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09:36:17
最新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质18篇)
时间:2023-11-09 09:36:17     小编:曼珠

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与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分享观点和感受。希望以下这些读后感范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

毫无疑问,一本好书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你往往会读出不同的意味。

初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于其中的种种建议,并未深思。这次期中考试过后,偶尔看到了一篇长长的期中考试总结,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写的。他在里头说:“你成绩不好,就会被集体忽视,当你是宇宙真空里的空气,不存在。”

“如何证明自己的实力?考试——在考试中得首功的人,是老师心中的骄子。”

“这是一个小社会,学习好,成绩好,地位高。”

……。

“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郑杰的这句话忽然闯进我的脑中。我仔细想想,我平时是怎么做的呢?我不能认为自己对学生不够关注,在我的心里,也许确实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一席地位,可他们的地位确实完全相等吗?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尖子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变化,及时提醒及时鼓励;我总是能敏锐地从细节处把握后进生的思想动向,揣摩到他们的心理,防患于未然。可是,对于那占大多数的中间生,对于他们常年不变的成绩,对于他们的乖巧沉默,我又是怎么做的呢?认为他们令人欣慰,不需要老师操心,不需要担心他们的学习与表现会忽然给班级带来“致命”的影响,换句话说,他们“很安全”。在疲于应付性格偏激生,疲于指导后进生,绞尽脑汁为尖子生指导学法的时候,这些中间生确确实实被“忽视”了!

好在,一切还来得及。

感谢《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谢那位普通学生的一份不普通的总结书,我知道我会在我的路上又往前进一步。我也相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会从建议中读出更多况味。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二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此刻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推荐,每一条推荐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一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我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我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我,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我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我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三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2、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3、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可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

1、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

3、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四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因为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五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读着著作中每一条建议,你对自己的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你会因此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正像作者所说:“祝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唯一的”,“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六

在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经典后,内心禁不住波涛汹涌。提起笔来,有些感慨,也有点激动,我发现我的手正在微微颤抖,这让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样子,清楚地记得那一堂45分钟的课,课程过半,我的手和腿才停止了抖动。

教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职业?我常常这样问身为老师的自己,在不断的工作、学习和成长中,我凝炼出了这样几个等式。

一样的春种秋收,一样的辛勤耕种;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们来不辞辛苦地灌溉滋润、悉心养护。秋天来到的时候,总是满心欢喜地期待它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如同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热切的期望。

厨师不能做一盘菜强迫谁来品尝,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于是就会有人慕名而来,争相品味,这就是老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把课讲得有声有色,有点有面,有张有驰;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传授对他们最有用的、讲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交给他们最想要的。

学海无涯,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获得最有用的知识,面对成长,老师也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于是在这条载着无数希望的航船上,我们甘心做一名舵手,带着莘莘学子的理想,指引他们不畏艰难风浪,坚定信仰,迎向收获的彼岸。

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另一个代名词,从我的老师的老师那时候就已经开始这样说起。作为工程师的我们在完成怎样的一个设计呢?我们的作品有思想、有灵魂,有独到的品位,他们要求独立和个性,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

所以工程师的设计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设计思路要紧跟时代不会过时、不能落伍,要使我们的作品经得起考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属于他们的优势。

七年的工作经历,四个与教师有关的等式,我用它们对照言行,总结自己。

幸福的感觉几乎每一天都在,从清晨的上课铃声响起,在悦耳的铃声中走进教室;推开教室的门走上讲台,从讲台上凝视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向他们问好,然后聆听他们真诚的回应。这就是我的一天,日复一日地积攒着这样的小幸福,然后沉淀为令一番大大的幸福,那就是职业的幸福。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七

拜读了著名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的第76条,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这一小节之后,我深受有触,受益匪浅。

我们平常所谓的学习困难的儿童,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不会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等等。而这些所谓的困难,大部分和在儿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围条件有关,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自己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她的发展来说应该获得的东西,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发问,他们就是在这个年龄时期——一岁——七八岁,头脑开始变得迟钝。

