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思维导图篇一
3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
2月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星艺艺术院的春节大型艺术设计特训活动(庐山特训营)进行了报道。
3月
3月在广州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成立25周年庆典大会上,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突出贡献单位”,余敏总裁荣获“突出贡献奖”、设计师郭晓华、袁霄、魏已成荣获“优秀设计师”称号。
7月
星艺文化理念重新提炼和颁布:
星艺价值观:客户赞许 员工依恋 社会尊重
星艺经营理念:设计经典 质量第一 顾客至上 学习创新 星艺精神:敢为人先 恪守勤俭 诚信正直 勇于奉献 质量锤宣言:让工地开口说话 沟通理念:做装修=做朋友
广告语:把装修交给我们 您放心上班去 口 号:我们一起努力„„
8月
8月,经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复审评定,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第六次荣获“aaa级”企业信用等级证书。
8月22日,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学会理事会换届大会在丽江召开。星艺创始人余工当选名誉会长,星艺设计研究院钱际宏当选会长,徐橘当选秘书长。
10月
10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经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总工会批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正式成立。
10月22日,工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从140名会员代表中采取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7名工会委员、3名经审委员、3名女职委委员。
10月29日,第八届“中国企业报刊(通讯)大会”在重庆举办。会上,经由国内新闻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呈报的材料进行审核,《星艺装饰导报》在众多国内报刊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第八届“中国企业报刊金纽带奖”“中国优秀企业报刊奖”“中国企业报刊封面奖”“中国企业报刊摄影奖”“中国企业报刊杰出主编奖”五项大奖。
12月
12月7日9日,ciid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年会开幕。会上,2013年第十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学会奖”颁奖揭晓: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荣获2013中国室内设计学会奖“最佳设计企业奖”; 广州工程总公司知名设计师谭立予设计作品《2807号公寓》荣获住宅工程类金奖;集团总设计师、星艺设计研究院院长、星艺设计学会会长钱际宏和广州工程总公司知名设计师谭立予分别荣获“中国五十位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荣誉称号;南宁公司设计总监李明荣获“中国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提名奖”荣誉称号。
12月底,由星艺装饰文化传媒中心策划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运作的大型设计专著“一个城市的幸福”系列图书陆续出版发行。
2012年
2月
2月16日,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先生、副会长刘晓一先生和中国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秘书长张仁先生莅临大会。会上李秉仁会长发表重要致辞对星艺装饰在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方面充分肯定,并对星艺装饰的未来赋予了厚重期望。三位领导并为庆典大会题词,李秉仁先生的题词:“高举科学发展旗帜,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营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刘晓一先生的题词:“星级服务乃企业文化建设之本,艺术家装集全球风格总汇。”张仁先生的题词:“二十年行业领先,再续写辉煌篇章。”
星艺装饰创始人余静赣先生作了题为《做装修,就是做亲戚,做幸福》的重要讲话。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董事长周晓霖先生发表了题为《星艺的力量》的重要讲话。
庆典组委会邀请了全国客户、媒体、行业协会、合作伙伴和同行代表4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庆典大会上表彰了在企业发展20年来作出卓越贡献的10位功勋集体,20位功勋人物和60位杰出人物。
5月
《星艺的力量-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成立20周年庆典纪念》大型图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书为集团首次以品牌名义向社会发行的出版物。
8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前会长、88岁高龄的张恩树先生再访星艺装饰并题词:“忠于品质,致力幸福。”
10月29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内部报刊(通讯)大会上,经全国新闻界、学术界资深报刊主编、专家和官员组成的评审团评审,《星艺装饰导报》以其鲜明的舆论导向、丰富的版面容量、厚重的标题质量和标准的文字质量等总体优势,一举奇得“中国企业报刊金纽带奖”、“中国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传播奖”和“中国企业报刊杰出主编奖”。
11月
11月8日在中国建设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 2012第22届年会上,我集团荣获“最佳设计企业”称号。设计师谭立予的作品《mayu汇景新城》荣获住宅、别墅、公寓工程类金奖。设计师谭立予、郭晓华的作品《xy财东十楼》荣获办公工程类银奖。
12月
成立23家子公司,初步完成“集团-子公司-分公司”的三级管理架构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届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出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周晓霖任董事长,冷忠任监事会主席,余批生任副董事长。在第一届董事会
第一次会议上聘任了新一届经营班子。余敏任总裁。
2011年
1月
在由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主办的“2010先驱中国之夜”颁奖典礼上,星艺装饰荣获“2010绿色环保企业奖”。
江西美术专修学校落户星艺艺术学院。
3月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新网站正式上线。
4月
在央视一、二、三套进行品牌强势推广,掀起星艺二十周年庆典高潮。
8月
在井冈山全国经理人特训期间,提炼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乐观向上的创业精神;诚实守信的立企精神;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成就大我的大爱精神之”“星艺精神”。
9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证书。
10月
《星艺装饰导报》荣获“2011中国十佳企业传媒”。
2010年
3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
