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合同具有不同的要素和约定内容,如供应合同、租赁合同等。合同中的金额和支付方式应当明确,避免引起争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同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一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此业务涉及多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运营环节多,本着安全第一、效益第二,防范风险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在规范中发展。为了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并且确定具体项目的风险等级和风险点,以提出控制措施,确保该业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3、职责。
事业部各中心依据本制度履行相关职能。
4.2、核心企业上游的供应商:须满足已经支付货款(与本次融资资金使用计划)的30%4.3、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选择的行业标准:国家鼓励的新兴战略产业,如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以及其他在传统行业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
5、融资申请表初审。
5.1、营销中心部对融资方提交的融资申请表及相关资料(加盖公司公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完备性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明确的审查意见。
5.2、风控中心根据营销中心提交的融资申请表、审查意见及客户各项资料进行审查,严格审查融资客户的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融资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明确提出审查意见以及防范风险的措施。5.3、事业部负总裁对风控中心审核通过的客户相关资料及审核意见或意见进行审批是否同意进行进行尽职调查。同时,由事业部秘书向董事长报备经过事业部总裁审批的客户融资申请事项(无论审批是否通过均报备)。
5.4、工作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
6、尽职调查。
6.1、尽职调查以营销中心为主导,营销中心对事业部总裁审批同意通过尽职调查的客户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的范围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资格、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内容,尽职调查内容详见附件1—尽职调查报告模板。
6.2、风控中心根据事业部总裁指示是否进行独立进行尽职调查或第二次尽职调查。
6.3、融资方与其上下游交易的真实性,并取得相关凭证和资料。6.4、品权属证明和抵押行为的合法性,取得有效的法律文件,查验抵押品价值。
6.5、尽职调查报告由营销中心进行撰写,意见明确,调查人员双人签字,不同意见分别注明。
6.6、工作时间:尽职调查原则上在1天内完成。
7、尽职调查报告的提交及汇报。
8、评审委员会会议。
8.1、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公司董事长、公司财务总监、事业部总裁、事业部律师、事业部风控经理、事业部秘书组成,评审会由事业部召集,会议由事业部总裁主持召开,各参会成员陈述意见,事业部秘书做会议纪要,并在会后将会议纪要发送至参会成员。
8.2、评审委员会通过会议决议形式对项目是否通过进行审批。董事长拥有一票否决权或终审权。
9、拟定交易合同。
9.1营销中心负责拟定交易合同,并提交至风控中心审核。
10、合同审核。
10.1、事业部风控经理对合同进行审核,提处意见或建议。10.2、律师审核。
10.3、工作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
11、合同审批。
11.1、事业部总裁对是否同意签署合同进行审批,审批通过之后上报至公司董事长处(董事长秘书处),11.2、公司董事长对是否同意签署合同进行最终审批。
12、签署合同协议。
12.1合同审批通过后由营销管理中心发起合同用印申请流程。合同文本一式保存三份,一份交由融资客户,一份交由供应链金融营销中心,一份交由供应链金融风控中心存档。
13、资金划转。
13.1、合同协议正式生效后,由营销中心负责发起资金划转申请流程,将资金划转到合同协议约定的指定账户。
14、贷后监管。
14.1、对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与本次融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
14.2、对融资方的质押物资进行库存管理(委托供应链事业部进行管理),对融资方进行质押物的提取情况进行跟踪。
14.3、对与本次融资有关的合同(订单)的生产及销售情况、资金回笼情况进行监管。
14.4、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及行业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关注行业发展动态。
14.5、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地调查走访,并向事业部总裁汇报相关情况。
15、项目退出。
15.1、营销中心主导风险空中心配合完成项目退出。
15.2、项目资料交接(与本项目有关的文档治疗移交至于风控中心)15.3、风控中心对项目资料进行归档保存。
16、本制度由供应链金融事业部风控中心负责制定和解释,风控中心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检视修订。
17、本指引至下发之日起执行。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二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借助于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从银行及时获得足额的信贷支持,从而得以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中的竞争实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中心枢纽,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者其因信用捆绑而累积的或有债务超出其承担极限,由核心企业担保的整条供应链的信用基础将不复存在。其次是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还不能对供应链中众多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的资信调查,尤其是对国外供应链企业信用了解和动态风险监控能力更为薄弱。
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由于涉及大量的流程管理与操作控制,其操作风险涵盖企业信用调查、服务方案设计、融资审批、放款及授信后管理等各个操作环节,操作不规范或操作中的道德风险很容易在这些环节造成资金损失。
目前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仍处发展阶段,虽有《担保法》和《合同法》等法律进行规范,但针对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条款却不完善,很容易产生利用法规漏洞谋取利益的道德风险。在不了解对方法律环境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贸易纠纷,国际惯例只起到指导作用,当和一国法律冲突时,将极不利于纠纷的解决,这将直接影响融资资金的安全回收。
供应链中企业的运营不仅涉及到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还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供应链经营中面对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如国家政局不稳定、经济波动、外汇管制等都可能是危及国际贸易融资安全的.风险来源,而且风险具有动态性而不易控制。环境变化会使供应链整体经营风险增加,跨国投资的供应链更易受投资当地贸易政策及经济发展调控政策的影响。因而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变化导致的风险。
银行应对供应链及融资企业进行严格准入评估,对经营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链群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此外,银行应适度控制供应链的长度,尽量选择与核心企业具有直接供需关系和贸易直接往来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以能更好地控制供应链间的资金和信息。同时银行应利用海外机构等各种境外渠道,对供应链境外企业信息进行调查了解,做好供应链授信前资信调查工作,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的法律部门应认真研究融资产品在跨境贸易中的各种适用问题,应完善和发展与供应链金融相配套的业务性规定,包括对供应链准入规定、行业管理办法以及业务操作指南等。建立专门地法律力量应对诉讼或协调各种法律事务,加强对违约事件资产的控制效力,从而有效保护银行的资产不受侵害。
为适应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复杂的授信需要,银行应将目前单一客户授信、集团授信、金融机构授信、跨国公司授信等授信要求整合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授信的统一要求之下,建立体系化的联合授信审批制度,改变目前不考虑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资信情况,用核心企业授信替代整个供应链授信的现状以及授信中忽视供应链的实际交易状况,以实现对供应链上企业信用整合和信用再造。
开展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时,面对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风险,商业银行只有投入人员和技术力量,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尤其是需要对融资主体涉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市场状况进行很好的研究与总结,为业务部门和授信部门的决策提供资讯参考,以便制定恰当的信贷政策引导开展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三
导语: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它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是由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全球性业务外包衍生出供应链管理概念。
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
因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所指“收购”的对象只能是“不良资产”,而如果“不良资产”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完成时”,则对象过于简单、单一,不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则将“不良资产”的定义拓展到“将来完成时”,对打开不良资产收购业务较为单一的局面和促进业务创新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中长期来看,国内供应链金融将必然获得深化发展,总结起来有如下三种趋势:
三是国内产业组织结构中的供应链模式发展趋势迅猛,其发展方向不可逆转,核心企业提高整个供应链价值的需求将日益增强,这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因受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不足。2012年以来,我国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回收周期不断延长,应收账款拖欠和坏账风险明显加大,企业周转资金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据估计,截止目前,全国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约在20万亿以上。假如用这些应收账款当作银行贷款的潜在抵押品加以充分利用,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市场潜力将十分巨大。据有关机构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约为11.97万亿元,并且每年约以5%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
2011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受到信贷规模的限制,可以发放的贷款额度十分有限。但银行界空前重视供应链金融业务,纷纷通过承兑,票据、信用证等延期支付工具,既能够增强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也稳定了一批客户。
供应链金融业务不同于传统的银行融资业务,其创新点是抓住大型优质企业稳定的供应链,并且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为其进行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均首选大型核心企业为中心,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融资对象。
目前,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已纷纷将供应链金融作为转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之一。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的生存支柱与利润源泉,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战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以上作用之外,供应链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价值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关规定,贸易融资项下风险权重仅为一般信贷业务的20%。供应链金融涵盖传统授信业务、贸易融资、电子化金融工具等,为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增长提供较大空间。
其次是供应链金融实现银企互利共赢。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和高度,向所有成员的企业进行融资安排,通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资信捆绑来提供授信。
