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总结是对画面的梳理和提炼。总结的方式和角度多种多样,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者写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机械故障论文篇一
实验诊断学是现代医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各专业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解释疾病变化规律以及诊断和预防疾病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运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
实验诊断学的每一步发展都推动着临床医学的前进。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成为医学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合格的医生首先要能对疾病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及时准确的诊断越来越倚重于实验室诊断,因此,检验科的报告渗透到每一个临床科室,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进入临床见习阶段,逐步开始学习实验诊断学,学习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技能。
一、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个教研室的支柱,带教老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带教水平和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研室工作的关键。
(1)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避免师资队伍“断层”,大力培养低年资带教老师,使他们尽早挑起带教的大梁。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培养年轻教师热爱本专业工作,并把带教与考评结合在一起,真正树立起责任感。
(2)教研室应该选拔德、才、能兼备的教师,经常组织集体备课、试讲及老教师的传、帮、带教等工作以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授课能力,使他们在几年后成为教学的主力。
不应该只为晋职称凑课时挑选一些不适合带教的同志任课。
(3)要稳定中年师资队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各方面的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医疗、科研上再上一个台阶。
(4)要继续发挥老教师的作用,让他们把多年来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
(5)由于实验诊断学带课教师均在附院检验科工作,长期面对繁重的临床实验室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讲课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方面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今后的重点是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在开课期间让他们从繁忙的临重工作中脱离出来,专心致志教学。
二、选择适应现代医学的实验项目。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以往的实验诊断学实习分6次共24学时,实习内容侧重于手工法操作的三大常规,不能适合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
应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现代医学实验室诊断技术,为此增加了实习项目。
(1)三大常规及骨髓细胞学检查为实验诊断学的基础内容需继续保留,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医疗资源,带领学生进入临床实验室,让他们感受并操作现代化血球分析仪及尿液分析仪等,使他们对检验医学不再陌生,对检验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如何应用有了感性认识。
(2)骨髓细胞学检查过去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看骨髓片,但学生仅通过8学时的看片根本不可能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基本内容,甚至达不到入门的效果,而且浪费了课时。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制作了内容丰富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多媒体课件,在实验室内以互动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形态典型的骨髓细胞图片观看以及多个短小病例讨论分析,使这部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老师好讲、学生爱听,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事半功倍,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
(3)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虽然过去在生物等基础课中已有接触,但在临床应用与治疗方面对医学生来说还是空白,因此,新增的这一实习项目应侧重于让学生掌握输血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成分输血,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使教学内容适合临床需要。
(4)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困扰临床的严重问题,并引起高度重视,细菌的分离鉴定、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控制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务之急,这部分内容应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加入实验诊断学实习,因为这些内容是每一个临床医生每天要面对的。
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诊断学是由基础课过渡到临床课的.桥梁课程,因此,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进行下一阶段临床课的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直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提问。
在今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中还应加强:(1)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
(2)让医学生掌握在医学检验中带有概念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为临床诊断和疾病预防所用。
例如检验结果的生物学变异以及如何科学地利用和分析临床检验结果。
(3)采用以检验报告展开病例讨论的教学模式。
通过异常的检验报告引入病例讨论,可以综合参考值、临床意义并能渗透检验原理、方法,从生理、病理、检测、诊断等多方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听课的,可以挖掘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愿意并有兴趣学习。
(下转73页)(上接52页)四、把电化教学更多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今后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标准的示范操作方法、操作流程及结果现象等制成多媒体课件,使繁杂的实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操作技能和互动讨论,才能使学生更喜欢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是与临床医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搞好实验诊断学教学,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秀巧,马广信.加强带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探讨.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8)。
[3]陈飞,张克俭.cai课件在骨髓细胞学检测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医学教育探索,(8)。
[4]周迎春,李丽,吴婉青,等.从检验报告展开病历讨论新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实验诊断学,(10)。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临床技能考核改革与实践【2】。
【关键字】临床医学技能考核课程改革。
目前临床医学对于学医的学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各个医疗单位对于医学院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因而加强医学院学生专业能力尤其是临床技能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许多医学院都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际训练。
教学单一方式,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这就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出以下分析:
考核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是一个医生所必备的基础能力,通过进行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于这一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其实有助于了解学校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方式,授课能力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
最重要的是通过考核,学生会明确自身在哪一方面不足,然后重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不断巩固自身的优势,还可以在学生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对老师而言,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互相提升,实现双赢。
临床医学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于临床医学的考核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在训练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
在考核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没有约束机制,就导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力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认为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产生了误区,都重视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在学习临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改进措施。
提高学生对于临床技能考核重要性的认识。
临川医学技能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通过临床实践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实践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收获则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有较好的基础,有牢固的诊断学理论和临床思维程序,在临床教学实践中要重视体格检查以及病史采集,要不断的收集病史资料,在充分研究病史之后,在有选择性的进行体格检查,这样就会在最短的时间收集足够的信息。
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与意识,不断的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临床医学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改革。
在现行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完善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制度,同时也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努力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都强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教学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上各种辅助的检查工具越来越多,因而需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关注这些新的辅助工具,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更高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辅助手段学生不可能全都掌握,掌握的太多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没有重点,因而则要求学生在重点掌握部分的基础上,对其它的辅助工具有所了解。
改进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方法,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针对于学生对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则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考核的重视,迫使他们更多的去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成面上。
将理论考核与临床医学技能实践考核分离开,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认真对待,还使得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临床医学技能的实践中去,学生的临床医学综合技能将会有明显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冲通的教学模式反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体系上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善,比如在教学中增加对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中大量运用检体诊断的声音录像以及录音,学校配备心肺听诊、肺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等等用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中使用。
学生在实践中应该由教师在旁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
强化教师队伍的水平以及质量。
教师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临床医学技能,可以定期的开展临床医学技能规划培训班,供广大教师间相互交流,不断学习,这样就能够保证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有他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生就不会在教学中迷失,出现较大错误,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建立相应的临床基地,供学生实践,建立学习的平台,供学生间相互交流。