4月
确立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为“经营大爱”,品牌核心价值观为“奉献幸福”。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正式成立,母公司名称变更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5月
4.14玉树地震后,全国爱心涌动,为灾区捐款。集团公司对玉树灾区的土旦才培、桑措等十五位大学新生进行完成学业的爱心助学捐助。
集团公司与阆品(lpl)软装设计机构强强联手,由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台湾和香港六大国际采购定制机构、14个国际定制工厂基地及30多位全球顶级设计师加盟,倾力打造“传承不可复制的永恒家居”,开创了中国国际家居定制模式的先河,星艺装饰由此迈上了家居全球化的道路。
8月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学会正式成立,余工任名誉会长,钱际宏任会长。
10月
在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博览会、亚太空间设计师筑巢奖作品展览会及第四届国际艺术和平展上,星艺装饰荣获“2010年亚太优秀设计企业”、“201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家居设计机构”两项大奖。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研究院成立,钱际宏任院长。
11月
星艺装饰与淘宝网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星艺装饰旗舰店”登陆淘宝商城。
12月
《星艺装饰导报》荣获“2010广东省优秀企业报刊”。
星艺印象国际家居馆成立,相继推出“星艺”牌装修主材。
星艺设计师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八项大奖。
2009年
2月
“星艺有我四海尽飞扬 我因星艺人生畅豪情”——由郝峻作词、金旭庚作曲的企业歌《星艺人》录制并发行。
4月
《岁月留痕,星艺传说》——星艺最新企业宣传片问世。
9月
广东星艺装饰有限首届董事会、监事会由全体股东选举产生,周晓霖任董事长,冷忠任监事长,首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聘任了经营班子,余敏任总裁。
10月
由董事长周晓霖领队,星艺经理人、设计总监14人赴美国考察。
罗照球主任代表星艺装饰出席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四川行活动,受到国家领导、国家部委领导、四川省党政领导亲切会见。
12月
在中国民营企业系列成就颁奖典礼上,星艺装饰荣获“最具成长性民营企业奖”。
2008年
2月
星艺装饰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
4月
星艺装饰被广东省工商局评为“2007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5月
5.12汶川大地震后,星艺装饰分别在都江堰、德阳、安县、捐建三所爱心学校。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授予我司“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称号。
12月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总结表彰大会暨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大会上,星艺装饰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星艺创始人余静赣先生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杰出贡献人物”称号;星艺设计作品“颐和山庄毓秀阁1702室”等一批施工工程荣获“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示范工程”大奖。
2007年
8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名誉会长张恩树视察星艺装饰并题词:“创新发展,行业领先。”
11月
星艺装饰获“广州市著名商标”。
12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协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百强企业”称号。
2006年
9月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星艺装饰,这是星艺首度被中央级新闻媒体关注。
在“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这一中国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室内设计展上,星艺设计师占据二十多幅获奖作品中的六席。
11月
《星艺装饰导报》创刊100期。
12月
2006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会胜利召开,星艺装饰高票当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为星艺装饰颁发“知名品牌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aaaa级诚信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企业创新奖”、“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特别贡献奖”等多项大奖。
2005年
1月
星艺装饰品牌事业部成立。
8月
组织百名经理、总监到欧洲考察。
发布“全国联保宣言”。
9月
星艺装饰当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10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马挺贵亲临星艺装饰总部视察,高度评价星艺装饰
在行业的地位:“行业发展的引领者、排头兵。”
12月
星艺装饰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联合发布《2006年中国室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
星艺装饰被中国双百峰会组委会评为“2005年中国家居产业最具影响力装饰公司”。
星艺进驻全国2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直营公司达256家。
2004年
3月
星艺装饰商标名及标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
8月
星艺装饰创始人余工奔赴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日本等国家考察。
2003年
1月
100余名经理人在清华大学进行学习培训,拉开了星艺经理人每年半个月到国家重点大学脱产学习培训的序幕。
5月
余静赣先生在江西丰良创办“星艺艺术学院”,成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加油站”。
2002年
4月
星艺装饰与国家建设部合作,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举办公装特训班,培训工程项目经理200名、工程监理120名。
8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广东省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
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9月
选派14人分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攻读mba,成为业界首例。
2001年
10月
“绿色家装万里行”大型系列活动在广州、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福州、杭州、成都、石家庄、厦门、深圳、中山、珠海等二十个城市同时举行,成为业界首家倡导健康、生态家居理念的装修装饰企业。
