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 渔歌子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34:04
最新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 渔歌子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时间:2023-11-12 21:34:04     小编:灵魂曲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一

《渔歌子》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与景。词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道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唐代书画家颜真卿曾经夸他写得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因此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词句,通过想象,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柔和之美。同样通过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进一步品味了诗意,走进了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老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不仅看到了连绵的群山,飞行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白鹭,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花香……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让人情不自禁的吟诵一曲《渔歌子》。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所代表的思想感情。由此本节课中我给学生补充了词人生平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长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并设计了和学生和诗的环节。这并不为拓展而拓展。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诵读词。了解了诗歌背景,又是以对歌的形式呈现,此时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我适时发问:弟弟呀!你为何不归呀?学生答案脱口而出。我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朗读时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都贯穿了诵读领学。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读得有点“词”味,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读,想象读,和诗读,直到最后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了感情。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二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并和学生一起进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2、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我们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词的文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就能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三

教完这篇课文,觉得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1、音乐激趣。于是,《渔歌子》开课时,我就播放动听的《渔歌子》歌曲,让学生猜歌名,学生兴趣很浓,一下子就精神抖擞。联系背景领悟诗人悠闲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诵《渔歌子》的曲子,并带着他们一起悠闲地吟诵,他们无比欢快。

2、故事激趣。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志和曾被皇帝赐官、赐名,后来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他钓鱼又不设饵,他哥哥写词劝他回家等等。这些资料老师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介绍,令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3、绘画激趣。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而《渔歌子》这首词更为明显。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我根据诗词内容在黑板上绘其景,引导学生轻松说其美,悟其意。

在这堂古诗词教学中,我还采用“配诗乐”、诵读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笨妈妈教出聪明孩子”。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聪明的“笨妈妈”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主,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来越能干。同理,课堂上,聪明的老师应该是把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1、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诵读,有范读,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的初读,读准字音;带着节奏读,读出音乐美;然后读出韵脚“飞”、“肥”、“归”,读得有滋有味。诗词初步读懂了,接着在学生细细品味词的美丽画面时,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最后在联系作者张志和被贬后,干脆辞官整日泛舟垂钓的背景资料,感悟他的悠闲自得时,孩子们还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声声诵读中。不仅读得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读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此时,词中美丽如画的景、悠闲自在的人、兴奋舒畅的心都洋溢在那童声之中。

2、把想和说的时间还给学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大胆表述,内化成自己的感悟。

《渔歌子》通过短短27个字,描绘了一片色彩明丽、画面清新的诗情画意。在背景音乐里,我用那柔美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这宁静而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想象得更具体些,“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颜色?怎样的姿态?在斜风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着一番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纷纷述说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过形象再现,走进了这意境优美的春日中,走进了富有情趣的词人心中。

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具体些,更生动些,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了远处苍翠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近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着的轻轻江水,淡黄色的肥美鳜鱼,更近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一幅美景就这样呈现于眼前,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看着、想着、说着,学得是那么主动,学得是那么积极。

3、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敢问是创见的蓓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于是,在自学《渔歌子》诗意环节,我要学生拿出笔,静静地默读这首词,参照注释、插图,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地方画个“!”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画个“?”。刚开始时,大家都不敢提问,没人举手。我不慌不忙,面带微笑,积极鼓励、暗示:“学问,学问,就是要善于提问。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好。”在我反复的激励之下,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了,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简单提问渐渐到 “渔翁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写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问题了。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敢于提出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和探索提供开放性的空间。在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时同时也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不断渗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借助书中注释。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书中注释来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借助书中插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首古诗都配以彩色的图画。如果能正确观察图画,了解图画的意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大意就能达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边读边想象。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读,升华情感。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在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层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了解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知道了他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里的美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

不过,反思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所以出现问题不能很灵活的处理。如开课初,学生不知道词的特点,“塞”的几个读音也不清楚,纠结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堂还有一个环节没时间了。再者,在让学生自学时,老师有开放性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放任学生,但是没有很好的梳理、提炼。如果在此处很好的铺垫的话,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的环节应该会更精彩。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我应该在遗憾中反思、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四

