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一
“我无法前行。”
“我仍将前行。”
不知你可曾为生活焦头烂额,对学习中的压力而感到心力交瘁。可是,只要还活着,我们所面对的现在,是在为未来做规划。而对于医生保罗而言,生活早早就开始倒计时,他要做的是停止规划未来,学会面对现在。
保罗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以及人类生物学学士学位。他在剑桥大学获得历史和哲学硕士学位,毕业于耶鲁医学院。在斯坦福完成神经外科的住院医师培训,期间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学院最高研究奖。看着这样的一份耀眼学历,怎么也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在职业生涯的颠峰被诊断出癌症晚期时的他才36岁。为此,他开始写作,记录下他的生活,他的思,他的想,也正是我手中正捧着的这本书。这位医生叙述着他的经历,语言理性平淡。难道保罗就这样平淡接受残酷的事实了吗?答案显而易见,保罗也曾不知所措,那一刻压倒性的不安涌上心头,“我无法继续”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徘徊。昔日穿着白衣的医生变成了等待医生诊断的病人,永不止步的念头赶走了对待死亡的情绪。他逐渐回到工作,每天5点半,当闹钟响起时,他那将死的躯体复苏,他又一次想到:“我无法继续。我会继续下去。”一分钟后,他穿着消毒外罩,再次走向手术室,“我会继续下去。”
保罗所表现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工匠,他走进手术室的那一刻,阳光扑面而来,面对疾病,他毫无屈服之意。他就这样拖着疲乏的病体,走进手术室,继续自己的追求,坚持到自己握不住手术刀的那一刻,他所做的都只是他觉得他自己必须去做的,刻不容缓。尽管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在太阳落山前,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被赋予了不可剥夺的全新的意义。
在书的结尾,保罗回忆道:
每个人都屈从于有限。我认为我不是唯一达到这种饱和状态的人。大多数野心要么实现要么放弃,无论遵从哪种方式,它们都属于过去。未来,而不是通往人生目标的阶梯,成为永恒的存在。金钱,地位,《传道书》中所述的“一切皆空”,都变得乏味,如镜花水月,了无痕迹。
他无法前行,但他仍在前行。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二
我挺喜欢特德·姜这个作家的,《呼吸》这本书里的九个小故事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
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幻小说家,书中到处充斥着哲学思考、宗教认识、伦理讨论等内容。
宿命论在他的小说里随处可见,你相信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特德·姜在小说中告诉你,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构思了一个能穿越时空的门。这个门只能穿越门建立之后的时间,比方说门是20xx年建的,你就可以从20xx年穿越回20xx年或者穿越到20xx年,但不能回到比20xx年更早的时间。
故事中列举了三个人的故事,这三个人每个人都想改变将来或者过去,在穿过门之后他们的确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结果却都是回到原点,只不过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中有个故事,商人妻子多年前去世,而当时的他却没有见到妻子最后一面,于是他耿耿于怀很多年。
在知道有炼金术师之门后,他想穿越门去救自己的妻子,经历重重困境,他还是没能见到妻子一面,却得到了当时看护妻子人员的带话,妻子一直很爱他,也原谅他没能赶回来见最后一面。于是这成了一个循环,年轻的商人因没有及时赶回听到看护人员的话而悔恨,多年后的他赶回来听到了看护人员关于妻子谅解他的话而释怀。
没有门,年轻的商人就能听到当时看护人员的带话,不会耿耿于怀多年。但是,有了门,年老的他截胡了看护人员的话,年轻的自己听不到于是多年悔恨。门的存在只是你人生必经的一部分,该发生的还是在发生,并没有任何改变。你以为你能改变过去或者将来,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命运早已标注了价码。你的命运早就注定,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你认为自己在自由的做选择,其实只是确定了的剧情。而你的悲欢痛苦都是切实经历。
九个小故事,各个都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反思。对于宿命论我持保留态度,只是认为这个理论很有趣。我还没有彻底看到我以后整个人生,在此之前,我愿意相信,还是我自己做的选择。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命运做斗争,不管怎样,要努力享受人生,那些切实存在的感受与瞬间都真正属于你,未来还很长。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三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的不公;还是默然接受,等待不可知的死亡;或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
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心理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这些回首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在读到她妻子写的后记时,描写保罗曾经受的苦痛与折磨,我才觉得有了一点烟火气,这才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却是云淡风轻与坚定。
弃文从医,我很容易想起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他们正好相反。或许是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觉得文与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医可以治愈人的.身体,而文可以治愈人的心灵。鲁迅迫切的想改变中国人的旧思想,所以他选择了文;而保罗想探清生命的真谛,所以他选择了医。而在保罗患病之后,他又选择用最初的文,写下这些文字,我很庆幸他这样选择,实在是治愈了我的内心。