2000年
7月
向社会发布企业质量标准qb01/t07—2000《住宅装饰装修验收标准》。确立品牌目标:“为行业做榜样,打造中国人住的名牌”。
8月
购珠江花园物业——星艺大厦作为公司总部基地和内训中心。同年,星艺设计岛在珠江花园正式创立。
1998年
在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资500万,设立“广东星艺装饰有限公司(“星艺”取“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之“星”和“艺”)继续承接原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所有业务,并以该公司的名义对外拓展,在全国开设分支机构。
确立品牌log。
确立红色为企业标准色。
首创“家装现场咨询会”模式,该模式演化为星艺在全国独具一格的“家装文化节”。
首推“装修质量锤”宣言——“让工地开口说话!”自觉将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交给客户和社会监督。从而走上打造 “星艺装饰”品牌之路。
1997年
9月28日,第一家分支机构——深圳公司开业,开始实施“棋行天下的品牌扩张战略。
《星艺装饰导报》创刊发行,星艺装饰网站建立。
《星艺居》创刊。
确立团队口号:“我们一起努力!”
1996年
在广州主要媒体发布广告,成为全国业界首个在媒体发布广告的装饰装修企业。“把装修交给我们,您放心上班去!”成为品牌广告语。
“做装修=做朋友”的沟通理念形成。
1993年
注销三星服务部,并同时设立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继续承接原三星服务部所有业务,创始人余静赣先生担任总设计师。提出十年目标——进入中国家居装饰行业三强。
1991年
余静赣先生在广州创立星艺雏体——三星服务部,属全国最早在工商部门
注册的民营家装机构。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思维导图篇二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宗教仪式说。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总称。“百戏”又称“角抵戏”。《东海黄公》就是一出古老的角抵戏,演的是秦朝末年善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区降服白虎却法术失灵被虎所杀的故事。在《东海黄公》的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情节,有特定的服饰、人物、情节冲突和既定的结局,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出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因此,这出古老的艺术也一度被许多学者看做中国戏曲的雏形。汉以后的魏晋六朝一直到隋朝都盛行百戏,百戏的发展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戏曲萌芽的摇篮。
迈入唐代以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表演模式——弄参军。弄参军得名于表演的角色,“参军”属于官职的名称,是当时的芝麻小官;“弄”是古代百戏乐舞中角色扮演或节目表演的代称,如汉代百戏有“弄丸”,唐代有“弄参军”、“弄兰陵王”等。弄参军将两者结合,成为唐代戏曲的专有名词。弄参军的内容是提前准备、精心安排的。弄参军既风靡于宫廷,又流行于民间;既有男演员,又有女演员,如周季崇和妻子刘采春都擅长演的弄参军《望夫歌》。据唐赵璘《因话录》记载:(唐)“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宫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除了正式的参军戏,还有一些参军戏的延伸。
之后,出现了庙会和瓦舍,它们为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提供了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使其拥有固定的场所、稳定的观众和专业艺人群,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宋代出现的宋杂剧标注着戏曲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宋杂剧主要流行于都城以及繁华的商业城市,如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在北宋时期,杂剧没有明确的范围艰定,它不仅继承了唐代的“参军戏”,还广泛吸取各种表演艺术的技法,因此包含了傀儡戏、滑稽戏、角抵戏等,如《目连救母》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出。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有着生动活泼的特点,在表演形式上大致分为“滑稽戏”和“歌舞戏”两个类别,它们表现内容的方法各异,题材丰富。其中,“滑稽戏”所占比重比较大,《宋官本杂剧段数》中的280个剧种中,绝大多数都是滑稽戏。而歌舞戏在宋杂剧中则居于突出的地位。宋杂剧在开始的时候上演一段歌舞,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俗事,称为“艳段”;然后再上演正杂剧,通名“两段”,可以是一段滑稽戏,一段大曲;最后是开玩笑式的小节目“杂扮”。金灭北宋后,继承了北宋的杂剧,称为“金院本”。金院本和宋杂剧名异实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金院本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是金朝在燕京(今北京)定居时形成的北方派杂剧。金杂剧是宋杂剧向元杂剧转化的渡口,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性发展。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时产生于元代的文学主题。我们常说的中国三大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名翁灿烂辉煌的长卷中最为绚丽的篇章,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虽然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元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民间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虽然说中国戏曲的源头至今众说纷纭,但是中国戏曲成熟与繁荣的标志,却都一致公认为元杂剧。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点。元杂剧在金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演变、形成的过程,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到了元代初年才趋于成熟而与原来的金院本有了显著的区别。二者继承的关系可以从其剧目上看出一二。不少杂剧就是把金院本加以丰富或改编而成的。如《太湖石》、《打球会》均取材于同名的金元本。此外,从杂剧的角色行当以及歌舞、表演、念诵等各种表演形式等方面,也不难看出其与金院本一脉相承的关系。元杂剧在形成的过程中还广泛吸取了其他艺术的成就和特色,如宋金时期的说唱艺术诸宫调就对元杂剧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在舞台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曲调的音乐和声腔形成方面,元杂剧还充分吸取了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及各种百戏等因素。同时,在金元时期,在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这对于元杂剧能够融合各民族的艺术成就,特别是接受各民族音乐和歌舞的影响,以形成元杂剧的戏曲声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唱。