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艺术鉴赏论文(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2:43:12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模板22篇)
时间:2023-11-16 12:43:12     小编:文轩

政治总结对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总结是一种对自己过去的肯定和对未来的规划,以下是一些精选总结范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提高。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一

不同于其他油画画家单一的构图形式,颜文樑油画的构图形式灵活多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图饱满

西方油画家一直认为空间对所要表现的物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西方油画家在进行构图的时候一直都在空白处填充以各种物象,如天空、白云、远山、飞鸟、湖泊等。颜文樑受西方油画家的这种影响颇深,所以他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也遵循着“饱满”这一构图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构图特色。他的油画构图饱满丰富,却井然有序,丝毫没有臃塞之感。以油画《百果丰收》为例,椭圆形的画面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水果,葡萄和西瓜包围着桃子和苹果,桃子和苹果中间又塞满了南瓜,而南瓜中间又有几朵红花作为点缀。这幅画面中没有留有任何空白之处,整体密实,物象丰富,带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之感。虽然整体构图较为饱满,画面中物体众多,但是画家却将各种物象安排得井然有序、繁而不闷。

2.纵深感强

纵深感极强是颜文樑油画构图的又一大特色。他极为重视画面的纵深感,擅长对不同的物象进行空间摆位,然后通过不同物象的摆放位置来表现出一种前后不同的感觉,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画面的纵深感和透视感。这种纵深构图有利于在二维平面上打造出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的画面,加强了画面的真实感,能让受众产生一种“画中游”的感觉。颜文樑在进行纵深构图的时候通常将整个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即前景、中景、后景。其中,中景是画家所要重点描绘的部分。例如,创作于1919的《厨房》就是采用的纵深构图方式,画面分为前、中、后景三个部分,前景和后景都极为简单,作为整幅绘画的背景,画家对中景的刻画非常细致,画面中有玩耍的小猫、睡觉的孩童、逼真的瓷器以及各种厨具等,带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视觉空间感,使观众好像身颜文樑油画艺术的创作特征李哲虎摘要:颜文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精研西方各时期油画的绘画技巧及吸收借鉴优秀绘画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油画的理解创作的油画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本文先概述颜文樑的艺术人生,然后从构图和色彩两个方面分析其油画的创作特征,希望能够为大家了解颜文樑油画艺术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颜文樑;油画;创作特征美术研究处作家所描绘的厨房中一样。

3.互相呼应

颜文樑自幼受国画的影响和熏陶,对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笔不同意同”“画外之境”等理念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将其创新性地应用在油画创作中,形成了“互相呼应”的构图准则。颜文樑在进行油画构图的时候十分注意气韵的连贯,画面中各个物体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呼应的,这也使画面构图表现出一种完整性。仍以《百果丰收》为例,画面中的大西瓜、葡萄和莲蓬三种水果组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形,且都为绿色,三者相互呼应,而被切开的西瓜、柿子和右边的红色的苹果又形成了一个红色的三角,和绿色的三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三角形互相呼应、相互协调,这些水果在画面中协调统一。

(二)颜文樑油画的色彩特征

1.色彩饱和度较高

饱和度指的是色彩的纯度,纯度越高,画面色彩越鲜明;纯度越低,画面色彩就越黯淡。众所周知,西方油画色彩的饱和度比较高。颜文樑在作画的.时候也倾向于选择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使画面呈现出鲜明、亮丽的特点,也有利于塑造画面中所要表达的物象的体积感和质感,如《肉店》《印度洋之中秋》《印度洋之锡兰》《雪霁》《鸟瞰香港》等作品中的色彩饱和度都很高。以颜文樑的油画作品《雪霁》为例,该作品描绘的是雪后初晴的景象,地上的雪为亮白色,天空中的太阳为鲜艳的橙红色,周边是被太阳染红了的红彤彤的云彩,整幅画面的色彩饱和度较高,亮白、橙红、鲜红等鲜艳、亮丽的色彩的运用也使画面极富立体感,能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色彩色调较为低调

颜文樑拥有丰富的绘画经验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善于运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现不同时节的不同物体的特点。但无论所要描绘的客观物象如何变化,颜文樑所采用的色彩的色调都是比较低的,黑、白、灰这三种色彩在其油画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颜文樑认为“黑、白、灰”三色是万能的颜色,不同明度、饱和度的黑、白、灰色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物象,且这三种颜色会给人带来一种低调奢华的感觉,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例如,《普陀市街》的主色调就为冷紫色的灰色调,将南方小镇的清冷的感觉形象地呈现在了受众的面前。在创作这幅油画的时候,颜文樑所采用的灰和古典主义所钟爱的单调的灰色不一样,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表现出了画家高超的色彩运用技巧。再如,《雁来红》这幅油画中,天空中略带暖黄色的白云及白色衣服都显得格外醒目,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总之,颜文樑油画的整体色调都较为低调,既单纯,又丰富。

3.色彩极为厚重

不同于一般的油画作品,颜文樑油画作品的色彩具有厚重感。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他倾向于运用厚涂这一创作技法,充分表现出所描绘对象的质感。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颜文樑的油画作品凹凸不平,颜色有高有低,且方向也不同,或是向左,或是向右,或是上,或是下,这样能使色彩表现出一种立体感,并且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作用下可以表现出微妙的视觉变化,这也就间接丰富了画面的表现效果。颜文樑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薄涂、薄贴、厚贴、埋没、拍贴等不同的色彩厚涂技法,增强了色彩的表现力。如《前祠大殿》《普陀》《普陀前祠》《菜花》等作品的色彩是极为厚重的,无论是色彩的明暗对比度,还是色彩的冷暖色调,色彩的变化都异常丰富。尤其是《菜花》的用色让人感觉到“几乎可以抓住某些厚色将整幅作品提起来”。

颜文樑一生都在追求艺术之美,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研究颜文樑油画的创作特征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尤其是在不注重基本绘画技巧、只追求油画表象的今天,对他的油画作品进行研读对当代油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二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和不一样的情感积淀产生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感情进行分析,重视在文化情境中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本文主要简述了如何在不同文化情境下分析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韵味,并深入探究了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品;人文精神;鉴赏;文化情境。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重现事物的美,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通过对各种学科综合知识的巧妙运用,使得“美”在其笔端得到升华。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对美术作品创作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机型综合运用在,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所以,我们在欣赏这样一幅作品的时候要对这些思想感情、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很好地提高鉴赏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研究也在发生变化,将美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意味,可以对画家创作时的情景进行真实的在现,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所谓文化情景就是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等等。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分析其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只对作品的技巧进行分析,还要明确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人文以及科学特征等等,把作品融入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去,对画家创作时的内在情感进行分析。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社会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作品的优秀思想、优良的精神可以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的进步,还能引导人们的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对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很多非常深奥的哲学思想蕴含在美术作品中,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做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历史环境,而且要分析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内心的思想与情感。画家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多种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加强文化情景中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这种鉴赏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很好的还原,但是不是对生活简简单单的那种描述,而是把价值观、审美观与文化情景进行统一。人们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应该通过视觉感受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与感情,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使自身的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地区的美术艺术也有不同风情,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近距离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例如黄永玉前辈的《山鬼》有着浓厚的湘西本土特色,黄老塑造的“山鬼”这一形象其实是在湘西本地神话故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黄老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让“山鬼”这一形象有了鲜明的特点。这个时候,我们要结合湘西本地的文化对“山鬼”这一民间形象和艺术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在认识“山鬼”这个艺术形象的时候更加深刻。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来进行,从视觉与心理上对作品进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者想要体验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在传统的国画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要对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在鉴赏这种作品的时候应该对当代历史文化有很好的掌握,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来进行联想,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中国古典画作和古典诗歌一样很多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了解了这一点很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由于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简单堆叠,其过程结合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科学内容,其蕴含的知识是比较广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融入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鉴赏的效果。例如: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等,把这些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接受画家生活年代、国家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当时的世界环境。这样可以加强对作品的思考,得到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深层思想。在鉴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所以想要在文化情景中鉴赏美术作品可以从身边的美术作品入手,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鉴赏还要与自然美进行有机结合,用自然美来发展自身的思维意识与审美能力。将美术鉴赏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美术鉴赏效果。

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蕴含的思想不同,再加上画家在创作它们的时候,融入了当时画家生活的环境与时代背景,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注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画家生活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深处蕴含的深刻内涵。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三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表演者个人的情感。

舞蹈中最为我所了解的是拉丁舞。拉丁舞中的伦巴、恰恰是初学者的必修课,从这两种舞蹈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拉丁舞的部分内涵。

伦巴(rumba)英文rumba的音译,用r表示,也被称为爱情之舞,拉丁舞项目之一。源自十六世纪非洲的黑人歌舞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拉丁美洲,后在古巴得到发展,所以又叫古巴伦巴,舞曲节奏为4/4拍。它的特点是较为浪漫,舞姿迷人,性感与热情;步伐曼妙有爱,缠绵,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法婀娜款摆,若即若离的挑逗,是表达男女爱慕情感的一种舞蹈。伦巴是拉丁音乐和舞蹈的精髓和灵魂,引人入胜的节奏和身体表现使得伦巴成为了舞厅中最为普遍的舞蹈之一。

伦巴常常用音乐来引起人们舞动的欲望,从此出发来吸引男女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伦巴的实际功用就由此体现出来。伦巴一般是在成熟的男女之间的舞蹈,挑逗意味更大,但也更加含蓄,他们的舞蹈动作让你很快的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关系。有人说,探戈是情人之间的舞蹈,那么伦巴就是夫妻之间的华章。伦巴不像探戈那样,时时处处都带有一种防备的气息,防备着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伦巴是夫妻之间光明正大的互动,只是因为双方早已经成了最熟悉彼此的人,不必那么张扬,也不必遮遮掩掩。而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恰恰则起源于墨西哥,虽与伦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它俏皮欢快,风格与伦巴截然不同,动作潇洒帅气而又充满活力。恰恰表演应该是充满热情的不能有严肃味道,并加有断音奏法,使舞者能够制造出“顽皮般”的气氛给观众。这种顽皮的意味就更体现出了恰恰和伦巴的实际功用的不同。

恰恰相比伦巴,节奏更加轻快,气氛更加活泼,更多的是年轻的舞者选择恰恰来作为表演项目。恰恰的舞蹈动作中,有许多花样繁多,难度较大的花式舞步,动作频率快,幅度大,气氛更加活泼激烈。大多是未婚的男女对此类舞蹈情有独钟,他们用激烈的、明显的、活泼的方式来互诉衷肠,表达对舞伴的爱慕之情。对伦巴和恰恰的舞蹈形式的理解越深,对它们背后的文化也就理解的越深。它们的背后体现的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热情和奔放。众所周知,拉丁美洲被称为移民之洲,黑人、白人、印第安人等等都安家在拉丁美洲。于是拉丁舞或多或少会体现出黑人舞蹈、西班牙舞蹈、印第安人舞蹈的特点: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四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文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从“噫吁?戏”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册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峰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要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树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开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行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笔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的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五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纸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5.刀法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刀法的运用。

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两种刀法的运用。

剪纸成品“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剪纸艺术的种类: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统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以纹样分类。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以用途分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剪纸成品以用纸及制作分类。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6)磁性剪纸,磁性剪纸在工艺上有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之分,手工剪纸又有剪和刻之分。

