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方案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可评估性,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可以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以提高方案的可靠性。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份完善的方案,那么请继续往下看。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一
1.优质特色水果种植。在水果专业村集中连片新植水果10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苗木补助200元。
2.优质茶叶种植。在茶叶生产专业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新植优良茶叶品种5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苗木补助200元(含市补助100元/亩);新建一家茶叶加工厂的,给予5000元资金补助。
3.乌兔养殖。常年存栏乌兔200只以上的乌兔专业村养殖户,每户补助500元。
4.槐猪养殖。对槐猪养殖专业村的农户,凡户新养殖母槐猪用于生产槐猪的,每头由县财补助400元;凡户养殖菜槐猪的,凭《产地检疫证明》,每头由县财补助80元,其中县槐猪育种场出栏菜槐猪每头补助40元;饲养公槐猪每头由县财政补助500元。
5.竹业生产。
(1)对市县两级毛竹高产高效示范片(基地)、示范户。按照作业设计书及合同要求实施技术措施的,由县林业局从森林植被恢复费中给予每个市级示范片配套补助1万元,市级示范户每户补助2000元,县级示范基地每亩补助120元,县级示范户每亩补助100元。
(2)市竹业发展重点村扶持政策。对按照《市科学育竹重点乡(镇)村管理办法》完成建设任务(劈杂除草+深翻+施肥)的,由县林业局按市县1:1的比例给予配套补助(即每亩给予20元资金和价值40元的毛竹专用肥补助,其中市、县各30元)。
(3)连片号竹管理50亩以上的竹林农户,每亩补助5元。
(4)相对连片500亩以上的竹山,当年新开通宽3米以上能运载毛竹的便道,每公里补助2000元。
(5)新建一个20立方米的竹林灌溉蓄水池,经林业局验收后,给予每立方米补助100元。
主要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完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特色果茶、优质稻、烤烟、特色养殖、竹业、粪草生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发展。
(二)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质量。
1.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按照“培训跟着产业走,教室建在基地上”的思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农广校、农函大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实行灵活多样的开放办学模式,根据“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由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科协、林业站、农机站等单位成立“一村一品”技术服务组,深入村户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2.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切实做好本地名优特色农产品的提纯复壮、改良,加大动植物疫情病虫防治、生态种植模式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和节粮型畜牧业,大力推广“猪-沼-果(林)”、“猪-沼-草”等生态农业模式,开发畜禽便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加大政策扶持,提高主要农作物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3.推进农业标注化生产。按照“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符合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农业标注体系。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建设,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抓好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治理,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科学施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效益。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观音井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项目、信贷等扶持政策,做强做大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淀粉、肉类、粮食、果蔬等深加工项目。引导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2.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政府引导、农户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供销社、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明晰产权,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调节机制,增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拓展农产品市场。充分利用网络等新闻媒体报道、举办和参加展销会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优势特色产品的知名度。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开拓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经济效益。
(四)多渠道增加农业收入,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对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的村,通过年度验收的,每年奖励村3万元。
(2)其他扶持政策按照《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执行。
2.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动员其参加“一村一品”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六千”工程、国立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优先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支持“一村一品”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防治体系。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乡、村防疫网络,逐步改善动物防疫和监测检验装备。
(五)加强领导,确保“一村一品”建设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建设“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成立“一村一品”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农技站),办公室负责做好全乡“一村一品”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验收。各村是“一村一品”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务必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将“一村一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各村乡直各单位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等扩大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关心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为推进“一村一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点宣传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措施和各地建设“一村一品”先进经验、致富经典等,激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明确工作责任。乡直各单位要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不断优化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环境。乡农技站着力抓好种植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林业站突出抓好竹业发展,提升产量、质量和效益;畜牧兽医站要切实抓好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发展;科技部门要积极引进一批适合我乡实际的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乡经委要做好农产品的销售和招商引资工作;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中低产田基本建设,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改善耕作条件;乡老区扶贫办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扶贫与产业发展、产业富民相结合的机制和办法;乡信用社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金融服务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村级农技员要自觉做好发展“一村一品”相关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村级农技员每月津贴预发50元,其余30元用于“一村一品”,发展绩效挂钩,年终发放,实行年度考核,不称职的予以解聘。
4.坚持跟踪问效。“一村一品”工程实施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乡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评考核,乡里把各村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情况纳入村级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制定并完善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管理和综合考核,确保“一村一品”建设取得实效。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二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抓好核桃苗木、天麻、半夏、生猪等优势产业,肉牛,蚕桑,园区中药材农产品基地建设,壮大“一村一品”发展规模。立足资源和传统优势,我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求,确立了核桃、生猪、肉牛、中药材、蚕桑、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要求各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招商引资,建立特色基地,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镇、特色村。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为重点的核桃产业,以金山观村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生猪、肉牛为重点的大柏垭村、以粮油为重点的多宝村、化琳村;以中药材为重点的回龙村、以肉牛、天麻为重点的.明清村、以蚕桑为重点的金鼎。“一村一品”块状经济凸现特色。
“一村一品”带头人我镇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多种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一村一品”带头人。组织村干部、企业家、种养能人参加乡镇组织的培训班进行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三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目前已培训1000人次,提高农民实用技术和就业能力。
我们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途径,进一步发挥优势产业,加强特色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特色品牌,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努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格局向前发展。我们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合理规划布局,抓好优势产品基地建设,壮大“一村一品”发展规模。立足资源和传统优势,紧紧围绕“壮大核桃、天麻种植,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建立特色基地,培育典型农户,进一步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特色镇、特色村。
第二、将通过与种植基地衔接的方式,对基地产品:如天麻等进行初加工,鼓励基地申请注册商标,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同时根据我镇的产业特色,壮大专业协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大户,能人带动,以专项为主,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组织,集中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三、培育典型模式户,发挥典型辐射作用,促进“一村一品”典型村形成。根据各村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大典型模式户的选树与培育力度。通过对典型模式户的宣传和推广,发挥其在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鼓励农民向农村规模经营转变,引导和调动农民进行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村的形成。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三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四
**镇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市新型城镇化重点示范镇,也是我省最大的建制镇之一。全镇区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委会,**个居委会,总人口**万,其中城区人口**万,农村人口**万,驻镇中央、省、市单位**家。交通便利,**和即将建成的**铁路交汇境内,**三条高速都有出入口与**快速相连,**三条国道穿境而过,距离**中心仅30分钟车程,**横穿全镇,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催生**规模种养的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一、“一村一品”工作现状。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镇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也十分明显,**等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渐扩大,辐射效益日益明显,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农村流通组织日益增多,全镇成立**等农业合作社47个,依托农业合作社与基地、协会、农户实行联合协作,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镇共建成村级农贸市场等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6个;**村组建、扶持专业搬运队,**村村民结合自身优势,从流通入手,自发组建了**村运输车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由最初的“小打小闹”逐渐发展到拥有大型货车20余辆的大车队,它们将我镇的无公害蔬菜、瓜果、**鱼苗等现代农产品运至周边省市。
力的支柱产业,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
三、“一村一品”工作举措。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科技信息服务,整合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四、“一村一品”工作建议。
1、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省性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区域性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形成全省、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
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主任和优秀党员,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让他们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加强对种养大户、农民种植户的技能培训,形成全面铺开的、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同时,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建立便捷的品牌注册和申报通道,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3、拓宽融资贷款渠道。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从政策层面建立信用贷款制度,解决农民缺少质押物贷款难的问题,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贷款渠道,制定方便农民专业合作和行业协会融资贷款政策,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提升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
4、建立长期帮扶机制。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期提供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方面帮助,要建立全省性的信息流通平台,科学分析市场动向,继续畅通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对农业产业发展实行地方税收补贴,要建立专项资金帮助解决无公害蔬菜检测等问题,形成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五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一村一品”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本建设工作方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实施“百村行动、千村推进”示范工程。通过县区抓规模主导产业,乡镇抓区域性支柱产业,村级抓名特优新产业,积聚品种、技术、项目和政策,做大基地规模,以点连线,扩线成带,辐射成圈,提升产业档次,放大示范效应,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努力形成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业业有龙头的“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具有x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目前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达114个,其中种植业64个,养殖业24个,林业26个,省级专业示范村达8个。计划到x年,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到50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44%,争取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村分别达1个、20个以上。x年计划新增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00个,其中省级4个。
1、示范村主导产业范围。从事种植业为主的村包括林木、果品、蔬菜及花卉等各类经济作物;从事养殖业为主的包括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包括以农林牧渔各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生产加工;从事农产品运销业为主的包括各类农副产品的运输、储藏、批发、销售;从事劳务输出产业为主的,要就业地点集中,从事行业专一;从事乡村旅游业为主的,要特色鲜明,产业突出;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加工为主的,其主要经营场所要以行政村为中心,且对本村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列为市级示范村必须具有上述产业范围之一作为主导产业。
2、示范村标准。
(1)产品质量标准:强力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食用农产品全面实行无公害化生产,有条件地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定认证;主导产品推行品牌化开发,竞争力和效益明显提高。
(2)从业户数标准: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示范村,参与农户占该村总户数的50%以上:从事其他类型行业的示范村,参与农户达到全村总户数的30%以上。
(3)农户收入标准:示范村参与农户从事“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收入占其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其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且增幅高于平均数2个百分点。
市级示范村组织申报工作由各县区农委牵头负责。根据乡镇申报,县区农委会同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实地考察后,提出推荐意见上报市农委。市农委会同市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共同审核审批。各地于6月20日前完成申报。经市审批确定的市级示范村,在有关媒体公示无异议后,下文公布。
1、加强舆论宣传,规划先行。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浓厚氛围,促其发展。按照“一村一策、因村制宜”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在开展大范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有地域特色、有产业基础、有技术支撑、有龙头带动的发展规划。针对每个村制定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到村村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发展目标。
2、壮大主导产业,分类指导。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重点打造“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模块”,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集群。积极发农村二、三产业,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和农民就业领域。实行分类指导,一类市级示范村,要积极引导其向深层次发,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二类有一定基础的推进村,要重点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向示范村迈进;三类产业基础较差的滞后村,要重点引导其尽快选择适应市场要求,农民又能接受,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向推进村迈进。
3、推动村企对接,提升档次。推动“一村一品”向特色产品+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发展。重点打造一批年产值达30亿、50亿、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加工值达50亿元的园区,大力发“龙型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行“村企对接”和“村村联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整村带动专业村5个、4个、3个、2个以上,形成产销紧密,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村村联运,尽快形成一乡(镇)一品、多乡(镇)一品。鼓励成立自己的专业化合作组织,联结大户,联运农户。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乡村旅游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工作,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4、强化科技支撑,典型引路。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利用科教资源的优势,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造就大批特别能战斗的农技队伍,以新品种为突破口,加速“三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十节”(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节劳、节排、节污、节材、节时)为重点,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技、资源、人才、产业、创新优势,推动村园一体;发挥农村致富能人先行者作用,示范带动;推进农业专家“进百村、连千户、带万户”农业科技服务“百千万”工程,构建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农技推广站为辅助,村级农技推广小组为基础的三级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加快实施“金农工程”,构建“一村一品”信息网络;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多种形式培训,造就一大批技能强、素质高的新型农民。
5、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机制。各县区农业、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育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联席工作制度,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堡垒作用,带头发展主导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各地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都要尽可能把“一村一品”纳入其中,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支撑体系,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并逐步规范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一村一品”示范村,要将村企(园、社)互动联动情况,纳入评选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被评为国家、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的,给予其争取的奖励资金1:1配套奖励。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六
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分为三步走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为202-年实现全面脱贫后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仍不断拉大,中国的分配制度逐渐由更重视效率转向更重视公平。为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中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产业兴旺通过五大途径落地施行,将对各行各业产生较大影响。如产业兴旺中的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要求中国的土地政策更重视耕地和农村的发展,种业将成为第一产业中的重点攻克产业;质量兴农要求乡村重视第一产业发展,向品牌化、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和其他加工产业的发展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缩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人均耕地面积小、第一产业的人均收入占比不断降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中国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带动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种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重点攻克的“卡脖子”行业。
种业分为农作物种子和动物育种。农作物种子中,虽中国主粮种子对外依赖度低,但高端蔬菜种子主要依赖进口,且育种技术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动物育种对外依存度高,中国居民以猪肉消费为主,但中国的猪育种对外依存度仍超过97%。
乡村振兴战略还将直接影响到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等融合产业。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七
为扎实推进文化燎原“五个一百”行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把大谢集打造成农业强镇、工业新镇、环境美镇、文明村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1、总体目标:。
以弘扬大谢集镇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主线,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镇形成“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打响“全国文明村镇”品牌。
2、分步实施目标:根据试点为先,统筹推进的原则,确定分步聚实施目标。
xxxx年(发展18个村),因村制宜,培养、发展、规范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和品牌,培育8秧歌特色村、6个锁呐特色村等特色村,4个健身操特色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模式,年底覆盖率达到20%。xxxx年(发展12个村),着力培养、培训、发展活动项目和内容,使全镇40%以上的村都有自己的活动队伍和场所。xxxx年(发展30个村),覆盖率达到80%,全镇60个村达到“一村一品”的群众文化活动目标。
3、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标准: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标准是“五好”,即“五大文化”建设好,“五大文化”建设内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体现;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好,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和一批活动设施;文化队伍建设好,有一个文化带头人和一支业余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有一个特色文化活动项目;文化活动机制好,有一个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活动经费有保障。
(一)借力发展,完善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坚持项目推动,针对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设施投入后继乏力的现状,把阵地完善工程与省体育强村、先进文化村及农家乐特色村创建工程相结合,完善一批文化设施;坚持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橱窗,设立大石车灯陈列室、文艺活动演练厅及文化长廊等阵地,努力实现一室多用。
(二)注重特色,组建特色文化活动网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今年,首先在群众文化活动底子厚、基础深、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先试先行。谢集管区发展3个村,以谢集北门秧歌队和王胡同秧歌队表演为龙头,积极探索发展山东邦子、快书文化项目;昌邑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是组建侯花园锁呐队、前昌邑健身操队等队伍;大刘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在大刘村、前贺村、组建秧歌队等队伍。树立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逐年发展,使每个行政村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最终建立覆盖全镇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三)搭建平台,发挥特色文化凝聚和导向作用。加强对村级特色文化培育的培训指导,试点村每月举行一次活动,每季召开一次全镇特色文化发展交流会,每年策划一次大谢集特色文化一台戏,做到周有训练、月有活动、季有交流、年有会演,着力唱响培育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对本地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人们在交流情感、分享快乐的同时,既陶冶了情操,又凝聚了人心,既提高了群体素质,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特色文化“一村一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福宝,副组长:张彦磊、冯长伟,成员:邵成印、郝文山、闻艳、祝涛、姚明元、翟中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文化站,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督查落实和考核评比等工作。镇文化站要抓好一村一品特色文化的调查摸底和乡土文化人才登记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各村主要负责人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稳定”的理念,把“一村一品”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发展目标、完成时间、步骤和责任人,努力形成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
2、政策激励,形成合力。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激励政策。组建特色文体队伍,实现统一服装的,奖1000元/村。以上各项年底通过镇考核组验收的,统一发放奖励资金;被评为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给予适当鼓励。充分发挥镇财政资金导向、聚合作用,鼓励扶持热心公益事业和先富起来的农户投资兴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积极发挥乡村文化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
3、健全制度,狠抓落实。为确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建立班子成员联系试点村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破解发展难题,狠抓工作推进;并把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工程列入村主要干部业绩考核内容,酌情予以加分,确保完成任务。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八
202-—202-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建设目标任务,根据《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关于印发xx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案(试行)的通知》、区农业农村局《转发关于印发的通知》、《关于推荐xx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和《关于征求意见的函》等文件要求,综合各镇(街)、区财政局和公开征求有关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我区实施方案。
(一)建设原则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xx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目标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按市下达建设目标任务与统一安排,202--202-年,我区共扶持7条专业村,每条村安排资金约100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增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结合实际,全区202-年建设3条村,202-年建设4条村。
(一)建设条件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建设内容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
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省、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xx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一)县级职责。
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
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
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
组织、审核、汇总辖区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
(二)镇级职责。
镇(街)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三)行政村职责。
协助镇(街)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认定。
(四)实施主体职责。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五)其他部门职责。
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六)项目专家职责。
按照《关于推荐xx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等要求,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年1月前组建不少于9名(含)专家的项目专家库,按评审、验收等工作实际,在项目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专家,组成评审或验收专家组,以实地考察结合审阅项目材料方式进行评审、验收,形成评审或验收意见,报区农业农村部门。
四、入库和审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需要在xx省农业农村厅建立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进行入库申报,区、镇(街)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
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入库时间。
202-年、202-年实施项目分别在202-年2月10日前、202-年8月底前完成入库。
(三)审批程序1.镇(街)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
