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德育论文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6:42:26
体育与德育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1-12 16:42:26     小编:字海

人际关系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总结要客观、公正,既表现出个人的成就,又诚实面对不足之处。范文中的总结内容经过作者精心编排和整理,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一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体现在课文内容的恰当拓展、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渗透,作文教学时的正确引领。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正能量。

德育目标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文许多时候就是一种载体,无论社会还是编书者都希望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除了把一些组材布局、行文写作、阅读欣赏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外,更多的是把为人处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但怎样利用好这个载体,怎样让已经有一定人生价值观的高中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这种正能量,却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以前语文课的德育,我一般都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概括或重点语句的分析上,但这样的方法,有枯燥说教之嫌,就像面对家长的唠叨,学生大多把它当成干巴巴的文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无法震撼内心。

对于怎样贯彻好德育,同仁们肯定各有妙招,今天我想把我的感受和方法分享给大家,以供商榷。

一、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与教育视频恰到好处地串联。

比如,讲《我的母亲》,在分析完母亲的形象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后,我由人及己,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母亲爱我,我爱母亲,这是从小贯穿于孩子们头脑中的意识,但怎样更好地激活这种意识,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归纳完文章主旨后,我说:“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最博大也最无微不至的,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进一步感念父母的恩泽吧。”接着播放歌曲《母亲》的mv:“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为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为你包,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一个个熟悉的画面,会自然地把我们的思绪引入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之爱充溢了我们的生活,我相信此时无声胜有声。觉得力度还不够,我接着播放了微电影《来信》,视频放完后,好多学生眼泪汪汪。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么感恩父母呢?接着我播放了歌曲《常回家看看》的mv,在歌曲结尾,我伴着音乐,饱含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父母付出得很多,但奢求得很少,等你们长大了独立了,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别让年老的父母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并建议大家,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过年过节时别忘了给父母一个问候。尤其男孩子,别只有没钱了、生病了才想起家,想起父母。

二、把做人的道理与作品可以传递的信息有机结合。

课文《好雪片片》塑造了一个外表肮脏甚至令人厌恶,但内心明净善良的卖奖券的老人形象。当进行人物分析时,我同时提了个问题:第一次读文章,看到有关老人的外貌描写时,你认为他是个什么人?明白了老人的身份和品格后你有什么感受?其实不光是学生,每一个人在读文章的前两自然段时,都会认为老人肯定是个乞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这个老人的可敬之处不光是身处困境仍能保持明净善良,更在于他的自强自尊。现在的孩子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太严重。因此,我借题发挥,讲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在商场上经常有一对残疾夫妻,丈夫是个瞎子,妻子是个瘸子,夫妻两人以卖唱为生。每天妻子会把丈夫带到商场前一个不影响交通,但人们能够看见的角落。一到目的地,丈夫便打开音响纵情歌唱,人多人少绝不偷懒。妻子站在一旁,始终低着头,有人给钱时,就鞠一躬。每次看到这对夫妻,我总会掏些钱放进破碗,有时候带着孩子,我会刻意让孩子去送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虽然身有残疾,却没有自暴自弃靠乞讨为生,而执著地坚守自尊,凭自己的能力赚钱。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敬吗?借此我告诉学生,人不管处于任何逆境中,都不要奢望别人的施舍,没有人该为你的不幸买单,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街上经常看见一些人,一手拄根棍,一手拿个破碗,装出一副落魄样,满街追着行人要钱,可换来的往往是人们厌恶的眼神。而这对卖唱的夫妻,虽然始终低着头,从没有用祈求的眼神看过路人,但人们却能很自觉地把钞票放进他的碗里。这是乞讨与劳动的区别。自食其力的人是可敬的。

有一次月考,我们以“感动”为话题,让学生作文。出乎意料的是好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竟然内容空洞。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学生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的。我不由感叹现在孩子们实在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此,我讲起了一次坐公交车的经历。有一天清晨六点多,我坐公交车赶着上班,那天心情不太好,正在为单位离家太远、早起太辛苦而沮丧。突然空荡荡的`车上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我一听,原来是司机在跟着音乐唱歌,那声音中充满了快乐和满足,一瞬间,我的眼眶湿了。要知道这趟公交路线是我们市里最荒凉的,所以,公交车也是别的线路退下来的很破的车,而且公交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可是这个司机却能保持这么乐观的心态。这样的人怎不让人感动?借此我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好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早起妈妈温暖的早餐、晚归时家里温馨的灯火、生病时父母彻夜的陪伴……这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的点点滴滴,处处饱含着令人感动的因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善于感受、懂得感恩的心。

