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线读后感(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6:42:20
第二曲线读后感(通用21篇)
时间:2023-11-16 06:42:20     小编:翰墨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所写下的文字,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读完一本好书,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是我与书籍的交流与思考,它能帮助我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和情感。读书不仅是为了消遣,更是为了提升自我,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总结书中的精华,也是对自己思考的一种总结。如何写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呢?以下是一些建议,供你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思路,让每个人都能写出自己独特且有观点的读后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受是如此丰富多样,也可以从中汲取写作技巧和思考的启示。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相信这些范文会给大家带来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和写作灵感。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一

其实,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创新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哪怕是一个全职在家的宝妈,当你具有了创新思维,你也会做出不一样的事情!

在刚刚出台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当中,有这样的说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从这里可以看出,创新已经是和国家规划方向切实相关的思维能力。

如果你意识到需要创新,但不知道怎么做,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老师的这本《第二曲线创新》可以拿来看看。其中非常完整的介绍了12个关于创新的思维模型和实践方法。一共有创新、战略、竞争、组织4个模块,每个模块当中有3个思维模型,汇总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思维。带你了解创新的底层逻辑,结合大量的经典应用案例,让你也可以开始实践。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二

我爱读书,特别爱读《广东第二课堂》。每次一发下《广东第二课堂》,我就会爱不释手地捧在手中,如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记得我读过的短文《兄弟俩》,它讲一位农夫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懒惰”和“勤劳”,勤劳十分勤快,懒惰十分懒散。后来,农夫死了,他留了两盒钱给儿子,渐渐地,懒惰的钱用得所剩无几,而勤劳却凭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当上了大超市的老板。

读完文章,我收获不少。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懒惰是愚蠢的亲兄弟。勤劳征服一切。人生需要踏实地走前面的道路,不要浪费时间,要用勤劳来换取我们需要的东西。就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看看我们周围的许多同学,何尝不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家务活从不沾边,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经读上五年级,连做饭洗衣的'小事都做不好。谁能在父母的庇护下活一辈子呢?终有一天,我们需要自立。可见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多么重要。从古到今,勤劳走向成功的现象比比皆是:鲁滨逊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很多企业家白手起家,这些人在创业前期都是吃了苦中苦的,但是凭借着自己坚定的意志,挺过了很多关,最终才带领自己的事业走上轨道,他们诚实劳动,出人头地。

《广东第二课堂》里耐人寻味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为我开启了一扇扇大门,让我走进大千世界,为我播下热爱文学的种子,还赠我一支生花妙笔,让我写出生活中的缤纷色彩。它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艘小船,指引我正确的方向,带领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三

今天中午,陈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小故事的名字叫做《没有第二次》,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哲学家叫做苏格拉底。有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你们从果园的这一头走到另一头,在途中一定要挑选一个最大最好的果子。”结果许多学生都空着手来到了老师的面前。它们请求老师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苏格拉底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通过这一句话,我联想到了我自己。

记得有一次,妈咪给我听写语文生字,我错了很多。我很难过地对妈咪说:“妈咪,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妈咪意味深长地说:“你自己去复习吧!没有第二次的?”听了妈咪的话,我赶紧认真的复习。

还记得秋天的一个早晨,我和姐姐、妹妹去树林采树叶,看谁采的树叶最好看,最有形。我们规定只能向前走,不可往回走。这里的树叶好多呀!红的、绿的、黄的……有圆形的、五角形的、梭子形的……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特点,五彩缤纷的,好看极了!

我们开始采树叶了!我看见了一个很特别的叶子。可是我认为前面还有很多漂亮的树叶,所以并没有弯腰把它捡起来。20分钟后,我们在一个地方集合。我空着手来到集合的地方,看的姐姐和妹妹都采到了很多美丽的树叶,我忙说:“我再去找一下。”“不可以!”姐姐严肃地说:“我们说过,不可以往回走,”我听了。非常后悔,心里想:要是我把第一次看到的漂亮树叶拿起来就好了。

这些事告诉了我“没有第二次机会,人生就是这样!”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认真,仔细,这些事也就想做人一样的!力求一次成功,不可以马马虎虎,白白留下遗憾!你知道了吗,我们做人不要马虎!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四

暑期拜读《雪国》,本试着去寻找书中描绘的爱情最终却未看见爱情,而是生命的脆弱与渺茫。

雪国描述的是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次前往雪国,与驹子、叶子之间发生的情感纠纷的故事:在远方的一个岛国小镇,那里有温泉,产丝织品,终年积雪,每年都会有像岛村一样无目的前来的游客。作者通过岛村在火车上遇到的一对打扮得很像夫妻的描写,引出许多其它的话题,像是雪国小站的景物,岛村对驹子的想念等等。从而过渡到描写他们的情感纠纷。其中写驹子的笔墨是最多的。驹子出身贫寒最中而沦为歌妓,本来她有未婚夫,但未婚夫不幸患上绝症,她只得委身成为歌妓,在旅馆与饭局之间应酬。但她与别的歌妓格外不同,身为笼中鸟的她却向往着自由的生活,并希望自己与岛村的爱情能够修成正果,能为世俗所接受。为此,她小心而细腻地呵护着自己也呵护着这份感情。而岛村是个有家有室的游人,只是每年定期来这里渡假的过客而已,他只是想维持现状,而绝非像驹子一样对自己的所爱进行大胆而热烈的追求,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绝不可能坦然走在一起,而驹子也知道这份没有结果的爱情,但她抛开了一切,陪着自己的情人散步,更是在未婚夫死亡的时候跑去车站送岛村。我赞扬驹子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但似乎这份微茫的爱早就被束缚在了这座偏远的雪国,随着时间一同被冻结并流逝,可望而不可及。

