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连除解决问题评课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8:14:09
2023年连除解决问题评课范文(16篇)
时间:2023-11-10 18:14:09     小编:碧墨

面对日益繁忙的生活,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找到进步的方向。总结的写作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需求。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几篇经典总结文章,大家一起来欣赏学习吧。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一

本周的数学教研活动是观看顾晓华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新内容,看似十分的简单,但确是引领学生们将之前的一些解题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听完顾老师的,可以感受到顾老师深入的分析了教材,才会有这样一节过程流畅、思路清晰的课,真的收获颇多。

小动物学生们都很喜欢,教师选择例题的情境是小猴摘桃,接着将课后的练习与这个情境整合,先是小猴玩球,接着是小猴排队,最后是帮小猴解难题,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自然,让学生思维持续发展,并层层深入。

一节数学课除了要将教材知识很好的落实到位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有:

审题能力的训练:课始教师就对学生进行了审题能力的训练,具体的做法是先由学生齐读题目,接着将所有问题隐去,指名学生复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的突出,说明教师平时一定是高要求的落实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审题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语言能力的训练:数学课有别于语文课,没有那么多练习说话的机会,所以教师就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求他们完整的表达,特别是在过程回顾的`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句式,先根据()和()求出(),再根据()和()求出(),这样一来学生们有了仿句回答问题更加的具体完整,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范本。

一节课下来,教师帮助学生们总结出来5句3字的口诀,分别是读题目、想意思、顺着推、做标记、回头看,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确实老师将教学额重点一一融入其中,心思细腻,利用学生“消化”知识。

以上仅限于个人对这节课的拙见,由于我才疏学浅,有说的不到的地方,肯请各路诸葛指正,我不胜感激。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二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所具有的简单明确的优点。

例题加法是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看图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的结构,通过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出示例题后,倪老师先告诉学生“︷”和“?”合起来表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告诉学生表示“一共多少个”以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在说的`时候,老师会提醒学生观察“?”在图中的位置,看看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在学生都能看出“?”的不同处之后,我再进行总结。

相比例题,其实“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更难一些。出图后,倪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并借助在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到图中的括线及下面的数量‘10个’表示一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面有3个。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讲解清楚后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充分理解后再让学生利用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由于减法是难点,因此对减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细致,列式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10’要写在减号前面,充分理解减法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看图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要想学生做对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多说,只有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另外,由于学生才一年级,一切都处在学习、成长阶段,因此像看图列式还要告诉学生: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去数,有时是数不出来的,而应该用小脑袋去思考!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首次接触到括线,更是首次接触到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所以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括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解决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倪老师虽然注重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但在总结方法这一环节做得还不够!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减法两类实际问题,让学生清晰得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知道了合起来的总数,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才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三

总结。

提升。听完顾老师的可以感受到顾老师深入的分析了教材才会有这样一节过程流畅、思路清晰的课真的收获颇多。

情境一体化。

小动物学生们都很喜欢,教师选择例题的情境是小猴摘桃,接着将课后的练习与这个情境整合,先是小猴玩球,接着是小猴排队,最后是帮小猴解难题,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自然,让学生思维持续发展,并层层深入。

训练多样化。

一节数学课除了要将教材知识很好的落实到位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有:

审题能力的训练:课始教师就对学生进行了审题能力的训练,具体的做法是先由学生齐读题目,接着将所有问题隐去,指名学生复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的突出,说明教师平时一定是高要求的落实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审题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语言能力的训练:数学课有别于语文课,没有那么多练习说话的机会,所以教师就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求他们完整的表达,特别是在过程回顾的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句式,先根据()和()求出(),再根据()和()求出(),这样一来学生们有了仿句回答问题更加的具体完整,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范本。

总结形象化。

一节课下来,教师帮助学生们总结出来5句3字的口诀,分别是读题目、想意思、顺着推、做标记、回头看,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确实老师将教学额重点一一融入其中,心思细腻,利用学生“消化”知识。

以上仅限于个人对这节课的拙见,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有说的不到的地方,肯请各路诸葛指正,本人不胜感激。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四

主要亮点:

作为一位年轻的新教师,韩老师上课有激情,每一句话表达比较清楚,有抑扬顿挫;注意了低年级学生课堂的有效、有序组织,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的有序、有活力也有张力;关注了课堂对学生的激励,不时用不同的语言“真好”、“你真棒”、“非常好”等激励学生,学生课堂表现也比较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正好”来解决问题,且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如“买哪两样”与“哪些”、“哪几样”等词的区别。

借助实物摆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计算5角+1元3角和1元硬币的不同拿法时,让学生到展台上摆实物,展示思维过程,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关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生的就坐、倾听、作业等习惯的培养,也关注了学生的课堂安全。如学生把带的剪刀要保管好,以免伤人等。注意了练习的循序渐进性。