四、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情绪,适时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很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很有心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希望能多多拜读同仁佳作,为语文教育共同奋斗。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二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体育游戏也有很好的教育内容,比如在学习投掷时,让学生用废纸团往垃圾筐里投,在这个过程中讲解投掷的知识点,增强了学生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看散落在垃圾筐周围的废纸团,给学生讲乱扔垃圾的坏处,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小学生喜欢游戏,也比较争强好胜,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及友爱意识。比如在接力跑中,有的学生跑得快,有的学生跑得慢,或者没有配合好接力棒掉在地上耽误了时间,结果输了比赛。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很容易去埋怨跑得慢的学生,和没有交好接力棒的学生。这个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学生在团队里要互相友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尊重他人。同时鼓励跑得慢和没交接好接力棒的学生,并帮助他们,使其树立自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还可以再进行一次比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通过这一类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培养团队意识,并让学生明白努力就会有进步。各类体育活动的要求不同,有的要求速度,有的需要耐力,有的需要集体配合才能取胜,个人的成绩也会影响整体的成绩,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拔河、接力和各种球类项目中,教师在讲授技术的时候强调同学之间配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无论是游戏还是比赛,都有输有赢,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向学生传递一种敢于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无论是游戏还是比赛,都有它的规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约束自己。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中国从“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体育强国的经历,讲述运动员是通过怎样的刻苦训练来为国争光,用典型事例或者典型人物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总之,体育活动中处处存在着德育教育,教师要善于总结,善于引导,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除了教师刻意设置情境来进行德育教育外,在教学中的细节上也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上体育课前领取器材和课后的还体育器材,就是引导学生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好机会。对于不爱护体育器材的学生进行制止和教育,让学生学习爱护公物。在安排几次学生课后归还体育器材以后,故意忘记安排一次,对于热心帮助老师,主动整理体育器材的学生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促使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日常行为随时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要求学生体育课上穿运动服,体育教师自己课上一定要穿运动服;教育学生要讲文明,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一定要敢于承认;上课要求学生要准时,自己更有准时……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所以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的理论说教很难使学生受到教育,只有教师善于把握时机去引导,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条件,才能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机渗透。

三、结语。

课堂教育随着时代而不断创新、改革。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技能,接受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更健康地发展。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三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方式,灵活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活动。

1、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单一而枯燥,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度较低,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通过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体验式教学要注意树立三维教学目标,即为知识与能力(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attitude&values),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视频。比如在指导学生对“运球”这一项篮球技能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nba的相关视频或者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结合一些案例为学生讲解具体的运球技巧等等。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运球”技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体育学习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2、借助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的流程通常为“课前锻炼—课中指导—自由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较差,体育学习热情度较低,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影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在丰富的体育实践活动当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在指导初中学生学习篮球“传球”这一项技能时,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传球”游戏,将学生分为3—4个小组,在相隔一段距离内,进行两两传球。最快时间内完成全员传球的小组为优胜的小组,可以给予鼓励或者嘉奖。这种游戏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对体育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练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学习情感体验。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摆脱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体育课。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满足素质教育理念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为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验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激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并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体育产生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具有了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对于学生未来身体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体验式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过程而非结果,对于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方式,灵活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为初中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四

利用室内课讲解近代中国的体育史,让学生了解早在18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召开了,而那时的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甚至不知道奥林匹克为何物。直到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的时候才派了刘长春一个运动员参赛,而且还经过层层阻挠,费劲周折。最后在张学良将军的资助下才来到奥运赛场,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由此可以看出,旧中国的体育事业和西方国家相比较有多么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体育事业才得到长足的发展,在1984年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终于实现了奥运金牌0的突破,跻身世界体育强国。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也标志着中华巨龙已经腾空而起。这些知识会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

二、为学生树立品德榜样。

一名体育教师首先应该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由于职业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教育改革的更高要求。体育教师自身就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注重自己的仪表,学生能从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做好学生的表率。一招一式的规范严谨,速度与力度的较量都会让学生感受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往直前、勇于超越的精神。这比起长篇大论的说教要更有效果。学生会在对老师的敬仰与模仿中学习一些受益终生的可贵品质。

三、用心于课前课上,在锻炼中进行德育。

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名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要培养学生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我们常说,重在参与。可是由于青春期的到来,身体的变化让一部分女同学变得不爱参与运动;还有个别同学的体重严重超标,造成运动的障碍;再有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几辈人的呵护下长大,更是缺乏耐心、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对这些不爱参与运动的同学更要有耐心,有方法,多鼓励,让学生提升信心和参与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分腿腾越山羊的课堂上,几次的助跑和踏跳的练习让学生对动作要领已经掌握,但面对山羊还是有部分同学充满恐惧,同时他们自尊心较强,怕自己完成不好,被同学嘲笑,因此动作变形或者不敢做动作。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让完成较好的同学做示范,重新巩固动作要领,并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心理,对学生说,放心去做动作,老师保护着你呢。心理障碍克服了,完成这个动作就轻松了。有了一次成功的经验,学生的心理就会有很大的震撼,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

在学校运动会、长跑赛等大型活动中,体育教师担负着组织和训练的重要任务,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挑战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的道理。体育教师一定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竞争,享受公平竞争的快乐。还要让学生有面对强手勇于挑战的信念,树立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记得有一次校级篮球赛,对方球员高大有力,实力很强。比赛的时候你来我往,比分交替上升,真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比赛。大家都在努力争取最后的胜利,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我校的主力队员也是球队队长刘鑫在和对方队员的拼抢中被撞倒,头撞到了地上,鲜血直流。校医进行简单的包扎后,他还坚持要上场,其他队员看着红着眼睛的刘鑫,都被感动了。我对大家说,刘鑫受伤了,还坚持要上场,就是怕我们输掉这场比赛,刘鑫如果不在场上,大家有没有信心赢得这次比赛的胜利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有信心!刘鑫的受伤离场,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在剩下的比赛里,刘鑫作壁上观,同学们咬紧牙关,敢打敢拼,最终居然以很大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孩子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巨大的凝聚力。

总之,对学生进行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体育教师更要抓住时机,持之以恒。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五

对于广大初中教师来说说,初三的作文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考是通往名牌高中的敲门砖。而一篇精彩的中考作文,往往会给学生增加不少分量。

那么,如何怎样做好初三学生的作文指导呢?

