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3:18:16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1-11 03:18:16     小编:雅蕊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与我们学习和工作无关的琐事。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阅读下面这些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并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一

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是在原有嵌入式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蓬勃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而形成的新型监测控制系统。本文比较系统地讨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开始采用的一些核心技术,包括硬件电路的设计,芯片选择、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实时软件的设计,无线通信网的组建,控制中心应用软件的设计等。

关键词: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方式操作系统选择无线通信网。

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是在传统监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测控系统。

一般而言,现有的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大都符合“控制中心―监测站”的构建模式。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上传的监测信息,发送各种操作命令以控制监测站的行业。监测站被布放于远离控制中心的各监测点处,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控制中心可用普通微机、工作站或工控机实现,软件开发可靠基于现有的windows或unix操作系统。监测站的设计实现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采用特定的技术形式,比如单片机、dsp或者intelx86系列的微处理器等。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组网方式也很灵活,可利用现有的无线通信网,如gsm/gprs网络,cdma移动网络等,也可单独搭建专门的无线局域网。下面系统地讨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时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监测站的设计开发、无线网络的组建和控制中心的软件设计。

1监测站的设计实现。

监测站的设计与实现是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研制开发的重点,监测站对信息数据处理的能力和精度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最终性能。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监测站的设计是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部分。监测站处于工作现场,只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任务相对单一、固定,无须用y大的台式机来完成;考虑到节能和布放方便,监测站多为嵌入式系统。根据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和对数据处理与对传感器控制能力的要求,监测站设计的复杂程度和采用的具体技术是不一样的。

1.1基于单片机的设计实现方式。

采用单片机是大多数嵌入式系统设计时的首选方案。由于在片上集成有丰富的外设,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单片机天生就是为嵌放式系统度身定做的,在嵌入式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份额。

基于单片机的设计方案一般适用于对数据处理要求不高,运算量不大的远程监控系统。根据需要,单片机可以选用较为低端的4位机或8位机,如8051等,也可选用功能较强的专用芯片,如msp430fe42x系列。单片机主要用于监测站端的系统控制。片外存储器一般为ram、eeprom和flash等存储器;i/o设备一般为键盘、lcd等供设计调试用的人机交互接口;传感器一般为话筒、摄像头、扬声器和伺服马达一类的设备。无线通信接口实现相对较为复杂。编解码器是可取舍的,对于低速率数据一般没有必要。根据系统的处理任务和信息的类别,编解码器可选用不同的芯生,如cmx639(用于音频)或ld9320等,也可用编程逻辑器件实现。监测站软件可直接通过c或汇编语言实现,也可在实时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软件。对于低档的4位或8位单片机,控制能力较低,系统简单,一般采用直接编写控制程序的方法。对于功能较强大,各设备间交互复杂的系统而言,大多数是利用操作系统来进行任务管理、设备交互,应用软件只是完成上层的数据处理等工作。

1.2基于dsp的设计实现方式。

众所周知,dsp的数字处理方面能力较强,技术已经很成熟,能处理各种运算的通用、专用芯片也很多。以dsp为核心设计开发的监测站,可以完成高速率数据处理,保证系统实时性方面的要求。

这类设计方案一般适用于数据处理运算量比较大,实时性要求高而对控制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监控系统。与以单片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不同的是,dsp除了作控制器以外,还可兼作数据计算、编/解码之用。对于较复杂的编/解码以及压缩解压运算(比如对图像视频数据的'处理等)是否仍由dsp完成,须综合考虑。若dsp在系统控制和实现传输协议方面负担太重,则这部分运算需要由专门的处理芯片完成;若系统控制和传输协议较简单,或根本没有到上层协议栈,则这部分复杂的运算可由dsp完成。

1.3基于mcu+dsp的设计实现方式。

显然,这种设计方式吸取了单片机和dsp各自的优点:单片机的特点决定其擅长于控制,dsp的内部结构保证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两者的组合可实现一些相当复杂的系统功能,但由于系统中采用了两个处理器,其间的信息交互是设计这类监测站时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只有单片机和dsp之间较好地协同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否则,由于两者间的协调而耗费了大量资源,整体性能未必高于采用单一处理器的系统。实现单片机和dsp间通信协调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双口ram。

目前,有些dsp或单片机厂家为了扩大芯片的适用范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展,相互间容入了对方的特点,使同一芯片在数据处理和控制方面同时具有较好的性能。比如microchip公司推出的dspic,使客户能方便地将单片机的功能转移到dsp上,目前推出的产品有dspic30fxxx系列。由于dsp和mcu两个功能模块在同一芯片内实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监测站的设计难度并节省印制板空间。这类芯片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1.4基于mpu的设计实现方式。

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同时,在该领域技术成熟、产品类型多、选择空间大,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处理器比较容易获得。随着采用risc体系的高性能mpu(比如采用arm构架的处理器芯片等)的出现,mpu在嵌入式领域中的地位经久不衰;但是,由于在设计监测站时,电路板上必须包括rom、ram、flash、总线接口和各种外设等器件,系统的可靠性将有所下降,技术保密性差,实现难度也较大。

1.5实时操作系统选择和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

目前已有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种类繁多,软件结构各异,可适用于复杂程度不同的各种环境,包括循环查询系统、前后台系统、实时多任务系统和多处理机系统等。具体实例有vxworks、psos、qnx、palmos、windowsce、lynxos和嵌入式linux等。选择适合监测站乃至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rtos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能关系到整个系统研制的成败。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二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的体现。而职业学校由于其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性质,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职业学校的办学的好坏,通过其校园文化就可看出来,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好的校园文化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校园文化是指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理论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动和现象,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合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发挥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激发师生进取,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原职业中学自从搬到新校区以来,学校就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为广大为师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目前,学校仍然在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海原县职业中学培养方向是面向上一级职业学院,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职业高校对口招生,让学生到高等学校学习,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学校主要抓过程管理、抓学生的思想道德,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让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同时,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要在突出特点上下功夫。海原县职业中学适应时代需要,开设了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打造特色专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放着第一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突破口,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使教学、实训、实习、考证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形体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为达到以上目的,海原职业中学根据海原独具的文化环境与自身特点,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刺绣专业课程,,宁夏回族服饰(回族刺绣)被评定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专门聘请海原民间艺人讲授回族刺绣,把回族刺绣作为一个手工专业课,进行普及培训,让流行于民间的手工艺步入校园,让学生对回族刺绣技艺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学生对回族刺绣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回族刺绣这一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在教学中,广大师生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民间艺人等方法和措施,探讨回族刺绣现状及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对回族刺绣工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保护刺绣工艺,恢复回族刺绣针法等技艺进行了整理挖掘,使回族刺绣文化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具有极其重要及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中职教育事业发展人士面前的严峻课题。

学校的各个专业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近几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以贴近校园、贴近学生为内容,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时代气息和青春气息。海原职业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成果展示,刺绣大演练比赛,开放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体竞赛,如基础部语文组演讲朗诵比赛、学前教育班的全体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体育部组织开展了两次学校体育运动会、参加了省级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海原职中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特别是学校教工军乐队的建立和在全县各种大型活动中的频频亮相,更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特质与魅力;为满足学生就业应聘需求,学校多方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南华山国家技能鉴定所的优势,让学生免费参加国家技能鉴定考试,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的持久性。

在职业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海原职业中学创办有自己的报纸《职教之光》,从起学校有创办了《海原职教》杂志,向各职业学校,县级各中小学宣传职业教育,不断在省市报刊增加发稿数量质量,宣传亮点工作,努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很受社会和企业的青睐。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窗口,随着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不断发展,职业中学校园文化正在发生变化,日益彰显本身所具有的职业特点。海原职业中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空间,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相结合,为提升办学品质、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努力,真正构建起既有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中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报,.

