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是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来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写总结时,要注重适当运用图表、数据等可视化工具,以增强总结的说服力和可读性。以下范文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希望能为您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一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读后感·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平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二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体的功能性书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领悟的诗词,用具有代表性的钢笔书法形式体现出来,选择的诗词文笔流畅、箴言、赠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时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书美观大方、自然简洁、平正流畅,适合临摹学习,在学习人生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书写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理想不是空谈,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迁就事实,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终究会消磨了当初的壮志,向生活低头妥协”。
让我感慨良多,许多人,表面看来,都是在无成绩的状况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无所事事地等待。当过了若干时间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绩,等待的人还在等待。如果你看准了一件事,应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胆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该不该开始,那是犹豫。胆小者需要勇气,犹豫者需要知识与担当。人们在最安逸的时候,往往就正是开始不快乐的时候。忙里偷闲,你会快乐;如果你知道自己永远无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该做什么事,你就会觉得生活黯然无光。勇于接受考验的人可以随时得到工作的机会,也可以随时接受新的知识,锻炼新的技能,增加应付环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鲜明活跃而充实,不会有时间去抱怨人生乏味。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犹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时机成熟却是坚定。
当你能做时,该勇往直前地去做:当你不能做时,你必须以静待动地等一等。盲目的乱闯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机会。我们要追求更高更远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现在,没有未来。好高骛远的人永远两手空空。能有显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诚诚实实的人。
脚踏实地的工作,用诚意和爱心去待人,无愧于心地过此一生,也就是显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辉。我们不可能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只有尽量喜欢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厌烦减除之后,工作也会显得较为轻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劳和努力,忍耐和等待,当这一段险阻克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对自己建立起进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对人生积极的信念。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三
《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将这一概念运用在工作中,同样会产生释疑解惑、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效果。
在基层工作多年,我有一种感悟。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一个成长跳板,你的工作热情不会超过3年,因为多数人很难在3年内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你的工作积极性不超过5年,因为你的收入始终无法跑赢你的支出;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个人升迁、平步青云的平台,你的拼搏精神很难持续10年,因为多数人受制度的束缚,要么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要么在“独木桥”上被挤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结果往往是走不远、即使走得远,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兴趣和乐趣,就像喜欢唱歌、运动、逛街等爱好一样,要我工作变为我要工作,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在辛苦劳作中感受快乐;因为我爱好,所以在无数付出后不图回报;因为我愿意,所以我对成功失败无怨无悔;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唯有保持这样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欢工作、享受工作。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四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五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书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类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在这世界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想运气至为重要。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六
拜读完《人生智慧管理》这本心灵鸡汤,我所思考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实现:
其一:我们自身必须具有优秀的潜能,一个好的因,方能结出好的果,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本事走遍天下,无能耐寸步难行。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文化和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本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合理的发展方向,才能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正确认识自己,要有好的'心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切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其三:要有恒心和定力,力戒浮躁浅薄,欲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
其四:学会跟随,学会聆听,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其五:具有一定的自我掌控能力,头脑清楚,意志坚定,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其六:欲成大器,必能吃苦,不能吃苦,难成大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人生的价值不是单纯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享受,它有着更高的意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爱,是奉献,是责任,是寒冬的一盆火,是黑夜的一盏灯,是炎炎烈日下的一片绿荫。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七
文章《人生智慧管理》内容丰富,全方位阐述了如何对待人生、怎样渡过人生的智慧,读后受益匪浅。要想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自我。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就得用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才能把握正确的自我。第二,我们要做到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实,礼貌也是提高个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标志。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与他人相处中,礼让在先,相互理解,做事不要斤斤计较。第三,为人要诚实守信,做事勤奋节俭,无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心须养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第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生活或学习当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我们不要急躁行事,而是要虚心向人请教,做出了成绩我们不要过于骄傲,而是要更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才会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人生的道路既短暂又漫长,既有欢乐幸福又有沟沟坎坎,面对我们的人生,应做到‘四知四自’,即知彼已、知荣辱、知得失、知进退;坚持自省自明、自严自律,努力把握自已的人生方向不越轨迹。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八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九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
学无止境,治学之道是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谨记践行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本龙世谱所著的《治学的智慧》从读书、写作、研究等方面讲述了治学之道。
书中指出,治学必须严踏实,只有树立了良好的的思想,治学才有真正的意义。浮夸,意志不坚定等现象都是不好的。刻苦用功不是一时的兴趣,要把它当做终生的治学目标。治学,顾名思义离不开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良好的书籍能帮助你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开卷有益也是道明的这个意思。
有像陶渊明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说的是那些能人才士。书读得再多,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也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治学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譬如你主攻新闻学方向,那就得以看新闻学书为主。那发散思维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多人说的要多方思维其实指的是在你在该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过后,才有去发散的能力,不然邯郸学步似的治学对治学本身来说是没有智慧的。
我很佩服有的人精读一本书,精确到书中字里行间,要弄清楚每个字每句话在这里的用意。好的书就得这样去品,不断重复去品,最大限度榨取当中的实际存在的价值,挖掘当中存在的隐形价值,为自己所用。
图书馆是个好地方,里面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纵观从图书馆出身的名人们,如毛泽东、蔡元培等,他们起初是图书馆里面的小小职员,为何能有如此能耐走上了辉煌之路。这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立志成才,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造化,不断自学,不断治学,成就了他们。
在读书治学中,注重质与量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要想学到东西,必须注重读书的质,读什么样的书,有选择地去读书,看到自己在思想或者是能力修养是缺少哪一部分,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读书治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陈寅恪在学习外语上,通过早留学国外的方式学会了日文,德文,英文。法文等10多种文字,在他学习外语经验上,哪里有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便在哪里拜师听课研究。
治学还要注重写作,三天不练手生,倘若不能将看到的文字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成文字,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治学方面也要注重写作。多观察,发现,进行创作。养成一种好的习惯,随身带好纸和笔,很多好的i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的智慧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一
三个因素决定人的命运具有根本差别。
1.人的自身(个人属性):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智力等。
这是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它能对人的幸福感产生最根本、最彻底、最直接的影响。
最高级、最丰富多彩的,以及维持最久的乐趣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一种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状态,追求平静和闲暇;一个人对同他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智力水平的平庸、思想的贫乏程度成正比。