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补救他们呢?我认为是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引导他们。第一,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无论这些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该学会独立去思考,引导他们让书籍和语言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第二,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里没有有效获得,那里,老师引导的时候,就应该从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引导。我们不断的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让儿童区察觉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关系。这种思维的训练,要经常出现,不断对学生进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期的行为,只有学生感到惊奇的时刻出现了,那么他的学习才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比如我们现代教学运用的多媒体手段比较多,学生容易只看表面,不爱发问,那么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一条小短视频,甚至仅仅是一段课文的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看文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问的,这个问题,对爱发问的学生比较简单,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就比较难了,这时,可以让能发问的学生问,让不能发问的学生回答,这样即使他们暂时回答不出来,但是他们却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发问的思维方式,可以知道,学习当中,先好奇发问,在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刺激,锻炼儿童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爱钻研的精神。

用这种发问与观察的思维训练的方式,代替强迫学生死抠课本,再加上老师的爱心与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来学困生那豁然开朗花开怒放的时刻。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八

再读,内心有了触动,甚至有些汗颜。作者语言平实,案例真实又浅显。作者说:“对于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这条结论是依据的,作者说:“给他们挑选一些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应该让这些而他那个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疑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真相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对照自己,从教10余年,也曾想过为学生减负,也曾思考教学种的种种策略,期望课堂效率更高。“后进生”一直是个敏感、不轻松而又尴尬的字眼。最近几年,也为了“辅差”,在放学后给学生补习。这对于应试克定是有效果的。到检测效果时,他们总能支离破碎回答出一部分,直接让卷面分数提高。

再者,一个学期四个多月只读一本语文书,还美其名曰:以本为本。细细一想,这个理由是有些苍白、乏味、无聊的!即便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争取生动有趣,可这又适应多少学生呢?我们很少小班额。后进生长期以来一直在不太情愿地接受我们的“灌输”而已。

何不让阅读“解放”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治理的刺激”“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想我们可以试试,用这个简单的办法--阅读。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九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不仅学期计划没有用心去写,更是缺少大师所说的远景计划的制定。大师对于远景计划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议: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节目。当然,前提是学校的图书馆里必须有这些读物才能实现。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学校里最好有一个音乐室)。

(3)要跟学生谈话时用到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记熟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应特别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读来很受启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缺少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必然会增加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效益大打折扣。远景计划可以引领教师将眼光放得更宽广、长远一些,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还关注他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注他们的“眼前”,还关注他们的“未来”。这样,教师就不会过分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而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计划无疑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规划。制定的计划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的理念,教学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我想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地方向。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的建议》,其中有一封《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让我感触很深。

我们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一起上课,吃饭,聊天……孩子其实是很单纯的,在他们眼里,老师的话总是对的,是神圣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好儿童对你的信任。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要和孩子进行真正的心灵的交流,让孩子走进你的内心,也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经历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事实上,建立师生之间长久的友谊也不是一件易事。每个孩子的家庭不同,性格不同,对同一句话的认识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对每个孩子都千篇一律。

比如有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那老师就不能常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他。“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知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多以鼓励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我们可以常常说:你真棒,你真勤劳,你真聪明……但是我们的鼓励不应该浮在面上,而是发自内心的去表扬他,从事实出发去赞扬他。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信任你的鼓励,他的积极性酒会越来越高。

比如有的孩子比较顽皮,可能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做到更严厉一些。但是,“为了避免那些不愉快的谈话,特别是为了避免惩罚,儿童就开始耍滑头,说谎话。”所以所谓严厉,并不是去惩罚,而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让孩子真正的知道自己错了,真正想改了。其实孩子一开始都是信任老师的,可是老师有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通惩罚,于是孩子觉得委屈,觉得老师也没有想象中的神圣和伟大。后来的日子里,便慢慢开始说谎,不再用心与老师沟通。这不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老师应该是在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之中带着严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之中带着严厉。

