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结婚风俗(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8:42:15
高淳结婚风俗(5篇)
时间:2023-01-11 08:42:15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淳结婚风俗篇一

摘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裸婚、闪婚、闪离等现象层出不穷,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婚俗的大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就不得不从清末民初这个大变革时期说起。清末民初,各种思想竞相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一个很大的转变。婚姻礼仪上, 六礼向三礼、四礼的简化;“验贞”“七出”等陋俗渐趋势微,在婚姻礼服上逐渐趋向于西化,新式婚俗尚未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新旧混杂预示着它正在经历革新而逐步开启近代化的历程。临汾地区的婚俗在时代大变革的影响下也发生着变化。关键字:清末民初

婚俗

演变

在当今社会革新多元的冲击下,婚俗正在经历着一场快速的发展变化。‘剩男’、‘剩女’、‘闪婚’、‘逼婚’等词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的出现。这与古语中的‘女子十三而婚’、‘父母之命’等情景截然不同。那么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个局面呢?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婚俗。什么是婚俗呢?婚顾名思义婚礼。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认为:“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俗就是风俗,“风俗乌乎始,始于未有人类之前。盖狉獉社会,蚩蚩动物,已自成为风俗。至有人类,则渐有人群,而其群之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经年累月,不知不觉,相演相嬗,成为一种之风俗。记曰:礼从宜,事从俗。谓如是则便,非是则不便也。圣人治天下,立法制礼,必因风俗之所宜”。婚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群体的婚姻礼义(内容)、礼仪(形式)与婚姻习俗共同形成的文化积累。婚姻礼义、礼仪是统治者将民间流传的婚姻禁忌和婚俗加以整理而形成的成文规范;婚姻习俗则是由民间的婚姻行为而被约定成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风尚。两者之间没有具体的界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诗经·毛时序»中写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婚俗有者重要地位。“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礼”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给中国古达的爱情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肯定了夫妻间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感情,不能用其他感情来代替,这是中国人具有爱情转一的美德的优良传统,但同时又把夫妻能否生育和能否白头到老的问题看成是受神秘命运的支配,从而陷入迷信的泥坑。在封建婚俗观念下产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爱情观延续了几千年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身心。临汾,古称之为平阳,作为古代帝王尧、舜的都城其婚俗观念的封建性更是根深蒂固。在步入近代社会时,各种社会思潮,譬如维新思想,辛亥思想等相继被传入临汾,深刻的影响着临汾人的观念,婚俗观念尤为最甚。

婚俗形式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在封建时代,男女婚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控制,丑化女子求爱为“自媒之女,丑而不信”。凡是没有保媒的女子的结亲,被叫做私奔。«诗经·卫风»中有一首题为«氓»的诗,讲述了一对男女从自由恋爱到结婚的事情,诗中的那个自由结婚的女子深知没有媒妁之言这一点,便不能成婚,所以要求对方拖延婚期,以便请媒人“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在南朝时,荀阐之的女儿也是在没有媒人的情境下成婚的。荀阐之,广陵人,官给事中,他女儿的婚事,史书中记载到“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家寻求不能得”,照这样看来,荀女应该是早有意中人,对于家中那个所选定的女婿不满意,就随意中人私奔了,家里找也找不到。荀女的行为固然是追求自由婚姻的缘故,然荀女出逃,没有媒人,也没有经过六礼,被正统派所歧视,说荀家出失行女子,这样不仅仅是社会舆论蔑视,而且也被夫家的人看不起,在夫家的地位很低,‘君家大人看不起’。更有礼记内则中记载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在封建时代,把自由结婚的女子当做妾来对待。

我们在了解封建社会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男女授受不亲’。是的,在封建时代,有一定身份的人家的子女到了七岁时就被隔离起来,女子从小就被禁锢在小小闺房之中,除了自己的家人,很少能见到什么异性,因此她们往往容易对自己见到的异性一见倾心,然而女子对于男方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常常酿成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寄托出诗人对青年女子的深切告诫。但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家人,让女儿长大后为他们物色佳偶的,他们让女儿躲在屏风或者窗帘之后,让她们偷偷观察所选之人的容颜、谈吐、风姿等等,看看是否中意,这种一见定终身的现象,在现在看来是有点荒唐,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南宋时侯,理宗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异常喜爱,封为周汉国公主。公主到了结婚的年龄,要选驸马了,当时的宰相就建议选当朝进士第一名周震炎,当周震炎上朝叩谢皇恩时,公主在屏风后观察周,并且表现出了不满的神态,这下皇上就知道公主不满意这桩婚事了,于是作罢。随后又给她指前皇后的侄孙作为驸马,这下公主再没有意见了。这类家长在女儿的婚事上还是比较开明的他们征求自己女儿的意见,只是在一定范围或者说是程度内让她们做选择,一旦她们表示了态度,家长是尊重她们的,按照她们的意思去办。但这类家长在那个时代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都是唯‘父母之命’是也。

等到了清末民初时,西方的平等、自由、民主思想传入国内,人们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开始寻求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封建社会的婚姻形式出现被打破的局面。最典型的莫过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婚姻。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先生由于志同道合的爱国情怀,一同工作,一同战斗,进而发展出了爱情,成立婚约。

在封建时代的婚聘仪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和整个的婚姻过程,它并不是反映青年男女自己的意志,转而成为她们客观上要履行的义务。整个的婚聘形式从其产生到其渐渐消亡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婚聘形式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留下来的一部分关于礼制的汇编,其中«礼记·昏义»中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仪式,称之为六礼。纳采是指男家请人向女家提出缔结结婚的请求,也就是俗称的“说媒”、“提亲”。在纳采时,男家要奉赠礼物。礼物通常情况下为雁,雁对待爱情专一,寄托着新人对于婚姻的期望,希望他们的婚姻和谐美满。在封建时代,由于娶妻结婚是关系整个家族的一件大事,因此纳采的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慎重,通常从官宦人家到普通百姓,共同奉行的择偶条件是“门当户对”。康熙年间的«临汾县志»写到:“近时,士大夫只重门第,多不待男女之长”,“两姓相合,最重门第,不当,断不苟就,贫富非所论也。非惟绅士为然,既商、贾、农、工亦尔。倘非偶联姻,则乡党不齿焉”,然后才会考虑家世、家风等等。问名,则是男女双方互相询问男女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以及家中的三代,官职等等,通过这样来加深双方的了解,就是民间俗说的‘请八字’。所带礼物也是大雁。礼记士婚礼中这样写到:“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曰:“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如果纳采双方同意的话,双方应该主动告诉这些信息,而不应有所隐瞒。纳吉就是男方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占卜不的结婚的吉日,备礼通知女方家人,决定订婚。问明之后是对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考察,就是对双方八字之间的五行是否和谐,双方所行的大运,流年有无严重的不好和冲克等问题详细研究,以此推导出两人的婚姻生活吉凶,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防患不幸的婚姻于未然之际,以此来提高婚姻的质量,最终决定双方是否可以成亲,这个过程一般称之为“八字合婚”,也称为“批八字”。八字是不是匹配,是一桩婚姻能否成功的关键。纳吉之后,“婚姻之事于是定”也就是双方是婚姻关系就算正式确定了下来,缔结“聘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订婚”,男女双方不能轻易悔婚。此后,男方每逢过年过节时都要给女方送礼物。纳征就是男方正式向女方下聘礼,在那时所下聘的礼物要列一个清单,当中详细写明了礼物的种类以及礼物的数量,通常称为“礼书”,人们认为聘礼越多越好,双方都有面子,人们通常所说的买卖婚,即是以此作为根据的。请期,指男家通过占卜选定了良辰吉日,然后通过媒人告知女方,请女家同意。女方在请期仪式中,也同样要占吉,占卜男家所选定的日期是否与新娘的八字相符合。如果男女双方均表示同意,那么婚礼就可如期举行。行过纳征礼后就该考虑娶妻过门了。请期一般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比较讲究的家庭一般多选用书面形式,既通常所说的“下婚书”。亲迎就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这是婚礼仪式的最后一道程序,就像现在 的结婚典礼。亲迎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繁琐也是最隆重的仪式,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主要分为亲迎、拜堂和入洞房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众多的仪式和内容,这些仪式和内容大多都包含着祝福之意,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由于繁琐复杂的传统婚礼“于昏时成礼,匪朝伊夕所能完事,请客、款客、酬客,动辄三日所费不赀,以至中人之家不敢轻言婚事”,也就是婚礼耗费双方家族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双方都变得不堪重负,再加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输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大动摇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传统伦理道德之上的传统婚俗,使其不得不作出改变,以至于在“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因此在清末民初,婚礼仪式逐渐倾向于简单化,由六礼向三礼或者四礼转化,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一般情况下要经过三个阶段:订婚,下聘既交换聘礼、以及成婚。民国年间,由于传统婚礼的繁琐、愚昧、没有个性自由,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尤其是热心西方文明的青年学生的反对。部分青年带头树立新风,操办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婚礼,称之为“文明婚礼”。他们废除了父母包办婚姻,青年男女直接见面谈恋爱,然后征求父母意见,办结婚登记的法律手续。婚礼仪式也废除旧俗,新娘不再坐轿子,新婚夫妇也不再拜堂。新式结婚典礼隆重而热烈,由尊长者致辞,亲友祝贺,以音乐舞会或茶话会的形式告终。婚礼“由文明结婚进而演变至集体结婚,完全丧失了中国旧时嘉礼之风”,封建时代的婚礼仪式逐渐失去市场,成为现代社会里的历史痕迹。民国时期的临汾县志中这样记载:“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妇,俱署名耳。其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宾人席”面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面南立。男女族全体人入席面东西立。证婚、介绍人入席面南立。纠仪人人席面北立。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奏乐。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相向立。双鞠躬;奏乐。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奏乐。新郎、新妇致谢词,两鞠躬。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证婚人、介绍人、男宾、女宾俱退。新郎、新妇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族全体礼;奏乐,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辈面东西立,两鞠躬。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东西相向立,两鞠躬。男女嫔相引新郎、新妇退。男女两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体、纠仪人、司仪人俱退。礼毕筵宴。”。婚礼的改革使得婚礼简单化,人们“渐有提倡一日竣事者,是亦节省财力之一。道更有家中不结一彩,不悬一灯、一切布置统假城内饭庄之,尤为便利,国体改革,礼节更新,新娶妇之家间有用”。

