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6:33:19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优秀20篇)
时间:2023-11-14 06:33:19     小编:字海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有序地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方案,增加思维的多样性和合作的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范例进行借鉴和创新,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方案。方案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和合作,希望大家可以共同努力,制定并执行出更多优秀的方案。方案是我们工作的基石,也是我们成功的关键,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追求卓越!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以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利用为目标,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为核心,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林长制。全面构建组织在区、运行在镇(街道)、管理在村(社区)”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及探索太平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全力保护好太平的绿水青山。

——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同志负责制为核心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同级领导同志分区负责,部门各负其责,逐级明确职责,层层压实责任。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针对不同地方林业发展现状,分类指导、因林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推进我区森林资源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依法治林、完善机制。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升林业执法能力,严格依法治林管林,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林区安全稳定。

——坚持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建立健全考核目标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严格兑现奖惩,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

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建立健全林长制管理制度,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提高科学利用水平,实现森林资源“两保、三增、三防”(两保,即保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林地面积稳定;三增,即增森林蓄积量、增森林面积、增林业效益;三防,即防控森林草地火灾、防治林业草地有害生物、防范破坏森林草地资源行为)目标,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到20xx年底,以林长负责制为基础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努力构建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

到2025年,全区林地保有量稳定在4.8万亩左右,森林保有量达到2.6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7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确保达到21.87%,力争达到22%,全区力争完成造林面积2000亩以上,森林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全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基本实现资源总量增长、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优美、林草业产业发达的目标。

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林长体系。

(一)分级设立林长。

区设立总林长和副总林长,总林长由区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林长由区相关领导分别担任。

镇、街(水泉镇、孙家湾街道)设立林长和副林长,由镇、街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由同级党委、政府等其他同志担任副林长。

村(社区)设立林长和副林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社区)主任担任林长,其他村(社区)干部担任副林长。

太平区设立林长制办公室(简称林长办,日常工作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区林长办主任由分管林草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农业农村局局长担任。镇(街)林长办可参照区级组织形式设置。各级林长办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本级林长报告本辖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情况。

(二)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区、镇(街)两级建立林长制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在总林长领导下的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区级林长制协作单位包括区委宣传部、区委编办、区发改局、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旅广电局、区应急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审计局、区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太平分局、市自然资源局太平分局、区市公安局太平分局等部门,协作单位各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协作组成员,1名干部为联络员。镇(街)林长制协作单位由各自党委、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三)明确责任区域。

林长责任区域按行政区域划分。区级林长责任区域以镇(街)为单位,镇级林长责任区域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村级林长责任区域以山头地块为单位。

(一)林长职责。

区级总林长、副总林长负责在辖区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组织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务,坚持依法治林,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组织体系,对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负总责;负责督促责任区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按照权责相当的原则,区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为第一责任人,镇(街)级林长为主要责任人。

镇(街)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在责任区内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组织实施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及时发现、制止并支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负总责;积极调解山林地权属争议,维护林地承包者和经营者权益;负责监管员、护林员队伍的日常管理,落实源头管理责任。

村(社区)级林长、副林长主要负责在责任区内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及时发现、制止责任区内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并立即向上级林长报告。

下级林长对上级林长负责,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责任区域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为主。

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区级林长制协作单位的职责如下:

区委宣传部:负责指导林长制相关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等工作;

区委编办:负责林长制涉及的机构编制调整等工作;

区发改局:负责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森林保护发展重点项目等工作;

区司法局:负责指导涉及森林、湿地资源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起草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所需经费等工作;

区应急局:负责参与森林消防工作规划编制并推动落实,依法参与较大火灾事故处置工作,参与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保障工作。

市公安局太平分局:负责组织指导和依法打击涉及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犯罪行为;

(三)区林长办职责。

落实区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决定的事项,负责全区林长制的组织实施;负责林长制日常事务,定期或不定期向总林长、副总林长报告全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情况,承办区级林长制相关会议,下达年度工作任务,监督、协调各项任务落实;制定全区林长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组织实施年度考核等工作。

(一)保护森林草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进行商业性采伐,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严格野生动植物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野外用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森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二)发展森林草地资源。按照“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要求,坚持扩量提质,着力抓好国土绿化,持续增加区森林资源总量;着力抓好森林质量提升,加大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林地经营者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着力抓好重点区域森林地美化建设,建设生态太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每块林地都有四级林长和监管员、护林员负责管理。整合林业基层管理力量,建立源头监管员队伍。统筹整合森林管护资金,以镇(街)为单位组建统一的专职护林员队伍。构建行政村林长、监管员、护林员“一长两员”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切实将森林资源保护重心向源头转移。同时,尊重林地经营者自主经营权,充分发挥经营者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四)强化监管手段。建立卫星遥感监控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常态化森林督查机制,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快速发现和查处问题。充实森林资源监管力量,充分发挥好森林公安作用,稳步推进林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五)完善监测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监测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效率和监测数据准确性。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数据年度更新,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提供基础数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我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创新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设立林长办公室,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全区林长制顺利推行。

(二)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建立各级林长制会议、工作督查督办、信息通报、考核等制度,尽快形成一系列配套齐全、设置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工作制度,凝聚各方推进林长制工作的合力,着力构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林业现代化体系。

(三)加大资金投入。全力保障全面推行林长制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稳定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大森林质量提升、护林队伍建设及森林资源监测等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措施,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要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外资项目等积极投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共同保护好我区绿水青山。

(四)严格考核问责。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考核考评内容,严格奖惩措施。同时,将林长制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五)加大宣传引导。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及公示牌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利用不同媒介大力开展林长制宣传,形成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知晓、支持和推进林长制工作的社会氛围。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成为共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xx〕42号)和《水利部环境保护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水建管函〔20xx〕449号)有关要求,促进我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区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建立健全河湖保护治理体制机制,结合我区河湖实际,提出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如下。

我区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以及水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原则上均实施河长制,小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和小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应根据河湖的自然属性、跨行政区域情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等,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做到全覆盖。

建立自治区和兵团、地(州、市)和兵团师、县(市、区)和兵团团场、乡(镇)和兵团连队四级行政区河长和分级河流(河段)河长,各级河长全面履行河湖保护治理责任,创新河湖保护治理体制,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湖保护治理长效机制,加强水治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保障河湖健康。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在全疆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制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河湖自然规律,科学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河湖健康。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依法治水管水、社会共治,构建河湖保护治理工作机制。坚持兵地统一、属地管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实行一河一策,协调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到20xx年5月底完成自治区各级河长制组织体系,20xx年6月底调查完成自治区和兵团、地(州、市)和兵团师、县(市、区)和兵团团场、乡(镇)和兵团连队4级河湖名录,20xx年9月底各地(州、市)和兵团师、各县(市、区)和兵团团场编制完成河长制实施方案,20xx年底前制定出台各级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20xx年6月起全面实施河长制。到20xx年,实现河湖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河湖基本生态基流、基本生态用水和枯水期生态基流得到保障,河湖流域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维护河湖生态安全,建立有效的河湖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建立自治区和兵团、各地(州、市)和兵团师、各县(市、区)和兵团团场、各乡(镇)和兵团连队四级河长体系。县级及以上河长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河长制办公室原则上设置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兵团参照设置各级河长制办公室。

(一)自治区级

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自治区总河长,自治区政府、兵团主要负责同志任自治区副总河长。跨地(州、市)和兵团师的主要重点河流由自治区负责同志担任河长,按照管辖区域划分河段分别设置河段河长,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水利厅或者直属流域管理机构。

(二)地(州、市)级

地(州、市)和兵团师,跨县(市、区)和兵团团场的河流由地(州、市)和兵团师负责同志担任河长和副河长,按照管辖区域划分河段分别设置河段河长,河长制办公室设置在各地(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

(三)县(市、区)级

县(市、区)和兵团团场,跨乡(镇)和兵团连队的河流由县(市、区)和兵团团场负责同志担任河长和副河长,按照管辖区域划分河段分别设置河段河长,河长制办公室设置在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

(四)乡(镇)级

各河湖所在乡(镇)和兵团连队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

1.河长职责。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湖保护治理的直接责任人。自治区级河长负责指导、协调所辖河湖保护治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各级河长负责牵头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湖巡查保洁、河湖生态修复和河湖保护治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

2.河长制办公室职责。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河长制,主要职责为组织协调、督导、检查考核。

(一)统筹编制河湖保护治理规划。遵循河湖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根据河湖功能定位,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河湖整治、旅游休闲、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专项规划。规划应统筹考虑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逐步推进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与河湖环境有关的规划相衔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需、以水定产,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4项制度和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3条红线,健全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加强监督考核。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加快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入河湖排污口调查,核定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明确河湖水功能区的允许纳污总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

(三)开展河湖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加强主要河湖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的水环境保护,划定禁止开发范围,实现河湖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提高森林蓄积量。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活动。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与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全面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船舶污染防治,落实部门职责,分头推进防治措施。

(四)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加强河湖跨界断面、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的水量水质水环境监测,强化突发水污染处置应急监测。统一技术要求和标准,统筹建设与管理,建立体系统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河湖监管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水质水量监测和评价,按规定发布有关监测成果。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机制,追溯污染来源,严格落实整治责任和限期整改措施。

(五)推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河湖湿地修复与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连通河湖水系,保证河流生态基流和湖泊最低水位。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落实生产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力度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推进水环境自然修复保护。

(六)加强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开展河湖岸线登记,依法划定河湖岸线管理和保护范围。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和开发利用区。加强河道采砂监督管理,完善日常综合执法巡查。

(七)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部门共同负责的河湖保护治理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健全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加强河湖水域巡查保洁及堤防工程维修养护。逐步建立河长制信息平台,将日常巡查、问题查办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等纳入信息化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河湖水域环境动态监管,实现基础数据共享。

(一)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河长制,保护河湖健康,作为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抓紧制定本区域河长制实施方案。发挥各级人大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形成河湖保护治理的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河长负责牵头召集河长制办公室和责任单位,协调解决河湖保护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对河湖保护治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加强日常工作沟通与协调,定期发布河长制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

(二)严格考核。建立考核奖惩制度、验收制度和问责制度,以水质水量监测、水域岸线管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工作方案确定的时间节点及时对建立河长制进行验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依法依规追究和问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加强督导。建立全区推行河长制工作督导检查制度,全面、及时掌握各地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指导、督促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四)落实资金。落实河长制工作经费,按事权财权划分,分级保障分级落实。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湖环境治理与保护。

(五)宣传引导。各地要广泛宣传河湖保护治理的法律法规。在河湖显要位置树牌立碑,设置警示标志,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布河段范围、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开展河湖保护治理教育,增强河湖保护意识。有效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着力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防污治污,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进一步增强城市、乡村、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河湖管理和保护责任意识,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河湖保护治理的良好氛围。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三

为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赣发〔20xx〕26号)精神,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办字〔20xx〕50号)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市办字〔20xx〕61号)要求,进一步落实河流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河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全面实施“河长制”。

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建立健全“河长制”管理制度,通过统筹河流保护管理规划、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江河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推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完善河流保护管理制度及法规等举措,全面改善河流水质和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治,构建河流保护管理工作机制。

坚持遵循河流自然规律,科学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河流健康。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河施策,系统治理,注重长远效果。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合作,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推进,水域陆地共同发力。

三、实施范围

根据我县河流水系及管理体系,按河流所在地实施“河长制”,覆盖全县所有河流。

推动各责任主体全面履行河流保护管理责任,创新河流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流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水管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保障河流健康。

四、工作目标

(一)到20xx年底,全县各级河流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全面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河流管理体系。

(二)到2020年,河流水域面积保有率3.7%,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9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1%,地表水达标率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3%以上;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维护河流生态安全,基本建成河流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五、组织体系

(一)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

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

县、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设立“总河长”、“副总河长”;桃江、黄田江等10条主要河流由县四套班子分管或联系农口、环保领导分别担任“河长”,河流所经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为责任主体,设立“乡河长”和“村河长”;村组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县城区按现有城市管理体制落实专管人员。

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分别由县委主要领导、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桃江、黄田江、小溪河、小慕河、木金河、大吉山河、武岗河、雅溪河、鹅公山河、骑马坳河“河长”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应领导分别担任,各办公室对口工作人员协助开展工作。

河流所经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乡河长”。

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编委办、县政府法制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工信局、县城管局、县城建局、县环保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水保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矿管局、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卫计委、县公安局、县旅游局等为“河长制”县级责任单位,各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责任人、1名股级干部为联络人。

除桃江、黄田江等10条河流外,其他河流由各乡(镇)及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明确责任主体。

各级“河长”名单在县政府网站公布。

设立县“河长制”办公室。

县“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利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各责任单位责任人为组成人员。

(二)明确工作职责

1.“河长”职责。

“总河长”、“副总河长”负责领导辖区内“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

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流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县级“河长”负责指导、协调所辖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直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

乡(镇)“河长”负责牵头推进河流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流巡查保洁、河流生态修复和河流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履行职责。

村“河长”具体负责落实督促本辖区内的河流保洁、清障清淤管理;做好本辖区内的沿河企业(个人)占用河道乱建、乱放、乱倒、乱挖等行为的制止、上报等工作。

2.“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河长制”,主要职责为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

3.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和工作方案,负责推进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长制”工作实施。

4.县级责任单位职责。

县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对乡(镇)“河长”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考核。

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河流保护管理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

县委农工部负责督导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河流保洁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作。

县编委办负责“河长制”有关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工作。

县政府法制办负责河流环境规章立法的牵头工作和涉河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

县发改委负责协调推进河流保护有关重点项目,研究制订河流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政策,开展重点整治行动的综合协调等。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县级“河长制”专项经费,协调河流保护管理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县审计局负责将水域、岸线、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县统计局负责指导“河长制”工作考核。

县工信局负责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和工业节水,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河流保护管理有关问题。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对河道采砂、运砂船舶的安全监督管理,打击证照不齐全的船舶,超载运输,以及水上运输污染等违法行为。

县城管局负责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水域环境治理工作,推动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监管。

县城建局负责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监管,指导和审查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参与乡(镇)跨行政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选址。

县环保局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组织实施跨乡(镇)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更严格的河流排污标准,开展入河污染源的调查执法和达标排放监管,实施全县地表水水质监测。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规范、监督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县农粮局负责监管农业面源、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依法依规查处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

县林业局负责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协调推进河流沿岸线绿化和湿地修复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水功能区和跨界河流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水域岸线登记及管理、河道划界确权、河道采砂管理、堤防工程管理与养护、水库养殖污染防治、河道水工程建设等,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违规行为。

县水保局负责并指导全县河流水土保持工作,研究制定水土保持措施规划,组织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综合防治,对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监督,并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开展土地资源开发整治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协调河流治理项目用地保障和河道及水利工程土地权属确权登记,负责对非法买卖、占用河道外土地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

县矿管局负责对非法占用河道外土地采砂活动的监督管理及监督矿产资源开发整治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县科技局负责组织开展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河流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

县教育局负责指导和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河流保护管理教育活动。

县卫计委负责指导和监督饮用水卫生监测和农村卫生改厕。

县公安局负责依法打击破坏河流环境、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旅游局负责指导和监督景区内河流保护管理。

县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保障“河长制”实施。

六、主要任务

(一)统筹河流保护管理规划。

遵循河流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使用,根据河流功能定位,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河道整治、旅游休闲、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专项规划。

规划应统筹考虑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

逐步推进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建、矿管、水保等部门与河流环境有关的规划“多规合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需、以水定产,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健全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加强监督考核。

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

加快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核定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明确功能区的允许纳污总量。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

(三)开展江河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

加强主要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的水环境保护,划定禁止开展范围,实现江河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

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种植阔叶林,提高森林蓄积量。

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活动。

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与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

全面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上运输污染防治,落实部门职责,分头推进防治措施。

在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水环境恶化区域,制订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

(五)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

加强河流跨界断面、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的水量水质水环境监测,强化突发水污染处置应急监测。

统一技术要求和标准,统筹建设与管理,建立体系统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河流监管网络,完善县级水资源监测中心建设。

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水质水量监测和评价,按规定发布有关监测成果。

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机制,追溯污染来源,严格落实整治责任和限期整改措施。

(六)推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

构建自然生态河流,维护健康自然弯曲河流岸线和天然浅滩深潭泛洪漫滩。

落实生产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推进坡耕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推进水环境自然修复保护,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划定“永久性禁渔河段”,设置“禁渔河段卡口”,禁止捕鱼人员和船只进入,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体净化调节功能。

