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案编写需要教师认真审视每一节课的内容和重点,确保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案范文可以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教案编写的思路和要点。
风景色彩教案篇一
郭鑫。
本课意图是线条和色块的情感性表达,线条和色块是儿童在接触到各种绘画工具后最初认识的两种造型手段,把线条和色块与生活中所见过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用线和色表现物象的能力。
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常见的绘画工具还不熟练,对色彩的认识与运用较弱。
课标相关陈述。
1.感受、认识、大胆的运用颜色。
1.能观察感受田野美景的构成,认识常用的'颜色。
2.能用流畅稳定的线条表现出田野的行与色的感受。
3.体验线与色有机结合的造型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观察欣赏现实生活中田野,找一找都出现了那些颜色。
学习活动设计。
指向目标。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评价任务。
用时2。
一、导入。
欣赏田野的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寻找颜色。
能够说出视频田野的颜色。
2分钟。
2.3。
二、互动新授。
说说不同的植物颜色的差异并学习颜色的名称。
教师展示图片。
能说出颜色的名称。
2分钟。
1.2.3。
三:分析探究,总结归纳。
根据名称给色卡上色。
教师分发色卡。
能根据名称涂出颜色。
16分钟。
1.2.3。
四、自主表现,创意设计。
学生创作。
教师指导学生绘画田野的分块。
能鲜亮的颜色画出多彩的田野。
15分钟。
3
五、展示交流,扩展延伸。
将作品挂到展示区,进行自评、互评。
1.评价作品。
2.进行作品扩展欣赏。
能够评价出其他同学的作品。
5分钟。
田野的颜色:红橙黄绿…。
田野的分块:规则。
不规则。
风景色彩教案篇二
授课教师:周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限色法:限色也是概括提炼的有效方法。限色可用多套色过渡到少套色,甚至是黑白两级色。多套色可相对自由地表现物象色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是对物象丰富繁杂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归纳疏理。即将客观自然的色彩关系,通过色的概括或限制浓缩于画面上。写实性归纳只是装饰写生中的序曲和引子。
(1)色彩归纳写生的概念。
色彩归纳写生是衔接绘画和艺术设计的一座桥梁。它是研究和探讨新的绘画写生方式,以建立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在观察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表现形式上均构成了独自的指向。比较而言,一般的绘画性写生较多采用写实的方法,以准确表达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为目标。色彩归纳写生则是在面对客观物象的感性基点上,强化了主观表现和理性的设计意念,它不以描绘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为目的,而是以设计专业的造型需要和思维发展为取向,其训练的目的在于为艺术设计服务。
(2)色彩归纳写生与设计的关系。
色彩归纳写生是以专业发展为取向的,其训练目的是直接为艺术设计服务。原因在于,在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包括构图、形态、色彩、质感以及形式构成和风格特征)深受功能、对象以及材料工艺的制约,这种制约形成了造型与其用途、生产、经济等有着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可以说,归纳本身即是一种在材料工艺条件限制下而产生的有效方法。
在工艺生产中,归纳手法是遵循生产条件而设置的。例如,材料工艺性较强的陶画、漆画、刺绣、织物壁挂、印花织花、木刻、拼贴、镶嵌等,都体现了在表现形式中的这种依赖性,适合性或被限定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体现了在造型中的“装饰性”特征。
在色彩归纳写生中,虽然并没有工艺的直接束缚和制约,但归纳的方法无疑可实现工艺的特征。而抛开工艺看,它又是一种明快的表现方法,呈现出悦目性、怡惰性和一种雅俗共赏的美。
作为获取装饰造型能力的色彩归纳写生训练,已不仅仅是写实性色彩造型到装饰性色彩造型的简单过渡。更重要的是在绘画与艺术设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功能性要求的艺术设计提供在造型的观念、方法、技能、形式风格和创意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3)一般性绘画写生与色彩归纳写生的区别。
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色彩写生分为两大块:一是为获取写实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色彩写生;二是为获取装饰性色彩造型能力而进行的色彩归纳写生。两者都是视觉艺术造型的基础,但从更微观的角度看,前都侧重于绘画基本造型规律的认识,后者则更侧重于对装饰色彩造型规律的研究,这里,我们将写实性绘画色彩与装饰性色彩的差异分析对照如下:(a)在观察方法上,写实性绘画要求科学、客观地认识物象的形体结构特征,认真观察和分析光源色、环境色、物体色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装饰色彩写生却着重研究客观物象在画面中的形、色的主观处理和形式构成方法,研究自然色调中各种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对比调和规律。
(b)在创作观念上,写实性绘画为纯艺术的观念表现。虽然多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但在创作机制上相对自由,不必考虑欣赏对象和特定环境的要求,可毫无限制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情感。装饰色彩造型是受限制的,虽然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图和主张,但其思想观念、情感个性在通过造型形式媒体的转换上,要受到欣赏对象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并由于装饰的内涵多呈现出悦目性、怡情性和某种形式意味。
(c)在表现方法上,写实性绘画必须严格以客观物象的形体和色彩作为描绘依据。要求用较“逼真”的色彩去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位置、质感等关系,画面着重表现空间虚实关系和形体的立体空间状态。色彩受光色关系的制约,基本上是自然色彩的记录。装饰色彩造型在形态上强化物象的平面化或夸张变形,设色上虽也源于自然,但它并不受自然色彩的严格限制和束缚,可以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也可根据装饰美的需要,大胆进行主观想象和创造。
(d)在艺术风格上,写实性绘画具有形体准确、色彩表现丰富细腻、变化微妙,给人一种客观真实的感受。装饰色彩由于受装饰对象和工艺技术制约,形成了明显的装饰风格。其色彩一般具有简洁、纯朴、含蓄、浪漫、夸张的特点。如果说,写实性绘画色彩具有直观的感情表现,装饰色彩则偏重于感知基点上的理性表现。
(e)在使用功能上,写实性绘画色彩一般属于纯欣赏的艺术品,不必考虑其使用功能。装饰色彩除了应用于特殊工艺品供欣赏外,一般都需以“实用、经济、美观”为设计原则,同时还要考虑使用品的材质、生产条件、材料特性和工艺技术等实用功能的制约。
色彩归纳写生一般性绘画写生技法。
写实性归纳是相对于写实性绘画写生而言的,它是介于具象性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过渡形式。这一阶段要求对纷乱无章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
写实性归纳的构色,在准确把握其色彩关系的前提下,用有限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对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进行归纳或限定,如采用分阶法、限色法。
(1)、分阶法。
这是概括提炼最常用的方法。即对每一个单体的物象确定亮、灰、暗等区阶的明暗或色彩。每一区阶的色彩纯度、明度不突破此阶区的界限,并把此阶区丰富的色彩层次,概括为一个整色。例如对象中色彩的明度差若为九级的话(其中1为最暗,9为最亮),九级中包括着1到9个丰富的多差别的层次。而在画面中,我们只须用1—5—9三个级数的关系来表现1—9个级数的关系,这1—5—9的关系就是从九级数中提炼出来的。这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提炼方法,可使形象主体突出,更集中,从而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限色法。
限色也是概括提炼的有效方法。限色可用多套色过渡到少套色,甚至是黑白两极色。多套色可相对自由地表现物象色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是对物象丰富繁杂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归纳梳理。即将客观自然的色彩关系,通过色的概括或限制浓缩于画面上。少套色的设色在一定程序上有主观意象,表现中要明确、概括,以达到最为整一极至的效果。
写实性归纳写生训练要点解析(1)、构图。
采取焦点透视构图形式,视点相对固定。在尊重自然的秩序和透视效果的前提下,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提炼、概括。在写生时,应注意选择描绘位置和角度。可通过平视、俯视、或抑视,来进行形象的组合和构成,使画面构图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2)、构形。
在形态表现上,可充分表现形象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但并非是对客观原形的忠实描摹,而是在遵照客观物象基础上,采取减法,对与实的形态予以细节和层次上的剪裁、取舍、修饰,通过简化、集中本质、删除多余,使冗繁的自然得到修饰、理顺和艺术加工,在形象上产生一种净化、单纯、整体的效果。
(3)、构色。
