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怎样写一篇总结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下文是一些值得一读的示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一
学习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黑暗、沉闷的现实。
希望逢着。
我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二
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u盘电脑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知识。
1、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3、情感基调(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怀念戴望舒,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教学反思: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三
1.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的意象及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初读诗歌,试着给诗划分节奏,体会其音乐美;
再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自主质疑,提出你在读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朗读,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明确:忧愁、哀怨、惆怅……。
(二)品读诗歌,把握意象。
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情感?(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出对意象的把握)。
教师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三)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着重品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
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学生活动。
教师补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孤高、美丽、忧伤的代词。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适当的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相关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四)再读诗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诵读全诗。
(五)教师总结读诗的方法。
1.整体感悟:初读感觉。
2.把握意象:吟读推敲。
3.知人论世(史学价值):拓展阅读。
4.个性体验。
(六)拓展阅读:
1.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如:柳、明月、黄花、杜鹃……,请你选择一两个意象,找出相关诗词,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
2.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在诗中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请把《雨巷》与胡适的《两只蝴蝶》作一比较,并作一简单评析。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四
1、要给学生示范,无论如何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张开嘴,无论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亲”,偶尔的使用名家录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时间要自己来,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课文由自己范读。
2、要给学生时间,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因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我在课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诵读,我称之为铺垫,上来就让他们谈感受,分析意象,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
3、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给予指导。
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江涛有一首改编自戴望舒诗歌的歌曲《雨巷》,我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较欢快,而原诗是忧伤而低沉的。
在问题设计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1、作者所要传达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诗: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为什么与“姑娘”意象组合?
明确:从《诗经》开始,相思、求索主题就与“伊人”意象联系在一起了。“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都是用来表现爱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
一般的诗人,在理想和抱负都破灭的情况下,总要追问一些原因,向社会,向祖先,向苍天。追问不到答案时,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长相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词中的姑娘从抽象的“窈窕淑女”“伊人”到具体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了很大的发展。
3、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雨巷》的核心意象,为什么是丁香呢,而不是其它呢?
丁香,夏季开花,枝顶着花,细小的十字小白花或紫花或黄花,一簇一簇的。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盘花扣,这就是“丁香结”。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与“愁”相结,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开结春梢。
――杜牧《代人寄远》。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秋波媚》。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贺铸《石州慢》。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
――蔡伸《柳梢春》。
每个人都有许多烦心的事、忧愁的事和感伤的事,一件完了又有一件,人生的问题是解不完的,愁更是永远解不完的。丁香年年结,结是解不完的,结是解不开的。“丁香结”负载着解不完、解不开的愁,已经很久远了!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形象?
诗中有一个反复的句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可以看出诗中的“我”如姑娘一样苦闷、彷徨、惆怅。
波德莱尔《恶之花》第四章“一个世纪病的新患者”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出现了一群面目各异却声气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他们是歌德的维特、拜伦的曼弗雷德,等等……他们都是顽强的个人主义者,都深深地患上了世纪病:忧郁,孤独,无聊,高傲,悲观,叛逆。这些著名的主人公提供了不同的疗治心病的办法,或自杀,或浪游,或离群索居,或躲进象牙塔,或栖息温柔乡。
诗人翁加雷蒂的《怀旧》对此作了详尽的描写:
那时。
天色即将破晓。
春天将临。
路上行人稀少。
巴黎。
笼罩着。
惨雾愁云。
在桥的。
一个角落里。
我对一位。
苗条的姑娘的。
无止境的沉默。
陷入沉思。
我们。
同病相怜。
我们失魂落魄。
呆在一起。
5、诗中还有另外三个意象――油纸伞、篱墙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为雨巷。
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吗。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无限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在这里雨巷和篱墙、油纸伞一起为丁香姑娘的出场营造了一个非常朦胧而凄美的背景。
诗歌《蒹葭》中苍苍的蒹葭,结霜的白露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现营造了一个朦胧迷离的氛围,这里衬托的背景和“雨巷”有异曲同工之妙。
甲方: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为作者在诗中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被用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个线索,是诗中的灵魂人物,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所以作者说“希望”。
乙方:丁香姑娘是存在的,是因为本诗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没有这个人是不会有那么细腻的描写和那么深的感情的!