与驹子相比,叶子的形像是美丽的虚无,在小说结尾作者安排了一场意外的火灾,叶子在大火中丧生,岛村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痛,却从叶子突如其来的死亡之中得到精神的升华雨心灵的顿悟,顿悟了生死这一人类永恒的思考。他想,这不过是她“内在生命在变形”,叶子会因“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火的洗礼之下,叶子已然超越了驹子“有些事拼命想也想不通”的层面,超越了肉体。当驹子把叶子抱在胸前,“她因抱着她的牺牲或是对她的惩戒。”当时,驹子的灵魂与叶子的肉体同时幻灭于大火中,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一切都消亡于虚无中,这样一种生死无常的观点正是川端康成本人借助岛村这个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死和人生的虚无的看法。

雪国谧静悠远,以雪景著称,可偏偏这白茫茫的世界,萦绕着短暂的春日气息,也许是岛村与驹子所度过的那美好的短暂春日;也许是初见时“杉树亭亭如盖”的幽深静谧;只是美都是转瞬即逝的,如同泡沫湮灭于汪洋,美丽的驹子和叶子,仿佛生来就就束缚在了男人身上一样,为自己不爱的男人卖身治病,在牵动自己内心的男人面前却处处约束自己的言行。可能这样卑微的情感,也会如亮丽的春日般,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散在风中吧。

不同于日本传统的“以自然为友,以回时为伴”的风格,川端康成是以“虚无”本来面目表现社会人生的,在《雪国》里,川端康成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规范,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的精神田野。借男女恋情的悲哀,把虚无世界对感动贯穿在人情世故中,暗示人生徒劳。回望,远方一望无际的原野白雪皑皑,白茫茫的夜空挂着稀落的星星,月色笼罩山头,清冷而幽静。

看似写爱情,实则尽绘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雪是种很奇妙的事物,明明寒冷彻骨,却又给人柔软温柔的感觉。《雪国》也是如此,明明凄冷无比,却又透出丝丝温暖。这副温暖的画卷,一遍遍鉴赏,从万里白雪,走到春暖花开。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五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二曲线创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本周学习了《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本书是李善友老师经过多年的摸索,所总结出的创新理念的一本书,书里有很多理论确实对认知、对生命的成长有很多指导意义。

一、“美好的事物”是自然“长”出来的

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美好的事物就会呈现出来;那个美好的事物不是设计和规划出来的,而是慢慢做出来、长出来的。这就是一种生物态的思维模式。很多美好的'体验都是在成长、探索的体验中,自然生出的。

二、从“经验”上升到“思维模型”

什么叫思维模型?

以前的认知叫“眼见为实”,我们眼睛所获取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然后把这种信息提炼成具象的“经验”来指导未来。但个人的经验边界太窄了,也无法跨领域。这是农业社会的模式。后来发展成理性,用“思想”看世界。就是把经验再抽象化(升级),拓宽了边界;在思想里边再提炼一个模型(工具)出来,这个东西就叫思维模型。这是现代社会的模式。

什么叫多元思维模型?

就是通过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不同的维度,来观察事务,分析问题,这样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最好的多元思维模型,来自于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芒格)。就像下围棋,一个专业的围棋选手,一定会去练定式,定式练得越多,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反应就越快;又像学画画,对工具、笔触的理解越多越深,画得就会越好。所以要多学多思,学到老活到老。

三、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与分形创新

创新是渐进性的,我们把它描述为第一曲线;在说第二曲线之前,我们先说“分形”。“分形”指事物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自相似性。比如树叶、雪花、海岸线,都是大自然分形的体现。

同样的,如果我们放大第一曲线,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尺寸,比如公司、产品和部件,都可以发现存在很多小的s曲线。其中的一条s曲线,通过革新、迭代,就可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曲线,这就是第二曲线。这种在第一曲线成长出来的创新,就叫“分形创新”。(这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就能出来”的具象。)

四、如何识别破局点、击穿破局点

当任何一个领域发生快速(比如十倍速)变化的时候,就是有可能的破局点要出来的时候;就像互联网(手工办公到电脑办公)、智能手机(人人机不离手,美团从pc端全面转入移动端)。我们要在其中单一(关键)因素发生快速变化时,做出预判。

一旦发现这个破局点、这一关键要素,我们就要用十倍的资源投入其中,善友教授称之为“单一要素最大化”。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六

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只能投奔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外公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为了分得家产,闹得不可开交,所以外公经常毒打他们。有一次,高尔基被外公打得没有了知觉。在这里,小小的高尔基,目睹了当时那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在这个家里,只有和蔼可亲的外祖母是高尔基苦难生活的唯一太阳,可是没几年,外祖母也患病去世了。

记得有一次在家弹钢琴,因为遇到了一些困难,我就开始变的不耐烦,使劲的敲打钢琴,妈妈过来安慰我,我却对着妈妈发火。现在回想起来,我感到很羞愧。《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高尔基的《童年》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不怕困难,敢于奋斗,永远要抱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战胜一切困难。仰望历史,我们的祖国曾经在侵略者的炮轰下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但是千百万的革命烈士英勇奋战,才换来了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感受着童年的幸福,但我们更要在这美好的时代去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好好学习,砥砺前行,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七

下午,我和妈妈去华润万家超市,妈妈上三楼购物,我在二楼看书,我看到一本《影响孩子一生的三百个故事――哲理故事》我看了其中一篇《没有第二次》。

一群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苏格拉底让学生沿一行果树往前走选择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但走到果园的尽头,学生们对自己的选择都不满意。想让苏格拉底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苏格拉底却说:“没有第二次,人生就是如此。”

一句多么深奥的话呀!我似懂非懂,这时,妈妈过来了,我就问妈妈:“没有第二次,人生就是如此,为什么没有第二次呢?”妈妈告诉我,人生充满选择,看起来似乎有无限多的机会,然而选择都是唯一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失去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人生就像穿过苏格拉底的这片果林,谁也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时间不会倒流就像你现在正在上小学,如果不好好学知识,到了初中,你后悔上小学时没好好学习,你能重新回到小学时间在学吗?我恍然大悟,我们应该认真地、投入地、自信地对待生活、学习中的许多个第一次,珍惜它,不能让“第一次”轻易流去,白白地留下遗憾。

我要把苏格拉底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它就是――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八