就目前而言,学生在患者身上亲身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想要让学生较好的掌握住临床医学技能则必须要通过一定量的亲身实践,因而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亲身实践的机会,学校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临床实习基地。
学校就需要在政策以及资金上给予支持,宠妃电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学校建立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在平台上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临床医学技能的提升。
通过对临床医学技能考核以及实践的分析,改正现行的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制度中的不足,不断的强化现有的优势,来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促进我国临床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机械故障论文篇二
摘要:要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就必须实现继电保护的二次回路能够起到作用。在现阶段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作为一个重要的保护装置被广泛运用,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故障,本文将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问题引发的故障以及其相关的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问题;故障;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电气化设备的不断增多,对电力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升级。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故障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对这些故障问题进行解决,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已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1什么是继电保护二次回路。
(1)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特点。在当前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由于其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其组成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现阶段使用较多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主要由测量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开关以及电源信号系统及部分组成。通过设置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可以通过以低电压的形式实现对电力设备的保护。同时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由于组成较为复杂,涉及的系统较多,因此在其运行过程中需要多个系统共同参与配合才能实现其功能和作用。因此继电保护系统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安装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作用。首先,继电保护具有一定的安全价值。传统的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由于故障率较高、反应速度较慢而使得其对电力系统的保护作用大打折扣。通过进行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可以实现自动化运行因此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在线分析。这种优点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保护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保障工作人员的个人安全,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现阶段使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装置集成程度较高,因此在使用和维护时更加方便,这些优点可以有效的降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在运行过程和维护过程中的成本消耗,降低了电力系统整体的成本,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最后,具有强大的功能。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在对电力系统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不仅具有较大的控制范围,而且在加装以后受到保护的空间也相对较大。因而实现了其优势的较好发挥。
2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长处。
(1)安全性能较高。现阶段使用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装置其组成以及运行系统都采用了最新的现代化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因此,在其运行过程中实现了操作的精确性和稳定性,降低了由于操作的原因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了故障率的降低。同时,由于其较高的集成性使得在进行维修和检查时较为方便,使得电力系统的整体稳定性的提高。保证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经济性较高。较高的集成性使得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这不仅使得在进行设备装配过程中的消耗较低,同时由于其结构较为简单,在出现故障时对一些元器件进行更换时也较为便宜。较低的成本和较为简单的检修装配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因此在新阶段的电力系统中大量使用。
(3)优良的性能。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大面积使用使得电力系统抵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对于一些具有腐蚀性质的环境具有较高的抵御能力,同时对于电磁干扰也有了较好的抵抗能力。优良的性能使得现阶段电路系统整体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3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故障分析。
(1)数据破坏。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在运行过程中优势会出现一些差动,差动以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这种误差的出现不但会使得电力系统终端保存的数据受到破坏,同时还会使得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灵敏性受到影响,因此会对准确性降低。
(2)线路受损。由于继电保护在装配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线路。因此,在进行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线路受损的情况。这会使得回路的切断能力受到影响。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线路闭合不良和熔断机制出现问题,使得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性能下降。
(3)容量受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在发生故障以后会使得电路系统的容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电缆、断路器发生容量受损的情况。这些功能在出现故障以后会加速设备的老化速度,使得整个电力系统的容量受到影响。
(1)进行负荷检测。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运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装置中的负荷,因为负荷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电流互感器的运行。因此,在进行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适当的对互感器电流负荷进行一定的降低。可以通过减小电阻,选择合适的电流互感器以及进行定期状态检查等。
(2)进行质量检修。由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系统的组成较为复杂,同时系统中各个元器件的质量都会对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现阶段市面上售卖的电流互感器品种繁多,在进行选择时要依据系统的实际需要进行。对于电流负荷过大的继电保护设备,在进行差动保护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气隙的电流互感器。这种装置铁芯磁性较小。这会使得电流互感器不易过载,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保护性能。同时由于其磁性较小,对失衡以后的电流可以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
(3)进行保护检修。在进行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维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情况,因此可以在进行差动保护以外,还可以进行比率差动保护。这也是现阶段应用较多的一种保护措施。这种保护措施可以应用于二次回路的故障检测中。
5总结。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力系统的各项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各项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作为一项重要的电力系统保护措施,在现阶段电力系统运行中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对故障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谭永湛.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检修维护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13).
[2]喇晓军.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故障破坏作用及提高其正确性的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0).
机械故障论文篇三
针对临床医学本科(全科医学方向)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去最基层的社区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工作,这些医疗单位没有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如果没有娴熟扎实的`临床技能操作功底,就很难承担诊疗基层常见病的重任。据此,自始,我们对诊断学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把体格检查与多种穿刺术作为改革的重点,通过加强课外实训,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改革技能操作考核形式与医师资格证考试相结合等措施,真正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基层医务工作者。
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时。
根据临床本科(全科医学方向)《诊断学》完善实验大纲,设计总课时约68学时,与理论课时比例约1:1.3。实验课程教学环节有:
(1)体格检查课时设计为30学时。
(2)临床见习16学时。
(3)实验诊断3学时。
(4)心电图实验7学时。
(5)病历分组讨论4学时。
(6)多种穿刺术8学时。
2.突出重点,注重培养能力。
2.1体格检查的操作训练是诊断学实践教学的关键,关系到学生对医学基本技能的掌握。实验课与相应章节理论课协调统一安排,实验分组以2-3人为一小组,以充分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严把授课老师质量关,新进老师试讲经院级教学督导评课合格后方能上讲台,每次新内容老师要统一规范手法,课中要留在实验室全程指导学生练习,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及较难觉察到的错误手法。腹部检查课程结束后,利用标准化电子模拟人(台/1人)进行专项训练,增加实践教学的形象性,这些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2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在相应章节理论授课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该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病史采集,带队老师在结束时要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见习小结,并要求学生写出见习报告。这样,使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2.3创新教学模式,尝试开展pbl教学为培养学生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内科教研室的教师自行设计病例,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实验诊断等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老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结合实际开展pbl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学院教学督导的高度评价。
2.4改进考核方法,突出综合技能传统考核容易造成学生忽视实训教学,为此,我校在20就改革了考核方法,采取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客观结构临床(osce)[2]考核方法,让每位考生都经过病史采集和病历分析、体格检查、技能操作、心电图、x线片、化验单的辨认和分析等多站式综合测评,设计为总分100分,60分为及格。通过对考试方式的改革,在上实训课时学生不仅很认真的对待,而且还积极参加课外实训。近几年来,从实习巡检反馈结果来看,我校临床本科生的基本技能、临床实践能力、病历书写有了较大的进步。
3.配套给力,保障教学。
3.1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教学设备我院花巨资新购置了60套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模拟人与16台全自动电脑叩诊多种穿刺模拟人,对我院临床本科学生开出了心-肺-腹部异常体征检查及多种穿刺术新实验项目;引进进口的simman3g模拟人两台,智能化无线高级模拟人一台,可反复为学生提供模拟临床见习;充分的利用了先进的教学资源。
3.2自编实验教材,保证实训质量以来,诊断学教研室针对基层医疗单位临床诊疗特点,编写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全科医学诊断学》实验、见习指导教材,录制了“体格检查”教学光盘,新编了常用的心电图图谱等辅助教材,这些实用、经济的辅助教材在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3以建设《诊断学》省级精品课程为契机,以打造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为龙头。近两年来,新引进医学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3名,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且年龄与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4.总结。
本文对临床医学本科(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诊断学第一阶段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者一定要秉承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一切以学生利益为中心,从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赛群,张中喜.《科教导刊》.诊断学实践教学研究.科教导刊杂志社,2010,10.