最后是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更丰厚,而且提供了更多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通过供应链金融,银行不仅跟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还跟整个供应链打交道,掌握的信息比较完整、及时,银行信贷风险也少得多。”在供应链金融这种服务及风险考量模式下,由于银行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对整体贸易往来的评估会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到银行的服务范围。即便单个企业达不到银行的某些风险控制标准,但只要这个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就可以不只针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风险评估,而是对这笔业务进行授信,并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
结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式,积极探索供应链债权收购无疑是传统债权收购业务的一次创新,也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佳切入点,其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开展供应链债权收购业务有利于避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收购业务的单一性。目前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受托经营各类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包括债权、股权等其他形式的资产,累计规模是非常庞大的。
开展供应链债权收购业务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降低债权收购业务的风险。供应链融资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整个供应链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而供应链的流畅性和完整性体主要现在两个方面:确保物流不被中断及确保资金供应不被中断。
开展供应链债权收购业务是市场的趋势和需求,也是开发稳定高端客户的重要渠道。企业通过赊账销售已经成为最广泛的支付付款条件,赊销导致的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一方面让中小企业不得不直面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企业资金链明显紧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潜在资金流的应收账款,其信息管理、风险管理和利用问题,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盘活企业应收账款成为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路径。
供应链债权收购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一个切入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渠道,通过面向供应链系统成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绑定该供应链系统的核心企业。
供应链债权既然也是一种债权,那么自然也就可以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商业化债权收购业务中的一种债权,而供应链债权与其他普通债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供应链债权将应付未付的债权由“过去完成时”,拓展到了“将来完成时”,这对传统不良债权收购业务来说确实是创新之举。
紧紧围绕双大战略,积极发展一批目标客户。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性,建立客户储备库,积极拓展一批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并开展与其战略合作。
把握重点市场领域,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模式转型。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探索实践,尝试通过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建立合作的方式,在盘活企业应收应付信用链的同时,精心设计交易模式,创新交易结构。例如某航空企业,其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核心企业”,围绕该“核心企业”有很多上下游企业,包括产品供应方、维修服务方等等,其形成的各个环节均可创建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目的就是确保供应链的资金畅通不断。同时,根据需要可要求共同受益的产品或劳务提供方和受让方共同承担偿债责任,这样将有利于降低供应链债权收购业务的偿付风险。
加强业务指导,培养专业人才。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要非常重视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债权收购业务。不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还应从业务上加强指导,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适应业务发展的年轻队伍。
制度倾斜,鼓励发展方向。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如采取区域差异化管理、内部利率优惠、加大奖励力度等等。同时,让大家均体会到供应链金融业务对打开不良资产收购业务局面的重要意义,也为今后开展债权收购业务的道路指明了大的趋势和方向。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四
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供应链金融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企业层面)。
指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意义?
第一,企业融资新渠道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不再可望而不可及。对于很多大型企业财务执行官而言,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不仅有助于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而且通过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自己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平持续下降。
第二,银行开源新通路
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一个切入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渠道,通过面向供应链系统成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核心企业被“绑定”在提供服务的银行。
“通过供应链金融,银行不仅跟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还跟整个供应链打交道,掌握的信息比较完整、及时,银行信贷风险也少得多。”在供应链金融这种服务及风险考量模式下,由于银行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对整体贸易往来的评估会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到银行的服务范围。即便单个企业达不到银行的某些风险控制标准,但只要这个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就可以不只针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风险评估,而是对这笔业务进行授信,并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
第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比得以改善,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
第四,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流合一
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实现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意义”的全部详细介绍。
最近,《欧洲货币》杂志将供应链金融形容为近年来“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一项调查显示,供应链融资是国际性银行2007年度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在肇始于次贷问题的金融危机中,供应链金融在西方银行业的信贷紧缩大背景下一枝独秀,高速增长的态势依然。
与此同时,国内银行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方兴未艾。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代表,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供应链金融纳入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体系,产品系列、风险控制理念和营销模式也逐渐成形。不仅如此,供应链金融这一命题的出现,也倏然启动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业变革、产业竞争等一系列老问题的新思维。
在这个背景下,深圳发展银行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在广泛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从系统论角度及多个分维度,对这一创新进行了专业化的经验梳理和理论建构。本书所论及的一系列实践模型及其价值研析,对金融同业、供应链管理者和中小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参考和启发意义。同时,作者所提供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性理论框架,为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五
如果深刻理解供应链金融,它其实代表的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
从企业本身来看,将企业经营b2b类比b2c网上购物,可以直接放购物车、下订单、在线支付,如果想优化一部分自己的现金流,还可以用白条,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就是交易、支付、融资完整融合在了一起。现在企业的发展也是在做贸易层、支付结算层和信贷融资层等不同层次的交易,所以它是代表企业发展的一个途径,现在企业的发展就是要做到多层面的融合来优化整体的运营效率。
再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现在的银行对公业务,大家普遍强调和认可的趋势就是交易银行,以现金管理和贸易融资为两大核心基础,它的目标是把这两个服务深度融合,同时和企业的交易行为深度融合在一起。
企业端在推进交易、支付结算、融资这三个层面当中的两个服务空间就是银行的现金管理和贸易融资服务空间,它几乎就代表了现在企业和现代银行对公业务的发展途径。
所以,供应链金融几乎代表了一个趋势和将来。
金融既要助实体又要防风险,供应链金融则需要防范中小企业融资难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金融科技改变供应链金融在于3个本质层面:交易征信解决中小企业评价问题;大数据解决核心企业与贸易伙伴的关系,供应链金融的开放性问题;区块链解决链式信任关系。
1.交易征信与自动贷后解决贸易真实性、自偿性和中小企业评价问题。
金融科技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提升主要是基于交易数据的征信以及自动贷后,能够把原来单纯依托静态的、事后的,有可能会人为加工过的财报类的数据,延伸到交易数据层面。以前的财报基本就是平面上的一个点,现在拿到的则是一个立体的数据,这样就可以从更多的维度去观察和分析,造假的难度和人为加工的难度非常大。真正解决人工确权、贸易真实性和自偿性问题。
通常来讲,数据经过脱敏的处理,对企业数据相关敏感性是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脱敏化处理之后再到中心端,中心端基于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本质化效率提升的数据基础之上,结合行内数据、其他外源数据,再把模型分析做好,就能够真正做到量化授信,分级预警,在这当中不止有实时监控,甚至在模型里面还有一些预测性的指标,帮助金融机构更早、更及时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2.大数据: 解决核心企业与贸易伙伴的关系,供应链金融的开放性问题。
供应链金融首先解决的是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的上下游问题,但本质上供应链金融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在很多传统的解决方案中,仅仅依赖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配合和数据,而核心企业往往只掌握部分交互类的数据如下游预付渠道融资中的客户订货数据。
新的金融科技发展采用交易网关数据工具部署在中小企业,可以智能适配到中小企业进销存erp的系统,或从云端获取额外的交叉数据。真正建立基于授信主体的全方位数据才能真正掌握,结合行业大数据,摆脱以往占核心企业额度,要求核心企业硬性担保等问题,才能真正发展依托中小企业的更开放的行业性供应链金融体系。
3.区块链: 解决与链式非信任关系问题。
区块链所解决的都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即信任问题,来自多方的数据,比如供应链金融的货押业务,就会涉及金融机构、企业、仓储、服务提供方、仓储监管方等五方,包括企业那边可能还有买方和卖方,在这当中获取数据和数据之间的来回确认相对会比较麻烦,由于他们各自都有信息记录的方式,所以五方一起去对账非常繁琐。