总之诗歌反映的是“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现时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希望破灭后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最孤独苦痛的时候,你的倾诉对象也许只是一个和你一样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间的相遇与想像开启了你情感的闸门。
与一位陌生人在街头在雨巷在……擦肩而过。这种迷惘这种渴望在他们的心中灼烧,在他们的笔下结晶着,千百年来无限地囤积着。与波德莱尔《给一位过路的女子》一诗比较阅读,看看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喧闹的街巷在我的周围叫喊。
颀长苗条,一身丧服,庄重忧愁,
一个女人走过,她那奢华的手。
提起又摆动衣衫的彩色花边。
轻盈而高贵,一双腿宛若雕刻。
我紧张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着风暴的天空。
啜饮迷人的温情,销魂的快乐。
电光一闪……复归于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复活,
难道我从此只能会你于来世?
远远地走了!晚了!也许是永诀!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爱上你,啊你该知悉!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五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过意象揣摩现代诗情感的方法,因此意象不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雨巷》这首诗在音韵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评价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歌的音韵同样是进入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抓手,本课拟主要从音韵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通过想象、朗诵领会诗歌意境。
2、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1、听歌曲《丁香花》感受歌曲忧伤的氛围,了解丁香花的象征意义。
小结:暮春时节,江南烟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斑驳颓圮的篱墙,一把怀旧古典的油纸伞,满腹心事的诗人,美丽忧伤的丁香姑娘,共同营造了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的意境。
3、选择你喜欢的章节,用声音表现画面和作者的情绪。(提示:注意语调、语速、语气、停连、轻重的处理)。
研读诗歌,感受《雨巷》声韵之美,领悟音韵对于意境营造、情感抒发的作用。
1、找出诗歌中复沓的词语,体会词语复沓的意义。
2、找出诗歌中复沓的句子,体会句子复沓的意义。
3、找出诗歌中复沓的章节,体会复沓复沓的意义。
小结:复沓营造了一种悦耳和谐的音乐美,以舒缓绵长的旋律传达出缠绵悠长的哀婉惆怅之情。
4、找出诗歌的韵脚,体会ang韵表达的情感。
小结:ang韵有悠长而开阔的感觉,表达一种绵长,哀而不伤的情感。
研读赏析《蒹葭》,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写一篇小评论。
附: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
意象音韵。
篱墙句子复沓。
油纸伞章节复沓。
丁香姑娘ang韵。
“我”
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缠绵悠长、哀而不伤。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六
了解作家作品。
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2课时。
投影几首现代诗。
《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作者,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引入】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音韵之美。
结构之美。
意象之美。
意境之美。
(讲述戴望舒的《雨巷》发表的故事)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几个方面:
这篇课文大家应该很充分地预习了,那么请大家来说说看,这首诗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总结回答】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一首诗我们要说出它的内容总是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想说出诗的感情就比较容易了。的确,我们学诗,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再说】那么请大家再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朦胧愁怨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出这些情感,比如本诗写了怎样的人和事。
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诗的感情特征。
【学生自读划分节奏】可以选择一个小节划分节奏。
准备下节课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作者、作品、鉴赏的方法、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检查朗读以及背诵(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的,全面的体验。(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也是以诵读为主。)(补充诗歌的音节美,结构美)。
诗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思考、讨论]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参考答案]雨巷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投影图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来就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丁香花颜色淡雅但不轻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丁香花倾注了许多情感,但是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看课后的练习四,齐读课后诗与词,明确丁香与愁的关系。在诗歌当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松柏竹菊象征坚强;云象征游子;)。
[参考答案]联系姑娘和丁香,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气质,有丁香般的忧郁、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现实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27年张作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颜色、芬芳、忧愁)、惆怅。
姑娘:(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
我:独自、彷徨。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七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从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重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多媒体教学。
朗读品味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层入式赏析法。
两课时。
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首先请学生按照自己预习之后对诗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进入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这首诗歌的篇幅较短,故将自由朗读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然后请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以男女生各一名为宜,以体现男女声朗诵的不同效果。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进行订正。订正内容首先是进行字词的订正,然后再是评价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对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语调和节奏等是否适宜。
在师生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播放《雨巷》的朗诵视频(女声版)。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视频里面的朗诵者是如何把握朗诵的节奏、语调和语速等。
明确:这首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应当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去朗读,读出一种凄婉惆怅的韵味。因为这是一首带有淡淡的哀伤的朦胧诗,诗歌重叠反复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诵者必须要放慢节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读“哀怨”的时候就必须放慢节奏,用一种轻柔的语调来读。
学生根据朗诵视频和上述探讨,再将这首诗歌带感情地朗读几遍。
再听录音:同学们,这首《雨巷》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通过刚才的朗诵以及朗诵视频,相信大家都已经领略到了这首诗巨大的音乐魅力。那么请大家在欣赏朗诵视频的同时,从诗歌的形式特点思考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口。
