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说课稿(热门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5:12:20
六上语文说课稿(热门24篇)
时间:2023-11-13 05:12:20     小编:MJ笔神

公告是一种发布重要信息、宣传或通知的文本形式,它能够有效传达信息。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有详细的记录和准确的观察。最后,希望大家在写总结时能够借鉴这些范文,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一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二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一.通读全文温习内容。学生带着几个小问题去读。(快速默读)

1、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做上记号)

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2、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

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是因为作者十分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能体现出作者与这些自然界朋友的深厚情感。

二.讨论问题2(题略,见前面)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回答。

1.作者都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本课属于书信体文章,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而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所讲到的战争与中国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战争的理解。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课前建立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将战争的有关文字资料、视频录像等收集进去,引导学生主动上网探究、合作学习。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和平的渴望,激发他们对战争的憎恨,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一)谈话导入。

1、播放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老师配合画面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交流看了这些画面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舒缓轻松的音乐中,学生欣赏着一组组表现美好幸福生活的画面,感受到了和平生活的美好。这与战争地区的满目疮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

我让学生根据专题站上的学习导航自学课文,并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我利用“学习导航”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目的是为了渗透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网上学习的盲目性。)

(三)精品细读,感悟内容。

1、这次,我让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上两遍,看看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更需要老师放开手脚,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说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既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感悟,独特的体验,又十分巧妙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网络环境的学习不会排斥朗读,否则网络学习会因为冷漠而没有情感与激情。当学生缺乏感受或是有一定的积累后,读书正是体会情感和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教学中,我抓住作者“巨大的悲痛、深切地缅怀”这一感情基调,让学生充分读书。要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读出对父亲的无比怀念,读出对战争的憎恨,读出对和平的呼唤。在读中真情流露,感染自身。)

3、重点理解句子“今天,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不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对专题站上的“战争及后果”和“视频资料”两大板块的浏览,加深对残酷战争的了解。

(2)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刚才所看的和想到的。

(3)然后教师结合着首页上的几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叙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一触即发,随时随地都威胁着人们,威胁着像花儿般美好的平和环境。

(4)最后当学生感情蓄积充分时,引导他们呼喊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心声,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也顺利地结束了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中涉及的战争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如果采取灌输的方法,将会是要学生硬记思想感情,无病呻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肤浅的、淡漠的,很难达到价值观上的共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采用了文字资料的浏览,视频资料的播放等形式,创设了民主的学习氛围,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支持学习。使浅薄的感受变成深刻的体会,在探究中熏陶感染、迁移升华,灌输思想变成每个学生都是思想的源泉。)

1、由于网络资源集文字、图形、声像于一体,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面,所以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发自内心的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也就格外的强烈。

2、网络教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性,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昂然的状态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而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可喜局面,既省时又高效。

3、作为执教者,我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也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一起思考,由于情感的过于投入,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哭了,让大家见笑了。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四

《两只鸟蛋》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这一课,根据新课标对一年级阅读课的要求,针对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 "听、唱"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背的过程中,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为使学生在这节课上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我把教学的重点确定为两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难点确定为“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这节课,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有: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学法:熟字换偏旁、熟字加偏旁等多种识字方法、朗读法、合作交流。运用这些教法、学法,希望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诵读儿歌,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把爱鸟护鸟的情感植根于学生心中。

多媒体课件 自制生字卡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设计以下几个大的环节,并简要做以分析。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由课件展示鸟儿欢快的在树梢欢唱,推进到树上鸟巢中的两只鸟蛋,自然而然地引出今天要讲的故事。

2、出示课题《两只鸟蛋》。

这一环节,亲切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个气球的话,我希望学生在整节语文课上的感觉是学习的劲头越来越高涨,学习渐入佳境,犹如给气球充气一般。而不是开始鼓胀得很,却渐渐撒气,上到最后,就只等着下课铃声响起。

(二)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我们一直在进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实验,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学新课之前把课文读通读顺,课堂上就不再给学生练读的时间了,而是直接检查,纠正学生的字音,然后集中精力进行识字。

接下来,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生字都以一个小鸟蛋做背景。整个识字的过程我准备分以下几步进行:

1、读卡片上的生字,如果有不认识的从文中画出来,并练习读一读。(这个环节是希望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2、同桌练习,合作学习。(这个环节就是避免个别学生的个别字出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检查反馈。教师任意点生字卡片,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4、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类,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例如:

(1)提手旁:捧、抬、投,单人旁:仿、佛。

(2)熟字换偏旁:拂——佛,经——轻,惊——凉。

(3)加一加:取,连。

(4)熟字去偏旁:响——向。

5、组词大赛。

给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组词,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那位同学说的词语比较新颖,就把卡片作为奖品送给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熟练,识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为了使整节课不出现脱节的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老师把12只鸟蛋送到了你们的手中,你们看,诗歌中的鸟蛋是什么样的'呀?快点打开课本,读一读,找一找。”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想通过创设情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而且能读得有滋有味。

