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18:39:03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11篇)
时间:2022-12-31 18:39:03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一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三、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并用之于课堂。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了知识,又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在运用中相关能力不断提高,所做课件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二5个班的教学工作,我想我确实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压力、充实和愉快,也更加体会到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高要求,我会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绩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恪尽职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二

这一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内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既有许多深奥难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许多看起来繁杂冗长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又需要花气力去记忆。因此,许多学生在刚开始的复习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纷乱,甚至有点无章可循,无从下手,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复习效果并不理想。

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这门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种地理事象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为了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并在完成这些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备好课是基础

(1)在高一的时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初高中教材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认真钻研教材,对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初高中知识的逻辑关系,能运用自如。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上的资料。尤其注意收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料。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学习“湿地”之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资料;上“板块运动”前提前让学生复习初中课本,让学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关位置关系。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比如:在复习经线纬线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以板图为主,以教具——经纬仪为辅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并相互纠错。

2.上好课是关键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尽量使课堂语言简洁明,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如果发现部分同学疲惫了,宁可歇一歇,讲个笑话,或者跟某个学生开个玩笑,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复习第一部分时,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类型的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我经常运用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做好课后辅导

现在的高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偶尔进行小测试,并认真批改、讲评试卷。

4.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勤做多做高考题

在这次做题能力大赛中,我的得分比较低,感觉比较惭愧。其实考题并不难,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发现好多题里面的世界地理知识没有记住。以后除了加强做高考题外,还要多看世界地图,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帮助自己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6.培养兴趣爱好

随时阅读最新新闻,尤其是有关地理课堂方面的内容,并用自己所教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本校文科班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我将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

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三

伴随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行。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科,逐步走出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优生虽然比较积极,上课气氛活跃,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选择最为适合学生的教法,弱化知识点的强硬输灌,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因材施教,“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考虑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非常好。通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应该值得关注的。可见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还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帮助自己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由一名“经验型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一名让自己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的好教师。

四、注重专业素养,是上好历史课的支撑点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四

刚开始给学生上音乐课,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特别对作品的一些“要害之处”——曲式结构、反复记号等进行详之又详的讲解,有时还极其负责的列出了几道题目考核大家,可学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学生昏昏欲睡……

我们在大学时期的音乐课都是这样上的:老师在把和作品相关的知识介绍完之后,会对一些“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这种讲解法确实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在我们脑海中已形成定式,音乐课理应这样上,但看着学生对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如此不感兴趣,不由不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能如此简单地套用吗?第一,培养方向不同:音乐院校是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高中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基础不同:音乐院校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高中生们几乎没接触过专业音乐知识。认清这些就不难发现,把高中音乐课上成音乐院校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祸首!难以想象,当学生们面对着一堆从来没见过音乐专业符号、术语的时候该是多么的痛苦!又怎么会有兴趣听课呢?长此以往,高中音乐课恐怕要失去其价值了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高中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要想采用“人文式”教学,“学科综合”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只有把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文式”。两者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具体做法;

一、 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到“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中《祝酒歌》时,我讲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文革”结束时,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无以言表,于是晓光、施光南这两个不会喝酒的人一夜之间用激情创作了至今还脍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这段学生已学过的历史,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乐的时代风格。再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听《黄河怨》《河边对口唱》等作品,学生内心所受到触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普通说教能比拟的。

欣赏“中国民歌”时,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讲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到处都是杨柳垂岸,小桥流水,连人都长的小巧玲珑,使得音乐风格也委婉秀丽;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土地,气候寒冷,人长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学生听了之后,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游时的见闻,都认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 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这种做法很新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高,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 ,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三、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

“人文式”教学使我们的课更生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使音乐课真正达到了“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音乐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中音乐课的“人文式”教学必将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五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牢牢吸引住学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一定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机地联系课文的相关知识,得心应手地穿插背诵有关的诗词、警句、启发学生课后去多读书,或有意识地联系学生过去背诵的篇目、启发生学生去记忆巩固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被教师广闻博记的学识所“粘住”就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了。

二、体验成功,实施激励评价,激活课堂。

每个学生在思维、记忆、分析、理解、创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无论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期待赞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教师的赞扬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即使学生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缓的语气,如“没关系”、“再想想怎样说更好”等句子加以鼓励、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万不可伤及学生稚嫩的心灵。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引进竞争机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方法,在学生表现出色时,及时地给予奖励,一堂课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评比。如此,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紧张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而且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再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正如爱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要想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教师就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风格,采用多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更生动形象,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从而爱上语文课。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六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七