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财物及其他占有物。
3.人向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别人的看法):名誉、地位、名声。
我们的快乐或忧伤,实际上不来自于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来自于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确保自己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的条件是闲暇和独处。
虚荣和骄傲。
虚荣:把别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意识中的活动更为重要,把别人的看法当成了现实,把这种派生的、次要的东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虚荣来自外在,让别人相信自己有某方面的突出价值。
骄傲:自己拥有某方面突出的价值,因此骄傲是来自内在的,是一种直接的自我尊重。
骄傲和虚荣都属于人的本性的愚蠢。
名誉。
名誉和良心互为表里,即良心是名誉的内在呈现,而名誉则是良心的外在表达。
名誉和名声不同,名誉会死亡,而名声不会。
名誉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说,名誉是别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从主观上来说,名誉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和顾及。
·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你我之间,履行承诺和两性之间,他们对应的名誉关系为:
公民名誉和公职名誉。
公民名誉范围最广,其前提在于我们必须无条件尊重每个人的权利。(适用于所有社会阶层,一旦失去难以恢复)。
公职名誉指人们对公职有所敬意,它要求担任公职的人也对其职位保持尊敬。
女性名誉和男性名誉。
其他还有骑士名誉等。
幸福论。
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欢愉,而是看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因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都是肯定的。
幸福的生活就是避免了诸多不幸的生活。
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
1.明确生活的目标——尽最大可能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欢愉。
2.降低对幸福的要求。(更好是好的敌人)。
过分地为生活做准备,其实都是极大的愚蠢。
1.人们未雨绸缪,却没有考虑这些计划实施所需要的时间。
2.计划会遇到的阻碍是难以预料的。
3.一个人未必有预言时代发展的智慧。
4.自己也会被时间改变。
态度。
对自己的态度。
宏观上来讲,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有所把握,并且有自己的计划。
微观上来讲,我们每个人既要观照未来,也要对照过去,但人生最重要的是当下。
珍惜当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过深思熟虑的生活。
对他人的态度(与人相处)。
1.学会宽恕(为了达到生存目的,避免各种人事纷争和吵闹)。
2.保持礼貌。
3.不要驳斥别人的看法(即使出于美德)。
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别人精神上的优势,因为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这一特性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们总会把别人说的话和自己联系起来。
对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会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
对命运的态度。
人生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构成人生的要素都是相同的。
运气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生是一连串的外来事件和我们不断做出的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
勇气于人,无比重要(不提倡过犹不及的勇气:冒失),但人不能只有勇气,还要有所畏惧。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二
一直以来,我以为幸福是因为外在的环境,例如财富,名声,威望,名誉,读了《人生的智慧》,我才知道幸福来源于我们个体,个体的差异显示出幸福的度,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认知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所谓财富等的一切只是一种媒介。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幸福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幸福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于个体。
需求越少,要求越低,幸福感指数越高。
同时,有很多新的见解:书中写到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痛苦,要么选择庸俗和无聊,确始终只能选择其一。
最后,金钱才是年老后唯一的需求,这一说法的确如此,我的父母都是80多岁,我们五兄妹给她们拿钱和买东西,相对拿钱她们更开心,读了《人生的智慧》很有体会,所以为了父母开心幸福,除了买东西可以多给她们钱。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三
遇到一本好书时忍不住快些读下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读完,三万多字读了大半个月,作为极端消极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他孤独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独地活着。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身边,某样东西告诉我们:他为此孤独获得了补偿。那种要了解永恒的热切渴望,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而这种渴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在死神临近之时,才罕有地、像梦一样地瞬间在脑海掠过。他终其一生对造作都深恶痛绝,始终忠实于自身。他孑然一身、受尽别人的误解。因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帮助,这个有着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负的羁绊。他对此伟大的馈赠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对得起所获得的这一馈赠。为了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弃了所有其他人都会开心享受的乐趣。他现在头上的月桂花环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黄昏之时,才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尽管如此,他对于自身要完成的使命,却是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身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在后面附录其实很容易能找到他的想法源头,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争取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整个一生显得如此短暂,令人无法想象。当一个人老了以后,那走过的漫长岁月,还有自身的风烛残年,有时候在某一瞬间,竟然会变得近乎疑幻不真了。“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他孤独又自负,敏感又坚强。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消极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四