在我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想我一定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爱护好孩子对我的信任。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一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这是郑杰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以这种别样的角度吸引了我。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书中没有华丽的词句,也不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娓娓道来,里面独特的观点和建议都与我自己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现实非常的贴近。其中第21条建议让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将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起初也许你会是因为父母的期望,会因为没有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会因为其他更多的原因,只要你理性思索认为还要继续、值得继续去做这项工作,那么你就会发现原来是为着自己!为着自己的幸福,希望自己首先胜任工作,只有胜任才可以换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还希望工作愉快,从教师那平凡而细小的工作中去把握生的乐趣。如果恰好条件允许,何不让自己做得更好,让自己从一般谋生和简单的乐趣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境界里。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为自己而活着,在对幸福的理解中工作,我们是理性的,因而也是坚定的。

每天,当我面对着一双双明亮的、充满着纯真无邪,充满着仰慕和信任的眼睛时,我总会想起儿时的我。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一个班,我们的一言一行会震动一个心灵,我们的亲切微笑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的精心呵护会拯救一个灵魂。虽然每天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面对,每天都会以平和、饱满的心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因为这就是我“质量饱满的生活”,辛苦并快乐着!

他们常常会问道:“老师,您喜欢我吗?”“当然喜欢,你们都是老师的宝贝。”每当看到鲜花盛开的笑脸,那份幸福,唯我独有!这是一颗含羞草!那是一朵紫罗兰啊!这是一朵玫瑰花!那是一朵腊梅啊!我在花园中真的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拔节的姿态,缔造着生命的鲜活和灵动。听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我的心在笑,看一个个乖巧的身影,我的情在动。因为,举手投足皆有情,奶声憨气都是爱!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深入生活,积极地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并把美带给孩子,引入孩子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带着追寻美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这样乐观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把美与爱传播开来。

播种工作的热情,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教师平和而真实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幸福地工作着吧!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二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认真拜读了叶圣陶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再次与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语文学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这部教育随笔集就如一缕荡涤心灵的春风,拂过我的心头,给作为教育人的我带来不尽的暖意。

先生在开篇提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教师教学生靠语言,可是也决不能仅靠语言,教师讲了一大堆有道理的话,可是他的实际生活并不那样,他的话就不会对学生起多大作用。唯有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学生才能对老师完全信服,才愿意照着老师的话积极地实行。因为老师就是光辉的榜样,他们觉得学着老师做是最大的快乐。习总书记也说过:“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自己不努力做个好教师,能叫学生“努力做个好学生”吗?教师自己不跟周围的人友爱团结,互相帮助,能叫学生“和同学友爱团结,互相帮助”吗?有些教师不让学生做这做那,到自己那儿却什么都能做了。比如说:不让学生玩手机,自己却在办公室打游戏;不让学生乱扔垃圾,自己却随手扔废纸等等。这些行为会给学生带来多恶劣的影响,会给教师的形象带来多大的影响,会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多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生活中应当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以自己为典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时至今日,教师已经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是光荣的,可是身上担当的责任更是不轻。教师怎样尽责任?叶圣陶老师指出,首先,教师要认识他所教的学生。这里所说的认识是指:排列在教师面前的学生将做什么样的人?学生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里?这个社会将过渡到什么样的社会?他们在这里头将起什么样的作用?对这个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就学生的体质方面、知识技能方面、道德品质方面、思想感情方面,脚踏实地地按部就班地做培养工作。其次,教师要经常注意,让学生把学到的种种东西运用到实践里去。叶圣陶说,不为在实践里运用,学生还有受教育的必要吗?因此,无论是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教师的教只有影响到他们的实践才是真正的教。要做到这两点,得付出无量的心思和劳动,努力不懈,终身以之。我想,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乐于付出无量的心思和劳动,尽分内的责任。

因此,我们老师要多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又如作文,教师要教好作文,固然要研究些方法,如何指导,如何批改,如何评讲,但尤其重要的,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作文经验,深知其中的甘苦。假如自己经验不多,指导和评讲或将是公式化的,批改也可能不中要害。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至少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左右逢源。叶圣陶老师告诉我们,只有教师自己懂得多,懂得广,懂得深,才能真正教好语文。

“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决不说‘教书’”,这是先生在1941年时写下的对教育的理解。他写给教师的一条条建议,让我再次感悟到真正的师者情怀。虽然我们和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反思,这些也都将成为我教育教学生涯中享用不尽的财富!