产业之间本身也有上下游的关系,比如原材料和化工,和日化品的品牌商、汽车的主机厂和汽车零配件的产业就是一个上下游,这也会有相关的纵向的协同。更好的方式是大家各自都往区块链记载分布式的账本,大家最终又有一个能够达成的共识,所以,区块链解决的就是供应链金融在非信任的体制下怎么达成一个信任关系。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因为存在着核心企业沟通,操作成本高昂,贷后管理复杂等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就是花费很大精力却无法产生合理收益,金融科技的发展将真正改变传统供应链金融,不只是简单在线化,而是通过交易征信、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推动供应链金融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大价值。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六
供应链金融是股市的新贵,但在实际金融体系中存在已久,是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个小分支,曾经的深发展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就有深厚的积累。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应链金融基本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供应链金融是股市的新贵,但在实际金融体系中存在已久,是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个小分支,曾经的深发展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就有深厚的积累。二级市场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更多的层次,共有的特征是某个行业或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根据对上下游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掌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其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或服务。
现代经济理论框架下,行业分工是提升劳动效率的重要方式,而供应链金融中的企业跨界到金融领域必须有更大的优势才符合经济规律。本文归纳梳理了市场目前跨界供应链金融的几种模式,也对其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我们认为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条件包括:
1.足够大的行业空间;
2.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的平台地位,对上下游物流、信息流有一定控制力;
3.足够低的资金成本和风险管理能力。
产业内的公司参与供应链金融也有天生的软肋:1.银行的业务是全行业全产业链的,能够消化和对冲个别行业的周期性风险,而非银行企业介入上下游金融业务,会使得整个行业的风险在其身上叠加和放大。2.非银行企业往往不具有持续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缺乏贷后管理、风险处置等专业技能,容易低估风险。从资金来源看,融资方式有银行贷款、互联网金融小贷和p2p公司以及股东增资等。
1.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供应链金融,是指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真实贸易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2.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一般而言,商业银行才是供应链金融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主体。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并不只有商业银行主导这一种。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成熟,主要的模式有银行主导型、核心企业主导型以及物流企业主导型三种。
其中,银行主导的模式主要是银行以买卖交易中买方购买货物后从卖方收到的货物提单和有效发票为依据,为买方办理承兑汇票,并向卖方支付货款,买方在制定日期内偿还货款和融资款。这样既能满足买卖双方的交易需求,也能缓解买方的资金压力,同时还能降低银行的风险。核心企业主导模式主要存在于制造业,主要是核心企业基于自身的设备提供相应的租赁和货物代持服务,在为买方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规模。物流主导模式主要是拥有信息、货物监管以及客户关系优势的物流商为交易的卖方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
如果按照融资所需的资产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分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保兑仓融资模式。这三种融资模式的依据资产分别为:应收账款等应收类资产、存货以及预付账款等预付账款资产。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是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一种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质押担保融资模式和信用担保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是在供应商(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买方)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一模式使用于卖方回购条件下的采购。
3.供应链金融发展空间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授信、担保品以及抵押物的评估基本上由银行或者银行委托第三方来进行,所以我国主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银行主导模式。我国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是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现为:平安银行)2003年最先在国内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2006年正式整合推出互联网金融服务,2012年推出“供应链金融2.0”。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以及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如图1所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已由2005年的不到3万亿增加到了2014年的10.52万亿,十年里增长了3.55倍,年均复合增速15%。应收账款融资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的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交易中,企业之间还会以签发商业汇票的形式来保证交易正常进行。商业汇票的签发缓解了买方的资金压力,同时卖方拥有商业汇票,既拥有对于签发方的汇票金额索取权,也可向商业银行作质押,获得流动性。商业汇票质押以获取融资也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形式,我国商业汇票发展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是紧密相关的。如图2所示,我国商业汇票签发量逐年稳步增加,在2014年已经突破20万亿,2015年上半年也已经达到了11万亿。
除了应收账款以及商业汇票以外,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同样紧密相连。近几年我国融资租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租赁合同额不断增加。2014年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已经超过了3万亿。其中,三种租赁种类中又以金融租赁合同规模最大,2014年合同规模占比达到41%。融资租赁的快速发展对于需要大规模专业设备的企业来说十分有利,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在应收账款、商业汇票以及融资租赁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供应链金融展现出了迅速发展的态势。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
1.互联网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助力
虽然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较为迅速,这一特点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得到了充足的展现。我国供应链金融在“互联网+”浪潮的带动下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模式。
首先,银行不再是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的绝对主体,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以往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银行玩转的圈子,受制于资金实力、金融服务牌照等方面的限制,其他主体很难成为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主体。但是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更多的企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交易资源优势以及客户资源优势,纷纷转型成为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主体。
其次,在供应链金融的链条架构上,模式由“1+1+n”变为“n+1+n”。原来的在以往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采用“1+1+n”的架构模式来发展,其中“1”是银行以及核心企业,“n”是上下游多个企业,而银行主要是对核心企业进行授信,伴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更多的上下游融资企业已经可以直接与核心企业进行接触,由核心企业对上下游融资企业进行授信。而核心企业既可以利用自身资金,也可以通过外部融资补充资金,这样就使得链条构架变为“n+i+n”,而且更加凸显核心企业的作用。
再次,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从线下向线上迁徙。以前主要是一种线下的方式来进行。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普及与强化,供应链金融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已经转变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提供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和融资的成本,提高融资以及整个供应链交易的效率。
最后,互联网和大数据使得供应链金融覆盖众多小企业成为可能。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对象多样性方面,原来的供应链金融只是针对核心企业,并通过核心企业为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或者服务。但是“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能够很好的将以前供应链金融无法覆盖的企业涵盖进来,能够很好的利用“长尾效应”,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可以说,“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对象更加多样化。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
受到2014年7月开始的这波市场行情的带动,“互联网+”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之一。同时上市公司也纷纷利用这一热点做出转型发展战略,迎合“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供应链金融当然也不例外。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在遇到互联网金融潮流时,既呈现出之前阐述的四个发展特点,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公司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而彰显出差异。
2.1、电商平台发展模式
电商平台发展模式主要是批发零售电商利用在互联网交易中获取的客户交易的记录与流水,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为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这一模式在a股市场上的主要代表为:苏宁云商。苏宁云商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零售所积攒的客户资源、客户信息以及便捷的客户服务与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苏宁生态链,通过苏宁小贷来实现为供应链上下游端客户服务的。
苏宁云商作为互联网零售商,在o2o交易模式中积攒了较多的客户并且获得了交易客户的交易数据,为更好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15年6月末,苏宁云商零售体系的会员总数达到1.98亿。2014年公司线上业务累计现实自营商品销售收入225.99亿元,线上平台实体商品交易总规模达到257.91亿元。同时,为了更好的发展线上客户,积累客户资源,苏宁还于近期成功联手阿里,成功将线上线下业务打通,实现强强联合,为苏宁云商发展互联网零售,打造苏宁生态链提供了较好的市场机遇。
苏宁云商向供应商客户以及个人消费者发放的贷款逐年增加,2015年上半年已经达到近700万元,按照上半年的发展速度,预计全年会实现1380万元的贷款及垫款总额。发放贷款及垫款主要来源于子公司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苏宁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对外发放的公司类贷款及垫款、个人消费贷款等。
2.2、行业资讯公司发展模式
行业咨询公司转型模式主要是行业中一些主要做行业信息咨询的网站公司,利用已有的信息优势形成的大数据支持以及客户认可度,通过之前已有的网站或者新建平台的方式来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一模式在a股市场上的主要代表为:上海钢联。