步骤/方法。

1、记实与想象并举。

在整个三年级习作内容的编排上,记实作文占较大的比重。如,三年级上册有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人,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样的编排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

此外,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想象作文在实验教科书中也有相当篇幅。如,三年级上册有编童话故事。从低年级乐于写话到中高年级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的应用文,实验教科书对三年级习作内容的安排,不仅符合小学生学习习作的实际,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有机联系,而且反映了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的语文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

2、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

一是口语交际和习作相结合。

与低年级写话的思想一脉相承,三年级习作的安排重视与口语交际相结合。语文园地一、三、四、六,都是将口语交际安排在最前面,习作紧跟其后,内容一致。如,语文园地一,习作导语是这样说的: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些自己的课余生活。又如,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习作要求学生把自己介绍的去过的地方写下来。实验教科书将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先说后写,既加强了口头、书面语言的训练,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二是结合阅读,安排随文练笔。

教科书选用的课文是学生练笔的范例,教科书重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如,在《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写一处景物。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

三是结合综合性学习,提供习作机会。

长期以来,困扰学生习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真实感受,内容空洞。要解决这个问题,习作的设计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去体验、感受,然后将自己的经历、感受写成作文。如:语文园地五的习作内容与综合性学习密切关联。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3、习作不定题目。

课程标准在习作指导方面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鼓励“自由表达”。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束缚,开阔学生习作的思路。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习作留有较大空间,不规定题目,题目一般由学生自己拟定,大多只提出大致的内容和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如,语文园地一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教科书提供的范围是“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此外,书中都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自由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放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

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编排中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应付老师的任务。与此同时,习作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也将极大地鼓舞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

5、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同步培养。

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和改作文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种能力同步培养。习作不要求打草稿,想好后就直接认真地写在作文本上。习作写好后,要求在作文本上认真修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一改。”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这客观上为学生今后进行电脑作文奠定了基础。

李倩。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六

摘要从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出发,根据数学与数学教学的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人格是什么?就是人的品格,人的尊严,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数学人物的讲述,尤其是对他们人格及其人格力量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为塑造学生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我讲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欧几里德在临死时还在高呼:“不能征服我,让我解完这道几何题”。其热爱科学的牺牲精神无不令我们广大学生感到震撼,并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道之“源”。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绝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的事,相反,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耐心细致的习惯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阶段的少年们,思想并不成熟,理解问题更不会太深奥。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对待他们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适当加上一些与课文有关系的社会问题及祖国知识等,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举一个例子:在学生学习有理数概念时,濒及到学习正负数的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利用体温计等身边的一些东西举例说明正数与负数。最好的是向学生们讲一些有关中国重要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称为‘地球之巅’由于山顶经年积雪,气温很低。人们把它同南北两极并列,称它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是一个正数。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和黄崖山一带,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1545米。此处峰高谷深,地形陡峭,侵蚀切割深度500米至800米”。这样,学生不仅灵活掌握正、负数据的概念,还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受到了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同时,还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不学好数学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三、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

新课引入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学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四、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七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根据这一要求,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在思想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一、在唱歌教学中渗透。

音乐中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在唱歌教学中,尽量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情操受到陶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语言描绘,激发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是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的语言,合理地把握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从各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唱《国歌》r,可首先用激昂的语言,介绍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这首歌曲中的爱国主义内涵及其巨大的鼓舞作用产生深刻的了解。

利用语言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很多,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传记、趣闻逸事、作品创作等音乐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音乐感情,提高学生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2.教师范唱,促进理解。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直观形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国歌》教学时,教师可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把音乐中所蕴含的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和聆听,有利于加深感受,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合理引导,促进参与。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实现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是学生演唱,加深认识。小学生善于模仿,因此,教师范唱以后,要及时让学生学唱,这样有利于学生模仿教师,在练习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唱出自己的感情,升华思想,陶冶情操。

二是体态律动,深化认识。“体态律动法”是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在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身体动作,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培养节奏感,提高表现能力。因此,当学习完一首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发挥想象,编配简单的律动,通过表演展示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和情感。例如,通过《娃哈哈》的音乐,表现对幸福快乐生活的感受;通过歌曲《洗手绢》的音乐,表达愉快劳动情景等。这样,就把音乐美与形象美联系起来,把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是组织讨论,加深体验。教唱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结合切身体会,加深对音乐的体验。例如,在国歌的教学时,让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速度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现阶段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热爱祖国的感情”等问题,既能使学生在演出时充分地表达出对国歌的感情,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渲染教学气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创设一种生动形象而又活泼愉快的氛围,不但能促使学生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而且能巧妙地把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例如,在教学国歌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抗战时期的那段历史很难深刻体会到,教学时可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一些抗战题材的视频,再配上雄壮的国歌旋律,使学生在一个由声、形、光、色等组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和体验。这样,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的整个心灵受到震撼,无形中把德育内容化为自己的观念。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的欣赏课中,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判断美与丑的能力,才能抵御和防范各种低级、庸俗的审美情趣对自己的侵蚀。

例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天鹅》一段时,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描写“天鹅”的乐曲有很多,传说天鹅从不轻易唱歌,把歌声藏在心里,只有面临死亡时才引吭高歌。然后利用钢琴伴奏,让学生透过轻柔、透明的钢琴声,想象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湖面以及天鹅昂首遨游、端庄娴静的神态,从而给学生一种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这样,学生的心中既留下了天鹅的美好形象,又使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

