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详细设计的一种教学计划。编写教案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计符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以下是一些教育期刊发表的一些有关教案编写的研究成果。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二
1、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2、运用课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兰的坚强。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万人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这位坐在轮椅上的阳光女孩名叫桑兰,是星空卫视《桑兰2008》体育特别节目主持人,而7年前的她还是一名在跳马比三种身轻如燕的国家体操队的队员。7年前,7年后,命运如此改变,在桑兰脸上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出示多媒体)。
生:在桑兰脸上没有改变的是她的微笑。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桑兰,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带着微笑再读一遍课题。
生:带着微笑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桑兰。
1、师:请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桑兰运动生涯的句子?
2、学生交流答案。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找到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中秀的跳马选手。她5岁开始练体操,12岁入选国家队,曾多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师:就在这短短的运动生涯里,桑兰赢得了许多荣誉。(出示多媒体)。
生:自由读生:指名读。
生:桑兰在参加女子跳马比赛的桑兰在试跳时发生了意外情况:她头朝下从马箱上重重地摔了下来,顿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经医生诊断,她的第六根和第七根脊椎骨折。
4、媒体出示:突如其来的一切,对桑兰来说,这真是天大的不幸!
生:齐读。
师:看书思考:“天大的不幸”指的是什么什么?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谈一谈吗?
生1:“天大的不幸是指”桑兰瘫痪了,以后要靠轮椅生活了。
生2:“天大的不幸”是指桑兰由一个健康的人变成了一个残废的人。
生3:“天大的不幸”是指桑兰原来是爸爸妈妈的骄傲,现在要成为他们的负担。
生4:“天大的不幸”是指桑兰要离开它心爱的体育训练场,再也不能参加比赛了。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实际,联系上下文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天大的不幸”。再来读读这句话,把我们刚才理解的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生:指名朗读——齐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品质。
(一)抓住重点语句。
1、师:不幸中之大幸,桑兰的命保住了,面对这天大的不幸,桑兰表现得如何?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概括吗?生:一起说(坚强)。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找的答案?
生1:前来探望的队友们看到桑兰脖子上戴着固定套,躺在床上不能动弹,都忍不住失声痛哭。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
生2: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生3: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生4:面对无数关心她的人,桑兰带着动人的微笑,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3、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四个重点句子,
老师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请同学们试着填一填(出示填空)。
在桑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她(),这令()感动。
在桑兰配合医生治疗时,她(),这令()感动。
在桑兰纤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时,她()的,这令()感动。
在无数关心她的人面前,桑兰(),这令()感动。
生1:在桑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她(没有掉一滴眼泪),这令(队友们)感动。
生2:在桑兰配合医生治疗时,她(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这令(医生)感动。
生3:在桑兰纤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时,她(总是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这令(周围的人)感动。
生4:在无数关心她的人面前,桑兰(总是带着动人的微笑),这令(所有的人)感动。
(二)释题,提升认识。
生1:指的是桑兰要忍受在治疗时所受的痛苦。
生2:指的是桑兰不能参加比赛了,就不能实现它的奥运梦了。
生3:指的是桑兰要在轮椅上度过每一天,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生4:指的是她要看到爸爸妈妈为她操心,为她落泪,这样她也是很痛苦的。
2、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所讲的这一切,不管事身体上的痛苦还是精神上的痛苦,桑兰全都承受了,而且是微笑着承受。桑兰就是在用微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就是因为坚强,天大的不幸并没有让她成为一个不幸之人,无用之人。相反,是坚强使她成了一个大幸之人,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一)关注桑兰的现在。
生1:我知道桑兰现在在在北大读书。
生2:我了解到桑兰采访过篮球巨星姚明。
生3:我知道桑兰经常参加慈善活动。
生4:我知道桑兰的梦想就是在2008年残疾人奥运会上夺得乒乓球的金牌。
2、师:想看老师收集的资料吗?(出示多媒体)生:看出示的资料。
3、师:这一幅幅画面,这灿烂的微笑,已证明了桑兰倒没有向命运低头,她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二)拓展延伸。
1、师:古今中外,坚强人物的事例还有许多。贝多芬就是其中一个,我将许多资料进行了整理、加工,最后才制作这样一个幻灯片,同学今天回家后可以在郭老师的基础上有创意地做电脑小报,幻灯片。
(出示多媒体)生:浏览资料。
2、诵读小诗,情感升华。
师:学习了这课,感悟桑兰的精神。现在,桑兰已经是自信、乐观、坚强的代名词。她的微笑已经被人们称之为“桑兰式的微笑”。让我们也来学着像桑兰那样微笑吧!
