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作者的思想和文学才华赞叹不已。在写读后感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苔丝读后感篇一
感觉有点说不清读完《苔丝》的感觉了,好多的感情交织在一齐,有点窒息。
苔丝是个杯具,彻头彻尾的杯具。她家境贫寒,却美貌如花。对于一个自重的穷家女子来说,美貌就意味着麻烦。她吃苦耐劳,却时乖命蹇——初次打工就遇上东家德伯维尔的纠缠。年纪轻轻就失身,怀孕,拉开了她生活的序幕,亦成为她杯具的开始。人们的歧视,她能顶住,偏远处劳动的艰苦,她也不怕,和牧师出身的青年大学生克莱尔的相爱却压垮了她。新婚之夜,互诉心曲,都端出了自己人生中难以启齿的一段。对等的倾诉却没有对等的结果:苔丝不变初衷,依然怀爱,克莱尔则一反常态,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她。自此,杯具愈演愈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最后是,不堪刺激的苔丝杀死了德伯维尔,成了一个杀人犯——一个世所不容的美丽纯洁的杀人犯!
生即使失身,还有谁会责怪甚至不能容忍呢!何况她是不知情的呢。同时,苔丝成了旧思想的载体。作为一个女生,她得承受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当然,社会压力主要是道德方面的。苔丝遭遇强暴后,村子里的人认为她有伤风化,无不对她另眼相看。甚至,就是她自己也对自己不可饶恕,于是整天蛰伏在家里。她背负了历史的重荷。书中多次谈到她是贵族的后代,这也就意味着她承载了历史的思想及道德观念。她失身于德伯维尔的那段耻辱经历始终是她人生路上的巨大障碍。正是正因它,她迟迟不肯理解克莱尔的求爱。但当她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时,克莱尔却无法再理解她了。总之,她的过失在旧道德看来始终是不可饶恕的!
同时,苔丝也开始初步理解新的思想,这也就是她最终能走出自己的心理障碍的缘故。但或许哈代只是叙事般的描述一个故事,我不认为它仅仅是在叙说一种现象。苔丝的这种转变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不可遏制的冲击力。文中最后提到当克莱尔去巴西之后思想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理解了在以前看来似乎是有些荒谬的事实。或许,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或许,连哈代本人也对这种变革束手无策。于是,他创造了克莱尔这个人物来表达他的这种苦闷。幸好,哈代知道把这种情绪诉诸笔端,要不还真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呢!
当然,这些只是我感觉我们就应读到的东西,但我毕竟不是哈代那个时代的人,就作品本身而言,我无法评价它的社会好处,作品中让我感动的是苔丝和克莱尔的感情,用惊天地泣鬼神形容也但是分。尤其是在新婚之夜就得应对丈夫的离去,又有多少女生能够做到?苔丝爱克莱尔,爱得发狂。她爱得不仅仅是他的容貌,不仅仅是他的琴声,不仅仅是他能给他带来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爱的歌,连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她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牢记着,奉若神明。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克莱尔问伊兹,那个以前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正因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能够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虽说最后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幸福地生活在一齐,但他们的感情毕竟还是超越了尘俗,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或许,这种纯洁无私没有感染任何物质侵染的感情是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就应大力提倡的呢?当克莱尔远去巴西的那段时刻,对于苔丝来说能够是暗无天日了,但她对克莱尔的爱始终不渝。她不准任何人侮辱克莱尔,污辱他们那至高无上的感情。
也许有人禁不住会问:用那么仅有的一点卑微的骄傲去支撑昂贵的感情是否值得?是啊,在这个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呢,更别说要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了。资本主义思想冲击的不只是西方国家,还有东方国家,中国也不能避免。但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思想并存的年代,我们是不是就应思考一下,对于道德,我们究竟就应怎样去抉择?人生往往是无奈的,人不仅仅要看他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本意是什么,后者才是衡量道德好坏的真正标尺。
当然,《苔丝》的真正价值还有其艺术价值。整篇文章谋篇周密,结构严谨。文中多次运用伏笔,预兆和细节,还有场景的烘托,让主人公的形象鲜活起来。但这些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想或许我能够不予讨论。再说有那么多人在研究了,或许我没有必要再作这些无聊的笑料了。
苔丝读后感篇二
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口是张床,供你养息。
——莎士比亚。
这个寒假,我读了堪称世界人间悲剧的《苔丝》。《苔丝》是一部悲剧作品。小说女主角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劝说,跑到地主庄园去做工,被地主少爷亚力克奸污,怀着身孕回到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场当挤奶工,在那里遇上了牧师的儿子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他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不想却被丈夫所不容。他立即丢下妻子,独自去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力克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在父亲去世,母亲患病,弟妹失学,一家人流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信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力克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刺死了亚力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si刑。
苔丝的悲剧,说到底是一场社会悲剧。作者围绕苔丝及其一家人的悲惨遭遇,真实的描绘了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以后,个体农民走向贫穷和破产的悲惨画面。
