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5 07:51:15
最新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2篇)
时间:2023-01-25 07:51:15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觉学生对类推能力的缺乏,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和算理的不理解,同时也说明学生对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缺乏,以及学生对掌握所学知识,只满足基本会做而不花心思去认真思考,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的缺乏,学生不会用集团的力量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之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熟练地掌握方程组的解法,不是靠题海磨练,而是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体会一般思路、题型特征和解题技巧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由于三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知识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类似,所以先结合实例运用类比法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然后利用消元思想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尽管三元一次方程组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许多类似之处,毕竟三元一次方程组复杂的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处理好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中不同的环节,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对消元思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类比迁移,举一反三,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并进一步应用于解其他多元一次方程组,同时根据方程组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的解法,在应用过程中形成技能技巧

在教学中,解决方程组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消元”。而消元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先考虑好消去哪个未知数,再具体使用加减法和代入法进行消元,即根据不同的方程组结构特点,采取相应的消元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以此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特点、选择合适方法的学习能力。

本可在教学时,将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通过题目的特点进行归类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对基础知识进行提炼、归纳、整理,对基本解法的清晰认识,通过必要的练习,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以后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预习题的设置上 ,尽可能以基础为主,在此基础上,稍有提高。

2.课上研讨的形式尽可能贴近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做自己擅长的事,以激发学生们学数学的激情。

3.平时注重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学图形及相关结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二

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的习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一个事项。

三个要领: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答案要准确。

三个关键: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事项: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全册的重点,是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常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化学方程式不正确就计算解题格式不规范,设的未知量与求的量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计算不准确,不按题目要求写化学方程式把含杂质的是直接代入计算或把体积直接代入议程。

(2)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易忽略的地方有:对题意审理不清。如“部分反应”、“加热一段时间”当成“完全反应”答非所问。体积、质量、密度之间的关系问题,单位问题等。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中考命题中必设的考题,通常为大型综合计算,结合金属、酸、碱、盐的相互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计算,既考查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技巧,又考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常见题型为计算题。

在第四单元中,学习了质量守衡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了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但学生还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具体物质之间在质量方面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明确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是本节教学的起点。因此,教材首先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去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建立数学比例模型的方法,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①书写格式规范化 ;②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③列比例式要正确(上下比例);④各物质量的单位要统一,单位要带入计算过程。

题目:工业上电解氧化铝制取金属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如果加工一个铝锅需要1kg铝,至少需要电解多少千克的氧化铝才能制成这个铝锅?

本节课留给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太少,根本没有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时间。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抓紧时间,计划好上课各个环节的时间,多留给学生消化的知识的时间,当堂课的知识,争取当堂课就进行检验。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三

《6.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函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用方程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及交点的求法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一方面学生要能够根据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得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即基本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来判断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即会依据条件画图的能力。

这两方面对于函数知识的学习都尤其重要,所以我将此作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渗透在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中,并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运用的方法。作为新授课,尤其要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教材的内容不能全盘复制,而应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已有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为基础,随着课堂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借助学生已有的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情况(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性质的知识基础,将图象与x轴交点的坐标,转化为已知函数值为零,求自变量的值的问题,即解一元二次方程。由“图”过渡到“数”,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主探索、交流,去发现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的关系,能够实现课堂学习的自主化,调动学生深层思维的思考,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新知,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体现新课改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适时、科学的进行启发、点拨。这就需要认真研读教材,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或是问题串,帮助学生“再创造”。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呼应和连贯。比如本节课的知识生成是:直接借助根的判别式b2-4ac,来判断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情况。这就需要在讲解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后,设计以下的问题有效过渡:(1)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几种情况?(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有几种情况,借助什么方法来判断呢?这就为后续的归纳做了有效的铺垫,使得新知的生成水到渠成。本节课,在引入问题的设计中做的不够充分,知识的生成没能有效呼应,没有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我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合理把握重难点,在情景引入和知识生成的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力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新的突破。

看过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1.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同步练习题

2.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3.九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同步练习题

4.一元二次方程初三数学单元试题附答案详解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四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要围绕着这两处条件,设计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用天平的平衡找到两边物体质量相等,从而得到等式。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直接用我们的粉笔列道具,来称粉笔的重量的过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让学生从浅到深,一点一点掌握知识,得到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从判断等式方程到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在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抽象成方程时,不仅感受了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体会了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巩固了方程的概念。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五

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单元教学中,师生共同存在一个困惑,这困惑源于九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102页测试题第13题:百货商店服装柜在销售中发现,某品牌童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减少库存。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童装降价1元,那么平均每天就多售出2件。要想平均每天销售这种童装盈利1200元,那么童装应降价多少元?

解:设平均每件童装应降价x元,由题意得:

(40—x)(20+2x)=1200

解之得 x1=10 , x2=20

x1=10 ,x2=20均达到了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减少库存的目的,所以都满足题意。

答:要想平均每天销售这种童装盈利1200元,那么每件童装应降价10元或20元。

对于我的解题思路,善于动脑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质疑:(1)降价20元,薄利多销,更能减少库存,应选最优的方案。所以只选取x=20。(2)降价10元,每天销售40件,同样能盈利1200元。库存部 分还可继续盈利,这样在减少库存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增加盈利,所以只取x=10。学生的不同见解,说明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我及时给予了鼓励;要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向老师质疑。而对于这道题最合理的解法,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共同探讨。

课后,我与同行交流、查阅资料,并利用星期天到新华书店、新奇书店、教育书店翻阅教辅资料。经过一星期的查阅搜集,我筛选了一组类型题,课前印发给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专题学习,师生带着困惑共同去探究。

1、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学习数学建模思想。 2、将同类题对比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鉴别的能力。

培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建模思想。

将类同题对比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鉴别的能力。

第1题选自九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102页测试题第13题(见上)。

第2题:选自九年级数学《学苑新报》第4期第15题。某市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 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尽量减少库存,市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第3题:选自九年级数学《新课标点拨》270页第27题。某商场销售一批儿童玩具,若每天卖20件每件可盈利40元 ,为了扩大销售,尽快减少存库,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若每件玩具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那么每件玩具应降价多少元?