[2]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网站(/).标准化病人(sp)在考试与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22.
机械故障论文篇四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日益得到重视,已经成为保障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及关键技术。目前,机械故障诊断在电力、化工、冶金、机械等大型企业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此外,在现代机械制造系统中,如: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故障诊断技术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机械故障诊断学作为学习故障诊断技术的专门课程,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就学科本质而言,是属于动态系统辨识的研究范畴;就工程特点而言,是研究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科学。
在很多高校,机械故障诊断学已经成为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和能源动力等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有些高校甚至还把该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我校近几年作为选修课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从理论来到理论去,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认识,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主要包括是增加学生讲解环节、讨论环节、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及实验教学等环节,并且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期望这些教学改革可以显著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得其在研究生的就业及工作中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
1.内容广泛。机械故障诊断学是多学科综合的课程,与数学、信号处理、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主要包括:信号检测、动态系统分析、故障诊断的人工智能方法、故障诊断的工程应用等,知识面非常宽广。因此,理论性非常强,我们以前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也都是特别注重理论,所以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2.学生基础薄弱。机械故障诊断学是为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但是学生以前本科所学专业基本上都是热能工程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于在故障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振动基础、传感器等的基础知识几乎都不具备。因此,从一开始,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就感觉非常难,例如对于时域中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及频谱分析中各种频域概念很难理解。此外,有不少同学还没有接触过matlab软件,或者说对此软件还是一知半解,课程后面的一些作业都很难完成。
3.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以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工程实际的结合不是非常紧密。因此,很多理论知识,即使学生学习过了,也不知道在工程实际中有什么用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4.缺少实验教学环节。在以前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缺少实验设备,没有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因此机械故障诊断总归是纸上谈兵。
5.考核方式单一。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采用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往往在交作业的前面几天进行突击,写出来的报告要么是格式不符合要求,要么就是大段地抄袭参考文献资料。
以上这些问题在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因此,这也是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亟待需要进行改变的现状。
二、补充讲解基础环节。
针对很多同学的故障诊断方面的基础较薄弱的情况,在本课程的绪论课之后,安排了一二次课,用来讲解与故障诊断直接相关的振动基础、传感器知识及matlab仿真的一些基本知识。讲解的内容不要求非常全面,而是着重介绍一些基础知识,特别是这些知识在故障诊断方面可能的应用,例如:振动中三类问题、频响函数、振幅的几种表现形式等。传感器的基本知识。此外,对于在故障诊断仿真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及后面将要用到的若干工具箱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介绍。通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补充,同学们对于后面碰到的内容不会感觉太突兀,可以快速领会并且直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内容中去。
三、增加学生讲课环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程中能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专门安排了学生讲课的环节。由于选这门课程的研究生人数不多,从操作上来说,是比较可行的。首先选取了重点内容,例如:作为最重要的故障诊断基础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作为现代智能故障诊断代表的模糊诊断方法、神经网络诊断方法、专家系统等。选取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进行相应的调整。布置安排学生进行讲课,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现有的实践表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良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讲课的学生都能够做到充分准备,采用ppt形式或者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而且他们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能够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从而自己对所讲的这部分内容在故障诊断实践中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实践证明学生讲课环节对于主讲的学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该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非常扎实,大作业也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与自己讲过内容想过的题目,来完成本课程的大作业。
四、增加讨论环节。
尽管学生讲课环节,对于主讲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没有参加讲课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准备,所以学习的效果比较有限。为此,我们在增加学生讲课环节的同时,特意增加了讨论环节,希望能够弥补学生讲课环节的不足。讨论环节的内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提前安排每一位同学准备讨论内容。第二种在学生讲课环节的基础上,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内容,要求主讲学生认真准备讲课,而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准备,并进行讨论。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模糊诊断方法、神经网络诊断方法及故障诊断实例教学部分等安排讨论环节。实践证明,讨论环节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的学习惰性,经过提前准备,学生对于一些需要讨论的内容可以掌握得比较扎实。而且这种讨论环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从而不断地敦促学生积极参与。
五、增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环节。
由于本课程与工程实践实际结合非常紧密,为了避免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从如下几个方面增加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介绍给学生。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就使用一个水轮机故障诊断系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且给学生简单介绍openpredictor故障诊断系统。例如在介绍故障树诊断方法时,介绍了船舶碰撞故障树的实例分析。
2.要求学生自己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查找具体的实例应用。例如在模糊诊断方法的学习过程,要求同学们介绍自己所查到的模糊诊断方法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的实例。
3.尝试在教学环节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在故障诊断实例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对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系统、齿轮故障诊断、轴承故障诊断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和介绍。
六、添加实验教学环节。
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对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是实验教学环节还是必不可少。以前没有开设课程实验是由于缺少实验设备。现在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故障诊断实验设备,因此,为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内容选择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比较常见的齿轮故障诊断及轴承故障诊断。而且把实验安排在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对于故障诊断的整个过程,从布置传感器、数据采集、信号处理、诊断分析、诊断报告等方面有个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是其他教学过程学生所得不到的训练。