元杂剧主要有三个角色,即正末、正旦和净。元杂剧一剧一角色,由正末演唱的成为“末本”,由正旦演唱的称为“旦本”。此外,还有外旦、贴旦(女配角)、外末、副末(男配角)和杂(有孤、驾、卜儿等)。元杂剧“一人主唱”——即在旦本戏中,正旦一人唱,在末本戏中正末一人唱,分工十分明确。元杂剧综合了丰富的文学和动听的音乐,继承和发展了说唱艺术,同时表演中也不乏滑稽和舞蹈。可以说,元杂剧是一个朝代的戏曲,它随着元代的兴起而孕育,伴着元代的发展而繁荣,最终随着元代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元杂剧具有空前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戏曲的成熟,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元杂剧的逐渐衰落,南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到了元末明初,南戏发展更加迅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传奇。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传奇渐渐繁荣和成熟,成为继元杂剧之后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传奇”一词来源于唐代对奇异荒诞小说的统称,自元代起,“传奇”一名指称戏曲,宋元南戏、元杂剧都曾称为“传奇”,自明代以后,则多之明清两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寓意着具有传奇性和新颖性的特色。至今,戏曲学界对于传奇的指称范围尚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传奇包括元末南戏,有的认为传奇可追溯到昆腔......可谓众说纷纭。明清传奇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一系列因素,都促使传奇进入繁荣时期。这时期,传奇不仅创作人才辈出,各种优秀剧本更是争奇斗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辉煌局面。明清传奇的舞台艺术在南戏、北杂剧和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在面部造型中,分为俊扮和丑扮,并用各种各样的脸谱色彩来区分不同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传奇演出注重场景的布置,充分运用简易的道具和写实的灯彩,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需要特别强调的事,传奇突破了杂剧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体例,使《西厢记》那样五本二十折且部分突破一人主唱格局的剧本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稳固。同时,传奇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南戏的结束,二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称谓的变更,更在于体制上已有很大的变化。明清时期常演内容复杂、人物众多的大戏,增加了许多新型人物,传统角色行当就分化、派生出新的角色,明清时期的角色行当没有改变以生、旦为主的体制,在角色行当的分工上趋于细密和合理,更专业化,表演的程式化加强。纵观明清传奇,传世作者八百多人,作品存目有两千六百种左右,保存至今的作品有六百多部,真可谓是繁盛一时。明清时期最突出的作品是历史剧,出现了“南洪北孔”两位伟大的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这一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明清传奇的崛起,不仅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来遍地开花的民间地方戏曲也有深远影响。
近代,各个地方剧种涌现,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纷纷走上历史舞台。戏曲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国戏曲如一枝春意盎然的红杏,蓬勃着生命和活力。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思维导图篇三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条例》,经济责任审计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审计范围从企业扩展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审计对象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逐步扩大到地厅级,并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省级领导干部审计试点。2004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率新的《审计法》。
2006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
2007年财政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中央组织部以及中央纪委于2007年联合发布《关于2007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8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2008年审计署起草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以及于2008年编制的《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并以第48号主席予以发布,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审计法》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全国各级单位、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蔡】
蔡春,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会计之友》,2000年 第10期,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思维导图篇四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原料性大宗农产品, 由于其生产和现货市场特性,使得农产品期货在中国与在其他期货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国家一样, 成为最早产生的期货品种, 并且到目前为止, 农产品期货仍是中国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 初创阶段(1990~1993 年)1990 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及1991年3月在该批发市场签订了第一份小麦远期交易合同等都在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育奠定基础, 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的可能性;1992 年下半年起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要求的期货经纪公司开始成立;1993 年4 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期货市场方面的法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截止到1993 年底, 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期货交易所达40 余家, 上市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也不断增加, 在国家工商局登记的期货经纪公司达144 家[1]。总的来看, 这一阶段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 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使得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趋势明显。