成婚仪式改变的同时,婚礼服也更加倾向于西方。在封建时代,成婚时,男女面对面站立,中间留有一定空隙,新郎穿着对襟长袍, 脚上穿着元宝鞋, 头带礼帽;而新娘则是穿着绣缎长袍,用长纱蒙面, 头戴凤冠。在新式婚礼上,新郎则穿着西服,戴着礼帽,打着领结,脚上穿着皮鞋,新娘子则是西式的婚纱礼服,用白纱披头,手执鲜花。对于婚姻,人们总是戴着祝福之意,希望人们能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然而,总有双方之间的感情破裂的,于是便出现了离婚这一说法。离婚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已经被大量使用。先秦时候,离婚叫做绝婚。结婚之后,女子本以夫家为家,离婚,就叫作出,但律令中一般以离、离之等词语指代离婚。演变至后来,民间对于出妻不说出而称之为休,所以出妻也叫做休妻,而出妻的文书就叫做休书。为了使丈夫离婚的理由合法化,于是出现了“七出”,又叫“七弃”。据«大戴礼记·本命»和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七出的具体内容为:“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嫉妒,七恶疾”。作为妻子,只要凡有其中的任意一条,都有可能被丈夫休弃,不必经过官府,只要有双方的父母和见证人的签字,并且作成文书,就解除了双方的夫妻关系。七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父权家长制的权威,但同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国家的统治,因此对男子的休妻权利作了一定的限制,于是出现了三不去,也就是丈夫不能与妻子离婚的三个理由。据大戴礼记记载:“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虽然,对于男子的休妻做了一定限制,但后世男子并没有局限于这些条例,因妻子年老色衰或者后富贵休妻的也有很多,女子仍没有摆脱被遗弃的命运。

封建时代的七出与三不去,都是为了站在男子的立场,维护的男子的利益,主动权掌握在男子手中,女子永远都处于附属的位置,统治者用越来越多的手段限制妇女的自由,使得女子只能唯男子的意志是从。大戴礼记中记载:“女子有三从之道,在家从夫,适人从夫,夫死子从”。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把臣事,子事父,妻事夫作为治理天下的规范。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学说,它把妻子置于丈夫的绝对统治之下。刘向编纂列女传,进一步强调.“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班昭作«女戒»,明确阐述了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义,将以前零散、宽泛的束缚、压抑女性的理论系统化。在封建家长制和男尊女卑的影响下,还有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别形成的经济贡献上的差别,都使得男女在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下层生活的女子还要授本阶层和上层社会的共同压迫。但由于她们没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因而革命的坚定性和信心性不够强烈。

旧式的婚俗早就已经腐烂不堪了,但是由于受到封建家长制和统治者的青睐,所以还能稳定的存在了几千年。直到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主张男女平等,才第一次作为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向封建婚姻制度做斗争。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在领导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曾把男女平等作为自己的一项政治纲领。太平天国的政权多次下令禁止妇女缠足,禁止买卖女婢,禁止娼妓卖淫,提倡一夫一妇,理所宜然;还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土地制度;提倡妇女参加政权建设,并设立女官制度。除了女军中有将领外,又开设了女科。然而,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太平天国对婚姻的改革并不彻底,然存在有一些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仍有封建的伦理道德。但太平天国对于婚姻制度的改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尝试,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前赴后继的为争取自由、平等而努力。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男女平等,兴女权,他们主张废除缠足运动和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张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的婚姻应该由自己做主,不应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婚姻自主只限于20岁以上,对于20岁以下的应仍由父母做主。与此同时,他们提出妇女应该在经济上独立,只有在经济上不依赖男子才能获得独立的人格,才能获得自由,才能取得男女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他们没有发现妇女授压迫的根源,因此也就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维新派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妇女的解放、自由、平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广大的妇女也为她们自身的权利而奋斗。有一些妇女为了争取自身的自由,挣脱家庭的束缚,东去日本求学。此时,也出现了一些为妇女争取权利的报纸、杂志等。共爱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争取男女平等的爱国妇女组织。女界钟则是第一次提出了女权的概念,于此同时,还出现了女报,女子世界等报纸。它们批判了封建的婚姻制度和传统的伦理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冲破家庭的束缚,接触外面的天地,走向社会。同时,还揭露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这一时期,倡导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最强烈的当属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她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妇女和婚姻问题的理论。她反对旧式的婚姻,认为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而爱情只有在双方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与此同时,她还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学,鼓励妇女学习技艺,争取经济独立,从而走向社会,参与国事。以孙中山的革命党人也为妇女的解放运动做出了努力。他所主办的民报的报纸提倡妇女自由,宣传妇女的权利。孙中山先生曾说:“我汉人同为轩辕之子孙,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他一贯维护妇女的权利,把男女平等写入了民生主义。

婚俗从最初的繁琐式的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演变至简单式的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不得不说与所处的那个时代------清末民初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清末,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机器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击著封建经济,这就为知识新青年产生新的婚姻观,增加男女间的交往,在婚事上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物质条件的改善,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婚俗的变化也接踵而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深深为之震动,促使有思想的中国人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除了在政治上要求维新变法之外,他们在思想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改革。他们认为封建的婚俗使得妇女失去自由,压制了她们的思想,使她们变得愚昧,使得她们的婚姻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不得自主,作为男女应该一同对待。于此同时,维新派还反对妇女缠足。他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不缠足会”,更是指出禁止缠足是妇女自立、自强的基础。随后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更加全面的阐述了婚姻观。他们指出了封建婚姻的弊处,指出了封建婚姻与封建制度的密切关联,也点名了广大的青年要获得自由,必须先冲破封建家庭,同时也把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对于婚姻制度的改革,也促使了女权运动的兴起。这时候对于宣传女权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女革命家秋瑾。秋瑾倡导尊重妇女的权利,改革旧式的婚姻,她用自己的亲身来实践了这一革命理想,为妇女的自由、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文化日益正渗透到中国人的各个方面,婚俗方面亦不例外。这或许就是“冲击----回应模式”吧!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民主共和自由观念逐渐是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接受了婚姻自由,以及外国所介绍的一人不得娶二妻、夫妇离异之法律以及便宜的结婚方式等都促使人们开始反省,以至婚姻产生了一系列变化。

此外,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也采用了一些行政力量来推动妇女解放事业。民律中有关早婚、离婚、重婚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还有关于结婚的年龄,结婚时的程序简化等等。有一些、社团对于结婚的事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了具体的规定,对于人们的婚姻做了某些规范。冯玉祥将军,在外领兵期间,为了改革风俗,颁布了一些改革习俗的法令,推进了婚俗方面的改革,提倡节俭,禁止早婚等。对于婚俗的改革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冲击这个词最多只是代表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境的简化符号而已。所有临汾本土人——男人、女人、城里人、乡下人、富人、穷人,这些人的经历千差万别。每个从属的集团进入较大的中国社会时,角度都不相同,这是这种不同左右了他们如何对婚俗作出回应。

首先,由于等级观念导致的阶级性。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是其他阶层活动的榜样。在当时,婚俗的变革最先是由进步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发动的,其他阶层开始日益效仿,农民阶层活动的最为缓慢。农民阶级认为文明结婚是洋事,与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不相符,因而继续采用旧式婚礼。然而,各阶层内部的情况也不劲相同,在先进阶层中也有思想顽固观念守旧者。

其次,则是由于地域所导致的不平衡性。对于婚俗的改革,城市强于农村,大城市强于小城市,沿海强于内地,“城市内结婚者多仿行之,乡间仍不多见也”。出现这种情况的差异,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受列强侵略的程度,自热经济解体的速度,以及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等各种条件有关。

再次,新旧婚俗、中西风格同时存在。这与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密切相关。清末民初,人们刚刚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对于新式婚俗只是单方面的模仿,而无多大突破,对于旧式的婚俗又不敢全然抛弃,造成了新旧并存的局面。

婚俗改革从恋爱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从结婚时繁琐的传统婚礼到简单式的西式婚礼,从离婚时的单方面的七出到离婚自由,都蕴含着自由、男女平等的观念,它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男尊女卑、包办强迫、漠视婚姻当事人利益的封建婚姻恶俗和以夫权、父权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伦理秩序,将广大婚姻当事人,特别是妇女从延续千年的旧婚姻制度中解放出来,使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观念深入人心。清末民初的婚俗改革,开启了中国在婚俗方面迈向近代化的步伐,为五四时期进一步的婚俗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高淳结婚风俗篇二