[2]耿玲.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职教论坛,.9.

[3]卢永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12.

[4]朱巧玲.浅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j].考试周刊,2011,7.

[5]唐光辉.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5.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三

不知什么时候,校园里铺天盖地地刮进一阵旋风流行语,这股风可以让你汗毛倒立,也可以让你心花怒放。你不信?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在校园生活中,有时你难免会做错事被老师请去办公室,你以为班上同学会对你说一些安慰的话,可在你走的那一刹那,他们却说:你废了!你一听那友谊的小船就没了。

一天,我在英语课上开了一下小差,被老师的火眼金睛看到了,老师大声地宣布:肖雅静萱,下课去我办公室喝茶哦!我一听失魂落魄,心说:完了完了,肯定没好果子吃!到了下课时,我准备去办公室,可是五个同学在一分钟内都对我说了同样的一句话:你废了!我的心顿时就凉凉了!

话说你废了腾空出世后,不知哪一天又杀出了一个新绝招,在赞美别人的话后加上两个字才怪。别小看这两个字,它们的伤害力是爆表的哦!

众所周知,在上课开始时,同学们都会恭恭敬敬地说一声:老师好!可有了这个流行语后,这一句老师好就灭绝了。

这不,我们说完老师好时又在后面加一个才怪,就变成了老师好才怪,不过我们说话声很小,所以每次作案都很成功,真是两字毁一句。当然我们并不是认为老师真的不好,而是她赠送的作业大礼包太多了啊!

不过因为时间推移,今天流行的东西还是会被别的东西代替,可流行语确确实实给我们校园生活注入了一剂快乐调料!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安全教育工作始终处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首位,直接关乎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剖析当前“95后”高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阐析高职学生的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提升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成效,以期为新时期高职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95后;性格。

安全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乎到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高职院校学生性格特点突出,个性较强,近年高校安全事件频发,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因此,必须以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安全教育工作途径[1]。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95后”学生的性格特点。

笔者长期从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发现高职院校的安全事件往往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急功近利,缺乏务实态度。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为“95后”,他们成长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能够便捷的获得各类信息,而不受时空的限制。他们功利心强,爱慕虚荣,追求金钱,追求权利,尤其盲目追捧网络中的成功人士和案例,却不知成功背后的付出,缺乏脚踏实地的执着精神。2.乐于挑战,但无法承受挫折。“95后”的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敢于尝试各种挑战,他们努力接触社会,积极融入大学生活。近年,各高校自杀案件频发,大多是因为“95后”大学生抗压能力弱,无法承受挫折,缺乏独立处事、随机应变的能力。一些学生长期处于父母的溺爱之中,当他们背景离乡步入大学校园,需要独自处理学习和生活事务时,往往欠缺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一旦遇到问题或者挫折,就会手足无措,压力倍增,甚至会一蹶不振,引发心理疾病[2]。3.过于自我,欠缺责任心。“95后”的高职学生往往过于重视自身的主观感受,过于追求自身利益的获取,而欠缺对他人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较为薄弱。他们习惯了独自思考、独自做事,在班集体中,只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甚至会走向“唯我独尊”的误区。当他人侵犯自身权利时,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引发争执或冲突事件,易走极端,不留余地。

(二)高职院校学生性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多数“95后”大学生都出生于“六加一”模式的家庭,他们的成长受到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六位长辈的关心和爱护。缺乏兄弟姐妹的“95后”自我意识强烈,不懂得如何为他人付出,再加之父母的溺爱更加塑造了他们家庭“中心”的地位。家长的“越俎代庖”,剥夺了“95后”独自应变、自我管理的权利,也使他们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战胜挫折的勇气。2.社会环境的影响。“95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时代,在享受丰厚成果的同时,也给他们带了极大的诱惑。尤其网络媒体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大多“95后”都利用网络来进行获取知识、交友沟通、信息查询、娱乐游戏。网络确实给成长在信息时代的“95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但网络的多元性也可能会阻碍主流意识的传播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网络的虚拟特性也极易使他们丧失现实感,弱化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3]。3.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环境是“95后”学生性格形成的催化剂,我国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阶段。但现阶段,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领域,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能否进入知名大学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家长都会将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95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很多学生安全知识匮乏、自救能力薄弱。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面对就业率的压力,很多高校也选择了“重知识轻德育”的教育模式,这也极易引发“95后”大学生价值观缺失,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继而引发更为严峻的安全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安全问题。

(一)防火安全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规模逐渐增加,很多院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寝室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高校教学楼、寝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高密度区域,再加之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防火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防火安全知识和火灾自救能力,一旦发生火灾将影响到学生的生命安全,也给高职院校的防火安全工作带了巨大的挑战。

(二)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95后”学生对于物质水平的要求较高,并且处于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只有少数学生在干净卫生的高校食堂就餐,而一味追求口味或时尚的需求,选择在高校附近的小吃街或通过网络渠道购买食品,难以保证食品的卫生和质量,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心理安全问题。

基于“95后”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抗压能力弱等性格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异常比例逐渐增加,当学生遇到失恋、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矛盾、家庭变故等问题时,往往无法承受压力,更加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引发极端事件。

(四)财产安全问题。

近年来,高校学生财产安全问题频发,公交车、商圈、教室、寝室等地点都是学生财物丢失的.高发地,由于“95后”学生长期处于父母长辈的溺爱中,而自我管理能力低、财物保护意识薄弱,手机、手饰、金钱等财产物品频繁丢失,从而给自身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五)就业毕业安全问题。

就业是每位学生和家长极为关注的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自身就业知识的匮乏、父母的压力,往往会使“95后”高职院校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只关注招聘企业发布的关于职位和薪资的信息,而忽视对企业合法性、经营领域等重要信息的查询和收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招聘信息真实度的辨别,从而误入非法企业组织或从事非法岗位,甚至会遇到人身安全问题。

三提升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安全工作和教育工作管理模式。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应该规范化、常态化,多数高校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都是在安全事件发生后才得以高度重视。高校始终应该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施,定期检查,落实责任。安全教育工作更应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安全知识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渗入,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4]。

(二)以案说法、亲身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课堂上枯燥的安全知识传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95后”高职院校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挑战的性格特点,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可以将真实的案例融入其中,开展防火、逃生学习、安全知识情景剧比赛、安全知识问答、安全知识论坛等多种方式的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亲身体验,使安全教育工作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三)突出重点,根据学生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安全教育工作。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内容繁多,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根据学生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一是要以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预防心理异常等方面为工作重点。二是要以学生为对象,有区别地开展教育工作,例如: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通过严格的制度甚至法律手段来引导和规范其行为,以防止打架、、酗酒闹事等事件的发生;对于家境贫困、身体残疾、突发家庭变故等特殊学生群体,要时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女生要进行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及性知识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防止害。

