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调研报告(专业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9:19:19
居民调研报告(专业17篇)
时间:2023-11-13 19:19:19     小编:FS文字使者

报告是对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详尽说明和阐述的一种书面或口头表达形式。报告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可以使用标题、重点标记等方式进行强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居民调研报告篇一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泸州市及县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情况及变化,总结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提出提高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1文献综述。

郭媛媛,仇焕广,严健标()等都认为研究消费结构,对于了解居民的社会消费趋势及经济发展趋势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郭新华和夏瑞洁(),王杜方玫()采用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进行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化性和地区差距性。张旺月(2013),余岫,白辉,孙欣(2015)等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虽然学者们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数据来源大多依靠《年鉴》数据。今后的研究,将会采用多元化的数据来源,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多方位研究。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研究泸州市及县区农民消费情况已经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进一步扩大泸州市及县区内需,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3.1物价水平上涨,农村可支配收入增加。

政府公报显示,泸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

3.2各地区支出差异化严重,居住消费成为第二大支出项目。

以来,从表1可以看出,各地区支出差异化严重,在衣着支出中,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低于泸州市平均水平;在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支出占第一位,居住居于第二位;整体上来说,叙永县和古蔺县消费水平和质量低于其它地区。

4.1恩格尔系数仍偏高泸州市及县区于农村居民依旧是将收人主要用于食品支出,限制了其他消费和服务的支出,也限制了对生产的投人。4.2消费质量低,盲目、畸形消费问题凸显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的今天,泸州市及县区农村居民抢购、癖好消费、排斥消费等盲目、畸形消费行为时有发生。

5对策建议。

5.1提高农民收入。

要提高农民收人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降成本,提高质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调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5.2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保障农民的消费权益。

对于农村市场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管理体系,保障农民的合法消费权益。

5.3引导农民建立科学的消费观。

当前,各级政府严控奢靡之风,一方面党员干部带头为广大人民做一个良好饮食习惯的表率。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善于利用新闻媒体、电视、网络、横幅标语,鼓励农民均衡消费,适度消费。

居民调研报告篇二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总体上讲,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在有些地区由于缺乏稳定、有效的基层司法行政经费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仍是制约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进步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在更大范围内加快建立体制更加合理、机制更加有效、管理更加科学、保障更加有力的司法行政运行体制,已成为摆在司法行政机关面前的重大问题。按照上级要求,为全面掌握我县司法行政经费保障情况,近期,县司法局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县的司法行政经费实际保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的现状。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县司法局局机关共有行政编制22人,县法援中心及县公证处两个,二级单位共有事业编制11人。全县辖11个乡(镇、街道),共有司法所11个(2010年前为10个乡镇,10个司法所),全县共有司法行政专项编制43名。近年来经费保障的基本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司法行政机关经费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

2005年之前,县司法局无论是办公经费还是业务专项经费均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基本运转毫无保障。2005年后,县财政逐步加大了对专项业务工作开展的支持,专项经费从2005年的3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3万元,每年均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在现有保障体制之下,相对有效的保证了司法行政机关基本业务的开展。除县级财政加大支持外,中央、省、市政策性转移支付对司法行政机关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如中央装备款、办案经费、省财政配套资金、市财政司法所建设补贴资金等,一些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改变了过去司法行政机关经费完全无保障的情况。

(二)办公经费一直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局机关基本运转仍无经费保障。

受县财力制约,目前,县财政对我县司法行政机关的保障还仅仅是建立在基本业务开展的基础之上。多年来,司法行政机关基本办公经费从未列入财政预算,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既要保障运转,又要办业务,造成司法行政机关在经费开支上时刻捉襟见肘,这直接导致了整体工作的运转困难。

(三)基层司法所基本无任何经费保障,司法所职能发挥受到严重限制。

自2005年司法所收编上划以来,司法所纳入了县司法局和乡镇政府的双重管理。按照收编文件规定,收编后司法所人员的办公经费、福利等仍由乡镇政府负担。由于收编后人员管理与经费划拨脱钩以及乡镇政府财政困难,再加上部分基层领导在思想上有“重打轻防”的习惯性思维,忽视了司法行政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和不可替代作用,司法所运转所需经费从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司法所日常开支只能靠临时向县司法局和所在乡镇政府汇报来解决,事实上大部分得不到解决,极大的限制了司法所业务开展。诸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等一些重点工作开展起来都十分困难。

二、基层司法行政经费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司法行政机关保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办公条件也得到日益改善。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个完善的经费保障体制在鱼台司法行政系统仍未建立起来,影响了司法行政机关正常有效的运转和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县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在经费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财政困难,司法行政保障受制于地方财力。

鱼台县地处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工业基础薄弱,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较大,县财政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在经费预算上,需要保工资、保发展,因而绝大部分党政机关的办公经费都得不到保障。这是我县司法行政经费困难的根本原因。

(二)司法行政系统公用经费保障制度得不到落实。

财政部、司法部在2006年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制定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提出要从加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执政能力的高度,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因地制宜、适时调整”的原则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目前,其他省份都已按照《意见》要求,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落实了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但山东省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未将文件精神向下传达、贯彻和落实,文件棚架在了省一级,导致基层经费落实无依据,申请无办法。自2009年起,我县政法机关中公、检、法三部门的公用经费均已落实了中央两部门的'文件精神,唯有司法行政系统没有落实,给司法行政工作造成了不应有的困难。这是当前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困难的关键原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居民调研报告篇三

新准则框架下的现金流量表部分,较之先前的规定,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随着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实施,有关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也应当做出调整,以全面、准确在解释企业流量信息,帮助决策者用以决策。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一)编制基础。编制基础是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出发点,它明确了现金流量表所涉及会计要素的范围。我国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现金。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

2.现金等价物。现金流量表准则将现金等价物定义为“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现金等价物的核心是“支付能力大小。可否视为现金”而不在于其是否是“投资”。例如,企业持有的3个月期的应收银行承兑汇票虽然不是投资,但它的支付能力不次于3个月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并且由于银行承兑汇票能随时贴现和背书转让,其到期收回几乎无风险,所以,其应属于现金等价物。

居民调研报告篇四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的低保制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川中某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该市是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从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6个县市区先后建立和实施了该制度。到9月,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达2.66万户,人数达5.48万人。从该市实施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的40%,月均补差为城市的20%,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最高线为年均1992元/人,低线标准为1560元/人,月均补差为59.25元/人。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一类为年人均800元,二类为年人均720元,三类为年人均600元,人平补差月最高为20.33元/人,月最低仅10.10元/人,全市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仅有10.98元。这点钱只能买少量生活必须品,解决群众困难的作用十分有限,现行低保政策与实行农村低保的初衷距离存在不小差距。(2)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低。,该市314.3万农业人口中,实际收入水平低于国家扶贫办核定的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特困户标准的农户1135户,农村居民68136人。按目前该市农村低保标准,全市70.58%的低保户,人口享受的低保标准低于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仅按627元标准,已保户数仅占应保数的83.38%,而应保数仅占该保人数的79.41%.(3)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低保尚处于地方试点阶段,中央和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小,根据对该市的调查报告得知,该市、县(市、区)财政安排的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仅700余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近年来税收体制调整后,县市区级财政收入增长慢于支出增长,严重制约了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的增长,使农村低保仍然处于低标准的水平。一些丘陵县债务沉重、工商税收不足,农业税免征后,财政更加困难,对低保投入就更难确保长期落实到位。(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难。虽然该市制定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低收入家庭的房产、储蓄、有价证券、隐性收入等难以合理核定;二是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核算难;三是农户外出务工收入或临时性收入计算难;四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五是因危房基本改建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对象不明确。

