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回归的论文(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7:34:15
最新回归的论文(通用16篇)
时间:2023-11-11 07:34:15     小编:温柔雨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升自己。在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真实、简明扼要。通过以下总结范文的阅读,相信大家会对总结的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回归的论文篇一

语文测验时学生都会问我:“老师写作文吗?”“写。”这时,你就会听到一阵抱怨的声音。写作文,显然已成了孩子们的负担,他们厌倦写作文。上作文课,留下任务,学生就在那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一个个无助的眼神望着我。现在写作文是学生头疼、老师也头疼。看了《用故事点亮童年世界》一文,我开始为自己的作文课反思。

是学生不会写作文吗?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吗?是学生厌倦作文课吗?……不是,都不是,是我们老师在教作文的方法上走错了路。每次作文课都是一个套路:教师出示作文题目——学生写作文——教师批阅——全班点评。其实写作文都是这个套路,只不过是教师把最重要的环节——写作前的指导课省略省略再省略,最后就变成直接出示课文题目。学生回家大眼瞪小眼,看着作文题目眼晕、头晕。为了完成教师的作业不是在作文书上抄一篇,就是胡乱地写上一通,无怪乎现在的学生厌倦作文。

看过于永正老师的《考试》教学实录,于老师很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于老师的体验活动设计得很巧妙,全班除了一人符合试卷的要求,其余全部落入了老师预设的“陷阱”。其实让学生参加这么一次考试并非于老师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这场另类考试获得深刻的教训和新鲜的感受,从而引出写作话题,才是老师的真正目的。这也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故事中去写作文。

我一下子想起了苏格拉底一个著名的教育故事:

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穗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悟:人的一生不也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应该追求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呀!

我为什么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作文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有太多的相似、相同之处——都很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诚如于老师所说:“什么叫作文?作文就是有感而发,把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很有感触的事或现象动笔写一写,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作文,一般都有真情实感。这件事你确实感受很深,那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真正好的作文不在于字数的多少,只要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都是好作文。”经过反复的挑选设计,我对我的习作教学进行了改革,以学生的经历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愿意、乐意去写作,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我为学生设计的思路是,要求学生给鸡蛋当一周的“爸爸”或“妈妈”。无论自己做什么,都要随时把你的“蛋宝宝”放在身边,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经历做父母的不容易,每天还要以日记的形式写出心得体会。下面摘录几条学生写的心得体会。

生1:今天,我的蛋宝宝出生了,它的小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我生怕它摔了、碰了,弄得我胆战心惊。就在早上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声响,我以为“蛋宝宝”受到了伤害,赶紧奔向了“蛋宝宝”。后来一看,我的“蛋宝宝”平安无事,真是吓了我一跳。原来当妈妈是这么的辛苦呀!

生2:星期五那天,张老师告诉我们拿一个生鸡蛋,还要给鸡蛋当“妈妈”,我心里不由得开心起来。不就是当“妈妈”吗?这太容易了。可是今天早上我把它带来学校,又带它去外面玩,只不过这些,我便觉得当“妈妈”不容易了。我不敢走快了,更别提跑了。时不时地要拿出来看看,生怕它有一丝的损坏。

生3:今天早上,我带着我的儿子——“鸡蛋”上了去学校的班车。

一开始,车上的人并不多,我的鸡蛋很安全,可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越来越多,我的鸡蛋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它,我把鸡蛋放在口袋里。可差一点鸡蛋就掉了出来,我只好把鸡蛋放在手心里保护,心想:“你这个小东西,你要听话,知道吗?”

……。

也许他们的话语并不生动,但我相信这是他们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实的经历。“习作教学的起点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儿童自己。习作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自己的故事、选择自己的故事、表达分享故事的过程。”我愿意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写出自己的作文,让作文回归学生的生活。

回归的论文篇二

小学生刚刚接触社会和认知社会,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单纯的口头思想品德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引入课堂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让他们体验德育素质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合格公民。同时,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还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成为践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阶段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较为笼统,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尚未全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甚至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相差甚远,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时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而是根据教材中的主题,拓展更多新鲜、有趣的教学素材,与当前社会宣传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以此督促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例如,为了树立榜样形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感动中国”的颁奖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优秀人物事迹,从中获得感动与启发;给学生讲解地震灾区的真实故事,播放社会公益活动的新闻视频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除了正面例子以外,教师也可引入一些反面事例,让小学生具备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思想。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进而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与熏陶,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例如,寒假开学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围绕“寒假生活”组织一次课堂交流活动,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地介绍自己的寒假生活,从中领悟刺激、快乐、开放与和谐,丰富了课堂学习的情境。随后笔者还设计小记者采访的活动,让学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回忆寒假趣事,整个学习过程生动且有趣,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另外,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可从教室内搬到操场上,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各种有趣的.户外活动,达到教学效果,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落实启发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兴趣,能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在互动、和谐、趣味的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个性与特点。

三、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想要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要遵从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从自己的思想为出发,以自己独特化的、个性化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思考问题。例如,学习《我的一家人》一课时,笔者邀请家长来到班级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做活动,課前准备每个学生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或者视频,通过播放亲情歌曲、亲情图像等方式,在课堂上渲染温暖的氛围,最后再组织各种亲子游戏,由家长与孩子一起配合完成任务。这样一节课下来,促进了亲子关系,学生也把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父母形成感恩之心。通过实际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融入了学习情境中,自己从中感悟道理,并在生活实践中得以检验,形成了内在道德修养。

四、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在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中,小学生也处于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思想与情绪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能深入学生内心,教师要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应有价值。其中,生活化的教学手段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深受师生欢迎。例如学习“爱国小英雄”时,笔者就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前给学生播放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电影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体会人民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责任感、使命感与自豪感。再如学习“曹冲称象的启示”时,笔者给学生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氛围中体会人类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用于现实生活中,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也能提高道德水平。

由上可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途径非常多,教师要始终围绕“生活”二字做文章,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绪,让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思想品德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2]黄敏.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8):226.

