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线读后感(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8:11:16
第二曲线读后感(优秀17篇)
时间:2023-11-16 18:11:16     小编:碧墨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其中的内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进行评述和总结的一种文学作品。读后感是我们对所读材料的精神输出和思考结果,也是锻炼自己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途径。我读完一本书后,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悟,不禁想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心情。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逻辑和条理清晰,避免碎片化和毫无重点。读后感是一种对于读书内容进行概括和评论的书面表达方式,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文字。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一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二曲线创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本周学习了《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本书是李善友老师经过多年的摸索,所总结出的创新理念的一本书,书里有很多理论确实对认知、对生命的成长有很多指导意义。

一、“美好的事物”是自然“长”出来的

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美好的事物就会呈现出来;那个美好的事物不是设计和规划出来的,而是慢慢做出来、长出来的。这就是一种生物态的思维模式。很多美好的'体验都是在成长、探索的体验中,自然生出的。

二、从“经验”上升到“思维模型”

什么叫思维模型?

以前的认知叫“眼见为实”,我们眼睛所获取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然后把这种信息提炼成具象的“经验”来指导未来。但个人的经验边界太窄了,也无法跨领域。这是农业社会的模式。后来发展成理性,用“思想”看世界。就是把经验再抽象化(升级),拓宽了边界;在思想里边再提炼一个模型(工具)出来,这个东西就叫思维模型。这是现代社会的模式。

什么叫多元思维模型?

就是通过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不同的维度,来观察事务,分析问题,这样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最好的多元思维模型,来自于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芒格)。就像下围棋,一个专业的围棋选手,一定会去练定式,定式练得越多,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反应就越快;又像学画画,对工具、笔触的理解越多越深,画得就会越好。所以要多学多思,学到老活到老。

三、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与分形创新

创新是渐进性的,我们把它描述为第一曲线;在说第二曲线之前,我们先说“分形”。“分形”指事物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自相似性。比如树叶、雪花、海岸线,都是大自然分形的体现。

同样的,如果我们放大第一曲线,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尺寸,比如公司、产品和部件,都可以发现存在很多小的s曲线。其中的一条s曲线,通过革新、迭代,就可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曲线,这就是第二曲线。这种在第一曲线成长出来的创新,就叫“分形创新”。(这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就能出来”的具象。)

四、如何识别破局点、击穿破局点

当任何一个领域发生快速(比如十倍速)变化的时候,就是有可能的破局点要出来的时候;就像互联网(手工办公到电脑办公)、智能手机(人人机不离手,美团从pc端全面转入移动端)。我们要在其中单一(关键)因素发生快速变化时,做出预判。

一旦发现这个破局点、这一关键要素,我们就要用十倍的资源投入其中,善友教授称之为“单一要素最大化”。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二

其实,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创新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哪怕是一个全职在家的宝妈,当你具有了创新思维,你也会做出不一样的事情!

在刚刚出台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当中,有这样的说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从这里可以看出,创新已经是和国家规划方向切实相关的思维能力。

如果你意识到需要创新,但不知道怎么做,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老师的这本《第二曲线创新》可以拿来看看。其中非常完整的介绍了12个关于创新的思维模型和实践方法。一共有创新、战略、竞争、组织4个模块,每个模块当中有3个思维模型,汇总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思维。带你了解创新的底层逻辑,结合大量的经典应用案例,让你也可以开始实践。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三

下午,我和妈妈去华润万家超市,妈妈上三楼购物,我在二楼看书,我看到一本《影响孩子一生的三百个故事――哲理故事》我看了其中一篇《没有第二次》。

一群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苏格拉底让学生沿一行果树往前走选择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但走到果园的尽头,学生们对自己的选择都不满意。想让苏格拉底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苏格拉底却说:“没有第二次,人生就是如此。”

一句多么深奥的话呀!我似懂非懂,这时,妈妈过来了,我就问妈妈:“没有第二次,人生就是如此,为什么没有第二次呢?”妈妈告诉我,人生充满选择,看起来似乎有无限多的机会,然而选择都是唯一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失去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人生就像穿过苏格拉底的这片果林,谁也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时间不会倒流就像你现在正在上小学,如果不好好学知识,到了初中,你后悔上小学时没好好学习,你能重新回到小学时间在学吗?我恍然大悟,我们应该认真地、投入地、自信地对待生活、学习中的许多个第一次,珍惜它,不能让“第一次”轻易流去,白白地留下遗憾。

