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维的整理和梳理,可以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仔细检查和修改总结文章,确保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想要写一篇好的总结,可以参考以下几篇经典的总结范文,从中吸取经验和启发。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一
《小蜗牛》是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4课。这是一篇童话,以一只小蜗牛和它妈妈之间的对话,生动鲜活展现了四季的不同特点。部编本教材强调阅读与语言积累。一年级教材的编写也遵循着这一特点。《小蜗牛》这篇课文的特色鲜明:首先是篇幅特别长,是其他课文的两到三倍。其次,教材只给难字注拼音,每两个自然段对应一幅季节分明的插画。编者的意图显而易见:借助图画,习得识字方法,积累语言经验。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性,很容易对新鲜的,活动的事物产生兴趣。思维方式以形象,直观为主。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王字旁。会写“对”“妈”两个字。
2.借助图画认识“发芽”“草莓”“蘑菇”“雪”等难字,学习看图识字的方法,进而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3.通过听故事、读故事积累课文语言,并练习用课文中的`语言讲故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借助图画和生活经验,读懂课文,认识生字。
2.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中的“反复”表达。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启发性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看图识字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与教学相应,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质疑,探索,感悟,朗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卡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
(二)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将从以下几个板块来安排我的教学。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板块一:练习读故事。
一读――指读。
1.学生交流这篇课文与以往课文的区别,带着思考开始第一遍读书。
2.全班交流:通过看图认识了哪些字?
运用板贴学习“发芽”“草莓”“蘑菇”“雪”等难字。
二读――范读。
听教师讲故事,学生用小手指指着。读到哪儿就指到哪儿。
三读――自由练习读。
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板块二:练习讲故事。
第一步,记住关键信息。
1.合上书,听老师讲故事,听后说说你都记住了哪些信息。
学生找出“发芽”“草莓”“蘑菇”“雪”对应的季节,板贴。
2.相机指导轻声词“玩吧”“孩子”“回来”。对比“王”认识“玩”的偏旁――王字旁,注意偏旁相让后会给字形带来变化。
第二步,分步练习讲。
1.再听教师讲,思考:小蜗牛在不同季节里都说了什么?
2.抓住关键信息,反复练讲。
3.出示季节和与之对应的其他景物,小组合作,填空编童话。
4.出示蜗牛妈妈的语言,抓住关键信息,先学生练讲,再师生分角色讲。
第三步,整体练习讲。
1.再次打开书,朗读课文,根据插图和板书,同桌分角色讲一讲。
2.戴上头饰到台前演一演,完整地讲故事。
3.“小蜗牛爬呀,爬呀,转眼四季已经悄悄走过,虽然它什么也没有得到,但却帮我们收获了‘借图识字’的好方法。”边说边擦掉图画。板书:看图识字。
4.学生开火车读“发芽”“草莓”“蘑菇”“雪”。
板块三:识记生字,学写“对”“妈”
1.读好四个生字。
2.全班交流:偏旁相让,字形常有变化。观察四个生字,发现了什么?
写正确:“对”中的“又”字捺变点。“妈”中的“女”字横变提,不出头。
写美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学生跟写,注意笔顺和占格。
4.摆好姿势,学生练写,评价指导。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浓缩了本节课的教学精华,更突出了教学重点。我的板书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二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第二课《蜗牛(一)》。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修订后的教科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本课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教科书展示的是自然环境下的蜗牛照片,提示学生蜗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另一张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教科书在图上标注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描述表达时运用这些词汇,准确方便地表述。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蜗牛身体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教科书点到蜗牛身体的颜色,重点展开的是对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
“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会有怎样的反应”,这里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观察动物的应激性。
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可以说,会运动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一项重要特征,动物怎样运动,又体现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
在前面的观察和平时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注意到蜗牛的运动,而且会用“爬”“慢”等词描述蜗牛的运动,并已产生或提出有关蜗牛运动的一系列问题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整理出三个问题及活动来展开观察蜗牛运动的活动。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对学生来说,蜗牛是没有腿、脚之类的东西。那么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从没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发展了学生对足的认识。
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活动回答的是这些问题: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观察内容。
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教科书明确提出饲养蜗牛,并且提供了饲养的方法和两种养殖环境。只要参照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学生一般都能养好蜗牛。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活动来说意义非常大。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第一单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学生们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
1、小组合作:观察活动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讨论,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获。教师要组织好四人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师生合作:在学生的观察活动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3、学生主导:这堂课教师应该把时间充分的给予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记录、汇报、补充、再观察、再汇报的过程。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来解答。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小动物们有的会飞,有的会爬,有的会游泳,真是可爱极了,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好,这节课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小动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蜗牛(出示蜗牛),你们了解它吗?希望同学们要仔细地观察它,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生活在哪里?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存下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做好记录。(板书课题:2、蜗牛(一))(上课一开始不直接向学生提供蜗牛,以出示的形式呈现,也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及主动探究蜗牛的欲望。这使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控性,使兴趣“有”而不过度,为下面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埋下伏笔。)。
(1)哪里能找到蜗牛?(草丛中),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阴暗潮湿的地方)。
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是什么颜色的吗?(有的青绿色,我的红褐色)。
(2)、教师提醒学生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1)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方法。(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观察时要耐心,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2)放大镜的使用。师:手握放大镜的把柄,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蜗牛,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比较、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小组中间去。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点给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的理念。
(4)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观察活动,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它可分为几个部分?(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
(5)小组派代表进行上台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当学生不能有条理有顺序的描述时,教师给予指引。
(6)学生画蜗牛。让学生把自己的蜗牛画在作业本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7)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的身体会缩进壳里)。
(1)让蜗牛在玻璃上爬行并进行观察。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2)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蜗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上爬行。)。
