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怎样获取有效的信息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了解优秀总结的特点和结构。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一
高二上学期,我校的语文课选择了三本教材:一是必修四,二是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三是读本。其中内容多、形式新的选修教材成为本学期教学的难点。从内容上看,《外国小说欣赏》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两篇课文、一篇理论介绍,而且大部分课文都是短篇,所以,老师可以从容地教,学生也可以细细地学。
如何让这一本选修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学期开始之前,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请十个学生谈谈在小说阅读中的方法、心得与困惑。得出的结论是:
1、学生有热情。相对于其他文体,学生更愿意读小说。
2、阅读无深度。一半以上的学生仅以猎奇或是读故事的心态来读小说,把情节一看,阅读就结束了,没有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作者技巧、思想内蕴。
3、知识不系统。对于小说阅读的方法,还停留于“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只有断点式的印象;对外国小说的发展,一无所知。针对以上情况,我对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定位:
1、教材定位:不是必修教材小说单元的延伸,而是深化、更新和拓展。必修5册书,只有两个小说单元,其中的外国小说只有两篇:《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重在欣赏人物形象,后者重在把握情节和主题。教师应通过本选修教材中的“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单元的教学,深化、更新学生在必修中的相关知识;应通过“叙述”、“结构“、“情感”等单元拓展学生阅读外国小说的视野。
2、内容定位:在开课之初(也可以是整个选修模块上完以后),为学生适当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在进行单元教学时,以理论带欣赏,重点关注必修中没有提到的新概念,如“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人物与情节的淡化”、“主题的实现”等。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结合教材定位,勾勒文学史的大致轮廓。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所以,在开课之初,我用了一课时,为学生大致梳理了一下外国小说发展的流程,重点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及创作主张,强调现代主义小说诸流派的创作主张——向内转、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二、结合学生情况,确定内容上的先后顺序。
《外国小说欣赏》一共有8个单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而设定。这8个元素有的是学生很熟悉的,比如“情节”、“人物”、“主题”、“场景”、“情感”;有些是学生很陌生的,如“结构”、“叙述”、“虚构”。而教材的编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开篇第一单元设置为“叙述”,难度太大,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脱节。所以,我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单元顺序来讲,而是按照人物——情节——场景——情感——主题——结构——叙述——虚构这一顺序来安排教学,让学生能够顺利、流畅地把必修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选修教材中来。
在每一单元内部,教材安排了两篇赏析课文、一篇理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课文赏析和理论指导的顺序。若是学生整体能力出众,教师可以采用归纳法,即先赏析课文,再进行理论总结;也可以采用演绎法,即先进行理论指导,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认识,再用具体的课文来验证这一认识。
三、结合理论指导,确立每单元的教学目标。
以“人物”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理论指导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原则——贴着人物写,列举了两种方法——揣摩心理、描写言行,介绍了人物的两种类型——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所以,对于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抓住两点来引导学生阅读:
一、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作者塑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在《娜塔莎》中,我们可以通过娜塔莎的一系列动作来体会这个姑娘的热情和活泼:她披着短外套,跑到索尼亚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又跑到母亲面前,刚刚吻到她,又跑到女仆面前。我们也可以通过娜塔莎的心理来体会这个小姑娘的单纯和对爱情的渴望:她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尔兹的不是她。而娜塔莎与索尼亚的争吵,又可以看出她的盲目、固执,这是人物性格中的负面因素,为人物命运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性格复杂、立体丰满的圆形人物。
四、运用各类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师示范与学生主讲结合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老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与学生平等的首席。新课改的理念如何落实?选修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方试验田。
本选修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部分。我们不妨在这两个部分上做文章:精读课文由老师来做示范分析,略读课文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完成。在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讲课的切入点和重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难点,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拿出课时和讲台,让学习小组把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
2、分析与朗读、表演、视频相结合选修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有生动的人物对话,对精彩的故事情节,这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在讲《娜塔莎》时,为了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体会人物个性,我在第二小节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个课本剧表演,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安排了一段分角色朗读。
3、课内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因为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有些研究课题可以交给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常常觉得新课改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老师又觉得新课改后教学要求高教学内容多,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的选修课结合起来,就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我在进行外国小说的教学时,有学生对现代派小说很感兴趣。我建议她邀请几位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一个研究性课题小组。然后,我们坐在一起,试着找一个有效的研究课题。在讨论中,我发现几位同学都读过卡夫卡的作品,于是就引导学生把卡夫卡的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题目定为“卡夫卡笔下的真实与虚构”。学生把研究提纲以开题报告的形式传给老师审批,老师附上指导意见后,学生开题、研究,最后以一篇论文作为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五、结合必修教材,完成能力上的顺利迁移。
也要注意一点,这一本选修教材和我们必修教材中的小说单元有很多相承相联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完成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的沟通、统一,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完圆形人物的时候,可以加以拓展:在我们曾经读过了小说中,有没有圆形人物?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在必修中学到的人物形象,如心狠手辣但又聪明伶俐的王熙凤(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曾经安分守己后来揭竿而起的林教头(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以上是我在《外国文学欣赏》一点粗浅的心得。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选修教材,一线老师们都觉得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惶恐之感。若要让我们的选修教学成熟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高效起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一起努力!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1.掌握本节课生字,能用“漂亮”、“温暖”等词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动物和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幸福的。培养学生爱家的情感,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家”的特点。
体会“抚爱”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物头饰、地球仪。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漂亮、舒适、温暖、幸福的家。家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的“遮雨伞”,是我们的“快乐谷”:其实,小动物也有家。(课件出示动物的家:草窝、蜂巢、小河、山坡)看,小动物们的家多漂亮呀!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参观它们的家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课文《家》。
1.学生看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一边看拼音一边看汉字读,不认识的字要看拼音读准。
3.看汉字读课文,边读边标记出田字格中的生字。
师:看,动物乐园多美呀!乐园这么大,我们去找哪个朋友呢?还是到课文中找找吧!
(1)听录音里的老师读课文,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课文中都讲了谁的家?
(2)同桌之间互相讲述,再讲给全班同学听。
师:鸟儿、蜜蜂、鱼儿、蜻蜓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想马上就见到他们吗?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总结。
(3)开火车读,每人读一节。
师:动物朋友这么可爱,它们的家也一定很可爱。你们看热心的鸟儿、蜜蜂正邀请我们做客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
(2)结合课件体会“舒服”、“漂亮”的意思,试做“舒服”的动作,用“漂亮”造句。
(3)指导学生读好“家”、“舒服”、“漂亮”的重音和“草窝”、“房舍”的长音。
师:我们已经欣赏了鸟儿、蜜蜂的家了,还要去谁的家呢?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2)结合课文体会“清清”的意思,认识“山坡”。
(3)小组选代表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动物的家是漂亮的、舒适的,我们怎么向动物朋友们介绍我们的家呢?再到课文中找找吧!