1、(出示第一小节)自由练读。

2、你把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3、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回到文中去,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鸟蛋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为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去感受那小小的、凉凉、好玩的鸟蛋,使他们能自然地流露出对鸟蛋的喜爱之情。

6、(出示第三小节)指导练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小心、捧、连忙、轻轻”这些词语。为使学生更有兴趣,可采用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的形式,例如:师读第二小节,生读第三小节;女生读读第二小节,男生读第三小节。

8、生练读。

9、多美的诗歌呀,带给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想象,现在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请你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首诗。

10、比赛读、背。

(四)拓展积累。

在语文课上,我希望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是不留痕迹、润物无声的,所以在学生美美地读完了这首诗歌之后,我给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面有高高的、绿绿的大树、蓝蓝的天空、红红的太阳、弯弯的小路、清清的河水等。让学生练习说话,通过这样的一个说话练习,达到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目的。为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用课件出示:

在学生感悟的过程中,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按这样的形式说说我们身边的事物,如“头发黑黑的”“尺子长长的”“黑板宽宽的”……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从而达到开发语文课堂资源,积累词语的目的。

(五)指导书写。

这个环节,我想重点指导学生写好三个字——“听、连、定”,“听”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好“口字旁”所在的位置及大小;“连”重点指导学生带有“走之旁”的汉字的书写规则,以及“走之旁”的书写;“定”这个字则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宝字盖”与下半部分的搭配。

当然,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写字能力,我们没有必要都手把手的去教学,这个环节的教学,我把握了两个原则:1、扶放结合,举一反三。让学生先描红,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写好这些汉字的技巧。范写与练写相结合,例如:指导写“听”,练写“唱”。2、鼓励原则,只要是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认真书写,我在巡视的过程中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9、两只鸟蛋

“我” 取—————— 送

鸟妈妈 焦急不安———— 欢唱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五

这个月,我们学校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创新杯”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教师们都憋足了劲,在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下,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动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在高效课堂建设的道路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次,我讲的语文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九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豆腐颂》。这是一篇饮食小品,文中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是托物言志的典型文章。为最大化的求得教学高效,我精心设计教学,主要想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教学优化:

俗话说:教学要授之以渔。我们教师尤其要看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的引领:第一次自学指导中,我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并用——画出你认为是赞美豆腐的语句,然后写出自己的体会,接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完全可以从默读、画语句、写体会、交流等提示语中找到阅读的要领、从而深入思考,进入阅读感悟的状态。在后来的汇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们基本完成对课文中对赞颂豆腐语句的深入理解。而这种方法正是学生用心读书,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不断运用,学生定会受益无穷。

六年级的课文大多数都比较长,要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一定是完不成任务,造成延时,加重学生负担。我的办法就是抓重点段落进行赏析,抓重点词句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好词、好句、好段的朗读感悟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本节课,我就是抓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重点词语“百尝不厌”等进行了训练。我认为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每个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之后,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去交流,这种体验才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个别优等学生的感悟代替全班学生的阅读潮流。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到小组内交流到最后全班交流,这是从尊重个体到发展优势,都强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文章的写法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想它不是靠一节或者几节作文课就能完成的。他需要分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化解难点。在本节课,我就适当点拨了总分总、总分的构段方法,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这些点拨都会让孩子们收获一些写作技巧,这种渗透定会在学生心灵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他们写作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的想法,也在课堂上尽量体现了出来。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我想我们教师还是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思考,开创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课堂学习效果明显的教学之路。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六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标“阅读”部分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多层次诵读课文,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海燕、高尔基、写作背景等资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以朗读为主线,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通过多层次诵读,探究课文的深刻内涵。

3、通过猜谜语、当翻译的活动感受象征手法,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象征、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人文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美文需要美教”,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所以我采取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两课时。第二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完成作业。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自然地导入新课。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海燕”的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唱给“海燕”的颂歌。(板书课题、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

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查找课文有关资料的工作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二)、多层诵读——感知课文内容(24分钟)。

1、播放录音听读。

要求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或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从而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说感受和说画面的环节是学生通过听读之后再创作的过程。

2、分组合作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

(2)、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说话。

这是课文研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起标题、补标题和揣摩心理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3、指导揣摩精读。

(1)、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完成部分板书。

(2)、《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3)、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一教学环节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通过指导朗读、赏析、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

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起立诵读的形式,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

(三)、难点突破——感受象征手法(10分钟)。

1、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海燕》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2)、教师补充讲述发表过程中的小故事。

应该说时过境迁,学生对诗中“海燕”象征意义的理解颇有难度,而本诗教学时必须得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才能理解“海燕”的意义。在处于困惑不解之时呈现“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顺利地理解了海燕的象征意义。

2、作者仅仅是在描绘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场景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写到的一些具体事物都代表了什么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总结: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象征。

3、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怎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

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机械的讲解,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中水到渠成的理解。

4、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一个活动:当翻译!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1)、老师作示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可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xxx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2)、请同学们选择其他相应的语句进行翻译。

极富创意的“当翻译”活动,把复杂的枯燥的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行为变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无穷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探究过程。