《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对《雨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首诗歌“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毋庸置疑,当时新诗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诗坛的时候,它还带有诸多的不足,尤其在韵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话文创作出来的新诗完全不讲押韵,颇为时人诟病,而戴望舒的《雨巷》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课后思考:《雨巷》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和姑娘、篱墙。
明确:油纸伞——神秘雨巷——惆怅。
篱墙——凄凉姑娘——美丽。
丁香——愁怨。
解读:油纸伞,因其复古的特点,不融于现代生活,所以显得神秘;雨巷,则因其悠长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怅;至于那篱墙,是“颓圮”的,怎不让人感到凄凉?姑娘,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丁香本身作为一种意象,在古诗词中亦不少见,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诗歌中,丁香已经是“愁怨”的代名词了。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暂“相遇”,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解读“女郎”的象征意义。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认定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我们缺乏根据未敢断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诗人爱的情愫。因而即便我们不能确知《雨巷》是否写给施绛年,也仍然能够大胆地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爱的情愫的诗,所谓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现实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引出对诗人的介绍:戴望舒,又名戴朝实、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在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共青团,后来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的一员。1938年赴港,旋被日军俘获,但是戴望舒在狱中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区,建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从事译书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许多进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极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现。而《雨巷》恰恰就是这些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八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从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重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层入式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首先请学生按照自己预习之后对诗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进入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这首诗歌的篇幅较短,故将自由朗读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然后请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以男女生各一名为宜,以体现男女声朗诵的不同效果。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进行订正。订正内容首先是进行字词的订正,然后再是评价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对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语调和节奏等是否适宜。
在师生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播放《雨巷》的朗诵视频(女声版)。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视频里面的朗诵者是如何把握朗诵的节奏、语调和语速等。
明确:这首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应当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去朗读,读出一种凄婉惆怅的韵味。因为这是一首带有淡淡的哀伤的朦胧诗,诗歌重叠反复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诵者必须要放慢节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读“哀怨”的时候就必须放慢节奏,用一种轻柔的语调来读。
学生根据朗诵视频和上述探讨,再将这首诗歌带感情地朗读几遍。
再听录音:同学们,这首《雨巷》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通过刚才的朗诵以及朗诵视频,相信大家都已经领略到了这首诗巨大的音乐魅力。那么请大家在欣赏朗诵视频的同时,从诗歌的形式特点思考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口。
《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对《雨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首诗歌“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毋庸置疑,当时新诗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诗坛的时候,它还带有诸多的不足,尤其在韵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话文创作出来的新诗完全不讲押韵,颇为时人诟病,而戴望舒的《雨巷》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课后思考:《雨巷》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课时。
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和姑娘、篱墙。
明确:油纸伞——神秘雨巷——惆怅。
篱墙——凄凉姑娘——美丽。
丁香——愁怨。
解读:油纸伞,因其复古的特点,不融于现代生活,所以显得神秘;雨巷,则因其悠长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怅;至于那篱墙,是“颓圮”的,怎不让人感到凄凉?姑娘,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丁香本身作为一种意象,在古诗词中亦不少见,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诗歌中,丁香已经是“愁怨”的代名词了。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暂“相遇”,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解读“女郎”的象征意义。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认定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我们缺乏根据未敢断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诗人爱的情愫。因而即便我们不能确知《雨巷》是否写给施绛年,也仍然能够大胆地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爱的情愫的诗,所谓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现实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引出对诗人的介绍:戴望舒,又名戴朝实、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在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共青团,后来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的一员。1938年赴港,旋被日军俘获,但是戴望舒在狱中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区,建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从事译书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许多进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极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现。而《雨巷》恰恰就是这些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九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