(1)学生自学第三小节。
(2)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抚爱”的含义,用“温暖”进行造句。
师:诗我们读完了,说一说这首小诗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汇报)你们喜欢这首小诗吗?让我们带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这首诗。
师:同学们喜欢动物的家吗?愿意扮演成小动物介绍它们的家吗?你喜欢表演谁就记一记它家的样子吧!能够用画笔描绘出小动物家的同学,就尽情地画出来吧!
(1)学生试着背诵。
(2)学生带动物头饰表演,边做动作边介绍。
(3)学生结合课文用画笔描绘文中小动物们的家。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温暖、幸福的家,那是小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大家叫“中国”。我们爱自己的“小家”,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所有的亲人,更要爱我们共同的“大家”——祖国。我们和动物朋友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叫地球,(出示地球仪)让我们一起爱护祖国,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的:通过缩写小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3学会运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教学重点:通过缩写小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
教学难点: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教学过程:一导入。
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记叙文,细致描写的部分可压缩成粗略的描写,详尽叙述的部分可压缩为概括叙述,详细的对话可以改为简略的对话等。说明文,可概括那些对特征、本质解释的文字。议论文,可将理论论据由具体引用压缩成概括引用,事实论据可由具体详细叙述变成概括略述,有的论据还可以一语带过。也可以把几段文字压缩成一段文字。还可以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
以上三种方法可能结合使用,务必使缩写后的文章尽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特别要使保留的部分和变更的部分衔接自然吻合。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打乱原文的顺序,另起炉灶,重新组织材料,更不能随意发挥,添枝加叶。
(二)分项练习。
1人物:围绕人物让学生从原文中概括出相关的内容,例如人物特点,事件等;情节发展:小组内分工,分别缩写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老师到小组内进行指导;念学生的范文,互相交流。
四谈体会。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收获。五作业: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地介绍给别人,你可以用缩写的形式。缩写,就是把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变基本内容、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不改变顺序的情况下写成较短的文章。从我们学过的文章中选择一篇进行缩写,篇幅不超过500字。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四
1.阅读小说《百合花》,能简述故事的情节,理解小说“军民鱼水情”的主题。2.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掌握作者的评论观点。
1.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入小说的阅读指导。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要抓住这三个要素来分析:第一,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第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1.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1)概述故事情节。(2)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2.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1)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后,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得到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评这篇小说时谈到的,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3.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
(1)小说中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三、课后思考。
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呼应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课后思考反馈。
作为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情节安排的精巧合理,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伏笔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前后呼应扣合,尤其是细节的前后照应,使得情节严丝合缝。如借被子这一情节,可以说是支撑了整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再如小通讯员衣服肩上撒开的—个口子,反复多次出现,使情节丰富而又严密。同时整篇小说的情节紧凑而又张弛有致,一环紧扣一环。最为成功的是,人物性格在这样的情节中得以充分表现。
(2)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使人物塑造得十分丰满。如小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便是通过和女同志一起走路,不远不近拉开几丈远的距离,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和一枝菊花做装饰点缀,见女同志坐在身边如同身边埋下了定时炸弹,没有说话就脸涨得像个关公,摸出两个馒头放在路边给我,为了救担架队员自己扑上手榴弹等一连串的细节加以表现的。新媳妇质朴纯洁的形象也是在“庄严而虔诚地”给通讯员拭身子,在通讯员牺牲之后“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劈手夺过被子”,把它放进通讯员的棺材等细节逐渐丰满起来。除了细节的描写,小说还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
二、在了解了小说《百合花》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本文通过对《百合花》的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以及细节描写需“自然和巧妙”的观点,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茅盾的这篇评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第1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第2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第3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第4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第5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第6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2.默读全文,理清层次结构。全文分三大段:
第1段(1):作者认为《百合花》在同题材作品中风格独特。
第2段(2—5):写小说中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细节的好处。
第3段(6):给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评价。
3.指导学生以列表方式展示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严谨的布局。可以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4.文章对小说《百合花》的主要评论观点是什么?
方法指导: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并且要注意,作者的观点不仅仅只有一处,要注意全面性。(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作者的两个观点,分别在文中的两个地方,找到相关语句后要进行概括。(1)作者把这两者(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2)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
5.难点讨论。怎样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偏离对《百合花》的评论,其实却紧扣评论的对象,是为自己提出对《百合花》的独到见解而服务的。“那样”是指上文所说的“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慷慨激昂的笔调”是指当时惟一得到承认的笔调,“其他的风格”是指《百合花》这样的“清新、俊逸”的风格。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作者这样从大处落笔,正是为文章观点的树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使得下文的分析说明变得顺理成章。
三、课后思考。
1.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年,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茅盾曾三次居住虹口,山阴路132弄6号为茅盾在虹口的第三寓所。1946年5月自渝来沪住此。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259人签名的《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军应赶快退出中国!》、《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多种宣言。参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12月应邀访苏,次年4月回国。1947年11月14日,党中央为保护他的安全,派叶以群护送他去香港。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2.《百合花》中对比构建的诗意(郑晨寅)。
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做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画上了诗意的句号。
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3.《百合花》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标:
1 、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
2 、阅读 《 百合花 》 ,简述故事的情节。
3 、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教学课时: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 、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 、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学习 《 百合花 》 :
(一)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1 、简单的故事情节: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2 、本文的主题: 。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我们倍感亲切动人 , 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 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是实在的 , 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 …… ,他们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中的人”。
第二课时 。
(二)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1 、小通讯员的形象: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 . ,当初,“我”对通讯员并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人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 、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三)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
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 , 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 栩栩如生。 。
读完 《 百合花 》 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第三课时。
一、继续探讨小说 《 百合花 》 :
(四)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 ……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 …… 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富有诗意。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剧烈冲突。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二、在了解了小说 《 百合花 》 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这篇评论。
文章第一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二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三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四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六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三、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1 、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上的破洞,并盖上她惟一的嫁妆 —— 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文有关的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的惭愧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对先前忸怩的精神的崇敬 …… 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而又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上的共鸣。
2 、通讯员步枪筒里原来插着树枝,在完成护送任务后,枪筒里“又多了一支野菊花”,从一个侧面写出了青年的情趣。“两次出现,第一次是通讯员把它送给我,表现出对战友的关心;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间触到了它,引发读者军衣上的破洞是通讯员在女性面前“慌慌张张”造成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了这个破洞,新媳妇中认出了他,也才有为牺牲了的他缝军衣的感人场面。百合花被子是小说的情节的纽带:有了它,就有办法把两位人物联系到一起所,表现出新媳妇的觉悟,因为她只有这一条被子;把他盖在烈士身上,表现出新媳妇对牺牲者的崇敬和爱戴。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六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了解插叙的运用,体会对比、反衬的作用。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2、体会结尾中“梦”的含义。
1、作者的相关资料。
2、课前学生预习课文及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一课时。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凡卡》的作者是世界文学天才------契诃夫,(指名读、正音)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自由读介绍。
师:利用工具书、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和理解词义是很好的预习习惯。
师: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谁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
生:写信。
师:除了写信,还有其他内容吗?