七、考核方式多样化。
由于本课程以前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仅依靠课程结束后学生所提交的大作业。由于这种大作业的形式较好,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继续保留写报告的大作业形式。但是,在教学改革中,将显著提高大作业的要求,例如:对题目的要求有明显限制、要求字数要求、参考文献的篇目要求显著提高。而且,特别鼓励在大作业中加入针对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故障诊断研究。大作业所占的比例要求,从原来的100%降为60%。除此之外,将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讲课环节、讨论环节和实验环节等的表现纳入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中,这几项所占分值比例为40%。结果表明,这样对学生将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在各个不同环节中都能够积极投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八、结论。
为了提高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该课程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在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的不足的基础上,为了解决以前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均为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机械故障论文篇五
首先对与改革整个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
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板书或者挂图的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很强的动态效果,同时又缺少声音和图像,对于培养学生的诊断学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认清有很大的局限,同时又限制了启发学生探索自己的临床学习的思维。
因此,需要教师自制一些完整的关于诊断学学习的多媒体的课件,同时注重引入检体诊断的声音课件或者一些诊断方面的录音,教学中注重配备腹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以及心肺听诊等可供教学使用的教具。
之后在实际的训练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操作,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点评,这样能够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同时能够强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学生的临床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诊断能力和技术,更好的进行医学方面的探索。
2.2注重实际的操作。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临床医学中各种辅助检查的方法和项目都越来越先进。
如果因为先进技术的发展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加新的知识和学习内容,不但会影响教学的重点,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如果不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也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闭塞,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发展进步。
因此需要一方面的把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放在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中,以及医学中的基本技能方面的学习上,对于一些基层的医院中没有普及的先进的技术和项目作为专题进行讲座,例如“心血管疾病经常使用的临床检查项目”、“分子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发展和应用”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重点的学习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内容,还能够不断的了解最新的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
同时需要在保证理论课正常课时的基础之上,大量的增加一些课外的实际训练的课程,根据理论实践的比例能够达到1:1.2的比例进行设置,不断增加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2.3改革考核的方法。
临床医学诊断学的教学改革需要注重的是改进考核的方法,不断的突出综合的技能。
通常情况下的诊断学中的考核方法是以理论的考核为重点的,技能考核的成绩只是按成绩的10%的比例计入考试成绩的,同时在多项技能的考核中指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这不仅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训练的能力,同时造成在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只是观看教师做自己却不动手,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很严重。
因此,在学校中需要改革考试方法,将诊断学的考试使用试题库的方法进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分离考核,同时需要将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临床技能作为考核的一个重点项目。
可以使用和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核的方法学习,学习其中的客观结构临床考试中的考核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经过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病例书写、病例分析、心电图、技能操作和化验单的辨认等多方面的综合测试,每一方面的测试时间需有规定,超出时间扣分。
这种措施不仅能够合理的改革诊断学的考试方法,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认真,积极的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明显提高了能力。
2.4实习之前强化技能训练。
对于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但要注重改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同时还学要关注在实习之前进行技能训练和强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实习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诊断学的课程学习是在第三个学期内进行,距离实习的第五个学期之间相差一个学期,所以这段时间的知识空缺,会使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时在临床技能操作的技能方面有所生疏,尤其是当今的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难以同意让一个学生进行医学上的操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因此需要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之前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加大学时进行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对病历书写、病史采集等方面的技能进行规范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进入临床阶段的学习时能够很快的适应作为一个实习生的角色,同时能够大大的提高整个临床实习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医学进行医学上的深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诊断学作为当今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学科,对医学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从教学模式以及考核的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促进临床医学诊断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机械故障论文篇六
机械密封在旋转设备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机械密封的密封效果将直接影响整机的运行,严重的还将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从机械密封的内外部条件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密封效果的几种因素和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1机械密封的原理及要求。
机械密封又叫端面密封,它是一种旋转机械的轴封装置,指由至少一对垂直于旋转轴线的的端面在液体压力和补偿机构弹力(或磁力)的作用以及辅助密封的配合下保持贴合并相对滑动而构成的防止流体泄漏的装置。它的主要功用将易泄漏的轴向密封改变为较难泄漏的端面密封。它广泛应用于泵、釜、压缩机及其他类似设备的旋转轴的密封。
机械密封通常由动环、静环、压紧元件和密封元件组成。其中动环随泵轴一起旋转,动环和静环紧密贴合组成密封面,以防止介质泄漏。动环靠密封室中液体的压力使其端面压紧在静环端面上,并在两环端面上产生适当的比压和保持一层极薄的液体膜而达到密封的目的。压紧元件产生压力,可使泵在不运转状态下,也保持端面贴合,保证密封介质不外漏,并防止杂质进入密封端面。密封元件起密封动环与轴的间隙、静环与压盖的间隙的作用,同时弹性元件对泵的振动、冲击起缓冲作用。机械密封在实际运行中是与泵的其它零部件一起组合起来运行的,机械密封的正常运行与它的自身性能、外部条件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要首先保证自身的零件性能、辅助密封装置和安装的技术要求,使机械密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1机械密封的零件的故障旋转设备在运行当中,密封端面经常会出现磨损、热裂、变形、破损等情况,弹簧用久了也会松弛、断裂和腐蚀。辅助密封圈也会出现裂口、扭曲和变形、破裂等情况。