婚俗

送彩礼这天,新郎的叔伯带着歌手、厨师来到女方家中,奉上彩礼之后,带来的厨师要到女方家中厨房去做菜,“考赤郎”便开始了。女方将厨房用具全部收掉,厨师在厨房中先唱,唱一样东西女方给一样东西,厨师要唱40多句才能将所有用具凑齐。接着厨师开始涮锅,但女方早派人在一旁捣乱,不让厨师顺利完成涮锅,有的还将东西扔进锅中,给厨师添乱。

厨师要想尽办法,快速将锅涮好,只要涮好锅放上肉,女方就不能捣乱了。但他们会很快在烧火上面给厨师设置障碍,将灶堂里淋上水,塞进湿柴,因此厨师要先准备好煤油、蜡烛等引火之物。只要肉放进了锅中,灶火点燃,厨师便算过关了。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初时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现畲汉通婚日趋增多。婚嫁方式有女嫁男、男嫁女、做两头家、子媳缘亲等形式。嫁妆是犁、耙、锄、棕衣等带动工具和工艺精制的竹木制品、日用家俱。婚礼仪式有拦路(门)、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对盏、留箸、留风水、行嫁、拜堂、传代、回门等环节。

相亲定婚佛生崽(小伙子)由媒人带领到女方家,畲语叫“肽布娘”(看老婆)。如果双方有意向,则泼妮崽(姑娘)由母亲或姑姨陪同,来男方了解家境,畲语称“肽人家”。小伙子送姑娘一些礼物,姑娘回小伙一条自织的彩带。然后通过媒人,双方协商择日“定婚”,商定财礼、酒席,宴请叔伯和媒人,叫“吃定酒”。

姑娘小伙到了婚龄,男方父母找人择个“吉日”,由媒人送达姑娘家,姑娘父母再找信得过的“先生”复核审查,认为“日子”可行,就定下来,再由媒人正式送给女方,这时女方要宴请媒人,叫“请媒人”。喜日前一个月,女婿须亲自挑担女方办酒席时所需的糯米,女方回一个“拦腰”。

“吉日”的前一天,女方家请来六亲九眷,左邻右舍“吃喜酒”,非常热闹。酒宴一般摆两餐,中餐为女方宴请,叫“落脚酒”,晚餐是男方宴请,叫“请大酒”。若富裕人家要对歌两夜,则前一天为“落脚酒”,第二天作“请大酒”。

迎亲时,男方请来“亲家伯”(男方父母的代理)一人,赤郎(歌手)一人,赤娘(伴娘)二人,行郎(抬嫁妆、送礼物)若干人,由媒人带领这支迎亲队伍,挑着礼品去女家,队伍人数要求凑双,特别是进女家大门时,不凑双,可拉一个其他宾客凑上。回到男家也是要凑成双。编辑本段迎亲

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媒人放三只双响鞭炮,报讯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在门内也放两只鞭炮,表示做好迎接。女方阿姨舅姆姑嫂拿着杉枝刺拦在门前,表示夜里要对歌。赤郎作出回应,并用右手把杉刺折下三枝向路边上抛,再折一支抛路下,递过一个红包(叫“接礼包”),姨姆姑嫂就拿掉杉枝刺给予放行。此时要放大量鞭炮。现在演示时,拦路时光对歌一段,不然罚酒三碗。

到中堂,礼物一一摆到桌上,予以公开亮相,派四人站在右边,女方也请四人来,把迎亲的四人请到左边去,端上宝塔茶(五个碗叠成宝塔状,赤郎须全部接过,先拿第一碗,最后喝干,不许倒掉或漾出,以示智勇双全),赤郎须接过宝塔茶,自己用嘴衔取塔顶一碗,将余下四碗分发四人,喝干茶水将碗送还女方,然后八人面对面作撙,叫“捉田螺”,接着请迎亲者脱去草鞋,洗净脚,穿上布鞋,叫“脱鞋”礼。之后“亲家伯”将所有礼品清点给女方厨师和叔伯。礼品中必有岳祖父、岳父、舅公的鞋子一双、猪脚一只,送岳祖母、岳母头巾绉纱一条、鞋一双,岳母还有衣料一件,送新娘的礼物除了衣服鞋袜饰品,还有一付“凤冠”头饰,新娘就戴着这付首饰出嫁。编辑本段嫁妆

嫁妆中每一只箱柜和枕头都要放上新娘精心选好的五谷良种,不能让箱柜空着,这有带种出嫁之意,象征出嫁的姑娘在夫家能落脚生根,开花结果。

迎亲的另一个热闹场面是赤郎“借镬”与“杀鸡”。

晚餐是男方宴请女方客人,“借镬”是意为男方借女方炊具办酒席。据说过去是男方带厨师去的,叫“大赤郎”、大赤郎进行“借镬”仪式后,自己动手烧菜。“小赤郎”专门对歌。“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燃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姆端来盛有一块猪肉、二块豆腐、有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接过又向阿姨舅姆作个揖,再向灶神作了揖,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念“借镬”词。开场白是:郎儿(赤郎自称)掌(住)山头,多见柴林,少上书堂,口言来短,古礼难周全,念错要莫怪,阿姨舅母多多原谅。

接着是念借炊具的谜语山歌,女方厨房凡能藏起来的炊具,已被姑嫂们事先藏了,赤郎念到什么,就拿出什么。如果有遗漏未念到的,就不拿出来,也不告诉是什么东西,而要赤郎重新“借”全部的东西。编辑本段谜语

“谜语”歌词是可以按炊具形象由赤郎随口编的。多数人这样念:

“借你阿姨四四方方一堵墙(锅灶)

中央开个大龙潭(铁锅)

借你阿姨铜镜双双对月光(锅盖)

借你阿姨金鸡来洗浴(木杓)

借你阿姨鲤鱼来翻白(菜刀)

借你阿姨玉女吹箫笑咪咪(火筒)

借你阿姨双龙抢珠城门内(火铣)

借你阿姨三脚落地火焰山(风炉)

借你阿姨两耳朝天喜洋洋(菜盘)

借你阿姨仙女点香来洗坛(竹刷)

借你阿姨凤凰伸腰五味香一对(锅铲)

借你阿姨九龙高山喷云雾一对(饭甑)

借你阿姨五龙载水落凡来一对(饭捞)

借你阿姨锡将军来坐桌(酒壶)

借你阿姨江西兰花金玉盏一对(饭碗)

借你阿姨象牙银线成双对(筷子)

借你阿姨零零碎碎,借对阿姨来烧火,借对舅儿来背桌,桌上吃酒保安康”。

念完之后,大家认为“借”齐了,就开始杀鸡。现在表演时,还先进行抢鸡,杀鸡时,地上摆上碗,赤郎执刀杀鸡。如果有血滴到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故意碰撞一下,使鸡血滴到碗外,马上就有两个姑娘分别提着酒壶、端着碗,斟酒要赤郎喝,不喝就动手灌。有经验的赤郎是突然把鸡杀掉,滴了两滴血到碗里,马上把鸡头夹进翅膀提走。杀完鸡,菜刀放进米筛,再加上“厨师包”,端起向厨师作揖,厨师接过米筛,“借锅”完毕。编辑本段对歌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

第三个热闹场面是举盘劝酒举盘劝酒是晚餐开始时,女方请来跟赤郎对歌的歌手(也叫赤娘)端来一个木盘。盘内点一对红烛、两只酒杯、一个红包,由新娘的姐妹提着酒壶陪同,首先来首席劝酒,由新娘的姐妹先介绍新娘对所要劝酒的客人的称呼,然后赤娘开始唱劝酒歌:

一双酒盏花又红;

端来桌上劝舅公(新娘对客人称呼);

劝您舅公食双酒;

酒筵完满结成双。

歌罢,姐妹斟满一杯酒给舅公,舅公放一个红包到桶盘内,接过一饮而尽。首席的客人一一劝过后,又到各桌也一一劝酒,每人都要给一个红包。畲语称“撬蛙”,就是要舅公等人掏红包之意。劝完酒,赤娘就找赤郎对歌。

女方唱:今脯听说赤郎来,姐妹双双站门前;

姐妹双双去修路;

修条大路赤郎来。

赤郎答:今日寮里起身来,收拾南货(礼物)两三回,收合南货饼搭面,担落娘洞(女家)度花栽。

对歌是一个最热闹的场面。唱的有度亲歌、嫁女歌、采茶歌、结成双、恩爱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内容,一直唱到新娘起身为止。新娘起身还唱“催亲歌”、“起轿歌”。编辑本段祭祀

对歌结束,进行请“祖公爷”,将男方担来的鸡、猪肉等祭品供在祖先香案前,由“师公”告知祖先“新娘××到××地方去成家立业,请祖宗保佑她平安无事。”赤娘到案点燃红烛,两只灯笼挂在轿前,由一位父母双双都健在的姑娘打伞递给新娘,新娘递过“开伞红包”,接过伞遮住头动身起步。在中堂前要进二步,退三步再开始走,畲语叫“留风水”,这时大小鞭炮齐响,起轿行嫁。