上海钢联是国内一家从事钢铁行业其相关行业商业信息咨询以及增资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综合运营商。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会员信息服务、网页链接服务、会员培训服务与咨询服务。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带动,公司通过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收入的更加多元化。上海钢联旗下的网站有:大宗商品网、我的钢铁、运钢网、搜搜网、钢银现货交易、我的有色、我的不锈钢、我的农产品、百年建筑。其中,钢银现货交易平台就是上海钢联为发展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而设立的。
上海钢联之所能够利用钢银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得益于长时期的信息收集与积累、大数据的支撑、采用寄售模式背景下的平台交易量不断增加、闭环的钢银电商模式的构建以及公司大股东的强力支持。
上海钢联的资金来源组要是银行贷款和股东支持。在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的种种举措下,不能忽略的就是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来源问题。目前钢银平台向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但是随着钢贸平台交易量的不断增加,钢贸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所以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钢贸企业的融资需求,仅仅是这些融资举措还是不够的。因此2015年1月份,上海钢联公布公告称向控股股东东兴投资申请2亿元的贷款额度,子公司钢银向银行申请15亿元授信,上海钢联为其担保。2015年6月5日,上海钢联再次发布公告称钢银电商拟进行增资扩股,获得新增资本1.66亿元。同时,上海钢联平价将复星持有的股权进行回购,也说明了大股东对于上海钢联的支持力度。上海钢联于2015年8月8日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钢银电商拟申请挂牌新三板,如果顺利实现,这将有利于钢银平台更好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3、信息化管理服务提供商发展模式
信息化管理服务提供商发展模式主要是一些软件系统服务与开发公司通过先进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在帮助企业实现在数据智能化数据分析上的生产计划敏捷推进,人力资源效率化提高的过程中累计了大量的企业客户,通过拥有的客户信息优势以及行业知名度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及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这类模式的代表就是汉得信息,汉得信息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独立研发了租赁管理平台,移动业务管理系统,财务共享业务平台,精益制造管理系统,费控系统等一系列企业管理应用产品,并进一步实现产品的云端运用,为企业管理实现精细化和敏捷化运作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公司的主要业务为:高端erp实施服务、erp软件外包服务、客户支持服务、erp软件销售以及bpo服务(企业将一些标准化的、非决策性的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2015年上半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57亿元,其中软件实施服务营业收入为4.16亿元。得益于领先的软件开发技术以及客户资源优势,汉德信息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在供应链金融供给端,汉德信息采取的是和银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2015年6月29日,汉得信息与平安银行签署了供应链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将汉得信息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与平安的保理云平台相对接,汉得信息主要提供企业的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平台来进行风险评估,平安银行主要负责发放资金。随着与平安银行合作的不断深化,平安银行除了参与核心企业的贷款外,还直接给予汉得信息保理公司资金支持,帮助保理公司发展保理业务。进而通过保理业务带动公司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2.4、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发展模式
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发展模式主要是一些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利用在提供采购、分销、物流过程中累计的客户信息,对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的主要代表是:怡亚通。
怡亚通是一家专业承接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整合型供应链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广度供应链服务(生产型供应链服务)、深度供应链服务(流通消费型供应链服务)、全球采购中心及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
怡亚通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o2o金融、供应链网上贷款以及小贷实现,资金来源有合作商业银行提供。o2o金融基于怡亚通深度供应链商业模式,定位于将怡亚通380消费供应链平台百万小微终端客户为金融服务对象,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发终端客户金融需求的业务,实现资源共享,渠道共享,信息共享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怡亚通与各商业银行合作,为怡亚通380快消品平台的百万小微零售终端客户提供可持续性、批量化、数据化的金融服务,在o2o金融模式下,需求资金的小微零售端客户无需担保、无需抵押、网上下单,怡亚通提供贷前审核(这与信息化管理服务提供商发展模式相似)和贷后管理,审核通过24小时后由怡亚通的合作银行放款。
2.5、行业核心公司模式
一些传统行业的公司也通过供应链金融积极转型,这些公司通常具有自身行业的核心地位,在经济调整、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主业的发展空间或动力不足,于是通过整合行业内和上下游资源,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安源煤业通过旗下江西省煤炭交易中心发展跨区域多品种电商,金叶珠宝通过收购丰汇租赁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道氏技术通过成立共赢商电子商务公司从事陶瓷行业采购和供应商互联网平台业务,传化股份收购大股东资产传化物流打造互联网+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钢铁巨头宝钢股份拥有东方钢铁网和上海钢铁交易中心两大电商平台,智慧能源搭建电缆网的电商平台,并入股北京随时融公司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公司基本沿袭类似的发展模式:自建或收购电商平台导入交易流量,并逐步发展一列的保理、仓储、物流服务,同时收购或参股金融公司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并解决资金来源。
我们认为行业核心公司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的难度要大于前述的平台类或信息服务类公司。公司本身是产业里的竞争主体,与同业存在竞争关系,能否吸引到行业内足够多的流量转移到自身平台上是一个问题,受制于行业自身发展空间的天花板;同时资金流集中后会在核心公司层面放大本行业的周期性风险。这种模式的投资标的选择我们更看好本身行业稳定、发展空间大、市占率已经具备优势的公司。
在“互联网+”浪潮下并不是所有有热情的公司就能分得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一杯羹,结合以上分析,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还是需要以下几种因素。
1.积累足够的信息优势
从以上4家公司可以看出,每家公司在发展供应链金融前都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交易信息,拥有上下游客户的交易数据,这都为公司了解客户的交易习惯、对于资金的需求程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只有真正的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才能依据客户本身出发设计出适合的融资工具并提供恰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2.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运用能力
在积累足够的客户信息之后,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对客户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也是无法有效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是在互联网浪潮下的另外一个发展的趋势,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如:上海钢联)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够帮助公司节省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以及提供融资服务的实现效率。
3.公司整体业务生态圈的构建
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绝不仅仅是将网上平台搭建起来,寻找有融资需求的客户那么简单。特别是在互联网热潮下,仅仅是发展互联网来支撑整个公司的发展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同时,其他业务也要相互配合。以上4家公司均是在努力的构建整个业务体系的闭环,实现交易、咨询、物流、支付、其他服务的整体业务生态圈。构造整体业务生态圈能够在不断发展上下游客户的同时又能够保持客户的粘性不会降低。如果仅仅是依赖互联网,而没有从实际业务中使客户得到便利与认可,那么这样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即使发展起来,也会是昙花一现。
4.资金端足够的支撑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是给予上下游企业资金支持,但是给予支持的这部分资金如果完全由公司自身承担,这对于公司来说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更为显著。通过以上4家公司业务模式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完全由自身承担这部分资金,而是将资金来源端扩展到了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如:苏宁云商、怡亚通)等,这样虽然自身赚取的只是利息差,但是这能够保证供应链金融的长足发展。此外,还有公司(比如:上海钢联)通过公司股东的支持获取足够的资金。这些公司通过自身资金的支持以及第三方的资金支持可以使得公司在保证供应链业务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赚取足够的利润。
5.公司战略的支持
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并不像生产产品一样有着固定的生产流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这就需要公司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如果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只是借助这波市场行情炒概念、讲故事,公司本身并没有制定长远且完善的发展目标与战略,那么当市场行情退去,终究会被抛弃。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七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供应链金融商业计划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越来越明显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已由个体上升至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生态链的竞争,共建健康的产业生态已成全产业链发展的共识,同时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认同。
中国甚至提出了打造全球供应链“第一梯队”的宏伟目标,利好政策更是接踵而至,这其中金融则成了主要抓手,也是中国当下发展供应链,再造国际贸易中心优势,推动中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中坚力量。
对于发达国家供应链,金融既是产业链发展最强动能,也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最好通路。美国供应链在工业领域起步就注重背后金融力量的推动,目前供应链金融已从银行主导逐渐发展到产业核心企业主导阶段,而参照美国经验,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未来空间,无论是在产业链改革的需求,还是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方面都将远大于美国。
国内供给则改革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切与金融压抑、金融短板突出的博弈进程中,供应链金融无疑拥有着广阔的前景,潜力巨大,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企业融资方面,更重要的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产生协同发展效应,增强产业的整体实力,这既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一脉相承,也是供应链发展到成熟形态后的自然衍生产物。
毋庸置疑,未来产业供应链发展必须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多流合一,而供应链金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资金、资源优势,解决了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资金流”问题,增强了企业发展核心动能。其次,这种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服务模式,重塑了市场经济血脉和神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以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高效协同生态。