我要把苏格拉底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它就是――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四

暑期拜读《雪国》,本试着去寻找书中描绘的爱情最终却未看见爱情,而是生命的脆弱与渺茫。

雪国描述的是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次前往雪国,与驹子、叶子之间发生的情感纠纷的故事:在远方的一个岛国小镇,那里有温泉,产丝织品,终年积雪,每年都会有像岛村一样无目的前来的游客。作者通过岛村在火车上遇到的一对打扮得很像夫妻的描写,引出许多其它的话题,像是雪国小站的景物,岛村对驹子的想念等等。从而过渡到描写他们的情感纠纷。其中写驹子的笔墨是最多的。驹子出身贫寒最中而沦为歌妓,本来她有未婚夫,但未婚夫不幸患上绝症,她只得委身成为歌妓,在旅馆与饭局之间应酬。但她与别的歌妓格外不同,身为笼中鸟的她却向往着自由的生活,并希望自己与岛村的爱情能够修成正果,能为世俗所接受。为此,她小心而细腻地呵护着自己也呵护着这份感情。而岛村是个有家有室的游人,只是每年定期来这里渡假的过客而已,他只是想维持现状,而绝非像驹子一样对自己的所爱进行大胆而热烈的追求,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绝不可能坦然走在一起,而驹子也知道这份没有结果的爱情,但她抛开了一切,陪着自己的情人散步,更是在未婚夫死亡的时候跑去车站送岛村。我赞扬驹子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但似乎这份微茫的爱早就被束缚在了这座偏远的雪国,随着时间一同被冻结并流逝,可望而不可及。

与驹子相比,叶子的形像是美丽的虚无,在小说结尾作者安排了一场意外的火灾,叶子在大火中丧生,岛村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痛,却从叶子突如其来的死亡之中得到精神的升华雨心灵的顿悟,顿悟了生死这一人类永恒的思考。他想,这不过是她“内在生命在变形”,叶子会因“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火的洗礼之下,叶子已然超越了驹子“有些事拼命想也想不通”的层面,超越了肉体。当驹子把叶子抱在胸前,“她因抱着她的牺牲或是对她的惩戒。”当时,驹子的灵魂与叶子的肉体同时幻灭于大火中,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一切都消亡于虚无中,这样一种生死无常的观点正是川端康成本人借助岛村这个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死和人生的虚无的看法。

雪国谧静悠远,以雪景著称,可偏偏这白茫茫的世界,萦绕着短暂的春日气息,也许是岛村与驹子所度过的那美好的短暂春日;也许是初见时“杉树亭亭如盖”的幽深静谧;只是美都是转瞬即逝的,如同泡沫湮灭于汪洋,美丽的驹子和叶子,仿佛生来就就束缚在了男人身上一样,为自己不爱的男人卖身治病,在牵动自己内心的男人面前却处处约束自己的言行。可能这样卑微的情感,也会如亮丽的春日般,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散在风中吧。

不同于日本传统的“以自然为友,以回时为伴”的风格,川端康成是以“虚无”本来面目表现社会人生的,在《雪国》里,川端康成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规范,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的精神田野。借男女恋情的悲哀,把虚无世界对感动贯穿在人情世故中,暗示人生徒劳。回望,远方一望无际的原野白雪皑皑,白茫茫的夜空挂着稀落的星星,月色笼罩山头,清冷而幽静。

看似写爱情,实则尽绘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雪是种很奇妙的事物,明明寒冷彻骨,却又给人柔软温柔的感觉。《雪国》也是如此,明明凄冷无比,却又透出丝丝温暖。这副温暖的画卷,一遍遍鉴赏,从万里白雪,走到春暖花开。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五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二曲线》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无论是生命还是由生命创造的产物,都难逃一个生物周期的自然规律,会经历诞生,成长,衰退直至结束,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利用创新及其他行为能力,无限延长成长的过程。

生命周期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条s型曲线表示,最开始是投入期,伴随着尝试和实验等过程,如果投入高于产出,曲线会向下;当产出比投入多时,曲线会向上。如果一切都运行正常,曲线会一直呈上升状态,但到某一时刻,曲线无例外会持续下降。

长一点的周期,例如“罗马帝国”存在400年,最终还是灭亡了,而现如今企业平均寿命仅14年,本书的启发点,在于如何在曲线上升状态时找到第二曲线,类似“plan b”需强调的是第二曲线要产生在第一曲线上升趋势中。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好似启迪我们无论任何事情都要有危机意识,未雨绸缪才是创新的最高境界。