至于兼用两类方法制作的剪纸,应择其主要的方法归其类别。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六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德胜.美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9l。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七

由于风景油画的本身特质所定,即创作主体对地域环境的一种真情的传达与表现。因此,不同的创作主体在进行风景油画创作时,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且有情感倾注的地理环境来进行艺术歌颂,这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域风景油画的选材不同。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土地常年被冰雪覆盖,有“白山黑水”之称,此地区的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平原广阔,山脉平缓,大面积的白桦林漫山遍野,空气通透,阳光照度强,因此,冰雪、白桦林、湛蓝的高空等都成为了当地油画家青睐的创作题材。如田卫平的作品《月光雪地》、肖景志的作品《初雪》《老林秋韵》等。而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气候湿热多

,空气中水分子含量高,太阳光到达地面时会受到水分子的折射,所以湖南的天气经常会给人烟雨蒙蒙的感觉,地形以平原,盆地、丘陵为主,因此当地画家也比较倾向于对丘陵、雨水和雾气的表现。如在风景油画家陈和西的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平静如镜的水塘、蜿蜒潺潺的小溪、生机盎然的水田等,表现出了南方水乡的地理特征。

(二)表现语言的不同

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画家一般会选择一种与所要描绘景物特征相适应的表现语言。对于湖南和黑龙江两个不同的省份,由于自然景物的迥异,油画家选择的艺术语言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从两省自然景物的造型特征来看,黑龙江省是闻名全国的“黑土地”,地表的构成大多数是一种硬朗的直线条,树木大部分叶少枝多,树冠中时不时地会透露出树枝的走向,柔中带刚。而湖南是大面积的黄色或褐红色土地,地表的构成大部分是蜿蜒中带着盘绕的曲线,树木绝大部分是枝繁叶茂,树枝妖娆多姿。为了表现出其各自的地貌特征,艺术家所选用的艺术语言也会各有不同。黑龙江省的风景油画家一般都会将色彩和造中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以湖南省与黑龙江省为例李伟琴摘要:湖南和黑龙江两省地处中国南北两地,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迥异,无论是绘画选材、表现语言,还是审美思想均体现出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中笔者对两地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促进各地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型简单鲜明化,在视觉上也给人夸张的感觉。如田卫平的《油画写生——太阳岛2013》组画,景物的塑造和色彩的处理有意进行了强化与变异。树木的造型很多是球形、扇形,不多的树枝中零星的穿插几片小树叶,房子也被简化为圆锥体或立方体;其次是大片碧绿的树木和草地,纯紫色的天空,玫瑰红的屋顶,钴蓝色或中黄色的房子等,用笔豪迈、大气,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而湖南省的风景油画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含蓄中带有一种朦胧感,让人有一种无穷的遐想空间。如风景画家陈和西在构图时就比较喜欢运用皴擦手法在模糊中

寻找

形,使描绘的景物在似有似无中逐渐显现出来,给予观者一种边界线虚化的感觉。在用色方面,他比较喜欢运用绿灰、黄灰、紫灰、蓝灰等灰色系列,而且整个画面的色彩都融合在某一个灰色的色调中,给予人一种温馨而又祥和的感觉。在用笔方面,他倾向于“写画”的形式,下笔抑扬顿挫,追求一种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

(三)审美思想的不同

美学家宗白华也讲过:“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

心灵

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因此,绘画总会带有个人特定的思想情感因素,是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景物中,深入体会景物情趣的过程。而在这两省中,不同的地域人文因素对艺术家个性的成熟与塑造是十分重要的,黑龙江人性格直率,粗犷豪放、质朴坚强造就了特有的“黑土”文化,风景油画的艺术风格也像乡民一样纯洁质朴,作品健康、朴素,以深沉为主。如刘治的《松花江畔》以一种强烈绚烂的印象派点彩、厚堆的手法来表现北国冰城风光,给人独特新鲜的感受。李秀实的《春到兴安岭》通过大小兴安岭连绵不绝的山峰和皑皑的白雪,既体现了黑龙江的浑厚和大气,也展示了黑龙江儿女积极向上的

生活

面貌。湖南由于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一种平和与圆满的态度,风景油画在风格上强调的便是一种意象,这种意象重视的是与原物在精神层面的接近,是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如肖沛苍的《湖边小船》展现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远处水天一色,朦朦胧胧,近处小船悠悠荡荡,体现出一种怅然自得感,景物在灰色调中时出时没,表现了一种深远而又幽静的东方神韵。

(一)有利于两省风景油画的本土化发展

通过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笔者发现两省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当地的主流文化相适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画家对自身经历的直观感受和文化渊源的挖掘,它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地方特色,是艺术风格个性化的表现。而实际上,求异一直都是画家苦苦寻觅最佳的艺术表现状态,这种潜在的艺术驱动力促使画家们会进行艺术探索与创新,给观者带来一些新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当前的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利于两省的风景油画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画家群,进一步促进两省风景油画的发展。在湖南,经过画家们多年的努力和合作,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以陈和西教授为中心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风景油画家群,他们不仅热衷于油画风景的表现与创作,还致力于湖南的本土文化研究,并尝试将着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他们组织了很多相关的艺术活动,如建立后湖艺术区、湖南小型油画展、湘景湘情——风景油画展等,不仅带动和发展了湖南的风景油画事业,还为湖南油画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格罗赛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如指出:“艺术起源的地方,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黄永健也说:“无论如何,艺术自人类文化系统建构之初,便成为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己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艺术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而湖南和黑龙江两省的风景油画,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还保藏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另外,由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传承性”和“超越性”,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在人类社会流传百世,影响深远。里德说:“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过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贯穿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文化中,使其发生联系,产生交流。”英国文化学者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论及艺术“超时空”的特性时也指出:“艺术的最基本因素却是超出其时代的那部分东西,那就是永远能够被人们理解,对人们有所启示的,甚至神秘的‘真实’。”由此可见,致力于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是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

综上所述,地域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迥异,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画面造型、形式和色彩等方面,更为关键的是画面神韵的追求不一致。正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又反作用于南北地域文化,带动并发展了当地文化,为各自地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八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当时李白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而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二人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贇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九

赵本山,是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喜剧小品及影视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名演员,更是一个当代文化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和模范带头人。他现在领导着一个文化传媒集团,除了民间艺术团,还有本山影视公司,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还有他的遍布各地的“刘老根”大舞台演艺剧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化产业链。他导演的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影电视作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他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号特征,成为全国人民除夕之夜期待的一个亮点。在历年央视“春节晚会节目评选”中,赵本山在观众的掌声中几乎每次都捧走一等奖的奖杯。本文结合赵本山的作品,对其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赵本山的艺术创作。

一部作品,除了内容上源于生活外,能否对生活进程的历史特点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把握这种特点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通过人物的命运深刻表现出来,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赵本山的作品虽然人物寥寥,却寓意深远,使人从微观处看到了生活变化的影响。

赵本山早年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反映的是随着农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们要求改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成立了自己的模特队,宣传劳动的光荣。再如《拜年》反映了贯彻落实党的第二轮农村承包政策,党员干部支持、带领农民群众承包鱼塘,走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这些都真实反映了时代改革大潮中农村的面貌,生动可感。赵本山一生所演的小品还有很多,经典小品有《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说事》、《火炬手》、《卖拐》、《卖车》、《不差钱》等等。

赵本山拍摄过的电影每一部都能让人记忆犹新,《男妇女主任》中那个主持农村妇女工作的农村干部,《幸福时光》中的那个帮助盲女的好心人,而《落叶归根》,是赵本山生命中的第三部电影,已经不单纯是赵本山拍摄的一部贺岁电影,更确切地说,它预示着赵本山艺术生命的又一个辉煌的崛起,也是赵本山在艺术道路20年过后的回归。

二、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赵本山的创作,从小品到电视剧一路走来,一直遵循着“农民”路线,从未有所偏离。较之于30年前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当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已从过去的关注农民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转向既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又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情感追求。

在这种潮流下,《乡村爱情1》和《乡村爱情2》两部作品问世,它们成功的价值在于以爱情为切人点,在精神层面上关照当代农民的情感处境,这一创作扎根于当下的农村生活,对当代农民的情感世界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摹和丰富多彩的呈现。如同“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乡村爱情》系列正是以对人物情感世界敏锐微妙的开掘和对乡村生活质感的生动细腻的展现,具象地折射出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越贴近民生、越贴近9亿农民的现实生活境况,它所描绘出的社会生活画卷的视角就越广阔、内涵就越深刻,它也就越能够表现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情感、精神上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也就越能够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乡村爱情》系列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乡村”和“爱情”,覆盖了中国普通百姓生活内容的几乎最大的范畴,因此,《乡村爱情2》的观众构成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农民群体,而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该剧以电视艺术特有的方式凝聚了全社会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关注目光,使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通过电视剧的艺术欣赏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在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上,以艺术作品作为载体,完成对国民意识形态的构筑和引领,是电视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要具备这种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个优秀的作品绝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脱离时代的思想,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深度,毫无意义可言,也就不能存在长久。突破平庸,深入生活,理解生活,这是赵本山作品的特色。

赵本山作品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点”或“面”的现象有讽刺警示意义。如《策划》中,假如对下蛋公鸡的宣传策划做成的话,那该是何种局面……赵本山的小品对于有不实广告宣传的商家来说,是一副醒脑剂,比如《策划》;对于赶时髦“追广告族”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剂清凉药,如《钟点工》;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来说,是一种讽刺,如《牛大叔提干》;对于百姓中贪图小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讽刺和警告,如“三卖(卖车、卖拐、卖轮椅),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的思维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炒作及行骗现象。细细品味赵本山小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其中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也许是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真谛。

同时,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文化,向我们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是一种深层的东北地域艺术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民族,反映特点的现实生活,但是又不仅仅属于该地域的。由于地域艺术与本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因此他必然体现全民族大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精华。我们在提倡和弘扬“民族的”或“地域艺术”的同时,更要深刻了解和研究这种文化衍生发展的特殊历程,使这种文化艺术能直接为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充分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有反映农民致富奔小康,承包鱼塘,开发粮食项目,普及科学种田的;也有反映农村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讴歌好领导、好干部的,也有揭露农村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的。加以他本人就出身农民,对农村生活和农村命运的情况烂熟于心,这才使得他演起来农民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更容易成功。可见,任何作家的艺术创作,都要受到生活经历、生活范围的制约,他纵有天马行空的本领,也无法超越这个制约。只有忠于自己生活,真实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创作出内容真实丰富的艺术作品,才能使观众在欣赏时找到认同感,从而被打动,由此产生共鸣。

此外,赵本山本人就出身于农民,这使他很自然地捕捉到了我们时代潮流的主角之一农民的形象,用农民命运的变化来折射出民族命运的变化,这也是其作品的时代意义所在。例如《拜年》,这部作品除反映农村干部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外,也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农民在小农意识影响下狭隘的是非判断观。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群众看干部。在农民心中,领导干部是他们的父母官,干部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普通农民百姓的命运。而在干部面前极尽讨好,虚伪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隐藏起来,这在农村甚至城市中确实存在。赵本山就是通过进一步触及民族心理的一角,来窥视整个民族内心的愿望。