苔丝是小说刻意塑造的一个动人形象,作者赋予她以劳动人民的一切优秀品质。她不仅姿色出众,而且心地善良,为人诚恳,勤劳俭朴,热爱生活。她虽然出身贫寒,家庭生活没给她带来什么欢乐,但她却无比热爱自己的家,对之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为了维护家庭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苔丝的高尚品质和反抗精神是应该受到赞赏的,但是又必须看到,苔丝毕竟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农民家庭里,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势必对她的思想意识产生这样那样那样的影响。苔丝从她妇女游行会上出场,到她在监狱刑场上丧生,前后不过五六年,但就在这五六年中,她却受尽了社会种种有形无形的邪恶势力的迫害和摧残,最后变成了可怜的牺牲品。她的遭遇可谓是惊心动魄,感人情怀。
《苔丝》诉说了一个19世纪的悲惨故事,这个人间悲剧将会留在我们的心中。我相信,这个人间悲剧会让许多人醒悟。
苔丝读后感篇三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篇小说了,可从次数上来看虽是第二次,实质上只能说是第一次,或者说是一次多一点点。
我第一次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才只是一个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读得也很粗略,那时,我对《德伯家的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己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出了他悲观的宿命论,主人公苔丝陷入悲惨境地,但她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与戏弄,最后走上绝路。但她走上绝路,绝不像某些低俗小说那样一味追求情节曲折而硬让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苔丝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她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责任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吉尔一样,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吉尔。
我所说的都是苔丝,也许你会问起安吉尔为什么会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而提出与她分居,他不是很爱苔丝吗?难道他对苔丝的爱并不是高尚的吗?那么,我要说,他是因为太爱苔丝了,他心目中的苔丝是如此美丽,如此善良,是一切纯洁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见,心目所想的苔丝有任何过错,他努力扼杀自己对苔丝的感情,他觉得那个属于他的苔丝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经不是他以前所深恋的苔丝,而是有着苔丝形貌的另一个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丝把往事告诉他的那个夜晚,也就是他们开始分居的那个夜晚,他曾梦游,抱着苔丝走到了树林中,把苔轻轻放在一口棺材中,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当时所一直重复说的那一句话:“死了,死了,苔丝,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个苔丝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绝情,他的弃苔丝而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当初最真最纯的苔丝。
至于亚历克,我不想多说,他给苔丝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对苔丝的爱,因为爱是高尚的,他对苔丝只有情欲可言,丝毫没有爱的根据。然而,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给她带来的打击而不纯洁,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都显得那么美丽。
苔丝读后感篇四
令人心疼的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脯将变作你的眠床,让你安睡!
——莎士比亚。
也许连上帝也嫉妒苔丝的美,所以让她的一生短暂而又黑暗……。
如果说简·爱的美在于倔犟顽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洁自然,因为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透明澄澈的蓝天,抑或如轻柔晶莹的白雪,虽然偶尔有乌云出现、有泥水溅污,但是只要乌云散去、泥水拂去,依然是最无瑕的蓝天白雪。
也分不清是苔丝的家族还是她的母亲把她推向地狱,但可以说,被德伯维尔奸污是苔丝不幸的开始。在此之前,她至少还怀有少女那甜美的梦想。但从那以后,她的世界变得灰暗。
而安吉尔的爱让苔丝一步一步走出苦痛的深渊,温暖了她的心。她曾多次想向他坦白她悲伤的过去,她希望他可以理解她,但始终没有找到机会说。
悲剧的高潮在于苔丝与安吉尔新婚之夜的到来,这是她命运悲剧的顶点——她遭到了抛弃。或许在此之前,苔丝还有一丝生活的希望,她相信安吉尔的爱和宽容可以理解她的无奈,原谅她的过去,抚平她的伤痛,但这一次的打击无疑具有毁灭性,她的希望彻底破碎了,她的世界彻底坍塌了,她的心也随之而死,只剩下一副皮囊。
虽然苔丝和安吉尔度过了最后几天美好的时光,可纯洁的苔丝的结局依然悲惨。苔丝真的是为自己的行为而死吗?不,她是为那虚伪的道德而死!她只是女流之辈,她挣不开命运的枷锁,所以只好为那可笑的道德思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经历深爱——离别——等待——惶——后悔之后,爱还剩下什么?是回忆?还是后悔?
苔丝的爱情拥有着那种遗憾的圆缺,这也成为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云。有时蓦地想起,心头便是一紧,接着便是欲哭无泪的惆怅。
漂亮是天生的,而纯洁则来自心灵。
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
如果你深爱一个人,那就爱她的全部,也包括她的过去,因为人总有许许多多的过去,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接受,你就永远不要走进她的内心,走进她那颗深爱你的心。
苔丝读后感篇五
苔丝已经走投无路了,克莱尔在新婚之夜决绝出走,她一夜之间沦为糟糠弃妇;当旧时的疮疤被肆意的揭开,她极力避免的剧痛并没有发作,但不可遏止的绝望却化作了昔日最甜蜜温柔的恋人手中的利剑,刺进她单薄的胸腔。
苔丝戴上厚厚的手套,走向打谷场。正低着头穿过小路,只听得一阵马蹄声。马上的女人连忙勒住缰绳,只见到如同发了魔怔一般的苔丝昂起下巴迎向自己。幸亏她及时停住,苔丝只是被甩带到路旁的草垛上。简赶紧跳下马,去扶瘫坐在地的苔丝。
“你还好吗?”简话未说完,脸色苍白的苔丝竟发出了嘤嘤的哭泣声,由压抑沉闷渐趋清晰,简不禁感到内疚,她蹲下身,握住了苔丝冰凉的双手。苔丝却毫无反应,只是自言自语:
“我该怎么办?克莱尔,为什么要抛下我?”
苔丝痛苦地紧闭起双眼,忽然睁开:
“啊!我是个满身罪恶的女人,我欺骗了他,我妄想摘取不属于我的果实。上帝把它变成了毒药,那剧毒,是我的报应哇!”