第4题:选自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检测第4页第七题。西瓜经营户以2元/千克的价格出售。每天可售出200千克,为了促销,该经营户决定降价出售,经调查发现,这种小型西瓜降价0.1元/千克,每天可多售出40千克,另外,每天的房租和固定成本共24元,该经营户要想每天盈利240元,应将小型西瓜每千克售价降低多少元?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分析对比得出:第(1)、(4)两题的两个答案都满足题意。第(2)、(3)两题为尽快减少库存,只选取降价多的那个答案(这与资料中的答案相吻合)。学生进一步总结、归纳得出:若题中强调尽量减少库存或尽快减少库存,应只选取降价多的那个答案。若题中没有特殊要求,那么两个答案都满足题意。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六

“圆的一般方程”一节课是高二数学中圆锥曲线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求法及圆的一般方程圆的特点,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圆的一般方程同圆的标准方程间的相互转化,还为日后解决解析几何综合题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提出问题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通过自己动脑和动手解决了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

本节课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强调圆的一般方程的判别式,用其判断曲线是否是圆,应该同时指点学生将方程配方也可以。而这一点能很好的树立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观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章,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自省”的机会,以积极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发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去讨论分析、探究发现,以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

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八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适当的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问题做链,环环相扣,运用前段时间学习的求曲线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方程,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标准方程的求解都是在问题的指引下,通过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由学生探究完成并走向成功。在内容上,有如下感悟:

1、圆是最简单的曲线。本节教材安排在学习了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之后,学习三大圆锥曲线之前,旨在熟悉曲线和方程的理论,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有关圆的问题,特别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也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确实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和方法。

2、在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过程中多次用到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思想方法,教学中应多总结。

3、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要经常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平面几何知识和前面学过的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复习、多运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简化运算过程的意识。

4、有关圆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建议适当选择一些内容供学生研究。例如:由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引申到切点弦方程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圆系方程等问题。

5、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索、尝试、解决、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九

在这节课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及解方程组的相关知识,而且探究了用方程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一节共安排了五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比前面的问题更接近现实,数量关系相对比较隐蔽,因此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难度比以前的问题也要大些。这节课更为关注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模型的“探索”过程。它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的方法,合理优化的思想意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科学依据。所以我觉得设计此课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在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并解方程组、检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能力,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作用。

教学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先独立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基于以上原因,这节课的设计我选择了“学案导学”法,就是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其显著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有效途径。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体现学案的人文性:名人名言、建议的口气、温馨的提示等等,我想这些对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这节课之后,我感觉目标已经达成,但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

2、

3、

4、

5、

6、

7、

将问题精细化处理,设计好问题分析 在课堂上多进行激励和评价,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重细节,提高解题正确率 关顾不同阶层的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 做好板书设计,给学生做题留出充足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储备好丰厚的知识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十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习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已知某山区的.平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平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课本108页8、9题。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十一

不足的是:1、对于字母系数的方程,因为比较抽象,学生在用配方法解比较陌生,需要过多的时间,使得本节课未能完全按计划完成任务。

2、学生在用公式法解题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

(2)当b的值是负数时,在代入公式时,往往漏掉公式中b前面的“-”号。

(3)部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先计算b

a,b,c的相应的数值代入公式求根。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提醒学生先确认a,b,c的相应的数值准确后,再检验一下判别式,这是很关键的两步,不要过于着急待入求值,在教学中,这一点还是需要进一步强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回想本课的教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整节课的实施过程还算顺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还不错,基本上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篇十二

第16周的星期三上午,镇组织了本学期最后一次“青年教师”的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我与另外一名青年教师在荷村小学借班上课,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我选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方程第一课时(p97-99)。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具体谈谈我上课后的感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节好课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这其中倾注了上课老师和科组成员的心血和智慧。接到上课任务,我精心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并利用周三的教研时间进行说课,科组内各成员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进行讨论,我虚心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对教案进行多次修改,再经过多次试教。第一次备课时,设想利用天平图的平衡关系作为整节课的主线,突破重难点,而书中的月饼图、水壶图当作相应练习。通过试教,学生能很快找出天平里的等量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找等量关系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导致练习时间不多。根据多次试教的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使我能更好的摸清一般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充分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想好引导的方法。

一堂公开课的好坏,课前谈话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正式上课前,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以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同学的表现最好。学生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发了,还能放松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方程概念时,我由天平到生活

情境的学习,都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然后独立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各个等量关系,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这一过程,我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身份,指引学生的思维向哪一方向发散。如果学生答错了,也不急着否定,而是让其他同学补充回答,达到以生教生的效果。

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以往的教学都是设计闯关题来巩固练习,但学生过了一关又一关之后,只得到了攻关的成功感,和对学习知识的盲目性。这次,我一改以往的教学习惯,设计练习时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听课结束后,我们集中在荷村小学会议室进行评课活动。在评课交流中,大家都道出了自己想法,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了教学的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平时上课会觉得为什么我提出的问题,学生总是不积极回答,是学生不够聪明吗?不是的。这次借班上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语方不够精练。如在讲解月饼图时,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后,我提问“四个月饼的质量换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由于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连续提问了几名学生都说不出我预设的答案。课堂的提问要讲究艺术,要有针对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通过磨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活动,我在课堂中得到了磨练,并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与其他青年教师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受益匪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763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