设备旋转过程中,会使动静环贴合端面粗糙,动静环与密封腔的间隙太小,由于振摆引起碰撞从而引起振动。有时由于密封端面耐腐蚀和耐温性能不良,或是冷却不足或端面在安装时夹有颗粒杂质,也会引起机械密封的振动和发热。
(1)静压试验时泄漏。机械密封在安装时由于不细心,往往会使密封端面被碰伤、变形、损坏,清理不净、夹有颗粒状杂质,或是由于定位螺钉松动、压盖没有压紧,机器、设备精度不够,使密封面没有完全贴合,都会造成介质泄漏。如果是轴套漏,则是轴套密封圈装配时未被压紧或压缩量不够或损坏。
(2)周期性或阵发性泄漏。机械密封的转子组件周期性振动、轴向窜动量太大,都会造成泄漏。机械密封的密封面要有一定的比压,这样才能起到密封作用,这就要求机械密封的弹簧要有一定的压缩量,给密封端面一个推力,旋转起来使密封面产生密封所要求的比压。为了保证这一个比压,机械密封要求泵轴不能有太大的窜量,一般要保证在0.25mm以内。但在实际设计当中,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往往泵轴产生很大的窜量,对机械密封的使用是非常不利的。
(3)机械密封的经常性泄漏。机械密封经常性泄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第一方面,由于密封端面缺陷引起的经常性泄漏。
第二方面,是辅助密封圈引起的经常性泄漏。
第三方面,是弹簧缺陷引起的泄漏。其他方面,还包括转子振动引起的泄漏,传动、紧定和止推零件质量不好或松动引起泄漏,机械密封辅助机构引起的泄漏,由于介质的问题引起的经常性泄漏等。
(4)机械密封振动偏大。机械密封振动偏大,最终导致失去密封效果。但机械密封振动偏大的原因往往不仅仅是机械密封本身的原因,泵的其它零部件也是产生振动的根源,如泵轴设计不合理、加工的原因、轴承精度不够、联轴器的平行度差、径向力大等原因。
3处理故障采取的措施。
如果机械密封的零件出现故障,就需要更换零件或是提高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提高机械密封本身的加工精度和泵体其他部件的加工精度对机械密封的效果非常有利。为了提高密封效果,对动静环的摩擦面的光洁度和不平度要求较高。动静环的摩擦面的宽度不大,一般在2~7毫米之间。
如果是动静环与密封腔的间隙太小,就要增大密封腔内径或减小转动外径,至少保证0.75mm的间隙。如果是摩擦副配对不当,就要更改动静环材料,使其耐温,耐腐蚀。这样就会减少机械密封的振动和发热。
机械密封的泄漏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泄漏量,安装机械密封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装配,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装配要干净光洁。机械密封的零部件、工器具、润滑油、揩拭材料要十分干净。动静环的密封端面要用柔软的纱布揩拭。
(2)修整倒角倒圆。轴、密封端盖等倒角要修整光滑,轴和端盖的有关圆角要砂光擦亮。
(3)装配辅助密封圈时,橡胶辅助密封圈不能用汽油、煤油浸泡洗涤,以免胀大变形,过早老化。动静环组装完后,用手按动补偿环,检查是否到位,是否灵活;弹性开口环是否定位可靠。动环安装后,必须保证它在轴上轴向移动灵活。
3.3泵轴窜量大的处理。
合理地设计轴向力的平衡装置,消除轴向窜量。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对于多级离心泵,设计方案是:平衡盘加轴向止推轴承,由平衡盘平衡轴向力,由轴向止推轴承对泵轴进行轴向限位。
3.4增加辅助冲洗系统。
密封腔中密封介质含有颗粒、杂质,必须进行冲洗,否则会因结晶的析出,颗粒、杂质的沉积,使机械密封的弹簧失灵,如果颗粒进入摩擦副,会导致机械密封的迅速破坏。因此机械密封的辅助冲洗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保护密封面,起到冷却、润滑、冲走杂物等作用。
3.5泵振动的处理措施。
在泵产品的制造装配过程中,严格按标准和操作规程去执行,消除振动源。泵、电机、底座、现场管路等辅助设备在现场安装时,要严格把关,消除振动源。
以上简单研究了机械密封在旋转设备上的应用和出现的故障后,以后再遇到机械密封的故障问题,首先要考虑机械密封本身的影响因素,然后还要考虑机械密封外部的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在分析机械密封的质量事故的原因时,要考虑到泵的其它零部件对机械密封运行的影响,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机械密封的效果。
机械故障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矿山工程机械的发展。工程机械作为工业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它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矿山工程机械多数由液压传统系统构成,这个系统是机械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不间断工作,该系统极其容易出现故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拓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行,再加之,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促使矿山工程机械不断进步。工程机械作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它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液压传统系统已经广泛使用在工程机械当中,这个系统能否正常使用是机械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但是,许多工厂往往是长时间不间断工作,极其容易出现故障。为了防止系统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要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我们要对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并排除,迅速的恢复生产,形成一套科学的紧急情况应对预案,确保液压传动系统能够正常运转,保证企业正常生产。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工程机械中液压传动系统常见的故障,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能减少故障发生可能性,确保企业正常运转。
(1)液压传动系统缺少足够动力,甚至没有动力。(2)在工程机械运转时,液压动力系统不工作,或者运转不稳定。(3)液压传动系统耗油量大,运行效率低下。这些耗油量可能是因为油液存在渗漏、泄露等,如果不及时排除,会影响机械的正常运转。(4)液压传动系统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油液发生变质或者变稀,以及系统当中的部分零件变形。(5)液压传动系统工作时,产生较大噪声乃至嗡鸣声,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会影响系统运转的稳定性。(6)液压传动系统出现局部堵塞或者全部堵塞,机械零部件断裂、损坏等,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2.1专家系统诊断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专家系统诊断方法逐渐兴起,它可以有效地分析出液压传统系统中的故障,并针对这些故障判断出应该采取的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
2.2实际操作检查方法。
实际操作检查方法是指在液压传动系统发生故障后,技术人员通过对故障部分进行实际操作,在反复操作后,记录相关数据,并与正常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出故障产生的原因。
2.3神经网络诊断方法。
神经网络诊断方法主要是指在液压传动系统中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和计算能力,对系统进行整合性故障诊断,找出故障所在。
2.4模糊逻辑诊断方法。
模糊逻辑诊断方法主要是指在液压传动系统中借助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在排除那些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系统故障之后,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对其故障进行真实具体的描述,从而找出故障所在。
正是因为现阶段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当中容易出现这些问题,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人们积极思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更好地排除工程机械当中液压传动系统的故障,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及时诊断维修。
工程机械中液压传动系统的控制元件因为经常使用很容易会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诊断并维修,将会出现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上面几种诊断方法找出具体故障元件,要注意对控制阀的清理,因为控制阀的结构较为精密,尽量不要将阀芯部分抽出来,用均匀的.力矩来拧紧螺丝,及时更换损坏的零部件。
3.2采取多种措施避免振动过度。
在液压传动系统运行中,运行环境、安装质量、操作技巧等因素都会导致系统振动过度,运行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振动过度,定期对油泵进行检查,在油泵安装过程中仔细检查是否存在柔性连接不平衡的情况,避免空气的进入,要注意是否正确和牢固的安装液压元件。
3.3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
工程机械中液压传动系统的油温必须要低于40度,如果局部温度过高,会磨损相关零部件,导致设备运行出现故障,而且系统当中的许多密封元件长期处在油质浸泡的当中,它们很容易就会出现变质和老化,在运行中会导致液压传动系统出现泄漏,导致机械运行出现故障。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解决温度过高问题,坚决避免在元件安装时出现损坏,定期对油质进行检查,将那些杂质过多的油液及时进行更换,确保企业生产正常运转。
4结语。
总之,现阶段矿山工程机械液压传统系统存在着缺乏足够动力、系统运转不稳定、局部温度过高、噪声较大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综合使用专家系统、实际操作、神经网络、模糊逻辑这四种诊断方法发现传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诊断维修,采取多种措施避免振动过度,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工程机械正常运转,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机械故障论文篇八
1、他说直升飞机驾驶员当时并没有报告飞机出现了机械故障,而且当时天气也没有问题。
2、与德国人在他的家门口竞争总是一个艰难的问阿嚏并且机械故障意味着巴里切罗只能从第十八位起步,他的队友排在第二。
3、主要介绍了读取器机械故障、图像伪影和打号台故障的解决方法。
4、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模型的基础之上,对风机的常见故障类型作了分析。
5、随着机械故障诊断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一系列先进分析仪器的诞生,在理论和手段上极大地丰富了油液分析技术。
6、针对复杂机械故障的模式分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判别的多故障分类方法。
7、够独立解决机械故障,有纺机维修经验优先.