新娘的打扮是:头梳发髻,戴上银饰,身穿花边衫、花边裤,腰围自织三十二根线文字图案的彩带拦腰,脚穿绣花鞋,手戴银镯、银戒指。

新娘到夫家大门,鞭炮迎接,新娘进中堂时,由一位父母双全的姑娘接过伞,新娘递过“接伞包”。新娘由赤娘带领到香案前经过,再到厨师灶前坐一会儿,等祖宗香案摆好祭礼,新娘到中堂站在右边,新郎站在左边,进行拜堂。拜堂完毕,夫妻双双入新房。编辑本段回门

第七天,新郎新娘办一担礼物去回门,在岳家住上二至四夜,回门后,夫妻双双开始劳动生产。

在畲村,如今还始存着古朴的畲嫁习俗,淳朴的畲族人民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美好生活的憧憬。编辑本段形式

畲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散居于闽、浙、粤、赣、皖的山区中,其中,福建约占半数。他们的婚姻习俗与汉族极不同,奇特而富于情趣。盘歌定亲

畲族是善唱盘歌(即山歌)的民族,到了畲族寨子就是到了歌的海洋。畲族处处有歌,其婚俗也多以歌代言,这里流传一句俗谚:“不会盘歌莫娶亲”。

对唱山歌,是畲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每逢农历四月的分龙节,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等,畲族人民欢聚在一起盘歌,漫山遍野都是三五成群的对歌青年男女,他们以盘歌寻求知音。如小伙子看上姑娘时先唱道:“山歌唱来不会差,句句唱来劝妹呀。唱得水里见石子,唱得溪流水没哎”。姑娘若对小伙子有意,就会对唱:“要唱山歌两人来,家门搭起山歌台;哥若有心与妹对,妹今细茶冲将来”。如果姑娘不同意,就会唱:“阿哥唱歌难高音,句句阿妹听不清。畲山自有听歌人,望哥早早寻知心”。刁难“亲家伯”

畲族人结婚前,要以别开生面的“刁难亲家伯”开场。男家必须在结婚前一两天请“亲家伯”担礼到女家说亲,“亲家伯”俗称“行郎”,是男方选派的说亲歌手,又是婚礼仪式中男方的全权代表。一进女方村寨,亲家伯就会遭到女家姑娘们的百般刁难,亲家伯要能随机应变,巧于周旋。如女方故意把歪脚板凳放于堂屋东首请你坐,亲家伯须谦让地把板凳移到西首坐稳,不然会受到姑娘们的戏谑。饭后举行对歌,女方歌手起歌头,亲家伯得马上应对。如果亲家伯的歌唱得不美,便会受到姑娘们以灶灰抹脸等奚落,甚至剥下衣服燃放鞭炮,被赶出村寨,要求另换行郎来说亲。如果亲家伯的歌唱得绝,能力克群英,女方就会重礼相待。

不过,无论亲家伯受到怎样的待遇,都是一种善意的玩笑,无伤友情。新郎唱席

畲族婚礼主要特点是对歌。结婚这天,新郎与迎亲的队伍步行到新娘家,受到女家的盛情款待。不过,招待新郎的桌面上却空无一物,须由新郎一一指名而歌,才能吃喝。比如要喝酒时就唱《酒歌》:“远在三里外,已闻有酒香。请您端上来,两口就喝光”。这时,厨子就端上酒来。如要筷子,新郎就唱《筷子歌》:“各种酒菜摆上来,惟独不见两根柴。口水一直往下流,不知有筷没有筷?”

这样,凡新郎所要之物均应歌而至,摆满桌面。宴毕,新郎还须再把桌上东西一件件唱回去,厨子也唱着歌来收席。这些歌诙谐风趣,畲家人称之“调新郎”。新郎与新娘一唱一和,“一路歌声一路炮”,一直闹到男方家。新婚宴席一结束,男女双方就选派最佳歌手开始对歌,以比试高低,长夜联欢,直到天亮才结束。基诺族青年男女结婚,由媒人和亲友带着酒、肉,到姑娘家共同商定婚期。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要杀一两头猪,猪肉送给女方家一半。同时还要送些蔬菜、鱼、猎到的野味等给女方家,好让女方家招待亲戚朋友。下午太阳偏西后,新郎的父母陪着新郎来到女方家接亲。到女方家后,接亲者会受到热情的款待,男方要送给女方母亲奶母费,送给舅舅接人费。女方家同时要杀猪祭祖,祭完后要把三根肋骨给族长,四根肋骨给父亲,猪腿和猪头给寨长,其余剩下的由全寨人一起聚餐。全寨人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共同庆祝婚礼。晚上,在寨子里的空地上烧起火堆,人们擂响太阳鼓,唱起了古老的基诺调,跳起了热烈奔放的基诺舞,整个寨子沉浸在一片喜庆气氛中。

新郎就拉着新娘的手走出竹楼,和迎亲者一道把新娘迎回家。到家的时候,新郎的母亲在门外给新娘一个鸡蛋,并在新娘的手上拴一根红线,同时在手腔上绕三圈,这时新郎要给新娘敬一杯酒,同时要唱一首歌,内容是今后新娘要尊敬母亲,虚心向母亲学做家务等。当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新郎的父亲要给新娘一只鸡脚,同时给新娘手上拴红线。之后,宾客也纷纷给新娘拴红线,同时送礼物给新娘,在基诺族的观念中,拴红线不仅拴住了人,也拴住了人的魂,今后新娘就永远在男方家了。

新娘到了夫家之后,新郎就开始盛宴款待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们。人们喝酒、唱歌、跳基诺舞、擂太阳鼓、尽情地欢娱,以庆贺这对新人完婚。结婚的当晚,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第二天天刚亮,新娘要去背水回来烧洗脸水,烧好后抬给公婆洗脸,同时,正式称呼公婆为阿侈阿妈。之后,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来到男方家,把头天送来的嫁妆清点给新娘。有趣的是,这些新赠的东西中,往往还有一块茶叶地、一蓬竹子、一头牛和几只鸡。

基诺族婚后家庭和睦、融洽,很少有离异现象。[1]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约为25000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普洱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 9 7 9 年6 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 6 个民族。

基诺族青年恋爱自由,但青年男女必须在举行“成年礼”之后,才取得谈恋爱的资格。男青年16岁,女青年14岁。举行成年礼后,还要接受父母祝福,同时还要接受父母赠送的全套农具和成年人的衣饰——绣有月亮花徽的上衣,绣有月亮花徽和几何花纹的筒帕。基诺族的恋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诺语称“巴漂”,即秘密的谈情约会阶段,这一阶段,互相赠送礼物,如女子送槟榔、鲜花,男子回送草烟、精心刻制的刀把之类。第二阶段,基诺语称“巴宝”,即爱情由秘密转入公开的阶段。这一阶段,互赠的礼物更多,而男子此时对女子最为尊贵的礼物是男子的母亲向女子赠送的礼肉,大凡男方家中杀鸡、杀猪、杀牛或猎到野兽时,男方的母亲都要选一块好肉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四方形,让儿子交给自己的恋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夜晚参加“尼高左”(男女社交的公房)进行社交活动,其间男子编竹篾活,姑娘刺绣纺织,或相互对歌。女子可把沾有梨木烟脂的铁片递给男方,男方则用手指细心漆齿。第三阶段,基诺语称“巴里”,即请求同居。男方认为双方的热恋已达到了同居的程度时,便可秘密地直接告诉女方,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就可以进行同居,即使同居后,男子再到女家,如女方的房门户没有半开也不得任意闯入。同居时,男子天不亮即应离开女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同居后,双方觉得应该组成家庭时,男子即在早上给女方家背水、扫地,即是向女方的父母表示也向世人申明,他要和这家姑娘结为夫妻。不久,男方的父母和证人便登门求亲。迎亲这天,新娘必须在迎亲的队伍到来之前,躲藏起来。届时由亲娘的舅舅和兄长找到,交给迎亲的队伍。在到新郎家的途中,还要举行泼污水仪式,即青年男子将污水泼在新娘身上,这是原来和新娘相好,而且同居过的男青年,其中也包括血缘氏族内的伙伴(基诺族不少村寨允许血缘氏族内的恋爱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结婚)。现在,她要到丈夫家生活,与伙伴们分离了,泼污水是对她的报复。

新娘来到新郎家,新郎的母亲送新娘一个鸡蛋,在她手上拴一根红线,绕3圈,新郎的父亲要给她一只鸡脚,并在她手上拴红线。意为不但把姑娘的心拴住,连魂也给拴住了。村寨的长老“卓生”、“卓巴”也前来祝贺。结婚当晚,新娘不能外出,第二天清晨,新娘背水回家烧好洗脸水,请公婆洗脸,并正式称呼他们为阿爹阿妈。男子婚后仍可以“窜”姑娘,而妇女婚后一般不参加社交活动。离异现象很少。生育习俗

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基诺族在生育上也有许多忌讳和规矩。首先,妇女方面的禁忌:妇女怀孕后,砍柴时不能把斧子挟在柴中间,没有出头的芭蕉花不能吃,不能采白参、基诺族

黄色菌和独朵的鸡棕,背柴时不能把竹子柴和树木柴背在一起,否则会难产。成双的果子不能吃,否则会生双胞胎;兽头上的肉和叫谷魂的猪头不能吃,吃了会对生育和孩子的生长不利。不能看月蚀,否则孩子会眼斜。其次,丈夫方面的禁忌,丈夫打猎时不能砍黄棕树,否则孩子的头发长不好;不能打猴子,否则孩子长得不漂亮;不能割岩蜂,割了自己会被叮。寨子里的老人死了不能参加抬,不能打蛇,不能爬树摘果子,不能参加绷大鼓,认为违反其中任何一条,妻子都会难产,打猎时,鸟类要打最好、最漂亮的,妻子吃了,孩子才会长得漂亮。再次是夫妻双方的共同忌讳,丈夫打猎回来的路上不能与妻子正面相遇,否则会生病;夫妻不能吵架,不然孩子长得丑。