当初次看到《学生第二》这本书时,我就被书的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既然“学生第二”,那么谁第一呢?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当然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时代,这个概念无疑是很有冲击力的,的确,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本书作者在几十年间由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班主任,逐渐踏上教导主任、校长职位,并成为教育局主任,我想这和他喜欢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善于跳出教育看教育,擦亮了第三只眼睛有关,当然也和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限热衷有关。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正如书中所说“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所以老师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但是,有多少人能想到老师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文中列举的几个例子感触颇深,一位心情不好的老师怎能上好课呢?所以有时觉得做老师特难。

李老师认为:当强调学生在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师没有感到幸福的校园里,学生还能体会到幸福吗?只有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学生第二”,就意味着教育或者学校应该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学生的成长……是以教师的健康、教师的幸福、教师的成长……为前提条件的!痛苦的教师哪怕要给予学生瞬时的幸福感都是极为困难的,倘若这种痛苦感不幸演变为职业的生态,那是教师的不幸,更是学生的不幸。有人会说,教师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无条件地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教师毕竟也是“人”啊!

教育主管部门在我们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上,最近两年“大方”多了,学校的各室也已建立起来,面对这些资源,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是我奋斗的目标。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可以获得成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还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良好的习惯可以影响教师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学生第二》是作者二十多年实践的结晶,他告诉我们学校的管理者要善待我们的老师,教师才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保证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九

原来本书作者在几十年间由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班主任,逐渐踏上教导主任、校长职位,并成为教育局主任,我想这和他喜欢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善于跳出教育看教育,擦亮了第三只眼睛有关,当然也和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限热衷有关。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李希贵是个懂得经营的人,不管是教师学生职工还是对学校发展的需要,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而他个人方面我觉得他的为人是积极的,勇于思考的。他书中的几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

作为他自己我觉得是积极的勇于思考的,在他的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觉得非常的有哲理,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于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人一样的生活,一样工作,和一般人有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像一般人一样地朝九晚五,一样地春种秋收。如果你想超越一般的人那么你必须付出很多的努力,寻求不一样的方法。这对于我来讲也是一句很好的至理名言,要想把事情做的更好你就不能和一般人一样的生活和思维。

还有一篇是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看起来很容易,其实操作起来很难,李希贵老师当校长的时候,听了课就要评课,这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他做到了,他就赢得了师生的尊重。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究竟有没有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答案是没有,所以我做的不是很好。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有着一个不简单的道理。

作为一个学校的经营者他是成功的,不寻常的。在这本书中他大篇幅引证企业管理经验,这位教育管理专家,善于借助他山之石,进行移植、整合、加工,然后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本书简直就是学校管理企业化、市场化的讲座,我看到了一连串振聋发聩的企业、人名:麦当劳、摩托罗拉、伊顿公学、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玛丽·凯,还有史密斯、高尔、佛罗里斯·梅尔杰斯、鲍伯·加尔文等,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企业运营成功事例,通过作者对企业管理的成功借鉴,我们所受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比如他做的“希望经销商”,管理下的在学校里四处转悠找活干的维修工人,能提前一两个小时来学校等待就医的校医等。这就是一个校长管理学校的智慧与艺术,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学习。

对待教师他也是很有自己的方法,他深知只有让教师有了幸福感,他们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中去,“学生第一”才能更好的实施。所以对教师的关注,不光是物质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精神,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于是就有了“功勋四中人”、“我最爱戴的老师”、“孺子牛”等各奖项的评选,年满30岁青年的牌匾,庆婚和庆寿活动,免费的生日午餐,教职工子女的春节礼品。民主平等,让学校文化“股份制”,关心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你在这个群体中那么重要,别人是如此看重你,你不好好工作,能辜负人家的心意吗?“如果我们的教职工都以校长的心态去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呢?”归根结底,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

对于学生他要求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在高密一中,他们曾经开展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开放性评价试验。甚至有一年,他们开发出近200个奖项。事实证明“尺子”越多,好学生也越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校,评价学生知识从成绩上定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某些长处,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学习成绩差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如果能够找出他们的亮点,我想对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他也讲到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面,好像学生发言一定要举手,而且回答错了有时还要受到教师的批评所以很多学生不敢发言,而李希贵老师则倡导学生的'发言权即使讲错了也不要紧,主要看学生思维质量如何,实施证明无需举手的发言人数明显多于要举手的发言,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民主的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学生觉得发言时一件困难的事情,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

对待职工,文中也提到了很多的事例,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比如一位资历很深的老同志干了足足三十年,而且非常的出色,老一点的教师都非常的尊重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里的老教师都退休了,青年教师成了学校的主体他们对这位老同志的过去知之甚少,仅仅把他当做一名普通的管理员,让他感觉被冷落了,所以他开始带情绪工作,闷闷不乐。这件事情被提到了校长办公会上,作为校长的李希贵马上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在教师节上把主题定位在“尊重默默无闻的劳动”并让全是最好的书法家题字“三朝元老”给他让他重新体会到自己的重要,别人也尊重他了他也好好的开心的工作了 。还有就是他们学校有一位退休教师在收发室当值班员,除了接电话,手法报刊外,就是接待家长,介绍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情况,这个直接是由校长直接告诉他的,所以这位退休教师对李希贵说,他不在的时候,我的责任更重,因为在家长前我就相当于校长。

从本书中我想到了学校是个主体,任何人都是学校的一部分,特别是教师在学校的意义更加重大,所以当教师成为第一,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教师。正如李希贵所说,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当教师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而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要靠教师去实现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校的管理者都应善待我们的教师。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