这时,简才知道她是谁,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被表兄玩弄,刚结婚丈夫却抛弃了她。不独此,乡邻的风言风语让简愈加气愤。简是一个聪明细心的教师,她不会莽撞地用自己的怜悯伤害苔丝,她催眠似的道:
“这哪里是毒药?这是上帝给你开的一剂镇定剂啊!”
“镇定剂?”苔丝的眼神开始不那么涣散。
“是啊,”简像对待她那患有自闭症的学生一样轻抚着苔丝的肩膀,温柔地说:
“冲动的激情不是爱情,是野兽的欲望;它们如同高涨的跳跃的火焰,烧焦飞蛾的翅膀。又像是七月的*粟,渗出罪恶的白浆;它们用靡丽魅惑的外表掩盖丑陋和凶残。但你看,再狂烈的火也要在雨水中浇熄,再妖娆的*粟花也要四季轮回中枯萎。”
“不!不!我不相信,我和他的爱情是纯洁的,像安琪采下的百合花一样。克莱尔只是愤怒于我的隐瞒,是的!是的!他只是不能接受最亲密的人却欺骗了他!他会回来的!”苔丝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仿佛用尽了全身的气力,喑哑道:“可是,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在这无边无际的沙漠已经迷失了道路,没有他的爱,我就要干枯在着黄沙里,化身枯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苔丝读后感篇六
第一次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还是在高中时记得那是一本刻画女性内情感的动人小说一位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确确实实地毁了不是被她的敌人而是被那些自称爱他的人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爱何以摧毁自己所爱?如今重读了《苔丝》我同样为主人公的命运而不平但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苔丝这样一个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少女最终却作为被害者被送上了绞架。
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哈代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由命运作祟是命运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紧密相连偶然性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是必然性的一种反映。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苔丝其悲剧命运是社会规律的必然反映。所以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就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中的主人公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之下她不得不委身亚雷。可见苔丝的悲剧命运和她的经济贫困紧密相连。
苔丝的毁灭与伪善的宗教同样是紧密相连的。恰恰是亚雷这个伪善的人物为我们揭露了伪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业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一个“肉欲的人”。他设下圈套引诱了苔丝却利用《圣经》的典故把责任推到苔丝身上后来他还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只是反动统治阶级麻醉、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
苔丝也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作品中安玑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心理深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本阶级的印记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还用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结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安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苔丝读后感篇七
《苔丝》是哈代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部小说以主人公苔丝的遭遇为主线,描述了美丽的诗化形象与周围的阴暗现实的冲突,具体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侵入英国农村之后,小农经济的解体以及农民走向贫困和破产的痛苦过程,小说透过一个纯洁的女子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的双重迫害的描述,透过对一个女性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伦理、道德和婚姻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实质等作出了大胆而无情的揭露与控诉。
主人公苔丝这一形象也是诗化的形象,她有着诗一般的优美,清新的气韵,也有着诗一般的激情。她本身就是一首非人工的抒情诗,被大自然所创造,被人类礼貌所扼杀,她本人就是美的化身,被大自然所赋予,被社会习俗所毁灭。小说中尤其是透过安琪·克莱尔与亚雷克·德伯维尔来突出展现了她诗般的美丽特征,展现了他的火热的爱与强烈的恨,并且透过男性主人公与她交往来集中丰富完善这一形象。安琪·克莱尔与亚雷克·德伯维尔都以各自不一样的方式,与苔丝性格典型化的过程中,在苔丝奇异的性格和诗歌力度的认识中发生了作用。
而我,从此篇小说中杯具的发生告诉我,凡是有小鸟欢唱的地方,总是有毒蛇在嘶嘶叫:当她精神上康复了,动身去塔尔勃塞时,能够在每一只鸟儿的叫声中,听出她对生命的渴望,但鸟儿快乐的音符却很少出现。
苔丝读后感篇八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勇敢的,在男权时代,敢于谈论自尊,但面对现实,她无法逃脱命运的道德枷锁,这是一个纯洁女人的悲剧。以下内容是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供各位参考。
《德伯家的苔丝》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它的作者是英国的著名作家哈代。看过之后,这部作品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对父亲沉浸与过去的辉煌家族中,面对兄弟姐妹期盼的目光,面对家中唯一的老马死在自己手中的场景,苔丝违背自己不想嫁给富人的原则,开始了她不愿意过的生活,走上了一条足以毁灭她人生的道路。。
纯洁的苔丝像一个无助的小鹿,受到了邪恶的亚雷的侵害,她得到的是人们的冷嘲热讽,承受着别人的鄙视和侮辱。但是,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爱情,所以,在安其尔的爱情攻势下,苔丝总是不敢承认自己的过去,这意味着,她在一点一点地靠近她的悲剧。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一个充满变化和动荡的时期。苔丝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虽然她美丽、善良、聪明,但是在生活的压力下,她看起来还是那么的渺小。
“思想开明”的克莱尔与苔丝之间的感情脆弱不堪,他用根深蒂固的传统贞操观念来看待一个女人是否贞洁,不把苔丝的无辜放在眼里,亲手将她推入了绝望的境地。当时社会的道德偏见,让苔丝再一次成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从一开始,苔丝的美就不是张扬的,她有一双清澈泛天真的眼睛,却总是流露出坚定、淡漠的神情。苔丝是勇敢的,在男权时代,敢于谈论自尊,在行刑场上的最后一刻,她的冷静吓退了所有的人,但面对现实,她无法逃脱命运的道德枷锁,这是一个纯洁女人的悲剧。
苔丝读后感篇九
这是一首诗一样优美的、具有诗的特征的诗化小说,是对现实社会的控诉和批判。托马斯·哈代以其生动的笔触、深挚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淳朴美丽的纯洁女人——苔丝。
可怜的受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将是供你养息的眠床。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南部的德瑟特,讲述处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了一个纯洁女人苔丝在虚伪的社会中受尽社会的道德挑战。在社会的种种压迫下绝望的她铸成大错,最终在一个静谧的黎明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充满悲情的句号。
苔丝的父亲约翰·德伯是一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他异想天开地想要自己的大女儿苔丝去认“本家”——一个从北方迁来冒充世家的暴发户,而这家的大儿子亚雷克·德伯更是玷污了苔丝的清白。这是对一个农村姑娘的最大伤害,也反映了当时金钱至上、世家至尊的恶劣社会风气,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压迫,在这个工业资本占领农村的时代里,农村生活艰苦困难,农村人民只能沦为雇佣劳动者。作者哈代对苔丝的悲剧和不幸充满同情和惋惜之情。
苔丝虔诚地信仰上帝,可是哪儿是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呢?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呢?