以产业链管理服务、现代金融创新为依托,打造出具有现代化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
供应链金融的兴起在于其能快速、有效的解决传统供应链中的产融分离以及融资问题。在传统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经销商,经常面临资金周转难、贷款难等问题,这极大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能力。而作为产业链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市场、品牌、资源、资金优势明显,为产业链中小游企业提供亟需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共同做大产业链市场蛋糕。
去年以来,巨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力日渐明显。
前不久,阿里发布“码商成长计划”,全面赋能个体工商户极小微群体,其中供应链金融服务(赊购贷款、循环信用贷等)是重中之重。
腾讯旗下微众银行着力打造基于税务数据和社交数据的小微信贷产品“微业贷”,试图将其培育成继“微粒贷”之后下一个现象级爆款互金产品。
建设银行全面践行“双小”普惠金融战略,建成了能适应小微金融场景的“小微快贷”产品体系,因此董事长田国立的.最近表态才能如此高调:“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不是靠良好的愿望,而是要靠能力。”
此外,弘翼财富也在不断深耕自身生态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研究出一套独特的风控体系,为企业打造快速便捷的融资服务。由此可见,精确瞄准解决小微企业金融痛点和难点几乎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共同主题和共通战略。
当前中国供应链金融已经全面进入智慧供应链金融新时代,其标志就是金融科技对于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全面赋能。
当前最重要的金融科技包括五项:abcd+i,即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computing云计算、big-data大数据、iot物联网。其赋能要点如下:
一是云计算是基础。云计算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各种市场主体的数据化运营成本,方便云端平台收集聚合数据,这是大数据技术的前提。
二是大数据技术是关键。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审核核心企业的资质和评估还款能力,从而提高放款融资的速度并达到供应链体系内的风险平衡。
三是物联网技术是数据源的有益补充。例如,通过传感、导航、定位等技术方式,在仓储和货运环节来控制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通过物联网平台,打通资金融通、资源需求,实现现代物流与现在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形成信息共享。
四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可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层分析,并加载传感器等物联网进一步丰富动态数据湖,定期自动更新客户画像,主动给优质客户提升授信额度。
五是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嵌入。供应链金融需要多方合作,数据也来源于多方面,可以利用区块链来搭建场景。利用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存储、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身份安全等特征,创造信任环境。
平台服务商、风险管理者以及流动性提供者。而金融的核心永远是识别风险并做风险定价,因此谁能成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者谁就能主导智慧供应链金融体系。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八
金融供应链是当今商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企业来说,建立起高效、有序的供应链体系至关重要。而金融供应链培训就是为了帮助企业相关人员掌握金融供应链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我最近参加了一次金融供应链培训,其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培训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简要介绍。
在这次金融供应链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和运作原理,了解了金融供应链的重要性和作用。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金融工具和技术,如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段:对培训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反思以及解决方案的总结。
在培训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对于供应链的整体把握,以及如何运用金融工具来提高供应链的效益等问题。我通过与其他学员的交流和老师的指导,逐渐解决了这些困难。我发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和帮助。此外,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四段:对培训中的收获和体会的总结。
通过这次金融供应链培训,我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环节,我们需要与团队成员充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协作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思考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收获和体会对于我未来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发展非常宝贵。
从这次金融供应链培训中,我看到了金融供应链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供应链必将在企业运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建议企业和个人能够重视金融供应链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我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金融供应链培训机构和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培训服务,推动金融供应链的发展。
综上所述,这次金融供应链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金融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这些收获和体会将给我带来巨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分享我在金融供应链培训中的心得和体会,共同推动金融供应链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九
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是我国当前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企业共同的选择,其核心在于让金融由虚转实,回归金融本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下文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差异融合,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融资租赁的业务主要是由这些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开展的。这些公司用自有资金向供应商采购承租方所需要的设备,然后租赁给承租人,赚取采购额与租金收入的差额。 当然融资租赁业务也涉及到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其他金融或非金融类机构,但较少涉及供应链的成员企业。
它是比较单一独立的经济实体。 而且融资租赁公司的服务对象不限定在某一行业领域,只要对融资融物有需求的中小企业都可以成为该公司的服务对象。一般融资租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大而全的融资租赁巨头方向发展,该类融资租赁公司会不断的扩大其业务领域,从传统的机械制造、船舶重工等领域向文化创意、农产品等领域进行扩张;另外一 个发展方向就是向专业化的细分领域进行发展,深耕于某一细分行业,朝特色化融资租赁企业发展。
随着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公司会出现在市场竞争当中,但社会的资本增量在短期内增幅不大,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融资租赁公司的规模不大,资产有限,市场当中除了少数的大型的融资租赁企业之外,大多数的融资租赁公司都是资产规模有限的中小型融资租赁公司。该类型的公司的发展方向就应该是发掘利基市场,深耕于某一细分行业。
供应链金融主体是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的类型千差万别,不同的供应链其核心企业不一样。不同的供应链由不同的成员企业组成,拥有不同的核心企业,其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体便有了差别。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由核心企业作为担保,向供应链当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额度的一种融资模式。主要有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等等。资金的提供方往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方是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主要是通过给予一定的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在具体实践当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是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而仅选择某些行业来开展此项业务,比如钢铁、木材、汽车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发展的较为成熟,产品的价值易于确定,产品也容易在交易市场变现。
从这一点来看,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具有共同点,在行业领域的选择上都是优先考虑风险相对可控的行业,而绕开或暂时避开风险较大的行业。但两者的未来发展趋势都是向更多的业务领域进行扩张,不断开辟新的盈利空间。随着融资租赁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服务方面的风险防控有较大改观的时候, 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到风险较大的行业,比如文化创意产业。
融资租赁在国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很多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经成为了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市场规模巨大,同时发展历史悠久有比较成熟的经营范式,受到了各国的大力追捧。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要激发广大民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必须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而融资租赁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近期国家省市政府密集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各地区又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出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细则,后续细则的出台会更好的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
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支持的国家政策还比较少,有些政策会提及到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比如在融资租赁相关的政策当中就提及了供应链金融。 两者相比供应链金融的支持政策要比融资租赁少。少的原因在于供 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时间较短,无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是政府都处于摸索阶段,在没有探索清楚供应链金融发展 特征模式的情况下冒然出台相关政策可能不利于该行业 的发展。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相关问题会不断产生,国家会针对这些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
融资租赁公司通过购买融资标的物,再租赁给中小企业使用,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回本并赚取一定的收益。这些标的物往往是中小企业亟需的设施设备,这些设备能够给中小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小企业知道一旦违约,融资租赁公司将收回融资标的物,毕竟融资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融资租赁公司,收回之后对中小企业将造成致命的打击,没有了用于生产的设施 设备企业就会停工甚至破产倒闭。 因此,中小企业对待融资租赁公司相比供应链金融其主观违约意愿会比较低,因为其违约成本过高。 正是基于这一点,承租方没有掌握融资标的物的所有权,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才会小。同时融资租赁公司在审批项目的时候会比较谨慎,会将一些不符合其要求的中小企业排除在融资租赁服务之外,以减小风险。并且融资租赁是采用逐期归还租金的方式回款,融资租赁公司的回款有保证,只要企业不出现较大的危机,每期一次的租金收入就能够得到保证。