加强河流湿地修复与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开展河流沿岸绿化造林,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活化、连通河流水系,科学制定水库、水电站调度方案,保证河流合理流量、水库合理水位,保证河湖基本生态流量、基本生态用水和枯水期生态基流。

(七)加强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

开展河流岸线登记,依法划定河流及其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推动确权。

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

建立健全河流规划治导线制度,保障防洪安全。

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和行政许可,建立县、乡(镇)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信息通报及公告制度。

科学制定河道采砂规划,实行保护优先、总量控制和有序开采。

根据河道砂石资源现状,适时推进部分河道砂石禁采。

加强采砂作业监管,完善日常执法巡查制度,禁止占用河道外土地采砂,禁止超时超量超范围采砂,采砂作业完成后及时恢复河道原状,禁止在河道内堆放采砂尾料或弃料。

(八)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

落实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强化行政监管与执法。

建设全县河流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加强河流水域环境动态监管,实现基础数据、涉河工程、水域岸线管理、水质监测等信息化、系统化。

明确经费和技术标准,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河流水域巡查保洁及堤防工程维修养护。

建立实时、公开、高效的“河长”即时通信平台,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等纳入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水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河流保护管理联合执法机制,统筹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建、矿管、水保等部门涉及河流保护管理行政执法职能,成立综合执法队伍。

开展河流“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非法采矿洗矿、倾倒废弃物以及电、毒、炸鱼等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九)完善河流保护管理制度及法规。

建立河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域、滩涂、岸线等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把河流保护管理工作作为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化党政领导干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探索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条件成熟后发布河流健康公报。

建立河流保护管理生态补偿制度,将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纳入生态补偿范围,生态补偿资金重点用于河流保护管理工作。

建立水域占用补偿制度,按照消除对水域功能的不利影响、等效替代的原则进行占用补偿,防止减少现有河流水域面积。

建立网格化、全方位河流水域岸线巡查检查制度和违法行为报告制度,强化日常监督和考核问责。

完善河流及堤防管理养护制度,明确河流管理责任和管理主体,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河流养护专业化、社会化。

制定、修改和完善河道管理、采砂、保护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把实施“河长制”,保护河流健康作为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各乡(镇)要抓紧制定本区域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

要注重发挥各级人大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形成河流保护管理的合力。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级“河长”负责牵头召集“河长制”办公室和责任单位,协调解决河流保护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建立问题督办制度,由“河长”签发督办单,对河流保护管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

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加强日常工作沟通与协调,定期发布“河长制”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

建立健全各部门涉及河流日常管理的专业机构,落实保护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

(二)严格考核奖惩。

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以水质水量监测、水域岸线管理、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健全河流管理与保护的“河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有效落实资金。

落实“河长制”专项经费,重点保障水质水量监测、规划编制、信息平台建设、河流划界确权、突出问题整治及技术服务等工作费用。

足额保障河流巡查保洁、堤防工程等日常管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加大城乡水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流环境治理与保护。

(四)大力宣传引导。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广泛宣传河流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

在河流显要位置树牌立碑,设置警示标志。

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布河段范围、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河流保护管理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河流保护意识。

有效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着力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防污治污,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河流管理和保护责任意识,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河流保护管理的良好氛围。

附件:

1.县级“总河长”及县级负责河流“河长”名单

2.乡(镇)、村级河流“总河长”、“河长”名单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四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意见,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沪委办〔20xx〕52号)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浦东新区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浦委办〔20xx〕71号)文件精神,结合本街道实际制订本方案。

按照绿地、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统筹发展的工作要求,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作的林长制工作机制。通过实施林长制进一步提升林业项目建设质量、夯实生态资源管理责任。街道、居委会两级林长制工作和分类分级管理机制运营顺畅,绿地资源建设和管护责任全面提升,到20xx年,林长制工作在街道有效运行,形成责任明确、体系完备、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绿化有人建、树有人管、责任有人担。

(一)设立街道、居民区两级林长和网格化护林队。

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担任街道林长,分管领导担任常务副林长,其他两委班子领导担任副林长。以辖区居民区为基础单元,明确各林长责任区域,牵头协调包干区域内的绿化项目推进、生态资源管护和资源化利用。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居民区林长,以各自辖区为责任区域,每个居民区两委班子成员配备1-2名工作人员组成护绿员队伍,分片包干建立网格化护林队及工作机制,负责辖区内绿化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的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上报,对辖区村居民开展绿化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日常管护队伍的监督检查。

(二)设立林长制办公室。

林长制办公室设在街道社区管理办,由街道分管领导兼任林长制办公室主任,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三)建立林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由林长制办公室牵头,党政办、党建办、管理办、平安办、宣统文化办、营商办、监察室、城管中队、城运中心、城建中心、派出所、市场所、卫监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商讨绿化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与发展的相关事项,及时协调处置巡查发现的各类问题。

党政办:负责落实林长制管理养护的相关资金保障。

党建办:负责将林长制相关工作纳入各居民区年度绩效考核,并指导街道林长制办公室对居民区开展专项考核。

管理办: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计划和要求,在街道林长领导下,落实推进辖区相关林长制工作计划。

平安办:负责协调绿化综合整治工作中的相关矛盾。

宣统文化办:负责林长制的社会宣传、发动工作。

营商办:负责落实区域内企业事业单位林长制工作的宣传和落实。

监察室:负责监督、检查林长制工作工作作风及党风廉政建设问题。

城管中队:负责绿化领域相关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等。

城运中心:负责绿地纳入“一网统管”范畴,组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推进协调。

城建中心:负责做好公共绿化的日常养护管理,并指导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合同约定履行绿化资源管护。

派出所:负责绿化资源违法涉刑案件查处等。

市场所、卫监所:负责配合开展综合整治工作。

林长制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要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形成在林长领导下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成员单位要明确林长制工作联络员,负责具体联络协调工作。

(一)建立林长工作会议制度。

街道林长每年至少主持召开1-2次林长制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上年度工作成效与问题,通报落实下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协调解决绿化发展和林长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

林长制办公室根据上级林长制办公室工作动态,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林长办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上级林长办的工作部署,分析当季度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绿化发展和林长制工作推进中的问题与不足,落实下季度工作内容,确保年度工作目标不落下。

林长联席会议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商讨绿化发展的相关事项,及时协调处置巡查发现的各类问题。

(二)建立林长督查制度。

开展多形式检查督查,统筹推进林长制工作。其中,街道林长督查每季度不少于1次,常务副林长、副林长巡查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居民区林长自查每周不少于1次。

(三)建立网格巡查制度。

依托街道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建立居民区级日常网格巡查与街道专业巡查相结合的绿化资源保护管理巡查机制,将破坏绿化资源和管护不到位等问题纳入巡查内容;对绿化、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业巡查,做好巡查记录和问题整改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

(四)建立部门协作制度。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林长制办公室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联络员,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主动承担与上级职能部门的工作对接、问题协调等工作,做到责任区域不推卸、职能协作共担当。

(五)建立信息报送制度。

各居民区、相关单位要在每年年底前将本年度林长制工作实施情况报街道林长及林长制办公室。街道林长制办公室要定期向街道林长和上级林长制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典型案列等,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六)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考核方案,强化监督检查,采用林长督查、专业巡查、群众评价、投诉处置等方式,开展绿化保护的工作考评,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纳入居民区干部的年度绩效考核。

(一)加强资源保护。

一是开展绿化资源区划界定,落实管护措施和管护政策,固化现有绿地,立牌公示,接收社会监督。二是做好市场化养护管理,夯实养护单位主体责任,对照考核标准,确保绿化资源管护到位。三是加强日常网格巡护,居委会护绿员要落实每日一巡,做到问题及时发现、情况及时上报,提升资源保护和预警防控能力。

(二)探索资源利用。

一是绿化资源共享化,结合绿地“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景观工程,着力抓好绿地改造,构建绿地空间场景化,推动“公园+”、“绿道+”、“林地+”模式,实现绿地共享。依托公园、沿街绿地等资源,在居民集中居住区周边,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绿化特色道路、口袋公园。

(三)强化执法监督。

对毁绿、占绿等违法行为,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同时上报执法部门。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以双林长为领导的林长责任制,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作的工作责任机制。探索林长制办公室办公模式,林长制办公室配置2-3名管理人员,建立以林长制建设强化绿化管理。加强居民区基层护绿员队伍建设,建立不留盲区的网格化护林巡查机制。

(二)加强经费保障。

林长制工作经费纳入全额财政预算保障,持续推进绿地建设和改造,不断完善防火道、隔离带、警示牌等资源防护设施建设,加强应急处理和救灾能力,加大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政策宣传力度,全面提升绿地管护综合能力。

(三)加强考核监督。

重点区域设置林长制公示牌,公开林长和护绿员责任区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林长制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制订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居民区林长和护绿员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考核奖励挂钩。对照林长制工作的相关制度要求,建立考核激励及问责机制。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厅字〔20xx〕3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厅字〔20xx〕16号)精神,进一步压紧压实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资源责任,全面提升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现就全面深化林长制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落实“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重要指示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资源目标责任,完善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样本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维护生态安全。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制度,严格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全域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惠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科学管理。针对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经济规律,坚持分类管理、因地制宜、科学组织、精准施策,推进森林湿地资源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系统治理,健全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森林湿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坚持党政主导,多元协同联动。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强化部门协作,推动多元共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目标。到20xx年10月底前,区、镇(街道、度假区)、村(社区)三级林长全部落实到位,林长制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xx年底,林长制责任体系不断深化,全区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增速达到5%以上,景观质量全面提升,湿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到20xx年底,资源总量不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功能更加完善,林业碳汇全面增强,绿色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强大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

(一)完善林长体系。健全区、镇(街道、度假区)、村(社区)三级林长,完善“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责任体系,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区级总林长;分管林业的区领导担任区级副总林长,分管公安的区领导担任区级副总林长兼林区总警长。区级其他相关领导担任区级林长,分别联系各镇(街道、度假区)。镇(街道、度假区)参照区级设立林长(警长),各行政村(社区)设立村级林长,由村(社区)书记(主任)担任村级林长,村(社区)以下根据森林湿地资源情况,区划若干管护网格,落实网格长和网格巡护员,实行分级分片负责。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级林长组织领导责任区域森林湿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地保护发展工作,落实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资源目标责任制,将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有量、绿化造林、自然保护地建设、森林灾害防控、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作为重要指标,因地制宜确定目标任务,强化统筹治理,推进制度建设,完善责任机制。组织协调解决责任区域的重大问题,依法全面保护森林湿地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组织落实森林防灭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和措施,加强林业执法监管工作。林区警长负责组织协调所辖林区社会治安和维稳工作,打击各类破坏森林湿地资源的犯罪行为,协助调处涉林矛盾纠纷,协同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下级林长要及时向上级林长汇报工作。

(二)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通过造林、抚育和生态修复,持续增加森林、湿地碳汇,提升碳中和能力。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用地,全域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认真执行《湖州市城镇森林绿化建设规划管理办法》,深入贯彻落实省新增百万亩造林行动部署,加快“一村万树”建设,大力建设城市、乡村、通道森林,到20xx年,新增造林3500亩以上,“一村万树”示范村10个以上,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湖州市珍贵彩色森林建设规划(20xx-20xx)》和浙江省“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在南浔落地见效,到20xx年,建设美丽生态廊道2.25万亩以上。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落实部门绿化责任,创新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等形式,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区发改经信局、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参与)。

(三)强化灾害防控。建立健全重大森林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地方政府负责制,将森林有害生物灾害纳入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预测预报、联防联治、综合施策、精准除治,健全专业队伍和社会化服务,扎实抓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灭结合的方针,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森林火灾的科学预防、扑救和处置工作,构筑完善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工作机制,强化综合救援队伍、防灭火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升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加强野生动物繁育、展演场所监管,严禁非法买卖和食用野生动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稳定在5.7‰以内,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区委组织部、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参与)。

(四)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巡护考核监管,提高森林湿地资源管护水平,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完善森林资源“一张图”、“一套数”动态监测体系,强化“双随机”检查力度,开展年度森林督查、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执法行动”,完善森林资源监管“掌上执法”。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配备强化专业林业执法人员,加强执法培训,及时发现查处案件,提升执法能力水平。按照自然资源所机构编制规定理顺林业基层职责,整合林业基层力量,确保林业工作基层有专人负责。加快构建基层森林湿地管护网格化体系,强化区域联建联防,推动资源管护向前端传导,实现管护全覆盖。强化林区警长履职,推进多部门联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公益诉讼相衔接的协调配合机制。(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大数据中心、区法院、区检察院参与)。

(一)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谋划,深化完善林长制实施办法,建立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做到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政策制度和考核督查到位,进一步推进全区林长制工作实施。人大、政协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调研视察、执法检查、民主监督、专题协商等形式,助推林长制落实见效。(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公安分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参与)。

(二)健全运行机制。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区林长制办公室主任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区公安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和区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兼任。林长制办公室负责林长制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林长会议制度、部门协作制度、信息公开和报送制度、巡查制度、督查考核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研究森林资源保护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定期通报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情况,根据需要适时组织督查检查,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三)严格督导考核。统筹加强区镇党委政府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各级林长履职情况督导,区级林长负责组织对镇级林长的考核和督导,考核结果作为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要依据。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森林湿地资源严重破坏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委组织部、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审计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参与)。

(四)加大投入保障。要切实加强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财政扶持,加大林业重大工程、林业基础设施、基层管理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完善重要湿地等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形成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区财政局牵头,区委编办、区发改经信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参与)。

(五)强化宣传监督。加大林长制宣传,适时发布林长制工作信息,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重要林区和自然保护地显著位置竖立林长公示牌,标明林长职责、资源概况、保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强化社会监督,推进群防群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入挖掘生态人文资源,共建共享自然教育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六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以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利用为目标,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为核心,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林长制。全面构建组织在区、运行在镇(街道)、管理在村(社区)”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及探索太平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全力保护好太平的绿水青山。

——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同志负责制为核心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同级领导同志分区负责,部门各负其责,逐级明确职责,层层压实责任。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针对不同地方林业发展现状,分类指导、因林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推进我区森林资源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依法治林、完善机制。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升林业执法能力,严格依法治林管林,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林区安全稳定。

——坚持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建立健全考核目标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严格兑现奖惩,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

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建立健全林长制管理制度,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提高科学利用水平,实现森林资源“两保、三增、三防”(两保,即保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林地面积稳定;三增,即增森林蓄积量、增森林面积、增林业效益;三防,即防控森林草地火灾、防治林业草地有害生物、防范破坏森林草地资源行为)目标,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到2021年底,以林长负责制为基础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努力构建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

到2025年,全区林地保有量稳定在4.8万亩左右,森林保有量达到2.6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7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确保达到21.87%,力争达到22%,全区力争完成造林面积2000亩以上,森林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全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基本实现资源总量增长、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优美、林草业产业发达的目标。

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林长体系。

(一)分级设立林长。

区设立总林长和副总林长,总林长由区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林长由区相关领导分别担任。

总林长:

副总林长:

镇、街(水泉镇、孙家湾街道)设立林长和副林长,由镇、街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由同级党委、政府等其他同志担任副林长。

村(社区)设立林长和副林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社区)主任担任林长,其他村(社区)干部担任副林长。

太平区设立林长制办公室(简称林长办,日常工作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区林长办主任由分管林草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农业农村局局长担任。镇(街)林长办可参照区级组织形式设置。各级林长办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本级林长报告本辖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情况。

(二)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区、镇(街)两级建立林长制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在总林长领导下的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区级林长制协作单位包括区委宣传部、区委编办、区发改局、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旅广电局、区应急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审计局、区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太平分局、市自然资源局太平分局、区市公安局太平分局等部门,协作单位各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协作组成员,1名干部为联络员。镇(街)林长制协作单位由各自党委、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三)明确责任区域。

林长责任区域按行政区域划分。区级林长责任区域以镇(街)为单位,镇级林长责任区域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村级林长责任区域以山头地块为单位。