一个旧社会中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弱小分子,受到旧道德和宿命论思想的深刻影响,苔丝对自己的悲剧始终怀着一种“我的命为什么这样苦?”“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的想法,在困境中多次忍让,一生短暂孤苦。她在最美的年华被夺去最珍贵的贞洁;“不正经的女人”后来成了她的代名词;孩子的早夭是对作为母亲的苔丝的最绝情的剥夺。这样的伤害使她最终背井离乡,离开了这个让她伤心欲绝的地方。
后来她遇到了安琪·克莱尔,却因为在新婚之夜坦诚了自己的污点而与幸福失之交臂。丈夫的决然离开、家庭的悲惨变故和亚雷克的死缠烂打就像是上帝的一个个恶作剧,并使得苔丝不得不为了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生计而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安琪在收到苔丝的朋友们的信之后匆匆赶了回来却发现苔丝已经受尽折磨。在折磨和绝望中苔丝杀死了亚雷克。最终,带着忏悔之意的安琪在苔丝被处以绞刑之后依照妻子的意愿,带着苔丝心中的不甘,决定与苔丝的妹妹丽莎开始新的生活。
神坛的竖柱之间冉冉升起一轮红日,诸神之主跟苔丝所开的玩笑到此结束了。可是这世界上却再也不存在这么好的苔丝了!
苔丝读后感篇十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你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么?或许你会毫不迟疑的说:“会”。那么你愿意包容你所爱的人的过去么?也许你会忧郁,那么先不要急着回答,建议先看看《苔丝》!这本书,是对丑恶的男人的一种无情的鞭挞。德北,苔丝的父亲,是一个用酒精把自己置于幻想之中的无能之辈,梦想着上天会将幸福的甘霖降到他的头上,他永远不会去考虑也永远不可能理解人生存的意义;德伯,一个不知廉耻、卑鄙下流的无赖,可以说,是他一手导演了苔丝的悲剧,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那肮脏的肉体的欲望,苔丝杀死了他,但实实在在的说,是他杀死了苔丝;安玑,一个道貌岸然、心胸狭窄的小人,自命清高,但从来不敢直面自己那虚伪的灵魂,在苔丝的悲剧中,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帮凶,在这部书里,他大概是一个最卑微的主人公了;可怜的克莱先生,他无助的道教,从来没有挽救过任何一个灵魂,甚至包括他的三个儿子。
我不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因此我无权评说社会制度如何地左右着下层社会人民的命运,但从小说中我仍然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习俗。美丽善良、勤劳坚强的苔丝没有屈服于多舛的命运,她没有因人们鄙视的目光而颓萎,也没有因农场主的睚眦必报而退缩,她在世俗的人们的指指点点中勇敢地站了起来,却又在世俗的克莱面前无助地倒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剧啊。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总结:“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作者的这一段表白从作品的主人公福贵的话里也能表现出来:“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在这里,活着已经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意义了,而仅在于它对生命和生活的依恋。在我看来,《活着》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样一个范畴,它和《德伯家的苔丝》一样,实实在在是在讴歌和赞美一种生命。
苔丝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我第二次看《苔丝》,看着的时候,自己有点愤怒,怎么能是这样的呢?不同社会,不同东西,不同结果。
苔丝,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你的宽恕,你的谅解,你对爱的坚持,你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真爱,过程是艰辛的,但是结局有点美好。有点讨厌安奇,明明那么爱苔丝,就因为她被世俗给污染了,你对她冷冰冰的',都不给人家机会,嘴上说可以宽恕人家,结果类。还不如对苔丝狠点呢,就不要有那么多的依赖了,就不会抱有那么多的希望了。可能还会有另一种结局。
突然发现,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是一种悲剧了。被一个你不爱的人爱上,他有那么固执,那么庸俗,像个流氓,和你说话带着有点调戏的感觉,对你肉体上总是占有欲的,真是想想都觉得可怕,又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摆脱他,哎,怎一个悲剧呢?爱上一个你爱的人,他曾经和你说,无论做了什么错事,他都会原谅你的,但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情况实现的几率不大,自己还是看着办吧,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那么坦白的。最可靠的人就是自己了。
苔丝读后感篇十二
下了一夜的雨,我也看了一夜的书,也许入书太深;做了一夜的梦。
书上主人公的命运太悲惨,不得不叫人感叹。不过我觉得我自己不会像她一样逆来顺受。
当我发现了那个痛点,我是会有勇气去承受一切的。昨天我对一个朋友剖白,我身上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个就是太沉静在自己制造的气氛里,一个就是太低估别人。
也许我的思维太杂乱,我应让它有个固定的向上的模式,而不是让自己陷在里面没有及时摆脱出来。
