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说课稿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2:17:21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范文(18篇)
时间:2023-11-12 12:17:21     小编:念青松

壁球是一项集身体力量和灵活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创新思维和多角度分析在总结中都很重要。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一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一)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激趣揭题,

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三)精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四)细致分析,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五)总结迁移,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x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朵杏花》。(板书课题)。

下面我就围绕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颂春篇,教育孩子们要亲近自然,《第一朵杏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材编排图文并茂,课后练习灵活适当,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心中有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1、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

2、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竺可桢张卫平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

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在发展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和学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从竺可桢张卫平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是本课的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法、朗读法、讨论法和读思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上课变进入想学,愿意学的状态。在上课伊始,我借助多媒体,出示杏花的图片。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因此,直观的图片更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顺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哪一天吗?竺可桢爷爷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呢!”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随后解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感知课文。并且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初读的收获,提出问题,我则进行梳理,板书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2、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看杏花?

3、从“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的.问”、“爷爷您又看花啦”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

环节3:研读细品,初步体验情感。

苏轼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体验,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因此,在这个环节,我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第6到15自然段,重点语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等句子,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竺爷爷得到精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通过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4: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在总结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提出问题“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关键在哪里?”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再次升华情感,突破本课的难点。最后,我布置了小练笔,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体现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环节5: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学了课文,你学对竺可桢爷爷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段话。

3课后习题第四题。

这样的作业设计改变了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同时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精确、观察。

竺可桢。

一丝不苟。

该板书力求抓住课文内容的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感情),简单明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关于本课的教学设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三

桢一丝不苟。

设计意图: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四

文本细读: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     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五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达到使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 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六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二.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三.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   。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

3. 指导朗读。 。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

出示投影片: 。

5. 四人小组练读。 。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

6. 指名练读。 。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

3. 齐读 。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

小孩子( )地说:“刚才。” 。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

小孩子( )地说:“是。” 。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

(7---14) 。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

1. 出示投影片: 。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

4. 指导朗读 。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

6. 小结: 。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

[板书:精确观察] 。

7.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

五.总结迁移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

六.作业  。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

竺 精 确 观 察 。

可 。

桢 一 丝 不 苟 。

设计意图: 。

城厢镇第一小学 王晓燕 。

责任编辑:余涛  。

来自:城厢镇第一小学网站  。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习课文去学习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四)细致分析,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五。作业设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习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八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1、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 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 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 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九

听了杨校的展示课——《第一朵杏花》,感受颇深。在这个处处弥漫着生本气息的教学领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将生本理念发扬光大?应该说我们都怀着学习的心态,摸索前行。细品杨校的课,有这样两个点印象深刻:

什么是写话?在我看来应该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独有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个过程。但是,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生平日里说无不尽、滔滔不绝,在写话时却无话可说?怎样的指导是最为有效的呢?杨校是这样做的:出示词语“泛出”,让学生在文中找带有这个词的句子,并选择恰当的词义。随即,出示另一句话——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设置问题——“捧”给你怎样的感觉?在品味动词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巧设动词对于增添句子神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环节也为课末写一句带动词的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看来,抱怨学生无话可说有失偏颇,如能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并授之以渔,在写话这座大山前我们也能看到另外一番景象。

很多时候,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并不到位,因为不具备掌控能力来应付瞬息万变的课堂,因此赶收不敢放。对于课堂上的问题,喜欢预先准备好、中、差的评价语。但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达到学生思考的高度。面对个别学生的“语出惊人”,我们往往不知所措。而杨校是这样做的:在解读竺可桢生平时,她提出问题——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面对一个学生的'回答——竺爷爷1890年生,1974年死,她当即提问——谁想纠正?巧妙地把学习、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是一种智慧,更是教学的高度!而这样一个反问,恰恰把生本的精神于无形中传递出来。

如何上出生本的味道?认真看《教育激扬生命》一书,细品生本展示课,这些都是我们前行途中不可或缺的外推力,但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忽视内力的作用——静心思考,新局势下的课堂上,我们该如何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习1—5自然段)。

一、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导朗读。

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点读3人,注重评价语,再现画面。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语言拓展)。