上述的个案,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全国大多数实施的来看,还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1)农村低保覆盖的面太小。据统计,截至20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1]目前已有581.3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约占农业人口0.6%,与全国实际特贫人口3000万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2)农村基层负担重。中央财政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上投入少,各地实际采取的都是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共同负担的办法,具体分担比例视当地经济情况而定,乡村经济条件好则分担比例大一些,乡村经济比较差的则由县级财政负担大头,基层的负担重。因此,需要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科学地构建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是实现农民国民待遇和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让人高兴的是年农村家庭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多达228.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9.4%;[3]截止月,全国有15个省,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但是,还需要不断对这一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1、合理界定低保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人群,一般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为标准来界定低保对象。具体来讲:(1)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户,如没有依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2)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3)由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生活一时困难或因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生产经营不善而面临困境的农村居民;(4)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农村居民。农村低保对象界定标准上确有一定困难,如收入难以货币化、收入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因此在界定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努力,仍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在较为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状况、生活费列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防止“搭便车”的行为。2、科学确定低保标准。要发挥最低保障制度应有的功能,重要的在于要科学制定最低生活标准。世界各国大都以恩格尔定律为依据制定各自的最低生活标准。在确定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力争低标准、广覆盖,既发挥效益,实现满足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一低保制度功能,又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2)根据地域和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存在层次性和差别性。(3)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低保对象,如孤寡老人和孤儿以及单亲家庭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标准10~20%.(4)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不应该在低保制度中解决,而应该参照低保制度的保障方式重新设计国家补助制度,标准应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建立较为完善的低保资金保障和筹措制度。资金的.保障与筹措是建立低保制度的核心问题。鉴于此,应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将低保资金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做到“年度预算、定期拨付、年终决算、结余流转”。根据实际情况相对明确中央和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比例,并以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作补充。一般中央财政应负担50%,特别困难的地方中央的负担比例还可以再提高,余下的部分,乡村经济条件差的省与地、县、乡三级负担,负担比例可为2∶4∶4;乡村经济条件一般的县、乡、村三级负担比例各为三分之一或3∶3∶4.并且各级政府应建立低保专门帐户,专账要按已定好的分摊比例做好收入账,中央、省、市、区(县)各多少。同时,建议将个人所得税作为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财源。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约占整个财政收入的30%左右,而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20~30%.另外还可适当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慈善团体的作用。

4、完善低保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民政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联动的管理模式。对基层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要加强建设,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现在基层单位专项负责的人很少或没有,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管理上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以户口所在地作为低保救助管理的基本单元,不论贫困人员住在何地,都要纳人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统一管理。同时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

5、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建立低保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与之配套。(1)完善政策法规,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2)制定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如对已享受低保救济但生活仍较困难的村民,可对其子女教育费用等实行减免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经营者实行减免税金等优惠政策。(3)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4)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政府应高度重视,管理部门要加强同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探索实行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办法与措施,做好低保工作;社会各界要用理解和爱心,积极认同和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真正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居民调研报告篇五

8月份开始,石泉县人大常委会有关委室根据主任会议安排,先后深入到相关部门、部分镇、村、企业和社区,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镇村社区、部门、企业和代表与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重点对全县城乡居民创业就业状况和企业用工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全县。

11个镇161个行政村(社区),常住人口18.2万人。现有劳动力8.4万余人(男16—60周岁、女16—50周岁),占总人口的48.8%。

全县农村劳动力约。

7.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6.9%,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约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1%;转移就业4.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8.9%(县内转移就业1.1万人,县外转移就业3.2万人),近期返乡劳动力312人。其中:因自身和家庭原因返乡206人,占返乡总人数的66%;回乡创业就业66人、占返乡总人数的21.2%;因工厂倒闭、停产或裁员返乡12人,占返乡总人数的3.8%;其它原因返乡28人,占返乡总人数的9%。

城镇劳动力。

1155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3.1%,其中:就业人数11043人(机关事业单位在岗职工4945人、占居民劳动力44.8%,企业稳定就业2034人、占居民劳动力18.4%,外出就业2354人、占居民劳动力21.3%,灵活就业人员1710人,占居民劳动力15.5%),占居民劳动力的95.6%;失业人员509人,占居民劳动力4.4%。其中:无就业愿望的112人,占失业人数22%;灵活就业转失业(动态)385人,占失业人数75.6%;省外返乡12人,占2.34%。

截止。

2017年底,全县各类注册经营主体10806户,其中大学生创业220户,返乡能人创业1745户,其他创业8841户。

调查摸底县内企业。

124家,合计用工5691人,其中,65家企业有缺工现象、占调查企业总数的52.4%,缺工人数1866人、占企业用工总人数量的32.7%。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我县的就业总体情况较好,但从长期稳定就业来看,外出务工占比较大,返乡创业占比不高。通过调研,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全民创业就业的宣传声势不够大,宣传面不够广,创业就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创业激情不够高;不少群众特别是在外务工人员对创业就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县创业就业的激励措施、扶持政策不够了解,仍然存在择业观念落后、就业过分挑剔、创业有畏难情绪等问题。

1000——2000多元的工资,宁愿在家失业或宁愿不远千里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在本地就业,导致存在县内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创”的魄力,存在“怕”的心态,“难”的情绪,导致返乡创业人员不多。

从总体上看,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业就业的工作格局还没有形成,部分镇对创业就业工作重视不够,分管创业就业领导和业务人员对本镇创业就业情况底子不清,情况不明。一些部门没有创业就业工作意识,相关职能部门如人社、扶贫、农业等都从各自的业务出发,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没有充分整合资源优势,没有形成合力,不能实现创业就业信息适时采集、传递和共享。

一是就业技能培训吸引力不强,外出务工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就业培训层次较低,质量不高,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不够,劳动力的技能素质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矛盾还较为突出。三是培训实效性不够,培训时间过长,培训形式和内容不接地气。四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无法有效解决毕业大学生创业知识匮乏、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创业成功典型、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的宣传力度,增强和引导创业就业者树立新思维、转变就业观念和劳动光荣意识,切实让广大群众了解、熟悉、用好创业就业政策,引导带动创业就业,营造政府鼓励创业就业,社会支持创业就业,政策扶持创业就业、劳动者想就业、愿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走进创业、走进梦想”;对已享受创业扶持政策的大学生,搞好后期跟踪服务、确保惠民政策和扶持资金落到实处。三是努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选择一批有科技含量、有发展前景、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从资金、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带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泉县就业信息”qq群或公众微信群,及时采集和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形成城乡一体、信息贯通、资源共享,切实解决创业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及时、高效的创业就业服务。

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加大落实好创业就业政策,在法规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创新服务方式,放宽或降低小额担保贷款门槛,为创业就业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继续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审批与发放贷款范围,适当提高就业困难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进城创业农民个人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上限。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整合现有的公共资源,加强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管理和考核,落实责任,推进全民创业就业的工作局面;二是完善技能培训机制要从培训的实效性出发,接地气,见实效特别是要兼顾加强第三方培训机构的管理,使培训资金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是探索建立创业专家咨询团队,为创业就业提供高效的智力支撑和便捷的就业服务;四是强化公共服务,积极做好失业保险、就业援助等工作,不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居民调研报告篇六

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的要求,深入到我帮包的xx居,针对郊区居民失地现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详实、鲜活调研资料,一是及时召开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中,注重邀请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二是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在调研期间,走访了部分贫困户或困难党员,深入了解居两委工作制度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了解党员干部勤政廉政作风建设和思想观念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何依托地理优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情况。

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是新形势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郊农民失去土地,乡村向城市社会经济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民失地后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择业难,尤其是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就业更难。从目前情况看:首先,失地居民就业的机会很小,许多失地居民最需要解决的是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影响,完全靠自谋出路。第三,对相当部分的失地居民进行再就业技能的培训已经不可能。二是老年人的生活逐步趋于困难,赡养也是个问题。过去大部分老年人靠种地来解决生活问题,目前地已占完,没有来钱路,只能靠有限的土地补偿费来维持生活。另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土地大多是老人所占有,耕地曾经是维系子女的纽带,失去土地后老人的赡养问题难解决。三是生活上的不习惯,对于农民家庭来讲,没了土地就是失去了家庭院落,住进了高楼,卖粮的变成了买粮的;部分居民失去了靠由房屋出租为经济收入来源等。