丈夫在妻子怀孕2个月后,开始准备坐月子吃的东西,如打野鸡、白鹇、竹鼠、田鸡等,烤干后留着产后吃。

产妇在自己的房间生产,若生男孩,准备生姜9片,女孩7片,用白线穿起来挂在孩子脖子上,认为可以把鬼魂吓跑。孩子出生后,要立即取名,不然孩子就可能被鬼神抢走。实行父子、父女连名制。特殊情况如孩子生下时脐带绕脖,就取名“沙”;若孩子生病请巫师(白腊魂)看,就随巫师的称谓取名,如“白腊腰”、“白腊妞”等。

产妇分娩后在火塘边临时搭的床上睡。产妇的餐具单独放,不和大家的混在一起。生孩子的人家大门边插两支带叶的桐树尖,以示外寨的人不能入内。楼梯头的门上放些竹叶和桐子叶,阻止鬼神进屋。

生产的当晚,要杀鸡祭祖宗,保佑大人孩子清吉平安。妻子生头胎,丈夫睡在火塘边照顾妻子。产后13天,丈夫杀一只小鸡自己吃,生男孩杀公鸡,生女孩杀母鸡,这只鸡是献给猎神的。产妇在火塘边住满13天后,就搬回原来的房间。父母对孩子唱歌只能白天唱,太阳落山后不能唱。孩子的尿片只能白天晒,不能在屋外过夜。拉祜青年男女,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进行社交活动,选择意中人。男女青年在生产活动中相互接触,增进了解;又在公开的娱乐活动中密切关系,表白爱慕之情,再转入单独幽会决定爱情关系。拉祜西居住的村寨,一般都建有寨庙和寨场。夜晨,青年男女常吹着葫芦笙和口弦(响篾)在寨庙、寨场附近结伙开展地歌活动,用歌声试探对方心意,觅寻中意的伴侣。一旦发现其中有相互有意者,大家便会停止对唱,支持那对男女对歌谈情,并为其出主意编词不达意儿表达心声,暗中开展竞赛。有时还有人帮腔代唱,使俩人越唱越有情,最终成为情侣。

每年春节和火把节来临时,拉祜西都要开展跳歌活动。将别是过春节时,全寨男女老少在寨场集中跳歌,跳歌的时间有的长达十多天。青年男女真跳歌之机谈情说爱,小伙子往往间夹在姑娘蹭,与姑娘握手同舞,用耳语挑逗,以手指表达感情。小伙子一旦看中某个姑娘,便一直与她握手共舞,并作出许多爱慕的暗示。在舞曲告终时,伙子会伸手抢去姑娘的头巾,离开寨场,引姑娘与他单独幽会。姑娘若对伙子有意,便会相跟而去,找个僻静的地方倾诉衷肠。若对伙子无意,可追去抢回头巾,也可不加理睬,事后托人送点礼物给抢头巾的伙子,再索回头巾;伙子接到礼物,也应以礼回赠,将包头巾归还姑娘。

男女青年经过公开谈情和幽会,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要互赠定情信物。男方父母要及时托媒人带上米酒、茶叶、烟草等礼物到女方家求婚。求婚一般都要经三次登门,方能得到答复。女方父母见媒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相求,便收下礼物,表示同意联姻,并择日举行婚礼。

拉祜族既有从妻居的古俗,也有从夫居的习惯。因此,商定婚期时,都要决定是从妻居还是从夫居。从妻居者,在妻家举行婚礼,婚宴主要收女方操办。举行婚礼这天,男女方都要杀猪置办酒席,宴请亲友。双方互送半个猪头,将两家的猪头相互重合,表示“骨肉相亲,新婚和合”。

婚宴结束后,新婚夫妇要在男伴女友的陪同下,用竹筒接来清泉水敬献女方父母,作象征性的敬饭敬菜;然后又接一筒清水献给男方父母,也作一次象征性的敬饭敬菜。敬水、敬饭结束以后,巫师带新郎新娘到寨庙内敬神,然后才入新房,表示完婚。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人家,若无力举办婚宴,男女双方相约离寨,在山上同居几宿,再返回家中,表示二人已结为夫妇。对此,村民亦表示认可,并不歧视。

民间的习俗是有了多年的历史沉淀,有了几百年几千年的沉淀基础才可能有奇异美妙的习俗行成。可是形成以后也可能就在某一代人、或者几十年的时间,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最后只能在博物馆或者教科书里才能看到它原本的风貌。也许就是这个额原因,昔日的繁琐礼仪已大大简化,有些视乎已经简化到自己人都不正当怎么回事。不过云南旅游网希望,我们传统的风俗只要是经过历史的历练没有特别恶俗的东西,所以希望能够竟可能多的有遗留下来的部分。阿哥阿妹的情意长

好像那流水日夜响

流水也会有时尽

阿哥啊永远在我的身旁

阿哥阿妹的情意深

好象那芭蕉一条根

阿哥好比芭蕉叶

阿妹就是那芭蕉心

燕子双双飞上天

我和阿哥打秋千

秋千荡到晴空里

好象啊燕子云里穿

弩弓没弦难射箭

阿妹好比弩上的弦

世上最甜的要数蜜

阿哥心比蜜还甜

鲜花开放蜜蜂来

鲜花蜜蜂分不开

蜜蜂生来就恋鲜花

鲜花啊围着蜜蜂开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严禁与外族通婚,近代以来这一限制逐渐放宽。部分地区允许姑舅表及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恋爱自由。一般在16岁左右即可参加“串姑娘”活动。“串姑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小伙子单独到自己中意的姑娘屋前吹奏芦笙,若姑娘被芦笙曲打动,即循声而出,与小伙子对唱情歌,借歌言情。另一种是集体的“串姑娘”活动,即某寨的小伙子邀请另一寨的姑娘集体对歌,相互中意者可单独活动,小伙子寻机抢下姑娘的头帕、翱包等物,或是姑娘抢小伙子的帽子、佩刀,若是对方不愿意,可索回被抢之物,但不得指责抢物者。若被抢者不表示反对,说明有意接触,日后再相会时,双方都以相互道歉为由,进一步交往,情投意合后即互赠礼品作定情信物。姑娘通常送小伙子自己亲手绣制的荷包、腰带、挎包等物,小伙子送给姑娘响篾、银耳环、银手镯等物。集体“串姑娘”是拉祜族青年普遍采用的恋爱方式,他们认为,做任何事都应该光明正大,谈情说爱也不例外。白天相互追逐,抢意中人的东西,太阳和阳光下的万物可以作证,夜间与情人相会,要燃起篝火,有月亮、星星和篝火为证,纯真的感情就无法隐藏。有些地方的青年在恋爱活动中还特意请一些“特邀代表”参加,“代表”由人们信得过、品质好、能言善辩的男女青年担任,他们应邀到恋人们的约会处,一边品尝恋人们赠送的糯米粑粑,一边充当证人。“代表”有权过问恋爱进展情况,但无权干预恋爱的成败。

青年男女私下定情后,必须向双方父母说明对方的人品及恋爱程度,然后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姑娘家提亲,求婚获准后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可在男家举行,也可在女方家订婚后,男女青年各自到对方家里劳动,以使双方家长考察其人品及生产技能,若发现有好吃懒做、作风不正等情况,可向对方提出解除婚约。

拉祜族的婚礼多在冬、腊月或春节期间举行。

澜沧地区的拉祜族多在男家举行婚礼;耿马、双江一带的拉祜族多在女家举行婚礼。届时,要请亲友及寨邻喝酒吃饭,并到男女双方家中祭祀祖先、神灵,参拜双方父母亲戚。

拉祜族有从妻居的传统习俗。婚礼结束后,新郎要带上生产工具到女家上门,时间一般为3年。上门期间,男方可照常回家照顾父母。3年期满,夫妻双双携子女回男方家定居或另盖新房分居。解放后上门期限已渐缩短,但至少也得上门3天,而后才能回男家。

拉祜族离婚现象不多见。若夫妻感情不和,经劝解无效,可离婚。习惯上,先提出离婚者要付给对方一些钱。男子提出离婚比女子提出所付的钱要多。离婚仪式由村寨头人主持,夫妻同执一对蜡条(或红线),头人用剪刀从中剪断即表示解除了婚姻关系。有子女者,子女归双方抚养,一般是子归父,女归母。

1949年以后,拉祜族一般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新婚姻制度。

佤族的婚礼一般在秋后举行,仪式简单而质朴。佤族小伙子的求婚热烈大胆,小伙子看上意中人后,便要寻找机会夺姑娘的项圈或手镯装饰品。被抢姑娘即使心中非常受那个小伙子,也要大叫大嚷,佯作反抗。这种风俗人们称之为“独特然木”。小伙子把姑娘的装饰品夺去后,如果姑娘在三两天内不来索取,就等于接受了求爱,双方即可禀告父母占卜完婚。婚礼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人到家里吃一顿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家送去聘礼;第三天,男方将新娘迎归。整个过程简洁利索,显示出佤族人质朴的民风民情。婚后,逢过年过节,夫妻俩必须带上两挂肉、两桶酒、两包叶回女家拜年。礼品必须双数。三年后再回女家时,女家会将礼品拣出一半交女婿带回。