生:朗诵诗歌。(出示多媒体)。
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让我们微笑吧!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让我们微笑吧!
课后练习:抄写名人名言并背会。
宇宙中最伟大的事物,是人与逆境搏斗。——(英)哥尔斯密。
有勇气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才是英雄。——(德)海塞。
一切痛苦能毁灭人,然而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英)拜伦。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三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请相信学生能行!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四
1.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简单变形。
2.运用移项,系数化为1,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移项的注意事项。教具天平、砝码。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
1、情境引入: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常常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这时两边质量相等就可以测得该物体的质量。教师按书本上操作要求演示,并将有关的方程变形的式子板书出来,供同学们观察。教师归纳: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发现天平依然平衡,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的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原来相同的数额(或缩小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
2、发散提问:请你根据老师的演示和上面的式子提出一些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好。(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第一个演示说明了什么、第一个演示有什么启示、第二个演示……、这些演示有什么启示、这些方程的变形中有什么一般的规则、你从这些方程的变形中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些方程的变形,你有什么发现?……)。
本节课我们学习6.2.1方程的简单变形。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3、明确自探目标: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有关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p5—6页,完成本节的自探提纲中的问题。
自探提纲(1)从刚才的演示和方程的变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2)等式的.性质的内容是什么?例1、例2分别是怎样应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移项的定义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4)运用等式性质来解释移项、系数化为1的过程。
(6)解下列方程(1)-5x=8(2)1-3x=4(7)若x、y满足|x-2|+|y+1|=0,则x、y的值为。
二、解疑合探1、同学们逐题解答以上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
2、教师注意进行以下两方面引导:
(1)等式的性质易错点:性质1,可以加上(减去)同一个整式,性质2不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整式包括0)。(2)同学们对自探提示中第6题进行演板,教师要规范解方程的过程。三、质疑再探同学们对本节学习有什么不懂地方或疑问大担提出。先由同学们回答,同学们回答不完整的内容,教师做补充。注:本节第一节解方程,若涉及后面的内容,教师应告诉同学们后面将要学习。四、运用拓展1、同学们自编练习题,供同学练习,并纠错。
2、完成以下练习,并纠错。
(1)(2)(3)(4)(5)(6)(7)(8)。
(1)数学思想:从天平到等式的性质,一般归纳的思想,方程思想。
(2)数学能力:等式性质的应用,即应用移项、系数化1解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设计必做题习题p62一、1、2、3、4选做题习题p62三、3、4教后反思: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五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习十七2、3、4题。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桑兰遭遇颈椎骨折,后半生可能永远在轮椅上度过的巨大不幸时,仍微笑着面对一切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理解"微笑"的含义,懂得一个人可以凭借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战胜自我。
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主人公面对“一切”乐观、自信的惊人表现,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含义。
桑兰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
养成根据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品质的习惯。
一、揭题导入,理解课题。
1、板书:微笑。问:你微笑过吗?什么时候?师继续板书:承受。
3、出示桑兰图片,她就是桑兰。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优秀”。
1、桑兰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先来了解桑兰的运动生涯。书上有一段话简单地介绍了桑兰,轻声读读第一节内容。
2、交流:桑兰是一位优秀的女子跳马选手。
3、为什么这么说呢?
4、出示补充资料,了解桑兰曾经赢得过的荣誉。指名读。
1991年在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上获得:高低杠第一名;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一名;平衡木第一名;全能第一名。
1995年在南京“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得:全能和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二名。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得跳马第二名。
1996年代表中国参加“美国杯”比赛,获得全能第七名。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得跳马第二名。
1997年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得跳马第一名。在上海“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跳马第一名。
1998年代表中国来美国参加“中、美、罗三国团体赛”,获得个人跳马第二名。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得跳马第二名。
5、师:从她的这些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优秀的跳马选手。
教师过渡:是啊,桑兰的确是我国女子体操队中秀的跳马选手之一,她就像是一只在跳马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凭她的实力,完全可以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但是,一次意外,却使这只小鸟折断了双翅,使她永远无法在自己心爱的体操场上自由、快乐地飞翔了!
三、学习第二部分,了解“意外”。
1、让我走进课文第二节,快速读课文第2节,找到那次事故的内容。
2、对于正处在人生辉煌时刻的桑兰来说,这样的伤情意味着什么?