三、在合唱训练中渗透。

新课改提倡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而合唱要求每个成员的音准、音量以及音色的变化都能做到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练声的过程中,教师可先范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指出自己声部的不足,再让个别学生演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这样,互相评价,彼此改进,共同进步,有利于各个学生的发声技巧不断提高,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只要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的教育因素,探究渗透方法,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海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4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八

1.1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当前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不仅包含学生个人性格的培养,还包含整个班级或者集体的合作精神培育。总的来说,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因此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对于个人来讲,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品质、性格和行为举止培养,如老师教导学生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应该迎难而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与他人友好相处;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渡过难关等。对于集体来讲,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具备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好地发挥集体与团队的重要作用。

1.2小学体育学科德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当前进行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学校,一般设立专门的体育教研组规划进行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受到学校教导处的领导。这种管理机构设置模式比较普遍,并且组成简单、效率高,但是比较局限,不能与学生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相结合。还有部分学校拥有与校长职级制直接相关联的德育管理系统,这种模式为体育德育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搭建了重要的桥梁,并且从上到下加强了学校对于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水平、品质思想与道德观念的共同成长。

1.3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学校在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的师德培养。只有老师的道德品质提高了,他们才能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从而加大德育教育的渗透力度。当前小学对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不再像以往随便招收,而是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学业与道德水平。对于已经从事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学校也开始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其业务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使德育教学的展开更有效与迅速。

2.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部分体育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当前还有部分小学体育老师认为小学体育就是学生在学习之余的放松课程,只要能让学生玩好并且不受伤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至于德育教育应该是思想品德老师的责任,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因为这部分体育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德育与智育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促进作用。基于这种思想,他们在小学体育课中并没有自觉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即使学校已经制定出相应的德育教育培养方案,也会偷工减料、应付了事,德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完全由着自己的心情而定,完全不考虑教学计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除了思想不重视之外,部分体育老师还在行为上表现出了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他们一方面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不积极进行阅读和学习,因此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当然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德育教育。

2.2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效率不高。在小学体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具备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体育本身就包含着非常多的德育内容,但是一部分体育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保障,他们往往不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只是单纯地进行说教,并没有因人而异地积极探索适当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容易被这种单一的说教弄得心烦意乱,继而从内心排斥德育教育,不仅使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样不利于体育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此外,德育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也是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之一,比如前些年我国对于青少年关于帮助他人的教育中心是见义勇为,但是这种方式明显会对没有足够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造成伤害,因此现在学校全部进行见义智为的德育教育,如果小学体育教师不了解这一思想的转变,仍旧教育学生见义勇为,势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3小学体育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培养,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稳定发展,或许当时并不能看出什么,但是从长远眼光来看还是十分有成效的,因为这种积累性和长期性,学生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很重要。但是当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仅仅是体育老师单方面进行,学校各级领导并没有对教师德育教育渗透的情况做出评价,也没有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规划。而小学体育教师在没有德育教育体系的监督和管理之下,往往用自己熟悉或者简单方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这不仅没有科学的说服力,而且会限制小学体育教育德育渗透的有效实施。

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研究。

3.1提高体育教师渗透德育的能力。教师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品格和道德的形成,因此学校要积极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自觉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从德育和智育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聘请行业有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问题解答,帮助老师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专业建议;联合其他学校举办经验交流会,交流彼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从而达到互相帮助、提高的目的;学校内部开展公开课评选活动,通过观看公开课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出评价,同时也使观看公开课的其他老师从中吸取经验,以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改正。

3.2健全德育评价体系,把体育教学落到实处。降权德育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健全体育教师的师德工作评价体系,二是健全学生的品德评价体系。健全教师的使得评价体系有助于老师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给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标准,具体评价可以依靠一些考核办法,比如领导评价,学校领导根据每个老师平时的表现给予评分;再比如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因为彼此之间十分熟悉,因此评价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还有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是被教育者,老师德育教育的成效全部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健全学生的品德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老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种途径,老师的评价可以从客观方面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而自我评价是学生对于自身的认知评价,这两种途径的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学生的品德发展。

3.3提高小学体育教师选择渗透德育方法的能力。每个学校或者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选择不同且适合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且要坚决抵制单一的说教,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游戏比赛法是德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体育游戏不仅使处于高学习压力下的学生有更丰富的课余活动,同时还为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环境,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尊互助、互相关爱和当今社会必需的竞争意识。

4.结语。

在小学教学中,体育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本文立足实践,着眼未来,希望能对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有所启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九