调查发现:居民最担忧的问题。一是部分年纪较大的'居民因为子女经济收入不稳定,普遍对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忧。二是土地被征用,由农民变为无业居民,找不到工作,对今后的生活十分担忧。三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认为,自己过去是靠卖粮维持生计,当今是买粮度日,手中无粮心发慌。

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是xx居两委班子所关注和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近年来,xx居就如何解决居民出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引导居民围绕杏花村、嘉誉干杂海货两大市场搞好服务,发展三产。扶持居民发展家庭经营,进行个体运输、商饮、服务业的开发。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目前来看,除了五保户解决了社会保障外,其他的居民还要逐步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居民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坐吃山空"。如果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过不了几年一旦征地款"吃"完了,生活就没有着落。今后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原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采取将集体所得的租金部分作为为55岁以上的老人解决养老保险,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2.加强对居民的就业培训、广开就业渠道、消除就业障碍、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由于居民原从事比较简单的传统农业,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但失地后从事的非农产业,与原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不能适应,造成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以致部分居民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建议:一要加强对居青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就业能力。二要广开就业渠道。解决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三是壮大居级集体经济。借助伦达商贸城开发机遇,培植骨干企业,发展三产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居集体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又要突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各方面潜能,“面”上抓总量扩张,“点”上抓骨干膨胀,“线”上抓特色培植。群体规模必须加速扩张,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不受规模、速度、范围的限制,真正形成争先恐后、万马奔腾的局面,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xx年4月xx居在全市率先举起了城中村拆迁改造大旗,利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266户、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居民房屋拆迁任务,开创了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先河”。但是,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解决。

为保障居委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在拆迁时政府承诺给居每人10平方经济发展用地至今还没有落实。

积极向街道、市分管领导汇报,及时解决落实居每人10平方经济发展用地的面积、地理位置,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使用,立足区位优势发展好三产服务业,早日得到效益。

居民调研报告篇七

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过快消费政策环境不健全等消费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正成为影响居民消费理念转变制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障碍。本文通过朔州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预期趋势,剖析了当前居民消费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就破解居民消费低迷及扩大内需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来,尽管朔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路上扬,今年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5.1%,但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居民消费热情不减,从涉及到统计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其基本运行变化情况呈现“五升一平二降”格局。

(一)食品居住两大类价格全面上涨。

一季度,朔州市农民人均食品支出319.1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7.66元,增长32.2%,影响消费性支出上升6.8个百分点。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8.8%上升为今年的49.8%,上升1个百分点。在食品支出中,人均粮油蔬菜类支出为71.78元,同比增长8.7%;人均肉禽蛋奶以及水产品类支出为118.94元,同比增长47.3%;人均食品消费服务性支出28.34元,同比增长157.4%。从一季度农民的食品购买量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家禽蛋豆类等食品的购买量增长外,其它食品购买量都有所下降。其中谷物薯类食用油蔬菜同比分别下降13.6%56.3%24.1%22%。其它肉类奶水产品同比分别下降16.4%58%14%。由此可见,受粮油蔬菜及肉奶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购买量下降,但人均食品现金支出大幅上升。

(二)烟酒衣着和家庭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三大类价格上涨。

(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持平。

一季度文娱用消费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类旅游价格运行同其它类相比相对平稳。

(四)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两大类价格下降。

一季度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两类价格分别下降了0.3%3.3%。其中医疗保健下降0.5%个人用品及服务中的化妆美容用品清洁用品个人饰品以及个人服务价格和上年相比稍有微幅上涨,同其它类相比相对平稳。交通价格下降了1.3%,主要是交通工具价格同期下降了8.3%,尽管车用燃料及零件,车辆使用及维修费价格分别上涨5.2%7.9%?熏但由于通信工具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1.6%,使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了4.1%,从而拉动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综合下降了2.3%。

二、消费结构变化及消费热点展望。

(一)恩格尔系数较为平稳,饮食费用明显增加。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发展阶段。一般情况是?押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熏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受市场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影响,201-3月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37%,比去年上升2.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77%,比去年上升1.68个百分点,高于国家平均水平4.67个百分点。目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上升?熏意味着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熏消费物价居高不下,产品价格上涨后?熏居民消费量稳定?熏费用增加?熏城乡居民生活压力增大,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居民没有很好地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二)购买住房热度不减,居住消费不断攀升。

商品房价格的持续走高,刺激了人们住房消费的热情,由此带动了居住消费保持高速增长。朔州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为1137元,同比增长42.5%,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达12.3%,比去年同期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人均用于住房装修等方面的支出676元,增长65.6%;用于水电燃料及其他方面的支出424元,增长12.8%;用于物业管理费等方面的居住服务费支出36元,增长170.8%。居住消费的上升,也直接推动了居民家庭设备用品的更新换代。居民家庭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达676元,同比增长30.7%,其中耐用消费品支出386元,增长56.3%。在耐用消费品支出中,家具消费支出的增幅高达2.6倍,床上用品支出增长25.1%。

(三)旅游健身享受生活,休闲娱乐支出上升。

朔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345元,同比增长38.3%,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健身活动支出9元,增长2.1倍,团体旅游支出210元,增长42.5%;参观游览支出32元,增长40.8%;其它文娱活动支出89元,增长24.7%。从不同收入人群分析,高收入家庭对休闲娱乐消费更为热衷。调查资料显示,占调查户数1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达1413元,同比增长70.5%。

(四)私家车消费成亮点,相关支出较快增长。

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车辆保险方面的支出达17元,而去年同期还不到10元;人均用于车辆用燃料及零配件的支出为200元,同比增长78.8%。随着未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空间的扩大,我国的汽车也必将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

(五)电子信息日益发达,信息消费必将提速。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家用电脑及宽带网将逐步得到普及。整体发展趋势是城市消费以更新换代为主,农村消费群体逐渐扩大。我国“九五”时期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口消费基数的增大,必将对消费生活产生更大的变革。

(六)教育受到空前关注势必提升文化教育消费。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力已成为决定性因素,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广大居民对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文化教育的福利性逐步减少,市场化货币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成为热点势为必然。

三、消费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消费倾向减弱,即期消费有待提高。

近年来,朔州市城镇居民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消费倾向呈逐年下降态势。,朔州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6.8%,20下降至73.5%,今年1-3月份为72.9%,较上年又下降了0.6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对教育医疗购房等消费预期的增强和当前社会保障水平的偏低,是造成居民消费倾向走低的最根本因素。同时,从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分析,高收入户消费倾向低而储蓄倾向高,低收入户消费倾向高但实际消费能力弱,这也是造成城市居民总体消费倾向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消费倾向长期过低,将不仅影响当前消费总水平,而且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拉动生产,影响投资效果,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生活必需品涨价,对贫困家庭影响较大。

虽然朔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涨势趋缓,但食品燃料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上涨幅度仍然较大,直接增加了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尤其给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3月份,占调查户数10%的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元,同比增长3.7%;而人均消费支出达1425元,同比增长4.1%,支出比收入高出41元。从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构成看,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增加111元,占消费支出增加额的比重达69.8%,其中人均粮食消费量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4.6%,但支出却增长5.2%。

(三)储蓄倾向增强,投资渠道尚需拓宽。

虽然人们投资意识不断增强,但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再加上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不敢“寅吃卯粮”负债消费,因此银行储蓄仍是最受城镇居民欢迎的保值增值手段。统计资料显示,1-3月份,朔州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269.6亿元,同比增长9.59%;城镇居民家庭的储蓄倾向(人均储蓄在人均总收入中的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6.5个百分点,达到32.5%。如何将居民存款转化为投资,解决好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值得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思考和研究。