在色彩描绘时,不是机械地照抄,模拟自然色彩,而是在准确把握其色彩关系的前提下,用有限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或限定,如采用“分阶法”和“限色法”。在色彩层次上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形象主体更突出、更集中,从而增强色彩整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们可以把平面性归纳分为两个单元进行。其一是相对写实的平面归纳写生,或称为“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其二是变形、变色的平面归纳写生,或称为“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前者在对画面和形象求以平面化时,要求构图仍可依照物象客观存在的空间状态,形体不作过多的变形,色彩也不作太多变色,给人一种较为与实的平面化效果;而后者则要求在构图、构形和构色上,根据作者的主观想法和画面需要,采取移位、游动的观察方法,减少透视造成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重叠、遮挡,建立灵活自由的位置经营关系;形体处理采取夸张、变形的手法,改变客观形象的自然状态,使之平面化,构色设置可强化主观色彩,并多采用平铺的手法。画面不求自然客观的完整,而强调人为秩序和形式构成的完整和新颖。这里,我们把这两个单元的训练详细介绍如下。
(1)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a、构图意匠。
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的构图,整体上仍然可采用一点透视,强调在构图上的自然序列,但同时要求在面对客观物象时排除光的干扰,不求光影变化。还必须弱化透视空间,把复杂的立体形态做平面化处理,将层次丰富的色彩做整色提炼。
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训练要点解析b、构图仍可采用一点透视。画面中物象的空间位置或组合方式可依照所描绘物象客观存在的状态来布局,但必须迫使一切形象朝平面状态转化,抛弃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感的描绘。注意调整描绘的位置或角度,使画面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安排舒展、和谐。
c、构形。
在对画面及其形象进行主观处理进,形体不作太大的变形。在尊重客观物象基本形态的前提下,作平面化处理。也就是说,形态要写实,但不追求三维立体效果,不求个体形象自身的明暗层次的变化舍弃客观物象所呈现的亮部、中间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部等素描调子的变化。
在形的处理上,可将不必要的繁杂细节部分进行简化,使造型简练、单纯、装饰感更加突出。在单个物体的塑造中,要选择最完美、最能体现这个物体基本特征的角度,减少因角度不佳而造成的在空间透视上的进深感以及形体之间的互相遮挡。
d、构色。
不求客观物象微妙色彩的表现,而是通过“分阶法”和“限色法”,将客观物象五彩斑斓的色彩层次予以充分的概括、提炼、舍弃由色相、明度、纯度构成的层次丰富的色彩变化。把单个物体上的色彩作整色处理,强调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固有色的整体对比。色彩也不作太多变色,给人一种较为写实的平面化效果。当然,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需要,强调光源色(条件色)或环境色的变化,在一些局部可增加主观色,强化画面主题,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2)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
比起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来,主观性平面归纳与生在构图、构形和构色方面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画面的完全平面化,因此也是对平面化装饰手法和样式的更深入的研究。
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训练要点解析a、构图运用散点透视、多点透视来观察物象,将固定的视点变为可移动的视点,弱化甚至完全不考虑客观物象的自然组合和远近关系,化多维的立体空间为二维的平面空间。
在面对客观物象进行写生构图进,原则上可以东写西抄,上取下拿,舍弃枝节,取其主要。重要的是应将单独的、分散的、互无联系的形象素材有条理、有规律、有主次的组织在一起,通过大小、疏密、方向或重叠、移位、错接、倒置等手法,将图像散开平摊在画面上,经过人为布局,安排、组成新的形式。
b、构形。
形的平面性不仅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构图、布局,同时也是设色依照的基本形象。因此,研究平面性归纳中的造型,首先要学会将客观立体物象转化为平面化形体。在平面化构形时,要注重展现对象最具特征和视觉效果的角度,利用平视观察、剪影观察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对客观原形进行变化。形象的处理强调从形体特征和结构入手,并强调“整形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c、构色。
依据客观对象色彩为本源作变化,但不作单纯的固有或环境色、条件色的简单模仿,而是在面对客观物象所产生的基本色彩感受的前提下,加入主观的处理,强化形象的变色。在画面色彩的对比中,可运用色彩对比法则诸如调和、均衡、节韵、点缀、统调等来进行调节画面,以取得色彩关系的和谐或完美。
风景色彩教案篇三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线论趣题底颜淋洒滴油欢。
(1)学生自由拼读。
(2)带拼音齐读后去拼音齐读。
(3)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互读,并介绍识字的方法。
(4)开小火车读生字,用“欢”“题“”滴”组词。
3.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例“:淋、洒、滴、油”都有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
4.游戏猜字。
(1)春雨落在树林前。(淋)。
(2)动作表演:滴管滴水(滴);。
洒水壶浇水(洒)。
5.检查巩固:全班快速读字词卡片。
设计意图:赋予生字生命,使学生感到亲切,愿意与它们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认识了生字,记住了字形,孩子们不觉得乏味。
风景色彩教案篇四
学习并掌握风景画写生的作画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讲解演示,学生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恩情怀,感恩大自然给予的灵感。
风景画写生的作画步骤。
风景画写生的作画步骤。
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
ppt、写生作品。
画具。
导入教师放映几张家乡风景图片,问同学们认不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1.取景。
选取主要写生物象,确定画纸的尺幅(横幅、竖幅、方构图等),明确远、中、近景的物象关系以及天气、光线、时间的特征。
2.构图。
确定地平线、主体物的`位置,以及相关景物之间的远近、左右关系,注意透视变化。起稿的工具和方法,参见色彩静物写生第一个步骤。鉴于风景的光线与冷暖随时间而变化,作画时间以1~3小时为宜。
3.画大关系铺大色调。
参见色彩静物写生第二个步骤。由于风景的空间距离和冷暖变化较大,注意静物的远近虚实、冷暖关系和明部、暗部、投影的冷暖反差。
4.深入刻画与完成。参见色彩静物写生第三个步骤。
逐个讲解作画的步骤。
由于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在校园里写生。
风景色彩教案篇五
1、《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2.我想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根据系统论所强调的整体性、联系性和条理性来把握所教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文体要求和单元要求。这个单元是记叙文单元,重点是记叙的中心和材料,《风景谈》由六幅画面构成,看起来很散,但它们又由议论句子很好的有机的串连在一起正好反映了这个教学重点,很好的表现了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也能反映学生的认识过程,所以安排在第二册的第一单元之首。3教学目的:
在拟定教学目的的时候,老师心目中必须要装有语文教学大纲所明确规定的总目的,然后再根据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要求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的。据此我就确定《风景谈》的具体教学目的为:
a.理解课文赞美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习并发扬他们所代表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b.掌握课文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六个画面之间的联系。c.掌握课文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
4、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应体现课文的教学目的。据此《风景谈》的教学重点应是:a.掌握每个画面风景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关系。b.掌握每个议论对画面的作用及议论之间的关系。c.掌握课文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
5、教学难点:
6、教学课时及内容安排本课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讲解第一幅画面。第二、三幅画面由学生讨论。第二课时:复习,学生讨论第四、五、六幅画面。总结本文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提问法、讲解法、板书教学法。学法:讨论法、听记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老师始终都要考虑到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忌填鸭式、满堂灌,硬塞结论给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形象:“真正的老师不是让学生观察已经峻工的科学建筑,而是带领他们一起去修筑基础的工程,直到修完科学的大厦为止。”另外,我们老师还要激思增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鉴于以上理论,《风景谈》共有六幅画面,如果依次讲解分析,那就显得平谈呆板。因此,我就根据教学的变式原则,采用教法:提问法、讲解法、板书教学法。学法:讨论法、听记法。具体的作法是:第一幅画面由老师示范讲解,其余五幅由学生讨论完成。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时,力求做到先声夺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他们对课文的直接兴趣。