审核通过评审的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xx市农业农村局。
3.实施主体、镇(街)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部门和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4.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xx区的建设资金按市、区3:7的比例筹集建设,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区级补助资金分别于202-年和202-年,由区、镇级负担资金按照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分担,区级部分由农业农村局做好预算安排。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资金用途。
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三)工作经费安排1.实施项目的前中后期工作经费(含会议,租车,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和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项目审计等相关实际发生的费用)可使用农业农村局有关农村工作管理经费及公共事务管理经费。
每次半天分别为1000元、750元和500元;
专家组长按照正高标准。
3.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参照区农业农村局执行的差旅费管理办法相应标准向区农业农村局凭据报销。
(四)资金管理。
区农业农村局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区财政局,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区财政部门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参照《xx省农业农村厅xx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
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
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区农业农村局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区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区、各镇(街)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
项目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向镇(街)。
人民政府提交项目相关资料,并配合做好绩效评价。
(五)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
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九
开拓“一村一品”特色发展道路,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印台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富民工程建设,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以苹果生产为主导,辅助发展干杂果、畜牧、蔬菜、烤烟和农副产品、坩土加工、商贸、餐饮、运输为主二、三产业的产业格局。
一、“一村一品”工作的成效
1
1、提高了生产规模,优化了产业布局。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很多村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村,从事专业农户比例和收入占绝对优势,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已发展到60个,占到全区的57%。苹果产业已成为全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资源优势最明显、生产规模最大、农民收入最稳定的优势支柱产业,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打下了扎实基础。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广阳镇刘家沟村全村230户,有130户从事核桃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另外如东坡辣椒、井家塬西红柿、红土枣塬的烤烟、尧科的养猪、济阳的奶牛等如雨后春笋,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民靠“一村一品”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2、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应运而生了一批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如大匠农科产业公司、华圣集团、九州果业、三联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九九红醋业,还有正在建设中投资1.9亿的世纪明瑞果汁厂都促进了“一村一品”的良性互动,使“一村一品”将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盟有机苹果示范基地,以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生产的九州龙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并成为北京奥运会指定用水果,这标志着印台的cgap标准果园已成为全国的典范。大匠农科的春蕾鸡蛋,经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验,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认证的,企业的生产设备和规模,已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4、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一村一品”发展,第一产业稳定提升,二三产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增加幅度较高。如2017年苹果年总产量达到16.5万吨,总产值4.45亿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4150元,占果农总收入的80%,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3075元,占农民总收入的60%左右,创下了历史最高。蔬菜专业村高楼河乡胜利村全村蔬菜种植户达60户,蔬菜面积380亩,温室大棚30余座,高效日光温室1座,年蔬菜上市量120万斤,拥有常年从事蔬菜贩运团队1个20余人,年外销蔬菜500余吨,年蔬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6%以上。
5、提高了农民素质。通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运而生,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一村一品”工作存在的问题
3
1、宣传力度不大,认识还不够到位。一村一品的工作效果没有很好地推介,整体发展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干部群众对一村一品的科学内涵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自主自立、锐意创新的理念不够强,没有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认识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性,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未能形成齐抓共建的共识,缺乏发展一村一品的浓厚氛围与整体合力。少数地方的干部群众怕担风险,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效益意识不够强,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束缚,特别是少数乡村干部对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目前,我区虽然有一定数量科技含量较高的龙头企业,但对农户的示范带动能力不够强,一些加工和销售企业与农户、基地连接不够紧密,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订单农业还没有形成,导致了农业产业化开发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实现产和销的对接,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在产品开发上,与一村一品相关联的附产品开发少,产业链条不长,仅限于初级产品的开发,精深加工还没有形成,产业附加值低,特色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低,也导致了比较效益不高。
《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
(一)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速比上年度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5个百分点左右,且所辖村社(村改社区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下同)集体经济年总收入均在25万元以上,目标数详见附件。
(二)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各乡镇所辖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增量占年总收入增量比例达到70%以上。
(三)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行政村数要力争达标,目标数详见附件。
(四)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全县60%的村社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目标数详见附件。
(五)规范村级“三资”管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基本消除收支倒挂村社。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组长职责,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督查指导、亲自协调解决问题。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谋划部署,创新举措、积极作为,全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提档晋级,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二)严格考核检查。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列为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工作交流会的重要项目。要严肃工作责任,要通过无告知检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收入情况进行分析调度,督促抓好落实。同时,根据目标任务,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排名,对思想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相关人员予以严肃问责,坚决防止“数据注水”。
(三)加大保障力度。突出要素保障,各部门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措施。要加大财政投入,县级要按照每个村社每年不少于10万元的标准安排扶持资金,统筹并全额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要保证土地供给,县级应将不少于当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3%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并优先向相对薄弱村倾斜。要落实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鼓励执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低村级融资成本。要加强帮扶指导,切实发挥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作用,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带头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一
为扩大公司知名度和产品知名度,使消费者更深入了解公司玉米系列食品的生产工艺,更放心食用公司的玉米系列食品,公司特长期举办让消费者走进厂区的观摩活动。
【活动时间】。
每周五上午九时半等车,十时整准时发车。临时如有变动,会在观光券上另行通知。
【活动内容】。
1、观摩队伍分成两队,总店的观摩人员由王芳开车,贾巴金带队,汉丰店的观摩队伍由陈瑞开车,齐鸣带队。两车的领队要对每一位顾客的行车途中安全负责,上车前按观光券凭票上车,全部上车后核对人数方可开车。行车途中就进厂的观摩内容作简单讲解,如果工作人员临时有变动要另行通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十点半钟抵达厂区后,厂领导周厂长、李主任和王主任亲自迎接,稍作休息后,(如周总有事情不能亲自来厂时)由周厂长、李主任和王主任组织所有观光者在一楼会议室作一简短的欢迎词,对春雨公司的发展前景规划和食品安全的总要性做一个简单的陈述。中间的拍照工作由齐鸣负责。端茶倒水、来客登记及凭券分发礼品由曾秀萍和周蓉负责。
3、十一点会议结束后由张选利带领所有观摩人员到方便面车间参观整个生产线,讲解整个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方便面生产线参观完后上二楼参观玉米饼干生产线,最后参观玉米超细粉生产线。根据天气情况可以增设粉丝皮车间、包装车间、晾晒场等观光线路。
4、所有生产线观摩完后大概是十一点半钟,回到一楼会议大厅品尝玉米系列食品,让观光人员亲历玉米食品的整个制作方法,现场制作由周建国和杨红负责。所有人品尝完玉米窝窝头、玉米饺子、玉米面条后可以自由在会议室的留言薄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和对公司今后的意见和建议。今后可考虑在会议大厅增设一个购物专区,以最优惠的价格出售公司产品,让观光者现场购买。下一个环节是凭参观券领取礼品,每个观光者领取完礼品后要在签到册上写上“已领取”,周蓉和曾秀萍派发要认真负责!
5、最后一项是所有观光者和公司领导集体合影,为下一期观光做好宣传工作,并将所有活动照片做成宣传展板,放在超市门口以此吸引顾客!这项工作由齐鸣负责!
6、十二点整,所有观光活动结束,两队人员由各自领队带队乘车回到汉中。
齐鸣。
2011年5月13日。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二
在农安县前岗乡全新村,清一色的徽派建筑,家家户户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居室。谁曾想到,过去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环境脏乱、满地泥泞、贫困落后。现如今,全新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村,在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带动下,村民们同心协力、奋发向上,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变化,村民们正享受着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了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新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锐意进取,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建设用地,实行集中居住规划,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采取“一高于、一固定、一不变”“两固定、一浮动”“以地养老”等三种模式。目前,全新村流转后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布局,重点发展特色经济。
几年来,全新村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变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利用本地资源重点发展一村一品、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经济,力争把全新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经济富足、村民安居乐业、民俗民风明显改善,宜居、宜业、宜旅、宜乐的北方新村。如今,一个村强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沿着乡村振兴的大道阔步前行。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三
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为了全面做好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根据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暨中共xx县纪委十五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特制定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省纪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纪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县纪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重点,狠抓落实,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我会党风廉政建设,为顺利实施残疾人“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促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以勤政、廉政、善政为目标,深化廉政教育,加强制度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责任体系,强化权力监督,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努力建设一支“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一)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1、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纪委十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委反腐倡廉建设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检查。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落实上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强化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落实各项党建工作制度,推动党建工作落到实处。集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专项整治,彻底改掉“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领导班子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有情怀、敢担当、善作为的领导班子,为残疾人工作争先创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力保证残疾人工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要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职,有效作为,确保各项残疾人重点工作任务完成。强化对贯彻落实重大决策、实施重点工程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程、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残保金征收等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坚决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1、切实加强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规则,逐步把残联机关建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作风优良的战斗集体。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定期下访和定期接访制度,围绕事关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确定调研主题,改进调研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倾听残疾人意见、了解残疾人诉求,积极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与严明纪律、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结合起来,以作风建设推进工作开展,以工作推进检验作风建设成效。
2、深入开展“工作落实年”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先进、对标发展,抓好巡视巡察整改工作成果专项检查和从严治党专项整治相结合,统筹推进、落地见效。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严从实,边学习讨论、边调研排查、边改进提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规范内部管理,着力解决残疾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提高管理和工作效能,努力建设服务型和人民群众满意型机关。
3、深入开展“残联改革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部署要求,以进一步密切与广大残疾人血肉联系为主抓手,以“强三性、去四化”为主线,以“讲政治、强基层、转作风、‘专兼挂’、广代表、助小康、信息化、聚主业”为重点,研究制定市残联改革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专项活动,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键点发力,通过破解难点问题,促进工作整体提升。
(三)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意识。
1、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将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干部理论学习计划,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不少于12次,班子领导要带头学习,认真记录学习笔记。扎实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反腐倡廉理论和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
2、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和八项规定。要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条实施办法、市委十二条落实意见和县委十二条实施意见以及我县制定的反对“四风”方面的制度规定,提高领导干部和干部职工政治素养能力和党风廉政工作的能力,提高了勤政廉政为民服务的意识。
3、积极推行党务、政务公开。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行党务公开的有关规定,扎实做好党务公开工作,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围绕涉及残疾人切身利益的事项,深入实施政务公开,编制残联政务公开目录,对可以公开的政务信息要通过新闻媒体、残联网站和公开栏等渠道及时公开,不定期发布。通过参加《政风行风热线》和设置意见箱、公布热线电话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把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务求实效,确保各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关于在全市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结合残联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认真做好残疾人证办理、残保金征收、残疾人民生项目等廉政风险点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监控机制,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不断完善行政权利和公共服务公开透明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四)完善制度建设,构建预防腐败的制度防线。
1、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年内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作出部署安排。认真做好20-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签订工作,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任务明确、履责有依、问责有据。
2、规范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集体议事、集体决策机制,坚持单位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和重大项目、资金安排等由党组集体研究决定,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3、坚持“两会”制度。年内召开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不少于1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述职述廉,自觉接受监督。支部要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
4、完善廉政工作制度。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杜绝以权谋私行为。完善廉政建设考核评估体系,为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建立廉政档案,在干部选拔任用和年终考核评比中,坚持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健全对干部推荐、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环节的监督办法,坚决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5、落实“一岗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一把手”要带好班子,领好队伍,全面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分工,切实抓好落实;班子成员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业务工作、分管工作紧密结合,全面部署,分责落实,严格考核。
6、落实请示报告制度。落实专题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党委、纪委报告本年度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党风廉政建设重大问题、重要事项要及时向上级党委和纪委请示报告。对上级巡视、巡查、监督检查工作中反馈的问题,认真整改,堵塞漏洞,建章立制。
(五)坚持惩防并举,完善惩防体系。
1、建立完善惩防体系。切实贯彻上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我会实际,制定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实施的具体落实办法,促进惩防体系建设,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2、认真开展廉政谈心谈话。研究制定廉政谈心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廉政谈心谈话活动,每半年,主要负责人要和班子成员至少开展1次廉政谈心谈话;每个季度,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人员至少开展1次廉政谈心谈话,通过廉政谈心谈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团结,促进工作。
3、完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切实推行干部问责制,定期开展作风建设检查,设立举报电话,强化群众参与监督,共同发挥惩防体制有效作用,杜绝吃、拿、卡、要、报等不良现象。
4、加大惩处力度。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决不姑息纵容,发现一起,上报一起、查处一起,并积极配合纪检机关做好侦察工作。事后及时在单位内通报案情、总结教训、查漏堵缺、提出对策,发挥警示作用,促进廉政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提高党组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意识,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党组的总体工作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同残疾人工作要点结合进来,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为切实加强领导,成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实际效果。
(二)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要认真抓好承担反腐倡廉任务的落实,制定落实方案,强化落实措施,积极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按照责任分解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分工,推动责任、任务落实。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切实解决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为政不廉、作风不实、以权谋私、效能低下、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推动全县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四
肇庆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根据《中共肇庆市委办公室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肇庆市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五年(2018-2022年)行动方案〉的通知》(肇办字〔2018〕46号)和《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肇庆市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肇府函〔2019〕328号)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建设条件及建设目标。
(一)建设条件。
(二)建设目标。
扶大扶强我市富民兴村产业,2019年择优扶持2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先行试点,每个项目安排建设资金200万元。2020-2021年度,将根据各地建设情况择优扶持一批专业村镇,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增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力争我市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数走在全省前列。
二、建设标准。
(一)主导产业突出。专业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6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贫困地区可分别放宽到40%和30%以上。专业镇主导产业收入占全镇农业经济总收入3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30%以上,贫困地区可分别放宽到20%以上。
(二)实现绿色发展。主导产品必须有注册商标,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产地环境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要求。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专业村镇可适当放宽标准。
(三)联农带农效果好。专业村、专业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所在镇、所在县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以上,贫困地区可放宽到5%以上。
(四)组织化程度高。专业村镇成立农民合作社,入社农户数占专业村、专业镇从业农户数比重分别为40%和30%以上,贫困地区可分别放宽到30%和20%以上,并与专业批发市场有效对接,或与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联合体。
三、职责分工。
各级政府、各部门及新型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建设。
(一)市级职责。市农业农村局制定《肇庆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报市政府审定批复。指导、督导“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实施,视项目进展情况组织项目抽查,并组织考核验收。评审、批复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支撑、宣传等工作的市本级资金项目,制定市级财政资金分配方案。审核推荐辖区内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省农业农村厅。
(二)县级职责。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总体责任。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统筹规划、审核上报及监管,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对辖区内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审核、汇总辖区内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市农业农村局。
(三)镇(乡)级职责。镇(乡)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每月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四)行政村职责。协助镇(乡)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五)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乡)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六)其他部门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四、项目推荐和审批。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市级资金。镇(乡)人民政府和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做好示范项目的审核推荐、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审批。
(一)项目推荐。推荐的项目必须是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入库的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
(二)审批程序。镇(乡)人民政府和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后报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对项目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择优选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
五、资金及使用管理。
(一)资金来源。市级资金主要来源于统筹整合的省、市级各类涉农资金。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资金用途。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三)资金管理。市农业农村局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书面征求市财政局意见后按规定程序报市政府审批。市级财政根据市政府批复文件按规定下达补助资金。县级收到补助资金文件后,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
六、奖惩措施 。
(一)奖励措施。市农业农村局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建设进度快、成效好的县(市、区)和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村或镇(乡),优先考虑下一年度涉农资金安排。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管理办法》执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要求执行。
(二)惩罚措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项目建设资金拨付实施主体后,1年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县级政府和实施主体,将给予通报,并对政府分管或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项目进展慢、绩效差的实施主体,将减少其他涉农资金安排。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实施主体,按程序取消资格,收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资金项目,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镇(乡)人民政府作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人员,加强项目日常监督管理,选好产业、选强实施主体,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按时上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建立完善项目管理档案,组织好项目自验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二)加快项目进度,严格时间要求。市级财政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
(三)严格资金管理,防控廉政风险。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项目实施主体须建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账。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要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监督实施主体专款专用,建立定时或不定时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抽查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各级、各相关单位要严格遵守廉政纪律,建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实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落实廉政责任。
(四)提前谋划布局,做好项目储备。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遴选一批产业基础条件好、成长性强,能够代表当地农业特色,符合市场需求,易于培育壮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的项目作为下一年度项目储备,确保按质按量完成专业村镇建设任务。
(五)强化责任担当,主动接受监督。项目批准实施后,项目所在镇(乡)人民政府要及时将项目建设相关信息(包括项目实施主体名称、项目总投资、项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安排、监督电话等)在当地村委会公示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八、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五
x村距离县城*公里,全村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共有耕地*5亩,其中水田*亩,旱土*亩。全村共有*个村小组,*户*人,党员*人。主要产业有养鱼、蔬菜、玉米、脐橙等,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42万元。