3、小结:是啊,就是这次意外。桑兰再也不能锻炼了,再也不能拿奖了,不能行走,不能站立,不能弯腰,不能长时间坐在轮椅上,不能跟伙伴们一起,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连自己最基本的上厕所都是问题。从此,她将面对肢体的伤残,面对身体的疼痛;她将失去大好的前途,失去美好的生活。这一切(箭头指向:一切)真是——天大的不幸!(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这真是天大的不幸!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悟“坚强”。
1、面对这天大的不幸,桑兰表现得如何?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概括吗?(板书:坚强)。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桑兰表现得非常坚强?(用心读课文,读一句话就能体会到一颗心,读一件事,就能体会到一片情。)请默读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
3、全班交流:
(1)前来探望的队友们看到桑兰脖子上戴着固定套,躺在床上不能动弹,都忍不住失声痛哭。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
a、什么叫失声痛哭?
b、桑兰真的没有眼泪吗?
c、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还有心思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呢?
d、小结:桑兰微笑着承受着队友们的自己的眼泪,着实令我们感动。(板书:承受眼泪)。
e、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桑兰的坚强。大家听出桑兰的坚强了吗?再请一位同学试试。
(2)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两小时的康复治疗,从手部一直推拿到胸部。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a、什么叫剧痛?
b、桑兰忍受的是什么剧痛?
c、她怎么还有心思轻轻地哼唱自由体操的乐曲?
d、同学们,把你的感动,我的感动,拉格纳森医生的感动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出来,我们一起读。
e、这就是桑兰,她微笑着承受着每天四小时的剧痛(板书:剧痛)。
过渡: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
(3)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a、刷牙、穿衣、吃饭这些事情简单吗?桑兰为什么会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b、当时,桑兰全身只有两个手臂能动,手腕以下除双手大拇指有知觉,其余手指和身体自胸以下均无知觉。在这种情况下,她坚持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那是怎样的坚持啊!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体验一下,用大拇指勾住铅笔,其余手指不能动,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上“坚强”两字,大家感觉怎么样?写字对桑兰来说都这么难,自己吃饭就更难了,我们一边看图,一边来想象一下她当时练习自己吃饭的情景:她在手腕上套了一个工具,再在工具上插上勺子,她吃力的、慢慢的移动着勺子从碗里盛了一点米饭,再慢慢地移动手臂,艰难地将米饭往嘴里送,饭粒洒了一桌,勺子也掉了下来。豆大的汗珠从她的脸上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学生接下去齐读。
4、过渡:学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桑兰真是太不幸,桑兰却带着动人的微笑说:引读——“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1)师:读了这个句子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从哪两个词可能看出?请你用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再来。
5、师:学到这里,不禁又想考考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
在桑兰纤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时,她(总是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这令(周围的人)感动。
在无数关心她的人面前,桑兰(总是带着动人的微笑),这令(所有的人)感动。
多么感人的小姑娘啊!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读读第六小节!
五、学习第四部分,学习“精神”。
1、坚强的桑兰,用她的勇气和微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出示补充资料及相关图片:武打巨星成龙,影视巨星里安纳多和歌手塞林迪恩都先后探望她。他们都被桑兰坚强乐观的精神深深感动。塞林迪恩说:“我的歌声感动了世界,而桑兰勇敢坚强的精神和永恒的笑容,却震撼了全美国和全世界。”美国副前总统布什夫妇也写信给桑兰,信上说:“我们被你面临如此艰巨挑战时表现出来的勇敢深深感动。你的勇气和品格使美国人民深受鼓舞。”回国后,受到了前总书记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和前外交部长唐家璇的深情问候。)。
2、这就是桑兰,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
3、同学们,现在你能理解什么是微笑吗?从课文中找到对微笑的解释。(板书:惊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无比的勇气)。
4、微笑是一种力量,微笑可以感动世人,桑兰的微笑,更是照亮人心。今天的桑兰,已跃身为独挡一面的体育评述员及节目主持,为她坎坷的人生开创了新的方向。(出示桑兰的几个近况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向桑兰姐姐学习,用不屈的精神,惊人的毅力,无比的勇气,微笑着承受一切,成功面前,我们微笑(板书”成功”),挫折面前,我们更要微笑(板书”挫折”),让我们一起(合)微笑着承受一切!
5、让我们再次走近桑兰的诗《我的梦》,来感受这样一位战胜自我的桑兰,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
朦胧中,
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面孔,
一双双关切着我的。
黑眼睛、蓝眼睛,
告诉我:桑兰,你站起来!
无数双手,伸向我,
扶持我,告诉我:
桑兰,你站起来!
今天,我回来了。
我要告诉所有的亲人们:
“我,已经站起来了!”