(一)林长职责。

区级总林长、副总林长负责在辖区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组织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务,坚持依法治林,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组织体系,对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负总责;负责督促责任区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按照权责相当的原则,区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为第一责任人,镇(街)级林长为主要责任人。

镇(街)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在责任区内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组织实施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及时发现、制止并支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负总责;积极调解山林地权属争议,维护林地承包者和经营者权益;负责监管员、护林员队伍的日常管理,落实源头管理责任。

村(社区)级林长、副林长主要负责在责任区内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及时发现、制止责任区内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并立即向上级林长报告。

下级林长对上级林长负责,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责任区域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为主。

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区级林长制协作单位的职责如下:

区委宣传部:负责指导林长制相关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等工作;

区委编办:负责林长制涉及的机构编制调整等工作;

区发改局:负责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森林保护发展重点项目等工作;

区司法局:负责指导涉及森林、湿地资源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起草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所需经费等工作;

区应急局:负责参与森林消防工作规划编制并推动落实,依法参与较大火灾事故处置工作,参与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保障工作。

市公安局太平分局:负责组织指导和依法打击涉及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犯罪行为;

(三)区林长办职责。

落实区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决定的事项,负责全区林长制的组织实施;负责林长制日常事务,定期或不定期向总林长、副总林长报告全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情况,承办区级林长制相关会议,下达年度工作任务,监督、协调各项任务落实;制定全区林长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组织实施年度考核等工作。

(一)保护森林草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进行商业性采伐,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严格野生动植物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野外用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森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二)发展森林草地资源。按照“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要求,坚持扩量提质,着力抓好国土绿化,持续增加区森林资源总量;着力抓好森林质量提升,加大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林地经营者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着力抓好重点区域森林地美化建设,建设生态太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每块林地都有四级林长和监管员、护林员负责管理。整合林业基层管理力量,建立源头监管员队伍。统筹整合森林管护资金,以镇(街)为单位组建统一的专职护林员队伍。构建行政村林长、监管员、护林员“一长两员”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切实将森林资源保护重心向源头转移。同时,尊重林地经营者自主经营权,充分发挥经营者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四)强化监管手段。建立卫星遥感监控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常态化森林督查机制,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快速发现和查处问题。充实森林资源监管力量,充分发挥好森林公安作用,稳步推进林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五)完善监测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监测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效率和监测数据准确性。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数据年度更新,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提供基础数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我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创新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设立林长办公室,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全区林长制顺利推行。

(二)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建立各级林长制会议、工作督查督办、信息通报、考核等制度,尽快形成一系列配套齐全、设置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工作制度,凝聚各方推进林长制工作的合力,着力构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林业现代化体系。

(三)加大资金投入。全力保障全面推行林长制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稳定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大森林质量提升、护林队伍建设及森林资源监测等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措施,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要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外资项目等积极投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共同保护好我区绿水青山。

(四)严格考核问责。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考核考评内容,严格奖惩措施。同时,将林长制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五)加大宣传引导。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及公示牌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利用不同媒介大力开展林长制宣传,形成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知晓、支持和推进林长制工作的社会氛围。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成为共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七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全面建立河长制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全面落实湖长制工作,坚持预防为先、保护为主、依法管护、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坚持问题导向和“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原则,根据实际分类施策、层层考核,实施更严格的湖泊管理保护措施。

(一)实施范围。将我乡重要水域补充纳入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范围,做到无缝衔接、全面覆益、网格化管理。全乡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水库、渠道、塘坝、水池等水域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

(二)组织体系。乡级河(湖)长制工作实行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总河长负责制,重要水库、渠道、塘坝等工作纳入河长制工作体制机制,与河长制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落实、统一督查、统一考核。乡级河(湖)长制补充实施范围,由流域乡级总河长和补充设置的村级河长负直接责任。

紧紧围绕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城岸线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管等六大任务,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

(一)20xx年11月底前,乡修订完善河(湖)长制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乡级所有水库、渠道、塘坝、水池等水域名录,并分别设置乡、村级河长、库长、渠长、塘长等;主动研究提出乡、村两级河(湖)长制年度目标、问题、任务(措施)责任“四张清单”,在重要水库、渠道、塘坝设立四级河长公示牌。

(二)20xx年6月底前修编完成乡一河(湖)一档和“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将重要水库、渠道、塘坝的管理保护方案纳入相应“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专章制定,确有必要的也可另行编制。

(三)到20xx年,全乡水库、渠道、塘坝等水域管理责任落实,各级河长等水域责任人履职到位,水资源保护明显加强,水域管理保护范围基本划定,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域水质全面达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工作力量,明确工作进展安排,同步开展实施湖长制各项工作,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充分发挥乡、村两级湖长河长的前沿作用,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二)夯实工作基础。摸清湖泊、水库、重要天然湿地、渠道、塘坝基本情况,建立名录体系,建立“一湖(湿地、水库、渠道、塘坝)一档”,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重要天然湿地、水库、渠道、塘坝一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数据。

(三)严格考核问责。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将湖长制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实行湖泊、重要天然湿地、水库、渠道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人为造成湖泊、重要天然湿地、水库、渠道萎缩、水体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四)加强宣传和社会监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社会各界对湖泊、重要天然湿地、水库、渠道、塘坝管理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公告、公示牌、标语、社会监督员等多种方式加强社会监督。依法公布水环境信息。鼓励、引导民间环保组织有序参与监督,对湖泊、重要天然湿地、水库、渠道、塘坝管理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八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赣发〔20xx〕26号) 、《江西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赣办字〔20xx〕50号)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九江市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九办字〔20xx〕78号)文件精神,为加强我县河湖库水环境治理,打造“美丽湖乡、生态xx”,特制定我县“河长制” 工作方案。

一、实施范围

全县实施的“河长制”,是指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县、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行政区域“总河长”、“副总河长”,县四套班子及乡镇党政班子相关领导担任河流“河长”,推动县、乡镇党委政府以及村级组织全面履行河湖库保护管理责任,创新河湖库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湖库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水管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保障河湖库健康。全县境内河湖库均实施“河长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治,构建河湖库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坚持遵循河湖库自然规律,科学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河湖库健康。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河施策,系统治理,注重长远效果。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合作,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推进,水域陆地共同发力。

三、主要目标

通过建立“河长制”,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落实河湖库管理措施;河湖库水环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基本消除河湖库保护区内违法水事的发生;河湖库断面水质、水生态、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全面落实,河湖库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基本建成河湖库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到2020年,河湖水域面积保有率7.7%,鄱阳湖自然岸线保有率9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1%,地表水达标率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四、组织体系

(一)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

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

县、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设立“总河长”、“副总河长”;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由县党政班子领导分别担任“河长”,河流所经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为责任主体,设立“乡河长”和“村河长”;村组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城区按现有城市管理体制落实专管人员。

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由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新妙湖水系、大西湖水系等跨乡镇河流的县级“河长”由县四套班子相应领导担任,对口的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和联系单位协助开展工作。鄱阳湖水域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县河长”。

中型水库的“河长”由县级领导担任,小型水库的“河长”由乡镇领导担任。

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编办、县政府法制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工信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建设局、县规划局、县城管局、县环保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旅游局、县农业局、县水产局、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科技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卫计委、县公安局等为“河长制”县级责任单位,各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责任人、1名股级干部为联络人。各级“河长”名单在县政府网站公布。

设立县“河长制”办公室。县“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各责任单位联络人为组成人员。

(二)明确工作职责

1.“河长”职责。

建立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县级总河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副总河长由县长担任。乡镇、村级河长分别由乡镇长、村委会主任担任,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湖库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县级“河长”负责指导、协调所辖河湖库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直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协调处理河湖库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大问题,对不合格、整改不力的下级“河长”进行约谈。

乡镇“河长”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一河一策”综合整治,牵头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推进河湖库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湖库巡查保洁、河湖库生态修复和河湖库保护管理,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

村“河长”负责对所在村内河湖库的日常疏浚、清障、保洁、宣传工作,开展管理日常巡查,收集管理资料,建立保洁台账,及时上报信息;配合突发事件处理,引导村民自觉维持河湖库的健康生态。

2.“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河长制”。研究制定“河长制”工作措施,调度跨流域、跨地区、跨乡镇的“河长制”工作,督导河湖库保护管理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督办“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组织“河长制”工作督查和考核奖惩。

3.县级责任单位职责。

县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对乡镇、村“河长”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考核。

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河湖库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县委农工部负责推进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督导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河湖库保洁。

县编办负责“河长制”有关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工作。

县政府法制办负责组织河湖库保护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编制和修订。

县发改委负责协调推进河湖库保护有关重点项目,研究制订河湖库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政策,开展重点整治行动的'综合协调等。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县级“河长制”专项经费,协调河湖库保护管理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县审计局负责水域、岸线、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县统计局负责指导“河长制”工作考核。

县工信委负责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和工业节水,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河湖库保护管理有关问题。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监管和推进航道整治及疏浚、水上运输及港口码头污染防治。

县建设局负责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由建设系统管理的水域环境治理工作,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监管。

县规划局负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蓝线规划控制。

县城管局负责整治监管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等现象,依法查处违法在河湖库“建、堵、占、挖”等不法行为。

县环保局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组织实施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更严格的河湖库排污标准,开展污染源的调查执法和达标排放监管,实施全县地表水水质监测。

县市场监督和质量管理局负责规范、监督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县旅游局负责指导和监督景区内河湖库保护管理。

县农业局负责监管农业面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县水产局负责监管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依法依规查处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

县林业局负责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河湖库沿岸绿化和湿地修复工作。

县水务局负责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水域岸线登记及管理、河湖库划界确权、河道采砂管理、水土流失治理、堤防工程管理与养护、水库养殖污染防治、河湖库水工程建设等,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违规行为。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治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协调河湖库治理项目用地保障、河湖库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界确权。

县科技局负责组织开展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河湖库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

县教育体育局负责指导和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河湖库保护管理教育活动。

县卫计委负责指导和监督饮用水卫生监测和农村卫生改厕。

县公安局负责依法打击破坏河湖库环境、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保障“河长制”实施。各乡镇应当进一步明确当地有关站所的具体职责。

五、实施步骤

(一)20xx年3月底前,出台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建立“河长制”组织体系。组建“河长制”办公室,利用政府网站、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河长制”,宣传河湖库保护管理的法规知识。

20xx年5月底前,县乡镇“河长制”办公室要完成管辖内河湖库的调研,收集齐全相关数据和“河长制”实施前原址原貌的影像资料。

20xx年7月底前,县乡镇“河长”负责牵头召集相关单位,完成“一河一策”的编制。

20xx年12月底前,建立覆盖到县、乡、村三级范围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全县全面实施“河长制”,建成“河长牵头、部门协作、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模式。

(二)到2017年12月底,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乱砍滥伐等现象基本遏制,与“河长制”实施前相比河湖库面貌、水质明显改善,沿岸干净整洁、水面畅通清澈。

(三)到2020年,基本建成河湖库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基本实现生态xx“湖畔美景、河岸风景”新常态。

六、主要任务

1、统筹河湖库保护管理规划。遵循河湖库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根据河湖库功能定位,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河湖库整治、旅游休闲、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逐步推进环保、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旅游等部门与河湖库环境有关的规划“多规合一”,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和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健全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加强监督考核。

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加快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严格入河湖库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入河湖库排污口调查,核定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明确功能区的允许纳污总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

3、开展河湖库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主要河湖库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的水环境保护,划定禁止开发范围,实现河湖库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种植阔叶林,提高森林蓄积量。依法划定全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活动。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与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全面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落实部门职责,分头推进防治措施。在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水环境恶化区域,制订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加强对苏山石材、阳峰钨钼、周溪珠贝等区域污染治理。

5、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加强河湖库跨界断面、

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的水量水质水环境监测,强化突发水污染处置应急监测。建设水资源监测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水质水量监测和评价,按规定发布有关监测成果。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机制,追溯污染来源,严格落实整治责任和限期整改措施。

6、推动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落实生产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推进坡耕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推进水环境自然修复保护,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体净化调节功能。加强河湖湿地修复与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因地制宜活化、连通河湖水系,科学制定水库调度方案,保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合理水位,保证河湖基本生态流量、基本生态用水和枯水期生态基流。

7、加强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开展河湖岸线登记,依法划定河湖及其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和行政许可。科学制定河道采砂规划,加强采砂作业监管,禁止超时超量超范围采砂,采砂作业完成后及时恢复河道原状。

8、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落实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强化行政监管与执法。统筹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公安等涉及河湖库保护管理行政执法职能部门,开展河湖库“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乱砍滥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非法采矿洗矿、倾倒废弃物以及电、毒、炸鱼等破坏河湖库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把实施“河长制”,保护河湖库健康,作为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抓紧制定本区域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发挥人大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形成河湖库保护管理的合力。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河长”负责牵头召集“河长制”办公室和责任单位,协调解决河湖库保护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建立问题督办制度,由“河长”签发督办单,对河湖库保护管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加强日常工作沟通与协调,定期发布“河长制”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建立健全各部门涉及河湖库日常管理的专业机构,落实保护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

2、加大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广泛宣传河湖库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在河湖库显要位置树牌立碑,设置警示标志,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布河段范围、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河湖库保护管理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河湖库保护意识。

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广大群众共同支持、参与河湖库保护管理的良好氛围。

3、强化经费保障。落实“河长制”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安排,重点保障水质水量监测、规划编制、信息平台建设、河湖划界确权、突出问题整治及技术服务等工作费用。

足额保障河湖库巡查保洁、堤防工程等日常管养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城乡水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湖库环境治理与保护。

4、严格工作考核。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以水质水量监测、水域岸线管理、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健全河湖库管理与保护“河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考核机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湖库环境严重破坏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1: 县级负责河流“河长”名单

附件2: 乡镇级负责河流“河长”名单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九

为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大历届全会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绿色惠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为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建设生态东江提供制度保障。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效益。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结合区域特点,因地施策,大力拓展国土绿化空间,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利用林地,提高综合效益,实现森林永续经营。

(三)坚持改革创新,富民惠民。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发展活力,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四)坚持党政同责,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两级林长职责,强化部门协作,层层压实责任。

(五)坚持制度约束,严格考核。依法治林管林,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考核评定,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

建立完善的林长制工作体系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制度机制,实现森林资源“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确保生态系统持续向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一)设立街道、村(社区)二级林长。街道林长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街道第一副林长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街道副林长由联系村(社区)的领导担任。村(社区)林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

(二)成立街道林长制工作委员会。街道林长制工作委员会由街道林长、第一副林长、副林长和委员组成,委员由街道党建办、财政所、自然资源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办、应急事务中心、乡村振兴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和辖区内派出所所长担任。街道林长制工作委员会在街道林长的指挥协调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林长制工作。街道林长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林长办)设在602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林业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担任,设专职副主任1名,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2名,承担街道林长制日常事务工作。

(三)规范设立护林员、监管员、执法人员、联络员。护林员由街道严把选聘条件,严格准入门槛,通过坚持“自愿、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突出“身体素质”“专业素养”和“专职特点”,从身体健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能较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以及敢于制止、举报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当地村(居)民中产生。

监管员由驻村干部、自然资源所、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担任。

执法人员由街道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和辖区派出所民警(辅警)担任。

联络员由各村(社区)分管林业的专职干部担任。

(四)划定责任区域。林长制责任区域划分实行辖区管理。街道林长责任区域为本街道辖区,村(社区)级林长责任区域为本村(社区)辖区。已绿化的公路、国省干线、县乡道和大型骨干河流、村组道路、沟塘、环村林及成片造林,由村(社区)林长负责。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是推进林长制工作的责任主体,按照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任有人担的要求,明确街道、村(社区)二级林长和林长制成员单位职责。

(一)林长职责。

街道林长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负责监管员、护林员、本级执法人员、联络员等网格化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

村级林长负责在本辖区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及时发现、制止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并立即向街道林长报告。

(二)街道林长制工作委员会职责。

研究林长制工作重大事项,组织协调相关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其他重大事项,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

(三)林长办办公室职责。

负责拟订林长制工作制度、工作任务,监督林长制各项制度和工作任务的落实,承办林长会议,落实林长决定的事项,根据统筹安排组织开展林长制工作考核等日常工作。

(一)加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

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制度。编制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相关专项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林地监管力度,建立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一张图”的林地审核审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禁止毁林开垦。严格落实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强公益林管护,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建立健全古树名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强化森林督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