在一次私自上山打猎的过程中,根鸟遇到了一只白色的鹰,得到了一块神秘的布条。就因为这布条上的“大峡谷”“紫烟”,根鸟背井离乡,穿过寂寞的荒漠、恐怖的戈壁,在青塔镇遭遇欺骗的同时也受到了真善美的垂爱,还神话般得到一匹白色的宝马。接着又陷入鬼谷,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经历了死亡的边缘后,根鸟第一次回到现实,强烈地思念起家乡——菊坡的老父。这段经历是根鸟在难以想象的孤独、困苦、艰辛的极端环境中抗争的生命里程,根鸟也因此逐渐成熟、智慧、果敢、坚忍起来。第二次踏上西行的孤旅是在父亲死后,根鸟烧毁了房子,也烧毁了自己的根。这一去似乎意味着更彻底,更义无返顾。这次,根鸟在和美富庶的米溪用自己的智慧、善良、勇敢和诚实博得了爱情之神的怜爱,安逸的生活和美好的秋蔓让根鸟深深的留恋在米溪,而忘了心中那个美丽的梦。又是一次幻觉,让这个少年恍惚起来。根鸟重新踏上寻梦的征途,然而根鸟再也不像上次那么义无返顾,那么纯粹无念。米溪的安逸与富庶滋生了根鸟的惰性。在一个糜烂的小镇——莺店,根鸟学会了赌博、酗酒,甚至变卖白马,所有的理想以及之前磨练的好品质不复存在。当根鸟再次邂逅板金,那个最纯粹的梦,又重新燃起,终于根鸟找到了那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寻到了梦中的梦。

曹文轩要通过一个虚构的小说把整个人生的喜怒哀乐、坎坷曲折浓缩在根鸟短短的四五年的成长过程中。每处景每个人每样物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理想就是那遥远又似在眼前的缭绕的洁白的烟雾、幽香的繁茂的纯洁的百合和忧伤的柔弱的纯真的紫烟。追寻理想的征途艰辛又不乏乐趣,一路付出一路回报,一路播撒一路收获,寻梦不一定成功但一定有收获,或是预定的或是意外的。根鸟和板金就是这样的两个代表。一路上,支撑你前行的除了理想、信念、责任,还有亲情,爱情,友情,恩情,随时涌动的一点感动……父亲的鼓励、板金的教导、驼队的关爱、老奶奶的照料、和尚的馈赠、独眼老人的相救、米店老板的赏识、秋蔓的爱慕、金枝的柔情……都是根鸟寻梦的支持,也是人生会遇到的好心人,好好把握根鸟们吧,感激根鸟们吧!一路上更有磨练你让你成长的的沟沟坎坎,饥饿、寒冷、劳累、疾病、孤独、折磨、诱惑,旅途的寂寞艰辛,时时围困的饥饿,长脚的虚伪、疤子的凶横、金毛的狡诈、班主的冷酷、店家的势力、豪赌的诱惑、挥霍的快感、酗酒的麻醉……也好好感激吧,因为有了根鸟们的磨砺,人生才变得丰富,才发育得成熟,才懂得珍惜!

好好读读此书,在曹问轩纯美的文字里玩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扣人心弦的情节里品位人生百味;在根鸟的成长经历中感悟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一

刚拜读过李希贵大师的学生第一,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至上”,为什么又提出“学生第二”呢?若“学生第二,那谁第一,难道是教师?”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的书名,激起我的好奇,于是我迫不及待的一直读下去,越看越感动,感动于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感动于他的学校管理模式,感动于教师可以这样对待。

作为一个学校的经营者他是的,不寻常的。在这本书中他大篇幅引证企业管理经验,这位教育管理专家,善于借助他山之石,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本书简直就是学校管理企业化、市场化的讲座,我看到了一连串的知名的企业:麦当劳、摩托罗拉、伊顿公学、也看到了崇拜的人名: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高尔等等,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企业运营成功事例,通过对企业管理的成功借鉴,我们所受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比如他们做的“希望经销商”管理下的在学校里四处转悠找活干的维修工人,能提前一两个小时来学校等待就医的校医等。这就是一个校长管理学校的智慧与艺术,值得我们好好地去。

对待教师他也是很有自己的方法,他深知只有让教师有了幸福感,他们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中去,“学生第一”才能更好的实施。李希贵老师谈到,要真正落实“学生第一”,必须先“教师第一”;他说: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李希贵老师举例说:“豪尔认为,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

对于学生李希贵老师要求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他们学校曾经开展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甚至有一年,他们开发出近200个奖项。事实证明“尺子”越多,好学生也越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我们往往只看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各种长处,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如果能够找出他们的亮点,我想对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第二》是李希贵多年实践的结晶,他告诉我们学校的管理者要善待教师,教师才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如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保证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二

自从学校老师给我们订了一本书,叫做《广东第二课堂》之后,我就特别爱读《广东第二课堂》。每次一发下《广东第二课堂》,我就会爱不释手地捧在手中,如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记得我读过的短文《兄弟俩》,它讲一位农夫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懒惰”和“勤劳”,勤劳十分勤快,懒惰十分懒散。后来,农夫死了,他留了两盒钱给儿子,渐渐地,懒惰的钱用得所剩无几,而勤劳却凭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当上了大超市的老板。读完文章,我收获不少。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懒惰是愚蠢的亲兄弟。勤劳征服一切。人生需要踏实地走前面的道路,不要浪费时间,要用勤劳来换取我们需要的东西。就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看看我们周围的许多同学,何尝不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家务活从不沾边,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经读上五年级,连做饭洗衣的`小事都做不好。谁能在父母的庇护下活一辈子呢?终有一天,我们需要自立。可见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多么重要。从古到今,勤劳走向成功的现象比比皆是:鲁滨逊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很多企业家白手起家,这些人在创业前期都是吃了苦中苦的,但是凭借着自己坚定的意志,挺过了很多关,最终才带领自己的事业走上轨道,他们诚实劳动,出人头地。

《广东第二课堂》里耐人寻味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为我开启了一扇扇大门,让我走进大千世界,为我播下热爱文学的种子,还赠我一支生花妙笔,让我写出生活中的缤纷色彩。它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艘小船,指引我正确的方向,带领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三

我最近看了一本名叫《广东第二课堂》的书,里面有十多个版块,如天天爱朗读文、王海逍遥游、故事连连看……我最爱看的是今年第七、八期中的《盗贼和小羊羔》。

内容讲的是一个盗贼太二了,因为没钱,所以在原卷中踹了只小羊羔,想杀了来吃,因为看到他可怜兮兮的样子,便把他带到了一个村庄,拿它换些面包吃。盗贼看着她可怜兮兮的样子,决定不换了,便把她送回羊圈。