文艺的主要职能就在于探索人生、影响人心,从而揭示时代中人们精神领域经历的深刻变化。文艺家应把眼光投注到现实生活中去,探索人物在时代感召下精神世界发生的变化,才能使作品有较为深刻的内涵。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说,“是生活教懂了我”。生活经历不仅教会了他做人的准则,也让他认识到一个重要的艺术真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生活中的经历使他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生活。

赵本山的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最朴实的人类文明,是服务于老百姓的大众文化,也是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

一、中西声乐历史文化。

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是从人类的原始时期就开始出现的。

远古时期,中西声乐艺术在各自图腾意识和文化氛围中就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态。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大融合的时代。对外来音乐艺术的兼容并蓄,促使汉唐时代声乐艺术的空前繁荣。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流派纷呈、长期并存。

西方声乐艺术形式相对单一,但长期在歌坛独领风骚。从古希腊史诗、到中世纪圣咏与合唱艺术,再到歌剧,西方声乐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独唱发展到合唱,再发展到比较高级的独唱的过程。

二、中西声乐审美比较。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声乐审美上有着迥然不同的见解。崇尚中和之美的中国人在审美心理中多习惯于平和、渐进、渐变的心理趋向,不喜欢新异、突变的普遍心态,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音乐结构思维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对比前提下求统一的特征。中西文化在传统声乐艺术领域的另一突出反映,具体表现为中国以字韵纯正为重、西方则以声音优美为重。

西方传统声乐理论系统论及歌唱的呼吸与共鸣、声音的流畅与灵活等声乐艺术表现的诸多方面,而“声音优美”确是西方声乐艺术审美的首要标准。

三、中西声乐文化内涵。

声乐来自于社会生活,也是最早的音乐表现形式。它之所以自形成之初一直流播展衍至今,与其自身具备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其具有的社会功能有如下几种:信号功能;信息功能;仪式功能;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这几种功能包涵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之间也有所区别。

华夏先民以农耕为主,思维意识没有明确的主客体之分,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直观性的特征。西方文明发端于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思维判断的方式上,理性推理超过感性经验。现代观念上的西方音乐,主要是指脱胎于基督教文明的艺术音乐。西方艺术声乐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满足宗教仪式和宣传基督教义的需要。由于教会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教会成了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创作、演唱的中心,从而使西方的声乐较早地具备了鲜明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特征,也由此保证了西方声乐作品的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

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声乐作品上。中国声乐作品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紧密。中国语言的声调较为丰富,音调依附于语调。西方的语言是多音节的拼音文字,声调变化相对简单,而音节节奏和重音变化丰富。中国旋律多围绕音韵(平仄)进行,节奏的装饰性较强,总体呈现出非均分性、非定量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西方语言较少声调的变化,歌词多讲究节奏韵律的抑扬。相对于语调而言,语义对语言节奏的依附性更大。我国汉族的音调主要采用没有半音进行的五声音阶,因此歌曲缺少功能性的倾向进行。在西方音乐中,无论是教会调式还是大小调体系,每个音的稳定性不同,其他各音都具有对主音的倾向性。这种不稳定性不仅造成音和音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加强了歌曲旋律进行的动力感。

四、结语。

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传统声乐艺术注入了各异的思想文化内涵。声乐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审美和文化内涵其实是统一在一起的。待人类传统文化与中西声乐艺术,肤浅的民族主义情绪无疑引发无谓的民族优劣论争,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必然导致有害的民族传统批判。土洋之争、门户之见或许不只是政治历史的原因,囿于以乐论歌、以技说艺难免将民族声乐艺术引入狭路。否定传统文化便割断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血脉,排斥外来文化则助长了民族声乐艺术退化基因的滋生。完整地继承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精粹,广泛地吸收外来一切优秀声乐文化,以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思想为宗,以西方近代声乐技术理论为径,或许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一

机电工程学院。

000。

学号:0000。

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向日葵代表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向日葵的花姿虽然没有玫瑰那么浪漫,没有百合那么纯净,没有兰花那么无邪,但它阳光、明亮,爱得坦坦荡荡,爱得不离不弃,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且,它绽放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对梦想、对生活的热爱。当花朵在阳光底下慢慢伸展,当阳光刺透它薄弱的叶,那天生与阳光最搭配的花朵,高贵又不失风度,看着天空,它好像希腊神话里的阿波罗,他是高贵的太阳之子。向日葵是我最喜欢的花朵,因为我爱着它不计名利的完全绽放。爱它对阳光的无限渴望,它永远不追随别人的脚步,它只跟着光,跟着它的信念,也只有光。我无意中在画册上看到了一个画家所画的的向日葵,这幅画直击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的灵魂。我认为这是无限爱生命的人才能用画出油画《向日葵》,至少也是因为喜爱向日葵啊,然而让我迷惑的是,画向日葵不正是代表爱生命的表现,为何画家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既然怀有无限热情,又为何在大好年纪放弃了艺术,选择了死亡。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生平,追问画家是何人,原来他就是梵高。我问过我的同学和老师,很多年过去了,梵高为什么让人久久不忘,让人动容。有人说是他的画,是啊,一个画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艺术作品,风吹过的麦田,迷人的星空,美丽的果园,金色的向日葵,他不曾放过一丝生活细节,他着迷了色彩,那种有强烈感觉的色彩,冲击感,那个世纪,也只有梵高做到了。正如他所说:“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命中的热情。梵高一生命运多磨难,他屡遭挫折,艰辛备尝,在仅仅37岁的生命里,他把最重要的时期留给了艺术,而事实上他生前却从品尝过艺术带给他的荣誉,贫困潦倒,用来形容他是最好不过了,他到处流浪,也曾遇到过爱情,和一个遭遇过生活摧残的女性,梵高收留了她,女人也给了他不岑有过的温暖和幸福,可梵高太执着艺术了总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试问又有几个女人能接受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呢,更何况是经常饱受困苦的女人,所以离开了梵高,为生计所迫,梵高失去了爱人,可他却未曾抛弃艺术,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后来被人熟知的原因吧。就像他说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旅行,但我又怎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长的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变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这就是梵高,他不是残疾人,他是油画艺术里的巨匠。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结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他在学习前辈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使用荷兰传统的褐色调,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后期他又远离了印象派因为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与他理想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天生就是热情如火,后来,他不用线条而是用环境衬托形象,他笔下的人物风景无一不带着这一因素,既生动又活泼。所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太阳代表了热情,凡高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着每一个看到他画作的人,仿佛是救赎,又仿佛是光芒万丈,闪耀着人间独特的真实,又有不存在人间的圣洁光芒,它让你感到纯粹,干净。

人们如果真的看到了并相信了美好纯粹的信念,那么生命则将是永存的,梵高将这一信念融入到了画里,希望人们懂得它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可是在那个年代里,物欲纵横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他是理想主义者,他需要世人给他理解和尊重,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减掉了自己的耳朵,是因为无人愿意倾听他的心声他不愿成为家人朋友的负担和累赘,因为没有谁懂得它痛苦的内心,自杀身亡,或许能够减轻他的苦痛和灾难,他就这样随死神走了,享年只有37岁。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这幅画有16朵的《向日葵》。他用他神奇的想象力,赢得了赞扬,描绘了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或许就是他与向日葵早早结下的不解之缘吧,向日葵表达了他的内心,火热强烈甚至是燃烧,在艺术上的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他爱这种朝着光与热开放的花,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梵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纵然有向日葵这样的名作,却也落下了悲苦一生的结局,明明是光的追求者,却不得不在暗处流浪。他一生追逐着光明选择了光明却不得不投身黑暗,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剧。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他就是那《向日葵》,他的向日葵花得都是自己的缩影。以前听过一些报道见到梵高《向日葵》原画泪流满面,那时猜想不过是几幅画作,真的可以让你感动至深吗?可当我见到这幅《14朵向日葵》时,也不由黯然叹息:不停的工作,不停的工作,真是一个工作机器,只有工作能让他忘记了俗世,忘记了生活所给予的的苦难,也只有工作让他注满了心血,注满了他对生活的无限渴望,他未曾不爱生命,造化弄人罢了。

从梵高开始画了一组向日葵油画后,向日葵就属于梵高。再也没有人像梵高一样,在向日葵上寄托着的情感厚重,细腻。《14朵向日葵》隔邻是高更的《梵高画向日葵》从未有人为向日葵投注这样激烈专注的热情!梵高化的向日葵好像在燃烧,在着火,浮雕般色彩如此强烈厚重,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一朵朵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旋转之花在黄色与蓝色中脱影。梵高爱向日葵就像我们国人所说的风骨,陶渊明独爱菊,郑板桥爱竹子一样,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希望之花。画向日葵即画太阳,也是自画。当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共同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那是最美的和弦之声,《向日葵》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也是他一世的才华。梵高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及炙热目眩般的阳光。他不无自嘲:“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梵高啊,梵高,你知道吗,追求光与热,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人们的奸诈与势利,把双眼蒙蔽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比任何东西都高贵。你用你的双手又换回多少泯灭的良心与灵魂,你从心底灵魂呐喊的声音,刺透了天空与大地,向日葵是战士,是你不屈不挠地反抗下的产物。

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你说他陷入癫狂割下自己的耳朵,可他偶尔清醒冷静得可怕。他要求寂寞,他要求在精神病院度过,向日葵用色如此大胆强烈,恐怕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是把杀猪刀,时间能让一切冲淡甚至过于暗淡。只有那重重的色彩,才能让向日葵保持着生机,不至于过早枯萎,哪怕枯萎,也要奋不顾身地绽放,只有绽放,才是它生存努力的理由。我们都爱梵高的光与热,因为我们正常聪明世故得不会把自己逼向绝境。可梵高不同,他有一颗过于追求完美的心,他想有人了解,梵高知道高更喜欢他的向日葵多于莫奈的向日葵而高兴万分。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梵高是单纯的,是理想主义者,他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梵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因为黄色这能表达它所表达的情感。

尽管向日葵那么美,高更因艺术理念分歧离开了梵高,梵高是个对艺术由衷喜爱的画家,他穿着棉袄,混在农民中间,在大地里,在果园里,在纺织机前,甚至是农民的饭桌前,这些都带给给他灵感,他疯狂地为之着迷,及时风吹日晒,即便大风滚滚而来,他也坚持在户外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光与热。高更无法与这样的梵高相处最终离开了。也许他认为他是疯子,可这不也正是梵高让人动容的原因吗。画了向日葵后的梵高便是金黄色的化身,把这金黄色的火焰撒遍天际田野,也涂上夜晚的星空,卷成旋涡直到麦田群鸦乱飞,才举枪结束了这场金黄色的癫狂。金黄色从此属于梵高。

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一九七八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五十九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无论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的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凡·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二

内容提要: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它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的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现实美和现实丑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品的真正内容。美术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美现实美现实丑内容形式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衣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一幅油画作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则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创作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美术创作的传达活动阶段。这种创作活动是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那么,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即具有审美价值。这两点,可以说是艺术品与伪艺术品相区别的根本特征。首先我们应当排除一种错觉。有人认为,凡是优美的事物,就都属于艺术。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优美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而自然美尽管可以是艺术的对象,却绝不是真正的艺术本身。油画创作表现的是自然美,是对现实美的再创造。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油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油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比如,这样一幅生活情景: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下,有一对衣着朴素,身体健康的农民夫妇,在田野斜斜相对而言地站着,都低了头,把手放在胸前,身边倒着一辆手推车和一个盛满马铃薯的篮子。他们在辛勤劳动了一天正要回家的时候,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于是他们脸上现出虔诚肃穆的神色,双双心情平和地做起了晚祷。这不是法国19世纪农村典型的生活景象吗?在这幅生活景象中,我们看到的不正是劳动人民那种纯朴善良的性格美和人与人之间和谐诚挚的关系美吗?是的。但是,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景色和美,是法国农民画家米勒在他的名作《晚钟》里为我们描绘出来的。