【内容摘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体育教学比其它学科更有机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毅、勤劳、勇敢、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等优良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从教材、教法等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广大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严格规范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耐久跑教学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田径队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机,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师生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跳大绳、拔河等比赛。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这些群体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五、寓德育于突发事件中。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在室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一次“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然后,请一位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一次,不料该生没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偏移,滑了一跤,摔在地上。这一摔挫伤了全班同学的勇气。轮到自己练习时你推我让,不愿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在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讲述我国运动员如何带伤参赛为国争光的故事,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使他们明白:只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一番的耐心教育,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个个争先恐后地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体育教学与美学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健美是体育审美的主要特点,也是体育审美的出发点。健美主要是通过人体美来表现的,而人体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方面。人体的自然美就是人的生理、解剖特点形成的躯体美,包括姿态美、动作美;而社会美指的是人的生理、道德、情感、意志等形成的精神美,其中包括品德、谈吐、举止、风度等。美学家称人体美是最深刻最动人一种美,是万物中最协调,最均衡的一种美。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学生认识美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体育课中的一个跨栏动作或排球的扣球等动作,它往往需要全面的身体素质,不仅需要有灵敏、速度、力量、协调与柔韧等素质来完成,还要使学生感知到这些身体素质是躯体美的体现。体育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对人体美的向往,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中各项技能运动所表现的美。在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只把一些突出的篮球运球过人、扣篮或艺术体操、街舞等动作认为是美的;而快速跑、投掷类等动作就认为是不美的,甚至对它们产生了厌恶感。其实,前者是展现一种娴熟、协调、轻盈的美,后者是展现一种速度、力量的美。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同属美的范畴。此外,另一种美是人内在的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形成的精神美,它渗透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崇高的理想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强大动力。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要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这种追求更富有激励性,表现出积极上进的向往美。

首先,体育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的美。体育教师通过经常的锻炼,保持身体的健与美,给学生一个美的`标准;其次,体育老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基础。在教学中,体育教师示范每一个动作,应留给学生美的感受。另外,体育教师应重视情感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存在的难处,多给以学生激励,乐于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常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

1、从教育学生形态美入手。形体美的教育,应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站、立、做、行等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动作意识,逐步做到完成动作的姿态准确、节奏鲜明、轻松自如、刚劲有力。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向青春期过渡,此时男同学喜欢竞争性较强的运动,依此特点,教学中多采用富有对抗性、挑战性的练习方法,如篮球赛、足球赛、接力赛、追逐跑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女生则不同,她们爱好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舞蹈、健身操和艺术体操等教学内容。此外,男女生之间生理差异较大,比如:女生肌肉不如男生发达,力量偏小,所以速度和耐力较差,但女生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较男生好,根据以上男女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男生可安排一些力量型和技巧型的练习,如快速跑、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练习,这不仅可以促进男生的机体发育而且还可以增强男生的形体锻炼,有助与塑造健美的体型。女生可以安排一些健身操、瑜珈操、跳绳等练习,在身体功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身体形态。

2、从培养学生动作美入手。体育中的动作美主要表现在千姿百态的人体运动中。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给人以奋进、力度之美;各种体操运动给人的惊险、刚健、节奏之美;各种球类运动则给人协调、机敏、轻盈美。同时,人在体育锻炼时,能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的运动美感。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所蕴涵的美的因素,使学生不仅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而更主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让自身在运动中去感受动作正确、协调所富有的美。学习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教师在教授运动技能时要注意示范动作的准确与美感,给学生直观而完美的动作概念,在示范动作到位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激情,为学生掌握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从培养学生行为美入手。体育锻炼都在紧张、激烈的活动中进行,人的行为就具有更本质表现,内心深处对运动所产生的反应会更直接而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果教师能在体育教学这个特定的条件下,加强学生鉴别美与丑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行为美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应按课堂常规要求学生,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队伍,并要求做到快、静、齐,这也是行为美的一种真实体现。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较多,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都多与其它学科,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或教学比赛,让学生感受到相互间的配合、协作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关注动作失误、比赛失利的学生,鼓励他们勇于面队挫折,要善于总结经验,以待东山再起。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形成和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体育运动是美的沃土,美的矿源。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识体育美和创造体育美。同时我们要开拓审美观,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教学,让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显示出美的魅力。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一

一、严抓德育,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应该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行为规范。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点。在工作中,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小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做到一视同仁。如有的学生喜欢迟到,我就给他们讲关于迟到的故事,让他们引起重视,及时的教育,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好;对那些迟交作业、抄袭作业的学生,我会找他们谈心,毫不留情地要求他们改掉,不能出现任何不良的苗头等等。这样,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同等对待,从不手软,使学生增强了纪律观念,为创建良好的班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可我却乐在其中。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的班级朝气蓬勃,秩序井然地向前发展时,当我看到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时,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二

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重要研究内容,德育论文写作过程中,德育论文开题报告直接影响整篇论文的质量,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确认所研究课题是否有价值,研究方向是否正确,只有确定好这些,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论文全文,本文以“中职德育教育创新研究”为例,探析德育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时代要求。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中,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作了重要讲话。《报告》为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报告》给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上指引了前进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在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更增强我们适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劳动力重要的主体部分,中职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未来劳动力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历史重担。而中职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将有利于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职德育教育理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现实要求。

德育是中职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下中职学校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德育创新的研究实践,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中职教育的神圣使命。

3、校情需要。

我校是宁远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中专学校,提倡以德立校,以人为本,实行全员育人,在德育方面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但是学生基本上是双差后进生(思想行为素质差,学习基础差),在教育和管理上都存在很大的难度。学生不听教导,不服从管理,出现经常性违纪违规。教师在教育工作者琐事多,压力大,况且我校又无专职班主任,因此教育教学和管理存在力不从心,常常导致要么因为教育影响教学,要么因为教学影响教育。为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时效性、针对性,我校一直在探索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创新教育模式,努力找到提高德育创新教育实用效果的最佳途径,创造和谐、美好校园。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校提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课题进行研究。

二、选题的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进一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传统文化中积极、有益的育人思想与当前中职德育教育现状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去的新的突破点。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引导学生步入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他人或社会关系;从而尽可能调整行为,理顺关系,实现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创造性开辟未来。

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建立起以“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为核心的民主运作机制,评价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通过“知行合一”原则,将道德知识和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培养一批品德高尚,“和谐发展的人”.