1.2 清理整顿阶段(1994~1996年)这段时间里,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快速增长,1995 年中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63612 万手, 总成交额达10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成交额占到一半左右。但是, 由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和不规范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993年1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并开始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即使这样, 由于在这段时间里农产品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品种上, 尤其是绿豆、咖啡、红小豆等不具备较好的期货市场发育所需要的现货市场条件的品种交易活跃, 使得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垄断和恶性炒作事件不断发生, 甚至威胁到中国期货市场的继续生存与发展[2]。
1.3 调整阶段(1997~2000年)经过前一阶段的整顿,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始进入相对平稳的试点发展时期。1997 和1998 年政府加大了对期货市场的调整, 进一步压缩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以及期货交易品种;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并相继实施了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等, 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法制监管, 使之逐渐向规范化发展。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 中国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基本构建, 从而使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在整个调整时期,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持续下降, 农产品期货交易也在不断萎缩, 2000 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不到1995 年的1/ 5, 农产品期货仍占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绝大多数, 尤其从2000 年起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已经开始趋于向原料性大宗农产品集中(图1和表2)。
1.4 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2001 年3 月,“十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为中国期货市场多年的规范整顿划上了句号;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不仅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理论认识方面的障碍, 也预示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从2001 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步趋于活跃, 出现恢复性增长, 并于2003 年超过之前的最高水平, 全年成交金额达到10.84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占77.1%;2004 年农产品期货成交额稍有下降, 但近几年一直稳步上升,尤其是期货市场发育或功能发挥所需具备的现货市场条件比较好的原料性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交易越来越活跃(图1 和表3)。2007 年3 月起, 国务院和证监会陆续颁布了有关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所以及期货公司等的相关条例和办法, 为中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中国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初衷——回避现货交易风险
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食品的来源和工业原料,其流通状况涉及到农民利益、国民生活和工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不重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实行了以市场调节为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流通。但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和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使得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失时机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期货市场机制,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好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价格波动也非常剧烈,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扶持和农业保险的逐步实施,对农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风险不再是自然风险,而是价格风险。
其次,成为企业改善经营和保值避险有效工具。对于很多现货企业来说,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还有的现货企业,将期货市场作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长期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经营的有效策略。
同时,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反映市场预期,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信号,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并且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导效率高,对现货市场影响大,国家宏观调控信息通过期货价格信息传递,能够减少信息传导的时滞,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增强调控效果。