现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术正是以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的。现实中无论人、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只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源泉。假若没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美术。当然,现实中有些不美或丑的事物,也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根据,反映到美术中来,经画家审美意识的加工改造而成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实际上,人们对艺术与美有许多误解。人们总是以为艺术就是美的;凡是不美的就不是艺术,丑是对艺术的否定。事实上,艺术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即是说美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现实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为什么美的艺术可以表现丑恶?对于艺术家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丑恶,而在于必须对丑恶作出卓越的表现。

例如,在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罗丹自己解释说:“平实的人总以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委拉斯贵支画菲力浦四世的侏儒赛巴斯提恩时,他给他如此感人的眼光,使我们看了,立刻明白这个残废者内心的苦难——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而变成一个玩物,一个活傀儡、、、、、、这个畸形的人,内心的苦越是强烈,艺术家的作品就越显得美,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喘息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在作品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罗丹的《老妓》是这样,委拉斯贵支的《赛巴斯提恩—莫拉》和米勒的《扶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等都是这样。在国内外美术史上,有许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事实上,丑恶只是题材的丑恶,它只构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优美却来自艺术家的智慧和表现力的超绝,它形成了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由此可见,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在自然美中,它超越自然,而达到仿佛拟人化的理性结构。而在人类的艺术中,它又超越了人类,仿佛回到了本色的自然,返噗归真。在油画作品中,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其实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即艺术家对美的表现能力和技巧,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容。人们对一件作品的估价,正是根据这种内容来确定的。

拉斐尔的《圣母》像就是这样。在一个早以被表现过千百遍的旧题材中,他以自己的精湛造诣为之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内容。从而使这个已死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灵魂和生命。他的这种艺术表现是如此深刻,正如黑格尔赞叹:“我们确实可以说,凡是妇女都可以有这样的情感,但却绝不是每一个妇女的面貌都可以完全表现出这样深刻的灵魂。”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凡是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视觉形式;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创造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离不开创造艺术典型;而创造了艺术典型的美术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视觉形式充分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而这感情和善,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内在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这就是艺术的美。在这个意义上,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在艺术审美经验中得到了融合。在油画创作中,艺术美是必然的。因为美,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作品中显现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黑格尔)而在现代社会,有些想借艺术平步青云的人,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这种画缺少对艺术的真诚,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这种人实际是在究研成功之路,而非研究艺术本身。画油画重要的不在于你画什么样的内容,内容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你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对生活的态度。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绘画就是在记录这种变化,就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对生活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画自己感兴趣的,最激动人心的。其实可画的内容很多,关键在于能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画画,最痛苦的莫过于心中有了灵感的火花,却无法把这种感动表现出来。黑格尔有名话很形象:“艺术家常遇到这种情形,他感到苦闷,但是由于把苦闷表现为形象,他的情绪的强度就缓和了,减弱了。甚至在眼泪里也藏着一种安慰。”绘画有时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机械被动地照搬生活,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再创造。绘画创作是具有强烈个性和情感色彩的精神劳动,是生活与心灵碰撞之后激发出来的情感流露,绘画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吴冠中说过:艺术家是最憧憬美的一群人。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将自己血液中携带的,对人类的命运,前途那一缕淡淡的哀愁表现出来,感染他人引发思考。

而我描绘生活在城市边缘人的印象,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体验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形象揭示人性中最善良,最质朴,最美好的一面。我深刻地感到他们有一种贴近我的心灵,伴随着我的呼吸的东西。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也许是一种感动吧!但他永远吸引着我,打动着我内心深处。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三

20世纪,西方抽象油画发展迅速,以一种强烈的力量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艺术观念。很多艺术家被抽象油画感染,从以往具象绘画的一味模仿自然,转变到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抽象油画能够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打破了写实主义一枝独秀的格局,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抽象油画体现的是更纯粹的绘画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康定斯基所说的“艺术中的精神”。

抽象油画大师蒙德里安说:“从绘画的意义上来讲,抽象油画与具象油画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相对而言。”抽象油画大致可分为几何抽象和抒情抽象两类。几何抽象又叫冷抽象,它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这个画派以蒙德里安为代表。抒情抽象又称热抽象,带有浪漫主义的特点,主张运用点、线、面、形与色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抒情抽象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具有浪漫主义的倾向,这个画派以康定斯基为代表。比利时抽象艺术大师苏富尔曾在《抽象绘画词典》中这样描述抽象绘画:“在绘画里,凡其形象切断了自然或现实世界的脐带,以致无法辨识,联系或思考其形象的绘画均称之。”

康定斯基是西方抒情抽象油画的先驱。1910年之后,康定斯基的画风骤变,从写实转向抽象,创作了《第一幅水彩抽象画》。康定斯基的这幅独具特色的作品没有任何具象的实物,呈现给人们的只是一簇簇自由奔放的颜色与线条。这幅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抒情抽象绘画的诞生,也揭开了康定斯基抒情抽象绘画的`序幕。康定斯基认为,绘画的来源可以是对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一定要受到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在他看来,绘画犹如各种不同世界的碰撞,在相互碰撞与斗争中产生一个全新的世界。因此,从康定斯基的线条、色块、构图、结构中,我们能够发现他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激情,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物质只不过是蒙在真实世界上的一层面纱,而精神才是世界的本源。”康定斯基作为抽象油画的鼻祖,对中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影响颇大。

艺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中国当代绘画正处于多元化的格局中,而抽象油画一直不被重视,长期扮演着他者的角色。

1.启蒙时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艺术家的创作也逐渐活跃起来。中国抽象油画把西方抽象油画作为参照物,这使得抽象油画在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每一种新画派的产生必将受到一定的阻碍,抽象艺术在中国当时的发展可谓命运多舛。很多抽象艺术的爱好者被认为是反叛的、不羁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反叛造就了抽象油画的前卫特征,形成了一种新的油画思潮。

2.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美术进入了一个现代主义新时期,以高名潞为代表的一大批年青艺术家接受了正规的学院教育,因此对新的艺术风格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在西方抽象油画艺术浪潮的影响下,中国抽象油画结合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流派的特征,真正实现了抽象与表现的大融合。1986年6月,青年艺术家祝昌言、万俊彦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非具象画展”可谓空前盛大,展览风格大胆,具有深刻的意义。

3.升华时期

2000年以后,中国抽象油画形成了多元化格局。高名潞的“中国极多主义”画展的策展成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表现空间,也推动了中国抽象油画的发展。2009年,许德民的《中国抽象艺术学》一书出版,填补了我国抽象艺术理论的空白,尤其是“抽象艺术中国早已有之”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强烈的反响。上海抽象油画的领军人物周长江的作品《互补系列》在全国美展中获得银奖,带动了上海抽象艺术的发展。另外,以赵无极、朱德群为代表的抒情抽象油画艺术亦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抽象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然还不够迅速,也没有诞生像康定斯基那样的抒情抽象艺术大师,但中国的书法(尤其是草书)和中国写意山水在很多地方与西方抽象油画有着相似之处。如,当代画家吴冠中的写意山水抽象画运用几何形体组合和明亮的色调描绘江南风景,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随着大量抽象油画艺术创作的出现和广大抽象艺术爱好者的加入,以及人们对抽象艺术的认可,中国抽象油画一定会花开遍地,中国抽象油画将更加熠熠生辉。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四

我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笔墨仍与西方油画存在一些区别。首先,写意笔墨注重线条勾勒与笔法的精炼,西方油画则注重颜色与形态表达;其次,西方油画直接画法的表现性与我国传统写意的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传统写意的理念风格偏向于内敛与婉转,而西方油画的理念风格则偏向于激情与极度渲染,并因此造成了这两者在内涵表达上的较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与融合,才构成了我国写意油画的独特魅力。总体而言,我国当代写意油画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我国写意油画天然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由写意油画的精神内涵所决定的。吴冠中、朱德群是我国写意油画民族性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吴冠中认为,我国写意油画的民族性应体现为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互补上。通过将西方油画的丰富色彩与传统绘画的流畅与意象进行有机互补与结合,进而形成具备民族性的我国写意油画。为实现这一目的,需克服诸多困难,包括线条勾勒与丰富色彩表达的协调等。吴冠中通过艰苦的艺术实践来实现我国写意油画的民族性。首先,吴冠中在创作油画时更多地采用线条,并钟情使用贴近我国传统绘画黑白颜色的色彩,通过我国传统笔法的运用,进而实现写意油画的民族性。以吴冠中作品《长江三峡》为例,该幅作品的颜色运用中几乎全部与墨白两色相近,因而实现了色彩上的简化,进而为线条勾勒的凸显提供了实现条件,笔法锋锐的线条将长江两侧的峡谷的笔峭陡峻勾勒地如栩如生。但作者并非没有在色彩的丰富表达下足功夫,虽然这幅作品里并没有构造出鲜明斑斓对比强烈的色彩表达,但却在色彩的渐变与明暗对比上下了足够的功夫。画作当中右侧的峡谷整体采用近乎墨色的色彩进行描绘,但里面又仍夹杂着一些淡淡的土黄色,只是作者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而很好地被隐藏起来,使人们无法感受到明显的色彩对比;在长江左侧的峡谷整体则以近乎白色的色彩进行描绘,但里面的一些近江的棱角处也有用近乎墨色的色彩进行表达,同样被作者进行模糊化处理因而不够强烈凸显。此外,长江左侧的峡谷还有较为明显的色彩分层构图处理。在底下的峡谷部分以纯白色与淡黄色相间为主,中间的峡谷部分则让其被大雪覆盖进行银装素裹处理,再往上一些则采用淡淡的土黄色处理,最顶上的高峰越往上颜色逐步加深,直到最上面的棱角以近乎墨色的色彩进行勾勒为止。如此,就很好地实现了色彩表达在写意油画上的内容展现。朱德群认为,我国写意油画的民族性应体现在空间构造与笔墨韵律的整体结合上。即通过色墨的幻化与线条的律动来体现写意油画的东方水墨意韵。与吴冠中的写意油画民族性体现手法有所不同,朱德群在写意油画上运用了更为多样化的色彩表达,线条的作用并非在于体现对象形态特性而是用来营造一种如梦似幻的效果,因而主要起一种辅助的作用。因为朱德群将我国传统绘画的水墨写意进行夸张的渲染处理,因而被法国美术界称为“二十世纪的唐宋画家”。以朱德群在2003年创作的《兴奋》为例,该幅作品的色彩表达十分丰富,并运用了较为鲜明的黄色、红色与蓝色。在该幅作品中并无清晰的形象描绘,看上去好像一团鲜艳斑斓的色彩杂糅在一起,因而显得较为不真实,但在这些色彩的混搭中,却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每个人都能从那团鲜艳斑斓的色彩中探索到自己想要