(四)抓实施、抓落实,建立上通下达的信息联系网络。

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抓实施、抓落实,学校领导、教师、辅导员、安全员、保安、寝室管理员等各个岗位的人员都必须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同时,通过手机、qq、微信等方式建立上通下达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的信息联系网络,有利于发现安全问题及时上报、迅速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人身财产损失。

(五)提升教育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工作能力。

加强教育工作人员的管理,提升教育工作人员的能力直接关乎到安全教育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重视自身安全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增加自身安全知识地储备,并将安全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辅导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寝室管理员、安保人员、实验员应该随着学校仪器、设备的更新,不断更新自身安全知识,定期进行安全设备的检查,及时上报,防患未然[5]。

参考文献。

[3]薛力猛.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196.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五

我是一个天生爱说校园流行语的孩子,不信?你看我在校园里的一天。

刚进教室,就见一位同学拿着农夫山泉喝着,我随口就说:“农夫三拳,有点疼!”结果逗的'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时,我又听见有两位同学在谈论钱,我马上凑过去说:“钱不是万能的!”“对!”“不过~~有时还要用信用卡!”“啊?”这句话惹怒了正方,“如果多吃鱼可以补脑让人变聪明的话,那么你至少得吃一对儿鲸鱼……”我悄悄的说,结果还是被他听见了,他半天才反应过来,他说:“嘿!你骂我那!找扁,看拳!”我大叫:“嘿,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他一下子被吓呆了,我就“88”了。

我这一天说了多少句流行语呀。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六

2.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其一是学术性:学术活动是高校的主要活动,高校人力资源的劳动带有创造性与复杂性。高校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学术管理,因此,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术管理。其二是多样性:高校人力资源的构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也就带有多样性,这就要求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思路、策略以及措施都相应的具有多样性特点。其三是主体性: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就是教师,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必须坚持以人文本。其四是激励性: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激励性理念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特点,该特点从彰显个体的成就为出发点,实现凝聚群体的优势。

3、激励理论概述。

3.1激励的概念。激励的本意是人在外界条件刺激下产生的心里紧张的状态。激励最的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的本质是了解人的正确需要,然后进一步刺激其动机,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达到目的。激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觉自愿性和内在驱动性。

3.3几种激励理论。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需要得到满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相应的激励理论也很多,像: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佛鲁姆的“期望理论”等都是著名的激励理论。下面简要介绍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

3.3.1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所谓双因素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关,也就是工作的安全性、工作条件、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工资福利待遇、规章制度等等;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相关,也就是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成效、工作的责任感、工作的挑战性以及通过工作成就而获得的晋升与认可的机会。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想持久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就应当尽量做到在保健因素的基础上,采取工作范围扩大化、工作再设计、工作丰富化等方式增强激励需要,使得工作本身变成一种带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的激励因素。同时,不能讲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理解绝对化,保健因素也有激励作用,同时激励因素也具有保健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吸收人、留人、育人并发展人和激励人,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激励人是核心。怎样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并留住他们,这本身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

3.3.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本身就是一种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没有任何需要的人,也就毫无动机与活力可言。一个人的需要同他的年龄、地位、性格、受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周围环境有紧密的联系。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人们的需要往往处在低层次,随着经济繁荣程度的加大、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其需要的层次也就越高。对于高校教师,应当尽量在满足其物质需要的基础上,重视对其进行精神激励。

4.1人本原则。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当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调动人放在第一位。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保证不会禁锢人的思想、使人束手束脚,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并尽量满足其需求、要尊重和容纳人的个性、要重视和实现人的个人价值、要能够开发人的潜能并充分利用其潜能、要能够统一和领导人的思想,要善于把握人的行为、要鼓励人积极创造并奖励其成就。另外,还应当营造良好的环境。

4.2公平原则。激励机制应当保证在选拔、任用人才以及实施奖励的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以领导的意志而转移,不能存在凭主观偏见、个人好恶而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表现与得失成败。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公正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评测标准,落实人尽其才的目标。

4.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应当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人类最基础的需要就是基于物质的需要,物质需要的层次比较低,因此物质激励的深度有限,仅仅作用于表面。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也不断提高,因此应当将激励的重心由物质激励转向精神激励,满足人们社交、自尊以及实现自我的精神需要。简单来说,也就是物质激励是激励的基础,而精神激励是其根本,二者相互结合,能够使激励机制发挥最好的效果。

5.2优化配置高校人力资源。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配置,需要从战略角度对学校发展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围绕高校办学的目的以及办学理念,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力资源补充与需求的平衡,降低由于人力资源过剩而引起的浪费和因人力资源不足而导致的制约。对于引进人才要妥善处理,既要对引入人才给予重用,又要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管理及使用。针对高校教师这个特定岗位,应当结合教师的素质,为其制定适宜的培训计划,使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时刻保持知识的前沿性。从高校发展的长远目标以及现实状况出发,基于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配置,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尽其责,促进高校的发展。

5.3采取多元化激励机制。对于不同的人,由于其个性、需求、期望、目标的不同,其能够受到激励的方式也不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当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做到激励因人而异,最大程度的发挥激励的作用。

5.3.1物质激励。对于人而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需要,只有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专心工作。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合理的工资待遇及福利待遇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高校教师的生活、工作中的基本需求,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5.3.2工作激励。高校教师在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工作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综合考虑教师的能力为其指派工作并设定工作目标。与此同时,应当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工作报酬制度和适宜的工作环境,为他们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和支持。比如:为他们出版教材、专著、发表论文提供资金支持。这能够为教师带来信心。

5.3.3情感激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同高校教师之间建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情感交流,不时组织开展一些社会活动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同时应当注重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化,构建渠道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表扬、肯定教师的工作,对教师表示理解、支持与信任,任何一个细微的举动都能让高校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加深入的融入到高校事业中。

5.4注重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是高校人力资源部门不同于其他人事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造就精英的地方,其管理者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努力培育更多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希望为社会培养大批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而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因此,为高校教师营造一个极具向心力与凝集力、融洽和谐、沟通方面又相互尊重的人文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同时,高校管理者应当鼓励高校教师发挥个人特长、鼓励教学科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开展学术研究,从而形成一个有良好学术氛围的环境,为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七

清晨,温暖的阳光照在脸上,浸润着温馨,泼洒着希望。在忙碌的每一天,年轻的我们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奋斗与成长的幸福。

“呜呜呜......”起床的号角准时奏响。我连忙起床穿衣,打开门,好冷啊!赶紧跑回去洗刷,又忙向教室奔去。哇!教室已坐满了人,明天可要早点来,心里想着。赶紧坐了下来,背起英语课文......

时间飞快,转眼间该去吃饭了。食堂前面早就排起了一条长龙,闻着早餐的香味,不时摸着咕咕叫的肚皮,那滋味可真不好受。时间过得好慢,简直度日如年,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急忙端着盘子到教室吃个痛快。

“走哇,上体育去。”几个同学呼喊着,同学们个个欣喜若狂。篮球成了大家的最爱,来到篮球场上,不爱打球的我,看到大家拼命争抢,个个大汗淋漓却丝毫不觉累,我也为他们喝彩。

夜幕降临,在昏黄的灯光下,我回到宿舍,劳累已使我我、无心谈笑。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睡梦中,期待明天会有更多的收获......

