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7:41:07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实用20篇)
时间:2023-11-09 17:41:07     小编:紫薇儿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也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除了文字描述,我们还可以运用图表、表格等形式来展示数据和信息,使总结更加直观和清晰。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一

(一)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学习表现乐曲的不同情绪。

(二)能用线条或动作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

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通过参观音乐小屋的形式引入新课,复习演唱歌曲《唢呐配喇叭》,从歌曲中的乐器引出箫的介绍。

(二)新歌教学:

1介绍吹管乐器箫并聆听箫的音色,引出歌曲《箫》。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含义。

3复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及旋律特点。

4再听歌曲,学生轻声跟唱歌词,进一步熟悉旋律并找找难点乐句。

5解决歌曲的难点,并跟琴完整演唱歌曲,基本解决音准节奏问题。

6教师范唱,学生模仿吹箫的动作随音乐节奏律动,体会歌曲轻柔优美的特点。

7学生跟音乐伴奏有感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三)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1从乐器箫导入介绍单簧管。

2初听乐曲片段,说说情绪特点,然后引出乐曲名称并简介波尔卡。

3分段欣赏,聆听乐曲的两个主题乐段,听后用线条和动作表现两个主题乐段的音乐特点。

4完整欣赏乐曲,根据音乐的变化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初步了解乐曲的段落特点。

5以舞会的形式,让学生再次体验波尔卡舞蹈欢快跳跃的特性。

(四)主题拓展。

以参观器乐收藏室的形式,介绍各种中外乐器,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

(五)小结下课。

课堂小结。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二

一、活动目的:

劳动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很有帮助。人的责任意识、他人意识、感恩意识、参与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来激发。劳动实践对拓展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部开展“校园20分钟劳动”的校园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卫生、劳动”教育作为本学期重点内容之一。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劳动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关爱校园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人人讲卫生,人人爱劳动”的校园氛围;达到“学生个人保洁——班级卫生保洁——年级包干区保洁”的良好卫生整洁状况,在改善学校卫生保洁状况的同时,提高全体师生的公民素养。

二、领导小组:

组长:__。

副组长:__。

组员:__等。

三、劳动时间:

每周四17:00分——17:20分(下二课后),除了学校统一每周四下午20分劳动时间以外,各班根据自己班级保洁情况自定当天劳动次数,始终保持干净整洁的卫生状况。

四、具体措施:

(一)各年级责任区由年级组长统一分配到班,本年级组教师全部分到班级跟班进行。

(二)班级教室卫生、门前走道、楼梯间、办公室及包干区打扫措施和要求:

1、打扫工具要求:参与班级卫生的同学使用学校提供的劳动工具,包干区的工具由各班班主任利用班费统一购买几件,工具每次使用后要妥善保管。

2、参与的人数:全班参与,班主任将全体学生分为几部分,劳动时间分别进行教室内、门前走廊及校园包干区的打扫。

3、打扫具体要求:

(1)门前走廊、楼梯:地面洁净,无污迹。

(2)教室内:

黑板——黑板、黑板槽擦拭干净,不留粉尘和水渍。

讲台——讲台上无污渍,电脑、键盘、鼠标保持洁净;内外无浮尘,物品摆放整齐;电脑柜里无杂物和残留早餐等。

多媒体台——须用干抹布擦拭,做到上面没有浮尘,台内干净整齐,无杂物。

教室地面——用干净的拖布擦拭地板,保持洁净;无杂物、纸屑,无污渍。

教室桌椅——摆放有序,成行成列,课桌内书本、用具摆放,无纸屑、食品等杂物。教室的瓷砖墙壁——每周定人擦拭,无污渍。

卫生角——工具摆放整齐有序,垃圾桶里的垃圾不能有垃圾,一日三倒。

(3)教师办公室——办公用品摆放整齐,办公桌面干净整洁无杂物。地面干净教师私人用品摆放整齐有序,室内杂物清理干净。

(三)学部各部门扎实有效推进“校园20分钟劳动”实践活动:

1、学生处、大队部——针对“乱扔乱抛垃圾、不主动捡起垃圾”这些现状,设计更为细化有效的教育内容及措施,让全体学生增强保洁意识和劳动意识。增加卫生检查的时段,不仅每周四下午20分钟劳动时间关注它的卫生状态,更要加强在校各个时段的巡查,各年级师生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包干区全天候的保洁工作。

2、年级组长:发挥年级组长的组织、引领作用,各年级制定年级计划,细化落实措施,有效开展年级宣传及教育活动,发挥年级组长的监管作用,做到布置、检查、反馈、调整。

3、班主任——加强重视,提高认识,认真利用班会、晨会等阵地进行宣传。

4、全体学生——杜绝乱丢垃圾的现象,养成主动捡起垃圾的习惯。

5、大队部——在教学楼一楼大厅设计、张贴醒目的包干区分布图,便于每位师生明确责任区的划分,从而起到提示作用,强化年级学生的集体意识。

6、全员参与——提高师生全员参与的意识,看见垃圾主动捡起,以及学科教师在室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应该提前给学生提出卫生保洁要求,重视学生的文明习惯培养。