(四)、拓展延伸,体验升华(8分钟)。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年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连国家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独联体(包括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积极、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的教学理念,完成了教学难点。

2、自主创编——仿句说话: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启发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对象说,也可以对现实中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搏击长空的雄鹰对屋檐下的燕子、青海玉树地震中救援人员对压在废墟下的待救女孩……)。

在处理练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风云雷电:【xxx势力】。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革命风暴】烘托。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革命先驱者】对比。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假(不)革命者】象征。

大海及波浪:歌唱、迎接、熄灭【人民群众的力量】。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穷人这一课简单的说一下。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八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并非需要细细咀嚼文字,从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经典文本,而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去学会把握的普通文本。对这样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激趣引入教学。

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这样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1、品味“彩塑”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发兴趣,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来读一读吧!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教师利用课件展现敦煌的风沙、石山和工匠们制作彩塑、壁画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敦煌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积淀情感,延伸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新的问题会随时生成。我将以教材为起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九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新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5分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首先,师生一起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让后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的意义。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云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云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是长春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板块第二课《荆公改字》。

这一板块的主题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贾岛推敲》、《荆公改字》、《欧阳定稿》。表现的是古人严谨创作、反复推敲的学习态度。《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从课初的学生初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到课中,边理解边读,一直到理解后的背诵。可谓是把读和诵贯穿始终。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本篇课文的学习完全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中的工具书自学完成的,特别是在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请同学们把王安石曾经用过的“到,过,穿,送,染”等字送回诗句中,通过读自主地发现,体会。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语文的特点。结合以上内容和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制定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把文章改写成小故事。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名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课文,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二)、出示提示,探究目标

(三)、交流汇报,落实目标

(四)、当堂训练,检测目标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六)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一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3分钟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10分钟

1、 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分钟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10分钟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4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分钟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1分钟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每个教学环节都尽量安排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注意对问题分层次整理,给每个学生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可以用“三问”

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 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在理解父亲形象的时候,播放背景音乐,同时放父亲修台阶的课件,引起学生共鸣。

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

九级台阶 新屋 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加强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培养孩子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孩子的个性化行为,阅读也是复杂的心智活动,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内容的感受必然会出现差异。为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在充分考虑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有意识地把阅读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中讲述的是三个儿子面对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不同的表现:第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第二个儿子只顾唱歌;第三个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三个儿子得到妈妈的评价也不同: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力气大;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嗓子好;第三个妈妈却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文章通过一个老人目睹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的情景,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的话,告诉我们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深入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2、过程与方法:争取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关心、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体会妈妈们的辛苦。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教学贴近生活。

3、“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4、“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以读代讲。《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生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三个儿子》一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阅读。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分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三个儿子》过程中,要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4、多元评价法

一、复习巩固营造气氛

1、老师请坐姿最端正的小朋友来读。小朋友的坐姿都这么端正,那么,全体起立,同桌互读,他会了就请他坐下,不会的,就请同桌帮帮他。

3、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了,玩摘星星读词语。

二、情感体验个性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由教师充满激情地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阅读猜想,形成阅读期待。因此在这个环节当中,我表扬孩子,“孩子们真能干,这么多的生字都顺利解决了。真是太可爱了,老师相信在家中你一定是妈妈的小宝贝,能跟老师说说在家中,当你做了一件令妈妈高兴的事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夸奖你的吗?是啊,上一节课我们学过的三个儿子中的妈妈也在夸他们的儿子,请你快快打开书,找一找,再读一读。

1、请小朋友把书放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读一读妈妈的话。

2、听,他们的语气一样么?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有不同的语气吗?

3、那让我们带着自豪、平淡的不同语气。再来读一读给你的同桌听!

三个妈妈对自己的儿子有不同的评价,那么你能根据课文里的内容,把妈妈们的评价补充完整吗?(填空)

三、合作学习研读交流

二年级的教学要让孩子充分的读书,特别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读课文,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感知课文内容,达到生生互动。并且要在阅读中培养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因此此环节我设计:

聪明又有力气、唱歌好听、没有特别的儿子们,真的如他们妈妈所说的那样吗?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出示妈妈提水的图片

师:三个妈妈从井边打了水回家,看(出图),边看图,边读下面的一段话,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妈妈的辛苦吧!

他们都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边默读,边用“——————”画出。

借机引导“沉甸甸”的甸的读音。我是这样处理的。看,大屏幕,这个字是“甸”老师想提醒小朋友,“甸”单个字读的时候念四声“甸”,但是放在叠词当中,变成abb词语的时候,他就变成一声了,跟老师读一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老师这还有类似的词语,和“沉甸甸”一样,后面的字不管是几声的,都要读成一声,引导学生读,再照样子说一个。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握词语的读音规律,落实教材中的知识点。

接下来:用“三个儿子有自己不同的做法,那么你喜欢这哪个儿子?说说为什么喜欢他们?”引入下面的学习。

1、这真是一个聪明又有力气的儿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翻转)