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整体联动”的原则,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式,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逐步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增长、质量提高、实力增强,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确保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54万元。
一是突出异地置业。x村在百村创业园购置的149.36平方米店面以30元/平方米的价格签订了出租合同,每月可增加收入4481元,店面目前已投入使用,出租后每年预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5万元,2020年将增收5.38万元。
二是盘活资产增收。依托现有的\\公墓,优化升级服务模式,扩大公墓规模,村集体以山场入股,预计今年取得收入2.6万元。盘活山塘、鱼塘资源,将其转租、发包给本村种养大户,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0.4万元。此外,大广高速复线项目在x村租赁两处用地,合同为每年8.81万元,经费6万元,二者合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4.81万元。
三是其他方面增收。加强对村内企业的管理,优化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收取脐橙园、石灰厂、预制厂管理费,稳定每年0.97万元的企业管理收入。
1.精心谋划,科学发展。结合本地实际,选准项目,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本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搞行政命令,杜绝因发展集体经济而增加村级债务和农民负担。
2.因地制宜,稳步实施。从本地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状况等实际出发,因村制宜,面向市场,多渠道多形式探索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确保完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3.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村“两委”重要工作位置来抓,同时,加强村级集体资产、村级财务、民主监督管理,做好归档工作。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六
工实党建要求,认真落为进一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范规度化、科学化、制制,有力推动基层党支部任作责化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现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核心任务,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以基层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从严从实抓基础、抓规范、抓长效,进一步规范基层党支部的组织、队伍、活动、制度、保障和台帐建设,实行严格考评验收和动态管理,有效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形成分类定级、晋位升级长效机制和创先争优、比学赶帮浓厚氛围,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
(一)基本组织规范化。
支的人的党。党员不足7支部委员会一般由3-5人组成副选要时增记1人,必设支部委员会,设支部书部,不。记1人书模置部设整优化党支优化设置模式。着力调2.调整建索)探(科、室、数较少业务相近的处式,在党员人于“便,部要按照员人数较多的党支联立合党支部;党合则,用”的原理、便于发挥作管党员活动、便于加强组。分党小划理认识,届期意党支部要增强。3.坚持按期换届选举》例工作条机关基层组织《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部支会的设支部委员员期。党的支部委会和不任规定的;产生选员大会举每届任期2年,由党副书记、书记,级报上3个月举选的报告应提前任党支部期届满,换届批。审化伍规范(二)基本队团全健,员会班子支班导子坚强有力。党部委1.领面全项任务充任分落实,各党工协结作,分明确;建责党力造,力力聚、战斗、创凝强有班领成完;导子较的强作堡战部支的斗垒用。
旨、宗想信念。重点开展好理2.党员队伍作风优良纪德和家庭美、职业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作风优伍政治坚定,步作风教育,进一促使党员队律。好形象在群众中有良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积要党支部硬。各基层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素质过3.和党严治眼于全面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着应极适经济,养强培格选拔,加拓进性要求,宽视野,严保持党的先,问题入想上党的好入党积极分子思炼强化锻,重点解决员化党,不断优子队伍的素质能力不断增强入党积极分构。队伍结对定期定期不扎实。党支部要5.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员党主评议年开展一次民表党员的现实现进行分析,每,员议党通过民主评行一般结合年终考核时进。活动,对支党部格党员;党员,严肃处置不合共评选出优秀产”。期改正提退、或者出“限除不合格党员名、劝化度制规范(四)基本、”一课完善“三会重教育管理制度。点建立和员1.党思报组织汇党员、党员定期向党民生组织活会、主评议、转关系接组缴、日党费收管理、织动员、工想和作党活度等管党流理籍党管、动员理制。
分积极善入党。重点建立和完2.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制培训展对象推荐制度、发、子培训制度发展党员民主员党、发展党展员公示制度度、发展党员政审制度、发理管员教育制度和预备党审制度、发展党员责任追究预规关》的有员工作细则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制度。
动践活主题实)、党支部开展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视机,如电须的硬件设施情况等;(3)有学习教育必资书要的图电教设备和必、影碟机电脑、投影仪等党员录记活动的,做好每次员4)有专人管理党活动室料;(。并存档按,经费支部的活动党动经费保障。独立单位2.活年费政经列入单位行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的2%不少于单位为室以科动需要。动单独列支,保障活度预算;专项活障。的经费保展活动也应有必要支单位组建的党部,开范化本台帐规(六)基工年度计划,(1)年度工作党1.组织工作台账。换织)党组录资料;(3会作总结等;(2)党组织议记惩奖考核(资料;5)作资料;(4)党务公开举届选工。资料、名员册资料、党理台账。(1)党统育2.党员教管一三会会、“2;()组织生活用党费收缴使等基础资料工员议党评(3)民主资员”、党教育培训等记录料;课处党员、不合格优、评选秀共产党员结、作计划工作总来转、关组织系接定员(等置情况资料;4)党党籍审、料它等教学党5;资待访信来接等料()员习育其资。
名册党人员(1)申请入3.发展党员工作台账。党入确定为册等;(2)名党积极分子册发展对象名入预和备党员3)吸收预;子和发展对象会议资料(积极分料查材审极分子综合会议资料;(4)入党积正备党员转组情况信访件接处材料;(5)发展党员发展对象政审。材料示情况等门织部预审情况公情况实题践活动台账。开展党内主.4特色党建工作等。验资料党建工作情况经特色步骤三实施对支部所属党级党组织要组织一()组织实施。各标工作目标准》,明确设照《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考评相善立完并实到位,建责任,把考评指标逐一落和举措报申每年内完成,范党支部规化建设三年作关工台帐。,展开,有序进单位实际积极推据于不低30%,各单位要根行。计划进按,表申报建部要填报创,)(二自评申报。年初党支化规范严格按照作建设工目标;全年化支确定党部规范每根;地节的落生环抓作准建设标展开工,积极好每个收标行请,标经为,自开10年月展评认已达的申进达验。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规范殡葬设施建设,近日,我市出台了《深化殡葬改革排查整治违规建设殡葬设施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了整治目标。通过深入排查整治违规建设殡葬设施,进一步规范殡葬行业管理,不断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殡葬服务需求。
《方案》明确了整治原则。强化属地管理,县区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依法行政,排查整治工作要以殡葬法律法规为准绳,摸清底数并合理制定整治方案,依法开展整治。狠抓标本兼治,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出发,对群众反映强烈、破坏环境、侵占耕地林地的违建殡葬设施要坚决予以整治。同时,提高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公益性殡葬服务供给,满足群众殡葬服务需求。
《方案》明确了整治重点。未经批准擅自兴建公墓、骨灰堂、骨灰塔、地宫等骨灰安放设施;违法违规占用林地、耕地建设殡葬设施;建造、出售超标准大墓、豪华墓、家族墓;遗留散坟超标准修建行为;殡葬服务机构收费不合理、误导诱导捆绑强迫消费、扰乱殡葬市场行为;其它违法违规行为。
《方案》明确了整治步骤。2月3日前,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2月3日—2月28日,县区开展自查,建立问题台帐;3月1日—3月29日,整改发现的问题,市级开展督查。
《方案》明确了整治要求。增强责任意识,把排查整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把排查数据准不准、整治彻底不彻底作为检验党员干部是否讲政治、是否对党忠诚、有无政治担当的重要标准。加强宣传引导,宣传倡导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殡葬文化,在全社会弘扬新风正气,发挥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封建迷信。严肃工作纪律,对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不力、排查整治违规建设殡葬设施问题不到位、新增违规建设殡葬设施管控不到位、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在常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机关党委的关心支持下,xxx党支部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积极落实年度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工作,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严格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党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先后两次被评为机关示范党支部。现将我支部党建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挥头雁效应,勇于攻坚克难。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支委在各方面严格自律,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目前我室×××个组都有支部委员发挥骨干作用。在案件办理中遇到困难、复杂局面时,支部委员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带领办案组析疑点、理思路、定方案,破僵局,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方案、谈话攻坚,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推动重点案件办理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去存量、遏增量”取得成效。
(二)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学习效率。针对审查调查部门的工作特点,支部通过制定务实有新意的学习计划,确保学习的规范化和长效性。一是坚持开办党支部内的特色品牌“执纪小讲堂”,采用领导讲、干部讲、专家讲等多种方式,学习内容既包括党的重要理论方针政策、上级最新精神要求、纪检监察理论知识、监察法、刑法、刑诉法等相关内容,也包括谈话突破、调查取证,运用大数据开展精细化调查的方法总结,力求在内容设置上做到科学、丰富、生动、有效;二是探索运用“四步学习法”,即请一名同志作为“领读人”,围绕某一主题内容进行领学并发表见解,全体党员交流学习体会,支部书记点评总结等四个步骤开展学习。例如,近期我支部“执纪小讲堂”学习安排是全体党员自学《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运用“四步学习法”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开展×次集中学习研讨(每周一次);三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旁听我室移送司法的案件庭审、重点谈话讯问并开展研讨交流学习,加强证据意识、规范意识,总结经验教训,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办案能力。
(三)支部建在一线,党建覆盖全员。我室现有四个专案组,均为重大、疑难、复杂、领导高度重视的敏感案件。有大量借调人员在专案组协助工作。按照机关党委“支部建在调查组”的要求,专案组均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室主任担任支部书记,由主要承办人、借调人员中的优秀同志任支委,实现了党建工作全员覆盖。临时党支部重视党员日常的学习、教育和管理,做到借调干部与室内正式干部同教育、同管理、同关心。同时,根据审查调查工作的岗位特点和日常工作进展情况,安排临时党支部与本室党支部联合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共同学习、并肩奋斗,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结合本职岗位,提升工作质效。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案件审核把关制度,实行承办人、党支部副书记及党支部书记三级审核,严把初核方案“入口关”和初核报告“出口关”;探索精细化初核的现实路径,总结归纳坚持信息引导、提升谈话效能、确保规范取证的经验做法,提升初核质量效率;不断提高精确化运用审查调查措施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能力,严把纪法、事实两个定量,综合考虑被审查调查对象的态度这个关键变量,精准把握政策策略;不断加深对纪法衔接、法法贯通的理解运用,把准量纪的尺子,增强留置措施使用的精准性,该留置的果断留置,该解除的及时解除力求做到精准化处置。在问题线索处置时,与负责联系该地区、部门的监督检查部门进行对接,全面了解政治生态,准确把握“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五)加强严管厚爱,打造过硬作风。严格落实党支部的主体责任,对党员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经常性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增强底线意识,让全体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持把纪律和监督挺在前,严格执行机关干部行为规范“十不准”等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业务流程办案,牢记办案纪律,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干部的考勤、请示报告等日常管理和八小时以外活动情况的监督,防止“灯下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支部对干部加强关心关爱,力所能及解决干部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生病送温暖、生日送祝福,营造温馨和谐的团队氛围,增强队伍凝聚力;注重对借调干部的关心关爱,让他们即在工作中有所收获,又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谐。借调干部借调期满需要返回原单位时,室领导一一送回,向他们所在单位领导介绍个人在借调期间的工作表现。对借调期表现特别优秀的两名同志积极向委机关组织部进行推荐,增强这些同志的归属感、荣誉感、获得感。
(一)针对审查调查工作如何聚焦监督的主责。我室近年来办理了多起市属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及部分区领导干部涉黑涉恶保护伞中的问题线索。对于特定行业领域违纪违法问题、地区政治生态问题的案件,计划与相关监督检查室以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
(二)走进基层,继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党日活动。与基层党组织开展联合党日活动,座谈交流彼此的党建工作,探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基层的工作实践中汲取好的经验做法,也为基层党建和纪检监察工作出谋划策,提供意见建议。
我室党支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工学矛盾,特别是专案多的情况下时间紧、任务重,党员的学习时间比较少;在党建工作如何更好的与审查调查工作实际相结合方面目前办法不多,缺乏创新;在党员思想教育方面频率不高,谈心谈话多是关心党员干部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对如何了解党员的深层次思想状况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建议机关党委在上述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全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全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切实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目标任务。力争2018年底全面实现全区农业信贷担保两个全覆盖: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点覆盖全区所有县域,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覆盖全区粮食、糖料蔗、水果、畜牧、林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力争2018年全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在保余额达20亿元,到2020年全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累计担保规模达100亿元以上,全区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或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构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信息共享、风险共管、责任共担”原则,构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政策扶持、信贷支持等情况,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风险共管机制,按照“培育先行、全程服务”理念,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协同对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开展保前、保中、保后全流程的服务及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多渠道帮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建立责任共担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合理分担农业信贷担保风险。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恶意欺诈、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的惩戒和制约力度,确保全区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完善全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相对统一的合作共建模式,支持在当地建设农业信贷担保分支机构,市级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县级设立服务中心、乡级设立服务站。2018年12月底前,在全区完成各市级办事处(分公司)及县级服务中心的设立工作,建成覆盖全区、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体系。
(三)全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工作。各市、县(市、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牵头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予以支持。其中,农业部门负责收集区域内的种养大户基础信息资料,工商管理部门负责收集区域内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料,定期提供给本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各市、县(市、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对本级农业、工商管理部门提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信息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进一步摸清有贷款意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信息、经营情况、信誉情况、带动脱贫情况等,对有信用、有主业、有经验、有规模、有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建档立卡。自治区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信息,按行业类型、需求缓急和综合条件等情况,优先推荐给合作银行开展批量业务。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按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保后管理。到2018年底,全区对有融资担保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建档立卡10000户以上,实现建档立卡担保业务贷款授信1000户以上。到2020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工作实现全区全覆盖,全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建档立卡工作累计担保授信达100亿元以上。
(四)创新全区农业信贷担保服务。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广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广西北部湾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加大参与农业信贷担保贷款力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信贷担保贷款利率优惠。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加大力度,开发推广快捷便民、成本低廉、风险可控、各方认可的农业信贷担保新模式和新产品,进一步优化、简化业务操作流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及时便捷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在有条件的市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对接,开展两个体系信息化项目的协同建设试点,实现协调发展。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自治区本级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安排相应规模的资金,作为资本金注入自治区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增强资本金实力,形成与全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相匹配的资本金规模。结合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风险大、收费低的特点,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予以担保费补助和担保业务奖补等。自治区本级财政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救助机制,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风险资金池,应对农业产业系统性风险导致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出现资本流动性危机。各市、县(市、区)可根据工作需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对积极参与当地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等进行补助,确保全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二)建立财政、担保协同支农机制。各级财政、农业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开展工作。对将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对象,且属于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所担保客户的,可优先予以扶持,形成财政、担保协同支农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支农精准性和使用效益。各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平台的优势,配合财政、农业部门做好支农工作,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全区农业信贷担保相关配套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的准备金税前扣除和税收减免优惠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督促和指导具备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可参照金融企业制定薪酬标准,高薪聘用优秀人才,薪酬与经营业绩适当挂钩。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广西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全区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制定完善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绩效考评制度,确保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完成服务我区“三农”工作、发展金融贷款业务及将农业信贷担保贷款综合费率控制在8%以内的任务。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有效防范风险。财政部门要在业务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考核、风险防控等方面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进行监管。农业部门要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金融监管部门要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涉农信用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守信受益、失信惩戒联动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与当地政府、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承担代偿风险的贷款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风险防范和业务发展“双赢”。
(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和督促力度,将市、县(市、区)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推进情况作为安排相关支农资金的重要参考因素。财政部门要结合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特点,制定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每年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进行绩效考核,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金融监管部门要改进银行绩效考核和风险问责机制,在风险可控基础上,提高对“三农”融资担保贷款的风险容忍度,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全区农业信贷担保工作作为对银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重点考核其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规模、履行风险分担责任、利率优惠、办理时效等。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正面宣传力度,及时对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研讨,提高全社会对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政策要求和业务办理流程,提高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影响力。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推进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和谐发展,不断开创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根据乌地区文明办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经局党组研究,特制定2021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促进我局全面建设跨上新台阶,推动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局党组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局干部职工队伍思想道德风尚好,创新意识强,工作效率高,守信守纪服务好;工作环境优美整洁,治安和安全状况良好;管理制度科学规范;业务工作成绩显著,争创市级文明单位标兵。
(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向全局干部职工推荐政治理论、专业理论和道德经典书目篇目,开展中华经典、道德箴言诵读比赛活动,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深化“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系列活动。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道德讲堂和文化讲堂建设,抓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人物评选、推荐、宣传活动,营造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采取多种形式,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有行业特色的诚信创建活动。
(四)抓好法制建设。围绕依法治市战略部署抓好职工普法教育,年度集中的法制教育培训活动不少于2次。结合城管执法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学法用法主题实践活动。
(五)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学习雷锋、关爱他人、提升自己”的理念。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制度。志愿者注册人员要达到95%以上。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延伸到街道、社区、学校,保持活动的经常化、特色化、规范化。
(六)推进文明上网行动。完善文明上网制度,健全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组织,成立3-4人的网络宣传小组,定期开展活动,确保上级指定博文的撰写数量和质量。
(七)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按照市、区文明办的要求开展好帮扶活动,重点做好制度上墙、关爱贫困家庭、环境清理等活动。
(八)围绕“我们的节日”抓好文体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机关干部职工的活力。抓好图书室、健身室和活动室管理,建设荣誉室。
(九)抓好文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文明部门、文明职工评选活动,引导机关干部职工克服心浮气躁、不思进取等思想和表现,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抓好“最美家庭”“诚信职工”评选活动。
(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强化优质服务,推行常态化管理措施。解决一些部门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工作纪律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工作劲头不足、工作动力不大、工作标准不高等问题。
(十一)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通过深化理论和业务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十二)做好勤俭节约教育。引导干部职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带头节约每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养成良好的勤俭习惯。
(十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切实抓好理想信念、党的宗旨、正反典型的示范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把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有效,创造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文明向上的机关环境。
(十四)突出行业特点,抓好特色创建活动。在我市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工作中,我局承担大量的工作任务,要把文明单位的创建与国家级文明城市的创建结合起来,组织一些有特点的促进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任务完成的活动。
(十五)加强机关环境建设。加强机关卫生管理工作,强化管理责任,抓好检查评比,保证院内绿植管护到位,办公楼内外清洁干净,办公室窗明几净,整洁有序,无卫生死角。
(一)加强创建工作的领导。创建文明单位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的听取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与各部门签订责任书,保障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二)精心组织创建活动。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创建氛围,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创建办要随着创建工作开展,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把握好活动内容和形式,保障各项活动的开展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加强督导。创建工作要细化分工,要制定详细的创建工作台账。创建办要做好创建工作落实的督促,做到常提醒、常督促,保证各部门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完成。创建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将作为评选先进部门、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对创建任务落实不力影响局文明单位创建考核成绩的部门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推进全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大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进一步夯实党组织基础,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实现党建工作规范化,根据《中共张掖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市委办发〔2018〕72号)和《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民办发〔2018〕83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县委部署要求,紧扣全面从严治党主线,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坚持总体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目标任务与重点任务相结合、典型引路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自我提升与上级支持相结合、争创达标与推进工作相结合、落实责任与考核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制定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和具体认定办法,推动基层按标抓建、达标升级,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估标准体系,确保全镇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南古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5个村级党组织、镇机关党组织。
坚持把总体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部署要求,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对农村、机关单位基层党组织,分类分层次提出具体标准,使每个基层党组织定有标尺、干有方向、评有依据。
坚持把目标任务与党建“九个一批”重点任务相结合。
将2018年党建“九个一批”工作内容融入各领域标准化具体内容,通过实施组织覆盖、素质提升、党员教育、制度落地、先锋引领、阵地提升、责任夯实、固本强基、底线管理等实现全镇基层党组织活力倍增。
坚持把典型引路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既要总结运用党建示范点创建的成功经验,及时推介宣传基层党组织开展标准化建设经验做法,供各基层党组织学习借鉴,又要强化问题意识,找准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薄弱领域、薄弱环节,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提升,抓好两头、带动中间。
坚持把自我提升与上级支持相结合。
既要鼓励基层党组织立足自身实际,对照标准查摆整改、创争达标,又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特别是要在班子配备、经费保障、政策激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基层党组织达标升级。
坚持把创争达标与推进工作相结合。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把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与日常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契机推进日常工作的规范化,以日常工作的成效来检验标准化建设的实效,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坚持把落实责任与考核监督相结合。
健全问责机制,以当前正在开展的“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考核验收、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形成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确保标准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党支部政治建设标准化、组织设置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党内组织生活标准化、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基础保障建设标准化、考核评价机制标准化”的要求,在全面梳理基层党组织建设现有制度和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党组织的职能定位和职责任务,按照“1+1+2”标准化建设思路(在制定1个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基层党建基本制度1个篇章,以及农村、机关2个领域),重点从组织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基层基础保障、考评机制等方面,分别制定规范流程和标准。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扎实解决制度落实不到位、标准不够高、质量不过硬、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做精做实做细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一)、机关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任务。