五、卫生检查分工:

1、教室、办公室及楼层检查:学部各处室领导、值周老师、大队部自主管理岗成员。

2、包干区检查:学生处大队部、值周老师。

六、卫生责任区分工原则:

1、各年级教室、办公室、门前走廊及各年级上楼楼梯都由各年级负责。

2、学校公共区域包括饮水区、三楼平台、大操场、中心广场、小操场、运动场、体育馆等多处公共区域,由1—6年级各班分别承担,由年级组长分配到各班,成为各班的爱心包干区,真正做到班班有分工,人人爱校园。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三

全班沉浸在《红日》歌曲当中,边听边合唱,并打节奏。

我们不少同学意志脆弱,经不起任何风险和挫折,遇上根本算不上挫折的一点点不如意就悲痛、沮丧甚至毁灭自我,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渐增多,如果心理素质不健全,意志不坚强,知难而退,将不能应对社会和生活的挑战。

同学们,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当怎样应对呢先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一些名人是怎样应对挫折的,我们从中来学习。

1、学生讲故事《司马迁》、奥斯忒洛夫斯基、爱迪生、凡尔纳,再请同学来总结: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崇高的梦想,是战胜一切的困难和挫折的法宝,是成就事业的保证。

2、把学生应对挫折的反应方式举例。

活动:访问——听了以上故事,请同学来谈谈感想,(注意筛选班里遇到困难挫折知难而退、情绪低落久久不能回到学习状态的学生)其中穿插某学生的成功对待挫折的经验。

小结:活动中提到用名人名言的激励方式让自我成功应对挫折,还能够用很多对待挫折可行易行的方法,挫折并不可怕!

活动:诗朗诵,讨论诗中涵义。

精神家园若显荒凉就该请雨露阳光耕去荒芜耘出期望昨日是雾,

今日是船明天是岸应让今日的船冲出昨日的雾驶向明天的岸。

问题:到底怎样“冲出昨日的雾驶向明天的岸”

举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在利用群体的力量,群策群力想一些可行的办法。

互赠格言活动,彼此共勉。

活动:小组诗朗诵《在春光里播种期望》。

放下沉甸甸的种子,不时把你精心浇灌。驱散几多的困惑,收获几多的欢乐。栽下壮实的乔木树,常把你倍加呵护。畅想着繁花缀枝,放飞欢腾的云雀。一粒珍珠落到了花蕊,别了飞向天堂的梦想。五月的泥土浸润着花香,珍珠飞洒出甜蜜的歌。春风拂面沐浴情,手擎两片浓浓的晾荫。放眼缤纷桃李,满园一片祥和。

欣赏歌曲《梦想》。

反馈:

1、假如你再次遇到挫折,你会以怎样的态度、心境去应对。

2、如果你制定了不切合实际的目标,结果会怎样呢。

3、如果你每一天都很勤奋,但成绩似乎不怎样如意,你该怎样办呢。

4、如果教师和同学误解了你,你该怎样办呢。

当我们遇到某次考试失败,班干部落选,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受到家长的批评,朋友之间的误会,意外刺激等挫折时候,应辨证思考问题,变挫折为动力,敢于摔交的孩子会先走路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就必须能“驶向明天的岸!”

活动在《红日》嘹亮、激昂的歌声中结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四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其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形成一定的身心自我调控能力,能适应身心的变化。

1、通过讲解或阅读,使学生认识情绪的内涵与类型,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认识青春期情绪发展中的特殊现象。

2、通过自我情绪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掌握情绪健康标准,使其学会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培养积极情绪,改变消极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课型及授课方式:

讲授课、讲授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讲读(教师讲解,学生阅读)。

1、明确什么是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与人或事打交道时,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如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对客观物所形成的一种态度上的体验,这种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

2、情绪在交际中的作用。

(1)情绪与认识的关系;情绪由认识而产生,它比认识更具体,更真切,更强烈。

(2)情绪在现实交往中的巨大作用。

(3)情绪能让人互相了解,彼此其鸣,传递交际的信息,是人建立相互关系的纽带。

3、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

(1)孔子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2)宋代名医陈无择的七情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情绪分类法。

(3)今天,按强度和稳定性不同,分为三种形式:心境、热情、激情。

4、情绪的特点及不同类型。

(1)情绪肉格性的特征;

(2)按复杂性,情绪可分为简单情绪和复杂情绪;

(3)按所起作用情绪分为增力性情绪和减力性情绪;

(4)按强度不同可分为强弱两种状态;

