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持续行动读后感(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1:42:20
最新持续行动读后感(优质20篇)
时间:2023-11-09 21:42:20     小编:BW笔侠

读后感是一个反映读者对一本书阅读体验的文章,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观点。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对所读书籍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经典读后感的分享,希望能为你的读书体验增添些许思考和收获。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一

今天放学,我自己在家没什么事,然后我打开电脑,打开我最喜欢的游戏《荒野行动》。我都是荒野行动的老手了,在我的.眼下,这些人都是瓜皮。首先,我先来个四排的。

要跳伞了,我先跳在了一个工厂。找到了一个房子,跳到房顶之后,我就找到了一把m16还配60发子弹,还有一个2倍镜,就在这时,我的对友倒了,我心里想,是去救,还是不救哪?哎!还是不救吧,谁让你不小心的。不知不觉就剩下6个人了,哎呀!有枪声,哟,还是“5个枪声,这次吃鸡喽,他们打的还剩一人的时候,我用一把冲锋枪把他变成了盒子,吃鸡了哈尴尬。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二

向大家汇报一下今天的菜谱:开洋冬瓜、洋葱炒长鱼、小葱蒸鸡蛋、白米饭和萝卜丝豆腐汤。你觉得我们的伙食怎么样呢?就在今天,发生了一件天大无比的事情。

在第一位同学准备倒剩饭菜时,陈老师突然发号施令:“今天光盘!”顿时,大家都呆住了那么十秒钟,不过,十秒之后的反应就大不相同了。熊晖和刘航宇齐声报告已光盘;王鹏程将准备倒掉的四合一饭菜一口吃了下去;李昊则加快动作,埋头猛吃;沈佳妮就有点犯难了……我呢,别的不怕,就怕开洋冬瓜。我以前吃开洋冬瓜可吐过的呀!我跟陈老师说了我的难处,没想到老师把我的冬瓜都给吃了。这下我心里没负担了,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一会儿用鸡蛋拌饭,一会儿配洋葱长鱼饭,一会儿汤泡饭。至于洋葱炒长鱼里的青辣椒,我将它们和豆腐和在一起“歼灭”了,那味道,真是苦不堪言呀!终于,所有的饭菜都被我消灭了。再看看沈佳妮那边,熊晖等人正一人一口帮沈佳妮吃冬瓜呢!

大家都吃完后,陈老师还给我们拍了照片。我也在想:收拾的阿姨看到我们没有半点剩饭菜的盘子一定非常开心。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三

今天要讲的这本书是scalers老师的《持续行动》,思来想去,还是最喜欢这本书。

成长会的小伙伴们喜欢称scalers为s老师,s老师是持续行动者,《刻意学习》作者,个人认知专家,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通过1000天持续行动,s老师在it工作之外学习口译并建立了“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社群训练体系,坚持写作输出,曾获“当当2017年度影响力新锐作家”、“2018年当当第五届影响力作家”等奖项。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s老师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所以,本次读后感就选择了《持续行动》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总有意外让行动无法持续。我们可能在某一时刻受到激励,觉得一定要怎么样,比如一定要学好英语,一定要瘦20斤,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鸡血往往不会超过三天。每天总会出现突发情况,计划总是被打乱,“今天早上太冷了,还是明天再早起学英语吧”“这袋零食太好吃了,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嘛……”于是,就这样我们逐渐忘记了要学的英语和要减的肥,等到下一次再因为英语不好,身材不好而受到打击,于是再次下决心,打鸡血……结果陷入了死循环。或者,也有的人用一天时间补完五天欠下的债,一旦“求完成”心切,人们在做事时必然心浮气躁,不愿意耐着性子一点点来,于是就偷偷放水,还欺骗性地告诉自己都完成了。可是,我们放过的水,终究是要还回来的。就比如,我们在练口译时,没有经过一遍遍录音,一遍遍完善的过程,就想着一两遍象征性地做完作业,获得一种成就感,但实际并没有什么卵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可以快速获得成就感而去做一件事,甚至很多事情长时间内都不会看到任何反馈。

2.从真实的世界,长出自己的想法。持续行动的难度非常大,但我们对难度的认知应该来自内心深处,而非来自外界的说教和跟风附和,也不是来自“一看就懂”。很多来自外界的“灌输”,就连众所周知的道理,也不是所有人都真的“懂”,比如我们都听过的“时间就是金钱”“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一看就感觉是鸡汤的东西,由于重复的次数多了,因而被印在了我们的脑子里,但是这并没有真正成为我们认知体系的一部分。之前我也曾一度困惑,别人写过的主题,我还要不要写了,现在我已经有了答案,肯定要!别人写的是对他们过去认知的总结,读者阅读了这些文字,也不会立马变成自己的,而是得经过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思考、积累,才能获得真正“认识”,从而成为自己的“第一反应”(学习归根结底就是改变我们的第一反应),才能让我们即使面对突发情况,也能见招拆招,灵活应对。

3.先从每天锁定一小时开始。我们开始持续行动的时,总会感觉时间怎么也不够用,开始设定的目标太多,每天都在紧张的赶任务中度过。不过,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很快就会适应这种生活方式。我的方式是每天列计划,边行动边调整,时间长了,我们就明白我们做事的节奏了,就不会胡乱给自己加任务,也就不会焦虑了,毕竟焦虑也是可以习惯的。书中讲到,如果我们想持续做一件事,先不要有太多宏大的设想,因为我们的判断很可能不准。先从每天锁定一小时开始比较靠谱,没有任何人打扰,即使再忙的人,每天也是能腾出一小时做事情的。我们要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玩电子产品的好习惯,投入其中,从而占有原有坏习惯的时间。每天锁定一小时,持续做一件事(这件事的选择尤其重要,目前我选择的是每天写计划和总结,每周做复盘。以前我选择的是每天练口译或者读书或者运动,但是发现还是太多了,都想做结果都没能持续做下去,只有复盘可以雷打不动,每天睡前或者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写计划,就算只有寥寥几句,日积月累也能帮助自己形成良好习惯吧),一段时间后,无须任何人教,我们自然会有新的想法产生。等到可以持续稳定做好第一件事了,我们就有信心继续添加第二件、第三件,比如持续练口译笔译,持续运动……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获得持续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4.死守底线不放松,抓住机会多升级。基于底线思维,给自己设定底线任务,可以破解大多数行动难题。读书读不下去,那每天读一页总是可以实现的;英语学不下去,那每天把一句话模仿得和原声一模一样是可以做到的;减肥坚持不下去,那每天少吃一个包子(碳水一类的),多走一步路还是可以实现的……当我们明确了底线,也就没有太大压力了,即使出现突发情况,我们知道把底线完成就好了。