也许我的惯有思维,让我在主观上对别人形成的一种眼光,觉得身边的人都不能企及我的思维。有人说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这句话我先是很不同意。我觉得人有很大的差别,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处事的能力都会有差别。
看来这可能是我太清高的原因吧,但至少还不至于到刚愎自用的地步。我还是会经常自省的。
还好我现在再也没有那些念头了,心情最终平静了。曾经我不想事情到这种局面,看来是必然性的。
现在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状态,我觉得我一点也没有进步。还是老样子。
算了,不去想了。也许只有经过这一段我才能真正长大。
我应珍惜眼前的人,看不见的东西何必去追寻。我觉得自己反反复复说了很多。为了他每次都违背了自己说的话就叫是让我失去尊严的地方。
还是那句话,无论做人处事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别人是别人,你是你。
不亢不卑,从容优雅。一个真实的木木。
苔丝读后感篇十三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着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仅正因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正因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杯具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足以“哀感顽艳”。
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十分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杯具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生,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之后与青年克莱相爱,又正因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职责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正因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最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丢下《苔丝》一书,眼前那个历经磨难,失身而又杀人的女生,却使我想起它们,想起我喜爱的两件事物:黎明与茶花。黎明,如处子的皮肤,光洁润滑,在明与未明之际,透着希冀与光亮;有一种茶花,叫“雪塔”,她洁白肥硕,细腻如瓷,在寒冷的季节里,傲然怒放,在出尘与入世间,清丽如水,独自芬芳。也许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觉得它们同出一处,那便是纯洁。正正因这一点《苔丝》的故事才更凄凉。
苔丝为什么会有“哀感顽艳”之能呢苔丝的“哀”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毫无疑问,苔丝的“哀”首先是“社会制哀”。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礼貌侵入农村,应对工业礼貌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礼貌,痛恨工业礼貌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礼貌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杯具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哀”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一样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杯具。
苔丝能哀感顽艳的第二个原因,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苔丝内心是明朗,欢快的。她热爱生活,敢于应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因此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仅正因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苔丝的“哀”,在社会制哀的总前提下,同时又是性格制哀,其“哀”的成因不仅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
我们在论及了苔丝“哀”的诸种社会因素之后,还就应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还有其自我的原。苔丝是勇敢的,她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又表现了她性格软弱的一面。
她“根据陈腐无聊的习俗,布置了不一样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间,“老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地”。这种静观的结果,必然造成她内在的自我折磨和谴责,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难,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强烈。这种“灵魂有罪”,使她负疚,自责,使她即使被克莱无情抛弃,也认为是自己的罪过,默默忍受命运的摆布。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在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成为传统维护者。故而说,苔丝哀婉的美学特质在社会制哀总前提下,又属于性格制哀。因而她的“哀”更深刻,更感人。