8、在8月发生的坠毁事故同样被归咎于机械故障,但那次没有人伤亡。
9、各单位注意:un001因机械故障,预计起飞时间推迟到16:30。我再说一遍,un001因机械故障,预计起飞时间推迟到16:30。
10、由于头程飞机的机械故障造成误点,不能顺利赶上二程飞往lax的飞机,最终导致金鱼全部死亡。
机械故障论文篇九
1高压共轨柴油机工作原理在柴油机中,高速运转使柴油喷射过程的时间只有千分之几秒,实验证明,在喷射过程中高压油管各处的压力是随时间和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
作者:王建作者单位:山东青州二炮士官学校刊名:重型汽车英文刊名:heavytruck年,卷(期):2010“”(1)分类号:u4关键词:
机械故障论文篇十
介于焊接机械手的应用特点与相关优势,多数技术人员选择将焊接机械手应用于制冷行业的制冷压力容器当中。一般来说,焊接机械手焊接制冷压力容器,往往可以达到优化焊接参数的目的,并且利用焊接机械手的焊缝跟踪功能,可以进一步改善以往焊缝外观裂纹、气孔或者飞溅物等缺陷问题,同时控制焊接输入线能量,确保焊缝组织在低温状况下正常使用。具体如下:
3.1进一步加强压力容器的安全程度。
焊接机械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实现弧焊、点焊、切割作业等操作要求,往往能够促进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水平。一般来说,利用焊接机械人工艺参数所焊的试件多可以达到工艺评定标准,而且在产品实际运用中,焊接参数可以控制到同焊接工艺评定一致。最重要的是,生产出的压力容器能够进一步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充分解决以往压力容器安全程度不高的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来看,将焊接机械手应用于制冷压力容器中,基本上可以加强压力容器的内部承压以及抗低温环境效果,提升应用安全程度[5]。且压力容器是厚板,焊接有坡口,机器人往往多以“视觉对照系统(目的是跟踪定位,精准寻找坡口)+弧压跟踪系统(利用电弧电压的反馈,自动调整调整机头高低位置,确保电弧长度不变,从而保证焊接参数稳定)”为主,能够100%控制焊接线能量输入,能够有效提升压力容器的安全程度。
3.2解决以往人工焊接质量不佳问题。
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来看,焊接工人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较多工作量。长时间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多会出现焊接质量不佳的问题,比较影响制冷容器的焊接质量。针对于此,技术人员选择应用高精准度控制焊接线能量的焊接方式,主要是将将焊接机械手投入到低温材料的生产当中。结合作业效果来看,焊接机械手相当于承担5个焊接工作者的工作量,大幅度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最重要的是,焊接外观质量和金属组织明显比人工焊接强得多,能够降低后续维护成本,有效提升了焊接生产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将焊接机械手应用于制冷容器生产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3实现焊接自动化控制要求。
焊缝跟踪作为焊接机械手的重要技术内容,属于焊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利用焊缝跟踪技术基本上可以进一步实现焊接自动化生产效率,能够加强压力容器的生产质量。一般来说,传统焊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明显的焊缝问题,长期以往,不利于压力容器的生产质量[6]。而通过应用焊缝跟踪技术,技术人员可以第一时间查找到存在焊缝问题的位置,并利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压力容器的生产质量。最重要的是,通过实现焊接自动化控制要求,技术人员可以有效规避以往焊接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利于生产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结论。
总而言之,采用焊接机械手焊接制冷压力容器基本上可以达到优化焊接质量与焊接效率的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工件及焊缝接头,选择合理的焊接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设备自带焊缝跟踪功能,大体上可以改善以往焊接效率不高或者质量不达标的问题。且随着我国焊接机械手应用力度的不断加强,势必会在制冷行业得到普及应用,达到预期的焊接效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2]邱宇翔.浅谈机器人技术在制冷行业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02):232.
机械故障论文篇十一
移栽具有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气候的能力、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解决积温不足的接茬矛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等优点。
适于移栽的主要作物有水稻、棉花、玉米等大田作物及蔬菜、烟草、花卉等经济作物。
但移栽种植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因此开发全自动移栽机械对移栽种植有重要意义。
目前依靠人工取苗、机器植苗的半自动移栽机发展比较成熟,而可自动取苗的全自动移栽机械仍然处于研发期,国内外对自动取苗机构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含有独立机电及控制系统的自动取苗机械虽然可靠性高,效率高,冲击、磨损、振动小,但其结构复杂,价格昂贵,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
杆机构与滑道机构冲击大,磨损快,振动大,难以取得较理想的取苗速度及取苗效率。
本文拟开发一种传动平稳、可靠,价格低廉,振动小的高速非圆齿轮行星轮系钵苗移栽自动取苗机构。
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
1)提出了一种基于取苗臂摆角的新反求设计方法,此方法既能保证取苗轨迹整体形态的不变性,又能保证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机构总传动比的连续性等,对新型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机构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2)文章提出了一种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机构总传动比的分配目标:两级非圆齿轮的传动比应该有相近的幅值周期比。
并设计了具体的分配与调整方法:通过总传动比开方初次分配传动比,利用优化系数针对性调整传动比。
3)设计了一种夹土式取苗轨迹,分析了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机构并建立了其反求数学模型。
基于matlab编写了非圆齿轮行星轮机构反求设计与优化软件。
利用软件得到了能满足工作目标的机构基本参数。
4)利用上述机构参数,对机构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了机构二维图纸,完成了机构零件三维模型的建立与虚拟样机的装配。
对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与动力学分析,分析了机构振动及产生振动的原因,并对机构进行优化,减小了机构的振动。
机械故障论文篇十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一个三自由度气动机械手的控制程序的设计,熟悉基于plc的类似机械手机器人的控制特点,掌握其设计方法,设计思路,为今后工作中plc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装置:
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手和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业生产当中,本实验是使用plc控制一部三自由度气动机械手,这部机械手有4个动作,手抓的抓取和放松,上下移动,前后移动,左右摆动。由4个气缸分别控制。
三、实验要求:
1、熟悉plc对气动系统的控制元件—电磁阀的控制方法。
2、按照设定的动作顺序使机械手动作:
节拍的控制使用时间原则,每个节拍为5秒。
四、实验过程:
2、画出气动系统原理图。
3、气动系统接线。
4、plc控制程序设计。
5、控制系统接线并调试。
五、实验报告:
1、整理出plc控制程序梯形图。
2、总结程序编写和调试中的经验和体会。
改变动作顺序和动作节拍修改程序并调试成功。
机械故障论文篇十三
所谓机械故障,就是指机械系统(零件、组件、部件或整台设备乃至一系列的设备组合)已偏离其设备状态而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现象。
如某些零件或部件损坏,致使工作能力丧失;发动机功率降低;传动系统失去平衡和噪声增大;工作机构的工作能力下降;燃料和润滑油的消耗增加等,当其超出了规定的指标时,均属于机械故障。
机械的故障表现在它的结构上主要是它的零件损坏和零件之间相互关第的破坏。如零件的断裂、变形、配合件的间隙增大或过盈可以丧失,固定和紧固装置的松动和失效等。
机械故障论文篇十四
设备诊断技术就是掌握设备的现在状态与异常或故障之间的关系,以预测未来的技术。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而是在发现异常情况后对设备的故障进行分析、诊断。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是利用测取机械设备在运行中或相对静态条件下的状态信息,通过对所测得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并结合诊断对象的历史状态,来定量识别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实时技术状态,并预知有关异常故障和预测未来的技术状态,从而确定必要对策的技术。
第一阶段是在19世纪,当时机械设备本身的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都很低,因此采用事后维修的方式。
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生产的发展,机械设备本身的复杂程度也有了提高,机械设备故障或事故对生产的影响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定期维修的方式,这个时期,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处于孕育时期。
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的发展,机械设备出现了更加科学的按设备状态进行维修的方式。