三、研究目标。

通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课题的研究,提高全体教师德育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有创新思维和工作能力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及学生队伍以及全员育人的德育新格局。成就学生,负教师,具体表现在:

1、注意德育活动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学生能通过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形成感悟与信念,进而把正确的观点内化为思想观念和行动方式,最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注重德育“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思想,确立了注重素质教育,涵养人文精神,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提高于一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努力挖掘、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3、德育教育工作要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体现“与时俱进”理念,立足当前中职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注重德育工作机制方法的创新。工作形式多渠道、灵活化、多样化,方法趋向科学与可行。

4、注重德育教育规律性的探求。在课题进行中,积累第一手原始资料,总结德育教育规律,供其他德育工作者参考。

5、通过课题开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文明”校园,有效锻炼学生,成就学生,切实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减负减压。

6、建立以“六个一”工程(编好一本德育校本教材、建好一支德育管理队伍、制定好一套学生评价机制、编印好一份校园德育报纸、建好一个校园德育网站、选定好一批德育实习实训基地)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形成德育创新、管理创新和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四、研究内容。

1、建立科学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力量和效能。

2、研究环境因素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注重潜在课程的育人功能,探索符合中职学校的校园环境、班级管理模式。

3、研究中职学生个性差异,制定一套针对中职学生个性差异的心理辅导对策。

4、研究各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德育教育因素。各专业组任课教师组成学科德育渗透队伍,挖掘各专业学科教学内容内在的德育因素,实现学科德育渗透,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具备优良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5、研究校园与企业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

五、研究思路与依据。

(一)、研究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2、贯彻“知行合一”原则,凸显实践育人功能;

3、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及方法,体现出“与时俱进”思想,强化机制方法创新。

(二)、依据。

1、理论依据:

(1)、《中学德育大纲》。

(2)、科学发展观理论,“以人为本”思想及“知行合一”思想。

(3)、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2、实践依据:

我们有深厚德育教育的文化底蕴,在当地已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德育工作战线上,拥有一批优秀、素质过硬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并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案例。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德育科研,坚持以德育教育为首,注重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定期开展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全体教职员工注重德育理论学习,具备较强的德育科研的素质。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选择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作为实验学校。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法。

(2)文献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时间(20**年10月-20**年6月)。

(二)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年10月-2月)。

对研究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德育现代化理论和实地考察学习,转变观念,确定实验和样榜班,制定方案,做好一切课题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3月--20**年3月)。

全面展开学校德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研究,并查找相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按照实验计划方案的具体要求,全面细致认真地进行实验,不断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年4月--20**年6)。

总结课题,整理实验过程材料,立案归档,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推广。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一)科研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课题管理措施。

(1)制度保障:例会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抓好科研队伍,注意点面结合,加强重点难点的攻关力度,使研究活动经常化。建立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制度。

(2)研究组织保障:由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学校配备行政领导、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程序。

(3)时间保障:确保时间落实,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活动,每个月举行课题汇报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

(4)经费保障:确保可以研究经费全额到位。

九、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撰写论文。

2、课题研究教师、学生成功案例集。研究有关活动录像、照片、资料集。

3、完成好“六个一”工程:编好一本德育校本教材、建好一支德育管理队伍、制定好一套学生评价机制、编印好一份校园德育报纸、建好一个校园德育网站、选定好一批德育实习实训基地。

4、制作德育教育课件,将科研成果推广。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三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主要针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几点浅析。

关键词:

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刻苦学习等方面的德育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利用动听的音乐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教育。那么,渗透德育教学具体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推崇,久而久之,就能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效仿和跟随。因此,在教育行业,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实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的意识,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穿着。很多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是与艺术接轨的,在课堂上打扮的过于夸张,这样的行为会让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在教学中,穿着要大方、整洁,教学的姿态要端庄,教学语言要丰富、富有激情,板书不能潦草,要工整、干净。通过这些方面的示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好的习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筛选,尽量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挖掘,深入到题材中去,积极思考,找出在不同的歌曲中能够融入什么样的德育知识。例如,在教学《再见吧,冬天》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冬去春来,大自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回答:“小树会长出绿叶”“美丽的花儿会开放”“小草变绿了”等,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讲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美丽的画面,但是我们在欣赏这些画面的同时,也要爱护好我们的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不被破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当然,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春天,农民伯伯们都在辛勤的播种,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通过选择这样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更加发奋学习,学会更多的德育知识。

三、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就是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歌曲中蕴含的意思教会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教师要认识到: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都要它想要说明的感情。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堂放松,在教学中融入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革命前辈英勇无比的故事等等,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够更加发奋学习,刻苦努力。例如,在教学《卖报歌》时,可以在教之前给同学们讲一些以前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故事,告诉他们以前的孩子根本就吃不饱饭、穿不暖,很多孩子在冬天常常被冻死、饿死,让他们在心里做一下对比,认识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还可以问同学们:“以前的孩子在那么艰苦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刻苦学习,现在的你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刻苦努力,不好好学习,这种行为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国家吗”?这时很多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辛苦培育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通过这样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良好的德育品德得以形成。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也能够让这一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来完成。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歌》这一首歌时,很多学生会很难理解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情。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投入到当时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兵张嘎》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在抗战时期,中国儿童团是如何英勇的抗击敌人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中国儿童团的一员,你在抗击敌人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由此一来,将学生置于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不难理解这首歌所蕴含的道理和感情了,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求教师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等方面出发,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培养起学生高尚的德育情操。