2、这真是一个小小歌唱家,让我们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3、在妈妈眼里,虽然他是一个没有什么可值得夸奖的儿子,但此时此刻,他却用行动帮妈妈消除了疲劳,老师也很喜欢他,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4、三个孩子都是那么讨人喜欢,可是坐在旁边休息的老爷爷却这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小组之内讨论讨论吧。

师:虽然好看的动作和好听的歌声都能让妈妈们快乐,但只有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真正的帮助妈妈消除疲劳,所以老爷爷看到的是第—————————————那让我们再走进文章,去感受一下老爷爷意味深长的话吧。你想怎么读?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揭示主题拓展提升

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拓展题。第一个是假如,第三天,三个妈妈再次来提水,水桶还是那么沉甸甸的,三个孩子又会怎样做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第二个问题是“这是课文中的儿子们都这么孝顺,那么你们在家中又应该怎么表现呢?”教师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回答。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1、《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容貌,还在于心灵。

2、编写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认识居里夫人,了解她的事迹和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象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读课文,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居里夫人的外在美,了解到她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也能从语言文字中初步感受到她的一些可贵的品质,如坚强、刚毅、淡泊名利等,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走进文本研读课文,深入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对她高远的追求,人生的意义的发现等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作为重点来研读。让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到她的内在美,从心灵深处敬重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怀着对居里夫人无限的敬意朗读课文,读出对她的敬意和赞美。

(三)、说教学目标: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刻内涵,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感受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2、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对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有个初步的认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五)、说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课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潘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齐读、快速浏览、师生合作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读中领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中指出,六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可采用品析词句法和感情朗读法学习本课,让学生运用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第一环节,老师带同学学习单元导语,明确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老师从课题入手,引发质疑:究竟是怎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目的是一开始就抓住题眼,直奔主题。

第三环节,老师让学生能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时,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美丽,分别是怎样的美丽。通过同学的交流,提炼出“美丽的形象,提炼美丽的镭,成就美丽的人生,美名永远流传”,并用这些词连成主要内容。这样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主要内容,学生水到渠成。

第四环节,老师让学生精读三四自然段,品味美丽的科学精神。这环节,老师分了三个层次,既让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写作方法。第一步,老师让学生读一读,划一划,从哪些具体事实感受到那份美丽。第二步,老师让学生找一找,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直接赞美居里夫人的美丽。第三步,老师总结作者“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就是用事实和直接赞美写在一起的方法。这样水到渠成。品味美丽的科学精神的方法之二就是朗读。教师采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读,特别是老师的引读效果应该不错。

第四环节,老师一句“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能跨越百年呢?”来制造悬念,引入下课学习。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四

教材体系:初中九年级语文阅读要求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流逝的古典》作为课外阅读辅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功。本课的训练重点是: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内容:本课表面上是反映古典文化的流逝,其实反映的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的流逝。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随着社会进步,古典离我们而去的担忧,激起人们的思考。

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现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心越来越浮躁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这样一种视角切入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学生打开视野,学会多角度观察、思考社会。

目标制定: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古典的怀念。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的学习,利用古典诗词文字之美和所蕴涵的时代精神熏陶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可以是文本或朗诵带等等)。

2:仔细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词,体会它的意境和生命精神。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两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一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

(一)导入新课。

本课导入,我从学生收集的喜欢的诗词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欣赏、议论诗词作品,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假如生活中没有诗词会怎样呢?再抛出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适时拿出本文,看看作者如何思考这的?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主要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由文题切入整体感知的标题有别于人的姓名,后者标记性强,对应某一个具体的人,并不预示人的品性、思想、感情等;而作为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当于“眼睛”的标题,有时却能使人预知作品“心灵”深处诸如内容、情感等某些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东西。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初步感受的语言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

在对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理清思路。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抓标志性词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划分依据,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弄清的结构。侧重实现能力目标。

第三板块:再读,探究主旨。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探究本文对古典的怀念到底是对什么的怀念?标题《流逝的古典》能不能换成怀念的古典?四人小组讨论并提供依据。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流逝的不是古典书籍,而是文化产生的平凡生活和宁静淡泊的心。换言之,流逝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板块:品读片断,赏析感悟。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同学们给以评价。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五

《我选我》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是围绕着学生生活编排的,评选班干部是我们学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其实就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选自己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王宁小朋友自己选自己当劳动委员,说明了一个人要自信,要敢于表现自己。

“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

就本节课的识字教学,看似简单,但对于全班中下游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认字,学字,怎样能让学生将这些自学的又快又牢这是本次说课的重点。就本节课的识字教学来看,主要有这几个字比较的难认,难写,“委、员、补、室、悄、愣、切、掌”

结合本课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人民服务。

这一课时的重点是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体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这节课我创设了同样的教学情景,来增强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一节好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的快乐,学的有兴趣,一节好的课还必须让学生学有所得,快乐有收获的一节课才是成功的课。

而识字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是一片完整课文的局部,识字教学要服务于课文的学习,但就低年级来说,识字、写字教学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将识字教学完整和谐的融入一片课文的学习中,就成为教学方法的重难点。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理解学习,点拨引导法,讲授法,通过系统的引导,在交流学习中掌握生字,理解生字。