5.每日记录再加一个每周复盘,完美至极。目前,我基本上能做到的是每日记录,每天在“持续行动”6人组的小群里发任务以及当日总结(虽然每天发的只有我一个,但只要有人在,就是无形中的督促),坚持了多半年,总体来说比较稳定,但缺乏的是每周复盘。人是情绪化动物,如果没有记录复盘,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在什么时间受了什么刺激以及产生了哪些不利于行动的情绪。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能力可以通过持续写作得到,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天在行动的同时,把这些细节与感受写下来,再加上定期的分析复盘。另外,还要补充一点的是,我们在写的时候,不要有太多情绪的流露,这不是吐槽大会,而是通过客观分析,找到解决策略才是我们的目的。

6.刻意搞懂一篇,等于拿下数篇。我们一上来不要求快,不要求完成了多少的量,而要在质和底层逻辑上下功夫。s老师书中提到,他在准备上海高口时,为了攻克笔试的阅读题,曾在自习室花了一整天时间,把一套真题的4篇阅读文章从头到尾彻底理了一遍,从生词释义到文章结构,从作者观点到题目设计,在重点攻克这4篇阅读文章以后,s老师对这一题型的理解程度有所上升,后来用同样的方法练习了几套真题,阅读准确率已经大幅提高,考试时阅读还拿了满分。把每一处不懂的地方搞懂,一开始这会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种策略可以用在我们正在准备的所有考试中。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的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我还没有亲自实践,所以体会不深,以上是自己曾经的经历或者目前正在做的,因为深有体会,所以摘抄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兴趣的可以自己买一本《持续行动》慢慢体悟。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四

都说妈妈最辛苦,今天,我终于体会到了这一点!星期五,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带一个鸡蛋到学校,不管什么时候,鸡蛋都不能离开自己,要把鸡蛋当成自己来保护,体会一下,妈妈带我们的不容易。

早上,我把鸡蛋轻轻地放进塑料袋里,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它上学了,到了班上,我惊奇地发现有的同学把鸡蛋放到了玩具蛋壳里,还有的人把鸡蛋放进了一层纸里,然后又包了五层的报纸......大家都很用心地在保护自己的鸡蛋,上课了,我用左手拿着鸡蛋,右手看字、看书,这样就又能保护鸡蛋、又能正常上课了,一上午我都在小心地看护着它。

中午回到家,我专门找了一个玩具蛋壳,并在里面垫上了一层软软地纸,可把鸡蛋放进去后,发现鸡蛋会左右晃动,为了怕它碎了,我又在里面上上下下地垫了一圈纸,鸡蛋总算不会乱动了,我也放心了许多,下午到学校后,我得意地向同学们解说着我的护蛋装置,可是一不小心,没拿好,鸡蛋掉到了地了,完了、完了,我把“自己”摔了,这可怎么办呢?等我回过神来,发现我的护蛋装置起到了作用,鸡蛋没有碎,我非常高兴,这一下午,我总是时不时地打开蛋壳,看看“蛋宝宝”怎么样了,有没有受到伤害。

通过这一天的护蛋行动,我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我只保护了鸡蛋一天,就觉得非常地累,可是妈妈每天都在保护着我,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些事,让她有时间可以好好地休息休息。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五

近一月,我院行政科室全体人员观看李践《行动日志》讲座光盘,自己一次也没有遗漏,感受颇深。因为观看这样的讲座光盘,一可以感受授课人的激情演讲,感受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二可以学到很多管理知识;三可以学到很多生活的哲理;四给平淡的思维注入新鲜元素;五反复听可以给人洗脑。

我们不能主宰生命的长短,但可以主宰每天的时间安排,用海绵挤水的方式把时间拉宽,为自己设计好目标管理,也即有计划的规化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美好人生。

制定每天的目标后,方向更明确,但作为我们来讲,做这样的设计不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如对医保部来讲,把需要与各科室和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沟通和解决的问题非常简洁的记录在记事本上,能当天完成的不拖延到明天,需要各窗口人员解决的问题,逐项安排完成,并有完成反馈。

完成一件注明一件,需要时间来完成的事情,要注明时间并反复翻阅,以提醒自己及时完成,在本职工作完成后空余时间,用看专业书来填充,实际现在自己也是这样在做;心态管理也很重要,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与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多了些许工作激情和心境的平和,少了浮躁、阴暗的心理,无论对工作、人际关系、生活都充满了阳光气息,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采取逆向逻辑思维来考虑此件事情;在8小时以外的时间里多参加一些有益身体的锻炼项目,把身体锻炼好,也是为保证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

博览群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各方面知识都很丰富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善待和关心身边的每位同事、亲人、和朋友,对任何人不要充满敌意,使大家处在一种和谐、友善的氛围中学习、工作、生活。

成功始于心动,终于行动!把最普通的每件事情做好就是事业的成功!

----------------------。

观看了李践的《行动日志――目标管理》,获益匪浅。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往往是有了工作才制定目标,听了李践的行动日志,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作为单位及个人应设定既定规划和目标,使每天的行动思路清晰,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的规化单位和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美好人生,即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作为员工的我们应为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实现目标管理?首先生命规划,要事第一,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每天把需要做的工作做一简单记录,逐项完成,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将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每日学习,每日进步,每日反省,每日改进;当然作为我们平民百姓,也不一定像企业老总那样每天事务拍得很满,所以规划好的事情尽量亲历亲为,把责任明确,划清关系,使我们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同单位总目标联系起来,激发我们关心单位目标的热情。

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来,提高单位工作成果。

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意志和愿望,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实行自我控制,改变了由上而下摊派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求每个员工在一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工作成果。目标管理不以行动表现为满足,而以实际成果为目的。工作成果对目标管理来说,既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根据,又是奖评和人事考核的主要依据。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六

中秋佳节,大家忙着团圆,我终于把持续行动读完了。

写这篇读后感,我不想按照以往的套路把书中的金句一条条罗列下来,然后加上个人感悟,这样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轻轻松松就完成了,以前我也是这么干的,觉得自己罗列下来就好像掌握了所有的精华,但是后来才发现,那些金句也只是被奉为金句,它们就像奇珍异宝,静静地躺在宝盒里,一动不动,默默地被仰望、被颂扬,甚至成了口头禅,想想我们都听过的“天道酬勤”、“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我们熟悉得再也不熟悉的道理,你就会明白了。在我看来,《持续行动》更像一本行动手册,它需要经常带在手边,方便随时翻看,在你行动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你遇到的所有困惑与迷茫,书中都给出了解决方案。可以说,持续行动跨越了历史数千年,大到朝代更替,小到个人成长,无一不是时间积累起来的结果。前人只能把自己经过时间积累获得的经验总结给后人,但后人却不知这个过程中到底会发生什么,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挑战。《持续行动》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一点的是,持续行动也是经过时间沉淀才总结出来的,所以也算是前人总结,如果想要品尝持续行动带来的丰硕成果,还是只能靠自己了。

说实话,我看书速度一直都挺慢的,尤其老师的书,我看的更慢,不是因为书上的字不认识,而是觉得,看这本书,只能边行动边感悟。连续两周,但凡出门,必带这本书,目前书已经被我写写画画成了大花脸,已然不见昔日它那崭新的容颜。同时和它搭配的还有带有持续行动logo的包包,这个包包是三周年线下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一眨眼,今年马上要在武汉举行五周年线下了。由于每天背,它已经变得破旧不堪,妈妈看到总对我说,感觉像“要饭的”,不如仍了算了,换个新的也好啊,我说妈,这个包包不管花多少钱都买不来呢,它旧是旧了点,但是结实呀,怎么背都不会坏呢,省点钱还能给您买好吃呢,背着它,心里觉得踏实!