回归的论文篇三

今天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3000多名官兵接受检阅。驻港部队所有兵种都将参与,方阵总长1345米。今日的香港阅兵:中国军人从头燃到尾!龙山云海大气磅礴。这让人不禁感慨这二十年来中国和香港的变化。不禁让人回想这二十年的历程:

6月30日上午,视察并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阅兵场上,3100余名受阅官兵精神抖擞、意气风发,100多件武器装备整齐列阵、铁甲生辉,等待接受检阅。来自香港各界的4000余名观礼嘉宾,一同见证重要的历史时刻。

1842年8月29日,英国侵略者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英借口九龙半岛秩序混乱,英国的利益受损,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将粤东九龙司地方“并归英属香港界内”。186月9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东起大鹏湾,西至深圳湾,面积达946.6平方公里的大片地区,租期,至196月30日。至此,香港本岛加上深圳河以南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约200多个岛屿、约1071平方公里的地区,全部被英国侵占。

对于这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是从来不承认的,并为此进行过长期的抗争。。从此,“一国两制”载入了中国的根本大法,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为了使香港在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经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批准,我国宣布在香港回归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

自撒切尔夫人第一次访华后,中英两国政府经过长达两年二十二轮的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进入了中国恢复行使主权的过渡期。在过渡期的前半期,中英双方基本上保持了友好合作关系,但在后,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了我国形势,以为社会主义中国要随着苏联、东欧迅速崩溃,因而单方面推行了一系列不利于香港平稳过渡、保持繁荣稳定的政策与做法。

1990年4月4日,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基本法律形式,确保了在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针对英国政府单方面制造的混乱,中国政府采取“以我为主,依靠港人,面向港人”的方针,另起炉灶,以确保香港平稳过渡,顺利交接,因而先后聘请了港事顾问,成立了预委会、筹委会、推委会,组成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董建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冉冉升起,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历史将会记住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邓小平先生。我们正是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明的方向,通过外交谈判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终于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我相信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够管理和建设好香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举行大会,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江泽民到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二十年后的今天,时有看空唱衰的声音:“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不行了?香港的竞争力衰退了?香港的繁荣,是香港同胞辛苦打拼出来的!也是因为她背后站立着一个日渐强大的祖国!

回归的论文篇四

[摘要]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教学。

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尤其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找准切入点。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也就实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二、回归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讲童话故事等方法,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繁忙的商业街》一课的教学,可以与生活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郑州二七商业街实地考察,收集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发布。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郑州二七商业街作为郑州市的窗口,那里有许多购物商场,人们从四面八方来这里购物、休闲。商场里还开辟有各种休息与娱乐场所,设有餐厅,使顾客感到非常方便、轻松与愉快。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身边的家长和友邻最爱去的购物商场是哪,为什么?大家心目中二七商业街最繁华的地方在哪?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二七商业街?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到网上查阅,收集有关的图片和报道,或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访、调查等等。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图片展览活动,在校园内外宣传。

2.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3.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

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如设计《我懂事了》一课,让大家了解调查爸爸和妈妈的工作的.情况。围绕“我的父母”片断式的话题进行交流,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尊重与感激之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回归生活,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3.教学情景设计:拉近时空距离,提炼真实主题。

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不能让学生产生虚幻、飘浮的感觉。

4.教师角色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欣赏者。

用学生的语言、情感合成和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体验。如:重视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感受、体验所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提升问题价值,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判断、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与教训,使学生经常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6.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注重情境训练。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在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回归的论文篇五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夏红缨。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系才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如何创设这种生活情境呢?首先,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有生活气息。有时几人围坐,像个小家庭;有时围成一个大圆圈,像个小小俱乐部;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甚至将桌椅全部撤去,给他们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如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就将桌椅排成四人小组式;有的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辩论,就可以将桌椅排成“两军对垒”式;还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做游戏、表演等,桌椅的排放就更加灵活多变了。

其次,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充满生活情趣。如在教室里建立阅览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种子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成为他们的实验标本……此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模拟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如教跟四季景色相关的课文,就让学生把教室打扮成绿色的大自然。教室里有时“春色满园”,有时“硕果累累”,有时“雪花飞舞”……教跟社会实践相关的课文时,则将教室设计成“一家商场”、“一辆火车”、“一条公路”等,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和强者。具体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察访--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跟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就必须组织一些观察、访问、调查等活动。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虎门销烟》、《在大海中永生》、《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黄河的主人》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2、表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鹰学飞》、《云房子》、《穿山甲问路》等;寓言《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故事《卧薪尝胆》、《草船借箭》等;诗歌《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长城和运河》等。这些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诸葛亮、刘备、张飞,再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嫦娥奔月》,让学生想象嫦娥飞上月宫后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实践--体验生活。

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我指导学生画出参观的路线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图片,置于教室四周,再聘请学生担任“导游”。教师让“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拿一个无线扩音话筒,举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同学们则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认真倾听“导游”的介绍,并随时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种导游和游客身份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又如教《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拍摄周围污染环境的镜头、搜集有关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具体事例或数据,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环保公益广告,画宣传画,写报道稿等,号召全体公民保护环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体验了生活,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课堂向社会进行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一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到社会上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其实,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烈士陵园、七战七捷纪念馆、中洋水产养殖场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

另外,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儿童会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连,与课外生活互补,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

[2]《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有关资料。

[3]《学会生存》美国:埃德加富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回归的论文篇六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回归的论文篇七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生活化教学以及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谈了四种做法: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生活近期有幸读到浙江省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的《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一文,她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点。她说: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杜威教育既生活的著名思想,更是强调儿童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可见,生活化教学的确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卢老师的理论基础上,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在底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底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苏教版第二册的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真美呀》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小鸡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歌声来赞美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表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如:我昨晚自觉做完作业再玩,不用奶奶操心。我昨晚陪奶奶散步了。我打电话陪奶奶聊天,使她不会感到闷。我昨晚帮奶奶做家务了,让她不那么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道理。实践表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回归生活,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课程理念的更新》。