苔丝读后感篇十四
这是第二次重温这本书,感触依旧颇多。
苔丝,一个纯洁美丽的农家少女,因为家境贫穷而去投奔“假东家”亚雷克,不料后来却被轻浮的亚雷克玷污。落寞的苔丝遇上了克莱尔,两人相爱后,却在新婚之夜因苔丝向克莱尔吐露了这件事情后惨遭克莱尔抛弃。心灰意冷的苔丝再次碰上了已经成为传道士的亚雷克,最后只能屈身于他。没想到克莱尔事后深悔前来寻找苔丝,为了爱情苔丝毅然杀死亚雷克与克莱尔一同逃离,到最终被捕后获刑死去。
读罢,不仅深深为苔丝叹息。在那个所谓的“文明社会”中,善良的人惨遭伤害,而犯下恶行的人却可以逍遥法外,最终结果是造就一个纯洁无辜的社会的牺牲者。
这是否是那个时代的使然?可我同时也为苔丝的爱情感到不平,为克莱尔的懦弱和决绝深感痛弃!世俗的偏见至今也是存在的,可是如果苔丝能够生活在如今的时代,那么她的遭遇会不会好一些?这个实在是未知。
哈代用诗一般的文笔描写出了一个敢于大胆追求和争取爱的权利的女性,在她身上闪烁着敢于冲破旧礼教的一切束缚的反抗精神。她坚忍的承受着生活对她的一连串沉重的打击,在艰难困苦中从不祈求神灵,从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这是我佩服因苔丝的地方。
但是,她的反抗精神也是很不彻底的,也有顺从命运安排的一面,有以自我牺牲为态度去接受一切的时候。因为把自己的希望和幸福全部维系在克莱尔的爱情上,所以导致了个人反抗的失败和个人追求的破灭。
在这本书中,我还要赞叹哈代,因为他不仅将苔丝这个人物最生动的体现了出来,在塑造其他人物时,像是描写亚雷克成为传教士后再次坠落的过程的这一讽刺,作为对立面来突出苔丝的纯洁与善良;通过对克莱尔自私行为的讲述,来反衬出苔丝对爱情的不顾一切,这种细腻的手法着实珍贵。
苔丝读后感篇十五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故事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
故事中的主人翁是美丽勤劳的少女苔丝,出生在这样一个破败的家庭中,父母偶然听说是贵族后裔,就抓住这本虚无的救命稻草,企图巴结同宗(其实是买来贵族姓氏来半点门面的暴发户)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背景是时代的折射,一匹马对于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意味着什么东西呢?看看原文吧:
苔丝大惊失色,跳下车来,看见了可怕的事情。呻吟声是从她父亲的可怜老马王子口中发出来的。……邮车的尖把就像一把利剑,刺进了不幸王子的胸膛,它的生命的热血像溪流一样从伤口喷射而出,带着咝咝声落到地上。
苔丝在绝望中跑上前去,用手捂住那个洞口,唯一的结果只是她的脸上和裙子上都被喷上了殷红色的血迹。后来她只好站起来绝望地看着。王子也尽力一动也不动地坚强站着,直到突然倒在地上,瘫成了一堆。
看看原文这样对于生命的惊心动魄的描写,我们就分明地感受到作为家庭中长女的苔丝因为自己的疏忽而造成损失时,简直是天塌下来的恐惧与担心。而正是处在资本经济上升时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苔丝一生悲剧命运。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母亲的一再撺掇下,她被迫盛装前往寻亲之路,正是在一种貌似轻松的场景描写中开始讽刺意味的人生描写的:
在约好动身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苔丝就醒了——那时候正是黑夜即将天亮的时刻,树林里静悄悄的,只有一只先知先觉的鸟儿在用清脆嘹亮的声音歌唱着,坚信至少自己知道一天的正确时辰,但是其它的鸟儿却保持着沉默,仿佛也同样坚信那只唱歌的鸟儿把时辰叫错了。
在阿历克·德贝维尔家,苔丝的命运得到了极大的转折,也是她的恶运的开始,在这儿,在她还没来得及开放的时候,她就像一朵花任由恶劣的摧残了,连作者写至此,也情不自禁地发表了一段独特的感慨。我们先看她的感受的描写吧:黑夜深沉,他隐约看见的只是脚边一片暗淡的白影,表明那是穿着他的衣服躺在枯树叶上的苔丝的形体。周围的其它一切都像夜一样的黑暗。德贝维尔弯腰俯身下去;他听见了均匀的轻轻的呼吸声。他跪了下去,把身子俯得更低了,他的脸已经感觉到她的呼吸的温暖了,不一会儿,他的脸就同她的脸接触到一起了。她睡得很熟,眼睫毛上还挂着泪珠。一个是人欲得逞的恶魔,一个是无辜受伤的纯真少女,而作者的轻描淡写式的描写更是突出了读者的内心伤感:“眼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在我还不懂得爱的时候,我就被像花骨朵一样受到了无情的摧残,可是,此刻,我还不能预知我的未来有多少坎坷要走呀!这种被粉碎的痛有多大的震撼力哦!
作者的评论也是耐人寻味哦:
这片美丽的女性织品,就像游丝一样的敏感,又实在像白雪一样的洁白,为什么就像她命中注定要接受的那样,一定要在上面画上粗鄙的图案;为什么粗鄙的常常就这样占有了精美的,不该占有这个女人的男人占有了这个女人,不该占有这个男人的女人占有了这个男人,好几千年来,善于分析的哲学家们都没有能够按照我们对于秩序的观念解释清楚。的确,一个人也许认为,在现在这场悲剧里,可能暗藏有报应的因素。毫无疑问,苔丝·德北菲尔德有些身披铠甲的祖先,在他们战斗以后嬉闹着回家的时候,对他们那个时代的农民的女儿们也有过同样的行径,甚至更加粗暴野蛮。不过祖先的罪孽报应在子孙的身上,虽然对诸神来说是一种再好不过的道德准则,但是普通的人类天性对此却不屑一顾;因而对这件事也就毫无用处。
对于没有爱情的事,你究竟抱着怎么样的观念去对待?希望像祥林嫂一样?我们的苔丝勇敢地走出了一步,离开了阿历克·德贝维尔,呈现了女性少有的尊严,我们发自心灵地向她致敬!可是,命运真的不公,她有孕了,而孩子又死了,这一切,都对她的善良的心灵造成多大的打击哦!