其实,每个人心都是善良的,有的时候善恶只在一念间,我们要心怀善意,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我以前发生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给同学借了本书看,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了,就想偷偷藏起来,第二天我就给他说我把他的书放不知哪去了,他直接大哭起来,我顿时感觉心就像被什么压住似的。我安慰说:“你别哭了,我回家再找一找,明天还给你”。晚上我回到家拿出书,第三天回到学校我就把书还给了她,心顿时感到轻松多了。

阅读这个文章,让我得知善良是美好的通道,我们要坚信善良。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四

《学生第二》作者李希贵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读完此书,我发现李希贵是一个善于管理,管理中有创新的人,是一个善于创造资源、利用资源(人和空间的资源)的人;是一个有远见卓识、作风务实的人。他喜欢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审视教育,思考教育管理,这和作者曾经在企业呆过有关,也和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限热衷才是关键所在。

中国的教育,不时会刮起这样那样的一股风。在所难免的是,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给许多管理者和老师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中迷失了自我的思考和判断。“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在这些体现“学生主体”思潮冲击下,全社会、所以人把着眼点全放到了学生身上,同时却很不理智地抛开了对教师的关注。作者用这样一个故事警醒了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老师开始。”因为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要靠教师去实现的。学生第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说的,“教师第一”,是相对于管理者来说的,只有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当教师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当教师找到专业成长的成就感了,找到职业幸福感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善待我们的教师,这样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这样的理念和实践要形成共识,才更有利于教育的良性纵深发展,而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必然会对学生个体带来根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五

“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姚女士的小说是苦的,在满屏明星八卦和企业家造富故事的“正”能量充斥的当下,我们读着报纸一样的文字,经过多重杀菌消毒的书,随着主旋律起降,掐灭体内的闪电,低头赶路,不计方向。

男女多机心,朋友难同行,要冒多大的风险,揭去爱情的面纱,将生活的真相公布与众?在宏大的纪事面前,个体卑微而温驯,冬日里,股股凉意,我枯坐无语。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妄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莫谈国事,亦不敢谈论爱情,像赵老先生说的:“q,你配吗?”。

2019年,关注庄稼和收成,读书、写作、画画,多么希望能如此虚度一生。凶险来自内部,做一个牧羊人,浮游草之间,文字是灾难。那些花远去了,书上的温情和梦见的手,都不再浮现。

闭心,闭口,闭门。

翻过群山,已经耗尽了力气。2019年,整个人像被秋风吹卷着的叶子,身心是疲惫的,终不能在焦灼不安中写出几行诗文,不再有耐心读一本书,与爱情,与婚恋有关的,统统跳过,仿佛这个话题离自己很是遥远。

创作不仅要有非凡的才能,更需社会的呵护。人均年读书个位数,动辄发言得咎,如此躁动而充满不安的城里,还能安静地写作,一笔笔将人世的冷暖呈现在文字里,真的佩服姚女士,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啊!

环顾四周,身边的80后,已经活成了姚女士书中的样子。又一次从等级森严铁幕一样的秩序中出逃,没有挥挥衣袖,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潇洒,深感前方无路的艰难,这个冬天,很冷。

2019年,一直在做着减法,减去了那些疼进命里的人,那些虚无缥缈的理想,在生存线上,无力去想那些想要过的生活。——读书,写作,也悄悄地减去了。

多年来,像躲避虱子一样,回避着身边的人,深怕一不小心暴露了自身的黑,生怕被写出的原型照图索命,诗歌,成了最好的护身符。

直面书写自身及周遭人的境遇,这是我最为佩服姚女士的地方。——不管承不承认,小说都是有自传色彩的。

《第二春》里,有替姐妹们发声的仗义,有一味相信爱情最后赔个精光过来人的告诫,冰冷的语言,难掩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网络上,某聪微博下以万计的喊着“老公”留言,铺天盖地“你穷,凭什么谈恋爱?”的月薪二三千幻想通过婚姻改变命运的中华田园女斗士,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个时代,没有比能赚到钱更能代表强了,没有比腰缠万贯更能让人有安全感了。

pua也好,杀猪盘也好,利用的,无非是人性的趋利避害与势利贪婪。婚姻不过是利益大致对等的交换,贪图岁月安稳的背面无不千疮百孔。

“才不要稀罕被男人养!男人肯养一个女人,那这女人生活中肯定少不了一些忍气吞声的讨好。不要被那些玛丽苏的故事欺骗,一个男人养了几年还能客客气气地尊重你,那才算是生活中的童话。在任何领域都是一样,别人的钱和尊重,只能任选其一。”

男女都一样,谁占据了物质的主导权,谁就掌握了感情的主导权。去上海的火车上,想起这些年慢慢减去的人,满目苍凉。

一个有界限感的人,拒绝消费他人,也不愿一直被消费。行走远方,将故乡的月亮装进胸膛,我有着葵花焚烧的荒凉,以一种虚构的纯粹面对故乡。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六

不是学生第一吗?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吗?怎么成了第二了?单说这本书的书名,便是对当前教育界“学生至上”热潮的一声棒喝。我们喊了那么久的学生第一,而学生的生存状态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好转,却是因为“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话书包便得越来越重,上课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喜欢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口号喊得很响,落到实处时还没等落地便蒸发掉了。所以我更敬佩李希贵老师,因为书中第三页中的那个小例子,还有那四个字“实实在在”

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新鲜,我认真地阅读了每一篇文章,被文章中所展示出的人的智慧、真诚和细腻所感动,同时也被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才气,锐气,大气深深折服。只有“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的人”才会有如此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目标。所以喜欢,并不是书里的语言有多优美,论述有多深刻,而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作者怎样脚踏实地地改变着他周围的教育现实。