永仁中和直苴的彝族,现今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传统,即姑娘房。姑娘房是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织麻纺线、挑花绣朵。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坐谈天。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

姑娘房一般是公房。在姑娘房里,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而睡。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见怪,无拘束。但是照彝族规矩,姑娘小伙同床,只能动口,而决不能动手。稍有越轨,就会群起而攻之。

姑娘房也是相亲的场所。姑娘赶歌会去了,妈妈必须煮好招待未来女婿的饭菜。青年们在歌会上互相认识后,男青年必须同女青年一道住在姑娘房,由姑娘招待。而父母不能露面,只能从门缝中偷看。这一夜,姑娘小伙住在一起,进一步互诉衷情。天亮时,小伙子才悄悄离去。如果男方中意,很快就派人来提亲,若是男方在短期内没有动静,那就算吹了。男方提亲,女方可以拒绝。无论哪方不愿意,都只有等到下一次跳歌会再另选择。

有的小伙子在姑娘房一住就是几天,不肯离去,这时女方得照常招待。白天,小伙子随女青年回家砍柴、放牧……晚上又同女青年在姑娘房住宿,女方父母视而不见,听任其便。

按照风俗,适龄女青年参加跳歌会必须领个小伙子回家,才算有本事。自己体面,父母也高兴。同样,男青年参加歌会也以被姑娘约走为荣。倘若一个人去,一个人回,全家都不愉快,旁人也看不起他。

1.“尼高卓”阶段“尼高卓”是一个供青年聚集玩耍的场所地。在这里,规定不可公开地谈情说爱,男女青年只能用眼传情,或借助于口弦、三弦等乐器,悄悄传递信息。基诺人的初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时还处于秘密谈情幽会阶段。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就到了男女双方互送信物的阶段。以花为媒、以“树叶信”相会是基诺男女青年恋爱时的一大特点。

2.“巴勒”和“巴里”阶段

当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和同居,决定组成一家庭之时,父母们会大力支持。男方的父辈会带上酒到女方家替儿子求亲。如果酒喝完了,就算女方的父母同意结这门亲。从此,男方就可公开地住在女方家,共同承担双方的家务、生产。待择定日子后,即可举行婚礼。

3.婚礼

婚礼这天,男方杀鸡宰猪,准备酒宴;新娘到达新郎家时,新郎的母亲要将一个鸡蛋放在新娘手中,并为她拴上红线,意为把魂拴住。之后吃肉喝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第二天清晨,新郎新娘须早早出工,否则会被认为是懒惰。

高淳结婚风俗篇三

迎娶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礼仪追源---典故漫谈

比翼鸟

民间传说中有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形影不离。据《尔雅》载;南方有比翼鸟,不比肩不飞,其名谓之鹣鹣。人们根据此鸟的习性,常常用它来比喻形影不离的友人或恩爱夫妻。引申开来,男女双方(已婚的或未婚的),也常常用它来表达互相爱恋之情。例:白居易诗:“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曹植诗《送应氏》:“愿为比翼鸟,施起高翔。”

傧相

亦作“傧相”。古时称赞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傧相之礼。”郑玄语:“出接宾曰傧,入赞礼曰相。”后来又指婚礼对陪伴新郎的男子和陪伴新娘的女子。

洞房

原指深邃的内室,比喻为洞,含有神秘之意。后来用来称新婚夫妇住的卧室,并用“洞房花烛夜”来形容新婚之夜的喜庆气氛。

红娘

唐?元稹作《会真记》:崔莺莺有婢曰红娘,张生私为礼,使通意于莺莺。后在《西厢记》中,红娘这个崔莺莺的婢女,勇敢而热情地促成张生和莺莺的结合。后来,民间就把“红娘”作为热心促成别人美满婚姻的代称。

黄花闺女

通常把未婚姑娘称为“黄花闺女”,其中源是:“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象征高雅、贞洁,因此,人们在闺女面前加黄花,来表示女子尚待字闺中,没有结婚。

鹊桥

传说每年七月七日晚喜鹊搭成桥以渡织女,使与牛郎相聚。据此,后人也把成人之美、为互相爱慕的双方作中介人叫做“搭鹊桥”。

秦晋

春秋时,秦国与晋国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一方面为扩大地盘而矛盾尖锐,一方面又为了向中原发展的需要而世为婚姻。后人因此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老婆

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女,大约宋代才用以指妻子。王普卿诗旬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句中“老婆”是老年主持家务的妻子。俗语中向别人说自己的妻子叫“我老婆”,第三者的妻子叫“他老婆”,说对方的妻子为“他老婆”,说对方的妻子为“你老婆”。

桃花运

桃花初绽,红白相间,艳丽喜人,所以常用来比喻容貌美丽的女子。旧小说里常将男人有艳遇称为“桃花运”。后来,也有人将轻易地遇到合适的女友,或是某人被多位女友追求,戏称之为“走桃花运”。

新郎

“郎”在古代有多种用法,首先是指青年男子,也作为一般男子的尊称。李白《横江词》:“郎今欲度缘何事,如此**不可行。” “郎”又是女子对丈夫或所爱男子的称呼。古乐府《子夜歌》:“天下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郎”又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君”,因为中了进士就有了当高官员的希望。有一个说法,认为把新婚男子叫作“新郎”,就是因为那时把男子娶妻看作和考中进士同等荣耀。这个说法多有记载,但未见得可靠。现泛指新婚的男子为新郎,与“新娘”相对称,合起来叫“新人”。

结婚礼仪为什么:新人新礼问答

为什么在婚姻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娘的左边?

古时候,盎格鲁撒可循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出佩带在右手的剑,英勇击退敌人。

为什么钻石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支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于是左手无名指就成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提出来象征爱的信物,以稳定心上人的心。当时许多绅士送手套给心上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求婚。

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早年,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纱,已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春节。据说,当年玛纱?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别出心裁的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时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的由来。当年玛纱的未婚夫见她站在蕾丝窗帘后,惊为天人,赞欢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戴白纱的灵感。

为什么新娘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着还清。在一八五零年到一九零零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就远超过其他。

婚礼入场仪式的正确走姿与举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准新人们对婚礼当天的礼仪,妆容造型设计,婚后的烹饪、家居装饰、家庭心理学、理财投资等方面越来越重视,迫切地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从本期起,《大休闲》邀请东方丽人女子学堂的王欣老师进行详细讲解,希望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准新人能有所帮助。

a.入场仪式的正确走姿

入场仪式是新人在全体宾客面前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掌握正确的行走方法十分重要。

新郎应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步幅中等,速度稍慢。最关键的还是新娘。有些新娘由于不习惯穿婚纱和高跟鞋,可能会有踩到裙子的意外情况,所以礼服不宜过长。新娘正确的走路方式是:用脚尖轻踢着裙边,足底轻擦过地面,徐徐向前。严格地讲,新人的目光应该始终直视前方,尽量将视线放于10米前,这样有利于拍照。但为了安全起见,新娘的视线可以稍稍向下,但不可太过,以免影响形象。

b.穿着礼服怎样转身

礼服和一般衣服不同,想只改变一点方向是做不到的。不拖着裙子以夸张姿态转身的诀窍在于,转身时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手轻轻抓住裙边和裙撑稍微向上提,在穿着长裙、披着长披纱时,把它们挂在自己的手腕上,瞬间地快速转身。

c.新娘手花的持法

如何持手花才能看起来落落大方,给人高雅脱俗的印象呢?

手花的正确握法是小指应与拇指同侧,将花紧紧夹住,如此就可以把花束固定住,不至于乱摇动。

如果是双手持手花,应该是抬头挺胸,双肩自然地垂下,双手持花置于腰骨的上方,这样能给人怡然舒适、自信稳重的感觉。如果将手花提高置于胸前,你的肩膀会提高,给人紧张的感觉。

另外,在证婚的时候,通常新郎是站在新娘的右侧,因此如果单手持花,应该以左手拿住手花。如果是使用俏皮可爱的球形手花,可以把它当成手提包一样提在左手上,或者挂在左手手腕上。

d.典礼时的站姿

自然地挺直背脊,新郎、新娘互相有意识地拼成“八”字形,无论迎接客人还是拍纪念照,站立姿态都很重要,因此要特别注意才好。

背部有向上伸展感,头部、臀部和脚后跟成一条直线,上半身有被吊起的感觉,站立时特别有精神。新娘应站在新郎身边靠后约15厘米处,右手挎新郎右臂,两人的位置像“八”字,正面拍照感觉最佳;新郎轻曲左臂,让新娘把手插在肘里。要注意的是新娘不要拉着新郎的衣服,让人有胆怯的感觉。另外,新郎不应该为了挺直背而过分突出腹部,不要紧挽着新娘,以免踩到裙子,也不要离得太远。新娘不要死死地拽着新郎的胳膊,好像生怕他会逃跑似的。

新郎整装待发十步曲

无论平日的您如何不修边幅,到了一生一次的结婚大日子总想以最佳状态缔造一段永志难忘的回忆。要在婚礼当天发挥您十足的男士魅力,事前工夫不可缺:

1.操「弗」自己

想把礼服穿得有型有款,最好多加锻炼身体,及早把肥肚腩减掉。如果想减掉的体重多于10磅,最少必须在4星期前实行您的减肥大计。当然,想寻求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最好向医生请教。2.挺起胸膛