可是,更捉弄人的是,这颗寻爱之心不会因为自己受摧残而受遏制,相反,一旦当自己有了爱的机会时,却是如火山爆发了。这不,生命中出现了戏剧的一环,安棋尔·克莱尔先生在她的生命中出现了。
苔丝读后感篇十六
今日,我读了《苔丝》这部小说,使我受益匪浅,教育名著读后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苔丝的梦想和期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门贵亲。她跃身成为了幸福的贵妇人,之后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苔丝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或许她的命运本该这样,在所谓贵族家庭后代光环的后面,她那不思进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儿嫁进豪门的妈妈,注定纯洁的苔丝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丝,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个处处留心的心眼,会让你的人生更加顺利。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会去创造财富,美化生活。
苔丝读后感篇十七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英文小说,从来没有一本外国小说像英国十九世纪作家托马斯﹒哈代书写的《苔丝》这本书一样,能让我第一次阅读就完整的读完全书,并且在最终一章,看到苔丝走向绞刑架之后升起黑旗的时候,竟然让我忍不住地掩面流涕。以至于以往在大学时期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手不释卷地反复研读这本书的中文版,由于太喜欢这本书,尝试读完了《苔丝》英文版,最终它成为了我学习英式英语的典范学习教材,时至今日,我还一向反复聆听小说英文版《苔丝》。
苔丝在五月节舞会上系着的红色发带,还在美丽的布莱克摩尔谷熠熠闪光,五月节的舞会上她静静地看着自己钟情的男孩挑选了其他的姑娘作为舞伴,这是一次缘分的错失。在德伯家的农场她遭受阿莱克的欺凌之后,一个人静静地离开。在奶牛厂里她静静地爱着安琪儿,又静静地等待安琪儿回来。就连她的挣扎与反抗,都是那么沉默,悄无声息。
她出身于德伯维尔家族,有着纯正的贵族血统,又生在淳朴的乡村之中,这一切造就了她的纯洁和质朴的优雅。哈代赋予了她至真至美的个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命就如同一棵傲立的小树,虽然有寒冬落叶,但等到春暖时,又是枝叶喧闹。苔丝自始至终都是纯洁完美的,一如她的外表。女人珍视美丽,而美丽给女人带来的,却往往不是幸运。世人也珍爱美丽,可是却没有人真正明白怎样去爱,然而被生活所迫,苔丝被阿莱克无情地玷污了。
苔丝走出阴影之后,重新生活,并遇到了相爱的安琪儿,他们幸福的恋爱并最终结成伉俪。可是安琪儿因为理解不了苔丝的过去,痛苦地离开了苔丝,孤身一人前往巴西。安琪儿走后,阿莱克又找到苔丝,再次提出豢养她,这是出于占有的欲望还是内心对苔丝的爱恋呢?在苔丝已经窘迫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是落井下石,也是拉了一把苔丝,给了苔丝一家一条生路。阿莱克是精神上的虐待者,她是把苔丝推向深渊的直接凶手。
安琪儿,有着良好教育的正人君子,与苔丝深深相爱,他的爱的确比阿莱克高尚的多,可是他的所做作为,对于苔丝的毁灭,却有着比阿莱克更甚的推动作用。怎样能够忽略哈代对苔丝与安琪儿恋爱的浪漫描述呢?在涨了水的河道上,安琪儿一步一步慢慢把苔丝抱过河去的情景,让细心阅读的读者怦然心动,那种青涩与纯洁,是那样的自然。安琪儿对苔丝的爱,是君子之爱,他爱的是苔丝的内心,苔丝内心的纯洁和忧郁的结合,正是吸引安琪儿之处,这种内心的场域,是阿莱克这样的浅薄之人所永远无法到达的,这样的区别,也正是苔丝深爱安琪儿却从不对阿莱克施舍一点温柔的原因。然而,这个能触及最深刻感情的男子,却因为严重的感情上的洁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爱人按压在没有空气的深水之境。
可怜的苔丝,父母因为生活的重压,能够把自己作为交换物质的筹码;垂涎于自己美貌的阿莱克,也能够轻而易举地伤害苔丝的身体,但苔丝圣母般的灵魂仿佛有着天生的自己净化功能,她没有在这些苦难面前低头。但安琪儿,不是苔丝灵魂的伴侣吗?为什么还难以包容一颗被伤害过摧残过的心灵?在我看来,安琪儿就是苔丝毁灭的最大推手了。可怜的苔丝,为爱而生存,因爱而毁灭。苔丝的爱,源于对父亲、对母亲、对妹妹、对弟弟,更大的伤害也来自于她对爱人的爱,小说将苔丝最终被警察抓捕的场景安排在英国著名的景点——巨石阵,她像祭坛的祭牲一样,为爱牺牲了自己,包括自己的.生命。
哈代的女性主义情结,在他的笔下,苔丝的几个女性工友,玛丽安、伊兹和莱蒂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她们都深爱着完美的男子安琪儿,也从来对此毫不掩饰,当她们明白唯一有幸得到安琪儿的仅有苔丝一人时,她们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反而深深地祝福苔丝。当安琪儿出走,苔丝被阿莱克纠缠,她们化名写信,请求安琪儿快快回到苔丝身边。哈代完全把她们神圣化了。哈代的这种笔触,让我不禁想到曹雪芹:女儿是水做的,干干净净,男人和时代,用他们的肮脏玷污了这圣洁。整篇书中,毁掉苔丝一生的是三个男人——她爱慕虚荣的父亲、假称她表哥的阿莱克、与她结婚的克莱尔,最终把苔丝推向死亡深渊的确实与她结婚,号称最爱她的安琪儿(即angel),在英语一词中,angel是天使的意思,可是正是苔丝挚爱的安琪儿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整篇小说除了苔丝少女时期五月节、苔丝走出阴影之后到奶牛场工作这两段篇章充满阳光和欢快的气氛之外,杯具气息笼罩全文。每当人物即将发生杯具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宗教色彩也相应变得异常凝重,主人翁苔丝的杯具色彩异常浓重,小说场景甚至将苔丝最终逃亡的被捕点设置在英国著名的巨石阵放祭牲的石头上,这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品读,更能理解《苔丝》小说中的意境。
托马斯.哈代,“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有着悲天悯人的文豪气质,他借苔丝之口,表达了对幻灭的热烈迎接。《苔丝》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托马斯.哈代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状态。
我深深地喜欢《苔丝》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爱自己的爱人,如何去保护我所爱的人。我阅读这本书已经十七年了,未来还将继续阅读。
苔丝读后感篇十八
在极大的痛苦中看完了全书,好几次几乎是看不下去了。也就是看在它是名著的份上坚持看完了,用了三天时间,多少有一些收获,当然也少不了牢骚,就写几句算是个做个总结吧。