从上次线下拿到书,到今天已经有二十多天了,和第一本刻意学习一样,也是读了大概这么多天才读完,每得到一个新观点总要在实践中验证一下,才感觉理解了大概、知道老师想传达的信息,刚开始读的那几天,每天都感觉很兴奋,尤其当一些观点被我经过行动验证之后,发现原来真的是这样啊,这是种很神奇的体验,它和持续行动的前10天感觉很像,做事情充满了干劲,觉得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但是如果按以往书籍的读法,读过之后,合上书又像没事儿人一样,自己该干嘛干嘛,好一点的做法是写写读后感,先让自己兴奋几天,然后尘封在宝盒里,从此奉为圭臬。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老师想要真正告诉大家的,我想,老师希望看到的是,大家的格局在不断扩大、认知在不断升级,自我的状态更加持续,行动的时间更加持续,从而真正让我们的生活状态发生改变。

我觉得,“持续行动”比“坚持不懈”更接地气,而我一直都很喜欢接地气的人和事,这可能源于我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吧。正如书中想要传递的理念一样,持续行动本身也不是一个能够挑动大众情绪的词语,毕竟“持续”这两个字,就算再有魔法的人也不可能瞬间做到,这就把我们放在了一个相对平等的数量级上,只要我们在各自的领域状态足够稳定、做得足够持久,变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要读懂这本书,我们唯有每天在行动中一点点体悟,让它深入我们的骨髓,触及到每一条神经,甚至成为我们一生的信仰,这才不枉作者的一片苦心吧。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七

《持续行动》该书作者scalers,旨在帮助读者找到持续精进、不断提升自我、逆袭人生的核心操作方法。

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焦虑感来源于对现状的无力把控,作者scalers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你需要持续行动,它是改变生活现状、实现逆袭的有效方式。

作者在本书中分4个章节,分别从10天、100天、1000天、10000天四种行动时间跨度探讨每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具体应对方法,帮助读者逃离对生活无法把控的“循环怪圈”,并找到持续精进、不断提升自我、逆袭人生的核心操作方法。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八

为响应青年环境可持续发展行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树立低碳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去解决环境问题,中国计量学院的绿色校园小分队就《宣传材料的使用及绿色处理》为课题,开展了一次切实深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响应学校实践号召后,一位同学发现,下沙高校每学期都会使用大量喷绘布、kt板等广告材料,而事后的绿色处理或二次利用鲜见。同学们常用的.处理方式为随意丢弃或直接搁置,从而导致了校园环境遭到污染,大量资源被浪费。由此,该同学组建了一支以六人为单位的小队,并确定了课题。

待查阅了书籍、网络等现有资料后,该分队于7月15日正式展开行动。当日,他们就校内社团、校会负责人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知,平均一个学生组织一学期投入大约1500元购买广告材料,而仅有约1/10的材料会被二次利用,其余大多被当场丢弃。同时,负责人们都希望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处理渠道,来解决宣传材料投入大、处理难的问题,这使得分队的同学更加坚定了自己课题的立意。

之后几日,该分队采访了江干区几十家广告图文公司,发现仅有约1/5的公司设立回收渠道,而处理方式也只是低价出售给回收站。随即,分队找到下沙周边的多家垃圾回收站点,发现只有两家站点公开回收广告材料,而对处理方式含糊其辞。项目在寻找绿色处理方案上进入了瓶颈。

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该分队与上海一家可再生资源公司取得联系,从其负责人口中得知,原来喷绘布、kt板中含有丰富的pe、pvc等塑料成分,经加工可制成新的塑料产品,这为广告材料的处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项目还在行进中,该分队的目的已从呼吁高校合理利用广告材料转变为搭建一个宣传资源可共享,回收并绿色处理的平台,使“宣传”可持续的概念深入人心。本次实践活动,高沙社区管理中心十分关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用管理中心副主任的话来说:“你们在做的事,是很好的!”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九

范一:

近一月,我院行政科室全体人员观看李践《行动日志》讲座光盘,自己一次也没有遗漏,感受颇深,行动日志读后感。因为观看这样的讲座光盘,一、可以感受授课人的激情演讲,感受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二、可以学到很多管理知识。三、可以学到很多生活的哲理。四、给平淡的思维注入新鲜元素。五、反复听可以给人xinao。

我们不能主宰生命的长短,但可以主宰每天的时间安排,用海绵挤水的方式把时间拉宽,为自己设计好目标管理,也即有计划的规化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美好人生。

制定每天的目标后,方向更明确,但作为我们来讲,做这样的设计不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如对医保部来讲,把需要与各科室和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沟通和解决的问题非常简洁的记录在记事本上,能当天完成的不拖延到明天,需要各窗口人员解决的问题,逐项安排完成,并有完成反馈。

完成一件注明一件,需要时间来完成的事情,要注明时间并反复翻阅,以提醒自己及时完成,在本职工作完成后空余时间,用看专业书来填充,实际现在自己也是这样在做;心态管理也很重要,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与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多了些许工作激情和心境的平和,少了浮躁、阴暗的心理,无论对工作、人际关系、生活都充满了阳光气息,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采取逆向逻辑思维来考虑此件事情;在8小时以外的时间里多参加一些有益身体的锻炼项目,把身体锻炼好,也是为保证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

博览群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各方面知识都很丰富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善待和关心身边的每位同事、亲人、和朋友,对任何人不要充满敌意,使大家处在一种和谐、友善的氛围中学习、工作、生活,读后感《行动日志读后感》。

成功始于心动,终于行动!把最普通的每件事情做好就是事业的成功!