寻找

的对象,诸如雀跃的孩子背影、疾走昂叫的鸟儿、欢歌载舞的男儿等,因而能够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人类情感———兴奋。这幅作品之所以能营造出如此出众的情感表达效果,是与它在色彩与线条上的匠心独运所分不开的。在这幅作品中,色彩相似的区域被作者用规律较为一致的线条进行表达,从而维持了作品的整体协调感,但即便是颜色相似的区域里面的线条也往往蕴含着符合某种规律的变化,使得整幅画面看起来仿佛就在“动”的变化中。除了吴冠中、朱德群之外,我国还涌现出如洪凌、夏俊娜等一批积极探寻写意油画民族性的现代画家。洪凌实现了风景油画上的民族性改造,而夏俊娜则通过色彩的梦幻和谐运用来实现对人物油画的民族性改造。

我国绝大多数写意油画或多或少都具有我国传统绘画的水墨写意特征,这是由我国写意油画的本土化需要所造成的。林风眠、吴大羽是我国写意油画水墨写意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众多致力于中西融合的画家中,林风眠的成就最为让人瞩目。他早期的作品以油画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后期创作则以彩墨画为主。林风眠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水墨写意特色,早期对线条的运用比较传统,色彩的运用较为西方化,整体的落笔构图十分严谨,比如林风眠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仕女弹阮图》中,作者对仕女的五官眉目、穿着打扮、乐器及身后的花瓶都做了较为清晰的实物化处理,只有仕女的人物面貌刻画上采用了写意的.线条勾勒;晚期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较为随意,以求达到水墨写意的灵动效果。比如林风眠在上世纪80年代所创作的《蓝衣仕女》中,整体的画面风格为冷色调,作者对画作中的每件物品均进行一定程度的模糊化处理,因而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梦幻般的效果。仕女身上飘逸的透明薄纱与身后垂挂的帘布相映得彰,使得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水墨写意的韵味。《戏剧人物》也是林风眠意象油画水墨写意风格的代表作品,画作中一名手执长剑的脸谱武士蹲坐在地做沉思状,身上的衣服、手中的长剑、脸上的胡须都运用了传统水墨写意的模糊手法处理,使得人们对其产生即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感觉。吴大羽则认为,写意油画应是“色与形的解放”和“心与神的归宿”。此外,他以“气韵之见识,色之质,气之力,气之力,量之变。跃跃即语言”的教诲对我国当代写意油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大羽是我国油画形式语言探索的先驱者,他至始至终都在摸索我国传统水墨写意在西方油画的调适与运用。吴大羽早期的作品以巨幅具象油画为主,具有主题雄伟、气势磅礴的特点;晚期的作品则以水墨写意的油画创作为主,以吴大羽的作品《色草》为例,它主色调采用黄色、浅蓝色,整体画面透出一种轻灵柔和的安逸气息。色彩层次上的运用较为轻盈明亮,具有高度穿透感。整体色调瑰丽绮灿,色域广阔,并保持了很高的色彩密度与浓度。吴大羽正是通过对色彩赋予情感与动感,进而实现其写意油画如梦似幻般的效果。在吴大羽作品《花》中,明艳的花朵白绿相间,即透出花朵强健的生命力又彰显了其自身的美丽,翠绿欲滴的枝干色彩透着一股来自大自然的清新与美感,让人仿佛身处于绿荫环绕的自然氛围当中。整体的画面风格并无十分清晰的刻画,但却能让作者的意图清晰地传达给观看者知晓,这正是吴大羽对油画的水墨写意的匠心独运所造成的。除了林风眠、吴大羽之外,我国还涌现出如关良、赵无极等一批积极探寻油画水墨写意的现代画家。关良实现了戏剧人物油画的水墨写意改造,并使得他所创作的油画具备意境与神韵的特点。而赵无极则通过将道家思想运用到油画创作中,以各种构图原色的对比来呈现“天人合一”的水墨写意至高境界。

从我国写意油画的由来及印象、传统特征的相关解读可以看出,我国写意油画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众多积极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画家心血付出与艰辛探索。我国写意油画在经历了一代代秉持传统并勇于开拓创新的画家努力下,已形成清晰的开拓路径与艺术追求,并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虽然我国写意油画仍存在偶尔的艺术取向迷失、艺术表达不合时宜等一些方面的不足,但整体的道路仍然是光明和正确的。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国内写意油画受众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日益成熟,必将为我国写意艺术带来一波又一波新的创作需求与洗礼,从而加速我国写意油画的发展与完善。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五

学号:

姓名:王艳梅。

电话:

指导老师:薛文勇。

书法班次:13春16班。

学年学期:20xx年-20xx年第二学期。

生活中的美。

——美术鉴赏课有感摘要:美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美术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美术鉴赏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很高兴这个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美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画家,欣赏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美术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关键字】生活美术鉴赏。

美术,作为一种美的表达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美的意义所在。在这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传统绘画,体味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传统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中国不同的美术种类,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美术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

生活就像火焰,跳动在红色的起点;生活就像水流,流淌在清新。

的田野;生活就薄雾,飘散在命运的蓝天;生活就像树叶,成长在希望的眼前;生活就像大海,不屈在坚实的地平线。生活是美好的,它需要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它体现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特色。细细体会,你会觉得生活很美。

倘若说欣赏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双善于发现真谛的眼睛,那么欣赏人间真情,则需要有细腻的情感。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因生计而疲于奔波,身边的零散琐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渐渐地把日子过得淡然无味,一头雾水,不知道生活到底为了什么?“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荫蔽?”,作家冰心的细腻由此可见一斑,这应该是她最真挚情感的表白。细腻的情感燃烧时,身边的细微的美肯定会熠熠生彩、璀璨夺目的。此时的生活还会索然无味么。

一次素不相识偶遇的帮助,这也是生活中的美。一次帮助,一声亲切的问候,身边碎事情看起来似乎而繁杂,不经意中大多放弃了,长时间的漠然必然麻木不仁,也就无从谈起美的存在。美是一种毫无标的的愉悦。如果你会欣赏,你会觉得生活之美。

正所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生活是五彩斑斓的,生活需要发现,需要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乐观的心态去感悟,有了发现与感悟,生活的万花筒才会色彩缤纷,人生的旅途才会熠熠生辉!

当你怀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去感受生活时,你不难发现:曲折中有佳境,艰难中有趣味。当你用心去接触生活时,你不难发现:沉默的会变得亲切,平淡的会变得精彩,丑陋的也会变得美丽!

岁月无声在我们身边穿梭,你会发现一切美好的事物在脑海中定格。秋日的斜晖投下了俏丽的影子,树叶像一只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尽情演绎自己的美丽,落叶归根!夏夜的繁星调皮地跟我们眨眼睛,有了星星陪伴,任何烦恼孤寂便销声匿迹。春日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万紫千红的百花,冬日里银妆素裹的世界。

时间不断流逝,不会因某个瞬间停驻,就像两条平行线把距离拉得再近也没有交点。我们要做的是把纷至沓来的忧虑、烦躁、苦闷、悲伤??变化成绚丽夺目的五颜六色,给心情涂上颜色,为生活着上颜色。给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明丽的日子想到日后还将出现狂风暴雨;给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失落的时候想到前方还有繁花似锦;给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心灰气馁的时候想到生活中还有自信坚强;给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失败挫折的时候想到成功的路上还有胜利的曙光。

解到中外美术能够完美的结合。美术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美术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美术。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也深深体会到美术也是从生活中而来的。一切皆源自于生活。生活也是美术的重要出处。品味美术就如同品味生活,让人感受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对待美术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乐观,悲观,皆如美术一样。美术是生活的调剂品,它能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彩。我们能够通过欣赏一幅画,一处建筑,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热爱艺术。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美术所展现的内在美会极大地感染我们,我们的性情和爱好会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净化。随着艺术视野的开阔,我们的精神面貌会得到升华,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审美情趣也会在愉悦中形成。可以说,美术鉴赏是人的心灵体操,是灵魂的净化剂,它能穿透人感情麻木的恺甲,使人们在内心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美术鉴赏课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足作用。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拒绝暴力的人。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六

当代女性油画,虽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状,但是由于女性的历史和文化结构等原因,女性油画在创作题材、模式和意义上均有相似之处。女油画家摆脱不了自身题材的诱惑,实际上是摆脱不了将生活中的心境陈述出来的诱惑。在观念的多元与手法的多样中,女油画家以独特的视角对自身的题材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女画家作为创作主体,敏感地体味着这个世界的细微和善意,真切地经历着情爱、婚姻、生育、哺乳的过程,并细细品味着生活给她们带来的幸福、痛苦、欢笑与无奈。如“母与子”的题材经常出现在女画家的作品中,这是由女性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作为女人,最强烈、最重要的体验莫过于做母亲了。画家阎平的作品就大多表现的是母亲和孩子的亲密相偎,是将作为母亲的女人对生命和情感的体验,和她们对孩子精妙细腻的纯情母爱用热烈的绘画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激情又相当个性化地表现出来。虽然她的画面毫无该题材常配置的温馨背景,而呈现出一派凌乱的生活场景,比如一边是散落的作画工具,另一边是母亲与孩子亲密游戏的场面,整体反映出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处境,但是我们总是能从画面中体会到一股暖暖的母子情深之意,感受到画家作为母亲的幸福感和在忙乱之中仍然自得其乐的满足。

艺术中的自叙方式是女艺术家最常使用的,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艺术形式,是女性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建构,也是女性经常采取的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1995年登上画坛的夏俊娜,颇具潜力且引人注目。她的画洋溢着青春与浪漫、热情与纯真。从画面效果看,她着意忽视传统中较为理性的法则,以女性更侧重感性的视角自由地运用着点、线、面,随性安排色块形状的大小以及黑、白、灰的结构,摒弃了常规的三维空间处理方式。这种秩序上的“混乱”,反而使夏俊娜的绘画折射出一种十分女性化的奇异、神秘的光彩。画家喻红的《目击成长》系列,是以她的个人影集为蓝本的成长记录,向我们展示了她和她女儿的成长经历,主要表现的是一个特殊时代中主人公自我成长和个体面貌演变的历史痕迹,以个人的成长来折射国家和时代的历史变迁。女画家申玲的绘画题材是自己的家庭和周围熟悉的生活,其中大部分是她们夫妻的肖像。画面以浓厚的表现主义画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随意松动、大胆豪迈的笔触;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调和跳跃的色彩,共同参与到热闹嘈杂的局面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画家饱满的激情和强烈的个性,展现出了女性艺术家在新时代中不同于以往女性绘画阴柔特点的性格特征,使其绘画作品在新“语境”下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魅力。

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梦经常表现那些日常生活中未能实现的愿望,或某些被压抑的要求。女人的梦多半与情感和周围熟悉的事物有关,往往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创造出的一种绝对的、超越的真实。身为画家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巴荒在早年的一些作品中表现了自己的梦境。她的《梦境系列》描绘了她的梦和现实的重叠:超现实的空间布局、人物虚无缥缈地在空中飞翔、奇怪的字母组合、失去透视的桌椅……很难从画面中断定画家确切的指向。这些绘画,或许是借助空中飞翔的人物来显示一种愿望,一种潜意识中很想实现但又始终无法实现的愿望;或许是对现实世界迷茫而困惑的逃离,对心中那个虚幻世界的向往……它们结合画家自己的体验,呈现出这样一些“充满哲学性思维或荒诞的体验”的画面。