苔丝:这位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及现今其他一些人的评价自己看到了一些,但是就个人而言,并不完全赞同,先说说她的优点,比如当她母亲让她去认亲的时候,她心里还是极其不愿意的,如果她们不是穷到揭不开锅的话,我相信她是不会去求人的。在她受到德贝维尔的侵犯后,她还是比较有骨气的宁可自我毁灭也不要和他一起生活。还有她不肯去找安琪儿的父亲要钱也是有骨气的表现。在安琪儿去巴西一段时间后,她的钱花完了,但是她去最苦最累的农场,在对她极其不友好的老板手下也能忍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方面体现了她的好品行,也体现了她内心对独立自由的向往。这些优点放到今天看并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做到的。但这并不能说她就是多么好的一个正面形象。她身上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起码在我看来,有两件事她处理的极为不妥:第一,她与安琪儿交往了起码大半年,而且从订婚到结婚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时间足够她与安琪儿坦诚自己的过去,但是她没有这么做,这个简单讲就是欺骗,因为如果如实讲了,她觉得自己可能就掉价了,安琪儿就不会和她结婚了。但无论如何欺骗总是让人难以接受了,没有人喜欢被骗。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世间之所以有谎言并不都是自私的,也许是现实太过冰冷残酷了,只能求助于谎言的掩饰了。总的来说我觉得谎言不是不能有,但是做为她和她的恋人爱的如此热烈如此不顾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却存在如此大的谎言,这不是一个大大的讽刺吗?所谓的爱情都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还有什么值得颂赞的呢?!如若只是为了生存,换一口饭吃,那谎言也算适得其所了,但是一边爱的死去活来,一边又瞒天过海,这种爱情只能让人恶心。第二,她再次和德贝维尔走到一起,和他有了同居关系,这简直糊涂透顶,如果缺钱,那就是随便嫁个人也不能和曾经的仇人同居啊,退一步讲,如果非要和这个仇人在一起,也应该答应做他的妻子啊,再退一步讲,也要等到和安琪儿解除婚约以后啊,这件事基本就是在作践自己,要糊涂到何种程度才会做出婚内和曾经强暴过自己的人同居啊,愚蠢透顶,从这件事来看那些骂她的下流话没有一句是冤枉她的。总的来说,苔丝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有过人的美貌,却没有过人的智慧,她的悲剧主要是自己的父母的愚蠢及绝对的贫穷造成的,她父母在她17岁刚刚走出家门的时候,没有做好领路人的角色,相反做了悲剧推手的角色,还是就是真的太穷了,不然她也不会将自己送去虎口啊,和社会无关,和阶级无关,和宗教无关,和道德无关,甚至和她自己关系也很有限。
安琪儿:这个小说的男主角,他做的事基本还算得上一个绅士,除了一件事,就是自己也不诚实,隐瞒了自己曾经短暂的放荡生活。结婚当天坦白这不等于胁迫吗?虽然被宽恕了,但是欺骗就是欺骗。
德贝维尔:这个大反派,他就像是行走的狮子,到处寻找可吞吃的人,只求自己享乐,不管她人死活,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不管用什么手段。但是许多人不都有这样的一面吗?他也曾寻找真理,也有过悔悟,但是很快他就又迷失了,除了身心的自我满足,他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苔丝的父母:他们为了摆脱家里的贫穷,将苔丝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他们是穷怕了吧,依仗苔丝的美貌想要攀附上层阶级,结果心太急了,加上智商欠费,把女儿推进了火坑。
最后引用易中天的话结束,反对望子成龙,反对望女成凤,反对一切成功学。做人,总结为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苔丝读后感篇十九
《苔丝》这本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著,我买的是译林出版社的版本。我从小到大买世界名著还是蛮认准这家出版社的,翻译的不错并且每本书的序都写的很好。建议先读书最后再去看序言,不然剧透过后读书的意愿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这本书的剧情犹如过山车一般,起伏非常的大有的时候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甚至就在一瞬间。全书的第一页写着: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这便是全书讨论的主题了,苔丝是否是一个纯洁的女人?我给的答案是肯定的。个人认为这本书不仅好在作者大师般的写作功底,他有用大量的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来渲染,这本书更可贵之处是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的。
全书我还很喜欢的一个点就是作者把人物塑造的很好。在许多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那么一两个完美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竟显人性的光辉。但是这本书的主角们都不是完美的。男主角爱的真诚,他丝毫不嫌弃苔丝的贫穷,我一开始还以为是那种霸道总裁的戏码,让人直呼好一个痴情男,奈何他却十分在意女性的贞洁和家族的名望。男二号是个没落的贵族子弟,他嚣张跋扈、自大狂妄,虽说在故事中有点浪子回头的感觉,有一段时间还给别人去说道,但是很遗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次意外的邂逅还是将他打回原形。女主角,苔丝,是全书中近乎完美的角色,她美丽、善良、勤劳、忠诚,拥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是她爱的卑微又缺少足够的定力,最后就是她为数不多的缺点导致了悲剧的化身。
我看到女性题材的文学作品就很容易与《简爱》这本书进行对比,当然《简爱》一直都是我心中这类小说中的top1。我看《苔丝》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这两本书的母题不是一样的吗?但是等我看完后我发现虽说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和书名但是侧重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苔丝》讨论的是女性的贞洁和男性对女性的固有看法,而《简爱》更多的是教一个女孩子如何去爱。我想,如果苔丝有简的一些洒脱,那么故事的结局一定会不一样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62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