建立标准化党建阵地。
建立党组织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和党建宣传栏。配置档案柜及相关学习资料,档案柜内各种资料齐全,分类摆放规范;党员活动室进行安排布置,设立标志牌、党旗、党徽、会议桌椅,展板、制度上墙;党务公开栏设在机关大院的醒目位置,做到内容规范、定期更新。
完善规范化党建制度。
建立完善四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完善党组织工作制度。包括党务公开制度,按照组织部门和镇党委要求搞好党务公开;党组织生活会制度,按时召开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大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同时搞好党建工作台账管理和党务活动经费保障等制度建设。二是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包括“三会一课”、民主评议、“主题党日”及不合格党员处置、学习培训、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三是完善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每年制定党员发展规划,建立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强教育培养,把握标准程序,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四是完善党费收缴制度。按照标准收缴党费,实行专账管理,及时足额上缴。
开展经常化党建活动。
在认真抓好党建基础性工作、开展日常性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一户一策”脱贫帮扶措施的制定工作,开展党员干部大走访大调查活动,广泛深入群众,为其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把党建工作融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开展“作风纪律整治”、“公开承诺”、“党员示范岗”评选等活动,定期开展党务干部培训、业务竞赛和先进典型评选表彰,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4.多通道开展党建工作。
建立党建工作qq群、微信群布置党建工作,为党员答疑解惑,收集党员各类意见建议,倾听基层干部职工声音;成立微信群管理小组,及时收集整理党建重点工作素材并快速推送,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使党建工作更接地气,实现党组织与党员的联动互动;引导党员关注“陇原先锋”党员教育平台,适时建立开通党支部网站。
责任领导。
责任人。
责任单位。
(二)、村级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任务。
推进村级组织体系设置标准化。
以扩大党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为着力点,突出务实、管用、有效,不断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确保做到应建尽建、设置规范、调整及时、体制明晰。
推进村级班子队伍建设标准化。
以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为着力点,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做到选拔导向鲜明、人员素质优良,班子结构合理、成员责任明确。
对软弱涣散班子做好整改提升,对已经转换的软弱涣散班子做好巩固提升;对2018年的东朱村、柳谷村2个软弱涣散班子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确保今年完成转化整顿工作任务。
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
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点,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展党员,通过制定发展计划,规范发展程序等举措,从政治坚定、品性良好、务实能干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转业退伍军人和返乡待业大学生中严格选好苗子,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做好今年发展30名党员的工作任务。
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做到党员队伍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纪律严明、作用突出。
推进党内组织生活标准化。
以增强党组织生机活力为着力点,严格落实“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党内各项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党员参与率高、教育效果好,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推进工作载体建设标准化。
以党员群众满意为着力点,强化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本领,各项载体抓手务实管用,受到党员群众普遍欢迎,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制度,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
以建好用好管好活动场所为着力点,推进场所规范建设,丰富场所服务功能,做到场所面积达到规定标准,硬件配置齐全、场所功能完备,标牌设置统一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较好满足党员活动和服务群众需要。
推进工作运行机制标准化。
以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机制运行,做到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
推进基本工作保障标准化。
以保证基层党建工作正常开展为着力点,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空壳村”,强化人员力量保障,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做到基层党组织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能办成事。
责任领导。
责任人。
责任单位。
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按照“半年试行积累经验、全面推广延伸领域、常抓不懈规范提高”的要求,先在25个行政村党支部和镇机关支部开展,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向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领域推进。
制定工作方案,动员安排部署(5月16日-6月12日)。
各村、镇机关要按照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精心制定推进方案,广泛进行动员部署,全面展开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各党支部和机关支部推进方案于6月10日前报镇党委审核。动员部署工作于6月12前完成。
强化业务培训,学习掌握标准(6月13日-30日)。
在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市、县组织部门举办的专门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对各党支部书记、贫困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镇党务骨干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全镇党务骨干、党支部书记、贫困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深入掌握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的理念、目标、任务、方法,能够熟练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业务培训于6月底前完成。
全面对标争创,着力整改提升(7月1日-11月30日)。
全镇农村、机关党支部要认真对照省委组织部印制的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试行),深入开展自查,逐项逐条对标,逐一查漏补缺,逐个挂账销号。对符合标准的,长期坚持下去,并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不符合标准的,对现有工作和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研究制定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镇党建办、各村党支部、镇机关支部都要建立标准化建设已达标和未达标党支部台账,对已达标的实行动态管理,对未达标的实行销号管理,切实推进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
组织考核验收,反馈意见建议(12月1日-20日)。
由镇党委负责,对各党支部对标争创情况进行考核验收。考核验收按照党支部自评、镇党委考评、县委组织部抽查的步骤开展,各党支部于12月10日前完成自查评估和整改完善工作,镇党委于12月16日前完成组织考评工作,并做好准备工作迎接县委组织部的抽查验收。
对经考核验收未达标的,列出问题清单,督促整改落实,力促尽快达标。对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意见建议,各党支部进行汇总上报,镇党建办整理后向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进行反馈,供上级组织部门修改完善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试行)时参考。
总结经验做法,全面深化推广(12月21日-2019年1月)。
各党支部认真梳理总结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待省委组织部出台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后,根据市县委组织部部署要求,在全镇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领域各行业全面推开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
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举措,是省、市、县委作出的重要部署。各村党支部、镇属机关支部要把标准化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发扬严实作风,坚持落细落小,确保取得实效。
强化组织领导。
镇党委成立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见附件),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包片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搞好统筹协调,定期研究调度。
各村党支部、镇属机关支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基层党建的“龙头”工程,摆上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强力推动落实。要认真落实责任,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搞好统筹谋划,定期研究调度,细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把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纳入基层党建“三个清单”、2018年党建工作要点、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强化督查指导。
镇党委将加大督促检查和跟踪落实力度,采取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随机督查,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督促改进。要强化工作指导,各包片领导、包村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积极开展调研,指导帮助基层党组织落实好各项工作要求。认真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要严肃工作纪律,对督查抽查中发现的弄虚作假行为,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考核结果将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依据,作为党支部工作实绩评定、奖励惩处的重要内容。
强化典型带动。
各村党支部、镇属机关支部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引导党员群众主动参与,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创新;要注重培育、发现、宣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公认的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注重宣传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基层党组织比学赶超,为标准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氛围。
注重工作实效。
要紧密联系各自工作实际,要把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落实“三会一课”党组织活动等制度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合理安排,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顺利进行、取得实效。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对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取得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总结,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水平。
为了加强我园园所文化建设,优化幼儿园的育人环境,提升幼儿园的文化品位,按照《__教育"十二五"规划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的精神,大力开展园所文化建设活动,使幼儿园成为师幼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幼儿园个性魅力和办园特色的园所文化。根据我园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宗旨,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潜心研究,学习探索,吸取多元智能等国内外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从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学习、研究、实践幼儿教育的方针,积极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并传承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逐步使我园成为管理科学、师资结构合理、教育科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所。
总体目标:
力争把我园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学习游戏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各项制度完善、师生关系融洽、家园关系和谐的具有我园民族特色的幼儿园。
具体目标:
1.为师生搭建展示个性魅力的平台,让师幼的思想和行为闪闪发光,真正让幼儿园成为师幼"游戏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2.培养幼儿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个性、豪爽的性格、丰富的感情、广泛的兴趣和多种能力的小朋友。
3.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魅力、精湛的业务功底及和谐的师幼关系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4.从各项常规工作着手,结合本园家长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提高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参与度,丰富活动内容与参与方式,积极探索家教工作的新方法,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家教工作质量,办好家长学校。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幼儿园成立园所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各口负责人具体抓"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让全体教职工养成心中有制度、自觉按制度办事的好习惯。
(二)加强园所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圆满完成幼儿园各项任务、建立正常秩序、提高管理效率的保障。我园制定并编写了《东胜区蒙古族幼儿园管理手册》,用岗位职责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遵章守法、依法施教。同时,带班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人人心中有目标、工作有措施、有步骤,全园井井有条,便利园所管理。
1.营造和谐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开展"快乐教研"、"同书共读"、"亲子互动"、"手拉手"一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引导教师用"爱心、细心、慧心、耐心、真心"创造一个"关爱、信任、平等、快乐"的学习型团队,以此形成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自我管理行为。
2.管理模式人性化将"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体现人本与科学相融的管理思想,让规章制度成为大家认可、自觉遵守的制度,注重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自我管理能力。
3.实施互动管理加大教学调研力度,制定相应的互动听课管理制度。园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实施互动式的情境管理。注重捕捉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倾听她们的想法,然后用教育理论引导教师,从而促使教师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反思,以此达到领导与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环境文化建设。
1.优化幼儿园外部环境营造健康优美的幼儿园文化环境,设计和规划幼儿园环境建设,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园容园貌。同时要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阅览室、宣传栏、图书角、工会活动室、展览区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教师的风采、幼儿书画作品;开辟图书角、知识长廊;园内建设小绿地、小花池、沙池、植物园等,并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力求"让每一堵墙会说话",使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幼儿的教育基地,使幼儿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草原一角。同时,入园、离园时间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幼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呼吸清馨高雅的文化气息,使幼儿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2.树立形象标识幼儿园根据办园理念制定园训、园风、园徽、园旗、园服等,形成以人为本,开放互动、有鲜明民族特色、统一和谐的园所形象。墙壁悬挂办园宗旨"一切为了孩子"、《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和培养目标--"健康活泼、诚实自信、善于交流、乐观文明"等大幅固定标语,时刻提醒教师的行为规范。利用幼儿园内各种提示牌、园内绿化地带、宣传栏、阅报栏、图书架、园务公开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报刊信息宣传栏、成吉思汗雕塑、《阿伦高娃母亲折五箭教五子》的壁画等,充分显示幼儿园的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建设班级墙面环境文化各班组要为幼儿创设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与课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及内容丰富、材料充足的活动区角。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向幼儿传递信息、创设氛围或展示其学习成果的园地。班级墙面环境不仅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而且要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与主题墙面的互动中学习。同时各班组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共读"活动,内容包括:读书给孩子听、听孩子读书、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后让孩子与家长共同记录读书情况,内容包括:读书时间、内容、孩子想说的话、家长的评价,从而培养幼儿从小爱读书的习惯,营造书香班级氛围。使班组形成月月有教育主题、时时有教育特色、处处有教育契机的浓厚育人氛围,每个幼儿都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个人成长过程,从而形成个性独特的班级文化。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切实做好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的各项工作,深入贯彻我县2020年平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扎实推进我镇平安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群众认可度、满意度和安全感,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以2019年度新宁镇平安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为导向,抓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健全基层政法力量,营造平安建设的氛围,全力抓好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努力助推我县2020年全省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排位进入全省前100位,确保我镇平安建设工作成效取得实效。
对重大、疑难纠纷,调解不了的要进行分析,采取多级联动、多部门联动、多调解方式联动进行调解。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和相关村(社区)分工协作,共同化解,防止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导致事态扩大或激化,一时化解不了的要做好稳控和信访预警工作。
(二)建立网络化管理服务。深入推进网络化管理,充分调动“网格员”的能动性,实行网格化片区责任管理,进一步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不断提高治安防范水平。把解决问题放在工作首位,依法依规按程序解决群众的诉求,真正把依法逐级走访落到实处,着力规范信访秩序,着力规范工作行为,全面推动网格化管理服务。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七
(一)建设原则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xx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目标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按市下达建设目标任务与统一安排,2020-2021年,我区共扶持7条专业村,每条村安排资金约100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增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结合实际,全区2020年建设3条村,2021年建设4条村。
(一)建设条件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建设内容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
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省、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xx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一)县级职责。
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
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
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
组织、审核、汇总辖区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
(二)镇级职责。
镇(街)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三)行政村职责。
协助镇(街)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认定。
(四)实施主体职责。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五)其他部门职责。
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六)项目专家职责。
按照《关于推荐xx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等要求,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0年1月前组建不少于9名(含)专家的项目专家库,按评审、验收等工作实际,在项目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专家,组成评审或验收专家组,以实地考察结合审阅项目材料方式进行评审、验收,形成评审或验收意见,报区农业农村部门。
四、入库和审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需要在xx省农业农村厅建立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进行入库申报,区、镇(街)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
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入库时间。
2020年、2021年实施项目分别在2020年2月10日前、2020年8月底前完成入库。
(三)审批程序1.镇(街)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
审核通过评审的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xx市农业农村局。
3.实施主体、镇(街)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部门和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4.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xx区的建设资金按市、区3:7的比例筹集建设,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区级补助资金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由区、镇级负担资金按照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分担,区级部分由农业农村局做好预算安排。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资金用途。
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三)工作经费安排1.实施项目的前中后期工作经费(含会议,租车,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和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项目审计等相关实际发生的费用)可使用农业农村局有关农村工作管理经费及公共事务管理经费。
每次半天分别为1000元、750元和500元;
专家组长按照正高标准。
3.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参照区农业农村局执行的差旅费管理办法相应标准向区农业农村局凭据报销。
(四)资金管理。
区农业农村局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区财政局,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区财政部门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参照《xx省农业农村厅xx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
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
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区农业农村局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区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区、各镇(街)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
项目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向镇(街)。
人民政府提交项目相关资料,并配合做好绩效评价。
(五)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
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八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府〔2018〕123号)等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建设原则。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广东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成兴村强镇的发展工程和富裕农民的民生工程。
二是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选择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三是企业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项目实施主体,发挥实施主体主观能动性,高质高效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是统筹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要和产业扶贫、产业园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相结合,既要发展产业,又要兼顾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扶贫资金优先扶持省定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地区,申报产业扶贫的项目优先安排项目资金;省级“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自2019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扶持1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到2021年全省扶持3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00个特色农业专业镇,实现粤东西北地区全覆盖。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增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我省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数走在全国前列。
(一)建设条件。
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作用强。具备条件的优先直接支持2277个省定贫困村和扶贫开发帮扶对象发展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建设内容。
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推广一批绿色生态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示范推广优质、特色、高效品种,强化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利用和提纯复壮,提高供给精准和有效性;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省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六是推广一批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推广,鼓励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省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各级政府、各部门及新型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
(一)省级职责。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报省政府审定批复;并具体制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管理办法》,联合省财政厅制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制定省财政资金分配和产业适宜区等规划,指导全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工作。建设和维护“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信息管理平台,指导、督导项目实施,视项目进展情况组织项目抽验,对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评审、批复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支撑、宣传等工作的省本级资金项目。组织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
(二)市级职责。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汇总本辖区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并将项目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负责项目的业务指导,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视本市实施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展情况组织抽验。审核推荐辖区内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省农业农村厅。
(三)县级职责。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总体责任,负责“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统筹规划、审批、监管和验收。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县(市、区)入库项目,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审核、汇总辖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市农业农村部门。
(四)镇(乡)级职责。镇(乡)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五)行政村职责。协助镇(乡)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六)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乡)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七)其他部门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各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审批程序。镇(乡)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县农业农村部门对入库项目进行审核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农业农村部门,市农业农村部门汇总后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实施主体、镇(乡)人民政府、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一)资金来源。2019-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每年统筹整合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约10亿元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支持区域。统筹整合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的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和贫困山区,兼顾惠州市惠东县、龙门县、博罗县,肇庆市高要区、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和江门市恩平市、台山市、开平市等农业产业大县,鼓励符合条件的垦区积极参与。珠三角地区自筹建设资金,自行安排建设数量,并在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内备案实施方案,填报项目绩效。
(三)资金用途。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四)资金管理。省农业农村厅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省财政厅,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未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的资金,由省农业农村厅单独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提供省财政厅办理预算下达手续。县级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一)奖励措施。省农业农村厅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进度快、成效好的镇(乡)人民政府和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村委会或镇(乡)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奖励。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管理办法》执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执行。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由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认定情况将全省通报,并抄送有关市、县政府。