生:回忆。
师: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插入另一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叫插叙。在这一课里,在写信的过程中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回忆这一部分的描写就是插叙。哪几个自然段是回忆内容,快速用用三角符号标出来。(4、5、6、13、14)。
师:还写了什么?
生:写信前的准备和写完信的寄信。(师相机板书:准备写信---写信----回忆----寄信)。
师: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但我们用简短的语言就理清了文章内容,这就是概括。
师:凡卡之所以给爷爷写信,是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板、老板娘经常打他,对他很凶狠。
生:因为他在城里过不下去了。
生:因为他在城里的生活没有了指望。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出来他在城里生活不下去?快速浏览,找一找。
生找,标画语句。
出示句子: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给指望换个词。
生:希望。
生:期盼。
生:渴望。
生:第八自然段。
师:细读第八自然段,勾划相关语句,写下你的理解、体会。
生默读,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
生:我从毒打一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打,是凶狠、无情的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生:我从揪、拖、揍,看到了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看,凡卡该多疼啊!
生:我从一点儿面包,又一点儿面包,知道凡卡吃的也很差,吃不饱。
生:饭卡也没有睡觉的时间,根本睡不好觉。
师:这是一个9岁孩子在倾诉自己的苦难,请用低诉的语调来读。
生:齐读。
生:我感觉应该是“揪”、“揍”、“戳”。
师:这三个关键字可同时概括为一字,哪个?
生:打。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饿”。因为他早饭只有一点面包。午饭只有稀粥,晚饭也只有一点面包。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是“睡”。
师:是的,课文正是从“打”、“吃”、“睡”三个方面来表现凡卡的生活,从这三个词我们体会到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从老板的动作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无情和凶狠,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就是文章的细节描写,(板书)于细微处见精神,一字一词都传递着文字背后的深意。
师:凡卡的生活像一首凄婉的诗在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小诗。
在鞋匠的家里,
他忍受着___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___。
但他仅仅只有九岁!
热闹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人,但凡卡_____;。
繁华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东西,但凡卡_______;。
在这冰冷的圣诞前夜,
我听见,他_____地叹了口气,
我知道,他想_______!
生:思考、填写。
学生展示。
(一)续写: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1、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按照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写一篇短文)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凡卡醒了………(写一个片段)3、凡卡梦碎,现实依旧,请你写几句话赠给小凡卡。(写几句话)。
(二)推荐阅读:
契诃夫的其他作品。
高尔基的《在人间》。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百合花》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认识其艺术特点。
2、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
3、学习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小说;把握评论的基本观点。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聆听完散文家娓娓谈散文,正陶醉于《白鹭》那精巧的诗篇之中。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悠然站在小树绝顶的形象,那优美的低飞,宛如在我们面前。正在此时,我们耳边又传来了小说家朗朗谈小说的声音。这是文学泰斗茅盾的声音。现在让我们跟随他步入《百合花》的文学殿堂,共同欣赏《百合花》那传神的细节描写吧。
二、课前热身:
要求: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注音:
宽恕()点缀()害臊()撂()木讷()憨()厚挪()步讪()笑尴尬()掂()量鹿砦()颤()动虔()诚忸怩()跌宕()执拗()。
四、学法指导: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五、自主阅读:
要求:自主阅读小说《百合花》,结合小说阅读方法,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即自学提纲),并做好圈点批注:
1、阅读小说《百合花》,了解故事情节,并能用语言进行概括。
2、结合有关描写,分别谈谈你对小通讯员、新媳妇等人物形象的认识。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说说,你认为这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在哪儿?
4、作者以“百合花”为题,有哪些好处?
六、小组交流:
要求:就每个问题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一致的认识,有问题可以在班里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
一、阅读茅盾的这篇评论。
二、小组合作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理解.明确:
1〉第一段(1):作者认为《百合花》在同题材作品中风格独特。
第二段(2—5)写小说中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细节的好处。
第三段(6)给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评价。
2〉这篇小说风格上清新俊逸;故事简单、情节精致;善用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描写了人物的风貌,描写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形成前后呼应,使“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
三、对比阅读;。
1、将你读《百合花》的感受与茅盾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并找一找原因,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2、通过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分析、鉴赏小说的方法?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
1、分析小说,要紧扣小说的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如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
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
3、要有有力的分析论证。可以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四、活学活用:
从初中阶段所学小说中任选一篇,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评论。要求: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要明确。
五、教后反思:
附:板书:护送纯朴、腼腆、热爱生活。
(一)小通讯员舍身忘我、关心别人百合花借被。
新媳妇善良纯朴、热爱解放军献被。
(二)抓住小说要素。
鉴赏小说有新颖独到的观点有有力的分析论证练习题:
(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注音:
宽恕()点缀()害臊()撂()木讷()憨()厚挪()步讪()笑尴尬()掂()量鹿砦()颤()动虔()诚忸怩()跌宕()执拗()。
(二)从初中阶段所学小说中任选一篇,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评论。要求: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要明确。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6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种笔画。
3、在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
看懂图意,并结合理解字词,体会诗的第二句所包含的意思。
课件磁带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
1、(板书:家)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
(指名读。齐读)。
2、(出示照片)这是老师的家,老师家里有六口人,你们找到王老师了吗?他们是……,看,照片上我们笑得多开心呀!欢迎小朋友们有空来玩。
3、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是怎么样的吗?
4、教师小结:家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和快乐的地方。
二、创设情境,自悟自学。
过渡:除了我们有家、动物、植物也有自己的家。
1、请听(播录音),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家》(指课题,齐读)。
2、你们也想读读吗?赶紧打开书83页,自己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字音。
4、检查朗读(指名)。
过渡: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5、老师将这些朋友请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它们是(出示图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读词)。
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6、指名四人上台贴图,并说出为什么这样贴?