这本书上半部“当我身体强健时”写了他早年的一些经历,从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对自己的生活规划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时,命运就给他开了这个玩笑。他虽没有有意透露,不过我在他的文字中还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与无奈,和众多患病者一样,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脆弱与彷徨,但最终他的心愿,我想在那句“我准备好了”之后,就已经实现了。
“日子很长,但年岁很短。”这是保罗在书里提到他们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话。却触动了我的心灵,医院这个地方,医生这个职业,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更神圣了些。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四
我挺喜欢特德・姜这个作家的,《呼吸》这本书里的九个小故事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
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幻小说家,书中到处充斥着哲学思考、宗教认识、伦理讨论等内容。
宿命论在他的小说里随处可见,你相信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特德・姜在小说中告诉你,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构思了一个能穿越时空的门。这个门只能穿越门建立之后的时间,比方说门是20xx年建的,你就可以从20xx年穿越回20xx年或者穿越到20xx年,但不能回到比20xx年更早的时间。
故事中列举了三个人的故事,这三个人每个人都想改变将来或者过去,在穿过门之后他们的确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结果却都是回到原点,只不过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中有个故事,商人妻子多年前去世,而当时的他却没有见到妻子最后一面,于是他耿耿于怀很多年。
在知道有炼金术师之门后,他想穿越门去救自己的妻子,经历重重困境,他还是没能见到妻子一面,却得到了当时看护妻子人员的带话,妻子一直很爱他,也原谅他没能赶回来见最后一面。于是这成了一个循环,年轻的商人因没有及时赶回听到看护人员的话而悔恨,多年后的他赶回来听到了看护人员关于妻子谅解他的话而释怀。
没有门,年轻的商人就能听到当时看护人员的带话,不会耿耿于怀多年。但是,有了门,年老的他截胡了看护人员的话,年轻的自己听不到于是多年悔恨。门的存在只是你人生必经的一部分,该发生的还是在发生,并没有任何改变。你以为你能改变过去或者将来,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命运早已标注了价码。你的命运早就注定,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你认为自己在自由的做选择,其实只是确定了的剧情。而你的悲欢痛苦都是切实经历。
九个小故事,各个都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反思。对于宿命论我持保留态度,只是认为这个理论很有趣。我还没有彻底看到我以后整个人生,在此之前,我愿意相信,还是我自己做的选择。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命运做斗争,不管怎样,要努力享受人生,那些切实存在的感受与瞬间都真正属于你,未来还很长。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五
教书10年,对人生对教学也曾经有过热血澎湃的畅想和向往。想让自己的课堂不一样,想让自己的学生不一其中样,想让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样,可是到如今自己和其他教师还是一样。(倒不是说其他老师有什么不好)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不断地思索为什么想过的那么多到现在还是这样,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读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举的很多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例:为了帮助同学看病而迟到的团支书和几位女同学;抓到偷同学手表的学生;卫生区几片落叶被扣分……作为教师我们都曾经历过,碰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也思考过、迷惘过、……甚至有时我们也会觉得它就象四季交替,刮风下雨一样的自然,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它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教学的、管理上的什么样的不足。我就没想过那么多,有的时候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而敷衍结束。读了李老师的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在文章中介绍的很多好的很成功的经验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一种思考、一种指引。
关于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关于自己——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象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李老师在文章中就这样说“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处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大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关于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关于管理——学生,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文章中这样一句话我感同身受“学校有许多规章制度,但针对学生的条款大多是以“不准”和“禁止”开头的。