存在的不足:

教材例7要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两种策略,在练习时特别是在第4题时体现不够,或者说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练习的顺序还须优化。先基础比较、计算,然后解决问题,最后拓展练习综合运用,课件还可以优化。特别是开始的几张,有些老师的问话或者简单的提示出示的不够恰当。

策略建议: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按第6题、第3题、第5题、第4题、第7题、第8题的顺序进行。并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练习设计成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的形式进行。在处理第4题时,还是要重点体现用尝试和罗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进一步重点强调调整的方向新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你是怎么想的”和“9角-2角=7角”等老师的问话可以不出示,“独立思考1分钟”的那张提示还需更简洁,更准确。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五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陈老师就通过“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旧知——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这样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如果是已知体内所含的水分,你能求体重吗?”此时,陈老师又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

本节课中,陈老师非常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从引入题到新课的例题,再到练习题,每做一题,陈老师都要先让学生分析其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找关键句、单位“1”、说数量关系式和画线段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在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细节,她通过“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28千克画在哪儿?”“?标在哪儿?”等问题来帮助学生画线段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开拓思维。

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议:在试一试中,我个人认为,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解决,不用再像分析例题一样去分析,这样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六

《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朱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

通过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地球图片引出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和地球表面积,让学生充分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出示自学目标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

朱老师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朱老师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是设谁为未知数,另一量怎样表示;

其二是根据哪一个条件设未知数,根据哪一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

三、重视指导,为新知建构提供条件。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向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朱老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清楚的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式。

四、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多样性。

在学完新课后,设计的练习有填空、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授课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七

董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中心,搭介平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又通过小组全作学习、动手体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我认为董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身这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董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就创设了学生去雅戈尔动物园的情景,小记者去动物园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请学生仔细听,并说说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非常感兴趣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较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产生多种资源,教师学会观察、倾听,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兴趣的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董老师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巩固阶段,董老师出示了很多图片,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数学问题,并且请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提的数学问题。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分三小组,答对一题一朵小红花。最后当比赛结果出现时,董老师非常巧妙地问学生第一小组至少得几朵才能和第二小组一样多。充分利用了各组得小红花这个教材资源。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仅仅是导演,学生真正走到前台来表演,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董老师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4人小组解决“斑马比老虎多几只”这一问题,董老师明确提出学习目的、合作要求。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谁和谁比,谁比较多,谁比较少,最后再想一想怎样列式。真正开展了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本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董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能不能再丰富一些,更能激励学生一些,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八

今天听了朱xx老师和惠xx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而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位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巧妙构思课堂,课上学生也积极配合,踊跃发言。现就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优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1米长的小棒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怎样围面积最大法首先需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两位老师做的比较到位,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二.语言简练,但又充满引导性。

整个新授过程,教师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来自己探索实践的,如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时“你想到了什么?”、“围成的是什么?”、“1米长的木条,你想到了什么?”……问题简练,但每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思考。

三.课件清晰有效。

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很清晰,能让人一看就明白课件表示的意思。在展示五种不同围法的长方形花圃时,两位老师的处理方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将5个长方形放在一起比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充分发挥了ppt的优越性。

两位老师的教学效果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九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一课,体会如下:

在本节课课中,陈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十

在戈老师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这一堂课上,一开始,老师出示了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了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一种解题策略——列表来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地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与复习。在这之后,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是否能用刚才的列表来解决,学生在观察之后,发现题目中出现了两个未知量,所以列表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老师很好地抓住这个机会,说“列表这个方法是很好,但是它不是万能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引发了学习冲突,又突显出了学习另外一种解题策略的必要性。

闻老师的课上,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了一张导读单,这张导读单设计地非常详细,给了学生学习新知很好地指导,比如遇到这个类型的解决问题,应该如何分析,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法,也给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闻老师的课上,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闻老师的板书设计。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只有几个小朋友能看懂线段图的意思,在一个小朋友上台介绍之后,似乎听明白的人还是不多,但是这个时候闻老师还是不慌不忙的,通过慢慢地引导、讲解,通过线段图的变化,让学生的思路一下就找到了路口,很快在这个题目的基础之上,很多孩子马上迁移到了第二种方法,举起的小手也一下子变多了,我想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这类题目,慢慢掌握了方法,闻老师的板书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十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老师自始至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为学生创设第一个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用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应用策略、深化策略,发展了数学思维,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培养。从教学策略上讲,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分明。