范二: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往往是有了工作才制定目标,听了李践的行动日志,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作为单位及个人应设定既定规划和目标,使每天的行动思路清晰,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的规化单位和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美好人生,即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作为员工的我们应为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实现目标管理?首先生命规划,要事第一,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每天把需要做的工作做一简单记录,逐项完成,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将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每日学习,每日进步,每日反省,每日改进;当然作为我们平民百姓,也不一定像企业老总那样每天事务拍得很满,所以规划好的事情尽量亲历亲为,把责任明确,划清关系,使我们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同单位总目标联系起来,激发我们关心单位目标的热情。

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来,提高单位工作成果。

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意志和愿望,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实行自我控制,改变了由上而下摊派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求每个员工在一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工作成果。目标管理不以行动表现为满足,而以实际成果为目的。工作成果对目标管理来说,既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根据,又是奖评和人事考核的主要依据。

通过听了此讲座,使我们对行动日记有个整体的了解,产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和坚持的心态,但是作为我们对于行动日记也不一定完全照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改进,改进适合我们单位的一整套《行动管理日志》。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

上个星期四,我们开心队和阳光队一起打扫卫生。阳光队的同学这里抹抹,那里擦擦,我觉得他们没有搞干净,但我也要扫地,所以当时我没有管。

阳光队走了,我们的地也扫完了,刘智恩也嚷着要走,我只好先让她走了,我叫彭彧彬和肖俊夫把垃圾倒了,然后我和他们一起吧垃圾桶、撮箕洗得干干净净。他们干完了,我来检查卫生。我发现地上有一些小纸片,立刻把它们捡了起来。最后,我们还自觉地拖了地,把后面黑板被同学擦掉的地方都描了一遍,又把阳光队没擦干净的地方擦了一遍,我们才松了一口气。这时我们感觉刘老师快来检查卫生了,便赶紧跑了,边跑还边喊:“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等我们跑出来,朝教室一望,还好,老师没有来。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学校开展了一个活动,每个人带一个生鸡蛋,装饰好并取好名字,放学时,谁的蛋还没破碎,就代表谁的保护力强。

今天早晨,我把生鸡蛋带到学校,给它取名叫“黄黄”。老师说,我们要做到蛋不离身。升旗仪式的时候,就有三个蛋“阵亡”了,这让我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了。转眼间,平时我们最喜欢的体育课到了,可今天,体育课成为我们最讨厌的课了。因为,它最容易让我们的蛋宝宝摔得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体育老师要大家跳长绳,还要把蛋宝宝放到一边,唉,不是说要做到蛋不离身吗?但是,老师的话也只好服从了。我每跳完一个,都要看一下蛋宝宝有没有碎。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回到教室,看了一下统计表,原来,在体育课上,又有六个蛋宝宝变成“荷包蛋”了。

到了放学,全班只剩三十多个蛋宝宝了。看着我自己的蛋宝宝还“活”着,我心里乐开了花。不过,我的蛋虽然还在,但也是花了很大的心思的,就连照料一个蛋都很难,爸爸妈妈从小把我带到这么大,真不容易呀!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二

看懂懂日志发现,旅游和聚会以后将会更细致化。一种是和熟悉的朋友一起去,既是娱乐,也是加深感情。一种是通过高门槛去认识同样存在的朋友。圈子越来越重要,要么,你淘汰掉你的圈子,要么你被圈子淘汰。不是前进,便是后退。

看到所谓的钻石会员,才发现低成本的除了互联网软件开发,还有老和尚的每句话。有些老和尚不就是因为神话了,被离境了。

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些穷人,把钱存进银行,因为穷,不会用钱,也不舍得花钱。有钱人的手段,负得起债务,赚得起钱。

面子,还是面子。无话可说了。尊严和面子不是一回事。这个,还是需要慢慢理解。

先把自己需要的消化掉。节省时间。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三

但不知从何时起,许多人听到某一类书名有一星半点“教人如何成长”的意味——就会露出鄙夷的神情,语气都带上几分不屑。由于这些书籍的个人色彩较强,又不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便被简单粗暴地贴上成功、励志的标签。

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充斥着鸡汤与无脑的鼓励图书,便在大众的潜意识中埋下一颗种子——凡是个人成长类书籍,都活在鄙视链底端。

我不禁想起scalers的一句调侃:“被分类到励志下,我感到很无辜。你看我像一个励志作家?我明明是个毒舌作者。”

这样的层次高度,让他完全不必在乎这些乱打标签的误解,就直接忽略掉聒杂的噪音了。可那些自身尚且不够强大的创作者,就没那么幸运。我有这样的揣测,也是因为“看励志书籍的人”有同样的苦恼。

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写正式的书评前谈论这许多,不过是希望读者能摒弃潜意识中的偏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读一本好书。虽说它出版尚且不满一个月,未经时间考验,但它的作者,却实实在在是亲身验证了持续行动威力的典范。

一样的道理,既然被贴上励志标签的书籍质量都能天差地别,那读者就全部都是精神焦虑、被割韭菜的料吗?同样是荒唐的。花上几天时间啃完一本名著,大家都认为你思想深刻、层次卓越;可如果是以同样的精力认认真真吸收一本质量高的个人成长书籍,就成了浮躁、肤浅的代名词。

当一个人连读什么书都要受旁人归类非议,这很可怕。如果对自己的判断力还有些信心,我们就有权利选择自己看什么书。我们既然无法保证文学作品全部都是大师巨著,那便不能认为书店励志分类下没有精品,这和“看微信头像就知道你没见过世面”的谬论是相同的道理。

与其泛泛而谈,不如事实说话。我只是s君众多读者中的一粒尘埃,但也想以一篇文章,记录《持续行动》在我眼中的光。

2

不讲方法论,不套用许多看着高大上的名词,直接抛出基本原则反而让我触动最深。在我看来,最能直接应用到生活中的莫过于每天锁定一小时。

“持续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之后,无须任何人教你,你自然会有新的想法产生。”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我们常常会用复杂的方式去解答简单的问题,却用简单粗暴的思维定义真正复杂的问题。该简单时,我们迷信复杂;该思考了,我们却想偷懒。

如何开始持续做一件事,从而提升自己?答案很简单,就是每天腾出不被打扰的一个小时,认认真真去做。很常识也很直白,却很少被执行。

这便是s君的硬核之处了,他绕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花架子,用最有说服力的语言让人直面现实。现实很骨感,摆在眼前我们也假装看不见,这本书便逼着我们盯着现实看,再老老实实开始行动。

“锁定”的这一小时好处很多,用鸡汤式的文字讲便是能每天比别人多出一小时。对于工作繁忙、各种事务缠身的人而言,这一小时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将目光放得广阔,做长远之事的绝佳时机。

而于我这样的中考生,则更显得意义非凡。我目前有两条使用这清晨一小时(深夜也同理)的思路:用于课内学习或投入课外爱好。

前者更适用于备考前夕或课业上不游刃有余的时候,一是整理笔记,二是回顾易错点,三则是刷一刷薄弱科目的题。后者则是上上之选,无论公众号写作还是读书摘抄喝咖啡,保持一点情怀上的惬意,有张有弛。

总的来说,我的这一小时除了头二十分钟必须投入练字外,更多是机动性的,满足间歇发力的需求,为自己挖护城河。

3

s君的思路是,从时间维度入手。我们永远被困在当下,既无法穿越到过去,也不能跳跃至未来。既然如此,就可以想方设法地占到时间的便宜,形成“无法逆转”、无法在短期内被迅速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这给我平素做许多未雨绸缪提供了理论支撑。也许我不知道现在拼尽全力在做的一些事有什么具体作用,每周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推送一篇文的积累到哪一天能涌现,但这终究是我早起步做的事。