可如何才能知道,哪个阶段该发展第二曲线了呢?直至阅读完毕,也没有理解明白,好像更多在于“天才”的成分。例如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公司推出的mac电脑大获成功后,乔布斯和他的创意团队就已经着手推出ipod,而当ipod站领市场后,又开始设计完全不同的商品iphone,同样获得成功后,又开发了ipad,每一条新曲线的.诞生都是源于前一条曲线的上升过程中。乍一看,都是来自不用市场,做法甚至有一丢丢冒险,却在人为的情况下,生成天衣无缝的体系。

我们可能会想是只有电子产业,日新月异,需要快速谋求第二曲线,其实不然,时间证明,第二曲线思维来之不易,不仅需要理性分析,还需要想象力、直觉甚至是天分。就个人成长和来说,自律和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一个人要想快速成长和成功,仅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裂变出成长路上的“第二曲线”则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我们永远都在重复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事情,将永远徘徊在第一曲线,人生变没有了意外,没有新意。有人说,我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已经很满意了。但当下大环境的改变和迁移,我们都不自觉地被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裹挟着发生改变。而不尝试着在做好既定的事情后,将其余看剧、打游戏的精力去思考还能在做得事情,从而改变当下处境。

通过两年的时间,我将一线顾问的工作变为熟悉的本能,甚至有想法觉得这个本能就够用了,惰性的思想使得看书时务必羡慕找的第二曲线的成功人士,虽然现在闲暇之余还未完整的想到自己的“第二曲线”,但务必会再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律和努力。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六

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只能投奔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外公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为了分得家产,闹得不可开交,所以外公经常毒打他们。有一次,高尔基被外公打得没有了知觉。在这里,小小的高尔基,目睹了当时那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在这个家里,只有和蔼可亲的外祖母是高尔基苦难生活的唯一太阳,可是没几年,外祖母也患病去世了。

记得有一次在家弹钢琴,因为遇到了一些困难,我就开始变的不耐烦,使劲的敲打钢琴,妈妈过来安慰我,我却对着妈妈发火。现在回想起来,我感到很羞愧。《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高尔基的《童年》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不怕困难,敢于奋斗,永远要抱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战胜一切困难。仰望历史,我们的祖国曾经在侵略者的炮轰下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但是千百万的革命烈士英勇奋战,才换来了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感受着童年的幸福,但我们更要在这美好的时代去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好好学习,砥砺前行,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七

我爱读书,特别爱读《广东第二课堂》。每次一发下《广东第二课堂》,我就会爱不释手地捧在手中,如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记得我读过的短文《兄弟俩》,它讲一位农夫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懒惰”和“勤劳”,勤劳十分勤快,懒惰十分懒散。后来,农夫死了,他留了两盒钱给儿子,渐渐地,懒惰的钱用得所剩无几,而勤劳却凭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当上了大超市的老板。

读完文章,我收获不少。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懒惰是愚蠢的亲兄弟。勤劳征服一切。人生需要踏实地走前面的道路,不要浪费时间,要用勤劳来换取我们需要的东西。就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看看我们周围的许多同学,何尝不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家务活从不沾边,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经读上五年级,连做饭洗衣的'小事都做不好。谁能在父母的庇护下活一辈子呢?终有一天,我们需要自立。可见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多么重要。从古到今,勤劳走向成功的现象比比皆是:鲁滨逊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很多企业家白手起家,这些人在创业前期都是吃了苦中苦的,但是凭借着自己坚定的意志,挺过了很多关,最终才带领自己的事业走上轨道,他们诚实劳动,出人头地。

《广东第二课堂》里耐人寻味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为我开启了一扇扇大门,让我走进大千世界,为我播下热爱文学的种子,还赠我一支生花妙笔,让我写出生活中的缤纷色彩。它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艘小船,指引我正确的方向,带领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八

当初次看到《学生第二》这本书时,我就被书的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既然“学生第二”,那么谁第一呢?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当然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时代,这个概念无疑是很有冲击力的,的确,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本书作者在几十年间由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班主任,逐渐踏上教导主任、校长职位,并成为教育局主任,我想这和他喜欢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善于跳出教育看教育,擦亮了第三只眼睛有关,当然也和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限热衷有关。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正如书中所说“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所以老师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但是,有多少人能想到老师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文中列举的几个例子感触颇深,一位心情不好的老师怎能上好课呢?所以有时觉得做老师特难。