(5)按性质不同分为肯定情绪和否定情绪。

5、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没有摆脱两极性,烦躁不安是其情绪的主旋律;

(2)中学生情绪更复杂,一方面,情绪的延续性增加了;另一方面,情绪也带上了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情绪分析。

三、训练:

要想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关键在于掌握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一方面培养积极的情绪,另一方面把消极的情绪引导和调节到积极的方面来。

四、全课小结。

喜、怒、哀、乐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七彩画卷。在生活中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世界同样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情绪无论具有怎样的特点,始终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既可以起到增强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减弱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调节和利用。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学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五、作业。

结合自身情绪的特点,谈一谈不同的情绪在学习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五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的一开始老师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答:春季)。

那春天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去寻找春天,看看是是和大家想象的春天一样呢。(播放音乐)。

学生用词语,句子来描述春天。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用大家的话概括春天就是: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2、引导学生对古诗新唱的认识。

学生举例。让学生分别朗诵学过的古诗。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唱这首根据家喻户晓的唐诗改编的歌曲——《春晓》。

二、古诗新唱《春晓》。

(一)听赏歌曲。

1、初次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播放音乐)。

提出欣赏要求:在这首歌曲里面,你觉得与平常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呢?

2、带着问题再次听赏《春晓》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

(二)按节奏朗诵古诗。

1、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2、小组练习,教师巡视。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学生可用“呜”哼唱旋律。(要求:随节奏晃动身体,感受节奏的平稳,速度要徐缓,曲调要流畅、柔美)。

2、难点解决:

(1)感受歌曲第二乐段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旋律如春风轻轻吹拂。发“呜”哼唱旋律。学生模仿,教师示范。

(2)加入古诗朗诵。

(3)结尾句的学习,自由延长,声音越来越弱,切分节奏表现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歌曲中加入动作丰富表演。

加入动作:听、摇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听)。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摇头)。

共同演唱歌曲《春晓》并加入动作。

4、合伴奏演唱,加动作,分配演唱角色。

(四)、古诗新唱(举一反三)。

任选一首符合该旋律意境的五言绝句进行演唱练习。小组比赛。

三、总结归纳。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六

二、题目。

我劳动我光荣。

三、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2.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不劳动是可耻的行为。

四、活动准备。

歌曲《小喜鹊,小蜜蜂》《乡间小路》,故事《得过且过》,小品《起床》,诗歌《晚归》。

五、活动过程。

(一)身边的实例引起话题。

导入:同学们,前几天发生了一件事,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有一天,老师看到班里的地面脏了,就叫一名同学把地扫了,谁知这位同学却说:“我才不干呢,怎么老叫我干这活呀?”

听了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我劳动我光荣》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合唱歌曲。

全班齐声合唱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学生讲身边劳动的故事。

1.请同学讲自己劳动的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讲自己看见的周围劳动的故事。

3.教师小结:是啊,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劳动的例子,没有劳动就没有多姿多彩的世界。

4.听诗朗诵《晚归》,欣赏歌曲《乡间小路》。

天边最后一缕霞光,在无边的大地上留下一片苍茫。孤独的车行驶在路上,发出隆隆的声响。前方有萤火闪烁,那是谁家的灯光,把晚归的人盼望。劳累一天的人,难得享受这时光。怕惊扰了天边的月,怕惊扰了熟睡的星,还有前方的灯光。

5.每当唱起这首时,我们就想起农民伯伯劳动归来,小伙伴放牛回家的情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地劳动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才是光荣的。

(四)小品表演、播放歌曲《起床》。

晓晓早上起来自己的事自己做;明明却是妈妈帮助叠被、穿衣……。

1.小品中的做得对吗?那么,哪些事情做得不对呢?

大家讨论:谁来说说明明哪些事情做得不对?

(五)故事《得过且过》。

寒号鸟每天就知道玩,不垒窝,最后冻死了。这个的故事告诉我们,就连黄鹂鸟都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何况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的学生,是不是更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我们应该向黄鹂学习,不应该学习寒号鸟。

教师小结: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

(六)劳动技能大比拼,评选各种劳动能手。

1.学生的自理能力比赛:每小组选5名同学参加整理书包、系鞋带、穿衣服、系红领巾比赛。

2.表扬优胜选手,推选3~4名最能干的选手介绍经验,其他的学生谈感受。

(七)倡议书。

班长宣读“我劳动我光荣”的倡议书。

六、活动延伸。

让同学们每周记录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心得。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七

1、引导幼儿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初步掌握涂刷、印章的技能及合理布局的能力。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及共同协作的能力。

4、促进幼儿手臂大、小肌肉群的发展。

活动准备】。

1、场景:一间还待粉刷的房子(大纸板盒做),旁边有栏杆、树等布景。

2、内装黄色颜料塑料小桶、底纹笔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

3、装有红、蓝颜料的小碟、印章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

4、事先请一位教师扮猫姨。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导语:“猫阿姨盖了一间新房,我们一起去参观新房吧!”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参观猫阿姨的新房,发现猫阿姨的新房还没有装修好,激发幼儿帮助猫阿姨的愿望。