其实,我最开始并没有打算,长篇写书评,但是,一笔带过之后,感觉内心空落寂寥,有些惶恐,于是再一次点了评分,进入书评。
从刚开始接触说起初读文章,感觉晦涩难懂,字里行间说的不知所云。或许是生命的阶段还不够经历的磨炼,或许生活的本念并非内心深处求证。所以面对一部生命交响曲的时候,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过这并不是在我阅读是最大的感触,。
在花一样的年纪,我曾听说过,富有才华,年轻激昂的诗人到后来因为茶米油盐而惶惶不可终日自杀身亡的事。。我曾经在怎么也是难以理解,为何后来的生活总是要给年轻的梦想挖下一个坟墓的坑穴。渐渐的生活开始变质了,。内心深处的一股清凉也消失不见了,。我们都在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是我们最大的难题是,连自己的初心都不知道是什么,就去讲不要忘记它,再次看来它不过只是内心一片阳光下的阴凉。
一个人显示出和他年龄段不符的神韵,那他就必定要遭受这个年龄段特定的痛苦。现实而又真切的回答,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背上命运的包裹去远走他乡。那怕天涯海角,路远马亡。
年轻的时候合适作诗,年老的时候适合思想。而恰恰人在年轻的时候需要思想,需要哲学的基础来进行精神的奠基。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之一,而又是独立于众人之外的特定一人。
所以,藏一份人情冷暖于心中,我要换一份生命的天地广阔。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五
最近读了一位哲学家的书,作者叫叔本华。说起哲学家,脑袋里总是会充斥着各种繁奥晦涩的辩证道理,看名字有时候都会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就显得那么的亲切了。叔本华将自己这一辈子的哲思,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人应该怎么做才会幸福。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而让这两大死敌减小影响的方式就是尽量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在面对痛苦的时候能看得通透,在面对无聊时有事可做。这样就不会在时间地流逝中慢慢地遗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徒增无数烦恼。
我们出生到这世上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相貌各异,性格迥异,财富地位,身体健康,个性品质都给我们画下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或许孤步独行,或许万众瞩目,无一例外,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在这一生中,我们会感到忧虑,也会感到快乐,会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也会为得到了什么而感到短暂的幸福。
如果人感到空虚,借以身外之物来填补,或酒精,或感情,这些都只是海市蜃楼,等到下次填补空虚时,只会需要更多,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地麻木掉,形如行尸走肉一般。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是充实自己,健康自己的身体,不断的了解自己,正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少部分精力放在外面,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符合这个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培养成业余爱好,持久地幸福下去。
锻炼自己的身体自不必多说,一个轻松的身体给你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我之前的智齿蛀了,牙的神经暴露出来的那一晚上犹如在刀割火烧,一吸气,凉风就会顺着管道冲到我智齿的神经上,在那一刻我可能真正的才明白,当时在抗日年代的英雄们被拷打时,忍受了多少痛苦。第二天医院一上班我就拔掉了它,从此更加爱惜自己的牙齿。现在的工作大都是长期久坐,久而久之对于颈椎和腰都有造成负担,休息的时候多活动活动,放松放松才是正经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正视自己,因为痛苦和虚无是伴随自己一生的,并没有什么幸福的终点,生活的环境可能就得取决于你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获取感,为每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开心愉悦,一辈子的时间很短,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变化,开心和悲伤都能创造出珍贵的记忆。
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一样的,从小到大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而你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在不断的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就像“忒休斯之船”,反过来也正是这些经历影响着你的下一次的选择,如果想要摆脱现在的痛苦生活,就需要从中做出改变,不断地做出正向的反馈这样才会导致一个好的结果。不过不管好的还是坏的经历,这都是活在这个世界的证明,证明你存在过的烙印,因此不管怎么说都希望你可以保持一颗愉悦平和的心,坚定地走下去。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六
最近读了一位哲学家的书,作者叫叔本华。说起哲学家,脑袋里总是会充斥着各种繁奥晦涩的辩证道理,看名字有时候都会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就显得那么的亲切了.......叔本华将自己这一辈子的哲思,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人应该怎么做才会幸福。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而让这两大死敌减小影响的方式就是尽量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在面对痛苦的时候能看得通透,在面对无聊时有事可做。这样就不会在时间地流逝中慢慢地遗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徒增无数烦恼。
我们出生到这世上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相貌各异,性格迥异,财富地位,身体健康,个性品质都给我们画下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或许孤步独行,或许万众瞩目,无一例外,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在这一生中,我们会感到忧虑,也会感到快乐,会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也会为得到了什么而感到短暂的幸福。