王飒飒200911081965。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内容和要求上的差异,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未达到,这就需要老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尽快找到合适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的指导。高一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了古典诗歌,但在学《雨巷》前只接触了前一课《沁园春·雪》这类风格的现代诗。学生对于诗歌很感兴趣,但是对现代诗歌的课外阅读较少,对于诗歌的把握还不够,尤其是在诵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运用诵读的方式,老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歌之美。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的联系,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善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诗歌具有美而独特的意象与意境,是能够引发人丰富想象,抒发真挚情感的一种种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它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中词句、形象、画面、意境(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的分析理解、领会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理解、写作能力。《雨巷》一诗便是最佳的教学材料。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诗的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设计思路。
《雨巷》这首诗具有音韵美、意境美、情境美等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雨巷》可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在反复朗读是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2表达情感”,并结合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转换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理解‘丁香’‘姑娘’‘雨巷’意象的象征含义”,这两个教学内容也能从教学文本后编者设计的“研讨与练习”中得到证实。文后的“思考与练习”题暗和了前文所分析的《雨巷》一文在人教版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一题训练的是学生诵读能力,旨在让学生体会其音乐性;第四题强调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意境,在想象的基础上描述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学生是刚接触现代新诗,可以从学过的古典诗歌的鉴赏分析方法作为切入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进行语言的品味和情境的想象。教师在举例说明诵读方法后,针对诵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讨论意象含义过程中给予点播和指导;最后依据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水平和对意象、意境的含义的描述来评判学生是否领悟了作者隐藏在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1.能划分节奏、标出韵脚,通过反复朗诵读出节奏和感情。
2.能找出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分析并说出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中蕴藏的作者情感。
3.能分析并解释出该诗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4.能指出并归纳本诗的表现手法,背诵课文。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作为切入点,归纳出“丁香”意象的基本情感含义。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让学生朗诵古典诗词,找出其中意象“丁香”,指出该意象所蕴含的情感。2.诵读全诗,初步感知《雨巷》的音乐美。
(1)初读全诗。聆听伴奏带,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性。3学生小声跟读、模仿,通过仿读加深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知。
(2)再读全诗。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由四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带着朗诵全诗(教师课前可对四位同学的朗读进行不足之处的个别指导)。
(1)配乐朗诵,找出找到蕴含作者情感的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
(1)让学生通过举例来总结和归纳本诗的语言的特点。
四、迁移训练。
1.自读诗两首中的《再别康桥》,说说它美在哪里。通过分析意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必做题)。
2.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联系,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尝试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根据单元目标所设定,选做题)。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一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
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二
广东省实验中学 杨姗。
教学目标 :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语。
我们刚刚学过古典诗歌单元,今天我们进入现代诗歌的学习。中国是诗的国度,由古至今中国诗人对诗的热爱都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心灵写出了不同的诗歌。今天我们尝试着用我们的真心去理解一位诗人的诗情。
我们读过徐志摩的《在别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们也感受过何其芳的《欢乐》“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在这样一个诗情勃发的年华,我们去读诗,去想象,去理解,去感受。我们就怀着这样一种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走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二、教学步骤 。
(一)读诗·想象·理解。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姑娘 雨巷。
学生的想象 象征意义 象与情合 情由境生。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三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过意象揣摩现代诗情感的方法,因此意象不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雨巷》这首诗在音韵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评价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歌的音韵同样是进入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抓手,本课拟主要从音韵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通过想象、朗诵领会诗歌意境。
2、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1、听歌曲《丁香花》感受歌曲忧伤的氛围,了解丁香花的象征意义。
小结:暮春时节,江南烟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斑驳颓圮的篱墙,一把怀旧古典的油纸伞,满腹心事的诗人,美丽忧伤的丁香姑娘,共同营造了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的意境。
3、选择你喜欢的章节,用声音表现画面和作者的情绪。(提示:注意语调、语速、语气、停连、轻重的处理)。
研读诗歌,感受《雨巷》声韵之美,领悟音韵对于意境营造、情感抒发的作用。
1、找出诗歌中复沓的词语,体会词语复沓的意义。
2、找出诗歌中复沓的句子,体会句子复沓的意义。
3、找出诗歌中复沓的章节,体会复沓复沓的意义。
小结:复沓营造了一种悦耳和谐的音乐美,以舒缓绵长的旋律传达出缠绵悠长的哀婉惆怅之情。
4、找出诗歌的韵脚,体会ang韵表达的情感。
小结:ang韵有悠长而开阔的感觉,表达一种绵长,哀而不伤的情感。
研读赏析《蒹葭》,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写一篇小评论。
附: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
意象音韵。
雨巷词语复沓。
篱墙句子复沓。
油纸伞章节复沓。
丁香姑娘ang韵。
“我”
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缠绵悠长、哀而不伤。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四
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黎平四中学生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辅导书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互助合作,通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自由诗的特点。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品味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感情。生动讲解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在孤独迷茫中收放自如的宽远情怀。
教学重点。
1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意象,表达技巧,情感。