(3)描述并模仿蜗牛的爬行。
(4)学生记录蜗牛的运动。
(5)蜗牛爬行的时候,会留下蜗牛爬行的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
(2)饲养蜗牛注意事项。(每天傍晚给蜗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残渣处理干净)。
(3)蜗牛的食物:菜叶、青瓜等绿色食物。
1、学生做课堂作业。
2、作业讲评,订正。
1、学生课外饲养蜗牛。
2、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写观察日记。
(让学生观察研究动物从教室走向广阔的生活。从而使四十分钟的科学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跳板”。)。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蜗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蜗牛》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我所知道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运动,饲养蜗牛。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寻访、饲养、观察、记录和研究蜗牛,达到认识蜗牛的生活环境、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的目的。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本课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培养他们热爱小动物。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动物来说意义非常大。
本课内容学生在学习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有所了解,如果还按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根据农村学校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大胆地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有效学习的能力。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蜗牛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观察蜗牛的过程,学会用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小动物,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难点是学生观察活动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处理。
多媒体课件、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说学生对学生来说,喜欢动物是与生俱来的。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了解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身体的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
茂的多媒体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合作法,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或疑惑。课堂上,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究,观察交流,
(三)、画蜗牛,加深认识,
(四)、课外延伸。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开课时我选择适合三年级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产生了了解蜗牛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探究《蜗牛》。
自主探究,观察交流。
1、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这个环节,我首先出示一组蜗牛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提问:哪里能找到蜗牛?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通过观察得出: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1)首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方法。
(2)教师介绍放大镜的用法,并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观察时要有耐心,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教师提出问题,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次观察头部、腹部和尾部,让学生重点观察蜗牛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比较、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组中去,对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优点给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与师生合作的理念。
(4)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3、观察蜗牛的运动观看蜗牛爬行的视频。提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呢?蜗牛没有腿、脚。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叫腹足。蜗牛在爬行的时候,会留下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4、饲养蜗牛老师介绍饲养的方法、注意事项及蜗牛的食物。画蜗牛,加深印象让学生用简笔画出蜗牛的外形,并标注各部位名称。课外延伸让学生课外饲养蜗牛,观察蜗牛的活动并写观察日记让学生观察研究动物从教室走向广阔的学习生活,从而使40分钟的科学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跳板”。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这节课我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收集了大量的蜗牛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探究蜗牛生活环境与蜗牛的运动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在观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短缺的实物实验材料致使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不能锻炼学生的直接感官与动手能力,这时我采用视频的形式,来弥补它的不足。
总之,本课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第11课《小蜗牛慢慢爬》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小蜗牛慢慢爬》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二、教学对象。
分析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蜗牛,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小蜗牛的身体构造。难点:用卡纸制作出漂亮的蜗牛。解决难点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制作方法,教师示范,以及亲自动手制作解决。
五、教法学法:
欣赏法,讲授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示范法等。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讲了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后面设计做好铺垫。
(二)引导启发,了解蜗牛。
由于每个学生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蜗牛”一环节。先观察书上的图片,表述蜗牛的外形构造,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折制蜗牛。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师示范,大胆创作。
学生表述了制作步骤后,肯定有一部分学生还不太明白,所以我跟学生同时制作,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让能力稍弱的学生也能学会制作方法,这样就照顾到了每个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让学生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向老师提问,解决各自的难题。
(五)展示欣赏,评价。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的环节,这样就进行了优劣对比,让稍弱的学生学习好的作品,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故事的结局为契机,引导学生站在被帮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恩,并教育学生不能嘲笑、挖苦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从而起到教育作用。这一环节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渲染、剪纸、粘贴的方法来表现雨天的蜗牛。
2、感受色彩的美,增强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范画一张。
2、剪刀铅画笔水粉颜料毛笔,豆类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范画引题。
这是一幅《雨天的蜗牛》图,跟我们平时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哪里最美?
二.教师讲解示范作画。
1、教师在简笔画上用水粉刷上一层清水。
2、教师用水粉笔蘸上绿色的水粉颜料,画在铅笔纸上,产生渲染的效果。
3、教师用水粉笔蘸上其他颜色的水粉颜料,轻轻甩在画纸上,形成彩色小雨点。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互相欣赏作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渲染作品的效果想象讲述作品内容。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六
一场大雨过后,我和爸爸妈妈出来散步,突然,爸爸阻止住我的脚步:“小心点儿,看脚下。”我抬起脚,低头一看,一个小蜗牛正在我的脚下慢慢地爬向我左手边的草丛。要不是爸爸阻止我,它可就要丧命了呀!好你个“小鬼”命可真大呀!看着这只可爱的小家伙,我央求着爸爸把这只可爱的小蜗牛带回家,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爸爸终于同意我“收留”这只小蜗牛了。
据我这两天的观察这只小蜗牛共有两对触角,一对大的,一对小的。眼睛长在那对大的上面。柔软的身体支撑着沉重而坚硬的外壳,有时候我真的佩服它,小小的身体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它的壳成螺旋状,呈浅棕色,半透明,身体走过的地方都有一道粘粘的“足迹”。
它吃饭时的样子真是可爱,我把菜叶放到了小蜗牛的眼前,小蜗牛不慌不忙的爬到菜叶跟前,用“嘴”抿着一点一点的吃着,听说一只成年蜗牛有26000多颗牙齿,所以蜗牛吃的每一口菜叶等吃到肚子里应该就变成沫了吧。
蜗牛不仅吃饭可爱,排泄也很奇怪。蜗牛的排泄物是从肛门那里排出的。肛门在蜗牛“小房子”的入口处,房子的入口处有两个小孔,一个是排泄孔,一个是呼吸孔。而且,我发现蜗牛排泄物的颜色和食物的颜色都是一致的,太有趣了!
小蜗牛自来到我们家后,它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许多快乐和生机,时间久了,我肯定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清英学校的丰才明,今天我说课的歌曲内容是《蜗牛与黄鹂鸟》。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根据:《教育教学》纲要中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所以本节快乐的音乐课堂教学遵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无论是唱歌还是歌曲表演都体现出让学生浓厚的感兴趣。容易接受,愿意参与快乐的音乐活动,敢于创造和表现的教育理念。