中国从1988 年起开始研究期货市场。与美国等其它国家不同的是, 国外的期货市场是自然生成的, 是根据生产经营者的需要“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 中国的期货市场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自觉建立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价格体制、外贸体制及对商品交易的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三角债”、违约现象屡禁不止。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回避或减少这些风险, 这成为中国当时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原因。
1990 年6 月, 中国第一家以期货交易为目标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1993 年5 月该市场正式推出了小麦、大豆、绿豆等5 个期货交易品种。上海粮油交易所于1993 年6 月开始小麦、大豆、菜籽油等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除此之外, 海南中商交易所推出了天然橡胶、原糖期货交易。苏州商品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天津联合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交易所也陆续推出了其它农产品品种的标准化合约。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在全国逐步扩大
3.1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 3.1.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
我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起因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济转轨要求国家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经济。80年代的改革是沿着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这两条主线展开的。价格改革最早从农产品开始,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实心价格双轨制,除计划订购外,可以议价购销,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业生产大升大降,买卖问题此消彼长,政府用于农产品补贴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现货价格失真并且市场本身缺乏保值机制,一旦价格波动,政府必须出面,甚至承担全部价格风险。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既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信号,又可以防范价格变动造成的危险呢? 80年代后期,一批学者提出了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设想。1988年初,国务院作出重要指示,决定研究期货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等部门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期货市场研究,并成立了期货研究小组,系统地研究了国外期货市场的现状和历史,组织人员到国外期货市场进行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期货市场的知识。
3.1.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准备后,我国的期货市场开始进入了具体运作阶段。1990年12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到1993年,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部门和地方利益驱动,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纷纷创办各种各样的期货交易所。到1993年下半年,全国各类期货交易多达50余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中国期货市场建设一哄而起,盲目发展。期货市场一度陷入了一种无序状态,如交易所过多、分布不平衡、品种重复设置、设计不合理、地下非法交易泛滥、盲目开展境外交易、大户联手操作、欺诈投资者等,多次造成期货市场风险,直接影响其市场功能的发挥。
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清理整顿之后,期货业的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了,期货业的规范形象已初步树立起来。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我国期货市场都已经具备了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基本条件。
①清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期市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从期货市场自身条件来看,经过清理整顿,期市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法规体系。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证监会出台的四个管理办法已正式施行,为期货市场的长期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监管体系和市场结构逐步完整。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发生重大改变,初步建立了中国证监会垂直管理体系,监管思路符合市场规律,监管能力显著提高。期货交易所从14家撤并到3家,经纪公司从原来的300家压缩到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充实了资本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经培训和考核获得了从业资格,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的自觉性显著提高。三是经过几次升级和改造,期货市场的交易和信息系统更加成熟,其容量、速度、安全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投资者操作r趋理性。经过十年磨练,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功能特征、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操作手段日趋成熟和理性,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总之,经过几年实践,期货市场己建成一套严密的交易、结算与风险控制制度,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洗礼,期货市场风险监控技术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己能有效遏制期货市场较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现有的市场基础和条件,非常有利于推出期货投资基金。