我想这是我们中国校园的特色吧,不准这禁止那,而且我们习惯与制定规章制度,作为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执行了是学生的本分,不执行就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轻则是一通教育谈话,重则扣了班级考评的分。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学生是有多重角色的:班级里和班级外不一样,校园里和校园外不一样。为什么?很简单,班级里有班级的规定校园里有校园里的规定,这些都有检查,都关系个人和班级的评比。社会上没有这些规定,也没有人去检查。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告诉我们:“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也只有学生把规定演化为自己的自觉的习惯时,才达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关于管理——教师,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在教育,而在企业。《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作者是美国一家优秀的化妆品公司的老板玛丽凯,她在书中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我们也提倡“人文管理”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了这段话:“生活在老师们中间,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对学校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学校总是变着法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就是要管理老师,把老师管的死死的,不让你有自由的时间,不让你偷懒,要你对工作认真负责,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校负责;学校只考虑学校利益,不考虑老师的利益,老师生病的时候,女教师怀孕、生宝宝的时候,老师家庭负担很重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还要被扣掉考勤奖;老师的工作量总是太高,每周要上十几节课,还要辅导学生自习、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家访、做学生思想工作,这些却没有计入工作量;老师的精神压力太大,校长怎么不想办法缓解,总是怪老师没尽力没做好。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六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吸引到了,因为从小经历过生死离别的我非常了解生命总是无常。它不会出现在你有任何准备的时刻,去年也经历过家中老人的病故,从发现病情到突然离开,也只有两三个月的功夫。
那段时间我经常往返于家和医院的路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如此的对病魔以及医院如此恐惧,那里的医生对待生死如此淡然,那里的病人对待健康如此的谨慎,总是感觉到沉重的脚步以及疲惫、倦怠、无助的各色表情。
因为亲历亲人的离世,包括刚开始的怀疑、确认、自我抗争、期冀奇迹的出现、接受命运、放下无谓的抗争、臣服,这一路走来有多少煎熬,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即便是我们家属也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是跟着情绪起伏。
很多人对之前健康不在意不呵护,到发现生命无多的时候,他们都较之以前对生活态度有了非常大转变。在同病房有个病人在之前的生活中饮食无度,抽烟喝酒,情绪化非常严重,自负骄傲,不懂得呵护自己的健康。在生病期间,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遵照医嘱,按时作息,心境也变得非常柔软,亲朋好友说的话非常容易就让他落下泪来。所以,我想起了下面这段话。
弟子问老师:“你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自己从来不会死亡,直到临死前,却又仿佛从未活过。”
看到这本书,更加确认了我对待生死的态度。不知死,焉知生。只有真正面临过死亡或亲历家人的死亡,才能感受到我们来到世界上需要面对的功课。这门功课谁也无法逃避,或早或晚。也许早点面对也是好事,能让自己更加珍惜时间,珍惜当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保罗.卡拉尼是一位天才神经外科医师,他在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奋斗了多年的他即将抵达人生巅峰,却忽然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在37岁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作者从双重视角分析了自己作为医生以及患者不同的心态,以及不同的抉择,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像其他所有的癌症晚期患者一样,保罗.卡拉尼同样也经历了,接受了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的一个心路历程。也正是由于他不能确定余生还有多久?开始带着探索生命意义的疑问去真正的思考自己的人生。
当他感觉到命运的大手紧紧的钳住他的喉咙,他从沮丧到开始反抗。并且重新站起来去面对这门功课,反倒激发出他更强大的动力,去完成最想完成的事。他耳边想起艾玛的声音:你必须想清楚什么对你最重要。可是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将无法弄清楚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
其实,时间是把双刃剑,不仅仅是癌症病人如此,作为我们普通人同样如此,你可以选择一件件事,非常忙碌的完成你清单上所有的事情,也可以选择慢慢走,好好想,只是作为癌症晚期患者的保罗.卡拉尼,已经意识到癌症的残酷了。它不只限制了你的时间,也限制了你的精力,能挤进一天里做完的事情大不如前。所以,他选择后者,好好的去度过余生的每一天,而有些日子,也只能是撑着。
想清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还是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后,他又重新返回了手术室。即使他身患绝症,身体衰竭,但是他却更加清醒的活着。每个人迟早要对局限低头。大多数的雄心壮志不是达成了就是放弃了,在保罗生命的最后关头,我们看到了一个足够强大而且清醒的人。