在学校,我们遍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喜怒哀乐。但如果没有了这些,生活岂不失去了乐趣。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八

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行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羹冷炙。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认识问题。

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往往看重自己的主观认识,抱残守缺,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需要学习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一方面,组织错误地将信息系统看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花在如何使这一“目标”的大致完备,信息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获得实现公司战略要求的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于一些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

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组织的管理战略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缺乏整体效益。虽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地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的却是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要纳入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融入信息系统中。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

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it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管理顾问对项目进行监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落后。

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要。

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竞争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使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的壁垒。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信息化应用应纳入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及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方面来推进信息化的实施。

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

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

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

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

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保证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运行的保证。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的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

切实建设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

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扎实认真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

面对新形势,从实际出发,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

利用asp。

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被认为是中小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低成本参与竞争的最佳途径。

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企业结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快速进入市场。

发展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企业发展方向。

bpr企业业务再造。

注重知识和市场的指引作用。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借鉴发达国家大量出现的基于共享成本与优势互补的虚拟企业、商业孵化器和战略联盟的网络组织的经验的同时,要发挥企业信息化的独特优势,以成本的相对收缩为基础形成企业无边界的扩张,而扩张的趋势应以知识和市场为指引,通过技术、知识或组织的变革,有效处理市场信息和充分利用市场知识,从而不断创新强化基于竞争的知识优势,最终企业的市场规模优势的体现就是国家知识优势的实现。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成长到一定规模实现信息化是自然的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会在解决具体难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改变,渐渐领悟到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但是无论是中小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的提高,it人才的充实,还是信息系统带来的企业效益的显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时,就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逐步整合,先建立起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再逐步建立起以行业为基础,以典型企业为示范,汇集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达到实施电子商务的目标。

参考资料: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

2.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3)。

3.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j],企业研究,2003(1)。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九

前言在计算机快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减少反而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多,传统的入侵检测技术难以实现对复杂入侵事件的检测,另外传统入侵检测系统往往具有针对性,只适用某种特定网络环境的检测,扩展性和灵活性不足,使检测系统的可用性大大降低,因此,安全网络中混合型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尤为重要,利用多种检测方式打破传统检测的局限,适应现代网络安全检测的需求,为网络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摘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出发,课程体系不再以学科为中心,应确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树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全方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近年来,地方本科教育发展势头较快,但是却有一些不利地方本科教育发展健康运行的重要问题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是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效果之间的偏差较大,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的构建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课程体系设置的理念、原则和策略,体现应用型特色。结合我校十几年来的应用型办学实践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构建一个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其规律学科的专业,已经确立为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教育部专业目录的发布到办学经验的积累仅有十几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全国范围内有135所高校相继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此专业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艰苦的创造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逐步被社会所认可。但是,该专业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与市场脱节的地方,如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不强、教学进程安排还不尽合理、课程内容安排不够科学等。再加上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办学时间短,各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的市场认知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本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培养体系的研究,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我们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进行系统的思考十分有必要。

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999年9月设立专科专业招生,并被列为我省和我校的重点建设的应用专业之一。2002年被我院列为首批升本的四个专业之一,并被列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现已经培养了四届专科毕业学生和十届本科毕业生,其中有三个班级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本专业成立至今尽管只有短短十五年多时间,但是无论从师资队伍、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教育的改革,还是对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2012被评审为我校特色专业。通过对我校现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分析,按照强化“应用”二字,增强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与重组;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重新设计、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确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明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所以,顺应社会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将“应用性”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是包括我校在内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符合逻辑的选择。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建设和谐型社会的必要前提。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和稳定人们的基本生活,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当前社会保障工作重心正在向城市基层社区和农村社区转移,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需要由理论型转向应用型,对大学生需求由大城市大机关转向城市基层和农村社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技术的面向基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专门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铜陵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以我院财经专业优势特色为依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讲求实效,以培养适应区域、地方经济,“面向基层、有理论、重操作、强能力、有创新”的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将本专业建设成优势明显、财经管理特色鲜明、全省有影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同时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主要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人才市场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范围广,能在各级政府部门、金融保险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部门、劳动咨询与中介机构、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组织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面对就业市场,我们要以通识和技能教育为基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体现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使本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结合专业理论和业务实践的发展趋势。依据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土化的特征,本着理论与实务并举的原则,遵循从服务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思想,充分突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把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发展趋势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理论、政策业务知识信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专业问题的能力。(3)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变化。故此,要面向世界,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体现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课程设置要包括语言能力的国际化和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三、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首先在于优化课程体系,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动态比例关系。因此,优化课程体系的重点是优化配置课程内在结构,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把基础课分成基础课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把专业课分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以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组成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组成专业模块课程。优化课程体系要强化基础平台课程以适应专业发展最新动向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上,是前两年强调基础素质教育和综合技能素质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修习时间上,根据课程逻辑、难易程度和相应模块课程科学设计,特别是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顺序,让学生在巩固已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增强实际应用能力。为突出我校财经特色,建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如下。

(一)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相统一的原则,加大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调研、改革、研究与实践,建立一套符合突出财经管理类特色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结构合理、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建立以突出财经管理类特色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在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建立增强人才培养的整体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以课外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是强化学以致用的原则,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从分析财经管理类社会保障岗位和相关社会职业活动入手,按照在职业岗位上活动和发展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基础理论课程以适用、够用为度,专业课程突出财经管理类针对性与实用性。根据专业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开设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的课程。改革以财经管理类技术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进行以技能应用为本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是与财经类专业相融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掌握财会、财税、金融等一般财经类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及实务操作,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从事劳动就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管理与商业保险管理、财务会计等工作,并达到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从业人员掌握必要财会知识、作为财会岗位从业人员掌握必要劳动与社会保障知识目标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

根据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在公共基础模块的基础上,体现财经类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分为三个模块。

一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此模块是专业课教学的基础,课程应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知识。此模块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劳动经济学、人口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统计学、金融学、公共政策分析等。

二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此模块是专业课教学的核心,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须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此模块课程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保险学、社会保障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就业与创业等。

三是专业特色方向模块。此模块应根据我校财经特色定位来选择开设不同方向相关课程。

(1)社会保险特色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保险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保险专业优势,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和精算的专业人才,该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商业保险经营管理、社会保险精算、社会保险管理实务、风险管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社会保障部门从事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商业保险公司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商业保险工作。

(2)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会计、金融、财政等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金融专业、会计专业和财政专业优势,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会计学、社会保险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理论、公共财务管理、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社会保障预算等。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管理、基金的投资管理、资金的监督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劳动关系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结合起来,利用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优势,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企事业单位员工劳动关系、薪酬福利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心理学、员工福利、人力资源素质测评、企业年金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培养的学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工作。

鉴于我校的发展历史及学生的就业定位主要是企业,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业务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应用性特点,例如加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文书写作、口才与演讲、组织行为管理、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的培养,争取机会多和政府劳动部门、社会保险管理部门、民政部门、保险公司和企业等组织加强沟通交流,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机会。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和方法,增加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处理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办学关系。现在的高等学校应当是具有根据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人才,提供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学校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轴心作用。反之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理应为社会服务提供合格人才产品。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不可能在学校完成,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可能依赖自发地与社会结合,而必须自觉地与社会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2.处理好校内各系、各专业的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跨系、跨专业选课,形成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实行完全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3.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重要的延伸和补充,特别是把第二课堂作为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空间载体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引导第一课堂教学。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学”不是“学生”之“学”,而是“学习”之“学”。教什么,应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怎样教,应变“填鸭式”为自主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靳贺玲,秦姝。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2):3-5.