六、作业:
1、完成小练笔:《给桑兰姐姐写一封信》。
2、推荐读:《她用微笑征服世界———桑兰的故事》。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七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3、学会判断。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八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会用乘法口诀。
正确求积。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四、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九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两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5、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6、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8、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9、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10、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一、设疑自探。
1、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十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5、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6、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8、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9、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10、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
胡杨赞。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无私奉献。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十一
在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数学培训课程之前,我对于数学一直保持着一种感觉——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从小到大我几乎都与它保持着一种距离感。然而,在这个月的培训中,我被师长们的三疑三探教学方法所吸引,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乐趣。通过三疑三探的探索学习方式,我开始逐渐改变对数学的看法,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妙。
首先,通过三疑三探教学方法,我摆脱了对数学的疑惑和恐惧。在过去,我总是对数学题和数学概念存在着疑问和迷茫,但是在这个培训中,我学会了提出自己的疑问,勇敢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往的我总是胆怯地堆砌过程和答案,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数学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我逐渐明白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更加自信地面对数学考试。
其次,通过三疑三探教学方法,我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学科,玩世不恭的我一度感到对数学充满了抵触情绪。然而,在三疑三探的教学方法下,我发现数学其实是一门充满探索和创造的学科。通过思考和求解问题,我享受到了思维的碰撞和解题的成就感。我喜欢自己一步一步解题的过程,喜欢思索数学问题的时候那种脑洞大开的感觉。数学从此不再只是冰冷的公式和枯燥的题目,而是一个让我愉悦和充实的领域。
再次,通过三疑三探教学方法,我认识到数学的广阔和深奥。数学是一门无穷的学科,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想象。过去,我总是满足于表面的知识,从不去深挖和探索数学的本质。然而,在这个培训中,通过三疑三探的方式,我接触到了一些高深的数学概念和问题,我被深深地震撼和吸引。原来数学可以如此精彩和博大,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数学的探索和思考,我开始明白了数学的魅力和无限可能。
最后,通过三疑三探教学方法,我发现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力。在过去的学习中,我总以为自己是数学的弱势群体,缺乏数学天赋,对数学也没有太多的兴趣。然而,在这个培训中,通过三疑三探的方式,我发现自己的数学潜力和创造力。当我勇敢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灵活而敏锐。我开始享受数学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我意识到,只要有兴趣和耐心,每个人都可以在数学领域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通过这个月的培训,我领悟到了数学教学中的三疑三探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这种探索和思辨的方式让数学不再枯燥和乏味,而变得有趣而有挑战性。通过三疑三探,我不仅激发了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真正地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和意义。数学不再只是得分和求解答案的工具,它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科。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通过三疑三探的方式学习数学,我将能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迈向数学的更高层次。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做到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新老式钟表的对比中,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新事物的优点。
重点难点。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语言的优美,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敦请卡片,机械和电子钟表实物。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破题导入。
1、同学们到过钟表店吗?你看到些什么?
2、读课题,有何疑问?
二、识读字词,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读课题时的疑问。
3、解答疑问,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直扣重点,深入学习。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文中找出来。(课文最后一句话)。朗读后引导变成陈述句,再次质疑。
2、再读课文,讨论解疑:
(1)“旧事物”即第一段和第八段中所指,钟表要有声音,有钟摆,有指针,上发条,走时不太准确等。
(2)“新事物”即最新式的电子表,优点如3~6段所写。
3、主观判断,情感朗读。
(1)你对新式表和老式表有什么看法?