(四)信贷消费面窄,消费理念有待提升。

多年来,朔州市消费贷款一直在低位徘徊,甚至从20开始连年下降,继当年下降20.6%,年下降40.5%后,一季度再降7.64%,消费信贷连年大幅下降对启动消费市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朔州市信贷消费尚属低水平。

四、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货币政策在消费调控中的作用,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逐步提高信用消费比重。

货币政策应通过结构性信贷政策鼓励消费增长,即一方面对住房汽车电器通信设备教育假期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实行较为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积极培育居民良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发展信用消费方面,一方面要加快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全国性统一的个人信用体系。

(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强居民对消费的信心。

政府应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扩大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二是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三是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四是完善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三)完善社会事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倾向。

政府应尽快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首先要拓宽社保资金的征集范围,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和融资能力,弥补资金缺口;其次应扩大社保的覆盖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生育及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体制建设,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互助个人储备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三是强化社保的立法和执法监督,加大社保基金的运作透明度,为各项保障政策落实提供完备的法律保证。

(四)培育新型消费热点,扩大服务型消费,挖掘消费潜力。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传统消费项目,进而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方式。第一要以消费者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导向,加快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促进以家电为代表的家用产品等级的提高,努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绿色环保等高技术产业群体;第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加快第三产业中以卫生保健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及家庭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缓解经济发展的能源和资源的瓶颈制约;第三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激发合理的消费欲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五)针对不同收入阶层,实施相应的消费调整策略。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收入的级层化现象十分突出,应针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消费引导策略。对于高收入阶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消费是刺激消费的有效途径,要拓展消费领域提升消费品位,细分消费市场,推出适应高收入需求的个性化和精品化的消费产品,使他们释放出强大的购买力,有效地扩大内需;规模正迅速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力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结构升级基本完成,开始注重身心的舒适和健康,在医疗保健居住和文化教育上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正处于万元级向十万元级产品升级的过渡时期,对收入和价格弹性都较为敏感,需要通过发展消费信贷来释放他们的购买力,解决“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消费断层问题;低收人阶层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因此增加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应通过扩大就业和推进生活保障制度等途径改善和提高低收入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稳步提高生活质量。

居民调研报告篇八

*住房一直以来是社会民生中的热点问题,房价的变动更是牵动着百姓的心。为了了解**市居民的居住现状,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几位同学组成“写轮眼队”,旨在深入**市各个辖区对居民展开直接调查。

调查过程。

2017年7月9日起,团队内八名成员分为四组分头前往栖霞区、**区、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雨花台区和*宁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地铁站、公交车站、小巷、社区、公园、生活超市以及商场等地都在调查范围内,发放问卷的过程并不顺利,很多人都看起来在忙,而且大家保护个人隐私意识很强,一般不愿意帮忙填问卷。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各个成员还是积极认真地去完成任务,在7月17日结束了社会实践。调查结果这次调查总共发放有效问卷305份,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对象样本中人均住房面积为平方米,远低于**年国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超过一半的居民有一套固定住房,四分之一居民有多套房子,大约五分之一居民在租房子。

根据统计大多数居民购房时会选择按揭贷款方式付款,相当可观数目居民会一次*付清房款,不过要考虑买房子的年份大多是10年之前的,另外还有公积金贷款及其他的贷款方式。还款方式大多选择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还款,也存在一些按期付款以及其他的还款方式。另外关于购房过程中居民考虑的因素,调查问卷中重要程度依次分为:非常重要对应1,重要对应2,一般对应3,无所谓对应4。计算各个因素的加权平均得分并从柱状图可直观地看出大家心中房价以及房子的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开发商和购房相关政策相对来说并不重要,不过所有因素都在一般之上,所以在购房中大多数人都会综合考虑各个因素。调查结果还显示大约一半的居民对住房现状满意,三分之一的居民感觉一般,还有少数人非常满意自己的房子。

调查心得。

这次调查主要任务是发放问卷,不过在奔走于各个街道、社区之间时,在叔叔阿姨填写问卷时,我们之间会有或深或浅的交流,在学习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调查目标内的收获。一些大妈和大叔会倾诉自己的苦衷与一些想法,从他们口中知道了有些小区入住率不足30%,意思就是大多户主买了房子并不居住,搁置在那儿成了空房,至于这是否是夸张的说法并不重要,有人会这么埋怨就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位叔叔反映**的房价与京津沪地区接近,但是居民收入却低于京津沪居民。调查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位阿姨有多套房子,本以为她不会有购房打算,谁知她反问一句:“买啊,为什么不买?”由此可知国内房价问题的一些端倪。

由于**有11个市辖区,六合区、高淳区和溧水区过于遥远交通不便,而且大多是村庄,所以团队决定舍弃这三个区。八个成员两两分组,每组负责两个区,这样在保*人员安全同时将实践效率最大化。这次调查只是抽取了部分样本,很多居民并没有接触到,而且由于**很大但样本数很少,调查对象并未涉及过多高层群体,所以调查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契合真实的状况,更多是根据这些数据来反映一些民生问题。

居民调研报告篇九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带着这一课题,4月8日至14日,市政协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开展了关于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调研活动,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了部分企业,专题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综合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我市环境保护现状。

1、空气环境质量状况。

从耒阳环境监测站提供的资料和历年来上级环保部门对我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结果来看,我市环境质量总的来说是好的,耒阳环境监测站对耒阳市城区设了4个大气常规监测点位。多年来,我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各项污染物指标均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内,如so2、的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017mg/m2、0.020mg/m2,pm10(可吸入颗粒物)20、20的年均值分别为0.049mg/m3、0.048mg/m3,也就是说,造成城区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漂尘、扬尘等颗粒物,根据监测站对部分主要集镇和工矿区监测结果表明,除灶市、余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污染物,不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值标准外,其他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2、水环境质量状况。

我市地表水水域属湘江一级支流的有耒水和舂陵江,其中耒水从南至北流经我市,舂陵江为耒阳与常宁两市的界河。耒阳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环保的规定,在耒河水设立4个常规监测断面,根据多年监测资料表明,耒河水除城区五一路断面外,其余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三类水域水质以上。耒水耒阳城区五一路断面水质有时出现cod、氨氮量超标现象,这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耒水所致。耒阳市境内其他河流和大中型水库水质均达到了相应的水域环境功能标准,也就是说,我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来说,还没有出现恶化现象。

3、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

耒阳环境监测站对我市城区环境噪声和交通干扰噪声监测表明,年,我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4.4db(a),城市交通干扰噪声值为66.7db(a),达到了相应的标准。

4、环境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6月至2008年底,我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这次污染物普查数据看,我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如下:全市废水排放量2723万吨,工作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1227.5万吨,工业废气中排放so229579吨,烟尘2721吨。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表明,我市大气污染呈煤烟型特点,水污染呈有机性污染特点,即造成我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少数工业企业污染所致。在工业污染中,污染主要来自于电力、煤炭、冶金、建材等行业,其污染负荷占总污染负荷的90%以上。

二、我市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特征。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我市的环境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个别地区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我市环境质量总体上维持良好的状况,重点乡镇、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环境污染恶化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如遥田、灶市、余庆等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大气污染问题,部分煤矿、煤坪和洗煤厂污染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地区也是污染纠纷频发地区和群众上访投诉集中地区。

二是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我市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由于大量开采煤炭,造成我市数百处地表塌陷和沉降,地表沉降面积120km2,是全省主要的采煤沉陷区。

三是环境安全隐患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市上了一大批冶炼企业,这些冶炼企业的原料和废物均是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难以在自然环境中分解和转移,日积月累后成为环境安全的重要隐患。以来,我市出现4起环境安全事故,均是历史上存在的冶炼厂不合理倾倒固体废物所致。

四是工业布局不尽合理。

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批企业落户经济开发区,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前期缺乏必要的布局规划,入住园区的企业分布随意性很强,冶炼业、加工业、建材业、食品业混杂,并与文化教育区、居民住宅区共为一体,给工作管理和行政执法带来了难度,特别是一些企业超标排污、偷排污现象经常发生,既没能整合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链,又会出现企业间的交差污染,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五是个别企业主环境意识差,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