二、幼儿帮猫阿姨刷墙,通过尝试引导幼儿掌握涂刷的技能。

1、教师导语:“请小朋友每人提一个小桶,试着用刷子帮猫阿姨在墙上刷上漂亮的色。”

2、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涂刷活动,并注意观察幼儿涂刷情况。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幼儿知道涂刷时手臂摆动的幅度要大,空白的地方都要涂上颜色,这样涂刷起来才又快又好。

4、幼儿用最佳方式继续涂刷。

三、请猫阿姨评价,提出新要求,给房子装饰。

1、教师导语:“猫阿姨房子刷好了,你看满意吗?”猫阿姨给予肯定后提出新要求:“如果在墙印上一些图案那就更好了。”

2、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导语:“请你们每人选一种印章,任意蘸一种颜料在墙上印各种花的图案。”

3、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布局,提醒幼儿合理布局。注意与同伴交换位置,使颜色分布均匀合理。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共同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请猫阿姨给予评价。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八

全班沉浸在《红日》歌曲当中,边听边合唱,并打节奏。

我们不少同学意志脆弱,经不起任何风险和挫折,遇上根本算不上挫折的一点点不如意就悲痛、沮丧甚至毁灭自我,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渐增多,如果心理素质不健全,意志不坚强,知难而退,将不能应对社会和生活的挑战。

同学们,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当怎样应对呢先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一些名人是怎样应对挫折的,我们从中来学习。

1、学生讲故事《司马迁》、奥斯忒洛夫斯基、爱迪生、凡尔纳,再请同学来总结: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崇高的梦想,是战胜一切的困难和挫折的法宝,是成就事业的保证。

2、把学生应对挫折的反应方式举例。

活动:访问——听了以上故事,请同学来谈谈感想,(注意筛选班里遇到困难挫折知难而退、情绪低落久久不能回到学习状态的学生)其中穿插某学生的成功对待挫折的经验。

小结:活动中提到用名人名言的激励方式让自我成功应对挫折,还能够用很多对待挫折可行易行的方法,挫折并不可怕!

活动:诗朗诵,讨论诗中涵义。

精神家园若显荒凉就该请雨露阳光耕去荒芜耘出期望昨日是雾,

今日是船明天是岸应让今日的船冲出昨日的雾驶向明天的岸。

问题:到底怎样“冲出昨日的雾驶向明天的岸”

举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在利用群体的力量,群策群力想一些可行的办法。

互赠格言活动,彼此共勉。

活动:小组诗朗诵《在春光里播种期望》。

放下沉甸甸的种子,不时把你精心浇灌。驱散几多的困惑,收获几多的欢乐。栽下壮实的乔木树,常把你倍加呵护。畅想着繁花缀枝,放飞欢腾的云雀。一粒珍珠落到了花蕊,别了飞向天堂的梦想。五月的泥土浸润着花香,珍珠飞洒出甜蜜的歌。春风拂面沐浴情,手擎两片浓浓的晾荫。放眼缤纷桃李,满园一片祥和。

欣赏歌曲《梦想》。

反馈:

1、假如你再次遇到挫折,你会以怎样的态度、心境去应对。

2、如果你制定了不切合实际的目标,结果会怎样呢。

3、如果你每一天都很勤奋,但成绩似乎不怎样如意,你该怎样办呢。

4、如果教师和同学误解了你,你该怎样办呢。

当我们遇到某次考试失败,班干部落选,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受到家长的批评,朋友之间的误会,意外刺激等挫折时候,应辨证思考问题,变挫折为动力,敢于摔交的孩子会先走路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就必须能“驶向明天的岸!”

活动在《红日》嘹亮、激昂的歌声中结束。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九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其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形成一定的身心自我调控能力,能适应身心的变化。

1、通过讲解或阅读,使学生认识情绪的内涵与类型,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认识青春期情绪发展中的特殊现象。

2、通过自我情绪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掌握情绪健康标准,使其学会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培养积极情绪,改变消极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课型及授课方式:

讲授课、讲授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讲读(教师讲解,学生阅读)。

1、明确什么是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与人或事打交道时,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如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对客观物所形成的一种态度上的体验,这种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

2、情绪在交际中的作用。

(1)情绪与认识的关系;情绪由认识而产生,它比认识更具体,更真切,更强烈。

(2)情绪在现实交往中的巨大作用。

(3)情绪能让人互相了解,彼此其鸣,传递交际的信息,是人建立相互关系的纽带。

3、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

(1)孔子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2)宋代名医陈无择的七情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情绪分类法。