(二)加强森林资源生态修复。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用地。坚持自然修复为主,适地适树、良种良法,推动科学绿化。强化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大力选育推广乡土树种。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落实部门绿化责任,深入实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广认建认养、“互联网+”等义务植树模式,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矿山、水毁滑坡地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源涵养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提高森林植被覆盖度。加快实施生态廊道建设,构建起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加强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工业原料林建设等森林经营措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三)加强森林资源灾害防控。

建立健全重大森林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负责制,将森林有害生物灾害纳入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森林有害生物测报和防控能力建设,健全森林有害生物监管和联防联治机制,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森林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坚持森林防灭火一体化,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监测预警、火源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群防群治等基础工作,加强预案体系、防灭火队伍等建设,形成完备的森林火灾预防、早期处理、应急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深化森林领域改革创新。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创新生态保护和林农利益维护双实现机制,提升林业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油茶、竹木、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等绿色富民产业。注重示范引领,探索建立各级林长+林业示范基地建设新模式。

(五)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监管。

逐步建立重点区域实时监控网络,依托森林、湿地、石漠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点及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科学采集整合多源数据,不断完善森林资源“一张图”“一套数”,构建综合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林地占用及森林火情、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状况和风险隐患,强化源头管控,实行网格化管理,提高预警预报和查处问题能力。

(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组建统一规范的综合护林队伍,由街道统一管理,确定每名护林员的管护面积。选优配强监管员,明确监管职责。成立街道林业综合执法队伍,强化执法人员培训,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提升林业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强化对护林员、监管员和执法人员的培训与日常管理,建立对全街道森林资源网格化、全覆盖的巡护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护林员、监管员和执法人员的源头管理作用。加强基层林业服务站、自然资源所的能力建设和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执法、巡护装备。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社区)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要把推行林长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按照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安排,保障工作经费,狠抓责任落实,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工作保障。

强化林长办公室工作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加强过程管理;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增强林长办公室工作力量,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充分发挥林长制在统筹引领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经费保障力度,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体现林业担当和林业作为。

(三)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林长令制度、林长会议制度、林长巡林制度、部门协作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工作督查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工作通报制度,确保林长制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四)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责任区域显著位置设立林长公示牌。加强林长制工作宣传和舆情引导,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公众自觉爱绿植绿护绿。

(五)强化督导考核。

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护率等指标和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列入林长制考核内容。街道林长负责组织对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林长的考核,考核结果列入村(社区)年度重点工作绩效评估内容,对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

为进一步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由各级党政领导同志担任林长负责相应区域内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工作新机制,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全面推行林长制。根据中央、省、长沙市和宁乡市关于林长制相关文件指导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长沙市和宁乡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决策部署,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在全乡全面推行林长制,逐步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落实“两长三员三化”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措施,筑牢“两带三区多点”生态屏障,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在我乡将林长制工作贯彻落实到位,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为全面建设“工业强市、幸福宁乡”,打造“三高四新”增长极、城乡统筹示范区、旅游融合样板区、宜居安宁幸福城提供生态保障和生态支撑。

利用3年时间,建立乡、村二级林长体系,逐步推进森林草原资源管护机制;建立“两长三员”(林长+护林员+监管员+执法人员+百姓林长)的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体系,推进森林草原资源管护网格化。

到2025年,力争森林覆盖面积达到3658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9.08%,森林蓄积量不低于16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稳定在84.29%以上,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整体性功能明显提高、稳定性明显增强,林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高。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建立乡、村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责任明确、落实有力、绩效评价、长效监管的森林资源发展保护工作机制。

(一)分级设立林长。

菁华铺乡设立林长、副林长,林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其他班子成员、分管领导、各村支部书记担任副林长。

村级设立林长、副林长,分别由村级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主任担任。

设立乡林长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综中心,农综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二)建立林长会议制度。

乡级林长会议由林长、副林长和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会议由林长或副林长负责召集,原则上每年召开至少2次,每季度进行1次工作进展调度。乡级林长会议主要研究推行林长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决定林长制工作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开展综合考核评价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责。

1.林长职责。

乡级林长、副林长负责组织实施责任区域内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化源头管理;督导、调度、协调解决责任区域内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和督促区域内监管员、护林员、执法人员等网格化管理人员开展日常巡护管理,认真搞好本区域的林地林木资源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灭火等工作。对国家森林督查问题积极推动落实整改,有效遏制和依法打击责任区域内非法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并配合落实上级林长交办的工作任务,负责对村级林长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村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在责任区域内组织开展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工作,组织和督促本区域网格护林员开展日常巡护管理,认真做好本区域的森林防灭火和林地林木资源保护工作。有效管控好农事、祭扫等各类野外火源,一遇森林火警,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科学扑救;及时发现、制止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并立即向上级林长报告。

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林长制协作单位的职责如下:

党建办、党政办负责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乡村振兴办负责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和美丽屋场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创建森林村庄。

财政所负责落实“林长制”专项经费,协调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监管农业面源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推进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天然商品林和防护林等建设,指导森林防火工作,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林木采伐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野生植物移栽审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湿地资源保护及对村级林长和协作单位的考核等工作;开展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并督促实施,湿地水资源保护管理,湿地水功能区和跨界河流断面水质水量监测,依法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违法违规行为。

自然资源所负责矿产资源开发审核及环境恢复治理,山体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控工作。加强与不动产登记管理中心的衔接,做好林权登记发证相关工作。

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解决森林纠纷,提供法律保障。

派出所、执法大队负责依法打击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及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保障“林长制”实施。

3.林长制办公室职责。

林长制办公室承担林长制具体实施工作,负责林长会议的日常事务,落实总林长、副总林长交办事项;负责制定林长制实施相关制度,做好日常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等具体工作;监督指导下级林长制办事机构完成任务,总体推进林长制顺利实施。

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增绿、护绿、营绿”三绿措施,实现全区森林资源总量、森林质量效益、管理保护水平全面提升。

(一)重点突出“增绿”,加快国土绿化进程。一是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加快推进道路绿化、村庄绿化、景点绿化,增加绿量,打造生态宜居之城;进一步抓好乡村绿化,大力开展森林乡村创建活动。二是实施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对主要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宜林地块进行绿化,对损坏、死亡的树木进行更换、补植,提升通道绿化、美化、彩化水平,坚持一路一景规划,着力打造以绿为主、多彩协调的森林生态景观带。三是实施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以美丽乡村、美丽屋场建设为重点,加快荒山、荒坡、荒地、荒滩植树绿化。积极营造混交防护林,实行绿化与彩化树种相结合。四是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对现有森林植被进行提档升级,提升森林质量,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二)持续加强“护绿”,全面保护森林资源。一是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野外火源管控、森林防火员队伍建设和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实现全乡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5‰以内。二是依法管理森林资源。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和使用林地行政审批制度,维护林区森林资源总量稳定;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立全乡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古树名木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制度;健全林业普法体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森林防火以及毁林案件的'侦破和打击力度;加强全乡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方针,加强监测预警、检疫检验和组织除治。突出做好松材线虫病等森林病虫害防控。到2021年,实现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0‰以内。

(三)稳步开展“营绿”,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森林分类经营。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林种。统筹规划,加快发展水果、樟树等经济树木种植。二是引导规模化生产经营。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市林业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不断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鼓励农民自主经营,建立家庭林场,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鼓励林业企业、经营大户进行林权流转承包经营,使散户林农获得地租收入。三是加快林业产业创新发展。开展林业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智慧林业发展,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深挖林业附加值,有序发展森林观光休闲、森林康养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

2021年10月底前,制定印发全乡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建立市、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逐步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机制体制;构建完成林长制会议、督查、信息、考核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体系。

2022年,完善林长制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林长制责任体系和工作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具体措施,提高林业生态保护发展工作水平。

2023年,巩固提升市、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运行质量,构建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运行高效、监管严格的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菁华铺乡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出台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林长制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林长制工作经费,加大林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严格督查考核。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督导检查,定期通报责任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健全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将林长制工作纳入全乡对部门单位绩效考核。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村及相关单位要在责任区域显要位置设立林长制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积极营造关心、支持、参与林长制工作的浓厚氛围。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一

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各地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重大意义,强化工作落实,争取到2021年12月31日前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保护发展林草资源长效机制。

(一)分级设立林长。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设立总林长,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统筹考虑省域内的林草资源特点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是重点生态区域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特殊性,划片分区,设立副总林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

各省可分级设立市、县、乡等各级林长、草长或林(草)长(统称“林长”)。村级基层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立村级林长。具体名称和分级,各省可根据本辖区林草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

各省总林长对本省林草资源保护发展负总责。各级林长对责任区域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负责。

(二)明确工作机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林长制领导小组”),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设立国家林草局林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林长办”),负责指导全国、重点是省级林长制的实施、督查和考核等工作。

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在本级林长的领导下,承担林长制日常工作,统筹本区域内林长制组织实施和督查考核,负责横向和纵向的协调和沟通工作。

(三)强化责任落地。实施网格化源头管理,将区域内林草资源划定网格,明确管护责任,做到全域覆盖。整合优化生态护林员、草原管护员等各类管护队伍,充实基层管护力量,实行统一管理,确保每个网格都有相应的管护人员和基层林长负责,推动林草资源保护责任和措施落实落地,做到守林有责、守林尽责、失责必究。

各级林长要全面履行《意见》明确的工作职责,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制。

根据“十四五”等相关规划,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7%左右,湿地保护率达到55%,60%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贯彻《意见》要求,将上述指标和以下主要工作任务,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特点,分解落实到各省,纳入对省级总林长的考核范围:生态保护修复,支持保障政策,监督执法体系和基层基础建设,重大案件、重大火灾、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处置情况等。

各省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本区域林草等资源分布状况,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方案,层层分解,纳入各级林长目标考核体系,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的要求,狠抓责任落实,全面推动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把握进度安排。各省要按照《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并指导督促所辖市、县出台工作方案。已经开展林长制改革的地区,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林长制体系和工作机制。安徽省作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尚未实施的地区,争取到2021年12月31日前出台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全面建立林长制责任体系。

(二)突出工作重点。要围绕《意见》提出的“五个加强一个深化”,结合本区域的资源禀赋特点和林草治理情况,紧扣目标要求,突出生态优先、严格保护,突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突出精准提升、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实化工作任务,每年集中精力解决几个重要问题,提高《意见》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强化制度建设。要落实《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林长会议、部门协作、信息公开、工作督查等各项制度。省级总林长每年主持召开会议不少于1次,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研究解决责任区域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确保护发展的目标任务、年度计划、工作重点、实施保障等;组织开展全面督查工作,每年不少于1次,根据需要适时组织专项督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机制。

(四)加强调研总结。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跟踪调研林长制推行情况,鼓励支持各地大胆探索创新,通过简报、网站、官方微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及时组织经验交流和试点示范,推动林长制改革不断规范和深化。

(五)重视宣传引导。积极运用各类媒体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林长制,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全社会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一)加强基层建设。加强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履职能力和乡镇林业(草原)工作站基础设施、人员队伍建设,改善履职需要的工作条件,提升基层支撑保障能力。加强行政执法、基层管护队伍和标准化工作站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加大投入保障。各级要完善林草资源生态保护修复财政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林长制工作经费。

(三)提升监测能力。加快推进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应用。加强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建设,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生态资源监测评价,建立完善林草资源一张图,建设林长制智慧信息系统和工作平台,不断提升资源监测监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四)夯实科技支撑。重点开展林草资源培育经营、生态修复保护和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示范及转化应用,巩固扩大林草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队伍。推进森林认证。强化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

(一)强化督查。国家林草局林长办要统筹融合森林督查体系平台,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林长制工作督查,重点是督查省级林长制推行情况。

2021年重点督查各省林长制体系建设情况,评估结果报党中央、国务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派出机构要把林长制实施情况纳入督查工作范畴,在国家林草局林长办的指导下,及时督查突出问题和重点工作。

督查工作要有序开展,避免多头组织实施,减少基层负担。

(二)及时报告。各省林长制推行过程中的重大情况应及时报告党中央、国务院,抄送国家林草局林长制领导小组。年度总结不迟于下年度的1月底上报。国家林草局林长办要及时调度各地情况。

(三)严格考核。从2022年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根据不同区域林草资源禀赋和功能特点,按照前述目标任务对各省总林长按年度和任期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报党中央、国务院,以适当方式进行通报,同时报中央组织部,作为地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各省要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由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实施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考核内容、方式和结果运用由各地自行决定。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二

为进一步加强xx流域源头环境污染治理,改善xx流域水体水质,保障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按照《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南州主要河流水环境保护河长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南府办函〔20xx〕xx号)的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xx街道xx流域“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以关注水问题、提高水质量、改善水环境为核心。通过全面实行“河长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严格管理考核,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使乱建、乱排、乱采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目标。让xx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全民共享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xx流域河流水域水污染环境综合整治,确保辖区内企业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瓮安河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州、县下达目标责任范围内,xx水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明显改善,辖区内xx流域瓮安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类别,瓮安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三、职责分工

(一)组织协调机构。为切实加强对xx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街道成立xx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拟订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组织实施考核工作、监督各项任务落实、定期公布考核结果等工作。河流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实行“河长”负责制, “河长制”工作纳入街道对村(社区)和相关职能站所的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河长设置和职责

1.河长设置。按照河道属地划分,由办事处主任担任街道河长,各村(社区)主任担任辖区内河流村级河长。街道河长和村级河长协助县级河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开展经常性督查,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办事处河长或督促相关单位和部门处理。

2.河长职责

街道河长:负责辖区内xx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瓮安县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规划、开发和建设项目,保护生态环境。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按要求建设保护设施,使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加快推进小城镇和人口集中的村寨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使辖区内的水源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负责督察指导辖区内村级河长的工作,对辖区内的集中式人饮水水质和出境断面水水质负责。

村级河长:负责向本村(社区)内群众宣传、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知识,定期巡查本村(社区)重点水源(水库、山塘、溪流)和河流周边环境卫生,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报告,并组织群众参予清除。

组织群众加强对本村(社区)的生态环境的水源进行保护,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水源的行为及时制止和报告。对在本村(社区)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本村(社区)内的人饮水水质和出境断面水水质负责。

(三)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村(社区)、街道办事处相关站所严格按照职责分工,主动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接,搞好协调配合,切实做好县境内xx流域瓮安河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1.规划环保办:根据县xx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编制街道规划和拟定年度工作计划;在县环保局的领导和指导下,负责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管;负责对河流水质、集中人饮水源水质及辖区内各企业和单位排污情况进行监测,并向领导小组汇报监测情况;负责对辖区内各企业和单位的排污达标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违法违章排放行为进行依法调查协调处理;负责组织环境保护项目的申报,争取上级环保资金支持环境建设。

2.国土分局:参与县国土局执法机构取缔无证非法矿山;对非法占地、无序堆放废渣废料的企业进行依法处理;对各采矿企业的地灾隐患消除进行督促指导,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环境污染;依法审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设施、工程的建设用地。

3.水利站: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负责辖区内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对不达标排放的企业停止取用水;负责督促指导各企业和单位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配合搞好集中饮水源地和河流的水质监测监控,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4.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规划编制、设计和建设指导。

5.林业站:负责督促各企业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督促指导各企业和单位搞好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对企业和单位破坏植被和生态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

6.农业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农业产业规划编制、实施,抓好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督促和技术指导。通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采取农药化肥减量化施用,推广利用有机垃圾堆肥,推广病虫害绿色控防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7.卫计服务中心:配合卫计局监督医疗、卫生系统规范医疗废物处置,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安全储存、规范运输、达标处置,严禁私自焚烧、回收利用,严防医疗废物污染事故的发生。

8.财政所:负责将xx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经费开支。

9.市场监管分局:强化市场管理,组织各超市、商店等经营业主采购无磷洗衣粉等农村生活用品,引导农村群众积极使用无磷生活用品,减少生活污水对瓮安河流域的污染。

四、工作内容

(一)着力整治工业企业污染。对区域内磷矿、煤矿开采及加工企业,采取限期治理、挂牌跟踪督查督办的方式,使其实现生产废水循环使用,厂区做到雨污分流,实现少排放或零排放;特别是对磷矿企业的废坑水,一律上处理设施,采取分散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达标排放。对我区域工业渣场开展集中排查整治,对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督促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对逾期不能完成的要依法处罚限期整改。