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无论存货质押融资还是应收 账款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都比较大。这些资金都是在产品售出之后企业有了实际收入时才会归还银行等融机构的贷款。虽然是封闭式信用贷款,但贷款的归还是来源于销售回款。而企业的销售情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给授信方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都可以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两者可以进行融合发展。银行借贷给融资租赁公司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授信给中小企业的额度可以进行统筹管理,银行可专门成立供应链金融及融资租赁事业部,统一安排该项资金的授信管理等工作。因为供应链金融和融资租赁的最大受益方都是中小企业,而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的最终用途都是一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将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进行协调发展,以减少分块化发展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大的问题产生。 另外综合协调发展也能够减少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
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很多风险都是一致的。 这些业务的发展都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市场疲软,则供应链金融和融资租赁业务都会受影响,产品销售不畅,对相应设备技术改造的意愿不强,即使企业有意愿但也没有实力去更新改造。这样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发展就成为了一个发展趋势。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它们应该把握这样的'发展机遇,尽早的将两者进行协调发展,探索它们协调发展背后的规律、可能遇到的问题,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和相关部门。 当前金融业的竞 争也越来越激烈,银行等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大胆创新是解决的方法之一。银行只有大胆的尝试, 将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捆绑起来才能够开拓新的盈利空间。
融资租赁公司采购融资标的物, 再将标的物租赁给中小企业使用。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融资租赁公司就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供应商,而标的物的出售方是实际意义上的融资租赁公司的供应商。这样的关系结构符合传统供应链的组织架构。因此融资租赁公司就成为了供应链当中的一环。 而有些融资租赁公司资金非常雄厚,可以被认为是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 这样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像传统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一样为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即租金也可以延期支付,租金提前归还可以有折扣。同时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将未来的租金收入进行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同时融资租赁公司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让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给中小企业融资。融资租赁公司的成立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国家也有相关的产业扶持基金,以及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为融资租赁公司提供担保,且融资租赁公司的成立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公司成立在某种意义上就说明其信用就 有所保证。银行和这样的融资租赁公司打交道其风险就比较低。 因此,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充当起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的角色。另外,融资租赁公司要向融资标的物的出售方购买标的物,购买的过程融资租赁公司也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虽然这样的采购是中小企业指定的出售方,但毕竟是融资租赁公司出资, 标的物的所有权也归融资租赁公司。 因此,融资租赁公司要把自己当成是这一笔业务的主角参与到供应链的运营当中。融资租赁公司要关注相关的行业发展,了解行业最新 的技术发展情况,设施设备的性能特征等等。中小企业和融资租赁公司相比,其在专业化生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资产情况一般都不如融资租赁公司,再加上融资租赁公司的股东背景较为复杂,可能有银行、担保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甚至是政府部门,众多的股东就意味着融资租赁公司拥有更多的资源, 这样企业在做决策时就会更加的准确。 融资租赁公司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资金的供给 方,中小企业的服务者,而要把自己定位成中小企业的综合服务者。不仅提供资金的支持还提供一些咨询服务。融资租赁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会向综合性的中小企业服务商的方向发展,给中小企业提供从设备采购、融资、咨询等各种服务,承担起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角色。在这样的愿景下,融资租赁业务更需要和供应链金融进行融合发展。
供应链金融发展同样非常迅速,但其发展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融资模式过多,融资参与方负责程序多等等。同样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供应链金融业务就难以开展。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考虑不是针对供应链当中的一家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尤其是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供应链的特征就决定了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当中的地位,大部分的成员企业一旦离开核心企业其生存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中小企业具有非常明显的核心企业依赖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 需转型,企业也需要转型,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更是如此,向成立融资租赁公司的方向发展是供应链核心企业一 个不错的选择。 核心企业由于资产雄厚,积累的资源较多,对整条供应链的了解程度较深能够成立融资租赁公司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十
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借助客户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特点,突破传统信贷思路,创造性地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并率先向大型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群进行推广。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与防范措施,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
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作为抵押、质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与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与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如个别企业串通物流仓储公司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或者伪造出入库登记单,在未经银行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提取处置质物,或者无法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要求尽职履行监管职责导致货物质量不符或货值缺失。
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一是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二是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要不断优选,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等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优选。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要引导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
在贷前调查阶段,考虑到信息要求比一般企业授信更复杂,银行应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板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应按照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主观能力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在授信业务落地环节,应细化与授信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传递等事项的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应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要针对业务管理需要,明确权责。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部门、设置专业的管理岗位、明确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细化到岗、到人,实现由专人专岗负责业务推动、业务管理、价格管理、合同签署、核保、资金支付和回笼监管等相关工作,使得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既相互衔接配合又相互监督检查,真正实现通过流程化管理落实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封闭操作和全程监控,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运营。
抵质押资产作为银行授信的物质保证,其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抵质押资产的可变现能力,银行必须与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及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对用于抵质押的资产进行客观评估,针对不同资产的特点进行慎重选择。在选择用于抵质押存货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存货量足质优、易于贮存、流动性强、货权清晰;在选择应收账款时,需关注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应当真实有效,应收账款应当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等;在选择预付款时,应当注意上游企业货源的充足性、违约赔偿能力及在违约情况下企业的回购意愿与回购能力等。
为了保证供应链金融中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保证各种信息流活动的无缝融合,应加大信息管理硬件投入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如erp系统平台、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资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风险。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十一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征,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风险特殊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行业风险、供应链断裂风险、供应链各企业信息传递的风险、虚假贸易风险和交易结构风险。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行业风险主要体现在行业景气度波动风险和基础资产行业集中度较高两个方面。
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容易受到行业景气度波动的影响,如宏观环境、行业及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产业链的行业特征,中小企业在行业和市场中所处位置,充分揭露中小企业所在行业风险及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具体而言,行业特征是指行业周期、行业竞争情况、上下游客户的稳定性等。
受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征约束,供应链金融abs基础资产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对于那些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基础资产容易受到传导性风险影响。因此在选择产业链时,需挑选一些产业空间大,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链,如房地产、建筑、汽车、家电、医药、互联网等。
