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的评估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和调整,以不断改进教学。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一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略。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略。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略。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略。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诉说第一朵杏花?
生:略。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略。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是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接的定位,也是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的定位,这也是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写当天语文方面日记的定位。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竺爷爷,杏花开啦!”()。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问:“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三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觉得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惜你错过了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遗憾地说。“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疑惑地问。竺爷爷说:“用处大着呢!”“那我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孩子说。竺爷爷微笑着点了点头。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原来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四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句意思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瞻前顾后。
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解词,以句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就是前后联系。
例如教学“‘是啊,杏花开了。’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个句子时,课后练习要求“体会带点词语‘弯下腰来’、‘习惯地’的作用”。没想到学生在理解“弯下腰来”这个词语时发生了歧义,一个学生回答说:“从‘弯下腰来’我体会到竺爷爷是个非常认真观察的人,他弯下腰来是为了能够更清楚地观察杏花。”这个答案看似不错,由一个动作看出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符合全文的主旋律。所以全班没有人提出明显的反对意见,只有几个孩子表示有补充。我请了其中一位,他说:“我觉得还可以看出竺爷爷平等地对待小孩,很尊重孩子。”我没有马上肯定这个孩子的答案,而是让同学们再读读书,特别注意联系前后文来读,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一次,很多小手举起来了,他们发现:竺爷爷弯下腰来并没有再观察杏花,而是为了询问孩子,因此体会到“竺爷爷平易近人”才是对的。
在教学最后一段时也是这样。这段话是竺爷爷不止一次说过的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学生不大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感到费解。我没有让学生去查词典理解“估计”和“推断”的意思,也没有作任何解释,而是让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第一段:当竺爷爷看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放了花瓣儿”,能不能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他可以作怎样的推断?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他可以根据四朵花开放的程度不同,来猜测哪一朵是今天开的,哪一朵是昨天开的,从而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比如“两天前”,或是“三天前”。这样的话,他就不用叫小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自己也不用再等一年才记录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可是,这样做虽然省事,却不一定准确。所以竺爷爷说“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这样把句子含义与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句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最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就是:竺爷爷和小男孩之间的那段没有提示语的对话。可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就听出了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这段对话读成一般的一问一答的语气。我不吭气,先引导学生学完了第一部分内容,也就是竺爷爷第一年看杏花的事,让学生体会到竺爷爷是一个一丝不苟、乐于探究的科学家以及他对第一朵杏花的特别关注。然后我请了几位同学分小节朗读第二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听后评价一下谁读得好,其中读第6小节的同学、读第7小节的同学和读第15小节的同学都受到了表扬,我问:“为什么他们读的内容多,反而读得更好?而有的同学读的内容少,甚至只有一个字,却读得并不好呢?”同学们无言以对,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我。“因为缺少提示性的语言,所以内容越少反而不容易读好。你们看,‘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这里的‘竺爷爷!竺爷爷!”该怎么读?”“读得急切,读得着急。”学生回答。“对,因为后面有一个提示性的句子:是谁喊得这么急?那么,如果没有提示语,你能读好吗?老师给你一个法宝(板书: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试试看,用上这个法宝,给下面这段对话补上提示语,看谁补得最合情合理。”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学生填完以后,我不急着让他们把答案说出来,而是指名通过朗读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语气,其他学生听后猜出他所使用的提示语。当然,读书是个性化的活动,这里我并不强求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是联系上下文的合理想象,我都给予认可。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语文《赵州桥》教案范文。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五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六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诉说第一朵杏花?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七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
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竺精确观察。
可
桢一丝不苟。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九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竺可桢的生平及清明节和气象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竺爷爷,杏花开啦!”()。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问:“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第二课时。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文章的学习中。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机。另外,在教师精彩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很方法。尤其是教师设计的加提示语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利时机。
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对竺可桢爷爷进行评价,这也是考察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好形式。
拓展设计,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鼓励他们随时随地有搜集的欲望和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一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二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词语训练.
1,。
珠()泛()仰()精()。
株()眨()抑()晴()。
佑()掌()确()皱()。
估()堂()嘴()破()。
2,。
()粉红()小草()花苞。
()柳梢()河水()桃红。
一,填空.