1、快乐音乐教材分析。
我所上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五课中的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这是一首2/4歌曲,受用于台湾省少数民族高山族民间音乐,歌曲中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时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却在一旁嘲笑蜗牛的情景,歌曲歌颂了蜗牛做事有时有终、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音乐形象天真纯朴、富有生活气息。歌词与口语相近、质朴自然。
2、快乐音乐目标定位:
(1)、让学生能体会到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美。
(2)、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做一个勇敢、不怕困难、做事有始有终的孩子。
(3)、让学生合着伴奏独唱、齐唱《蜗牛与黄鹂鸟》。
(4)、让学生感性的认识乐谱。
3、快乐音乐教材重难点。
(1)、让学生合着伴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教导学生准确的打拍子及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舞蹈动作。
(1)、教师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手放膝盖,眼睛闭起,静聆听,感受音乐的节律美。
(2)、教师朗读歌词及讲解歌词内容。
(3)、合着歌曲的节拍,教师用指挥棒指着挂图《蜗牛与黄鹂鸟》,范读一遍,领读一遍,跟唱着一样。并说明:在普通话里有特殊音节的(字),读和唱是有所不同的。如下:
的时候(么me),唱的时候(么mo),读的时候(了le),唱的时候(了liao)。
(4)、教师用指挥棒指着挂图《蜗牛与黄鹂鸟》歌曲,教唱简谱及歌词,教的过程中老师要非常细心的听每位同学的歌唱情况,一有发现音调和时值的错误,教师马上耐心的纠正。(因为错误已形成到习惯就非常难以纠正)。
(5)、教师一边弹电子琴一遍教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目的是继续纠正错误)。
(6)、教师用电子琴伴奏,让学生有表情的齐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7)、这是一首台湾省少数民族高山族的民间音乐,(教师出示地图)上指出高山族的所在地,再出示高山族穿民族服装的肖像图。(请让学生欣赏)。
(1)、让学生各自朗读歌词,不会读的向老师请教。
(2)、教师用电子琴弹奏歌曲,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轻声朗读歌词。
(3)、教师播放《蜗牛与黄鹂鸟》歌曲,让学生默唱一遍,然后小声的唱一遍,音量不带过磁带音量为准。(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
(4)、教师用电子琴弹奏歌曲,齐唱歌曲。
(5)、教师投放台湾省文艺团表演的《蜗牛与黄鹂鸟》舞蹈视频,请让学生欣赏。
(6)、教师播放《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学生走到桌子间空地唱着歌自由群舞。(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1)、中国地图。(课件)。
(2)、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课件)。
(3)、穿着民族服饰的高山族肖像图。(图片)。
(4)、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团演奏的《蜗牛与黄鹂鸟》轻乐。
(5)、音乐《蜗牛与黄鹂鸟》以及伴奏带。
(6)、指挥棒、电子琴。
(7)、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舞蹈视频。(课件)。
(一)、组织教学。
1、上课铃响了,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团演奏的《蜗牛与黄鹂鸟》轻音乐,让学生听着音乐律动走进教室,坐到座位上。
2、师生问好。
(二)、新授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今天老师教你们一首非常好听的好唱的歌曲“板书”《蜗牛与黄鹂鸟》,播放中国广播少年合唱团《蜗牛鹂鸟》让学生手放膝盖,静听。(感受音乐的节律美)。
3、“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教师用指挥棒指着挂图《蜗牛与黄鹂鸟》朗读歌词,讲解歌词内容。
4、让学生各自朗读歌词,不会读的起立举手向老师请教。
5、读歌词与读书和说话有所不同,合着歌曲的节拍,教师打着指挥棒,范读一遍,领读一遍,跟唱着一样。
(三)、歌曲处理。
1、教师用电子琴演奏歌曲(简谱),让学生跟着节拍轻声读歌词。
2、教师用指挥棒指着挂图教唱简谱,教师要非常细心的听每个学生的歌唱情况,一有发现音调和时值(节拍)错误,教师马上耐心的纠正(因为错误已到形成习惯后非常难以纠正)。
3、教师一边弹奏电子琴一边教唱歌曲(继续纠正错误)。
4、教师重复播放中国广播少年合唱团《蜗牛与黄鹂鸟》音乐,让学生跟着默唱、然后小声唱歌曲。音量不带过磁带音量为准,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
(四)、读词和歌唱的区别。
1、在普通话里有特殊音节读和唱是有所不同的,“板书“读的时候(的de)唱的时候(的di),读的时候(着zhe),唱的时候(着zhuo),读的时候(么me),唱的时候(么mo),读的时候(了le),唱的时候(了liao),领读学生说明。
2、教师用电子琴伴奏,学生完整齐唱歌曲。
3、教师播放音乐伴奏磁带,并站在台上指挥,学生在台下唱,教师特别注意“起唱”的实意、用意,纠正有些学生不会跟伴奏的起唱错误。
4、这首歌是台湾省的校园歌曲,受用于高山族民间音乐,教师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高山族所在地,再出示高山族的(男、女)肖像图,然后在地图上再指出几个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群居地,中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5、投放台湾省文艺团体表演的《蜗牛与黄鹂鸟》舞蹈视频。
6、教师播放音乐《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走到桌子间空地唱着歌自由群舞。
7、教师让学生回座位,教师用电子琴伴奏歌曲《蜗牛与黄鹂鸟》,齐唱歌曲。
8、教师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做事有始有终的好孩子。好吗?最后:老师祝你们天天快乐,天天有颗进取的心,同学们加油!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八
说课稿。
老师们参考并加以修改便可以运用到课堂上了一起看看具体的内容吧。
各位评委老师:
曾看到国外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讲过:“你们将来教美术,目的不应该是造就几个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民,让他们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更使他们感受美。”我觉得,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中,她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心理特征和情绪特征完全吻合。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因而,我根据季节特征及孩子们生活的经验选择设计了《雨天的蜗牛》。该活动是融渲染、剪、粘于一体的美术综合活动,在塑造和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蜗牛,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帮助。并在此过程中使幼儿认识巩固了空间方位,建立几何形体的概念,发展小肌肉动作进一步培养了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从幼儿发展水平及认识能力出发,我为本活动制订了两条目标:
1、学习用渲染、剪纸、粘贴的方法来表现雨天的蜗牛。
2、感受色彩的美,增强动手能力。
由于在日常美术活动中较多地是进行一种技能或方法的学习,而在本活动中,巧妙地综合了各种美工手段,所以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于“学习用渲染、剪纸、粘贴的方法来表现雨天的蜗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潜移默化与暗语引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述、示范引导中使幼儿主动地感受、感觉各手段的运用,使之表现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幼儿的自主性。虽说日常活动中也时常渗透着剪,但这一材料的提供都画有实线或虚线,而在本活动对幼儿的要求更上一层(空白色纸上剪出大、小圆及长方形)。对幼儿的剪能力又有了新的挑战,因此将“学习在正方形的纸上剪大小不同的圆”定为难点。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眼神、动作、手势的提示使幼儿了解剪圆的方便方法,并在自己操作中探索、寻求更佳的方法,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
本活动主要分二个环节,第一环节以教师示范为主,第二环节在幼儿自主操作,探索创作中展开。
第一环节的展开与进行,在本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明显、夸张的动作及富有暗示地眼神引导幼儿感受制作的整一过程,为目标及重难点达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其实也是本活动进行的特点)。
活动中没有出现一句特指性的语言,都是在教师带有提示的动作中进行的。“滴答、滴答,下起了雨,小雨从天上慢慢落了下来……”(既使幼儿感受语言的优美又使幼儿感受到雨是从上到下落下来的。)。
第二环节(目标达成并检验目标的过程)是幼儿探索、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站到了合作者、欣赏者的位置上,鼓励引导幼儿自主去发现,主动去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形体概念(剪圆),巩固空间方位(摆放蜗牛身体)并充分感受了色彩的美,从而达成重点与难点。
美术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纲要》中也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因此,在该环节为了促进幼儿创作欲望及幼手能力,评价时时出现,并运用幼儿熟悉喜爱的语言“找到了一只蜗牛”,“雨下得太大了蜗牛会出来吗?”(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画面的湿度)一看到有进步的孩子马上予以鼓励、表扬,在评价中既使幼儿体验成功感,又为能力弱的幼儿起到典范作用。
美术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纲要》中也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因此,在该环节为了促进幼儿创作欲望及幼手能力,评价时时出现,并运用幼儿熟悉喜爱的语言“找到了一只蜗牛”,“雨下得太大了蜗牛会出来吗?”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九
我家里养了一只小蜗牛,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蜗牛有一个小小的,很坚硬的壳,壳下面有着柔软的身躯。这个身躯虽然很柔软,但是它能顶起它那坚硬的“小房子”到处游山玩水。它的头上有两对“小天线”,其实,这两对“小天线”就是它那能干的触角。这能干的触角就像人们的鼻子和盲人的拐杖,这两对触角分别是长触角和短触角。一张隐蔽的小嘴在两对触角中间。你们猜猜它的眼睛长在哪对触角上?如果你选择了短触角,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再仔细看的话,你肯定会发现长触角上有两个鼓鼓的小圆球,这两个小圆球就是它的眼睛。
蜗牛爬的很慢,慢得都不知道怎么来形容。蜗牛一边爬一边警惕着别的事物。如果你碰它一下,它就会马上缩起触角,拼命地往前爬。蜗牛喜欢往上爬,我几乎每天早上都看见蜗牛盒盖子上有白白的粘液。
我想蜗牛虽然爬的很慢,但是,可能会在赛场上爬出蜗牛最快的速度。今天,我的小蜗牛向哥哥的大蜗牛发起了挑战。比赛的路线是从铅笔的笔头到铅笔的尾部。
比赛开始前,只见哥哥的蜗牛精神抖擞,而我的蜗牛却摆出一副睡眼朦胧的样子。我心里期盼着我的蜗牛不要在路上睡着。只见,我猛地吹了一声口笛,激动人心的比赛开始了!