这也与作者生活在重庆有关,为了能在重庆发表,文章只能写得含蓄些、隐晦些。第5页“黄土高原”,10页的“北国”,指的是延安。第6页多处描写了“河”,那就是“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文音、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都可以让人想到写的是延安人。
(二)、作者简介:
初中阶段学生已读过《白杨礼赞》,对作者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里可让学生介绍,然后老师补充,明确几点;作者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极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三)教学过程:
1、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碎片的叠加,而是首先感知到了整体的现象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无素。据此,我在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之后,让学生速读课文,处理思考练习题一,从而明确六幅画面的名称。
它们分别为庄严妩媚的“沙漠驼铃”、古朴纯净的“高原晚归”、弥漫着生命力的“延河夕照”、清新怡然的“石洞雨景”、注入了“第二自然”的桃林小憩、粗犷刚性的“北国晨号”。这一幅画面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表现了“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在这里也教学生学会利用“阅读提示”,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从而完成教学目的。2.课文分析:老师示范分析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
a.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四顾茫茫一片、平坦、纯然一色、寂静)。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
b.找出具体描写驼队语句(黑句、安祥而坚定、昂首高步、铃铛“丁当”的柔声、和谐、长方形猩红的大旗)。
c.指导学生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沙漠这个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平板“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文章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如果说描写的是“画龙”,那么段末议论则是“点睛”
明确: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其次,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第三,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也体现了本文含蓄的语言特色。
3.学生讨论第二、三幅画面。(分析“沙漠驼铃”采用的主要是接受学习的方法,在耳濡目染之中给学生以思维训练、学法示范),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在活动,采用的是发现学习的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运用这一方法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在学生讨论时,区边巡视指导,力求做到因材施教。3.讨论学习第二个画面(高原晚归)。
a.作者用了“于是”、“又”作衔接和过渡,所以很自然又想到另一个画面来b.“黄土高原”加上引号,前面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感叹号,为什么要这样?明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是表示它有特定的意义,需要强调,用“所谓”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懂得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这“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强烈情感的,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
c.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选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刻画“种田人”,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后能有这样的一份乐土,心情愉快,就是要表明他们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4.第三幅画面(延河夕照)描绘“静穆的自然”,描写“弥漫着生命力的人”。
“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说明他们是一群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说明他们有着同一目标——抗日,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一点厌倦,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当然会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c.第4自然段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表达的情感也更强烈了,连用四个“伟大”,加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对延安人发的劳动的生活的赞颂。
(四)、小结。
1.第一个画面写“沙漠驼铃”,这不是抗日根据地的风景。在结构上,写这一段的目的在于揭示题旨,领起下文。
2.第二、三两个画面是写根据地军民的劳动生活,说明人的活动能使自然改观,人类比自然伟大,写到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景物描写和议论的关系,完成作业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沙漠驼铃。
风景(沙漠):茫茫一片、平坦纯然一色、寂静。
最单调、最夹板议论人类更伟大。
人的活动:黑点、安祥而坚定。
和谐、猩红大旗高原晚归。
风景(黄土高原):秃顶的山、梯田、高杆植物、月明之夜、黑的山、蓝的天。
人的活动:掮着犁、姗姗而下、粗朴短歌议论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
延河夕照:(面的描写)风景:夕阳在山、满天彩霞、河水汤汤、喧哗、雪白的泡沫:“急、冲、跌、喷”
人的活动:一对“生产”归来的人、兴奋的谈话、爽朗的笑声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老师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了解和学习第四、五、六幅画。
(一)、教学过程。
1、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
对比,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自然。
(2)、“值得怀念”的是什么?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它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
2、第五幅画面(桃林小憩)。
3、第六幅画(北国晨号)。
由照片(静态)写到现实生活中所见(动态),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的压迫的精神。这一段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后作肯定,还用“真的”去修饰“风景”,表示毫无疑义,非常肯定之意。接着是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战士身上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吗?作者赞美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总结本文特点。
1、课文用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运用了反衬和烘托的手法。
2、本文的议论六幅画面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第一幅画面,说明有了人的活动自然就增色了,第二层是第二、三幅画面,一是延安的农民,他们愉快的劳动、二是知识分子,在生产劳动中生活和人生的意义,表明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伟大。第三层是第四、五幅画面,在贫瘠的环境中,人对自己思想境界的改造,在荒山石洞里读书,在桃林“茶社”探讨人生。第四层是第六幅画面使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赞美保卫延安的战士,而前面所写的一切安宁的生活,都是因为有他们的保卫,进而完成对崇高的民族精神的赞美,议论的句子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层层递进,并且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连在一体。
(四)、小结。
1、第四个画面,写那在石洞中促膝而坐、“明白生活意义”的一对男女,表明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2、第五个画面,通过写人们在桃林茶社休息的情景,表现了“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3、最后一个画面强调了民族精神的体现者——英雄战士乃是伟大中最伟大者,层层深入,最后完成主题。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第二、三、四题:
练习二目的是进一步理解中心与材料的关系,练习三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练习四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石洞雨景(点的描写)。
风景: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
静寂灰黄、天然石洞。
议论。
人的活动:延安一对(促膝谈心)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重庆一对(偎依低语)是“大自然的主宰”
桃林小憩(面的描写)。
风景:
二、三十棵桃树、半盘石磨、几尺断碣、荞麦、大麻、玉米。
议论。
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人的活动: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争论哲学问题北国晨号(点的描写)。
风景:空气清洌、朝霞、粉红的声色议论。
民族精神的化身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人的活动:小号兵、荷枪战士(严肃、坚决、勇敢、高度的警觉)。
四、说板书。
我在设计板书时借鉴了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纲要信号”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些纲要信号,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尽量做到直观、简明、有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a)。
高原晚归(农民)延河夕照(知识分子)。
沙漠驼铃(驼队)记叙:人的活动石洞雨景(革命恋人)。
北国晨号(士兵)桃林小憩(革命者)。
板书(a)景是沙漠、高原、延河、石洞、桃林、北国、人物是驼队、农民、知识分子、革命恋人、革命者、士兵。景物描写从详到略进行,而人物描写从抽象到具体进行的。用以告诉学生人是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也就无所谓风景了。充分体现课文记叙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在课文开始讲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把握阅读提示。
(b)自然伟大人类活动人类更伟大伟大之中伟大。
议论:人的活动是真的风景崇高精神的人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
真风景增添景色伟大中的伟大者创造第二自然。
板书(b)充分展示了议论是如何层层递进表达中心的,第一个议论抓作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表现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第二个议论抓“人类的活动”伟大,第三个议论抓“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证实”值得怀念。第四个议论抓人创造第二自然,第五个议论抓“那便是真的风景”。作者在这些议论中表现清晰的思路把他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表现的十分充分,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文的写作特点时讲让学生把握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它们分别体现了本文的两个教学重点“人的活动”和“作者的议论”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理解课文,理解思路。
五、现代技术的运用。
为使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使学生更深入地得钻研课文,更为了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我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本篇我将主要应用图片、音响、录音等现代技术增加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从单一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全方们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从而使他们更加的热爱、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体现分层教学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解——鉴赏——评价——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学生程度不一,语文能力有差异,多媒教学具有很重的个人化色彩,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研究的内容和难度,教学目的的分层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受益。
风景色彩教案篇六
2.反馈,学生回答,教师在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图片的旁边板书“绿“”红“”黄”。
六、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2.学生自由读。
3.品读美句。
(1)谁能读一读你喜欢的颜色,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你是真的喜欢。
(2)指名读、比赛读3~5段,师生共同评议。
4.师生齐读3~5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颜色读,给学生自主感受的机会。以读为本,以读促情,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风景色彩教案篇七
第一段:引言(150字)。
色彩是绘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段之一。在风景画创作中,色彩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观赏效果和艺术价值。经过多年的绘画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色彩在风景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探讨色彩在风景画创作中的运用技巧和创作心得。
第二段:色彩对风景画的影响(250字)。
色彩是表现自然景物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画面的感受和情绪的产生。在风景画创作中,通过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季节、天气、时间和气氛等感受。例如,温暖的红、橙色调能够营造出夏日的炎热和活力,而冷静的蓝、绿色调则可以表达出秋天的沉静和冷清。因此,在风景画创作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自然景物的色彩特点,并灵活运用色彩来表现感受。
第三段:色彩运用技巧(350字)。
在色彩风景画创作中,除了要准确表达自然景物的色彩特点外,还需要注意色彩的运用技巧。首先,我们可以运用色彩的对比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比如,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可以突出前景和背景的差异,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其次,我们应该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平衡。不同色彩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搭配相近的色彩来营造出柔和的气氛,也可以通过对比色彩的搭配来制造强烈的冲击力。另外,还可以运用色彩的明暗和饱和度的变化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使画面更具有生动感和立体感。
在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色彩风景画创作的心得体会。首先,要注重观察自然,掌握不同季节和天气下的色彩变化。只有深入了解真实的色彩,才能更好地运用色彩表现感受。其次,要勇于尝试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色彩表现方式。绘画是创意的艺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灵感来创造出独特的色彩效果。最后,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色彩是广阔而深奥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第五段:总结(200字)。
在风景画创作中,色彩是表达自然景物和感受的重要手段。通过准确把握自然景物的色彩特点和灵活运用色彩的对比、搭配和变化等技巧,我们可以创造出具有立体感和生动感的风景画作品。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重观察和创新,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风景画作品。
风景色彩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传统肖像写生以及创作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摸索油画这一媒介的独特语言魅力,加强形与色的感受能力,并对绘画中形式美的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运用。主要以课堂写生为主,讲述观摩及临摹为辅,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长期后短期,反复推进,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油画理论基础知识。
一、油画的主要特征。