(二)深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重点加快推进区域内xx流域各村(社区)污水处理项目设施建设,推进全区域范围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工作的推进。整治区域内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重点村寨要因地制宜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修建生活垃圾收集池并集中清运垃圾。

(三)切实加强养殖业污染整治。全流域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整治区域内的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对养殖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动物粪便集中处置或综合利用。

(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装备。对有严重污染隐患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依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拓展矿产资源加工业并延长产业链。根据上级部门制订的优惠政策,促进磷石膏、煤矸石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五)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切实加强整治区域内规划项目环评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并将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一律不准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强化源头控制,预防新的污染。

将排污总量作为项目审批的一项重要依据。企业必须对老污染问题进行治理,腾出环境容量后才能实施新项目。推行项目审批终身负责制,促进项目审批人增强责任意识。对所有建设项目特别是渣场建设项目要从设计、施工实施全过程环境监理。

(六)加强水质监控。对瓮安河流域环境背景值及瓮安河出境断面、污水处理厂等重点监测单位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及时监控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全面开展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保证水质达标率在85%以上,同时加强监管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七)强化监督,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河流水环境质量的监督和考核,督促各级河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八)其他。认真开展水环境质量工作,完成上级“河长”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五、实施步骤

(二)宣传培训。20xx年4月,同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全面深入宣传实施“河长制”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各级河长、河长单位的工作职责,部署年度“河长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三)实施管理。20xx年4月起,同步启动xx街道 “河长制”和村级“河长制”管理工作,履行水污染防治的管理职责。不断完善“河长制”管理的体制机制,积极扩大水污染防治的工作成效。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xx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常务副组长、相关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站所、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街道xx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王元兴 党工委书记

常务副组长:江 浩 办事处主任

副 组 长:刘 丰 党工委副书记

刘青文 政法委书记

唐润平 武装部长

宋锡奎 办事处副主任

瞿友富 办事处副主任

刘春梅 宣传委员

成 员:冷 华 财政所长

张显勋 党政办主任

李文堂 规划环保办主任

苏期权 经发办主任

贺思源 村建服务中心主任

黄 尧 国土分局负责人

黄光奎 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文垣桔 水利站站长

黄家奇 林业站站长

莫 俊 市场管理分局局长

唐铭隆 卫计服务中心副主任

毛 灿 落马塘水库管理所所长

王开全 河滨社区党总支书记

王桂林 文峰社区党总支书记

吴洪泉 城北社区党总支书记

黄玉萍 仙桥村党总支书记

任友生 云星村党总支书记

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制定综合治理措施和办法,督促指导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环保办,由瞿友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文堂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二)齐抓共管,务求实效。各级河长要认真履行“河长制”工作职责,根据街道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动员和带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出实招、求实效,确保项目资金、人员和责任到位,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全力参与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治理的工作氛围。

(三)落实经费,确保运行。xx河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20xx年办事处安排资金5万元作为河流环境整治经费。在整治过程中,各站所要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完善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建设。

(四)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河长办要会同各相关部门(单位),建立水质断面监测、河道保洁质量等考核数据和办事处考核结果通报制度,客观反映河道污染治理的进展和成效,总结宣传“河长制”管理的先进典型。对各级“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通报督查结果,提出整改要求,确保“河长制”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街道河流(山塘、水库)环境保护责任落实表

街道“河长制”考核办法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三

森林负责人制度是基于“分级责任制”原则上,在省、市、县、村建立五级林场负责人制度。各级林务主管负责本职责范围内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监督指导,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中的重大问题,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xx县“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决定对全乡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实施“林长制”,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全乡范围内森林资源均实施“林长制”,通过建立“林长制”来推动乡村干部全面履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创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

(一)到2018年11月,乡、村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面建立。

(二)到2018年11月,制定出台我乡2019年度“林长制”工作安排、护林员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

(三)到2020年,实现生态xx森林覆盖率达到87%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79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20.5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500万元。实现“山更清,权更活,民更富”的目标。

建立乡、村两级“林长”为主要内容的“林长制”组织体系。设立乡级“林长”,由乡党委书记担任;“第一副林长”由乡长担任,“常务副林长”由分管林业的科级干部担任,其他科级干部担任“副林长”。设立村级“林长”,由村党(总)支部书记担任,“副林长”由村委会主任及其他两委成员担任,设立兼职护林员,由乡聘请专职护林员,组建管护队伍,设立警长由森林派出所所长担任。设立乡、村“林长制”办公室。乡“林长制”办公室设在xx乡政府,办公室主任由乡级“常务副林长”担任,由林业派出所所长、林业工作站站长,林业干事担任成员。

林长职责:乡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制定辖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工作方案、措施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推进各项保护和发展工作进程;负责对涉林开发项目进行初审;组织实施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及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负责对村级林长及护林员进行管理、考核。村级“林长”主要负责在行政村范围内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工作;及时发现、制止责任区内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落实上级林长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严格野生动植物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做好“三防”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1、强化林地湿地保护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报批制度,做到先报批后占用;二是落实林地巡查制度,强化项目跟踪管理,防止出现未批先占、少批多占和异地占用的行为;三是加快裸露地复绿,防止水土流失。

2、强化森林防火管理。一是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山头地块,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不发生因森林火灾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二是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制定森林防火村规民约,防火重点期护林员要加强巡逻,禁止一切野外用火;三是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投入,防火经费列入乡财政预算,及时完善防火应急预案,加强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提高森林火灾扑救能力。

3、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一是因地制宜建立保护小区和保护点,保护好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分布地;二是加强对集贸市场、餐饮场所、杂货店等经营场所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的日常监管,严禁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严禁非法制售天网、铁夹等捕猎工具;三是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制,建立古树名木监督岗,实行挂牌保护。

(二)着力发展森林资源。按照“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要求,坚持扩量提质,着力抓好国土绿化,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着力抓好森林质量提升,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林地经营者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着力抓好森林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优美生态环境需求。通过不断发展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质量和数量持续提升,从而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目标。

1、加强封山育林管理。一是全乡商品材及自用材按县林业局下达指标实行计划限额管理;二是落实推进“天保”工程建设,落实各项管护措施,及时发放补助资金,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三是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落实全面封育政策,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

2、加强推进造林绿化。一是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完成年度造林工作任务;二是积极开展乡村风景林、森林村庄建设;三是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义务植物活动,以上率下推进造林绿化工作。

3、加强森林质量提升。一是积极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地产出;二是着力加强中幼林抚育,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增强森林抗灾能力。

(三)大力提升产业效益。

1、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一是以xx省xx森林公园xx片区为龙头,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重点打造森林观光、森林康养基地,因地制宜开发森林旅游项目;二是开发一批森林旅游产品,应道经营主体注册林产品商标,做好林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三是做好森林乡镇和乡村森林公园创建工作。

2、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大户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3、加快盘活林业产权。一是完善乡、村二级服务平台,探索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有条件林地通过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二是严格流转用途管制,严禁借林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三是健全林权纠纷调处机制,做到户与户之间纠纷不出组,组与组之间纠纷不出村,村与村之间纠纷不出乡,乡镇之间纠纷主动协调解决,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林区稳定,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创新举措,也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乡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全乡“林长制”顺利推行。

(二)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建立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把林地保有量、湿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增长和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述职的重要内容,并入对各村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考核机制。

(三)加大宣传,广泛动员。结合全乡封山育林,在林区山口或醒目的地方树牌立碑,设置护林标志,设立林长公示牌,标明范围、面积、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成为共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健全高效科学的林业治理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建设的系列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以严格资源保护、提升资源质量为目标,探索建立林长制,加快构建“省级统筹、市县组织、乡镇运行、村组落实”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路径和方法。

(二)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其他领导分区负责,部门及有关单位领导各负其责,层层压实责任。

(三)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对症开方,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运用辩证思维,建立长期管用的政策制度体系。

四、坚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用最严格的监督检查全面如实评价林长制推行工作,科学总结、探索路径、补齐短板,探索成功经验做法。

(一)探索确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发展目标体系。通过建立林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探索科学的推进路径和实现方法,确保森林、林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确保防范森林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目标任务落实,促进林业资源节约集约科学合理利用。同时,充分发挥好森林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作用,深入推进土地沙化防治,为黑土地保田增产提供保障。

(二)探索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围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制度建设,结合试点林长制相关工作制度,全面梳理、修改完善、查缺补漏,探索形成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

(三)探索落实监管有效的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围绕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修复、更新进行监督检查,以建立林长制为抓手,强化各级领导责任意识,明确承担部门职责和责任人,不断增强制度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确保林长制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

1.分级设立林长。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构建镇、村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我镇林长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共同担任,副林长由镇政府主管林业副书记担任;林长制成员及包保区域由镇相关负责人担任;林长成员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村级林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担任;村以下设置若干管护网格长,各村网格长由各村护林员担任。

镇林长、副林长职责:负责组织本级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完成本级资源保护责任目标;组织群众护林,组织建立资源保护源头治理网格化巡护模式,配备专职网格长,指导、监督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日常工作和村级林长履职情况,组织落实会议、巡查等制度,协调配置“一林一警”,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村级林长职责:负责做好网格长的推荐,组织开展网格化巡护和一线普法宣传;维护林长信息公示标识;参加乡镇级林长组织的会议,落实巡查要求;协助承包经营人解决实际问题等工作。

网格长职责:负责对管辖区域内林业资源的日常巡护,记录好责任区巡护手册,及时发现、制止毁林开垦、盗砍滥伐、森林防火期野外用火、猎捕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向上级报告。

镇级林长和副林长为我镇第一责任人,村级林长为主要责任人。村级林长要对镇级林长负责,镇级林长对村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

2.设立林长制办公室。为强化组织领导,便于工作开展,林长制贯彻实施过程中各成员部门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治林的原则完成好职责工作,设专门的林长制办公室,为本级林长的办事机构,负责林长制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拟订相关制度、组织实施考核、建立保存档案等工作,向林长报告全镇资源保护发展情况,镇级林长制办公室主任由镇林业服务站负责人兼任。

3、设立林长会议。林长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落实上级部署的任务,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镇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对全镇村级林长及林长成员部门,林长制相关责任人员在林长制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要严格按县制定的七项制度执行林长制相关工作:1.档案登记制度、2.信息公示制度、3.巡林制度、4.信息通报制度、5.警示督办制度、6.会议制度、7.工作考核制度,镇林长制办公室在镇级林长的领导和指导下对各部门人员执行制度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发现推诿、不作为、慢作为的一律严肃处理。

(三)强化配套措施和公众监督机制。

1.配备“一林一警”。镇派出所与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衔接,派出所会同镇林长制办公室划分民警执法责任区;民警执法责任区由派出所确定。民警执法责任区配备对应的责任公安民警,“一林一警”配备警员名单由镇、村和派出所共同备案并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名单实行动态调整,如有变动由派出所及时通知备案。

2.因地制宜,按照“一林一策”的原则灵活制定推进措施。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后,各村要统筹兼顾将任务按照本区域实际,科学制定各项林业发展规划,谋划好林业产业发展。

3.主动接受监督。设立群众监督岗或成立公益组织等参与林长制实践,强化林长履职日常监督。

4.规范经常性工作。梳理镇、村级林长、网格长等岗位,按要求定期分时段梳理归类岗位时段工作任务,按照《林长经常性工作履职手册》要求履职尽责。

5.抓好层级落实。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进行责任分解,确定村目标责任,压实林长主体责任,确保任务目标明确。

6.运用科技手段。配合县林业部门将林长制与“一张图”相结合,与数字化巡护相结合,与林业资源动态遥感监测相结合,探索建立镇级林长制平台系统,提高林长制现代化水平,在图斑变化、环保督察等涉林保护方面发挥各级林长职能作用。

7.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途径引导全社会关注,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学校、群众家庭等认建认养“责任林”“家庭林”“纪念树”等公益活动,提高林业资源管护社会化参与程度。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1月5日)。

由镇林业服务站牵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文件精神落实好调研工作,摸清各村实际情况,科学拟订我镇林长制实施方案和组织架构并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报请镇党委、镇政府审阅通过,完成方案制定和组织架构建立。

(二)实施阶段(2020年11月6日-2021年5月1日)。

(1)2020年11月5日前召开镇林长制工作启动大会,正式启动林长制工作。

(2)2020年11月6日前各林长制成员完成和包保村的对接,共同研讨推进措施。

(3)2020年11月15日前将我镇制定的方案、组织架构、正式文件及会议相关资料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各村按照镇林长制方案做好林长制启动各项工作,镇林长制办公室启动林长制建档工作。

(4)2020年12月15日前将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村级林长因地制宜按照一林一策原则对本村林业资源进行产业发展规划。

(5)2020年12月31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指导各村完成同公安机关的对接,划分民警责任区,落实“一林一警”并登记备案。

(6)2021年2月28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林长制基础档案建立工作,登记林长责任区域及职责,各种相关文件资料归类存档,并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设立林长信息公示牌。

(7)2021年5月1日前镇级林长组织群众家庭和学校、社会团体认养“家庭林”、“纪念树”,镇级林长组织开展义务植树,认建“责任林”。

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完成任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级林长是林长制的主要责任主体,要提高站位、亲自部署,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林长制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将林长制工作经费纳入镇级政府预算,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严格督查考核。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常态化督导检查,适时通报责任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落实奖惩机制,并将林长制工作纳入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利、进展迟缓的通报批评,涉嫌违法违纪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村及相关单位要在责任区域、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林长制工作的浓厚氛围,引导全社会关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强大合力。

为进一步压实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发展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的主体责任,全面提高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功能,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林长制的意见》(厅字〔2020〕3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省考察重要讲话,以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绿色发展、生态惠民、问题指导、土地条件,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工作原则,建立党政同责、土地责任、部门协作、源头治理、全域垄断长效机制,统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加快推进美丽陕西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面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到2025年,全省森林复盖率达到46.5%,森林积累量达到6.3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复盖度稳定在60%左右,湿地保护率达到50%,70%的沙化土地得到管理。到2035年,三秦大地山青、天青、水净、景美初步实现。

二、组织体系。

设立省总林长、副总林长。省总林长由省委书记、总督负责,对全省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负责,负责研究解决全省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的重大问题。省副总裁林长由省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督、分管副总督负责,协助省总林长工作。

根据全省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分布的特点和保护发展需求,在秦岭、巴山、关中北山(包括关山)、黄桥林区、白于山(包括毛乌素沙地)等5个生态地区设立省级林长,分别由省委书记、总督、省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督、分管副总督兼任,组织领导责任地区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分别为省级林长联系方式。

设立省林长制办公室,负责林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执行省总林长、副总林长、省级林长确定事项,负责林长制推进和实施的组织协调、调度监督、检查评价等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由省林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副主任由省林业局副局长和省林长联系部门负责同志兼任。

市县镇村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林长制。市县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和林长,镇村设立林长和副林长,各级林长对责任区域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负责。市县林长制办公室设在同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林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

三、主要任务。

(二)严格生态保护。严格保护生态红线,严格控制林地、草坪、湿地等生态用地成为建设用地。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的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监督。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完善天然林管制度,科学实施修复措施,提高天然林质量。逐步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禁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加大湿地、草原保护力度。严格执行《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加大秦岭保护力度。加快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加强对山区、毛乌素沙地、关中北山、黄河西岸等重要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以秦巴山区、黄桥林区为重点,加强森林抚养经营,优化林分结构,推进森林质量正确提高。落实部门绿化责任,创新义务植树机制,提高全民义务植树责任率,积极推进森林城市、绿化模范机构建设。

(四)加强灾害预防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和《陕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实行政府责任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机制和系统,坚决控制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扩散,提高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治能力。

(五)全面深化改革。巩固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探索森林草原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推动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健全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规范草原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

加快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逐步建立重点区域实时监控网络,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不断完善森林草原资源一图动态监控系统,提高资源监控智能化水平。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依法调查乱伐、乱猎、开垦林地和非法占有林地、草原、湿地等事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的违法行为。

(七)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生态护林员等管理队伍的建设,逐一执行林长和生态护林员的责任,实现网格化管理的全权复盖。加强乡镇林业(草原)管理机构和基层林站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和日常管理。

四、工作机制。

(1)合作机制。省级林长制成员单位包括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编制、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审计厅、省市场监督局、省林业局、省气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等。

(二)会议制度。建立省总林长会议制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明确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目标任务,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总林长会议由省总林长或委托省副总林长召集,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以上。

建立省级林长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责任区内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突出问题。会议由省级林长按需组织召开。

建立省林长制办公会议制度,落实省总林长会议和省级林长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会议由省林长制办公室主任召集,省林长制各成员参加。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推进林长制的责任主体,要把树立林长作为实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加强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统一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级抓住一级、一级抓住实行的工作结构,确保全省林长制顺利推进。

(二)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各级林长会议、地区(部门)合作、工作审计、信息公开、奖惩等工作制度,研究解决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重大突出问题。

(三)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保护修复财政支持力度,保障林长制工作经费。

(四)加强技术支持。开展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培育经营、修复保护和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等重要技术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综合示范和转型应用,加快信息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森林草原、湿地沙漠技术推进技术服务队伍。

(五)严格审查问题责任。建立健全林长制审查指标体系,林长制监督审查纳入林业和草原综合审查审查范围,县级以上林长负责组织对下一级林长的审查,审查结果作为地方相关党政领导干部综合审查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职审查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责制,严重破坏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的,依法依规追责。

(六)加强社会监督。建立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林长名单和林长制的工作状况。在责任区域的显着位置设长公示牌,明确林长林长的责任、生态区域的概况、保护发展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加强社会公众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行林长制过程中,重大情况应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汇报。

11月2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正式召开。“十三五”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本次会议指出: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全面推行林长制,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责任。

什么是林长制?

