给了放纵私欲的社会土壤,不过相信这一切会慢慢改变,因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
3、生存压力的加大。在中国成功的机会不少,而梦想成功的人更多,这也直接导致了从小孩入托、升学、就业到加薪、跳槽乃至创业,竞争和压力无处不在而且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排他和利己已成了人们的本能反应,财富和享受似乎已成为了人们活着的终极目标。
4、改革的阵痛:下岗。亲身经历失去对自己至为珍贵甚至赖以生存的东西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会给很多人的心灵带来巨大而持久的创痛,当这种心理状态和生存条件长久地不能因为重新获取而得以改善时,人们数年间建立起来的价值框架会在顷刻间坍塌,从最初的压抑、自卑、失望和痛苦会逐渐演变成愤懑、怨恨、放弃和富有攻击性。这种态势下的无业人员已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更遑论让其保持良好的人生信念。但是,这并不是说改革开放不好,改革使一些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他们只所以对社会愤怒是因为这一部分人没有适应时代,没有适应改革开放。改革的势在必行和理由我们已经从邓小平理论中可以深刻的认识到。
二、人生价值评价的特征。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是判定人生价值有无和大小的尺度。其主要特征在于:(一)客观性。它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反映了一定社会集体的共同利益。它不依个人的主观臆断为转移。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实际上是对社会和他人评价的认同。(二)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们都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中生活,由于各阶级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因此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价值标准。概括地说,剥削阶级是以拥有钱财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或家庭出身的贵贱为标准的。这是剥削阶级本性的反映。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时,深刻地指出:在他们看来,“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的”。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与剥削阶级是完全相反的。无产阶级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为评价标准的。这个标准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人类解放、社会进步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三)相对性。由于评价主体的实践经验、评价环境以及评价时怀有的情感、理想、意志和目的的不同,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同样的价值对象被评估,在具有各方面差异和特殊的个人评价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这既有个体的价值立场问题,又有个体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念问题。评价及标准的反差现象正好体现出人生价值评价的相对性特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今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
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朴实而具体地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正是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可以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事实上,这个“荣辱观”阐明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即人与国家、人与人、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此引导人们按照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醇化社会风尚,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更是明确的指出了劳动和贡献应该作为我们心中的价值观。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标准和以基本评价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
在一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多种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统治者所倡导的对社会文化体系和个体行为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对生活在社会中所有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文化、文明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核心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支配和调节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其他价值观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内容。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定的领袖、政党或某一集团的代表人物根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展趋势,根据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状况等提出来的。任何一个民族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和稳定社会、抵御干扰、推动发展的力量主要靠社会核心价值观来激发。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把人民群众确立为最高的价值主体。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四、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劳动和社会贡献。
(一)人生价值评价的历史(劳动)。
考察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我们发现它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到前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程。原始社会人们以劳动为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最能劳动、最会打仗的人就是最有价值的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出现了阶级分化、私有制和剥削,使得社会上一少部分人能够不通过劳动而获得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因而劳动被看作是下贱的事情,劳动者则不被看作人代替劳动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主流标准是等级和血统。这时谁的地位愈高,谁的价值就愈大。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它不承认任何等级关系,只承认等价交换原价。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因此,金钱代替了等级和血统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主流标准在这种社会里,一个人有了钱,也就有了价值,钱越多,价值也就愈大。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社会贡献)。
马克思主义把人看成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为离开社会和集体,离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无所谓“价值”的。并强调“价值”是客观事物对其他人需要的满足,即对其他人的有用性。因此,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价值,不是指他对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而是指他的存在和活动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一般来说,人生的价值表现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不管任何时候,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必须从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与社会对他的尊重和满足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但是,这两个方面又有着不同的作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是第一位的东西。如果离开了它来侈谈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像离开源泉去谈论流水一样不现实。(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3]吴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探析》载于《学术交流》(哈尔滨),1998年第5期。
[5]吴贵春(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大学思修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我们每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在学业方面,要不断加强学习,在思想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也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要素。现如今,不良的社会风气危及校园,导致众多学子迷失方向,纠正这一不良现象任重道远。学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之才应负有重要的职责。