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臣服于命运的安排。返回工作岗位,正视自己和妻子的关系,选择生育自己的宝宝,即便明白这个婴儿对他来说就是短暂的相逢。也勇敢的去尝试和面对,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主义。婴儿带给他的是其他任何东西(名利)所不能带给他的喜悦和自足。让他更感动于生命的丰富内涵。
最后保罗告诉妻子露西:“我准备好了。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看到这段话,莫名的心安。听过见过很多死亡的方式,但是很少有人如此淡定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死亡。盲目的乐观,和绝望的放弃一样,都带有焦躁不安的气息。而保罗带给我的震撼却是笃定而充满力量的。
我们的身体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不断的演化过程,在生与死的循环中,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历程。人体组成细胞有60兆个,小肠细胞只有一天的寿命,胃的细胞有2-3天,神经细胞为4-6周,血液中的红细胞,肝细胞为5个月,血管的内皮细胞为6个月。人的体内,不断从细胞死亡然后生成,进而让我们有了生命。在细胞的生死循环中,我们应创造出生命价值,才不枉来世一遭。很多人临终遗憾最多的不关乎金钱和名利,而大部分是没有机会去了解和做真正的自己。李开复在写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也提到了自己患病期间的所思所想以及人生感受,得到了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启迪。《换个活法: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中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有警示意义:“人生难以掌握,措手不及,莫待变化才清醒这一生,你最后悔的是什么?”所以,提早去校准自己的生命主轴线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你是不停往前冲的人,请暂时的停下脚步,再度思考清楚你的目的地。
只有当你知道生命的意义时,你才能有一个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无可避免总会到来,我们无法预料会是哪一天,所以更要努力过好每一天,趁生之欢愉,与时间同行,共赴一个丰盛的人生。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七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保罗留给世界的告别书,叙述了他的成长经历,求学路程,职业生涯里的病人还有自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甚至于他见过的美景。文笔平实悠缓,波澜不惊,我似乎能看到正在伏案立书的高大身影,也常常忘记这是一个即将流逝的生命,正在一边手持手术刀,一边接受着化疗,一边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冷静温和,睿智客观。
作为一个医生他常说死神是一个随时会到访的来客,只是这一次聆听着死亡清晰的脚步,要来取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从文学转到从医,他希望和那些备受煎熬的人建立联系,在直面死亡与衰弱的同时,探寻是什么让人生有意义。选择神经外科,直面那颗粉红色的桃子——大脑,大脑与意识纠缠,他想保卫的不仅是生命,而是生命的个性,他要了解病人的思想、个性、价值观、为了什么而活着,要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合理终止这条生命。当他无法挽留这条生命时,他最有利的.武器不再是手术刀,而是他的言语,让病人家属理解死亡与生存联系。从医生与患者的角色转变,让他更深切的感受生命的脆弱与悲哀,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可爱与张力,他无法选择生命的继续,但他在死神面前决定了自己离别的姿态。
他说:“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可以说他这一生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从宗教到文学再到医学,而这个过程本身也见证了什么让他的生命继续。
我是从一场《当死亡降临》的演讲中认识保罗的,那是一个妻子在轻轻地叙说着丈夫从生病到离世的过程。平静柔韧而又勇敢坚毅。蒙田说:“如果我编书,就要汇编一部人类死亡记录,同时附上以下注解: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放下书让我久久怀念的不仅是他的勇气和毅力,医者仁心,更多的是让我开始反观。当我有一天和死神对视,我是否有自信,在这短暂的生命里我已拼尽全力,不曾白来。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八
“公司是一艘大船,员工都是船里的船员。个人想要获得发展,必须与公司(单位)保持步调一致。”当看到这句话时,首先让我想起了李强老师在其中一场培训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与公司是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会认为自己累死累活的,还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回报,企业是资本家,自己是被剥削阶级,是剥削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企业付自己薪水,自己付出相应的劳动,是雇佣关系;当然,还有人也会认为,企业投入的是资金资本,自己投入的是自己的时间、知识、经验与劳动,需要自己与公司同呼吸、共进退,是合作关系。
每个人对于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他所走的路。我们可以绘画出这样的画面,前两类人总是不断的抱怨、抱怨工作、抱怨公司、抱怨社会,所以这类人会不断的换工作。因为这类人对公司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是《与公司同呼吸》这本书里面所说的对公不忠诚。只有与公司有着同呼吸、共命运;对公司—忠诚;对工作—敬业;对事业—责任;对团队—协作;对行为—主动;对做事—公道;对业绩—高效;对思维—创新;对命令—执行。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职业化的员工,成为一个能给公司带来动力的员工,一个公司需要的员工,一个永远不会被辞退的员工。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何为忠诚?