只见两只蜗牛开始拼命地爬着,谁也不想落下。但是,我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不出所料,我的蜗牛在中途睡着了。不管我怎么呐喊助威,还是使出绝招,它都纹丝不动。就这样,哥哥的蜗牛赢得了胜利。呜呜,我的蜗牛真不给力。
蜗牛真是一个既让人高兴又让人扫兴的家伙。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
很多泥工技巧的结合,让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体验泥工活动的乐趣,同时也去体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符合《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要求,注重艺术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也适合在小班年龄段开展。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纲要精神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制定了此次活动的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型特点,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产生喜欢、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难点: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来制作蜗牛。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的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做好了如下准备:
橡皮泥、火柴若干、音乐《蜗牛与黄鹂鸟》、课件。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除了以爆满的精神来感染幼儿之外,还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示范法、操作法、启发提问法等教学法。
(一)、欣赏蜗牛图片,了解蜗牛外形特点。
1、师:“宝宝,今天蜗牛宝宝来到了我们班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蜗牛宝宝长的什么样的?”
2、播放多媒体课件,师作简单解说。(蜗牛在散步、在睡觉、在说悄悄话等)。
3、讨论蜗牛的外形特征。
“宝宝,刚才我们看了好多蜗牛宝宝,它们长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说出蜗牛有头、颈、身体、尾巴、触角、眼睛、还有象小房子一样的贝壳。)。
4、师:不过,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只特别的蜗牛,一起来看一看,它是用什么做的呀?那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老师做一做吧!
设计意图:以可爱的蜗牛宝宝的形象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以课件中生动的图片供幼儿观察,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的过程中去直接感知和观察到蜗牛的外部形象,为下一环节的制作蜗牛做铺垫。
(二)、教师示范讲解。
1、展示活动工具:橡皮泥、火柴。
“这是我们做蜗牛要用到的工具,橡皮泥和火柴,小眼睛要看仔细,小耳朵要听仔细哦。”
2、师示范讲解。
(1)“我们先选一种颜色的彩泥,橡皮泥呀真漂亮,小朋友来捏一捏,团一团呀团成球,搓一搓呀搓成条,一头粗来一头细,蜗牛身体长又长。”(提醒幼儿蜗牛的身体一头大一头小)。
(2)再选另一种颜色的彩泥,团一团呀团成球,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卷成蜗牛小贝壳,最后在头上可以用火柴插小蜗牛的触角。(要卷得紧一点)。
(3)我这只小蜗牛很想找朋友,我们来帮他做更多的小伙伴好吗?
设计意图:以特别的蜗牛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并通过求助的方式,向幼儿提出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激发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和愿望,在示范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制作的步骤,符合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
(三)、幼儿操作,教师辅导(播放音乐《蜗牛与黄鹂鸟》)。
1、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提醒小朋友橡皮泥、火柴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彩泥,每个小朋友只拿两根火柴就够了,不要多拿。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用口诀引导幼儿,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
3、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设计意图:在制作前提出制作的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自主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小麻烦发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个别地指导,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因为幼儿的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样就有所侧重,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并播放符合情境的音乐,更营造了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
(四)、展示、讲评幼儿的作品。
1、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这里是蜗牛的温馨小家,请幼儿将做好的蜗牛搬到小家里来。大家一起来欣赏小朋友们制作的蜗牛吧!(个别评价幼儿的作品)。”
2、师:小蜗牛悄悄告诉我一个小秘密,小蜗牛说他们最喜欢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特别喜欢在晚上或下雨的时候出来玩,最怕太阳晒了。所以,小朋友在外面看见蜗牛时,能把它放在太阳底下跟它一起玩吗?能踩它,欺负它吗?对,我们要爱护小蜗牛。
设计意图:在送蜗牛宝宝回家,欣赏同伴的作品及讲述的过程中,让幼儿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同时也在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最后在介绍蜗牛小秘密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一
课文通过回忆童年时的经历,从小蜗牛努力爬上石壁顶端的过程中,揭示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文章第一节以童谣引入,富有童趣。然后点明了“小小蜗牛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和力量”。课文第2、3节是作者的回忆。第2节中作者突出表现了蜗牛动作迟缓,且是个胆小鬼,是童年生活中喜欢捉弄的对象。第3节具体写了作者的一次经历,亲眼目睹了蜗牛奋力爬上石壁的全过程,原先小瞧蜗牛的心情有了很大的改变,担心它会摔坏,当蜗牛又开始新的攀登时,开始敬佩它,并且用最大的耐心仔细的看它向上爬。课文的最后一节揭示了蜗牛给与我们的启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字量,独立识字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能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分析字型结构”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但教学中仍不可忽视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加以重点反馈。
学生朗读课文时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但朗读能力还比较薄弱,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读中感悟,读中促情、读中明理的目的。
学生在一年多的学习中,已基本养成说话响亮,态度大方等习惯,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说话不连贯,表达不清楚的缺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有效的语言训练,倾听学生的回答,以激发兴趣、鼓励表扬为主,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见。
“教学设计”部分)。
基础知识的落实。由于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因此虽然本课生字有11个,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自己练习的基础上,我选择了几个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生字词语进行集体反馈,如:谨慎---这两个字都是前鼻音,而“慎“还是翘舌音。生字“跋”学生很容易与“拔、拨”混淆,通过部首表意,念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辨析。在本课要求书写的6个汉字中,我重点指导了“登”,因为它的笔画易错,笔顺也有一定困难。而其余的生字则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进行书写。
朗读课文层层落实。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朗读中,由读正确、读连贯向有感情朗读延伸,并且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巩固认读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积累规范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通过寻找印象深刻的句子、比较句子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蜗牛爬上石壁的艰难,真切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所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艺术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学习,重视的是学生自我感悟,自身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将“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在读中体会,在说中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自主实践”作为本课的教学思想。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划句、圈词、说理、读句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主阅读,感受体验,表达情感。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旨在拓宽学生的发言面,让他们能更充分的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同伴的好方法。课文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寻找句子,说说理由,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反复地朗读中感悟到蜗牛不仅给童年的孩子们欢乐,还带给了他们莫大的启示与力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根据教学目标,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教学一开始就让孩子们三言两语的谈谈自己对蜗牛的了解,由于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哟话可说,这可以促使他们尽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来。整体感知课文,拟在通过小组学习和自由读课文,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细读课文板块则通过让学生层层朗读,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所在,并进而体会到蜗牛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水到渠成的达到明理的目的。让学生积累相同意思的名言,是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二
本文写“我”听到一首歌谣回忆童年时观察蜗牛的事,启发学生细心观察动物,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文章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写“我”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蜗牛。激励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很感兴趣,并有了一定的观察经验,这些为本课观察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长途跋涉、巡视、畏惧、退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词语,体会蜗牛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由嘲笑道敬佩的情感变化。
品味词句,体会蜗牛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情感得到升华。
为了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质疑探究法、读想结合法、感悟体验法、应用实践法。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重点词语。
2、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二“趣”中寻法,提升能力。
在汇报交流喜欢的语句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不一会,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一对小黑眼睛的触角,东张西望地“巡视”一番,直到觉得四周没有一点危险了,才慢慢地伸出头来。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仔细体会加点的词语,从作者对蜗牛细腻的动作描写中,体会蜗牛的胆小。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
我以为它会畏惧,会退缩,会放弃爬墙的努力,然而,它又爬上了墙壁,一点儿一点儿地努力往上挪动着……终于,经过几十分钟的长途跋涉,它到达了墙壁的顶端。
(使学生了解在观察中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通过充分自由地读,使学生把理解、感悟紧密结合,体味作者对蜗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趣”悟情体会情感变化。
默读中寻求“我”为什么开始认为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的答案?