关键词:思想道德;社会风气;公民道德规范。
《易经》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句话,也是作为清华大学校训的重要话语。它的意思是自然界的运动刚劲有力,相对于此,君子的为人处世,也应该像天一样,不断求得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增强美德,海纳百川,容载万物。这句古话教会了人们要怎样做人,要有怎样的修为。因此,“厚德载物”便成为我国文化的精髓要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知识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技巧与本能,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据调查: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书本为4.5本,韩国年人均为11本,法国年人均为20本,日本年人均为40本,以色列年人均为64本。犹太人将读书看作是“甜如蜜”的事情,每一个小孩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就会让他们在《圣经》中感受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多读书,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培养我们的智力,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问题时,能不断克服困难;而且对一个人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完整的人格素质、道德修养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德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应先从“德”开始。
首先,我们做人要正直、光明磊落。这要求我们对一些“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行为予以坚决摒弃,虽然这类人也能生存,但没有梦想,就失去了人生方向。其次,做人要重视“仁德”。儒家学说以“仁政”为治国理政思想,这是儒家学派的最高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学派的最低层次理想,从这可以看出,言谈举止符合规矩道德规范是仁德的一种体现,仁不是先天存在,而是后天“修身养性”的结果。最后,做人一定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吾日三省吾身,从自身不断检验修养品行,做人重视全面发展。我们经常提及“白富美”这一词,对其最新解释为:“洁身自好为白,经济独立为富,内外兼修为美。”那么,内心完善和外在优秀这就是对自我提升的最好的诠释。
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也是建立健全人格的关键节点。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道德败坏的问题层出不穷,比如:考试作弊;评奖学金投机取巧;看见摔倒老人不搀扶;看见司机碾过小孩身体不予施救,等等。这些事例在我们身边经常在上演,我们也在拷问着自己的良心,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归根结底,由于现在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资源很丰富,父母不愿意让子女受苦,从小被家人娇惯,导致整天无所事事,对父母辛苦赚来的钱任意挥霍。现在,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普遍是让他们上很多兴趣班,弹钢琴、唱歌、跳舞等,抱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最终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校园道德缺失尤为严重,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恶意制造贫困证明评定助学金,等等。
建设和谐的校园,首先要从人格道德开始,建立诚信档案,处理好学校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校园的安定依靠道德的约束力。诚信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道德规范只有深入民心,才能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当然,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做人的榜样,对其做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健康心态,身心共同发展的孩子才是社会教育的宗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通过理论和实践,认真体会思想道德修养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我们内心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克服不足,不断反省自我。
第一,加强课堂中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工作。在学校理论课的学习中,应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第一位,从最基础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入展开,让思想修养深入每一位学生心中。在实践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结合社会中的实例,比如“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甘孜州菊美多吉等这些正面例子,给予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而如药家鑫案件和复旦大学投毒案,则折射了道德思想缺失的事例,也必须从负面的例子来教育学生。
第二,重视校园课余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墙上设立道德教育专栏,用每周的海报对学生思想素质进行渗透,教导他们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校经常开设学术讲座,与著名大师进行互动,不仅对自身道德素质有全方位的提高,而且从中体会道德修养在未来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
第三,乐于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的意思是看见贤人,我们要向他看齐;如果看不见贤人,我们要检查自身。我们做事要按照道德规范的标准,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多为他人着想。
第四,在生活中锻炼自我。道德修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把道德教育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同学朋友中互相勉励,互相监督,促使共同进步。
第一,努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甚是重要。“美丽中国――五位一体”发展,社会进程也关乎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政治方面,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文化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生态文明方面,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城市湿地保护区等;社会建设方面,要多考虑民生工程,加强市政建设,为百姓和谐安定的生活不断努力。
第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精神文明建设中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举办的活动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教会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让学生从优秀传统观念中学到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性。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努力学习,磨炼自己的意志,成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才是我们教育最终的归宿点。
五、结语。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理想应该切合社会发展,符合我们自己实际需求,应该明确我们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胸怀大志。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修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夏伟东。道德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小平。面对道德冲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大学思修论文篇七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科目。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思想道德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即,教师提出教学主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比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一种比较客观、科学、理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潜意识之中,一个阶段过后,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情景剧表演,即,教师给定题目,学生组建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故事,展现出符合大学生良好形象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到道德修养,需要时时刻刻在身边学习提高。
(二)校园文化活动多彩化。