本节课公分四部分进行:第一步、情景导入,让学生在交流谈话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课文生字;第二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字;第三步,让学生分段朗读,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教师亲切地问,体会亲切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王宁的话,重点指导读出自信坚定的语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一名合格的劳动委员和一位合格的小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关心集体。

第四部进一步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因为这篇课文的情境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我首先创设情境,也为我们班补选一名劳动委员,在交流与谈话中老师逐个板书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劳动委员、补选,谁呢,教室,静悄悄,突然,愣住”,帮助学生认读生字,交流识记的方法,初步掌握读音,初步在情境中理解感受词意。

接下来,话锋一转,在遥远的北京育英的小学二年级二班也正在开办会,补选劳动委员,让学生带着刚刚认识的字再次走进课文,通过读课文进一步学习生字的,掌握生字,理解生字。

然后让学生分段读课文,教师结合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气氛,理解王宁我选我的坚定与勇气,更看到王宁的那一理智——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培养教育学生服务于人的意识。在朗读的过程中继续学习生字“转学,亲切,集体,掌声”。在朗读指导中感受亲切一词的含义,读出温和轻柔的语气。结合实际理解关心集体的做法让学生及明白做一名合格劳动委员的标准,更明白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必须有关心集体的意识和做法,使学生既认了字又懂了字义。

最后,既是学习又是补充,同时还是检查,再结合黑板板书的生字,再读,找小老师读,同桌检查等多方位掌握生字。

课文学完,书写生字是重点,学生都认识了生字,如何将他们写得对写得漂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我结合在黑板上板演的教学方法重点指导“室校班”,其他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在田字格中临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老师巡回指导的方法学生独立书写。

总之,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探索与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六

本课选自教科版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课文记述了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一件事。通过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接受一次深刻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上接受净化和洗礼。

1、学习居里夫人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以后,仍然热爱、尊敬自己的老师的优秀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12个生字,认识11个生字。了解“抚摸、慈祥、尊敬”等词语的意思。

1、感受和理解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热爱、尊敬老师的精神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学多媒体;

2、生字卡片;

3、课前学生、教师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和尊敬老师的故事。

本课计划两课时,本课时是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直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初读并检查生字。学生按老师要求自由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扫除阅读障碍,从音、形、词、义方面解决生字。指名读、同桌检查读纠正读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精讲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学生收集交流资料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理解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通过引导理解居里夫人表情、动作和语言描写的句子及侧面人物的描写的语句,表现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拓展升华总结。通过本课阅读使学生明白居里夫人在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以后,仍然热爱、尊敬自己的老师的优良品质。收集、交流有关尊敬老师的故事。并引导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尊敬老师、热爱老师,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在阅读实践中接受一次深刻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上接受净化和洗礼。

1、学生同桌、小组互相交流、检查,将“兵教兵、兵兵互学、互查”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和尊敬老师的故事,课堂交流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将“兵教兵、兵兵互学、互查”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是一个挑战与创新。

2、将课桌摆放成“圆桌会议式”,首先源自于家长会时与家长交流,有些孩子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机会少。其次,会后学生喜欢这种形式的课桌摆放,改变教学形式,对学生也很有新鲜感,用学生话说就是“非常的亲切、自然”,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近了。当天上课时,也让我深感愧疚,确实有部分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少,也许被我们老师忽视了。这种摆放形式也有其不利的地方,如学生看黑板有所不便、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次教学用此种课桌摆放形式,并不是标新立异,只是一种自己教学形式的尝试和对我们教师平时教学的一种反思。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品读,触摸语言。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尾巴》,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及性质

《比尾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课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不但能激起孩子们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他们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全文共四节儿歌,第一节与第二节相对应,第三节与第四节相对应。两组儿歌结构完全相同,都是由简单的问答式构成,其基本形式是:一节问,一节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材特点,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两个字。认识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学会问句的朗读方式。

过程与方法方面:

1、鼓励学生用已有的识字经验随文识字,采用形式丰富的手段巩固生字。

2、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掌握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培养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

(四)教学准备

六种动物图片、生字卡片、动物名称卡片

语文学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学习过程,依据一年级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好玩、好动的特征,结合课本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以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形式导入,引出课题《比尾巴》开始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的亲近以及对童话世界里小动物们的比尾巴大赛充满了好奇。采用森林王国里的狮子大王这一角色,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让他们乐于接受狮子大王的邀请,欣然愿意当小裁判帮助小动物们比尾巴。这个时候,强调学生自己就是主人,让他们在初读课文中找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们。比赛结束后,设计了颁发奖杯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再次复习课文内容。

2、分散识字法。鉴于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多半出现在动物的名称上,于是我引出小狗这个由狮子大王派来的差使,给小选手们发衣服,而要求会认的字就在每件衣服上。于是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之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还有部分生字采用随文识字。