(二)惩罚措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拨付至县财政后,3个月内未完成项目审批和实施主体收到项目资金1年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县级政府和实施主体,将给予通报,并对政府分管或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项目进展慢、绩效差的实施主体,将减少其他涉农资金安排。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实施主体,按程序取消资格,收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资金项目,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已列为2019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镇(乡)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省农业农村厅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省财政厅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省级资金下达3个月内,县(市、区)人民政府完成项目审批等工作。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十九
为贯彻落实xx市、xx县委《关于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遵党办发〔20-〕13号)精神,加快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档升级和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步伐,切实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结合我镇实际,现就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强基”即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基层基础。“固本”即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到20-年末,省定一类贫困村集体经济积累超过3万元,省定二类贫困村和其他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积累超过5万元。到20-年末,力争全镇省定一类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超过5万元,省定二类贫困村和其他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积累超过8万元;至少5个村超过20万元,2个村超过50万元,1个村超过100万元。
(一)培育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鼓励村级组织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兴办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借鉴项目优、发展快、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与经验,或在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业主自愿的基础上,可采取村级集体资金参股的方式合作经营。采取“支部+公司(协会)+农户”、“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以土地使用权、资产、知识产权等资源形式参股,壮大村级合作经济,增加村集体股份合作收入。到20-年底,全镇90%的行政村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其中市级以上标准示范社2个,示范性家庭农场1个。二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村级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引进公司、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出资发展辣椒、蔬菜、畜牧、茶叶、中药材、烤烟、干鲜果、优质水稻、高粱等优势农业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
(二)发展村级服务经济。鼓励村级组织利用当地地理、文化、旅游、人才、闲置民居等优势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建筑施工、材料运输、家政服务、来料加工、农家乐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鼓励村级组织设立公共服务平台(中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原料供应、技术指导、品牌注册、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物业管理、宣传推介等有偿服务,形成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三)盘活集体资产资源。鼓励村级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山塘、滩涂、水库、办公用房、老校舍、生产加工场地(闲置厂房)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
(四)发展村级物业实体。在区位优势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鼓励村级组织统筹建设(或购置)仓储物流设施、标准厂房、门面、酒店等集体物业项目,条件成熟的社区(居),可发展经营物业管理等,稳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五)推进村级股份制改革。坚持把股份合作制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突破,创新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在不改变集体资金实际控股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专业技术和社会能人进入村集体经济,形成完善的股份制运营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强化资产管理,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管理有序、运作规范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广大股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一)资金扶持。
(六)土地政策。
(八)奖励政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专门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指导督办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单位职责,由牵头单位组织,责任单位参与,于20-年5月30日前提出相关政策措施报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加强工作指导。各单位(部门)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帮助村级组织选好选准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实体项目。同时,做到不与民争利。村(社区)都要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5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提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三)强化考核奖惩。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述职重要内容。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季度督查、半年调度、年终考核推进机制,督促单位部门支持和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业绩突出的镇直部门、企业、村(社区)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镇级每两年评选一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十强村”和“进步村”进行通报表彰。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管理上,表现突出的村(社区)干部,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上予以优先考虑。从20-年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效果不明显的村(社区),镇直挂帮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不能评为一等奖,主要领导不得参与评先评优。对在届内发展集体经济无明显成效且工作推进不力的村级党组织书记,不得连选连任;对利用集体及上级资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管理不善、不作为,造成项目失败、资金流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且不得留任。
(四)加强基层组织。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出生产力”工程,强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档升级”计划、基层组织“项目书记”计划和“强村富民”计划。加大“党建扶贫”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力度,从思想、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进行帮扶。镇党委要重点抓好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产业带头人的培训,切实开阔眼界思路、激发创业动力。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二十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加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我们要把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进一步明确全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建设内容和目标,切实做好“美好乡村”创建村考核验收工作,按照《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任务分解方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争创对象为全区所有乡村,69个行政村。
“美好乡村”根据创建成效、示范引领等各类效应,将村庄创建目标分为五个等级。
(一)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精品示范村数量原则上不超过总创建村总数的30%,采用末位淘汰制。创建村超额完成《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本村具有“可学性、可看性、可复制、综合性”等示范引领区域地位,在乡村振兴方面有引领示范项目、模范做法、独到模式等创建工作内容。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二)美好乡村精品村:创建村达到《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产业发展初见雏形,乡风文明得到彰显,乡村治理有效可行,乡村建设美度适宜。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三)美好乡村整洁村:创建村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村庄产业有一定发展思路。
(四)美好乡村清洁村:创建村在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村庄干净整洁;二是基本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有序。
(五)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成功的村庄为进一步提升示范引领效应,将“美好成果”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美好经济”,达到增强广大村民获得感为民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强,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为景美,形成村庄健康持续发展为人和,可以申请申报创建“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
申报“美好乡村”创建的行政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村庄已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创建策划、环境提升专项设计。
(二)村级组织廉洁务实,村级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高。
(三)美丽乡村经营工作思路明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潜力大,经营有基础,村庄发展规划科学先进。
20-年度拟评选27个“美好乡村”,其中经营示范村3个,精品示范村4个,精品村5个,整洁村5个,清洁村10个。
参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
(一)宣传动员。通过公示栏、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鼓励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积极申报。区振兴办根据当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下达指令性申报村庄目录,各镇(街道)向区振兴办报送指令性申报及自愿性申报村相关资料,区振兴办会同相关部门对提出申报的村进行初审,初步确定创建对象。
(二)创建推进。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确定创建对象,各镇(街道)对照创建目标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三)考核验收。区级相关部门对确定的创建对象开展考核验收,形成考核验收结果,报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审定。
(四)资金拨付(按进度)。分阶段拨付创建奖励资金(详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20-年度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副区长袁敏为领导小组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详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德市旌委办〔20-〕24号)相关责任部门)。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振兴办,负责统筹协调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开展创建工作;各镇、街道成立相应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创建工作。
(二)广泛宣传动员。创建工作要坚持面向群众,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参与进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积极宣传,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三)全力推进工作。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美好乡村”创建工作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入推进我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为了全面做好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根据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暨中共xx县纪委十五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特制定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省纪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纪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县纪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重点,狠抓落实,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我会党风廉政建设,为顺利实施残疾人“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促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以勤政、廉政、善政为目标,深化廉政教育,加强制度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责任体系,强化权力监督,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努力建设一支“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一)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1、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纪委十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委反腐倡廉建设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检查。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落实上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强化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落实各项党建工作制度,推动党建工作落到实处。集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专项整治,彻底改掉“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领导班子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有情怀、敢担当、善作为的领导班子,为残疾人工作争先创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力保证残疾人工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要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职,有效作为,确保各项残疾人重点工作任务完成。强化对贯彻落实重大决策、实施重点工程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程、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残保金征收等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坚决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1、切实加强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规则,逐步把残联机关建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作风优良的战斗集体。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定期下访和定期接访制度,围绕事关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确定调研主题,改进调研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倾听残疾人意见、了解残疾人诉求,积极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与严明纪律、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结合起来,以作风建设推进工作开展,以工作推进检验作风建设成效。
2、深入开展“工作落实年”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先进、对标发展,抓好巡视巡察整改工作成果专项检查和从严治党专项整治相结合,统筹推进、落地见效。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严从实,边学习讨论、边调研排查、边改进提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规范内部管理,着力解决残疾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提高管理和工作效能,努力建设服务型和人民群众满意型机关。
3、深入开展“残联改革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部署要求,以进一步密切与广大残疾人血肉联系为主抓手,以“强三性、去四化”为主线,以“讲政治、强基层、转作风、‘专兼挂’、广代表、助小康、信息化、聚主业”为重点,研究制定市残联改革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专项活动,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键点发力,通过破解难点问题,促进工作整体提升。
(三)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意识。
1、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将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干部理论学习计划,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不少于12次,班子领导要带头学习,认真记录学习笔记。扎实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反腐倡廉理论和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
2、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和八项规定。要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条实施办法、市委十二条落实意见和县委十二条实施意见以及我县制定的反对“四风”方面的制度规定,提高领导干部和干部职工政治素养能力和党风廉政工作的能力,提高了勤政廉政为民服务的意识。
3、积极推行党务、政务公开。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行党务公开的有关规定,扎实做好党务公开工作,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围绕涉及残疾人切身利益的事项,深入实施政务公开,编制残联政务公开目录,对可以公开的政务信息要通过新闻媒体、残联网站和公开栏等渠道及时公开,不定期发布。通过参加《政风行风热线》和设置意见箱、公布热线电话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把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务求实效,确保各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关于在全市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结合残联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认真做好残疾人证办理、残保金征收、残疾人民生项目等廉政风险点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监控机制,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不断完善行政权利和公共服务公开透明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四)完善制度建设,构建预防腐败的制度防线。
1、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年内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作出部署安排。认真做好20-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签订工作,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任务明确、履责有依、问责有据。
2、规范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集体议事、集体决策机制,坚持单位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和重大项目、资金安排等由党组集体研究决定,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3、坚持“两会”制度。年内召开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不少于1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述职述廉,自觉接受监督。支部要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
4、完善廉政工作制度。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杜绝以权谋私行为。完善廉政建设考核评估体系,为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建立廉政档案,在干部选拔任用和年终考核评比中,坚持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健全对干部推荐、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环节的监督办法,坚决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5、落实“一岗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一把手”要带好班子,领好队伍,全面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分工,切实抓好落实;班子成员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业务工作、分管工作紧密结合,全面部署,分责落实,严格考核。
6、落实请示报告制度。落实专题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党委、纪委报告本年度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党风廉政建设重大问题、重要事项要及时向上级党委和纪委请示报告。对上级巡视、巡查、监督检查工作中反馈的问题,认真整改,堵塞漏洞,建章立制。
(五)坚持惩防并举,完善惩防体系。
1、建立完善惩防体系。切实贯彻上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我会实际,制定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实施的具体落实办法,促进惩防体系建设,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2、认真开展廉政谈心谈话。研究制定廉政谈心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廉政谈心谈话活动,每半年,主要负责人要和班子成员至少开展1次廉政谈心谈话;每个季度,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人员至少开展1次廉政谈心谈话,通过廉政谈心谈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团结,促进工作。
3、完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切实推行干部问责制,定期开展作风建设检查,设立举报电话,强化群众参与监督,共同发挥惩防体制有效作用,杜绝吃、拿、卡、要、报等不良现象。
4、加大惩处力度。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决不姑息纵容,发现一起,上报一起、查处一起,并积极配合纪检机关做好侦察工作。事后及时在单位内通报案情、总结教训、查漏堵缺、提出对策,发挥警示作用,促进廉政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提高党组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意识,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党组的总体工作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同残疾人工作要点结合进来,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为切实加强领导,成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实际效果。
(二)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要认真抓好承担反腐倡廉任务的落实,制定落实方案,强化落实措施,积极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按照责任分解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分工,推动责任、任务落实。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切实解决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为政不廉、作风不实、以权谋私、效能低下、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推动全县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粤农农规〔2019〕2号文)和《中共珠海市委办公室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珠委办字〔2019〕56号)等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围绕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自2020年开始,连续3年,结合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每年扶持3-5个村创建“一村一品”样板村,样板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所在村参与项目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未参与项目农民提高10%以上,努力使每一个样板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亮点;到2022年全市扶持1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个特色农业产业专业镇。
(一)建设条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2.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优先支持。
3.组织保障有力。区、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镇村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推进工作机构,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二)建设任务。各区要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沙田水乡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打造一批新型乡村产业特色村、镇,专业村、镇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
各区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任务包括但不限于:
1.做精做特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各区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2.培育一批新型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的功能,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推广一批绿色生态技术。建设一批绿色高效生态循环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示范推广肥药减量控害、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围绕生产效能提升,示范推广节本降耗、轻简高效等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实施“三统一”: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高我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推动一批产业融合。要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美丽乡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乡村慢行道建设、农事体验、乡村节庆活动等乡村振兴举措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康养等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和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一)市级职责。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方案、认定办法与资金使用管理、对约束性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绩效考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对各区推荐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候选专业村镇进行评选,达到认定办法要求的,纳入市级专业村镇,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二)区级职责。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总体责任,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审批监管,组织项目验收。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批,并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组织、审核、汇总辖区专业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市农业农村局。
(三)镇级职责。镇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并申报入库,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镇认定。
(四)行政村职责。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申报、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工作,并提供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表决书;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村认定。
(五)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绩效自评。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镇人民政府作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人员,加强项目日常监督管理,选好产业、选强实施主体,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按时上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建立完善项目管理档案,组织好项目自验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二)提前谋划布局,严格程序要求,做好项目储备。各区、镇要遴选一批产业基础条件好、成长性强,能够代表当地农业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的项目,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落实公开公示、审核把关等程序。区、镇责任部门要扎实做好项目的组织、入库、审核、审批、备案等工作,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严格按照要求组织推荐专业村、镇的认定工作。
(三)做好绩效评价。各区要负责组织项目所在村镇和实施主体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的绩效自评和验收考评。市农业农村局年终对约束性任务开展绩效考核,市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四)加强宣传引导。注重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创新示范工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营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典型剖析,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五)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进普惠金融“村村通”,积极培育村镇银行、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为扎实推进文化燎原“五个一百”行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把大谢集打造成农业强镇、工业新镇、环境美镇、文明村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1、总体目标:。
以弘扬大谢集镇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主线,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镇形成“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打响“全国文明村镇”品牌。
2、分步实施目标:根据试点为先,统筹推进的原则,确定分步聚实施目标。
xxxx年(发展18个村),因村制宜,培养、发展、规范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和品牌,培育8秧歌特色村、6个锁呐特色村等特色村,4个健身操特色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模式,年底覆盖率达到20%。xxxx年(发展12个村),着力培养、培训、发展活动项目和内容,使全镇40%以上的村都有自己的活动队伍和场所。xxxx年(发展30个村),覆盖率达到80%,全镇60个村达到“一村一品”的群众文化活动目标。
3、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标准: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标准是“五好”,即“五大文化”建设好,“五大文化”建设内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体现;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好,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和一批活动设施;文化队伍建设好,有一个文化带头人和一支业余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有一个特色文化活动项目;文化活动机制好,有一个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活动经费有保障。
(一)借力发展,完善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坚持项目推动,针对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设施投入后继乏力的现状,把阵地完善工程与省体育强村、先进文化村及农家乐特色村创建工程相结合,完善一批文化设施;坚持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橱窗,设立大石车灯陈列室、文艺活动演练厅及文化长廊等阵地,努力实现一室多用。
(二)注重特色,组建特色文化活动网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今年,首先在群众文化活动底子厚、基础深、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先试先行。谢集管区发展3个村,以谢集北门秧歌队和王胡同秧歌队表演为龙头,积极探索发展山东邦子、快书文化项目;昌邑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是组建侯花园锁呐队、前昌邑健身操队等队伍;大刘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在大刘村、前贺村、组建秧歌队等队伍。树立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逐年发展,使每个行政村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最终建立覆盖全镇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三)搭建平台,发挥特色文化凝聚和导向作用。加强对村级特色文化培育的培训指导,试点村每月举行一次活动,每季召开一次全镇特色文化发展交流会,每年策划一次大谢集特色文化一台戏,做到周有训练、月有活动、季有交流、年有会演,着力唱响培育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对本地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人们在交流情感、分享快乐的同时,既陶冶了情操,又凝聚了人心,既提高了群体素质,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特色文化“一村一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福宝,副组长:张彦磊、冯长伟,成员:邵成印、郝文山、闻艳、祝涛、姚明元、翟中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文化站,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督查落实和考核评比等工作。镇文化站要抓好一村一品特色文化的调查摸底和乡土文化人才登记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各村主要负责人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稳定”的理念,把“一村一品”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发展目标、完成时间、步骤和责任人,努力形成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