高校的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可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术讲座,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学校的感恩教育、意志教育、明礼诚信教育、举止文明教育、国学素养教育,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高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西部支教服务活动,让学生进入社会中去,提升自己素质能力。
(三)网络媒体模式新颖化。
网络媒体具有高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内容大的优势。高校应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利用。利用网络拓展德育空间,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需要,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颖化,更快捷更高效的进行道德素养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微博、qq群,开设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法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通过教师对网络上大学生的困惑、疑难、心理障碍等进行有效引导和疏通。并加强网络德育教育的合理组织和控制,增加学生的网络参与度,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构建高校道德工作的新平台,在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避免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正面典型事迹身边化。
对于正在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身边的先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提高自身修养。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从高考的压力下面走来,使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多少感觉到进茫,这时为他们树立恰当的榜样,来引导他们融入大学生活就显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说,将科技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学长作为榜样,在新生中扩大影响。这样,定程度上会带动很多新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从而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五)结束语。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中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的前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必将深植于每个公民心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小事抓起,从点滴人手,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科学文明的社会方式,公民道德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人人为公民道德建设出力,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思修论文篇八
理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吹闲谈大学生的理想计算0301姚伦庆理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吹响生命的号角。诗人流沙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人生路途漫漫,有说不清的驿站,有讲不完的故事。但,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到达了终点站,从而在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划上个句号。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谁也不敢轻易的说: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没有了理想。但,我们对理想的认识深刻吗?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为什么样的理想而奋斗着还是徘徊着?还是挣扎着?理想是什么?其实所谓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对明天的一种良好愿望。理想不同于幻想。理想一般都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它催人奋进,给人以动力。只要经过奋斗,就有可能实现。而幻想则是一种“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它使我们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浪费时间,自然于事无益。而现在的我们就是没有把握好理想与幻想之间的度,从而模糊了前程的视线。当我们从踏入大学的门槛,我们的意识就上升了一个档次,就不再是原来稚气的理想,肤浅的认识。但是,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都严重的体现出理想与幻想之间的度,把握失调。周总理读书时的理想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我们中的许多大学生呢?虽然都很渴望拥有周总理的伟大理想,雄心壮志。但,整日躲在宿舍,就是为了闭门造车吗?宿舍的电脑游戏就是那么的迷人吗?“身在曹营,心在外”的观念就那么的浓厚吗?看来大学生的阿q精神,简直就可以把鲁迅从旧中国带到现代来,驾御着文学的殿堂。上了大学,大学生经常出现夜郎自大的心理。看来,空想主义又会把这些大学生带入封建社会,会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辉煌的历史?只有,他们才知道自己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大学生经常认为自己的意识已经比中国的八亿农民高了一个大档次,相对其它的五亿文化分子,自己似乎也还不赖。正是由于他们有这种观念,很轻易又把他们的理想追求度下降了多少个百分点。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将主宰着21世纪的发展,改写新的历史。年轻的力量,却是混淆了空想和理想的定义。空想就如同虚无缥缈的浮云,一切都捉不住,让机会和机遇与我们擦肩而去,人生就变得乏味。而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描红线,贯穿我们的生命的始终。如同大海里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黑暗中前进。让我们的人生充满着激情和斗志,点缀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从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志士仁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今天,是昨天父辈们用蘸着鲜血的理想建成的;明天,更需要我们用蘸着汗水的理想去创造!当今的大学生,虚度光阴多如牛毛。而那些把握自己人生理想的学生则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古语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偶尔有些大学生看的是发了霉的“黄色”书,看的是引诱他们怎样非法获得财富的犯罪道路。每天虚度着过日子,就为着实现他们的所谓的理想。问当今上课认真听课的大学生有几个?他们可以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流了多少汗水和血汗。只知道自己去逛街掉了根脚毛,去所谓的桑拿沐足丢了胡须。哪里还记得他们的父母姓什么。看来,只有重修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名字。他们的理想已经变了质,已经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味道。他们荒废了学业,不仅累了自己,还害了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失去了理想,生活就会失去光彩。生命就会枯萎。山溪的理想是大海,泉水的理想是池塘,幼苗的理想是栋梁。怎么样才是大学生的正确的理想?才是我们所渴望,所追求的呢?知识!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理想的推动力。当我们进入了大学的门槛,就得不断深化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四有”新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可以向着更崇高的理想进军,可以朝着更高的山峰攀沿。当我们的知识到了一定档次,我们可以考研,可以考博,可以……。这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要为理想奏凯歌,我们要为理想而奋斗,我们要为理想编织安徒生般童话故事。高尔基曾写过:《理想的阶梯》,就是最好的表率。而知识就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理想最基础的基石,它改造我们的意识,酿造我们的人生。我们大学生的理想就根本需要:知识!虽然,当今的“四有”有点模糊认为是“有车、有款、有房、有型”,但,也是个目标,也是指引着我们奋斗的目标。不过,大学生们千万不要为了这些目标,也就是所谓的理想而采取了不理想的手段,那么监狱的大门可是为我们敞开着的。我们要努力掌握的还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的理想,让我们的理想走上正确的方向,也使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而那些迷茫在知识门前的人就会比起我们来,暗淡了许多。想做什么样的大学生?我想,你们的理想已经让行动告诉了你们。享受知识,就是你们行动最好的体现。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我们需要努力学好知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扬起我们的理想风帆,为我们的人生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使枯枝长出新叶,沙漠变成绿洲。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阳光,合起来就是一轮太阳,就是一个春天!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纤维,织起来便是一叶巨大的风帆,就可以推动祖国的航船前进。我们是龙的传人,是华夏子孙,是五月的花海,我们应该用青春拥抱未来。