[1]童晓荣.借助音乐的审美效应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

[2]刘甜.浅谈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

[3]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

[4]谭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四

前言: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与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与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2、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与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3、尊重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

小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4、言谈举止的榜样示范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里的小学生、小事、小节,必须用教师的大德来哺育和感染,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

因此,无论是数学教师的简单的加减乘除,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美术教师的画画写写,体育教师的蹦蹦跳跳,音乐教师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楷模。一是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朴素干净、整洁大方的形象。二是语言示范,脸上表情写满了一个人的情绪。我们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要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三是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四是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协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运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的动态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五是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师行为准则的要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保证做到、做好,决不失言。

小学教师的事业就如同泰戈尔说的:“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小学教师就应像那最早露出泥土的一片嫩叶,在点点滴滴中体现教师的高尚师德,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五

2学校德育校本资源综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3影响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4”校本德育”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

5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与渗透实践

6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建设研究

1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的研究与探索

2学校德育与家长学校发展研究

3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创建与推广研究

4”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5学校,家庭,社会青春期一体化模式的实践研究

三学校德育方法,途径,评价研究

1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年级层次探索

2构建学校与德育基地合作互动工作机制的研究

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德育功能的研究与探索

4新时期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6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研究

7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

四学生教育工作研究

1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型学生,行为习惯偏差型学生,心理状态失衡型学生,留守子女学生,外来工学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

2学生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青春教育期性健康教育等研究与探索

五班主任工作及德育队伍建设研究

1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及培训工作的路径研究与尝试

2班主任工作管理与考核实践研究

3新时期主题班会,家访,家长会形式探索

4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班级管理的创新实践

1学校心理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4学校心理团训的尝试与反思

5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的研究

七网络德育研究

1大众传媒,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及对策研究

2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3德育与学校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六

众所周知,职高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差甚多,学生在入职初期难以适应全新的角色。特别是因为在职高教育中缺乏企业文化知识的渗透,导致职高学生对企业文化不了解甚至不认同。因此,职高德育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关注企业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在日常德育教学的基础上,把企业的价值观、理念以及蕴含于企业内部制度和产品中的文化特色和基因教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最终成长为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一、企业文化与职高德育教学。

1.企业文化的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来讲,企业文化是我们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行为主体应当遵循和追求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诉求,如平等交换、积极主动的实干精神等。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企业文化更多地应当称之为市场文化,不过由于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所以用广义的企业文化来指称。狭义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企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2.职高德育教学的概念。

按照20xx年教育部修订的《职高德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企业文化的定义和职高德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和德育教育二者基础都是“德”,都是在价值观、品德、精神等方面对人的一些要求,这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渗透的基础。

二、在职高德育教学渗透企业文化的原因。

1.培养职高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大纲》指出,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大纲》要求,“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所以,在职高教育中渗透企业文化是贯彻《大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切实提升职高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题中之意。

2.激发职高生学习热情的需要。

好学不如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前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洞悉企业文化的相关作用,从而让职高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切实感受到企业的价值观以及企业的工匠精神、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体验在企业中个人所肩负的职业责任和面临的市场挑战,进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去,最终为就业后的角色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职高德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职高学校应当以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在不少职高学生在去企业工作时,面对与学校全然不同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其在学校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起不到作用,相关职业意识缺乏,无法在企业这个新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企业的管理方法不习惯。实际上,好多刚毕业的职高学生并不是不具备相关的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他们对企业环境暂时不适应,使其在学校所学知识不能迅速转换为专业技能,甚至遭到企业的淘汰。所以,职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要尽快转变角色,而这个角色转换就需要我们在职高教学中提供条件,打好基础,而不能让学生在企业自生自灭。从这点来看,在职高德育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是职高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职高德育教学中企业文化渗透的对策。

1.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合理心理预期。

在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眼中,大学生、“上过学”的年轻人就不应当在生产或技能一线工作,而应当是“坐办公室”或“管人”的,加上许多职高生对企业的真实运行缺乏了解,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在入职后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学校在德育教学中,要对现代企业分工和人才梯队进行介绍,也可以组织实地参观。通过这种介绍、学习和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年龄、技术的人分工组成的。在企业中,职高生更多的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这个角色与定位,学校要在德育教学中给予引导、明确,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前能够调整好心态,选择好定位,建立恰当的心理预期,避免在就业后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影响工作和学生个人发展。

2.探索企业式教学。

企业毕竟是企业,无论在节奏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它不同于学校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德育老师应当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要营造氛围,在教学与管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早日融入企业。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讲授实现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是职高德育课堂企业文化渗透的目的,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职高德育教学中,企业式教学主要表现在突出职业精神上。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在学校德育课堂中融入和体现企业文化。可以提前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模拟企业管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类企业的管理,把学生当员工,把教室当车间,把教师当师傅,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会企业的运作流程和人际关系,从而早日适应企业需要,早日融入职场。