即使给您穿上最名贵华丽的礼服,只要您一「寒」起背来,您的仪态、风度都要大打折扣。改善「寒背」的方法是在专家的指导下,针对性地锻炼耐力和较弱的肌肉,并要时刻警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姿势,日子有功,必然见效。

3.打倒压力

不要让压力影响您的精神状态,适量的运动有助您松弛神经,舒畅心灵。

4.护理面部皮肤

别以为做「facial」是女士的专利,其实结婚前数天做一次皮肤护理有助令新郎哥于结婚当天容光焕发。如果每周能抽空做一次洁肤面膜,效果就更理想。

5.洁白牙齿

如果有吸烟的习惯,别忘了往牙医处洗牙。牙齿较黄的话,可征询牙医的意见,看看是否适宜使用洁白牙膏,甚至进行牙齿漂白。

6.适时修整头发

宜在婚前早几天找相熟的发型师理发,让头发有足够时间长出自然的感觉。最好别在此重要关头尝试新发型,以免稍有差池,后悔莫及。

7.修理指甲

为免影响结婚当天的整体表现,小节也不可忽略。事先把指甲修短,如发现有发炎等不正常现象,宜及早找皮肤科医生诊治。

8.赶走体臭

选定一只适合自己的止汗剂,尽量于行礼前洗澡和用漱口水驱除口气。

9.修理毛发

在鼻孔等尴尬部位长出太茂密的毛发无疑有碍观瞻,可视乎需要利用?面有售小电器修剪一下。

10.使用清淡古龙水

古龙水的味道以清新爽朗为佳,香味比新娘子的还浓的话,只会令您的大丈夫形象惨被扣分

回门

(一)婚后第二天,山西各地,男家要设筵款待亲友和宾客,亲友和宾客向男家恭贺行礼,俗称“道喜”。晋东南陵川一带,女方父母也托亲友中的妇女到男家贺喜,叫做“上

饭”。安泽一带,亲友、宾客至男家贺喜时,还要竞相索取新娘所带来的果饼,名为

“讨干粮”。雁北平鲁等地,婚后第二天还要举行拜人仪式,由新郎、新娘依次向前

向来道喜的亲友和宾客行礼。山西各地,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一早,新娘要拜谒公

婆和家族中的长辈,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人小’或“见大小

”,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临猗一带,男家还要引导新娘拜见街坊

邻里,各家老少一拥而出,围观新娘,称为“拜巷”。浮山等地则称为“串村子”。

类似的仪式,岚县一带则在新婚当天拜堂之后举行,名为“吃过街饭”。一般是由男

方本家或邻里请新娘到家里象征性地吃一点饭。各家要事先准备好座席和饭食,并在大街上迎候。新娘由“大戚”(即迎亲、送亲的亲友)各二人陪同,每至一家,“大

戚”介绍过主家身份后,新娘就要上前拜礼,互相见礼毕,然后入座,象征性地吃一

点饭,一般为“圪托”。饭毕,由主家送出,又由另一家接走,直到“大戚”认为满

意为止。一般不一定是有请必至,大量的还要谢绝。

当地非常重视这一习俗,一来是让新娘认一下本家邻里,便于日后往来;二来显示

婆家的人缘。请过街饭的越多,主家越高兴。事后,婆家都要给请过街饭的人家送谢

帖,以表谢意。

回门

(二)婚后第三天,山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暖女”的古***俗。这一天,女方父母拿着点心、烧饼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翼城一带称为“看三日”,沁县等地则叫做“打听三天”。“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也流行于山西各地,只是时间不一,有在婚后第二天的,有在婚后第三天的,也有在婚后第六、七、九、十以至十二天的,因地而异。平鲁一带,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即随送亲的回女家住一两天,称为“回亲”。

襄汾一带也是婚后第二天回门,不过当天新婚夫妇还要一同再回到男家,称为“打来回”。广灵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家派车马迎请新婚夫妇回门,新郎在女家除拜见女方父母外,还要拜见女方亲友,一直住够九天才回来,称为“合堂”。榆次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婿要带上礼物同媳妇一块去女家,称为“谢婚”。在安泽等地,女家则在第三天,或第六天、第九天请新婚夫妇回门。吕梁山区的永和一带,女家有在婚后第七天接新婚夫妇回门的,名为“对七儿”;有在婚后第九天的,名为“对九儿”。闻喜、翼城等地,都是婚后第十天由娘家把女儿、女婿接回,连住十天再返回婆家。闻喜叫“出十”,翼城叫“唤十日”。浮山一带则是婚后十二天才回娘家,称为“出十二”。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回门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

拜堂与洞房的典故

拜 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引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与常俗殊为不同。

洞 房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婚嫁切忌

1.安床后到新婚夜前,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传统认为空铺是个不吉的凶兆。

2.结婚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帚星的扫字同音,不吉利。

3.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越痛快越好,因?榭薹⒖薹?,不哭不发,若是不哭的话,反而犯了禁忌。

4.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5.由于鲜花容易凋谢,故婚事避讳,只有连招花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喻闺女出嫁,诚待丈夫,后者则意多子多孙。

6.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ю衿废噘赏?至女方家,即所谓的归宁,但切记必须在当天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以致无法回家,夫妻就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

婚嫁习俗

(一)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递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

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择日

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始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厅礼”。礼毕,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见翁姑和前来贺喜的长辈亲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红土封,俗称“压拜”。压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闹洞房

花烛之夜,素与新郎相好的亲友,组织十余人“孩子班”为新郎、新娘“送孩儿”。为首的提一对“孩儿灯”,接着是捧“孩儿盘”的,欢欢喜喜拥进洞房。闹洞房经过“四句赞”、“撒帐”、“出灯”、“做经文”、“掩房门”、等程序后结束。

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盘”,由小舅子送到男方家,看望才出嫁的亲人。

回车

俗称“转马”。有名气的人家,在结婚的第三天中午,新郎伴新娘由八乐彩旗鼓队陪送,坐绿轿回娘家。至傍晚时,新婚夫妇需返回家中。

高淳结婚风俗篇四

东营传统婚礼习俗

现代社会讲究婚姻自由,特别是在城市,多数的年轻人选择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然而在农村,传统的婚姻习俗仍然盛行。

在农村,传统婚姻习俗一般分为说媒,订婚,结婚,回门四大部分。在农村,一般为男方父母请媒人说媒,媒人心中如有中意的人选就会向男方父母提及,若男方父母感觉合适,媒人会去探询女方父母的意图,再从中说合。只要门户相当,八字相合,辈份相同,双方父母同意,就可口约为婚。男女双方把家长的姓名、年龄、生辰写在红纸上,再由媒人交换,即为换小帖。

“换小帖”后,双方家庭即可相互走动,过年时男方需提前给女方家“送年”,中秋时“送十五”。在此期间,男女双方之间,两个家庭之间可以互相了解,若相处得不好双方就分开,若相处得比较好,双方就会谈及订婚的事宜。换柬也叫“送柬”,为正式订婚。换柬时男方带着鸡、鱼、猪肉、烟酒、红包袱以及手绢等跟随媒人去女方家提亲,但要注意的是,所带的东西必须是双数的,如鸡要两只或四只,鱼要两条或四条等。到了女方家,女方摆宴席,请媒人与男方家人吃午饭。在此期间,男女双方要交换手绢,男方家人要向女方递上彩礼钱,现在一般为“万里挑一”即一万一,家庭好点儿的为三万六或四万八。此后,男女双方就宣布订婚了,双方父母互为亲家。

若双方都到了结婚的年龄,并且都有结婚的意愿,双方会选定结婚的日子,男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嫁娶的日期,然后将结婚的日子写在婚帖上,提前数月或一月,由媒人送到女家,俗称“送日子”。若没有意外情况,双方会定于该日期举行婚礼。

婚礼的前最后的一个双日,女方向男家送嫁妆。以前经济状况不好时,女方嫁妆一般是一对箱子、一对杌子、一张两抽桌、盆架、梳妆用具及被褥衣服等,后来经济好了以后,女方有送自行车、摩托车,再后来有送电动车、冰箱、电脑等的。女方来客到男方家后,男方设宴款待来人,并发赏钱。这就是送缘房。

娶亲的前一天,男家悬灯结彩,贴对联,新房糊红纸。下午请乐队“响门”,纱灯高照领前,鼓乐随行,男宾(拿毡的,又叫“红帽子”)领新郎先到祖庙拜祖,后向本族各院、亲戚、朋友家磕头,称“拜门”。(现在,多数仅仅给请过来的亲戚等长辈磕头,一般不会在外出“拜门”。)晚上宴请乡里,在家里摆酒席。在大门口或院子里奏乐唱戏,由亲属点戏赏钱,热闹一晚上。这天夜里,由父辈人或兄弟陪新郎睡在新房里,俗称“压床”。而与此同时,女方家也会请自己家的亲戚过来热闹。这天双方会收到亲戚朋友、邻里乡亲的礼钱。