李老师认为:当强调学生在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师没有感到幸福的校园里,学生还能体会到幸福吗?只有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学生第二”,就意味着教育或者学校应该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学生的成长……是以教师的健康、教师的幸福、教师的成长……为前提条件的!痛苦的教师哪怕要给予学生瞬时的幸福感都是极为困难的,倘若这种痛苦感不幸演变为职业的生态,那是教师的不幸,更是学生的不幸。有人会说,教师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无条件地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教师毕竟也是“人”啊!

教育主管部门在我们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上,最近两年“大方”多了,学校的各室也已建立起来,面对这些资源,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是我奋斗的目标。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可以获得成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还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良好的习惯可以影响教师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学生第二》是作者二十多年实践的结晶,他告诉我们学校的管理者要善待我们的老师,教师才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保证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九

今天中午,陈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小故事的名字叫做《没有第二次》,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哲学家叫做苏格拉底。有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你们从果园的这一头走到另一头,在途中一定要挑选一个最大最好的果子。”结果许多学生都空着手来到了老师的面前。它们请求老师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苏格拉底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通过这一句话,我联想到了我自己。

记得有一次,妈咪给我听写语文生字,我错了很多。我很难过地对妈咪说:“妈咪,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妈咪意味深长地说:“你自己去复习吧!没有第二次的?”听了妈咪的话,我赶紧认真的复习。

还记得秋天的一个早晨,我和姐姐、妹妹去树林采树叶,看谁采的树叶最好看,最有形。我们规定只能向前走,不可往回走。这里的树叶好多呀!红的、绿的、黄的……有圆形的、五角形的、梭子形的……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特点,五彩缤纷的,好看极了!

我们开始采树叶了!我看见了一个很特别的叶子。可是我认为前面还有很多漂亮的树叶,所以并没有弯腰把它捡起来。20分钟后,我们在一个地方集合。我空着手来到集合的地方,看的姐姐和妹妹都采到了很多美丽的树叶,我忙说:“我再去找一下。”“不可以!”姐姐严肃地说:“我们说过,不可以往回走,”我听了。非常后悔,心里想:要是我把第一次看到的漂亮树叶拿起来就好了。

这些事告诉了我“没有第二次机会,人生就是这样!”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认真,仔细,这些事也就想做人一样的!力求一次成功,不可以马马虎虎,白白留下遗憾!你知道了吗,我们做人不要马虎!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

第一次听说李希贵,是在全国轰轰烈烈学习他领导的潍坊教育的2006年冬,我校组织部分教师参观安丘四中,我们折服于潍坊教育人的信心、感恩教育和非凡的成绩。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新鲜,现在我又认真地阅读了他写的《学生第二》,被文章中所展示出的智慧、真诚和细腻所感动,只有那“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的人才会有如此深邃的思考和高远的目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魂牵梦绕的教育的诠释,用脚踏实地的实践去改变周围教育现实的决心。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对我们是耳熟能详;这个“人”应为“学生”,这好像也成了我们的共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思想深入人心,这一句话无疑是对教育人本化的高度经典概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奉其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最终的追求,无人有异议。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靠教师去实现的。“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多年来,忙忙碌碌的教师生涯,这个问题我们都一直在思索,铺路石、蜡烛、春蚕、园丁,没有比这样的词更令人感动了,可我们真的做到了吗?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学生的成长是以教师的健康、教师的幸福、教师的成长为前提条件的!痛苦的教师哪怕要给予学生瞬时的幸福感都是极为困难的,倘若这种痛苦感不幸演变为职业的生态,那是教师的不幸,更是学生的不幸。有人会说,教师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无条件地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样说,无异把教师神化了。强调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时候,确实我们也要考虑到把教师放在什么位置,李希贵校长认为: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于是就有了李校长对训斥学生,上课迟到,发生矛盾的教师的理解,因为,在没有教师幸福感的.校园里,学生不会好到哪里去。对教师的关注,不光是物质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精神,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于是就有了“功勋四中人”、“我最爱戴的老师”、“孺子牛”等各奖项的评选,年满30岁青年的牌匾,庆婚和庆寿活动,免费的生日午餐,教职工子女的春节礼品。民主平等,让学校文化“股份制”,关心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你在这个群体中那么重要,别人是如此看重你,你不好好工作,能辜负人家的心意吗?“如果我们的教职工都以校长的心态去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呢?”归根结底,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