前方,是新世纪的曙光,是我们的用武之地,我们正当青春年少,应该以超越古人的雄心壮志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灿烂的理想之花。用拼搏的双手去开拓祖国美好的未来。响生命的号角。诗人流沙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人生路途漫漫,有说不清的驿站,有讲不完的故事。但,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到达了终点站,从而在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划上个句号。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谁也不敢轻易的说: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没有了理想。但,我们对理想的认识深刻吗?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为什么样的理想而奋斗着还是徘徊着?还是挣扎着?理想是什么?其实所谓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对明天的一种良好愿望。理想不同于幻想。理想一般都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它催人奋进,给人以动力。只要经过奋斗,就有可能实现。而幻想则是一种“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它使我们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浪费时间,自然于事无益。而现在的我们就是没有把握好理想与幻想之间的度,从而模糊了前程的视线。当我们从踏入大学的门槛,我们的意识就上升了一个档次,就不再是原来稚气的理想,肤浅的认识。但是,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都严重的体现出理想与幻想之间的度,把握失调。周总理读书时的理想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我们中的许多大学生呢?虽然都很渴望拥有周总理的伟大理想,雄心壮志。但,整日躲在宿舍,就是为了闭门造车吗?宿舍的电脑游戏就是那么的迷人吗?“身在曹营,心在外”的观念就那么的浓厚吗?看来大学生的阿q精神,简直就可以把鲁迅从旧中国带到现代来,驾御着文学的殿堂。上了大学,大学生经常出现夜郎自大的心理。看来,空想主义又会把这些大学生带入封建社会,会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辉煌的历史?只有,他们才知道自己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大学生经常认为自己的意识已经比中国的八亿农民高了一个大档次,相对其它的五亿文化分子,自己似乎也还不赖。正是由于他们有这种观念,很轻易又把他们的理想追求度下降了多少个百分点。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将主宰着21世纪的发展,改写新的历史。年轻的力量,却是混淆了空想和理想的定义。空想就如同虚无缥缈的浮云,一切都捉不住,让机会和机遇与我们擦肩而去,人生就变得乏味。而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描红线,贯穿我们的生命的始终。如同大海里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黑暗中前进。让我们的人生充满着激情和斗志,点缀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从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志士仁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今天,是昨天父辈们用蘸着鲜血的理想建成的;明天,更需要我们用蘸着汗水的理想去创造!当今的大学生,虚度光阴多如牛毛。而那些把握自己人生理想的学生则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古语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偶尔有些大学生看的是发了霉的“黄色”书,看的是引诱他们怎样非法获得财富的犯罪道路。每天虚度着过日子,就为着实现他们的所谓的理想。问当今上课认真听课的大学生有几个?他们可以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流了多少汗水和血汗。只知道自己去逛街掉了根脚毛,去所谓的桑拿沐足丢了胡须。哪里还记得他们的父母姓什么。看来,只有重修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名字。他们的理想已经变了质,已经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味道。他们荒废了学业,不仅累了自己,还害了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失去了理想,生活就会失去光彩。生命就会枯萎。山溪的理想是大海,泉水的理想是池塘,幼苗的理想是栋梁。怎么样才是大学生的正确的理想?才是我们所渴望,所追求的呢?知识!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理想的推动力。当我们进入了大学的门槛,就得不断深化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四有”新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可以向着更崇高的理想进军,可以朝着更高的山峰攀沿。当我们的知识到了一定档次,我们可以考研,可以考博,可以……。这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要为理想奏凯歌,我们要为理想而奋斗,我们要为理想编织安徒生般童话故事。高尔基曾写过:《理想的阶梯》,就是最好的表率。而知识就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理想最基础的基石,它改造我们的意识,酿造我们的人生。我们大学生的理想就根本需要:知识!虽然,当今的“四有”有点模糊认为是“有车、有款、有房、有型”,但,也是个目标,也是指引着我们奋斗的目标。不过,大学生们千万不要为了这些目标,也就是所谓的理想而采取了不理想的手段,那么监狱的大门可是为我们敞开着的。我们要努力掌握的还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的理想,让我们的理想走上正确的方向,也使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而那些迷茫在知识门前的人就会比起我们来,暗淡了许多。想做什么样的大学生?我想,你们的理想已经让行动告诉了你们。享受知识,就是你们行动最好的体现。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我们需要努力学好知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扬起我们的理想风帆,为我们的人生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使枯枝长出新叶,沙漠变成绿洲。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阳光,合起来就是一轮太阳,就是一个春天!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纤维,织起来便是一叶巨大的风帆,就可以推动祖国的航船前进。我们是龙的传人,是华夏子孙,是五月的花海,我们应该用青春拥抱未来。前方,是新世纪的曙光,是我们的用武之地,我们正当青春年少,应该以超越古人的雄心壮志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灿烂的理想之花。用拼搏的双手去开拓祖国美好的未来。
大学思修论文篇九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及行为存在的不良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以德治国的思想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德治提高到与法治并举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报告。道德建设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
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江泽民在谈到德国前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
[2]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
刚进大学,满眼都是好奇,看什么都是新鲜有趣的,就连大学的学习,也觉得比高中时灵动有趣多了.然而,几个月过后,新鲜感已荡然无存.心中再也激不起一点点的涟漪,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枯燥和内心的空虚,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渐渐的开始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而高中时代又会成为我们的美好回忆,那充实的生活,那明确的目标,那坚定的脚步.而现在,我们就像那没了方向的帆船,在无边的大海上漂泊,多么渴望灯塔的指引和导航。
就在我处在迷茫的时候,她走进了我的身旁,更走进了我的心间。她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重要的是,有我们的激情澎湃的熊老师——您,您上课总是提前几分钟到教室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您总是严格地要求着自己,当然也包括我们咯,您总是无怨无悔地教给我们您几十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您上课的时候可以忘记下课的铃声,全身心地投入的您的教学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且您是我大学这一年来第一个这么负责的老师,第一个这么为学生着想的老师,我从心底里佩服、敬仰,真的!是您让我懂得了在大学学什么(学习为人处世、培养科学思维、努力培养实践创新精神的意识与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广泛学习书本知识、培养健康身心、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工作习惯、培养良好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大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理念(博学多思,成为思考型人才、沉着冷静、处事不惊、安全第一,发展第二、与人相处,以和为贵、万不得已才可与人相争,且应坚持“六有”原则:“有理,有利,有力,有赢,有节,有备”、求实务实,注重实效、努力培养自控能力)、大学生怎样谈恋爱(何时谈恋爱、不能速战速决、应对双方綜和测评,依次考察、文明恋爱、正确对待分手)、应对双方綜和测评(品质、性格、才能、身体、经济条件、相貌)、其他等等,另外还有就是告诉我们将来怎样和我们的上司相处,如何获得我们上司的赏识,更重要的是您在最后几节课跟我们讲的法学基础知识,这让我们懂得了法的概念,法的特征,法到分类等等,在这里我想说:熊老师,您辛苦了啊!!谢谢您!!