②实践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期货管理与投资者队伍。目前,我国专业期货经纪公司有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的最低注册资金由原来的一千万元提高到三千万元,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一些大型期货经纪公司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期货经纪公司不得从事自营业务的规定,使经纪公司的风险大大降低,自有资金显得比较充足,这就为发起成立期货投资基金创造了条件。同时,期货经纪公司不从事自营业务,也可以避免关联交易的发生,打消投资者的顾虑,这从制度上保障了期货投资基金的公正性。此外,通过培训和长期实践,期货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造就了一支既懂期货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期货管理人员、经纪人与投资者队伍,为期货投资基金的试点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
③期货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经过长期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在国内外大环境趋好的背景下,大连、上海和郑州国内三大期货市场全面活跃,交易规模已创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2003年,全年交易额累计达10.84万亿元,一举刷新了1995年创下的10.12万亿元的历史新纪录。这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年规范整顿,正逐渐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已经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权威部门预测,我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环境继续看好,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包括生产资料、农产品等一系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生产、经营者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需求;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量,成为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主要变数,在铜、铝、大豆等主要期货品种上,中国期货价格对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大,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确定了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国期货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交易规模将更加扩大。
2000年底,期货业协会成立,我国期货市场三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几个品种中,大豆、小麦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大豆、小麦期货为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服务粮改,衔接粮食生产、主销区的购销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大豆、小麦期货在价格预期指导和为粮食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提供转移风险的手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显现出了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思维导图篇五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概述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华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中后期(形成期)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宋金(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就没回家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明清(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近代(革新期)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资的经验。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内,一些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粗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袁雪芬则高居越剧改革之大旗,主演鲁迅名著《祥林嫂》,在中国戏曲中率先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率先开始了中国戏曲艺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争辉期)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越剧《西厢记》,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觅逑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如京剧《谢瑶环》,》莆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京剧经典
1、霸王别姬(折子戏)
2、白蛇传
3、定军山
4、春秋配
5、群借华
6、金玉奴
7、失空斩
8、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全剧)
9、玉堂春
10、让徐州
11、乾坤福寿镜(尚派)
12、搜孤救孤
13、文昭关
14、西施(全剧 选场 01-02)
15、贵妃醉酒
16、生死恨
17、太真外传
18、白蛇传
19、文昭关20、击鼓骂曹
21、李逵探母
22、女起解
23、钓金龟
24、金玉奴
25、武家坡
26、游龙戏凤
27、白蛇传
28、打渔杀家
29、四郎探母30、将相和
31、凤还巢
32、大登殿
33、玉堂春
34、文姬归汉
35、桑园会
36、洛神
37、鸿门宴
38、三娘教子
39、甘露寺40、法门寺
41、柳荫记
42、打侄上坟
43、铡美案
44、彩楼记
45、御碑亭
46、珠帘寨
47、穆柯寨
48、定军山
49、春闺梦50、双阳公主
51、文昭关
52、红鬃烈马
53、谢瑶环
54、天女散花
55、八仙过海
56、闹天宫
57、嫦娥奔月
58、春秋配
越剧经典
1、《梁山伯与祝英台》
2、《红楼梦》
3、《西厢记》
4、《祥林嫂》
5、《何文秀》
6、《碧玉簪》
7、《追鱼》
8、《情探》
9、《珍珠塔》
10、《柳毅传书》
11、《五女拜寿》
12、《沙漠王子》
13、《盘夫索夫》
14、《盘妻索妻》
15、《九斤姑娘》
16、《山河恋》
17、《玉堂春》
18、《血手印》
19、《孟丽君》20、《打金枝》
21、《玉蜻蜓》
22、《荆钗记》
23、《西园记》
24、《春香传》
25、《白蛇传》
26、《李娃传》
27、《白兔记》
28、《汉宫怨》
29、《红丝错》30、《花中君子》
31、《汉文皇后》
32、《三看御妹》
33、《金殿拒婚》
34、《孔雀东南飞》
35、《王老虎抢亲》
36、《穆桂英挂帅》
37、《陆游与唐琬》
38、《狸猫换太子》
39、《家》
黄梅戏经典
1、《天仙配》
2、《牛郎织女》
3、《槐荫记》
4、《女驸马》
5、《孟丽君》
6、《夫妻观灯柳树井》
7、《蓝桥会》
8、《路遇》
9、《王小六打豆腐》
10、《小辞店》
11、《玉堂春》
12、《西楼会》
13、《纺棉花》
14、《秋千架》
15、《鸳鸯谱》
16、《闹花灯》
17、《买油郎独占花魁》
18、《杜鹃女》
19、《天女散花》20、《打猪草》
21、《梅香》
22、《七仙女与董永》
23、《风尘女画家》
24、《黄梅调》
25、《双莲记》
26、《江姐》
27、《游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