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3、朗读感悟法。新课标强调阅读要凸显学生的感悟。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突破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1、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完一、二小节后,我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自己学习三、四小节。在朗读时,我让孩子和老师合作读,然后让孩子自己找好朋友读,最后同桌间相互读,再让孩子评价同学和老师的朗读,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获取经验、发现问题、互相促进。

2、读读、演演、说说、写写。读在粗读课文时,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理解课文中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同桌你问我答读,男女生对读,配上动作读,师生问答读。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读好问句语气。演配合动作表演课文。说说说你还见过的其他动物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写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本课时我分六个环节来进行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课前,我跟孩子们做了个热身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摸摸你的脸;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腿;摸摸你的肚子;摸摸你的尾巴。哈哈哈孩子们一片哗然。你们有尾巴吗?没有!那你们知道谁有尾巴吗?小动物。小动物们有尾巴可高兴啦!今天,它们要在森林王国里比一比自己的尾巴。还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当裁判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圈出参加比赛动物的名字,多读几遍。

2、出示动物图片,让孩子们和小动物打招呼。

3、出示写有动物名称的比赛服卡片,让孩子们替不识字的小狗给参赛选手发比赛服装。让学生识记生字。

(三)读中探索,突破难点

1、课文的.教学难点是读好问句。文中1、2节和3、4节结构相同,我重点指导好1、2节,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第一步:老师范读,引导发现动物尾巴的特点,随机识字;第二步:指导读好问句,接着让学生自由练读;第三步: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学习第3、4节,运用学习1、2节的方法学习3、4节,先朗读,再感悟,体现扶中学的学习方法。

3、趣味对读,感悟理解

看图对读课文,同桌问答读,自由找伙伴读,配动作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给小动物颁发奖杯,读全文。

(五)写字教学

重点指导写好撇折。

(六)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1、说说你见过的其他动物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课后请小朋友去了解一下动物尾巴的作用。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十九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二十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鲁教版_____年级_____第_____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_____方面的主题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承担着培养______重要任务。《》是本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文章通过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课文充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等手法描写_______,生动细腻,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一篇学习写景(写人,记事)的好文章。

依据教材的地位与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______个生字,会写_____个生字;能够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______"等_____个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教材中指定的段落),丰富语言积累。

3、能够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文中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或故事寓意、或人物特点),培养学生扎实读书的好习惯。

4、激发学生________的思想情感,

依据教材编写意图,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在认真落实三维目标的同时,着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__________(景色的优美、或人物特点、故事文章含义等),加深课文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由于______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所限,学生对___________有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将适时多媒体手段,使_____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生动理解________.

依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将采用如下教法策略,促进预定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是大胆采用以读代讲策略。教学中将自始至终坚持以读为本,坚持精讲多读,达到以读促悟,重要的段落达到熟读成诵,进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采用以写促读策略。教学中我将坚持读写结合,发掘教材的创作点,巧妙设计片断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相像,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创造表达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读写一体。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将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从整体到部分是认知的基本规律,从整体感知到精读理解是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____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将充分借助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实现快速感知,达到省时高效,同时促进学生自觉能力不断提高。上课伊始,我将开门见山,板书课题《》,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首先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题目主要写了哪几方面(或哪几件事情)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_______________.接着提出一个触及文章思想内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借助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初步感受人物(事物)的_________,并随机板书中心词_______.在这一环节当中,对文章的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课文的发展脉络,对文章主要的思想感情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这就为下阶段的精读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我将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本课中的生字词语,并充分运用拼音识字法、对比识字法、谜语识、查字典识字法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自主识字,落实识字目标。识字之后,我将着重指导正确书写_______字,通过观察、示范,提醒他们特别注意写好——字的______部分。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将重点抓住_______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深入体会文中含着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感情诵读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精读部分的教学我将这样展开:

1、标一标:让学生快速浏览这一段,把其中最受感动(或印象最深)的词句标出来,为后面仔细品读体会奠定基础。

2、品一品:标出重点的词句之后,启发学生仔细品味一下,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或为什么给你的印象特别深),让他们静心想一想,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

3、讲一讲:语文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表达,促进学生读书感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和谐发展。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着力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课程标准同时强调阅读教学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读书,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所以我将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形成正确的理解方法。

4、读一读:这里的读主要是赏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也是课标的重要要求。因此,在抓住重点词句畅谈感受之后,我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现代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教学应当立足于学习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激发读书兴趣,促进人的终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面引领学习一个重点段落就是为了"授之以渔",因此接下来我将实现开放性阅读策略。课文中表现人物(事物)______的细节还有很多,我将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自主体会,提高课堂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评一评、议一议的方法开展学习,让他们给一些重点语句加上简单的评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阅读教学应当提倡一课一得,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扎实提高。在部分精读、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将设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思提炼、总结升华,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深入一层。我将联系课文的结尾(或中心句,或补充资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____________?通过思考回答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本质特点,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或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或懂得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也是读书。只有多读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快乐。因此,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我将安排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放手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在朗读中尽情享受文中的语言美、情境美及人物的思想美,并从中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我还将鼓励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课后指定的段落),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将给学生安排两个练习:一个是基础性练习,主要促进学生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语;另一个是拓展应用性练习,主要是紧密联系课文内容搞一个小练笔。这一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个小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

