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6:12:04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优秀15篇)
时间:2023-11-14 06:12:04     小编:MJ笔神

教案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参与。编写教案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一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物品都很重。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二

一、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四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

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将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二、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四、活动口号。

畅游书海,塑美好人生。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五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六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平均重3—4吨,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的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写有东、南、西、北的标牌各一张,校园平面示意图记录纸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全班学生分四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给各组取组名)。

第二组。

第四组第一组。

第三组。

3.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描述这四个组的位置与方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八

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以及大大小小的考试,我们渐渐从一个个无忧无虑的儿童成长成为懂得了压力和自律的少年,同时也在时光的洪流中收获了不少与年龄相称的反省。

初中两年来,的改变无疑是在初二的下半学期。从这时,我们渐渐接受了会考带来的紧张气氛,也慢慢承受了逐渐增大的压力。在家长的言语和老师的教诲中,我们开始明白,中考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在初三来临之际,为了赶上其他同学的步伐,我深知现在不同于以往,所以要对自己做出一些总结和反省。

【一】分析不足。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无疑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漏洞。

1.在课堂上,虽然老师讲的内容不可能全盘吸收,但是在回家复习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太尽人意。

2.在考试时,有时不能做到专心致志。

3.老师讲完的卷子、活页之类,讲完后不能做到及时分类、整理和装订。

4.在周末完成作业后,有事不能做到自觉复习、预习。

关于各科目的一些缺陷:

一.语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作文还是课内阅读,都完成的比较轻松。但是课外阅读的强度还不够。

2.在课外积累方面,尤其是文言文的积累还不够。

二.数学。

1.缺少课外难题的训练。

2.自我总结能力尚欠提高。

三.英语。

1.语法训练欠佳。

2.需加强课外阅读能力。

四.物理。

1.接触题型不够多。

2.课堂笔记的条理性需要加强。

【二】制定措施。

针对上页提出的不足,需要提出几点改正的措施。

(一)整体措施。

1.课后回家做到条理化的复习。

2.考试时要做到专心。

3.对于老师讲完的卷子、报纸等要做到及时装订和整理。

4.周末不能度过的浑浑噩噩,要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争取多学一点课外知识。

{二}具体计划。

语文。

1.加强课外阅读。

2.闲时多翻翻字典,积累一些生僻字、词语。

3.找一个本子,专门积累课外的古诗词及文言片段。

4.拥有自己的现代文摘抄本。

5.在完成老师要求的作文基础下,每周多练一篇习作。

数学。

1.在完成书上练习题的基础下,寻找课外习题来增加掌握的题型量。

2.尽量寻找一些难度系数相对较大的题型。

3.从整理笔记入手,加强自己分析问题以及总结题型的能力。

英语。

1.在将书上内容吃透的基础上,争取多做课外阅读。

2.阅读一些总结性的初中语法书籍。

3.增大词汇量。

物理。

1.寻找课外题型。

2.增强笔记的条理性。

化学。

1.熟记化学元素周期表。

2.熟记化学概念。

3.多接触课外化学题型。

【三】奋斗目标。

面对即将来临的中考,大家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更不能放松自己,而是更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自己指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前进。

【主要目标】。

1.年级排名要求:前20名。

2.直升兰化三中。

【次要目标】。

1.尽量提高课外积累量。

2.提高写作水平。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第73、74页“千米的认识”,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一根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前面学过的长度单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千米”

既然“米”小了就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1)平时我们也把千米说成公里。大家打开书,看第一幅图,图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问: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几个100合起来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书: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就是()(板书:=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我们同学1分钟大约可以走100米,你们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几分钟呢?

3。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教学例1。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4千米=()米。

教师指导学生想思考过程。

提问:1千米=()米,4千米就是()个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学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这道题是把小的长度单位变成大的,又因该怎样想呢?

根据书上的提示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填在书上。(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填在书上,指名回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理清题意。

提示:“1千米是多少米?”

“这条路要划分成多少段?”就是要求什么?