7、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8、突破难点: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课件)。(你们看:我们的祖国有广袤的蓝天,有茂密的树林,有清清的小河,有肥沃的土壤,有清新的空气……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小朋友们在这个大花园里唱啊、跳啊,脸上笑开了花,所以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在祖国的怀抱中健康成长,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夸夸我们的家吧!
9、指导朗读。
三、张扬个性,激发灵性。
2、投影出示。
蓝天是的家。(太阳、月亮、星星……)。
树林是的家。
学校是的家。
书包是的家。
你还知道“是的家?”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你们知道“田字格”是谁的家吗?(生字)那就让我们一起把生字宝宝也送回家吧!
四、指导书写生字“白、云”。
1、出示“白、云”,再读。
2、说说自己是怎么识字的?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书空跟写。
4、学生在书中描红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今天你们为很多东西找到了家,你们开心吗?是呀,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家,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家,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家。
六、拓展作业。
画画你想像中可爱的家,也试配首小诗。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九
八年级语文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一)回到原文分小组活动,每小组以本单元的一篇课文为例1分别概括“三要素,情节结构,主题”;2复述每篇课文;肯定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缩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教材148页写作训练)。
(二)分项练习。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收获。五作业:
连段成篇学生动笔进行小说缩写。
;十二岁的叙利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与在铁路工作的父亲和几个弟妹一起过着清苦的生活。
;;;父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天晚上都抄写签条,知道深夜才睡。叙利奥知道后瞒着父亲在夜间悄悄抄写签条。;;;;由于他常睡不好,所以睡眠不足,精神不振,导致成绩下降。父亲看见这种情形,责骂叙利奥,还对他越来越冷淡。叙利奥很伤心,多次决定终止这项工作但就是忍不住。;;;;一天晚上,父亲发现了真相,胸中冲满懊悔与慈爱。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习作内容。
读了《小抄写员》你一定很感动,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地介绍给别人,可以缩写。缩写的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几句,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第二语言要简练。这次缩写不要超过三百字。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抓住“感动”,让学生融情读文,抓住重点缩写,进行对文本的概括训练,既巩固运用文本的语言,又不囿于文本语言,超越文本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简练性及概括通顺连贯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地写清一件事,也是小学生很重要的一项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明确内容。
1、教师谈话引入:进入21世纪后,人的信息接受量大大增加,时间节奏加快,能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地向别人介绍情况,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2、明确写作内容:缩写《小抄写员》,要求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三百字。
二、复习课文,确定重点。
1、复习课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梗概。回忆文中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2、确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小抄写员》的重点部分,并回忆重点部分的内容及父子俩的表现。
三、明确要求,教给方法。
1、提出缩写要求:a、要忠于原文,内容完整。即缩写不能改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和结构。b、要重点突出,语言简练。重要的内容可多写几句,次要的内容一笔带过。c、要前后连贯,语言通顺。缩写后的文章,句与句之间要注意连贯通顺。
2、教给缩写方法:教师通过适当示范,让学生明白缩写中的并、删、改、换、留等方法。
四、运用方法,自主尝试。
1、合作讨论,缩写事情起因。
a、出示1~4节内容,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运用哪种方法进行缩写,缩写结果怎样。
b、相互交流,教师提示:明确事物起因并不是重点,只要写明白即可,可采用合并每小节意思的方法来进行。
2、自主尝试,缩写事情经过。
a、对照上面表格,让学生自主尝试,动手缩写事情的经过。
b、相互交流补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提高。
重点解决:
a、从“叙利奥知道父亲的脾气”到“就这样做下去吧”,这是叙利奥第一次代写,没有被父亲觉察。父亲因签条抄得多,很高兴。叙利奥心里也很快活,决定继续做下去。(运用合并小节意思方法)。
b、父亲四次责怪,叙利奥总是忍着的情形。要让学生写清父亲为什么责怪叙利奥,而叙利奥又是怎么做的。(一是运用改的方法把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缩成概括叙述式;二是运用删的方法把细节部分删去,如叙利奥的疲倦样子、父母的一些言行等;三是运用留的方法,留下一些描写的重点词句,像表格中一些词语。)。
3、大胆放手,让学生缩写事情结果。
五、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一、对照缩写要求。
1.缩写要忠实原文的基本情节和故事原貌。要做到“五不受”。一是原文的体裁不变。二是原文的中心思想,基本内容不变,三是原文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不变。四是原文的层次结构不变,五是原文中有代表意义的话,描述主要人物言谈举止的话,概括主要事件的话不变。
2.重点突出。对原文的重点部分多写一些,其他部分要略写,能合并的要合并。如叙利奥的心理活动要适当详写。
3.缩写要严格按缩写文题的要求去做。字数限制在三百字以内。
缩写常用的方法有“删、留、缩、合、改”五种。
“删”:即删掉一些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
“留”:即原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要情节或关键词句留下。
“缩”:指原文中不必要的修饰词,限制词删掉,把句子缩短。
“合”:即把原文中有关的语段进行合并。
“改”:把原文中不是重要内容的地方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
二、反复修改。
对照是否内容完整、是否重点突出、是否语言简练、是否前后连贯通顺等要求,进行以下三轮修改:
1、自主修改:认真对照原文,读一读自己缩写的文章,按习作内容要求修改。2、小组修改: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文章,同学之间相互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是大家所欣赏的,哪个地方大家认为还要进一步修改。
3、集体修改: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抽典型文章,进行集体修改点评。师生合作,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每位学生再进行修改。
三、范文赏析。
缩写《小抄写员》叙利奥是个读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子,他有一个温暖的家,一家人过着清苦的生活。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除了白天去工作外,每天晚上都不辞劳苦地给别人抄写文件,叙利奥想帮父亲写,可父亲丝毫不愿耽误他的学习时间。
于是,在每晚父亲入睡后,叙利奥都瞒着父亲,偷偷起床帮父亲抄写签条。天天如此,致使叙利奥白天学习时总想睡觉,不能用心,时间久了。父亲以为叙利奥不再认真学习了,渐渐开始责骂他,甚至不管他了。叙利奥非常难过,他经几次思想斗争后,他仍然决定干下去。
就这样干了四个月,直到一天夜里,叙利奥的所作所为最终被父亲发现了,父亲非常懊悔,对孩子的误解终于消除了。叙利奥睡了四个月以来的第一个好觉。评析:在缩写时,作者能忠于原文的体裁。按照原文记叙的顺序,保留主要内容,略去次要。把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叙述得十分明白。缩写后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段落衔接自然。
by:四-六语文资源posted@2005-9-1617:05:00阅读次数(1411)评论(0)。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
埃德加·爱伦·坡,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你的灵魂将感到茕茕孑立。
置身于阴沉的墓碑的愁绪——。
你的邻居谁也不会来打听。
你那秘而未宣的忌辰;
你在孤独之时请别作声。
那孤独并非寂寞——因为。
活着时站在你前面的人。
他们的灵魂现在将会。
再次围绕你——他们的心意。
将把你遮蔽:——你请安息。
夜——虽清朗——将紧锁眉头——。
星星将不会俯瞰人问尘垢,
不会从高高星座灿灿天堂。
为浊世凡尘投下希望之光——。
但那些红球体,虽无光辉,
于你的困顿、你的劳累,
将像是一种炽热一团燃烧,
_它将永远永远把你缠绕。你说呢...