[4]王考,郝润梅,张惜伟。以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90-92.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一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区急需高级产业型应用人才,然而目前人才市场呈现出供求不均衡现象。尽管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中,但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调查中不难发现,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也是影响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针对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改善意见,谈谈如何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能力;转型发展。

教育专家将我国高校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及职业技术型三种基本类型[1]。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为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科研型高校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级产业型人才不仅在我国发达地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同样体现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上。但观之市场人才需求却能发现其缺口量大但人才却无法对应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专业。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最终选择改行致使人才供求环节不平衡从而制约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在这其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常使得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屡屡受挫。于是大量的学生在遍寻不着适合的工作时便会怀疑自身从而放弃四年所学常常最终加入更具有企业针对性的培训机构学习改行发展。而这样的发展路径对于地区经济而言是不利的这与教育中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倾向定位不严谨、不准确脱不开关系再则学生于高校学习中所受实践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其就业中的表现也是行业人才数量不均衡的一个诱因。调查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模式可以发现现行教育的弊端[2]。一是专业实践课程占比较低而学校的通识教育往往占到50%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会占到20%—30%真正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一般为10%左右甚至有继续压缩课时的趋势。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大量的基础课程在教授理论之后却无法与实践应用结合。三是校企联合往往成为学生最后一学年中的实习经历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比最少远不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四是以传统固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桎梏了实践教学所能发挥出的真正影响。上述教育现状与教育工作者整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僵化是分不开的。观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衡量应用型教师的能力标准通常为以下三种情况[3]:一是具有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同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着行业先进技术能够实现理论与应用双重教学目的;三是具有教师与职业双重资格认证。在相对重视教学能力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于聘用教师各方面尤其在教学能力上把关严格会有试讲试教考察。但在大学阶段囿于传统教育方式对于教师的学历、资质、理论知识的要求严重盖过了对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在学术型院校中或许有益处而在应用型院校中只会适得其反。

一、完善校内体制,促进基本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基本职业要求,高校内部必须加以重视。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不仅要具有完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能够制定教学目标、沟通师生、协调教学内容,合理地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完善校内教育体制、改革用人标准、精准考核目的能够保障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其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要建设和谐统一的机制体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的校内各部门,如人事处、行政教学等辅助部门统一协调好教学工作,保障教师有能力提升的环境与途径。二是要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由辅助部门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以及行业要求制订细节完备的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并考虑用人标准的改革,加大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的人才招聘,提高社会实践技能强的兼职教师等,创建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三即根据具体实行的教学效果构建科学的教学标准、聘用标准、考核标准。促进教师间良好的竞争氛围,以提升教学质量。四是要在具体提升教学能力方案中分层次制订详细计划,根据教师以及专业特点系统性地整体提升教师能力。五要在考核标准中细化其单位考核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考察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单个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仅要考察单一教师的能力如何,同时将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入大的目标中,以团队协作的力量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其人才培养重点在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塑造,由此带来的显著影响便是对于应用型教师的需求量增大。因此,合理看待现行市场标准,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有益。高校必须彻底改变原始的教师聘用标准,以更切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教师为首选目标,并为教师制定具有保障作用的'用人体制。其人才引进标准需要学历、科研成果与教学能力并重,建设多元评价体系,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详细实施策略如下:一是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引进。高校多与企业联合,并在合作过程中广泛寻找具有高学历、高技术能力的人才,理论上可将在行业、企业中工作多年,具备学历高、职称高、技术能力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丰富的人才扩充进应用型师资队伍中来。二是将行业中的专家、经理人等具有高层次应用技术能力的人才请入高校,开展实践知识、经验教学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三是为在校内任职教师提供完善的外部条件,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师能力培养中心,深谙教育学理论,能够结合实际完善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方案。同时能够体察社会动向,积极改革制订教师能力培养计划。根据教师自身特点,相应补全其所欠缺之处。如理论知识不够完备的,通过知识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其专业性;对于基础教学能力不足的,以团队互助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基本教学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技巧比赛等;对于未出国教师,要提供其与国外教学经验接触的机会,构建国际交流平台,促使在职教师不断进步。

三、积极推动在职教师转型,提升自我创新与学习能力。

目前地方高校在职教师具备一定水准的应用教学能力的实为少数,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必须推动教师积极转型。相应的实施策略如下:一要根据教师各自特点分层次、分批次进行转型培养。重点转型培养对象为毫无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型教师,应与企业联合,进入行业内部培养3—5年,增长其行业应用经验。其次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但年限不长的教师,与第一批转型培养的教师一起实施长期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利用3—5个月时间进入企业实践培训。二要统筹规划具体的转型策略。根据行业特点、专业发展方向、教师自身限制等规划详细的转型方案,并由相应的学校部门审核教师意见,做到分类、分层次、落实具体的培养目的。三在落实转型培训工作中,校方应鼓励教师积极性,并建设相应可见平台以供教师转型培训。如通过建立校内职业培训、与企业联合挂靠培养、科研合作、创建校办企业、构建海外平台等多种方式。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清楚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厘清经济转型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大势,不能过度保守亦不能冒进,合理体察社会动向才能安全度过经济转型期,这是为学生负责,也是为地区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作者:甘甜于丹郭姣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二

混合型检测系统的异常模块主要是负责分析和处理输入的网络数据中的流量信息。主要的检测方法有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基于自相似理论的方法、基于小波的检测、统计检测方法、阈值检测方法等,下面通过统计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由于网络流量数据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基于统计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存在不稳定的特征。通过观察实际网络流量,可以发现作息时间与网络流量的关系,所以在处理实际网络流量时使用方差分析法。具体的流程如图1所示。在通过具体的数据计算,找出出现异常的网络流量,并在具体的模块生成警报,再由警报设定异常值偏差的置信度。如果网络流量正常则采取更新历史模型的方式[1]。

1.2数据融合模块。

数据融合可以实现各种信息与许多传感器之间的组合、相关、联合,从而获得精确的完整评价、身份估计、位置估计。混合型入侵检测系统中在获取入侵信息往往通过网络数据、主机资源信息、主机审核、系统日志,这一过程与数据融合的过程相似,因此在混合型入侵检测系统中设计数据融合模块,充分发挥数据融合的行为估计、目标识别、状态估计、相关、校准、检测等功能,采取可信度方法等,以此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入侵信息获取效率,降低误警率。

1.3主动扫描模块。

在网络安全中混合型入侵检测系统设计的主动扫描模块,主要是设计插件技术、开放端口的扫描、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弱密码扫描的结合运用,在系统设计中很难实现以此成型,因此需要不断的分发、编译、开发,插件技术可以良好的满足这一要求。使用插件技术的方法可以通过com组件、动态链接库技术等实现。开放端口扫描是在tcp/ip协议上进行的,可以分为udp端口扫描、tcp端口扫描,而udp端口扫描包括socket函数扫描、udpicmp端口不可达扫描。tcp端口扫描包括xmax扫描、null扫描、tcpack扫描、tcpfin扫描、tcpsyn扫描。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检测。系统漏洞扫描往往通过构建不同的.数据包通过不同系统的返回值不同的方法判定漏洞的类型。系统弱密码扫描的操作流程为读取用户名字典,用户若读完则表示扫描结束,没有入侵。若用户名没有读完,则继续读取密码词典,密码读完则返回用户名读取程序,不能读完则构造登录数据包,发送数据,登录成功则代表入侵成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入侵用户系统的病毒检测[2]。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三