这么美的春天,老师也想来把她赞美——(指导本段朗读)。

师生共同赞美春天。(齐读本段)。

3、回顾旧知,质疑。

美丽的春天就要来到人间,杏花马上就要开放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杏花开放时,竺爷爷遗憾地说了什么吗?(生答)。

二、学习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1、学习7—15自然段,合作完成“快乐读写园地”。

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自由读7——15自然段。问:孩子今年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同桌互读对话部分。

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组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出示对话)这是他们俩的一段对话,书上没有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填一填,填好的小组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完成“快乐书写园地”)。

小组分角色展示对话。

2、指导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孩子说的话时,大多填了“激动”、“兴奋”,这又是为什么?(挖掘人物内心。)。

综合大家的智慧结晶,老师选出了这样一些词语,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

3、学习重点句子。

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谁来读出杏花的美?(指导朗读)。

三、学习竺可桢语录,悟理。

1、竺可桢人物介绍。

2、学习第16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什么是“精确”?课文中“精确的时间”指的是什么?

当竺可桢知道了这一精确时间后,他认真地、严肃地、一丝不苟地记了下来。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态度?(郑重)。

“大概”、“也许”精确吗?“估计”、“推断”精确吗?(相机板书)。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再读文。

四、深化情感,拓展延伸。

1、布置课堂作业。

让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竺可桢爷爷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吧!(书写竺可桢语录)。

2、教师小结。

当我们精确的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当我们精确的观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神奇、美好!生活是有规律可寻的!同学们,让我们在欣赏美妙的春景时,学会享受科学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吧。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一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爷爷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我读完了这篇课文以后,觉得科学家竺可桢爷爷非常伟大,因为他能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并且一起观察杏花,这说明了竺可桢爷爷是个非常cn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

通过今天学习,我还知道了竺可桢爷爷是一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对待科学从来没有半点马虎。竺可桢爷爷能做到仔细观察。而我为什么不能呢?是我不留心身边的事物吗?不是,而是不想去观察和思考,我要克服自己的弱点,向可亲可敬的竺可桢爷爷学习!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二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词语训练.

1,。

珠()泛()仰()精()。

株()眨()抑()晴()。

佑()掌()确()皱()。

估()堂()嘴()破()。

2,。

()粉红()小草()花苞。

()柳梢()河水()桃红。

一,填空.

1,这篇()的故事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前后两次向孩子。

查询()并郑重记下,赞扬了他()的科学研究。

态度,说明()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三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二.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三.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   。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

3. 指导朗读。 。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

出示投影片: 。

5. 四人小组练读。 。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

6. 指名练读。 。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

3. 齐读 。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

小孩子( )地说:“刚才。” 。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

小孩子( )地说:“是。” 。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

(7---14) 。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

1. 出示投影片: 。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

4. 指导朗读 。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

6. 小结: 。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

[板书:精确观察] 。

7.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

五.总结迁移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

六.作业  。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

竺 精 确 观 察 。

可 。

桢 一 丝 不 苟 。

设计意图: 。

城厢镇第一小学 王晓燕 。

责任编辑:余涛  。

来自:城厢镇第一小学网站  。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目的: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五

作者:张久明  。

姜堰市苏陈实验小学  张久明。

今天教学的是《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是这样进行的。学生首先交流了自己学习后的体会,说从中体会出了竺爷爷高兴的心情。教师提问:“除了高兴,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竺爷爷当时的心情?”学生说出了“喜悦”“激动”“兴奋万分”“兴高采烈”等等。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类词语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可惜的是,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选择最能表达竺爷爷当时心情的词语,如果这样做了,学生对这句话的认识会更加准确,对词语间的差别也会有所认识。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中什么词语不能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在我以往的教学当中是比较欠缺的一个地方。语言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我们由语言形式体会出了内容后,再来体会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对语言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在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学习状态,有了一定的收获,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竺爷爷的高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方。于是我说:“刚才我们感受到了竺爷爷兴奋的心情,我们还要闯第二关。谁知道我们下面该学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了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但学生并没有正确回答出下面学什么,但这不要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最终会有所收获。在学生困惑的情况下,我这样引导:“假如你去看杏花,你看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问:“竺爷爷去看杏花,为了什么?”通过比较情境的创设,学生从不同的身份中悟出了竺爷爷是科学家,看杏花是为了科学,生怕去晚了开除了第二朵、第三朵,他高兴激动是为科学而激动。学到这儿,竺爷爷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挖掘人物行动背后的动机,有利于深刻感悟。