书中通过九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何为忠诚?忠诚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只有忠诚于自己的企业和领导的员工,才有权利享受企业给自身带来的利益。忠诚是市场竞争中的基本道德原则,违背忠诚原则,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遭受损失。无论对组织、领导者还是个人,忠诚都会使其受益。
同样我们不但要热爱我们的工作,做到敬业尽责,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领导的重视。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一些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和强烈责任心的下属。敬业的员工,是老板最倚重的员工,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员工。同样责任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是人生最根本的义务,也是对生活的积极接受,更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责任心是一种习惯性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所必需的。
在深入读完《与公司同呼吸》这本后,给我的第二个感觉就是实用。书中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案例,从员工的素质标准、必须具备的能力、行为准则和竞争力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高素质员工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剖析,通俗而生动地阐述了要成为一名优秀员工所需要的条件、标准和要求,是无数商界精英秉承的理念和成功员工奉行的最重要的职业行为准则。让人的思绪随着书中的故事不段的往前走,让我们在工作中,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或困惑时,有了可参考的行动方向。
对员工来讲,很多人一直都在不懈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平台,薪酬已不是他们考虑的唯一因素!为未来做准备、为成功打基础、要自信力、要成就感,发展、成长,已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与公司同呼吸”,更确切地说是“员工、公司休戚与共,是利益共同体”。与“执行”、“没有任何借口”的理念不同,作为主体的员工与老板(或管理者)、个体与组织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融合、成长、壮大。《与公司同呼吸》不仅提出了“员工、企业休戚与共”这一重要管理理念,阐述了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的重要性,而且详细论述了员工实现与公司一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今天,任何一名员工要想实现自我,获取成功,都必须“与公司同呼吸”,把自己打造成高素质的优秀员工。只有这样才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不会被淘汰。
读《与公司同呼吸》,给我的第三个感觉就是它是一本写给员工读的书。然后,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固执的认为这又是一本给员工洗脑的教科书,但是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完全否定了自己当初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
《与公司同呼吸》关注的是员工、企业休戚与共和一同成长和理念,但它是一本写给员工读的书,它能够帮助员工走出职业观念的误区,在最短的时间变普通为优秀,变优秀为卓越,达到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的目的。同时,它也是公司发掘员工的潜能、培养高素质员工的经典培训读本。
这本书以人为本,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面向改革大潮,追寻发展脉络,用事例讲道理,生动和系统,达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励志、人生方向几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家持续发展的秘密武器,莘莘学子进入职场的贴身宝典。他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的参考,也为市场竞争提供了基本道德原则,违背这些原则,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遭受损失。坚持这些原则,无论对组织、领导者还是个人,都会使其受益。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九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十
生活中,总会有透不过气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只有用力呼吸。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用力寻找自己,寻找那个躯壳以外的叫做精神的东西。
读陆星儿这部日记体散文《用力呼吸》,使我有种灵魂相遇的快感。在追随陆星儿一起用力呼吸时,会听到她的心也在用力呼喊,而且真真切切地听出她喊出什么。
不同经历阅历的人,会从这部《用力呼吸》中听到自己内心久已压抑的呼喊。
生命,从来不是可推算的公式,它是个无常的变数,死亡随时随地地发生,不仅是人的死亡,还有灵魂的死亡、信仰的死亡、爱情的死亡……活着的人唯一能做的,是真实诚实地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信仰和爱情。
我佩服陆星儿的自我恢复能力,她具有永不放弃的货真价实的坚强。
癌症和痛苦似乎并不影响她思想的活跃和旺盛,思想的触须因痛苦而无休止地努力延伸,反而促使她更多地思考那些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问题。痛苦刺激她思考幸福,死亡刺激她思考生命,不听话的躯体刺激她竭力弘扬精神。
陆星儿说自己一生开过两次刀,第一刀生出个儿子,第二刀生出个自己,而且生出个全新的自己。