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法律层面,使我们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在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掌握我国宪法和其他部门基本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树立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律素质,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律已,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适应社会法治化的需要。
其实我在以前就挺期待大学里的政治课了,因为言论上更自由,思想更开放,可以想啥说啥。而您这个老师并没让我失望,根本不照本宣科,有自己的感想,自己的见解,很喜欢您的课。还记得您的一次课都是那样的实在。还记得自己曾那么执着于教师这一职业,那么坚信自己一定会当一名老师。可当成绩出来时,却又很坚决地放弃了,不强求了。然后发现原来死党说的我没心没肺是真的,曾那么爱着的一样事物,我可以就那么轻易地放弃,无所谓的挣扎、无所谓的挽留。简单的写下目标:在以后的时间里留一部分出来做自己喜欢的小物品,找个与自己有共同想法、共同理念的人,在26~28岁中将自己豁出去,然后拥有自己的事业,取得自己应有的成就。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我们必须不断鞭策自己,珍惜大学生活,努力学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还是要谢谢您——熊老师!
机电1101班李参。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一
人生环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它很复杂,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大学生做为时代的一个人才主力军,对人生环境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地位。大学生既有梦想,又有追求,同时又有一些自负.担心.恐惧与迷茫.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
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这是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
从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就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特长.优势劣势有正确的把握.
2.良好的交际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
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并没有掌握,所以你必须重新学.
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有人说大学生在二十八岁以前吃专业饭,二十八岁以后靠人脉吃饭.无形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际交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决不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
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能力。
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
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
4.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态,善代挫折。
勇于面对是良师,是益友,因为挫折与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当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一定会有许多不适应,加上工作的压力与挫折,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点?就需要自己的调整与勇敢面对.
对自己不满得人和无加以客观的对待,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发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勇敢面对,并从挫折中汲取教训,自己才能吃一趼,长一智.以后才会有长途的发展,才有进步.
5.拥有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长处.
人们都说要样样通,更要几样更通,坚决反对样样通通,样样松.由此可见,一技之长是必须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那么他们肯定会有自卑心理,觉得技不如人.
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经营自己的短处回是你的人生贬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灵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士.
6.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
在社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竞争有善于竞争。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社会,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参与竞争能力。
正确认识竞争,正确的竞争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必不可少。正确的竞争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竞争。
正确认识合作,合作是某几个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合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团结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
7.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国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要有“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的信念“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达完美。”伟大的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
现在有四种不同的:一,光宗耀组型,考取功名,为家族增光,显耀四邻。二,自我奋斗型,时时处处为自己将来的美好前程着想,这类人没有丧失自我,但过于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三,为他人活者型,这类人富于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为历史所赞颂。四,为国增光性,这类人把子自己的出发点建立在国家的兴旺上,名族的兴盛基础之上象年轻时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无规不成方圆,但规则又离不开道德的维护。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败只地,良好的道德修养遇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形式,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协调,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总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一个新新力量,也是时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泽东说过“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上的论述是所必须具备的,但是一个大学生只有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为的大学生,武装自己,随时迎接时代的挑战吧。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二
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大学思修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深刻认识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大学思修让我认识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品德的根本,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大学思修让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大学思修中,我学到了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最后,大学思修让我认识到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在大学思修中,我学到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包括:道德观念淡薄、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标准模糊等方面。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危害。
总之,大学思修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让我认识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认识到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三