3.不再回来的十年,大雪覆盖了纯白的梵唱。记忆一路向北,向北,高唱着黑色的燎原歌和白色的镇魂曲。无法回来的十年,我带你走回最初的沉睡,回归所有未曾开启的盼望。我在这里。
4.瞳孔深红色,于是世界沉入黄昏。头发银白色,接着天地升起黎明。无数只飞鸟离开,无尽的大雪回来。我知道你站在我背后,安静地站在背后,点燃了一整个重楼。
5.你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6.记忆被风雪吹成流萤。
7.哥,请你自由地...
8.大雪满城。说不出的虚空和凄惶。
9.体温沿着心脏经过脉络渐次冷却,剩下一声又一声心跳化成呼喊,飞了天,遁了地,也不知道你听见了没有。于是心理碾过轰隆的战车,你的眉毛银白色,重新染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335326238白所有银白色。
10.路途是未知的祷告,渐次了反复的描写和逐渐雷动的想念。前方有光,有雪,有终年未散的大火。烧尽天空露出阴霾。你在前面等我,等过了三千个绿色的夏天。
《最好的我们》:1.只要你要,只要我有。
——《让我们懂得残忍》by子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亲手划开的。
——《黑色接触》by苏特。
只要你为我流一滴眼泪,我就可以为你活下去。
——《与痛有关》by风弄。
你知道你毁掉的是什么吗?你毁掉的是一切让我爱上你的可能!
——《害》by风弄。
即使全世界都背叛你,我也会站在你身边背叛全世界。
——《一夜能有几多情》by梵非。
我不怕下地狱.........我怕的是地狱里....没有你。
——《马夫》by易人北。
人生没有过错,只有错过。
——《牧神的午后》by于睫。
我教会自己喜欢的人学会如何去爱,只可惜……他爱的那个人不是我。
——《琼觞》by:天籁纸鸳。
必要?世人做的事,有几件是必要的?生或死,老天爷眼里恐怕也不必要。不过是人自己‘想要’而已。
——《重生》by猪神的黄昏。
天意又如何,若是天要阻我,我连天也一并毁去。
——《灭天》by帝君。
所谓爱情,就是一个人相信了另一个人的所有谎言.
——《费德鲁斯的遗言》by紫煌。
你想要的,我试过了,可是我还是给不起.而我真正想要的,只有你有,但你永远不可能给我.
——《父与子》by阿彻。
爱情是朵花,风吹雨打固然会让它坚强,却未必能让它更美丽。但无论是否有风雨,只有用心的守护,才能令它开得愈加娇艳。
——《凝眸深处》by亦凝。
一个人身边没有人,就容易寂寞。但一个人心里没有人,才会空虚。
——《弟弟都是狼》by妖舟。
等待,不是因为那个人会回来,是因为还有爱。
——《等等等等》byak。
你说桃花落了你就回来,可是所有的花都落了你还没回来。
——《终极雇佣》bybei。
我不是同性恋,只不过我爱的人恰好也是个男的。
——《绝爱》by尾崎南。
有一种爱,一旦开始,就注定纠缠一世,至死方休...
——《邪郎君》by堕天。
人生,是不是就像一场场梦一样。做过了,也就忘记了...
——《我是上官玉门》by骆轩婷月。
世界上总有一双手,会让我觉得惬意,幸福,会让我觉得活着不那么黯淡无光,会让我永远不孤独。
——《不疯魔不成活》by微笑的猫。
夏云初的笑,如他记忆中那个早晨一模一样,如微风拂岗明月照江:“只要大哥不嫌弃云初,云初虽从小不甚爱笑,却愿为大哥展眉。”
——《翻云覆雨》by闪灵。
也许你不相信,我是真喜欢你。/也许你也不相信,我也是真喜欢你。
——《北京故事》by筱禾。
爱琴海是你,黑海是我。在这里我们各是一半的海洋。……希望下一世,我们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海洋。
——《半个海洋》by冰之丞。
——《吹愁》by孤光残照。
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却没有办法不快乐的时候,自由真的那麽重要吗?
——《笑嫣然》by等闲。
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幸福,我无法回答,我只能这样拥抱着你,到地老天荒,到你化为尘土,到我再无知觉。
——《斜阳深殿》by爱熙。
“清持,若是可以随你选择,来生你愿化作何物?”
我想了想:“花蝶虫鱼,飞禽鸟兽。”
倘若真有来生,也只愿化作花蝶虫鱼,飞禽鸟兽。
——誓不为人。
——《流莺》by嫣子危。
就算你在我怀里为他流泪,我也不会说不。只要我还给得起,只要你还想要,我的怀抱随时为你敞开。
上帝眨一眨眼,我们开始了,结束了,他把我们都偷走了。
等到下一世,你不来,我不老。——《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谁,执我之手,消我半世孤独;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我,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我,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我,牵尔玉手,收你此生所有;我,抚尔秀颈,挡你此生风雨。
以下来自《何以琛萧默》经典语句。
1.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2.不是没想过有朝一日他们重逢会是什么样子,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居然连说一句“好久不见”的情分都没有了.
望采纳谢谢你这磨人的小妖精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啊你还满意你看到的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东,莫欺少年穷。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一
室友们刚刚聊天,说到有一些“心理变态”的人,因为两元钱饭钱就把老板砍了,因为男朋友没陪自己打游戏就跳楼,诸如此类。她们的语气很轻松:“这些人就是有病吧。”
我说,其实我能理解这样的人,他们很可能是遭遇过一些打击,他们一定经历了什么,有的时候很小的一件事就能压垮一个人。我说,我可以理解他们。
室友问,那你能原谅他们吗?他们杀了人!
我答:不能。我理解他们,但是不能原谅他们。
室友一笑:理解不就是为了原谅!你既然不能原谅他们又为什么要理解他们!你就是在为那些犯罪的人找借口!那么那些被伤害的无辜的人怎么办?人没有那么脆弱!你要告诉自己你很强大!你不要为你的脆弱找借口!一个人没有那么容易被一件小事摧毁的!