我喜欢她身上一种毫无矫饰的本色纯朴与不存心机的随意安详。她那理想主义情怀和人间烟火气奇妙地混合与一身,让我感到她天性不属于浪漫。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她,变得纯粹了,轻盈了,浪漫了,有韵味了。读她这部《用力呼吸》,完全可以从一个很纯朴很平和的人的精神深处,发现惊人的浪漫。她说:“我这人表面上看很随意柔和,但骨子里有一种只听从自己心灵召唤的坚韧,这给自己带来曲折,但也救了我。我的精神始终是浪漫的!”她变得比以往更喜欢活在人堆里,她热爱和心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也许上帝考验了陆星儿的生命忍耐力厚,决定补偿给这个坚强的女人一片艳阳天,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陆星儿变了,变得越来越有韵味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变老,但未必每个人都会变得越老越有韵味。
读一读《用力呼吸》吧,它会告诉我们,对于每一段人生历程都有必要珍惜和回味,惟其倾注过生命,惟其无法重复。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十一
看过《信条》的我已经被他独有的世界观和理念惊艳到了: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无法改变,无论科技多么发达,只能让你身临其境的重新体会一遍。
特德在书中借《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一文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不过找了一个更符合本文时代特征的借口:安拉。站在一个对未来已知的层面叙事就已经让人感到一丝丝面对既定事实的无力感,而且将这种无力感由安拉的意志加以表现。说到底还是与诺兰有同样的见解,因果相生,环环相扣。
在此之外,其他的文章留给我的印象只有戛然而止的艰涩和不知所云的迷惑,本应是完整的叙事和人物形象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却在不明不白之中慢慢结束了?另外我觉得最让我感到难受的就是作者仿佛擅长的双重叙事,而且分开了许多段,两者之间也看不出什么必然的联系,并且冗长无趣,无非又是对某些特定事件的幻想,或者是老套的对自由意志的探讨,每个人总能找到一个自圆其说的理解,可能今天他的想法不够有说服力吧。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十二
重新捡起《呼吸》,读到了它的妙处。当你完全沉浸进去,读懂它巧妙的情节设计和隐藏在文章背后作者试图整理探讨的观点时,那些曾经令人生畏的物理专业术语就可忽略跳过。
很体贴的是,每篇文末都附加一篇小文说明当初写作的动机和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果说之前的阅读是在不断地推理寻找答案,后记就是帮你进一步理清思绪,或者提供看世界的另一种眼光。
书的头尾两篇都是讨论平行世界,但各有侧重。《商人和炼金术之门》讲的是人能穿梭于过去和未来,过去的自己甚至能和将来的自己一起挽救现在的自己,但是未来仍和过去一样确定,无法改变。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人可以通过棱镜联系各个平行世界中的自己,由于粒子的干扰,每个平行世界都自行发展,并非完全重复。同一起事件,由于当事人当时的选择不同,会有很多种可能,这些可能性在各个平行世界中自行发生发展。所以,这里未来是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有无限种可能。
后记中说,这其实是自由意志的讨论: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你必须拥有不同选择的能力。但最后,正如马丁路德金对着教会为自己辩护时说:“我站在这里,无法去做别的。”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经历,所有的自由选择形成了基本的性格特征。正是基于此,在拥有无数中选择时,你无法去选其他任何的可能,即使那意味着更简单、舒适、或看得见未来的人生。
《双面真相》是关于记忆的真相。文字文明相较于口头文明,意味着什么。人的主观记忆夹杂着很多潜意识的情感、心理因素,并非当时场景的客观再现。经历组成人生。我们的记忆并非生命中每时每刻的客观积累,而是根据特定时刻编排的故事。所以,是故事和编织故事背后的情感、心理因素织成了人生的道路。
正如林中路所说: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虽然是科幻,其实论证了婴儿0—3岁时无意识接收的信息将直接决定人的理解思维能力。和刘慈欣的宏大叙事相比,特德姜都是找小的切入口来叙事,但短篇结构精致,推理缜密,是科幻文的另一个极致。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十三
前两天读完了特德·姜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呼吸》。其实也不算是新作了,19年出版的,买了有段日子,最近才想起来读,只是距离读他的第一本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三年。
书依然很好看完全不会让人失望,特德·姜对于一些科幻题材的处理方式与思考角度经常是别出心裁且富有创意的,你看着是旧酒瓶却总能品出点新味道,甚至还会叫人回味无穷。
小说集收录了九个故事,全部读完以后我自己印象最深的居然还是第一第二个故事,实在是因为这两个故事太过于不同寻常(不排除本人少见多怪的可能性)。尤其是第一个故事“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
关于时空旅行的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我们都看了不少,一般要不就是古代穿越到现代要不就是现代穿越到古代,或者是利用时间机器或者是谜一般的穿越或者是科技感十足的虫洞(通常会有科学家跳出来blabla一段不明觉厉的台词),总之像特德·姜这样的处理方式从未见过。他的舞台设定在中世纪的中东,时光门也只能穿越自创造出来的几十年间。整篇小说的着重点完全不在科幻方面的刻画,甚至与其说这是一篇科幻故事,它其实更接近于一个关于悔恨,弥补和反省的故事。
和过去一样,特德·姜喜欢在他的故事中表达自己对于人性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态度。科幻这一体裁很多时候只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以超越现实的手法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在这个故事里,商人告诉了“我”几个时空旅行者的人生故事,他们有的去到了未来,在未来自己的帮助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有的则将未来的财富透支一生都自我封闭在煎熬的牢笼里;还有人回到过去只为了完成因果循环的闭环。所有故事都告诉了主人公一个道理:命运无法改变,你能做的只是去理解并反省自己的人生。