摘要: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根据自我生活的体验,在人的生存以及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自我心理倾向。是人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每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把握自己的一生,使生命的过程更有意义。在不同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人们以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着。大学生应树立开拓创新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埋头苦干的人生态度,树立诚实谦虚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情感和意向三方面的构成要素。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直接影响到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有密切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态度是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有多个,第一种是奥尔波特对态度的定义。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第二种是克瑞奇对态度的定义。他的定义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第三种是弗里德曼对态度的定义。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解释,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
2.态度的形成。
2.1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从”;第二个阶段是“认同”;第三个阶段是“内化”。所谓依从是指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在一个人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依从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一个人早期生活中,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从这个阶段。所谓认同是指一个人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与心目中榜样的态度相一致。而内化对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每个团体都有规则,明确或者模糊,但团体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制定规则,这就要求团里中的人都应该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期望来行动。
2.2人生态度的形成。人生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致的。例如当婴儿出生在一个家庭后,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他的期望,父母的举止言行,家庭对他的各种影响,对他都会有非常重要作用。这就促使他形成某种固定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他形成按照一定的行为准则形成自己对待各种事物的的看法和态度。心理学家认为,一旦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形成后,便具有了种种特有的内在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使个体行为产生一定的预测性和倾向性。如果形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会促使一个人与生活保持和谐。反之,则会阻碍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3.影响人生态度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个人得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一定的社会影响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欲望,二是知识,三是个体经验。
3.1个体的欲望。一个人人生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欲望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证明,凡是能够满足个人欲望的对象,都能使人产生满意的态度。相反,对于那些阻碍目标的对象,都会使人产生厌恶的态度。这个过程说明欲望的满足总是与良好的态度相联系。
3.2个体的知识。人生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所学的知识接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对该对象所获得的知识直接影响一个人对某些对象态度的形成。例如,一个人阅读过某种科技著作,了解到原子武器爆破力的杀伤性,就会产生对原子武器的一种态度,这就是说态度的形成是受知识影响的。但是,并不是说态度的形成,单纯受知识的影响。
3.3个体的经验。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也与一个人人生态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实践证明,很多态度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例如,重庆人喜欢吃火锅的习惯,就是由于长期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态度。
4.人生态度的功能。
人生态度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等等。
4.1人生态度的社会性判断。态度的稳定性表现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旦形成,便成为一个人的固有和习惯,从而构成了一个人个性的一部分,使人们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持有一种固定的看法。例如,在习惯上,人们往往认为重庆人豪爽而淳朴,上海人计较而精明,这种习惯性看法往往会阻碍一个人去正确辨别个性差异,从而影响正确的社会性判断。
4.2人生态度与忍耐力。忍耐力即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后,对困境的适应能力或容忍力。这种忍耐力往往与一个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密切相关。例如,一个战士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因而他在战场上对待困难就会具有高度的忍耐力,即使是枪林弹雨,他都能历尽险阻,顽强奋斗。
4.3人生态度与工作效率。曾经认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越好,工作效率就会越高。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也表明高度的工作满意度可以带来高的生产效率。由此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员工的“满意--不满意”作为生产效率的指标,提出“双因素理论”。但是,后来经过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后发现,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5.人生态度对人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人生态度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人生态度影响着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效率,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课题了解,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拥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会积极参与竞争,正确面对风险与挫折,拥有极强的信心和意志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正确地处理苦乐、得失、生死、善恶。荣辱等人生矛盾,选择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的人生道路,做生活的强者。与此相反,拥有消极态度的人把生命中所有的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使人错误对待人生的矛盾,自以为是,或意志消沉,丧失人生奋斗精神。
5.1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以高度的人生责任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青年大学生应该努力树立的人生态度。作为大学生,要活得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真正活出个“人样子”来,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艰难险阻。在困境面前,有的人会放弃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对你也笑,你对它哭,它对你也哭。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当你觉得眼前的世界是一片光明,人们都在向你微笑的时候,就能忍耐挫折和压力,并设法战胜它。当你觉得眼前一片阴暗和灰蒙蒙,觉得人人都在与你作对的时候,别人在欢笑,你也会认为是对你的一种嘲笑,你的心情总是忧郁、惆怅,觉得事事不顺心。拥有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克服困难挫折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例如,求实务实的人生态度,以科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矛盾。因此,只要坚持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就会坚守自己的信念,朝着所制定的目标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邓亚萍个子矮小,尽管乒乓球打的好,却几乎所有教练都认为她不适合参加国家队。但是她到国家队不到半年,就荣获首个世界冠军,从此开始在乒乓球界称霸,到退役时,拿了18个世界冠军,囊括了两届4枚奥运会金牌,唯一一位连续8年世界女乒排名第一。其成功之道在于其三点感悟和人生态度。(1)处世心态一颗心:“决心、恒心、信心、平常心”。(2)人生感悟:实力,这是赢得尊重的唯一法宝!三、行动指南:任何事情从现在做都不晚!
为了打乒乓球,她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当年她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英语时,连26个字母混合写也都写不全,到最后却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以及到国家体育组织工作13年,大概30年的时间,从运动员比赛到从事国际体育组织工作,面对每一份新的挑战,她都在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指引下一一解决了!