把这道题目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

3、做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先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集体评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千米要比米(),1千米=()米。同时还学会了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五、作业布置。

课作:

练习十六第3、4题。

家作: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十六第2题。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本事。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教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一

1、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行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结合跑道,同学们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出跑道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观看动态视频,感受1千米的产生。

第二幅情景图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我把这项活动安排在了课前。在我校操场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步数。

课堂上,我组织大家交流:

如果沿着百米跑道,走一个来回是多远?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大约用了2分钟,1千米呢?

通过推算1千米要用的时间和步数,理解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事实上,我校操场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圆形跑道,怎样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结合课前的实践活动,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时间,是对“1千米”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千米”的理解。

三、从校外旅游出发体会千米。

有两名同学想去校外寻找“1千米”的路程,他们来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们从海港一小出发,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这就是他们的路线图,这是他们记录下来的数据: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请同学们将各数按一定顺序排序,然后将这些数据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是在考查学生对长度的理解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路线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哪两个地方的距离是1千米?我们发现从学校到信达的距离是1千米,通过计算还能得知从信达到医院的距离也是1千米。

这张路线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

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订正。我认为一节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

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实践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三

教材是在学生认识整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易理解。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简单问题出发: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怎样表示呢?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讨论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原本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出分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素材,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四

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三年级《认识分数》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五

在前面的学习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是通过作差比较的,这种比较方法建立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几、小几或多几、少几;而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则是通过作商比较的,这种比较方法建立在“每份数”和“份数”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分之几,相比前一种比较方法,学生生活经验中较少有关于“倍”的体验。故而对“倍”的理解要困难一些。

可能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听到过用倍数来表达数量关系的词句,但一般不知其确切的含义。这些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前者会形成对本课学习的负迁移(总脱离不了用多几,少几来表达两个数量的关系),而后者的探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发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动机。

1、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2、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一、激趣引学发现“倍”的数学现象。

过渡语: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小花图。

1、谁来说说,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预设:

生1:红花2朵。

生2:黄花6朵。

生3:粉花10朵。

2、怎样就清楚地看出小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呢?

预设:排队、一一对应的摆放。

3、能根据你们找到的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

黄花比红花多多少朵?(红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

追问:

(1)她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2)还有不一样的问题吗?

4、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新知:通过比较还可以提出求倍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倍。(板书:倍的认识)。

二、知识迁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1、摆一摆。

(1)谁来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2)谁愿意到前面摆一摆?(指名板演)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3)谁能再来说说。(为什么是3倍)同桌两人说一说。

2、圈一圈。

(1)粉花的朵数和红花的朵数比,也有这样的关系吗?

(2)汇报: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3、比一比。

(1)观察这两幅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追问:有没有相同?(都是2朵为一份。)。

不一样的地方:3倍,5倍。

(2)引发思考:都是和红花的朵数比,为什么一个是3倍,一个是5倍?

(3)知识延伸:如果我这有8个2朵,就是2朵的?倍。99个2朵呢?1000个2朵呢?看来,有几个2朵就是2朵的几倍。

4、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50页的例题。

(2)拍手游戏。

(3)出示苹果图、跳绳图。

追问:

(1)长跳绳的长度是短跳绳的几倍?请你先估一估。

(2)到底是几倍呢?

(3)能说说为什么是3倍吗?

三、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1)过渡语:我又拿来1朵红花。现在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

追问:怎么是2倍啊?(边说边出课件)。

(2)猜想:现在粉花的朵数还会是黄花的5倍吗?

追问:那是几倍呢?请你拿出小卷子圈一圈。

遇到困难了?什么困难呢?

要想还是以3朵红花作为标准,使粉花的朵数变成红花的整倍数可以怎么样?。

现在是几倍?4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这12朵粉花,如果和黄花的朵数比,有没有倍数关系?

追问:怎么想的?

(4)比较:再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你们真会观察。看来,在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这个标准很重要。当这个标准也就是1份的数发生变化时,倍数也会随之变化。

拓展游戏。

(1)画一份3个。

请你在纸上画出的个数是我的3倍。(汇报)。

(2)画一份5个。

请你在纸上画出的个数是我的3倍。

(3)画一份?个。

请你在纸上画出的个数是我的3倍。

追问:说说你发现什么了?想一想,一份还可以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检查延伸对“倍”认识。

1、这节课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倍数关系,请你认真地去找一找,利用这节课学习的“倍”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8164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