在一切以“以人为本”为先进理念的当今社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一句话无疑是对教育人本化的高度的经典的概括。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奉其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最终的追求,无人有疑义时,我手头却捧着一本《学生第二》。“学生第二,那谁第一,难道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至上”的高呼声中,谁敢提出“学生第二”?这似乎有些“叛逆”的书名,激起我的好奇。封面上一段浅灰色的,小得几乎看不清的文字——“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给我们的许多校长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以至于使他们战战兢兢地面对着眼花缭乱的`‘新理念’而迷失了自我,在一些学校里,看起来,他们是在直接服务于学生了,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但是他们却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我们需要反思,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十多年,忙忙碌碌的教师生涯,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相信也同样困扰许多同行。就这样,我开始读这本书。没想到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感动,感动于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感动于作者的学校管理模式,感动于学生可以这样教育,感动于教师可以这样对待,感动于学校可以这样管理??“谁敢,就赢!”再次被证明为真理。

“谁敢”?此书作者李希贵。李希贵,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等职务。

“敢干什么”?敢于提出“学生第二”(此话意思:对于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敢于创新性地经营学校文化,敢于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敢于张扬教学个性,敢于将教育改革的雷区——教师聘任制改革演绎成没有“压力”的改革??因为他——李希贵敢,他赢了,赢得一次又一次漂亮的“战果”。

“谁敢,就赢!”他敢,他就赢。他还赢得了无数读者。读完此书不得不被作者具有的现代教育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所吸引;不得不被作者的决策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指挥、组织、协调的能力,学校经营和公共关系的能力,反思与探索研究的能力所折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不做“命令式校长”。“整个的校长”,就是校长的一种整体形象和气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提出“校长职业化”,这就意味着大、中、小学校长应当成为像法官、律师、医生那样的社会精英人才,成为教育管理专家,成为专家型的校长。或者说,校长要努力追求成为教育管理专家,把专家型校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作者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校长发现学校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处理问题的机智;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和管理时机;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形象和魅力。这就是一个校长管理学校的智慧与艺术。

“谁敢,就赢!”他敢,他就赢!这样一个校长不仅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感动,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教育的新希望。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这一切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正如文中所说“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所以老师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有多少人能想到老师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文中举的几个例子深有感触,一位心情不好的老师是上不好课的,所以有时觉得做老师特难,所以文中最后一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善待我们的老师”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能如此深刻地了解教师,参透教育的人目光是深邃的,思考是充满智慧的。

强调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时候,确实我们也要考虑到把教师放在什么位置,李老师认为:当强调学生在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在教师没有感到幸福的校园里,学生还会好到哪里去呢?当你做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之类的噱头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怎样把豪言壮语变为现实,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说“学生第二”,就意味着教育或者学校应该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学生的成长??是以教师的健康、教师的幸福、教师的成长??为前提条件的!痛苦的教师哪怕要给予学生瞬时的幸福感都是极为困难的,倘若这种痛苦感不幸演变为职业的生态,那是教师的不幸,更是学生的不幸。有人会说,教师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无条件地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样说,无异乎把教师神化了。

“终点思考”让一个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观众,让一位校长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张扬了教学个性,由此培养了有个性的学生,带动了整所学校的发展,也成就了他自己。

曾经对学生忙于“为四十岁做准备”而困惑,今天明白了如果你打算“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那你必须“学会终点思考”。于是我问自己:“我终点思考了吗?”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总是只顾眼前,很少考虑多少年后我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要完成些什么??因为总觉这是很遥远的事情,想来也无用。生活也是波澜不惊,不想后退,也不图进步,更不想做出什么惊人的事情来,真是平淡而又知足,正如文中所说“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不是迟迟不肯出发,就是出发之后中途又犹豫不决,或者眼瞪眼地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永不再来”。我想,为了将来不留不太多的遗憾,为了自己有更多的进步,还是要“学会终点思考”。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是我追求的目标。有人说“优秀是一好习惯”,而好的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七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很有名,是非常好的德育活动指导手册。《学生第二》先于《学生第一》出版,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校长,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学生第二》就是李校长的回答。

刚走上挂职副校长的岗位,对管理工作有诸多疑问,正是李校长的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教育的复杂源于人的复杂,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同样源于管理对象的复杂。教师具有知识分子的显著特性,如有较强的怀疑批判精神、比较清高、追求自由、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等等。结合这本书,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如下心得与教育伙伴们分享:

收获一,管理者要明确位置,校长不是官,是要有担当的教育领路人。

都说位置决定思考,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都要认真思量自己所坐的.位置。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的追求。可是,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作为学校管理者,有没有认真去看看生活在学生中间的老师们,他们喜爱自己的校园吗?他们从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了吗?没有幸福的教师,何来幸福的学生。没有教师的美好人生,何谈学生的美好人生。

校长不是官,校长是学校的领路人,带领教师打造自己的幸福教育生涯,让教师用自己的幸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如李校长所在的潍坊一中工会,把教师节工会庆祝活动的主题定为“尊重默默无闻的劳动”,由此引申出许多活动:请全市最好的书法家给30年教龄的老师赠字;让青年教师了解老教师的经历,看到老教师们兢兢业业的教育生涯,对青年教师也是种引领。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是感受到幸福的开始。

校长不是官,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播种者,每个制度、每项活动、每个决策、每次公开发言,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步。如潍坊一中新校建设没有举行开工典礼或者奠基仪式,而是把省下来的钱建造了一座小型学生活动中心。学校管理者的做法明明白白告诉老师、学生和家长,学校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学生的利益。

校长不是官,校长是有大担当、大胸襟、大智慧的管理者。当家长怒气冲冲地来找你,你是怒气冲冲地找老师对质训话,还是安抚家长,私下里再来与老师平和沟通。你能否告诉你的中层,有点子大胆干,出了问题我来担。你能否在学校出现重大问题时,敢于对全校教师做检讨,说一句我也有责任。现在的潍坊一中校史馆里,还有李希贵校长当年亲手写的一份《检讨书》。正是有这样敢担当,能够与教师站在一起的校长,才能有团结的教师团队。