2、政策激励,形成合力。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激励政策。组建特色文体队伍,实现统一服装的,奖1000元/村。以上各项年底通过镇考核组验收的,统一发放奖励资金;被评为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给予适当鼓励。充分发挥镇财政资金导向、聚合作用,鼓励扶持热心公益事业和先富起来的农户投资兴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积极发挥乡村文化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
3、健全制度,狠抓落实。为确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建立班子成员联系试点村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破解发展难题,狠抓工作推进;并把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工程列入村主要干部业绩考核内容,酌情予以加分,确保完成任务。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学校深入推进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鄂教综治〔20-〕1号)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现就深入推进平安校园“七防工程”(人防、物防、技防、心防、阵地防、环境防、机制防)建设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市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建设目标,落实具体责任,强化督导检查,全面深入推进“七防工程”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常态落实和规划实施,不断深入推进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夯实校园安防基础,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消除校园安全隐患,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努力把学校建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为确保顺利推进并完成校园“七防工程”建设任务,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分管安全保卫的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党政办公室、宣传部、统战部、学工部、研工部、教师工作部、校团委、校工会、计划财务处、教务处、保卫处、人事处、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基建与维修管理处、后勤保障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保卫处,办公室主任由保卫处负责人兼任。
(一)人防。
1.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核编定岗,落实“专职保卫干部人数不低于学校师生总人数的1‰”。加强保卫干部培养力度,为保卫干部职务职级晋升创造良好条件(人事处、组织部负责)。
2.优化校卫队外包管理体系,强化内招骨干队员素质培养,按“专职保卫人员不少于师生总人数的4‰”配齐配强校卫队(人事处、保卫处负责)。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配备要求,“按总体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队伍的培训,全面提升辅导员素质及能力(人事处、组织部、学生处、研工部负责)。
4.建立完善党政办公室、学工部、保卫部、后勤保障处、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等多部门线上线下联防联动机制,严格落实校领导带班值守制度。健全门岗、楼栋管理员责任体系,重要部位、重点场所按要求配备保安员负责日常守护,重要岗位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党政办公室负责,保卫处、学生处、后勤保障处、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配合)。
(二)物防。
5.改善保卫部门办公场所硬件设施建设。按需制定采购计划,安排专项经费配齐配足安防装备,确保“两校区4轮电动巡逻车不少于4辆,2轮电动巡逻车不少于16辆,机动车至少1辆”(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计划财务处、保卫处负责)。
6.按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配置消防设施、器材及基本的灭火救援装备,安排专项消防维保经费,确定维保公司定期组织检测维修。贯彻落实《武汉工程大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和消防安全周查制、月报制,落实隐患挂牌“清零”制度(保卫处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7.校内高地、陡坡、湖泊、水池、楼梯、楼顶、电梯、落地玻璃门、在建工地等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推进实施“智慧交通项目”,设置规范的交通安全警示牌、交通标志标牌标线、交通信号灯、机动车测速装置、人行设施、分隔设施、停车设施和减速带等。严格执行校园行停车有关规定,不断优化校园交通秩序(保卫处负责,后勤保障处、基建与维修处、网络信息中心配合)。
8.制定完善《武汉工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武汉工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建立责任人挂牌负责制,完善实验室安全巡查台账,实行隐患通报、督办整改、达标关停机制。贯彻执行《武汉工程大学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落实危险化学品“四无一保”(无被盗、无事故、无丢失、无违章、保安全)和“五双”(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把锁、双本帐)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废液仓库的建设与管理,坚持每个月月末集中收集一次实验室化学废液(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保卫处、基建与维修处、各学院配合)。
(三)技防。
9.按照国标gb/t28181的要求,进一步补充强化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公共区域覆盖率达到95%以上。论证并逐步在校园主要出入口、学生宿舍门口接入人脸识别系统。按照“明厨亮灶”要求,指导督促承包方加强食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保卫处负责,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后勤保障处、网络信息中心配合)。
10.落实校园“110”指挥中心24小时值守制度,施行视频图像采集、存储、报警、电子巡查及系统信息联动管理。严格执行视频资料查看、归档制度,视频资料保存时间不低于30天。积极主动与校区公安机关沟通联系,按照“雪亮工程”的建设要求,论证推进校园视频图像采集系统、报警系统与公安机关监控、报警平台对接(保卫处负责)。
11.加强档案馆、图书馆、重要库房、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储存室、财务室、科研实验室等重点场所防范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视频图像采集装置和红外入侵报警装置全覆盖。试行在学校重点部位和区域安装一键式报警器(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保卫处负责,计划财务处配合)。
12.严格图书馆门禁系统管理,推进完成大化工楼门禁系统改造升级,试行并逐步完成校内学生宿舍门禁系统建设(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保卫处、学生处、图书馆、后勤保障处、基建与维修处配合)。
(四)心防。
13.结合20-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少于32个学时。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和安全导师队伍,遴选开设视频公开课,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确保教学效果(教务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卫处、法商学院配合)。
14.完成700平方米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的装修搬迁工作,力争完成省示范中心达标验收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引进力度,师生比达到1:3000。加强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按每年每生不低于15元标准划拨专项经费,每年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至少30万元,专款专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基建与维修处负责)。
1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校内的宣传力度,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健康情景剧大赛等传统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知晓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各学院配合)。
16.严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制,落实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预警机制,认真做好危机预防教育、危机前期识别、危机及时干预、跟踪干预、愈后鉴定等工作。大力开展危机干预预防教育,通过《大学阳光生活70问》、馨兰心理微信公众号、校园宣传橱窗、广播台、专家心理讲坛等,介绍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识别和防治常识,增强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能力,形成预防与干预意识。认真落实新生心理普测工作全覆盖(休学、参军及保留学籍学生除外),及时启动疑似阳性指标学生的重点筛查和访谈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各学院配合)。
(五)阵地防。
17.贯彻落实《中共武汉工程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思想价值引领真正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发挥课堂、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长效机制。深化“1+x”全员导师制,打造“三全育人”工作品牌(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18.结合20-年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的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教务处负责,各学院配合)。
19.严格落实《武汉工程大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武汉工程大学舆情处置工作管理办法》,实行外宣统一归口管理、内宣责任审核制度,实行舆情周报制,重点对涉及学校的各类外宣信息进行跟踪关注,强化正面引导。严格执行《武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审批管理规定》《社团活动管理审批规定》,强化活动背景、内容、受邀人员的基本审查,有效防止各类组织对校园的渗透(宣传部负责,校团委、网络信息中心、学工部、保卫部、研工部、科学技术发展院配合)。
20.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贯彻执行《武汉工程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武汉工程大学课堂教学八项规定》,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大力开展校级教学名师和师德师风标兵等典型评选活动(教师工作部负责,校工会、各学院配合)。
21.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安全治理水平。贯彻落实《武汉工程大学网络安全管理办法》,严格实施校园网实名认证制度,对学校各网站、域名、单位上网账号、服务器上网账号等实行等级备案制度。施行网络信息安全月报,定期通报重点风险点和风险单位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积极参与湖北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遴选一批师生宣传骨干,建立网评员队伍,做好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引导,积极打造校园“绿色网络”空间(网络信息中心、宣传部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六)环境防。
22.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建设校园人文景观,加强既有楼宇、人文景观和历史性建筑物的命名与保护工作,将“工程大”精神物化到具体的山、水、园、林、路之中,实现校园建筑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院一品”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基建与维修处、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后勤保障处负责,各学院配合)。
23.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贯彻执行《武汉工程大学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学校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特色化、品牌化(宣传部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24.加强校内学生公寓建设及管理。通过新建和整合两校区办学资源,逐步按学院、年级、专业、班级、男生、女生相对集中分寝室、分楼层、分楼栋居住。强化学生宿舍日常管理,严格落实辅导员入住和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制度,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体系,按楼栋成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同时注重发挥好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班委会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作用(学生处、基建与维修处、发展规划处、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后勤保障处负责,相关二级单位配合)。
25.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对校内各类住房和外来人口进行清理登记、规范管理,对校园周边摆摊设点等乱象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加强校园各类违法小广告综合治理,加大防范、清理、打击力度(保卫处负责,后勤保障处、基建与维修处配合)。
(七)机制防。
26.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加强信息情报收集、报送、研判、处置工作,密切与公安、国安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依法依规及时处理好师生矛盾纠纷和敏感案(事)件。完善校园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做到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党政办公室负责,相关单位配合)。
27.难点问题攻坚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校园建设发展过程中因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积极协调地方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方案,依法依规、分类处置,加快推进,确保工作成效(党政办公室负责,相关单位配合)。
28.关键节点防控机制。落实“三个节点”安全告知教育和安全责任书签订制度,与每位学生在寒暑假三个节点(放假前、假期中、开学初)签订《武汉工程大学安全告知书》《武汉工程大学安全责任书》。围绕开学季、毕业季等重点时段,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作用,召开安全教育专题会,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好周日晚点名制度、学生请销假制度,严格执行学生请销假登记(学生处负责,各学院配合)。
29.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出台《武汉工程大学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1+n”大安全工作模式,分级分类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预案可操作性演练,完善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应急处置、舆论引导、信息报送“三管齐下”的要求(党政办公室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30.考核奖惩联动机制。完善《武汉工程大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与奖惩办法》,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按约束目标和共性目标分类纳入学校对二级单位的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干部考核任用征求综治部门意见制度,对履职尽责不到位导致任内发生严重影响学校安全稳定重大问题的,实施综治“一票否决"(保卫处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一)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是青年大学生集中学习、生活的场所。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创造平安校园,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部门)要紧紧围绕学生、教师、校园三个要素,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
(二)强化工作保障,精心组织实施。各单位(部门)要按照综合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定期专题研究,确保顺利推进,完成“七防工程”建设任务。对照建设要求,及时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明确工作路线图、时间表,把握好重点任务、优先顺序、推进方式,提出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和时间安排,做到科学设计、分类施策、务实操作,务求实效。
(三)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建设实效。学校“七防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结合春秋开学季重点督查和常态化督查,建立指导、督办、评估、通报机制,督促相关单位(部门)加快推进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工作,对工作进展迅速、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部门)将通报表扬,对工作不落实、任务进展滞后的单位(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二十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一大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优质示范课堂。
以高质量示范课堂为抓手,以高效率工作机制为保障,以高标准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加大精准施策力度,展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1、推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2、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要求、配备选聘、培养发展、管理考核等。
3、提升高校马克思***建设水平。
4、召开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拟于20-年下半年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全面交流展示各地各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一村一品”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本建设工作方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实施“百村行动、千村推进”示范工程。通过县区抓规模主导产业,乡镇抓区域性支柱产业,村级抓名特优新产业,积聚品种、技术、项目和政策,做大基地规模,以点连线,扩线成带,辐射成圈,提升产业档次,放大示范效应,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努力形成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业业有龙头的“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具有x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目前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达114个,其中种植业64个,养殖业24个,林业26个,省级专业示范村达8个。计划到x年,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到50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44%,争取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村分别达1个、20个以上。x年计划新增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00个,其中省级4个。
1、示范村主导产业范围。从事种植业为主的村包括林木、果品、蔬菜及花卉等各类经济作物;从事养殖业为主的包括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包括以农林牧渔各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生产加工;从事农产品运销业为主的包括各类农副产品的运输、储藏、批发、销售;从事劳务输出产业为主的,要就业地点集中,从事行业专一;从事乡村旅游业为主的,要特色鲜明,产业突出;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加工为主的,其主要经营场所要以行政村为中心,且对本村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列为市级示范村必须具有上述产业范围之一作为主导产业。
2、示范村标准。
(1)产品质量标准:强力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食用农产品全面实行无公害化生产,有条件地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定认证;主导产品推行品牌化开发,竞争力和效益明显提高。
(2)从业户数标准: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示范村,参与农户占该村总户数的50%以上:从事其他类型行业的示范村,参与农户达到全村总户数的30%以上。
(3)农户收入标准:示范村参与农户从事“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收入占其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其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且增幅高于平均数2个百分点。
市级示范村组织申报工作由各县区农委牵头负责。根据乡镇申报,县区农委会同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实地考察后,提出推荐意见上报市农委。市农委会同市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共同审核审批。各地于6月20日前完成申报。经市审批确定的市级示范村,在有关媒体公示无异议后,下文公布。
1、加强舆论宣传,规划先行。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浓厚氛围,促其发展。按照“一村一策、因村制宜”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在开展大范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有地域特色、有产业基础、有技术支撑、有龙头带动的发展规划。针对每个村制定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到村村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发展目标。
2、壮大主导产业,分类指导。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重点打造“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模块”,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集群。积极发农村二、三产业,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和农民就业领域。实行分类指导,一类市级示范村,要积极引导其向深层次发,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二类有一定基础的推进村,要重点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向示范村迈进;三类产业基础较差的滞后村,要重点引导其尽快选择适应市场要求,农民又能接受,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向推进村迈进。
3、推动村企对接,提升档次。推动“一村一品”向特色产品+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发展。重点打造一批年产值达30亿、50亿、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加工值达50亿元的园区,大力发“龙型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行“村企对接”和“村村联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整村带动专业村5个、4个、3个、2个以上,形成产销紧密,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村村联运,尽快形成一乡(镇)一品、多乡(镇)一品。鼓励成立自己的专业化合作组织,联结大户,联运农户。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乡村旅游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工作,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4、强化科技支撑,典型引路。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利用科教资源的优势,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造就大批特别能战斗的农技队伍,以新品种为突破口,加速“三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十节”(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节劳、节排、节污、节材、节时)为重点,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技、资源、人才、产业、创新优势,推动村园一体;发挥农村致富能人先行者作用,示范带动;推进农业专家“进百村、连千户、带万户”农业科技服务“百千万”工程,构建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农技推广站为辅助,村级农技推广小组为基础的三级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加快实施“金农工程”,构建“一村一品”信息网络;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多种形式培训,造就一大批技能强、素质高的新型农民。
5、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机制。各县区农业、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育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联席工作制度,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堡垒作用,带头发展主导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各地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都要尽可能把“一村一品”纳入其中,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支撑体系,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并逐步规范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一村一品”示范村,要将村企(园、社)互动联动情况,纳入评选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被评为国家、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的,给予其争取的奖励资金1:1配套奖励。
根据中央、省、市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平江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方案平江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xx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平发〔20xx〕8号)文件要求,立足我镇实际,按照“党建主业、脱贫主线、振兴主题、项目主导、村级主体、党委主抓”的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助推“最美梅仙”建设,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市委“一三五”发展思路,深入贯彻县委“344”总体思路,以“六主”思路为总览,以“四大会战”为抓手,以产业升级、村容整治、乡风淳化、治理提质、民生保障为重点,狠抓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旅游兴镇和改革活镇四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示范点,让梅仙镇的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社会建设更加和谐。
产业发展目标: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夯实民生基础,3年内完成一路,昌盛大道;一管,集镇治丧中心建设;两院,中心幼儿园区、集镇卫生院,以及五保老年之家的建设;强力推进重点项目,高标准推进蒙华铁路,s322、s208火电配套公路、运煤专线项目建设;全力擦亮旅游名片,打造三山一峡一谷,即开发建设梧桐山、黄柏山、五角山、碧龙峡、神冲谷旅游景区。
2.城镇建设目标:做好规划设计,将梅仙镇建设成具有显著风貌特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生活富裕、美丽文明的小镇。
3.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以改善生活和发展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坚持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使梅仙镇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
4.社会人文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完备,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大量提升,社会和谐、繁荣、稳定、文明,人居环境优良。
(一)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双增双减”、“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星级党组织创建。
从严党员教育管理。从严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每月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党日活动。4.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实施文明新风培育工程。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移民群众的头脑之中。
2.强化道德实践养成。积极倡导乡贤文化,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活动。
3.开展“最美梅仙人”评选表彰和宣传教育。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运用榜样的力量推动形成良好风尚。
4.深化诚信建设活动。利用公益主题日和文明创建微信交流群平台,把诚信教育融入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努力提高广大移民群众的诚信素质。
(三)实施民主法治建设工程1.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结合“七五”普法教育,在各村公共场所设立“法制长廊”“法律宣传栏”。2.深化平安梅仙建设。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手段,注重对影响社会稳定各种问题收集研判,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整治化解。3.深化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完善适合镇村实际的法律援助机制,在各村设置法律援助信息员。
(四)实施移风易俗工程。
1.坚持“治陋习、树新风”活动开展。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不办,反对乱埋乱葬、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倡导厚养薄葬。倡导满月、乔迁、祝寿、庆生、升学、升职等喜事不办,推动形成文明节俭新风尚。
2.建立完善“一约一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自治组织。
3.党员干部要带头。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党员带头作为争做合格党员的具体实践。
(五)实施基层文明创建工程。
1.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深入开展“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着力培育现代文明家庭。
2.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签名寄语等活动,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文明村镇创建。
(六)实施文化引领工程。
1.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梅仙镇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各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设施作用,让农村文化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2.加强民间文化队伍建设。配备镇村文化专干,提高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3.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和百场文艺进基层等各类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
全面贯彻落实“天蓝、地绿、水美”指示精神,把“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化为梅仙镇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使梅仙镇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让梅仙七万群众的生活过的更舒适、更红火。统筹推进梅仙镇特色小镇建设,全面提升镇区和各行政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功能,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全镇发展基础。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推进“三城同创”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整治乱搭滥建现象,加强美化亮化工作,打造精品,努力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梅仙。
(一)大力提升生态绿化水平。
(二)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水、电、通信、供暖、亮化、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增强镇区发展承载力。
(三)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整治非法采矿采砂等违法行为,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1.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厉打击、拆除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清理、修整有碍观瞻的坍塌房屋等。
2.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耕地的行为。开展违法违规建设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对土地执法检查及新建违法违规建筑物实施依法拆除复垦;加强日常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将土地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
3.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开采砂石资源违法行为,减少非法开采砂石资源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地质环境破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全面完成乡镇职能转型,提升全镇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探索实行梅仙镇落实户籍改革、金融服务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任务,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20xx年底,完成梅仙镇农村改革相关任务,打造全县第一个农业农村改革示范点,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农村改革模式。
(一)基本完成农村改革相关资产资源的确权颁证工作按照《关于湖南省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所有权、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等进行确权登记颁证。