油画,自从15世纪尼德兰的凡·艾克兄弟改进并完善了用油溶解和调配颜料作画的技术,使之成为西洋绘画的主要画种,至今已经在全世界风行了几百年。20世纪初,一批中国留洋学生把握了它的精髓,把它引进国内,使之与原有的传统水墨画等互补共存。由于油画使用材料和工具较为独特,其表现视觉美感的能力也有独特之处。可以说,厚重、光泽、沉着、肌理、斑斓等特征,正是体现了油画独特艺术魅力的主要特征。
1.厚重。
厚重是油画颜料质地浑厚、色彩浓重的表现,又是因油画以质地粗糙的亚麻布或者厚硬的纸张为载体而可以承受高浓度油质颜料的层层添加、反复堆积的必然。它也是油画富有很强表现力的重要关键。
2.光泽。
肌理在此是指画面表层所呈现的不同笔触和各种纹理。由于油画颜料可塑性强,作画时一笔一刀地堆砌上去,画面表层就形成斑斑刀痕与笔触;又因为油画画布有其精细不同的纹路,在采用薄涂法、干擦法和用刀刮削等方法时,布的纹理也就自然地露了出来。油画的肌理效果,实质上是人的触觉感知转换于画面上形成的视觉心理的体验。
二、油画的基本技法。
油画制作靠手工技巧。油画写生和创作是画家掌握了特定的技巧和方法,驾驭特有的物质媒介,把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意象传达出来的过程。只有通过勤奋练习,熟练地把握了各种技法,才能在作画过程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油画的基本技法大致有古典法、薄涂法、平铺法、散摆法、厚堆法、并置法与干擦法等多种。在作一幅作品时,通常几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
1.古典法。
古典法是最早留下来被认为正宗典范的技法。它的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层层罩染,二是直接铺色。它们的共同点是注重对象描绘的精确性和立体感;造型严谨,用色单纯,刻画细腻,讲求滋润和柔和。
2.薄涂法。
薄涂法是指用经油稀释过的颜料直接画在画布或画纸上的一种画法。它使画面油色交融,具有轻快的透明感。薄涂法常用于起稿和铺色,也有整幅作品都用薄涂法完成,更适宜于速写性的短期写生作品。
3.厚堆法。
厚堆法是选用富有表现力的厚重颜料直接堆到画面上去的一种画法。为了突出厚重,有时可以使用调色板上剩余的颜料渣来画。厚堆,可以层层覆盖,又能形成凹凸不平的肌理效果。这种画法,适用于近景特写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对象。
4.干擦法。
干擦法是指用不调油的原汁颜料在画布上进行薄涂擦揉的画法。它可以在有底色的画布上干擦,使画面隐约透露底色,形成一种既冷又暖的色感;也可在干后的原色层上皴擦,使画面出现干枯的色层;还可以在未干的色层上擦揉,使色与色之间融合,求得色彩滋润的效果。
三、油画的特殊技法。
油画的特殊技法,来自它使用特有的油质颜料和特有的刀具进行制作的特殊性。利用富有弹性的油画刀进行绘画,是油画在使用工具上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显著特点。刀法的巧妙运用,也是获取画面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1.用刀技法:堆砌法。
用刀堆砌与用笔厚堆,有其相似之处,都是把颜料较厚地堆到画面上去。但刀有刀味、效果不同,一般能使色彩明朗,并易于表现物体质朴、苍劲的效果。
2.用刀技法:刮削法。
用刀刮削是油画的常用技法。它是与油画颜料不易干燥的特点相联系的。例如:为了追求特定效果,着意刮去画上的颜色,使之隐现底布的纹理;或因画上颜色不甚满意,把它刮掉,再揉捺上合适的颜料;或对已画景物用刀尖刮出留有底色的线条,等等。油画用的油,主要是作为稀释颜料的媒介,种类较多,性能用途各不相同。如松节油挥发性强,使颜料干得快,常用于调色起稿;亚麻仁油俗称调色油,油性较强,在油画中用途最广;上光油用来涂于作品表面,以保护画面、增强光泽等。讲求用油技法,有助于提高画面色彩效果。
3.用油技法:浸染法。
浸染是指以油调合颜料,使之在画面上产生浸化,以求得透明叠映、自然流畅以及非事先预料到的其他效果。
4.用油技法:衔接法。
有些需要用较长时间反复进行制作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使色与色、笔与笔之间显得滋润而不生硬,可以使用专门的衔接油,有种称之为“媒介”的油膏,也就是衔接油:如果手头没有衔接油,也可用调色油进行技术处理。衔接油的使用和调色油的衔接处理,都有其特定的技法。
四、油画写生的构成要素。
静物画在着手绘画前,要选择结构明晰、质感明显、固有色明确的物品为对象,根据物与物的配搭及其远近、疏密关系,进行合理、有序的摆设组合。
2.精心构图。
构图是在长方画幅中安排和处理对象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以形成作品的基本框架,古称“经营位置”。构图作为绘画过程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应用多样统一法则,把局部个别形象组成艺术整体,以便利用物体的大小、纵横、高低及立体感等来表现审美意向和气氛。作为静物画,则是按摆设内容,选好角度,融入构思,画好轮廓框架,便于接下去以形写神。
3.选择光线。
光与色有密切联系,与表现静物质感、空间感、冷暖感,以及诱发人的情感、情绪,提高作品感染力等都有直接关系。注重于选好和用好光线,是画好静物画十分重要的关键。
4.和谐色调。
色调是指色彩的基本调子,是画面色彩的总倾向,比如可倾向于暖色或冷色、亮色或暗色、红色或绿色等。一幅好画必有其表达一定意境的色彩总倾向,以求得在整体上的和谐和统一。只有和谐和统一,才能营造一种感人的氛围。
5.营造氛围。
营造氛围是指在画面上着意制造某种特定环境的气氛,旨在显示生活情趣和情调,给人以联想和想像,使作品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氛围往往是通过对画面物体的合理配搭,并综合了光线的有效运用、色调的和谐处理等诸多手法营造出来的。
第三部分传统油画一般制作程序。
在谈到制作程序时,我们不得不首先强调制作程序是就每个艺术家自己的目的、愿望和习惯、方法而论的,所以它不是绝对的、固定的法则,我们只能依据整个传统油画时期最普遍而具代表性的技法来获得一个规律性的理解和体验。我们不可能罗列全部古典艺术家的技法,而只能将他们技法中的共通而具有实质意义的东西阐释出来,供大家借鉴。特别是在制作程序上各个艺术家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但作为整个传统古典油画这一个体系来讲,统观起来也有其大致的共通点,所以,在此只能将其简单地概括如下。
1、用线起形。
用线启形是自古以来画家在绘画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普遍方法。自原始绘画以来,用线造型便成为人们对复杂形体进行概括的有效之法,因为线条是形体边界的表示,它能分割不同形状的面积,也能表现各体积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获得人们在形体认识上感性和理性的认同。因此不管油画最终效果在层次上、色阶上多么复杂,线条在最初阶段的提炼和概括却至关重要,它首先表现为对大的构图的设置,其次则是对各部分形体的定位与描绘。因此,构图与大形的编排在这一阶段必须基本确立,而在后阶段很少进行改动,这是传统油画在启形上严谨的表现,所以要求最初的启形必须严格而考虑周全。我们可以从古典大师们的素描看出他们对形体的概括和表现,更可以看出他们的素描是直接为油画启形而服务的,而不是作为独立审美价值而存在。那时的素描大都以线为主,而很少有色调层次,除边线的穿插表现形体外,便是以转折或明暗交界线来简练地表示画面中的体积和光影关系。这种简练的线描形式更适于层次复杂、细节丰富的油画在最初阶段的简练启形。古代画家多半是直接先用纸画素描,再用纸背涂木炭或色粉将素描拷贝到做好底子的画布上去。这种方法适于造型上非常严谨的风格的画家,不仅能稳妥地获得准确的造型,而且又不至于像在画布上直接素描那样伤害画布表面。也有在画布上直接用丹配拉或松节油和颜料画出素描关系的方法,不过最普遍的还是先用色粉或木炭拷贝形后再用丹配拉或松节油调颜料画出单色的薄油效果。起形的目的当然是为作品奠定一个形的基础,为了达到准确而精细的最后效果,启形必须严格而清晰地交待出形体在素描上的基本内容,这一程序往往决定着后来深入刻画的成功。但在传统油画中也有的画家打形时只画大的关系、大的气势,用线松动,有的近似潦草,而将准确具体的东西留在后阶段来逐步进行,这样往往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不过这两种方法与后期制作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在铺色阶段以局部逐个进行的话,则最好先将形用线描绘得充分而准确,但如果是铺色时是以整体进行的方法,则最好是用灵活而不太审慎的用线方式打形。
2、第一遍铺色。
第一遍铺色的主要目的是简练地画出大的色彩区域、大的形体关系,以及为后来的肌理、色层打下好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大的形体关系是指概括而整体地对待画面中的各个形体,省去在素描意义上小的细节和小的变化,减少明暗层次,甚至可以将体积、起伏归纳为大面积的平面化效果而进行概括。大的色彩区域是指将色彩的各种细小的变化简化为基本的固有色倾向,而色彩的冷暖变化和固有色细节等都尽量概括到大的固有色里。
从肌理上讲这第一遍铺色应尽量含蓄、厚薄均匀、衔接自然,而不应该将最后效果的肌理强弱对比过早显示出来,如果已画出的,可用扇形笔柔化或用画刀去除,为后来真正的塑造作准备。
从色层上讲这层颜色应尽量比最后效果粉一些、灰一些,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将色彩的纯度和对比画到最后的效果,这样可以给后来的罩染留有余地。而且这层色应尽量少用调色油,应以松节油为主或加很少的调色油薄薄地画出每个色域,最好不漏过每一个部分,包括暗部在内也要用这种含粉而少调色油的色层垫底,因为含粉多而少油色层有好的吸收性,罩上的纯色尽管含油重也不会发粘,而且与底色层综合后能恰当地获得纯度上的分寸以及色相的准确度。
3、逐步塑造。
塑造是指在第一遍铺色的大致平面效果上用笔触进行由大到小的体积建立,目的是使形体和色彩逐渐明晰、实在。由于第一遍色很可能将启形的线条几乎覆盖掉,这便需要我们用具有一定色彩差别的重色重新勾画,确定形体的轮廓与结构,同时,从暗部画向亮部的逐渐塑造。具体地讲,塑造阶段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当然是由平面感向体积感渐近,完成素描上的任务;第二,从肌理上讲可以逐步建立差距;即将肌理的强弱与体积起伏的强弱统一起来,呈现出肌量明显的部分也是形体的高点或强点部分;第三,在色彩上可以通过塑造形体的笔触变化来同时顾及色彩的变化.塑造是循序渐进的,不要一开始便想出最后效果,把最强劲的笔触表现出来,而应每画一遍都得考虑到下一遍的顺利进行,因为从肌理和颜料的附着上讲,肌理过早定型后不利于后阶段的修正,而且开始的颜料层过厚形成坚固光滑的结膜,不利于后阶段色层的附着,所以塑造必须是由薄到厚地逐层进行,同时在用油上仍然必须遵守“肥盖瘦”的原则,让含调色油多的色层留在以后的透明罩染上。塑造必须有的放矢,而不应满篇厚涂。必须做到对形体的强弱、肌理的强弱、暗部亮部的对比等有相当的把握和考虑才能进行。比如应控制厚色的相对范围,切不可将塑造的范围任意扩大,而造成肌理和体感的混乱。一般来说是抓住高点或亮部尽量进行笔触塑造,而对待暗部和中间层次则应柔和且注意衔接,色层的厚度上也应相对薄一些。当然塑造的笔触也是相对的,在有的画家那里笔触的强弱差距是很大的,而另一些画家则喜欢将差距控制在微妙的跨度之间。但总的来说都是缺不了塑造这一阶段的,不然就不能产生油画特有的表现形体的那种实在感。