如果人感到空虚,借以身外之物来填补,或酒精,或感情,这些都只是海市蜃楼,等到下次填补空虚时,只会需要更多,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地麻木掉,形如行尸走肉一般。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是充实自己,健康自己的身体,不断的了解自己,正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少部分精力放在外面,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符合这个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培养成业余爱好,持久地幸福下去。
锻炼自己的身体自不必多说,一个轻松的身体给你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我之前的智齿蛀了,牙的神经暴露出来的那一晚上犹如在刀割火烧,一吸气,凉风就会顺着管道冲到我智齿的神经上,在那一刻我可能真正的才明白,当时在抗日年代的英雄们被拷打时,忍受了多少痛苦。第二天医院一上班我就拔掉了它,从此更加爱惜自己的牙齿。现在的工作大都是长期久坐,久而久之对于颈椎和腰都有造成负担,休息的时候多活动活动,放松放松才是正经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正视自己,因为痛苦和虚无是伴随自己一生的,并没有什么幸福的终点,生活的环境可能就得取决于你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获取感,为每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开心愉悦,一辈子的时间很短,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变化,开心和悲伤都能创造出珍贵的记忆。
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一样的,从小到大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而你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在不断的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就像“忒休斯之船”,反过来也正是这些经历影响着你的下一次的选择,如果想要摆脱现在的痛苦生活,就需要从中做出改变,不断地做出正向的反馈这样才会导致一个好的结果。不过不管好的还是坏的经历,这都是活在这个世界的证明,证明你存在过的烙印,因此不管怎么说都希望你可以保持一颗愉悦平和的心,坚定地走下去。(宋学昊)。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七
在我看来,叔本华是很消极的。但好像他对减少苦痛又很有执念,因此也并没有彻彻底底到虚无主义的地步。他的消极在于他不相信改变。毕竟是二百多年前的书,观点在变化,世界也在发展。因此我认为辩证看这本书还是比较适合的。
叔本华对于独处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对骑士荣誉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他对世界苦难内核的洞察,都有极其深厚的意义。但对于他的观点我有一些不太赞同的地方。
首先是人性格不可能改变的消极内核。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很多难以预测的苦难,要躲避真实痛苦,不要追求虚假的幸福。我认为人是由经历塑造的,发自内心的成长的力量是有改变自身可能的。此外,既然一个人有不依靠任何外物与外在关系的独处力量,那有什么好失去的呢?如果不占有任何外物,为什么不能超脱地去用勇气去做些尝试呢?我们自身依赖的自身的力量是不会失去的啊。如果没有尝试,只是躲避苦难的话,会一直错过。
其次,我认为他个人经历得出来的结论有些偏激而绝对化。从叔本华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睥睨众生的强烈的.优越感。或许优越感是抵消自身痛苦的利器,但同时过强的优越感可能会造成自我蒙蔽,会影响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优势,不同人有不同经历,观点也都千差万别,不同人身上也都有我们可以学习进步的地方。此外,他个人极强优越感会阻碍他现实中与人相处,他不屑于与其他“庸人”交流。为了避免冲突,他怀疑真诚,拒绝表达想法,抵抗自我暴露。他阻断对其他人想法的理解,同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恶意。对其他人的不理解与恶意往往会阻碍自身获得心灵平和宁静。
叔本华自身家境不错,他可以专注于哲学不为生活所迫,他可以独居专心沉浸于精神世界,认同自我。他按照自身本心生活的并且全然接受自身的。我也极其敬佩尊重他自洽的思想体系,他鲜明的观点,他出众的才华。但对于社会上的大众来说,有他知识储备,强大精神力,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并不是那多,情况也可能不太一样。大多数人是要努力生存,要适应社会,平衡个人和社会冲突,才能尽最大可能规避苦难与折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自信接受自身,独处是自发的选择,在独处中他们汲取力量,同时他们也不排斥接受不同人观点,不会完全切断与人的交流与联系,他们享受孤独并且可以在这本书找到共鸣。但也有一些不够自信的人,或许人生早起经历了一些不幸运的事,他们选择的独处更可能是无法与别人相处,抨击世界后无可奈何的措施。他们口中的独处可能只是自我安慰,也不是完全接纳自身。他们活在自身的世界中,拒绝与外界联系,也很容易以恶意眼光看世界。他们难以了解新的观点,改变思维误区,紧接着就是进一步的自我封闭带来的恶性循环。但一旦冰冷的现实出现意想不到的灾难,理想化形象可能会崩塌,现实落差可能会造成长久难以扭转的抑郁。这种情况的话,对这本书的强烈共鸣,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八
1.人的自身(个人属性):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智力等。
这是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它能对人的幸福感产生最根本、最彻底、最直接的影响。
最高级、最丰富多彩的,以及维持最久的乐趣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一种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状态,追求平静和闲暇;一个人对同他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智力水平的平庸、思想的贫乏程度成正比。
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财物及其他占有物。
3.人向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别人的看法):名誉、地位、名声。
我们的快乐或忧伤,实际上不来自于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来自于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确保自己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的条件是闲暇和独处。
虚荣:把别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意识中的活动更为重要,把别人的看法当成了现实,把这种派生的、次要的东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虚荣来自外在,让别人相信自己有某方面的突出价值。
骄傲:自己拥有某方面突出的价值,因此骄傲是来自内在的,是一种直接的自我尊重。