2、卢雁红著:《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载《小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回归的论文篇八

从事深港两地物流长达20余年的达叔对此深有体会。“在之前,在口岸这边经常是货车夹着小车排起长龙,就算顺利查验,也要花个一两天的时间。如果一个海关觉得你的货物有问题,随时扣起来就是一个星期,啥都干不了。”达叔说,那时候,他常常要做好就在口岸附近过夜的准备。尤其到了夏天的时候,司机们通常都是汗流浃背等清关,还要经常被厂家抱怨货运输得慢。“那时候当两地货运司机,感觉每个人都是怨气十足的。”

“以前转厂是不允许的,所以货物都是从内地运过来香港出口,之后再转回去加工,也就是业界说的‘游车河’。”谭伟豪说。在cepa协议签订后,“游车河”的问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cepa和贸易便利化之后,货车司机跟我们抱怨排队的声音越来越小。以往需要一两天甚至一个礼拜的清关时间,到现在使用电子化清关,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搞定。”

在cepa协议签订后,香港人北上经商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现在的谭伟豪,身上多了一个“香港天使投资脉络主席”的身份,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到全新的创投领域。“国内现在正在大力发展双创,这是一波不可逆的浪潮。我们现在投资的公司,很多都是以香港为总部,然后到珠三角去打开市场。”

在他看来,未来这些初创企业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海外技术做区域化的服务,让香港从产品的进出口转型为企业和科技的进出口这类高增值服务。此外,香港也可以将一些创新的前沿团队和技术带到内地,同时吸引更多内地的优秀初创企业和团队来香港挂牌,以香港为基地做北上市场,实现双向流动。“其实现在提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这个逻辑,将制造业慢慢转移到双创企业。香港未来一定要走科技创新之路,深圳在科创的成功已经被验证,香港在基建、人才上比内地仍有一定优势。我会更积极做天使投资、初创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让香港的初创企业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

互联网让香港传统零售迸发新生机。

12月30日,苏宁电器正式宣布收购位列香港电器零售连锁前三甲的镭射公司,开始进入香港市场。

“当时,香港市场对内地品牌的认可度很低。”现任苏宁云商集团华南地区总部执行副总裁的徐耀华说,香港消费市场基本都是进口品牌,本地的像丰泽、百老汇,根本不卖内地品牌。因此,香港苏宁经历了保留原来的“镭射电器”名称,到“苏宁镭射”最后才转到“苏宁”的过程。这是因为,镭射电器之前在香港已经经营了30多年、深入人心,逐渐转变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今时今日,随着华为、小米、大疆、联想等新兴消费品的崛起,内地品牌在香港过去只是“低端、劣质”的刻板印象大有一去不复返之势。“在产品质量提升之后,国内很多品牌愿意借助我们的平台进入香港,他们不需要再在香港建立自己的团队,而是通过我们平台共享客流和宣传。”最让徐耀华感受深刻的是,当时苏宁刚进驻香港的时候,满大街的招牌都是外资品牌。现在,中环的写字楼大部分是中资企业在租用,站在维港眺望对岸,除了三星等少数外资企业招牌外,基本都是中资企业的招牌。

过去,香港商业零售高度集中化。香港人总说,站在香港任何一条街上,走几步路就能找到你想要的商铺。但随着香港铺租的飞涨以及内地访港游客人数的下降,很多香港中小型零售商不得不关门大吉。这无疑也让香港苏宁受到了影响。

“电子商务在香港至今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在内地,互联网的红利都已经没有了。”徐耀华说,20苏宁刚进入香港时,当时香港的零售市场仍是非常传统的,就连从业人员也是一副“中规中矩”的印象。如果在当时就推动互联网化,实际上就等于在革传统渠道的命,会有很大的阻力。但由于现在两地大部分产品已经实现同步化,并且大部分供应商的“大中华区”理念让他们减少了供应链的协调和沟通环节。“从去年开始,内地几个做得比较好的电商企业开始进驻香港市场,香港年轻人对网上购物的接受度也比较高。未来我们也计划在门店设置一些vr的场景体验,让门店更加互联网化。

回归的论文篇九

摘要: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课堂,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构建多彩的教学环境,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布置现实的教学作业,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感受互动的教学体验,让语文教学体验生活。总之,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用以致学,学以致用,回归语文的本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把语文课堂置于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现实或情境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散发生活味道。也就是说,教师带领学生亲近生活、接触生活,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于生活中的知识背景,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中体会到语文源自于生活,感悟到语文知识的生活价值,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应当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使应试语文变为生活语文,让语文教学基于生活,使语文教学为了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知行合一,真切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审视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看上去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墙壁洁白无瑕,桌椅横平竖直,毕恭毕敬的学生,严肃认真的教师……学习功能极强的学习环境,拘谨的师生关系,沉闷的学习氛围,如何使学生获得心理自由,怎能让学生快乐学习。为了每个孩子个性的张扬与健康和谐发展,我们要构筑精彩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温馨的乐学环境,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师生平等交流。有了良好的学习认知环境,学生才会无拘无束的学习,充分交流感情,表达思想,提高智能,完善人格。要构筑如此环境就必须让语文亲近生活。

首先,我们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使其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我们要一改以往秧田式的座位形式,可以像家庭一般,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也可以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就像一个俱乐部;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固定教室,到外面宽广的空间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改革可以更好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互动交流,踊跃展示自己的思想。如在需要学生讨论时,我们就将桌椅安排成四人一组式,有时学生开展辩论,就可以变成“两军对垒”式,在组织表演、游戏时桌椅的摆放更为灵活。尤其在现阶段,我们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合理安排小组,把座位形成4~6人一组的方式可以作为常态。