通过对以在校大学生和高职学校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对兰州市三所高校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试图将理论与实证调查相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可供操作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用的新举措,即“以院系班级三级活动相融合、以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双翼,最终实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体要求”的“一体两翼三级”的新型体制机制。以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前本研究的现状:到目前为止,据我们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尚未发现本课题在国内外有比较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更为欠缺。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搜索,主要有不多的几篇:王凡,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如何改变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使其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以此促进校园文化健康良好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探析;张进竞,我国中职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的丰富性,能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促进中职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从而带动中职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中职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有重要意义。但在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上还存在较大的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通过对以在校大学生和高职学校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对兰州市三所高校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试图将理论与实证调查相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可供操作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用的新举措,即“以院系班级三级活动相融合、以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双翼,最终实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体要求”的“一体两翼三级”的新型体制机制。以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2)兰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3)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4)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5)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省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难点:(1)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2)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3)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3特色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借鉴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突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石化类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改革,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4基本思路和方法

2.4.1基本思路(1)通过调查问卷,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2)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归纳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绩,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3)在调研石化类高职院校和兰内高校的基础上,勾勒了目前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的现状及其原因。(4)在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

2.4.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查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目前存在的问题、成因、表现形式和各种应对策略。(2)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3)实地访谈法通过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并归纳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4)经验总结法对国内外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功地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归纳总结,选择性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并推广。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借鉴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突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石化类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改革,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四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房地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房地产人才是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现代房地产经济专业人才概述。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最近的几年时间之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房地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需要对房地产人才进行专门的培训,才能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现代房地产经济专业人才的特点。

1、复合性。现代房地产经济经济领域是一个综合性领域,房地产经济人才应掌握复合性的知识。房地产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市场调研、土地经济、房地产开发、房产的交易、房地产经纪、物业服务等。对房地产人才的需求往往也是首先要复合性的人才,最好的房地产人才应当具有经济学的知识、管理学的知识、建筑、园林绿化、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人才即熟悉房地产经营的技巧,有知道建筑结构的基本常识,可以很好的胜任房屋销售、管理等任务,为房地产企业带来最大化经济效益。

2、实用性。房地产经济人才的从业主要要求的是熟知房地产全程策划各个环节的实用性知识,以便能在进行房地产销售的时候能够熟练的回答客户提出的一切关于项目的相关疑问。同时,还应掌握合同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在签订房屋租售合同的时候进行相关问题的答疑,这样才能促进房屋租售合同的顺利签订。除了具备以上的知识外,还需要熟知房地产金融、建筑工程造价、房地产估价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判断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趋势,更好地为房地产企业找准市场自己的定位服务。

3、独特性。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需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调整房地产的产业政策。房地产经济发展遵循的一般规律是“繁荣——调整——衰退——复苏——繁荣”的循环过程。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时候,要准确判定房地产经济发展所处的的具体阶段。在房地产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加快对房地产人才的培养,促使人才与产业相结合,以便更好的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服务,以此促进整个房地产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4、必要性。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大,在房地产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房地产人才队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人才缺口还很大,房地产企业要加紧自身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整个房产经济的发展。

(二)适应现代房地产经济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特点。

1、房地产课程具有依托性。由于房地产本身具有的特点,对于房地产人才的培养,完全不用房地产公司自己培训,可以依托院校进行培训,院校的培训往往更加的专业、更加经济,在进行培养的时候,还可以进行脱产的培养,系统的'教授学员房地产的经济知识,进而可以更高效地促进房产经济的发展。

2、层次分明。目前,房地产经济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各个不同学历的人才。掌握不同的技能的不同人员可以胜任不同的工种,博士人才可以从事房地产建设,硕士和本科人才可以从事房地产销售,专科人才可以站岗。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经过接受继续教育后还具有流动性,例如硕士人才经过继续教育后可以从事房地产建设,可以从销售工作转岗,建造更多更好的房地产,也可以有效的促进房产企业发展,以此带动整个房地产经济的进步。

3、继续学习的广泛性。房地产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接受再教育的人数非常多。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一线房地产企业往往和一线的大学进行合作,将自己的职员放到大学里面去接受再教育,使得这些职员可以学到新的技能,人才是经济进步的主要因素,通过再教育,可以促进房地产企业的提升,同时促使整个房产经济的进步。

二、进行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

(一)根据能力结构培养适应房产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根据能力结构的划分,我们可以将房地产专业人才分为三类: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房地产专业研究型的人才顾名思义就是注重研究房地产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往往具有扎实的房地产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可以进行房地产发展理论研究的人才。在进行房地产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要加强房地产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房地产专业理论知识,对于房地产实务操作可以相应的减少。房地产专业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开设房地产专业课题研究的相关高校设施齐备,房地产专业理论研究底蕴深厚,才能为房产经济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房地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强调房地产理论的实战运用,这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恰恰不同,前者注重的实务能力的建设,后者强调的是理论功底的建设。房地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房地产理论学习,更多地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促进房产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复合型人才是指将房地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进行房地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时候,首先要对房地产人才进行挑选,把既具备坚实的理论理论基础又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挑选出来,进行专门的房地产综合知识和技能培训,这种理论和实践都具备的人才是促进房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根据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开展分类培养,促进房产经济的发展。

按照专业知识结构进行划分,我国的房地产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管理类人才、工程类人才、复合型人才。

工程型人才主要学习的是工程技术类的知识,在进行课程的安排上,侧重于工程管理类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用,使得他们可以从事工程技术的创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可以在微观上把控房地产经济,促进房产经济的发展。

管理类的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这类人才主要侧重培养的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知识体系,他们可以在宏观上把控房产经济,以使房地产企业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

复合型人才是指既具备工程类知识,又具备企业管理类知识,两方面知识都有很好掌握的人才。这种人才往往“不偏科”,房地产基础知识和技能都能掌握,这类人才在促使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培养合格的房地产人才,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一)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房地产人才。

每个学校在进行房地产人才的培养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结合自身院校的特点开展。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房地产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需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或者是复合型的人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如果一个学校的土木工程是强项,那么就可以选择土木工程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如果一个院校的强项是管理,则可以培养管理型的人才,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要牢牢把握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规律,要培养出人才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敏感性,如国家的信贷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的变动情况,在国家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宏观调整的时候,准确判定这种经济环境之下的房地产经济走势,以便企业制定适应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下一步经营战略。

(二)确定培养的目标。

在确定人才类型之后,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培养的目标。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针对不同人才的各自特点和房地产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养,以便各种人才在进入房地产行业后可以学有所用。一般而言,我们开展房地产工作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涉及到多方面知识,尤其要用到房地产经济的专业知识,故而需掌握完整的房地产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故而,在进行房地产人才培养时,应当根据房地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房地产人才的经济分析能力、房地产基础、房地产法律等各方面知识,这样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房地产人才更好地胜任房地产经济相关工作。