由于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abs存在供应链断裂风险。
供应链金融abs主要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担当了整合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关键角色,代表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核心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经营状况对上下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核心企业一般都是较大型的企业,其上下游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将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转化为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在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的过程中,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风险,这种风险也就必然会随着交易链条扩散到系统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而影响供应链的整体安全性。适合作为供应链金融abs的核心企业的特征为主体信用评级高、行业展望稳定、龙头企业为主。
由于供应链上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核算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松散的、未签订协议的企业联盟,当加入供应链的企业越来越多,供应链规模越来越大、结构愈加复杂时,各企业的信息传递的风险也随之加大。风险防范措施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化的信息系统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供应链金融创造发展平台。
由于供应链金融基础资产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之上,为防止虚假交易风险,需要严格审查销售合同、订单、发货单、收货单、发票等凭证来核实贸易背景,严格审查相关交易资料,确保贸易背景真实、合法有效。
供应链金融abs循环购买期间将面临资产质量下降甚至新增合格资产不充足的风险。供应链金融abs一般采用循环结构以解决资产端与产品端期限不匹配的问题。而在循环购买的过程中,存在循环购买资产质量下降的可能性;同时,若原始权益人经营不善会出现业务规模下降,甚至出现新增合格资产不充足的情况。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设置循环期基础资产合格标准,设置加速清偿条款,以缓释循环期风险,保护投资人利益。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十二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入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1)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2)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3)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双方之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4)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业务闭合化指的是供应链运营中价值的设计、价值的实现、价值的传递能形成完整、循环的闭合系统,一旦某一环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就有可能产生潜在风险。
值得指出的是业务闭合不仅指的是作业活动如技术、采购、生产、分销、销售等作业活动的有效衔接,而且也涵盖了价值的完整结合、循环流动,亦即各环节的经济价值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度得以实现,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个环节,产生新的价值。
这一要求也就意味着在设计和运作供应链金融中,需要考虑所有可能影响业务闭合的因素。具体讲,影响业务供应链闭合性的因素有来自宏观层面的问题,这包括宏观系统风险,也就是说由于宏观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供应链运营中断,难以实现可循环的供应链运营。特别是在立足全球供应链基础上开展的金融活动,特别容易产生这一问题。影响业务闭合性的另一类因素是行业或区域性系统风险。供应链金融一定是依托于一定的行业供应链而开展的金融创新活动,因此,供应链服务的行业和区域特征必然对供应链能否稳定持续运行产生作用。
具体讲,供应链金融只能在持续或者稳定发展的行业中实施,对于限制性的行业或者夕阳型行业,实施供应链金融会具有较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行业走低或者低迷会直接使供应链运营遭受损失,进而影响到了金融安全。同理,一些区域性的因素,如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市场透明度、政府服务水平以及区域环境的稳定性等都会对业务闭合化产生挑战。
供应链本身的业务结构也是保障闭合的主要方面,一个稳定、有效的供应链体系需要做到主体完备到位、流程清晰合理、要素完整有效。主体完备到位指的是供应链设计、组织和运营过程中,所有的参与主体必须明确,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活动是基于生态网络结构的金融性活动,网络中涉及到诸多的参与主体,如供应链上的成员(上下游、合作者、第三方等)、交易平台服务提供者、综合风险管理者以及流动性提供者,如果某一主体缺失,或者没有能够起到预期的作用,业务的闭合性就会产生问题。
交易信息化原本指的是将企业内部跨职能以及企业之间跨组织产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等各类信息,能及时、有效、完整反映或获取,并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清洗、整合、挖掘数据,以便更好地掌握供应链运营状态,使金融风险得以控制。
而今,交易信息化的含义进一步得到扩展,为了实现金融风险可控的目标,不仅是能够获取和分析供应链运营中直接产生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而且能实现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有效的信息治理。信息治理涉及到建立环境和机会、规则和决策权,以评价、创建、搜集、分析、传递、存储、运用和控制信息,以解答“我们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谁负责”等问题。
显然,信息治理行为包括了交易管理、规则确立、信息安全、数据流管理以及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有效的供应链金融信息治理,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第一,确保供应链业务的真实性。即所有在供应链中发生的业务是真实、可靠的,并且产生的价值是持续、稳定的。要做到前一点,就需要通过对交易凭证、单据和供应链运营状态的查验,来确保交易的真实。此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辅助判断供应链业务真实可靠,即关、检、汇、税、水、电等间接性数据挖掘分析,例如,供应链参与企业一般纳税人取得资格的时间、纳税等级与缴税情况、结汇状态、常年用电用水的程度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间接地了解生产经营的真实程度。
第二,确保供应链物流能力和质量。即在从事供应链物流服务过程中,物流作业的质量、数量、时间、地点、价格、方向等明确、清晰,例如,物流运营的能力、库存周转率、物流网络等能否完全符合供应链交易或者相应主体的要求,此外单货相符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
第三,确保供应链中资金财务风险清晰可控。交易信息化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能清晰地了解供应链中资金流和财务的状态,否则该信息的缺失就会直接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采取各种渠道把握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现金流和利率状态,二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和内控体系;三是借贷状态。
收入自偿化是指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所有可能的费用、风险等能够以确定的供应链收益或者未来收益能覆盖,否则一旦丧失了自偿原则,就很容易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而决定自偿原则的因素就包括了供应链运营中相应的货物、要素的变现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供应链金融运营互联网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仅是静态地考察货物、要素的变现,还要动态地分析影响变现和收益的时间及空间要素。
所谓时间要素指的是供应链金融活动中融资借贷的长短时间匹配问题。融资周期也是产生风险的因素,周期时间越长,可能的风险就会越大。具体而言,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长借长还(即借贷时间长,还款时间长),甚至长借短还(即借贷时间长,分阶段偿还)都有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挑战。如果借贷时间较长,就有可能因为外部环境或者其他各种因素,产生行业或业务的波动,对产品或业务的变现能力和程度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不稳定、不规范的环境下,短借短还应当是收入自偿化遵循的准则。
空间因素指的是产生供应链收益的来源地。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域因为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这种风险必然影响到了交易主体的信用和行为,以及交易产品价值的变动和交易的安全,这些都是收入自偿化原则需要关注的要素。
管理垂直化意味着为了遵循责任明确、流程可控等目标,而对供应链活动实施有效的专业化管理,并且相互制衡,互不重复或重叠。为了实现这一原则,需要在管理体系上做到“四个分离”,即业务审批与业务操作相互制约、彼此分离;交易运作和物流监管的分离;开发(金融业务的开拓)、操作(金融业务的实施)、巡查(金融贸易活动的监管)分离;经营单位与企业总部审议分离。除了上述四个管理垂直化准则,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组织结构和职能的完备和清晰,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甚至企业之间合理的结构以及职能对接,确切地讲,从事供应链金融的组织,需要在职能设计上综合考虑产品设计(即根据供应链状况设计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运营(即供应链经营活动的协调、组织和实施)、营销(供应链服务和金融的推广,以及客户关系管理)、风控(风险评估、监控、管理)以及信息化(供应链服务以及供应链金融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信息整合分析、统计)等各个部门的责任,以及相互之间的制衡和协作关系。一旦某个职责弱化,就会产生巨大风险。
二是战略和管理的稳定与协调。如今很多供应链金融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往往来自于战略和管理的不一致、不协调,或者说由于战略扩张、目标畸形化导致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断裂。一般在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初期阶段,为了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特别是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往往会聚焦其熟知的业务领域,对合作企业的资格审核会比较严格,风险控制也相对完善,金融业务与产业活动的结合也会较为紧密。
然而一旦获得初步成功,在行业或市场中产生了声誉和地位,大量资金进入或者投资者参与,为了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就会出现战略膨胀的状况,要么盲目扩大经营领域,进入到之前不熟悉的行业领域,自认为其管理体系和业务逻辑能适应所有的产品市场;要么盲目扩大客户资源,放松了资格审查与准入条件,一些不太符合供应链融资要求的客户都进入到了供应链体系中。
甚至有的'组织在取得初步成功后,改变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初衷,逐步放弃了立足产业、服务供应链企业的原则,逐步向资本运作靠拢,试图变成一个纯粹的金融公司。所有这些状况,都会导致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的缺失,最终出现巨大的供应链金融风险。
风险结构化指的是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能合理地设计业务结构,并且采用各种有效手段或组合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理解风险结构化的过程中,同样有两点需要考虑:
一是针对于不同的风险来源,因应和降低风险的手段和途径是具有差异性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双重叠加,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在结构化分散风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多种不同形态的手段和要素。
二是尽管存在着各种化解、分散风险的手段,但是应当看到不同手段和要素的重要程度和风险分散能力是不尽一致的,也就是说风险手段存在着优先级,例如,在特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保险可以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之一,但是往往不能成为化解风险的最后或唯一方式。甚至作为担保方的主体也存在着优先顺序,这是因为不同主体的信用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自身的经营历史、文化、对法规和契约精神的理解都会影响到对风险出现之后的应对方式。