近年来,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在环保等有关部门的督促下,上了不少的环保设施,实现了达标排放。然而,这些企业受利益驱使,经常停运环保设施,超标排污,违法排污,严重污染环境,造成个别地区环境污染上访事件屡屡发生。企业环境意识差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未经任何部门申批,建设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如仁义乡党田村部分村民,在不到1km2的土地上,建设了4个非法选矿厂。这些选矿厂既污染舂陵河水,威胁下游村民饮用水安全,又形成了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

三、我市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分析我市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造成我市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市民环保意识和环境权益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与环境质量难以提高的矛盾。

过去,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很低,只顾自身的温饱问题,没有精力去顾及环境保护。事实上,个别地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当时治理水平和管理措施落后,环境质量状况相当差,如我市灶市地区,原来因环境污染的投诉较少,现在逐渐多起来了。当前,尽管企业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环保措施,环保效果明显好转。但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保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每年都反映了一些突出问题,出现了一系列上访事件。

2、不合理的开发行为与环境承载力、资源的有限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我市是资源大市,煤炭储量非常丰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煤炭储量达5.1亿吨。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受煤炭价格上扬的刺激,加之管理上的不规范,我市煤炭开采业异常火暴,小煤窑遍地开花,无序开采,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随着煤炭行业的逐步规范,形势不断好转,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据专家预测,按照现有速度开采下去,我市的煤炭资源只能挖40年,协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

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非常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

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

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放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

(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

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情况,全面推广“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建材、家电产品,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进一步提高文教娱乐服务质量。

人们对文教娱乐的重视,体现出居民更高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文化素养,是科学技术水平进步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充分表现。提高文教娱乐服务的质量,引导居民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消费,对于全省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更新消费观念,提升消费水平。

省农村居民吃、穿、住三大基本类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0.7%,即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仅限于一般的生活支出。消费层次和消费观念都比较落后。应大力推广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提高农民对信贷的认识,让农民能够利用信贷享受新的消费形式,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一

近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发改、统计等10个部门组成调研组就增加全市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和绝对水平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42元和397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8.0%和17.2%,高出全省4.3和2.3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65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9元,增长2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

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构成特点是:

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11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增加,国家大型基建项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12670元,较上年增长19.6%,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763元,较上年增长29.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工资性收入占据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地位。

经营性收入呈大幅增长趋势。各级政府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特色农业起步良好。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幅较大。2011年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占5.8%,较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34.8%,较上年增长23.8%;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2.4%,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4个百分点。

转移性收入拉动效应明显。国家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同步上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津补贴,实施了城乡养老保险、五保供养、退耕还林、家电下乡补助、四项农业生产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促进了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11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22%,较上年增长20.1%;农村转移性收入占8%,较上年增长11.8%。转移性收入有效拉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新渠道。城乡居民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理财手段日益多样化,加之房租上涨,特别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趋活跃,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带动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2.6%,较上年增长11.3%。农民财产性收入占2.0%,较上年增长26.9%。

20xx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与全省及部分市对照表。

二、存在的问题。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虽大幅提高,但存在总量偏低、城乡以及行业差距持续拉大、收入构成欠合理、增收后劲不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提升;其次是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在全省十一个市(区)中,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九,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十,位次明显靠后;三是城镇居民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占比超过90%,而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到国家政策严格调控,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反映出在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深刻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城镇居民依赖工资、津贴等政策性收入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全民创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氛围还远未形成。农村居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两项占比达到90%,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市场影响较大,不定因素难以预料和控制,波动起伏难免;四是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相差3.31倍和3.09倍,且仍呈进一步拉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逐年拉大,城乡收入比20为3.55,2010年为3.68。

三、影响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1、自然灾害多发,增收基础不稳固。安康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平均海拔较高,坡陡沟深,土壤瘠薄,人均耕地只有0.8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加之气候多变,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住在中高山区的居民,经常遭受冰雹、雨雪、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扰。据统计,自2001-2010年以来,十年有八年受灾,全市因灾返贫人口总计达40万人,常年返贫率在40%左右。

按照省上新确定的.2500元贫困标准,经核实,全市十县(区)全部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计有1269个贫困村、116万贫困人口,分别占行政村和农业人口的51.97%、47.74%,有22.6万户88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中高山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极大,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工业实力较弱,增收主力不坚挺。金融、科技、信息、产权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主要集中在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传统产业上,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馈乏,产业集群尚未形成。2011年统计的29类主要工业产品中,80%都是初级产品,资源利用率很低。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5:39.6:39.9,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7.13亿元,仅占全市gdp的3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较弱。全市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约23个,低于全国平均的28个,其中80%以上为平均规模只有2-3人的个体工商户,传统型产业多,新兴科技含量产业少;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多,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少;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少。一些领域难以进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企业负担较重,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本应在居民增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小企业没有稳健发展。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增收门路不宽广。基层政府技术干部奇缺,不能很好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功能。村干部中“双带”型干部较少,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有能力有激情的领路人,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村经营仍处于小而散的落后状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农技人员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较少,茶叶、食用菌、畜牧等优势项目,难以在产业化上形成大气候。受农资价格涨幅增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依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实现增收难为久计。加之面临融资难、信息不畅、公共服务不到位,基础设施欠账多等共性问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难以迅速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难以与市场高效对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弱,农村居民增收的门路很狭窄。

4、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增收渠道不通畅。就业市场的供需直接影响居民正常增收。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是全市劳动力资源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必然反映。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全市的劳动力不能很好适应这个转变。一方面,就业难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大问题,全市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滚动存量约70万人,20就有6.8万人难以转移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引导有条件的35万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至2011年底,全市在外地从业人员达到68.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从事采掘、建筑、装卸、搬运等低收入劳动行业的约占72%,创办自己的企业和实体、进入各类企业中级以上管理层的人员很少。就业竞争能力差,报酬待遇偏低,影响就业稳定性;另一方面,招工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瓶颈。全市制造业所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悉营销人才招聘困难,而大量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就业困难群体,受普通体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冲击,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5、政策变化因素多,增收预期不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购买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效应,是增加各类津补贴以及工资福利的政策使然,这些政策虽然可望得到延续,但从国家政策上直接增加收入的空间必定受到限制,期望值不宜过高。

分页阅读第1页: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第2页:四、对策建议。

四、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将达到29500元和8000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一宏伟目标,建议做好如下工作。

1、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夯实增收基础。支柱性产业对强市富民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积极推进安康火电厂一期、金属镍产业循环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依托大企业、大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做好配套服务,带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的关联产业。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富硒食品加工基地。以延伸丝绸产业链条、提升生物医药制造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安康丝绸和秦巴医药知名品牌。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大力培育一批新型建材、无机化工、金属采选龙头企业;抢抓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以及日化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餐饮、旅游、商贸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着力提升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机会,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增加社会福利提供充盈的财力支撑,夯实增收的基础。

2、优化全民创业环境,拓宽增收渠道。就业只能维持温饱,创业才能致富。城乡居民创业,既能增加创业者的财产性收入,又能增加就业者的工资性收入。要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着力构建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返乡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自主创业。要把在城镇创办民办创业园区作为推动全民创业的抓手,在各县城以及资源、交通等支撑条件较为优越的村镇,集中规划创业园区,鼓励、吸引和支持有条件的居民在园区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和小微企业,促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创业大军中来,既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营收入,又能使搬迁居民稳得住、能致富,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本着创新和改革精神,全力优化全民创业的管理机制,全力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和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和支持个体资本、个体经营实体进入。凡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律不受注册资(本)金限制。允许农民以承包土地或者山林经营权出资办企业,允许普通合伙人以劳务、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出资设立合伙企业,支持投资者以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财产作价出资设立公司或增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可免于提交房屋权属证明,申请人可持市场开办单位、居委会、村委会、业主委员会出具的同意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关证明,办理注册登记。鼓励银行和中小企业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进行融资,并设立政府创业扶持专项资金,以贴息、补贴、奖励等方式,对创业培训、创业基地、创业项目等给予支持。要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加快发展。市、县区都要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管理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