5.2消极错误的人生态度阻碍个人自身的健康发展。消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否定人的积极能动性,以个人为中心,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消极的人生态度特点是认为人生无意义,对人生和社会悲观失望,得过且过,无所追求,以消极态度对待人生的人常把命运当做借口。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超越困境,更不会在身处黑暗之时努力去寻找光明。不但如此,消极的人生态度会使人停留在抱怨现状、缅怀过往、不思进取的恶性循环之中。消极的人生态度,使人无法正确了解人生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规律性,然而人生实践的过程就是人生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面对各种矛盾,不能消极地逃避,更不能被动地应对。我们需要正视人生矛盾,如果不能以艰苦探索的勇气去认识人生矛盾,以无所畏惧的胆量去解决人生矛盾,那只会阻碍个人的健康发展。
6.对学生不良人生态度的改变。
改变学生的不良人生态度或建立一种新人生态度虽然比较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有的教师采取强制命令,这最多也只能引起暂时表面上的改变,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情绪紧张和抗拒。只有当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对改变态度的要求有所认识,并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时,真正的态度改变才是可能的。教师可以及时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例如,在遇到新情况时教师预先指出情况的变化,提出改变态度的必要性,学生就有可能自己想方设法改变旧态度,并以新的态度适应新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去改变原有的态度。例如,当学生不喜爱某一门学科时,如果教师能组织学生参观或参加应用这门学科知识的活动,使他逐步理解它的重要性,并设法使之在学习实践中经过努力取得成功,他的态度就会逐渐改变。教师持续的要求和及时表扬是学生改变旧的不良态度形成新人生态度的前提。因为旧的不良人生态度是比较稳固的,因此要改变它,没有坚持不懈的要求和在有所改变时及时表扬是不行的。依靠集体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其效果往往更好。团结的集体对成员的态度有较大影响。
7.结语。
态度决定高度,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人生态度。凡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则恰恰相反,他们的失败,完全在于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别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失败者,往往不从自身的人生态度去寻找失败的原因,总以为他们的境遇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不知道,如何看待人生,全由他们自己的态度决定。他们不懂得成功是正确思维的结果,成功的要素掌握在他们手里。一个人成功与否,并不受人的其它因素影响,而受他自己的人生态度所制约。总之,大凡成功者,他们始终用最自信的心态、最乐观的精神,积极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有了积极的态度虽不能保证事事都成功,凡事心想事成。要想成功,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要有积极的态度。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四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
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法。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思想道德修养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窘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特性所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道理。
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谓这知。但获知并不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这门课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五
2、精采的寒暄本领很是须要,精采的人际干系。乐成=(尽力+时机)x人际干系。
与他人来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合作原则。人际来往是差异主体之间的交换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换的两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公道的好处,这抉择了在集团中你不单要利己,并且要利他。做到礼尚往来,投桃报李。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本领。
学历与技术并重的见识将会是一个潮水,我们必需有精采的实践本领,即很好的动手本领、
4、拥有一颗泛泛的心,泛泛心态,善代荆棘。
5、拥有一技之长,发挥本身的优点、
6、正确处理惩罚竞争与相助。
在社会正确处理惩罚竞争与相助的干系,做到既敢于竞争有善于竞争。面临日益变革的竞争社会,大学生应加强竞争意识,把握更多的科学常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参加竞争本领。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六
大学生做为时代的一个人才主力军,对人生环境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地位。大学生既有梦想,又有追求,同时又有一些自负。担心。恐惧与迷茫。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这是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从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就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特长。优势劣势有正确的把握。
2、良好的交际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并没有掌握,所以你必须重新学。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有人说大学生在二十八岁以前吃专业饭,二十八岁以后靠人脉吃饭。无形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际交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决不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能力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
4、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态,善代挫折勇于面对是良师,是益友,因为挫折与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当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一定会有许多不适应,加上工作的压力与挫折,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点?就需要自己的调整与勇敢面对。对自己不满得人和无加以客观的对待,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发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勇敢面对,并从挫折中汲取教训,自己才能吃一趼,长一智。以后才会有长途的发展,才有进步。
5、拥有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长处。人们都说要样样通,更要几样更通,坚决反对样样通通,样样松。由此可见,一技之长是必须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那么他们肯定会有自卑心理,觉得技不如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经营自己的短处回是你的人生贬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灵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士。
6、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在社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竞争有善于竞争。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社会,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参与竞争能力。正确认识竞争,正确的竞争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必不可少。正确的竞争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竞争。正确认识合作,合作是某几个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合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团结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
7、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面对国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要有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的信念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达完美,伟大的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现在有四种不同的:
一、光宗耀组型,考取功名,为家族增光,显耀四邻。
二、自我奋斗型,时时处处为自己将来的美好前程着想,这类人没有丧失自我,但过于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
三、为他人活者型,这类人富于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为历史所赞颂。
四、为国增光型,这类人把子自己的出发点建立在国家的兴旺上,名族的兴盛基础之上象年轻时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无规不成方圆,但规则又离不开道德的维护。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败只地,良好的道德修养遇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形式,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协调,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总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一个新新力量,也是时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泽东说过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上的论述是所必须具备的.,但是一个大学生只有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为的大学生,武装自己,随时迎接时代的挑战吧。首先,责任与理想联系在一起。理想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是人的主心骨。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基础,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就无从谈起;理想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七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历程,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为培养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育人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
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那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气”和“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虚事实抓,虚功实做,软件硬抓,软硬兼施,才能发挥最大效益。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由软变硬,才能真正做到软任务硬化,软意识强化,软指标量化,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设。在思想建设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在文化建设上,要始终突出思想教育的功能。(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宏观含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考察,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中分析,世界新科技革命大格局里研究。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自我封闭,不能自我循环。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中心:以自我成材为中心,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材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两个矛盾:学生自我期望值高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声很高,但一旦改革伤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娱乐设施的矛盾,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娱乐手段落后,许多学校周边文化是社会低俗文化(影视厅、歌舞厅),不能满足学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个压力: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经济压力,由于招生收费并轨,学校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占5%。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