在塑造这一阶段的色彩相对第一遍铺色时,纯度上应高一些,但也不能一下子达到最后效果,同样要为罩染留有余地,相对第一遍色时,在色相上就可以从大到小地寻求变化和特征了。其中包括亮部和暗部的冷暖变化及固有色的色相变化。加上塑造中笔触的变化,在这时色彩的差异感便逐渐显示出来了。
4、罩染及再塑造。
在传统古典油画技法中,罩染和塑造是交替进行、互为补充的,这使得油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果没有含粉厚色的基础,纯粹的罩染是不可能传达出色彩在纯度上的层次,因为只用透明色是无法表现出各种程度的灰色变化的,更无法表现出肌理上的差异感。相反只有如直接画法的塑造又不可能获得在色彩上既透明又具有灰色在纯度上的灵活性,而且也不能形成色层的丰富感,更不能获得氛围上整体笼罩感。
在传统油画的制作过程中,总是以塑造来完成建立形体、坚实形体、突出肌理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总是以透明或半透明罩染来平衡和协调形色的大关系,体现微妙的形色、肌理、层次上的变化。这两方面的不断补充和调整便形成了传统油画那实在、丰富、细腻、润泽、透明的完满品质。
罩染是指用调色油或媒介剂稀释颜料来进行透明或半透明薄染的方法。它是传统油画技法中最重要而特殊的一种技法,它直接将油画形色中既润泽又透明的特性和优点显示出来,成为后人在技法上一直追寻和研究的课题。没有透明罩染便没有古典油画中的素描层次、肌理层次、色层层次、冷暖层次。我们知道古代油画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通过多次覆盖、罩染达到最后效果。塑造是传统油画重要的基础步骤,那么罩染即是对这一基础逐步推进的手段。首先它可以逐渐加强明暗对比,其次可以加强色彩的饱和度,另外可以同时使某些部分在形色上统一、柔和,最后还可以达到强化肌理的作用(即将偏深的透明色积染在偏亮的肌理沟缝之中,使肌理明显)。半透明罩染则是对透明罩染的一种修正与补充,在多次罩染中,因油积过重,有时会显得色彩焦灼(即过分饱和),这时可以用含粉的半透明罩染给予弥补(半透明色是指含有粉质的颜料的稀释色),这样既达到罩染的目的,又不至让一些含蓄的灰色失去魅力,同时也起到协调与柔和之作用。
但是一切罩染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必须遵守“肥盖瘦”的总体原则,每次罩染都应在较为吸油的基础上进行(这与底子有关),渐渐达到结上一层带光泽的膜,而不能在已经很光亮或发粘的基础上不断地再罩染,否则便会带来许多后患,如永远粘手、日久不牢而氧化等。所以罩染的技法要求很高,罩染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必须在层层瘦底塑造的基础上逐渐肥化才能获得一层自然而坚固的膜。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开始阶段尽量少用调色油(用在松节油中逐渐加调色油的方法),这样才能给后阶段创造条件,以达到油色最好的结膜为目的。每次罩染之间不必等它过干,只要运用软毛笔,而且底子的吸收性适当,都能取得好的效果。间隔时间大概在两天左右,太短会造成油重的积弊,太长而干透后反而影响日后的附着力。不过这种等干的时间还得根据气候的情况而定。考虑到颜料层的耐久性,罩染的油料不能仅用亚麻油或核桃油,尽管它在运笔上的舒适和流畅是无可替代的,也免不了天长日久后的氧化。所以古代艺术家往往加入一些树脂光油,如玛蒂光油、达玛光油,因为树脂是较耐氧化的。另外还有一种称为媒介剂的东西,是由一种加黄铅并熬炼的熟油与玛蒂光油1:1混合后形成的膏状透明物,用以罩染不会滴淌,但其干涩程度不宜于整体进行的画法或画大画,只适宜局部进行的画法或小画的操作。
总的来说罩染与塑造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罩染固然容易出效果,但它也是冒险的,不能过分依赖它,因为油的含量过多毕竟不是好事,会造成日后的变黄、氧化等。如掌握得当却能丰富和统一画面效果,同时达到很好的耐久的结膜结果。
再塑造是指在每次罩染后再进行形体和肌理的塑造,特别是针对一些高点及亮部应进行反复罩染后的反复塑造,这样更能增强形体、肌理及色层的丰富感厚重感,也便于更充分地刻画物象的细节和色彩的细节。再塑造中的一些干皴笔法还能表现出一些细腻的中间灰色,有的把它称为“视觉灰色”,这又是罩染或直接画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5、全面罩染。
罩染还分局部罩染和全面罩染,局部罩染适宜刻画细部,全面罩染则有利于画面的整体关系及整体表面光泽的均匀一致。反之局部罩染过多则会影响这种关系。在我们用反复覆盖、多次罩染进行对物象的塑造、刻画中,免不了会产生对整体关系和气氛的忽视,从形体和色彩上或是肌理和色层上都会顾了局部而失去了整体的关系。这时需要我们用含油量相对浓稠的透明色对整个画面进行全面的罩染,色彩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对总的色调的需要来考虑。这样便可以获得一种浑厚、圆润的形体感;一种谐和、明澈的色彩气息;一种亚光而润泽的表面油层;各种丰富的肌理和色层都被笼罩于其中,产生出一种凝重而浑朴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部分。
油画肖像写生中的问题。
1、油画肖像中的造型问题造型是画面的“动脉”,有表达价值的造型是形神兼备的。
油画写生中的形与色分不开,下笔即是形,又是色。如果对此体会不够,就很容易顾此失彼。这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造型素养与色彩素养的深化问题;另一个是需要一定的写生经验,包括构思、运笔、程序等技艺。另外,还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有什么样的形就应有什么样的色比如:客观写实的造型关系,就需要有较为客观细腻的色彩描绘;夸张强化的造型关系,需要强化了对比关系的色彩来匹配;减弱光影因素,区域平面色块的色彩表现,就应该在轮廓线的构造关系上下功夫,以达到完满统一的画面形式。
2、画面结构问题。
结构这个词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理性内容。在西方绘画传统中体现在古希腊理性精神延续下来的独特的结构认识。从古希腊建筑、透视法的发现、黄金分割律的应用到塞尚氏的结构分析热情,成功地把绘画从与其媒介本质不能相适应的命题中解放出来,建立了20世纪的现代艺术精神规范。在画面上结构是作者情绪最鲜明的现实手段,它同时是作者精神物质的集中的外化。我们不仅仅关注人体结构,这当然是必需的指示,还更要关注整个画面的结构。以抽象的线形概括,把未被“造型化”的活生生的人物、风景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结构形象。
3、油画写生中的色彩问题。
度。另外,还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色彩作为油画表现语言中重要的语汇,应作为西方文化内涵在绘画艺术中的独特贡献来深入研究。
教学安排:
第一周节讲授理论后学生实践,以临摹为主。
作业要求:基础扎实,造型色彩理解和处理到位。有创造性,艺术性较强。学习。
态度认真刻苦。
教具材料:模特、衬布、图片。
风景色彩教案篇九
在绘画的世界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色彩的运用不仅在于表现事物的真实颜色,更重要的是通过色彩的组合和运用,可以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风景画。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色彩在风景画中的重要性,并从中收获了不少体会。
第二段:了解色彩。
在创作色彩风景画之前,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常通过三原色的混合来得到其他颜色,而这些颜色又可以继续混合产生更多的颜色。了解不同颜色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色彩创作风景画。比如,红色和黄色的搭配可以营造温暖的氛围,而蓝色和绿色的搭配则能给人一种宁静和宽广的感觉。通过对色彩的研究和实践,我了解到了不同颜色的搭配可以在画面中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第三段:运用色彩表现自然景观。
色彩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特定的色彩构成,用色不当会导致画面缺乏感染力。在绘制山水画时,我们可以运用暖色调来表现山脉的苍翠,运用冷色调来表现湖泊的清澈。此外,通过掌握不同色彩的亮度和饱和度,可以更好地模拟阳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这样一来,画面的层次感就会更加丰富,让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妙。
第四段:色彩与情感表达。
除了描绘自然景观,色彩还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在创作风景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适合的色调。比如,运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可以表达快乐和活力,而运用柔和、淡雅的色彩则可以表达宁静和温柔。通过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我的创作中,我喜欢运用明亮的色彩来传达快乐和希望,希望能够给观者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五段:不断实践与创新。
色彩的应用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勤奋练习,我们可以更熟练地运用各种色彩来创作风景画。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而又不失和谐的色彩组合,来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有效的色彩运用技巧,并不断地挑战自己尝试一些新的组合。这些实践和创新不仅让我在色彩创作上得到了更多的启发,也让我更加独具个性和魅力的作品。
结尾:
色彩风景画的创作是一种独特而充满挑战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色彩的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色彩来描绘自然景观,表达情感,并不断进行创新。我深切体会到色彩对于风景画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色彩运用水平。我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将能够创作出更多令人惊叹的色彩风景画作品。
风景色彩教案篇十
第一段:引言(150字)。