第四阶段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开始发展,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使机械设备诊断技术达到了智能化的程度。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实施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简易诊断技术,主要是由现场工作人员实施初级技术职能,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迅速而有效的作出概括评价,其主要手段是经验评价法,为了提高、维持生产设备的原有性能,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者借助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上的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以使设备的隐患和缺陷能够得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处理,这样的设备检查称为点检。其二是精密诊断技术,主要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的高级精密技术,对简易诊断技术所测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处理,从而确定故障的性质。类别、部位、原因、程度乃至发展趋势等各种情况的技术。
经济意义:1)及时二正确地对各类运行中的机械设备的异常或故障作出诊断以便确定最佳维修决策,提高运营经济效益;2)保证各类机械设备无故障、安全可靠地运行,以便发挥最大的设计能力和使用效率。
1、按故障的发生原因分类。
1)劣化故障:当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零件将发生磨损,疲劳、腐蚀、蠕变以及金属材料组织改变等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将使机械设备的功能随着时间而逐渐降低,因此而引起的故障称为劣化故障,或称时间相关故障。
2)人为故障: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违反使用规定和维护保养规定等情况下使用机械设备,如超载使用、超速使用及违反操作规程使用等,由此而造成的故障称为人为故障,亦称错用故障。
2、按故障持续时间分类。
1)临时性故障: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丧失某些局部功能的故障。这种故障发生后不需修复或更换零部件,只要对故障部位进行调整即可恢复其丧失的功能。
2)持久性故障:造成设备功能的丧失一直持续到更换或修复故障零部件后,才能恢复设备工作能力的故障。
3、按故障的形成速度分类。
1)。
突发性故障:由于设备本身各种不利因素和偶然的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类故障的特征是其发生的时间与设备的状态变化和设备使用过的时间无关,是在无明显故障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因而又称为不可监测故障。
2)渐发性故障:各种老化过程而造成的故障。设备使用过的时间越长,发生故障的概率就越高。这类延时的故障提供了进行故障监测的可能性,所以常称作可监测故障。
4、按故障的性质分。
1)功能故障:设备不能继续完成其预定功能的故障,常常是因为设备的个别零件损坏或卡涩造成的2)参数故障:设备的规定参数超出允许的极限值而造成的故障,如传动效率降低。设备处于丧失工作能力或工作能力显著降低的故障状态。
5、按故障的危害性分类1)灾难性故障2)一般性故障。
6、按故障是否发生分类。
1)实际故障:设备已经发生的故障。
2)潜在故障:设备自身存在的可能发生的故障。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规程,采取有效的故障诊断措施,将能防止潜在故障发展成实际故障。
1、总体性能的变化。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常见故障。如离心水泵不上量。这些故障迹象十分明显,容易察觉。在进行故障诊断时必须认真分析,才能正确判断故障的部位及其原因。
2、振动异常。机械设备的振动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属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机械设备在正常状态时振动参数的数值在允许范围内。如果机械设备振动发生异常,一定是由故障引起的。如转子的不平衡可引起径向上的振动加大。
3、响声异常。机械设备处于正常的技术状态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听到的仅是一些均匀而轻微的声音。如果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伴随其它杂乱而沉重的声响,如连续或间隙发出沉重的“当、当”金属敲击声。这些机械设备运转声响异常标志着机械设备的正常技术状态已经发生变化,异响故障不仅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而且经验表明,凡是声响沉重并伴有明显振抖现象的多属严重故障,预告机械设备可能发生机件创伤性事故。所以对噪声异常的故障迹象必须认真对待,仔细检查,正确判断。
4、过热现象。过热现象通常发生在发动机、变速器、制动器、轴承等部位。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无论机械设备工作多长时间,这些部位都应保持一定的工作温度。如果这些部位的温度超过了规定的温度,即称为过热现象,表明机械设备的某一部位存在潜在的故障,如变速器或轴承发生过热现象多属缺少润滑油所致。因此,对过热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5、磨损残余物激增。机械设备中的轴承、齿轮、活塞环以及缸筒等零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磨损残余物可以再润滑油或液压油中采集到,油样中磨损微粒的含量是机件损伤的函数。因此通过磨损残余物的收集和油样的分析可以获得有关磨损故障的信息。
6、裂纹的扩展。机械零件表面或内部的缺陷和损伤是导致机械故障的一种隐患。所谓零件的表面或内部缺陷是指金属机件或材料在机械加工(包括焊接、锻造、铸造、压延等)过程中引起的夹渣、疏松、气孔、砂眼、裂纹等。其中以裂纹缺陷对机件的影响最为严重。在“老化”过程中机件的磨损、断裂、腐蚀等各种形式的损伤状态中都会产生裂纹。机件中存在的裂纹不一定都会造成各种,裂纹在达到某种尺寸之前完全可能不使机械设备的工作能力明显下降。所以问题不在于裂纹是否存在,而在于这种裂纹是否会很快扩展,而导致机械设备的工作能力下降。
机械故障论文篇十五
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是用来存放具有不同功能与作用的各种工具的箱子,工具箱可以将各种工具放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对工具进行管理与维护,而且便于在工作中的使用。在机械加工车间内有各种机床,而且每台机床都会配备工具箱,在工具箱内会放置着机械加工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工具,但是,现实中,很多工具箱由于设计的不合理性给生产过程带来很大的不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工具箱的内部结构设计很不合理,这就使得工具的摆放不利于实际的使用;其次是工具箱的内部分层与工具的实际功能不相符,这也给工具箱的使用带来不便;除此之外,还存在工具箱过于笨重的情况,使得工具箱移动起来很不方便。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这些不合理设计给正常的生产带来很多不便,而且对生产工人的人生健康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改进设计很重要。
一、机床工具箱的改进设计方案。
首先,要改变工具箱的上台设计。目前的机床工具箱的上台设计普遍不合理,容易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各种上台工具的掉落,不仅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不利于机床作业,所以,在工具箱的结构改良时,要重点改造现有的工具箱的上台设计。其次,要改变工具箱的分层设计。就目前机床工具箱的分层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结构分层不符合工具的摆放习惯和摆放需要,所以在工具箱的改良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工具箱的结构分层的重新设计,使其能够更加适合不同的工具,如对量具、刀具、工具等的摆放和取用。再次,要改变工具箱的外轮廓和门的设计。目前的工具箱的外轮廓和门的设计存在线条过硬,角度尖锐,容易导致使用过程中的意外伤害的问题,所以在设计工具箱的外轮廓和门的时候,有关设计人员应该从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改进现有的工具箱外轮廓和门的设计方案。最后,要从便于移动的角度考虑,改进工具箱的四个脚的设计形式,因为工具箱的施使用特点决定了其要存放大量的机床工具,所以导致工具箱的重量较大,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工具箱进行移动,将会十分困难,所以,设计人员应该从工具箱的四个脚的改造上提高工具箱的可移动性,将其设计成开关型的滑轮结构。
二、新型工具箱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工具箱的装配分析。
在工具箱的设计和装配阶段,可以根据装置的二维实体建模和一维平面结构图,了解工具箱的各个环节和部位的装配关系和结构设计,并且可以根据具体的比例切换,得出每一个零件的大概尺寸,有助于工具箱的装配实践。工具箱的主体部分也即装配的.重点部位是工具箱的基本框架以及箱顶、箱底部位,所以在装配工作中,工作人员应首先做好基本框架的装配,保证其角度和整体结构的稳定,然后再进行箱顶和箱底以及工具门的装配,完成工具箱的主体结构。根据上文中笔者对于工具箱的设计方案的调整和改进,工具箱的基本框架应该是圆筒状,其框架的连接是通过板材焊接的方式完成的。此外,在箱底和箱项的设计上,还增设了两个圆门槽,以使其能够同箱门的圆形结构相对应。与此同时,把两扇圆筒状门分别装在相对应的槽里面,门和槽之间采用间隙配合,以便工作人员根据操作需要可旋转移动打开。工具箱的上盖和箱底是采用焊接的方式和箱内部框架连接固定在一起的。最后,工具箱底部的4个万向脚轮和固定支撑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箱底上的,万向脚轮的作用是可以任意方向移动工具箱,而固定支撑则可以根据需要将其固定在现有位置上,防止接触过程中的工具箱移动。
(二)工具箱具体设计分析。