家庭经济能力脆弱,难以支撑学生完成学业。就业压力,人才招录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竞争,担心自身才能和发展前程会被无规则的选人用人机制断送。
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到比较求真务实;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转变到国内寻求用才之地。
五个更多: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五个更多。
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成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
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就发展趋势而言,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酿成严重后果。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
主体性。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过份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
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的多样性。青年学生对成材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
(1)以学业为目标;
(2)以从事社会活动为目标;
(3)以出国、经商、赚钱为目标;
(4)对人生未来的发展没有正确目标。
时代性。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的时代特征。
不稳定性。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英模报告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
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败坏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我们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八
首先,是“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守护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满足自己必要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物质欲望,避免欲壑难填。在孟子看来,物质欲望不多的人,即使善心有一定的丧失,也不会丧失太多;而物质欲望很强的人,即使他的善心还能保存一些,肯定也不会保存太多。孟子非常强调过多的物质欲望对人生修养的羁绊,甚至损害。从生活经验来看,物质欲望过多,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不仅会损害自己的人生修养,对国家和人民也是灾难。其次,是“思诚”。要修养自己的德性,必须要“诚”。孟子把“诚”的地位提的非常高,认为是“天之道”,告知人们必须要追求“诚”,即“思诚”。善是人们追求“诚”的基石,要真诚地、专心致志地去发展壮大自己的善的萌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有善端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最后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道德的境界。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心伟大刚强的气,必须用道义去培养,而且不能有一点点的伤害,只有这样才能充塞于天地之间。我们在生活中对“浩然之气”的培养,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揠苗助长,而是需要在生活点滴中不断地积累,用一生去培养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气质。那些宁愿在艰苦地区工作,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民公仆,正是在践行“浩然之气”,传播正能量。
二、孟子思想要义对当今政治文化建设的启迪意义。
孟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孟子思想的最终目的,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进一步推广到政治中去,即“仁政”。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德性,让自己心中那个善的端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抵御一切的不正之风。同时,中国共产党员还应当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尽一个党员的应有职责。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如何把这种善心、仁的思想推向政治实践呢?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和先养后教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源远流长。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社稷和君主相比较而言,人民在社会中最为重要,是最有价值的主体。孟子对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认识,主要是看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与表达,这是构成君权的基础。人民是国家、君主存在的理由和唯一根据。国家、君主的设立,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所以,施政者的行为必须与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符合,竭心尽力为人民服务。孟子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不仅是理论,还有具体、务实的措施。孟子非常重视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并且还设计出一套具体的经济措施。孟子认为,普通的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民以食为天”,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和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如果因为统治者不体恤民情无法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导致人们铤而走险,等他们犯罪了再去实施刑罚,这就等于是设置罗网来陷害普通老百姓。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九
在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更是每位新生入学后的必修课程。如何从“思修”课的特点出发,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学院中的部分学生中做了一个关于“思修”课实践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对这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做出一次侧面的观察。
一、学生对“思修”课实践教学的看法及评价分析。
“思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更是每位新生入学后的必修课程。笔者以学院中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网络调查问卷76份,收回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82%。现就这份问卷的基本情况做一个阐述。
(一)对目前“思修”课的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的评价。
“你认为在高校开展‘思修’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否有必要”时,15.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69.6%的学生认为还行,7%的学生认为没必要,7.7%的学生认为部分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开展。当问及“你认为参加‘思修’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对自己的作用如何”时,22%的学生认为很好,75%的学生认为还行,3%的学生认为没多大作用。
(二)对目前“思修”课实践教学活动形式的评价。
针对这一块,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可多选)”,选项分别是参观访问、纪念日活动、社会调查、游览、社会实践、座谈会、专家讲座和讨论、看电影等,26%的学生选择是参观访问,19%的学生选择座谈会,23%选择专家讲座和讨论,72%的学生选择看电影,14%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28%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
当问及“你觉得‘思修’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当今社会的关系如何“时,68.5%的学生认为关系很紧密,21%的学生认为关系一般,10.5%的学生觉得关系较远。
二、本院“思修”课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目前“思修”课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较为满意,持认同态度的学生明显比不认同的学生比例高。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要想更进一步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相较于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教学管理制度而言,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建设还在摸索中,有待进一步的成熟。此外,相对于数量日趋增多的大学生人数而言,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开发仍处于较为短缺的一种状态,意味着可以采用的教学形式会相对单一,不太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凸显。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最终都是要用它去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即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亦如是。如果不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时代热点和特点,只是一味地采取同一种模式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话,那必然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实际的需要。
三、增强“思修”课实践教学实效的对策。
困难总是会客观存在,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放弃对“思修”课实践教学的逐步完善。笔者认为增强“思修”课实践教学实效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实践形式,力争做精做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实践形式,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第二,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完全成熟和独立,为了能更好地让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预期,因此,在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前制定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就变得非常有必要,让实践活动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在学生提交报告后,指导教师应通过仔细阅读报告,评选出优秀的调查报告,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提高“思修”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努力,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特点的实践教学道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61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