2重要语句的赏析。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感情,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1教学本文,重在指导学生感悟文中内涵,培养语文能力,既学会又会学,领会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掌握诗歌鉴赏方法。这篇课文抽象,难点较多,是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有步骤地进行探究。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法等技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构建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理解。
4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局部性疑难问题,体会作者感情。
5运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把课堂带入学习的气氛中,尤其是本诗歌的情境中,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课时。
1、导入。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作者戴望舒的告白词)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看出诗人对爱情有着浪漫而美好的追求,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联想诗人对生活的向往是何其唯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起感受他的多样情怀。
2、检查预习情况。
一抽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生词含义,扫清阅读障碍。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彷徨。
寂寥。
彳亍。
凄婉。
颓圮。
惆怅。
二提问学生“本文用了哪些意象?”(问答,点拨,讲解)。
明确:雨巷,油纸伞,哀曲,篱墙,丁香姑娘,我,大息般的眼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共同探讨,抽代表回答)。
带着问题“全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何特点?”朗读。
4、深入文章的准备(师生共同完成)。
一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一)作者。
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7年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三)文学常识。
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他们提倡“纯然的现代诗”,追求诗歌的散文美,内涵丰富。
5、精读,鉴赏课文,突破重难点。(学生齐读,自由思考,老师点拨讲解)。
a第一节“独自”写出“我”的孤独寂寞。“悠长”“寂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孤独的“我”,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雨巷”的泥泞阴暗,没有阳光与温暖,正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写照。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的事物。
b第三节丁香姑娘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渺茫憧憬。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颜色”“芬芳”“忧愁”,由实到虚,切合诗的意境。
c“我期待的姑娘和我一样彷徨而又迷茫。”这说明丁香姑娘和作者在某个层面上相契合,她象征着作者某一方面的性格特质。
6、小结。
彷徨,寻找,期待----遇见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消失,继续彷徨,寻找,期待。
7、作业布置。
掌握生字词,思考诗人为什么使用丁香这个意象?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提问)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集体回答,师点拨明确。)。
明确: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姑娘表达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2、重点语句赏析,突破重难点。(学生朗读思考,师用情景导入,进行点拨。)。
明确:不能。“飘”字与“梦”字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描写出诗人幻想中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二第六节描写这位姑娘在雨的哀曲里逐渐消失,能否将这个“雨的哀曲”去掉?
明确:不能,“雨的哀曲”有力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雨的哀曲”这个音乐恰如其分表达诗人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
3、a疑点探究,“雨巷”的多重解读?(学生先思考,老师后明确)。
一、从社会背景(白色恐怖笼罩,革命者面临屠杀)看,“雨巷”代表现实黑暗,而作者在黑暗中一直彷徨,期待,遇见“丁香姑娘”却抓不住,象征他理想幻灭。
二、从文章内容及作者个人经历看,“雨巷”代表感情上找不到归宿,得得失失,起起落落,他向往的爱恋,他想要的归宿,总是求而不得。
三、读者体验。人生每个阶段都有“雨巷”,放诸在生命中正如一个个此起彼伏的困难。
b如果能够穿越时空,进入诗人所处的雨巷,你会做些什么?
答案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想象,拓展思维。
4雨巷写作特点(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
一、丰富的寓意。雨巷,风雨如晦的社会背景。诗中“我”正是被时代环境逼得透不过气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二、浓重的象征意味。诗中“我”“雨巷”“姑娘”并非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
三、富于音乐性。运用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音乐感。
5点拨技法,拓展延伸,现代诗歌的重点。
一、诗歌的语言。
二、诗歌的形象。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
三、诗歌的感情。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6总结。
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雨巷”,当我们迷茫时要想起戴望舒的追求精神,笑对人生起伏。
“学生能做的我不做,学生思考不及的点拨引导,重难点一起探究。”我在狠抓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及勤于思考习惯。本堂课整体性良好,目的明确,逻辑严密,重难点突出。学生表现积极得益于课堂设计灵活科学,紧扣新课标,让学生成为主人,会思考,愿思考,勇于思考。
缺点在于时间分配欠妥,学生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能抓住关键点,却不能完整组织语言。
黎平四中没有多媒体,所有重要内容及文章主干均板书。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五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习难度。
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六
1.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的意象及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诗歌,试着给诗划分节奏,体会其音乐美;
再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自主质疑,提出你在读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朗读,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明确:忧愁、哀怨、惆怅……。
(二)品读诗歌,把握意象。
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情感?(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出对意象的把握)。
教师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三)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着重品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
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学生活动。
教师补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孤高、美丽、忧伤的代词。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适当的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相关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四)再读诗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诵读全诗。
(五)教师总结读诗的方法。
1.整体感悟:初读感觉。
2.把握意象:吟读推敲。
3.知人论世(史学价值):拓展阅读。
4.个性体验。
(六)拓展阅读:
1.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如:柳、明月、黄花、杜鹃……,请你选择一两个意象,找出相关诗词,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
2.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在诗中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请把《雨巷》与胡适的《两只蝴蝶》作一比较,并作一简单评析。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七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31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