“林长制”是林业发展的一个整体概念,细化到政府工作中就是:一要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林业,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二要深化各项林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三要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协调各方力量,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四要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尊重自然、爱林护绿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推出目标:

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例,安庆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全力全域推进,大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发展。如今,绿色森林正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林业产值363.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2.7%。实施林长制以来,安庆市压实各级林长职责到乡镇、村并落实到山头地块,实现林长责任网格化管理。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及工作机制,在增绿、护绿、用绿方面大胆探索,强化机制与举措创新,探索并固化林长制成果。

安徽省安庆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安庆市林长办主任罗敏介绍说,安庆市已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实施规划编制工作,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示范试点、全程管控”原则,建立可分解、可实施、可监测、可考核的指标体系,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省将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长制,力争到2018年年底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林长制管理体系。

实施动态。

2019年4月,国家林草局同意支持安徽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根据《安徽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安徽省提出五大任务17项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强化护绿,切实保障林业生态安全,加强自然保护地统一监管、林业资源安全巡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增绿,推进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推进城乡绿化融合发展,推行森林可持续经营,推动区域林业生态整体提升。

2019年12月13日,从安徽省安庆市林业局获悉,安庆市出台《安庆市实施林长制条例》,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将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和有益经验上升到地方性法规的高度,让保护林业资源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

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安徽、江苏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或在部分地区试点实施林长制。

2020年1月19日消息,北京研正在究建立具有首都特点的“林长制”,平谷区是首个试点区。

2020年是林长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决策部署,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聚焦“五绿”任务,统筹协调推进,细化任务分工,狠抓责任落实,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林业生态保障。

1、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林长及责任区域“三员”(技术员、警员、护林员)名单,及时更新林长制公示牌,及时上报“一林一档”基本信息表。

2、落实林长会议、督查、考核、信息公开等制度。做到镇村林长协同抓落实。

3、深入开展林长制宣传,计划发放《市林长制宣传册》100份,促进镇村林长了解和掌握林长制工作概况和工作任务。

4、建立健全镇村林长为安全巡林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镇级林长月巡林、村级林长周巡林、护林员日常巡林制度,做到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置问题。

5、加强镇村林长责任区建设,落实《市建立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的实施意见》,建好“一林一档”,编好“一林一策”,完善“一林一技”,做到“一林一警”,落实“一林一员”

(一)严守红线抓“护绿”

6、认真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排查问题整改工作,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成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完善本镇2棵已挂牌古树建档立卡以及相关管护工作体系。

7、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严格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监督管理。

8、全面落实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政策,严禁天然林皆伐改造和商业性采伐,严禁任何形式的毁林开垦或毁林造林。

(二)扩面提质抓“增绿”

9、认真实施“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确保全镇完成人工造林1500亩,其中:长江岸线“建新绿”470亩,长防林工程130亩,其他造林900亩。

10、推进城市绿化提升行动,加快集镇和中心村周边绿地建设,创建吴大村省级森林村庄1个。

11、组织实施镇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培育。

(三)持续深入抓“管绿”

12、认真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确保松材线虫病监测率达到100%,枯(病)死松树清除率达到100%,就地除害率达到100%,林业有害生物控制率在4%以内。

13、大力开展《市森林防火禁火令》宣传教育,切实做好火源管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强化防火灭火器具装备和队伍建设,全力做好应急工作,确保全镇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0.4%。

14、积极配合森林公安,认真组织开展林业执法行动、松材线虫病疫木执法专项行动和2020年森林督查,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捕杀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聚焦产业抓“用绿”

15、鼓励扶持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薄壳山核桃、蓝莓、茶叶、特色经果林等林业特色产业,新建特色产业基地500亩。

16、优先聘用贫困人口为林业生态护林员,积极推动贫困村、贫困户林权流转,促进贫苦地区林业增效、贫困人口增收。

(五)深化改革抓“活绿”

17、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按照《市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芜市办[2019]26号),将长江岸线1公里以内森林区划界定为市级公益林。

18、认真做好林权管理工作,实现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全覆盖,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贴息贷款服务,做好森林保险工作。

19、围绕“五绿”任务,建设镇级林长制改革示范点,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样板”。

20、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号召,持续推进长江岸线“建新绿”,全力打造沿江“绿色生态长廊”。

21、持续推进林下经济示范点建设,大力发展镇级林下经济示范点。

22、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限额采伐,推进森林采伐分类管理。

23、协助市级总林长开展林长制改革调研工作,为市委、市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020年,是林长制改革攻坚之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决策部署,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为统领,聚焦“五绿”任务,统筹协调推进,细化任务分工,狠抓责任落实,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林业生态保障。

1.落实林长会议、督察、考核、信息公开等制度,做到镇村林长抓落实,成员单位抓协同。同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和公布林长及责任区域“三员”名单。

2.深入开展林长制宣传,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促进各级林长了解和掌握林长制工作概况和工作任务。

3.建立镇村林长为安全巡护第一责任人制度,深入做实镇级林长月巡林,村级林长周巡林,护林员日常巡林,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问题。

4.以各级林长责任区作为落点,落实《市建立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的实施意见》,建好“一林一档”,编好“一林一策”,完善做实“一林一技”、“一林一警”和“一林一员”工作。

(一)严守红线抓“护绿”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严格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监督管理。

2.全面落实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政策,严禁天然林间伐改造和商业性采伐,严禁任何形式的毁林开垦或毁林造林。

(二)扩面提质抓“增绿”

1.认真实施“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确保全镇完成人工造林1000亩,森林抚育200亩。

2.推进镇村绿化提升行动,加快镇村道路绿化带建设,创建森林村庄两个。

(三)持续深入抓“管绿”、“用绿”和“活绿”

1.大力开展《市森林防火禁火令》宣传教育,切实做好火源管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全力做好应急工作。

2.认真组织开展林业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捕杀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3.优先聘用贫困人口为林业生态护林员,促进贫困地区林业增效,贫困人口增收。

4.认真做好林权管理工作,实现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全覆盖。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贴息贷款,做好森林保险工作。

围绕“五绿”任务,以实际行动响应省委、省政府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号召,全力打造镇域范围内景观森林长廊和生态绿地建设。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四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健全高效科学的林业治理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建设的系列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以严格资源保护、提升资源质量为目标,探索建立林长制,加快构建“省级统筹、市县组织、乡镇运行、村组落实”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路径和方法。

(二)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其他领导分区负责,部门及有关单位领导各负其责,层层压实责任。

(三)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对症开方,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运用辩证思维,建立长期管用的政策制度体系。

坚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用最严格的监督检查全面如实评价林长制推行工作,科学总结、探索路径、补齐短板,探索成功经验做法。

(一)探索确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发展目标体系。通过建立林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探索科学的推进路径和实现方法,确保森林、林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确保防范森林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目标任务落实,促进林业资源节约集约科学合理利用。同时,充分发挥好森林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作用,深入推进土地沙化防治,为黑土地保田增产提供保障。

(二)探索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围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制度建设,结合试点林长制相关工作制度,全面梳理、修改完善、查缺补漏,探索形成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

(三)探索落实监管有效的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围绕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修复、更新进行监督检查,以建立林长制为抓手,强化各级领导责任意识,明确承担部门职责和责任人,不断增强制度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确保林长制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

1.分级设立林长。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构建镇、村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我镇林长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共同担任,副林长由镇政府主管林业副书记担任;林长制成员及包保区域由镇相关负责人担任;林长成员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村级林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担任;村以下设置若干管护网格长,各村网格长由各村护林员担任。

镇林长、副林长职责:负责组织本级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完成本级资源保护责任目标;组织群众护林,组织建立资源保护源头治理网格化巡护模式,配备专职网格长,指导、监督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日常工作和村级林长履职情况,组织落实会议、巡查等制度,协调配置“一林一警”,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村级林长职责:负责做好网格长的推荐,组织开展网格化巡护和一线普法宣传;维护林长信息公示标识;参加乡镇级林长组织的会议,落实巡查要求;协助承包经营人解决实际问题等工作。

网格长职责:负责对管辖区域内林业资源的日常巡护,记录好责任区巡护手册,及时发现、制止毁林开垦、盗砍滥伐、森林防火期野外用火、猎捕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向上级报告。

镇级林长和副林长为我镇第一责任人,村级林长为主要责任人。村级林长要对镇级林长负责,镇级林长对村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

2.设立林长制办公室。为强化组织领导,便于工作开展,林长制贯彻实施过程中各成员部门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治林的原则完成好职责工作,设专门的林长制办公室,为本级林长的办事机构,负责林长制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拟订相关制度、组织实施考核、建立保存档案等工作,向林长报告全镇资源保护发展情况,镇级林长制办公室主任由镇林业服务站负责人兼任。

3、设立林长会议。林长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落实上级部署的任务,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镇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对全镇村级林长及林长成员部门,林长制相关责任人员在林长制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要严格按县制定的七项制度执行林长制相关工作:1.档案登记制度、2.信息公示制度、3.巡林制度、4.信息通报制度、5.警示督办制度、6.会议制度、7.工作考核制度,镇林长制办公室在镇级林长的领导和指导下对各部门人员执行制度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发现推诿、不作为、慢作为的一律严肃处理。

(三)强化配套措施和公众监督机制。

1.配备“一林一警”。镇派出所与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衔接,派出所会同镇林长制办公室划分民警执法责任区;民警执法责任区由派出所确定。民警执法责任区配备对应的责任公安民警,“一林一警”配备警员名单由镇、村和派出所共同备案并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名单实行动态调整,如有变动由派出所及时通知备案。

2.因地制宜,按照“一林一策”的原则灵活制定推进措施。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后,各村要统筹兼顾将任务按照本区域实际,科学制定各项林业发展规划,谋划好林业产业发展。

3.主动接受监督。设立群众监督岗或成立公益组织等参与林长制实践,强化林长履职日常监督。

4.规范经常性工作。梳理镇、村级林长、网格长等岗位,按要求定期分时段梳理归类岗位时段工作任务,按照《林长经常性工作履职手册》要求履职尽责。

5.抓好层级落实。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进行责任分解,确定村目标责任,压实林长主体责任,确保任务目标明确。

6.运用科技手段。配合县林业部门将林长制与“一张图”相结合,与数字化巡护相结合,与林业资源动态遥感监测相结合,探索建立镇级林长制平台系统,提高林长制现代化水平,在图斑变化、环保督察等涉林保护方面发挥各级林长职能作用。

7.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途径引导全社会关注,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学校、群众家庭等认建认养“责任林”“家庭林”“纪念树”等公益活动,提高林业资源管护社会化参与程度。

(一)准备阶段(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1月5日)。

由镇林业服务站牵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文件精神落实好调研工作,摸清各村实际情况,科学拟订我镇林长制实施方案和组织架构并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报请镇党委、镇政府审阅通过,完成方案制定和组织架构建立。

(二)实施阶段(2020年11月6日-2021年5月1日)。

(1)2020年11月5日前召开镇林长制工作启动大会,正式启动林长制工作。

(2)2020年11月6日前各林长制成员完成和包保村的对接,共同研讨推进措施。

(3)2020年11月15日前将我镇制定的方案、组织架构、正式文件及会议相关资料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各村按照镇林长制方案做好林长制启动各项工作,镇林长制办公室启动林长制建档工作。

(4)2020年12月15日前将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村级林长因地制宜按照一林一策原则对本村林业资源进行产业发展规划。

(5)2020年12月31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指导各村完成同公安机关的对接,划分民警责任区,落实“一林一警”并登记备案。

(6)2021年2月28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林长制基础档案建立工作,登记林长责任区域及职责,各种相关文件资料归类存档,并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设立林长信息公示牌。

(7)2021年5月1日前镇级林长组织群众家庭和学校、社会团体认养“家庭林”、“纪念树”,镇级林长组织开展义务植树,认建“责任林”。

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完成任务。

(三)检查验收阶段(2020年11月30日-2021年5月1日)2020年11月开始,镇林长制办公室将对各村林长的任务完成情况陆续展开检查,检查前将进行工作提示。检查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把检查结果进行全镇通报,对落实工作不力的,将由林长或副林长对责任人员进行约谈。各村林长每季度向镇林长制办公室报告季度工作进展情况,由镇林长制办公室进行汇总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2021年4月10日形成林长制工作总结报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级林长是林长制的主要责任主体,要提高站位、亲自部署,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林长制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将林长制工作经费纳入镇级政府预算,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严格督查考核。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常态化督导检查,适时通报责任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落实奖惩机制,并将林长制工作纳入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利、进展迟缓的通报批评,涉嫌违法违纪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村及相关单位要在责任区域、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林长制工作的浓厚氛围,引导全社会关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强大合力。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五

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以下简称“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我镇山水林田湖草等综合治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构建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林长、全面负责相应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管理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2020-49〕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2021-1〕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在全镇全面推行林长制,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市委和县委总体思路和要求,以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为目标,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全面推行林长制,为美丽泽州高质量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党政同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共管,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逐级明确责任,层层压实责任。

(二)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保育结合、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提高林分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抗风险能力,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

(三)坚持依法治林、改革创新。在依法依规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创新制度体系,完善考核办法,不断探索完善保护森林资源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确保全镇森林资源安全。

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到2025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57.5%,森林蓄积量达到5.312万立方米。所有林地、应绿尽绿,林分质量明显提高,全镇森林资源综合保护能力显著增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体系。

到2035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0.2%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6.175万立方米,林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生态质量效益更加显现,生态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为全镇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和产业支撑。

镇、村级林长设置,镇设置林长、副林长,林长由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林长由镇分管林业的科级领导同志担任。村级设置林长,由行政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

1.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推动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在林长领导下的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林长制成员包括以下部门:山河派出所、财政所、国土所、林业站、司法所、建设站、水管站、农科站、应急管理中心等部门。

2.建立林长会议制度。建立镇级林长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林长会议由林长或林长委托副林长召集,林长、副林长、林长和林长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原则上每年召开不少于一次。

3.设立林长制办公室。设立镇级林长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林业站,办公室主任由镇林业站站长担任。

镇级林长负责本乡镇区域内林长制工作,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变化和林政资源管理动态,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宣传、检查、督导、考核,负责做好林木采伐、木材加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和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林权管理、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涉林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负责收集、分析、汇总辖区内涉林案件信息和专项整治行动,协调解决整治重点难点问题,检查督导村级林长和相关单位履行职责。

村级林长负责本村区域内林长制工作,组织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和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涉林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及时做好涉林案件的排查及信息报送,做好护林防火等工作。

负责林长制日常工作,承担召开林长会议,协调各成员单位贯彻落实林长会议决策部署,制定林长制年度任务清单,组织林长制督查检查和年度考核,督促林长制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定期向同级林长、副林长汇报相关工作。