被尊为“女性主义艺术之母”的墨西哥女画家弗洛达卡洛,以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幻想和现实重重交叠的神秘世界。弗洛达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自我形象为中心,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传达的载体,并尝试着接受和肯定面对的现实,这种自我形象成了卡洛自我内心写照的必不可少的象征符号。她的著名作品《破碎的柱子》,画的是画家自己在一派萧瑟的风景中,裸露的身体上布满了钉子,身体中央呈现出一条巨大的裂缝,其中破碎的钢柱暗示出车祸给她身体上造成的巨大伤害,而满是泪珠的脸痛苦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无法逃避的事实给她的肉体和精神上带来的摧残,使画面充满了悲剧性色彩。

当代女性画家的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方式上都非常丰富,并且每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作品呈现出的面貌也大不相同。事实上很难将某个艺术家精确分类,她们往往是在表现自身的问题时也反映出了对某类社会现象或生存状态的关注。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七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格尔油画艺术理性色彩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法国著名画家。1780年出生于法国的朗格多克省,在父亲的引导下,自幼喜欢绘画,且表现出了过人的艺术天赋。1791年进入了图卢兹学院学习美术,后于1797年来到巴黎,进入古典主义大师达维特的画室,并获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1801年,凭借《阿伽门农的使者》一举获得了瞩目的罗马大奖,此后先后创作出了《里维耶夫人像》、《路易十三的誓愿》、《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等作品,都在当时获得了好评。创作上的巨大成功,使他被选为了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并担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1856年《泉》的诞生,被视为是其创作的最高峰。1867年1月,因肺炎病逝于巴黎,享年87岁。

油画是一门视觉艺术,而题材则直接关系到欣赏者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所以对整个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安格尔的作品,每一题材都是经过其精心挑选的,从中也折射出了其理性的思考。首先是历史和宗教题材。在安格尔生活的时期,美术流派众多,在题材选择上也十分多样化,包含人物、风景、景物,等等。但是安格尔却另辟蹊径。因为和当时的上流社会接触较多,所以其知道官方美术评比机构普遍更加喜欢历史题材,获奖者还能得到丰厚的奖励,所以安格尔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阿伽门农的使者》就是一个典型,其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阿伽门农抢夺了阿喀琉斯的女俘虏,随之引发了双方的交恶,为了避免事端的扩大,阿伽门农带着女俘虏来到了阿喀琉斯的营帐前。除了形式方面的完美无缺之外,这幅画在当时还有另一层深意,即暗示当时的法国封建势力和新兴资产阶级达成了暂时的妥协。又比如《洛哲营救安吉里卡》,表现的是支那女王安吉里卡在被杀害之前,勇士洛哲骑着鹰马一体的座驾,杀死奥鲁克救下安吉里卡的情形。对于这个著名的故事,很多画面都曾经表现过,如德拉克洛瓦、皮库等人。他们都将这一场面描绘的十分激烈,甚至带有几分血腥的味道,人物的表情也是丑陋、惊恐等无所不包,给人以十分紧张的感觉。但是安格尔作品,却呈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安吉里卡被描绘成为了一个女神,在死亡面前没有丝毫的恐惧,而是十分淡然。英雄救美的洛哲也只是将长矛轻轻放在了怪兽的嘴边,表情也十分庄重。这显然也是一幅带有政治意味的作品,意在表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应该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这也是当时法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见到的结果,而安格尔也因此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抛开历史和政治的因素不谈,安格尔能够凭借自己对当时时代和社会的认识,经过理性思考后创作出这样一幅作品,可见其用心之深。其次是人物题材。肖像画也是安格尔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之所以选择这种题材,则仍然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在获得罗马大奖来到巴黎时,安格尔的生计一度十分窘迫,所以其选择为上流社会人物画肖像画,这将给他带来直接的丰厚收入。比如1803年创作的《第一执政者肖像》,就是一幅拿破仑的肖像画,并使他很快摆脱了生活困境。由此可见,安格尔在题材的选择上是煞费苦心的,尽管后来的很多评论者认为安格尔过于投机和钻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题材上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在具体的创作中却是竭尽全力的,而且还能是使自己摆脱困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正确选择。

构图是创作者对画面中各要素的合理安排,对整个画面的风格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欧洲古典画风是从文艺复兴时期萌生的,而文艺复兴又将理性视为一项重要的创作理念,于是透视学、建筑学、几何学等都能够在油画中找到身影。特别是很多宗教题材的绘画,其创作出来后是为了让教徒们膜拜的,而不是个人欣赏的,所以十分强调构图的完整性,力求展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风格。对安格尔来说,其自幼接受的是古典主义绘画教育,自然秉承了这种创作理念。首先是三角形构图。安格尔对这种最稳定的构图形式青睐有加。在他的大部分肖像画中,都采用了这种构图方式。如《保罗与弗兰西斯卡》、《路易十三的誓约》、《荷马礼赞》、《格拉奈》、《别尔登肖像》等,如《别尔登肖像》中,画面采取了四分之三侧面的角度和稍高的视点,人物坐在椅子上,身体略微倾斜。头部和躯干部自然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而且四肢幅度很小的动作,又为这个三角形凭添了几分活力。而且如果仔细观察这幅画后还会发现,安格尔还在这个三角形中嵌入了一个圆形,画面中的人物手放在膝盖上,胳膊向外伸展,于是肩膀和手到膝盖就组成了一个圆弧。对此安格尔曾解释道,要尽量避免方形等轮廓,而是要追求一种稳定的圆润感。可谓是对传统的一种创新。其次是对前人构图的模仿。在安格尔看来,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经典之作,都是构图的典范,在他的创作中,也对前人的作品进行了模仿。比如《路易十三的誓言》是对《西斯廷圣母》的模仿,《泉》是对《维纳斯的诞生》的模仿,《莫第西埃夫人》则是对《阿卡迪亚》的模仿。以最为著名的《泉》为例,对比《维纳斯的诞生》来看,人物的站立姿势和头颈部的姿态都是一致的,变化的只是双手部分。而下肢部分则更加相似,都是以左腿作为支撑腿,右腿轻点地面而支撑住身体,这样一来就获得了一种紧张和轻松的状态对比。由此可见,安格尔在构图方面也是十分考究的,集中体现着其特有的审美风格。

造型是古典主义绘画的基础,在古典主义画风中,要求造型绝对准确,力求精准的再现客观物象。对此安格尔是十分认同的,但是同时他又认为,绘画要给人带来美感享受,当发现表现对象的真实美感有所欠缺的,绘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处理,使之更加完美。而至于处理到什么程度,是否真的能够获得优化的效果,则要看绘画者的审美和技术水平了。比如《大宫女》就是一个代表作品。在创作之前,安格尔利用素描草图进行了多次研究,对整个画面的每一个要素都考虑的十分细致,并尝试着进行优化处理。画面中,人物的背部线条开始于所戴头巾的最高点,经过一个简单的曲线之后,经过左腿一直延伸到画面右侧。而手臂的曲线则在帷帐中得到了延伸,一直延伸到了画面的最顶端。可以看出,安格尔刻意设置出了两条曲线,从而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唯美。而在实际中,多数人的人体曲线是不可能这般完美的。而且为了让整个画面更加协调,安格尔还让人物的左腿搭在了右腿上,这无疑是一个在现实中略显别扭的工作,而被安格尔刻意为之,自然是为了追求他心中的完美。又比如在《洛哲营救安吉里卡》中,一眼望去,人物的整个外部轮廓是十分流畅和完美的,但是仔细发现,这种流畅和完美的关键则在于,安格尔对人物的脖子进行了加粗处理。对此当时很多评论家颇有微词,认为其不尊重表现对象。而安格尔却认为,只有将对方表现的绝对完美,才是对其最大的尊重,对此牺牲一部分真实也是值得的。且不对两种看法进行评析,由此可以看出的是,安格尔对于造型是有着自己独特思考的,并能始终坚持下去。

色彩对于油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于安格尔的色彩运用一直都存有争议,有的评论者认为安格尔在色彩运用上过于保守,不够光彩夺目;有的则认为安格尔追求的就是这种平静、理性和唯美的效果。两种观点都各有偏颇。其实安格尔在求学期间,曾对罗马画派、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的作品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有色加主观色的用色理念。既能够尽可能的反映出真实色彩,又能够让色彩在自己的审美表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被誉为是安格尔在色彩方面的杰作。一眼望去,整个作品的色彩是十分写实的,白皙的'脸庞、脖颈和手臂,在天蓝色晚礼服的映衬下,给人以生气勃勃之感。而金黄色的座椅靠背,则和身体的象牙白色以及礼服的天蓝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再仔细观察后则会发现,其在色彩运用上绝不是再现这般简单,其先是将阴暗面降至了最低,然后重点表现色彩的纯度,于是身体的象牙白色和天蓝色就成为了整个画面中的高光部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黄色的座椅和白色的披肩,都被降低了纯度,利用一种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的色彩感,从而将整个人物刻画的高贵、典雅而唯美。人物的皮肤和各种丝织品的质感由精妙平整的用笔处理得恰到好处,清纯恬淡的设色烘托出公爵夫人丰满圆润的造型、高雅的气质,也由此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又如《瓦平松浴女》中,同样也是主观色和固有色结合的典范。画面中的女子背部呈淡黄色,周围则是绿色的帘子、白色的床单以及红白相间的头巾。每一种颜色都是物象的固有色,但是多种颜色组合在一起之后,却丝毫不给人凌乱之感,而是让人觉得统一中有变化。由此可见,安格尔绝不是不懂色彩,而是对色彩十分看重,且苦心经营色彩。其在创作之前,就对环境、人物、服饰、佩饰等详加考察,制定出最初的色彩方案,避免出现过分刺激的补色关系,最终使其完美呈现在同一个画面内。综上所述,包含油画在内的所有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但是情感抒发并不是纯粹感性的,其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作为安格尔来说更是深谙此道的,其总是能够用最合适的题材和技法,将其心中的情感予以最漓淋尽致的抒发,使其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而不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由此获得的启示在于,在油画创作中,理应将理性思维贯穿于创作的始终,使各种情感的抒发得到一个通畅的表达渠道,同时也会因此获得形式上的诸多突破。也希望本文粗浅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给更多的人启示和借鉴。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八

油画肌理的美感会与个人的实际

生活

经验结合起来,个人的成长经历直接影响对油画肌理美的感知。油画肌理的美感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美感来自于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也来自于所创作的载体,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油画肌理有一定节奏性,秩序也是节奏的一种表现形式——源自变化。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变化产生美。但是这种变化是按照一定的心理预期来进行创作的,也属于一种感性的表达规律。油画肌理有一定的韵律性。韵律作为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建立在一定的创作载体之上的,也属于构成美感形式。油画肌理秩序也是画面肌理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形式美符合大众的接受能力,油画肌理来自于创作者的'思想,油画绘画肌理是有一些元素规律的。油画肌理构成的秩序感与节奏、韵律共同完成油画肌理的美。

油画肌理的表现形式、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隐性肌理和显性肌理。隐性肌理需要借助一些必要的工具来发现,显性肌理在正常光线下能给人一种视觉效果的肌理。油画肌理的