3.校企联合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毕业后的目的地是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所以,校企合作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人才的无缝对接;同时也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对接,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校企联合进行德育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一是邀请企业各级别人员到学校以课堂讲授、座谈、讨论等形式和学生沟通企业的相关运作方式、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逐步了解、学习、认同企业文化,至少是广义的企业文化;二是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建设和展示,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流程、纪律、规范等,展现企业的奋斗发展历程,展现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增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学生为企业做贡献的信心,从而为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七

小学生与体育教师有着亲密的接触,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小学生吸收,无论小学生是否理解了其中的理论,都能被体育教师的幽默语言和动作所吸引,使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被调动,这同时有助于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另外,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开始阶段,他们还没有成熟的认知能力。此时,体育教师应该严格地把关教学内容,让小学生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且让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获得体育知识,发挥体育的教育优势。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观察小学生的运动,并对其各自的特性进行指导,小学生受到体育教师一言一行的影响,也会去模仿体育教师的一些语言和肢体动作,因为这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特性,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修养。例如,体育教学中单双杠教学内容,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体能和身高的局限,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教学内容又必须要学习,此时,体育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动作技能的设计,便于小学生来完成各项动作,培养小学生敢于在高大的体育器材上完成动作。当小学生完成动作以后,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受到体育教师的肯定以后,小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这有助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针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喜欢玩耍,也喜欢在集体中学习,那么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与不同性格的小学生接触的能力。例如,一些同学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同学接触,而且爱使小性子,体育教师根据这种情况可以设计一项体育游戏“丢手绢”来缓和他们的气氛,使两个闹别扭的学生增加接触。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纯,针对这些小问题会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集体活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另一特点,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应变能力。例如接力赛跑,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用运动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体育运动充满竞争,虽然竞技体育能够使小学生进步,但是不能过分地追求竞争效益,要不然学生会出现嫉妒等情绪。因此,体育教师在竞争体育比赛过程中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个教学内容环节都与德育教育相关。例如,枯燥的田径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忍耐力和意志;篮球、足球等运动可以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等,能够有效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小学生尤其对体育游戏比较感兴趣,如接力赛,体育教师要提前设定规则确保游戏有效进行。小学生由于各自的心情不同,而且又急盼获胜,会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情况发生,像一些掉接力棒、抢跑等现象,还有些是没有拿到接力棒就已经向前跑,这些会造成游戏不能有效进行,不能体现游戏的公平竞争。此时,体育教师应该阻止游戏继续进行,让小学生按照比赛规则来比赛,切实让学生知道遵守规则的作用,以及设定游戏规则的意义,这也就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2.4利用体育技术训练,培养高尚品质。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专门的体育技术训练,它是组成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还伴随有思想教育,例如,可以列举一些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讲述他们刻苦训练的精神,为国家争光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积极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然后,还可以举例一些眼前的队员,作为学生学习的代表,推动体育运动训练发展,使集体的体育水平能够有效提高,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如在日常中给学生讲国家优秀运动员成才故事或让学生看他们刻苦训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录像,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力量,从而创造一个共同奋进、团结友爱的小集体,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一个扎实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和德育是彼此相关的教育,彼此互相促进。体育教学既是学生体质提高的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地方。体育教师要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使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意志,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八

摘要: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高中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缺乏精神和心灵的关爱和理解。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提出了怎样改善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脱离青少年的青涩,但没有成年人的成熟与稳重。青少年在高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果社会、学校和教师不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很容易使得高中生误入歧途。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心理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已经逐渐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高中生也不例外。学习、娱乐、升学等原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高考是目前我国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大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业紧张,每天奔波于家里、学校和各大补习班之间,学生没有一点私人的时间和空间,积累在心里的压力长期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发泄,时间长了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二)社会风气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比如20xx年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词都是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风行,再加上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使得不少高中生的三观深受影响。学生不再觉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攀比和炫耀,不再觉得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曾有高中老师说到现在学校要求学生在校统一着校服,学生不能再衣着上相互炫耀便转向鞋上进行相互攀比。当前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折射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空白和漏洞。

(三)家庭学校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现在很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中生“早恋”,如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的责备孩子,但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是因为攀比或者好奇,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在的学生缺“爱”。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不要说与孩子沟通聊天,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即可,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往往是心灵上的理解和关爱。教师往往更看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无意识的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心。

二、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在这个物质充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高中生出现心灵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多半是由于精神上缺乏关爱和理解,心里的压力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宣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努力。

(一)转变父母教育理念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家庭是学生最初成长和生活的地方,父母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良师,还应该是孩子的益友,不仅关注孩子身体的发育,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的需求。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思想的重要“转型期”,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二)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三个必备的因素之一,承担着塑造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使命。雅斯贝尔斯曾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说道:教育就是一棵树去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教育。爱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同等的位置,耐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包容和宽容学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加强德育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关于心理健康的选修课或者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四)社会要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高中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之外,另外一个接受教育的渠道就是社会教育,社会也要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承担部分责任。社会媒体和网络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如近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电视上热播的选秀节目和相亲的节目对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网络、报纸、电视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工作,建设青少年绿色网络平台,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减少负面信息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要树立更多的模范人物和表彰先进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高中生的心灵健康就是关心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

[1]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xx(01)。

[2]王佐芬。浅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xx(16)。

[3]刘和平。论高校爱心教育的载体建设[j]。教育视角。20xx。(01)。

[4]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附件教育学院学报。20xx。(02)。

[5]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xx(06)。

[6]潘慧荣。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文学教育。20xx。(1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9281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