镇党委负责将林长制执行落实情况纳入责任部门年度考核等工作;

镇财政局负责协调解决林长制工作开展以及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所需经费等工作;。

镇司法所负责镇政府关于林长制的相关制度文件的审查等工作;

镇建设站负责指导协调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全镇涉林用房等基础建设等工作;。

镇水管站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镇水土保持工作,负责全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工作;。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实行网格化管理,认真落实。

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各项任务由各级林长负责统筹协调,林长制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镇党委、镇政府和行政村具体落实。

统筹实施全镇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宜林荒山生态治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加快森林城乡建设。创新国土绿化新机制,积极探索购买式造林,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推进部门绿化,构建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国土绿化格局,2025年实现有山皆绿,植被良好,鸟语花香。

建立健全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机制,严格管控野外用火,加大火灾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体系,提高防灭火能力,探索采用购买或聘用等方式,加强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伍建设,保障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确保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规定指标以下,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加强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预测预警预防,重点防控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有害生物入侵,严格控制有害生物成灾率在3.5‰以下,做到有虫不成灾。严格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的保护和修复,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禁止滥食滥捕野生动物,禁止滥挖野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转为其他用地。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严格放牧制度,在新造林地、未成林地、封山育林区等重要生态区域严禁放牧。严格落实天然林和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建立镇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完善网格化管理,做到山有人管,责有人担,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注重乔灌草合理配置,大力营造混交林,推广优良乡土珍贵树种,全面提高国土绿化质量。大力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改造和未成林抚育管护,五年完成全镇人工中幼林抚育,精准提升森林草原质量。积极实施灌木林改造提升工程,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覆盖率。推进经济林示范园区建设,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种苗花卉、用材林和林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森林资源经济效益。加快林区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网密度,打造智慧林区。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集体林地流转交易,增加农民资产性收益。健全完善林权抵押质押贷款制度,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推进高质量、特色林产品经营,建立森林康养产业基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探索自然保护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积极推动国有林场与地方经营合作。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和特色经济林综合保险工作,落实商品林保险政策。

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确保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日常监管制度,加强森林草原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街接机制,规范联席会议、违法犯罪线索移送、案件移交、信息共享、检验鉴定、联合执法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协助县林业局做好森林督查、森林资源年度清查和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等工作,建立卫星遥感监控和实地核查、日常巡查相结合的常态化森林督查机制,提高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水平。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责任。

镇党委和镇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成立林长制工作专门机构,保障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制定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措施。各级林长重点负责抓总纲、解难题、压责任,帮助解决林业主管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协调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各项工作。

林长要坚持目标导向,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对照年度任务,建立督查清单,加强日常巡查,推动任务完成;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工程、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开展重点督查,建立督查台账,进行挂牌督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转变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推动责任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工作科学有序顺利推进。

制定林长制考核办法,上级林长对下一级林长进行考核,重点对责任区内森林资源总量、增量和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不作为、懒政怠政甚至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有突出贡献的,按照有关规定给子表彰奖励。

建立林长制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各级林长档案动态管理,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林长名单,在各责任区显要位置竖立林长公示牌,公布监督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弘扬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增强保护发展意识,激发社会各界投身森林草原生态建设热情,为我镇高质量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六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通知》(黔委厅字〔2020〕26号)、《贵州省林长制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及五项配套制度的通知》(黔林长办〔2021〕1号)、《铜仁市林长制办公室关于印发铜仁市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及五项配套制度的通知》(铜林长制〔2021〕1号)和印江自治县林长制办公室关于印发《印江自治县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及五项配套制度的通知(印林长办〔2021〕1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健全完善我镇镇村两级林长组织体系,制定配套工作制度,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森林资源管护新机制。

(一)健全完善镇村两级林长组织体系。明确两级林长名录、责任区域及责任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强镇林长办机构建设,推动两级林长积极履职。

(二)强化部门工作职责。明确镇级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林长制深入实施。明确林长责任单位职责,协助保障镇级林长开展巡林、召开联席会议、深入林区调研等活动,牵头完成林长交办的工作事项。

(一)发布总林长令。镇级总林长发布总林长令,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号召镇村两级林长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二)开展林长“巡林”活动。结合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等林业重点工作,在“植树节、世界森林日、国际爱鸟日、荒漠化日、贵州生态日”等时间节点,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责任区域“巡林”活动。

(三)设立林长制公示牌。在神仙谷等重点生态区域显著位置,设立林长制公示牌,宣传爱林护林,接受社会监督。

(四)开展两级林长植树活动。组织镇村两级林长开展植树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新寨的价值观。

(五)召开镇级林长联席会议。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召开镇级林长联席会议,着力解决制约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重点问题。

(六)创新建立“林长+”协作机制。鼓励各部门、各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林长制工作,建立有效的“林长+”协作机制。会同中心校等相关部门开展“小林长”“护林志愿者”等招募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森林资源合力,共同助力我镇生态文明建设。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1.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控林地总量,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快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加强公益林管护,完善生态护林员制度建设。

2.全面完成神仙谷景区整合优化工作,推进自然景观点能力建设。

3.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和设施建设,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区(片)负责制,完善分级预警模式和响应机制,严格实行铜仁市森林防火“五严禁”规定,严格实行森林防火责任制、日巡护巡查制度、野外用火审批和报备制度、就近就早响应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御防控能力。

4.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立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负责制,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纳入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管和联防联治机制,推进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建设。

5.逐步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资源监管体系及管理平台,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推进生态廊道试点工作,促进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恢复。

6.强化执法保护,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六个严禁”等执法专项行动,建立完善纪监委、司法所、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资源监督合作机制,全面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水平,实现“护”“营”并重。

责任单位:镇村两级林长、林业环保站、财政分局、自然资源所、应急办、派出所等镇级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加强生态修复,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增效。

1.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六绿”攻坚行动,实现由全域绿化向全民绿化转变;拓展造林用地空间,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推动森林乡村、森林人家、美丽乡村建设,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加强长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2.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大良种基地建设,大力培育良种和珍贵优良乡土树种苗木;开展国家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

3.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和森林空间布局,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实现由国土绿化向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转变;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退化林修复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形成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新局面。

责任单位:镇村两级林长、林业环保站、自然资源所、财政分局、交管站、水务站、村管站等镇级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三)加强科技运用,构建森林生态网络感知系统。

1.加大科技投入和运用,协助县林业局建设覆盖全县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启动野生动植物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森林资源数据监管平台,实现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智慧化生产转变。

2.结合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等技术构建“天上看、地上巡、图上比”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机制,实现遥感技术森林督查常态化;持续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建成和完善全镇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的动态监测体系,逐步完善两级林长制数字化管理信息。

责任单位:镇村两级林长、林业环保站、财政分局、自然资源所等镇级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生态惠民。

1.加大特色林业产业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竹、花椒、蜜源林、菌材林和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大力推进特色林业产业建设,加强林业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利用“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共品牌,实现林业产品“接二连三”。

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下中药材、林菌种植,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林”“业”并举。

3.利用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森林康养绿色新兴产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生态旅游和康养基地,推动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提质升级,全面提高林业产业综合效益。

责任单位:镇村两级林长、林业环保站、农业服务中心、财政分局等镇级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五)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深化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规范放活集体林地经营权,加强对集体林地流转的指导、服务和管理,积极稳妥推进“三权”分置,切实维护林地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集体林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单位:镇村两级林长、林业环保站、农业服务中心、财政分局等镇级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六)强化基础建设,服务保障林业发展。

1.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林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强化天然林管护站点、森林保护宣传标识标牌等基础建设;做好生态护林员续(选)聘工作,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管护能力和水平,实现网格化管理。

2.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完善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修复财政扶持政策。

责任单位:镇村两级林长、林业环保站、财政分局、交管站、水务站等镇级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一)健全完善镇村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2021年8月15日前公布镇、村两级林长组织体系。

(二)召开镇村两级林长制工作推进会。镇政府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部署工作任务,推动林长制工作深入开展。

(三)完成年度重点工作任务。2021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年度重点工作建设任务。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林长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林长制工作全面推行。

(二)稳定投入,加强经费保障。财政分局要切实保障全面推行林长制必要的工作经费,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生态建设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各有关部门要统筹相关资金支持国土绿化、林区基础设施和基层林业建设。

(三)加强目标管理,突出绩效考核。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客观评价镇村两级各林长履职实绩,统筹纳入相关综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使用的参考依据。

(四)强化宣传引导,形成社会合力。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林长制宣传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共识,共同营造建设美丽生态新寨。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四中***精神,健全高效科学的林业治理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建设的系列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以严格资源保护、提升资源质量为目标,探索建立林长制,加快构建“省级统筹、市县组织、乡镇运行、村组落实”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路径和方法。

(二)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其他领导分区负责,部门及有关单位领导各负其责,层层压实责任。

(三)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对症开方,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运用辩证思维,建立长期管用的政策制度体系。

四、坚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用最严格的监督检查全面如实评价林长制推行工作,科学总结、探索路径、补齐短板,探索成功经验做法。

三、实施目标。

(一)探索确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发展目标体系。通过建立林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探索科学的推进路径和实现方法,确保森林、林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确保防范森林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目标任务落实,促进林业资源节约集约科学合理利用。同时,充分发挥好森林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作用,深入推进土地沙化防治,为黑土地保田增产提供保障。

(二)探索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围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制度建设,结合试点林长制相关工作制度,全面梳理、修改完善、查缺补漏,探索形成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

(三)探索落实监管有效的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围绕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修复、更新进行监督检查,以建立林长制为抓手,强化各级领导责任意识,明确承担部门职责和责任人,不断增强制度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确保林长制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四、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

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构建镇、村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我镇林长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共同担任,副林长由镇政府主管林业副书记担任;林长制成员及包保区域由镇相关负责人担任;林长成员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村级林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担任;村以下设置若干管护网格长,各村网格长由各村护林员担任。

镇林长、副林长职责:负责组织本级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完成本级资源保护责任目标;组织群众护林,组织建立资源保护源头治理网格化巡护模式,配备专职网格长,指导、监督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日常工作和村级林长履职情况,组织落实会议、巡查等制度,协调配置“一林一警”,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村级林长职责:负责做好网格长的推荐,组织开展网格化巡护和一线普法宣传;维护林长信息公示标识;参加乡镇级林长组织的会议,落实巡查要求;协助承包经营人解决实际问题等工作。

网格长职责:负责对管辖区域内林业资源的日常巡护,记录好责任区巡护手册,及时发现、制止毁林开垦、盗砍滥伐、森林防火期野外用火、猎捕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向上级报告。

镇级林长和副林长为我镇第一责任人,村级林长为主要责任人。村级林长要对镇级林长负责,镇级林长对村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

为强化组织领导,便于工作开展,林长制贯彻实施过程中各成员部门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治林的原则完成好职责工作,设专门的林长制办公室,为本级林长的办事机构,负责林长制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拟订相关制度、组织实施考核、建立保存档案等工作,向林长报告全镇资源保护发展情况,镇级林长制办公室主任由镇林业服务站负责人兼任。

林长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落实上级部署的任务,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镇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对全镇村级林长及林长成员部门,林长制相关责任人员在林长制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要严格按县制定的七项制度执行林长制相关工作:1.档案登记制度、2.信息公示制度、3.巡林制度、4.信息通报制度、5.警示督办制度、6.会议制度、7.工作考核制度,镇林长制办公室在镇级林长的领导和指导下对各部门人员执行制度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发现推诿、不作为、慢作为的一律严肃处理。

(三)强化配套措施和公众监督机制。

镇派出所与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衔接,派出所会同镇林长制办公室划分民警执法责任区;民警执法责任区由派出所确定。民警执法责任区配备对应的责任公安民警,“一林一警”配备警员名单由镇、村和派出所共同备案并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名单实行动态调整,如有变动由派出所及时通知备案。

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后,各村要统筹兼顾将任务按照本区域实际,科学制定各项林业发展规划,谋划好林业产业发展。

设立群众监督岗或成立公益组织等参与林长制实践,强化林长履职日常监督。

梳理镇、村级林长、网格长等岗位,按要求。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定期分时段梳理归类岗位时段工作任务,按照《林长经常性工作履职手册》要求履职尽责。

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进行责任分解,确定村目标责任,压实林长主体责任,确保任务目标明确。

配合县林业部门将林长制与“一张图”相结合,与数字化巡护相结合,与林业资源动态遥感监测相结合,探索建立镇级林长制平台系统,提高林长制现代化水平,在图斑变化、环保督察等涉林保护方面发挥各级林长职能作用。

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途径引导全社会关注,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学校、群众家庭等认建认养“责任林”“家庭林”“纪念树”等公益活动,提高林业资源管护社会化参与程度。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1月5日)。

由镇林业服务站牵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文件精神落实好调研工作,摸清各村实际情况,科学拟订我镇林长制实施方案和组织架构并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报请镇党委、镇政府审阅通过,完成方案制定和组织架构建立。

(二)实施阶段(2020年11月6日-2021年5月1日)。

(1)2020年11月5日前召开镇林长制工作启动大会,正式启动林长制工作。

(2)2020年11月6日前各林长制成员完成和包保村的对接,共同研讨推进措施。

(3)2020年11月15日前将我镇制定的方案、组织架构、正式文件及会议相关资料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各村按照镇林长制方案做好林长制启动各项工作,镇林长制办公室启动林长制建档工作。

(4)2020年12月15日前将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村级林长因地制宜按照一林一策原则对本村林业资源进行产业发展规划。

(5)2020年12月31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指导各村完成同公安机关的对接,划分民警责任区,落实“一林一警”并登记备案。

(6)2021年2月28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林长制基础档案建立工作,登记林长责任区域及职责,各种相关文件资料归类存档,并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设立林长信息公示牌。

(7)2021年5月1日前镇级林长组织群众家庭和学校、社会团体认养“家庭林”、“纪念树”,镇级林长组织开展义务植树,认建“责任林”。

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完成任务。

(三)检查验收阶段(2020年11月30日-2021年5月1日)2020年11月开始,镇林长制办公室将对各村林长的任务完成情况陆续展开检查,检查前将进行工作提示。检查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把检查结果进行全镇通报,对落实工作不力的,将由林长或副林长对责任人员进行约谈。各村林长每季度向镇林长制办公室报告季度工作进展情况,由镇林长制办公室进行汇总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2021年4月10日形成林长制工作总结报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级林长是林长制的主要责任主体,要提高站位、亲自部署,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林长制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将林长制工作经费纳入镇级政府预算,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严格督查考核。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常态化督导检查,适时通报责任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落实奖惩机制,并将林长制工作纳入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利、进展迟缓的通报批评,涉嫌违法违纪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村及相关单位要在责任区域、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林长制工作的浓厚氛围,引导全社会关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强大合力。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八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部署,按照阜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阜发〔2017〕23号),区委、区政府《颍州区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阜州秘〔2018〕12号)文件要求,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时关于“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绿色惠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为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建设幸福美丽颍州提供制度保障。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效益。

结合区域特点,因地施策,大力拓展国土绿化空间,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利用林地,提高综合效益,实现森林永续经营。

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发展活力,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林业,实施惠民林业政策,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强化部门协作,层层压实责任,建立横向联动和纵向激励机制。

依法治林管林,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

通过建立一路一长、一河一长、一林一长,推动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以建立林长制为契机,结合三合镇实际,积极引导林业产业改革,助推三合镇花卉产业发展,进而推动三合镇林业经济发展。

2018年3月底前,完成镇、村二级林长制工作体制,涵盖全镇森林(湿地)及建成区绿化区域。

  2018年年底前完成对三合镇的主要交通干道三胡路、郭三路、孙庄路、郭寨路及郭寨大沟两侧的绿化,完成井孜村森林村庄的创建工作,成功实现增绿目标,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超过30%。

2020年,活立木蓄积量超过9.11万立方米,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8‰以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8%。

  到2021年,生态文明及林业发展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森林(湿地)生态功能日益完善,林业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森林(湿地)实现可持续经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