读完此书不得不被作者具有的现代教育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所吸引;不得不被作者的决策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指挥、组织、协调的能力,学校经营和公共关系的能力,反思与探索研究的能力所倾倒。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不做“命令式校长”。“整个的校长”,就是校长的一种整体形象和气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提出“校长职业化””,这就意味着校长应当成为像法官、律师、医生那样的社会精英人才,成为教育管理专家,成为专家型的校长。或者说,校长要努力追求成为教育管理专家,把专家型校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从作者身上充分看到了一个现代校长发现学校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处理问题的机智,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和管理时机,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形象和魅力。市场经济大潮无处不在,企业管理思想也无处不适用。《学生第二》的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引证企业管理经验,这位教育管理专家,善于借助他山之石,进行移植、整合、加工,然后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本书简直就是学校管理企业化、市场化的讲座,我看到了一连串振聋发聩的企业、人名:麦当劳、摩托罗拉、伊顿公学、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玛丽·凯,还有史密斯、高尔、佛罗里斯·梅尔杰斯、鲍伯·加尔文等,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企业运营成功事例,通过作者对企业管理的成功借鉴,我们所受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比如他做的“希望经销商”,管理下的在学校里四处转悠找活干的维修工人,能提前一两个小时来学校等待就医的校医等。这就是一个校长管理学校的智慧与艺术,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学习。

“学生第二”口号的喊出,本身就够超常规的了。“终点思考”让一个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观众,让一位校长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张扬了教学个性,由此培养了有个性的学生,带动了整所学校的发展,也成就了他自己。曾经对安丘四中的学生忙于“为四十岁做准备”而困惑,今天明白了如果你打算“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那你必须“学会终点思考”。在“说说不能‘而已’”一文中,作者通过简单浅显的到德国人家里做客喝水例子说明要说到做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制定的制度,在很多情况下是随意的,如同橡皮筋一样可以伸缩,往往有时候也是说说而已,过后自己说过的事忘得干干净净。教育管理中不注意这点,会使得自己以后说话信服率大打折扣,影响管理效果。他“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未雨绸缪;进行一场没有压力的改革,“换药不换汤”;“项目管理,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借水行舟”,使大家付出的成本降低了,得到的实惠更多了;“无中生有”,让苦恼了多少年的事情,一下子就解决了;他常将工作和休息混在一起,从学生不调皮但师生关系紧张的根子追究到学校的制度。所有这些超常规的思维,都为我们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提供了好的范例。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而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这,我们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好好思索。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一

在一次私自上山打猎的过程中,根鸟遇到了一只白色的鹰,得到了一块神秘的布条。就因为这布条上的“大峡谷”“紫烟”,根鸟背井离乡,穿过寂寞的荒漠、恐怖的戈壁,在青塔镇遭遇欺骗的同时也受到了真善美的垂爱,还神话般得到一匹白色的宝马。接着又陷入鬼谷,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经历了死亡的边缘后,根鸟第一次回到现实,强烈地思念起家乡——菊坡的老父。这段经历是根鸟在难以想象的孤独、困苦、艰辛的极端环境中抗争的生命里程,根鸟也因此逐渐成熟、智慧、果敢、坚忍起来。第二次踏上西行的孤旅是在父亲死后,根鸟烧毁了房子,也烧毁了自己的根。这一去似乎意味着更彻底,更义无返顾。这次,根鸟在和美富庶的米溪用自己的智慧、善良、勇敢和诚实博得了爱情之神的怜爱,安逸的生活和美好的秋蔓让根鸟深深的留恋在米溪,而忘了心中那个美丽的梦。又是一次幻觉,让这个少年恍惚起来。根鸟重新踏上寻梦的征途,然而根鸟再也不像上次那么义无返顾,那么纯粹无念。米溪的安逸与富庶滋生了根鸟的惰性。在一个糜烂的小镇——莺店,根鸟学会了赌博、酗酒,甚至变卖白马,所有的理想以及之前磨练的好品质不复存在。当根鸟再次邂逅板金,那个最纯粹的梦,又重新燃起,终于根鸟找到了那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寻到了梦中的梦。