春风桃李花开日,细雨无声润物时。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叶圣陶老师的建议下,如清风吹拂孩子的心灵,如细雨滋润孩子的灵魂,和风细雨般对待学生,让他们如春天万物,茁壮成长。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三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推荐》。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推荐》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就应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务必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一样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潜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必须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须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透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

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资料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最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最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推荐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明白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己,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四

寒假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今天浅谈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想。

当我翻开《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干渴的心灵”。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该这样教。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它像一杯咖啡,读后,回味无穷。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倘若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由于频繁的考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曾一度走进为考试而学习的漩涡,联系到自己的数学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无穷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冷酷的分数,要用综合评价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把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再趣味化的教学中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是最棒的。相信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时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长的幸福,他们就会给自己确立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

在第26条建议中,我们都会把学生这句“我把做作业的事情忘记了”,当成一句不可理喻的事。“你忘记做作业怎么不忘记吃饭呀”,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却不知学生的课余时间会被那么有趣的事情吸引,更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接受新事物,而是硬性要求这样那样,其实这样已经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第14条建议中,复习旧知时我们都喜欢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殊不知这样反而让教材束缚住了学生,让学生成了教材的傀儡。从建议中我们知道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放过细节,抓住重点,而这种技能的掌握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的确给了我们许多指导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学建议。在第3条建议中提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正如古语所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大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至于是自己学会的还是通过“题海”训练会的这却都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所以在教育家的指导面前我们得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刘坚2012-2-3。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五

暑假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我从这本书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这本书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对你娓娓道来。作者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那老师的时间应该从哪里来呢?《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特别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苏霍姆林斯基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第三,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每个班几乎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对于这些孩子,许多老师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借助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第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

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然而仅是这点粗浅的认识就已使我受益良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己,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六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

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

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

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七

关注生活、培养阅读,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学困生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数学学困生是全部学困生中的最大群体,如何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是摆在数学基础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最近重读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作品《给教师的建议》,觉得有些在数学后进生转化方面的建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采用,以有效的促成更多的数学后进生转化。

第18条建议: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这条建议中,作者首先阐述了阅读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具有稳定的兴趣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阅读,“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在学习新的知识以前,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有些东西肯定是他们读不懂的,但是“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作者认为:“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学生对学习有了自己的兴趣,或者说他们对新知识的了解越多,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受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同时作者也告诫我们:“不要靠补课,不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他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同时作者还说到:“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76条建议:这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作者先拿医生看病与教育学困生比较,不管是医生治疗病人还是教师教育学困生,首先都必须基于人道主义。作者认为:“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同时,作为具有36年教学实践的教育家,作者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要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单位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做为教师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提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关于如何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作者也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的死扣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同时作者强调:“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童思考的源泉”。在这里,他就提出:“在儿童早期就使儿童通过‘到自然界里去旅行’而真正受过脑力劳动的训练,那么班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学生”。这里提到的“到自然界去旅行”其实就是说在儿童发展的早期要更多的使其接触世界,了解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啊!在这条建议中,他通过一个学生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来启发学困生对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结合我们现在的数学学困生,也应该从启发他们思维的盲区开始,在具体的实例中让他体会数量关系,使他们懂得“应用题并不是空想出来的东西。应用题存在于周围的世界里,因为存在着运动、生活和人们的劳动”。坚持不懈的进行这种结合生活的思维训练,学困生即使“在1年、2年、3年内什么都不行,但是终于有一天是能行的”。

如何更有效的转化学困生,这是目前全面提高合格率的背景下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以及对本书中有关学困生问题的这几条建议的细致研读,对于学困生的形成、发展以及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要注意到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建议,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为青年教师,在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都很欠缺的阶段,认真品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具体的教育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效仿的范例;深炯教育理念,对我固有教育思想给予强烈的涤荡。

品读经典,品味人生!

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八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应享受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最近,有幸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受颇深。此书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要继续学习”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

社会在发展,中国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借用方方校长的一句话:“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重要法宝是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并让这种习惯熏陶我们身边的每一株幼苗,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潘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6777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