各位评委老师,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课程理念,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点,牢固坚持以读为本,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同步提高,整个教学过程计划用两课时完成,预期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二十一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企鹅爸爸》,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

《企鹅爸爸》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学习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企鹅爸爸》是突破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企鹅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守护小企鹅出生的壮观场面,企鹅爸爸们冰雕石刻般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伟大坚韧的父爱震撼人心,更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爱的真谛。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对文字的感知能够开始感性与理性并重,所以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情,在此基础上找准起点,以学定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所以我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他们伟大坚韧的父爱,并试着学会爱、表达爱,也付出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依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守护小企鹅的,感受他们伟大坚韧的父爱。教学难点是感悟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扮演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节课我遵循教研室教学常规“精讲善导”的理念,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平等中对话文本,自主感悟,品读赏析,悟情明理。

我制作了简单的幻灯片,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够辅助学生理解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

另外我安排孩子们课前准备自己生活中感受爱或付出爱的真实事例,为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通过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在运用我校 “三段导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导练”教学法,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版块展开教学:

我以一串统领全文的词语(出示幻灯片1)来导入新课,检查复习之余,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影响,同时也为下面的新课理出一条线索,使学习有章可循。

环节一:初步感知南极:我以第一组词语所在的句子和一组南极的图片(幻2)让学生初步感受南极的美丽,企鹅的可爱,正是它们组成了南极一道亮丽的风景!

紧接着我让孩子们找出第二组词语所在的语句(幻3)反复朗读,体会南极环境的恶劣。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在感受南极美丽与恶劣的同时我还穿插安排了同类成语或四字词语的拓展(幻4),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鲜明,目的是想要给孩子们造成视觉与情感的巨大落差,铺就一条情感之渠,只待下一环节体会企鹅爸爸艰辛的激情奔涌宣泄,自然渠成。

有了上述铺垫,第三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就来得自然、直接。因为企鹅爸爸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守护孩子的!他们历尽艰辛,成为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风景!这一环节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是“学导练”体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

首先是学生的“学”:我以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幻5)提示了本环节的学习: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之外,企鹅爸爸还历经了哪些艰辛呢?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说自己体会到些什么,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完成上述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培养自学能力和静思默想的能力。这个问题统揽全文,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与方法兼顾。

然后是全班交流,其中也蕴涵着老师的“导”。学生很快能找到第一节、第三节的内容,这里我按照课文的顺序选择两个重点语段进行说课。

语段一:(幻6)这个语段的学习我引导学生抓住“64”和“整整”的反复出现,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朗读,来体会作者刻意强调的艰辛,感受企鹅爸爸“冰雕石刻”(板书)中蕴含的对孩子无私的爱。

语段二: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从大处着眼感悟企鹅爸爸的艰辛之后,接着我带领孩子们从小处入手,在第三节中找出描写企鹅爸爸姿态的句子(幻7),抓住“直立、不变、伫立、不能碰、不能压、不能搁下片刻”等词语或短语,联系生活经验来揣摩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结合学生交流板书“刻骨铭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对课文的肢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以我第三组词语(幻8)为引,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真正做到“读”具一格,“读”占鳌头,从而落实扎实的朗读训“练”。

为进一步点燃学生的激情,在朗读指导中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范读(幻9:语段一)。水尝无华,相荡即生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激情与激情的碰撞势必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共振。这样的朗读训练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悟中明理。

教学常规还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进行反馈,所以教学中我积极发挥评价反馈对学生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及时到位的评价语言,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激励功能,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关注学生的成长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环节四:理解文章主旨:在学生深切感受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我简略处理企鹅爸爸向着大海深处觅食时的深情眷顾和小企鹅的茁壮成长,总结企鹅爸爸淋漓尽致的父爱(板书:爱),这也是第四组词语(幻10)提领的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幻11),明白快乐不止是接受,更是付出(板书)的道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环节五:学习文章写法:梳理内容,进一步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指导学生尝试着学习把小事写小,把细节写细,使自己的文章也能丰满起来,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内容,也学到了方法。

这里我以深情的独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已经呼之欲出的情感:“孩子们,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配乐《爱的奉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以爱为主题的图片(幻12——16):

接着启发学生用名言、诗句或自制格言向这些付出爱的人们表达自己心底的温暖和敬意,学生能够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等等耳熟能详的句子。

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今天的感悟和收获,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应该学会尊老爱幼、体贴长辈、关爱他人等等,进一步强化文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感染,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最后送上巴金的一句名言(幻17)与大家共勉,并以“让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慢慢地懂得爱、感受爱、珍惜爱、也付出爱,愿我们一起爱,并快乐着!”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结束新课。(幻18“敬请指导” )

冰雕石刻

爱——付出

刻骨铭心

这节课的板书,我本着精炼准确、提纲挈领的原则来设计,从冰雕石刻的身影和刻骨铭心的场面让学生感悟到企鹅爸爸伟大坚韧的父爱,从而明白爱,就是付出的道理。这样的设计达到了内容明晰、主题突出的效果。