”不会回头的东西有四件:说出口的话、离弦的箭、逝去的生活和失去的机会。“
好的科幻作品往往就是这样的,它并非是在一味地炫耀自己超越想象的各种奇妙设定,而是想要通过这个独特的舞台来传达一些思想。有思想的文字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直击人心,让读者在读完之后不仅仅是感叹这部作品有多么精妙有趣,更多的是发人深省得到感悟。
特德·姜一直在他的小说里寻找着什么,在如此浩淼的宇宙间,人类的生命短暂而渺小似乎完全不值一提,但作者毫不悲观。
在《呼吸》里,他热情地赞美了生命体创造的多样文明称之为“丰富多彩”的“奇迹”;而在《脐》中即便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即便人类只是一个偶然出现的试验品,人类也会为自己的生命创造意义。
“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知道了这样的结局就感到悲哀,希望你们的探险不仅仅是为了搜索充当储气槽的其他宇宙,希望你们是在求知欲的激发下,渴望见识宇宙呼出一口气能产生什么结果。因为即使一座宇宙的寿命可以预测,宇宙中生命的多样性也是无法统计的。我们的建筑,我们的美术、音乐和诗词,我们各自的生命:没有一个可以预测,因为这些都不是必然的。我们的宇宙在滑向平衡点的过程中也许只能静静地呼气,但它繁衍出的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却是个奇迹,只有诞生了你们的宇宙才能与之媲美。”(《呼吸》)
"主啊,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秉承您的意志,这也是您创造我的原因。然而,如果您真没有构思我存在的意义,那么,这种满足感只能从我的内心呈现出来。我得到的启示是,我们人类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创造意义“(《脐》)
从这样的文字里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类与其所创造文明的深深的爱与热情。特德·姜真算得上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科幻小说家呢,从《前路迢迢》里就能看出即便未来充满艰难险阻,他依然对前景充满信心与希望。科技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脚步不断往前走,或许会有乱象丛生的情况,但大方向一定不会有错。
但作家笔下的文字更是对伦理道德复杂化扭曲化的预警以及一场对各种发展方向的文字上的预演。或许读到这些文字的某位少年会因为受到影响而在潜意识里认定某种观念,乃至将来做出某项影响世界的重要决断。这便是思想的力量,这也是每一位文字工作者(不限于科幻作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有趣的是,无法改变世界的小人物如我竟然也能从作家的故事里得到育儿方面的训导,实在值得感佩。
“她想告诉他们,蓝色伽马那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正确:经验不仅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是唯一的老师。如果说她在抚养贾克斯时学到了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没有捷径。如果你想创造出二十年的生命所带来的常识的话,那你就得投入二十年。你无法在更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同等价值的探索体系,经验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不能被压缩的。”(《前路迢迢》)
无论是养育ai还是人类的幼崽,你都必须用心将生命投入进去,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样的启示对于一个两岁半孩子的母亲而言是很有益的(笑)
总之,特德·姜的九篇故事也读完了,有人得到有趣的内容,有人得到一些启发,有人陷入自省,无论走向如何,我都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科幻小说,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照出社会,或许真的如同出版社的宣传语所言:”幻想,另一种现实”。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十四
终于借到了《为了自由的呼吸》这本书,如获珍宝。细细读来,收获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了一盏指明灯。
《为了自由的呼吸》是原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在2005年出版的带有自传性质一本书。该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高密四中档语文教师、校长,以及出任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教育局长的心路历程和理性思考。他用朴实的语言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教育故事,展示了他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理念。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李希贵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学线、教育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这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楔子里开篇语中的一句话,也是道出了教育真谛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作业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地在告诉学生真理,其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落。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简单,但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俗话说:差的老师只会给学生带来奉献,而好的老师会教给学生学会真理。