一、主要教学内容:

1、认真备课,检验使用完善美术备课摸板。

2、备课研讨教学绘画基本技能技法的教法学法,提高教学设计能里。教学绘画基本技能技法的实践练习,绘画造型能力的提高。

3、深入理解学习认识美术的基本要素及绘画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形式和审美价值,了解绘画艺术重要流派的风格及表现手法。

二、开展教学思路:

在原先素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不掌握造型基础规律,深入感受认识形体的明暗、虚实、体积、空间。在和色彩教学上进一步理解冷暖以及空间等表现规律,通过绘画实践活动,以美术的基本要素的学习入手,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深层的推进。其中,形与色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学习与训练,初步展现视觉造型语言的魅力;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在较多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和感觉绘画艺术的乐趣,学习和运用比例、明暗、透视和色彩等知识,选择具象或抽象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

三、预计采用的教学措施:

1、努力引导学生从临摹入手,多从优秀的习作中借鉴学习优点,多练多动手,勤于学习。

2、了解绘画与生活、自然和人类发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写生中并通过写生增强对规律的认识与传承。绘画艺术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不但能够表达所看到的自然,更能表达自我情感和自身独特的体验和文化层面的思考。

3、掌握基本的绘画要素后尝试进行较为深入的绘画实践。

20xx年教学进度表

周次、起讫日期、教学内容:

1 2.13---2.19 预备工作

2 2.6---2.12 预备工作

3 2.13---2.19 什么是美术作品

4 2.20---2.26 图象与眼睛

5 3.6---3.12 我们怎样运用我们的眼睛

6 3. 13---3.19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7 3.20---3.26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8 3.27---4.2 托物寄情

9 4.3---4.9 走进历史

10 4.10—4.16 战争与和平

11 4.17---4.23 时代的脉搏

12 4.24---4.30 不同的歌声

13 5.1---5.7 五一放假

14 5.8--5.14 各异的风土人情

15 5.15---5.21 通俗的浪潮

16 5.22---5.28 变化的自然万象

17 5.29---6.4 地域的永恒魅力

18 6.5--6.11 异域的憧憬

19 6.12—6.18 走进博物馆

20 6.19—6.25 学期考核成绩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八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在丘广辉主持人的领导下,教研组秉承“立足教研,服务教研”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对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 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 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20xx年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曝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有关的理论观点,同样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关例子也可随手拈得,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改革,我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 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 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 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 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 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 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而学校所创立的丘广辉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我们青年教师多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专题讲座、通过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更深的反思,从而不断探索,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九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第一范文网编辑整理。

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三、“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十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十一

刚开始给学生上音乐课,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特别对作品的一些“要害之处”——曲式结构、反复记号等进行详之又详的讲解,有时还极其负责的列出了几道题目考核大家,可学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学生昏昏欲睡……

我们在大学时期的音乐课都是这样上的:老师在把和作品相关的知识介绍完之后,会对一些“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这种讲解法确实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在我们脑海中已形成定式,音乐课理应这样上,但看着学生对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如此不感兴趣,不由不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能如此简单地套用吗?第一,培养方向不同:音乐院校是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高中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基础不同:音乐院校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高中生们几乎没接触过专业音乐知识。认清这些就不难发现,把高中音乐课上成音乐院校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祸首!难以想象,当学生们面对着一堆从来没见过音乐专业符号、术语的时候该是多么的痛苦!又怎么会有兴趣听课呢?长此以往,高中音乐课恐怕要失去其价值了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高中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要想采用“人文式”教学,“学科综合”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只有把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文式”。两者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具体做法;

一、 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到“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中《祝酒歌》时,我讲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文革”结束时,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无以言表,于是晓光、施光南这两个不会喝酒的人一夜之间用激情创作了至今还脍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这段学生已学过的历史,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乐的时代风格。再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听《黄河怨》《河边对口唱》等作品,学生内心所受到触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普通说教能比拟的。

欣赏“中国民歌”时,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讲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到处都是杨柳垂岸,小桥流水,连人都长的小巧玲珑,使得音乐风格也委婉秀丽;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土地,气候寒冷,人长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学生听了之后,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游时的见闻,都认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 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这种做法很新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高,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 ,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三、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

“人文式”教学使我们的课更生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使音乐课真正达到了“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音乐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中音乐课的“人文式”教学必将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8462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