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加强对小润河、七渔河生态湿地的管理。全面加强公益林管护,进一步提高公益林管护能力和水平,落实公益林管护的主体责任。强化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面推进森林保险制度。实施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力度,根据实际条件申报省级和市级湿地公园。完善、提高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加快推进古树名木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加大古树名木保护经费投入力度。(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财政所、镇国土中心所、市容中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镇水利站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美丽三合。坚持人工造林、项目造林、植树增绿相结合,实现应绿尽绿。持续推进绿化提升专项行动,对三合镇的主要交通干道三胡路、孙庄路、郭三路、郭寨大沟进行绿化,构建县乡道绿色廊道。结合河长制以及黑臭水体治理,对小润河、七渔河两岸进行高标准绿化,建立河道沿岸生态绿色廊道;建立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新增和完善农田林网庇护面积0.8万亩;积极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深入推进“四森”创建活动,创建井孜森林村庄1个。(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规划办、镇财政所、市容中队、镇国土中心所、镇中心学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镇水利站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持续巩固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不断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促进林木健康成长,整体提升全区森林质量。进一步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建设优质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现代林业示范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升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林业联合体,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花卉产业基地、湿地公园、林业示范区功能,提高中原花都·芳香小镇辐射功能,大力开展森林旅游康养,推动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森林旅游目的地。(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规划办、镇财政所、市容中队、镇国土中心所、镇中心学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镇水利站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野外火源管控,提高巡护能力,形成联防联查联打长效机制,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确保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5‰以内。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预测预警预防,及时有效处置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到2021年,实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58‰以内。(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财政所、市容中队、镇派出所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严格依法治林,深入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监督,稳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乱用湿地、非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毁坏古树名木、违法调运疫木等案件,严肃打击破坏林业生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健康平衡的生态环境。(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镇市场监管所、镇派出所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建立镇、村两级林长制体系。镇级林长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副林长由镇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村(居)设立村级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村(居)党组织书记、村(居)主任担任,同时三合镇聘请专职生态护林员,组建管护队伍。

各村(居)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比照镇林长制组织体系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本地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镇级林长要把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道、铁路及沟河塘绿化纳入林长管护范围;村级林长要把成片造林、农田林网、通村连庄道路等所有林木,纳入林长管护范围,确保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

乡镇、村(居)建立林长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林长会议由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相关负责同志和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林长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不少于2次。

镇级林长制办公室设在镇林业站,镇林业站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镇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为林长制办公室成员。根据工作需要,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各村(居)结合当地实际,设立林长制办公室。

林长负责领导、组织全区城乡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发展林业经济工作,承担推行林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

协助总林长做好林长制的组织、协调及调度工作。督查指导各村(居)按林长制要求开展工作,督促指导、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履行林长制相关职责。

研究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研究决定林长制工作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协调有关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衔接和实施。组织开展执法监督和综合考核工作。协调处理涉及部门、地区之间的重大林权纠纷和争议。

承担林长制的日常工作,落实林长和副林长交办的工作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各级林长要坚持守林有责、守林尽责,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经费保障。林长会议要定期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各村(居)要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创新推进, 确保2018年5月底前在全镇全面建立林长制。

围绕森林的保护、建设与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林长制工作方案,拟定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林长制督查、信息及考核制度,明确具体工作措施,突出项目化、责任化、具体化,发挥林长制预期效益。

建立健全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将各村(居)及各部门推行林长制工作情况纳入镇党委、镇政府综合考核内容。加强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各级要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督查检查,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重点区域显著位置竖立林长公示牌,标明林长建设与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舆论引导,增强全社会保护改善环境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共同推进幸福美丽颍州建设。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十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深入贯彻党***、国务院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田长制的意见》要求,制定xx市田长制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深入落实************关于耕地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x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促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到2021年底,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初步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耕地保护新机制。到2022年底,建成运行规范、权责清晰、制度完备、协同有力、激励科学、监管到位的田长制管理保护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到2023年底,建立完成农田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网格化监管体系,改善监管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到2025年,田长制配套制度及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确保完成我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目标任务。

二、组织形式、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工作职责与工作机制

(一)组织形式

市、县二级设立总田长、副总田长和田长,镇级设立田长、副田长,村级设立田长。

市级总田长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副总田长由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分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担任。市级田长由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担任,以县市区、开发区为单元,明确责任区域。

县级总田长由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担任;副总田长由县市区委副书记和县市区政府分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担任。县级田长由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担任,以镇(街道)为单元,明确责任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总田长、副总田长和田长参照执行。

镇级田长、副田长分别由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及有关负责同志担任,以村(社区)为单元,明确责任区域。

村级田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省农垦系统管辖农场田长制工作由所在县市区统筹。

市、县(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设立田长制办公室,设在本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本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办公室成员。

(二)工作职责

市总田长对全市各级田长制工作负总责;市副总田长负直接责任,协助市总田长协调解决田长制工作具体问题,对全市各级田长制体系的建立、督导、考核等整体工作负责,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对下一级总田长、副总田长、田长和本级有关单位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开展耕地保护目标自查。市级田长负责协调督促责任区域落实田长制工作,对责任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存在问题进行监督检查等。

县市区总田长对本县市区田长制工作负总责;县市区副总田长为直接责任人,协助县市区总田长协调解决田长制工作具体问题,对下一级田长和本级有关单位田长制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开展耕地保护目标自查,指导制定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常态化监管措施等。县级田长负责协调督促责任区域落实田长制工作。

镇级田长、副田长负责本镇(街道)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工作,指导村级田长制工作,建立健全管护队伍,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和开展耕地日常巡查检查。

村级田长负责本村(社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工作,督促耕地流转经营主体履行合同(协议)约定、合理种植,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监管信息员队伍,开展巡查,防止发生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大棚房”以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

各级田长制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草拟配套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指导、监督、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抓好培训,承办相关会议、工作汇报、信息报送等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三)工作机制

1.会议调度制度。市、县两级总田长每年至少召开1次调度会。市、县两级副总田长不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

2.联动责任机制。各级田长制办公室要加强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水务、交通、发改、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动,建立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严格控制各类违法建设占用和破坏耕地行为,全面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行为的发生。

3.区域统筹工作制度。优化整合资源,协调河湖长、林长、环境监督长等办事机构,建立区域统筹的工作机制。协同开展巡田、巡河、巡林、环境督查等日常工作,统筹解决突出矛盾问题。镇、村两级要统筹配置网格员,合理聘用巡查人员。

4.“田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建立“田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对耕地保护领域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行为,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在信息共享、工作会商、法律衔接、公益诉讼、服务保障等方面建立联动机制。

5.督查考核制度。市级田长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监督检查,县级田长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监督检查,镇级田长每月至少开展1次巡查,村级田长每周至少开展1次巡查,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落实逐级考核制度,采取通报、点评等方式,督促相关工作落实。

6.激励奖惩制度。市级田长制办公室根据考核结果,对成绩突出的,予以通报;对工作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突出的,进行约谈。对严重失职渎职的,由相关部门依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县市区、开发区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7.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对承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进行补贴。各县市区、开发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多元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耕地保护的持续动力。

8.信息报送制度。各级田长制办公室按照要求定期向上一级田长制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市级田长制办公室总结全市田长制工作,报市委、市政府。

三、主要任务

(一)落实规划管控目标。做好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上图入库,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确定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管控目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为抓手,探索区域土地整理,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逐步形成“百亩园、千亩方、万亩片”格局。

(二)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强化耕地保护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六个严禁”要求。对存量耕地“非农化”问题,采取稳妥有效的措施有序恢复,对严重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坚决予以纠正,立即恢复耕地属性。对2020年9月以后新出现的增量耕地“非农化”问题,发现一起、制止一起、查处一起,坚决做到“零容忍”。

(三)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坚持耕地利用优先序,将耕地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加强耕地撂荒监测,强化政策引导,督促恢复耕种。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严防擅自改变耕地种植结构、用途。

(四)深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特殊要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统筹生态建设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依法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符合建设占用的必须严格落实占用补划规定,非农建设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制定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有关规定。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将长期稳定利用耕地、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纳入储备区管理。

(五)多措并举推进土地整治。全面做好各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建立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进行适宜性评价,编制土地整治专项方案,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到2025年,力争完成新增耕地4万亩。

(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建一块、成一块”的原则,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到2025年底,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以上,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60万亩以上。

(七)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严格受污染耕地管理。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和中低产田改造治理区等为重点,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农艺和农机等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保护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旱地改造为水田工作,提升耕地质量,增加水田面积。

(八)加强信息公开。根据各级田长设置情况,对应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显目位置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保护标识,明示范围,公开田长名单、责任事项和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耕地保护信息发布平台,开展田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

(九)建立数字化网格化监管体系。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依托智慧时空大数据平台,整合现有数据,建立农田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开发“智慧耕地”app等,实现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利用变化情况的实时识别,优化监管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十)拓宽违法违规线索发现渠道。充分利用12345政府热线电话、自然资源违法线索举报电话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鼓励建立对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行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的举报奖励制度,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丰富群众监督手段。

(十一)严格耕地保护监管。加强日常巡查监管,运用耕地卫片监管、卫片执法检查等手段,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及时预警,构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大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加强政府执法监督部门与检察、法院、公安等机关工作衔接,形成工作合力,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建设行为,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推行田长制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制定本级田长制实施方案,落实党政同责,建立协调联动、支撑有力的保障体系。要明确承担田长制办公室工作的机构及责任人员,保障田长制工作顺利实施。

(二)严格考核监督。将田长制执行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上一级田长制办公室对下一级田长制执行情况、田长履职情况等进行督导检查。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体现耕地数量真实和质量可靠的清单管理制度,做到接任接清单、离任交清单。

(三)加大资金支持。统筹土地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相关涉农资金,用于支持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以耕地保护为核心,以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为目标,制定市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相关规定,合理、有序、逐步优化调整有关补偿标准。

(四)强化宣传引导。加强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大力开展田长制工作宣传,向社会公告田长名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营造全民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环境。

附件:市级田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名单及工作职责

附件

市委组织部:将考核结果作为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市委宣传部:指导田长制相关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等工作。

市委政研室:服务市委谋划和推动全市田长制改革工作,协助市级田长制办公室有关成员单位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市委编办:建立健全与田长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市中级法院:依法审理违法占用耕地类行政案件和涉违法占用耕地类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及时对于涉违法占用耕地类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审查与执行。支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市检察院:推动提升土地执法查处效率,严厉打击破坏耕地违法犯罪行为,推动检察公益诉讼、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支持推进土地执法查处工作。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农业农村局争取***及省政府预算内投资,支持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市公安局:调查涉嫌违法占用破坏耕地刑事案件,依法打击涉地违法犯罪行为。

市司法局:指导耕地保护法治宣传,促进耕地保护法治建设。

市财政局:配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研究制定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相关规定,促进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田长制运行所需经费。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担市级田长制办公室日常工作,加强与市级田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开发区田长制办公室协调。制定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相关规定,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强化耕地保护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占用耕地建设行为等。指导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参与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督查等相关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依法查处向农田排放重金属或含量超标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行为。

市交通运输局:参与督查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工作,指导公路、水运建设项目集约节约用地。

市农业农村局:协同做好市级田长制办公室工作,加强与市级田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和县市区、开发区田长制办公室协调。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提升耕地质量等工作。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共同落实设施农业用地长效监管机制,严防“大棚房”问题反弹。

市水务局:组织开展灌排工程建设与改造,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水利支撑,指导水利工程项目集约节约用地。

市审计局:开展农田建设、保护、利用等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并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掌握田长制落实情况。

市统计局:参与对市级田长制执行情况、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等考核工作。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篇二十

42。

449。

2017。

6

号)要求,建立健全河湖(含水库、渠道,下同)管理体制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河北的重要指示为引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把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摆到建设经济强市、美丽保定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依法治河管河,强化规划约束、红线管理,保护优先,科学开发,促进河湖休养生息,实现人水和谐。

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和河湖生态脆弱、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湖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镇与乡村,统筹水域与岸线,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精准发力,靶向治疗。

把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作为推进河长制落实的重要抓手,建立监督、考核和问责制度,实行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年度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压实河长责任,促进工作落实。

2017。

6

2017。

8

月底前,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向社会公布河长名单。

2017。

12。

月底前,制定出台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

结合自然河系与行政区域,全面建立覆盖全市河湖的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

1

1

名县级干部为责任人,

1

名科级干部为联络人。

县(市、区)、乡(镇)分别设立总河长,县、乡、村对行政区域区内各河湖分级分段设立河长。乡(镇)可根据需要,设置村级河道协管员、保洁员等。总河长由本级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河长由本级负责同志和村级组织负责人担任。

市、县分别设立河长制办公室。市级设立县级河长制办公室,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县河长制办公室结合各地实际设立。

总河长对本行政区域内河湖管理保护负总责,重点对河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防洪保安、执法监管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导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河湖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市、县、乡三级河长对分管的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有关部门履行职责;组织协调上下游、左右岸进行联防联控;组织对超标排污、侵占河道、围垦河湖、倾倒垃圾、非法采砂、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处置涉水突发问题;对河湖管理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村河长职责由所在县(市、区)予以明确。

实行河长对总河长负责、下级河长对上级河长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的河长责任分工制。根据实行河长制工作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分工。

市委组织部负责将河长制考核结果作为市委对县党政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市委宣传部负责加强河湖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市编委办负责落实市级河长制办公室机构和人员编制。

市委农工委负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沟渠清理整治。

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对县、乡实行河长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市发改委负责会同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重要河湖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项目的实施,争取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

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开展依法打击危害河湖管理保护和危害水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市监察局负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部门移交的实行河长制和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中应当给予纪律处分的失职失责责任人员进行问责。

市财政局负责统筹落实市本级河湖管理保护等相关经费。

市国土局负责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河湖岸线用途管制,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确权工作。

18。

号),建立和完善防治河湖水污染工作考核机制并组织实施。

市公用事业局负责协调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负责市主城区(莲池区、竞秀区、高新区)的达标污水收集与处理。

市住建局负责协调推进各县(市、区)、开发区(不含市主城区)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综合治理。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处理交通设施与河道防洪安全有关事宜,监管交通运输及港口码头污染防治。

市水利局负责组织编制重要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制定河道防洪排涝标准、河道清障方案,配合司法部门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建立依法管理河湖的长效机制。

市农业局负责协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河湖岸线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

市审计局负责河道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市安全监管局负责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管,严防因尾矿库溃坝等生产安全事故引发尾矿砂泄入河道现象的发生。

市法制办负责河道保护管理有关地方性法规、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修改工作。

市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负责协调推进、督导落实市级河长确定的具体事项,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开发区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具体明确本级相关部门职责与分工。

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深层地下水超采区、生态脆弱地区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节水优先,加大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切实监管入河湖排污口,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科学编制重要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严格空间用途管制。加强农村河道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加强河湖日常管理,严格涉河建设项目活动监管,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和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河道非法障碍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大力推进《保定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针对河湖水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分类整治。对生态良好的河湖,着力强化保护措施,特别要加大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对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河湖,提高岸上、水上和点源、面源防污治污标准,实施系统治理,严格考核奖惩;对城市河湖水系,实施水系连通,持续开展“清河、洁水”行动,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排查入河湖污染源,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河湖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相应机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培育维修养护、河道保洁等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河湖管理保护政府购买服务。

重点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水源功能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的河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依据规划稳步实施退耕还湖还河还湿,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维护河湖生态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加大河湖管理保护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推进河湖管理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施河湖动态监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湖管理保护重要事项进行专项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实行签字背书。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职能,促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市、县两级分别向社会公告行政区域区内各河湖河长名单;建立河湖管理会议制度,包括党委或政府专题会议、河长会议、部门联席会议等。党委或政府专题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或根据需要召开,河长会议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研究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会商协调部门配合的相关工作;建立河湖信息共享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湖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对年度河湖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河湖管理奖惩制度,依法依规对实行河长制、加强河湖管理保护进行奖惩。依托六项制度,逐步形成市级管总、县乡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公平公正激励问责的奖惩机制。

拓宽河湖管理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融资、贴息贷款等多元化投资格局。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各级财政要积极落实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经费。

定期对各级各部门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和督导检查,对重点难点问题挂牌督办。建立健全河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并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明确考核目标,严格考核程序,将考核内容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开发区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考核机制。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河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未完成工作目标而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

)

加强社会监督。

及时公布河湖管理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职责以及管护目标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湖治理和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大力宣扬实行河长制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积极开展河湖保护公益活动,强化宣传舆论引导,营造河湖管理保护的良好氛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82429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