近年来,色彩风景培训在艺术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关注。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色彩风景培训课程,并在其中收获颇丰。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色彩风景培训的心得体会。
初步了解色彩风景培训,我对于培训的目标和方法感到好奇。在课程开始时,我发现色彩风景培训并非仅仅是教授技巧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和表达大自然的美。通过观察、演绎和创作,培训的目标是通过色彩的运用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感共鸣,并将这种共鸣转化为绘画作品中。
第三段:探索自然之美(350字)。
在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中,我们前往大自然中进行户外写生。我领悟到,色彩风景不仅仅是为了在纸上再现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并感受自然之美。戴上画家的眼镜,我开始发现身边的世界种种细节:树叶的阴影、湖水的波纹、花朵的纹理等。而色彩则是表达这些细节的工具,通过运用不同的色调和明暗,我能够更好地再现自然界的真实感受。
第四段:发现自我表达(300字)。
在领悟了自然之美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感受有效地转化为绘画作品。色彩风景培训课程教会了我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深入学习色彩理论、色彩搭配和色彩技巧,我学会了如何在画布上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使用暖色调可以传达温暖、舒适的感觉,而冷色调则可以创造出静谧、悲伤的情绪。这些技巧不仅提升了我的绘画技能,更加深了我对色彩的理解。
第五段:结语(150字)。
通过参加色彩风景培训,我鲜活地感受到色彩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色彩不仅仅是绘画作品的装饰,更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媒介。在色彩风景培训中,我发现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更加敏锐,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更加自如。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在我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能够将色彩的美丽传递给更多的人。
总结:
这篇文章以引言的方式引出了作者参加色彩风景培训的背景和目的,并在第二段中介绍了初步了解色彩风景培训的感受。接着,在第三段中详细描述了作者参与户外写生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了对自然的发现。在第四段中,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色彩表达情感与自我,并介绍了所学到的色彩技巧和理论。最后,在结语中,作者总结了对于色彩风景培训的收获,并展望了未来的艺术创作。通过这样的结构,文章让读者了解到作者对于色彩风景培训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风景色彩教案篇十一
风景速写与摄影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作者不仅要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又要渗入自己的现实感受。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素描及色彩风景绘画技巧,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风景也是美不胜收。因为初画风景速写的学者们往往会有两种困惑:该画什么和什么都想画这两点错误,但是却不知怎样去处理,那么就要我们的眼睛开始训练了。不仅要经常走进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更要能在平凡的景物中捕捉到那些生动的侧面,要抓住生活内容的典型事物,而且又可忽视大量一般而实际的生活气息。同时,在繁复的自然景观中抓住那最动人的场面要善于抓住,更要善于抓住那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细节。在同一个景象中,要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体验当时的景象,只有感受到它的美丽,才有兴趣通过眼睛的审美把他更生动的描绘出来。
风景速写与摄影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作者不仅要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又要渗入自己的现实感受。其实在实际写生中自然景物要学会去用自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就强调到了对素材的取舍与添加等。这种感受一半眼观,一半心悟。视需要自己去慢慢的体会。目见则心有意。眼观、心悟结合,就是风景速写中的观察方法了。眼观只能取其形,心悟方能生其情。风景速写虽是表现自然景观,但同样要强调表现意境及情趣。我们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除了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外,还应具有超前的领悟力,要善于发现身边的魅力景物,在自己的已经中粗略的勾勒出一幅大概画像,在结合心悟的感受,从而创作出一幅生动,逼真的写生速写。
绘画,说到最后,还是要考验动手能力。不管是谁,无论你的双眼能发现与别人怎么不同的瞬间景象,还是你的心悟能够更加的描绘神色,没有动手的经验都是白说,绘画的目的就是让你的通过你的眼睛,串联到心悟,在结合这两方面,加上自己的动手绘制,创作出来成功的作品。
在自然景观中,包含着诸多相互对立的关系,如形意、主次、虚实、动静、疏密、大小、长短、轻重、曲直、前后、高低等,画风景速写,也就是要运用不同的技法将这些对立的关系统一起来,使之达到形意相依、主次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疏密相间、大小相成、长短相连、轻重相宜、曲直相结、前后相随、高低相倾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依相存的关系,使之内容、意境、情感的高度统一与完美。当然,技法固然重要,但技法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千万不可死套技法。一幅风景速写品味的高低,除了技法以外,还取决于作者的修养及作画时的立意构思,立意要高,构思要巧,技法要活。画重技法,但无定法,无法至法乃为至法。因此表现技法要因景而变、缘情而化。
临摹和写生都是色彩训练的必经之路,对美术高考生来说没有选择,必须练习。但如何安排分配练习时间,使临摹和写生相互融会贯通,却是很有讲究的。
1、临摹加快学习速度
临摹就是向优秀的作品取经,向色彩高手偷师,是学习绘画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是学习色彩的捷径。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由教师来精心挑选高考内容相关的范画,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认真学习作品的精华,加深对色彩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范画成熟的表现手法、完美的艺术处理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样的学习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加速学习的效果。
考生临摹色彩风景可以分三步:初学色彩时通过临摹了解大致的作画步骤、空间造型和色调处理;中途可以对急需解决和掌握的个别物体或特定景色集中临摹,学会特定景物的作画方法;考前两个月选择高考可能出现主题作临摹和默写的组合练习。
2、风景写生加深感受和理解
色彩风景写生是训练色彩感觉、把握色彩变化规律、感受自然界美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其他训练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变化无穷的复杂色彩世界是临摹所无法替代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要对写生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使美术高考生有备而来。其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有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先易后难,培养学生用整体的眼光比较地观察自然。再次,教师要通过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美好的情感激发作画热情。教育学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才能创造性地再现自然美。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景写生,考生才能在考试中画出色彩丰富而又和谐的高分作品。
1、整体关系优先原则
“整体观念”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是造型、结构不准,就是上调子时死抠局部,使局部与整体脱节。画面的花、杂、乱,虚实关系处理不当,画面色调不和谐都是整体与局部处理不当的结果。作画要的是整体的最后效果,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毫无意义。忽视整体的局部将最终造成全画的失败,优先照顾整体关系的局部将为画面锦上添花。整体关系还应该特别注意色彩、形式、技法背后的风景画的意境,更多地去品味、去认识它。每一块色彩、每一个形式、每一种技法背后都有着一个鲜活的感觉,都代表着一种精神元素,都是一种生命语汇,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艺术的灵魂;掌握了它,我们就有了一种自己的、展现心灵内容的艺术“话语权”,同时也增加了自己作品得高分的几率。训练整体关系有方法和技巧可循,比如用风景照片叫学生作有取舍的构图练习、画16开小稿的色调练习等形式对训练整体关系都很有帮助。
2、局部是整体的基石