管理上,让学生自由呼吸。 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在管理中,他以营造“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使命,进行了一系列领潮流之先的探索。首先,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把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他以中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条,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诸如“制造一杆公平秤”,“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学校”,“让聘任制软着陆”等管理原则,率他非常强调体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强调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将教育领导者真正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将智慧和时间投入到其真正的职责——“经销希望”、“组织才华和开发才华”。
在读到“看来还是老师错了,真是对不起你们了……”这句话时,我感动不已,对照起自己来,我差之甚远。在生活中,我总认为自己是老师,什么都是对的,错的是学生,即使有时候意识到自己错了,也没有勇气在学生面前认错,总觉得这样很丢面子。你错了,就应该像孩子真诚道歉,你认错了,孩子们也会谈陈自己曾经的错误,你认错了,孩子们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你认错了,孩子们的心情不再犹豫了,你认错了,孩子们心灵的天空阳光灿烂起来了。看来以后我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学生,教师完全可以道歉,教育完全可以在平起平坐的状态下进行,我想这种教育效果肯定会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老师,您可不能说对不起,错误也是我当学生的。”
“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以《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的一句话作为本篇的结束语。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先生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因为可以“自由呼吸”!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篇十五
我想至少有一个理由值得讨论。肖邦是“钢果诗人”,这个称号就适当地涵盖了他一生的努力。他几乎只写钢琴音乐,尤其专注写钢琴的独奏作品,对于钢琴以外的乐器,肖邦明显地毫无兴,他只有在学校当学生时写过一首三重奏用上了小提琴,可是之后还多次想把小提部分改写成由中提琴来演奏。他对大提零稍友善些,写过几首钢零和大提琴合奏的曲子,除此之外,他没写过别人认为是展现声部理解最重要的形式一一弦乐四重奏作品,也没写过别人认为一个“大音乐家”一定要能掌握的庞大曲式一一交响曲和歌剧。
肖邦早早就认定了钢琴是他的挚爱,而且终生不瀚。他表现钢琴音乐的方式,有各种手法,但最根本的内在精神却也前后始终如一,那就是充满主观情绪的诗意。他用钢琴写诗,在钢琴音乐中灌满了诗心诗情,这就是肖邦,他的众多作品可以让我们反复聆听,然而他的音乐风格,却不可以也几平不能如此一言以藏之地予以掌握舒曼却在这点上,构成了肖邦的反面。
舒曼一生中不断面临抉择,因为他太多才多艺,他想做、他能做的事太多了,让他不得不犹豫、不得不仿徨舒曼出身北德中产家庭,文化、艺术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贯彻在中产价值里最核心的,毕竟还是世俗认可的地位与财富。所以虽然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在文学与音乐方面的才华,舒曼最初的选择是攻读法律。他的第一个抉择,是要依循“成功模式”继续念法律,还是要放弃别人幕的法律前途,转而追求艺术生涯?经过一番挣扎,舒曼放弃了法律,可是这样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在艺术的领域里,还有文学与音乐,在拉扯着他的喜好舒曼对文字和对音乐,具备同样的高度敏锐美感。他少年时写了不少诗,还不到二十岁已经很认真在用文字写音乐评论。他的音乐评论里充满了诗一般的语汇、表达及音声节奏,不只如此,他变化多端的音乐评论有时还用虚构的角色对话形式呈现,那就简直是在写小说了。
都清楚表现了原有古典主义或灿烂曲风所无法范限定义的新鲜元素。接着,他的第二号作品《蝴》又莫定了新的简短片段灵光组合的组曲形式,大有助于当代音乐家摆脱庞大、繁重的古典主义成规,用音乐捕捉、复制闪瞬即逝的浪漫情绪好几年间,舒曼跟肖邦一样,专注于钢琴作品的写作。他们都大大拓展了钢琴音乐的可能性,同时开创钢琴演奏的新技巧。肖邦写了两组各十二首的“练习曲”,舒曼也不違多让地写了令人眼睛一亮、令当时钢琴家望谱兴叹的《交响练习曲》然而肖邦从此定型,舒曼却没有。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练琴过程中,求好心切的舒曼练坏了自己的手指,不得不放弃继续做一位钢琴演奏家的愿望舒曼和音乐的关系,只剩下作曲所以他开始尝试钢琴以外的其他乐器、其他声音、其他可能。先是大量的艺术歌曲,延续了他对于文学的热情,将诗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接着又开始规模较大的器乐作品,从室内乐、协奏曲一直到交响曲。在这些领域,舒曼都是先锋试验者,他忠于自己的浪漫主义信念,勇地面对新感情与旧曲式之间的矛盾冲突。从一个角度看,他的重要作品几乎都是有问题、有瑕疵的,那不是他音乐才能不足产生的问题、瑕疵,而是他在还没有先行者在前面搭桥的情况下,就尝试只手拉拢本来不会在起的东西所以他的音乐没有那么完美圆熟,但却自有一种真的感人力量。《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a小调大提零协奏曲》,都让听者难忘,更重要的是都让演奏作品的演奏者产生直觉生命呼应,久久难以抽身离开。
马勒曾经动手修改过舒曼的交响曲,修掉了其中一些在结构、和声与配器上不太合理的地方,然而今天乐坛上的大指挥家,几乎每个人都还是选择使用舒曼的原版,因为有矛盾、有冲突、有犹豫不安的音乐,才更接近舒曼的生命情调。
一路的抉择使得舒曼不像肖邦那样传奇、清晰、突出,然而这些抉择过程却也使得舒曼及其音乐,更贴近我们一般人真实、挣扎的生活体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37315.html】