转载自流星之家网。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二、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1---5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想想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小组中交流你的读书收获。

3、指名汇报。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4、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

(二)(学习第6---15自然段)。

1、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文,突出“绿、青、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出示课件: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2)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并汇报。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根据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指名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6、“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拓展升华(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补充《竺可桢的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8、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四、总结。

1、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七

这篇课文,就是写竺可桢爷爷观察杏花,第一次只开了四朵杏花,要换作我,我会直接估计一下大概时间就行了,可是竺爷爷却只要准确时间,所以,我们要学竺爷爷这种对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不光在工作上,在学习上也是一样,不可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要认真对待。

有位伟人曾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竺爷爷做到了,我也要做到!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二课,我深有感触,其中突出了竺可桢爷爷认真严谨,不用估计和推断,实事求是,一直认为科学就是要准确,而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八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1)学生说:杏花开得最早的那一朵。

(3)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相关的文字就知道了。

(4)学生读课文。

二、新授。

1.鼓励学生坚持读完课文。

2.我觉得看完16自然段读完就可以知道原因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小节。

(1)学生读课文。

【读书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有所悟。】。

(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语有研究价值?

学生说:我对精确观察这个词语有研究的意思。教师板书:精确观察。

3.竺可桢爷爷是怎样观察的?

(1)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2)这些文字中,哪些能表现竺爷爷是在精心观察啊?(学生说:第一自然段)。

(3)再读第一自然段。哪些是竺爷爷精确观察的?

学生说:

学生说:一朵一朵地数。

学生说:竺爷爷是走近了杏花才数的,这样可以数得更加清楚一下。

学生说:四朵杏花开放的程度还是不同的。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程度的四朵花”,这样的观察才是“精确地观察”,

(5)齐读这一个片断。

【让学生从词语中来了解“观察”,这也是一种思考的方法。】。

4.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1)出示:“爷爷,您又来看花啦?”……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读完这个自然段,哪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深刻啊?

学生说:“又”,这里可以看出竺爷爷又来看花了……。

学生说:“习惯地问”

竺爷爷看见桃花开了,会怎样问呢?

(3)竺爷爷关注的是……(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优秀的习惯。

(4)齐读这个段落。

【教师让学生抓句子、找突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突显人物的品质。】。

5.学生接着读后面的段落。“哪天?今天开的。”……“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1)学生读完,教师语言过渡。

(2)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你们想读读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段落,分角色读(12—17小节)。

(3)学生分角色读。

(6)竺爷爷的高兴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说:竺爷爷看到杏花开了)。

竺爷爷到底有没有看见杏花开呢?(课件展示)。

竺爷爷每年都知道杏花什么时候开?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

所以竺爷爷高兴地问:(学生读)。

(7)指导朗读。

孩子是想把第一朵杏花开的消息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则是想早点看见第一朵杏花。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觉得味道怎么样?)我们再来到读读,这次,女生来读竺爷爷的话,男生读小男孩。

6.老师读下面的语言:……这里又有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啊?

(1)他仅仅记下来的是一个日子吗?

(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3)兴冲冲也能看出竺爷爷的心情非常好……。

(4)指导朗读,特别是把你感受比较深的词语读好,好吗?

(5)学生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扣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文本的内容。读时要有一个反复的提升,要螺旋式的提高。】。

7.想想,在这些文字和那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有什么呢?

(2)师生交流。

学生:在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学生:是他认真的态度。

学生:这源自于科学的热爱(教师板书)。

(3)每个观察,每个现象的出现能不让竺爷爷高兴和欣喜万分吗?所以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了,他顷刻间……(电脑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8.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课题。

(1)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

(2)让我们带着……的感受来读。

(3)带着竺爷爷的认真的态度来读。

【文本与感悟的结合】。

三、学生拓展练习。

1.孩子们连杏花都被竺爷爷感动了,不是绽放是捧出啊,捧出的是对竺爷爷的敬爱,对他的热爱。

(1)齐读。

学生动笔练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008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