曹文轩要通过一个虚构的小说把整个人生的喜怒哀乐、坎坷曲折浓缩在根鸟短短的四五年的成长过程中。每处景每个人每样物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理想就是那遥远又似在眼前的缭绕的洁白的烟雾、幽香的繁茂的纯洁的百合和忧伤的柔弱的纯真的紫烟。追寻理想的征途艰辛又不乏乐趣,一路付出一路回报,一路播撒一路收获,寻梦不一定成功但一定有收获,或是预定的或是意外的。根鸟和板金就是这样的两个代表。一路上,支撑你前行的除了理想、信念、责任,还有亲情,爱情,友情,恩情,随时涌动的一点感动……父亲的鼓励、板金的教导、驼队的关爱、老奶奶的照料、和尚的馈赠、独眼老人的相救、米店老板的赏识、秋蔓的爱慕、金枝的柔情……都是根鸟寻梦的支持,也是人生会遇到的好心人,好好把握根鸟们吧,感激根鸟们吧!一路上更有磨练你让你成长的的沟沟坎坎,饥饿、寒冷、劳累、疾病、孤独、折磨、诱惑,旅途的寂寞艰辛,时时围困的饥饿,长脚的虚伪、疤子的凶横、金毛的狡诈、班主的冷酷、店家的势力、豪赌的诱惑、挥霍的快感、酗酒的麻醉……也好好感激吧,因为有了根鸟们的磨砺,人生才变得丰富,才发育得成熟,才懂得珍惜!

好好读读此书,在曹问轩纯美的文字里玩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扣人心弦的情节里品位人生百味;在根鸟的成长经历中感悟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二

书中收录的很多教育随笔都与他任校长期间的经历有关。虽然他是站在一个校长的角度来写的,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却深深触动了我这个工作在一线教师的心灵。

每个学校中总有一些老教师、老职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一种感受不到自己重要的情绪总是笼罩着他们的心灵,没有阳光、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的生活使他们没有办法对工作热情,也没有办法对别人“和蔼可亲”。李希贵校长积极想办法,借教师节,开展了“尊重默默无闻的劳动”为主题的活动,请全市最好的书法家给30年教龄的老师赠字;重视每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评选教职工代表中的优秀提案;让收发室的退休教师代表学校向到访家长介绍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情况……每一个举措都用心良苦,都指向着“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管理思想。

读罢《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一文,我似乎找到了缘由,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是在老师的一次次唠叨,一遍遍重复中形成的,而是在活动中、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如果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独一无二、缺一不可的个体,委以每一个人重要的岗位,给其具体的职责,我想他才会找到主人的感觉,整个班级才会凝成一股劲。我似乎看见了黎明前的曙光。

学生第二,从一个校长嘴里说出这句话,好像有悖常理,甚至不可思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地位,学生的利益应该摆在第一位才对呀。读完《学生第二》,你一定会改变想法的,在校长眼中,教师才是首位的占有者。

所以,在李校长眼里,教师第一。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独到新颖的观点,如《无中生有》《学会终点思考》《差一点儿与多一点儿》。厚积而薄发,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间断地读书、思考,让李校长能跳出教育看教育问题。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三

不是学生第一吗?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吗?怎么成了第二了?单说这本书的书名,便是对当前教育界“学生至上”热潮的一声棒喝。我们喊了那么久的学生第一,而学生的生存状态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好转,却是因为“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话书包便得越来越重,上课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喜欢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口号喊得很响,落到实处时还没等落地便蒸发掉了。所以我更敬佩李希贵老师,因为书中第三页中的那个小例子,还有那四个字“实实在在”

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新鲜,我认真地阅读了每一篇文章,被文章中所展示出的人的智慧、真诚和细腻所感动,同时也被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才气,锐气,大气深深折服。只有“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的人”才会有如此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目标。所以喜欢,并不是书里的语言有多优美,论述有多深刻,而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作者怎样脚踏实地地改变着他周围的教育现实。

在一切以“以人为本”为先进理念的当今社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一句话无疑是对教育人本化的高度的经典的概括。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奉其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最终的追求,无人有疑义时,我手头却捧着一本《学生第二》。“学生第二,那谁第一,难道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至上”的高呼声中,谁敢提出“学生第二”?这似乎有些“叛逆”的书名,激起我的好奇。封面上一段浅灰色的,小得几乎看不清的文字——“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给我们的许多校长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以至于使他们战战兢兢地面对着眼花缭乱的`‘新理念’而迷失了自我,在一些学校里,看起来,他们是在直接服务于学生了,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但是他们却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我们需要反思,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十多年,忙忙碌碌的教师生涯,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相信也同样困扰许多同行。就这样,我开始读这本书。没想到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感动,感动于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感动于作者的学校管理模式,感动于学生可以这样教育,感动于教师可以这样对待,感动于学校可以这样管理??“谁敢,就赢!”再次被证明为真理。