(三)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确定资格、清产核资、资产量化、配置股权、制定章程、设置机构、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等工作程序,积极开展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四)积极推进涉农扶贫项目资金投改股工作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把经营性生产建设项目资金采取入股的形式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企业生产中进行分红,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五)创新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开展农村产权交易、林地管护、农水设施巡护、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服务,提升农村综合服务水平。(六)改造提升镇村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审管信息互动政务云平台等功能,着力打造集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为一体的便民高效服务平台;加强城乡综合执法改革。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粤农农规〔2019〕2号文)和《中共珠海市委办公室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珠委办字〔2019〕56号)等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围绕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自2020年开始,连续3年,结合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每年扶持3-5个村创建“一村一品”样板村,样板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所在村参与项目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未参与项目农民提高10%以上,努力使每一个样板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亮点;到2022年全市扶持1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个特色农业产业专业镇。
(一)建设条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2.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优先支持。
3.组织保障有力。区、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镇村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推进工作机构,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二)建设任务。各区要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沙田水乡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打造一批新型乡村产业特色村、镇,专业村、镇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
各区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任务包括但不限于:
1.做精做特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各区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2.培育一批新型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的功能,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推广一批绿色生态技术。建设一批绿色高效生态循环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示范推广肥药减量控害、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围绕生产效能提升,示范推广节本降耗、轻简高效等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实施“三统一”: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高我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推动一批产业融合。要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美丽乡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乡村慢行道建设、农事体验、乡村节庆活动等乡村振兴举措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康养等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和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一)市级职责。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方案、认定办法与资金使用管理、对约束性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绩效考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对各区推荐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候选专业村镇进行评选,达到认定办法要求的,纳入市级专业村镇,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二)区级职责。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总体责任,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审批监管,组织项目验收。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批,并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组织、审核、汇总辖区专业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市农业农村局。
(三)镇级职责。镇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并申报入库,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镇认定。
(四)行政村职责。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申报、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工作,并提供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表决书;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村认定。
(五)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绩效自评。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镇人民政府作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人员,加强项目日常监督管理,选好产业、选强实施主体,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按时上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建立完善项目管理档案,组织好项目自验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二)提前谋划布局,严格程序要求,做好项目储备。各区、镇要遴选一批产业基础条件好、成长性强,能够代表当地农业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的项目,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落实公开公示、审核把关等程序。区、镇责任部门要扎实做好项目的组织、入库、审核、审批、备案等工作,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严格按照要求组织推荐专业村、镇的认定工作。
(三)做好绩效评价。各区要负责组织项目所在村镇和实施主体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的绩效自评和验收考评。市农业农村局年终对约束性任务开展绩效考核,市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四)加强宣传引导。注重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创新示范工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营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典型剖析,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五)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进普惠金融“村村通”,积极培育村镇银行、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一村一品”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本建设工作方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实施“百村行动、千村推进”示范工程。通过县区抓规模主导产业,乡镇抓区域性支柱产业,村级抓名特优新产业,积聚品种、技术、项目和政策,做大基地规模,以点连线,扩线成带,辐射成圈,提升产业档次,放大示范效应,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努力形成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业业有龙头的“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具有x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目前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达114个,其中种植业64个,养殖业24个,林业26个,省级专业示范村达8个。计划到x年,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到50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44%,争取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村分别达1个、20个以上。x年计划新增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00个,其中省级4个。
1、示范村主导产业范围。从事种植业为主的村包括林木、果品、蔬菜及花卉等各类经济作物;从事养殖业为主的包括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包括以农林牧渔各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生产加工;从事农产品运销业为主的包括各类农副产品的运输、储藏、批发、销售;从事劳务输出产业为主的,要就业地点集中,从事行业专一;从事乡村旅游业为主的,要特色鲜明,产业突出;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加工为主的,其主要经营场所要以行政村为中心,且对本村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列为市级示范村必须具有上述产业范围之一作为主导产业。
2、示范村标准。
(1)产品质量标准:强力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食用农产品全面实行无公害化生产,有条件地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定认证;主导产品推行品牌化开发,竞争力和效益明显提高。
(2)从业户数标准: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示范村,参与农户占该村总户数的50%以上:从事其他类型行业的示范村,参与农户达到全村总户数的30%以上。
(3)农户收入标准:示范村参与农户从事“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收入占其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其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且增幅高于平均数2个百分点。
市级示范村组织申报工作由各县区农委牵头负责。根据乡镇申报,县区农委会同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实地考察后,提出推荐意见上报市农委。市农委会同市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共同审核审批。各地于6月20日前完成申报。经市审批确定的市级示范村,在有关媒体公示无异议后,下文公布。
1、加强舆论宣传,规划先行。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浓厚氛围,促其发展。按照“一村一策、因村制宜”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在开展大范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有地域特色、有产业基础、有技术支撑、有龙头带动的发展规划。针对每个村制定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到村村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发展目标。
2、壮大主导产业,分类指导。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重点打造“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模块”,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集群。积极发农村二、三产业,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和农民就业领域。实行分类指导,一类市级示范村,要积极引导其向深层次发,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二类有一定基础的推进村,要重点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向示范村迈进;三类产业基础较差的滞后村,要重点引导其尽快选择适应市场要求,农民又能接受,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向推进村迈进。
3、推动村企对接,提升档次。推动“一村一品”向特色产品+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发展。重点打造一批年产值达30亿、50亿、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加工值达50亿元的园区,大力发“龙型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行“村企对接”和“村村联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整村带动专业村5个、4个、3个、2个以上,形成产销紧密,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村村联运,尽快形成一乡(镇)一品、多乡(镇)一品。鼓励成立自己的专业化合作组织,联结大户,联运农户。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乡村旅游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工作,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4、强化科技支撑,典型引路。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利用科教资源的优势,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造就大批特别能战斗的农技队伍,以新品种为突破口,加速“三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十节”(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节劳、节排、节污、节材、节时)为重点,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技、资源、人才、产业、创新优势,推动村园一体;发挥农村致富能人先行者作用,示范带动;推进农业专家“进百村、连千户、带万户”农业科技服务“百千万”工程,构建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农技推广站为辅助,村级农技推广小组为基础的三级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加快实施“金农工程”,构建“一村一品”信息网络;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多种形式培训,造就一大批技能强、素质高的新型农民。
5、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机制。各县区农业、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育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联席工作制度,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堡垒作用,带头发展主导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各地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都要尽可能把“一村一品”纳入其中,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支撑体系,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并逐步规范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一村一品”示范村,要将村企(园、社)互动联动情况,纳入评选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被评为国家、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的,给予其争取的奖励资金1:1配套奖励。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贯彻全国人大、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县、镇新农村建设会议精神,发展支持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精神要求,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石斛,重点建设一村一品石斛示范基地。
1、采取充分的生活政策,加强支持。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学会理解各项政策措施的精神,认真运用充分的生活政策,使镇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真正成为加快一村一产品产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发展以石斛为主的种植业:(1)动员1000名石斛种植者加入金地全社会组织。(2)桥北四路石脚与木井交叉口,边界建设50亩石斛种植产业园。
2.大力培育大型种植户,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挖掘农业产业的规模效应,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种植户。通过大户的辐射和带动,激发其他村民发展新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镇党委、政府重点支持石斛100亩以上的大型种植户,优先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力争2015年全村5户以上种植户。
3、以农民知识化工程为载体,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一是大力开展石斛技术培训。按照培训跟随产业,地教室的理念,充分发挥县、乡、村、组四级培训网络的作用,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石斛技术培训,今年努力培训100多名农民,使村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人能够基本掌握石斛栽培技术。二是大力推进良好的种植方法。加强石斛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力开展农业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推进石斛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生产技术,提高石斛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5、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石斛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体制,营造环境,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和积极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抓好1个示范性石斛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让农民可学、可看,并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村、组比较完整的合作网络和比较稳定的新经济组织体系,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2020—2021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建设目标任务,根据《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关于印发xx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案(试行)的通知》、区农业农村局《转发关于印发xx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推荐xx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和《关于征求xx区2020—2021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等文件要求,综合各镇(街)、区财政局和公开征求有关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我区实施方案。
(一)建设原则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xx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目标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按市下达建设目标任务与统一安排,2020-2021年,我区共扶持7条专业村,每条村安排资金约100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增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结合实际,全区2020年建设3条村,2021年建设4条村。
(一)建设条件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建设内容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
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省、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xx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一)县级职责。
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
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
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
组织、审核、汇总辖区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
(二)镇级职责。
镇(街)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三)行政村职责。
协助镇(街)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认定。
(四)实施主体职责。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五)其他部门职责。
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六)项目专家职责。
按照《关于推荐xx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等要求,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0年1月前组建不少于9名(含)专家的项目专家库,按评审、验收等工作实际,在项目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专家,组成评审或验收专家组,以实地考察结合审阅项目材料方式进行评审、验收,形成评审或验收意见,报区农业农村部门。
四、入库和审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需要在xx省农业农村厅建立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进行入库申报,区、镇(街)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
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入库时间。
2020年、2021年实施项目分别在2020年2月10日前、2020年8月底前完成入库。
(三)审批程序1.镇(街)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
审核通过评审的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xx市农业农村局。
3.实施主体、镇(街)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部门和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4.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xx区的建设资金按市、区3:7的比例筹集建设,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区级补助资金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由区、镇级负担资金按照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分担,区级部分由农业农村局做好预算安排。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资金用途。
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三)工作经费安排1.实施项目的前中后期工作经费(含会议,租车,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和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项目审计等相关实际发生的费用)可使用农业农村局有关农村工作管理经费及公共事务管理经费。
每次半天分别为1000元、750元和500元;
专家组长按照正高标准。
3.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参照区农业农村局执行的差旅费管理办法相应标准向区农业农村局凭据报销。
(四)资金管理。
区农业农村局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区财政局,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区财政部门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参照《xx省农业农村厅xx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
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
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区农业农村局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区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区、各镇(街)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
项目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向镇(街)。
人民政府提交项目相关资料,并配合做好绩效评价。
(五)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
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产业兴旺通过五大途径落地施行,将对各行各业产生较大影响。如产业兴旺中的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要求中国的土地政策更重视耕地和农村的发展,种业将成为第一产业中的重点攻克产业;质量兴农要求乡村重视第一产业发展,向品牌化、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和其他加工产业的发展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缩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人均耕地面积小、第一产业的人均收入占比不断降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中国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带动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种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重点攻克的“卡脖子”行业。
种业分为农作物种子和动物育种。农作物种子中,虽中国主粮种子对外依赖度低,但高端蔬菜种子主要依赖进口,且育种技术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动物育种对外依存度高,中国居民以猪肉消费为主,但中国的猪育种对外依存度仍超过97%。
乡村振兴战略还将直接影响到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等融合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融合发展。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政策将有利于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的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融合产业中,乡村旅游业近几年增速快,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产业兴旺通过五大途径落地施行,将对各行各业产生较大影响。如产业兴旺中的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要求中国的土地政策更重视耕地和农村的发展,种业将成为第一产业中的重点攻克产业;质量兴农要求乡村重视第一产业发展,向品牌化、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和其他加工产业的发展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缩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人均耕地面积小、第一产业的人均收入占比不断降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中国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带动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种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重点攻克的“卡脖子”行业。
种业分为农作物种子和动物育种。农作物种子中,虽中国主粮种子对外依赖度低,但高端蔬菜种子主要依赖进口,且育种技术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动物育种对外依存度高,中国居民以猪肉消费为主,但中国的猪育种对外依存度仍超过97%。
乡村振兴战略还将直接影响到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等融合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融合发展。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政策将有利于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的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融合产业中,乡村旅游业近几年增速快,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二十二
该计划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计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2020—2021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建设目标任务,根据《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关于印发xx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案(试行)的通知》、区农业农村局《转发关于印发xx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推荐xx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和《关于征求xx区2020—2021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等文件要求,综合各镇(街)、区财政局和公开征求有关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我区实施方案。
(一)建设原则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xx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目标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按市下达建设目标任务与统一安排,2020-2021年,我区共扶持7条专业村,每条村安排资金约100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增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结合实际,全区2020年建设3条村,2021年建设4条村。
(一)建设条件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建设内容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
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省、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xx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一)县级职责。
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
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
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
组织、审核、汇总辖区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
(二)镇级职责。
镇(街)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三)行政村职责。
协助镇(街)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认定。
(四)实施主体职责。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五)其他部门职责。
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六)项目专家职责。
按照《关于推荐xx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等要求,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0年1月前组建不少于9名(含)专家的项目专家库,按评审、验收等工作实际,在项目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专家,组成评审或验收专家组,以实地考察结合审阅项目材料方式进行评审、验收,形成评审或验收意见,报区农业农村部门。
四、入库和审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需要在xx省农业农村厅建立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进行入库申报,区、镇(街)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
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入库时间。
2020年、2021年实施项目分别在2020年2月10日前、2020年8月底前完成入库。
(三)审批程序1.镇(街)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
审核通过评审的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xx市农业农村局。
3.实施主体、镇(街)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部门和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4.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xx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xx区的建设资金按市、区3:7的比例筹集建设,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区级补助资金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由区、镇级负担资金按照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分担,区级部分由农业农村局做好预算安排。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资金用途。
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三)工作经费安排1.实施项目的前中后期工作经费(含会议,租车,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和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项目审计等相关实际发生的费用)可使用农业农村局有关农村工作管理经费及公共事务管理经费。
每次半天分别为1000元、750元和500元;
专家组长按照正高标准。
3.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参照区农业农村局执行的差旅费管理办法相应标准向区农业农村局凭据报销。
(四)资金管理。
区农业农村局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区财政局,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区财政部门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参照《xx省农业农村厅xx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
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
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区农业农村局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区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区、各镇(街)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
项目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向镇(街)。
人民政府提交项目相关资料,并配合做好绩效评价。
(五)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
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学校深入推进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鄂教综治〔20-〕1号)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现就深入推进平安校园“七防工程”(人防、物防、技防、心防、阵地防、环境防、机制防)建设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市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建设目标,落实具体责任,强化督导检查,全面深入推进“七防工程”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常态落实和规划实施,不断深入推进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夯实校园安防基础,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消除校园安全隐患,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努力把学校建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为确保顺利推进并完成校园“七防工程”建设任务,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分管安全保卫的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党政办公室、宣传部、统战部、学工部、研工部、教师工作部、校团委、校工会、计划财务处、教务处、保卫处、人事处、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基建与维修管理处、后勤保障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保卫处,办公室主任由保卫处负责人兼任。