组织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感悟体验法”
体会蜗牛爬行的艰难,理解蜗牛不懈努力的精神,使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预设学生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爬山、负重旅行、……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师生共同感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5、总结,欣赏励志:
播放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并出示歌词“路在脚下,只要走,就有希望!”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蜗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蜗牛》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我所知道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运动,饲养蜗牛。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寻访、饲养、观察、记录和研究蜗牛,达到认识蜗牛的生活环境、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的目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本课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培养他们热爱小动物。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动物来说意义非常大。
3、教材的处理。
本课内容学生在学习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有所了解,如果还按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根据农村学校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大胆地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有效学习的能力。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蜗牛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观察蜗牛的过程,学会用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小动物,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难点是学生观察活动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处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说学生对学生来说,喜欢动物是与生俱来的。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了解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身体的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
茂的多媒体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合作法,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或疑惑。课堂上,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究,观察交流,
(三)、画蜗牛,加深认识,
(四)、课外延伸。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开课时我选择适合三年级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产生了了解蜗牛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探究《蜗牛》。
自主探究,观察交流。
1、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这个环节,我首先出示一组蜗牛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提问:哪里能找到蜗牛?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通过观察得出: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1)首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方法。
(2)教师介绍放大镜的用法,并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观察时要有耐心,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教师提出问题,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次观察头部、腹部和尾部,让学生重点观察蜗牛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比较、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组中去,对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优点给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与师生合作的理念。
(4)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3、观察蜗牛的运动观看蜗牛爬行的视频。提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呢?蜗牛没有腿、脚。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叫腹足。蜗牛在爬行的时候,会留下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4、饲养蜗牛老师介绍饲养的方法、注意事项及蜗牛的食物。画蜗牛,加深印象让学生用简笔画出蜗牛的外形,并标注各部位名称。课外延伸让学生课外饲养蜗牛,观察蜗牛的活动并写观察日记让学生观察研究动物从教室走向广阔的学习生活,从而使40分钟的科学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跳板”。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说反思。
这节课我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收集了大量的蜗牛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探究蜗牛生活环境与蜗牛的运动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在观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短缺的实物实验材料致使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不能锻炼学生的直接感官与动手能力,这时我采用视频的形式,来弥补它的不足。
总之,本课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四
1、尝试使用颜料进行手指点画常见的蜗牛,并能大胆地进行动态地和有情节地创编和造型。
2、体验画玩结合游戏的快乐。
实物蜗牛拍照做成的ppt,手指点画步骤图ppt,部分手指点画欣赏图片。
一、谈话导入活动。
昨天我们在菜园里发现了哪些虫子?
小结:我们发现了蜗牛、蜘蛛、西瓜虫、蚯蚓等很多虫子。
二、学习点画蜗牛。
(一)认识蜗牛。
播放ppt,观察蜗牛,认识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认识蜗牛的外形特征。
看看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头上长了什么?身体长的什么样子?
小结:蜗牛身体是软软的,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四个触角,头上有一个嘴巴。
2、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蜗牛生活在什么地方?喜欢什么的环境?
3、观看蜗牛的爬行动态。
蜗牛是怎么样爬行的?头向哪个方向运动?
小结:蜗牛是慢慢爬行的,有的头向上,有的头向下。
(二)学习点画蜗牛。
1、欣赏点画蜗牛步骤图。
小结:点画蜗牛一共分三步,是用手指点画后再用彩笔添画线条、头和尾巴。
2、介绍点画工具。
颜料、彩笔、纸、抹布。
3、自主欣赏范画。
看看作品上蜗牛都有哪些花纹和动态。
小结:蜗牛身上图案有的是螺旋形,有的是小花形状,有的是太阳形状等,有的蜗牛头上左边,有的蜗牛向右边,有的蜗牛向下边爬行。
三、幼儿尝试点画蜗牛。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有情节地创作,丰富作品的画面,提示幼儿补添蜗牛的生活环境。要求幼儿注意点画的环境卫生。对大胆作画的幼儿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
四、分享作品。
展评作品在黑板上,让幼儿互相欣赏,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五、延伸。
鼓励幼儿回班后再进行作品分享,在区域中继续进行创作。
儿童、教师作为教学的双方,师幼关系和谐是成功教学的保证。蜗牛这一选材来源于幼儿生活,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是成功教学的基本。图片教具的准备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是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生动直观的ppt展示教法、用手指点画这一具体可操作的学法是让幼儿从始至终都能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投入地学习的重要教育手法。点画活动后的分享和交流是让幼儿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以及互相学习的必要环节,而延伸部分则对继续保持和生发幼儿的学习也尤为重要和必不可少。
点画活动时使用的水粉颜料偏厚,点画时看不出指纹,可能会影响幼儿作画的兴趣,下次将尝试使用水彩颜料,有助于使点画的图案有更清晰的指纹,有利于塑造更多的动物形象,体验创作地快乐。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五
设计意图:
在《小蜗牛的家》的教学中,我结合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其中的图片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了仔细的构思。大幅生动的电脑课件为整个活动创设了浓浓的“家”的气息,使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使幼儿的学习和创编有章可循,从而也创设了浓厚的语言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有的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蜗牛的家虽然和别的小动物不同的,但它同样能为主人遮风挡雨。
2、初步建立“家”的概念,知道人人都有家,懂得要爱自己的家和家人。
3、通过画房子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准备:
1、插入式背景图一张;多媒体课件、动画一份。
2、蜗牛、小老鼠、蚂蚁、蚱蜢等小动物图片各一张;。
3、幼儿美术纸第人一张。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
部分:谈话引入课题。
1、小朋友,星期天,老师出去玩的时候,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就拍了不少的照片,今天带来一张给你们看,(出示背景图)不知哪个小朋友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请小朋友看图说出图上的内容:树及树上的鸟窝、草地、草丛、房子,其是一间有烟囱的房子需特别点一下)。
2、今天的天气真好,小动物也从自己的家里出来到草地玩,请小朋友看好,都有哪几个动物出来玩了。(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观察随意表述后,教师点评一下后再请幼儿完整表述:
小鸟从鸟窝里飞出来了、小蚂蚁从泥洞里钻出来了、小蚱蜢从草丛里蹦出来了、还有小老鼠听见外面这么热闹也打开门走出来了。)。
(二)基本部分:讲述故事【播放动画】。
1、这么多的小动物出来玩了,真是热闹,这时,一只蜗牛也慢慢地爬了过来,和大家一起玩……(边讲故事边根据故事情节提问。)。
关键问题:(1)小老鼠、小蚂蚁、小蚱蜢他们看见蜗牛是怎么说?小蜗牛是怎么说的?