3、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民增收速度。要以既增产又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重点发展蔬菜、特色瓜果、名优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以福润、阳晨、鸿盛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构建畜牧养殖和深加工产业体系。加大名优水产繁育力度,推广绿色养殖和综合生态渔业技术,推进水产品冷藏、运输、包装和深加工建设,打造汉江渔业品牌。

各级政府要努力搞好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每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录一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技部门,提高基层政府的科技指导服务能力。加大支农项目争取和投入力度,加快水利、道路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土地山林流转机制改革,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促进土地山林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要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壮大农产品营销主体,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努力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外向度大的农产品加工支柱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化解增收难题。要认真落实国家《新十年扶贫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大力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资源,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与全市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集中资源,综合开发,实现面上整体推进。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到户方式,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点,有针对性的实施避灾扶贫搬迁、贫困户增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式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六大工程,统筹解决贫困问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连片扶贫、鼓励生态搬迁扶贫、推动农民进城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重大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使贫困人群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把加快城镇建设与转移农村劳动力相结合,加快发展三产,把城镇建成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使农民进城创业增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5、努力搞好培训,提高增收能力。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用工需求对接起来,使经过培训的劳动者在规模、结构上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缓解就业压力。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综合开展就业技能、维权法规、劳动纪律等知识培训,推动培训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加大培训资源整合力度,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和职教中心相互配合,扬长辟短,共同打造职业培训品牌。加大财政对培训的投入,将培训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按比例逐年递增。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培训一人、提高一人”的目标。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公平增收。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相关政策,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积极争取中省出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增资政策和提高福利政策,逐步提高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思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应保尽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民生项目建设投入力度,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要依法加强对垄断性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对社会养老基金的运营监督,严肃及时查处企业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积极落实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待遇,逐步实现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慈善捐助,唤起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慈善捐助氛围。

7、落实目标责任,确保持续增收。各级、各部门要把确保居民增收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理念、体现服务人民宗旨的核心内容,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制定更加系统的、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产业扶持、项目引导、信息服务等力度,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列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围绕实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明确任务,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到城乡居民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二

xx居位于市政务中心西临,西接长途汽车总站,善国中学紧靠村旁,xx大道穿居而过。据《沈氏族谱》载:清朝中期(公元1733——1822年)沈氏从后屯迁此,随之岳姓迁来共建村,名岳家庄,今称xx。根据xx政发81号文规定,更名为xx居委。该居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是宜居、宜业、宜商的理想乐土。xx居共有土地320亩,为配合全市实施的沈庄xx城中村改造项目,征用该居土地280亩,现有土地40余亩;人口433人,其中参加分配人口288人;计划生育育龄妇女98人,一男孩户38户,一女孩户24户,双女户1户;党员16人。

近年来,xx街道在服从服务城市发展中,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搭建发展平台,通过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而且在上项目、壮实力、促就业,为全市更好的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正在实施的xx居城中村改造,使得xx居大量土地被征用,现仅有土地40余亩。在xx居居民房屋被拆迁后,居民全部在东七、孙庄等居租房居住。在失地居民群众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约占20%,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获得不稳定就业岗位和自行外出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占70%,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没有就业者约占10%,生活水平一般,这部分失地群众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不能从事商业活动,有的还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总体来看,失地居民就业不稳定和失地保障政策不完善,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失地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二、引导失地居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失地居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就xx街道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不少,竞争虽然激烈,但由于失地居民文化程度、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导致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大多数居民从事市场配货运输、家政服务等。xx居失地居民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女35岁男40岁以上的大龄失地居民,即使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不稳定。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赖种地为生的纯农民转业能力差,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就目前的政策而言,种田的农民可以享受粮食直补等各种扶持政策,下岗职工可得到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村、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也是普遍面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而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的激励政策还不完善。另外,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不能适销对路”,造成效果不佳。近几年,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统计的受训人数也比较多,可收效不是很好,适应不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要求,反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周边失地农民的群体将会越来越多,这是由农业向工业、乡村向城市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如何做好因失地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各级政府迫切关注的问题。

1、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广大失地农民不能象城镇人口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成为失地农民最担心的问题,仅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只能“坐吃山空”。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征地过程中,应对失地农民进行开发式安置,除给付补偿金外,还应替农民考虑长远之计,逐步建立、规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2、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由于失地农民原来大多数从事比较简单的传统农业,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但失地后从事非农产业,造成就业难问题。因此建议: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及竞争力;二要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消除就业障碍,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三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失地农民就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加宽泛的就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环境及条件。

3、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发展集体企业,拓宽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空间,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中,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既可以把失地农民组织起来,让其通过做工收入保证生活来源,又能够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建议: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营,进行个体运输、商饮、服务业的开发,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性。

4、逐步建立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地安置方式,建立解决失地农民长久生计的长效机制,使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将失地农民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融汇在一起,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商业用地安置有关事宜,力争实现失地不失业、农业转商业、农民当老板的既定目标,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三

进入年以来,我区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农村居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提升。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16元,同比增长9.7%;人均期内现金收入7955元,同比增长10.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02元,同比增长13.4%,呈现出全面快速增长态势。

一、农村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为795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25元,增幅达到10.0%。从收入分类情况分析请看下表:

从上表内容看:工资性收入5648元,同比增长12.0%,原因为近年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较快增长的第一要素,也是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力;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为1382元,同比增长11.8%,与去年同期相比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幅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增加了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在我区农村居民收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财产性收入138元,同比下降52.6%;转移性收入为787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占转移性收入一半左右的养老金及离退休金收入增长最为显著,同比增幅达到11.7%。

二、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1、收入结构小幅调整。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比重呈“三升一降”,变动幅度均小于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比重71.0%,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比重17.4%,增加0.3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比重1.7%,下降2.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比重9.9%,增加0.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仍为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而转移性收入比重近两年来也在逐渐上升。

2、转移性收入中,离退休、养老金收入比重上升较快。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离退休、养老金收入为391元,占转移性收入的50.0%,因实施“镇保”和农村托底养老等政策,今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养老金收入比重快速上升。

三、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002元,同比增长13.4%。

8.杂项商品及服务2.43.2-0.8。

从消费支出构成表中看:食品支出比重最高,占到生活消费支出的37%,比上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其次为居住支出,占16.9%,比重上升了6.5个百分点;交通及通讯支出占12.5%,居第三位;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12.0%,居第四位;医疗保健支出占7.8%,居第五位;衣着支出占6.0%,居第六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占5.4%和2.4%,分别居第七和第八位。

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体现四个特点:

1、农村居民食品更加注重营养。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粮油类消费趋缓,副食品消费上升,在食品消费中,人均粮油类支出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在食品支出中更加关注绿色食品,把握营养均衡成为消费趋势。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干鲜瓜果类支出增长24.4%,人均糕点奶及奶制品支出增长36.5%,人均糖烟酒饮料类支出增长20.8%,肉禽蛋水产品及制品支出增长13.1%;蔬菜消费支出增长23.7%。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及方便食品受到青睐,饮食服务消费较快增长,农村居民在外餐饮支出成为热点,人均消费达到了254元,比上年增长12.9%。

2、消费观念更新,衣着支出快速增长。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也不断更新,一些手感好、面料新、个性化强的服装受到欢迎。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98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人均购买各类服装支出195元,比上年增长47.7%;鞋类消费增长较快,人均支出64元,同比增长20.7%。

3、追求居住质量,居住支出大幅增长。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支出也随之不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845元,比上年增长83.7%。农村居民在原有的住房条件上不断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其中住房装修支出增长超过一倍,住房装修支出的增长表明人们不断地追求居住质量,使自己住得更舒服,更遐意。