任何表面上十分实用、光鲜的技能,都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的。我们无法靠市面上的课程五天看美剧不用字幕,无法通过一本教人如何演讲的书就立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发文也是一样,当别人反应过来这样的事情好处无限多才开始,已经比先做的人晚上一步,时间上的鸿沟无法跨越。

有关竞争力优势的内容再推而广之,又印证了书中其他章节写到的两个内容。这不再是解答我以往的疑问,是已有思想的加强与肯定。

其一,是不要怕走弯路。以往我仅仅只是知道,能做的便多做一些,不要怕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有充足的脑力一切都不是问题——而学习的脑力是需要锻炼的,再不济也是锻炼了学知识的能力,不必畏手畏脚。

书中则做了更直接的解释:“只要方向改变,那原来的最短的路还是会变成新的弯路。而改变必然是会发生的。”

另一则,是不沉湎于过往的辉煌。这更像是一种警醒:既然开始得早,就更没理由给别人超越的机会了。只要有半分松懈,对手就可以借着这样的时机弯道超车,时间的优势会被逐渐抹去,甚至变成自己的劣势。

“荣誉只是对过去的注解,而不是让行动停滞的功劳簿。”

曾经获得的成功,高兴一下就该摆正心态、继续努力。行动得越多,就越有这样的感受——时刻提醒自己,总有满怀野心的人在追赶。同时,自己也做着那个有野心的人,去追赶前方的身影。

4

在第一段,我便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为scalers没有试图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步登天。那不现实,除了暂时性缓解焦虑没有太大的意义。迄今为止,以我狭隘的眼界还从未发现单纯的一本书就可以彻彻底底地改变每一个阅读它的人。

但作者指出了一条通往改变的最实用的道路——持续行动。他帮我们迈出了第一步,而后面的探索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人能代替别人思考。但这还不够吗?鼓励读者顺利地开始行动,就已经是巨大的价值所在了。这适用于所有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贴合现状的一部分。

我的思考,也仅仅只是这本书在现阶段对我意义最大的那些。用一篇文章去写较为私人的收获,就是力所能及的事了。《持续行动》中还有许多的独到见解与基本原则,篇幅所限,自然不能面面俱到地阐述。

从阅读时随手勾圈点画,到整理笔记时摘抄、总结,再到如今输出——哪怕是这样,我在这本书上花的心力都远远不及作者倾注心血的万分之一,也不敢与之相比。从这个角度上分析问题,再加上对作者的信任,这本书都值得细细挖掘推敲。

看了书,就该去行动了。读者的蜕变,更能显现这本书价值的难能可贵。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四

放暑假之前的几天里,我阅读完了《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罗伯特是一名老师,专教四年级,虽然他是一名老师,但是他不会六以上的九九表。有一天,国家级的检查员到罗伯特的教室听课,前面的课都上的很棒,唯独算数课不好。上课了,检查员坐在后面的椅子上听课,前面一切都很顺利,这时,勒康提了个问题:“老师,7乘9等于几?”罗伯特答不上来,检查员的眼睛里充满了惊讶,罗伯特去打开窗户,撞破了肖斯的眉心和眼镜,布里吉特见状昏了过去,罗伯特准备打电话找医生,不料,把鱼缸摔裂,七条鱼全部死亡,检查员也一不小心摔倒在了玻璃上,让罗伯特出了大丑。

后来罗伯特带着大狗布鲁到勒康的饭店去报复,把勒康餐馆的晚餐搞得一塌糊涂,尤其是大狗布鲁的表现不禁让人笑翻。吉约把罗伯特的衣服拿走,让罗伯特光了一上午的身子,没法出门回家,让他饿得难受。罗伯特便在吉约的派对上,让垃圾从天而降,搞得光鲜亮丽的客人一个个狼狈不堪。马赛克毛毛让罗伯特一生永远都没有女朋友,让罗伯特非常烦恼。在第三次报复行动中,马赛克毛毛小姐的音乐会上,罗伯特被她的经历和真诚所感动,就饶恕了曾经对自己搞恶作剧的学生马赛克毛毛。我想:虽然罗伯特报复了两个学生,但最后,他还是饶恕了他的学生。不管谁欺负你,也不要去报复,一定要饶恕他(她)们,帮助他们改掉各自的坏毛病,要向罗伯特学习他的长处,改掉自己的`短处。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五

如果静下心来读,的确是篇很不错的文章。

能结成夫妻,是一种缘分。也可以说,爱,本来就是一种恩情。但人性的缺点,恰恰在与,恩情总是容易被周而复始的生活给一点点消磨掉。

所以,当初再多的好,再多的恩,到最后也难免会感觉淡。正如女人为男人流的第一滴泪,可以瞬间把男人的铁石心肠都揉碎。可却抵不过日复一日的消磨,久了、惯了,也就不会再心疼、忘了去怜惜了。

人和人是不同的。和对的人,怎么做都会是对的,因为心里的爱是盈满的,所以总能彼此克服荆棘、不断在人生之路上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心灵契合点。而和错的人,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当初再多的恩情,到头来也抵不过岁月无情的点滴消磨。

文中的那个母亲,说的都很对,那样的妻子,的确会让男人感动和疼惜。但如果要天长地久的幸福,没有心灵契合的爱,做再多又能如何呢?不过是一句“平平淡淡才是真”罢了,这是唯有那些浓不起来,只能无可奈何淡了下去的.人,才会找来自我安慰的借口而已。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仅仅只是为了恩情、为了责任、为了义务、为了安全感、为了逃离孤寂才匆匆的找了个看上去差不多的人。在感情的世界里,差不多与差很多和差太多在本质上几乎没有区别。最后只会是同床异梦,陷入更加没有安全感、更加孤独冰冷的怀抱中去。

幸福的方法有一千条,恩爱的心得亦有一万个。我们当然无须全部领悟、也无须全部去用上这一万条、一万个这么多。只要记得一条,“人和人是不同的”。找到让你灵魂认可的那个人,就会心肝情愿地和ta一道踏上没有止境的心灵成长之旅,相互搀扶着一路幸福到底。除了ta,没有第二个人会让你如此心甘情愿地忘了得失、不离不弃;也没有第二个人会让你用全心全意的热情去不断迈向新的自我,一道感悟人生路上一场又一场新的体验、登上一重又一重新的境界,并衷心感激ta一路风雨同行的陪伴。

是要灵魂的爱,还是要义务的爱、惯性的爱?如果心里面,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晰而又坚定的答案。那么即使用上了一千条幸福的方法、领悟了一万个恩爱的心得,又有何用呢?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心欺骗上一辈子,“差不多”是多么苍白无力的妥协和安慰啊!现在的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细节知道的太少(相反可能更明了“巧劲”的用途);而是忘了真爱和幸福,其实本该回归到最本真的心灵层面,那才是开启天堂大门的钥匙。