其次,室内整体环境要体现浓浓的生活情趣。在教室内设置一些图书角、自然角、科学角等,以创设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氛,让吊篮、水仙等鲜嫩的植物,小乌龟、小金鱼等可爱的小动物与孩子为伴,让新颖的车模、航模等科技手工作品丰富室内环境。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临时创设生活情境,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知者,更是授业和解惑者;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也是生活上导师,更是孩子们的学习益友(伙伴)。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理念讲得如此透彻。小学语文是最为生活化的一门学科,更应当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让语文教学归真返璞,成为充满活力的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

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校园里寻找春天,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因为有目的的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孩子们来说是两回事情。在课堂互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瞧,小嫩芽从柳树的怀里钻了出来”,“我看见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了”。还有的同学说:“粉红的桃花、洁白的玉兰花真美”,“一群群小蜜蜂在花丛中自由的飞舞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个不停。“是啊,生活真美啊,你们的观察真仔细,说得也真棒。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迅速打开书认真阅读起来……在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说说书中的描写春天的.美文,再评价一下自己刚才的描述,孩子们一个个都对自己的描述不够满意。接着,我让他们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出美好的春天。他们这样写道:“校园里的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香味扑鼻”,“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铃铛”,“小草赶趟儿似的钻出头来看我们玩”……不难看出,孩子们经过重新思考,将生活中的事物描绘得更生动美妙。生活中充满知识和生趣,孩子们今后将会更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回归生活的语文是灵动的、生长的。

课后,我还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再次去寻找春天,结合文本,联系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春天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几天过去了,利用说话课进行交流,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孩子们的发现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联系生活,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有更多的收获。把语文知识融入生活,不仅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活的教材,丰富发展了课程资源。这对孩子来说是新鲜有趣的,对教学本身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来说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扩展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设计布置一些语文作业,并且改变形式机械烦琐的作业形式,力求做到简单有趣生活化。通过充满趣味的生活化语文作业,把学生引向自然,走向社会,拥抱生活。

我们可以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诗歌《秋天》,学生对文本中的秋天有了深入的了解,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然而秋天,还应该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就能够让学生继续观察秋天,留住秋天。

可以布置查阅性的作业。如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有了初步感受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用各种方法了解人类还有哪些奇特之处,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了交流活动,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布置综合性的作业。如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文后,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对剪纸的全面了解。从剪纸的起源、功能、类别、创作手法、剪纸艺术家、经典作品、生活中的剪纸、我也来剪纸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查找、请教、实践。准备一段时间后,举行专题活动,进行交流展示,让剪纸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

生活化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还有参观性、操作性等生活化作业形式,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生活,引导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生活,在生活中边做边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人类的情感和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我在“巩固复习”后就进入“细读课文”的部分,从整体文本入手,首先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让学生去想象蚂蚁劳动的各种不同情况,抓住“满头大汗”一词体会蚂蚁劳动的辛苦。接着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等词句,让学生自己读,感悟体会,适时提出问题:“你想做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引起学生的讨论,提出课文所设置的矛盾,让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与文本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文本回忆自己的生活,通过生活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这些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及时、认真,都要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从而感悟幸福生活来自辛勤劳动的朴素道理。

再如教学《慈母情深》的重点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的导读。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我构思设置了这样三个层次的阅读体验:

(1)自由品读后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想象母亲的背是一个怎样的背。

(3)演绎生活情景,体验生活,把课桌当作缝纫机,弯曲着背脊,身子往前倾,头和缝纫机挨得近一点儿,手扶在桌面上,眼睛盯着桌子上的一个点,再踩动双脚踏缝纫机一分钟。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去表演、去体验。情景的创设,不但让学生学得有趣,而且体验也特别真切。学生在专注投入的演绎中获得真实体验,真情流露,真切感受到母亲的劳累与艰辛。

最后我让学生齐读:昨天的母亲这样工作着,明天的母亲又将这样工作着;春天,母亲这样工作着,秋天,母亲依然这样工作着;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演绎母亲工作时的那一举一动,学生从中获得主观感受,感受母亲工作的枯燥,感受母亲工作的乏味,孩子们再次体验感悟到母亲的不易与母爱的伟大。

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建立起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最终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回归的论文篇十

摘要:语文无处不在,它在自然科学里也在社会科学里,在课本中也在生活中,所以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技能,并用所学的知识来反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广度。这样语文教学这潭水才能活起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生活;回归;参与。

近年来,尽管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终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学,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仍然是困惑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师挖空心思去教,效率却不高,也难怪家长与学生抱怨:一天抱着语文书背,拿着语文卷子做,语文成绩却远不如其它的课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为应试而教的语文脱离了生活,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这样才能有活水,也才能激活语文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教材所选的佳作只能作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基本技能的典范,而且除了重点篇目外,大多数课文可以由学生自读学习。教师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心、结构、写作特点。应鼓励学生把情感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感受作家笔下的生活,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融入其中,我就是剧中人,我就是作者,我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时光倒流,和学生一起再走一遍“他们”所走过的路,和“他们”同喜同忧,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已有的经历进行再创造,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重新组材和写作的能力。与自己有关的事学生是感兴趣的,这样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反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很积极。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堂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能力。语文无处不在,它在自然科学里也在社会科学里,在课本中也在生活中,所以,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并非等于学好了语文,所以让学生参与生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掌握。能学而用之,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辩论赛、名言警句的收集评比、课本剧的编排、读书看报、文艺活动、社会实践、交友谈心、写日记、球讯、游戏、接龙比赛甚至看广告都是在学语文。如,过教师节让学生编写赠言;过端午节,顺便讲讲屈原的生平、作品、情感,南方北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及意义,这比单纯讲屈原的作品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知识,同时,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广度。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也即返璞归真,以人为本,这样语文教学这潭水才能活起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回归的论文篇十一

哲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前沿,思想领域的灵魂,是人类把握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思想武器。哲学回归到现实中为人类服务,既是人类的需要也是哲学发展的需要。

