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20:35:18
渔歌子教案(精选16篇)
时间:2023-11-29 20:35:18     小编:XY字客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案的结构应该清晰合理,包括导入、呈现、练习、巩固和评价等环节。以下是一些优秀校本教研成果的展示教案,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和学习。

渔歌子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篇二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评议:

张旭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殷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花云香: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渔歌子教案篇三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设计;

词两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春日胜景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鹭、桃花、流水让人流连忘返的西塞山边美景

鳜鱼、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篇四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齐读。

渔歌子教案篇五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篇六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的大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此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自学生字词,有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背诵《渔歌子》。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课时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是的,“渔歌子” 又叫“渔父”,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 “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一生读整首词)

读通句子(生朗读整首词)指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后三字,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师生交换)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9种景物)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谁能把这9种景物工整地写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在这个位置画蓑衣、箬笠该怎么画?(师指图的右下方)

师:“笠”是生字,该怎么写?(请生上台写)

请两位同学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其他同学把它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但是这个“鹭”字,也是一个生字?“鹭”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的“路”字要写得小一些,宽一些,下面的“鸟”字要写得窄一些,长一些。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的这幅图,看着看着,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词——《渔歌子》,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朗诵一下。

把你看到的这幅画读出来。

渔歌子教案篇七

1、掌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一、 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 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教案篇八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带多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渔歌子教案篇九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教师板书。这里,“子”读第三声。“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齐读。渔歌子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蓑”、“箬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节奏。

(4)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词中画。

1、教师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

3、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课件出示: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

4、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西塞山”,再请两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作画。其他同学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

6、评价板画。  。

8、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9、学生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13、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所以,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齐读此句。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猜测一下,张志和能钓到鱼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那么,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2、补充资料。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

3、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4、师生对接后两句。

是啊,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4、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齐读。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垂钓的诗,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景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悠闲自在。

渔歌子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篇十二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渔歌子教案篇十三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1,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3、在轻松欢快的《渔歌子》的歌曲中结束新课。

渔歌子。

美如仙境。

不须归。

悠然自乐。

渔歌子教案篇十四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唐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案篇十五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篇十六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093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