(3)今天,按强度和稳定性不同,分为三种形式:心境、热情、激情。

4、情绪的特点及不同类型。

(1)情绪肉格性的特征;

(2)按复杂性,情绪可分为简单情绪和复杂情绪;

(3)按所起作用情绪分为增力性情绪和减力性情绪;

(4)按强度不同可分为强弱两种状态;

(5)按性质不同分为肯定情绪和否定情绪。

5、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没有摆脱两极性,烦躁不安是其情绪的主旋律;

(2)中学生情绪更复杂,一方面,情绪的延续性增加了;另一方面,情绪也带上了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情绪分析。

三、训练:

要想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关键在于掌握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一方面培养积极的情绪,另一方面把消极的情绪引导和调节到积极的方面来。

四、全课小结。

喜、怒、哀、乐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七彩画卷。在生活中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世界同样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情绪无论具有怎样的特点,始终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既可以起到增强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减弱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调节和利用。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学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五、作业。

结合自身情绪的特点,谈一谈不同的情绪在学习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

1、认识、体会、表现人类常见的各种情绪。

2、初步学会调节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1、让孩子从小逐渐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初步的调节,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2、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情绪中认识、体会、表现一些常见的情绪:“喜、乐,怒、哀、惧”。

游戏法,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步骤二、游戏导入,体会情绪。

我们就先来做个游戏吧!——“击鼓传花”。小组进行传花,先把花放在第一组第一个同学处依次向其他同学传,音乐停轮到谁谁就得表演节目。(采访:表演了节目和没表演节目的同学分别感觉如何)。

步骤三、认识情绪。

1、采访:访问此刻的学生的心情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指出这就是情绪。(板书:情绪)。

2、情绪。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老师经过仔细观察,把这些情绪都拍摄下来了,(课件逐一出示各种情绪人的画面,带声音):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烦恼。

他的情绪怎样?(高兴)。

从什么地方看出他很高兴?(板书:表情、动作、声音)。

想象一下,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逐一出示图片,再辨情绪,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情绪?想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3、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情绪吗?(愤怒、紧张、难过、好奇、兴高采烈……)。

步骤四、体验、表现情绪。

1、游戏一:摸礼物。

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盒子。有几件礼物送给大家,要你自己用手伸进盒子里去取。(两个盒子,分别请两位同学上去取)。

(盒子一:小鸭盒子二:空的)。

体验情绪:你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礼物吗?——“好奇”的情绪,着急的情绪。

手伸进盒子之前——“紧张”的情绪,期待的情绪。

手触摸到礼物时——“疑惑、紧张或害怕”的情绪,兴奋的情绪。

拿出礼物时——“高兴或害怕”的情绪。

边进行教师边采访,此时的情绪怎样?他们在取礼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各种情绪。

步骤五、情景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提示内容,排演心理情景剧。

课件出示提示内容:

当遇到以下情况时,你会有怎样的情绪?会怎么做?

(1)当你的妈妈来学校看你的时候。

(2)当你想去同学家玩,妈妈却没有同意的时候。

(3)当你考试拿到好的成绩的时候。

(4)当你考试考砸了,父母批评你的时候。

(5)当你在付钱的时候,发现自己没带钱的时候。

操练五分钟左右时间,让二至三组同学上台表演,表演完后,老师对同学们进一步引导,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快乐的情绪,抛弃不好的情绪。

步骤六:引导。

情绪原来有许许多多,那么,哪一种情绪你希望经常拥有它呢?(快乐、高兴等)我们也来谈一谈快乐的事吧!

步骤七、小结:

是啊!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就是看你如何去面对,如何让自己保持快乐的情绪。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只垃圾桶,知道是用来干嘛的吗?老师希望同学们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扔到垃圾桶里,把好情绪留在心中。最后,我们齐唱一首歌曲:《我们都是快乐的人》。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一

经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

调查问卷、课件制作

讨论法,说说、议议。

一.课前填写调查问卷

发一纸条,调查学生与自我父母的关系,不需写名字,请真实填写。

a亲密b比较紧张c疏远和一般

填完立刻收齐,统计。

二.根据课前统计情景,

导入:是谁,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是谁,呵护我们、保护我们、照顾我们是我们的父母!可是,此刻你是否觉得父母和你们的距离已经慢慢地拉大。你和父母是否已经没有了亲密感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三.出示一些图片

1.不顾父母劝阻,长时间上网,荒废功课;

2.放学迟迟不愿回家,贪玩。

3.经常“煲电话粥”

如果你有以上情景,父母会如何惩罚自我请同学们讲讲并说说被惩罚后的感受。

被父母惩罚,责骂,或者打,你会觉得父母很不近人情。那让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看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二

摘要:自从教育产生之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将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对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很多的探讨在尝试以一种文化的角度分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中将科学教育分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等层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能否有效联合,也是当前需要充分认识的,需要利用一种同化或者是顺应的眼光来理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两者之间的联合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教育或者是人文教育,而是在分裂之后重新组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教育。