(一)人防。
1.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核编定岗,落实“专职保卫干部人数不低于学校师生总人数的1‰”。加强保卫干部培养力度,为保卫干部职务职级晋升创造良好条件(人事处、组织部负责)。
2.优化校卫队外包管理体系,强化内招骨干队员素质培养,按“专职保卫人员不少于师生总人数的4‰”配齐配强校卫队(人事处、保卫处负责)。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配备要求,“按总体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队伍的培训,全面提升辅导员素质及能力(人事处、组织部、学生处、研工部负责)。
4.建立完善党政办公室、学工部、保卫部、后勤保障处、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等多部门线上线下联防联动机制,严格落实校领导带班值守制度。健全门岗、楼栋管理员责任体系,重要部位、重点场所按要求配备保安员负责日常守护,重要岗位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党政办公室负责,保卫处、学生处、后勤保障处、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配合)。
(二)物防。
5.改善保卫部门办公场所硬件设施建设。按需制定采购计划,安排专项经费配齐配足安防装备,确保“两校区4轮电动巡逻车不少于4辆,2轮电动巡逻车不少于16辆,机动车至少1辆”(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计划财务处、保卫处负责)。
6.按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配置消防设施、器材及基本的灭火救援装备,安排专项消防维保经费,确定维保公司定期组织检测维修。贯彻落实《武汉工程大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和消防安全周查制、月报制,落实隐患挂牌“清零”制度(保卫处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7.校内高地、陡坡、湖泊、水池、楼梯、楼顶、电梯、落地玻璃门、在建工地等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推进实施“智慧交通项目”,设置规范的交通安全警示牌、交通标志标牌标线、交通信号灯、机动车测速装置、人行设施、分隔设施、停车设施和减速带等。严格执行校园行停车有关规定,不断优化校园交通秩序(保卫处负责,后勤保障处、基建与维修处、网络信息中心配合)。
8.制定完善《武汉工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武汉工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建立责任人挂牌负责制,完善实验室安全巡查台账,实行隐患通报、督办整改、达标关停机制。贯彻执行《武汉工程大学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落实危险化学品“四无一保”(无被盗、无事故、无丢失、无违章、保安全)和“五双”(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把锁、双本帐)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废液仓库的建设与管理,坚持每个月月末集中收集一次实验室化学废液(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保卫处、基建与维修处、各学院配合)。
(三)技防。
9.按照国标gb/t28181的要求,进一步补充强化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公共区域覆盖率达到95%以上。论证并逐步在校园主要出入口、学生宿舍门口接入人脸识别系统。按照“明厨亮灶”要求,指导督促承包方加强食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保卫处负责,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后勤保障处、网络信息中心配合)。
10.落实校园“110”指挥中心24小时值守制度,施行视频图像采集、存储、报警、电子巡查及系统信息联动管理。严格执行视频资料查看、归档制度,视频资料保存时间不低于30天。积极主动与校区公安机关沟通联系,按照“雪亮工程”的建设要求,论证推进校园视频图像采集系统、报警系统与公安机关监控、报警平台对接(保卫处负责)。
11.加强档案馆、图书馆、重要库房、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储存室、财务室、科研实验室等重点场所防范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视频图像采集装置和红外入侵报警装置全覆盖。试行在学校重点部位和区域安装一键式报警器(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保卫处负责,计划财务处配合)。
12.严格图书馆门禁系统管理,推进完成大化工楼门禁系统改造升级,试行并逐步完成校内学生宿舍门禁系统建设(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保卫处、学生处、图书馆、后勤保障处、基建与维修处配合)。
(四)心防。
13.结合20-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少于32个学时。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和安全导师队伍,遴选开设视频公开课,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确保教学效果(教务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卫处、法商学院配合)。
14.完成700平方米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的装修搬迁工作,力争完成省示范中心达标验收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引进力度,师生比达到1:3000。加强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按每年每生不低于15元标准划拨专项经费,每年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至少30万元,专款专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基建与维修处负责)。
1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校内的宣传力度,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健康情景剧大赛等传统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知晓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各学院配合)。
16.严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制,落实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预警机制,认真做好危机预防教育、危机前期识别、危机及时干预、跟踪干预、愈后鉴定等工作。大力开展危机干预预防教育,通过《大学阳光生活70问》、馨兰心理微信公众号、校园宣传橱窗、广播台、专家心理讲坛等,介绍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识别和防治常识,增强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能力,形成预防与干预意识。认真落实新生心理普测工作全覆盖(休学、参军及保留学籍学生除外),及时启动疑似阳性指标学生的重点筛查和访谈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各学院配合)。
(五)阵地防。
17.贯彻落实《中共武汉工程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思想价值引领真正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发挥课堂、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长效机制。深化“1+x”全员导师制,打造“三全育人”工作品牌(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18.结合20-年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的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教务处负责,各学院配合)。
19.严格落实《武汉工程大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武汉工程大学舆情处置工作管理办法》,实行外宣统一归口管理、内宣责任审核制度,实行舆情周报制,重点对涉及学校的各类外宣信息进行跟踪关注,强化正面引导。严格执行《武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审批管理规定》《社团活动管理审批规定》,强化活动背景、内容、受邀人员的基本审查,有效防止各类组织对校园的渗透(宣传部负责,校团委、网络信息中心、学工部、保卫部、研工部、科学技术发展院配合)。
20.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贯彻执行《武汉工程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武汉工程大学课堂教学八项规定》,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大力开展校级教学名师和师德师风标兵等典型评选活动(教师工作部负责,校工会、各学院配合)。
21.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安全治理水平。贯彻落实《武汉工程大学网络安全管理办法》,严格实施校园网实名认证制度,对学校各网站、域名、单位上网账号、服务器上网账号等实行等级备案制度。施行网络信息安全月报,定期通报重点风险点和风险单位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积极参与湖北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遴选一批师生宣传骨干,建立网评员队伍,做好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引导,积极打造校园“绿色网络”空间(网络信息中心、宣传部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六)环境防。
22.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建设校园人文景观,加强既有楼宇、人文景观和历史性建筑物的命名与保护工作,将“工程大”精神物化到具体的山、水、园、林、路之中,实现校园建筑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院一品”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基建与维修处、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后勤保障处负责,各学院配合)。
23.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贯彻执行《武汉工程大学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学校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特色化、品牌化(宣传部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24.加强校内学生公寓建设及管理。通过新建和整合两校区办学资源,逐步按学院、年级、专业、班级、男生、女生相对集中分寝室、分楼层、分楼栋居住。强化学生宿舍日常管理,严格落实辅导员入住和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制度,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体系,按楼栋成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同时注重发挥好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班委会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作用(学生处、基建与维修处、发展规划处、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后勤保障处负责,相关二级单位配合)。
25.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对校内各类住房和外来人口进行清理登记、规范管理,对校园周边摆摊设点等乱象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加强校园各类违法小广告综合治理,加大防范、清理、打击力度(保卫处负责,后勤保障处、基建与维修处配合)。
(七)机制防。
26.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加强信息情报收集、报送、研判、处置工作,密切与公安、国安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依法依规及时处理好师生矛盾纠纷和敏感案(事)件。完善校园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做到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党政办公室负责,相关单位配合)。
27.难点问题攻坚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校园建设发展过程中因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积极协调地方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方案,依法依规、分类处置,加快推进,确保工作成效(党政办公室负责,相关单位配合)。
28.关键节点防控机制。落实“三个节点”安全告知教育和安全责任书签订制度,与每位学生在寒暑假三个节点(放假前、假期中、开学初)签订《武汉工程大学安全告知书》《武汉工程大学安全责任书》。围绕开学季、毕业季等重点时段,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作用,召开安全教育专题会,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好周日晚点名制度、学生请销假制度,严格执行学生请销假登记(学生处负责,各学院配合)。
29.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出台《武汉工程大学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1+n”大安全工作模式,分级分类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预案可操作性演练,完善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应急处置、舆论引导、信息报送“三管齐下”的要求(党政办公室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30.考核奖惩联动机制。完善《武汉工程大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与奖惩办法》,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按约束目标和共性目标分类纳入学校对二级单位的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干部考核任用征求综治部门意见制度,对履职尽责不到位导致任内发生严重影响学校安全稳定重大问题的,实施综治“一票否决"(保卫处负责,各二级单位配合)。
(一)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是青年大学生集中学习、生活的场所。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创造平安校园,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部门)要紧紧围绕学生、教师、校园三个要素,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
(二)强化工作保障,精心组织实施。各单位(部门)要按照综合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定期专题研究,确保顺利推进,完成“七防工程”建设任务。对照建设要求,及时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明确工作路线图、时间表,把握好重点任务、优先顺序、推进方式,提出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和时间安排,做到科学设计、分类施策、务实操作,务求实效。
(三)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建设实效。学校“七防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结合春秋开学季重点督查和常态化督查,建立指导、督办、评估、通报机制,督促相关单位(部门)加快推进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工作,对工作进展迅速、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部门)将通报表扬,对工作不落实、任务进展滞后的单位(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府〔2018〕123号)等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建设原则。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广东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成兴村强镇的发展工程和富裕农民的民生工程。
二是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选择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三是企业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项目实施主体,发挥实施主体主观能动性,高质高效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是统筹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要和产业扶贫、产业园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相结合,既要发展产业,又要兼顾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扶贫资金优先扶持省定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地区,申报产业扶贫的项目优先安排项目资金;省级“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自2019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扶持1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到2021年全省扶持3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00个特色农业专业镇,实现粤东西北地区全覆盖。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增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我省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数走在全国前列。
(一)建设条件。
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作用强。具备条件的优先直接支持2277个省定贫困村和扶贫开发帮扶对象发展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建设内容。
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推广一批绿色生态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示范推广优质、特色、高效品种,强化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利用和提纯复壮,提高供给精准和有效性;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省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六是推广一批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推广,鼓励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省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各级政府、各部门及新型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
(一)省级职责。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报省政府审定批复;并具体制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管理办法》,联合省财政厅制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制定省财政资金分配和产业适宜区等规划,指导全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工作。建设和维护“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信息管理平台,指导、督导项目实施,视项目进展情况组织项目抽验,对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评审、批复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支撑、宣传等工作的省本级资金项目。组织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
(二)市级职责。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汇总本辖区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并将项目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负责项目的业务指导,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视本市实施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展情况组织抽验。审核推荐辖区内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省农业农村厅。
(三)县级职责。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总体责任,负责“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统筹规划、审批、监管和验收。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县(市、区)入库项目,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审核、汇总辖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市农业农村部门。
(四)镇(乡)级职责。镇(乡)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五)行政村职责。协助镇(乡)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六)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乡)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七)其他部门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各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审批程序。镇(乡)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县农业农村部门对入库项目进行审核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农业农村部门,市农业农村部门汇总后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实施主体、镇(乡)人民政府、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一)资金来源。2019-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每年统筹整合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约10亿元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支持区域。统筹整合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的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和贫困山区,兼顾惠州市惠东县、龙门县、博罗县,肇庆市高要区、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和江门市恩平市、台山市、开平市等农业产业大县,鼓励符合条件的垦区积极参与。珠三角地区自筹建设资金,自行安排建设数量,并在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内备案实施方案,填报项目绩效。
(三)资金用途。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四)资金管理。省农业农村厅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省财政厅,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未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的资金,由省农业农村厅单独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提供省财政厅办理预算下达手续。县级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一)奖励措施。省农业农村厅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进度快、成效好的镇(乡)人民政府和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村委会或镇(乡)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奖励。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管理办法》执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执行。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由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认定情况将全省通报,并抄送有关市、县政府。
(二)惩罚措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拨付至县财政后,3个月内未完成项目审批和实施主体收到项目资金1年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县级政府和实施主体,将给予通报,并对政府分管或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项目进展慢、绩效差的实施主体,将减少其他涉农资金安排。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实施主体,按程序取消资格,收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资金项目,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已列为2019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镇(乡)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省农业农村厅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省财政厅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省级资金下达3个月内,县(市、区)人民政府完成项目审批等工作。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粤农农规〔2019〕2号文)和《中共珠海市委办公室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珠委办字〔2019〕56号)等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围绕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自2020年开始,连续3年,结合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每年扶持3-5个村创建“一村一品”样板村,样板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所在村参与项目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未参与项目农民提高10%以上,努力使每一个样板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亮点;到2022年全市扶持1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个特色农业产业专业镇。
(一)建设条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2.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优先支持。
3.组织保障有力。区、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镇村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推进工作机构,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二)建设任务。各区要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沙田水乡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打造一批新型乡村产业特色村、镇,专业村、镇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
各区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任务包括但不限于:
1.做精做特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各区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2.培育一批新型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的功能,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推广一批绿色生态技术。建设一批绿色高效生态循环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示范推广肥药减量控害、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围绕生产效能提升,示范推广节本降耗、轻简高效等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实施“三统一”: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高我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推动一批产业融合。要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美丽乡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乡村慢行道建设、农事体验、乡村节庆活动等乡村振兴举措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康养等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和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一)市级职责。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方案、认定办法与资金使用管理、对约束性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绩效考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对各区推荐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候选专业村镇进行评选,达到认定办法要求的,纳入市级专业村镇,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二)区级职责。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总体责任,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审批监管,组织项目验收。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批,并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组织、审核、汇总辖区专业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市农业农村局。
(三)镇级职责。镇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并申报入库,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镇认定。
(四)行政村职责。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申报、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工作,并提供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表决书;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村认定。
(五)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绩效自评。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镇人民政府作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人员,加强项目日常监督管理,选好产业、选强实施主体,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按时上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建立完善项目管理档案,组织好项目自验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二)提前谋划布局,严格程序要求,做好项目储备。各区、镇要遴选一批产业基础条件好、成长性强,能够代表当地农业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的项目,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落实公开公示、审核把关等程序。区、镇责任部门要扎实做好项目的组织、入库、审核、审批、备案等工作,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严格按照要求组织推荐专业村、镇的认定工作。
(三)做好绩效评价。各区要负责组织项目所在村镇和实施主体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的绩效自评和验收考评。市农业农村局年终对约束性任务开展绩效考核,市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四)加强宣传引导。注重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创新示范工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营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典型剖析,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五)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进普惠金融“村村通”,积极培育村镇银行、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一大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优质示范课堂。
以高质量示范课堂为抓手,以高效率工作机制为保障,以高标准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加大精准施策力度,展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1、推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2、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要求、配备选聘、培养发展、管理考核等。
3、提升高校马克思***建设水平。
一村一品发展方案篇二十三
在这次调研中,我一直思考究竟客户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我想,如果企业能抓住这一点并知道怎样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要想抓住客户,最重要的是培养“客户忠诚度”。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是一个公司扬帆远航的指南针。一个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公司不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必然难以立足。通过一天的学习,我了解到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那就是两个理念一个概念。
两个理念:
(1)经营理念:人品永远是产品的灵魂。
(2)服务理念: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顾客。一个概念:
专家概念:把一件事情重复地做好并做到极致你就是专家。在此后的分析中,公司企业文化的这两个理念和一个概念会贯穿始终,所这里暂不详述。
需要重视的是,首先要保证卫生安全,用放心肉,但不要太油腻,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其次要保证质量可靠,保险,防皮破,提高口感度;再次应当有特色,如开袋即食(例如市场上有开袋即食汤圆),口味多样化;包装数量上应当相对灵活些,同时多做些促销活动。以下是我们对部分消费者的综合分析:
一、被调研人群体特征分析:。
在本次对赣州城区速冻食品市场的调研中,我们在各大商场、大型超市、小型商家以及早餐点中的调研人群这部分人群的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其中20~30岁所占比例为56%,30~40岁所占比例为23%,40~50岁所占比例为12%,因此此次调研结果能准确反映出20~50岁之间速冻食品重度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
在被调研的人群中,月收入水平集中在2000~4000元之间,其中2000~3000元所占比例为43%,3000~4000元所占比例为23%,而月收入低于2000的所占比例为20%而高于3000元所占比例仅为12%,因此此次调研结果集中反映了月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的普通购买力消费者的特征。
同时在分析被调研者所属单位性质时发现:从事个体经营者所占比例最大,为48%;企业供职人员占29%,从事其他行业的味11%,机关及学生所占比例很小,因此此次调研集中反映了个体经营者及企业供职人员的消费群体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我们此次调研中被调研人群是处于20~50岁之间,月收入在2000~4000元是受过良好教育并从事个体经营或在企业供职的速冻食品消费群体,而此部分消费群体正是我们的重度消费群体,因此深入研究这部分人群的.消费特征对我们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被调研人群消费特征分析:
1.购买频率分析。
由数据可知,在被调研者中有61%的人只是偶尔去购买速冻食品,经常购买的所占比例为35%,再结合人们的普通饮食习惯可知,速冻食品依靠它的卫生、便捷正逐步的被大众消费者所接受,也反映了速冻食品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2.购买场所分析。
有82%的被调研者会选择去商场超市购买需要的速冻食品,18%的人选择去便利店购买,说明人们在购买速冻食品的主要渠道是商场超市,但应当清楚此部分消费者是主动购买速冻食品在家消费,对于经营速冻食品的厂家或是商家不一定就把商场超市作为主要的消费渠道。
3.购买速冻食品种类分析。
在被调研人群中,有65%的人会选择购买水饺,也有35%的人购买丸子,而选择购买汤圆的仅为24%,反映出水饺是速冻食品中的主要消费品种,其次为丸子,再次为汤圆,而又少数消费者也会反映会购买冻鱼、粽子、肉类食品。
4.购买速冻食品时关注点分析。
70%的被调研者是因为口感而选择某类速冻食品,其次是品牌的影响,再次为价格,对食品的包装不是很关注。由此可知,速冻类食品同其他食品一样给消费者留有最深印象的还是产品的口感,其次才为品牌和价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81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