其他

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意象肌理、抽象肌理、具象肌理、材料肌理等。意象肌理广泛用于油画的创作之中,将绘画的本质特征进行提炼,转换为油画善于表达的语言。抽象肌理是不再现所要表达的绘画对象,而是绘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组织将其转化成另外一种表现手法,是一种抽象画的表现元素。具象肌理真实地反映绘画的对象形制,其肌理形式是如实地表现出纹理的视觉特征。油画具象肌理在写实主义里表现的比较多,也会借用其他材质来增加其质感的表现形式。材料肌理是利用不同材料的物理属性来表现的物理属性,所关注的是使用材料本身的特性。油画的表现方法有三种:直接绘画法、边画边做肌理、先涂底再绘画。直接绘画法是最传统的绘画方法,其绘画肌理效果也是最常见的。在绘图过程中肌理表现自然流畅,其肌理效果不会借助其他工具和材料;边画边做肌理是表现比较厚重感的画面时常用的方法。先画一层,再用画笔或刮刀涂上一层颜料,通过这种手法达到一种厚重的油画肌理;先涂底再绘画,一般是先用一些凝固快的材料来做底,如丙烯、立德粉等,待底料干后再绘图。

笔者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一些肌理来增加油画的质感,但是总体目的就是使得画面形成一种整体关系。绘画时,在传统油画的肌理效果基础上进行肌理制作更是自由,可以不断尝试利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法来制作油画肌理。不过这些都源于制作肌理的材料多样化,如赤铁粉、锯末、玻璃、石灰粉等均有使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可以说绘出了千变万化的油画肌理效果。例如,笔者在油画创作实践中,使用丙烯或丙烯塑形膏和优化颜料一起制作画面肌理效果,由于丙烯易干,在创作时还可以在颜料里面掺入沙子、锯末等材料制作更夸张的肌理效果,以求得之前创作时未得到的油画肌理效果。综上所述,在油画创作中肌理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笔者在绘画创作中,通过利用新材料、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有奇特的肌理效果,注重突出艺术精神内涵。笔者认为,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自己熟练掌握一些肌理处理方法外,还要时刻汲取传统艺术的精髓,要学会不断和自己的创作相融合。油画虽然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但是通过国人的不断

学习

、创新、改进,已经有很多优秀的、独特的绘画作品被创作出来。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十九

生活

中到处可见艺术和美。那么,艺术美学是个

什么

样的概念。我想在此把艺术和美学分开来理解,艺术是一种对象,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美学是一种学科,对美的本质和意义作为探索与研究为主题的学科。这就自然而然引出三个问题:对艺术的定义,对美和美学的定义,以及结合自身

专业

来解读油画艺术和美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下我来简要谈谈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毕加索说:“有人问:‘什么是艺术?’我回答:‘什么不是艺术?’。”可见,艺术作为一个文化名词,涵盖音乐、舞蹈、书法、画画、雕刻、建筑、影视、文学等众多文化领域,我们按照这些不同领域间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又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文学艺术等。

艺术起源于生活,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满足着人类的各种精神需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艺术”这两个字眼,琴棋书画是艺术,衣食住行是艺术,柴米油盐也是门艺术。通常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艺术,一是从主观方面来讲,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 是艺术家对美的追求,用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二是从客观方面来讲,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复制,而是经过艺术家对客观世界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和提炼,融入自身的

想象

和感情,通过艺术创作手法去表现和传递个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三则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一种具有美学价值和人类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

曾有句话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见生活中的美也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的'美通常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满足或让人产生的良好情感的积极属性的事物。很多事物让我们产生对美的反映,, 这种反映来自于由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我们的身心对某一事物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比如说大自然美不胜收的景色,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沁人心脾的花香或是姑娘们姣好的面容。所以我认为美是来自于人内心的一种美好情绪,每个人的审美价值标准不一,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定义和审美感受。

所以,我们理解了美,相对美的概念,美学就是概括美这个定义的一门学科,对美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探究,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艺术和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美学对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艺术也处处体现着美学。我们以油画为媒介进行阐述二者之间的关联。

受佛教文化和中国禅宗的影响,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华民族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审美情节。中国传统诗歌绘画本身就具有表现意味的写意性,也就是借物抒情,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来表达主观内心情感,并将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加以融合。

这种情节在油画中也有很多体现,好比说写意油画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就继承了中华文化和美学意识,它的诞生便成了中国油画审美中的必然。我们从字面上来看,理所当然写意油画就是写意和油画的结合后的产物,深层意义上讲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将中国传统写意内涵进行延伸的绘画类型。秉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用“写”作为油画构造形体的艺术语言,并与传统绘画中传递感性意味的“意”融合,营造出中国油画的哲思和审美韵味。如林风眠先生的油画作品《渔妇》,画面中并不强调一些主体物的再现,而用写意的方法描绘画面,加进了一些类似立体派的线条,线条的用法则取意元宋民间的瓷绘图案,饱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和审美情节。

中国古代南齐画家谢赫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评画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就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很多艺术作品注重以形写神,意在笔先,传达作家感情,彰显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我国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和美术评论家吴冠中先生,他的作品经常会娴熟的运用到中国美学的气韵之美,如他的油画作品《紫竹院早春》,画面的构图、整体色调以及画面中的物体描绘都是采用意象的表现手法,构图别致并具有韵律感,分别把近处的河,河岸边的枯树,远处的小山坡层层排开来推动空间的发展,加上质朴的色调,将意境和气韵表现的淋漓尽致,别具一格的传达浓郁的美感。

在作画的构思上,油画创作中也渗透着“禅”的美学思想。比如说西方油画中的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就借用的是这一美学思想。在绘画的创作中就体现为巧妙利用画面中留白部分,把虚与实相结合,产生以有限空间传达无限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山水画向来就注重虚实结合的手法,作画时在纸上留下空白的部分,看似随心的留白,其实也是画家为增强画面艺术效果的慎重思索所为的。这些留白或为天空、或为烟雾、或为江湖或为远山、或为深水,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种感觉、印象而已。只为显现出一种禅意和淡远的境界,使画产生灵气和韵味,也为观赏者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文化所倡导的。再例如,古典油画风景在写生中虚实的手法则体现在色彩的纯度、素描关系描绘的强弱、画面中主体物和

其他

物体刻画中的精略方面,这些都是写实风景油画虚实的重要因素。虚实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不仅给欣赏的人带来更多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利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还能给画面营造一种意想不到的美,为油画作品的创作营造更多意蕴。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艺术中处处蕴藏着美学原理,美学指导着艺术的发展,艺术也传承体现着美学理念。油画如此,其它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和美学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还是精神生活中。因此,我们也应该培养自身审美情趣,注重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和美学,从理论的框架中走出来,加强对美的实践。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二十

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下,内蒙古油画由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艺术创作队伍的壮大,具有时代精神以及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结合新时期内蒙古油画创作艺术的优势以及特色,探究高校油画教学的策略。

内蒙古油画艺术 高校油画教学 策略

新时期内蒙古油画在题材的内容上极具民族地域的特征,并且在语言形式以及审美取向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内蒙古油画也因此得到了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在内蒙古油画创作队伍中,由于创作主体的差异,使得油画艺术的发展方向趋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新时期内蒙古的油画作品重视大草原的

生活

、民族情感的表达以及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结合内蒙古油画的特色,本文具体分析高校油画的教学策略。

由于内蒙古的草原生活丰富多彩,因此对于油画创作者来说,内蒙古大草原是油画创作灵感的来源。例如,吴厚斌的油画作品《

专业

户》,主要通过对大草原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出对大草原生活的热

和向往。不仅如此,进行油画创作还需要创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内蒙古大草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高鹏的油画作品《小牧童》,运用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描绘了大草原的生活以及优美的景色,充分展现了抒情和恬静的艺术风格,使人们在油画作品中感受到了大草原别具特色的地域风情。总而言之,内蒙古油画的风格展现出了人们对大草原生活的感受,使内蒙古油画的创作者能够借鉴前人生活的感受,将内蒙古油画创作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为创新油画创作的思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大草原具有广阔的地域,并且历史文化悠久,因此,艺术创作者们将精神寄托在这片美丽的大草原,这里是情感交流的最佳场所,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草原民俗的地区,产生了别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例如,妥木斯一系列的作品《蒙古女人和马》,运用了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民族特色及民族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充分展现了内蒙古牧民与马之间的情感。马对于蒙古族来说是一种象征物,蒙古族牧民的生活及情感有最多交集的就是马,油画创作者巧妙地通过油画作品将牧民与马之间的感情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新时期的内蒙古油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民族情感,创作者将大草原的生活以及情感真实地用艺术手法呈现出来。油画创作者不仅重视民族文化的表层,更加重视民族文化背后的真实情感的描绘。

新时期的内蒙古油画作品的创作者大都是勤于实践,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青年油画创作者。他们尊重中国传统的艺术,并且深入地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文化,吸取内蒙古文化深刻的内涵,并借鉴内蒙古文化独有的特色优势,使得内蒙古油画的创作结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目前,油画创作者对内蒙古草原地域性题材的语言形式的选择以及运用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部分油画创作者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还有一部分油画创作者注重对抽象事物的体现。新时期内蒙古油画创作逐渐趋于抒情化,从油画作品中不难看出创作者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从语言形式的表达方面,妥木斯的油画作品最具写意性,深刻的表达了对内蒙古大草原抒情式生活的向往。

目前,我国高校对油画的教学深受写实派油画创作的影响,教学模式相对单调,不够重视学生兴趣以及创作灵感的培养。因此,高校的油画教学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油画教学的优势,培养出优秀的油画创作者。我国高校油画教学重视学生绘画技能以及造型语言的培养,对油画教学观念以及理论知识的指导,高校重视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样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地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自身的艺术潜力。随着高校对人文素养的重视,逐渐开展了人文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因此,油画教学不仅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高校也开始重视审美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以及审美能力,打破了油画创作教学过程中的常规思维,不按照正常逻辑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

想象

力,并鼓励学生尝试色彩运用以及创作手法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油画创作立足于民族特色,才能真正地实现油画艺术的发展,在油画艺术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油画创作者就一直在探索

怎样

实现油画艺术的民族化创作。因此,高校进行油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明确民族文化对于油画创作的`重要性,并且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理解,实现中国油画创作的创新。首先,高校应该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尊重西方传统油画创作的同时,应该重视对民族文化知识的

学习

,拓展学生对油画创作的思路。进行油画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渗透民族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油画创作思路的创新。高校培养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学生在油画作品中表达民族文化。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将民族文化的特色渗透到油画作品中,合理的运用民族文化进行油画艺术的诠释。

传统油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得油画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了高校油画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无论是处理事情还是解决问题时,都有应该打破常规思维的约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虑,拓展自身的眼界,摆脱传统油画创作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束缚。创新思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从而寻求创新的方法。这是高校油画创作教学过程中所缺少的,然而对于油画艺术创作来说又是极其珍贵的。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油画创作思路,使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取得良好的发展,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改变常规的创作思路,鼓励学生进行绘画比例、色彩比重、事物组合等方面的大胆尝试以及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提高油画创作的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不断完善油画教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油画创作水平,并且对促进油画创作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传统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过于重视技能的训练以及考核,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油画教学需要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重视技能考核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强化学生对油画创作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结合学生个人艺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建立多层次的油画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思路上的创新,使油画艺术得到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内蒙古油画创作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及艺术价值,高校对油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油画创作的创新意识,将油画创作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面对高校油画教学面临的问题,高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积极应对油画创作过程中的挑战。高校应该结合新时代油画艺术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油画教学的内容,并在油画创作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的创作思路以及审美能力,完善高校油画教学的评价机制,使我国的油画教学之路得到全面的发展。

[1]张志刚.内蒙古油画家及其艺术状态研究[j].艺术百家,2014(s1).