人文教育注重的是传授人文知识,加强人文建设,注重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内化成学生基本的品质,使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正确的价值准则和鲜明的个性等,是对人内在精神和品质的教育。科学教育是对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科学精神,能够利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一切问题,突出科学素质,注重科学素质中的科学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三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推进,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相融合已得到社会的认同,美术教育不再仅仅作为一种专业技能教育,更是文化教育,通过美术学习,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将根据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教育;美术教育;教育观念。

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现今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很多学生学到了专业的技能却不懂生活的意义,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应注重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融合,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培养兴趣特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什么是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对其内涵的定义依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教育思想。首先,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教育即将教育真正的回归到最基本也是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人”的教育上。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的今天,人本身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因此出现了很多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专业“人才”。人文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人性的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精神。通过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使人关注内在的升华和感悟,明是非,辨善恶,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

2.1教学观念落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观念总体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校方、教师和家长对美术学科的重视不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美术课程一直被视为“副科”而被忽视,即使是有天赋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学生表现出对美术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反而被要求将精力用于数学、语文、外语等主要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阶段,是学生汲取美术基础知识,健全审美观念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纪越来越高,接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去培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2教师整体水平有限:初中美术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大多数教师缺乏人文教育观念,忽视对学生的文化渗透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课堂讲解,缺乏跟学生的互动,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欣赏能力有限,往往不能理解教材的内容,加大了学习难度,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单一,如在临摹练习中,练习对象反反复复缺乏新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专业素养有限,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3忽视对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初中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一方面由于学校和教师的错误引导和升学的压力,从思想上缺乏对美术的重视,对美术教学存在很大误解,不愿意浪费时间学习,即使教师布置了作业,也没有积极地主动完成,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上也存在缺陷,学生对欣赏的作品、作者和作品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不能理解这些深奥的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甚至放弃学习和思考。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四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1][2][3][4][5]。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五

摘要:本义阐述初中生物学骨干教师培训的经验体会和基本教学模式,并依据现行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实际,提出了对今后展开这项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生物学;初中;课材改革。

我们已经举办了三届初中生物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训班,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为在我们潍坊市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结合举办继续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训班和到中学调查的实践,并依据生物专业特点和教学特点,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六

作者:吕型伟。

“三个面向”的提出已整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各类教育无论是发展的速度或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少有的。按目前的发展态势,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教育将同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一样,将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现代化,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教育科学化,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人类将进入一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从当前的'情况看,人类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德育问题。

过去的20世纪是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骄人业绩而载入史册,同时又是以人类道德的极严重滑坡而令人汗颜,直至目前这一趋势并未得到制止。

道德的基础是人文精神,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逐渐摆脱了动物的兽性,进入文明时代。但是正如马克思说的,人类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这是人类的悲哀。20世纪大小战争不断,非正常死亡人数达2亿以上,被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称之为“大死亡的世纪”,加上其他物种的被消灭,生态的严重破坏等等都可以从道德上找到说明。这种状况至今并未得到改善。

正当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前途时,人类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遗址正在遭受炮火的无情摧毁。美国学者克莱默在其著作《历史始于苏美尔》中列举了人类的文明史有27例第一发源于此。伊拉克不仅是以石油富甲天下,还有文化遗址,可以说每一寸土地下面都可以发现古代文明的见证,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一旦破坏就永远无法挽回。据西方媒体报道,已有17万件文物从博物馆中被盗走,这是整个人类的损失。大家都会记得当阿富汗的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与惋惜,而今天在伊拉克战争中破坏的何止一个巴米扬大佛!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未来教育时,不能仅仅考虑科学的如何发展,网络技术的如何普及,物质文明将如何繁荣,特别是精神科学的发展,人类的无限的潜能与指挥将如何被开发等等充满灿烂光辉的美好前景,还得认真考虑一下人类道德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21世纪的主人今天已在开始陆续踏进校门,坐在课桌旁,在接受我们的教育。

[1][2][3]。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七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结束时,学生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

(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

(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八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应有内容,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然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和分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科学教育中属于人文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的遮蔽和遗忘。因而,艺术教育的复兴和回归促使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和融合,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十九

从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初中美术学科的存在价值,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心理特点,初中美术学科的课时设置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诸方面,对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探讨,提出不同于现行《教学大纲》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认为对初中美术教育应作全面实际的了解,对初中美术教育目的应作科学准确的定位,并设想了一些根据教育目的的调整而改变的方法。

教育目的,或曰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问题,是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目的一旦确定,必将制约、影响着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操作。本文论述的是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论述该目的之前,让我们对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受众进行一番了解。

美术教育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如以年龄分段,有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大学美术教育,直至老年美术教育等等;如以教育场所的不同来区别,则可分为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等等。应该承认,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场所的美术教育目的的定是各不相同。本文涉及的美术教育的受众是: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的全体学生,年龄在十二岁至十五岁之间,学习形式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