“谁敢”?此书作者李希贵。李希贵,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等职务。

“敢干什么”?敢于提出“学生第二”(此话意思:对于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敢于创新性地经营学校文化,敢于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敢于张扬教学个性,敢于将教育改革的雷区——教师聘任制改革演绎成没有“压力”的改革??因为他——李希贵敢,他赢了,赢得一次又一次漂亮的“战果”。

“谁敢,就赢!”他敢,他就赢。他还赢得了无数读者。读完此书不得不被作者具有的现代教育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所吸引;不得不被作者的决策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指挥、组织、协调的能力,学校经营和公共关系的能力,反思与探索研究的能力所折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不做“命令式校长”。“整个的校长”,就是校长的一种整体形象和气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提出“校长职业化”,这就意味着大、中、小学校长应当成为像法官、律师、医生那样的社会精英人才,成为教育管理专家,成为专家型的校长。或者说,校长要努力追求成为教育管理专家,把专家型校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作者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校长发现学校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处理问题的机智;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和管理时机;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形象和魅力。这就是一个校长管理学校的智慧与艺术。

“谁敢,就赢!”他敢,他就赢!这样一个校长不仅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感动,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教育的新希望。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这一切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正如文中所说“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所以老师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有多少人能想到老师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文中举的几个例子深有感触,一位心情不好的老师是上不好课的,所以有时觉得做老师特难,所以文中最后一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善待我们的老师”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能如此深刻地了解教师,参透教育的人目光是深邃的,思考是充满智慧的。

强调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时候,确实我们也要考虑到把教师放在什么位置,李老师认为:当强调学生在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在教师没有感到幸福的校园里,学生还会好到哪里去呢?当你做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之类的噱头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怎样把豪言壮语变为现实,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说“学生第二”,就意味着教育或者学校应该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学生的成长??是以教师的健康、教师的幸福、教师的成长??为前提条件的!痛苦的教师哪怕要给予学生瞬时的幸福感都是极为困难的,倘若这种痛苦感不幸演变为职业的生态,那是教师的不幸,更是学生的不幸。有人会说,教师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无条件地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样说,无异乎把教师神化了。

“终点思考”让一个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观众,让一位校长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张扬了教学个性,由此培养了有个性的学生,带动了整所学校的发展,也成就了他自己。

曾经对学生忙于“为四十岁做准备”而困惑,今天明白了如果你打算“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那你必须“学会终点思考”。于是我问自己:“我终点思考了吗?”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总是只顾眼前,很少考虑多少年后我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要完成些什么??因为总觉这是很遥远的事情,想来也无用。生活也是波澜不惊,不想后退,也不图进步,更不想做出什么惊人的事情来,真是平淡而又知足,正如文中所说“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不是迟迟不肯出发,就是出发之后中途又犹豫不决,或者眼瞪眼地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永不再来”。我想,为了将来不留不太多的遗憾,为了自己有更多的进步,还是要“学会终点思考”。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是我追求的目标。有人说“优秀是一好习惯”,而好的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四

《学生第二》作者李希贵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读完此书,我发现李希贵是一个善于管理,管理中有创新的人,是一个善于创造资源、利用资源(人和空间的资源)的人;是一个有远见卓识、作风务实的人。他喜欢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审视教育,思考教育管理,这和作者曾经在企业呆过有关,也和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限热衷才是关键所在。

中国的教育,不时会刮起这样那样的一股风。在所难免的是,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给许多管理者和老师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中迷失了自我的思考和判断。“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在这些体现“学生主体”思潮冲击下,全社会、所以人把着眼点全放到了学生身上,同时却很不理智地抛开了对教师的关注。作者用这样一个故事警醒了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老师开始。”因为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要靠教师去实现的.。学生第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说的,“教师第一”,是相对于管理者来说的,只有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当教师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当教师找到专业成长的成就感了,找到职业幸福感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善待我们的教师,这样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这样的理念和实践要形成共识,才更有利于教育的良性纵深发展,而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必然会对学生个体带来根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我想,这本书无论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教学的角度,都应该好好的阅读和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关注教师,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学校提出的“每位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风格”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师第一”的具体体现。)如何让每一位教师能够“成就学生的时候也成就自己”?(学校“一律优成绩,一项棒特长”是成就每一个成功的学生个体的目标。)。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五