(一)现实生活状况的禽要。

人的“现实生活”一方面意向于“自然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统一,另一方面又超越二者否定二者的统一,它既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既有感性的内涵,又具有理性的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此起彼伏,使现实生活形成丰富、复杂的否定性统一体。因此,如果把这些矛盾片面化或者割裂开,就会使生活陷入消沉状态,而对这些矛盾的理解和把握是现在人类最棘手的事情。虽然人每天都在“生活”,但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生活”。哲学为人类提供特殊的思想维度,所要解答的正是这一类现实生活之谜。对于目前的现实生活: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物质要求条件的提高,倾向“自然生活”,忽视“理性生活”,给人和自然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哲学的重要特质在于,它通过高度的思考和反省来认识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它可以以不同的哲学立场理解和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现实生活是确立哲学立场的起点与终点。对于现实生活是由多重矛盾构成的丰富、复杂的否定性统一体,既不是科学能把握的,也不是宗教或者人类自身能把握的,只有通过哲学对其把握,才能促进现实生活的改善。

(二)哲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研究对象上来说,传统哲学更倾向于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体问题,只注重二重世界即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而忽略了对人的关注,对世界的认识陷人了一种虚幻的境界,它所说的超验世界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或之上的本真的世界,虽然它追求的是人类渴望的“真”的世界,但是它是以否定人类现实世界的“存在”为前提,把人类现实生活虚幻化,把人类现实生活看作是绝对的价值理念。导致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漠视,从而使传统哲学在现实生活中更显得教条化。因此,哲学要想克服这种缺陷,摆脱危机,唯一的途径就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使现代哲学成为现实世界发展的现实力量。从思维方式来看,每一种哲学思维方式都是该时代的体现,传统哲学探究的是摆脱主观因素、一个自由存在的物质世界,把自己放在所有科学之上的位置。但是随着科学自身的日益完善,对哲学的需求越来越弱,这就导致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走向了末路,哲学要想恢复它的作用,必须回归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来,重新恢复它的活力。现代哲学之所以把人类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回归到现实中来,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哲学回归现实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哲学在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它面临着很多问题和考验,笔者尝试性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哲学自身的盲目性。

哲学问题越来越倾向于科学领域,一方面,自己独特的“灵魂”很少发挥作用,更多的是凝聚在科学领域的研究,即对既成的理论不断的怀疑、不断的批评,很少发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导致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微弱。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形成了林林总总的哲学问题和哲学领域,这就和传统哲学单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了区别,使得哲学失去了自我把握、理解和引导能力的本性。哲学和现实生活的'疏远最根本的是哲学尚处在“幼年时期”没能够真正的把握和理解现时代的内在含义。

(二)现实生活的矛质性。

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似乎已被科技发展垄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日益变得紧张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化,对物质追求过于极端,导致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和素质丢失。人类征服自然地能力越来越强大,并且带有盲目性,导致自然世界对人类有了反抗“意识”,反过来“报复”人类,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这是人类实践与自然相互作用不可避免的结果。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压力,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类对物质的追求片面化,很少关心人存在的真正价值,导致人的闲置思想处于迷茫状态,淡化了人存在的意义。

(三)现实生活的片面经济化。

“在当代,伴随着市场经济负效应的朗显,令人心动的智慧、点亮心灵的真品、触及灵魂的佳作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哲学人面对市场经济负效应早已乱了自己的方寸,耐不住寂寞和清贫,揣着有一颗浮躁之心而无法沉静下来;另一方面是花样翻新的快餐文化、泡沫文化也使得一些哲学人在时尚文化中徜徉,淡化了它引领文化、关怀终极的使命,他‘生产’出来的哲学犹如一种致幻剂,提供给人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幸福承诺。哲学被抛向了若有若无的领域,使哲学在现时代很难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伸张领域。

三、哲学回归现实生活的建议。

对于哲学如何才能够真正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笔者尝试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

哲学领域的多样化一方面说明它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哲学问题在新时代很难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说明现代哲学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在笔者意识里,哲学讨论的源头就是关于人生,即我们常提到的“人生哲学”。人生需要思想,思想的思想就是哲学的“境域”,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把握思想,创造思想,才能把哲,学融人到我们现实生活的领域。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哲学要想更好的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在思想领域里,既要起到带头作用,又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文化大发展,这是哲学界又一个亮点。哲学需要回归到现实中来,把人从完全受制于客观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使人类回归到一种自由的、自主的、幸福的世界中来,突破人类的旧思想,灌输给人类新思想。强调从人的重要性、生命的重要性和幸福的重要性来看待这个世界。在现时代,哲学需要指导人类转变思想,摆脱肮脏的心灵束缚,开阔人类的心灵世界。

(二)提高生命质黄。

“完美”一向是人类对自身追求的最高境界,“完美”需要个体存在和“德行”的相结合。一方面“存在”是人类对自己的肯定,对于人类来说“存在’,就要“生存”,个体存在即“真”的存在,属于价值哲学的第一层含义,只有人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生存的属人性,需要人类从生存的角度去理解生命,把握生命。另一方面,个人完美还需要“德行”装饰,“罗素认为: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少爱,是人类感情色彩的一种,在某种意义上,一方面能引导人类去寻求知识,为自己所爱的人谋求幸福,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美好的人生是由爱知识引导的。这里的知识指的是科学和特定事实的知识,我们依靠知识指引理想的生活环境,同时这种知识也可以在无意识中转化为道德知识。人类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向着“完满”发展的,这一永恒发展的观念与人的最高意义上的“善”是相联系的。在此意义上,“真”和“善”的相结合更能促进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三)寻找“美”的家园。

“‘美’是人生内在的一种渴望,希望达到美的一种境界。而美给人的感觉是具有和谐、融洽及圆满的精神。’,p]“美”给我们带来的是优雅、和谐和舒服的境遇。在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基础上,把个体的发展融合到整体和谐发展的领域。“美”有整体性、完备性和明亮性的特征,我们主张的“美”是主体和客体统一。哲学在实践的应用中既要注重人类的发展又要注重实践的创新,从人类的切身利益做起,把哲学的普遍理论洒向人民群众,使其都能受到哲学的熏陶。为人类寻找幸福的家园,提高人类生存境界。