初中美术教育要达到怎么样的目的,九二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是如此表述的:“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育学》又作了如此诠释:美术教育的目的分为一般目的和具体目的,一般目的中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具体目的则包括:提高学生美术“双基”水平,提高学生美术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原因如下:

应该看到,初中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这从近年来国家对有关美术教育的师资培训、设施添置的投入不断加大可得到印证,这也令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感到些许的欣慰。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学生竭尽全力学习的内容。可以断定,此种状况在相当的时间里不会改变。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作“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在这些人眼内,所谓美术教育的价值、功用,仅仅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甚至连这样的程度都尚未达到。当然,也有极少数初中学校的极少数班把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直指升学,其教学目的与正常意义上的初中美术教育目的不可同日而语,此应另当别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就在学校美术教育遭遇冷落的同时,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却是日甚一日,这种追求已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冷热相对,形成强烈反差,而初中美术教育就在这样的无奈和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存。

面对尴尬境况,要实施、完成《大纲》中提出的如此众多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很难与实际情况合拍。与其泛泛而谈地广提目的,不如实实在在地明确主要方向,增强教与学的可操作性。

现行的教育模式,在西方已延续了数百年,在我国亦有百年以上历史,其间,各门学科的设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都能体现三学科独特的存在价值。那么,美术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在哪里?这是决定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问题。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美术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并可锻炼、培养种种非智力因素。这些人通常会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为例,说他既是艺术大师,又在物理、医学方面有所建树;并还会把爱因斯坦擅拉小提琴作为佐证。殊不知,此说已步入误区,其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美术学科的特点,用各门学科的共性来取代美术学科的个性。试问,现代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哪一门学科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哪一门学科不需要具备非智力因素。

相信每一位从事初中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如此经验;绝大多数主课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其美术学习成绩也不错;反之,一些美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大家还都知道,各级各类美术院校及美术专业每年在招收学生时,其文化考试分数线之低,总能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局面的形成已非一年半载,以至于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某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报考理想学校无望,便在临考之前求助于美术教师,看能否帮忙突击辅导一下,且到美术门类的学校试试,觉得那里是可以投机一把地方。

以上种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说明:美术学科对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并没有什么超乎寻常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美术学科的主要价值所在。

据说,在美术专业入学文化考试的分数线问题上曾有过争论,结果大概不了了之。不管怎么说,为了开发大脑的左半球,却导致大脑右半球的萎缩,总是令人遗憾的事。

自有美术教育以来,中外学者在研究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转变。研究表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由于心理发育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会进入一个被称之为“高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不断产生抑制情绪,进而丧失了动手作画的兴趣。这时候,学生对美术作业取的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很少有积极的参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作业,更有极个别学生出现抵触、厌恶的情绪。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这等情况,不少教师经过努力,想改变或者改善这样的局面,但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规律之所以叫规律,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一定要初中学生完成相当数量的美术作业,特别是绘画作业,非但不能达到目的,相反,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彼此的痛苦,得不偿失。顺应规律,才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个初中阶段从六年级至九年级,四年共有一百四十四节课时可用于美术科目的学习。对应《大纲》规定的各种目的,极其有限的课时愈显微不足道。面对众多教育目的,其他姑且不论,仅“双基”教学而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何为基础知识?何为基本技能?“双基”要达到何种程度?《大纲》没有明确界定。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教材中,都包括有绘画、工艺设计与雕塑三大板块,具体区分,各板块又都包含了大量内容。就以基本技能而言,视觉艺术的不同种类何止数十种。倘若有位精通各种技法的教师,光是将这些技能讲解,演示一遍,一百多课时不知够用否?更惶论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某一种技能了。美术课上,比比皆是的状况往往是学生将教材工具铺陈开来,还没动手涂抹几下,下课铃声已响,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的连贯性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这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曾几何时,家长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类美术学习班,潜意识中或许还希望孩子能出息成美术专门人才。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专职画家。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要求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社会成员。哪怕他们画不好一根线条,涂不好一块颜色。

在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审美的要素,可以这样讲,感受美,鉴赏美,审视美的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教育目的的调整当会增强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应向欣赏部分倾斜,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美的规律的基础知识、在八年级、九年级,可以完整地学习史外美术史,结合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必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前的美术评价,过多地看重学生的技能,其实应该淡化技能方面的要求。教育以审美为目的,令美术成绩的评定也有了一个抓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绘画作业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依据,考核可以更多地以试卷形式进行。

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确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美术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对这些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美术兴趣小组实施,或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进行。

历史进入崭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亦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是初中美术教育发挥其价值的基本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耐得住寂寞,”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努力工作,积极探索,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初中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篇二十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1959年,英国著名学者c。p。斯诺在剑桥大学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并且还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一现象被称为“斯诺命题”。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必然会妨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