9月30日,我在学校图书馆找到安昼安子所写的《第二代魔女的芳香配方》这本书,于是,我先构思好,再用两张心得纪录纸,将书中大意和个人心得在学校的读书角完成。接着,从图书馆回到教室后,一直到放学回家后,晚上就寝前的时间。那一天,我几乎除了吃晚饭的时间外,都沉醉在要将这本书的内容,用四格漫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文章附图所见。并将这本书心得内容稍加整理,跟大家分享在接下来的文章段落中。

在特巴丝庄园里,有一位聪明又可爱的女孩—嘉利德,因为爸、妈去外地工作,所以嘉利德非常孤单,一开始大家都把嘉利德当作是外人,也因为嘉利德的认真与不斤斤计较的态度,让大家慢慢接受她。

嘉利德虽然没有魔法,但因为她拥有善良的心,使那本神奇的书,可让她变有魔法。看完这本书后,让我体会到,爸、妈不在身边,会很孤单,但嘉利德不但振作了起来,也没有灰心。因此觉得应该要自己独立,不要太依靠大人,才不会很胆小,这一点是我须要改进,并向嘉利德学习的。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六

我最近看了一本名叫《广东第二课堂》的书,里面有十多个版块,如天天爱朗读文、王海逍遥游、故事连连看……我最爱看的是今年第七、八期中的《盗贼和小羊羔》。

内容讲的是一个盗贼太二了,因为没钱,所以在原卷中踹了只小羊羔,想杀了来吃,因为看到他可怜兮兮的样子,便把他带到了一个村庄,拿它换些面包吃。盗贼看着她可怜兮兮的样子,决定不换了,便把她送回羊圈。

其实,每个人心都是善良的,有的时候善恶只在一念间,我们要心怀善意,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我以前发生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给同学借了本书看,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了,就想偷偷藏起来,第二天我就给他说我把他的书放不知哪去了,他直接大哭起来,我顿时感觉心就像被什么压住似的。我安慰说:“你别哭了,我回家再找一找,明天还给你”。晚上我回到家拿出书,第三天回到学校我就把书还给了她,心顿时感到轻松多了。

阅读这个文章,让我得知善良是美好的通道,我们要坚信善良。

第二曲线读后感篇十七

充满无限的好奇拿过《学生第二》这本书,怎么读完《学生第一》了,还会有《学生第二》呢?作者李希贵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学生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呢?带着好多疑问,我开始了阅读。而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一连几天,我什么都没有做,整天抱着书读读、画画、写写。今天,终于把它拜读完了。整理了一下思绪,读后的感受很多。

“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越级,不包办,教师的事情不能校长做,校长的事情不能教师做。领导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能力最强的人,但一定是心胸最宽广,最有远识的。领导的一句:“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看似简单,却看出了领导的智慧。这句话会引起下属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会有更多的方法出现,使下属越来越聪明,避免了依赖的心理。简单的一句话,看出了管理者“懒惰”的智慧。管理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

书中作者在工作时的好多做法都给了我启示。学校文化的打造、经营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人人都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校园是所有教师智慧的结晶,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内化成每一位教师生命成长的动力。作者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我很赞同,我们不能把教师看成是蜡烛、春蚕、铺路石等一类悲情角色,教育的真谛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幸福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牺牲了一方造就另一方的苦情剧。作者努力在学校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铺设台阶,从物质生活上关心每一位职工,在事业上为每一位教职工铺设成为英雄的台阶。他为教职工提供“生日午餐”,为职工子女发放节日礼物,为教师开设“教师成果展厅”……这种种做法无不看出作者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找准了自己的坐标,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光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工作,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永远不会远离,每一位老师的人生都将绽放光芒。

读到了这些,我才渐渐地明白,《学生第二》想要传递的是在学校里永远不要忽视学校的主体――教师。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应该放在第二,而在学校和教师的眼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学生第二》的提法并不矛盾,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一定不要把教师丢弃。从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我们永远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在被认可、被尊重的同时,在爱的土壤里去播撒爱,在自由的园地里生长爱,这样教育的春天才会永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630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