例如,房地产经济受到利率、物价等因素的影响,利率因素会直接影响购房者的购房欲望;国家的贷款利率也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国家在制定房地产行业相关利率政策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房地产的经济知识专门人才进行把控,才可能使房地产经济波动能够掌控在合理的区间,保证房地产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房地产专业院校按照以上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为房地产企业发展壮大服务,更可以为国家的房地产经济健康平稳地运行培养合格的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才的培养就是对经济发展做铺垫。在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应加强房地产人才的储备,这样才能保障房产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五

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继续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走出去,到企业、同类学校多交流,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专业的需求状况,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合理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特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体现重实践、重技能、重操作的培养理念,与本科院校进行错位竞争、优势互补[3]。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与改革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3)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锻炼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水平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

这样将专业和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使学生真正地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市场、社会接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企业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订单班培养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施等企业全程参与,深化校企融合度,依托企业行业化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提前认知行业需求和自身差距,获取工作经验,提高职业适应力,使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正处于教学改革的大环境,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将来就业的模拟环境,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質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提升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不断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鼓励,通过创业增加就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创业也是一种就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就业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以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样既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其他学生就业,缓解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大学生就业正面临压力和挑战,高职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期,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是社会的强烈需求。高职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时关系到学生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胆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改革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只有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和行动起来,才会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我国的教育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六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的现状,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对改变其状况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后果;解决方法。

今天在高职院校中,关于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不断加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肯定,认为毕业生光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个人素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承载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任务的语文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其地位是非常尴尬的。本文将以一所高职院校为例,从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及解决方式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在院校层面上,以四川某高职院校为例,在全院17个教学系部中,仅有2个招收文科及文理科学生兼收的系部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科目,但也只安排了共计48个课时,其余的15个教学系部根本就没有将《大学语文》课程列为必修课,仅仅把《大学语文》列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与否。这使得《大学语文》在整个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极为尴尬,不仅远远不能与专业科目相比,就是与同为基础学科的英语、数学课程相比,也是远远不如的:院校内所有学生都要进行至少180个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和至少144个课时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说,《大学语文》在整个课程开设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整个院校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提升的不够重视。

(二)在学生层面上,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在本文列举的某一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学生自身的学习选择或者说学习时间,大都给予了专业课程,这体现在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大学语文》往往不是其第一选择,很多选修班级报不满人数,而被迫削减。这一方面固然是院校学习课程的安排,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学生自己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也缺乏兴趣与热情。作者通过与班级学生的交谈,了解到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日后无论如何也是够用了,在大学里不用再花时间去学习《大学语文》了;另一种是觉得《大学语文》课程太无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不到乐趣,学习完后也没有什么成果,对自己今后的择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觉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很“虚”,没有实际的作用。

(三)在《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层面上,也以前文所述院校为例,由于受课时数少的限制,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上有较多局限,只能有少量的课堂作文练习,再选择一些经典篇目与学生共同赏析,其他方面的内容则无法顾及。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很单一,基本以教师个人的讲解为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偏于沉闷,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欠缺。另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基本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与其他科目很少有着联系性,考试方式也是传统的一纸试卷,在训练实践能力、联系实际方面,确实有着不小的缺陷。

二、教学现状导致的后果。

(一)正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上的情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院校文化气氛的淡薄。亦以前文所述某高职院校为例,该院校一直以来很注重校园文化的培养,每年都要以院系名义,举行大大小小的文化节、运动会、学术讲座、学生竞赛、社团活动,等等,力求在学院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但是这些所有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相关,其他的诸如辩论会、读书会等活动又与《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没有紧密的直接联系,这使得《大学语文》科目在整个院校内,不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堂外也处在边缘化的境地。学生很难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在“大环境”中亦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大学语文》课程上。

(二)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不受重视,也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素质的不满意。亦以上文所述的某高职院校为例,学生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涯中过于忽视对个人素质与修养的提高,使得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欠缺明显。这个短板从在校园求职的时候就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最明显的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不足,不论是回答问题时的仪态仪表还是语言的选择、组织,甚至是对普通话的掌握,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进入工作单位以后,需要个人的.人文素质来支撑的“软实力”,无论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还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毕业生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工作以后,遇到的专业技能以外的阻力加大,妨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地位的根本之道,是课程本身的求新求变。这需要调整课程重点,不仅仅局限在名家经典篇目的赏析,还要根据学生步入社会和进入工作单位后的能力欠缺,增加更多的切合实际的课程设计,这大体可以分为在两方面的加强:

(一)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写作、表达与沟通方面的内容。这方面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两个个人能力:写和说。写,是写最具有实际需要的公文以及日常事务文书,包括:通知、请示、报告、函、留言条、请假条、欠条、借条、领条、收条、证明信、介绍信、申请书等一系列应用文。这类文章不同于语文课上的作文,注重的是对学生写作基本格式、基本要求的指导,以防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出现因没有接触过各类应用文体写作规范,而不知道该如何写作的情况。说,是练习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倾听别人的想法,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团队,能够更有团队协作能力,能更好地与人交流相处。这些写和说的能力,虽然不是专业“硬实力”,但是其在学生工作中,所能产生的巨大价值,确是不亚于专业能力的,而且在生活中,也会给学生很大的帮助。

(二)在课程的练习环节,可以增加面试求职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求职技巧,加大大学生礼仪姿态的训练,为学生打磨好一块“敲门砖”。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可以模拟面试求职的全部完整环节,从进入面试房间到离开,整个过程中应注意到的细节,应遵守的礼仪,力求全方面地给学生以直观的呈现。另外在面试时适当的语音、语速,得体的姿态、距离以及语言运用上的技巧、规范与误区,都可以用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加以了解。这将是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有用的教学内容。当然,《大学语文》课程若加强了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练习、礼仪姿态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占去一定量的课时,会导致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经典篇目赏析以及课堂作文练习的时间进一步减少,会削弱课程的“文学性”属性,在学生的审美意趣的培养、美学欣赏的体验方面会更加不足,但《大学语文》课程在现今,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应该结合时代的需求,主动求新求变,在课程学习目标上不仅要有文学、美学的体现,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功能性、实用性的增强,要承载起提升学生整体个人形象的作用,从学生个人素养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看、读、写、说”能力,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走出自己的新路。

参考文献。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七

“耦合”一词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工程的相关名词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等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文中“校园文化”与“创业文化”亦在文化教育这个共同体下,前者向后者不断输入信息,影响创业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后者在不断地融合中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创业文化的界定。

美国是最早提出创业文化这一概念的国家,其次是日本。他们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中倡导的注重价值、崇尚创造、赞赏创新、追求财富、宽容失败和敢于冒险的创业文化价值观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邓建生(2000)认为,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这是在国内关于创业文化的内涵较为权威的界定。李璐(2011)认为创业文化包括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创业文化既影响人们的主观看法,又影响外部的客观环境;其次,创业文化强调整体氛围,并且这种氛围能够被群体认同和共享;第三,创业文化受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即便是两个地理位置紧密相连或行政等级相同的区域,创业文化也会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或战略发展目标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同其他文化种类相同,创业文化也主要由创业精神文化、创业物质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行为文化四个要素构成。作为高校的创业文化,它是指导高校师生开展创业活动的一种文化,是师生在创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业意识、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相应成果的总和。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是一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心态文化,是一种敢为人先、推崇创新的观念文化,主要围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及搭建创业实践的平台等方面展开。通过创业文化的培育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