四、总结。

“真正的哲学,也绝不仅仅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达’、‘总结和概括’,更重要的是时代精神的‘反思和表征’、‘塑造和引导’。它以自己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提问方式以及对新问题的新的求索,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生活的时代意义,理论性地表征人类生活的矛盾和困惑、理想与选择,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哲学并不是对生活知识性积累,而是对生活矛盾和问题的无限探索、深层分析。现代哲学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实质上是向人自身的回归,是对人自我价值、自我意识的关注,同时哲学在回归现实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哲学要把握人类思想,把握人类现实,引导人类生活走向美好的未来。

回归的论文篇十二

首先,在我的心中,港澳回归象征着中国的强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地位在国际上逐渐提高,而这次回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通过这次回归,我们向全世界宣示了一个信息:中国已经不再是以往那种被其他国家侵略欺负的弱小国家,而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和政治实力的现代化大国。这对于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鼓舞和自豪。

其次,在我的心中,港澳回归也让我更加了解香港和澳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香港和澳门常常被人们说到,但是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港澳回归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随着我的了解深入,我发现香港和澳门都是一个独特的地方,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香港和澳门有着非常多的特色景点和美食,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的一部分,更应该来了解并珍视。

第三段:反思。

然而,港澳回归也让我反思了一些问题。回归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与港澳保持联系呢?如何更好地协调两地之间的关系,使其发展更加和谐?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在香港回归之后,一些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但我们应该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它们。只有想法和行动的统一,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第四段:建议。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和香港、澳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府可以加大对港澳的经济支持和投资,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推动双方的合作。同时,我们港澳回归的友谊和合作需要不断加强,这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但这至关重要。只有通过长期的交流和合作,双方才有可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港澳回归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不仅要了解它所象征的意义,更应该思考它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友谊,更加注重两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自觉维护和促进两地的共同繁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归的论文篇十三

大自然是指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以回归自然为话题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近忙吗?”“忙!忙得天昏地暗,连同家人说话的时间也挤不出来了!”听起来是怨艾,其实内心充满了自豪感。这应该是现代人最常见最流行的问候语了吧,似乎“不忙”不足以你是现代人。

因为忙,火车提速了还要提速;因为忙,与家人或恋人的沟通只能用短信替代;因为忙,用快餐解决饮食。往日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厨房,现在变成了一种摆设……人人都像一根拉开的簧,时刻保持聚满势能的状态,无法松弛下来。

从第一台蒸汽机的发明,到电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节奏一步步急促起来,往日那种浪漫和悠闲的氛围,就是在睡梦中也很难找寻。

急促的生活节奏下隐藏的是现代人急剧膨胀的欲望。有车了还不行,要高级车:有房了也不满足,要大房子。膨胀的欲望带来的是人类活动范围无限制的扩张,大自然的领地一步步退缩,自然界的生灵被无情地拘禁在狭窄的空间里,金丝笼里一只只垂头丧气的鸟儿,各式各样玻璃缸里游动迟缓的小鱼,镶嵌在阳台一角的人工山水池沼……似乎这样就能够将质朴亲切、活力无限的大自然浓缩在拥挤的城市里。我们每天好像生活在一条狭窄的小河里,你拥我挤,没有心情去看去听去感受大自然的心灵跳动,即使是身边的草木发芽,落叶飘零,鸟儿啼叫,也未能将现代人的“麻木”心灵与自然拉近。

但渐渐地,人们在整日的繁忙中感到了一丝丝的空虚与疲惫。丰富优越的物质享受再也无法抚平现代人那颗疲惫的心,他们开始反省,开始寻找,最后找到大自然,他们感觉到只有在那个曾被他们无情抛弃的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的心灵才得安宁。

于是,现代人特别喜欢旅游。旅游的大部分目的地是不曾被人为破坏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旅游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人们潜意识里渴望能够回归自然。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不论你是身居要职的总统,还是平凡朴实的乡下老农。

那个曾经被人们遗忘、弃之不顾的大自然,在现代人逐步净化的心灵中,变得似乎更加美丽、动人:一阵清凉的风掠过高山、溪流,吹动一大片枫树林中的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然后再轻盈地撩拨起你我的几根发丝,好惬意啊:静静流淌着的溪水,清脆啼叫的鸟儿,让你我情不自禁地舞动起身体;山坡上悠闲吃草的牛儿和成群结队的羊儿,也会使你我的心灵感受到悠闲的美好。原来大自然的心跳是那么的自然亲切、祥和悠然!

今天,忙碌的人们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无非是想找回那被所谓现代拉远了距离的自然美,他们三五成群,在郊外野炊,开起篝火晚会,不也是对已远离的自然的一种追忆方式吗?这就是现代人的自然情结,这就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同归。

回归的论文篇十四

用友召开erp应用之星交流会。

8月30日,中国erp软件的领导厂商,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香山饭店隆重举行“用友erp应用之星交流会”,用友公司全国典型erp用户汇聚一堂,共同分享erp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成功经验。

erp实施成功率比较低一直是弥漫在国内企业管理者心头难以散去的乌云,某些研究学者的“erp实施成功率为零”的观点,以及某些业内人士的“实施成功率不超过20%”等等都在对外传递着erp项目难以成功的信息。

但中国企业要实现管理信息化,实施erp是必由之路。如何提升中国企业erp实施成功率成为中国erp软件厂商深思熟虑的头等大事。

正如3月之初,用友软件公司董事长王文京所说:“现在是必须给中国企业用户提供实实在在的erp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了,走向成熟的用户已经不能再忍受概念的炒作,和不成熟的产品了。”

作为国内最大的管理软件厂商,用友公司为国内30万用户提供了支撑企业运营的管理软件,为中国企业抢占世界市场提供了有效的利器;相比市场上同类erp软件,用友公司以“成熟、完善、易实施”特点引领着国内erp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行业市场,肃清了鱼目混珠的erp产品,树立了可以标榜的典型,真正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切实可行的erp解决方案。