虽说整体重于局部,但整体要由一个个的局部组成。局部景物的生动与否直接影响画面效果。色彩风景画要学会一些局部的画法:学会画房子,一般建筑物要画出体积关系,宜用干画法,用笔肯定保留一些笔触的效果会更有块面感,还要注意早中晚不同光线和周围环境色对墙面的'影响。画树木要注意种类和形状特征,枝叶茂盛的树以表现树叶为主,注意树冠的形态自然生动、明暗块面有不同层次;枯树则以表现它的主干和枝条的形状为主,尤其要注意一般枝干的明暗变化都是上暗下亮。画水面时注意 “水天一色”是水乡风景画中的一大特色,指水面反射了天空之色。而水面除了反射天空之色外,便是其水的固有色,只有靠近色彩,景物的倒影才会有其景物的颜色影响;水中的倒影在画面表现为色彩和明暗对比弱,静水的表现技巧常常先用垂直笔法表现倒影,然后用横笔表现水纹:水纹的透视关系是近宽远狭、近长远短、近强远弱。荡漾的水可以用小碎笔法横拖出闪光的波纹。画天空时一般接近山和物体的地方亮,远离物体的地方暗。
画面局部还可以增添画面整体的情调,如下面两幅画中的局部人物就使整幅画作充满了生活情趣,起到“以人点景”的作用。
1、应试是当前任务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应对眼前的美术院校招生考试是最紧迫的任务。应对考试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合理安排考前训练。一般考前两个月之前宜组织风景写生,通过实景写生丰富自己擅长的色系,提高组织画面的能力。到了考前两个月之内应该选择水乡风情、有房子和树的田园风光、夕阳下的湖面等高考常见题材进行临摹和默写的组合强化练习。白天练习色彩,晚上安排素描课程,以达到最佳的进度。
其次对考试时间分配心中有数。拿到考题要安排10分钟左右审题,认真思考画面的构图、色调、最终效果;构图起稿10分钟左右,确定远、中、近景的位置关系和物体的大致轮廓。铺大调子40至60分钟左右,遵循由暗到亮、由主到次、由后到前的顺序,迅速画出画面的主要调子和冷暖关系。深入塑造占考试时间的2/3左右,具体深入地表现景物的体积、空间、冷暖、主次等,使画面有精彩的局部刻画。调整阶段30分钟左右,应从全局的高度审视全画,调整与整体不协调的地方。
再次做好考试的准备工作。准备材料要齐全充足,用自己习惯的画笔,颜料要挤满,检查水桶是否漏水等。对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带两盒颜料,其中的一盒里放教师帮学生调好的颜料,把画树、房子、水面等常见景物的常用色每种调出不同变化的四五个层次颜色,学生可以在考试时直接上相应的颜色。
2、发展是长远目标
考试是一时的目标,今后的发展是长远的目标。想靠考前两三个月突击考上美术院校的念头是很危险的,即使幸运地上了分数线,你的大学生涯也会非常辛苦的。所以愿考生们在平时的色彩练习中尽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为将来大学学习和从事美术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风景色彩教案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色彩abc》一课是集绘画、制作、审美、与游戏为一体的课业形式。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体天然的色彩,粘贴成画,让学生们被自己设计的图画生动的情景,画面,更能吧学习者带入到热烈的情景中,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二、学生及媒体分析:
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色彩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可见有助于本科的教学。本科以实物投影为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现出技法、步骤、粘贴画的制作。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领域:利用小物体天然的颜色,拼贴组合成画;
3、情感领域: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技法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体验美术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粘贴画的制作方法、步骤和要求:
(1)、粘贴画的底图绘画;
(2)、粘贴画的小物体粘贴方法;
(3)、粘贴画要求画面饱满,色彩丰富,构思精巧!
2、粘贴画的创作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如何鼓励学生设计并粘贴制作出多种丰富、美丽的粘贴画!
第二版块: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天然材质,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共同欣赏,共同合作,共同游戏,建构气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由静变动,新颖活泼;
2、激趣引新,变幻无穷;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二、说学法。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仔细观察几幅图,在尝试、分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在底图的创作绘画和粘贴画的粘贴时,倡导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体会到在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不但能做,而且能做的精彩!”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设计。
一、神秘导入、探究之旅。
2、闭上眼睛,老师喊一二三,然后一起睁眼睛~~(大家眼睛闭上等待)~~~睁眼~。
3、为什么一睁眼睛,刚才那张纸就变样了呢?为什么可以用一张纸变出那么多样子来的画呢?你们能不能也做出一个这样的魔术道具来?并且让学生观察,“魔术道具”的特点。(学生现时体验变脸的乐趣)。
4、让学生先注意观察“道具”的特点。(原来是由几张相同的纸,画上了相同的画)然后思考为什么这件“道具”明明看起来图是一样的,但总觉得不一样呢?(图片相同,但使用的材料不同?)接下来就要求同学们思考,如何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张好看的“道具”?(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思考,结合自己的想法,畅谈自己对“道具”的形式,色彩的不同感受,充分展现其个性进而畅所欲言。)用快乐的游戏开启想象之门,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唤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剪、贴、等技法及色彩与“感觉”做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5、揭示,点明课题: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色彩abc。
二、情趣示范、合作体验。
1、老师提供给每个制作小组一个卡片(整幅图片切开的),每小组一份。然后讲授,毛线剪切,豆类拼镶,粮食撒倒,零食等材料的粘贴方法!(师生合作),思考自己组内的卡片,应该使用什么合适的材料,用来粘贴。
学生总结。
2、想知道老师怎么做道具的嘛?请学生参与制作道具的过程,使用实物投影,让学生们了解的更清楚。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粘贴,教师提醒大家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并注意安全。)。
教师巡回指导时,放舒缓音乐可以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新课标的倡导理念,对于中高段学生有着示范的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作精神的培养。这是学生的感觉由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3、本课高潮:变一个大型魔术。孩子们大概10---15分钟就可以制作完成领导的卡片,并粘贴好自己的材料。剩下的时间,让孩子们分别吧自己制作的卡片贴在教师已经准备好,并且贴在黑板上的另一张大卡纸。原来,所有的纸片,粘贴好,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圣诞老人。
三、多为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学生小组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己贴的卡片给好朋友或者周围同学看,并说明自己使用的是什么材料,说说比较经典的地方。比如,使用的材料比较特殊,或者是材料使用非常得当。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的感觉多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由制作方法和造型元素的粘贴画给在场老师们的感觉,这又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3、总结评价拓展:快圣诞节了,这幅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圣诞老人,大家想送给谁啊?(学生说,送老师,送同学,送爸爸妈妈等等。)老师提议这幅画是4.2班所有同学的共同的心意,放在教室里,送给在场的每个老师。让他们感觉到,不但能制作出漂亮的粘贴画,还能表现的很美,很有艺术感,看这些作品非常够味。
课后拓展让学生积极的去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1、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
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3、移情联想、张扬个性、创新实践。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要我们都多想一想,试一试,就一定会有收获。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体验为灵魂,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探索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使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两次合作尝试制作的设计和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展开教学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36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