有谁爱真正的那个你,又有谁爱真正的那个ta?什么改变、什么念恩、什么让步、什么互信?灵魂若是发出共鸣、心的每一寸都被真诚而又温情的抚摸,那么这些还会是问题吗?(倘若不是,那么一切今朝所谓的“差不多”,早晚都会成为明宵两人之间怎么也跨不过去的相望鸿沟)如果你能做真正的那个你自己,你越是发光,ta就只会越是由衷地爱你,你不断唤醒的自我,就是ta不竭爱你的源泉,只因“你我皆自己”才能“你我心相惜”。遗憾的是,差不多先生/女士们真正的不幸在于,ta们不能完全做回ta自己、ta们无法把灵魂里的那个自己带到共同的生活中来,于是便只能孤独无力地面对这永远残缺的生命。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六

对于我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如果把自律当成一个挖金矿的过程的话,那20以前的行为只是代表了我才在四处打听询问、研究什么叫自律。处于一个探寻的过程。今年在2020年从我购买萌姐的效率手册并于2020年元月1号正式使用开始,我觉得我正式踏上了挖掘金矿的路上,和效率手册的小伙伴一起结伴同行时,才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我们一同踏上了通往自律这条道路上......

2020年1月6号加入了静姐的早起群,静姐的自身的故事又让我对自律这件事有了新一轮的认知,所有建立所有习惯的基础早起,只有将早起变成你的习惯才可以拥有你想拥有的新技能,完成自我迭代。加入静姐的早起群无疑又让我拥有了清晰的目标,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动力,想必这便是榜样的力量!

《持续行动》这本书让我明白为什么我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成绩,回顾一下过去的27年时间,从上学到工作一直都很平凡,就是那种丢到人堆里再也找不到自己,经常会自我怀疑,身边人的眼光也在不断暗示自己,你就是不行!做什么都不行!面对这种情况有时候真的就想这样算了,却又不甘心,所以一直处于间歇式的学习、间歇式的放弃,不断陷入这种恶循坏当中。《持续行动》在书中表达的持续行动理念持续做一件事情,10天、300天、1000天、10000天持续不断的行动,由量变产生质变,最终脱胎换骨。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不也是经历了这种持续行动的几千万年才进入了21世纪的现代化文明。自身个体的改变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持续行动才可以发生变化。而我则是每次在做一件事第10天以后就放弃,甚至有的连10天都坚持不了,更别提300天,1000天了.....生活中大多像我一样平凡的人不就是如此。

持续的去坚持一件事,把一件事做透彻,我们本身也会变得不一样,2020年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早起习惯,让他成为我的终身习惯,持续不管的去做。而如今我有如此的认知也是来源于我持续不断地间歇式的学习,才在此刻有了一系列的链接。

有一句话,现在感觉其实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曾经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读过的书,爱过的人都会潜藏在你的气质里”。

2020年我愿意和一群优秀的伙伴共同前行,最终都变成自己想象中的自己:有钱、有闲、有本事、受欢迎....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七

第一段:引言(200字)。

《持续行动》一书让我收益颇丰。在这第一章中,作者阐述了“行动是一切的开端”这一重要观点。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追求完美,苦苦思考,却无法进行实际行动。而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只有持续行动才能取得成功的真谛。

第二段:理解行动的力量(250字)。

在第一章中,作者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人生经历为例,阐述了行动对于成功的不可或缺性。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人生道路上,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探索到新的领域,突破自我的局限。通过持续的行动,我们能够不断学习、成长,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智慧。正如作者所说:“行动是实现梦想的桥梁”。

第三段:面对行动中的困难(250字)。

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往往面对困难,我们会选择放弃或者推迟行动。然而,只有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才能真正迈出成功的一步。作者鼓励我们要敢于迈出第一步,要勇于面对困难,要坚持持续行动。无论遇到多少次失败和困难,只要我们不断行动,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取得成功。

第四段:行动的重要性与意义(300字)。

持续行动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和进步。正如作者所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不断克服自己的局限,努力追寻更好的自己。行动也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没有行动,梦想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只有通过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将梦想转化为现实。行动还能够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自信心,使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五段:结语(200字)。

持续行动是成功的基石,取得成就的必经之路。在这第一章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行动的力量,鼓励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坚持持续行动。这让我受益匪浅,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时刻铭记“行动是一切的开端”的重要观点,敢于迈出第一步,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不断成长、进步,追寻更好的自己。只要我坚持行动,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取得我所追求的成功和成就。

总结:通过《持续行动》第一章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行动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持续的行动,我们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行动让我们实现目标,成就自己。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行动,我一定能够取得我所追求的成功和成就。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八

这本书不讲方法论,不套用许多看着高大上的名词,直接抛出基本原则反而让我触动最深。在我看来,最能直接应用到生活中的莫过于每天锁定一小时。

“持续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之后,无须任何人教你,你自然会有新的想法产生。”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我们常常会用复杂的方式去解答简单的问题,却用简单粗暴的思维定义真正复杂的问题。该简单时,我们迷信复杂;该思考了,我们却想偷懒。

如何开始持续做一件事,从而提升自己?答案很简单,就是每天腾出不被打扰的一个小时,认认真真去做。很常识也很直白,却很少被执行。

这便是s君的硬核之处了,他绕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花架子,用最有说服力的语言让人直面现实。现实很骨感,摆在眼前我们也假装看不见,这本书便逼着我们盯着现实看,再老老实实开始行动。

“锁定”的这一小时好处很多,用鸡汤式的文字讲便是能每天比别人多出一小时。对于工作繁忙、各种事务缠身的人而言,这一小时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将目光放得广阔,做长远之事的绝佳时机。

而于我这样的中考生,则更显得意义非凡。我目前有两条使用这清晨一小时(深夜也同理)的思路:用于课内学习或投入课外爱好。

前者更适用于备考前夕或课业上不游刃有余的时候,一是整理笔记,二是回顾易错点,三则是刷一刷薄弱科目的题。后者则是上上之选,无论公众号写作还是读书摘抄喝咖啡,保持一点情怀上的惬意,有张有弛。

总的来说,我的这一小时除了头二十分钟必须投入练字外,更多是机动性的,满足间歇发力的需求,为自己挖护城河。

s君的思路是,从时间维度入手。我们永远被困在当下,既无法穿越到过去,也不能跳跃至未来。既然如此,就可以想方设法地占到时间的便宜,形成“无法逆转”、无法在短期内被迅速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这给我平素做许多未雨绸缪提供了理论支撑。也许我不知道现在拼尽全力在做的一些事有什么具体作用,每周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推送一篇文的积累到哪一天能涌现,但这终究是我早起步做的事。