1,这篇()的故事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前后两次向孩子。
查询()并郑重记下,赞扬了他()的科学研究。
态度,说明()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三
这个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杏树开出了一片花瓣,竺可桢爷爷弯下腰来,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个小朋友不知道,竺可桢爷爷说:你明年要留心点.时间过得很快,又过了一年,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看书,小男孩跑到了竺爷爷的书房里说:爷爷,杏花开了.竺爷爷问:什么时候?小男孩说:刚才.这时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高兴地走到前院,又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个节日:清明节。后来,写了道理。
这篇课文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的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读了这一篇课文,我懂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马虎,做事情都要认真。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四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爷爷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我读完了这篇课文以后,觉得科学家竺可桢爷爷非常伟大,因为他能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并且一起观察杏花,这说明了竺可桢爷爷是个非常cn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
通过今天学习,我还知道了竺可桢爷爷是一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对待科学从来没有半点马虎。竺可桢爷爷能做到仔细观察。而我为什么不能呢?是我不留心身边的事物吗?不是,而是不想去观察和思考,我要克服自己的弱点,向可亲可敬的竺可桢爷爷学习!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五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二.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三.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 。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
3. 指导朗读。 。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
出示投影片: 。
5. 四人小组练读。 。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
6. 指名练读。 。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
3. 齐读 。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
小孩子( )地说:“刚才。” 。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
小孩子( )地说:“是。” 。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
(7---14) 。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
1. 出示投影片: 。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
4. 指导朗读 。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
6. 小结: 。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
[板书:精确观察] 。
7.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
五.总结迁移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
六.作业 。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
竺 精 确 观 察 。
可 。
桢 一 丝 不 苟 。
设计意图: 。
城厢镇第一小学 王晓燕 。
责任编辑:余涛 。
来自:城厢镇第一小学网站 。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六
文本细读: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 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七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二.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三.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 。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
3. 指导朗读。 。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
出示投影片: 。
5. 四人小组练读。 。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
6. 指名练读。 。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
3. 齐读 。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
小孩子( )地说:“刚才。” 。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
小孩子( )地说:“是。” 。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
(7---14) 。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
1. 出示投影片: 。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
4. 指导朗读 。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
6. 小结: 。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
[板书:精确观察] 。
7.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
五.总结迁移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
六.作业 。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
竺 精 确 观 察 。
可 。
桢 一 丝 不 苟 。
设计意图: 。
城厢镇第一小学 王晓燕 。
责任编辑:余涛 。
来自:城厢镇第一小学网站 。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八
作者:张久明 。
姜堰市苏陈实验小学 张久明。
今天教学的是《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是这样进行的。学生首先交流了自己学习后的体会,说从中体会出了竺爷爷高兴的心情。教师提问:“除了高兴,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竺爷爷当时的心情?”学生说出了“喜悦”“激动”“兴奋万分”“兴高采烈”等等。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类词语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可惜的是,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选择最能表达竺爷爷当时心情的词语,如果这样做了,学生对这句话的认识会更加准确,对词语间的差别也会有所认识。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中什么词语不能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在我以往的教学当中是比较欠缺的一个地方。语言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我们由语言形式体会出了内容后,再来体会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对语言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在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学习状态,有了一定的收获,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竺爷爷的高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方。于是我说:“刚才我们感受到了竺爷爷兴奋的心情,我们还要闯第二关。谁知道我们下面该学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了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但学生并没有正确回答出下面学什么,但这不要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最终会有所收获。在学生困惑的情况下,我这样引导:“假如你去看杏花,你看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问:“竺爷爷去看杏花,为了什么?”通过比较情境的创设,学生从不同的身份中悟出了竺爷爷是科学家,看杏花是为了科学,生怕去晚了开除了第二朵、第三朵,他高兴激动是为科学而激动。学到这儿,竺爷爷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挖掘人物行动背后的动机,有利于深刻感悟。
转载自流星之家网。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十九
案序。
教学内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德育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讨论记录。
导学过程设计。
导
学
过程。
设
计
一、揭示学习内容。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图片、生平、成就。
四、引导练读课文。
1、引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2、学生自由练读。
3、让学生自己说说练读方法与目标。
4、抽样检查练读情况。让学生自己确定抽样方案。
5、学生再次回报阅读收获。
6、引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五、梳理课文板块。教师不作分段提示,让学生自己琢磨出课文板块。一般把课文分成三段。
六、品读最后一节。
1、挑战读。
2、以采访挑战成功者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采访,并感悟读书方法。
4、小结:竺可桢的话鲜明地反应了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人;竺可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一个道理。
5、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节。
七、积累文中词语。
八、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观察分析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用处大着呢!
教后记:
预习。
设计。
1、 熟练朗读课文内容。
2、 画出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思考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备课组长签字: 时间:
齐陵中心小学课时导学案设计。
案序。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讨论记录。
导学过程设计。
导
学
过程。
设
计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宽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六、深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
2、交流: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么样?
板书设计。
精确观察。
一丝不苟。
教后记:
预习。
设计。
1、 预习第3课,自学生字词。
2、 搜集燕子的相关资料与图片。
3、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备课组长签字: 时间: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二十
标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重点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难点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准备小黑板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学生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讨论画上的内容。
读题。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学生读生字。
学生读句子。
学生读课文。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学生讨论给课文分段。
学生写生字。
学生作业。
本课题教时数:三课时。
本教时为第二。
教时。
教学目。
标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说说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学生讨论问题?
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
学生讨论。
学生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学生听。
学生读。
学生讨论。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小结。
五、作业。
学生作业。
课题第一朵杏花课型新授课本课题教时数:三课时。
本教时为第。
三教时教学目。
学重。
学难。
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学生读。
学生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精确一词?
学生读。
学生读。说说得到了什么启发?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学生读。
学生说说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学生仿写。
学生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5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