娶亲这天,男方会带车队(以前是马车,后来是三轮车,再后来变成了轿车,而且数量逐年增加,名牌车越来越多),鼓乐伴奏,到女家迎娶。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有的还要“开脸”和“上头”。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待新娘梳洗完毕,新郎进餐完,在鼓乐声中由新娘家人为新郎披红戴花,然后就去新娘的屋子接新娘了。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半块馒头和一双筷子放兜儿里带回去。按照习俗新郎是不可能立刻就进屋的,娘家人会隔着门问这问那,待新郎递过红包才有可能开门。这个过程称为“叫门”。到房间后,新郎要找到被新娘娘家人藏起来的鞋子,有的会藏在被子里,有的被藏在角落里,还有藏在其他地方的。找到鞋子后,新郎要给新娘穿好鞋,带好怀花,之后,新娘由其兄弟背着或抱着坐到门口的椅子上。新娘的母亲会用衣服兜着一些喜糖,让新娘抓一块,然后给新娘剥到嘴里,称为“抓福”。之后,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新娘在送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

首先新娘“上轿”,然后在新娘怀里放一个小男孩,称为“挡轿门”,然后新郎上轿,最后,新娘家的送客(两男两女,多为新娘的兄弟姐妹)上车。

到新郎家附近时,当路横一木凳,吹鼓手使出浑身的技艺吹奏各种乐曲,到时有赏钱。这时会有很多父母去跟新郎要馒头(在新娘家拿的那半个)吃,据说吃了对身体好,新郎会将馒头一小块一小块的分给他们。新郎下轿后,先到堂屋换一双鞋,然后坐等。男方“接客”先将新娘怀里的孩子抱出来,然后在新娘鞋里塞一些钱,然后用镜子在新娘脸那儿象征性地照一下。最后新郎出来接新娘,新娘由“接客”扶持下轿。这时,在房顶上的人放鞭炮,同时向下撒喜糖、花生等,这称为“撒帐”,很多人都会去抢。

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在拜高堂时,新娘要叫新郎父母为爸妈,新郎父母会给新娘红包称为“改口钱”。送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先吃用一根竹签插着的饺子,这被称作“吃下轿饭”。之后新郎的朋友会在新房闹媳妇儿,之后就是“坐席”,即男方的女接客陪新娘和女送客吃午饭,男送客由男接客陪。

吃完午饭,即坐完席,男方便开始忙着送客,将女方家的人送走。到了傍晚,住在本村同时与新娘家一个村的或跟女方家有亲戚的女人会来“送轿饭”,即用一个茶托端着两碗饺子,上面盖上毛巾,端来给新娘吃,通过新娘都会象征性地咬上一口,男方家会给来人一把糖作为答谢。

到了晚上男方的朋友会来闹洞房,通常有很多人围观,气氛活跃,活动主要有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让新娘新郎喝交杯酒,咬苹果或接吻等。

一般第3天新娘家中的兄弟会来接新娘回娘家,称“回门”。3日后由娘家人送回,谓“做六晌”。至此,双方婚礼真正结束。

高淳结婚风俗篇五

高淳婚俗

高淳民间的婚嫁习俗,源于周代的“六礼”,即纳采(提亲)、问名(合八字)、纳吉(订婚)、纳征(拿聘金)、请期(送日子)、亲迎(迎娶新娘)等。按照“六礼”的要求,男婚女嫁从提亲到拜堂成亲、新女婿过门,要经过多道程序,内容庞杂、礼仪繁琐。

一、提亲

提亲一般是男方主动。男方父母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在为儿子物色好适当的对象后,要请出媒人到女家提亲。

经媒人说合,如女方同意议婚,男方便先要买几件姑娘的衣料和化妆品送到女家作见面礼,并索取姑娘的“年庚八字”。所谓“年庚八字”就是将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与相应的天干地支对照,排出“八字”。

二、合八字

男方将女方写在红帖上的“年庚八字”取回后,放在灶头上或放到堂前香几上押上7天。如7天内家中不打破碗盏瓢勺,不发生其它不吉利的事情,便可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合“八字”,就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和生肖属相进行综合判断,看男女双方是否“相克相冲”。“八字”不合的,不能成亲。如果男女双方“八字”中带六合的,仍可成婚。此外,还要看女方命里有无“关煞”,犯有“关煞”的,男方不敢接纳。遇到特殊情况,也有到菩萨庙里求签定亲的。

三、定聘

“八字”合好后,如果不犯冲,女方的长辈、亲眷就要到男方家拜访,考察男方的家境和人品相貌,谓之“相亲”,也叫“看人家”。若双方满意,便可定聘。这时,女方也要请出一名媒人,由双方媒人来往于男女两家,议定聘金。一般由女方先提出要求,通过媒人与男方协商。待双方意见大致统一后,便可行聘。行聘俗称“拿聘金”,也就是订婚。男方设宴招待双方媒人和至亲好友,席间敲定聘金、彩礼,并于当日将部分礼金、衣料、首饰等,交女方媒人清点,派人送到女家。

四、送日子

送日子也叫“清担”。当男女双方到了结婚年龄,一般由男方向女方提出迎娶的要求。在征得女方同意后,便请算命先生算定迎娶的吉日良辰。同时将未清的聘金、彩礼也一并送达女家,以便“清担”。送日子时,男家一定要将祖孙三代的鞋样交媒人带到女家,以便女方早作准备,做好后随嫁妆送上。这一天。女家要设宴招待双方媒人和至亲好友,一来答谢,二来告知亲友,女儿出嫁的日子已定,到时请他们参加婚礼。此后,亲朋好友便陆续登门,给嫁姑娘赠送贺礼。

五、迎娶

迎娶前的一两天,男方要用抬箱给女家送“四式礼”,即猪肉、鱼、鸡、蛋等。并办好“待媒酒”答谢媒人。迎娶的前一天晚上,男女双方都要分别举行“上头”、“暖轿”、“坐嫁椅”等仪式。

迎亲这一天,男家快到女家时,女家赶紧关闭大门,向男家索要“开门礼”后才打开大门,让迎亲者进屋。这天,女家要请“搀拜妈妈”给嫁姑娘梳头,梳好后给嫁姑娘戴上凤冠,披上霞帔,坐到床上“哭嫁”。女儿哭,母亲也哭。哭了一遍又一遍,再三催促也不肯起身上轿,这叫“诈床头”。迎亲者为了让新娘早点上轿,便拿出“起床礼”,请新娘子动身。嫁姑娘动身前,母亲要给她交“里边箱”和首饰盒的钥匙袋,边交边哭好话,给女儿摆上酒菜,让她吃饱了才动身。

吃完饭后,“搀拜妈妈”给嫁姑娘盖上红巾,拎上“子帕”,准备“发亲”。嫁姑娘由哥哥抱上轿。这时,男方媒人要给抱轿的哥哥封“抱轿礼”。嫁姑娘脚不能踩地,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嫁姑娘上轿后,迎亲队伍起轿回程,女家的长辈亲友要一直将嫁姑娘送到男家。抬嫁妆的队伍走在最前面,其中有一付“三朝担”,须让嫁姑娘的弟弟挑着。“三朝担”由椅子、畚箕、小脚盆、捶衣棒、苗帚、鞋匾等组成。另有一只“子孙桶”,让小孩挑着,男家要专门给这个小孩封一份礼钱。迎亲轿子在途中过第一座桥时,轿夫要停下轿来,向男家索要“过桥礼”。

花轿(现代多为花车)快到男家时,男方要燃放爆竹迎接。轿子(花车)停下来后,男方的“搀拜妈妈”迎上前去,请新娘子下轿(花车)。地上会铺着麻袋,新娘踩着麻袋走向婆家,麻袋一般用三只,一只接一只地朝前移动,寓意“传宗接代”。新娘子进门后,男家要大摆筵席,宴请送新娘来的女方至亲好友。喜宴结束后,男家要给每一个送亲的人赠送“回头礼”。对其中尚未婚配的童男童女,还要另外“串钱”,祝愿“长命百岁”。新亲出门时,燃放爆竹送行。

六、拜堂成亲

拜堂一般在迎娶的当天下午或晚上进行。届时,堂上红烛高照,新娘子在“搀拜妈妈”搀扶下与新郎并立堂前,随着司仪的口令,先拜天地神灵,再拜列祖列宗,后拜父母及诸亲长辈。拜堂结束,新郎新娘在众亲友簇拥下送人洞房。这时,主家请“搀拜妈妈”给前来看热闹的相亲散发“新娘子果”,若人多难以一一分发,只得将果子撒出去,任大伙哄抢。这叫“撒新娘子果”,也给喜事增添了热闹气氛。

七、谢媒

婚后一两天,主家办酒谢媒。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谈婚论嫁,要有媒人牵线搭桥才行。从提亲到完婚,每一道程序都少不了媒人从中联系协调,真可谓磨破嘴皮跑断腿,十分辛苦。请过谢媒酒后,新郎的长辈还要上肉、蛋、茶点、鞋子等礼品,到媒人家中登门致谢。

八、新女婿过门

婚后第三天,新郎要在宗亲长辈的陪同下,带上10个菜和其它礼品,到女方家中拜见岳父岳母,这叫新女婿“过门”。岳父母要办酒招待,并请人陪新女婿喝酒。还有姑娘嫂子“弄损”(为难)新姑爷的,特意在饭里加一把咸盐,或者倒一些菜汤,让姑爷下不了台。新女婿“过门”后,整个婚嫁仪程便圆满结束。而在女家,此后还有两件事要办。一件是在新婚的第一年“立夏”时节,岳父岳母要给女儿女婿“送夏”;另一件是,在新婚的第一个春节,新郎新娘回门拜年时,本家叔伯兄弟要宴请新女婿,叫做“接新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08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