据悉,“用友erp应用之星”是用友公司u8事业部推出的“erp应用示范效应”市场推广活动,本次评选出的首批22家企业均通过使用用友erp―u8取得了显著效益,具有典型的行业代表性、区域代表性。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总裁何经华亲临交流会并作了重要致词,希望涌现出更多的用友erp应用之星,彻底消除国内企业对erp实施成功率的担忧因素,为寻求信息化的中国企业排除一切地雷,开创阳光大道,切实推动中国企业管理进步,创造erp在中国全面成功的美好前景。

作为应用之星客户的代表,黑龙江龙丹乳业集团、西安车辆厂、广州富林、江苏中利集团等代表企业介绍了自身企业使用用友erp―u8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的故事。其中包括龙丹乳业集团等多家客户的信息化工程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国家经贸委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推荐,并作为信息化示范企业在全国推广。例如,龙丹乳业集团发明的“三级成本管理”等管理革新方法均获得了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实现了良好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西安车辆厂作为大规模、快速度、高效益的应用实施客户代表畅谈自身企业的经验;泸州老窖公司通过实施用友erp―u8,前期销量为15万吨时,库存为0.5-1万吨,库存周转率为15次;实施后期的销售量增长到30万吨,库存下降为0.8-1.2吨,库存周转率提高到25次!这种大幅提高的库存周转率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效益,仅仅节省的库存管理费用就可以在几个月内收回系统投资。所以无需质疑的'是,来自客户的酸辣苦甜为计划实施erp的企业传播了可以借鉴的良药。

作为u8事业部的引擎人,总经理高少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高总表示:“用友公司历经发展,在中国拥有30万家用户,每年新增用户3万家,大多数企业从用友公司最初的财务软件客户一步步发展到用友的erp用户,伴随着客户的成功用友一步步成长;作为国内最大的管理软件厂商,最大的erp软件本土厂商,在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政策的引导下,今天的用友肩负着更大的责任;用友软件担负着推动国内企业管理进步的责任,为国内企业提供借以塑造核心竞争力的erp软件、全面提升企业应用价值,赶上国际管理最新潮流,推动国内企业管理进步,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是用友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今天到会的22家用友erp应用之星,仅仅是用友公司erp成功客户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中国市场上还有更多的企业在亲身体验着erp带来的效益。”

会后,与会用友erp企业之星代表参观先睹了即将上市的用友erp―u8的最新8.5版本产品,其精益求精的产品功能以及新颖的系统特征深深的打动了客户,众多与会企业代表表达了升级erp新版本的强烈意向。

用友公司u8事业部技术副总经理杨祉雄表示,凭借用友公司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在体现先进管理思想的前提下,用友公司切切实实为客户提供“务实、可行、有效、先进”的erp产品。

众多参会企业代表认为,通过本次交流会,达到了与众多用户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开阔了视野,消除了疑惑,对自身企业erp的美好前景更加看好。

用友公司u8事业部负责产品市场工作的副总经理蒋蜀革则表示,用友erp―u8以“成熟、完善、易实施”为典型特征,通过与应用之星企业的深度合作,达到成熟erp产品培育成熟erp客户、通过成熟erp客户传播成熟erp思想、通过成熟erp思想造就成功erp用户”新浪潮;最终为国内企业总结出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之路,让erp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神经中枢,让erp在中国全面成功。

回归的论文篇十五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人民不断追求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的伟大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感自豪和骄傲。在学习港澳回归的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也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意义。

第二段:历史背景。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步统一了全国,实现了国家的完整和领土的完整,但香港和澳门仍然处于外国殖民之下。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使得这两个地区的民意逐渐渐变成为与大陆的联系更为密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旨在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和平回归、繁荣发展和民主进程。最终,在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归中国,成为了内地北斗星旁两颗璀璨的宝石。

第三段:历史启示。

港澳回归的历史启示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在港澳回归的过程中,伟大领袖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问题。这一方针的成功实施,实际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胸怀、高瞻远瞩和超强的智慧。

第四段:现实意义。

回归后的港澳保持着其繁荣稳定和活力红利。尤其是香港,自回归以来,其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金融、物流、贸易、影视娱乐等领域崭露头角。同时,在回归之后,港澳的民主建设和社会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五段:总结。

港澳回归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国家繁荣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回归之后,港澳的飞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在世界范围内也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的品牌形象。我们也应该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创造出人类更为繁荣美好的世界。

回归的论文篇十六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一些评论家誉为“当代契科夫”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alicemunro)以用女性视角描写普通女性见长,她的小说均着墨于真实反映普通女性的现实生活。短篇小说集《逃离》中全书共8篇短篇小说,当中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深入剖析过,尤其是小说的共同主题dd逃离。但《匆匆》(soon)一文,多被从家庭伦理、叙事学角度或女性主义进行分析,因为这篇小说是《机缘》、《匆匆》和《沉寂》三部在情节上有关联的短篇小说中间的一部,如果说《机缘》是女主人公朱丽叶逃离父母和长大的小镇、逃出传统家庭的过程,那么《匆匆》似乎更多的是她回归父母身边、回归乡村生活的尝试,却又因为对面目全非的小镇生活感到十分陌生,从而再次逃离。在《匆匆》的回归中处处透露了朱丽叶再次逃离的动机。解读《匆匆》的回归中隐藏的逃离动机,对更好地理解《逃离》8部短篇小说中的共同主题dd逃离,是至关重要的。