4、农村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下降。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学杂费有所减免,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服务费支出447元,同比下降8.9%。其中:义务教育学杂费下降10.1%。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54元,比上年下降41.7%。其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108元,下降44.9%;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46元,下降6.1%。

五、关于农村居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已制定出一系列的农村优惠政策,农民也因此得到实惠。但是,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当前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我们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从目前情况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其经济效益远高于第一产业。但农业也有其发展空间和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地位。虽然,第一产业由于目前其产品价格偏低,显得效益不高,但是,当市场格局一但发生改变,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必将显现,耕地的价值必将提升,到那时,有限的农业用地将会变得宝贵。另外,从粮食生产安全的角度看,应确保粮食的产量,尽量不减少粮食的播种面积,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播种水稻。而从长远的发展战略考虑,保有足够的农业用地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今后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农村经济政策时,应当更加注重扶持农业生产,注重保护农业用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因此,有条件的镇(区)应根据当地集镇风貌,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贸市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交通便利,通水通电,信息灵通,从而带动地值的提高。这也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搞活地方经济的有效方法。

3、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生产由于投入大,成本高,产品销路不畅,市场价格走低,造成经济效益不高。为此,各镇(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发展既具市场潜力,又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要继续扩大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地少人多的地方更要注意增加蔬菜特别是大棚蔬菜的种植,因为大棚蔬菜的用工密度和资金收益都明显的高。养殖业中,规模养猪的收益高于散养。增加市场意识,加强农技推广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以降本提效增收农民。

4、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章。非农产业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当前,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通过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改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从而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建立农村劳务输出的协调服务机构,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有组织的开展农村劳务输出;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只要多从劳动生产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利用多种手段,设法为劳动生产者提供有利条件,采取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引进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价格补偿等办法,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相信,我区的农村居民收入能进一步提高。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四

最近网上一直在流传对80后评价,如今我把这篇调研也转载一下,希望80后的朋友们看看是不是果真如此...

近日,由搜狐新闻、中国最大的上班族网站忙否网与知名咨询公司大度咨询共同发布了《80后上班族生存状态调研报告》,在北京cbd地区通过走进公司访谈的方式进行了1对1调研,原始调研样本超过1000人,年龄限定在80-85年出生的用户,最后由大度咨询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整理、分析,最终生成调研报告。80后上班族如何看待70后58%的“80后”讨厌70后。

报告中指出:58%的受访者讨厌70后。其中,15%的受访者认为70后抠门,20%的受访者认为70后太死板老套,23%的受访者认为70后太假不敢讲真话。42%认为70后很强。

调研报告同时显示:也有42%的80后认为70后很强,而且比80后要强很多。80后与70后的巨大观念差距再次暴露无遗。

80后上班族工作状态:

报告指出,只有3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工资表示满意,40%的受访者表示工资太少,根本不够花销。而另外30%的受访者则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拿更多的薪水,满意度如此之低让人惊讶。

有47%的受访者准备跳槽,表示有好的.机会就会选择离开现在的公司。还有13%的受访者表示不需要想那么多,不开心立刻就走人。仅有14%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不会主动考虑换工作。

这个数据提醒我们:

80后上班族对薪酬的满意度普遍很低,一方面反映出公司对80后上班族的薪酬安排可能有失均衡,另一方面更让我们看到80后上班族对薪酬的预期过高,这个数据值得企业管理者高度关注。

80后上班族对工作稳定性并不在意,企业管理者应该更多的关注留人策略,否则员工的流失势必造成企业人力资产的流失。

80后生人的性与情。

68%认同网友初次见面就很亲近80%不拒绝婚前性行为。

报告披露:68%的受访者接受第一次和网友见面就开始亲近,其中更有9%的受访者认为“第一次和网友见面就可以发生性关系。”有32%的受访者无法接受第一次网友见面就开始亲近。

都说80后是开放的一代,但68%的用户支持网友首次见面就很亲近还是让人很意外。

报告同时显示,80%的受访者不拒绝婚前有性生活,其中更有38%的受访者认为“发生性关系是谈恋爱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仅有9%的受访者表示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而另外的11%受访者则表示不赞同婚前要发生性关系。都说80后是开放的一代,但80%的用户支持婚前性行为让人大跌眼镜。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五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如何实施进行了初步思考。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城市房屋拆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关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按照市委、市政府“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近5年来,共实施拆迁项目60多个,拆除房屋面积75万平方米,大多城建工程都离不开拆迁工作。

一是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性工作。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先导性工作,无论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实事和民生工程建设,只有顺利实施拆迁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如七闸桥、龙川二桥、北区道路框架的建设都是从拆迁开始的。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是改善居住环境的实事工程。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实施城市拆迁改造。近几年我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生态广场和各种小公共绿地的建设,老城区的改造和环境的整治,无一工程项目不与城市拆迁有关。

三是城市房屋拆迁搞得好坏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城市拆迁对一个地区形象的提升、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城市功能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拆迁工作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回顾近几年的实践,在各个项目拆迁实施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拆迁户能够理解拆迁政策,关心拆迁工作。但由于拆迁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迁签协过程中就表现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论行为。有的认为房屋拆迁是个框,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置。不管是否与拆迁相关联的问题都统统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拆迁协议就不签。更有少数拆迁户强横野蛮、语言粗鲁、漫天要价、难以沟通,使拆迁工作难以推进,xx年在长江国际花园突击拆迁整治工作展开前,推进的难度是无法想象的,该区域老百姓无理取闹,用粪浇、用棍棒追打工作人员,三个月时间60名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拆迁户家中,给拆迁工作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拆迁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放在首位,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平安拆迁”、“和谐拆迁”,让遵章守纪的拆迁户不吃亏,让违规违纪的“钉子户”无便宜可得。

应该讲,在近几年的拆迁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平安拆迁”活动,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在坚持政策的前提下帮助群众解决拆迁过程中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暧,拆迁实施部门连续三年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平安拆迁”先进单位。拆迁工作人员用辛勤的汗水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严格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照、检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拆迁政策不配套。xx年11月1日,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评估指导性意见》要求“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但我市目前仍是按区位加重置价计算补偿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区位加重置价格进行的货币补偿和以产权调换选择安置房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价差,实际上剥夺了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权利,增加了安置房的建设压力,加大了安置矛盾。

二是拆迁项目缺乏计划性。拆迁项目是跟着建设项目走的,城市的建设项目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子吃卯粮”,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都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千万不能有随意性。否则,在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安置方面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方面,倒头来,只能造成政府财政巨额浪费,亏对于纳税人和子孙后代。

三是安置房建设滞后。从xx年实施的拆迁项目开始至今,我市仍有1300户左右的被拆迁群众腾仓在外,无法得到安置,其中福利院周边项目、五星级酒店综合开发项目、建盈国际城项目的拆迁安置房尚未建设。由于安置房迟迟不能到位,超期过渡腾仓费用累计达1600万元,每月支付150万元,群众最长的在外腾租房达四年之久,有的拆迁户孩子大了要结婚没有房,甚至有的个别老人连去世前都未进得了家。造成了被拆迁群众极大的不满,每个月都有被拆迁户因得不到安置而上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问题不要说放在一般的老百姓身上,就是放在领导干部的身上,可能也会有很大的想法。安置房的问题连年提连年得不到根本解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保证拆迁资金的落实是推进拆迁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拆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张纲一号地块、利民北路上市地块、福利院周边,五星级酒店等项目的拆迁无法进行,取得土地的开发商无法开发,影响了政府招商引资的形象。国务院《条例》、省建设厅多次发文,要求在发放拆迁许可证前必须保证足额资金到位,严禁拖欠拆迁资金。而我市由于资金不及时到位造成拖欠拆迁资金4600多万元。在资金的管理上也存在着问题,一是《关于加强政府投融资执行能力建设的意见》先公示后审核的内容,违背《条例》精神难以操作,与被拆迁人签订的协议是一种民事行为,一但签订就生效,审核根本没有意义;二是每份拆迁协议由融资办先审核实际上根本行不通,这些从制度上又制约了拆迁工作的开展。