二、高校推进校园文化与创业文化进行耦合的必要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将创业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外显化、行为化,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运作过程中,也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才的优良环境,也是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适宜的土壤和条件,它通过行为目标导向、价值取向导向、规章制度导向,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基于创业的校园文化对于教育师生树立创业的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从而产生创业的需要和动机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学校的管理者和组织领导者为实现办学和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给予师生以生活学习上的关心、信任服务以及成就挫折宣泄等激励,调动创业教育与创业的积极性,这是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种种激励功能开展创业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调动创业的积极性。

(二)校园文化的约束与调适功能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包括充分的创业动机、创造性的创业思维、坚定的创业意志、和自尊自信自立的创业个性特征。校园文化通过制度、组织和环境等层面的因素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具有约束与调适功能。如创业型的学生社团是培养校园创业文化重要组织,其显著特点是它的自发性,参与的个体和活动的内容、方式均具有随意性,学校从组织、制度等方面对这些社团进行约束和引导,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业动机,满足学生对创业的了解需求。同时,校园文化由于其多样性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为学生提供锻炼。随着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交流、接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增强沟通和交际能力,也形成良好心理承受力。

(三)校园文化的凝聚与辐射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核心是为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围绕营造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十分重要。同时,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创业知识的获得、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在浓厚的创业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会更加活跃,经营管理能力也将得到不断地提高。

创建有利于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的校园文化要从精神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入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文化也丰富和完善了校园文化。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环境熏陶。

高校的环境是一种一种潜在的、隐性的课程方式。目前的高校创业教育要求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创业教育,通过宣传、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素质。围绕创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做好校园公共区域创业文化布置,如在黑板报、宣传栏、墙报等宣传阵地上把创业教育渗透到校园环境之中;将校训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社团文化与创业文化想结合,使校园的创业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凝聚本校的精神特色,与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创业文化精神进行融合。同时,通过举办各类特色创业实践活动,如开展优秀创业校友经验分享会、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同时,在创业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的过程中赋予校园文化的创业型特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实现使校园文化和创业文化的耦合,推动双方的互动发展。

(二)活动实施。

胡丕洪(2004)指出,有机结合和专题活动是高校开展校园创业文化活动的两种主要形式。有机结合的活动形式指的是在原有活动课程的组织方式中尽可能地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并实施。基于承担创业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在文娱活动、学科活动、体育活动、党团活动等活动中融入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渗透激发创业意识任务和目标。要在举办的各类竞赛和比赛活动中突出或结合进创业文化教育的要求,在各类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提出创业能力类和创业个性类的任务和要求。专题活动的形式是根据创业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专门设置的、主题明确的创业教育活动。主题班团活动、社会调查与参观、野营拉练与竞赛等目的明确的活动是其主要形式。如邀请创业成功校友开展经验分享会,让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解答创业困惑;针对某一品牌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为纽带、以实践成果为价值判断的教育方式,是创业课程教育的有效补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课程中或者业余时间,动手动脑,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亲自操作并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认知,提升创业管理技能。创业实践活动也可以创设或引进具体的场景和过程,再现创业实践的特定的社会情景,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创业,形成对创业实践的真实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推进了创业文化教育,也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周创兵,陈益峰,姜清辉,卢文波.论岩体多场广义耦合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7)。

[2]邓建生.创业文化与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4]胡丕洪.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八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深入探讨。

2.1检测的正确率不够高。

从目前看来,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着不少缺陷,有待日臻完善。实际上,误报和漏报的频率相对较低。调查报告表明,相当一部分数据库的数据量大。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保护数据库是使用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主要任务之一。正因为如此,在系统设定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小心处理。尤其是,系统关卡的检测设定不到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事实上,错误检测出不少非外界病毒和攻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正确率。

2.2自身的'防御能力比较差。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自身出现防护能力现象的主要理由在于:相关方面的设计人员能力相当差,系统有着不少缺陷。正因为这样,入侵检测系统会不可避开地遭受外界攻击和病毒侵入,导致全部检测系统基本处于瘫痪境地。更严重的是,外部攻破了系统,数据库遭受到一定程度地损坏。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可拓展性差,不容忽略。

2.3检测的效率偏低。

在实践中,按照相应的标准,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准确识别恶意攻击行为以及病毒侵害,在规定的时限内,妥善解决相关难题。只有处理相关难题之后,才能进一步达到确保数据库信息安全的目标。与之相反,在病毒侵害的状况下,数据库信息安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有鉴于此,人们对入侵检测系统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在运转数据库系统的过程中,只有在符合一定现实条件的基础之上,网络攻击行为才能顺利发展演变为攻击行为。这个条件是,进行规模较大的二进制码转化处理。不可否认的是,入侵检测系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科学、合理地匹配这部分规模较大的二进制码,紧接着进行相应的编码工作。实际上,对于攻击行为能否进行有效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集到的数据是否足量。正因为如此,在入侵检测系统高效率的制约和束缚之下,系统计算量变得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入侵检测所需费用越来越多。

校园流行语研究论文篇十九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重组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这些大学是多个学校合并而成,因此拥有多个校区,再加上校区的范围大,沟通联系非常不便。基于此,校园网络作为沟通传播、教育教学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但由于校园网的技术水平不高、设备落后,然而入侵技术不断升级,骇客入侵防不胜防,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构建能够抵御入侵技术的校园网安全防御模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网络安全投入不足。许多学校将建设资金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购置和其他方面,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尤其是没有配置高端的安全设备,仅仅靠安装防御软件是不够的。网络管理混乱。学校的校区多,在学校各个校区均是各个自己进行网络管理,没有进行全校的统一管理和监控,上网用户能使用不同的身份进入校园网,使网络安全隐患极大。电子邮件管理不善。骇客入侵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肉鸡、病毒的传播,用户通过下载、浏览电子邮件就会将携带的病毒、肉鸡植入电脑,骇客就能够进行远程网络入侵。但现在校园网邮件系统并没有进行系统的防护,对电子信件的过滤、防护手段非常落后,使得校园网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病毒泛滥。当前随着网络犯罪技术的发展,各种垃圾信息和病毒充斥着网络,再加上网络本身的传播速度极快,使得病毒的传播更加泛滥,造成用户数据和资料的窃取、损失,但校园网络并没有对病毒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防御。网络安全意识缺乏。由于网络技术兴起的时间较短,大多数学校领导和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利用校园网访问各种网站,下载各种资源,使得无意中携带病毒带入网络,造成校园网被骇客入侵,造成大量损失。

1.2入侵技术不断升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骇客入侵技术也得到升级。当前网络攻击和入侵的手段多种多样,从网络探测到病毒攻击、从电子欺骗和解码攻击等,骇客技术得到不断升级。通常骇客入侵的流程如图1:

入侵检测和被动防御不同,它是积极的防护技术,即使对内外部攻击进行检测,对入侵攻击进行拦截,保护网络安全,图2是通用性的入侵检测模型。但是当前校园网的入侵检测技术却非常落后,对内外部攻击不能进行及时响应和拦截,使得校园网络的安全得不到保护。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321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