收获二,管理者要重视民意,给教师选择的机会,营造民主的氛围。

从1995年至今,从企业管理中的“厂长负责制”延伸出来的“校长负责制”已经落地生根发芽数年。在现代社会呼唤人性化,呼唤民主平等的大环境下,校园必须是民主的校园。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打造民主最好的阵地。重视教师的提案,真诚地回复提案,让教师参与制度的修订,把选择的权利交到教师手上。有了民主,就有了让步,有了妥协,一旦给予大家充分的民主,集中就显得特别有力量。

在工作中,通过一件小事,我感受到了教师有了选择之后的改变。()每学年开学后,都会安排教师执勤,保障校园安全。一直以来,都是政教处在了解教师们的课表后统一安排。政教处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尽量把老师们安排到课较少的那一天。即便是这样,也总是有个别老师不满意安排,而且大部分老师执勤的自觉性较低。在新学期开始,政教处就改变做法,列出执勤岗位和要求,请老师们自由申报执勤岗位,同时可以报两个。学校最后统筹的原则是,尽量满足大家的第一选择,优先调剂第二选择,最后实在无法协调,就照顾年龄大的教师。老师们开始自主申报岗位,最后学校进行协调,只有两位老师在进行私下沟通后,调整岗位,其他二十多位老师全部按照第一、第二选择安排执勤。这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小事,可是当给了老师选择的机会后,老师们对于执勤的自觉性确实提高了。有位老师笑称:“这是第一志愿,当然要愉快的接受了。”给予选择,就是营造民主的氛围。有了民主,就有了教师工作的热情,有了教师的自由呼吸和主动发展。

收获三,管理者要提出共同愿景,为大家带来希望之光,同时将教师的“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有机结合。

拿破仑说,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希望经销商。这个希望,在一个团队中,既包括团队的,也包括个人的,即“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作为管理者,如何为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高密四中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划,提出了学校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把奋斗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岗位。经过教代会的民主力量反复论证,最后写进了教代会报告中。在这个过程中,高密四中的老师都不自觉地估算着自己负责的工作与学校共同愿景的距离。老师们反复论证学校发展目标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齐心协力的过程,思想的工作做通了,行动自然也步伐统一。

而对共同愿景的真诚关注往往根植于个人愿景。激励老师实现共同愿景的基础,就是激励他完成自己的个人愿景。教师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实现愿望的群体,为了实现个人愿景,他必当全力以赴。借用费孝通老先生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自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人都开始自我实现,那学校必定会高速发展。

李希贵校长的书里,有教育管理的理论,也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对管理者如何对待教师,如何把握管理工作的平衡,很有裨益。管理者时刻清楚自己的位置,重视民主,传递希望,帮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大地上,安安静静读书,认认真真教书,从容收获职业幸福。

谢谢李希贵校长能用文字分享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能从事教育工作是我的光荣,能读到这样的好书是我的荣幸,能有所收获并指导实践,是我的追求!

(作者单位:洪山区武珞路小学金地分校)。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洪山教育”.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八

寒假的一个上午,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来到了do嘟城体验生活。我最喜欢的项目是报社。我们是小记者,负责采访和编辑。do城里的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人一张纸和一支笔,让我们去采访贝因美护理中心采访应该怎样给宝宝洗澡。贝婴美护理中心的小工作人员他们跟着do嘟城的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宝宝”洗澡。工作人员给“宝宝”放在一个盆子里,先用温水把“宝宝”冲湿;再用肥皂往“宝宝”身上擦;洗完以后用热水把肥皂冲掉;再用热毛巾轻轻的给“宝宝”擦身:先擦“宝宝”的小脸蛋,然后擦下巴,接着擦身体、擦腿,最后擦脚。

擦完身以后用酒精给“宝宝”的肚皮眼消毒,再给“宝宝”穿上衣服,采访完我们回到报社开始写采访的报道。记者们多么辛苦啊!他们每天都要跑到各地区采集新闻,采访有关人物。通过体验,我才知道:我们每天看到的一份份报纸都是报社的记者先去采访,然后编辑,再投稿,最后印刷,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才使我们每天都能按时看上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和一些喜怒哀乐的新闻。后来,我们又来到了警察局、动漫屋、印染店和其他地方体验是怎样工作的。最高兴的就是我们拿着辛苦赚到的工资来到do嘟城百货店都购买商品。百货店里有夹子、书签、小挂件、橡皮、手链、铅笔等一些小商品,都是我们非常喜欢的。

我看中了一条非常漂亮的手链正要购买时,才发现这条手链好贵呀!我赚的钱根本买不起!这时我明白了:爸爸、妈妈平时上班是多么辛苦,挣钱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们不能随便乱花零用钱。通过体验,使我知道了:每一份工作都有各自的特点,只要我们认真对待,都能做得出色!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九

《学生第二》作者李希贵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读完此书,我发现李希贵是一个善于管理,管理中有创新的人,是一个善于创造资源、利用资源(人和空间的资源)的人;是一个有远见卓识、作风务实的人。他喜欢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审视教育,思考教育管理,这和作者曾经在企业呆过有关,也和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限热衷才是关键所在。

中国的教育,不时会刮起这样那样的一股风。在所难免的是,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给许多管理者和老师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中迷失了自我的思考和判断。“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在这些体现“学生主体”思潮冲击下,全社会、所以人把着眼点全放到了学生身上,同时却很不理智地抛开了对教师的关注。作者用这样一个故事警醒了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老师开始。”因为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要靠教师去实现的.。学生第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说的,“教师第一”,是相对于管理者来说的,只有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当教师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当教师找到专业成长的成就感了,找到职业幸福感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善待我们的教师,这样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这样的理念和实践要形成共识,才更有利于教育的良性纵深发展,而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必然会对学生个体带来根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我想,这本书无论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教学的角度,都应该好好的阅读和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关注教师,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学校提出的“每位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风格”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师第一”的具体体现。)如何让每一位教师能够“成就学生的时候也成就自己”?(学校“一律优成绩,一项棒特长”是成就每一个成功的学生个体的目标。)。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二十