2、你觉得小蜗牛的家好吗?
3、教师小结:
(1)原来小蜗牛的家真是和别的家不一样,既没有窗、没有烟囱、也没有家具。而且还是一直背在小蜗牛的背上,怪不得有人说蜗牛是“说牛不是牛,生来爱闲游,房子背着走,刮风下雨它不愁。”(幼儿练习说谜语)。
(2)每个动物都有家,【出示课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三)活动延伸“幼儿画房子”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失去了自己的家,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小朋友愿意帮助他们吗?请你用已经学会的的本领,画一间漂亮的房子,然后让建筑工人帮忙造好后送给这些灾区的人,让他们早日住上温暖的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在草地上爬呀爬,一只小老鼠问他:你背个大包,是要出去旅行吗?小蜗牛说:我背的是我的家!小老鼠问:你的家?那窗户在哪儿?蜗牛说:我的家不需要窗户!蜗牛边说边爬开了。
小蜗牛爬呀爬,一只小蚂蚁问它:你背个大包,要去渡假呀?这不是包,这是我的家!蚂蚁奇怪地说:你的家?那麽烟囱在哪呀?小蜗牛说:我的家不需要烟囱。
小蜗牛还是慢慢地向前爬,草丛里跳出一只蚂蚱,问:你肯定是个邮递员,你背的袋子里面有我的信吗?蜗牛说:我不是邮递员,那也不是袋子,我背的是我的家!蚂蚱也挺好奇,你的家?你家里有家具吗?我的家不需要家具!
正在这时,天下起雨来,动物们都躲雨去了,只有小蜗牛不慌不忙,慢慢缩进自己的壳里.那是一个舒适的家,尽管没有窗户,烟囱和家具,可是,它能为蜗牛挡住风和雨。
活动反思:
《小蜗牛的家》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寻找活动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又增强了幼儿活动的兴趣。整个活动中幼儿情绪饱满,发言踊跃,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互动效应。教师能够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自由,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进行创作绘画,使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中画出自己的所见、所思,尤其是几个小朋友竟然创作出了《海底公寓》的情节画,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六
1.体验用线条、图案装饰画面的乐趣。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并独立画出蜗牛形象。
3.能大胆地用线条和图案装饰画面中的蜗牛。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1.各类蜗牛的图片。
2.黑板,已画好的教师线描蜗牛范画一幅。
3.记号笔、画纸(与幼儿人数等同人手一份)、蜡笔若干。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添画简单的背景。
学习把主要物体画在中心位置且最突出的构图方法。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班做客,小朋友们,仔细听听它是谁呢?"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这是什么小动物呢?你们猜一猜是谁?(蜗牛)。
二、各类蜗牛图片导入,让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
师:小朋友,蜗牛长的什么样子?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进行讲述,如贝壳--圆圆的,有美丽的花纹;身体--长长的、软软的等。
师:蜗牛身上有什么?什么形状的?出自:大;考.吧"壳上还有什么?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能说出一圈一圈的螺旋线,还有许多小花纹,非常美丽!
师:蜗牛的壳都有什么颜色呢?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说出各类颜色,如:棕色的、黄色的、红色的……。
教师: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呢?
一对触角、一双眼睛、还有一个小嘴巴等。
三、教师讲解示范。
1.出示范画、观察感知。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说出用到了直线、斜线、波浪线、虚线、三角形、圆形、心形等图案)。
(1)画出蜗牛的轮廓。
师:小朋友们先在画纸的中间,用螺旋线画出蜗牛的壳,再画上身体、触角、眼睛、嘴巴。后来它慢慢地长大,背上的壳也一圈一圈地跟着长大,终于长成了一个大大的壳。绕圈的时候,线与线之间不要太密。
(2)用线条、图案装饰蜗牛的壳。
师:蜗牛的壳就是它的家,蜗牛喜欢美丽的家,那我们用线条和图案给它装饰一下吧。我们先用线条把蜗牛壳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可以选用直线、斜线、波纹线等线条。除了线条,我们还可以画上美丽的图案,如圆形、心形、云朵形等。
四、欣赏优秀作品,交代绘画要求。
1.展示几幅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
2.教师交代绘画的内容和要求。
(1)先在画纸正中间画一只大蜗牛,接着装饰一下贝壳,最后,画的快的小朋友可以涂上颜色。
(2)涂颜色的小朋友要选用一些鲜艳的颜色来着色。
(3)画画时注意画面的整洁。
五、鼓励幼儿大胆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观察并了解幼儿的绘画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六、作品评价。
比一比谁画的蜗牛最美丽。讲一讲自己的作品,将自己的画编成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一听。
把幼儿作品张贴出来,互相欣赏、互相观摩学习。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七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示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发明了条件。
本课向同学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同学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示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和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和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一起点和差别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同学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和表示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棗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考虑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同学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示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实际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示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出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发明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和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同学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示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和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和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局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地道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身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3、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
《静物:苹果与橘子》。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示,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革新。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向日葵》。
这幅作品以包满而纯洁的黄色调,展示了一个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凡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绘画发生了很大影响。
《塔希提妇女》。
这幅画是后印象主义另一位画家高更的作品。画家以丰满而浓烈的色彩、宽大而又果断的笔触、稚拙而又粗矿的线条,将两位土著妇女平实而又厚重的表示出来。画面给人一种浓郁的土著生活气息,充溢浑朴天真,神秘而久远的原始感。高更的作品具有主观化的自然情境。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八
1、根据画面上实物的颜色以及人物身上的色彩猜测想象故事情节。
2、能关注画面中“第×天”的数字,并初步学习根据“第×天”的提示翻阅图书。
3、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述,并在讲述过程中充分享受变化带来的乐趣。
1、能根据画面上实物及蜗牛的颜色,猜测想象故事情节。
1、能关注画面中“第x天”的提示,大概讲述故事内容。
3、各色蜗牛各一张。
4、树叶、桔子、喇叭花等图片。
5、ppt幻灯片。
一、出示蜗牛图片,导入活动。
1、出示彩色蜗牛图片。
教师:窸窣、窸窣、窸窣;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是谁来了?