五是相关部门对拆迁工作没有真正的理解,增大了拆迁工作人员的压力,产生了消极情绪。做好房屋拆迁工作,核心是妥善处理拆迁安置补偿,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实际工作中尽管我们始终把维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通过调查、评估、核实,依据相关政策,经市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各区域拆迁的补偿实施意见,最终由市领导批准实施。然而有些人认为,我市的拆迁补偿标准不一,补偿标准过高,把拆迁补偿标准比作一张桌子,老百姓的破桌子通过拆迁补偿了红木桌子,还另加贷币,还有人甚至认为目前的城市建设债务是由于拆迁造成的。这些言论都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与事实严重不符,这些言论误导了领导的决策,挫伤了拆迁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必将影响工作进度、造成社会的不能和谐稳定。

扪心自问,老百姓配合我们拆迁工作,举家搬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它牵动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切身利益,牵动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牵动着他们的思想情绪,他们为**的城市建设已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更何况我们对被拆迁人各项补偿是根据相关政策、条例制定的,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在货币补偿上只有低于市场价,没有准确反映市场价值。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六

为了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辽宁大学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作为09级本科生中的一员,很高兴可以有此次机会,从身边生活环境入手,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此以个人为单位,在自家居住的社区xx小区进行调研。围绕居民住房情况这一选题作此报告,报告涉及社区住房现状统计、社区居民房租房用途、社区住房未来发展以及调研建议和结语等四方面内容。

一、xx小区地理位置和住房现状介绍。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凌海市内分布着众多的居民小区,多数分布于商业街、娱乐场所附近以及城郊,从居住环境来看,这些地方一般位于交通要冲地带,来往车辆较多,环境较为嘈杂,或者位于城郊距离市中心较远。另有一部分依学校而建,这些小区或建于小学、中学附近,或建于高中附近,是大多数家庭优先选择的住房地点,其中以依高中而建的更为抢手,而xx小区正是环绕在凌海二高附近的小区之一,拥有文化区的所有特点,周围环境清幽雅致,噪声低,书店、文具店齐全,且没有网吧、游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学习氛围浓厚。

处在这样环境中的xx小区,其居民结构大部分被在校教师家庭和有学生的家庭占领,因为高中时间紧张,而xx小区距离学校的路程时间,不超过5分钟,因此极为便利。还有一部分居民是老年人,看中安静的居住环境和压力不大的交通环境,此部分居民通常住在二三楼层。

此外,小区内有相当一部分面积用来绿化建设,楼层间间距较大保证采光,还建有众多花坛给了社区小朋友充足的游戏空间,夏日的傍晚,花坛边飘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整个小区顿时热闹起来!

(二)住房数量调查。

xx小区现正扩建,暂不计算扩建后的住房量,现在小区内共有八栋楼房,每栋楼房分布四个单元,六层楼高,每个单元每层两户人家,在我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有售楼现象,以此计算,xx小区住房数量已达384户。

二、xx小区居民买、租房用途。

时下人们买房通常是为了“工作生活较临近”、“学习便利省时间”以及“新婚买房置新房”,在xx小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们住房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一般在学校附近的小区,都会存在房主出租给学生住房的情况,且在高中附近尤甚,在xx小区的调查中,我访问了几名高三的学生,问她们为什么选择到校外住宿,她们告诉我因为学校宿舍要求按时熄灯,一般在十一点钟,想要抓紧时间多学习的同学就会受到制约,现在处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希望可以用灯自由;此外她们还告诉我,校外几人合租房的价钱也不贵,一年每人1500元,水电费包括在内。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我发现这种合租房的现象很普遍。

(二)还有一种学生租房情况,称作“陪读”,一般租一楼的车库仓库或门市店(经营商店、药店、门诊等),由家长长期陪同,可以很好的照顾孩子,且租金较低,等到一二年考学后再搬走。xx内有七八处陪读住房,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钱。他们敢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对xx的地理位置很自信,在高中附近永远有人买,也是对未来的一项不错的投资,当然,这类情况在xx内占少数。

(四)在xx内走访过程中遇见不少老年人,他们有的自己买房有的儿女给买,认为xx的居住环境不错,用来安享晚年,清晨和傍晚,经常有老年人出来运动,小区一带树木较多,路上车辆较少,空气清新,确实是锻炼身体的好场所。

三、社区住房未来发展。

xx小区南面有大面积平房,是市内少有的几处具有东北特色的民居平房之一,由于城市化进度加快,这些民居正在拆迁,xx年8月初已经开始。

这部分土地用来扩建xx,其面积将扩大出两栋楼的位置,一两年内竣工后将有更多的楼房等待出售,给那些为了满足孩子上学便利的家庭带来了好消息,届时,我相信这些住房将不难卖出。

只是我想,这一大片平房中能否留出一部分进行保护,城市里高楼林立,偶尔出现的二十年前的民居作为景点也可以为人们调剂一下生活,增添一点情趣。而且据我调查,这些平房中住有很多退休老职工,他们觉得老年人还是住平房外出更方便些,更有利于活动腿脚,自己还可以种些蔬菜花草,岂不乐哉!

而且,在这些房子附近长有多年的老树,已是参天碧野,倘若建楼,定会毁掉这些和时间一路走来的老树,金钱与经济发展固然重要,可是有些自然的东西却更为珍贵,一旦失去就会后悔莫及,如果在平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保护,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议和结语。

出水一芙蓉,宁静与雅致的家园。以上便是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一些具体调查情况,从多方面让人感觉到了xx小区的优势所在,看似好像是对她的宣传和颂扬。但是任何一事物都有其不足所在,在实践调研中就不可能不会发现,在调查中,要秉持客观的原则,在调研中,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xx小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家庭在此居住,社区绿化让居民满意,现如今,它也正迈开步伐向前发展,扩建版图。可是在现阶段,仍存在一些易被忽略的`点,在被我询问的几位居民的口中得知,他们觉得社区警戒力度不足,虽然处于文化区,治安较为稳定,但他们仍然担心不定的安全隐患,以此,我建议社区管理中心可以在门卫处加强警戒,增派几名社区保安,费用由受益的小区居民分担,让每位居民都可以有一个安心的居住处所。此外,也有几位老人反映,他们每天在楼上有时会觉得很无聊,是否可以开个小小交流会,大家之间也可以认识认识。在城市里,有时住个两三年对门邻居间不打招呼可能也属于正常现象,可是我们都听说过远亲不如近邻、远水解不了近火,邻里间的相处也很重要。就此我有个建议,在调研中我发现,当我问不同的人同一个问题时,大家的反想几乎一样,这说明同一社区的人虽然彼此不认识却仍存在很大的共鸣,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作为交流感情的基础,我想,xx小区中毕竟年轻人占绝大部分,因此平时可能没有时间,我们可以在节日的时候大家聚一聚,例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上,在小区中点上烟花、挂上灯笼,时间也不长,不会占用大家太多休息的时间,只要把它办得热闹起来,一定可以吸引很多人参加,不需要很多次,一年两三次,就可以为社区间交流做出很大贡献了。

这次调研给我感触很大的是,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粒子,人来组成家庭,家庭组成社区,一个个社区才组成整个社会,整个国家,这样有小到大,我们都是这个链条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和谐”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所努力的目标,人与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直至社会和谐,环环相扣,而这里,使我认识到,和谐,要从小处着眼,从基层抓起。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七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xx社区10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来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三.抽样计划。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四.调研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xx社区300多户居民中工资性收入的居民占百分之六十,个体经营收入的占百分之四十。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一是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长2000元;二是由于营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长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乡地域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长1800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我社区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长1700元。占全部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三产业收入均呈平稳增长态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7051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