一、“逃离”dd《逃离》的共同主题。

美国注明文学评论家希利斯米勒认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会重复同一个主题。门罗的这部小说集中的小说,从第一篇《逃离》(runaway)开始,它的内容和题目就揭示清楚了它们共同的主题就已经明明白白dd“逃离”。小说集《逃离》的八篇小说其实都是故事女主人公的逃离自己不如意的生活方式的尝试,有些成功了,有些则以失败收场。如第一部小说《逃离》,讲述的就是女主人公卡拉两次逃离的故事。第一次逃离专制的父母,追求自己的感情自由,成功了。但婚后不如意的生活促成了第二次逃离,逃离与丈夫克拉克沉闷乏味,充斥着冷暴力的生活,最终以失败回归告终。而在《匆匆》中,逃离这一主题似乎不那么明确,它似乎只是《机缘》、《匆匆》和《沉寂》三部在情节上有关联的短篇中,一次朱丽叶尝试回归父母身边但最终又离开的故事。但是,门罗不愧是一位擅长从细微处观察、描写普通乡间生活的'作家,《匆匆》看似以回归为主的内容中,隐藏了无数导致朱丽叶再次逃离父母的细节,而且,她最终也的确那么做了。由此可见,“逃离”仍是《逃离》的共同主题。对《匆匆》的回归与再次逃离的解读,能更全面地理解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共同主题dd“逃离”。

在《逃离》中,《机缘》、《匆匆》和《沉寂》是三部情节上有关联的短篇,《匆匆》是中间的一部。故事从一幅名为“我和村庄”的图画让朱丽叶想起自己的父母和乡间小镇生活,并买下它,将之作为圣诞礼物送给父母开始,讲述了逃离几年后的朱丽叶带着女儿回乡的故事。故事围绕着朱丽叶这段回归的小镇生活展开。从图画引发的思念之情开始,朱丽叶的回归意图就由看到图画时“它使我想起了他们”(门罗:92)、“它让我想起了我父母亲的生活”(门罗:92)就已经从字里行间透出来。当朱丽叶对她的朋友提到父母时,提及他们不受周围人欢迎,说“他们生活在一种有点古怪却并非不快乐的孤立状态中”(门罗:93),他们受孤立,部分原因是他们“身上多少残留着一些年轻人的气质,而不像朱丽叶同学的双亲那样,越来越胖,越来越懒散”(门罗:93)。对父母这些正面的描述,正是朱丽叶思念小镇生活,萌发回归念头的表现。而《匆匆》主要讲述的就是朱丽叶回归父母身边,发生在小镇的故事。

三、《匆匆》的逃离。

然而,《匆匆》中,处处透露着朱丽叶试图“回归”却又无法忍受或接受某些现实,想要再次“逃离”的矛盾心情。

1、生活中的不如意。

在朱丽叶归家的过程中,她坐飞机到多伦多,然后换乘火车,因为父母所在的小镇火车没有在那里设火车站,不得不在一个离家20来英里的小镇下车时,朱丽叶就开始“感到很失望”(门罗:94)了。父母来接她,在闷热、老旧的汽车里,朱丽叶得知父亲辞掉了教书的工作,成了个菜农,发现她曾经认为“思想开放的双亲”“思想开放的程度恐怕也没有她当初设想的那么牢靠”(门罗:94)。

到父母家后,朱丽叶发现“在那边墙上斜靠着的,不正是那幅《我和村庄》吗?画面朝外dd没有任何想好好藏起来的意图。上面也没有积上多少灰尘,说明放在那里的时间不会太久。”(门罗:103)当初看到这幅图的兴奋之情和此时的怅然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她做什么事情,“什么东西都在分散她的注意力。炎热、艾琳、过去熟知的事情以及过去没能认识的那些事情。”(门罗:103)她小镇的生活处处透露出失望的情绪,导致最终朱丽叶在“匆匆”回归后,又“匆匆”逃离。

2、面对母亲的不如意。

在朱丽叶儿时,曾经有那么段时间,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两个人简直合成了一个人”(门罗:114)。但当朱丽叶回到小镇时,母亲萨拉已经被病痛折磨得皮包骨头,连朱丽叶的女儿,十三个月大的佩内洛普都不愿意接近自己的外婆。萨拉对朱丽叶的爱与依赖是如此深,朱丽叶就是支撑病重萨拉对抗疾病的信仰。可惜朱丽叶并未在母亲在世时对母亲的爱予以回应。这在她母亲去世后,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当人们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朱丽叶面对萨拉的悔意,成为了她再次逃离小镇的原因之一。

3、面对父亲的不如意。

父亲山姆与朱丽叶也曾非常亲密,父亲在她心目中是思想开放、学识渊博的,她会在深夜到厨房去问他关于黑洞、冰期和上帝的问题;同时父母的感情也是深厚的,父亲总会提醒她:“要好好对待萨拉呀。她是冒了生命的危险才怀上你的,这是值得记住的呀”(门罗:116)。而这一切在她回到小镇时变了样。

父亲辞去教书工作成了菜农,纵然门罗在这里没有交代父亲辞职的原因,但从朱丽叶的心理变化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也许是她未婚先孕让父亲感觉羞耻,父亲没有她想的那么思想开放。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家里还多出来了个帮工艾琳,有着双“闪烁不定的浅色眼睛,不直接看过来却很有心机的眼光,还有那双能干的手。她的警惕,那里面有一种不完全能称之为轻蔑的神情。”(门罗:103)朱丽叶激动万分买下的给父母的圣诞礼物,因为艾琳不喜欢而被父亲从墙上取下来,放在墙边。她半夜醒来听到吸尘器声音和山姆的声音、儿时同学查理的提示、父亲对艾琳似有似无的暧昧态度、对母亲的冷漠态度……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朱丽叶心目中父亲的形象面目全非,让试图回归的朱丽叶再次有了“逃离”的念头。

四、结语。

艾丽丝・门罗的文笔非常细腻,擅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和刻画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变化,故事一环紧扣一环,尤其擅长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达到写作目的。她认为人生如此神秘,即便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并不轻易解释得清楚,人生中那些似乎微不足道,模糊不清的片刻,却能够影响一些人的人生抉择。《匆匆》就是通过描写朱丽叶回归小镇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步步将她对这种生活、对父母的期待和美好愿望打碎,最终导致她失望逃离这种生活。纵然逃离只是最后的结果,但早已在描写回归生活的字里行间已经慢慢渗透出来。《匆匆》的逃离与回归揭示的始终是一个主题dd逃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6192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