我一时语塞,思绪被这一顿问句打乱到无力反驳,翻来覆去睡不着,决定还是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不是一个神经大条的人,我表面上云淡风轻,但是我真的能理解那些所谓变态的人,可能因为有一瞬间我和他们很像。在那一瞬间,你就是喘不过气,你钻进了牛角尖出不来,你没有办法,只能那么做。我不是在为他们开脱,更不是说他们无罪,只是凡事一定有个理由,他们的人格也不是无端产生的,我想他们一定遭遇了什么痛苦,比如被欺凌,比如被诋毁,比如不被在乎…才把黑暗的那一面人格逼了出来。你不能理解他们,就说他们的情感是变态,我觉得这是很高傲的,很流氓的想法。
第二,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其实人性中善恶都有,只是经历太多痛苦会把恶的那面无限放大。毛姆说过一段话:“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贵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中也找得到美德。”我觉得我的室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些违法的人,他们的行为不正确,那么他们的全部都是不可饶恕的吗?他们就不能拥有被理解的权利吗?他们或许只是缺少一个能说话的人而已。就像我一样,这些话我在现实中可能永远不会说出来,因为没人会懂。
第三,我不是为自己的脆弱找借口。换言之,什么时候脆弱变成一个贬义词了?为什么人不能脆弱?还是那句话,你没心没肺,但是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不能为小事感伤,还美其名曰是坚强。再者,我不相信有人完全没有脆弱的一面,你告诉自己你很强大,但是你的灵魂骗不了你。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把脆弱表现出来又怎么了?脆弱本身没有错啊,只是不能用来当作伤人的借口而已。所以我不是在为任何人的脆弱找借口,脆弱甚至不需要什么借口。我理解他们的脆弱,但我不原谅他们的行为。
第四,理解和原谅是两回事。如果你要问我,好,你理解一个杀人犯,那么被杀的人是无辜的啊!他们的父母家人怎么办!你想过他们吗?我想过,我当然想过。正是因为被害人是无辜的,我才不能原谅那些犯罪的人,他们一定要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负责。但是,这跟我理解他们一步步由善变恶的痛苦与纠结,没有冲突。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二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臵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见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而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的个人心绪,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一种社会抗议行为。而所有其他复杂的人生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种情感化色彩化的语言形态是在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30年代文化心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这一种文化心态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巴金感悟:“《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27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自己很喜欢它,因为它着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故事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t0ngzh*zh6,ruler),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高老太爷直接管着他们。
觉新是长子长孙,为人厚道,但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老太爷的安排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因此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躲避。觉新则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高老太爷便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冯乐山,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既悲伤,又愤怒,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高老太爷在此打击下一病不起。高家又发生家产之争,以致全家不得安宁。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孩子,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逆者。最后觉慧离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这个决定得到大哥觉民的支持。主要人物性格及特征:
1.觉新。
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画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因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
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家长,有什么旨意、决定都要觉新向下传达,并责成他去贯彻执行,而觉民、觉慧对高老太爷的旨意和决定有什么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气首先发泄在觉新身上。另外,高老太爷得到下面的反馈信息后,如果认为贯彻得不利也要训斥觉新。觉新又是联系高家和张家、周家、冯家等大家族的纽带。在觉新看来,他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两大主义使他暂且过上了安静的生活,但他没有看到,他的两个弟弟也没有看到,他所作的牺牲,真正的换来了觉民和觉慧的幸福。
取的、独立完善的现代人格,他最终只能成为封建家族的最后一位守墓人。
高觉新形象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这一形象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觉新性格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普遍性的悲剧。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2.觉慧。
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觉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讨厌别人说自己坐轿子,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把他当作有钱人的纨绔子弟。他大胆地跟鸣凤示爱,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渴望推翻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3.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家》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由于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色彩,比如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
4.觉民。
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5.女性形象。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温和贤惠,善解人意,待人谦和,柔情似水。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梅芬,高家的亲戚,具有林黛玉性格的女子。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有“灰姑娘”心态。她暗恋三少爷觉慧,对觉慧的爱情,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虽然觉慧也爱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许她们相爱。她幻想能继续给三少爷做奴婢,也是一种幸福。谁知,她根本没有爱的权利,连选择身份的权利也没有。两个老太爷竟决定了她的终身,这对鸣凤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她既然敢大胆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以一个丫头身份去爱一个“少爷”,就足以说明她已具备叛逆性格。她不甘任人摆布,想求助别人摆脱厄运,一切求助,带来的结果是绝望。她本来挣扎着为一种新生活而努力,但却随着希望的破灭而破灭。她不甘受蹂躏、受糟蹋,勇敢地为爱情献身。她求新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她要用死回击这个旧制度的压迫;用死达到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境地,她挣扎的结果是被挣扎着的旧制度所扼杀。鸣凤的投湖,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剧,然而《家》中的悲剧又何止这一出,她只是用生命的全部做了最激烈的诠释。女子刚烈的贞洁犹如那投在湖面的皎洁月光,晃眼而长久。主仆之间的爱慕在那个背景下是决然不被允许的,所以鸣凤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控诉自己的不甘。
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在高家,在卫道们的欺压逼迫下,出现了一群屈从者们,最典型的代表是觉新,他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但又不自觉地扮演了维护者角色,令人可怜。陈姨太是另一类型的屈从者,她同婉儿的命运一样,但婉儿心怀积愤,她却怡然自得,时常扮成高老太爷的衷心拥护者。陈姨太,有着扭曲的人生,人生的扭曲导致心灵的扭曲。她是高老太爷买来照顾他的生活的。在那样的制度下,陈姨太不得不依靠高老太爷而生存,甚至仗着高老太爷的势力做坏事。在宗法上,她极力怂恿觉新、觉民的悲剧婚姻,在礼教上,主张瑞珏离家,以免“血光之灾”,使得瑞珏身亡;在家训上,当老太爷教训儿子时,她给老太爷捶背,虽不便多说,但行动上是支持高老太爷的。其实,她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也是维护者。
四婶、五婶等人,屈服于宗法、礼教、家训,虽一方面受旧制度迫害,但又用旧制度迫害别人。如果说陈姨太可恶的话,那么四婶、五婶是可悲的。四婶、五婶出身旧式家庭,他们的言行无不带有旧制度的烙印。在旧制度统治下,女人要讲“三从四德”,就连丈夫有过失,五婶也不敢反抗,只是将丈夫告到太爷处。但是,她们也是旧制度的助纣为虐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婶给女儿裹脚,她的作为使淑贞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严重创伤。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三