当初,因为自己刚当班主任,缺乏经验,心里不踏实,很想了解一些关于教育的理论知识,于是去书城挑书,以求心里的一丝慰藉。因为书多,挑得我眼花缭乱,低头休息之际,《学生第二》印入眼帘,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是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吗?学生是主体啊!它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很想了解书的内容。于是,伸手挑出这本书,就这样我走进了这本书,虽然只是每天晚上睡觉前翻一翻,但李希贵校长对教育“睿智”的思考让我感叹,他对老师的理解让我感动,他的说话艺术让我惊叹,他渊博的学识让我折服。

这本书主要是从教育管理的方面来记录李校长的心得体会。共有9辑。第一辑是经营学校文化,第二辑打自己鲜明的旗帜,第三辑在校园里创造市场,第四辑让资源流向哪里,第五辑学会重点思考,第六辑在校园里创造市场,第七辑换汤不换药,第八辑做希望经销商,第九辑共同走过。

我就粗浅地来谈一下我读书后的几点感受。

书中李校长举了几个案例来体现:学校里的图书管理员是一名老教师,在青年教师渐渐变多,对他又不了解,都当他是普通的图书管理员,被冷落了的时候,这位教师开始闷闷不乐,服务态度也开始不那么“和蔼可亲”了。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出了办法,找了最好的书法老师和最好的表字师傅,在教师节赠与写有“三朝元老”的字匾,让这位老教师心里充满温暖,重新变得“和蔼可亲”。

杜威说:在“人类多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任务’的欲望最为强烈”。其实,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被得到重视。作为一名老师,在学校被重视了,老师才有动力竭尽所能地付出自己的心血,如果一名教师一直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却得不到学校任何一句肯定的话语,我想任何一位这样的教师在这种情形下都会被现实浇灭所有的教育热情。

虽然说,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距,但心理方面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是我们不善表达罢了,学生希望被老师重视,其实,教师也同样希望被得到重视。教师重视自己了,教师自己才有热情进行一些日常教学。教师有了热情,孩子才会喜欢上教师的课堂,喜欢上学习。试想,如果一个不重视自己的教师,让他如何去重视学生?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何去爱别人。只要我们有了重视自己的心理,我们才会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我们的热情,或给予学生一个微笑,或轻抚学生的头,或给学生一句简单的问候,或找学生简短地谈谈话。这些虽然都是一些简单的活儿,但都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被重视了,学生有了这种心理,才更有激情去奋发学习。所以,教师重视自己了,也就是在重视学生,疼爱学生。

李校长说,在他的学校有18个班级,平老师的教室最干净,地面几乎是白的。他就向平老师取经,平老师给他讲步骤,他听了觉得很简单:跟扫自己的家一样嘛,简单!后来他也照着做。经过一段时间后,李校长去比较两个班的地面,一个白的,另一个还是黑的。从这件事情联想到自己,我要学平老师学习的何止是怎么打扫那么简单,贵在向平老师学习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的精神。扫地,多么简单的一件事,但真要每天这样认认真真地打扫,这就难了。

我对我自己的坚持力不敢恭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我经常干的事情,虽然说这种事情做起来比较简单,但越简单的事要把他做出色就越难。其实在我们学校,这样的教师很多,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很多老教师在学校教了几十年的书,带过那么多的学生,对于教育事业却一直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几十年如一日。认认真真教一年书很简单,就像我们新教师,刚走上讲台,新鲜、热情,认认真真教几十年书才叫不简单。

在读师范时,一直认为就“教师是最神圣的职业”,走上讲台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别。面对后进生,当你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还是不理解的时候,让人沮丧;面对个性张扬的学生,又显得手足无措。对此,许多老师茫茫然进而愤愤然。我觉得唯有充实自己--多看书,可以是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教育书籍,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看的散文,小说等等,让自己从书中去寻找力量,从而客观冷静地去面对事实,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处事。

老师都是为学生着想,什么都一手抓,特别是班主任,什么都要去管,抓到最后自己么痛苦,学生也越来越漠然。长年累月,学生成了出气筒。所以学生第二有道理,为了“可持续发展”把学生放第二,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发展。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二十一

充满无限的好奇拿过《学生第二》这本书,怎么读完《学生第一》了,还会有《学生第二》呢?作者李希贵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学生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呢?带着好多疑问,我开始了阅读。而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一连几天,我什么都没有做,整天抱着书读读、画画、写写。今天,终于把它拜读完了。整理了一下思绪,读后的感受很多。

“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越级,不包办,教师的事情不能校长做,校长的事情不能教师做。领导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能力最强的人,但一定是心胸最宽广,最有远识的。领导的一句:“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看似简单,却看出了领导的智慧。这句话会引起下属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会有更多的方法出现,使下属越来越聪明,避免了依赖的心理。简单的一句话,看出了管理者“懒惰”的智慧。管理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

书中作者在工作时的好多做法都给了我启示。学校文化的打造、经营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人人都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校园是所有教师智慧的结晶,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内化成每一位教师生命成长的动力。作者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我很赞同,我们不能把教师看成是蜡烛、春蚕、铺路石等一类悲情角色,教育的真谛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幸福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牺牲了一方造就另一方的苦情剧。作者努力在学校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铺设台阶,从物质生活上关心每一位职工,在事业上为每一位教职工铺设成为英雄的台阶。他为教职工提供“生日午餐”,为职工子女发放节日礼物,为教师开设“教师成果展厅”……这种种做法无不看出作者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找准了自己的坐标,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光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工作,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永远不会远离,每一位老师的人生都将绽放光芒。

读到了这些,我才渐渐地明白,《学生第二》想要传递的是在学校里永远不要忽视学校的主体――教师。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应该放在第二,而在学校和教师的眼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学生第二》的提法并不矛盾,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一定不要把教师丢弃。从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我们永远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在被认可、被尊重的同时,在爱的土壤里去播撒爱,在自由的园地里生长爱,这样教育的春天才会永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3302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