骄傲和虚荣都属于人的本性的愚蠢。
名誉和良心互为表里,即良心是名誉的内在呈现,而名誉则是良心的外在表达。
名誉和名声不同,名誉会死亡,而名声不会。
名誉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说,名誉是别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从主观上来说,名誉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和顾及。
·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你我之间,履行承诺和两性之间,他们对应的名誉关系为:
公民名誉和公职名誉。
公民名誉范围最广,其前提在于我们必须无条件尊重每个人的权利。(适用于所有社会阶层,一旦失去难以恢复)。
公职名誉指人们对公职有所敬意,它要求担任公职的人也对其职位保持尊敬。
女性名誉和男性名誉。
其他还有骑士名誉等。
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欢愉,而是看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因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都是肯定的。
幸福的生活就是避免了诸多不幸的生活。
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
1.明确生活的目标——尽最大可能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欢愉。
2.降低对幸福的要求。(更好是好的敌人)。
过分地为生活做准备,其实都是极大的愚蠢。
1.人们未雨绸缪,却没有考虑这些计划实施所需要的时间。
2.计划会遇到的阻碍是难以预料的。
3.一个人未必有预言时代发展的智慧。
4.自己也会被时间改变。
对自己的态度。
宏观上来讲,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有所把握,并且有自己的计划。
微观上来讲,我们每个人既要观照未来,也要对照过去,但人生最重要的是当下。
珍惜当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过深思熟虑的生活。
对他人的态度(与人相处)。
1.学会宽恕(为了达到生存目的,避免各种人事纷争和吵闹)。
2.保持礼貌。
3.不要驳斥别人的看法(即使出于美德)。
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别人精神上的优势,因为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这一特性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们总会把别人说的话和自己联系起来。
对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会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
对命运的态度。
人生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构成人生的要素都是相同的。
运气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生是一连串的外来事件和我们不断做出的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
勇气于人,无比重要(不提倡过犹不及的勇气:冒失),但人不能只有勇气,还要有所畏惧。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十九
最近读了一位哲学家的书,作者叫叔本华。说起哲学家,脑袋里总是会充斥着各种繁奥晦涩的辩证道理,看名字有时候都会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就显得那么的亲切了.......叔本华将自己这一辈子的哲思,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人应该怎么做才会幸福。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而让这两大死敌减小影响的方式就是尽量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在面对痛苦的时候能看得通透,在面对无聊时有事可做。这样就不会在时间地流逝中慢慢地遗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徒增无数烦恼。
我们出生到这世上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相貌各异,性格迥异,财富地位,身体健康,个性品质都给我们画下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或许孤步独行,或许万众瞩目,无一例外,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在这一生中,我们会感到忧虑,也会感到快乐,会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也会为得到了什么而感到短暂的`幸福。
如果人感到空虚,借以身外之物来填补,或酒精,或感情,这些都只是海市蜃楼,等到下次填补空虚时,只会需要更多,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地麻木掉,形如行尸走肉一般。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是充实自己,健康自己的身体,不断的了解自己,正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少部分精力放在外面,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符合这个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培养成业余爱好,持久地幸福下去。
锻炼自己的身体自不必多说,一个轻松的身体给你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我之前的智齿蛀了,牙的神经暴露出来的那一晚上犹如在刀割火烧,一吸气,凉风就会顺着管道冲到我智齿的神经上,在那一刻我可能真正的才明白,当时在抗日年代的英雄们被拷打时,忍受了多少痛苦。第二天医院一上班我就拔掉了它,从此更加爱惜自己的牙齿。现在的工作大都是长期久坐,久而久之对于颈椎和腰都有造成负担,休息的时候多活动活动,放松放松才是正经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正视自己,因为痛苦和虚无是伴随自己一生的,并没有什么幸福的终点,生活的环境可能就得取决于你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获取感,为每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开心愉悦,一辈子的时间很短,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变化,开心和悲伤都能创造出珍贵的记忆。
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一样的,从小到大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而你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在不断的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就像“忒休斯之船”,反过来也正是这些经历影响着你的下一次的选择,如果想要摆脱现在的痛苦生活,就需要从中做出改变,不断地做出正向的反馈这样才会导致一个好的结果。不过不管好的还是坏的经历,这都是活在这个世界的证明,证明你存在过的烙印,因此不管怎么说都希望你可以保持一颗愉悦平和的心,坚定地走下去。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14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