科学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与财富的总和,大致可划分为物质、规范、精神三个基本层次。物质文化是指科学文化的物质,主要是科学能够被人类所利用其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科学的规范文化是科学文化的服务中介,包括科学的伦理规范、科学的法律规范和科学的政治、组织规范。科学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人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它关注对象是“人”,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强烈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征。人文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侧重于人类生存意义、方式与价值的关怀与维护;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是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及体现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理性、精神境界的价值观念体系。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研究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实质是真与善的交融。李政道博士曾深刻指出二者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和普遍性。科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但是科学文化本身并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造福于人类和社会,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能造福于人类和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文文化是科学文化的导向,科学文化是人文文化的基础,两种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融合性。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依据及时代意义。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的脚步不断前进,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相互交织,彼此促进。我们既可以找到两种文化融合的依据,也可以看到其时代意义。

(一)两种文化融合的依据。

首先,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都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离开了联系便没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是二者存在联系最有力的理论依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产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全球化大的时代背景下,推动的不仅仅是国内外的合作与共进,对于国内社会来说,更是各个领域和各种文化的交融互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都不可孤立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其次,在历史层面,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曾实现了黄金般的联姻。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被神学禁锢的思想,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既为科学也为人文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许多科学、文学巨匠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爱因斯坦曾说过:“马赫曾经以其历史的、批判的著作,对我们这一代自然科学家起过巨大的影响”正是在马赫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他创立了相对论。牛顿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著名画家达?芬奇,同时也是一位以医学和生物学著称的科学家。这些例子证明当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之深。

再次,在现实层面,越来越需要各种力量链接交错发挥合力来更好的推动整个人类和谐发展,就两种文化而言,它们是彼此需要和相互渗透的。第一,两种文化彼此需要。人文文化需要科学文化,为了克服传统思维的随意性、模糊性,必须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人文文化中,以增加人文知识的确实性和实在感。同时,科学文化也需要人文文化。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科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文关怀,科学要被赋予道德力量才能保证科学的善。现代社会的发展,遭遇了一系列综合性问题如生态、环境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迫切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密切结合,相互协作,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第二,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科学文化向人文文化的渗透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文化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人文文化向科学文化的渗透表现为: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越来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类的利弊功过,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克隆技术的发展无疑是科技的又一次强劲的飞跃,与此同时也会引发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在现代医学中,不仅从生理上分析人体的病状,而且从心理上寻找病因,在治疗手段上综合运用科学手段和人文手段。

(二)两种文化融合的时代意义。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看,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了某种和谐统一。对世界的认识及其成就,不仅从科学出发,判别其对错,更要看其能否符合人的“需要”使得现在社会发展曰益走向“真理论”与“价值论”的有机统一,这是两种文化融合在理论上最为深刻的意义。从实践上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随着“全球问题”的出现,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表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发展,不仅要依赖物质基础还要注意发展过程中人文价值追求。因此,两种文化的融合可以使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同时,热切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问题,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对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传承人文文化,营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社会向富裕、文明、科学、民主的方向发展。

三、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的措施。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要手段。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道路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科学的负面影响也层出不穷,使人类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关怀,同样人文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彼此间存在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的互补及其相互整合显得更加必要。所以,如何促使两种文化融合,对于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两种文化的互补作用,以及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更新观念,认清两种文化的交融点。

要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首先就应该从更新观念入手,努力改变人们或者只重视科学文化,或者只重视人文文化的偏激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使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进一步沟通。试想,如果作为科学文化主体的自然科学家和作为人文文化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都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和交流,从何谈起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研究两种文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两种文化的融合起着前导性作用,只有通过加强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倡自然科学家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家应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打好基础,共同促进两种文化的进_步融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两者融合的契合点。

科学文化的弘扬恢复了理性,人文文化的倡导树立了人的尊严,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要形成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科学文化,并以人文文化来引导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就在于两者都是富含人性的。显而易见,人文文化因其关注人、重视人的价值而被认为富含人性。科学文化作为一种一种人的活动,终究是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服务的。如此,我们也能清晰地体察到科学技术的人性因素及其价值意蕴。进一步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不仅在于两者都富含人性,也在于它们对人性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贡献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对人性的理解上都有各自的贡献,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两者统一和融合的目的就在于达成人性的完满实现。

总体而言,人类生存和发展要面临和处理两层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需要人文文化的导引,后者需要科学文化的支撑。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同推动下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把坚持以人为本当作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正是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建设人文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也是建设科学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良好的公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意义。当然,提高公民素质最重要的就是从教育抓起,尤其是学校教育,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努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让现代科学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融化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之中;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国推进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课题。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关键在于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兼顾学习。科学教人如何做事,人文教人如何做人,这样才使得学校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德才兼备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8405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