首先是写小说,如果你不是名家,那么你写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人看到前面几百字觉得不好看就不会有心情继续看下去了。因为看小说本来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别人不是做研究,一个繁琐枯燥的开头是不可取的。
很多刚刚写作的人总是会想在小说的开头就交代清楚一些事情,剧情的需要?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交代的事情可以慢慢穿插在小说正文的里面。
2、人称与性格。
一半新手都喜欢写第一人称,其实这是不对的,第一人称的确开头很简单,但是写到后来就会越来越难写,因为在一部长点的小说,第一人称是有很多局限性的,比如要交代文中的我没有看到的事情,我不知道的内幕等等,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把握,第一人称小说最忌讳的是一下子我啊我啊,一下子又来一段事外人的口气介绍一些。这是不可取的。
性格方便要塑造好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很多人喜欢把主角当作完美的人,这也好,那也不错,这样做的特点就是主角回变得没有特点。应该抓住主角一个特点而着重描写,这个道理和业精于专是一样的。想要什么都抓住反而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3、伏笔。
想要小说精彩还是要靠剧情,剧情的精彩就要靠伏笔了,但是伏笔一定要安排的巧妙,明伏和暗伏我就不多说了。很多人写作都是写着写着就来了一个突变,这样是不对的,读者会极其反感这样的情况出现。还有一个情况就是牵强的伏笔,这也可以说是找伏笔,比如你现在写到后来觉得不怎么精彩了,想要加料。就看自己前面的章节,觉得有些地方可以当作伏笔,然后就在后面加情节。这样找出来的伏笔根本不能算是暗伏,太牵强的感觉会让读者觉得你穹庐技穷。
挖伏笔要从文章一开始就挖,如果是长篇的话解开第一个伏笔的时候就要挖好第二个,解开第二个就要挖好第三个以此类推。这样情节才精彩,读者才会喜欢。
4、内容和大纲很重要。
正式的作品一定要给自己做一个大纲出来,根骨好了作品自然好看,很多新手没有大纲的习惯,都是一边写一边想,这样往往到后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发展了。除非你是高手,要么要是列一个大纲吧。
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写的时候只能说作者没有观察生活,其实很多有趣的事情是可以写进小说里面的,现实加上适当的文笔润色就是绝妙的内容了。
不管有没有大纲的情况下,只要是发表了的作品千万不要弃坑,这样做是不道德的。以上说的小说写作都是正剧的,其他的可以借鉴亦可相通但是其他还有其他的各种特性暂且不表。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征,欣赏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2.学习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尝试微型小说的创意写作3.把握微型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广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与人生指导意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代微型小说,短小精悍,能很好地贴近现实生活,尽管国别不同,但都含蓄地展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思想。
二、《等待散场》课文分析。
1、作者简介:
刘心武,笔名刘浏、赵壮汉等。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此外,名作还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他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2、整体感知:
作品通过写剧场外的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散场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为不舍得浪费这一张带着深情厚意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地等待着散场。作者从这一故事中赞美了他们纯真的爱情。
3、结构梳理:偶遇“我”
小伙子等待散场少女等待散场等待观察天鹅舞。
4、探讨:(1)、在文中,作者“我”的作用是什么?
“永恒的旋律”的含义有两个:一指的是实在的舞剧,是作者真实听到的。另一层含义指的是小伙子和女朋友之间永恒感人的爱情。
微型小说因为其独特的品格为人们所共识。它有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构思方式和写作规律,科学地深入地去把握这个特点,无论是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还是对微型小说的欣赏,都是十分必要的。(1)、篇幅精短:
微型小说的篇幅短、文字少、这就构成了它的形体小的特征。但这个“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它必须是蕴含了某种丰富内涵的“小”,这样,这个“小”实际上体现为一种“精”,因此,我们讲微型小说的篇幅,首先不是讲它在一般意义上的短小,而是一种有着丰富艺术内涵的精短。
一般而言,微型小说的字数在1500字左右,这与小说艺术节奏和读者的欣赏节奏有一定的关系。(2)、选材精粹:
微型小说的篇幅精短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根据文学创作的题材原理,小说作者在掌握小说写作题材时一般有这么几种类型:
c、典型性程度达到更完美形态的精粹的典型题材。(3)、语言精美:
a、大容量、快节奏的叙述语言;b、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的白描语言;c、包含潜台词和兼有动作性的对话语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对微型小说有了初步的理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外国的微型小说,从中探寻它所带出的道理。
二、《差别》分析:
1、感知课文:
朗读全文,思考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退枷搿?/span作品通过叙说阿诺德和布鲁诺两个人在购物、捕捉与汇总信息能力、意识等方面的差别,匠心独运地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老是抱怨什么,应当多找找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只有认识到与别人的差别,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2、结构:差别。
两人同样的薪水两人不同的薪水买土豆。
3、探讨:(1)、分析“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这一段。
真正的差别在于对工作的主动和被动的问题。布鲁诺应该主动向阿诺德学习,应该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才能弥补这种差距。我们从中应得到的启示是: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终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4、感悟写法: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微型小说的特点:a、含蓄委婉;b、构思精巧;
c、情节上紧凑而完美;d、运用了留白手法。归纳:何谓留白?
留白:对于一些内容作了省略,而这些内容往往是我们感兴趣的,运用后能收到意味深长的效果。
5、小结两文,对两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作一小结,从中吸取养分,对情感、对人生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6、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篇微型小说。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五
3.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挖掘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
4.整体阅读小说,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同为世界文学是上三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于勒一生从贫穷到发财又到沦落。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另一名篇《项链》,也是取材于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家庭,人物命运也是大起大落。这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结构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短篇小说要求的高度”。不过,我们今天重在研讨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二、走进作者。
莫泊桑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时的法国社会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们巧取豪夺,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典型。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疏理故事情节。
(1)“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
广东教育出版社明确: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2)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乎人的意料?你欣赏吗?欣赏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丢项链——人物命运的制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3)进一步深入情节,分析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过程。
a)借项链前,玛蒂尔德有哪些想法?
明确:想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b)得到请柬后,情绪怎样变化?
c)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用两个字概括——陶醉。
d)舞会结束,她马上想到的是什么?
明确:赶快逃走。
e)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
g)十年后,还清了债务。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
明确:内心的坦然。
3.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
她的英雄气概,毅然决然的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勇敢果断。再次见到女友,她仍然亲昵地称呼对方,说明十年的经历后说:“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甚至“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说明她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着敢作敢当的自豪。
a)“借项链”是命运转折之由,在玛蒂尔德身上,为什么是必然的?