2、引导幼儿边学边说。
教师:窸窣、窸窣、窸窣;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的爬来了。
二、引导幼儿根据实物图片提示,猜测小蜗牛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彩色小蜗牛。
3、出示大图书《变色的蜗牛》。
3、引导幼儿观察大图书,并根据图书画面进行简单回忆,了解图书内容。
教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蜗牛是吃些什么东西?它又变成了什么颜色?
4、教师翻阅图书,并提醒幼儿故事情节。
三、播放ppt幻灯片,巩固幼儿对故事的记忆。
四、活动延伸。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小学一名音乐教师,很高兴能有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
今天,我执教的《蜗牛与黄鹂鸟》是一节课题研究课,也是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课。“十一五”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申请立项的子课题《在学科中渗透体验式德育》的课题研究。在各级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互助下,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大胆探索,实践验证,构建了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欣赏——解意——创编”教学模式,以此“六字”为基础框架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快乐体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呈现出既紧张又活泼、既严谨又宽松、既民主又和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景观,学生学的快乐,我也因此而教的幸福。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进行巧妙的创设以故事导入,通过教师生情并茂的讲述《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朗读歌词、模唱旋律、学唱歌曲、创编活动等环节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设计有两个意图:一是落实“四给四让”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是通过互助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朗读环节中,通过分层次的让学生对蜗牛、黄鹂鸟的语言进行分析,运用不同的情绪来朗读歌词,使学生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学生在唱、听、看、演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深刻感受蜗牛的这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永往直前的德育渗透。
在创编环节中,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一创编歌词;二创编舞蹈动作;三唱一唱;四打击乐伴奏,通过小组合作自创、自编、自演等各种新体验活动,固化其良好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是“欣赏——解意——创编”六字教学模式在本课中教学的灵活运用,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二十
【教材版本】。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二年级下册。
【教材解读】。
寓言故事《蜗牛的奖杯》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从前的蜗牛飞行本领高超,获得了冠军奖杯。第三自然段写蜗牛获得冠军奖杯后自满自足守着奖杯,不思进取。第四自然段写蜗牛因不再联系飞行,翅膀退化了,再也不能飞上天了。两幅插图中蜗牛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蜗牛的样子和神情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寓意的感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语文实践中,实现心灵与文本的碰撞,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喜欢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抓住“自由、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勉强”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荣誉,把荣誉当成自己前进的动力。
3、借助看图等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对话,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教学重点】。
多读书,读好书,读中悟。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动物图片、奖杯图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大家都喜欢的礼物。(出示奖杯图片)你喜欢奖杯吗?一起喜欢的读一读。如果这奖杯是奖给你的,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
有一只蜗牛也喜欢这奖杯呢。(出示蜗牛图)看看这只蜗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呀,这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慢慢地爬行,怎么会得到奖杯呢?你们想知道吗?
这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继续学习有意义的寓言故事——《蜗牛的奖杯》,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现在它们都排着队站在这里了,你还认识它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
有力的翅膀坚硬的外壳。
甩下沉重。
遥遥领先慢慢地爬行。
指名读,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们都会读吗?好,我想请男生读了这边的词语,这边的请女同学一起读。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中说什么时候、谁、有一对怎样的翅膀?(很久以前,蜗牛有一对有力的翅膀。)。
二、情境体验,品味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蜗牛飞行图)我们一起来看,这就是蜗牛很久以前的样子,那时,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飞起来可带劲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引读第一自然段,突出“有力”。
3、(以前的蜗牛凭着一对有力的翅膀,可以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它真是自由自在,开心极了!)多自由呀!你能读出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吗?再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来。
有一次,动物王国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蜗牛在这次飞行比赛中可大出风头了。精彩的比赛马上就开始了。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快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书)。
2、板贴会意,理解“遥遥领先”:
刚才老师没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比赛,你们愿意给我介绍介绍吗?
哪些选手参加了比赛?学生说,老师板贴。还有其他昆虫参加比赛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读书真仔细!
再读课文,课文中用了两个词语给黑板上的图作了解释,你找到了吗?
小蜗牛比别人领先得多,没有人能赶上它,就叫“遥遥领先”,指导读词。
3、读好词语,再读句子,就会更精彩。指名读,男生齐读。
4、蜗牛凭着出色的飞行本领获得了冠军,还得到了让人羡慕不已的奖杯呢!
对于奖杯,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文中的小蜗牛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和同桌小朋友一块儿读第三自然段,用一个词来说说小蜗牛的表现。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桌读第三自然段,找词语。
2、出示“得意洋洋”。你仿佛看见了一只怎样的蜗牛?你能读出这种得意洋洋的感觉吗?指导朗读。
3、课文中也给我们介绍了蜗牛得意洋洋的样子。轻声地读读课文,用“xx”画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
出示:“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
成天什么意思?你能给换个词吗?
出示: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
蜗牛心里会怎么想?
在这段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唯恐和生怕)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怕)。
对!那既然意思差不多,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语调换一下呢?请你们轻轻地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
那到底是能还是不能调换呢?我们来看:第一个惟恐也是怕的意思,那蜗牛怕什么呢?
(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取得冠军的奖杯)。
师:那蜗牛怕得第二件事情是什么呢?
(怕自己的奖杯被别人偷了去。)。
师:这两件事情,你认为蜗牛更怕什么呢?
(更害怕自己的奖杯被别人偷走。哦,我明白了:惟恐是有点怕,生怕是很害怕.生怕是更害怕,所以不能调换。)。
师:那我们读的时候,要把蜗牛又得意又害怕的心情给读出来,
试读,指名读。
蜗牛要让所有的人,包括看到比赛的人还有没有看到比赛的人都知道她是飞行冠军,目的是为了炫耀它的飞行本领。但是,它又担心别人把它的奖杯给偷了去,所以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晚上都睡在里面了。
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
这时,你想对蜗牛说什么?
被你们猜中了,蜗牛白奖天把杯背在身上,晚上睡在奖杯里,天长日久,蜗牛发生变化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一下蜗牛的变化。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黑板上词语。老师相信,你能找到这里藏的一个秘密。
有力的翅膀坚硬的外壳。
甩下沉重。
遥遥领先慢慢地爬行。
我们看,左边的词语是蜗牛原来的样子,多好呀!我们给它一个笑脸。右边的词语是蜗牛后来的样子,你们看了心里觉得怎样?(难受)(画上哭脸)。
你们看,蜗牛由于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到处炫耀,晚上又害怕被别人偷走,使得原来有力的翅膀没有了,奖杯却变成沉重的外壳,不能自由地飞翔,只能慢慢地爬行。
多可惜的蜗牛呀!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
三、总结。
如果蜗牛不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到处炫耀,而是苦练飞行的本领,那结果又会怎样?