任何表面上十分实用、光鲜的技能,都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的。我们无法靠市面上的课程五天看美剧不用字幕,无法通过一本教人如何演讲的书就立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发文也是一样,当别人反应过来这样的事情好处无限多才开始,已经比先做的人晚上一步,时间上的鸿沟无法跨越。

有关竞争力优势的内容再推而广之,又印证了书中其他章节写到的两个内容。这不再是解答我以往的疑问,是已有思想的加强与肯定。

其一,是不要怕走弯路。以往我仅仅只是知道,能做的便多做一些,不要怕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有充足的脑力一切都不是问题——而学习的脑力是需要锻炼的,再不济也是锻炼了学知识的能力,不必畏手畏脚。

书中则做了更直接的解释:“只要方向改变,那原来的最短的路还是会变成新的弯路。而改变必然是会发生的。”

另一则,是不沉湎于过往的辉煌。这更像是一种警醒:既然开始得早,就更没理由给别人超越的机会了。只要有半分松懈,对手就可以借着这样的时机弯道超车,时间的优势会被逐渐抹去,甚至变成自己的劣势。

“荣誉只是对过去的注解,而不是让行动停滞的功劳簿。”

曾经获得的成功,高兴一下就该摆正心态、继续努力。行动得越多,就越有这样的感受——时刻提醒自己,总有满怀野心的人在追赶。同时,自己也做着那个有野心的人,去追赶前方的身影。

看了书,就该去行动了。读者的蜕变,更能显现这本书价值的难能可贵。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十九

1、要看到大的趋势。

基础的原则能让我们把一件事情坚持10天;入门后的成就感和乐趣能让我们坚持到100天;只有建立起技能壁垒,形成优势不断发展,并且风雨无阻地完成底线任务,才可能有意义地坚持到1000天及以上。

3个获得竞争力的方法,第一利用好时间壁垒,做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得到能事情。第二影响未来的趋势,使得自己具有的能力得到应用,第三跟好大佬,成为核心成员。

重要的事情会被一再强调,但是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认清方向,看到目标,走在道路上才能内心坚定,不受诱惑和误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都不能少。

2、要问对问题,做对事。

每个人所处的境地是不同的,我们能看到的和能做到的事情未必匹配。曾经每个老专家在给我们做培训的时候,都特别强调,不要着急写代码,先把方案写好,方案都想清楚了,写代码是飞快的事情。我们也听了,甚至见人就说要先做好方案,先做好方案。问题是自己经常绞尽脑汁想怎么把方案写好,却常常不知道该写什么,等到coding的时候又发现什么都没想清楚,于是把方案写好一直是语句空话。

直到工作了几年,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真的能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一份还行的方案,然后这个方案写清楚了,确实能为我节省很多coding的时间。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老专家们说的是真话,但是他们是从1000天的级别来说的,我们听了只能暂时是一种方向的指引,而实际要做的是从第一天的任务开始。不是说我们一开始就要去写好方案,是写不好的,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学习别人写的方案,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然后吸收整理成自己的储备,再来尝试解决问题,输出方案。曾国藩不断重复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现代理论的战略和战术分析,也都是类似的原理。

我们在有限的境界只能理解有限的原理,也只能做有限的事。

3、底线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制定一个每天必须完成的最低限度任务。

然后在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多做一些,状态差的时候也要坚持完成底线任务。如果1个月连续觉得底线任务很简单,那么就可以增加一点难度,作为新一轮的底线任务。

比如说想学英语,每天看一段高考阅读难度的300词的文章,查清生词和复杂句,就可以作为起始的底线。状态好可以读600词,状态差就守好300词,坚持每周复盘,一个月然后进行大复盘。

这里还有2个细节问题,第一是如何制定底线计划算是合理的呢?我们经常会犯好高骛远的毛病,定了难度太大的计划,导致无法完成,或者非常痛苦以致于产生厌恶情绪。第二是不能因为今天状态好多做了,明天就少做,每天的工作只能算在当天的。

制定计划之前必须进行评估,首先评估自己每天可以使用的空闲时间,这个我们每年在成长会的开篇问答中都会涉及。首先得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时间可以用,如果要增加时间,需要舍弃哪些其他的消遣,才能对任务的可用时间和可能的冲突风险有基本的了解。比如你已经忙得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并且都是不能砍掉的耗时项目,过得很挣扎了,还想着要加任务,就是不太现实的。

然后要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测量,用以评估自己完成计划所需的时间。比如我精读一段300词的英语段落需要1小时,这就是我的能力+时间单位。如果我每天能够有2小时的空余时间,那么我设定一个300词的阅读底线相对会比较合理。因为我们其实很难完全利用好我们自己测量的“空余时间”,无论是突发状况或者状态变化,都会对时间使用造成风险。此外如果需要在多个项目之间进行切换,也需要额外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缓冲,因为在不同任务中切换,会额外消耗注意力,并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再次达到高效专注的状态。

底线计划具有说服力,我感觉是因为这是从高阶来看,从行动了1000天以上的视角,回头去整理出来的。就像我们必须要做成了事情,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做成所需要的资源。只有能写好方案,才知道写好方案的好处。

我在看书这两周刚好在学公司的cce开发课程,课时一共8小时,配合笔记和编程实践,预计需要14小时。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基本底线计划:每天至少学习1小时,预计2周可以学完。结果是编程环境不太熟悉,多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因为视频可以加速,还有几天兴趣来了,多学了一阵,最后提前了2天学完,还比较幸运的是松湖基地前20名学完的,领了点小奖品。所以证实这个计策还是有用的,因为大家每天都很忙,随便找个借口今天可能就不学了,而底线计划能够保证进度一直向前推进。

我们的任务不时有意外惊喜可以超前,最终却依然拖延到deadline,就是因为没能贯彻好每天底线执行的进度,偷懒总是更容易产生惯性的,执行的惯性一旦被打破,恢复需要很大的代价。好不容易养成的坚持习惯,反而被一时的高效勤奋击溃了,想想都觉得是一种悖论,可惜事实却经常如此。能够不受外界干扰的,稳定的完成任务,是能力的一种很高的体现。《成事》一书中也不断说到,要坚持,要刻苦,要不畏外界干扰,不怕失败和环境的恶劣。没有什么无痛的飞速成长方法,学霸都是耐受能力更强而已。