纵观这节课,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的悟性,给了孩子们自由领悟的环境,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展示的舞台,自主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完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然,理想总是美好的,也是略嫌高远的,在这里恳请评委老师和在座的同志们就我的设计予以点评和指导,未来的语文教学我还将一如既往地朝着简约、扎实、轻松、高效的目标而努力,真正践行“增效减负、善学会教”的八字箴言,努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学习得快乐!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二十二

我将以《创新阅读体验,发展语文能力》为题,分以下六个步骤对《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进行说课。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有“天鹅的葬礼”之说。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一咏三叹的表现手法,读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是学生发展语文能力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它紧紧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单元主题,为学生提升人文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凭借。

依据课标精神和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的教育理念,结合上述分析,我认为应重点达成下三个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

3、引领学生体会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思想情感。

其中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促进人文精神的提升是教学的难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虽然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体验感受和创新发展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但是仍旧未脱离儿童的特点。因此我打算从兴趣入手,运用电教手段,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于读读、说说、写写的`学习活动之中。

教学时,我着重采用了创设情境、美文朗读、读写结合等方法,以读书感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在读中丰富体验,在悟中发展能力。

面对语言美、感情美、意境美的好文章,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读为主线,强调写作指导”这一线索,构建一个阅读体验、感悟提升的三步教学流程,让学生充分历经一个语文学习与精神洗礼的创新发展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神圣”

学生读课题后,首先欣赏一组图片,告诉学生:“同学们,这片土地指的是西雅图,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着广阔的沙滩,肥沃的耕地,终年积雪的山脉,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中到处有闪闪发光的松针,各种各样的昆虫,这里有蓝天和白云,青草和绿叶,翱翔的雄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圣洁的土地,把学生带进了美丽圣洁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从直观上感受西雅图“圣洁”的美,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下来通过个别读、教师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2、3、4自然段,感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找出比喻、排比的句子读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已经产生了在读中悟情,读中悟法以及对阅读课文的期待。】

(二)升华情感,理解“神圣”。

1.我让学生自由朗读5-8自然段,看看印第安人对白人提出了哪些告诫。学生快速地总结出西雅图告诫白人要善待河水、保护空气和照管动物。我因利是导: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告诫白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学生接读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管动物这三段,让学生一步步增强对印第安人眷恋土地的情感体会,一层层感悟“一咏三叹”表达方法的好处。

2.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练习,想想假如你就是印第安人的孩子,请写下你心中的告诫吧,让学生仿照5、7、8三段课文的结构,进行仿写练习: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________,因为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学完这一课,我设计了可由学生们自主选择的作业:

(1)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写一份环保倡议。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这样,在学习当中,将美读贯穿于三个教学环节。实施完毕之后,我的本堂课就轻松地完成了。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比喻保护空气典型性

排比照管动物代表性

这个板书紧扣课文中心,清晰地展现了课文的重点,用警醒的红色,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凭借,以创新为手段,以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创新阅读体验,发展语文能力,做到了简单教语文,扎实求发展,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之美、增强人生体验的同时,学会了读书方法,提升了语文素养,滋养了人文精神,使“悟中得法,发展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得到了良好实践。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二十三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

朗读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六上语文说课稿篇二十四

《离骚》原有372句,2464字,本文节选46句。《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离骚》又是楚辞的巅峰之作,屈原的悲情绝唱。厅伟诡谲的想像,浪漫绮丽的传说,天马行空的表达,炽热滚烫的情感,香草美人的手法,共同缔造成了一朵光耀千古的诗歌奇葩。“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因此,《离骚》是每一个中国学子必须深入学习的辉煌篇章。

但《离骚》由于是用楚地方言写成,加之年代久远,艰涩难懂,佶屈聱牙,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应采取“先读懂,后鉴赏”的原则。教学目标定位如下三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会诗中丰富绚烂的文采背后蕴含的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二、方法程序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走进浪漫主义的神奇之作。

本课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读懂课文。第二课时鉴赏课文。第三课时在多媒体教师观看专题片《百家讲坛——屈原》。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采用讲解讨论法。导入用一副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解题突出历来的两种不同理解;。

1.司马迁、班固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之后,教师明确并精要讲解。分析时要启发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教师的语言要唯美。

在第二课时中,着重鉴赏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及非凡的艺术技巧,主要采用探究研习法。在本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通过讨论入查阅《名师一号》等相关资料理解屈原誓死报国的装置豪情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教师适时要归纳梳理,并且结合练习题巩固强化。

第三课时,观看武汉大学博导李敬一教授的讲座。教师之前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白屈原当时所处的地位及政治环境及个性禀赋。观看时可适时停顿提问思考,之后要做好总结点评和拓展延伸。着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自行探究《离骚》的其余段落及《楚辞》的其他篇章。

总之,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理解词句探究诗歌情感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准确品评。同时增强研习诗歌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4086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