是呀,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得到奖状,得到奖品,也可能得到奖杯,但是千万不能骄傲,不能像这只蜗牛一样让奖杯阻碍了自己前进,而应该让它成为激励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老师送大家两句话: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我们千万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四、作业。
这么好的故事,你想不想讲给别人听?想不想把它表演出来?课后,你可以讲给别人听,也可以找你的伙伴合作表演,还可以邀请老师观看。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二十一
一、活动名称:美术:小蜗牛找朋友(小班)。
二、活动目标:学习绘画小蜗牛。
三、活动准备:春天的大背景图一张,水彩笔、油画棒、黑板、粉笔。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背景图,老师讲述画面内容。
师:春天来了,红红的太阳照着大地,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着,小燕子自由自在地飞着,地上的小草变绿了,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
(二)、老师在大背景图上范画(边讲故事边画)。
(三)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师:小蜗牛的朋友长得什么样呢?它和小蜗牛长得差不多,咱们来看看小蜗牛长得什么样?师:它身上背着重重的房子,圆圆的头,一对短触角,一对长触角,一张小嘴,还有弯弯的身体。
提问:小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幼儿回答,老师可出示实物,如没有实物,老师在黑板上范画)。
(四)幼儿在大背景图上绘画,老师巡回指导。
师:小蜗牛都等急了,咱们快来用画笔把它的朋友找出来,这样它们就能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了。
(五)结束:小蜗牛看见这么多的好朋友,心里特别的高兴,来,咱们和小蜗牛一起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听音乐,做游戏)。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二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蜗牛(二)》、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正。
课后型说课侧重于对实际课堂进行反馈、总结、评价。因此、我的说课将按照“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教的怎样?如何改进?”这样的思路进行说课。从整体上而言、我的说课一共分为六部分:教材结构、三维目标、材料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蜗牛》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三课、本课继续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段、串联起整体对蜗牛的认识。本课主要研究蜗牛的食物、呼吸、排泄三个方面的问题。
我班学生70%来自附近农村、30%是农民工子女、对实验接触很少、动手能力比较差、很难组织语言来准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科基本要求、结合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3、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呼吸、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我和学生准备以下教学材料:
1、教师自制课件、准备观察记录表、水、玻璃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饿了两天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
根据对教材内容特点的理解、本课科学探究主线为:观察—记录—讨论—总结。根据探究主线、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于是上课开始、我把熟睡的小蜗牛带进课堂、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怎样叫醒熟睡的小蜗牛?这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很感兴趣、七嘴八舌的说出好多叫醒蜗牛的办法、有的孩子说把小蜗牛放在水里、有的说用蔬菜引诱它们、还有的说蜗牛怕光、用手捂住它们等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观察研究、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先安放食物、把食物排列成一圈、把叫醒的蜗牛放在食物的中间、观察蜗牛爬向哪种食物、是否吃食。待蜗牛吃食物时、借助放大镜静静地观察蜗牛进食、把观察的结果及时记录在课本上、引导学生做好观察笔记。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做好观察笔记的能力。通过观察研究、探索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个环节: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在观察蜗牛吃食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的蜗牛排出粪便了、这一发现很自然的就进入了本环节、然后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蜗牛从哪个部位排出粪便?它的粪便是什么样的?蜗牛又是是靠什么呼吸的?小组内共同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孩子们观察蜗牛是从哪个部位排出粪便的、通过认真细心的观察、使学生明白蜗牛的吃食、排泄是生命体新陈代谢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继续观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内容、让孩子们说出还想观察蜗牛的什么?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使学生们的观察活动继续下去、不能随着课的结束而结束、应伴随着饲养的过程继续观察蜗牛、研究蜗牛、并提醒学生观察时写好观察笔记。
本节课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融为一体、这些方法的教学主要渗透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整堂课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在孩子们观察蜗牛吃食物时、特别是一个男孩观察的非常仔细、当他看到蜗牛的嘴一张一合地把食物吃进嘴里时、兴奋的跳了起来、当场叫上我去分享他的重大发现。还有的孩子大喊道;“哇、蜗牛也吃苹果呀!”学生对这个发现感到很惊奇、在他们的印象中蜗牛只吃新鲜叶子、而突然发现蜗牛也吃苹果、就感到是发现了新大陆。还有在观察蜗牛的呼吸时、当孩子们发现蜗牛的气孔打开成一个小洞时、高兴的喊着:“我看到蜗牛呼吸了”。最值得我骄傲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的观察活动并没有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伴随着饲养的过程继续观察、有的孩子在大街上看见我、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他养的蜗牛已经当上爸爸、妈妈了、看到孩子们那高兴的表情、我想这就是学生研究的一个过程和结果。
不足的地方、孩子们在研究蜗牛吃食物时、有个孩子沮丧的把我拉过去看告诉我:“老师我们给蜗牛准备了这么多的食物、它怎么就是不吃呢?”我根据孩子们的这一发现、了解到他们准备的不是饿了一两天的蜗牛、所以它没有很强的食欲。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察、操作、探究、所以以后在准备教学材料这一块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还有观察时、虽然可以让学生放开的去观察、但是在收的时候有点儿累、所以在组织教学上有待加强;再有实验后的卫生方面做得也不好、实验结束后我发现孩子们把给蜗牛准备的食物乱仍、在以后的教学中、试验卫生方面也需进一步的培养。以上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对我的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蜗牛说课稿中班篇二十三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搓长、绕螺旋线和剪的方法完成蜗牛身体的造型。
2、通过观察蚊香外形并迁移游戏“卷炮仗”的经验,尝试由中心向外或由外向内一圈一圈绕出螺旋线。
3、体验用油泥进行造型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清楚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会玩“卷炮仗”的游戏。
2、记号笔、油画棒。
3、幼儿用书《可爱的蜗牛》。
活动过程:
(一)了解螺旋线,找出螺旋线和蜗牛壳相似的地方。
1、玩游戏“卷炮仗”,体验在教室的带领下大家越卷越紧的状态。
2、教师请幼儿观察蚊香,并用笔把它的形状表现出来。
3、启发幼儿发现螺旋线和蜗牛的造型的互通之处。
教师:蜗牛是什么样的?螺旋线和蜗牛的什么地方有点相似?
(二)教师引导幼儿探讨并尝试运用油泥制作蜗牛的方法。
1、幼儿自己尝试用油泥制作蜗牛。
教师:桌上有剪刀、油泥,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来制作一只蜗牛。等一会儿,我们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2、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制作蜗牛的步骤。有没有遇到困难?
3、教师在幼儿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进行制作步骤的总结。
4、对遇到困难的幼儿,教师或其他幼儿可对其进行局部示范,帮助该幼儿解决问题。
(三)参照幼儿用书中的制作步骤,幼儿独立完成蜗牛的造型。
1、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两个部分:一是绕螺旋状,二是用剪刀剪出蜗牛的触角。
2、对于操作能力强的幼儿不仅在造型上要提出要求,还要让他们有意识地迁移已有的色彩经验,对蜗牛进行装饰。
教师:蜗牛做好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装饰蜗牛。
(四)分享和作品展示交流。
幼儿把自己的小蜗牛贴在背景板上和同伴一起欣赏,并结伴说说小蜗牛的故事。
教师: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蜗牛,说一说为什么最欣赏它。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粗细适中的软绳,用绳子进行造型活动。
2、环境创设: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布置“蜗牛大联欢”的故事场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48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