在供应链金融创新中,声誉代表了企业在从事或参与供应链及其金融活动中的能力、正直或责任。这一状态是促进金融活动稳定、持续发展,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声誉的丧失意味着企业或组织具有较高的道德风险,可能会因为恶意的行为破坏供应链金融所必须要求的生态环境和秩序,从而产生巨大危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声誉资产化评估中需要对借款企业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其综合声誉和信用,这包括对借款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综合考察评价。
首先是企业基本素质。企业基本素质是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内部条件,较高的企业素质可以保证企业具有较好的法律合规意识,以及良好的契约精神,保障企业正常、合理、持续地发展,获得合法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状况的最主要表现,也是企业信用评价的首要指标。企业偿债能力及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
第三是运营能力。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等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资金利用的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营运能力的大小对盈利的持续增长与偿债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四是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信用的基础,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可能按期偿还债务。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
第五是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形成竞争优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第六是成长潜力。成长潜力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改善资信状况的作用力,只有成长潜力大的企业才能保证盈利的持续性,其信用状况才会好。这包括三方面:一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能否真正从事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供应链运营;二是企业能否获得关键利益相关方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政策支持;三是企业自身的成长能力。
第七是信用记录。信用记录是企业以往借贷和履约状况,它不仅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偿债意愿。我国的信用基础非常薄弱,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必须注重企业的借贷渠道、借贷的状况以及偿债意愿分析。值得指出的是在对企业声誉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企业主个体的生活行为和要素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主的个体行为往往对整个企业的运营产生直接影响,也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中的潜在风险。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十三
第一段:引言(100字)。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供应链金融的讲座。在这场讲座中,专家们对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和讲解。通过听取这些专家的演讲,我不仅对供应链金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其在现代商业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讲座中,主讲人首先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他解释了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易流程的信息传递和融资行为,来改善供应链中的融资效率,实现供应链中各参与方的共同利益。供应链金融旨在解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融资问题,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等服务。此外,通过供应链金融,企业间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可以更好地实现协同发展,加速资金的流动和流转。
在讲座中,专家还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场景。例如,通过供应链金融,某些小微企业可以通过账期融资解决周期结构中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提高资金链的稳定性;同时,大型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帮助供应商实现融资,从而优化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还有一些案例是关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通过对网上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提供线上融资服务,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案例真实生动地展示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讲座还特别强调了供应链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供应链金融将迎来更多机会和挑战。例如,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上所有交易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防止信用风险,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此外,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供应链金融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定价风险,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融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供应链金融将成为未来商业交易和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段:我的收获和总结(200字)。
通过参加供应链金融讲座,我对供应链金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认识到,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一种金融服务模式,更是一种推动供应链整体效率和品质提升的新思维。它通过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和金融服务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融资渠道,并加速了资金的流动和流转。同时,供应链金融也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商业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通过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供应链金融,我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商业和金融的挑战,并为我所在的组织带来更大的价值和贡献。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十四
导语:多家机构日前发起成立了“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联盟”,不少金融机构参与其中。近年来,供应链金融被视为银行转型路上不可或缺的发展板块,同时也成为银行服务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趁手”工具。
近期,人民银行、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金融机构依托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各种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有效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
“供应链金融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可提高服务实体的资金效率,对中小企业融资较为有利。”国际商会全球理事会执行董事张燕玲表示,实际上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近十年,但并非所有行业都有供应链金融产品。
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竞强认为,一方面,大型核心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对供应链金融态度消极,不愿意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背书,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评估风险所需数据;另一方面,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较低,难以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集成,产品创新不足。
为此,不少金融机构正不断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整合结算支付功能,借助区块链、数字债权、凭证背书,对核心企业实施应收、应付账款联动,谋求突破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业内人士表示,借助科技手段,金融机构不再只依靠核心企业推进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落地,而是加大对整个供应链条上各类信息的获取,进一步解决链条中的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正逐步收紧,要求金融机构回归业务本源。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银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强,“供应链金融将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金融机构或可借鉴零售业务发展时的场景概念,在供应链金融交易过程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提取、风险控制,在每个行业链条的各个交易场景中拓展融资服务。”
张竞强表示,随着供应链金融理念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在供应链金融政策的驱动下,银行、信托、基金、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各方,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合作,产生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催生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供应链金融交易服务中心。
供应链金融合同篇十五
企业风险管理涉及的风险和机会影响价值的创造或保持。它是一个从战略指定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与态度,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风险识别程序要求采用一种有计划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法,来归类分析业务的每个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加以认识和辨别。正确的风险识别是实施风险评估及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基础。
在识别损失风险之后,下一步就是衡量损失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这包括运用定量及定性分析法对特定风险发生的损失频率和损失范围及程度进行估计与度量。
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需要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优化组合来应对风险。控制风险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改变风险的措施,如避免风险、转移风险、损失管理等;另一类是风险补偿的筹资措施,对已发生的损失进行资金补偿,如包括自保方式在内的`自担风险。保险可以看做一种风险转移的措施。
企业风险管理必须嵌入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并对其他内部控制作出响应。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察。
所有企业都面临不确定性,对管理层的挑战是决定为增加股东价值而能够接受多大的风险。企业风险管理使管理层得以有效的处理不确定性和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机会,从而增加创造价值的能力。
管理层需要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障碍和威胁。企业需要知道损失来自何处并能够找出受益于损失控制程序的问题领域。管理层应尽力识别所有可能对企业取得成功产生影响的风险,包括整个业务面临的较大或重大风险,以及与每个项目或较小的业务单位关联的不太主要的风险。但是,对于每一项业务来说,收益往往是伴随着风险的。企业只有充分认识、理解业务中的风险因素,才能在内部控制中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顺利开展业务。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的主要方法是了解风险信息,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评估风险的成本、影响及发生的可能性,并针对出现的风险制定应对办法,以确保供应链金融的畅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66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