(2)文中老式表对新式表是什么态度呢?勾画出相关语句。
(3)分角色练习情感朗读。
四、回扣主题,拓展延伸。
1、回扣课文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出反问的语气。
2、你还发现了哪些新事物?说说它们的优点。
五、作业设计。
说说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十三
近期,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三疑三探”培训,该培训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在此次培训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数学的新知识和解题方法,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以下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三疑三探”方法,我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探索和思考的方法。在过去,我对数学有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并且常常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得不到实际效果。然而,在参加这次培训后,我逐渐意识到数学的乐趣在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求解答案的结果。通过“三疑三探”方法,我学会了在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通过不断追问和探索来找到答案,这为我树立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其次,“三疑三探”方法也教会了我不怕犯错和失败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往往过于追求正确答案,因此在面对困难题时容易放弃或者急于求解,而不愿意再思考和尝试。然而在培训中,我了解到犯错和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只有通过错误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三疑三探”方法,我学会了从错误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做题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并且,我发现通过多次思考和重复训练,我不仅可以找到错误的原因,而且能够培养自己的耐心和自律性。
第三,我在这次培训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通过“三疑三探”方法,我发现数学解题的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和问题。例如,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和综合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打折、比价、时间安排等。同时,数学的解题方法还可以帮助我在其他学科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我的学习成绩。
第四,在这次培训中,我收获到了与同学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三疑三探”方法,我们可以互相讨论和思考问题,共同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我们互相启发,解决了许多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同时,在与同学的合作中,我也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大有裨益。
最后,通过这次培训,我在数学学习上不仅获得了技巧和方法,更培养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维。通过“三疑三探”方法,我学会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不断的探索来求解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我在数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也可以在生活中帮助我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思考事务。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这次关于“三疑三探”的培训,我不仅获得了数学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维。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收获不仅适用于数学领域,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我将继续运用“三疑三探”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类问题,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十四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2、交流、品读。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十五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练习。
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十六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存在。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常常令学生们感到迷茫和困惑。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我参加了一次名为“三疑三探”的培训班。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了很多关于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培训第一天,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三疑三探”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对学生不同思维模式和学习难点的分析,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其中,“三疑”的意思是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时应要善于提问,与老师和同学及时交流,澄清自己的疑问。而“三探”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第二天的培训中,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实践活动。他给每个学生分发了几道有难度的数学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遇到了困难,但老师鼓励我们要勇于尝试和提问,不要轻易放弃。通过不断尝试和深入思考,我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次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三探”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尝试和探索,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三天的培训内容主要是通过一些实例分析,加深对“三疑三探”方法的理解。老师选取了一些常见的数学题,通过引导我们一步一步的思考,让我们明白了在学习中要善于提问和探索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还给出了解题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我们在解决数学题时更加高效和准确。通过这样的实例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个动脑和思考的过程,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
经过三天的培训,我不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一些关于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的心得体会。首先,要有勇于提问的精神。不论问题多么简单或者愚蠢,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地方,都应该勇敢地提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其次,要善于借鉴他人的思考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可以吸取各种思考方法的优点,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最后,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每天坚持学习的习惯,并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学习资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非常有帮助。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了“三疑三探”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和探索的环节,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只要坚持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数学这门学科对我来说将不再是一座高山,而是一片广阔的天空。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篇十七
教材分析:。
春风轻柔地吹拂,使冰雪渐渐消融;春风亲切地呼唤,使小草张开蒙胧的眼,柳树吐出嫩嫩的绿,桃花露出羞红的脸;春风友善的笑靥,引来蜜蜂花间舞,唤回燕子啄春泥。春风就是春天的使者,她托起五颜六色的风筝,把串串欢笑送给每一位可爱的孩子。
我们就让孩子们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轻松快乐地学习祖国形象的汉字和优美的语言吧。看一看美丽的春景图,读一读和它对应的词语,想一想春天缤纷的景致,相信孩子们在愉快的朗读中、驰骋的想象里,能够轻松掌握本课的生字,憧憬春天的美丽。
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正确、整洁。
4.积累词语:读读记记本课的8个词语和课后的6个词语。
教学重点:
是学习生字词,知道春天的一些景物,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难点:
认写本课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教法。
教具学具:
词语卡片,朗读词带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5分钟)。
教师出示挂图(灯节、课件),并动情描述;春风吹醒了整个大地,春天悄悄地来了。好美的一幅春景图!小朋友,请你仔细地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设疑,老师梳理问题:春天有什么特征?小燕子为什么飞回来了?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22分钟)。
1、看图,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草吐绿,柳树发芽,蜜蜂飞舞,小朋友们放起了风筝……)。
2、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3、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认读学习生字、生词,并结合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开火车认读、指名读、齐读等。)。
5、做“组字”游戏。让学生准备好部件,教师请几名学生上讲台用部件拼字,其余学生在下面拼字,当堂反馈。
6、指导书写生字:应重点强调每个字的重点笔顺.
(1)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在观察的基础的上,指出写好这些字的应注意的地方。如“风”要注意排列匀称。“冰”“桃”是左窄右宽的字。“雪”注意上下的比例。
(3)注意书写时提醒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7、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将“春风吹”、“放风筝”、“桃花开”、“小草绿”、“冰雪融化”、“燕子归来”、“柳树发芽”、“蜜蜂飞舞”这8个词语贴在图上相应的位置,并根据图意讨论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三、质疑再探。(6分钟)。
学了这一课,你有那些不明白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预设:你还知道春天还有哪些其它的特征?还知道那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说出来让大家听听记记。
先小组内进行交流,班内再进行补充,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7分钟)。
1、课间休息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唱歌、跳舞。
2、课后第二题有6个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
3、完成课后第三题、第一题写一写。描描写写后,完成“比一比,组词语”。
4、继续完成课后第四题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春天来了。
春风-风筝桃花-小草-柳树。
燕子-蜜蜂冰雪。
教后反思: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改进措施:
[《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6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