4、敢于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发声。

如果你做成了,做好了一件事情,你就是有话语权的。无论是否有人已经做过,是否有人做得更好,这都不会改变你完成了这一事实,你需要明确相信自己,你是有话语权的。

我以前也是很没有自信的,别人找我说做点什么,我总结觉得自己只会一点而已,不行,比如是我爱好的摄影。后来一次成长会广州的线下聚会,我去拍活动照,得到了喵叔和小伙伴们的很多鼓励。而后每次公司自己的活动拍摄,我都尽量报名参加,再有一次公司摄影比赛我去当了评委,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其实我并不是公司里摄影最好的,摄影协会里有非常多厉害的摄影师,他们每周都在组织摄影练习活动,有作业有比较有评判,有很多很棒的作品,但当协会秘书找我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去。其一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评委里有特别厉害的大师,比如宋菲老师,他们分析和评价作品的思路是很值得我思考和学习的;其二这是我确实热爱的活动,我也确实有为此做很多事,应该去为它继续做我能做的事情。我们如果口口声声说热爱,却在能够做事的时候畏畏缩缩,那指望谁去做呢?就像s说的,如果每个真正做事的人都不发声,那么在现在这种信息时代,空间中很快就会充斥各种的观念,那些键盘侠伪专家就会出来发表各种言论,不懂的人们轻听轻信,可能就一片混乱,那时你再来吐槽环境糟糕,没有氛围,就显得无力了。s用的标题很接地气,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只要你是实事求是的议论,是真正做事后的总结,你就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你是自己所在环境的共同创造者。

这里也有2个细节:一是没有人能代替你去做事。不能因为有人做过说过,你就不做或者不说,不能因为买了课,老师很厉害,你就也觉得自己很厉害。也不能因为看到别人做了,觉得很简单,就产生只要我做了,肯定能做好的自负想法。我们必须亲身学习和实践,把事做成了,才有话语权。二是在你真正做好了事情之后,再去发声,这才是正面的,有效的。如果你的事情没有做完,没有做好,就着急去说话,去表达态度,去想让人么知道你,那么知道你的人越多,你的名声就越差,对自己越不利。还可能因此别人看到不做事也能说话,这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此外,不要太过在意自己所说所做是否显得幼稚,是否会过时。我们的表达必然无法超脱自己当前的境界,在境界更高的人看来是青涩,在同境界的人看来是可取和励志,在境界稍差的人看来是启示是目标。并且这些评价是随着我们自身能力边界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当你回看自己过往的记录,可能会觉得不成熟,但是那已经不要紧了,因为你现在的水平已经远超当时,别人评价的是你现在的阶段。

人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于同一套说辞很快就会免疫,因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同一个阶段,那么你就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受众;如果你能不断前进,那样才可以在同一批受众中继续留存。

5、创造自己的复利效应。

持续行动除了要求时间持续,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难度的变化,我们是每天做同样难度的事情,还是说每天做不同难度的事情,其二是状态的稳定,我们是每天能够积极投入,高质量完成,还是说敷衍了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当我们的行动量越大,接触越高,行动相关的因素也会越多越来越复杂。难度的变化,这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方法正确,我们收获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这两年应该有很多人都在提复利的巨大效应,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列出详细的计算过程,让你能够确切的看到什么才叫做复利。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每天坚持就算复利了吗?不然。复利在每时每刻都比其他的方式收益更大吗?其实也不然。但是在长久的时间维度上,在大于60个单位之后复利比其他的行动成长方案,有非常巨大的优势。不过复利针对的是我们当前所有的本金,也就是说我们的周转是针对我们的总资产来做的,这是相当有难度的事情,我们要将之前自己所有的能力知识,行动水平,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运转和同等比例的不断提升。

举一个例子来说,巴菲特的收益率是20%,比如这个收益是指他所有资产的总收益率。可能我们会觉得,在平时的生活中,达到20%的收益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10块钱买个盆,转手12块卖出去,就算20%的收益了。但如果你把这个收益率放到你总的资产上,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再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比如我们手上有10万现金,有一套价值100万的房子,有一辆价值20万的车子。我们用10万的现金进行投资,赚到了2万块钱,那么对于现金来说我们的收益率是20%,这是不是就达到了和巴菲特一样的效果呢?不是的,挣到2万块钱,除以我们的总资本,也就是120+10一共130万,那么收益率就只有1.54%。这也是我最近刚好自己有的一种感觉,我们的投资,我们的行动,是否能在我们的总资产上进行增长,并且以稳定的复利增长,是很值得思考的事情。

这时就需要我们在更多的方面都进行尝试。为什么那些国际上的巨头公司,都在很多很多产业上有投资和布局,被视为一个商业帝国,也是因为他们的体量巨大,在某一个方面单独的增长已经无法完成一个企业继续增长的需求。单核cpu性能上不去了,就需要多核来支持。一个人的个人成长也是如此,当我们的行动达到一定的数水平和数量级之后,必然会涉猎更多的领域,需要进行更高效、更深入的思考和知识融合,否则我们的时间总是固定的,最终会成为瓶颈。

体量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事情不会那么快地反馈了。我们公司的论坛上有一个系列的文章是说怎么样能做好15级的工作。应届毕业生一般是13级,15级在我司属于主力干活的阶层,虽然这两年有所调整,但是思路是一样的。对于13、14级的员工来说,工作的主要难度通常是在工作量,最多只要加加班,就确定能做好。但是到了15级就会面临更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自己出方案和评审,需要自己主导资源沟通和安排,需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再是加班就一定解决的工作量的问题了,很可能你需要学习更多新的知识,做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东西。

这时我们要处理的从一个小的模块,变成了一个复杂系统,13级的工作可能3个月完成一轮,可以看到自己做的东西,收到领导的评价。但是对于一个15级的复杂系统,可能需要1年甚至两年的周期,完成一套可实现的执行机制,这个反馈周期是很长的。但这并不代表说我们在相同时间内做的事情少了,其实是多了,在看到别人不断有反馈的过程中,要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只要是正确的事情,就值得坚持,当最终完成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做出的巨大的收获是闪耀的,能够对得起过去这么久的付出。并且这个收获有着时间和技术的双重壁垒,别人短期无法超越。这是复利的另一个优势:它收益的体量会越来越大,让别人难以赶超。

虽然复利如此诱人,但是我其实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能开启自己的每天复利模式,因为太难。但是我们可以坚持底线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内容,形成一个反馈较慢的复利机制,哪怕一个月一增长,甚至一年一增长,是大有可能的,并且在你某天回头看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走了很远的路。

至于什么算是正确的事情?总可能有更快的路子,更大的风口。但是有句话是“自己做饭自己吃”,种庄稼的人可能会催熟部分庄稼,但他们自己吃的还是正常长的那部分。如果你确定是可以给自己吃的东西,那么应该不能算是错误的事情了。

持续行动读后感篇二十

雷锋是上个世纪中国的一个标杆人物,他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了无数人,社会上学“学雷锋”风气盛行,许许多多人也向雷锋一样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中。可是没想到的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科技经济的发展让这个世界完全不同了,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却被人忽略了,雷锋那种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越来越少了。几年前流行的扶不扶话题是多么令人心寒,什么时候帮助别人都需要害怕了,居然有人利用别人的帮助来谋私。有时候我们越来越有钱,但也越来越自私了。这个社会应该充满着爱与希望,而不是只有利益和防备。

当然,在无私奉献方面的有识之士还是很多的,他们都是雷锋的好战友,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让爱与奉献的部队逐渐壮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9245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