同多数古诗词一样,张志和的《渔歌子》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如何让学生积极想象画面、理解词的意境并且能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呢?我在梳理了“景物”之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什么垂钓的人不想回去呢?他留恋什么呢?请想象画面,用最美的语言来回答,要加上合适的形容词。如“他留恋绵延不断的青山。他留恋洁白如雪自由飞翔的白鹭”。首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们的想象和语言,接着指名说句子。若干名学生说完后老师提醒:把你们的这些串起来不就是一首诗吗?“如诗如画”形容的就是这么优美的语言啊!一起来根据关键词(景物)吟出这首集体创作的诗吧!最后小结:田园诗往往意境优美得像一幅山水画,刚才我们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对这首词理解得更好了,来,伴着音乐背一背吧!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创作诗歌”巩固课堂成果。

从上课情况来看,学生们非常活跃,说出来的句子也很美,还说出来“他留恋美景中自己悠闲自得的`心情”之类的句子,对诗的意境感悟得更加透彻了。用诗意阐述诗意,也许是更适合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也更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吧!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五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六

生:桃花,白鹭。

生:鳜鱼。

生:人。

师:能把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描述下来吗?

生:因为鳜鱼肥。

生: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生:因为春天来了,这里的风景更美了。

师:能说说各种景物怎麽美吗?

生:山请了,水绿了。

生:桃花开了,鳜鱼长肥了。

生:桃花红了。

师:“开”与“红”哪个更好?

生:“红”比“开”更准确。即说明花开了,又说明开的很好看。……

总体来说,对于体会词的意境。我认为还是步步深入,引导到位。进行顺利,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当然不足之处还是很多,如总是我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自悟出来那会更好。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七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文《渔歌子》,整个教学十分顺畅,无论是学生的诗句理解,还是对诗句的背诵,都让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厚。在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品味这首词的时候,外面下起了蒙蒙细雨。突然间我发现了外面的雨很符合《渔歌子》的诗歌意境:斜风细雨!于是乎我马上组织学生静静地走到窗前观察外面的小雨,学生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我发现了现在的情景可以用到古诗里的词句!”我及时的提问说是什么呢?他们纷纷答到:“斜风细雨!”看来只要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领悟力是很高的。所以当我们再一起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感情释放得非常到位!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八

生:桃花,白鹭。

生:鳜鱼。

生:人。

师:能把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描述下来吗?

生:因为鳜鱼肥。

生: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生:因为春天来了,这里的风景更美了。

师:能说说各种景物怎麽美吗?

生:山请了,水绿了。

生:桃花开了,鳜鱼长肥了。

生:桃花红了。

师:“开”与“红”哪个更好?

生:“红”比“开”更准确。即说明花开了,又说明开的很好看。……

总体来说,对于体会词的意境。我认为还是步步深入,引导到位。进行顺利,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当然不足之处还是很多,如总是我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自悟出来那会更好。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篇十

走进词的意境,体会词人心情——《渔歌子》教学反思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词中前两句写意白描,未多着色却明丽鲜艳,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绿”,与前文的远山近水或呼应或点缀,至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将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冲淡,形成了人亦为景的独特画矶和审美情趣,物与物的和谐升华为人与物的和谐。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集中于“诵读”和“感受”,即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活动来感受“诗情画意”。围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语文课堂理念,我选点为“赏读课”课型,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力求将一首古诗的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将课堂结构设计“六个板块”:第一个教学板块“读题识词”。《渔歌子》是鄂教版语文教材“诗词诵读”部分中首次出现的'词,因此,首先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词即长短句”,“词有词牌名”等等。第二个教学板块“感知词韵”。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

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第三个教学板块“寻找词人的影子”。词的后两句,作者抓住垂钓之人的背影,所带,所穿,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寻找“词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词的后两句,初探词人的“不须归”的原因:看到了美景。从而引出词的前两句。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在读了词的前两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美丽的春景,紧扣“白鹭”这一意象,体会词人是通过白鹭这种有灵性,志存高远,但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的鸟来传达这也是谁向往的生活。第五个教学板块“悟词中情,深探不须归”。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第六个教学板块“拓展,个性演绎”。这一教学板块是对上一板块的拓展和升华。读词人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来强化学生对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淡泊宁静”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丰富的深刻的理解。

在“作业超市”中,我设计了三个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来完成:

(1)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2)喜欢书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渔歌图》,并在图上题上这首词;

(3)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合适动听的旋律把这首词唱一唱。原以为吟唱这首词是学生难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个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仍跃跃欲试,意犹未尽。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在第四版块中,如果先让学生说说从《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丰富的色彩?然后再来想象画面,把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说出来,就会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心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3682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