明确:铺垫与伏笔,为展开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三、小结。
世界文学史上还有优秀作品像《项链》一样既有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又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前者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我们都应从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后者如《智取生辰纲》中的伏笔与照应,《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华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广东教育出版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地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地原因。小说那意想不到地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二、分析人物形象。
1.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美丽、虚荣、善良、诚实、质朴坚强,不屈于命运,忍耐和吃苦的精神。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嘲讽的同时,对她的善良、诚恳、不屈于命运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赏。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
明确: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作者提示玛蒂尔德内心世界的方法有:
a)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当地的内心世界,b)通过玛蒂尔德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内心世界。
3.玛蒂尔德生活在虚荣心很强烈的社会中,其他人物身上有否有虚荣心?请简析。
明确:作者是将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放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的,虚荣心是弥漫当时法国社会的瘟疫。所以玛蒂尔德身边的所有人都在较强的虚荣心的体现。如其丈夫罗瓦赛先生存着一笔款子,打算买一种猎枪,好在夏季的星期天跟几个朋友到南代尔平原去打云雀。罗瓦赛经济拮据,为什么要积钱买高级猎枪?虚荣使然,因为打云雀是当时的时髦、高雅的贵族活动。福雷斯蒂埃夫人用精美的首饰盒装假钻石项链也是虚荣心作怪。“夜里做生意的马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见,白天,他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此处看似顺手牵来的闲笔,其实不然,表面上是马车主人的自卑,实际上是写乘客的虚荣。作者就是通过玛蒂尔德身边都具有虚荣心的人物来完成一幅巨型的社会众生的虚荣图。玛蒂尔德生活在其中,怎么能不沾有虚荣心?这便是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根源。
4.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事件,还是有必然因素?为什么?
明确:丢项链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玛蒂尔德受虚荣心的驱使,为了不使自己在晚会显得寒酸,把自己精心包装起来,借了项链,这已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在晚会上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晚会结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穷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她在回家的途中依然沉浸在晚会的成功之中,得意忘形,在这种陶醉和慌乱中,丢失项链是符合情理的。所有这些情节都为“丢项链”作了铺垫,丢失项链的必然性,正是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为基础的,是她广东教育出版社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5.小说结尾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两点:a)给玛蒂尔德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支撑她的是对朋友的信义和社会的道德。丢失了项链要还,在朋友那里不能丢脸,借债要还,不能沦为社会不齿的人。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她为了晚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是对她的虚荣心狠狠的一击。
小说精巧的构思体现在两个方面:
(1)波澜起伏和顺境逆境的强烈对比。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为了突出这种不幸,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强烈对比的反衬中,突出玛蒂尔德这个人物,起初玛蒂尔德婚姻上的失败,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的晚会,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顺利地解决了舞服和首饰,晚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达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不经意丢失项链,使她再次坠入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主题也因此更加突出。
(2)前呼后应,彼此照应,前后情节的照应,看是出人意料,却是合情合理。
三、小结。
附板书设计。
项链:借——失——赔——识。
广东教育出版社。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六
作者:巴金著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
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七
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八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就是让学生缩写小说。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作品进行缩写示范,讲清缩写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反复练习、评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写作内容是缩写小说。缩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实用的语文能力,在信息化社会显得尤其重要。缩写,要求学生能从语言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缩写小说,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主题,分清内容的主次。缩写小说,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要教给学生缩写的方法要领,也可以先作示范。
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掌握缩写小说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迅速掌握小说的内容。教学重点:通过缩写小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
教学难点: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教学过程:一导入。
三写作训练。
(一)回到原文分小组活动,每小组以本单元的一篇课文为例.(小组长抽签)1分别概括“三要素,情节结构,主题”;2复述每篇课文;肯定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缩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指导:
1、摘录法。
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点,以摘录原文重要语句为主,适当增加衔接语言,连缀成文。缩写记叙文可摘录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重要语句缩写。
2、删除法。
原文叙述或说明具体而细致,缩写时将这些删除,剪掉枝叶,留下主干。缩写句子,保留强调的分句。段落缩写可以抓住段中主句,其余的字句适当保留。如记叙文,可删除次要人物、将要情节、非关键性的细节,以及一些描写和渲染性的语言等。
3、概括法。
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记叙文,细致描写的部分可压缩成粗略的描写,详尽叙述的部分可压缩为概括叙述,详细的对话可以改为简略的对话等。以上三种方法可能结合使用,务必使缩写后的文章尽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特别要使保留的部分和变更的部分衔接自然吻合。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打乱原文的顺序,另起炉灶,重新组织材料,更不能随意发挥,添枝加叶。
(二)分项练习。
四展示作品。
(1)每组推荐一篇较好的作品,全班交流。(2)教师范文五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收获。
六作业:
连段成篇学生动笔进行小说缩写。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一部分(1至7段)的缩写。
鲁达与史进、李忠到潘家酒楼饮酒,三人聊得正在兴头上,忽听隔壁有人啼哭。鲁达心情烦躁,让店小二将啼哭之人叫来问话。原来这啼哭的夫女俩是受了当地恶霸郑屠的欺负。郑屠强迫姓金的女子做妾,虚钱实契将其抢回家,三个月后他家的大娘子却将金姑娘赶出来,还要追讨三千贯典身钱。鲁达听得这一人间不平事,怒从心头起,大骂郑屠,立即要去教训郑屠,被史进、李忠二人劝住。鲁达拿出身上的所有钱,又向史进借了十两银子一并送给金氏夫女,并答应第二天护送他们离开这里。鲁达离开酒店与史进、李忠分别,回到住处仍愤愤不平,难以入睡。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学会缩写文章。
2、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将开国大典这一庆典过程交代完整。教学重、难点:
符合原文内容,注意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句与句、段与段衔接要自然,语气连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一些回忆解放战争的文章,或者看了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浴血太行》,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收获,向大家汇报一下,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汇报交流收获。
在交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说清楚过程、事件,还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四、提示习作方法。
符合原文内容,注意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句与句、段与段衔接要自然,语气连贯。
五、多种方式读《开国大典》要求读懂内容,抓住重点。
六、学生互说后,指名说。
七、动笔成文。
第二课时。
一、品读范文,学习方法(1)朗读习作。(2)学生自评。
/2。
(3)师生评价。
二、自行修改。
三、修改习作,交流评价。
1、小组修改。
组内互相朗读习作,互相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个地方还需要修改。
2、集体修改。
(1)推荐若干习作进行交流。(2)修改作文,抄写成文。
第三课时。
一、赏析习作。
1、选几篇好的习作赏析。
2、指名读习作。
3、欣赏好的写法、词句、片段。
二、点评。
三、不满意自己作文的学生可再修改。
/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39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