**老师在本节课处理上很有层次。在处理例1时:第一个层次是:问题导入激发需求(如课件出示例题后提问: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由此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层次是:自主尝试体验策略(让学生尝试画图,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播,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三个层次是:探索思路解决问题(这里采用了数学中最常用的综合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想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长方形的长已知,还要知道长方形的宽,再由增加部分可以求出所要求的问题,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语言准确到位。

*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简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同学们的帮忙,**老师就适时提问“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又如例1出示后**老师问:你们认为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在画好的图中要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如学生画好示意图后老师又说:“你觉得自己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我评价﹚“需要修改吗?请需要修改的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改一改。“(这样的语言使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并能关注每位学生。)。

(三)教学方法得当。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学生根据题意来画图的能力比较弱,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出示引入题后让学生感觉到需要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教学例1适时的出示课件呈现问题:并由此采用综合法理清思路,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分地提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练习形式多样,注重知识的巩固。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老师用再次体验这个策略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用小组讨论交流和上台介绍两种方式,主动反思和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中提升对策略的认识,体验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五)课件制作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课件出示都是根据题意画出的图形,每个题目出现都是以(羊村)发生的事情来提出的相应的部分实景图,然后先出示实景图上升,并抽象为图形。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待挖掘的优点,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不吝指教。

谢谢大家!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十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单幅线段图解决问题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画线段图收集和整理信息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问题。刘茜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准备充分,事先准备了多块小黑板。课始,她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接着出示一道复习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既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也为新授打下了伏笔。接着,把复习题改为例题,例题的叙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部分学生读题后会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独立画图梳理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状态,针对学生困难进行指导。刘老师首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在巡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一是图没有画完整;

二是对增加部分的长度没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图的大小比例。通过“对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对画图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突破难点。

几点建议:

(1)教师语言要明确、有启发性。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2)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师要充分利用示意图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即长方形的宽是不变的,它既是现在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十三

看图画解决问题,是在这册书中出现的最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一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图画中明确由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并将图画的意思转化成语言文字,用语言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根据信息和问题选择正确的方法解答。

一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识字不多,语言表达能力差,增加了教和学的难度。针对以上特点,吴老师用课件(森林里的小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利用图画,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观察、口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加上动作、画图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去进行列式计算。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数学离不开思维,语言表达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解决问题入门教学的关键。

解决问题启蒙教学应当重视算理,揭示算法,避免让学生搬硬套。因此,吴老师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表示图意,再列式计算,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道理。

新课标提倡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吴老师从低年级入手,通过大量的生活事实以及在教室里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拓展延伸题目的设计很有训练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数学信息,解决相同的数学问题。

问题思考:

2.设问应准确、易懂,否则学生无从答起,或者答非所问。

3.多问“为什么”(如: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4.在教学时,我们既要注意让学生说图意,更要注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引导,做到在说图意时,表述尽量准确,不掺杂其他信息。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十四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的将知识置身于同学们熟悉的、喜爱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才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的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

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由于学生年龄和生活体验限制,感觉在课堂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比较少,往往只是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课堂中体现得不够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点,切实联系生活,从生活现象出发,帮助学生来认知。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十五

徐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例2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例1连乘的基础上学习的,例2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徐老师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具体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团体操图片情景,自己寻找数学信息(共有60人;分成2队;每队有5个小圈)。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同桌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得出三种解决方法(实际上是2种,其中一种只是列式格式用的是综合算式,分步与综合属于同一种思考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自身能力出发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无疑是教学难点之一,而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验证。因此引导学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徐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或引导学生说说如果要知道……,先要知道……,让学生说出解答每一步应用题的依据,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基础。只有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展示,其他学生或老师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1、有时老师提问还不够精简。比如:在做练习书本第105页第14题时,师问:这道题告诉我们是一天的还是怎么样?……或许是老师讲得太多,所以感觉老师分析这道题时显得有点啰嗦。建议不妨放开些,让学生说说:通过读题,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先要解决什么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找信息,自己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连除解决问题评课篇十六

今天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并力求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课始我让学生口算,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连加、加减、连减、乘加、乘减的题目,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这样的练习学生是熟悉的,学生也能很快地完成。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体会运算顺序。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读法和运算顺序与加减法差不多,所以复习时安排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读法、计算方法有助于学习新知。

在学生发现连乘、连除与乘除混合这些算式的不同点后,又追问:你发现这些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也许学生没有领会我这一问题的意思,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位,于是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些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经这么一点拔,立即明白也能体会到它们的运算顺序的相同点——从左往右进行运算。

呈现几道算式过程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注意一个细节,2×3的连接线上没有箭头,36÷4的连接线上有一个箭头。我让学生说一说原因,学生表现很积极,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因为乘法中乘数交换位置积不会变,除法中却只能用被除数去除以除数,不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交换。放手让学生自由发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发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3456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