[2]郭涛高校油画教学改革探析[j].大舞台,2013(07).

[3]陈俊昆.当代内蒙古油画的探析[j].艺术品鉴,2015.

[4]苏宁.论蒙古族传统美术与当代内蒙古油画创作[d].内蒙古大学,2011.

[5]包双梅.草原文化对内蒙古当代油画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5).

[6]柯西格巴图.内蒙古油画创作中的民族特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二十一

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前人的表现形式对我们有参考价值,但自己的作品要按自己的内容和自己的个性创作,采用恰当的表现形式,不能重复前人的作品。首先要有自己的风格,风格与表现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从内容到形式之间的联系桥梁,表现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对风格的追求也不是形式化的追求。风格的产生联系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联系美感倾向,再加上情感和技法,如构图、笔墨、色彩等方面的完美的组合。现实生活中,千人千面,艺术家要体味对象,就要敏锐地体察。生活中题材很多,我们要从事件本身来体察发掘时代主题。比如妇女在耕田,光事件本身不够,还要体察人和物的特殊性,特殊的思想,动态所表现的动作特征。同样一件事,每个人的情绪、动作也不一样,如米勒的《倚锄的男子》只一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疲惫和忧愁。由于不同的情感遭遇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艺术家表现人物时从外部形象走入形象的内心世界,而在表现景物时以魂附体,赋予景物以情感。总之,好的写意油画作品要:

(1)题材事件明确,主题深刻。

(2)形象生动。

(3)感情真挚。

(4)形式优美。主题的明确含蓄是对立统一的,感情要通过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的外化追求而成。一幅画能一气呵成,得有情有义,酣畅淋漓表达了才好。

要辩证地看,批判地继承,反对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态度。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形式与技法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延续性,继承传统的重点还在发掘新的形式、新的技法规律,实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发展。吴冠中这样说道:“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结合在形式中,首先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他重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境,空灵、萧疏、淡泊、飘逸的情趣,结合油画材料的凝重性和塑造性,发挥水性形式感,色彩加以平面化,点、线、面结合,浓重丰富的油画色彩与民间艺术清新明确的格调与淡雅的趣味相结合。要对生活进行选择,按照美的规律总结,提炼加工,将主观和客观的审美相结合,形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艺术形式上要以节奏、韵律、均衡等组织视觉符号秩序,排列关系把握形式美的关键,是衡量艺术美感的重要尺度,用绘画语言传递色调、意象、构成、技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艺术语言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意象油画在融合保留油画语言的同时,强调笔墨韵味、笔墨技法,更注重意境的塑造。尚意崇境是中国艺术家的追求,从林风眠到吴冠中、赵无极,他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体现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底蕴,融入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精髓。中国的文化背景使得西方油画在中国只可能保持原有的技术性,而必然带有中国特色、东方情结。画家们用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和东方技法来丰富西方油画。意象油画是东西方相互交融、相互碰撞所形成的。发源于20世纪初期的写意油画,从世界艺术史讲,有西方表现主义的意味,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开端;从中国艺术史讲,这种具有东方文化本土意识的油画形式的意义,不仅丰富了油画艺术语言,而且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它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篇二十二

马蒂斯认为,绘画必须从模仿自然中摆脱出来,利用色彩、线条及合适的形体作为他传达情感的手段,而不是成为抄录自然的工具,变被动抄写自然为主动解释自然。所以他常常在相同的构图中变换不同的色调,以此探索线、形、色的最佳组合,并津津乐道于将这些绘画元素进行理性与感性的安排和布局,完成优美而和谐的绘画作品,达到高雅、愉悦的审美意境。

在对传统油画作品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色彩历来都从属于绘画的形象之中而没有任何的个性,如果脱离具体的绘画形象它们将不复存在,更不用说其本身的表现力了。然而,每一种色彩不仅本身就有独立的个性和极强的表现力,而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更有约定俗成的内涵和特定意义。正如马蒂斯指出的那样:“色彩因自身而存在,色彩具有它自身的美!”不同的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能直接地产生一些特定的感应和情感暗示作用,这也为画家对色彩的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审美标准。由于分类标准不同,色彩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以色相为标准,色彩分为暖色系、冷色系和中性色系。其中,暖色系包括红、黄等色彩,它们使人联想到火焰、鲜血、熟透的果实以及丰收的季节,给人以华美、活泼、温暖、热情及甜熟感,是给人刺激催人奋进的颜色;冷色系包括青、蓝色系列,它们使人联想到天空、水及冬天,给人以寒冷、理智、幽静的感觉,是令人安静、后退、悲哀的颜色;中性色系橙、绿、紫等颜色使人联想到绿草、树叶,使人感到温和、可爱和平凡,具有和平与希望、生动且富有活力的情感寓意;而黑、白二色虽属于非彩色系列,但由于它们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画家的青睐,如黑色使人联想到黑夜和死亡,给人以镇静、安定之感;白色使人联想到雪和白云,它给人以高雅、圣洁之感。面对丰富的色彩,如何有效地在画面上运用一直成为画家们热衷的话题,马蒂斯一直致力于在平面上把各种单纯的颜色巧妙地相互搭配、并置或使其错综复杂地有序排列。对色彩所处的位置及面积的大小都精心安排巧做增减,从他内心情感的需要出发,将各种颜色以大笔触涂抹在画面上,使它们在色相、明度、纯度及面积的对比变化中求得平衡,他如同钢琴家那样运用各种各样的单音与和声使众多的颜色如同钢琴曲般的生动而和谐。其作品以色彩的感性力量来刺激我们的想象力,将人们的心理引到充满迷惑、欢悦的视觉盛宴中而获得新生。

马蒂斯孜孜不倦地以一生的精力研究平衡色彩的技巧,通过种种平面颜色构成画面,寻求强烈的平面颜色形成如音乐般的和声,表现画面的光感而非压抑光。如他的油画作品《红色的和谐》、《玫瑰色的裸的女》等都是极好的例证。如在《红色的和谐》中小面积的黄色、橙色、绿色有秩序地分布、点缀于大面积高纯度的红色之中,并施以具有阿拉伯图式的蓝色、黑色及白色来巧妙布局,使本身互补的几种颜色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又如油画作品《音乐》中他用一种优美的、绝对的蓝色表现一块明净的天空;用干净的绿色画树;用强烈的朱红色表现人体,以上三种颜色合理布局创造出了明净的色调和灿烂的和声。有时在创作一幅作品时,他会先用暖色调来表现,然后用冷色调表现。一件作品往往要变换几种不同的色调及构图形式,极力使画中的每一色块各自占有适当的位置并与其他色块在位置和面积等方面达到高度调和,以此使对比鲜明的色彩不仅显得毫不刺眼而且还相互补充、相映成趣;使明度接近的色彩不仅显得毫不沉闷反而明快而和谐充满生机,这从他的油画作品《读书的女人》、《国王的悲哀》中均有所体现。因此,观赏他的画作犹如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之中,使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和慰藉。

曾经有位绘画大师说过:绘画中的线条应如编织箩筐的藤条,抽取其中任何一根,这个箩筐将会垮掉!由此可见线条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线条包括直线、斜线和曲线,形体包括三角形、矩形和圆形,它们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直线中的水平线和垂直线最为单纯,如同黑色和白色一样缺乏动感和激情,给人庄严、沉默与安静甚至死亡的心理暗示。新印象派画家修拉根据科学的理论指出:“向上的线条、明亮而温暖的色调表现出欢乐、愉悦之情感;向下的线条、暗淡而寒冷的色调表现出悲哀的情感;水平线、明暗与冷暖等色调则表现出平静的情感。”具有危机感的倾斜线和具有运动感与韵律感的曲线在绘画之中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形体在绘画中也具有非常独立的情感含义,如稳定的三角形、均衡的矩形、寓意圆满团结的圆形等。

对于线条、形体在画面上的合理运用是马蒂斯一生潜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线条成为他内心情感最纯粹、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他以单纯化的人体线条巧妙吻合画面的韵律和节奏;以对形的适度夸张和改变来满足画面美感的需要和情感的传达;以加强线、形的分布与搭配来达到绘画表现的本质目的。他认为,形体分布是成比例的,要依据相邻形的关系去调整。他在《舞蹈》、《奢华》等油画作品里将对象的体感和空间感完全省去,代之以平面形象,以简洁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块面形成一个幻觉性的视觉体验。如在《舞蹈》中他以造型单纯化为手段,省去了一切多余的形象细节和绘画内容,仅剩下草地、天空和只用几根简练的线条轻松勾勒出的既没有受光面也没有背光面的舞者,其虚实相间的线条虽只简单地规范了舞者的位置和动态,却使人明确感受到他们肌体强韧、丰润且富有勃勃的生机。加之线与形的有趣对比,使画面充满韵律感,人体似乎在画面中颤动、舞蹈。其强烈的形体对比起到线与形交响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日光直射般的光感!以此成功地传达出对美好生活与顽强生命力的赞美的主观情感。在《奢华》中,他巧妙运用年轻漂亮裸的女的题材,求得阿拉伯风格的曲线美和节奏感,数条生动而优美的曲线交织而成的背景;被简化变形的裸的女形象摒弃了传统的`比例、明暗,代之以自由流畅的轮廓线,从而赋予画面生动的跃动感和韵律感;使生之喜悦于淡雅寂静中显现,美丽的女神跃然于眼前,那里只有秩序、美、奢华、寂静和欢乐。“我的理想是一种和谐、纯净和宁静的艺术,没有任何问题的综合,没有任何动心的题材,它既能为企业家,也能为脑力劳动者——比如说作家,提供精神上的和缓与宁静,也即是让他们摆脱日常的思想和工作从而得到休息。”马蒂斯的这句话更能说明绘画力图给人以优美、快感与和谐的艺术宗旨和主张。

作为法国现代派绘画大师和野兽派重要代表人物的马蒂斯,在他一生的艺术追求中大力推进后印象派的技法和观念。完全从画家内心情感及视觉的舒适感出发,为画面的需要灵活自由的运用简练、生动、含蓄的线条;变形夸张的形体及平涂、并置的鲜艳色块;秩序化装饰风格的画面追求逼近内心精神的真实感。当1905年他的作品在巴黎秋季沙龙展览时,其鲜明炫目的色彩,豪放粗犷的笔触及大胆肯定的线条,无不表现出画家对色彩的狂热和喜悦,在大批具有唐纳太罗风格的学院派作品中如同野兽在怒吼,并因此而得名。马蒂斯凭借强烈的色彩和大胆的夸张与变形表现自己的激烈之情,使他的画面完全脱离了对客观自然的模仿,从而走上了主观表现的道路,由此揭开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序幕,他也被后人誉为“色彩与线条的游戏家”。

在油画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今天,重谈马蒂斯对我国油画的发展的影响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因为,在看似繁荣实则单一、看似创新实则鹦鹉学舌、看似前卫实则守旧的当今之中国油画乱象中,我们许多画家在绘画语言方面早已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虽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这句话流传已久,但真正实施并有一定效果者寥寥无几!当下中国油画家在重读经典、学习大师的同时,更应立足本土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和精华,深入感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获取创作灵感,潜心进行油画创作,以使我国的油画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独具个性与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4521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