将工具箱整体分为4层,第l层可以放置部分轻型物品;第2层放置加力杠、扳手等物品;第3层放置中心钻、顶尖等重型物品:第4层则可以放置操作人员的手套、工作服等日常用品。在底部安装4个代步轮子,便于工具箱的移动。工具箱的上箱门,也可代替第一层的盖子,并且在上箱门的表面应设计凹槽,方便上箱门的开关(充当手柄使用)。另外,在上箱门的背面两边,也可安装一个弹性压条,用于固定机械加工中所需观察的图纸,这样就方便机床操作人员随时观察图纸数据,进行合理调整。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主要由上箱门、前箱门以及箱体3个部分组成。箱体主要分为4层,除了第l层之外,其余3层都可以分成3个小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用作不同物品的放置,例如:工件、工具、日用品(手套、工作服)等。一般来说,前箱门采用折页门的形式,这样方便操作者随时取用、放置工件、量具等。安全是前箱门主要的优点,当操作人员拿出工具后,箱门不会自动打开,人员在附近走动也不会触碰到箱门,这样对人身也是一种保护。针对以上阐述,我们设计一个实际的工具箱,以便大家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工具箱的构造:工具箱整体框架的高度定为0.9m,总宽度0.35m,总长0.4m.框架总体分为4个层次,从上至下,第1层的高度为0.15m:第2层到第4层各为0.25m.根据工具箱技术设计规范,需要采用砂轮对焊缝处进行打磨,之后再用砂纸打磨表面,将一层腻子刮在表面上,再在表面上均匀地涂抹防锈漆。
三、结束语。
总结上述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改进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将工具箱改进成上箱门的形式,门上可以安装弹性压条,便于悬挂图样,而且要保证门的开与关要安全、方便;工具箱的内部结构分为4层,不仅利于摆放工具,还便于管理;工具箱采用了可调整式脚,更便于移动。这样的改进设计,不仅可避免以往的工具箱设计为机械加工机床操作带来的不便,也能维护人身安全,更好地为机械加工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建辉。浅析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广东科技,2015.
[2]何新生。对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强度分析及改进设计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2016.
机械故障论文篇十六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提出了工艺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该模式较全面的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将工艺课程设计贯穿到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设计结果完成产品的制作并应用到真正的生产中。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工艺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把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计算的能力、设计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实践上的基础。
工艺课程设计的内容长期以来都是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与工装夹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由于课程设计长期以来不变的设计方法与教学模式,给课程设计带来很多弊端。本人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
1.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工艺课程设计的任务,都是老师给出已知零件,学生设计其加工工艺规程,然后再按老师提出的要求设计某个加工面的某道工序的工艺装备,最后完成所有的工艺卡片的填写和夹具图纸的绘制。由于这些零件长期以来变化较少,学生往往按照以往的模式来完成设计任务,出现了很多问题。
(1)由于设计题目固定不变,其相应的指导书、资料、标准、手册也一应俱全,很多指导书已将设计过程规范化,程式化,学生按部就班地来完成设计,有的甚至拿往届学生设计的模板往下抄,只要改动一下尺寸数据即可。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设计理念得不到发挥,在设计上也得不到创新。
(2)课程设计都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才统一安排时间,布置题目进行设计的。时间是两周,在两周的时间内,学生又是设计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又是进行工序尺寸和工时定额的计算,还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学习好的学生往是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设计,为了赶时间完成任务,学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发挥,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已,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并没有得到体现。
(3)课程设计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一套工艺过程卡片、工序卡片和工装夹具的装配图纸与零件图。学生设计的夹具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设计的工艺规程是否能实现零件的使用要求?因为长期以来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结果一直停留在设计阶段,学生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经济性无法得到验证,学生在设计中也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实现零距离跨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对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提出了改革,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模式与指导方法,使学生在设计中不仅要完成理论的设计计算,也让学生参与其制造过程,这样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和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1)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两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即要完成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又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要计算,又要做方案,还要完成图纸的绘制,学生感到难以招架。通过改革,我们把工艺课程设计里的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设计安排在课堂的实践课中进行,在讲完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理论知识之后,安排实践环节,学生动手编制零件的工艺规程,该零件不是老师随意选的,而是实训基地加工制造的产品。学生在完成工艺规程编制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实训车间[2],参照实际的生产流程,找出自己设计的不足及创新之处。通过指导教师的督促和指导,及时改正不足之处,并分析创新之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在课程设计未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1/3的工作量,为课程设计的完成和对产品的改进与创新争取了大量的时间[3]。
(2)课程设计时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几个人分成一组,每组学生完成零件所有加工工序的工装夹具的设计,即完成从装配图到零件图的一整套图纸的设计与绘制。在设计过程中,即要分工,也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精神,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产品的制造:因为学生设计工艺规程的零件是实训基地的加工对象,设计的工装是生产这些产品时的夹具,这就使产品的最终制造成为可能。学生所有的设计任务完成之后,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审查图纸的合理性,正确性,经济性,然后把最优秀的设计推荐给实训车间,车间根据生产的需要组织并安排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产品的制造,最后真正把学生设计的工装夹具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3.可行性分析。
(1)院校内有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为本次创新提供了基础。
(2)工艺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为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产品的实现保驾护航。
(3)成本支出,学生产品制造的费用完全是实训基地生产加工的成本。
4.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应用,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真正体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莫海军,黄华梁,除忠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9(7)。
[2]王翠芳.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j].江西化工,2004(4)。
[3]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艺装备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职教教师论坛,2006(1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83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